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25973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25973A
TW201325973A TW101139524A TW101139524A TW201325973A TW 201325973 A TW201325973 A TW 201325973A TW 101139524 A TW101139524 A TW 101139524A TW 101139524 A TW101139524 A TW 101139524A TW 201325973 A TW201325973 A TW 20132597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tail light
type vehicle
straddl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9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65364B (zh
Inventor
Pairuch Worakasemsuk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259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59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53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53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4Rear l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後蓋安置於車輛之一後部分中。一尾燈之一燈罩由一透光材料形成且安置於一發光元件之後方。一尾燈蓋自該後蓋向後突出。該尾燈蓋覆蓋該發光元件之周邊。該尾燈蓋包括一圓筒形形狀。該燈罩安置於該尾燈蓋之後表面中。該後蓋包括至少一隆凸及一凹陷。該隆凸向後突出。在車輛之一後視圖中,該隆凸與該尾燈蓋之外周邊表面間隔開一間隙。該隆凸包圍至少部分之該尾燈蓋之該外周邊表面。該凹陷安置於該隆凸與該尾燈蓋之該外周邊表面之間。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按照慣例,跨坐型車輛包含一附接至後蓋之尾燈。尾燈包括一發光元件及一燈罩,且來自發光元件之光透過燈罩以向後方輻射。在日本專利公開案第2009-160973號中揭示之機車中,例如,圓筒形主燈罩經提供以便自後蓋向後突出。牌照照射孔形成於主燈罩之底表面中,且牌照照射燈罩附接於牌照照射孔中。
尾燈具有吸引後面車輛之注意力的作用。因此,存在對於進一步改良尾燈之自後方的可見度之需求。
本發明之一目標為提供一種可改良尾燈之自後方的可見度之跨坐型車輛。
該目標由具有獨立項1之特徵的跨坐型車輛來解決。較佳實施例在獨立項中制定。
根據第一態樣之一種跨坐型車輛包含一後蓋、一尾燈及一尾燈蓋。該後蓋安置於該車輛之一後部分中。該尾燈包括一發光元件及一燈罩。該燈罩由透光材料形成且安置於該發光元件後方。該尾燈蓋自該後蓋向後突出。該尾燈蓋覆蓋該發光元件之周邊。該尾燈蓋由一不透光材料形成。該尾燈蓋包括一圓筒形形狀。該燈罩安置於該尾燈蓋之一後表面中。該後蓋包括一隆凸及一凹陷。該隆凸向後突 出。在該車輛之一後視圖中,該隆凸與該尾燈蓋之外周邊表面間隔開一間隙。該隆凸包圍至少部分之該尾燈蓋之該外周邊表面。該凹陷安置於該隆凸與該尾燈蓋之該外周邊表面之間。
根據第二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第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尾燈蓋與該後蓋彼此分開。
根據第三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第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一含左側蓋及一右側蓋。該左側蓋及該右側蓋用於自側方覆蓋該後蓋。該左側蓋及該右側蓋延伸至該凹陷之後方位置。
根據第四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第三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左側蓋及該右側蓋與該後蓋分開。
根據第五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第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一頂蓋部件。該頂蓋部件自上方包圍該尾燈蓋之該外周邊表面。該頂蓋部件包括可由一乘者抓握之一抓握部。
根據第六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第五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一座位。該頂蓋部件包括用於支撐該座位之一座位支撐件。
根據第七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第五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頂蓋部件向後隆凸。該頂蓋部件自上方覆蓋該尾燈蓋之該外周邊表面。該頂蓋部件與該尾燈蓋之該外周邊表面間隔開一間隙。
根據第八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第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 其進一步包含一閃光器。該閃光器安置至該後蓋之側面。在車輛之一後視圖中,該隆凸安置於該閃光器與該尾燈蓋之間。
根據第九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第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尾燈蓋之一後端部分包括凹陷至在該燈罩之一側表面中的該燈罩之一後端部分之前方的一位置之一形狀。
根據第十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第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後蓋包括一切出部分。該切出部分定位於該尾燈蓋下方。該隆凸未設置於該切出部分中。
根據第十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第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隆凸之一後端部分包括一向後且向下傾斜之形狀。
[發明之有利效應]
在根據第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燈罩安置於尾燈蓋之後表面中。因為尾燈蓋由不透光材料形成,所以在視覺上強調透光燈罩。圓筒形尾燈蓋自後蓋向後突出,且燈罩安置於尾燈蓋之後表面中。因此,燈罩自後方的可見度得以改良。此外,不平形狀藉由後蓋之凹陷及隆凸而形成於尾燈蓋之周邊中。藉此在視覺上強調尾燈蓋之後表面(亦即,燈罩)。以上組態使得可改良根據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尾燈自後方的可見度。
在根據第二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因為尾燈蓋及後蓋彼此分開,所以阻止後蓋之振動傳輸至尾燈蓋。因此,即使尾燈蓋之大的長度突出至後部,仍可抑制尾燈蓋中之大的 振動。換言之,關於尾燈蓋之振動的耐久性改良,且可使尾燈蓋更遠地向後突出。藉此可進一步改良尾燈自後方的可見度。
在根據第三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左側蓋及右側蓋延伸至凹陷之後方位置。因此,類似於後蓋之隆凸,左側蓋之後端部分及右側蓋之後端部分在尾燈蓋之周邊中構成不平形狀。藉此可進一步改良尾燈自後方的可見度。
在根據第四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左側蓋及右側蓋與後蓋分開。因此,後蓋之凹陷可易於組態有更強烈地強調不平性之形狀。
在根據第五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類似於後蓋之隆凸,頂蓋部件包圍尾燈蓋之周邊。藉此可進一步改良尾燈自後方的可見度。因為頂蓋部件包括一抓握部,所以頂蓋部件亦可充當一握柄。因此,組件之數目可減少。
在根據第六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因為頂蓋部件包括一座位支撐件,所以頂蓋部件亦充當座位支撐部件。因此,組件之數目可減少。
在根據第七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頂蓋部件與尾燈蓋之外周邊表面間隔開一間隙。因此,頂蓋部件可安置於比在後蓋之隆凸亦安置於尾燈蓋上方且頂蓋部件安置於隆凸上方的狀況下低的位置處。藉此可抑制車輛之後部分的垂直大小增大。
在根據第八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在車輛之後視圖中,隆凸安置於閃光器與尾燈蓋之間。因此,歸因於來自閃光 器之光的尾燈之可見度的降低可被抑制。
在根據第九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尾燈蓋之後端部分包括凹陷至在燈罩之側面中的燈罩之後端部分之前方的位置之一形狀。因此,尾燈自側面之可見度可得以改良。
在根據第十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切出部分定位於尾燈蓋下方,且隆凸未設置於切出部分。因此,來自尾燈之光可較少受隆凸阻止到達牌照及安置於尾燈蓋下方之其他部件。
在根據第十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隆凸之後端部分包括一向後且向下傾斜之形狀。因此,可增加尾燈蓋自隆凸之後端部分的頂部向後突出之長度。附接至隆凸之後端部分之底部的部件(例如,閃光器)可向後更遠地安置。
下文中參看圖式來描述根據一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圖1為根據本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圖2為跨坐型車輛1之平面圖。跨坐型車輛1為踏板車型機車。跨坐型車輛1包括一車輛主體框架2、一轉向軸3、一前叉4、一前輪5、一座位6、一引擎單元7、一後輪8及一車輛主體蓋9,如圖1中所示。用於下文中描述之前後方向指如由坐在座位6中之乘者所見的車輛主體前後方向。左右方向指如由坐在座位6中之乘者所見的車輛主體左右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片語「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外」意謂在車輛寬度方向上遠離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穿過中心的車輛之中心線(見圖2中之C1)之方向。片語「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內」意 謂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朝向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穿過中心的車輛之中心線之方向。
車輛主體框架2(例如)由鐵管形成。車輛主體框架2包括一頭管部分21、一下框架部分22、一底框架部分23及一後框架部分24。車輛主體框架2可藉由彎曲或另一形式之機械加工而整體地模製,或車輛主體框架2可藉由以焊接或類似者整合複數個組件來組態。頭管部分21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定位於車輛之中間。轉向軸3可旋轉地插入至頭管部分21內。把手部分12聯結至轉向軸3之頂部。左閃光器10a及右閃光器10b及用於顯示車輛速度之一速度計單元11附接至把手部分12,如圖2中所示。前叉4聯結至轉向軸3之底部。前叉4可旋轉地支撐前輪5。前擋泥板37安置於前輪5上方。
下框架部分22連接至頭管部分21。下框架部分22自頭管部分21向下延伸。底框架部分23連接至下框架部分22之底端。底框架部分23自下框架部分22向後延伸。後框架部分24連接至底框架部分23之後端部分。後框架部分24自底框架部分23之後端部分向後且向上延伸。座位6安置於後框架部分24上方。座位6定位於頭管部分21後方。座位6支撐於車輛主體框架2上。具體而言,座位6附接至後框架部分24。
引擎單元7經由托架(未圖示)可擺動地附接至車輛主體框架2。引擎單元7包括一輸出軸(未圖示)。後輪8可旋轉地支撐於此輸出軸上。後擋泥板36安置於後輪8上方。
車輛主體蓋9包括一前蓋31、一底蓋33、一側蓋32、一尾燈蓋41、一後蓋42及一頂蓋部件43。車輛主體蓋9由樹脂形成。前蓋31主要覆蓋頭管部分21及下框架部分22之周邊。前燈35附接至前蓋31之前表面。側蓋32定位於座位6之下方。側蓋32覆蓋安置於座位6下方的後框架部分24之前面及兩個側面。
底蓋33定位於前後方向上前蓋31與側蓋32之間。底蓋33聯結前蓋31與側蓋32。底蓋33包括一腳踏板33a。腳踏板33a定位於前後方向上前輪5與座位6之間。腳踏板33a定位於座位6下方。腳踏板33a為坐在座位6中之乘者在行進期間擱置其腳的表面。腳踏板33a定位於底框架部分23上方。腳踏板33a定位於前後方向上下框架部分22與後框架部分24之間。腳踏板33a經形成為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平坦。片語「腳踏板33a為...平坦」意謂腳踏板足夠平坦以使乘者能夠將其腳擱置在擱腳板之任一部分上。具體而言,為諸如防滑之目的的不平坦(例如)可形成於腳踏板33a中。左突起33b及右突起33c經提供至腳踏板33a。左突起33b及右突起33c自腳踏板33a向上突出。左突起33b及右突起33c定位於座位6之前端後方。
側蓋32包括左側蓋32a及右側蓋32b。左側蓋32a覆蓋後框架部分24之左側。左側蓋32a安置於座位6下方。右側蓋32b與左側蓋32a兩側對稱地安置。右側蓋32b覆蓋後框架部分24之右側。右側蓋32b安置於座位6下方。左側蓋32a及右側蓋32b與後蓋42分開。
圖3為跨坐型車輛1之後視圖。圖4為跨坐型車輛1之後部分的放大側視圖。尾燈蓋41自後蓋42向後突出。尾燈蓋41包括一圓筒形形狀。尾燈蓋41由不透光材料形成。舉例而言,尾燈蓋41由不透光樹脂形成。尾燈44附接至尾燈蓋41。尾燈44包括一發光元件441及一燈罩442。發光元件441為尾燈燈泡。發光元件441安置於尾燈蓋41之內部中。具體而言,尾燈蓋41覆蓋發光元件441之周邊。燈罩442安置於尾燈蓋41之後表面中。具體而言,燈罩442附接於尾燈蓋41之後表面中的開口中。燈罩442安置於發光元件441之後方。燈罩442由透光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燈罩442由透光樹脂形成。凹陷41a及41b形成於尾燈蓋41之左側表面及右側表面中,如圖4中所示。具體而言,尾燈蓋41之左及右側表面的後端部分(其至燈罩442之側面)皆具有凹陷至在燈罩442之後端部分之前方位置的形狀。圖5為沿圖3中之線V-V之橫截面圖。尾燈44包括反射器443,如圖5中所示。反射器443安置於尾燈蓋41之內部中。反射器443向後反射來自發光元件441之光。
後蓋42安置於車輛之後部分中。後蓋42安置於後擋泥板36上方。後蓋42及尾燈蓋41為彼此分開之組件。後蓋42包括一左側表面部分42a及一右側表面部分42b。左側表面部分42a安置於左側蓋32a之後部分下方。左閃光器45a安置至左側表面部分42a之側面。左閃光器45a經安置以便自左側表面部分42a向左突出。右側表面部分42b安置於右側蓋32b之後部分下方。右閃光器45b安置至右側表面部分42b 之側面。右閃光器45b經安置以便自右側表面部分42b向右突出。
隆凸46a及46b以及凹陷47a及47b形成於後蓋42之後表面中。隆凸46a及46b自凹陷47a及47b向後突出。在車輛之後視圖中,隆凸46a及46b與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間隔開間隙。隆凸46a及46b包圍至少部分之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具體而言,隆凸46a及46b包括一左隆凸46a及一右隆凸46b。左隆凸46a覆蓋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之左側。左隆凸46a係自左側表面部分42a之後端組態。左隆凸46a包括沿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彎曲的形狀。在後視圖中,左隆凸46a安置於左閃光器45a與尾燈蓋41之間。左隆凸46a之後端部分460a包括在側視圖中向後且向下傾斜之形狀,如圖4中所示。右隆凸46b與左隆凸46a兩側對稱地安置。右隆凸46b覆蓋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之右側。右隆凸46b係自右側表面部分42b之後端組態。右隆凸46b包括沿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彎曲的形狀。在後視圖中,右隆凸46b安置於右閃光器45b與尾燈蓋41之間。右隆凸46b之後端部分(類似於左隆凸46a之後端部分460a)包括在側視圖中向後且向下傾斜之形狀。
凹陷47a及47b安置於隆凸46a及46b與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之間。凹陷47a及47b包括左凹陷47a及右凹陷47b。左凹陷47a安置於左隆凸46a與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之間。右凹陷47b安置於右隆凸46b與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之間。
後蓋42包括一未設置隆凸46a及46b之切出部分48。切出部分48定位於尾燈蓋41下方。左隆凸46a與右隆凸46b在車輛寬度方向上間隔開一間隙,且切出部分48定位於左隆凸46a與右隆凸46b之間。在後視圖中,反射板49安置在切出部分48下方。牌照之附接部分50安置於切出部分48下方。牌照之附接部分50經提供至後擋泥板36。
上文描述之左側蓋32a自側方覆蓋後蓋42之左側表面部分42a之部分。具體而言,左側蓋32a自側方覆蓋後蓋42之左側表面部分42a的頂端部分。左側蓋32a延伸至左凹陷47a之後方位置。具體而言,左側蓋32a之後端部分321a類似於左隆凸46a,自左凹陷47a向後突出。在車輛之後視圖中,左側蓋32a之後端部分321a與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間隔開一間隙。在後視圖中,左側蓋32a之後端部分321a鄰近左隆凸46a安置。左側蓋32a之後端部分321a定位於左隆凸46a上方。左側蓋32a之後端部分321a連同左隆凸46a一起包圍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之部分。
右側蓋32b自側方覆蓋後蓋42之右側表面部分42b之部分。具體而言,右側蓋32b自側方覆蓋後蓋42之右側表面部分42b之頂端部分。右側蓋32b延伸至右凹陷47b之後方位置。具體而言,右側蓋32b之後端部分321b類似於右隆凸46b,自右凹陷47b向後突出。在車輛之後視圖中,右側蓋32b之後端部分321b與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間隔開一間隙。在後視圖中,右側蓋32b之後端部分321b鄰近右隆凸46b安置。右側蓋32b之後端部分321b定位於右隆凸46b 上方。右側蓋32b之後端部分321b連同右隆凸46b一起包圍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之部分。
頂蓋部件43自上方包圍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舉例而言,頂蓋部件43係自樹脂整體地模製。在平面圖中,尾燈蓋41比頂蓋部件43向後突出地遠。頂蓋部件43包括一左抓握部43a、一右抓握部43b及一聯結部分43c。左抓握部43a及右抓握部43b為可由乘者抓握之部分。左抓握部43a自聯結部分43c向後突出。左抓握部43a安置於左側蓋32a上方。左抓握部43a與左側蓋32a之頂端322a間隔開一間隙,如圖4中所示。右抓握部43b與左抓握部43a兩側對稱地安置。右抓握部43b自聯結部分43c向後突出。右抓握部43b安置於右側蓋32b上方。右抓握部43b與右側蓋32b之頂端間隔開一間隙。尾燈蓋41之後端部分經安置以便比左隆凸46a及右隆凸46b之後端部分及左抓握部43a及右抓握部43b之後端部分向後突出地遠。
聯結部分43c安置於車輛寬度方向上左抓握部43a與右抓握部43b之間。聯結部分43c聯結左抓握部43a與右抓握部43b。聯結部分43c安置於尾燈蓋41上方。聯結部分43c自上方覆蓋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聯結部分43c與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間隔開一間隙。在後視圖中,聯結部分43c鄰近左側蓋32a之後端部分321a及右側蓋32b之後端部分321b安置。在後視圖中,聯結部分43c安置於左側蓋32a之後端部分321a與右側蓋32b之後端部分321b之間。在後視圖中,聯結部分43c包括沿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彎曲 的形狀。
圖6為移除了座位6的跨坐型車輛1之平面圖。頂蓋部件43包括用於支撐座位6之座位支撐件431a及431b。座位支撐件431a及431b包括左座位支撐件431a及右座位支撐件431b。座位支撐件431a及431b安置於聯結部分43c之前部。座位支撐件431a及431b安置於車輛寬度方向上左抓握部43a與右抓握部43b之間。座位支撐件431a及431b與座位6之底表面之部分接觸。座位支撐件431a及431b藉此支撐座位6。
根據本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1具有以下特性。
燈罩442安置於尾燈蓋41之後表面中。因為尾燈蓋41由不透光材料形成,所以在視覺上強調透光燈罩442。圓筒形尾燈蓋41自後蓋42向後突出,且燈罩442安置於尾燈蓋41之後表面中。因此,燈罩442自後方的可見度得以改良。
不平形狀藉由後蓋42之凹陷47a及47b及隆凸46a及46b而形成於尾燈蓋41之周邊中。藉此在視覺上強調尾燈蓋41之後表面(亦即,燈罩442)。左側蓋32a之後端部分321a及右側蓋32b之後端部分321b類似於後蓋42之隆凸46a及46b,包圍尾燈蓋41之周邊。此外,頂蓋部件43之聯結部分43c之後端部分類似於後蓋42之隆凸46a及46b,包圍尾燈蓋41之周邊。後蓋42之隆凸46a及46b、左側蓋32a之後端部分321a及右側蓋32b之後端部分321b及頂蓋部件43之聯結部分43c之後端部分包圍尾燈蓋41之周邊並在尾燈蓋41之周 邊中形成不平形狀。尾燈44自後方的可見度藉此得以改良。
因為尾燈蓋41與後蓋42彼此分開,所以後蓋42之振動不易於傳輸至尾燈蓋41。因此,甚至當尾燈蓋41向後突出之長度大時仍可抑制尾燈蓋41之大的振動。換言之,尾燈蓋41關於振動之耐久性改良,因此可使尾燈蓋41向後突出的量大,且尾燈44自後方的可見度可得以進一步改良。
左側蓋32a及右側蓋32b與後蓋42分開。因此,其可易於組態有進一步強調其相對於後蓋42之凹陷47a及47b的不平性之形狀。
頂蓋部件43包括抓握部43a及43b,且因此亦充當把手。因此,組件之數目可減少。頂蓋部件43包括座位支撐件431a及431b且因此亦充當座位6之支撐部件。因此,組件之數目可減少。
頂蓋部件43之聯結部分43c及後蓋42之隆凸46a及46b一起類似地在尾燈蓋41之周邊中構成不平形狀。因此,頂蓋部件43可安置於比在後蓋42之隆凸安置於尾燈蓋41上方且頂蓋部件43安置於該等隆凸上方的狀況下低的位置中。藉此可抑制車輛之後部分的垂直大小增大。
在後視圖中,左隆凸46a及右隆凸46b安置於左閃光器45a及右閃光器45b與尾燈蓋41之間。因此,可抑制尾燈44之可見度歸因於來自左閃光器45a及右閃光器45b之光而降低。
尾燈蓋41之後端部分之側表面包括凹陷至在燈罩442之 後端部分之前方的位置之形狀。因此,尾燈44自側面之可見度可得以改良。
切出部分48經提供於尾燈蓋41下方,且無隆凸經提供至切出部分48。因此,來自尾燈44之光可較少受隆凸阻止到達安置於尾燈蓋41下方之牌照。
隆凸46a及46b之後端部分包括向後且向下傾斜之形狀。因此,尾燈蓋41之向後突出長度可在隆凸46a及46b之後端部分的頂部中增加。閃光器45a及45b亦可更遠地向後安置。
上文描述一實施例,但本發明不限於以上實施例,且可在不偏離本教示之範疇的範圍內進行各種修改。
跨坐型車輛不限於機車,且包括三輪車、全地形車輛及雪上汽車。機車亦不限於踏板車,且包括輕型機踏車及運動型機車。
在以上實施例中,隆凸46a及46b經安置為左右分開,但隆凸46a及46b可在尾燈蓋41之上方或下方連續。或者,後蓋42之隆凸可經安置以便包圍尾燈蓋41之整個周邊。具體而言,可省略後蓋42之切出部分48。為改良牌照之可見度,切出部分48較佳地經提供至後蓋42。
尾燈蓋41與後蓋42可整體地形成。然而,為抑制振動在尾燈蓋41與後蓋42之間的傳輸,尾燈蓋41及後蓋42較佳地為如在以上實施例中之獨立組件。
左側蓋32a及右側蓋32b可與後蓋42一起整體地形成。然而,為強調左側蓋32a及右側蓋32b與後蓋42之間的不平形 狀,左側蓋32a及右側蓋32b較佳地與後蓋42分開,如在以上實施例中。此係因為可使左側蓋32a及右側蓋32b與後蓋42之間的不平形狀比在左側蓋32a及右側蓋32b與後蓋42經整體地模製之狀況下的更截然不同。
抓握部43a及43b可經提供而與頂蓋部件43分開。然而,為減少組件之數目,頂蓋部件43較佳地包括如以上實施例中之抓握部43a及43b。座位支撐件431a及431b可與頂蓋部件43分開。然而,為減少組件之數目,頂蓋部件43較佳地包括如以上實施例中之座位支撐件431a及431b。
尾燈蓋41之後端部分的側表面不限於如以上實施例中之凹陷形狀。然而,為改良尾燈44自側面之可見度,尾燈蓋41之後端部分的側表面較佳地具有如以上實施例中之凹陷形狀。
隆凸46a及46b之後端部分不限於如以上實施例中之傾斜形狀。然而,為增加尾燈蓋41之向後突出之長度並儘可能遠地向後面安置閃光器45a及45b之位置,隆凸46a及46b之後端部分較佳地包括如以上實施例中之傾斜形狀。
實施例揭示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含:一後蓋42,其安置於車輛之後部分中;一尾燈44,其包括一發光元件441及一燈罩442,燈罩442由透光材料形成且安置於發光元件441之後方;及一圓筒形尾燈蓋41,其自後蓋42向後突出,覆蓋發光元件441之周邊;其中燈罩442安置於尾燈蓋41之後表面中;且後蓋42包括:至少一向後突出之隆凸46a、46b,其在車輛之後視圖中與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 間隔開一間隙,並在車輛之側視圖中覆蓋至少部分之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及一凹陷部47a、47b,其安置於該隆凸46a、46b與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之間。
詳言之,後蓋42包括:向後突出之左隆凸46a及右隆凸46b,在車輛之後視圖中,每一者與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間隔開類似的間隙,且左凹陷部47a及右凹陷部47b分別安置於左隆凸46a與右隆凸46b之間。
右隆凸46b與左隆凸46a兩側對稱地安置。
實施例進一步包含用於自側方覆蓋後蓋42之一左側蓋32a及一右側蓋32b,其中左側蓋32a及右側蓋32b延伸至左凹陷部47a及右凹陷部47b之後方位置。
左側蓋32a及右側蓋32b與後蓋42分開。
圓筒形尾燈蓋41由不透光材料形成。尾燈蓋41與後蓋42彼此分開。
實施例進一步包含用於自上方覆蓋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之一頂蓋部件43,其中頂蓋部件43包括可由乘者抓握之至少一抓握部43a、43b。
實施例進一步包含座位6,其中頂蓋部件43包括一用於支撐座位6之座位支撐件。
頂蓋部件43向後突出且自上方覆蓋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且頂蓋部件43與尾燈蓋41之外周邊表面間隔開一間隙。
實施例進一步包含安置至後蓋42之側面的至少一閃光器45a、45b,其中在車輛之後視圖中,隆凸46a、46b安置於 閃光器45a、45b與尾燈蓋41之間。
尾燈蓋41之後端部分包括凹陷至在燈罩442之側表面中的燈罩442之後端部分之前方的位置之形狀。
後蓋42包括一未設置隆凸46a、46b之切出部分48,且該切出部分定位於該尾燈蓋41下方。
隆凸46a、46b之後端部分包括一向後且向下傾斜之形狀。
1‧‧‧跨坐型車輛
2‧‧‧車輛主體框架
3‧‧‧轉向軸
4‧‧‧前叉
5‧‧‧前輪
6‧‧‧座位
7‧‧‧引擎單元
8‧‧‧後輪
9‧‧‧車輛主體蓋
10a‧‧‧閃光器
10b‧‧‧閃光器
11‧‧‧速度計單元
12‧‧‧把手部分
21‧‧‧頭管部分
22‧‧‧下框架部分
23‧‧‧底框架部分
24‧‧‧後框架部分
31‧‧‧前蓋
32‧‧‧側蓋
32a‧‧‧左側蓋
32b‧‧‧右側蓋
33‧‧‧底蓋
33a‧‧‧腳踏板
33b‧‧‧左突起
33c‧‧‧右突起
35‧‧‧前燈
36‧‧‧後擋泥板
37‧‧‧前擋泥板
41‧‧‧尾燈蓋
41a‧‧‧凹陷
41b‧‧‧凹陷
42‧‧‧後蓋
42a‧‧‧左側表面部分
42b‧‧‧右側表面部分
43‧‧‧頂蓋部件
43a‧‧‧左抓握部
43b‧‧‧右抓握部
43c‧‧‧聯結部分
44‧‧‧尾燈
45a‧‧‧左閃光器
45b‧‧‧右閃光器
46a‧‧‧隆凸/左隆凸
46b‧‧‧隆凸/右隆凸
47a‧‧‧凹陷/左凹陷/凹陷部
47b‧‧‧凹陷/右凹陷/凹陷部
48‧‧‧切出部分
49‧‧‧反射板
50‧‧‧牌照之附接部分
321a‧‧‧後端部分
321b‧‧‧後端部分
322a‧‧‧頂端
431a‧‧‧座位支撐件/左座位支撐件
431b‧‧‧座位支撐件/右座位支撐件
441‧‧‧發光元件
442‧‧‧燈罩
443‧‧‧反射器
460a‧‧‧後端部分
圖1為根據一實施例的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圖2為跨坐型車輛之平面圖;圖3為跨坐型車輛之後視圖;圖4為跨坐型車輛之後部分之左側視圖;圖5為沿圖3中之線V-V之橫截面圖;及圖6為移除了座位之跨坐型車輛之平面圖。
1‧‧‧跨坐型車輛
6‧‧‧座位
8‧‧‧後輪
32a‧‧‧左側蓋
32b‧‧‧右側蓋
36‧‧‧後擋泥板
41‧‧‧尾燈蓋
41a‧‧‧凹陷
41b‧‧‧凹陷
42‧‧‧後蓋
42a‧‧‧左側表面部分
42b‧‧‧右側表面部分
43‧‧‧頂蓋部件
43a‧‧‧左抓握部
43b‧‧‧右抓握部
43c‧‧‧聯結部分
44‧‧‧尾燈
45a‧‧‧左閃光器
45b‧‧‧右閃光器
46a‧‧‧隆凸/左隆凸
46b‧‧‧隆凸/右隆凸
47a‧‧‧凹陷/左凹陷/凹陷部
47b‧‧‧凹陷/右凹陷/凹陷部
48‧‧‧切出部分
49‧‧‧反射板
50‧‧‧牌照之附接部分
321a‧‧‧後端部分
321b‧‧‧後端部分
441‧‧‧發光元件
442‧‧‧燈罩

Claims (14)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含:一後蓋(42),其安置於一車輛之一後部分中;一尾燈(44),其包括一發光元件(441)及一燈罩(442),該燈罩(442)由一透光材料形成且安置於該發光元件(441)之後方;及一圓筒形尾燈蓋(41),其自該後蓋(42)向後突出,覆蓋該發光元件(441)之周邊;其中該燈罩(442)安置於該尾燈蓋(41)之一後表面中;且該後蓋(42)包括:至少一向後突出之隆凸(46a、46b),其在該車輛之一後視圖中與該尾燈蓋(41)之一外周邊表面間隔開一間隙,並在該車輛之側視圖中覆蓋至少部分之該尾燈蓋(41)之該外周邊表面;及一凹陷部(47a、47b),其安置於該隆凸(46a、46b)與該尾燈蓋(41)之該外周邊表面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後蓋(42)包括:向後突出之一左隆凸(46a)及一右隆凸(46b),在該車輛之一後視圖中,每一者與該尾燈蓋(41)之該外周邊表面間隔開類似的間隙,且一左凹陷部(47a)及一右凹陷部(47b)分別安置於該左隆凸(46a)與一右隆凸(46b)之間。
  3.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右隆凸(46b)與該左隆凸(46a)兩側對稱地安置。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用於自側方覆蓋該後蓋(42)之一左側蓋(32a)及一右側蓋(32b),其中該左側蓋(32a)及該右側蓋(32b)延伸至在該左凹陷部(47a)及該右凹陷部(47b)之後方的位置。
  5.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左側蓋(32a)及該右側蓋(32b)與該後蓋(42)分開。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圓筒形尾燈蓋(41)由一不透光材料形成。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尾燈蓋(41)與該後蓋(42)彼此分開。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用於自上方覆蓋該尾燈蓋(41)之該外周邊表面之一頂蓋部件(43),其中該頂蓋部件(43)包括可由一乘者抓握的至少一抓握部(43a、43b)。
  9.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一座位(6),其中該頂蓋部件(43)包括用於支撐該座位(6)之一座位支撐件。
  10.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頂蓋部件(43)向後突出且自上方覆蓋該尾燈蓋(41)之該外周邊表面,且該頂蓋部件(43)與該尾燈蓋(41)之該外周邊表面間隔開一間隙。
  11.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安置至該後蓋(42)之側面的至少一閃光器(45a、45b),其中在該車輛之一後視圖中,該隆凸(46a、46b)安置於該閃 光器(45a、45b)與該尾燈蓋(41)之間。
  12.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尾燈蓋(41)之一後端部分包括凹陷至在該燈罩(442)之一側表面中的該燈罩(442)之一後端部分之前方的一位置之一形狀。
  13.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後蓋(42)包括未設置該隆凸(46a、46b)之一切出部分(48),且該切出部分定位於該尾燈蓋(41)下方。
  1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隆凸(46a、46b)之一後端部分包括一向後且向下傾斜之形狀。
TW101139524A 2011-12-28 2012-10-25 跨坐型車輛 TWI4653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8302A JP2013136307A (ja) 2011-12-28 2011-12-28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5973A true TW201325973A (zh) 2013-07-01
TWI465364B TWI465364B (zh) 2014-12-21

Family

ID=47115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9524A TWI465364B (zh) 2011-12-28 2012-10-25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610151B1 (zh)
JP (1) JP2013136307A (zh)
CN (1) CN103183071B (zh)
TW (1) TWI4653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47555B (zh) * 2015-07-24 2019-04-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10316289B (zh) * 2018-03-30 2021-03-1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N111038626B (zh) * 2018-10-12 2021-08-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TWI708700B (zh) * 2018-10-12 2020-11-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JP2023103820A (ja) * 2022-01-14 2023-07-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05140A (ja) * 1991-10-16 1993-04-2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テールランプ装置
JP2008162511A (ja) * 2006-12-28 2008-07-17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WO2009038050A1 (ja) * 2007-09-18 2009-03-2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鞍乗型車両
JP5163869B2 (ja) 2007-12-28 2013-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292607B2 (ja) * 2008-01-31 2013-09-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灯火装置
JP2009214618A (ja) * 2008-03-07 2009-09-24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TW200940398A (en) * 2008-03-25 2009-10-01 Kwang Yang Motor Co Vehicle lamp
JP2010215216A (ja) * 2009-02-19 2010-09-3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10151B1 (en) 2017-05-03
CN103183071A (zh) 2013-07-03
JP2013136307A (ja) 2013-07-11
TWI465364B (zh) 2014-12-21
CN103183071B (zh) 2015-04-22
EP2610151A1 (en) 2013-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59764B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TWI389811B (zh) Locomotive position lights and lighting fixtures
TWI551496B (zh) 跨坐型車輛
TWI465364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0030470A (ja) 自動二輪車
TWI532623B (zh) 跨坐型車輛
JP6105658B2 (ja) 車両用灯火器
JP2009181913A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JP2017019408A (ja) 鞍乗型車両
JP5624200B2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TWI580602B (zh) Speed ​​Keda vehicles
TWI581990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8587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TWI495580B (zh) 跨坐型車輛
TWI534033B (zh) 跨坐型車輛
CN110316289B (zh) 跨坐型车辆
TWI438113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2008277239A (ja) ヘッドライト構造
TWI600567B (zh) Straddle-type vehicles
JPWO2019064796A1 (ja) 車両
JP7377648B2 (ja) ヘッドランプユニット
JP2013112309A (ja) 鞍乗型車両
JP657963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リヤ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ランプ
CN104554525B (zh) 跨坐型车辆
JP747885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