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6496B -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6496B
CN110356496B CN201910178890.8A CN201910178890A CN110356496B CN 110356496 B CN110356496 B CN 110356496B CN 201910178890 A CN201910178890 A CN 201910178890A CN 110356496 B CN110356496 B CN 1103564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meter
instrument
portions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788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6496A (zh
Inventor
金子薰
竹中爱
中西勇人
下地智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56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64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64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64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能够提高设计上的自由度。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具备仪表(35)和收纳仪表(35)的仪表罩(40),仪表罩(40)具备设置在仪表(35)的前方的前侧仪表罩(68)和设置在仪表(35)的后方的后侧仪表罩(69),仪表罩(40)具备被划定在前侧仪表罩(68)与后侧仪表罩(69)之间的开口(82),仪表(35)配置在开口(82)中,并且由前侧仪表罩(68)和后侧仪表罩(69)支承,仪表(35)的位于开口(82)的上方的部分向侧方露出。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鞍乘型车辆中,公知以下这样的车辆:将操纵用的车把、仪表、以及仪表罩组装为一体而成的组装体安装在车体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仪表被配置成将整体嵌入仪表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59-495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鞍乘型车辆中,仪表被配置成嵌入仪表罩,难以从外侧看到,因此,容易限制仪表周边结构在设计上的自由度。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得在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中,能够提高设计上的自由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其具备仪表35和收纳所述仪表35的仪表罩40,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罩40具备:前侧仪表罩68,其设置在所述仪表35的前方;和后侧仪表罩69,其设置在所述仪表35的后方,所述仪表罩40具备被划定在所述前侧仪表罩68与所述后侧仪表罩69之间的开口82,所述仪表35配置在所述开口82中,并且由所述前侧仪表罩68和所述后侧仪表罩69支承,所述仪表35的位于所述开口82的上方的部分83向侧方露出。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仪表罩40和所述仪表35分别紧固于操纵用的车把33。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车把33具备:中央部50,其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左右一对车把部51,它们从所述中央部50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向上方延伸;连结部54,其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的所述车把部51;以及罩固定部55,其设置在所述连结部54的下方,所述仪表35紧固于所述连结部54,所述仪表罩40紧固于所述罩固定部55。
并且,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仪表35在下表面具备与线束60连接的线束连接部73d,所述线束60通过由左右的所述车把部51和所述连结部54划定的空间K并向下方延伸。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线束60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处被至少上下两处支承部57、18a夹紧,所述支承部57、18a中的一处57设置在所述中央部50。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具备配置在所述仪表罩40的下方的照明装置36和收纳所述照明装置36的前罩41,所述前罩41具有供所述照明装置36的光轴调整用的工具T从上方插入的工具孔41c,所述工具孔41c在所述车把33向左被操纵的状态下,被所述仪表罩40覆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具备仪表和收纳仪表的仪表罩,仪表罩具备设置在仪表的前方的前侧仪表罩和设置在仪表的后方的后侧仪表罩,仪表罩具备被划定在前侧仪表罩与后侧仪表罩之间的开口,仪表配置在开口中,并且由前侧仪表罩和后侧仪表罩支承,仪表的位于开口的上方的部分向侧方露出。
根据该结构,仪表罩具备被划定在前侧仪表罩与后侧仪表罩之间的开口,仪表的位于开口的上方的部分向侧方露出,因此能够将仪表用作外观部件,能够提高仪表周边结构在设计上的自由度。此外,仪表由前侧仪表罩和后侧仪表罩支承,因此能够容易将仪表、前侧仪表罩及后侧仪表罩组装成一体。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仪表罩和仪表分别紧固于操纵用的车把。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仪表罩及仪表牢固地固定于车把。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车把具有:中央部,其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左右一对车把部,其从中央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向上方延伸;连结部,其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的车把部;以及罩固定部,其设置在连结部的下方,仪表紧固于连结部,仪表罩紧固于罩固定部。根据该结构,借助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左右的车把部的连结部,能够将仪表固定在车把的中央部的上方。此外,能够将仪表罩牢固地固定在连结部的下方的罩固定部。
并且,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仪表在下表面具备与线束连接的线束连接部,线束通过由左右的车把部和连结部划定的空间并向下方延伸。根据该结构,经由由左右的车把部和连结部划定的空间,能够将线束向下方引导。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线束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处被至少上下两处支承部夹紧,支承部中的一处设置在中央部。根据该结构,线束的支承部中的一处设置在车把的中央部,因此能够减小操纵车把时的线束的位移。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具备配置在仪表罩的下方的照明装置和收纳照明装置的前罩,前罩具备供照明装置的光轴调整用的工具从上方插入的工具孔,工具孔在车把向左被操纵的状态下,被仪表罩覆盖。根据该结构,在车把向左被操纵的状态下,能够用仪表罩隐藏工具孔,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并且能够抑制雨水向工具孔浸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车体框架的左视图。
图3是机动二轮车的前部的左视图。
图4是从后方观察车把的周边部的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车把的图。
图6是车把的周边部的左视图。
图7是从下方侧观察车把和仪表罩的图。
图8是从后方侧观察仪表罩的图。
图9是从下方侧观察仪表罩和仪表的图。
图10是从上方侧观察仪表的周边部的图。
标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18a:撑条(支承部);
33:车把;
35:仪表;
36:前照灯(照明装置);
40:仪表罩;
41:前罩;
41c:工具孔;
50:中央部;
51:车把部;
54:连结部;
55:罩固定部;
57:主线束支承部(支承部中的一处);
60:主线束(线束);
68:前侧仪表罩;
69:后侧仪表罩;
73d:线束连接部;
82:开口;
83:露出部(位于开口上方的部分);
K:空间;
T: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对于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视图。另外,在图1中,对于以左右一对设置的部件,包含标号在内仅图示了左侧的部件。
机动二轮车1是一种小型摩托车型的鞍乘型车辆,其具有:车体框架10;操纵系统11,其以能够操纵的方式支承前轮2;动力单元12,其支承于车体框架10的后部;后轮3;以及座椅13,其供乘员以跨乘方式就座。
此外,机动二轮车1具备覆盖车体的车体罩14。
图2是车体框架10的左视图。
参照图1及图2,车体框架10具备前立管15、主框架16和座椅框架17、17。
前立管15设置在车体框架10的前端,对操纵系统11进行轴支承。前立管15与前轮2同样地位于机动二轮车1的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央,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相对于铅直方向后倾地配置。
主框架16从前立管15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详细地说,主框架16具备:一根下框架部18,其从前立管15向后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底框架部19、19,它们从下框架部18的下端部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
各座椅框架17具备:倾斜部17a,其从各底框架部19的后端前低后高地向后方延伸;以及后方延伸部17b,其以比倾斜部17a平缓的前低后高地倾斜的方式从倾斜部17a的上端向后方延伸。
此外,车体框架10具备:收纳箱支承框架20,其将左右的倾斜部17a、17a在车宽方向上进行连结;以及横梁21,其将座椅框架17、17的后端部在车宽方向上进行连结。
在倾斜部17a、17a的上部设置有借助连杆机构22与动力单元12连结的动力单元连结部17c。
动力单元12是具有作为后轮3的驱动源的发动机和支承后轮3的摆臂的功能的单元摆动发动机。动力单元12借助设置在前端部的上部的连杆机构22,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体框架10。
在动力单元12与座椅框架17的后部之间架设有悬架23。
机动二轮车1具备燃料箱26和能够收纳头盔等物品的收纳箱25。
收纳箱25是上表面开口的箱。收纳箱25配置在左右的座椅框架17、17的前部之间。收纳箱25的前部的下部固定于收纳箱支承框架20上。
燃料箱26配置在收纳箱25的后方,位于左右的座椅框架17、17的后部之间。
座椅13一体地具备驾驶员用的前部座椅13a和同乘者用的后部座椅13b。座椅13从上方覆盖收纳箱25的上表面的开口及燃料箱26。座椅13通过设置在前端部的铰链13c与收纳箱25的前端部连结,以铰链13c为中心进行打开和关闭。
就座于前部座椅13a的驾驶员放置脚的板状的脚踏板27设置在前部座椅13a的前下方。脚踏板27从上方覆盖底框架部19、19。
图3是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的左视图。在图3中,车体罩14的一部分被拆下。
参照图1及图3,操纵系统11具备:一对前叉30、30,它们分别配置在前轮2的左右;桥部件31,其将前叉30、30的上端部在车宽方向上进行连结;转向轴32,其从桥部件31的中央向上方延伸并轴支承于前立管15;以及操纵用的车把33,其固定于转向轴32的上端部。
前轮2轴支承于架设在前叉30、30的下端部之间的车轴2a。
显示机动二轮车1的车速等信息的仪表35固定于车把33,在操纵时与车把33一体地转动。
前照灯36(照明装置)及左右一对方向指示灯37配置在车把33及前立管15的前方。
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38固定于操纵系统11的桥部件31。
车体罩14具备:仪表罩40,其覆盖车把33及仪表35;前罩41,其从周围覆盖前立管15;一对前侧罩42、42,它们从前罩41的前部的左右下缘向下方延伸;以及腿部护罩44,其从前罩41的后部的下缘延伸到脚踏板27的前端。
前罩41具有从前方侧覆盖前立管15的前面罩41a和从后方覆盖前立管15及车把33的后面罩41b。
前照灯36及左右一对方向指示灯37收纳在前罩41的内侧,前表面的投光面从前面罩41a向前方露出。
此外,车体罩14具备:左右一对底侧罩45、45,它们从侧方覆盖底框架部19、19;下罩46,其从下方覆盖底框架部19、19;中心罩47,其从前方覆盖收纳箱25及动力单元12;以及左右一对侧罩48、48,它们从侧方覆盖收纳箱25及座椅框架17、17。
车牌49在前挡泥板38的上方设置在前罩41的前端。
图4是从后方观察车把33的周边部的图。图5是从上方观察车把33的图。在图3及图4中,后述的后侧仪表罩69未图示。
参照图3~图5,车把33具有:中央部50,其固定于转向轴32;以及左右一对车把部51,它们从中央部50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向上方延伸。
转向轴32从下方贯穿插入前立管15,上端部32a(图3)从前立管15向上方突出。车把33的中央部50固定于转向轴32的上端部32a,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中央部50是与转向轴32大致同轴设置的杆状部件。
车把部51、51具备:左右一对上方延伸部51a、51a,它们从中央部50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向上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侧方延伸部51b、51b,它们从上方延伸部51a、51a的上端弯曲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当从后方观察时,上方延伸部51a、51a为V字状。当从后方观察时,中央部50及上方延伸部51a、51a整体为Y字状。
驾驶员把持的把手部51c、51c设置在侧方延伸部51b、51b的外端部。此外,在侧方延伸部51b、51b分别设置有驾驶员操作的操作部52、53。
在右侧的操作部52,例如设置有动力单元12的发动机的切断开关(kill switch)52a、以及用于使喇叭鸣响的喇叭按钮52b。在左侧的操作部53,例如设置有前照灯36的照射方向的切换开关53a、以及方向指示灯37的操作开关53b。
车把33具有在车宽方向上连接上方延伸部51a、51a的连结部54。连结部54使车把33的刚性增加。仪表35固定于连结部54。
连结部54具有:前方延伸部54a、54a,它们从上方延伸部51a、51a的上下中间部向前上方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以及左右连接部54b,其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前方延伸部54a、54a的前端。
在连结部54的前端部设置多个固定孔54c。
车把33具备由上方延伸部51a、51a和连结部54划定的空间K。空间K在中央部50的上方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
此外,车把33具有:罩固定部55、55,它们固定仪表罩40;线束支承部56、56,它们从上方延伸部51a、51a向后方突出;以及主线束支承部57,它们设置在中央部50的后表面。
罩固定部55、55以左右一对设置在上方延伸部51a、51a的基端部的外侧面部。罩固定部55、55设置在比线束支承部56、56靠下方的位置。
主线束支承部57是设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的孔部,位于比罩固定部55、55及空间K靠下方的位置。
图6是车把33的周边部的左侧视图。
参照图3~图6,机动二轮车1具备电气系统的主线束60(线束)。主线束60是将多根线束(电线)捆束而成的配线,以沿着车体框架10的方式从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布线到后部。
主线束60在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以沿着前立管15及车把33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主线束60在车把33的周边部由上下分开配置的两处支承部支承于车体。另外,主线束60只要由上下分开配置的至少两处支承部支承即可,例如也可以由三处以上的支承部支承。
上侧的支承部是设置在车把33的中央部50上的主线束支承部57(支承部中的一处)。下侧的支承部是从下框架部18的上端部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杆状的撑条18a。主线束支承部57及撑条18a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
详细地说,主线束60利用嵌在主线束60的外周的环状的上侧夹持器61,被夹紧在车把33的主线束支承部57上。另外,主线束60利用嵌在主线束60的外周的环状的下侧夹持器62,被夹紧在车体框架10的撑条18a的前表面。
在操纵车把33的情况下,下侧夹持器62不随着操纵而移动,但上侧夹持器61与车把33一体地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夹持器61和下侧夹持器62设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因此能够减少伴随操纵的主线束60的移动量。
沿着车把33的中央部50的后表面向上方延伸的主线束60在上侧夹持器61的上方分支成与仪表35连接的仪表线束64、与右侧的操作部52连接的操作部用线束65和与左侧的操作部53连接的操作部用线束66。
仪表线束64和操作部用线束65、66通过车把33的空间K并上下延伸。
在操作部用线束65、66中,设置在操作部用线束65、66的中途的连接器部65a、66a分别固定于车把33的左右的线束支承部56、56。
图7是从下方侧观察车把33和仪表罩40的图。图8是从后方侧观察仪表罩40的图。在图8中,车把33未图示。
参照图6~图8,仪表罩40具备:前侧仪表罩68,其设置在仪表35的前方;以及后侧仪表罩69,其设置在仪表35的后方。
前侧仪表罩68具备从前方及左右的侧方覆盖仪表35的上侧罩70和设置在上侧罩70的下方的下侧罩71。
图9是从下方侧观察仪表罩40和仪表35的图。在图9中,示出了拆下了下侧罩71的状态。
参照图6~图9,仪表35具备:仪表主体72,其具备显示部72a;以及仪表壳体73,其收纳仪表主体72。
仪表壳体73形成为外周部为大致圆形的箱状。仪表主体72的显示部72a配置在仪表壳体73的上表面。在显示部72a显示车速等信息。
仪表35具有:左右一对前侧撑条部73a、73a,其从仪表壳体73的前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以及后侧撑条部73b,其从仪表壳体73的后部向后方延伸。
仪表35在仪表壳体73的下表面具备固定部73c、73c,在固定部73c、73c紧固有将仪表35固定于车把33的连结部54的仪表固定螺栓74、74(图7)。
此外,仪表35在仪表壳体73的下表面的后部具备与主线束60的仪表线束64连接的线束连接部73d。线束连接部73d位于固定部73c、73c的后方。
仪表35配置在车把33的连结部54上。仪表35利用从下方贯穿插入连结部54的固定孔54c的仪表固定螺栓74、74,固定于连结部54。仪表35配置在车把33的左右的侧方延伸部51b、51b之间。仪表壳体73的下表面与仪表壳体73的上表面大致平行。
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仪表35固定于前高后低地设置的连结部54,由此,仪表壳体73以前高后低的姿势被固定。由此,显示部72a前高后低地倾斜,驾驶员俯视前下方而容易看见显示部72a。
前侧仪表罩68的上侧罩70具备:罩前面部75,其从前方覆盖仪表壳体73;以及左右一对罩侧面部76、76,它们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仪表壳体73的左右的侧面。罩侧面部76、76从罩前面部75的左右侧部向后方延伸。即,在俯视观察时,上侧罩70由罩前面部75和罩侧面部76、76形成为大致U字状。
如图9所示,上侧罩70在罩侧面部76、76的前端部的下表面具备固定部70a、70a,在固定部70a、70a紧固有固定仪表35的前侧撑条部73a、73a的螺栓77、77。
上侧罩70在罩侧面部76、76的下表面具备紧固有下侧罩71的下侧罩固定部70b、70b。下侧罩固定部70b、70b位于固定部70a、70a的前方,并且比从车辆侧面观察时的上侧罩70的下缘70c(图6)向下方延伸。
此外,上侧罩70在上侧罩70的前端的下表面具备与下侧罩71卡合的卡合部70d。
并且,上侧罩70具备从罩侧面部76、76的后端朝向后侧仪表罩69的内侧向后方延伸的卡合片70e、70e。
后侧仪表罩69被设置成上缘69a与上侧罩70的后缘70f(图8)连续。后侧仪表罩69从上缘69a上下延伸至车把33的中央部50(图6)的上端附近。参照图4和图6,后侧仪表罩69从后方覆盖仪表壳体73的后表面、车把33的上方延伸部51a、51a、空间K以及主线束60。
如图9所示,后侧仪表罩69在前部的下表面中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具备固定部69b,在固定部69b紧固有固定仪表35的后侧撑条部73b的螺栓79。
此外,后侧仪表罩69在前部的下表面具备从上方与上侧罩70的卡合片70e、70e卡合的卡合突起69c、69c。
而且,后侧仪表罩69在下部具备供仪表罩固定螺栓80、80(图6、图7)贯穿插入的撑条部69d、69d,仪表罩固定螺栓80、80将后侧仪表罩69紧固于车把33的罩固定部55、55。撑条部69d、69d朝向下侧罩71的内表面侧向前方延伸。
参照图6和图7,前侧仪表罩68的下侧罩71安装在上侧罩70的前部的下表面。下侧罩71从前方侧覆盖仪表壳体73的下表面、中央部50的上部以及上方延伸部51a、51a的下部。
在下侧罩71的前部设置有固定孔部71a、71a。将下侧罩71紧固于上侧罩70的下侧罩固定部70b、70b(图9)的下侧罩固定螺栓81、81从下方贯穿插入固定孔部71a、71a。
此外,在下侧罩71的下部的侧面设置有供仪表罩固定螺栓80、80贯穿插入的固定孔部71b、71b。
图10是从上方侧观察仪表35的周边部的图。
参照图6~图10,仪表罩40具备被划定在前侧仪表罩68的上侧罩70与后侧仪表罩69之间的开口82。
详细而言,开口82由形成为U字状的前侧仪表罩68的内周部和后侧仪表罩69的上缘69a的中央部划定。
仪表35配置在开口82中。开口82的内周部以沿着仪表壳体73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形。
如图6及图10所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前高后低地倾斜配置的仪表35中,仪表壳体73的前部的上部从开口82向上方突出,向外侧露出。即,仪表壳体73的前部的上部是在仪表罩40的外侧上方露出的露出部83。在仪表壳体73中,露出部83的下方的部分被收纳在仪表罩40内。
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露出部83的侧面部向侧方露出,并且在从车辆前面观察时,露出部83的前面部向前方露出。露出部83是在仪表35中位于开口82的上方的部分。
仪表35的露出部83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向外侧露出而被看见。因此,能够将仪表35用作外观部件,能够提高仪表35的周边结构在设计上的自由度。
此外,仪表罩40在左右的侧面具备供车把部51、51从仪表罩40的内侧向外侧贯通的车把通孔84、84。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车把通孔84、84由上侧罩70的后部、下侧罩71的后部、以及后侧仪表罩69的上部划定。
在此,对仪表35及仪表罩40的组装顺序的一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9,首先,组装由仪表35、上侧罩70及后侧仪表罩69一体组装而成的组装体85。
详细而言,上侧罩70利用螺栓77、77紧固于仪表35,后侧仪表罩69利用螺栓79紧固于仪表35。即,上侧罩70和后侧仪表罩69借助仪表35组装成一体。因此,即使是将上侧罩70和后侧仪表罩69前后分割的结构,也能够简单地组装仪表罩40。
此外,上侧罩70和后侧仪表罩69还利用卡合突起69c、69c彼此结合。
螺栓77、77、螺栓79以及卡合突起69c、69c配置在仪表罩40的内侧。因此,固定上侧罩70和后侧仪表罩69的固定件不显眼,外观性佳。
参照图6及图7,位于上侧罩70与后侧仪表罩69之间的仪表35利用仪表固定螺栓74、74紧固于车把33的连结部54,从而组装体85被固定于车把33。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仪表35、上侧罩70以及后侧仪表罩69固定于车把33。
接着,下侧罩71利用下侧罩固定螺栓81、81及卡合部70d固定于上侧罩70。
此外,下侧罩71及后侧仪表罩69利用贯穿插入下侧罩71的固定孔部71b、71b及后侧仪表罩69的撑条部69d、69d的仪表罩固定螺栓80、80,紧固于车把33的罩固定部55、55。即,下侧罩71和后侧仪表罩69利用仪表罩固定螺栓80、80共同紧固于车把33。
如图3所示,在前立管15安装从前立管15向前方延伸的支承部件86。前照灯36的下部由支承部件86支承。
如图10所示,在前罩41的上表面设置供前照灯36的光轴调整用的工具T从上方插入的工具孔41c。通过利用插入工具孔41c的工具T调整前罩41内的前照灯36的光轴调整部(未图示),来调整前照灯36的光轴。
如图10中的实线所示,在车把33向右侧被操纵的状态下,工具孔41c向上方露出。因此,通过使车把33成为向右侧操纵的状态,能够利用工具孔41c调整光轴。
机动二轮车1具备车把锁定机构(未图示),该车把锁定机构在使机动二轮车1为驻车状态的情况下,将车把33锁定在向左侧被操纵的状态。
如图10中假想线所示,在车把33向左侧被操纵的状态以及车把33未向左右被操纵的状态(对应于机动二轮车1的直行状态)下,工具孔41c被仪表罩40从上方覆盖而隐藏。在图10中,在车把33向左侧被操纵的状态及未被操纵的状态下,仅图示仪表罩40及车把33。
这样,在向左操纵车把33而驻车的情况、及未操纵车把33而使机动二轮车1直行的状态下,工具孔41c被仪表罩40覆盖而隐藏。因此,能够从上方接近光轴调整部而容易进行光轴调整,同时能够确保外观性。此外,能够抑制雨水等浸入工具孔41c。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机动二轮车1的仪表35的周边结构具备仪表35和收纳仪表35的仪表罩40,仪表罩40具备设置在仪表35的前方的前侧仪表罩68和设置在仪表35的后方的后侧仪表罩69,仪表罩40具备被划定在前侧仪表罩68与后侧仪表罩69之间的开口82,仪表35配置在开口82中,并且由前侧仪表罩68和后侧仪表罩69支承,仪表35的位于开口82的上方的部分即露出部83向侧方露出。
根据该结构,仪表罩40具备被划定在前侧仪表罩68与后侧仪表罩69之间的开口82,仪表35的位于开口82的上方的露出部83向侧方露出,因此能够将仪表35用作外观部件,能够提高仪表35的周边结构在设计上的自由度。此外,仪表35由前侧仪表罩68和后侧仪表罩69支承,因此能够容易将仪表35、前侧仪表罩68及后侧仪表罩69组装成一体。
此外,仪表罩40和仪表35分别紧固于操纵用的车把33。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仪表罩40和仪表35牢固地固定于车把33。
此外,车把33具有:中央部50,其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左右一对车把部51、51,它们从中央部50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向上方延伸;连结部54,其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的车把部51、51;以及罩固定部55、55,其设置在连结部54的下方,仪表35紧固于连结部54,仪表罩40紧固于罩固定部55、55。根据该结构,借助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的车把部51、51的连结部54,能够将仪表35固定在车把33的中央部50的上方。此外,能够将仪表罩40牢固地固定在连结部54的下方的罩固定部55、55。
此外,仪表35在下表面具备与主线束60连接的线束连接部73d,主线束60通过由左右的车把部51、51和连结部54划定的空间K并向下方延伸。根据该结构,经由由左右的车把部51、51和连结部54划定的空间K,能够将主线束60向下方引导。
此外,主线束60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处被上下两处支承部、即主线束支承部57及撑条18a夹紧,支承部中的一处、即主线束支承部57设置在中央部50。根据该结构,主线束支承部57设置在车把33的中央部50上,因此能够减小操纵车把33时的主线束60的位移。因此,能够顺畅地操纵车把33。
此外,具备配置在仪表罩40的下方的前照灯36和收纳前照灯36的前罩41,前罩41具备供前照灯36的光轴调整用的工具T从上方插入的工具孔41c,工具孔41c在车把33向左被操纵的状态下被仪表罩40覆盖。根据该结构,在车把33向左被操纵的状态下,能够用仪表罩40隐藏工具孔41c,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并且,能够抑制雨水向工具孔41c浸入。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鞍乘型车辆,以机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备两个前轮或后轮的三轮鞍乘型车辆、以及具备四轮以上的鞍乘型车辆。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其具备仪表(35)和收纳所述仪表(35)的仪表罩(40),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罩(40)具备:前侧仪表罩(68),其设置在所述仪表(35)的前方;以及后侧仪表罩(69),其设置在所述仪表(35)的后方,
所述仪表罩(40)具备被划定在所述前侧仪表罩(68)与所述后侧仪表罩(69)之间的开口(82),
所述仪表(35)配置在所述开口(82)中,并且由所述前侧仪表罩(68)和所述后侧仪表罩(69)支承,
所述前侧仪表罩(68)具备:罩前面部(75),其从车辆前方覆盖所述仪表(35);以及左右一对罩侧面部(76、76),它们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所述仪表(35)的左右的侧面,
所述罩侧面部(76、76)从所述罩前面部(75)的左右侧部向后方和上方延伸,所述前侧仪表罩(68)通过所述罩前面部(75)和所述罩侧面部(76、76)形成为俯视U字状,
所述仪表(35)通过形成为U字状的所述前侧仪表罩(68)而具备从所述开口(82)向所述仪表罩(40)的外侧上方突出的露出部(83),
所述露出部(83)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向侧方露出,并且在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向前方露出,所述仪表(35)的后表面被所述后侧仪表罩(69)从后方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罩(40)及所述仪表(35)分别紧固于操纵用的车把(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把(33)具有:中央部(50),其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左右一对车把部(51),它们从所述中央部(50)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向上方延伸;连结部(54),其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的所述车把部(51);以及罩固定部(55),其设置在所述连结部(54)的下方,
所述仪表(35)紧固于所述连结部(54),所述仪表罩(40)紧固于所述罩固定部(5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35)在下表面具备与线束(60)连接的线束连接部(73d),
所述线束(60)通过由左右的所述车把部(51)和所述连结部(54)划定的空间(K)并向下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束(60)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处被至少上下两处支承部(57、18a)夹紧,所述支承部(57、18a)中的一处(57)设置在所述中央部(50)。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具备配置在所述仪表罩(40)的下方的照明装置(36)和收纳所述照明装置(36)的前罩(41),
所述前罩(41)具备供所述照明装置(36)的光轴调整用的工具(T)从上方插入的工具孔(41c),
所述工具孔(41c)在所述车把(33)向左被操纵的状态下,被所述仪表罩(40)覆盖。
CN201910178890.8A 2018-04-02 2019-03-11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 Active CN1103564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0590A JP6759268B2 (ja) 2018-04-02 2018-04-02 鞍乗り型車両のメーター周辺構造
JP2018-070590 2018-04-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6496A CN110356496A (zh) 2019-10-22
CN110356496B true CN110356496B (zh) 2020-12-01

Family

ID=68215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78890.8A Active CN110356496B (zh) 2018-04-02 2019-03-11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59268B2 (zh)
CN (1) CN110356496B (zh)
PH (1) PH1201900007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49588U (ja) * 1982-09-27 1984-04-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車両におけるハンドル取付構造
JPH08268360A (ja) * 1995-03-31 1996-10-15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型車輛の前照灯傾動装置
JP3629567B2 (ja) * 1995-05-16 2005-03-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2003040178A (ja) * 2001-07-27 2003-02-13 Yamaha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構造
JP2007284002A (ja) * 2006-04-20 2007-11-01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4878992B2 (ja) * 2006-11-16 2012-0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に対する車載側アンテナの設置構造
JP5462512B2 (ja) * 2009-03-25 2014-04-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光軸調整構造
JP5323602B2 (ja) * 2009-07-28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伝達部材配索構造
JP5345484B2 (ja) * 2009-09-02 2013-1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11148451A (ja) * 2010-01-22 2011-08-04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2173303A (zh) * 2011-04-07 2011-09-07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摩托车前导流罩总成及其摩托车
JP5728346B2 (ja) * 2011-09-20 2015-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784434B2 (ja) * 2011-09-20 2015-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620970B2 (ja) * 2012-11-29 2014-11-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071595B2 (ja) * 2013-01-30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メータ支持構造
JP2014210486A (ja) * 2013-04-18 2014-11-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921508B2 (ja) * 2013-09-26 2016-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メータ装置
CN107444536B (zh) * 2016-05-31 2020-11-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9000078B1 (en) 2019-10-28
PH12019000078A1 (en) 2019-10-28
CN110356496A (zh) 2019-10-22
JP6759268B2 (ja) 2020-09-23
JP2019181968A (ja) 2019-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17619B1 (ko) 자동 이륜차
AU2013206354B2 (en) Headlight support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JP63338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CN110678380B (zh) 自动二轮车
JP2003320977A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ウインカ取付け構造
JP519623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保持構造
CN110356496B (zh)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
CN110461693B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
CN110015363B (zh) 鞍乘车辆的前罩结构
CN110402220B (zh)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安装结构
CN110392654B (zh) 鞍乘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
EP3305637B1 (en) Straddled vehicle
US11613324B2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201418494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バッテリー配置構造
CN113386890A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217100297U (zh) 跨骑型车辆
CN104554525B (zh) 跨坐型车辆
TWI837561B (zh) 跨坐型車輛
JP737714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7086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ハーネスガイド構造
CN220662731U (zh) 鞍乘型车辆
JP745698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3971069A1 (en) Straddled veh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raddled vehicle
JP628047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0066408A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