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9244B - 安全带固定器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固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9244B
CN103189244B CN201080070006.6A CN201080070006A CN103189244B CN 103189244 B CN103189244 B CN 103189244B CN 201080070006 A CN201080070006 A CN 201080070006A CN 103189244 B CN103189244 B CN 1031892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fixed plate
main element
anchor
guid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700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9244A (zh
Inventor
伊藤忠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shu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sh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shu Ltd filed Critical Ensh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89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9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9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92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4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ide, door, or roof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022/1818Belt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在安全带固定器(10)中,在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的周围成型有导引件(24),在导引件(24)的插通孔(26)中沿长度方向可移动地插通有带(30),从而在导引件(24)的滑动面(28)可滑动地支撑带(30)。这里,导引件(24)仅设置在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的整个外周,露出固定板(12)的整个外周端面(12C)。因此,可以减少由较高级的树脂成型的导引件(24)的成型树脂使用量,可以降低安全带固定器(10)的成本。

Description

安全带固定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来插通乘车人员所佩戴的座位安全带的安全带固定器(through anchor)。
背景技术
在下面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相当于安全带固定器的带连接用零件中,树脂成型材料一体成型于金属板的贯通孔周围,且通过插入带,由树脂成型材料可滑动地支撑带。
并且,带连接用零件不仅需要使带顺利滑动,而且还需要减小因带的滑动引起的磨损。为此,树脂成型材料一般由摩擦系数低且耐磨损性高的较高级的树脂制作。
然而,在该带连接用零件中,树脂成型材料覆盖着金属板的下侧部分的贯通孔内周至外周断面。因此,导致作为较高级的树脂的合成树脂材料的使用量变多。
据此,在金属板上成型树脂成型材料时,树脂成型材料的使用量多,成型时间长,而且树脂成型材料的成型设备变得大型化。此外,在发生树脂成型材料的成型不良时,或者销毁车辆时,就带连接用零件的处理而言,由于从金属板分离较高级的树脂使用量较多的树脂成型材料的作业比较麻烦,因此损失的成本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388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减少成本的安全带固定器。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包含:主体部件,该主体部件形成有贯通孔,以插通乘车人员所佩戴的带;滑动支撑部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件的所述贯通孔的周围的同时,露出所述主体部件的整个外周端面,可滑动地支撑所述带。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包含:主体部件,该主体部件具有用于安装到车辆的安装部,而且形成有用于乘车人员佩戴用带的贯通孔;滑动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件的贯通孔内周及贯通孔周边,用于引导所述带的滑动,而且从前后夹住所述主体部件而安装到所述主体部件。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中包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件的所述贯通孔的周围,并卡住所述滑动支撑部件的卡止部。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安全带固定器中包含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件和所述滑动支撑部件的至少一个,并覆盖所述主体部件的覆盖部件。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中,所述覆盖部件覆盖所述滑动支撑部件的外周端面。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或第五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中,所述覆盖部件在所述贯通孔的整个周围外侧覆盖所述主体部件。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记载的安全带固定器中,主体部件形成有贯通孔,乘车人员所佩戴的带插通到贯通孔中。主体部件的贯通孔的周围固定有滑动支撑部件,滑动支撑部件可滑动地支撑带。
这里,滑动支撑部件留出主体部件的整个外周端面而被固定。因此,可以使滑动支撑部件的使用量减少,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中,在具有用于安装到车辆的安装部的主体部件中形成有用于乘车人员佩戴用带的贯通孔。在主体部件的贯通孔内周及贯通孔周边设置有滑动支撑部件,滑动支撑部件用于引导带的滑动。
这里,滑动支撑部件从前后夹住主体部件而安装到主体部件。因此,与滑动支撑部件从主体部件的贯通孔内周包围外周端面的情况不同,可以从滑动支撑部件容易地剥离主体部件而进行分离。据此,可以降低损失的成本,从而减少成本。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中,在主体部件的贯通孔的周围设置有卡止部,卡止部卡住滑动支撑部件。因此,可以抑制相对于主体部件的滑动支撑部件的偏置。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中,在主体部件和滑动支撑部件的至少一个固定有覆盖部件,覆盖部件覆盖主体部件。因此,通过改变覆盖部件,可以容易地改变外观。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中,覆盖部件覆盖滑动支撑部件的外周端面。因此,覆盖部件可以遮蔽滑动支撑部件的外周端面。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中,覆盖部件在贯通孔的整个周围外侧覆盖主体部件。因此,通过改变覆盖部件,可以有效地改变外观。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的、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正面图。
图2是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的、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固定板和导引件的正面图。
图3A是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的、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固定板的正面图。
图3B是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的、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中处于从固定板分离的状态的导引件的正面图。
图3C是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的、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罩的正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导引件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固定板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剖面图(图1的A-A线剖面图)。
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剖面图(图1的B-B线剖面图)。
图7是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的、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罩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为安全带固定器,12为固定板(主体部件),12C为外周端面,14为固定孔(安装部),16为贯通孔,18为卡止槽(卡止部),24为导引件(滑动支撑部件),30为带,36为罩(覆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的正面图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10(带悬挂部件),图4中示出安全带固定器10的分解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中,将安全带固定器10被安装在车辆的情况下的车辆前方用箭头FR表示,将车宽方向内侧用箭头IN表示,将上方用箭头UP表示。
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10作为所谓的伸缩接头(肩带固定器)而用于所谓的三点式座位安全带装置中,设置在车辆(汽车)的乘车人员座位(省略图示)的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侧的车体上部的所需位置。
如图1、图2、图3A、图5以及图6A所示,安全带固定器10具有作为主体部件(强度部件)的由金属(钢材)制造的板状的固定板12,固定板12通过冲压加工制作。如图6A所示,固定板12形成为在纵截面的上下中间部弯曲,该弯曲部的下侧朝着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
固定板12在略矩形板状的主体部12A的上部形成有略半圆形板状的突出部12B,突出部12B从主体部12A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向上侧突出。
固定板12的上侧部(主体部12A的上部至突出部12B的范围)贯通而形成有作为安装部的圆形状的固定孔14,固定板12通过嵌入到固定孔14的螺栓(省略图示)可旋转地固定(安装)于车体的所需位置。因此,固定板12以该螺栓为中心朝车辆前后方向可旋转的状态下固定于车体的所需位置。
固定板1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弯曲部贯通而形成有从车宽方向观察时为U字形状的贯通孔16,贯通孔16的中央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同时,贯通孔16的车辆前侧端部和车辆后侧端部向上方大致垂直地延伸。
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和车宽方向外侧面上,于贯通孔16的中央部的上侧和下侧形成有作为卡止部的、截面为三角形状的卡止槽18,卡止槽18沿着贯通孔16的中央部设为较长。在此,卡止槽18的最大深度例如为0.1mm以上且1.5mm以下。
固定板12的下端部(主体部12A的下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贯通而形成有构成定位单元的圆形状的卡合孔20,卡合孔20对应于后述的罩36的卡合凸起42A。并且,如图6B所示,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外侧下端部在卡合孔20的车辆前侧和车辆后侧形成有构成定位单元的圆柱状的卡合柱22,卡合柱22对应于后述的罩36的卡止孔48。
如图1、图2、图3B、图4、图5和图6A所示,固定板12的下侧部(主体部12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通过一体成型(嵌入成型)而成型有作为滑动支撑部件(插通部)的树脂制导引件24,导引件24从车宽方向内侧和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的整个外周(贯通孔16的整个外周方向的周边和内周面)。导引件24仅设置在贯通孔16的整个外周附近,导引件24以固定板12的整个外周端面12C作为露出部12D留出没有设置导引件24的部分。如图6A和图6B所示,导引件24的一部分进入固定板12的卡止槽18中,由此使导引件24被卡止槽18卡住,而且被固定而不发生偏移。
导引件24上贯通而形成有从车宽方向观察时为U字状的插通孔26,插通孔26设置在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内的同时,与贯通孔16相比形成为较小的大致相似的形状。如图6A和图6B所示,导引件24在插通孔26的整个外周侧,其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形成为U字形状,在导引件24中,插通孔26的下侧面成为滑动面28(支撑面),滑动面28的沿车宽方向的截面弯曲成半圆形状。
长带状的带30沿长度方向可移动地插通(通过)于插通孔26的中央部(贯通孔16的中央部)。带30的相对插通孔26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车外侧)的基端侧沿安全带固定器10的下侧延伸而被卷收装置(省略图示)卷收,卷收装置固定于乘车人员座位的车宽方向外侧且下侧的同时,使带30趋向卷收方向。带30的相对插通孔26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车室侧)的前端侧沿安全带固定器10的下侧延伸,并固定到座位的车宽方向外侧且下侧。因此,带30依靠卷收装置的作用力与插通孔26的滑动面28接触而被支撑(悬挂)为折叠状态,带30相对于插通孔26朝长度方向移动时,带30在滑动面28上滑动而被引导。在此,插通孔26的中央部的宽度尺寸L(垂直于固定板12的插通孔26的下侧部分的厚度方向和插通孔26的中央部的长度方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向的尺寸,参照图6A)在插通孔26的中央部的整个长度方向(也可以只在长度方向中央部或者只在长度方向两端部)形成为带30的厚度以上且带30的厚度的两倍以下。
在安全带固定器10(插通孔26)的前端侧,带30插通到锁舌(省略图示)中,锁舌可沿带30的长度方向移动。在座位的车宽方向内侧且下侧安装有锁扣(省略图示),通过抵抗卷收装置的作用力抽出带30之后将锁舌卡合到锁扣上,从而能够将带30佩戴到坐在座位上的乘车人员(省略图示)身上。
带30被佩戴到乘车人员身上时,带30的相对于安全带固定器10(插通孔26)的前端侧从安全带固定器10向车辆的前斜下方延伸,同时安全带固定器10向车辆前侧旋转。并且,在车辆发生紧急情况(碰撞时等)时,带30被卷收装置锁住而无法从卷收装置抽出。
导引件24由摩擦系数低、且耐磨损性、刚性和耐热性高的较高级的树脂(例如,POM树脂)制作。据此,可以使带30在导引件24的滑动面28上顺利地滑动的同时,使滑动面28的因带30的滑动引起的磨损减小。
在导引件24的车宽方向内侧上端部,沿上侧部分的整个外周形成有通过阶梯部构成薄壁的嵌合槽32,用以作为嵌合单元。嵌合槽32对应于后述的罩36的嵌合部58。在导引件2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沿下侧部分的整个外周形成有构成嵌合单元的板状的插入部34,插入部34从导引件2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外周外侧朝着远离插通孔26的方向突出为屋檐状,与固定板12之间设置间隙并对应于后述的罩36的插入槽60。
如图1、图3C、图4、图6A以及图7所示,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作为覆盖部件的略呈C字形板状的罩36。罩36由相比于导引件24较低级的树脂(例如,PP树脂或ABS树脂)构成。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罩36的下部形成有截面略呈L字状的收容部36A,收容部36A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收容有固定板12的弯曲部的下侧部分。
收容部36A内的下面形成有构成定位单元的矩形板状的抵接板38。在抵接板38的上面于车宽方向内侧端突出而形成有构成定位单元的矩形板状的一对挤压板40和矩形板状的卡合板42,卡合板42设置在一对基板板40之间。卡合板42上形成有圆柱状的卡合凸起42A,卡合凸起42A从卡合板42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从而与安全带固定器12的卡合孔20对应。在卡合板4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上于车辆前侧端和车辆后侧端形成有三角形板状的加强肋44,加强肋44与抵接板38和罩36构成为一体,以对卡合板42进行加固。
在抵接板38的上面于车宽方向外侧端突出而形成有构成定位单元的矩形板状的一对卡止板46,一对卡止板46在车宽方向上分别与一对挤压板40面对设置。卡止板46上贯通而形成有圆形状的卡止孔48,卡止孔48对应于固定板12的卡合柱22。在卡止板46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上于车辆前侧端和车辆后侧端形成有三角形板状的加强肋50,加强肋50与抵接板38和罩36构成为一体,以对卡止板46进行加固。
罩36的上部在车辆前侧部和车辆后侧部形成有预定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共计4个)的构成紧固单元的紧固爪52(紧固件),紧固爪52从罩36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而对应于固定板12的外周。
罩36的抵接板38上抵接固定板12的下端面(外周端面12C的下端)。此外,罩36的卡合凸起42A通过罩36的卡合板42的一时的弹性变形而嵌入到固定板12的卡合孔20中,罩36的卡止孔48中通过罩36的挤压板40和卡止板46的一时的弹性变形而嵌入固定板12的卡合柱22(参照图6B)。此外,固定板12的下端在车宽方向上被夹持在罩36的卡合板42和一对挤压板40与一对卡止板46之间。据此,相对于固定板12而言,罩36在上下方向两侧、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两侧得到定位。
罩36的紧固爪52通过一时的弹性变形而卡合到固定板12的外周部(主体部12A上侧的外周部),据此,能够限制罩36相对于固定板12的上侧、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两侧的移动。
如上所述,罩36被紧固到固定板12,能够限制相对于固定板12的上下方向两侧、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两侧的移动。
罩36覆盖着除固定板12的固定孔14之外的部分的车宽方向内侧,罩36从固定板12的该部分的整个外周端面12C向固定板12的外侧延伸。因此,可以防止带30接触固定板而受损。并且,在罩36的上部于车辆前侧部和车辆后侧部设有略三角形状的延伸部54,延伸部54从固定板12的主体部12A向上侧延伸。
罩36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贯通而形成有从车宽方向观察时呈略U字状的穿孔56,穿孔56用于使带30通过(插通)。
罩36在穿孔56的上侧部分的整个周围形成有构成嵌合单元的板状的嵌合部58,嵌合部58从罩36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向穿孔56侧构成薄壁而突出,并对应于导引件24的嵌合槽32,将该嵌合槽32的车宽方向内侧作为对应于嵌合部58的向导引件24一侧的插入部位32A。罩36在穿孔56的下侧部分(收容部36A的上端)的整个周围形成有构成嵌合单元的插入槽60,插入槽60向罩36的车宽方向内侧和穿孔56侧开放而对应于导引件24的插入部34,将该插入槽60的车宽方向内侧作为对应于插入部34的向罩36一侧的插入部位60A。
罩36的嵌合部58被插入到导引件24的插入部位32A的同时,在罩36的插入部位60A插入有导引件24的插入部34。据此,可以将罩36嵌合到导引件24上,以使罩36的嵌合部58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布置在与导引件24的嵌合槽32附近部位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相同的平面上,同时使罩36的收容部36A的插入槽60附近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布置在与导引件24的滑动面28相同的曲面上。
罩36由不透明材料构成,从而无法从车室侧(车宽方向内侧)用肉眼识别固定板12和导引件24的被罩36覆盖的部分。特别是,通过罩36的嵌合部58覆盖导引件24的插入部位32A,从而无法从车室侧用肉眼识别导引件24的嵌合槽32的外周以及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表面)。此外,通过罩36的插入部位60A插入到导引件24的插入部34与固定板12之间的间隙,从而无法从车室侧用肉眼观察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上述结构的安全带固定器10中,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的周围成型有导引件24,导引件24的插通孔26中沿长度方向可移动地插通有带30,而且在导引件24的滑动面28可滑动地支撑带30。
这里,导引件24仅设置在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的整个外周,露出固定板12的整个外周端面12C。因此,可以使由较高级树脂成型的导引件24的使用量变少。据此,在固定板12上成型导引件24时,可以减少导引件24的成型树脂使用量的同时,缩短成型时间,而且使导引件24的成型设备小型化。此外,在发生导引件24的成型不良时,或者销毁车辆时的固定板10的处理中,即使无法从固定板12分离由较高级的树脂成型的导引件24,也能减少损失的成本。因此,可以减少安全带固定器10的成本。并且,可以实现安全带固定器1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并且,导引件24从固定板12的前后(车宽方向内侧面和车宽方向外侧面)夹住固定板12而安装在固定板12上。因此,与导引件24从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内周包围外周端面12C的情况不同,固定板12的外周端面设置在固定板12上,因此在发生导引件24的成型不良时,或者销毁车辆时的安全带固定器10的处理中,能够从固定板12容易地剥离由较高级树脂成型的导引件24而进行分离。据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损失的成本,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成本。
此外,与导引件24覆盖固定板12的外周端面12C的情况不同,可以抑制导引件24的外周部发生成型毛边,同时可以抑制导引件24的成型后的收缩导致导引件24受到破坏。并且,与导引件24覆盖固定板12的外周端面12C的情况不同,可以抑制导引件24的成型模具的移动而导致成型件24上产生缺陷。
并且,在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的周围形成有卡止槽18,导引件24进入卡止槽18中被卡止。因此,可以抑制导引件24的成型后的收缩变化和导引件24因该收缩引起的松动的同时,可以抑制安全带固定器10的使用时的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等,且可以抑制相对于固定板12的导引件24的偏置。据此,可以提高导引件24的插通孔26的宽度尺寸L的精度,可以提高带30的相对于插通孔26的沿长度方向的移动性能,同时可以抑制带30在插通孔26内发生重叠或朝向插通孔26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发生偏斜(所谓的堵塞)。
此外,固定板12和导引件24上固定有罩36,罩36在插通孔26的整个周围外侧覆盖固定板12和导引件24的车宽方向内侧(车室侧)。因此,罩36可以遮蔽固定板12。并且,即使导引件24的外周端面(相对于固定板12的露出部分)发生成型毛边,也能通过罩36来遮蔽成型毛边。因此,可以提高安全带固定器10的外观。此外,通过改变所固定的罩36,即可容易且有效地改变安全带固定器10的外观。特别是,仅通过固定不同颜色的罩36,在使用同一个固定板12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安全带固定器10的颜色容易地对应于车室内的色调。
此外,罩36由较低级的树脂成型为略板状。并且,罩36发生破损时,只要更换罩36,就无需更换固定板12和导引件24而能够再次利用。因此,依然可以降低安全带固定器10的成本,可以将安全带固定器10小型化且轻量化。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板12上作为卡止部而形成了长凹状的截面为三角形的卡止槽18。然而,在固定板12上可以使卡止部分散布置,或者布置成栅格状。此外,也可以在固定板12上形成凸状的卡止部。并且,卡止部可以形成为多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等的柱状或锥状、半球状或半椭圆球状等(可以是前端被切断而前端面相对于轴方向垂直或倾斜的形状,而且轴方向相对于固定板12可以竖立或平行),卡止部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多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等。此外,在固定板12上可以贯通而形成孔状的卡止部,例如也可以将固定板12形成为向厚度方向移位的弯曲形状,然后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或车宽方向外侧面形成凹状的卡止部或凸状的卡止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和车宽方向外侧面于贯通孔16的上侧和下侧设置了卡止部。然而,也可以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和车宽方向外侧面的任意一侧设置卡止部,还可以在贯通孔16的周边设置卡止部。此外,可以在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的上侧和下侧中的一侧设置卡止部,还可以在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的整个周边设置卡止部。并且,也可以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和车宽方向外侧面的至少一侧的整个面上设置卡止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导引件24的滑动面28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和车宽方向外侧面的至少一侧设置预定数量的较长的凸部或凹部。此时,优选使凸部或凹部相对于车宽方向倾斜。并且,可以使其相对于滑动面28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线对称设置。此外,相邻的凸部的高度可以相同或不同。并且,可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交替地配置高度不同的凸部,或者使凸部的高度越靠近车辆前后方向中央侧的凸部越高或越低。并且,可以使各凸部在长度方向中央(车宽方向中央)设置为相同的最大高度,而且可以使凸部的高度沿凸部的长度方向变为波状或阶梯状等,或者可以使凸部的高度从凸部的长度方向中央向长度方向两端逐步变高或变低(相邻的各凸部的高度,在该各凸部的同一个车宽方向位置上可以相同或不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引件24一体成型于固定板12上。但是,也可以将导引件24和固定板12分开成型后,固定到固定板12上。此时,优选地,由多个构成部件构成导引件24,而且将每一个构成部件均固定到固定板12,通过超声波焊接等对各构成部件进行物理结合。据此,即使在车辆碰撞时带30被乘车人员拉扯,也能防止导引件24从固定板12脱离。此外,安全带固定器10的处理只不过是解除各构成部件的结合,因此可以从固定板12分离导引件24而可以再次利用固定板1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罩36覆盖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但是,罩36可以另外覆盖固定板12的整个外周端面12C,甚至可以覆盖包含嵌入到固定板12的固定孔14中的螺栓和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固定板12的大致整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固定板12的下端面抵接到了罩36的抵接板38的上面。但是,也可以使固定板12的下端面不抵接罩36的抵接板38的上面。此外,在罩36的抵接板38的上面,例如可以在车辆前侧端部和车辆后侧端部沿车宽方向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矩形(包含方形和梯形)或半圆形等的抵接肋。此时,抵接肋抵接固定板12的下端面,并根据需要产生伸缩变形,从而可以吸收固定板12和罩36的尺寸误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罩36构成为一体部件。但是,也可以通过多个分割部件(例如,上下方向或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分割部件)构成罩36。此时,使各分割部件与其他的分割部件、固定板12以及导引件24中的至少一个固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安全带固定器10应用于伸缩接头。但安全带固定器10还可以应用于锁舌。

Claims (8)

1.一种安全带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主体部件,该主体部件形成有贯通孔,以插通乘车人员所佩戴的带;
滑动支撑部件,在从前后牢固地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件上的状态下留出所述主体部件的整个外周端面而固定于所述贯通孔的周围,以可滑动地支撑所述带,并且不与所述主体部件的外周端面连结;
卡止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件的所述贯通孔周围的供所述滑动支撑部件固定的部分,并卡住所述滑动支撑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件和所述滑动支撑部件的至少一个,并覆盖所述主体部件的覆盖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件覆盖所述滑动支撑部件的外周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安全带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件在所述贯通孔的整个周围外侧覆盖所述主体部件。
5.一种安全带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主体部件,该主体部件具有用于安装到车辆的安装部,而且形成有用于乘车人员佩戴用带的贯通孔;
滑动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件的贯通孔内周及贯通孔周边,用于引导所述带的滑动,而且从前后牢固地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件上而安装到所述主体部件,并且不与所述主体部件的外周端面连结;
卡止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件的所述贯通孔周围的供所述滑动支撑部件固定的部分,并卡住所述滑动支撑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带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件和所述滑动支撑部件的至少一个,并覆盖所述主体部件的覆盖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带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件覆盖所述滑动支撑部件的外周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安全带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件在所述贯通孔的整个周围外侧覆盖所述主体部件。
CN201080070006.6A 2010-11-09 2010-12-24 安全带固定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89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0919 2010-11-09
JP2010250919A JP5839793B2 (ja) 2010-11-09 2010-11-09 スルーアンカ
PCT/JP2010/073461 WO2012063373A1 (ja) 2010-11-09 2010-12-24 スルーアン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9244A CN103189244A (zh) 2013-07-03
CN103189244B true CN103189244B (zh) 2017-10-24

Family

ID=46050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7000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89244B (zh) 2010-11-09 2010-12-24 安全带固定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365185B2 (zh)
EP (1) EP2639118B1 (zh)
JP (1) JP5839793B2 (zh)
CN (1) CN103189244B (zh)
WO (1) WO20120633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9793B2 (ja) 2010-11-09 2016-01-06 株式会社遠州 スルーアンカ
JP2014118052A (ja) * 2012-12-17 2014-06-3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スルーアンカおよ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6081189B2 (ja) * 2012-12-25 2017-02-1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リップジョイント及びスリップジョイントの製造方法
JP6009650B2 (ja) * 2013-03-21 2016-10-19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シートベルト用スルーアンカおよ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DE202013004035U1 (de) * 2013-04-30 2014-08-01 Cosma Engineering Europe Ag Baugruppe für ein Fahrzeug
JPWO2015092890A1 (ja) * 2013-12-18 2017-03-16 株式会社遠州 スルーアンカ
JP6272253B2 (ja) * 2015-02-12 2018-01-3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用アンカ
CN106143389B (zh) * 2015-04-07 2020-10-27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气囊连接件以及包含所述气囊连接件的车辆气囊系统
JP6081521B2 (ja) * 2015-05-28 2017-02-1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ガイド及びシートベルト
US10524545B2 (en) * 2017-03-27 2020-01-07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ski-Seisakusho Tongue for seatbelt device
US10434977B2 (en) * 2017-08-31 2019-10-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belt anchor
DE102020120780B4 (de) * 2020-08-06 2022-09-1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Umlenker mit Federelem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10781A1 (de) * 2002-03-12 2003-10-09 Autoliv Dev Befestugungs-oder Umlenkmittel für einen Sicherheitsgur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80153A (en) * 1968-05-07 1972-07-05 Teleflex Ltd Formerly Known As Improvements in pillar loops
US3959855A (en) * 1975-10-29 1976-06-01 Fisher Robert C Shoulder strap bracket
DE2825548A1 (de) 1978-06-10 1979-12-13 Volkswagenwerk Ag Umlenkbeschlag fuer eine sicherheitsgurtanordnung fuer fahrzeuge
JPH0544719A (ja) 1991-08-07 1993-02-23 Seiko Epson Corp ころがり玉軸受け
JPH0544719U (ja) * 1991-11-25 1993-06-1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シートベルト用シヨルダアンカ
JPH09290706A (ja) 1996-04-26 1997-11-11 Nippon Seiko Kk スリップガイド
JP3021403B2 (ja) * 1997-12-05 2000-03-15 株式会社遠州 シートベルト吊持具
JP2000153750A (ja) * 1998-09-18 2000-06-06 Tokai Rika Co Ltd スル―アンカ
JP2000142316A (ja) 1998-11-17 2000-05-23 Tokai Rika Co Ltd スルーアンカ
JP4183812B2 (ja) * 1998-11-27 2008-11-19 オートリブ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支持装置
JP4072584B2 (ja) 1999-05-12 2008-04-09 オートリブ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1001861A (ja) 1999-06-15 2001-01-09 Polyplastics Co シートベルト用スルーアンカー
US6502861B2 (en) * 2000-04-25 2003-01-07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Seat belt guide
JP4380019B2 (ja) * 2000-04-27 2009-12-0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ウェビング挿通部材
JP2002104133A (ja) * 2000-10-03 2002-04-10 Takata Corp シートベルト用ガイドアンカー
JP2001138862A (ja) 2000-10-04 2001-05-22 Mutsumichi Kenkyusho:Kk ベルト連結用金具
JP3872297B2 (ja) * 2001-01-18 2007-01-2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ルーアン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11777A (ja) * 2001-06-28 2003-01-15 Tokai Rika Co Ltd スルーアンカ
JP4110037B2 (ja) * 2003-05-14 2008-07-0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ルーアンカ
DE602005003069T2 (de) * 2004-07-29 2008-08-14 Delphi Korea Corp., Yongin Kraftfahrzeug Sicherheitsgurt-Umlenkbeschlag und Verfahren zur seinen Herstellung
US8037581B2 (en) * 2005-07-13 2011-10-18 Tk Holdings, Inc. Anti-rattle tongue plat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US20070138783A1 (en) * 2005-12-20 2007-06-21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Guide for seat belt webbing having a deformable insert
US8636304B2 (en) * 2009-06-23 2014-01-28 Takata Corporation Webbing-threading member and seatbelt device
JP5839793B2 (ja) 2010-11-09 2016-01-06 株式会社遠州 スルーアンカ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10781A1 (de) * 2002-03-12 2003-10-09 Autoliv Dev Befestugungs-oder Umlenkmittel für einen Sicherheitsgur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01642A (ja) 2012-05-31
US9365185B2 (en) 2016-06-14
US20160052488A1 (en) 2016-02-25
EP2639118A1 (en) 2013-09-18
US9902365B2 (en) 2018-02-27
EP2639118B1 (en) 2020-09-09
EP2639118A4 (en) 2014-04-23
JP5839793B2 (ja) 2016-01-06
CN103189244A (zh) 2013-07-03
WO2012063373A1 (ja) 2012-05-18
US20130240662A1 (en) 201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9244B (zh) 安全带固定器
US20070227839A1 (en) Pad clip of disc brake
CN205916072U (zh) 气囊安装装置
CN107076231A (zh) 用于盘式制动器的制动衬片装置的引导器和盘式制动器
JP6567377B2 (ja) タイヤ
JP2015080965A (ja)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7261525A (ja) 自動車用バンパ装置
CN104918800B (zh) 雪地轮胎护罩
KR100432254B1 (ko) 좌석 벨트용 루프 고리 및, 그것을 제조하는 방법
US9649888B2 (en) Tire
KR100540842B1 (ko) 자동차용 디스크 브레이크의 패드스프링 제작 방법
EP2865545A1 (en) Kerf structure for snow tire
KR101414100B1 (ko) 타이어 성형금형
CN109421438B (zh) 充气轮胎
EP2862728B1 (en) Tire
US9561690B2 (en) Kerf structure for snow tire
JP4583466B2 (ja) クッションタイヤ
CN101272934B (zh) 用于将饰件固定于机动车凹处支柱上的设备和方法
JP2004098793A (ja) 弾性クローラ
JP5200524B2 (ja) 吊り込み部品
CN101306680B (zh) 踏板装置
JP4682686B2 (ja) タイヤモールド
JP5443722B2 (ja) シートベルト吊持具
CN105683003A (zh) 安全带固定器
JP6587082B2 (ja) 締結ユニット、および自転車用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842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842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