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0512A - 分支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分支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0512A
CN103180512A CN2012800034350A CN201280003435A CN103180512A CN 103180512 A CN103180512 A CN 103180512A CN 2012800034350 A CN2012800034350 A CN 2012800034350A CN 201280003435 A CN201280003435 A CN 201280003435A CN 103180512 A CN103180512 A CN 1031805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branch
main line
walking road
guiding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34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0512B (zh
Inventor
川内章央
河野浩幸
矢延雪秀
村上义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80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0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0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05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7/00Switches; Cros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 B61B13/04Monorail syste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25/00Tracks for special kinds of railways
    • E01B25/28Rail tracks for guiding vehicles when running on road or similar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 Railway Trac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支装置,该分支装置(D)具备: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其从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经过分支线行走道(Rc)配置于这些行走道的里侧;主线侧导向钢轨(10b),其从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经过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配置于这些行走道的外侧;切换机构(40),其将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的可动钢轨(25c)的位置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可动钢轨(25b)的位置,切换为分支线导向位置(BP)和主线导向位置(MP)。另一方面,在该分支装置(D)中,在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分支线行走道(Rc)交叉的部分(b)、及分支线行走道(Rc)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交叉的部分(c),不配置中央导向钢轨(10)。

Description

分支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被导向配置于行走道的中央的中央导向钢轨而行走的轨道车辆,引导至主线行走道和自所述主线行走道进行分支的分支线行走道的任一行走道的分支装置、及具备该分支装置的轨道交通系统。本申请基于2011年2月23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1-037243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公共汽车及铁道以外的新的交通手段,新交通系统受到关注。作为这种新交通系统的一种,使具有由橡胶轮胎构成的行走轮的车辆沿着中央导向钢轨行走的交通系统是公知的。
作为具备该中央导向钢轨的轨道交通系统、即中央导向式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分支装置,例如,下面的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装置是公知的。
该分支装置具备:作为主线和分支线的交差部分的分支部的行走道、配置于该行走道的中央的中央导向钢轨、使行走道及中央导向钢轨整体移动的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使行走道及中央导向钢轨在使行走道及中央导向钢轨朝向沿着主线的方向的位置和使行走道及中央导向钢轨朝向沿着分支线的方向的位置之间整体移动。
现有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2-2095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分支装置,在中央导向式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分支装置中,即使设定为不使分支部的行走道移动而仅使分支部的中央导向钢轨向沿着主线的方向和沿着分支线的方向移动,由于该分支部的中央导向钢轨与分支部的行走道相交叉且互相干涉,也会使分支部的行走道及分支部的中央导向钢轨整体移动。因此,在这种分支装置中,切换机构大型化。进而,该切换机构的能耗也增加,初始成本及运行成本增大。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初期成本及运行成本的分支装置、及具备该分支装置的中央导向式的轨道交通系统。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分支装置,将被配置于行走道的中央的中央导向钢轨导向而行走的轨道车辆,引导至主线行走道和自所述主线行走道向一侧分支的分支线行走道的任一行走道,其中,具备切换机构、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和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所述轨道车辆具有可与所述中央导向钢轨卡合的中央导向轮和沿车宽方向排列配置于车身的两侧的一对分支导向轮。所述切换机构实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主线侧导向钢轨、分支线导向位置和主线导向位置的切换。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按照如下方式构成,即:从所述主线行走道经过所述分支线行走道配置在这些行走道的所述一侧,卡合所述轨道车辆的所述一侧的所述分支导向轮,将所述轨道车辆引导至所述分支线行走道。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按照如下方式构成,即:以所述分支线行走道从所述主线行走道开始分支的分支开始位置为基准,从所述分支开始位置的行进方向跟前侧的主线行走道即跟前侧主线行走道经过行进前方侧的主线行走道即前方侧主线行走道配置在这些主线行走道的另一侧,卡合所述轨道车辆的所述另一侧的所述分支导向轮,将所述轨道车辆引导至所述前方侧主线行走道。所述分支线导向位置是在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卡合所述一侧的分支导向轮并且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不能卡合所述另一侧的分支导向轮的位置。所述主线导向位置是在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卡合所述另一侧的分支导向轮并且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不能卡合所述一侧的所述分支导向轮的位置。所述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为所述跟前侧主线行走道的所述中央导向钢轨,按照如下方式构成,即:将比所述前方侧主线行走道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所述分支线行走道相交叉的部分更靠行进方向跟前侧且比所述分支开始位置更靠行进前方侧设定为行进前方侧端。所述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为所述前方侧主线行走道的所述中央导向钢轨,按照如下方式构成,即:将比所述前方侧主线行走道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所述分支线行走道交叉的部分更靠行进前方侧,设定为行进跟前侧端。所述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为所述分支线行走道的所述中央导向钢轨,按照如下方式构成,即:将比所述分支线行走道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所述前方侧主线行走道交叉的部分更靠行进前方侧,设定为行进跟前侧端。
所述分支装置能够利用主线导向位置的主线侧导向钢轨,将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引导至前方侧主线行走道,并且利用分支线导向位置的分支线侧导向钢轨将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引导至分支线行走道。
因此,在所述分支装置中,不需要在前方侧主线行走道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分支线行走道交叉的部分、或分支线行走道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前方侧主线行走道交叉的部分设置中央导向钢轨,在这些部分不设置中央导向钢轨。因而,在所述分支装置中,即使不使行走道和中央导向钢轨整体移动,也可回避中央导向钢轨和行走道互相干涉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该所述分支装置中,由于不需要使行走道移动,因此不需要设置可移动的行走道。进而,能够将切换机构小型化,且能够减少该切换机构的能耗。其结果是,根据所述分支装置,能够降低其初期成本及运行成本。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在所述分支装置中,所述切换装置使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及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各自的至少一部分移动,实现所述分支线导向位置和所述主线导向位置的切换。另外,所述切换装置使所述一对分支轮沿车宽方向移动,也可以实现所述分支线导向位置和所述主线导向位置的切换。
另外,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在所述分支装置中,所述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跟前侧端和所述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跟前侧端之间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间隔,为在所述前方侧主线行走道上行走的所述轨道车辆的行走轮不能与所述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接触、且在所述分支线行走道上行走的所述轨道车辆的行走轮不能与所述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接触的间隔。
在该所述分支装置中,在前方侧主线行走道上行走的轨道车辆的行走轮不与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接触、且在分支线行走道上行走的轨道车辆的行走轮不与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接触。因此,轨道车辆能够在分支部中的行走道上顺畅地行走。
另外,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在所述分支装置中,所述轨道车辆相对于所述中央导向轮沿车身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有所述一对分支导向轮,沿着所述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前方侧端和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的行进跟前侧端之间的所述分支线行走道的方向的间隔尺寸、及沿着所述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前方侧端和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的行进跟前侧端之间的前方侧主线行走道的方向的间隔尺寸,都比所述轨道车辆的所述中央导向轮和所述一对分支导向轮的所述间隔的尺寸长。
在所述分支装置中,能够可靠地确保轨道车辆进入分支部时,分支导向轮和中央导向轮都与对应的导向钢轨卡合的状态。因此,能够顺畅且可靠地进行轨道车辆从跟前侧主线行走道向分支线行走道的移行,并且进行从跟前侧主线行走道向前方侧主线行走道的移行。
另外,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在所述分支装置中,所述轨道车辆在车身的前后分别具有所述中央导向轮,所述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前方侧端和所述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跟前侧端之间的沿着所述主线行走道的方向的间隔尺寸、及所述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前方侧端和所述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跟前侧端之间的沿着所述分支线行走道的方向的间隔尺寸,都比配置于所述车身的前侧的所述中央导向轮和配置于所述车身的后侧的所述中央导向轮之间的间隔尺寸短。
在所述分支装置中,前侧的中央导向轮和后侧的中央导向轮中的至少一方的中央导向轮,能够与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和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中的一方、或者、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和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中的一方卡合。因而,在所述分支装置中,能够降低分支部的轨道车辆脱轨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在所述分支装置中,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及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分别具有在所述主线导向位置和所述分支线导向位置之间可位移的可动钢轨、配置在所述可动钢轨的行进前方侧相对行走道被固定的固定钢轨,所述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的行进前方侧端位于比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的所述可动钢轨的行进前方侧端及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的所述可动钢轨的行进前方侧端更靠行进方向跟前侧。
在该所述分支装置中,以分支线侧导向钢轨的可动钢轨、或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的可动钢轨为基准,在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一侧配置切换机构的驱动源,用连杆将该驱动源和各可动钢轨连结起来后,不需要使该连杆相对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迂回,能够抑制切换机构的初期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在所述分支装置中,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的下边缘及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的下边缘的位置,为比所述中央导向钢轨的上边缘的位置更高的位置。
在所述分支装置中,与分支线侧导向钢轨及主线侧导向钢轨相接触的分支导向轮的高度变高,能够降低在行走轮爆胎时,分支导向轮与行走道接触的可能性。另外,在所述分支装置中,能够回避在前方侧主线行走道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的分支导向轮和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互相干涉的情况、以及在分支线行走道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的分支导向轮和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互相干涉的情况。因此,能够使轨道车辆在前方侧主线行走道及分支线行走道上顺畅地行走。
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中央导向式的轨道交通系统具备所述分支装置和所述轨道车辆。
在该所述轨道交通系统中因具备所述分支装置,所以能够减少该所述系统的初期成本及运行成本。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分支装置,不需要使行走道移动,不需要设置可移动的行走道。进而,能够使切换机构小型化,减少切换机构的能耗。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减低分支装置的初期成本及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轨道交通系统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线剖面图;
图3是图1中的III-III线剖面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车辆在主线行走道上行走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车辆在主线行走道上行走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车辆在分支线行走道上行走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车辆在分支线行走道上行走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分支装置的各钢轨的配置及尺寸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轨道交通系统详细地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轨道交通系统具备在行走道的中央设置有中央导向钢轨的中央导向式的行走设备和在行走道上行走的轨道车辆。于是,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行走设备进行说明之前,参照图2及图8对在该行走设备的行走道上行走的轨道车辆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轨道车辆V具备车身1、分别设置在车身1下部的前后的行走装置2。
行走装置2具备:沿车宽方向排列的一对行走轮3、连结一对行走轮3彼此的车轴4、沿车宽方向排列且在车宽方向比一对行走轮3配置于更靠内侧的一对中央导向轮5、可滚动地支承一对中央导向轮5各自的导承架6、在车身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支承导承架6使其绕垂直于车身1的地面的旋转轴可旋转,并且伴随导承架6绕旋转轴的旋转旋而操纵一对行走轮3的操纵连杆机构9。
该行走装置2还具备沿车宽方向排列且配置于车身1的两侧的一对分支导向轮7和沿车宽方向延伸而可滚动地支承一对分支导向轮7各自的导向杆8。
行走轮3是其外周部分由橡胶形成、在其内侧封入了气体的轮胎。
一对分支导向轮7配置于比一对中央导向轮5更靠上方。另外,如图8所示,在前侧的行走装置2中,一对分支导向轮7配置于比一对中央导向轮5更靠前侧,在后侧的行走装置2中,一对分支导向轮7配置于比一对中央导向轮5更靠后侧。分支导向轮7及中央导向轮5其外周部分都是由例如聚氨酯橡胶等弹性体形成。
操纵连杆机构9不仅支承导承架6等,而且支承导向杆8使其沿车宽方向可位移,并且伴随该导向杆8向车宽方向的位移而操纵一对行走轮3。即,操舵连杆机构9根据设有中央导向轮5的导承架6的旋转及设有分支导向轮7的导向杆8向车宽方向的位移,操纵一对行走轮3。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行走设备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行走设备具备行走道R、配置在该行走道R的中央的中央导向钢轨10和分支装置D。
在行走道R中,有主线行走道Ra,Rb、从该主线行走道Ra,Rb分支出来的分支线行走道Rc。另外,以下,以从主线行走道Ra,Rb向分支线行走道Rc开始分支的分支开始位置BC为基准,相对于该分支开始位置BC,将行进方向跟前侧的主线行走道Ra设定为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相对于该分支开始位置BC,将行进前方侧的主线行走道Rb设定为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另外,以主线行走道Ra,Rb为基准,在行走道宽度方向将分支线行走道Rc延伸的一侧设定为里侧、将该里侧的相反侧设定为外侧。
分支装置D是将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上的轨道车辆V引导至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和分支线行走道Rc的任一方的行走道的装置。
该分支装置D具备:从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经过分支线行走道Rc而配置于这些行走道Ra,Rc的里侧的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从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经过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而配置于这些行走道Ra,Rb的外侧的主线侧导向钢轨20b、改变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的位置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位置的切换机构40、作为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的中央导向钢轨10的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作为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的中央导向钢轨10的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及作为分支线行走道Rc的中央导向钢轨10的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
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将比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分支线行走道Rc交叉的部分b更靠行进方向跟前侧、且比分支开始位置BC更靠行进前方侧,设定为行进前方侧端15。另外,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将比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分支线行走道Rc相交叉部分b更靠行进前方侧、且比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行进前方侧端更靠行进方向跟前侧,设定为行进跟前侧端16b。另外,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将比分支线行走道Rc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相交叉的部分c更靠行进前方侧、且比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的行进前方侧端更靠行进方向跟前侧,设定为行进跟前侧端16c。
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与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行进方向跟前侧的部分,在沿着行走道R的方向并立。另外,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与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的行进方向跟前侧的部分,也在沿着行走道R的方向并立。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和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并立的部分的沿着行走道R的方向的长度尺寸、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和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并立的部分的沿着行走道R的方向的长度尺寸,在本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与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行进前方侧的部分,在沿着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方向并立。另外,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与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的行进前方侧的部分,在沿着分支线行走道Rc的方向并立。
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都具有:可动钢轨25c、25b,其以其行进前方侧端26c,26b为基准在水平面内可摆动;固定钢轨28c、28b,其在该可动钢轨25c、25b的行进前方侧按照与可动钢轨25c、25b连续的方式配置、相对于行走道R被固定。
切换机构40是向在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的可动钢轨25c(以下称为分支线可动钢轨25c)上卡合一对分支导向轮7中的里侧分支导向轮7i,在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可动钢轨25b(以下称为主线可动钢轨25b)上不能卡合外侧分支导向轮7o的分支线导向位置BP、和在主线可动钢轨25b上卡合外侧分支导向轮7o、在分支线可动钢轨25c上不能卡合里侧分支导向轮7i的主线导向位置MP,切换分支线可动钢轨25c及主线可动钢轨25b的位置的装置。
该切换机构40具有配置于比分支线可动钢轨25c更靠里侧的驱动器43、连结该驱动器43和分支线可动钢轨25c的第一连杆41、连结该驱动器43和主线可动钢轨25b的第二连杆42。驱动器43通过使第一连杆41沿行走道宽度方向移动,使与第一连杆41连接的分支线可动钢轨25c以该分支线可动钢轨25c的行进前方侧端26c为基准进行摆动,将该分支线可动钢轨25c切换到分支线导向位置BP和主线导向位置MP。另外,驱动器43通过使第二连杆42沿行走道宽度方向移动,使与第二连杆42连接的主线可动钢轨25b以该主线可动钢轨25b的行进前方侧端26b为基准进行摆动,将该主线可动钢轨25b切换到分支线导向位置BP和主线导向位置MP。
驱动器43具有液压缸、电磁缸、电动机等驱动源。在利用电动机作为驱动源的情况下,例如,使用齿条及小齿轮等,将电动机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
另外,在此,在比分支线可动钢轨25c更靠里侧配置驱动器43,但也可以在比主线可动钢轨25b更靠外侧配置驱动器43。另外,在此,驱动器43和分支线可动钢轨25c由第一连杆41连结,驱动器43和线可动钢轨25b由第二连杆42连结,但也可以是分支线可动钢轨25c和主线可动钢轨25b由一个连结连杆连结,该连结连杆和驱动器43由另一个连杆连结。
如图2所示,中央导向钢轨10由H型钢形成。该H型钢按照互相平行的一对翼缘11朝向铅直方向、连结一对翼缘11的工字梁腹部12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在由H型钢形成的中央导向钢轨10上,一对翼缘11的各外面、即互相朝向相反的方向的面各自形成中央导向面13。另外,在此,作为中央导向钢轨10使用了H型钢,但也可以使用例如I型钢等,只要是具有互相平行且朝向相反的方向的一对面的部件即可。
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都是由槽钢、即具有矩形状平板的工字梁腹部22和沿着该工字梁腹部22的一对长边、相对于工字梁腹部22垂直设置的矩形状平板的一对翼缘21的槽钢形成。该槽钢按照一对翼缘21朝向铅直方向、连结一对翼缘21的工字梁腹部22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形成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由槽钢形成的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一对翼缘21的各内面、也就是互相对向的面各自形成侧方导向面23。另外,在此,作为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采用了槽钢,但只要是具有可构成侧方导向面23的面的部件,怎样的部件都可以。
在此,轨道车辆V的一对分支导向轮7被设置为:在即使一对行走轮3中一行走轮3爆胎,一分支导向轮7(图2中用假想线表示)的位置下降,该分支导向轮7也不能与行走道R的路面接触的高度。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设置在可与行走轮3未爆胎的状态的高度的分支导向轮7卡合的高度的位置。
另一方面,轨道车辆V的一对中央导向轮5其中央导向轮5的相互间隔比一对分支导向轮7的相互间隔狭。因此,即使一对行走轮3中一行走轮3爆胎,一中央导向轮5的下降量也比一分支导向轮7的下降量小。因此,一对中央导向轮5即使设置在比一对分支导向轮7低的位置,也不会与行走道R的路面接触。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中央导向轮5设置在比一对分支导向轮7低的位置。因此,中央导向钢轨10设置于比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低的位置。
对于中央导向钢轨10和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铅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中央导向钢轨10设置为,在铅直方向,其上边缘的位置比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的下边缘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下边缘的位置降低。如上所述,这是防备行走轮3爆胎时的对策,并且也是缘于以下的理由。
如图3及图5所示,轨道车辆V在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上开始行走,中央导向轮5到达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的行进跟前侧端16b时,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位于该中央导向轮5的里侧。这时,如果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的上边缘设置在比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的下边缘高的位置,则存在由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导向的里侧分支导向轮7i和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发生干涉的可能性。于是,为了可靠地避免里侧分支导向轮7i和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的干涉,使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的上边缘的位置比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的下边缘的位置降低。另外,轨道车辆V在分支线行走道Rc上开始行走,中央导向轮5到达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的行进跟前侧端16c时,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位于该中央导向轮5的外侧。于是,为了消除被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导向的外侧分支导向轮7o和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发生干涉的可能性,使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的上边缘的位置比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下边缘的位置降低。
另外,上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和中央导向钢轨10的位置关系的设定是为了避免在铅直方向,由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导向的分支导向轮7和中央导向钢轨10互相干涉。因此,在水平方向,在中央导向钢轨10和由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导向的分支导向轮7不会互相干涉的情况下,以上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不被满足。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分支装置D的动作、及伴随该动作的轨道车辆V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图5对将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引导至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时的分支装置D的动作、及伴随该动作的轨道车辆V的动作进行说明。
将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引导至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时,分支装置D的切换机构4使分支线可动钢轨25c及主线可动钢轨25b位于主线导向位置MP。
主线导向位置MP的分支线可动钢轨25c的行进跟前侧端27c,如图1及图2所示,位于从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向里侧离开的位置。因此,分支线可动钢轨25c的一对侧方导向面23位于轨道车辆V的一对分支导向轮7中的里侧分支导向轮7i不能接触的位置。即,分支线可动钢轨25c位于不能与里侧分支导向轮7i卡合的位置。具体地说,分支线可动钢轨25c的一对侧方导向面23都位于比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的里侧分支导向轮7i更靠里侧。
另外,主线导向位置MP的主线可动钢轨25b的行进跟前侧端27b沿着该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而位于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的外侧。因此,主线可动钢轨25b的一对侧方导向面23位于轨道车辆V的一对分支导向轮7中的外侧分支导向轮7o接触的位置。即,主线可动钢轨25b位于外侧分支导向轮7o卡合的位置。具体地说,主线可动钢轨25b的侧方导向面23在行走道宽度方向,位于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的外侧分支导向轮7o的两侧。另外,主线导向位置MP的主线可动钢轨25b,朝向沿着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的方向。
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被引导向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当到达设有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位置时,该轨道车辆V的外侧分支导向轮7o位于主线可动钢轨25b的一对侧方导向面23之间,成为可与一对侧方导向面23的任何一个相接触的状态。即,外侧分支导向轮7o成为与主线可动钢轨25b卡合的状态。另一方面,该轨道车辆V的里侧分支导向轮7i位于比分支线可动钢轨25c的一对侧方导向面23更靠外侧,成为与一对侧方导向面23的任何一个都不能相接触的状态。因此,外侧分支导向轮7o被导向主线可动钢轨25b。因此,如图4所示,轨道车辆V的外侧分支导向轮7o被导向至主线可动钢轨25b,并且在沿着主线可动钢轨25b延伸的方向的行走道、即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上行走。
如图5所示,轨道车辆V的外侧分支导向轮7o从主线可动钢轨25b向与该主线可动钢轨25b连接的主线固定钢轨28b移动时,轨道车辆V被导向至该主线固定钢轨28b,并且在沿着该主线固定钢轨28b延伸的方向的行走道、即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上行走。当轨道车辆V的外侧分支导向轮7o到达主线固定钢轨28b的行进前方侧时,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的行进方向跟前侧的部分位于该轨道车辆V的一对中央导向轮5间。即,一对中央导向轮5成为与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卡合的状态。因此,轨道车辆V以后,一对中央导向轮5被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导向,并且在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上行走。
但是,轨道车辆V被主线导向位置MP的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导向,在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上行走中,局部横切分支线行走道Rc。但是,由于在该分支线行走道Rc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相交叉的部分,没有设置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因此在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的行走轮3,不会与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接触,而在该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上行走。
接着,参照图1、图2、图6及图7,对将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引导至分支线行走道Rc时的分支装置D的动作、及伴随该动作的轨道车辆V的动作进行说明。
将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引导至分支线行走道Rc时,分支装置D的切换机构40使分支线可动钢轨25c及主线可动钢轨25b(图1、2中作为假想线用双点画线表示)位于分支线导向位置BP。
分支线导向位置BP的主线可动钢轨25b的行进跟前侧端27b,如图1中的假想线所示,位于从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向外侧离开的位置。因此,主线可动钢轨25b的一对侧方导向面23位于轨道车辆V的外侧分支导向轮7o不能接触的位置。即,主线可动钢轨25b位于外侧分支导向轮7o不能卡合的位置。具体地说,主线可动钢轨25b的一对侧方导向面23都位于比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的外侧分支导向轮7o更靠外侧。
另外,分支线导向位置BP的分支线可动钢轨25c的行进跟前侧端27c沿着该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而位于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的里侧。因此,分支线可动钢轨25c的一对侧方导向面23位于轨道车辆V的里侧分支导向轮7i可接触的位置。即,分支线可动钢轨25c位于里侧分支导向轮7i可卡合的位置。具体地说,分支线可动钢轨25c的侧方导向面23在行走道宽度方向,位于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的里侧分支导向轮7i的两侧。另外,分支线导向位置BP的分支线可动钢轨25c朝向沿着分支线行走道Rc的方向。
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被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引导,到达设有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位置时,该轨道车辆V的里侧分支导向轮7i位于分支线可动钢轨25c的一对侧方导向面23之间,成为可与一对侧方导向面23的任意一个接触的状态。即,里侧分支导向轮7i成为与分支线可动钢轨25c卡合的状态。另一方面,该轨道车辆V的外侧分支导向轮7o位于比主线可动钢轨25b的一对侧方导向面23更靠里侧,成为与一对侧方导向面23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接触的状态。因此,里侧分支导向轮7i被到向至分支线可动钢轨25c。因此,如图6所示,轨道车辆V的里侧分支导向轮7i被分支线可动钢轨25c导向,并且在沿着分支线可动钢轨25c延伸的方向的行走道、即分支线行走道Rc上行走。
轨道车辆V的里侧分支导向轮7i如图7所示,从分支线可动钢轨25c向与该分支线可动钢轨25c连接的分支线固定钢轨28c移动时,轨道车辆V被该分支线固定钢轨28c导向,并且在沿着该分支线固定钢轨28c延伸的方向的行走道、即分支线行走道Rc上行走。当轨道车辆V的里侧分支导向轮7i到达分支线固定钢轨28c的行进前方侧时,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的行进方向跟前侧的部分位于该轨道车辆V的一对中央导向轮5间。即,一对中央导向轮5成为与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卡合的状态。因此,轨道车辆V以后,一对中央导向轮5被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导向,并且在分支线行走道Rc上行走。
但是,轨道车辆V被分支线导向位置BP的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导向,在分支线行走道Rc上行走中,局部横切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
但是,由于在该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分支线行走道Rc相交叉的部分c,没有设置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因此在分支线行走道Rc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的行走轮3,不会与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接触,而在该分支线行走道Rc上行走。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由主线导向位置MP的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引导至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在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由分支线导向位置BP的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引导至分支线行走道Rc。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利用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及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向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及分支线行走道Rc引导轨道车辆V。因此,不需要在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分支线行走道Rc相交叉的部分b及分支线行走道Rc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相交叉的部分c设置中央导向钢轨10,在这些部分不设置中央导向钢轨1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像现有技术那样,在比分支开始位置BC更靠行进前方侧,不使行走道和中央导向钢轨整体移动,也可回避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和分支线行走道Rc以及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和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互相干涉。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需要使行走道R移动,因此不需要设置可移动的行走道R。进而,使切换机构40小型化,能够减少该切换机构40的能耗。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降低分支装置D的初期成本及运行成本。
接着,对各钢轨的配置或尺寸关系等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设分支线可动钢轨25c及主线可动钢轨25b的沿着行走道的方向的长度尺寸为X1。另外,设分支线固定钢轨28c及主线固定钢轨28b的沿着行走道的方向的长度尺寸为X2。
另外,在沿着行走道的方向,设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和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并立的部分、及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和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并立的部分的长度尺寸为X3。
另外,在沿着行走道的方向,设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和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并立的部分、及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和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并立的部分的长度尺寸为X4。
另外,设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的行进跟前侧端16c和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的行进跟前侧端16b之间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间隔尺寸为Y。
此外,设前侧行走装置2的中央导向轮5和后侧行走装置2的中央导向轮5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尺寸为L1。另外,设各行走装置2的中央导向轮5和分支导向轮7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尺寸为L2。另外,设车轴4的中央位置和行走轮3的外边缘的车宽方向上的间隔尺寸为L3。
本实施方式的分支装置D满足以下的条件(1)~(3)。
(1)L3<Y
该条件(1)意思是,与车轴4的中央位置和行走轮3的外边缘的车宽方向上的间隔尺寸L3相比,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的行进跟前侧端16c和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的行进跟前侧端16b之间的行走道宽度方向上的间隔尺寸Y一方较长。
通过满足该条件(1),如图3所示,可回避在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的里侧的行走轮3i与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接触的情况。并且,可回避在分支线行走道Rc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的外侧的行走轮3o与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实现轨道车辆V的顺畅的行走。另外,在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的里侧行走轮3i有与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接触的可能性、或在分支线行走道Rc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的外侧行走轮3o有与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接触的可能性的情况下,优选使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的行进跟前侧端16c的位置及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的行进跟前侧端16b的位置分别向行进前方侧移动,扩展行走道宽度方向上的两行进跟前侧端16b、16c间的间隔尺寸Y。
(2)L2<X3、L2<X4
该条件(2)意思是,与行走装置2的中央导向轮5和分支导向轮7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尺寸L2相比,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和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并立的部分的长度尺寸X3、及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和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并立的部分的长度尺寸X3一方较长。并且,与间隔尺寸L2相比,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和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并立的部分的长度尺寸X4、及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和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并立的部分的长度尺寸X4一方较长。
通过满足该条件(2),能够可靠地确保:在前侧行走装置2通过分支部时,分支导向轮7和中央导向轮5都与对应导向钢轨卡合的状态。因此,能够顺畅且可靠地进行轨道车辆V的从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向分支线行走道Rc的移行、从跟前侧主线行走道Ra向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的移行。
(3)X1>X3、X2>X4
该条件(3)意思是沿着分支线可动钢轨25c及主线可动钢轨25b的行走道的方向的长度尺寸X1,在沿着行走道R的方向,比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和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并立的部分、及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和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并立的部分的长度尺寸X3较长。
通过满足该条件(3),能够在沿着行走道R的方向,在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的行进前方侧端15和分支线固定钢轨28c的行进跟前侧端29c及主线固定钢轨28b的行进跟前侧端29b之间确保间隙。因此,在俯视观察中,能够避免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和切换机构40的第二连杆42的干涉。
另外,优选还满足以下的条件(4)。
(4)L1>(X1+X2)-(X3+X4)
在此,[(X1+X2)-(X3+X4)]为,关于沿着前方侧主线行走道Rb的方向,在设有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区间内未设有中央导向钢轨10的区间的长度尺寸、或者关于沿着分支线行走道Rc的方向,在存在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的区间内,不存在中央导向钢轨10的区间的长度尺寸。即,该条件(4)意思是这些区间长度尺寸,比前侧行走装置2的中央导向轮5和后侧行走装置2的中央导向轮5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尺寸L1短。
通过满足该条件(4),前侧行走装置2的中央导向轮5和后侧行走装置2的中央导向轮5中的至少一方的中央导向轮5,能够与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和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10b中的一方、或者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和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10c中的一方卡合。因此,通过满足该条件(4),能够降低在分支部的行走道R上行走中的轨道车辆V脱轨的可能性。另外,仅前侧行走装置2的中央导向轮5和后侧行走装置2的中央导向轮5中的一方的行走装置2的中央导向轮5与中央导向钢轨10卡合的情况下,在实施方式中,另一行走装置2的分支导向轮7与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或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卡合。在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谓分支部,是在沿着各行走道Ra、Rb、Rc的方向,全行走道Ra、Rb、Rc中存在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的区域及不存在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区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条件(1)实现分支部的顺畅的行走(回避轮胎和导轨的干涉干)。另外,以条件(2)降低分支部脱轨的可能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满足条件(3),没有必要使切换机构40的第二连杆42相对于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10a迂回,能够抑制切换机构40的初期成本。另外,也满足条件(4)时,由于还能够降低脱轨的可能性,因此更优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述,没有使分支部的行走道R移动的必要性,能够降低分支装置D的初期成本及运行成本。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移动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实现主线导向位置MP和分支线导向位置BP。但是,通过将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的整体及主线侧导向钢轨20b的整体相对于行走道R而固定,使一对分支导向轮7移动,也可以实现主线导向位置MP和分支线导向位置BP。该情况下,在分支部的跟前,解除设置有一对分支导向轮7的导向杆8和行走轮3的连接关系,在分支部的直前,利用设置于轨道车辆V上的切换机构,使分支导向轮7位于可与分支线侧导向钢轨20c卡合的分支导向位置和可与主线侧导向钢轨20b卡合的主线导向位置MP的任一位置之后,恢复导向杆8和行走轮3的连接关系。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不需要使行走道移动,从而不需要设置可移动的行走道。进而,使切换机构小型化,能够减少该切换机构的能耗。
符号说明
5  中央导向轮
7  分支导向轮
10  中央导向钢轨
10a  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
10b  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
10c  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
15  (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的)行进前方侧端
16b  (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的)行进跟前侧端
16c  (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的)行进跟前侧端
20b  主线侧导向钢轨
20c  分支线侧导向钢轨
25b  (主线侧导向钢轨的)可动钢轨(主线可动钢轨)
25c  (分支线侧导向钢轨的)可动钢轨(分支线可动钢轨)
28b  (主线侧导向钢轨的)固定钢轨(主线固定钢轨)
28c  (分支线侧导向钢轨的)固定钢轨(分支线固定钢轨)
40  切换机构
BC  分支开始位置
D  分支装置
BP  分支线导向位置
MP  主线导向位置
R  行走道
Ra  跟前侧主线行走道
Rb  前方侧主线行走道
Rc  分支线行走道
V  轨道车辆

Claims (8)

1.一种分支装置,其中,将被配置于行走道的中央的中央导向钢轨导向而行走的轨道车辆,引导至主线行走道和自所述主线行走道向一侧分支的分支线行走道的任一行走道,
所述轨道车辆具有能够与所述中央导向钢轨卡合的中央导向轮和沿车宽方向排列配置于车身的两侧的一对分支导向轮,
具备:
分支线侧导向钢轨,其从所述主线行走道经过所述分支线行走道而配置于这些行走道的所述一侧,卡合所述轨道车辆的所述一侧的所述分支导向轮,将所述轨道车辆引导至所述分支线行走道;
主线侧导向钢轨,以所述分支线行走道自所述主线行走道开始分支的分支开始位置为基准,从所述分支开始位置的行进方向跟前侧的主线行走道即跟前侧主线行走道经过行进前方侧的主线行走道即前方侧主线行走道,配置在这些主线行走道的另一侧,卡合所述轨道车辆的所述另一侧的所述分支导向轮,将所述轨道车辆引导至所述前方侧主线行走道;
切换机构,其实现切换分支线导向位置和主线导向位置,所述分支线导向位置是,在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卡合所述一侧分支导向轮并且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不能卡合所述另一侧分支导向轮的位置;所述主线导向位置是,在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卡合所述另一侧分支导向轮并且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不能卡合所述一侧的所述分支导向轮的位置;
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其为所述跟前侧主线行走道的所述中央导向钢轨,将比所述前方侧主线行走道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所述分支线行走道相交叉的部分更靠行进方向跟前侧、且比所述分支开始位置更靠行进前方侧,设定为行进前方侧端;
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其为所述前方侧主线行走道的所述中央导向钢轨,将比所述前方侧主线行走道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所述分支线行走道相交叉的部分更靠行进前方侧,设定为行进跟前侧端;
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其为所述分支线行走道的所述中央导向钢轨,将比所述分支线行走道的行走道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所述前方侧主线行走道相交叉的部分更靠行进前方侧,设定为行进跟前侧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支装置,其中,
所述切换装置使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及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各自的至少一部分移动,实现所述分支线导向位置和所述主线导向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支装置,其中,
所述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跟前侧端和所述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跟前侧端之间的行走道宽度方向上的间隔,是在所述前方侧主线行走道上行走的所述轨道车辆的行走轮不能与所述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接触、且在所述分支线行走道上行走的所述轨道车辆的行走轮不能与所述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接触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装置,其中,
所述轨道车辆中,相对于所述中央导向轮,所述一对分支导向轮沿车身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
所述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前方侧端和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的行进跟前侧端之间的沿着所述分支线行走道的方向的间隔尺寸、及、所述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前方侧端和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的行进跟前侧端之间的沿着所述前方侧主线行走道的方向的间隔尺寸,都比所述轨道车辆的所述中央导向轮和所述一对分支导向轮的所述间隔的尺寸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装置,其中,
所述轨道车辆在车身的前后分别具有所述中央导向轮,
所述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前方侧端和所述前方侧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跟前侧端之间的沿着所述主线行走道的方向的间隔尺寸、及、所述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前方侧端和所述分支线中央导向钢轨的所述行进跟前侧端之间的沿着所述分支线行走道的方向的间隔尺寸,都比配置在所述车身的前侧的所述中央导向轮和配置在所述车身的后侧的所述中央导向轮之间的间隔尺寸短。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装置,其中,
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及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分别具有在所述主线导向位置和所述分支线导向位置之间能够位移的可动钢轨和配置在所述可动钢轨的行进前方侧且相对于行走道被固定的固定钢轨,
所述跟前侧中央导向钢轨的行进前方侧端,比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的所述可动钢轨的行进前方侧端及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的所述可动钢轨的行进前方侧端,位于更靠向行进方向跟前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装置,其中,
所述分支线侧导向钢轨的下边缘及所述主线侧导向钢轨的下边缘的位置,是比所述中央导向钢轨的上边缘的位置高的位置。
8.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其具备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装置和所述轨道车辆。
CN201280003435.0A 2011-02-23 2012-02-22 分支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805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7243 2011-02-23
JP2011037243A JP5713725B2 (ja) 2011-02-23 2011-02-23 分岐装置及び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
PCT/JP2012/054240 WO2012115134A1 (ja) 2011-02-23 2012-02-22 分岐装置及び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0512A true CN103180512A (zh) 2013-06-26
CN103180512B CN103180512B (zh) 2015-05-06

Family

ID=46720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343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80512B (zh) 2011-02-23 2012-02-22 分支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869707B2 (zh)
JP (1) JP5713725B2 (zh)
KR (1) KR101523448B1 (zh)
CN (1) CN103180512B (zh)
HK (1) HK1184203A1 (zh)
SG (1) SG192557A1 (zh)
WO (1) WO201211513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9981A (zh) * 2014-02-27 2016-10-12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交差轨道及转换装置
CN110588682A (zh) * 2019-09-24 2019-12-20 哈工大机器人(昆山)有限公司 弯轨自动导引小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3725B2 (ja) * 2011-02-23 2015-05-0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分岐装置及び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
JP5310784B2 (ja) * 2011-05-16 2013-10-0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有軌道台車システム
WO2013031630A1 (ja) * 2011-08-31 2013-03-0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受渡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
JP5738165B2 (ja) * 2011-12-19 2015-06-1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交通システム
CN102966009B (zh) * 2012-12-11 2014-10-29 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 轴枢式道岔
WO2014128878A1 (ja) * 2013-02-21 2014-08-2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系車両、及び、案内輪間距離の変更方法
GB201303948D0 (en) * 2013-03-05 2013-04-17 Embedded Rail Technology Ltd Railway junction assembly
FR3026114B1 (fr) * 2014-09-19 2016-12-09 Vossloh Cogifer Appareil pour voie ferree
US11230813B1 (en) * 2020-10-16 2022-01-25 Thomas Holtzman Williams Automated road-rail transportation system with side stabilization
JP2022092851A (ja) * 2020-12-11 2022-06-23 株式会社アガツマ 軌道装置及び走行体
KR102580175B1 (ko) * 2022-09-23 2023-09-20 한국철도기술연구원 매립형 선로전환기를 구비한 산악철도의 랙 궤도용 분기부 구조 시공방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668583A (fr) * 1964-03-25 1965-12-16 Jungheinrich Friedrich Dr Ing Vehicule industriel de magasinage ou de gerbage et installation pour ce genre de vehicule
JPS448773Y1 (zh) * 1966-06-22 1969-04-09
JPS6140801B2 (zh) * 1979-08-13 1986-09-11 Kobe Steel Ltd
WO2001044577A1 (en) * 1999-12-16 2001-06-21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Guided transport and associated switching systems
FR2904013B1 (fr) * 2006-07-21 2008-09-19 Lohr Ind Aiguillage a manoeuvre manuelle pour un ensemble de guidage le long d'un rail au so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99172A (en) * 1979-09-26 1981-11-10 The Boeing Company Steering sense reversing mechanism for guided vehicles
JPS59154202A (ja) 1983-02-18 1984-09-0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条の横移動係止装置
JPS6140801A (ja) 1984-08-02 1986-02-27 Inoue Japax Res Inc 水素貯蔵及び放出装置
JPH0741762B2 (ja) 1988-08-25 1995-05-10 株式会社レイズ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自動車用車輪の製造方法
JPH02209501A (ja) 1989-02-06 1990-08-21 Yukio Uozumi 案内軌道のための分岐装置
JPH048773A (ja) 1990-04-26 1992-01-13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防汚塗料
KR100320598B1 (ko) * 1999-05-25 2002-01-15 박장묵 철도 레일의 분기부 구조
NO20032053D0 (no) * 2003-05-07 2003-05-07 Posco Group Ltd Styreskinne
JP4370267B2 (ja) 2005-01-28 2009-11-2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の分岐機構及び分岐路の操舵方法
JP2006307452A (ja) * 2005-04-26 2006-11-0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鉄道線路の分岐装置
WO2008053572A1 (fr) * 2006-11-01 2008-05-08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Système de circulation de type rails
JP4317862B2 (ja) * 2006-09-15 2009-08-1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
JP5249509B2 (ja) * 2006-11-10 2013-07-3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の分岐装置
KR101127002B1 (ko) * 2006-11-16 2012-06-14 미츠비시 쥬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궤도계 차량의 대차 구조
JP4801637B2 (ja) * 2007-07-19 2011-10-2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操舵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US7997540B2 (en) * 2007-09-06 2011-08-16 Universal City Studios Llc Fast track switch
JP5107280B2 (ja) * 2009-02-26 2012-12-2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系車両用台車
JP5291503B2 (ja) * 2009-03-17 2013-09-1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系車両用台車
JP5291507B2 (ja) * 2009-03-25 2013-09-1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系車両用台車
JP4995217B2 (ja) * 2009-03-25 2012-08-0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系車両用台車及び軌道系車両
JP4995216B2 (ja) * 2009-03-25 2012-08-0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系車両用台車
JP5357696B2 (ja) * 2009-10-21 2013-12-0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案内装置を有する軌条式車両
JP5713725B2 (ja) * 2011-02-23 2015-05-0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分岐装置及び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
JP5693294B2 (ja) * 2011-02-28 2015-04-0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分岐装置及び中央案内式の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668583A (fr) * 1964-03-25 1965-12-16 Jungheinrich Friedrich Dr Ing Vehicule industriel de magasinage ou de gerbage et installation pour ce genre de vehicule
JPS448773Y1 (zh) * 1966-06-22 1969-04-09
JPS6140801B2 (zh) * 1979-08-13 1986-09-11 Kobe Steel Ltd
WO2001044577A1 (en) * 1999-12-16 2001-06-21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Guided transport and associated switching systems
FR2904013B1 (fr) * 2006-07-21 2008-09-19 Lohr Ind Aiguillage a manoeuvre manuelle pour un ensemble de guidage le long d'un rail au sol
CN101490340A (zh) * 2006-07-21 2009-07-22 罗尔工业公司 沿着地面钢轨的导向组合件用的人工操作转辙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9981A (zh) * 2014-02-27 2016-10-12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交差轨道及转换装置
US10156044B2 (en) 2014-02-27 2018-12-18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Engineering, Ltd. Intersecting track and switching device
CN106029981B (zh) * 2014-02-27 2019-07-05 三菱重工工程株式会社 交差轨道及转换装置
CN110588682A (zh) * 2019-09-24 2019-12-20 哈工大机器人(昆山)有限公司 弯轨自动导引小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523448B1 (ko) 2015-05-27
HK1184203A1 (zh) 2014-01-17
WO2012115134A1 (ja) 2012-08-30
SG192557A1 (en) 2013-09-30
CN103180512B (zh) 2015-05-06
US20130193277A1 (en) 2013-08-01
US8869707B2 (en) 2014-10-28
JP2012171544A (ja) 2012-09-10
KR20130056354A (ko) 2013-05-29
JP5713725B2 (ja) 2015-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0512A (zh) 分支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JP2012171544A5 (zh)
US8561547B2 (en) Track guided vehicle wheel truck
CN103221611B (zh) 岔道装置及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
KR101664630B1 (ko) 차량 수수 장치 및 이것을 구비한 궤도계 교통 시스템
CN106029981B (zh) 交差轨道及转换装置
JP5738165B2 (ja) 交通システム
CN104822615B (zh) 用于乘客输送机的偏移托板引导
WO2016140160A1 (ja) 自律走行車両の車体構造
CN104153625A (zh) 地面无避让式载车板
JP2011011652A (ja) 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の分岐装置
KR101042135B1 (ko) 궤도 차량의 분기 장치
CN102427985B (zh) 具有沿单个行车道被引导的车辆的交通设备
JP2011038395A (ja) 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の分岐装置
CN202703607U (zh) 一种新型轨道切换装置
CN110700024A (zh) 一种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CN213013713U (zh) 一种平移式道岔
CN107985341B (zh) 车动侧入式机械分道机构
JP2011012466A (ja) 新交通システムの分岐装置
CN102501861B (zh) 基于链传动的单双轨两用式轨道车机构
JP4264835B2 (ja) 有軌道台車システム
JP2015134590A (ja) 分岐システム
CN211312027U (zh) 一种新型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JP6034673B2 (ja) 軌陸車
JP2010202164A (ja) 軌道系車両の案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42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42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12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