CN110461693B - 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1693B
CN110461693B CN201880017504.0A CN201880017504A CN110461693B CN 110461693 B CN110461693 B CN 110461693B CN 201880017504 A CN201880017504 A CN 201880017504A CN 110461693 B CN110461693 B CN 1104616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light
bracket
housing
meter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75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61693A (zh
Inventor
八百川哲雄
浦野龙太郎
木崎德次郎
小野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61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1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616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16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使前灯靠车体侧配置、且前灯支承部不易露出的紧凑的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上托架(84)具备向顶梁(26)的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灯支承部(95、95),下托架(88)从底梁(27)的前缘向上方突出。前灯(36)被螺栓从侧方固定于左右一对前灯支承部(95、95),前灯(36)的下部与下托架(88)卡合。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借助托架安装于前叉的前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托架由支承于顶梁的上撑架和支承于底梁的下撑架构成,在各撑架具备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从车宽方向支承前灯,前灯借助两个撑架支承于前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08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本说明书中包括2017年3月24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7-060211的全部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上下分割开的撑架,具备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通过从车宽方向收紧,能够使顶梁与底梁之间的空间宽大,能够靠车体侧地配置前灯,前灯外壳能够接近于连结顶梁与底梁的连线而配置,但由于从车宽方向进行支承,因此,上下的前灯支承部位于顶梁及底梁的前方并露出。考虑用罩隐藏该露出的部分等处置,但前灯单元会大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的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其能够将前灯靠车体侧地配置,且前灯支承部难以露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其中,前叉12的左右通过顶梁26及底梁27而连结,前灯36由设置于所述顶梁26的上托架84和设置于所述底梁27的下托架88支承,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上托架84具备向所述顶梁26的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托架延伸部95、95,所述下托架88从所述底梁27的前缘向上方突出,所述前灯36被螺栓从侧方固定于所述左右一对托架延伸部95、95,所述前灯36的下部与所述下托架88卡合。
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上托架84具备:基部85,其位于比所述顶梁26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前方延伸部86,其从所述基部85侧向前方延伸;以及所述左右一对托架延伸部95、95,其从所述基部85的两端向下方延伸,由所述前方延伸部86支承仪表51,由所述左右的托架延伸部95、95支承所述前灯36。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底梁27形成为使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后方侧凹陷的形状,所述下托架88配置在所述底梁2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前灯36配置成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时与所述前叉12重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前灯36在其外壳54具备比所述外壳54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左右一对外壳延伸部54a、54a,所述左右的外壳延伸部54a、54a在侧视观察时与所述前叉12、或者通过所述顶梁26及所述底梁27各自的前端的连线123重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前灯36的轮廓配置成在正面观察时与所述底梁27重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与所述前灯36连接的线束113被支承于固定侧支承部111和可动侧支承部141,所述固定侧支承部111设置于前立管15的后方的车架10,所述可动侧支承部141设置于所述前灯36的外壳54的背面。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前灯中,上托架具备向顶梁的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托架延伸部,下托架从底梁的前缘向上方突出,前灯被螺栓从侧方固定于左右一对托架延伸部,前灯的下部与下托架卡合,因此通过由上托架和下托架支承前灯,能够较大地取得顶梁与底梁之间的空间,能够使前灯靠车体侧配置,并且前灯支承部设置在比外壳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和外壳的下部,因此能够使前灯支承部难以露出。此外,由于在三处支承前灯,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紧凑地构成前灯周围。
在上述发明中,上托架具备:基部,其位于比顶梁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前方延伸部,其从基部侧向前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托架延伸部,其从基部的两端向下方延伸,由前方延伸部支承仪表,由左右的托架延伸部支承前灯,因此,由上托架还支承仪表,因此无需特别设置仪表支承部件,能够削减部件数,降低成本。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底梁形成为使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后方侧凹陷的形状,下托架配置在底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因此,能够将前灯配置在更后方从而接近车体侧,能够有助于质量向车体中心的集中。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前灯配置成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时与前叉重叠,因此,能够将前灯配置在更后方从而接近车体侧,能够有助于质量向车体中心的集中。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前灯在其外壳具备比外壳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左右一对外壳延伸部,左右的外壳延伸部在侧视观察时与前叉、或者通过顶梁及底梁各自的前端的连线重叠,因此,能够将前灯支承部配置在车体更后方,能够使前灯支承部不醒目。此外,能够将前灯配置在更后方从而接近车体侧,能够有助于质量向车体中心的集中。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前灯的轮廓配置成在正面观察时与底梁重叠,因此,能够使设置于底梁的下托架更加难以露出,能够提高外观性。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与前灯连接的线束由固定侧支承部和可动侧支承部支承,所述固定侧支承部设置于前立管后方的车架,所述可动侧支承部设置于前灯的外壳的背面,因此,在对把手进行了转向时,即使前灯与前叉一起转动,也能够确保线束的支承部的距离,能够使线束的屈曲的曲率半径在允许值以内。由此,伴随着把手的转向,能够允许线束在狭窄空间内的挠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示出车体前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车体前部的左视图。
图4是示出车体前部的正视图。
图5是示出车体前部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从图5的状态拆下前灯及其周围的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从斜下方仰视图6所示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上托架及其周围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从图2的状态拆下一个叉管、仪表、前灯罩及仪表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上托架及其周围的左视图。
图11是示出仪表及其周围的左视图。
图12是示出下托架对前灯的支承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沿图4中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从车体前部拆下仪表、前方向指示灯及前灯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从车体前部拆下一个横罩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6是示出线束的支承部及其周围的左视图。
图17是说明把手转向时的线束的作用的作用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及上下的方向的记载,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中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的左视图。
自动二轮车1是这样的车辆:在车架10支承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前叉12将前轮12支承为能够转向,该前叉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支承后轮3的摆臂13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侧。自动二轮车1是乘员以跨骑的方式就座的座椅14被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上方的鞍乘型车辆。
车架10具备:前立管15,其设置在车架10的前端;左右一对主车架16,其从前立管15前高后低地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下框架17,其从左右的主车架16的前端部向后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枢轴框架18,其从左右的主车架16的后端向下方延伸。
此外,车架10具备: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9,其从左右的主车架16的前后中间部前低后高地向后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副车架20,其从左右的枢轴框架18的上部前低后高地延伸,并与左右的座椅框架19连结。
各主车架16具备:上侧主车架16a,其从前立管15的上部前高后低地延伸;以及下侧主车架16b,其从前立管15的下部前高后低地延伸,并与上侧主车架16a的后端连结。
车架10具备连结上侧主车架16a的前端部与下侧主车架16b的前端部的上部角撑板21。
此外,车架10具备连结下侧主车架16b的前端部与下框架17的前端部的下部角撑板22。
上部角撑板21及下部角撑板22以左右一对的方式设置。
前叉12支承于前立管15。
详细而言,前叉12具备:转向轴(未图示),其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前立管15;左右一对叉管25,其配置在前轮2的左右两侧,支承前轮2;顶梁26,其固定在上述转向轴的上端,连结左右的叉管25的上部;以及底梁27,其固定于上述转向轴的下端,连结左右的叉管25。在顶梁26的上部固定有把手28。
前轮2轴支承于架设在左右的叉管25的下端部之间的车轴2a上。
摆臂13轴支承于设置在左右的枢轴框架18上的枢轴29,并向后方延伸。后轮3轴支承于摆臂13的后端部。
发动机11被设置成悬吊于车架10,并在左右的主车架16的下方配置在左右的下框架17与左右的枢轴框架18之间。
发动机11具备:曲轴箱30,其支承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未图示);以及气缸部31,其从曲轴箱30的前部的上部向上方延伸。在曲轴箱30的后部内置有变速器(未图示)。气缸部31的气缸轴线31a向前上方延伸。
发动机11的排气管32从气缸部31的前表面被向下方引出。排气管32的下游端与配置在发动机11的下方的消音器33连接。
发动机11的驱动力经由链34被传递到后轮3。
燃料箱35在左右的主车架16的上方配置在座椅14与前立管15之间。
前灯36被设置在前立管15的前方。
座椅14具备驾驶者用的前侧座椅14a和设置在前侧座椅14a的后上方的同乘者用的后侧座椅14b。
驾驶者用的左右一对脚蹬踏板37设置在枢轴框架18的下部侧。
自动二轮车1具备覆盖车架10及燃料箱35等车体的车体罩40。
车体罩40具备:燃料箱罩41,其覆盖燃料箱35;左右一对护罩42,其安装于燃料箱罩41的前端部;左右一对侧罩43,其对由前侧座椅14a、主车架16及副车架20包围的部分进行覆盖。
此外,车体罩40具备覆盖左右的座椅框架19的后部的左右一对后罩44和从下方覆盖发动机11的底罩45。
此外,自动二轮车1具备:前挡泥板46,其从上方覆盖前轮2;后挡泥板47,其从后上方覆盖后轮3;以及内挡泥板48,其从前上方覆盖后轮3。
图2是示出车体前部的立体图。
在前叉12、详细而言在前叉12的顶梁26及底梁27上安装有前灯36和配置在前灯36的上方的仪表51。
在仪表51的两侧方配置有左右一对前方向指示灯52、52。
前灯36具备外壳54和安装在外壳54的前部的透镜55。
前灯36的周围被前灯罩57覆盖。前灯罩57具备覆盖外壳54与透镜55的边界部的前罩58和覆盖外壳54的两侧方的左右一对横罩59。
前罩58一体地具备:环状部58a,其沿着外壳54及透镜55的外周面配置;左右一对伸出部58b、58b,其从环状部58a的上部向上方及后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后方延伸部58c(参照图3),其从环状部58a的侧部向后方延伸。
横罩59一体地具备纵长部59a、上延伸部59b、下延伸部59c、上覆盖部59d、上管覆盖部59e以及下管覆盖部59f。
纵长部59a沿着叉管25延伸。上延伸部59b及下延伸部59c从纵长部59a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向前侧延伸。上覆盖部59d覆盖上延伸部59b的上方及前方向指示灯52的周围。上管覆盖部59e及下管覆盖部59f从侧方覆盖叉管25。
仪表51的下部被仪表盖61覆盖。在顶梁26,借助左右一对把手支架63、63安装有把手28。
图3是示出车体前部的左视图。
前灯36的透镜55比前灯罩57的前罩58向前方突出。前灯罩57的横罩59与前罩58一起共同紧固于外壳54。详细而言,横罩59的上延伸部59b与前罩58的伸出部58b一起通过螺钉65被从侧方共同紧固于外壳54。此外,横罩59的纵长部59a的下端部与前罩58的后方延伸部58c一起通过螺钉65被从侧方共同紧固于外壳54。
此外,横罩59在前方向指示灯52的后方通过螺钉66被紧固。横罩59的上管覆盖部59e及下管覆盖部59f从侧方覆盖叉管25中的顶梁26的正下方的部位及底梁27的正上方的部位。
在侧视观察时,外壳54从在前灯罩57出现的开口部68即由前罩58和横罩59形成的开口部68、以及前灯罩57与前叉12之间的间隙69露出。
图4是示出车体前部的正视图。
在正面观察时,前灯36的透镜55为圆形,在透镜55的周围配置有前罩58的环状部58a,在环状部58a的上部形成有左右的伸出部58b、58b。左右的伸出部58b、58b从环状部58a向上方突出。
在正面观察时,前灯36、详细而言外壳54的轮廓与底梁27重叠。例如,若设将顶梁26及底梁27紧固至叉管25的螺栓71、72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为S,则透镜55的中心55a(用黑圆点表示的部分。)位于比间隔S的一半(S/2)靠下方的位置。即,前灯36位于比以往靠下方的位置。
横罩59的左右的纵长部59a、59a在正面观察时以沿着左右的叉管25、25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横罩59的左右的上延伸部59b、59b在正面观察时从左右的纵长部59a、59a的上端斜着向上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安装于左右的伸出部58b、58b。横罩59的左右的下延伸部59c、59c从左右的纵长部59a、59a的下端斜着向下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覆盖仪表51的下方的仪表盖61通过左右一对螺钉74、75安装于仪表51、详细而言是安装于构成仪表51的仪表外壳73。在仪表盖61的中央部下部形成有插入到左右的伸出部58b、58b之间的下方突出部61a。由下方突出部61a覆盖左右的伸出部58b、58b之间的空间。
左右的前方向指示灯52、52从仪表51侧向两侧方延伸。
在正面观察时,在前灯36的两侧方配置有左右的护罩42、42。
图5是示出车体前部的俯视图。
顶梁26一体地具备:梁主体26a,其连结左右的叉管25、25;左右一对把手支架基部26b、26b,其从梁主体26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以及辅机支承部26c,其从梁主体26a的前缘向前方延伸。
梁主体26a以向后方凸出的方式弯曲。把手支架基部26b是构成把手支架63(参照图2)的下部的部分。在辅机支承部26c安装有具有把手锁定功能的主开关76。
在主开关76的前侧配置有仪表51。
仪表51具备:仪表外壳73;显示部78,其设置在仪表外壳73内;以及透明的仪表透镜79,其安装于仪表外壳73,覆盖显示部78。仪表透镜79具有外周面79a,该外周面79a与仪表外壳73的上缘部73a的外周面73b为相同形状的轮廓,仪表透镜79形成为平板状。仪表外壳73的外周面73b与仪表透镜79的外周面79a共面。即,仪表透镜79的外周面79a向外部露出。而且,仪表盖61的上缘部61b的外周面61c的轮廓也为与仪表外壳73的外周面73b的轮廓相同的形状,并且仪表盖61的外周面61c与仪表外壳73的外周面73b共面。
这样,通过使外周面61c、73b、79a全部共面,能够提高仪表盖61、仪表外壳73及仪表透镜79的一体感。
仪表透镜79用超声波焊接或粘接安装于仪表外壳73。在仪表透镜79的一侧部(左侧部)设置有进行仪表51的相关操作的多个操作按钮81、82。操作按钮81、82为透明的,操作按钮81、82的从仪表透镜79突出的部分的外周面81a、82a也露出于外部。
在俯视观察时,左右的前方向指示灯52、52从仪表51侧向两侧方延伸,左右的伸出部58b、58b的后端58d、58d位于左右的前方向指示灯52、52的车宽方向内侧。此外,在俯视观察时,前灯36的外壳54从前罩58的环状部58a的后方且左右的伸出部58b、58b之间、以及左右的伸出部58b、58b的两侧方露出于外部。
图6是示出从图5的状态拆下前灯36及其周围的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从斜下方仰视图6所示状态的状态的图。另外,在图7中,省略了主开关76。
如图6及图7所示,在顶梁26的辅机支承部26c上一体地形成有开关嵌合孔26d和形成在开关嵌合孔26d的两侧部的左右一对凸起部26e、26e。
在开关嵌合孔26d中嵌合主开关76。在左右的凸起部26e、26e,通过左右一对螺栓89、89而紧固支承前灯36(参照图5)及仪表51(参照图5)的上托架84。
上托架84具备:平板状的基部85,其安装于左右的凸起部26e、26e;以及仪表支承部86,其安装在基部85的前端部,支承仪表51。
底梁27以向后方凸出的方式弯曲,平板状的下托架88通过螺栓91安装于底梁2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前表面27a。下托架88借助衬套(护圈)与前灯36的下部卡合。
在底梁27共同紧固有下托架88和能够支承线缆、管、线束等的支承片93。
如以上的图7所示,底梁27形成为使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后方侧凹陷的形状,下托架88配置在底梁2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前灯36配置在更后方而接近车体侧,能够有助于质量向车体中心的集中。
图8是示出上托架84及其周围的立体图。
上托架84具备:基部85;仪表支承部86;左右一对前灯支承部95,其从基部85的两侧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罩支承部96,其安装在仪表支承部86的两侧部。
左右的前灯支承部95是安装前灯36(参照图5)的部分。在前灯支承部95开设有螺栓贯插孔95a。在前灯支承部95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上,配合螺栓贯插孔95a安装有螺母(未图示)。前灯36利用穿过螺栓贯插孔95a并被拧入螺母的螺栓(未图示)而紧固于前灯支承部95。
在基部85的前缘和左右的前灯支承部95的各前缘安装有加强板97,利用加强板97来加强上托架84。
罩支承部96是安装横罩59(参照图3)的部分,利用拧入到螺母98(被安装于罩支承部96的)中的螺钉66(参照图6)将横罩59的上部紧固于罩支承部96。
图9是示出从图2的状态拆下一个叉管25、仪表51、前灯罩57及仪表盖61的状态的立体图。
前灯36的外壳54一体地具备:左右一对外壳延伸部54a、54a,其在上部向上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外壳突出部54b,其在两侧部设置成向侧方突出。
外壳延伸部54a上开设有:螺栓贯插孔54c,螺栓101穿过其中以便将前灯36安装于上托架84;以及螺钉贯插孔54d,其螺钉65穿过其中以便安装前灯罩57(参照图5)的前罩58(参照图5)及横罩59(参照图5)。
外壳延伸部54a利用穿过垫圈103的螺栓101而被紧固于上托架84。在外壳延伸部54a的上缘嵌入有U字状的夹紧螺母105。夹紧螺母105被安装成其螺纹孔与螺钉贯插孔54d匹配。因此,螺钉65与夹紧螺母105螺纹结合并同时插入于螺钉贯插孔54d中。
在外壳突出部54b的末端部嵌入有夹紧螺母106,螺钉65与夹紧螺母106螺纹结合。
在上部角撑板21的前端部的侧面21a安装有车体侧线束支承部件111。从一侧(左侧)的上侧主车架16a的上方向前立管15与前灯36之间延伸的线束113被车体侧线束支承部件111所支承。在图4中,从线束113分支出的多根线束114、115从前立管15与前灯36之间穿过左右的伸出部58b、58b之间,并从仪表盖61的后方通过而延伸到仪表51的下方。多根线束114、115(参照图9)中的一方与仪表51连接。
另外,上述的线束113(参照图9)可以是主线束。
图10是示出上托架84及其周围的左视图,图11是示出仪表51及其周围的左视图。
如图10所示,在顶梁26的左右的凸起部26e的下部安装有上托架84的基部85,在上托架84的左右的前灯支承部95安装前灯36的左右的外壳延伸部54a。
基部85上,在其前缘的左右端安装有左右一对屈曲杆117,在构成屈曲杆117的2个笔直部117a、117b中的上部的笔直部117b上安装有仪表安装板118。左右的屈曲杆117及仪表安装板118构成仪表支承部86。
在屈曲杆117的屈曲部117c安装有罩支承部96。
罩支承部96构成为包括:L字屈曲杆121,其以2个笔直部121a、121b形成为L字形的方式折曲;罩支承撑架122,其由板折曲成L字状而构成;以及螺母98,其安装于罩支承撑架122的末端部。
前灯36的外壳延伸部54a一体地具备向侧方突出的定位凸部54e。前罩58的伸出部58b在被安装至外壳延伸部54a的侧壁58e上开设有供外壳延伸部54a的定位凸部54e插入的定位孔58f。通过使定位孔58f与定位凸部54e配合,能够将前罩58相对于外壳54定位。
外壳延伸部54a比外壳54的背面54j向后方突出。
当画出通过将前灯36紧固于上托架84的紧固部(螺栓101、螺栓贯插孔54c)的中心125的水平线126时,水平线126位于比前灯36中的透镜55的上端55b靠上方的位置。
此外,当画出通过中心125的铅直线127时,铅直线127位于比外壳54的背面54j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11所示,仪表51具备:仪表外壳73,其通过多个螺钉75、131、131(参照图14)而被安装于仪表支承部86、详细而言是被安装于仪表支承部86的仪表安装板118;仪表透镜79;以及操作按钮81、82。
如以上的图6及图11所示,上托架84具备:基部85,其位于比顶梁26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作为前方延伸部的仪表支承部86,其从基部85侧向前方延伸;以及作为左右一对托架延伸部的前灯支承部95,其从基部85的两端向下方延伸。由仪表支承部86支承仪表51,由左右的前灯支承部95支承前灯36。
根据该结构,由上托架84也还支承仪表51,因此无需特别设置仪表支承部件,能够削减部件个数,降低成本。
图12是示出下托架88对前灯36的支承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沿图4中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如图12所示,在前灯36的外壳54的下部一体地设置有沿着水平面形成的板状部54g,在板状部54g上开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孔54h。
板状的下托架88经由衬套(护圈)108(参照图13)从下方插入(卡合)在长孔54h中。
如图13所示,上托架84的左右的前灯支承部95配置在主开关76的两侧方。螺栓101将前灯36的外壳54的外壳延伸部54a紧固至前灯支承部95,螺栓101在侧视观察时与主开关76重叠。螺栓101与安装在前灯支承部95的内表面上的螺母102螺纹结合。
下托架88下端88a被设置于从前灯36的外壳54的下端54k向上方距离高度H1的位置。此外,从前灯36的外壳54的背面向后方突出的板状部54g被设置在从外壳54的下端54k向上方距离高度H2的位置。因此,从车辆前方看不见下托架88本身以及下托架88与板状部54g的卡合状态,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
如图10、图12及图13所示,前灯36的外壳54的上部通过上托架84在左右两点进行支承,而且,前灯36的外壳54的下部通过下托架88在车宽方向中央一点进行支承。
通过设为这样的三点支承结构,与以往比较,减少了支承部位,实现了支承结构的简化,能够缩短安装时间,能够削减成本。
此外,如图3及图13所示,在前叉12的顶梁26的前端26f和底梁27的前端27f画出连线123时,前灯36、详细而言外壳54比连线123向后方突出。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前灯36配置在比以往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从而接近车体侧。
如以上的图7、图9及图12所示,作为鞍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1(参照图1)中具备下述前灯支承结构,前叉12的左右通过顶梁26及底梁27而连结,前灯36由设置在顶梁26上的上托架84和设置在底梁27上的下托架88支承。
前灯36在其外壳54具备比作为外壳54的后端的背面54j向后方突出的左右一对外壳延伸部54a、54a。上托架84具备向顶梁26的前方延伸的作为左右一对托架延伸部的前灯支承部95、95,下托架88从底梁27的前缘向上方突出。左右的外壳延伸部54a、54a从侧方通过螺栓固定于左右一对前灯支承部95、95,外壳54的下部与下托架88卡合。
根据该结构,通过由上托架84和下托架88支承前灯36,能够较大地取得顶梁26与底梁27之间的空间,能够使前灯36靠车体侧配置。与此同时,前灯支承部(前灯支承部95、95及下托架88)设置在比外壳54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以及外壳54的下部,因此能够使前灯支承部难以露出。此外,由于在三处支承前灯36,与以往相比,能够紧凑地构成前灯36周围。
图14是示出从车体前部拆下仪表51、前方向指示灯52及前灯罩57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从车体前部拆下一个横罩59的状态的正视图。
如图14所示,仪表盖61通过左右一对螺钉74、75安装于仪表外壳73(参照图11)。此外,仪表外壳73(参照图11)通过多个螺钉75、131、131安装于仪表支承部86的仪表安装板118。如上述所述,螺钉75将仪表外壳73和仪表盖61这两者紧固在仪表安装板118上。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仪表盖61的两侧部,一体地形成有向侧方突出的U字形状的肋61d。肋61d是被横罩59的上覆盖部59d覆盖的部分。左右的上覆盖部59d、59d是安装左右的前方向指示灯52、52的部分。
在上覆盖部59d上,在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具备侧壁部59g,在侧壁部59g上开设有开口部(未图示)。
前方向指示灯52在其基部52a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螺纹孔(未图示)。在将前方向指示灯52组装至上覆盖部59d时,首先,从上覆盖部59d的内侧向外侧将橡胶制的带凸缘轴环133插入上覆盖部59d的侧壁部59g的开口部。接下来,在侧壁部59g的外表面上隔着橡胶制的垫片134抵靠前方向指示灯52的基部52a。然后,从上覆盖部59d的内侧将套有垫圈的螺栓135依此穿过嵌入开口部中的带凸缘轴环133、垫片134,将螺栓135的末端部拧入前方向指示灯52的基部52a的螺纹孔。至此,前方向指示灯52向上覆盖部59d的组装完成。之后,将横罩59配置在前罩58、仪表盖61及叉管25的侧方,并紧固于各部分。
前方向指示灯52隔着橡胶制的带凸缘轴环133及垫片134橡胶安装于上覆盖部59d。即,能够使前方向指示灯52相对于上覆盖部59d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摆动,在前方向指示灯52作用有外力的情况下,能够吸收外力而防止破损。此外,即使在外力经由前方向指示灯52作用于上覆盖部59d的情况下,上覆盖部59d由于后部由罩支承部96(参照图10)支承,因此也能够耐受外力。
如图15所示,横罩59的上管覆盖部59e及下管覆盖部59f从侧方覆盖嵌入叉管25的树脂制的筒部件137、138。
在前灯36的外壳54的背面,通过多个螺钉(未图示)安装有支承线束113的灯侧线束支承部件141。
如以上的图15所示,前灯36的轮廓被配置成在正面观察时与底梁27重叠,因此,能够使设置在底梁27上的下托架88更难以露出,能够提高外观性。
图16是示出线束113的支承部及其周围的左视图,图17是说明把手转向时的线束113的作用的作用图。
如图16所示,前灯36、详细而言外壳54在侧视观察时与前叉12、详细而言与叉管25及底梁27重叠。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前灯36配置在更靠后方的位置从而接近车体侧,能够实现车体前部的紧凑化、纤细化。
线束113由安装在前灯36的外壳54的背面54j上的灯侧线束支承部件141支承。
灯侧线束支承部件141构成为包括:板部件144,其通过多个螺钉143安装于外壳54的背面54j;以及线部件145,其被安装于板部件144以便保持线束113。
如图15所示,从车架10(参照图1)的车宽方向一侧(左侧)延伸出来的线束113在前灯36的后方从向下屈曲成向上后,被灯侧线束支承部件141的线部件145保持。这样,使线束113带有松弛。
在正面观察时,灯侧线束支承部件141配置在比前灯36的车宽方向中央靠车宽方向另一侧(右侧)的位置,确保了与设置在车架10(参照图9)侧的车体侧线束支承部件111的距离。
如图17所示,车体侧线束支承部件111被固定在车架10的车宽方向一侧(左侧),灯侧线束支承部件141(详细而言,线部件145(参照图16))被固定于绕前立管15与前叉12(参照图15)一起转动的前灯36(参照图16)。
将车辆直行时的线束作为标号113A,将向车宽方向一侧(左侧)对把手转向时的线束作为标号113L,将向车宽方向另一侧(右侧)对把手转向时的线束作为标号113R。
车体侧线束支承部件111与灯侧线束支承部件141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车宽方向的距离、高度被设定成:线束113、113L、113R的最屈曲时的曲率半径都在用于满足耐久性的允许范围内。
如以上的图9、图16及图17所示,与前灯36连接的线束113由车体侧线束支承部件111和灯侧线束支承部件141支承,车体侧线束支承部件111作为固定侧支承部而设置于前立管15后方的车架10,灯侧线束支承部件141作为可动侧支承部而设置于前灯36的外壳54的背面。
根据该结构,当对把手28(参照图1)进行了转向时,即使前灯36与前叉12一起转动,也能够确保线束113的支承部(车体侧线束支承部件111和灯侧线束支承部件141)的距离。因而,能够使线束113屈曲的曲率半径在允许值以内。
此外,如图16所示,外壳54配置成在侧视观察时与前叉12重叠,因此,能够将前灯36配置在更后方从而接近车体侧,能够有助于质量向车体中心的集中。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地进行变形及应用。
本发明不限于应用于自动二轮车1的情况,也可以应用于还包括自动二轮车1以外的鞍乘型车辆。另外,所谓鞍乘型车辆,包括跨骑车体而乘车的所有车辆,不仅有自动二轮车(也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而是也包括分类为ATV(越野车辆)的三轮车辆或四轮车辆的车辆。
标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10:车架;
12:前叉;
26:顶梁;
27:底梁;
36:前灯;
51:仪表;
54:外壳;
54a:外壳延伸部;
54j:背面;
84:上托架;
85:基部;
86:仪表支承部(前方延伸部);
88:下托架;
95:前灯支承部(托架延伸部);
111:车体侧线束支承部件(固定侧支承部);
113:线束;
123:连线;
141:灯侧线束支承部件(可动侧支承部)。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其中,
前叉(12)的左右通过顶梁(26)及底梁(27)而连结,前灯(36)由设置于所述顶梁(26)的上托架(84)和设置于所述底梁(27)的下托架(88)支承,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上托架(84)具备向所述顶梁(26)的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托架延伸部(95、95),所述下托架(88)是设置成从所述底梁(27)的前缘向上方突出的板状的部件,
所述前灯(36)被螺栓从侧方固定于所述左右一对托架延伸部(95、95),所述前灯(36)的下部与所述下托架(88)卡合,
在所述前灯(36)的外壳(54)的下部具有从所述外壳(54)的背面向后方突出的板状部(54g),在所述板状部(54g)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孔(54h),所述下托架(88)从下方插入并卡合于所述长孔(54h)中,
所述前灯(36)的轮廓配置成在正面观察时与所述底梁(27)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托架(84)具备:基部(85),其位于比所述顶梁(26)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前方延伸部(86),其从所述基部(85)侧向前方延伸;以及所述左右一对托架延伸部(95、95),其从所述基部(85)的两端向下方延伸,由所述前方延伸部(86)支承仪表(51),由所述左右的托架延伸部(95、95)支承所述前灯(3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梁(27)形成为使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后方侧凹陷的形状,所述下托架(88)配置在所述底梁(2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灯(36)配置成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时与所述前叉(12)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灯(36)在所述外壳(54)具备比所述外壳(54)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左右一对外壳延伸部(54a、54a),所述左右的外壳延伸部(54a、54a)在侧视观察时与所述前叉(12)、或者通过所述顶梁(26)及所述底梁(27)各自的前端的连线(123)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前灯(36)连接的线束(113)被支承于固定侧支承部(111)和可动侧支承部(141),所述固定侧支承部(111)设置于前立管(15)的后方的车架(10),所述可动侧支承部(141)设置于所述前灯(36)的外壳(54)的背面。
CN201880017504.0A 2017-03-24 2018-03-19 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 Active CN1104616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0211 2017-03-24
JP2017060211 2017-03-24
PCT/JP2018/010742 WO2018173998A1 (ja) 2017-03-24 2018-03-19 鞍乗り型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支持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1693A CN110461693A (zh) 2019-11-15
CN110461693B true CN110461693B (zh) 2021-04-09

Family

ID=63584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7504.0A Active CN110461693B (zh) 2017-03-24 2018-03-19 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56032B2 (zh)
CN (1) CN110461693B (zh)
WO (1) WO20181739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73998A1 (ja) * 2017-03-24 2018-09-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支持構造
JP7210624B2 (ja) * 2021-02-15 2023-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19338A (ja) * 1992-05-13 1993-12-03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リング
JP2005119485A (ja) * 2003-10-16 2005-05-12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用ヘッドライト廻り配設構造及び鞍乗り型車両用ヘッドライト廻り装備品の配設方法
JP5013192B2 (ja) * 2007-03-30 2012-08-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灯火器構造
JP4609950B2 (ja) * 2007-06-19 2011-0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5412351B2 (ja) * 2010-03-26 2014-0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CN202389511U (zh) * 2011-12-15 2012-08-22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前大灯安装构造
JP2015085748A (ja) * 2013-10-29 2015-05-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306533B2 (ja) * 2015-03-30 2018-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6356627B2 (ja) * 2015-03-31 2018-07-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ウィンカーを備える鞍乗り型車両
JP6118835B2 (ja) * 2015-03-31 2017-04-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WO2018173998A1 (ja) * 2017-03-24 2018-09-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支持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73998A1 (ja) 2018-09-27
JP6756032B2 (ja) 2020-09-16
CN110461693A (zh) 2019-11-15
BR112019018845A2 (pt) 2020-04-14
JPWO2018173998A1 (ja) 2020-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17619B1 (ko) 자동 이륜차
US11279435B2 (en) Operation unit structur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AU2013206354B2 (en) Headlight support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JP2012136137A (ja) 車両のハンドル支持構造
CN110461693B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
JP519623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保持構造
CN110392654B (zh) 鞍乘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
CN110015363B (zh) 鞍乘车辆的前罩结构
JPH06115473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コネクタ収容装置
CN110402220B (zh)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安装结构
US11104210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saddle-type vehicle
JP5442135B2 (ja) ハンドルカバー
CN110356496B (zh)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
JP745698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369749B2 (ja) 鞍乗型車両
CN215285111U (zh) 跨骑型车辆
US11613324B2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699068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ライセンスライト周辺構造
JPH0995273A (ja) 自動2輪車のカウリングステー
JP691489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方向指示器取付構造、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CN104554525B (zh) 跨坐型车辆
CN217477457U (zh) 跨骑式车辆
CN113474243B (zh) 跨骑型车辆
BR112019018845B1 (pt) Estrutura de suporte de farol para veículo do tipo de montar em selim
JP2011173495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表示装置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