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3071B - 骑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骑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3071B
CN103183071B CN201210427673.6A CN201210427673A CN103183071B CN 103183071 B CN103183071 B CN 103183071B CN 201210427673 A CN201210427673 A CN 201210427673A CN 103183071 B CN103183071 B CN 1031830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rotuberance
rear light
light cove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276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3071A (zh
Inventor
P.万拉卡色萨素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83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30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30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30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4Rear l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骑乘型车辆,其中后罩布置在车辆的后部。尾灯的透镜由半透明材料形成,并且布置在发光元件后方。尾灯罩从后罩向后突出。尾灯罩覆盖发光元件的周围。尾灯罩具有筒状形状。透镜布置在尾灯罩的后表面。后罩包括至少一个凸部和凹部。凸部向后突出。在车辆的后视图中,凸部与尾灯罩的外周面以一定间隙隔开。凸部包围尾灯罩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凹部布置在凸部与尾灯罩的外周面之间。

Description

骑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骑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常规地,骑乘型车辆包括安装于后罩的尾灯。尾灯包括发光元件和透镜,并且来自发光元件的光透过透镜向后方照射。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160973号公报中公开的摩托车中,筒状的主透镜设置成从后罩向后突出。在主透镜的下表面形成有牌照照射孔,并且牌照照射透镜安装在牌照照射孔中。
发明内容
尾灯具有引起后方车辆注意的作用。因此,存在进一步提高尾灯从后方的可见性的需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尾灯从后方的可见性的骑乘型车辆。
该目的由具有独立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骑乘型车辆实现。优选实施例存在于从属权利要求中。
根据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包括后罩、尾灯和尾灯罩。后罩布置在车辆的后部。尾灯包括发光元件和透镜。透镜由半透明材料形成,并且布置在发光元件的后方。尾灯罩从后罩向后突出。尾灯罩覆盖发光元件的周围。尾灯罩由不透明材料形成。尾灯罩具有筒状形状。透镜布置在尾灯罩的后表面。后罩包括凸部和凹部。凸部向后方突出。在车辆的后视图中,凸部与尾灯罩的外周面以一定间隙隔开。凸部包围尾灯罩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凹部布置在凸部与尾灯罩的外周面之间。
根据第二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是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其中尾灯罩与后罩彼此分离。
根据第三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是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还包括左侧罩和右侧罩。左侧罩和右侧罩用于从侧方覆盖后罩。左侧罩和右侧罩延伸至凹部后方的位置。
根据第四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是第三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其中左侧罩和右侧罩与后罩分离。
根据第五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是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还包括上罩部件。上罩部件从上方包围尾灯罩的外周面。上罩部件包括能够由骑乘者抓握的把持部。
根据第六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是第五方面的骑乘型车辆,还包括车座。上罩部件包括用于支承车座的车座支承部。
根据第七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是第五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其中上罩部件向后突出。上罩部件从上方覆盖尾灯罩的外周面。上罩部件与尾灯罩的外周面以一定间隙隔开。
根据第八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是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还包括闪光灯。闪光灯布置在后罩的侧方。在车辆的后视图中,凸部布置在闪光灯与尾灯罩之间。
根据第九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是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其中尾灯罩的后端部具有在透镜的侧表面凹进至透镜的后端部前方的位置的形状。
根据第十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是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其中后罩包括切口部。切口部位于尾灯罩下方。在切口部中不设置凸部。
根据第十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是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其中凸部的后端部具有向后和向下倾斜的形状。
[发明的有利效果]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透镜布置在尾灯罩的后表面。因为尾灯罩由不透明材料形成,所以视觉上强调了半透明的透镜。筒状的尾灯罩从后罩向后突出,并且透镜布置在尾灯罩的后表面。因此,提高了透镜从后方的可见性。此外,由后罩的凹部和凸部在尾灯罩的周围形成凹凸的形状。从而视觉上强调了尾灯罩的后表面,即透镜。上述构造使得能够在根据本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提高尾灯从后方的可见性。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因为尾灯罩与后罩彼此分离,所以阻止后罩的振动传递至尾灯罩。因此,即使尾灯罩向后方突出大的长度,也能够抑制尾灯罩大的振动。换言之,关于尾灯罩的振动的耐久性提高,并且能够使尾灯罩更向后突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尾灯从后方的可见性。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左侧罩和右侧罩延伸至凹部后方的位置。因此,类似于后罩的凸部,左侧罩的后端部和右侧罩的后端部在尾灯罩的周围构成凹凸的形状。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尾灯从后方的可见性。
在根据第四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左侧罩和右侧罩与后罩分离。因此,能够将后罩的凹部容易地构造成更加强调凹凸的形状。
在根据第五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类似于后罩的凸部,上罩部件包围尾灯罩的周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尾灯从后方的可见性。因为上罩部件包括把持部,所以上罩部件也能够起扶手的作用。因此,能够缩减组件的数目。
在根据第六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因为上罩部件包括车座支承部,所以上罩部件也起车座支承部件的作用。因此,能够缩减组件的数目。
在根据第七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上罩部件与尾灯罩的外周面以一定间隙隔开。因此,与后罩的凸部也布置在尾灯罩上方并且上罩部件布置在凸部上方的情况相比,上罩部件能够布置在较低位置。从而能够抑制车辆后部的上下尺寸的增加。
在根据第八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在车辆的后视图中,凸部布置在闪光灯与尾灯罩之间。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闪光灯的光而使尾灯的可见性下降。
在根据第九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尾灯罩的后端部具有在透镜的侧表面凹进至透镜的后端部前方的位置的形状。因此,能够提高尾灯从侧方的可见性。
在根据第十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切口部位于尾灯罩下方,并且在切口部中不设置凸部。因此,来自尾灯的光能够较少地被凸部阻止到达尾灯罩下方布置的牌照和其他部件。
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凸部的后端部具有向后和向下倾斜的形状。因此,尾灯罩从凸部的后端部的上部向后突出的长度能够增大。而且,安装于凸部的后端部的下部的部件,例如闪光灯,能够更向后方布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骑乘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骑乘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骑乘型车辆的后视图;
图4是骑乘型车辆的后部的左侧视图;
图5是沿图3中的线V-V的截面图;并且
图6是车座移除的骑乘型车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根据实施例的骑乘型车辆。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骑乘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图2是骑乘型车辆1的俯视图。骑乘型车辆1为踏板型摩托车。如图1中所示,骑乘型车辆1包括车体框架2、转向轴3、前叉4、前轮5、车座6、发动机单元7、后轮8和车体罩9。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前后方向是指乘坐在车座6上的骑乘者观察到的车体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是指乘坐在车座6上的骑乘者观察到的车体左右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短语“车宽方向的外侧”表示远离通过车宽方向的中心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辆中心线(参见图2中的C1)的方向。短语“车宽方向的内侧”表示朝向通过车宽方向的中心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辆中心线的方向。
车体框架2例如由铁管形成。车体框架2包括头管部21、下车架部22、底车架部23和后车架部24。车体框架2可通过弯曲加工等整体成型,或者可通过由焊接等将多个组件一体化而构成。头管部21位于车宽方向的车辆中央。转向轴3可旋转地插入头管部21中。车把部12连接于转向轴3的上部。如图2中所示,左右闪光灯10a、10b和用于显示车速的速度计单元11安装于车把部12。前叉4连接于转向轴3的下部。前叉4可旋转地支承前轮5。前挡泥板37布置在前轮5上方。
下车架部22连接于头管部21。下车架部22从头管部21向下延伸。底车架部23连接于下车架部22的下端。底车架部23从下车架部22向后延伸。后车架部24连接于底车架部23的后端部。后车架部24从底车架部23的后端部向后和向上延伸。车座6布置在后车架部24的上方。车座6位于头管部21的后方。车座6被支承在车体框架2上。具体地,车座6安装于后车架部24。
发动机单元7通过支架(未示出)可摆动地安装于车体框架2。发动机单元7包括输出轴(未示出)。后轮8可旋转地支承在该输出轴上。后挡泥板36布置在后轮8上方。
车体罩9包括前罩31、底罩33、侧罩32、尾灯罩41、后罩42和上罩部件43。车体罩9由树脂形成。前罩31主要覆盖头管部21和下车架部22的周围。头灯35安装于前罩31的前表面。侧罩32位于车座6下方。侧罩32覆盖布置于车座6下方的后车架部24的前方和两侧。
底罩33在前后方向位于前罩31与侧罩32之间。底罩33连接前罩31与侧罩32。底罩33包括脚踏板33a。脚踏板33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轮5与车座6之间。脚踏板33a位于车座6下方。脚踏板33a是乘坐在车座6上的骑乘者在行驶期间搁置脚部的表面。脚踏板33a位于底车架部23上方。脚踏板33a在前后方向位于下车架部22与后车架部24之间。脚踏板33a跨过车宽方向平坦地形成。这里,短语“脚踏板33a平坦”表示其足够平坦,使得骑乘者能够将脚部搁置在搁脚板的任何部分。具体地,可在脚踏板33a中形成例如为了防滑等目的的凹凸。在脚踏板33a上设置左右突出部33b、33c。左右突出部33b、33c从脚踏板33a向上突出。左右突出部33b、33c位于车座6前端的后方。
侧罩32包括左侧罩32a和右侧罩32b。左侧罩32a覆盖后车架部24的左侧。左侧罩32a布置在车座6下方。右侧罩32b与左侧罩32a左右对称地布置。右侧罩32b覆盖后车架部24的右侧。右侧罩32b布置在车座6下方。左侧罩32a和右侧罩32b与后罩42分离。
图3是骑乘型车辆1的后视图。图4是骑乘型车辆1的后部的放大侧视图。尾灯罩41从后罩42向后突出。尾灯罩41具有筒状的形状。尾灯罩41由不透明材料形成。例如,尾灯罩41由不透明树脂形成。尾灯44安装至尾灯罩41。尾灯44包括发光元件441和透镜442。发光元件441为尾灯灯泡。发光元件441布置在尾灯罩41的内部。具体地,尾灯罩41覆盖发光元件441的周围。透镜442布置在尾灯罩41的后表面。具体地,透镜442安装在尾灯罩41的后表面的开口中。透镜442布置在发光元件441的后方。透镜442由半透明材料形成。例如,透镜442由半透明树脂形成。如图4中所示,在尾灯罩41的左右侧表面形成凹部41a、41b。具体地,尾灯罩41的左右侧表面的后端部均具有,在透镜442的两侧凹进至透镜442的后端部前方的位置的形状。图5是沿图3中的线V-V的截面图。如图5中所示,尾灯44包括反射镜443。反射镜443布置在尾灯罩41的内部。反射镜443将来自发光元件441的光向后方反射。
后罩42布置在车辆的后部。后罩42布置在后挡泥板36上方。后罩42和尾灯罩41是彼此分离的组件。后罩42包括左侧面部42a和右侧面部42b。左侧面部42a布置在左侧罩32a的后部下方。左闪光灯45a布置于左侧面部42a的侧方。左闪光灯45a布置成从左侧面部42a向左侧突出。右侧面部42b布置在右侧罩32b的后部下方。右闪光灯45b布置于右侧面部42b的侧方。右闪光灯45b布置成从右侧面部42b向右侧突出。
在后罩42的后表面形成凸部46a、46b和凹部47a、47b。凸部46a、46b从凹部47a、47b向后突出。在车辆的后视图中,凸部46a、46b与尾灯罩41的外周面以间隙隔开。凸部46a、46b包围尾灯罩41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体地,凸部46a、46b包括左凸部46a和右凸部46b。左凸部46a覆盖尾灯罩41的外周面的左侧。左凸部46a由左侧面部42a的后端构成。左凸部46a具有沿尾灯罩41的外周面弯曲的形状。在后视图中,左凸部46a布置在左闪光灯45a与尾灯罩41之间。如图4中所示,左凸部46a的后端部460a具有在侧视图中向后和向下倾斜的形状。右凸部46b与左凸部46a左右对称地布置。右凸部46b覆盖尾灯罩41的外周面的右侧。右凸部46b由右侧面部42b的后端构成。右凸部46b具有沿尾灯罩41的外周面弯曲的形状。在后视图中,右凸部46b布置在右闪光灯45b与尾灯罩41之间。类似于左凸部46a的后端部460a,右凸部46b的后端部具有在侧视图中向后和向下倾斜的形状。
凹部47a、47b布置在凸部46a、46b与尾灯罩41的外周面之间。凹部47a、47b包括左凹部47a和右凹部47b。左凹部47a布置在左凸部46a与尾灯罩41的外周面之间。右凹部47b布置在右凸部46b与尾灯罩41的外周面之间。
后罩42包括未设置凸部46a、46b的切口部48。切口部48位于尾灯罩41下方。左凸部46a与右凸部46b在车宽方向以一定间隙隔开,并且切口部48位于左凸部46a与右凸部46b之间。在后视图中,反射板49布置在切口部48下方。牌照安装部50布置在切口部48下方。牌照安装部50设置于后挡泥板36。
上述左侧罩32a从侧方覆盖后罩42的左侧面部42a的一部分。具体地,左侧罩32a从侧方覆盖后罩42的左侧面部42a的上端部。左侧罩32a延伸至左凹部47a后方的位置。具体地,类似于左凸部46a,左侧罩32a的后端部321a从左凹部47a向后突出。在车辆的后视图中,左侧罩32a的后端部321a与尾灯罩41的外周面以一定间隙隔开。在后视图中,左侧罩32a的后端部321a与左凸部46a邻近布置。左侧罩32a的后端部321a位于左凸部46a上方。左侧罩32a的后端部321a与左凸部46a一起包围尾灯罩4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右侧罩32b从侧方覆盖后罩42的右侧面部42b的一部分。具体地,右侧罩32b从侧方覆盖后罩42的右侧面部42b的上端部。右侧罩32b延伸至右凹部47b后方的位置。具体地,类似于右凸部46b,右侧罩32b的后端部321b从右凹部47b向后突出。在车辆的后视图中,右侧罩32b的后端部321b与尾灯罩41的外周面以一定间隙隔开。在后视图中,右侧罩32b的后端部321b与右凸部46b邻近布置。右侧罩32b的后端部321b位于右凸部46b上方。右侧罩32b的后端部321b与右凸部46b一起包围尾灯罩4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上罩部件43从上方包围尾灯罩41的外周面。上罩部件43例如由树脂整体成型。在俯视图中,尾灯罩41比上罩部件43更向后突出。上罩部件43包括左把持部43a、右把持部43b和连接部43c。左把持部43a和右把持部43b是能够由骑乘者抓握的部分。左把持部43a从连接部43c向后突出。左把持部43a布置在左侧罩32a上方。如图4中所示,左把持部43a与左侧罩32a的上端322a以一定间隙隔开。右把持部43b与左把持部43a左右对称地布置。右把持部43b从连接部43c向后突出。右把持部43b布置在右侧罩32b上方。右把持部43b与右侧罩32b的上端以一定间隙隔开。尾灯罩41的后端部布置成比左右凸部46a、46b的后端部及左右把持部43a、43b的后端部更向后突出。
连接部43c在车宽方向布置在左把持部43a与右把持部43b之间。连接部43c连接左把持部43a与右把持部43b。连接部43c布置在尾灯罩41上方。连接部43c从上方覆盖尾灯罩41的外周面。连接部43c与尾灯罩41的外周面以一定间隙隔开。在后视图中,连接部43c与左侧罩32a的后端部321a以及右侧罩32b的后端部321b邻近布置。在后视图中,连接部43c布置在左侧罩32a的后端部321a与右侧罩32b的后端部321b之间。在后视图中,连接部43c具有沿尾灯罩41的外周面弯曲的形状。
图6是车座6移除的骑乘型车辆1的俯视图。上罩部件43包括用于支承车座6的车座支承部431a、431b。车座支承部431a、431b包括左车座支承部431a和右车座支承部431b。车座支承部431a、431b布置在连接部43c前方。车座支承部431a、431b在车宽方向布置在左把持部43a与右把持部43b之间。车座支承部431a、431b与车座6的底面的一部分接触。因此,车座支承部431a、431b支承车座6。
根据本实施例的骑乘型车辆1具有以下特征。
透镜442布置在尾灯罩41的后表面。因为尾灯罩41由不透明材料形成,所以视觉上强调了半透明的透镜442。筒状的尾灯罩41从后罩42向后突出,并且透镜442布置在尾灯罩41的后表面。因此,提高了透镜442从后方的可见性。
由后罩42的凹部47a、47b和凸部46a、46b,在尾灯罩41的周围形成凹凸的形状。因此视觉上强调了尾灯罩41的后表面,即透镜442。类似于后罩42的凸部46a、46b,左侧罩32a的后端部321a和右侧罩32b的后端部321b包围尾灯罩41的周围。此外,类似于后罩42的凸部46a、46b,上罩部件43的连接部43c的后端部包围尾灯罩41的周围。后罩42的凸部46a、46b,左右侧罩32a、32b的后端部321a、321b,以及上罩部件43的连接部43c的后端部包围尾灯罩41的周围,并且在尾灯罩41的周围形成凹凸的形状。因此提高了尾灯44从后方的可见性。
因为尾灯罩41与后罩42彼此分离,所以后罩42的振动不容易传递至尾灯罩41。因此,即使当尾灯罩41向后突出的长度大时,也能够抑制尾灯罩41的大振动。换言之,尾灯罩41关于振动的耐久性提高,因此能够使尾灯罩41更加向后突出,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尾灯44从后方的可见性。
左侧罩32a和右侧罩32b与后罩42分离。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其构造成进一步强调相对于后罩42的凹部47a、47b的凹凸的形状。
上罩部件43包括把持部43a、43b,所以也起扶手的作用。因此,能够减少组件的数目。上罩部件43包括车座支承部431a、431b,所以也起车座6的支承部件的作用。因此,能够减少组件的数目。
上罩部件43的连接部43c与后罩42的凸部46a、46b一起类似地构成尾灯罩41的周围的凹凸的形状。因此,与后罩42的凸部也布置在尾灯罩41上方并且上罩部件43布置在凸部上方的情况相比,上罩部件43能够布置在较低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后部的上下尺寸的增大。
在后视图中,左右凸部46a、46b布置在左右闪光灯45a、45b与尾灯罩41之间。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来自左右闪光灯45a、45b的光而使尾灯44的可见性降低。
尾灯罩41的后端部的侧表面具有凹进至透镜442的后端部前方的位置的形状。因此,能够提高尾灯44从侧方的可见性。
切口部48设置在尾灯罩41下方,并且对切口部48不设置凸部。因此,来自尾灯44的光能够较少地被凸部阻止到达布置在尾灯罩41下方的牌照。
凸部46a、46b的后端部具有向后和向下倾斜的形状。因此,在凸部46a、46b的后端部的上部,能够增加尾灯罩41向后突出的长度。还能够将闪光灯45a、45b更向后方布置。
以上说明了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在不偏离本教导的范围的范围内能够做出各种变型。
骑乘型车辆不限于摩托车,并且包括三轮车、全地形车辆和雪地车。摩托车也不限于踏板型车,并且包括机动脚踏两用车和运动型摩托车。
在上述实施例中,凸部46a、46b布置成左右分离,但是凸部46a、46b可在尾灯罩41上方或下方连续。替代性地,后罩42的凸部可布置成包围尾灯罩41的整周。具体地,可省略后罩42的切口部48。然而为了提高牌照的可见性,优选地在后罩42上设置切口部48。
尾灯罩41和后罩42可整体形成。然而,为了抑制尾灯罩41与后罩42之间的振动传递,优选地,如上述实施例那样,尾灯罩41与后罩42是分离的组件。
左右侧罩32a、32b可与后罩42整体形成。然而,为了强调左右侧罩32a、32b与后罩42之间的凹凸的形状,优选地,如上述实施例那样,左右侧罩32a、32b与后罩42分离。这是因为与左右侧罩32a、32b和后罩42整体成型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左右侧罩32a、32b与后罩42之间的凹凸形状更加明显。
把持部43a、43b可与上罩部件43分离设置。然而,为了缩减组件数目,优选地,如上述实施例那样,上罩部件43包括把持部43a、43b。车座支承部431a、431b可与上罩部件43分离。然而,为了缩减组件数目,优选地,如上述实施例那样,上罩部件43包括车座支承部431a、431b。
尾灯罩41的后端部的侧表面不限于上述实施例那样的凹进形状。然而,为了提高尾灯44从侧方的可见性,优选地,如上述实施例那样,尾灯罩41的后端部的侧表面具有凹进形状。
凸部46a、46b的后端部不限于上述实施例那样的倾斜形状。然而,为了增加尾灯罩41向后突出的长度,并且使闪光灯45a、45b的位置尽可能向后布置,优选地,如上述实施例那样,凸部46a、46b的后端部具有倾斜形状。
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骑乘型车辆,包括:布置在车辆后部的后罩42;包括发光元件441和透镜442的尾灯44,透镜442由半透明材料形成,并且布置在发光元件441后方;以及从后罩42向后突出的筒状的尾灯罩41,其覆盖发光元件441的周围;其中透镜442布置在尾灯罩41的后表面;并且后罩42包括:向后突出的至少一个凸部46a、46b,其在车辆的后视图中,与尾灯罩41的外周面以一定间隙隔开,并且在车辆的侧视图中,覆盖尾灯罩41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布置在凸部46a、46b与尾灯罩41的外周面之间的凹部47a、47b。
具体地,后罩42包括:向后突出的左凸部46a和右凸部46b,在车辆的后视图中,各自与尾灯罩41的外周面以同样的间隙隔开,并且左凹部47a和右凹部47b分别布置在左凸部46a与右凸部46b之间。
右凸部46b与左凸部46a左右对称地布置。
实施例还包括从侧方覆盖后罩42的左侧罩32a和右侧罩32b,其中左侧罩32a和右侧罩32b延伸至左凹部47a和右凹部47b后方的位置。
左侧罩32a和右侧罩32b与后罩42分离。
筒状的尾灯罩41由不透明材料形成。尾灯罩41与后罩42彼此分离。
实施例还包括从上方覆盖尾灯罩41的外周面的上罩部件43,其中上罩部件43包括能够由骑乘者抓握的至少一个把持部43a、43b。
实施例还包括车座6,其中上罩部件43包括支承车座6的车座支承部。
上罩部件43向后突出,并从上方覆盖尾灯罩41的外周面,并且上罩部件43与尾灯罩41的外周面以一定间隙隔开。
实施例还包括布置于后罩42侧方的至少一个闪光灯45a、45b,其中在车辆的后视图中,凸部46a、46b布置在闪光灯45a、45b与尾灯罩41之间。
尾灯罩41的后端部具有在透镜442的侧表面凹进至透镜442的后端部前方的位置的形状。
后罩42包括未设置凸部46a、46b的切口部48,并且切口部位于尾灯罩41下方。
凸部46a、46b的后端部具有向后和向下倾斜的形状。

Claims (12)

1.一种骑乘型车辆,包括:
布置在车辆后部的后罩(42);
包括发光元件(441)和透镜(442)的尾灯(44),所述透镜(442)由半透明材料形成,并且布置在所述发光元件(441)后方;以及
从所述后罩(42)向后突出的筒状的尾灯罩(41),其覆盖所述发光元件(441)的周围;
其中所述透镜(442)布置在所述尾灯罩(41)的后表面;并且
所述后罩(42)包括:
向后突出的至少一个凸部(46a、46b),所述至少一个凸部(46a、46b)在车辆的后视图中,与所述尾灯罩(41)的外周面以一定间隙隔开,并且在车辆的侧视图中,覆盖所述尾灯罩(41)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布置在所述凸部(46a、46b)与所述尾灯罩(41)的外周面之间的凹部(47a、47b),
所述后罩(42)包括:向后突出的左凸部(46a)和右凸部(46b),在车辆的后视图中,各自与所述尾灯罩(41)的外周面以同样的间隙隔开,并且左凹部(47a)和右凹部(47b)分别布置在所述左凸部(46a)与所述右凸部(46b)之间,
所述筒状的尾灯罩(41)由不透明材料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右凸部(46b)与所述左凸部(46a)左右对称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还包括从侧方覆盖所述后罩(42)的左侧罩(32a)和右侧罩(32b),其中所述左侧罩(32a)和所述右侧罩(32b)延伸至所述左凹部(47a)和所述右凹部(47b)后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左侧罩(32a)和所述右侧罩(32b)与所述后罩(42)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尾灯罩(41)与所述后罩(42)彼此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还包括从上方覆盖所述尾灯罩(41)的外周面的上罩部件(43),其中所述上罩部件(43)包括能够由骑乘者抓握的至少一个把持部(43a、43b)。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骑乘型车辆,还包括车座(6),其中所述上罩部件(43)包括支承所述车座(6)的车座支承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上罩部件(43)向后突出,并从上方覆盖所述尾灯罩(41)的外周面,并且所述上罩部件(43)与所述尾灯罩(41)的外周面以一定间隙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还包括布置于所述后罩(42)的侧方的至少一个闪光灯(45a、45b),其中在车辆的后视图中,所述凸部(46a、46b)布置在所述闪光灯(45a、45b)与所述尾灯罩(41)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尾灯罩(41)的后端部具有在所述透镜(442)的侧表面,凹进至所述透镜(442)的后端部前方的位置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后罩(42)包括未设置所述凸部(46a、46b)的切口部(48),并且所述切口部位于所述尾灯罩(41)下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凸部(46a、46b)的后端部具有向后和向下倾斜的形状。
CN201210427673.6A 2011-12-28 2012-10-31 骑乘型车辆 Active CN1031830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8302 2011-12-28
JP2011288302A JP2013136307A (ja) 2011-12-28 2011-12-28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3071A CN103183071A (zh) 2013-07-03
CN103183071B true CN103183071B (zh) 2015-04-22

Family

ID=47115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27673.6A Active CN103183071B (zh) 2011-12-28 2012-10-31 骑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610151B1 (zh)
JP (1) JP2013136307A (zh)
CN (1) CN103183071B (zh)
TW (1) TWI4653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47555B (zh) * 2015-07-24 2019-04-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10316289B (zh) * 2018-03-30 2021-03-1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TWI708700B (zh) * 2018-10-12 2020-11-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CN111038626B (zh) * 2018-10-12 2021-08-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JP2023103820A (ja) * 2022-01-14 2023-07-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05140A (ja) * 1991-10-16 1993-04-2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テールランプ装置
CN101209726A (zh) * 2006-12-28 2008-07-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01497323A (zh) * 2008-01-31 2009-08-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照明装置
CN101801774A (zh) * 2007-09-18 2010-08-1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TWI332463B (zh) * 2008-03-25 2010-11-01 Kwang Yang Motor Co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63869B2 (ja) 2007-12-28 2013-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9214618A (ja) * 2008-03-07 2009-09-24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10215216A (ja) * 2009-02-19 2010-09-3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05140A (ja) * 1991-10-16 1993-04-2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テールランプ装置
CN101209726A (zh) * 2006-12-28 2008-07-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01801774A (zh) * 2007-09-18 2010-08-1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01497323A (zh) * 2008-01-31 2009-08-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照明装置
TWI332463B (zh) * 2008-03-25 2010-11-01 Kwang Yang Motor C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5973A (zh) 2013-07-01
JP2013136307A (ja) 2013-07-11
CN103183071A (zh) 2013-07-03
TWI465364B (zh) 2014-12-21
EP2610151B1 (en) 2017-05-03
EP2610151A1 (en) 2013-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99668B2 (en) Air guide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CN103183071B (zh) 骑乘型车辆
JP408340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尾灯構造
TWM474689U (zh) 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
CN103448844A (zh) 骑乘型车辆
JP2015123765A (ja) 自動二輪車
TWI422508B (zh) 機車
JP2013203082A (ja) 鞍乗型車両
CN103183082B (zh) 骑乘型车辆
CN103359225B (zh) 骑乘式车辆
JP3152784U (ja) 自動二輪車
TWI249487B (en) Motorcycle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5759844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03183084B (zh) 骑乘型车辆
CN103183073B (zh) 骑乘型车辆
JP2019182306A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730618B (zh) 跨坐型車輛
JP747066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JP2020100286A (ja) 鞍乗型車両
JP718486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73847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43179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3112309A (ja) 鞍乗型車両
CN110015364B (zh) 鞍座式骑乘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