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00024A - 一种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00024A
CN110700024A CN201910943704.5A CN201910943704A CN110700024A CN 110700024 A CN110700024 A CN 110700024A CN 201910943704 A CN201910943704 A CN 201910943704A CN 110700024 A CN110700024 A CN 1107000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track
lower guide
rail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437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伟锋
何先志
詹仕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Flying Shuttle Zhiha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Flying Shuttle Zhiha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Flying Shuttle Zhiha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Flying Shuttle Zhiha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4370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000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00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00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25/00Tracks for special kinds of railways
    • E01B25/22Tracks for railways with the vehicle suspended from rigid supporting rails
    • E01B25/26Switches; Cros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00General arrangement of stations, platforms, or sidings; Railway networks; Rail vehicle marshalling system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轨道系统包括若干轨道、及设置于岔口处并用于引导车辆直行或变轨的道岔,所述轨道包括两个分别用于供车辆两侧的行走轮行走的支撑部、及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支撑部的两个下导向部,所述两个支撑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两个下导向部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稳定轮并供稳定轮行走的腔道,下导向部用于稳定车辆。本轨道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装方便、可以实现双轨运行,通过设置一对下导向部与车辆上的稳定轮相配合,可以稳定车辆、平衡车辆受力,从而有效防止车辆发生倾斜、脱轨、大幅度晃动、碰撞、甚至共振的问题等问题,有利于车辆安全、平稳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个人快速交通系统的悬挂式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轨道是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组成之一,主要用于为车辆(如火车、动车、地跌、个人快速运输系统中的轿厢等)提供行进的线路,车辆设置有行走轮,以便与轨道相配合,并沿轨道运行。
在轨道交通系统中车辆沿轨道的运行通常分为双轨运行和单轨运行,其中,双轨运行的是指车辆同时在两条相互平行的轨道的引导下前行,如火车、动车、地跌等轨道交通工具通常采用双轨运行;单轨运行是指车辆只沿一条轨道运行,相对于双轨运行而言,可以大大降低轨道的成本,但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不如双轨运行,在个人快速运输系统中应用较多。
现有技术中,个人快速运输系统中用于实现双轨运行的轨道,通常存在一些共同的弊端:1、现有的轨道,结构不够合理,车辆沿轨道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导向不准确,车辆容易在轨道内左右晃动,并容易与轨道的侧壁发生间断或连续碰撞,不仅会导致车辆振动加剧,噪声大,影响车辆提速,甚至会引起车辆在轨道内发生共振,影响行车安全;例如,中国专利CN 108313068 A公开的一种列车主动导向式悬挂单轨道岔系统中,轨道采用的是下端开口的矩形型腔,如附图10所示,车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导向的稳定轮,通过稳定轮与轨道的侧壁相配合为车辆提供导向,然而,稳定轮与轨道的侧壁之间通常存在间隙(如该专利中的附图4所示),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车辆会在轨道内左右晃动,导致稳定轮会与轨道两侧的侧壁不断发生碰撞,尤其是在有连续弯道的地方最为明显;此外,中国专利CN207498750 U公开的一种微轨道岔结构、中国专利CN 203996231 U公开的一种悬挂轨道车的道岔换向系统以及中国专利CN 203558061 U公开的一种实现小车在悬挂轨道的道岔换向系统中,均有类似的结构,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2、为了与现有的轨道相适配,并为车辆的运行提供导向,现有的车辆上通常需要设置较多的稳定轮(至少四个),使得整个车辆的结构复杂,体积较大,从而导致轨道的尺寸较大,大大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成本。3、由于现有的个人快速运输系统中,设置于车辆侧面的稳定轮与轨道的侧壁存在相互作用力,故对轨道侧壁强度和刚度的要求较高,而轨道的侧壁通常面积较大,导致整个轨道的成本大大增加。4、现有的轨道中,岔口处的轨道结构和非岔口处的轨道结构不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安装麻烦,例如,中国专利CN 203558061 U公开的一种实现小车在悬挂轨道的道岔换向系统中,在非岔口区域、靠近岔口的区域以及岔口内的区域中,轨道的结构均不相同,造成岔口结构复杂,成本高,而且在安装麻烦,还需要考虑平稳对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装方便、可用于双轨运行的轨道,该轨道可以与车辆上的稳定轮相配合,确保车辆安全、平稳、快速运行,从而有效避免车辆在轨道内晃动、与轨道发生碰撞、甚至共振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轨道系统,包括若干轨道、及设置于岔口处并用于引导车辆直行或变轨的道岔,所述轨道包括两个分别用于供车辆两侧的行走轮行走的支撑部、及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支撑部的两个下导向部,所述两个支撑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两个下导向部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稳定轮并供稳定轮行走的腔道,下导向部用于稳定车辆。在本方案中,所述两个支撑部分别用于支撑车辆两侧的行走轮,使得车辆可以沿轨道双轨运行,有利于车辆的受力更均衡,可以有效防止车辆的运行过程出现侧倾(产生弯矩),从而有利于车辆安全、平稳运行;两个支撑部之间的间隙用于穿过连接轿厢的悬架,同时也便于车辆的底部与设置于车辆下方的稳定轮相连,使得稳定轮与车辆连成一体;在车辆沿轨道的运行过程中,所述稳定轮位于所述腔道中,并与一侧的下导向部相接触,并沿该下导向部向前滚动,在这个过程中,下导向部被稳定轮与设置于车辆并位于下导向部外侧的保护轮夹在中间,从而利用下导向部实现对稳定轮及车辆的约束,可以有效防止车辆在轨道内左右晃动,进而可以有效解决车辆碰撞轨道的侧壁、共振等问题,此外,当车辆在通过岔口时或车辆受到较大的横风时,通过稳定轮与对应侧下导向部的配合,可以有效平衡车辆的受力,防止车辆发生倾斜,达到稳定车辆的目的,有利于车辆平稳运行,即在本方案中,通过在轨道上设置一对下导向部实现稳定车辆的目的,有利于轨道的结构更简化,成本更低廉,安装更便捷,尤其适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此外,在本轨道系统中,岔口通常由两条相交的轨道所构成,虽然所述轨道结构简单、功能完善,但在岔口处,通常还需要设置额外的道岔,以便引导车辆继续沿着原轨道直行,或变轨到另外一条轨道上;即在本方案中,在所述轨道的基础上,只需在岔口处设置道岔即可使得整个轨道系统正常运行,不仅安装方便,可以有效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整个轨道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化。
优选的,所述两个下导向部为导体,并作为回流轨道,或所述两个下导向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回流的回流轨道,且所述回流轨道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导向部的上部。更便于与设置于车辆上的回流滑块相适配,以便形成稳定的供电回路。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下导向部为板状结构,且所述两个下导向部相互平行。在本方案中,采用板状结构的下导向部,一方面,结构简单,有利于轨道的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与设置于车辆的稳定轮相配合,使得稳定轮可以沿下导向部的内侧转动或滚动,既可以实现更加平稳的导向,有利于降低噪声,又可以增大接触面积,以便更好的平衡外力,达到稳定车辆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两个下导向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间隙的宽度。即在本方案中,所述下导向部可以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边缘处,也可以设置于支撑部的中间任意位置处,能容纳对应的稳定轮即可。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包括供车辆的行走轮行走的行走面板,所述下导向部分别固定于所述行走面板。行走面板的上表面用于与车辆的行走轮相接触,确保行走面板的上表面平整即可。
进一步的,还包括外罩,所述外罩与所述两个支撑部相连,并与两个支撑部共同围成容纳车辆的型腔,且所述道岔设置于所述型腔内。在本方案中,外罩的设置,既可以便于轨道的悬挂安装,以便形成悬挂式轨道,又可以使得轨道的结构更稳定,承载能力更强,此外,还有利于保护内部运行的车辆,使得车辆免受横向风的干扰,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运行速度;在本方案中,当车辆运行于轨道内部时,车辆与外罩的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由于不需要通过与外罩侧壁的配合实现导向,故通常不会出现车辆与外罩的侧壁发生碰撞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型腔为矩形或梯形或拱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道岔可以采用焊机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外罩的顶部。既便于安装,又利于整个轨道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化,成本更低。
优选的,所述道岔包括两条道岔挡片,所述两条道岔挡片分别为第一道岔挡片和第二道岔挡片,所述第一道岔挡片用于引导和/或约束车辆直行,所述第二道岔挡片用于引导和/或约束车辆变轨。在本方案中,分别设置两条道岔挡片以便分别引导引导和/或约束车辆继续沿原轨道直行或变到另一条轨到上运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道岔挡片和第二道岔挡片均包括过渡段及分别设置于过渡段两端的引导段和保护段。引导段和保护段分别用于引导变轨机构的变轨轮逐渐驶入或驶出过渡段。
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道岔挡片的引导段与所述第二道岔挡片的引导段相连或相互分离。
另一种方案中,所述第一道岔挡片与所述第二道岔挡片共用一个引导段。
优选的,所述引导段和/或保护段为弧形结构,以便实现平滑过渡。
优选的,所述轨道中的两个支撑部分别为左支撑部和右支撑部,构成岔口的两条轨道分别为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其中,所述第一轨道的右支撑部设置有断口,所述第二轨道的右支撑部与断口处第一轨道的右支撑部相连;所述第一道岔挡片设置于所述第一轨道内,且第一道岔挡片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断口之前和断口之后,所述第二道岔挡片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轨道内,并位于所述断口之前,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轨道内,并位于所述断口之后。在本方案中,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可以构成Y形结构或r形结构的岔口,且在本岔口中,所述第二轨道的左支撑部既可以与断口处第一轨道的右支撑部相连,又可以不与断口处第一轨道的右支撑部相连;通过在岔口处设置两条道岔挡片,可以分别引导和/或约束车辆通过岔口内的断开,并平稳的从双轨运行状态变为单轨运行状态,并从单轨运行状态过渡到双轨运行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道岔挡片的保护段固定于第一轨道中右支撑部的上方,且第一道岔挡片的引导段固定于第一轨道中;所述第二道岔挡片的保护段固定于第二轨道中左支撑部的上方,且第二道岔挡片的引导段固定于第一轨道中。既便于车辆沿该岔口进行分流,也便于车辆沿该岔口实现分流。
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车辆及前述轨道系统,所述车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行走轮,车辆的下方设置有稳定轮及分别设置于稳定轮两侧的保护轮,在车辆沿轨道运行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下导向部被稳定轮和一侧的保护轮夹在中间,所述保护轮用于稳定车辆和/或辅助车辆转向和/或防止车辆脱轨。在本方案中,所述车辆的下方设置有稳定轮,在车辆沿轨道的运行过程中,稳定轮与一侧下导向部的内侧相接触,并沿该下导向部内侧行走(滚动),而该侧的保护轮正好位于该下导向部的外侧,从而使得该下导向部被稳定轮和保护轮夹在中间;在岔口之外的地方,当车辆沿轨道运行时,保护轮与稳定轮相互配合,可以起到稳定车辆,平衡车辆受力的目的,从而有效防止车辆发生脱轨事故,在车辆转向的位置处(如在岔口处),保护轮与稳定轮相互配合并抱紧单侧的下导向部,使得车辆可以沿该下导轨运行,从而可以起到辅助车辆转向的目的。
一种方案中,还包括驱动电机和下摆臂,所述保护轮分别设置于所述下摆臂的两端,传动机构用于驱动下摆臂摆动,使一侧的保护轮运动到对应侧的下导向部的外侧,且另一侧的保护轮同步运动到对应侧的下导向部的下方。在本方案中,通过驱动电机驱动下摆臂动作,使得下摆臂可以准确运动的预定的位置,从而使得保护轮可以与稳定轮相配合,并将单侧的下导向部夹持在中间,从而达到稳定车辆、辅助车辆转向及防止车辆脱轨的目的。
进一步的,还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下摆臂相连,驱动电机用于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动下摆臂摆动。在本方案中,传动机构的设置,有利于改善驱动电机输出轴的受力情况,同时也便于驱动电机的灵活布置。
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可以采用齿轮传动机构、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涡轮蜗杆传动机构或曲柄摇杆传动机构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另一种方案中,还包括变轨机构和下摆臂,所述变轨机构与所述下摆臂相连,所述保护轮分别固定于所述下摆臂的两端,变轨机构用于带动下摆臂同步摆动,使得一侧的保护轮运动到对应侧下导向部的外侧,且该侧的变轨轮同步运动到用于导向的位置处,另一侧的保护轮同步运动到对应侧下导向部的下方。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变轨机构与下摆臂结合在一起,使得下摆臂与变轨机构同步联动,不仅可以满足下摆臂左右摆动的位置需求,而且有利于简化车辆的结构,使得整个车辆的结构更紧凑,有利于降低成本。
优选的,所述下摆臂优先采用人字形结构。以便设置两侧的保护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轨道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装方便、可实现双轨运行,且该轨道可以与车辆上的稳定轮相配合,确保车辆安全、平稳、快速运行,从而有效避免车辆在轨道内晃动、与轨道发生碰撞、甚至共振的问题,尤其适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
3、本轨道系统,可以方便的设置或安装回流轨道。
4、本轨道系统,由轨道及设置于岔口处的道岔构成,整个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机车双轨运行、准确且快速的实现变轨,而且整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后期维护方便,可以有效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整个轨道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化。
5、本轨道系统中,道岔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车辆在通过岔口时,当设置于车辆上的变轨机构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道岔挡片可以与变轨机构中的变轨轮相配合,使得变轨轮可以沿对应的道岔挡片行走,从而顺利引导车辆直行或实现变轨;当变轨机构变轨未到位或变轨机构失效时,固定的道岔挡片可起到纠偏和/或防脱轨的作用,即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变轨机构中的变轨轮会受到道岔挡片的挤压作用,使得车辆往需要行走的轨道偏移,直到变轨动作结束的位置,从而使得车辆不会出现跑偏、甚至脱轨的问题。
6、本轨道交通系统,通过稳定轮、轨道以及保护轮的相互配合,使得任一时刻,车辆上的稳定轮和保护轮都可以夹紧一侧的下导向部,并起到稳定车辆、辅助车辆转向以及防止车辆脱轨的目的,有利于车辆平稳、高速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轨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轨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轨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轨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轨道系统中,一种道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轨道系统中,岔口的俯视图(去掉了外罩)。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轨道系统中,另一种道岔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轨道系统中,岔口的俯视图(去掉了外罩)。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轨道系统中,岔口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一种轨道系统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1为现有技术中的车辆沿实施例1中所提供的轨道运行时的横截面示意图(图中未示出保护轮)。
图12为稳定轮与左侧的下导向部相接触,且左侧的保护轮运动到下导向部外侧,通过稳定轮与保护轮的配合夹紧下导向部的示意图(车辆沿左侧的下导向部运行)。
图13为稳定轮与右侧的下导向部相接触,且右侧的保护轮运动到下导向部外侧,通过稳定轮与保护轮的配合夹紧下导向部的示意图(车辆沿右侧的下导向部运行)。
图14为稳定轮与左侧的下导向部相接触,且左侧的保护轮在变轨机构的联动下运动到下导向部外侧,通过稳定轮与保护轮的配合夹紧下导向部的示意图(此时,左侧的变轨轮处于导向的位置处,车辆沿左侧的下导向部运行)。
图15为稳定轮与右侧的下导向部相接触,且右侧的保护轮在变轨机构的联动下运动到下导向部外侧,通过稳定轮与保护轮的配合夹紧下导向部的示意图(此时,右侧的变轨轮处于导向的位置处,车辆沿右侧的下导向部运行)。
图中标记说明
行走面板102、下导向部103、间隙104、外罩105、型腔106、回流轨道107、腔道108、
岔口200、第一轨道201、第二轨道202、左支撑部203、右支撑部204、
第一道岔挡片301、第二道岔挡片302、引导段303、过渡段304、保护段305、
车辆400、稳定轮401、行走轮402、变轨机构403、变轨轮404、下摆臂405、保护轮406,驱动电机的输出轴40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轨道系统,包括若干轨道,所述轨道包括两个分别用于供车辆两侧的行走轮行走的支撑部、及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支撑部的两个下导向部103,所述两个支撑部之间具有间隙104,所述两个下导向部103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稳定轮并供稳定轮行走的腔道108,下导向部103用于稳定车辆。
第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支撑部分别用于支撑车辆两侧的行走轮,使得车辆可以沿轨道双轨运行,有利于车辆的受力更均衡,可以有效防止车辆的运行过程出现侧倾(产生弯矩),从而有利于车辆安全、平稳运行;
第二,两个支撑部之间的间隙104用于穿过连接轿厢的悬架,同时也便于车辆的底部与设置于车辆下方的稳定轮相连,使得稳定轮与车辆连成一体;在车辆沿轨道的运行过程中,所述稳定轮位于所述腔道108中,并与一侧的下导向部103相接触(通常,同一时间只与一侧的下导向部103相接触),并沿下导向部103向前滚动,在这个过程中,该下导向部可以被稳定轮与设置于车辆并位于下导向部外侧的保护轮夹在中间,从而利用下导向部实现对稳定轮及车辆的约束,可以有效防止车辆在轨道内左右晃动,进而可以有效解决车辆碰撞轨道的侧壁、共振等问题;
第三,当车辆在通过岔口200时或车辆受到较大的横风时,通过稳定轮与对应侧下导向部103的配合,可以有效平衡车辆的受力,防止车辆发生倾斜(产生弯矩),达到稳定车辆的目的,有利于车辆平稳运行,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轨道上设置一对下导向部103,并实现稳定车辆的目的,有利于轨道的结构更简化,成本更低廉,安装更便捷,尤其适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
第四、在本轨道系统中,岔口通常由两条相交的轨道所构成,虽然所述轨道结构简单、功能完善,但在岔口处,通常还需要设置额外的道岔,以便引导车辆继续沿着原轨道直行,或变轨到另外一条轨道上运行;即在本方案中,在所述轨道的基础上,只需在岔口处设置道岔即可使得整个轨道系统正常运行,不仅整个系统安装方便,可以有效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整个轨道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化。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需要与在底部设置有稳定轮401的车辆相适配,例如,稳定轮401设置于车辆底部的中间位置处,如图11所示,行走轮402分别设置于车辆400的两侧,并分别与对应的支撑部相接触,以便沿支撑部行走,稳定轮401正好位于所述腔道108中,并沿下导向部103行走;利用下导向部103与稳定轮相配合,所需的稳定轮的数目较少,通常只需两个稳定轮即可,从而可以大大减少车辆的体积,降低成本;此外,下导向部103的设置,更便于设置防脱轨机构,使得防脱轨机构上的保护轮与所述稳定轮401分别位于下导向部103的两侧,并夹紧下导向部103,从而增强对车身的稳定效果。此外,下导向部103的设置,还便于布置车辆的回流轨道107(导体),可以理解,在一种方案中,所述两个下导向部103可以是导体,具有导电功能,可以作为车辆的回流轨道107,在另一种方案中,所述两个下导向部103分别设置有用于回流的回流轨道107,且所述回流轨道107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导向部103的上部,如图2所示,即分别沿下导向部103的长度方向布置,且稳定轮在回流轨道107的下方与下导向部103相接触,当车辆沿左侧运行时,车辆上的回流滑块与左侧的回流轨道107相接触,构成封闭的供电回路,当车辆沿左侧运行时,车辆上的回流滑块与右侧的回流轨道107相接触,构成封闭的供电回路。
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下导向部103为板状结构,且所述两个下导向部103相互平行。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板状结构的下导向部103,一方面,结构简单,有利于轨道的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与设置于车辆的稳定轮相配合,使得稳定轮可以沿下导向部103的内侧转动或滚动,既有利于降低噪声,又可以增大接触面积,以便更好的平衡外力,达到稳定车辆的目的。
可以理解,所述腔道108的大小应该与稳定轮相适配,即两个下导向部103之间的间距应该与车辆上稳定轮的大小相适配,而在优选的方案中,两个下部导向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间隙104的宽度。即在本方案中,所述下部导向板可以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边缘处,如图1所示,也可以设置于支撑部的中间任意位置处,如图3及图4所示,能容纳对应的稳定轮即可,当两个下部导向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间隙104的宽度时,所述腔道的空间越大,有利于增大稳定轮的体积,可以实现更好的稳定效果,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运行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包括供行走轮行走的行走面板102,所述下导向部103分别固定于所述行走面板102,如图1所示。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本轨道还包括外罩105,所述外罩105分别与所述两个支撑部相连,并与两个支撑部共同围成容纳车辆的型腔106。在本方案中,外罩105的设置,既可以便于轨道的悬挂安装,以便形成悬挂式轨道,又可以使得轨道的结构更稳定,承载能力更强,此外,还有利于保护内部运行的车辆,使得车辆免受侧向风的干扰,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运行速度;在本方案中,当车辆运行于轨道内部时,车辆与外罩105的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由于不需要通过与外罩105侧壁的配合实现导向,故通常不会出现车辆与外罩105的侧壁发生碰撞的问题。
可以理解,型腔106可以有多种形状,而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优选方案中,所述型腔106可以优先采用矩形或梯形或拱形结构,作为举例,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型腔106为矩形结构。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相比与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一些双轨运行轨道而言,在轨道岔口200之外的地方,完全取消了设置于轨道上方且专门用于引导车辆变轨的变轨部件,从而使得本轨道的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更有利于实际推广和使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轨道系统,包括实施例1中所述的轨道、及设置于岔口处并用于引导车辆直行或变轨的道岔。
由于轨道可以连通不同的目的地,故,所述若干轨道必然存在两两相交的情况,以便使得各目的地可以相互连通,而在两条轨道相交处必然会形成岔口200;根据本轨道的截面形状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岔口200处需要设置有用于引导车辆直行或变轨的道岔。虽然实施例1中所述轨道的结构简单、功能完善,但在岔口200处,通常还需要设置额外的道岔,以便引导车辆继续沿着原轨道直行,或变轨到另外一条轨道上运行;即在本方案中,在所述轨道的基础上,只需在岔口200处设置道岔即可使得整个轨道系统正常运行,不仅安装方便,可以有效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整个轨道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化。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行具体是指车辆沿原轨道继续运行,后文不再赘述。
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道岔可以固定于所述轨道。在本方案中,所述道岔可以直接固定在所述轨道中,例如道岔可以采用焊机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于所述外罩的顶部,既便于安装,有利于整个轨道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化,成本更低,而且更便于道岔与设置于车辆上方的变轨机构(即变轨轮)相配合。
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道岔包括两条道岔挡片,为便于描述和区分,所述两条道岔挡片分别为第一道岔挡片301和第二道岔挡片302,其中,所述第一道岔挡片301用于引导和/或约束车辆直行,所述第二道岔挡片302用于引导和/或约束车辆变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道岔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车辆在通过岔口200时,当设置于车辆上的变轨机构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道岔挡片可以与变轨机构中的变轨轮相配合,使得变轨轮可以沿对应的道岔挡片行走,从而顺利引导车辆直行或实现变轨;当变轨机构变轨未到位或变轨机构失效时,固定的道岔挡片可起到纠偏和/或防脱轨的作用,即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变轨机构中的变轨轮会受到道岔挡片的挤压作用,使得车辆往需要行走的轨道偏移,直到变轨动作结束的位置,从而使得车辆不会出现跑偏、甚至脱轨的问题。
为使得变轨的过程更平稳,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道岔挡片301和第二道岔挡片302分别包括过渡段304及分别设置于过渡段304两端的引导段303和保护段305,其中,引导段303和保护段305分别用于引导变轨机构的变轨轮(或车辆)逐渐驶入或驶出过渡段304,如图5或图6所示。
如图6所示,在一种方案中,所述第一道岔挡片301的保护段305固定于第一轨道201中右支撑部204的上方,且第一道岔挡片301的引导段303固定于第一轨道201中;所述第二道岔挡片302的保护段305固定于第二轨道202中左支撑部203的上方,且第二道岔挡片302的引导段303固定于第一轨道201中。在本方案中,如图5或图6所示,所述第一道岔挡片301的保护段305可以为弧形结构,使得保护段305可以分别与过渡段304和第一轨道201相切,以便实现平稳过渡,有利于变轨过程更平稳;同理,如图5或图6所示,所述第二道岔挡片302的保护段305也可以为弧形结构,使得保护段305可以分别与过渡段304和第二轨道202相切,以便实现平稳过渡,有利于变轨过程更平稳。
可以理解,第一道岔挡片301的引导段303与第二道岔挡片302的引导段303可以相连,也可以相互分离,且第一道岔挡片301的引导段303与第二道岔挡片302的引导段303长度也可以不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或图6所示,第一道岔挡片301与第二道岔挡片302可以共用一个引导段303,即第一道岔挡片301与第二道岔挡片302的过渡段304分别与该引导段303相连,可以理解,该引导段303的两个侧面可以为斜面或弧形,以便在引导段303的端部形成尖角,有利于更平稳的与变轨机构的变轨轮相接触,如图5或图6所示,采用这种结构的道岔,在车辆通过该道岔的过程中,过渡段304用于逐渐挤压车辆的变轨轮,促使车辆不断向需要行走的轨道偏移,从而引导车辆驶入对应的轨道,此时,引导段303和保护段305用于引导变轨轮平滑驶入和驶出过渡段304。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道岔挡片301的引导段303与所述第二道岔挡片302的引导段303相连,且所述两个引导段303均匀弧形结构,以便分别与对应的过渡段304相切,实现平滑过渡,如图7或图8所示,采用这种结构的道岔,在车辆通过该道岔的过程中,引导段303用于逐渐挤压车辆的变轨轮,促使车辆不断向需要行走的轨道偏移,并最终完成变轨,此时,过渡段304只用于辅助车辆通过道岔。
作为举例,为便于描述,所述轨道中的两个支撑部分别为左支撑部203和右支撑部204,构成岔口200的两条轨道分别为第一轨道201和第二轨道202,其中,所述第一轨道201的右支撑部204设置有断口,所述第二轨道202的右支撑部204与断口处第一轨道201的右支撑部204相连;第一轨道201和第二轨道202可以构成Y形结构或r形结构的岔口200,且在本岔口200中,所述第二轨道202的左支撑部203既可以与断口处第一轨道201的右支撑部204相连,又可以不与断口处第一轨道201的右支撑部204相连。
如图6所示,作为一种举例,所述第一道岔挡片301设置于所述第一轨道201内,且第一道岔挡片301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断口之前和断口之后,用于引导车辆沿第一轨道201运行;所述第二道岔挡片302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轨道201内,并位于所述断口之前,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轨道202内,并位于所述断口之后,用于引导车辆沿第二轨道202运行;通过在岔口200处设置两条道岔挡片,可以分别引导和/或约束车辆通过岔口200内的断开,并平稳的从双轨运行状态变为单轨运行状态,并从单轨运行状态过渡到双轨运行状态。
车辆沿该轨道系统进行分轨运行的过程为:初始时,车辆沿第一轨道201运行,如果需要车辆在该岔口200处继续沿着第一轨道201运行,在临近该岔口200时,车辆上的变轨机构提前动作,并停留在用于引导车辆沿第一轨道201运行的位置处,当车辆进入岔口200后,变轨机构上的变轨轮会沿着第一道岔挡片301行走,从而逐渐引导车辆向左侧偏移,并顺利通过岔口200继续沿第一轨道201运行;同理,如果需要车辆在该岔口200处沿第二轨道202运行,在临近该岔口200时,车辆上的变轨机构提前动作,并停留在用于引导车辆沿第二轨道202运行的位置处,当车辆进入岔口200后,变轨机构上的变轨轮会沿着第二道岔挡片302行走,从而逐渐引导车辆向右侧偏移,并顺利通过岔口200继续沿第二轨道202运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车辆及实施例2中所述的轨道系统,所述车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行走轮,车辆的下方设置有稳定轮及分别设置于稳定轮两侧的保护轮,在车辆沿轨道运行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下导向部被稳定轮和一侧的保护轮夹在中间,使得整个车辆可以在夹持一个下导向部状态下稳定的向前运行,在这个过程中,所述保护轮用于稳定车辆和/或辅助车辆转向和/或防止车辆脱轨。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辆的下方设置有稳定轮和保护轮,稳定轮可以通过轴等支撑件稳定固定于车辆,例如如图12及图13所示,稳定轮固定于车辆的正下方,保护轮的位置是可变的,并与稳定轮接触哪一侧的下导向部有关,即当稳定轮接触左侧的下导向部时,如图12所示,左侧的保护轮运动到该下导向部的外侧,并与稳定轮相配合,将该下导向部夹在中间,实现对车辆的约束;如图13所示,当稳定轮接触右侧的下导向部时,右侧的保护轮运动到该下导向部的外侧,并与稳定轮相配合,将该下导向部夹在中间,实现对车辆的约束;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在车辆沿轨道的运行过程中,稳定轮与一侧下导向部的内侧相接触,并沿该下导向部内侧行走(滚动),如图12或图13所示,而该侧的保护轮正好位于该下导向部的外侧,从而使得该下导向部被稳定轮和保护轮夹在中间;在岔口之外的地方,当车辆沿轨道运行时,保护轮与稳定轮相互配合,可以起到稳定车辆,平衡车辆受力的目的,从而有效防止车辆发生脱轨事故,在车辆转向的位置处(如在岔口处),保护轮与稳定轮相互配合并抱紧单侧的下导向部,使得车辆可以沿该下导轨运行,从而可以起到辅助车辆转向的目的。
为便于控制两侧的保护轮可以同步动作,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驱动电机和下摆臂,所述保护轮分别设置于所述下摆臂的两端,传动机构用于驱动下摆臂摆动,使一侧的保护轮运动到对应侧的下导向部的外侧,且另一侧的保护轮同步运动到对应侧的下导向部的下方。
如图12或图13所示,作为举例,下摆臂可以采用人字形结构,两侧的保护轮分别设置于下摆臂的两端,驱动电机固定于车辆,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下摆臂相连,用于驱动下摆臂摆动,如图12所示,当稳定轮接触左侧的下导向部时,左侧的保护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运动到该下导向部的外侧,并与稳定轮相配合,将该下导向部夹在中间,实现对车辆的约束,此时,左侧的保护轮的轴线处在竖直方向,保护轮可以沿下导向部的外侧的行走(相接触),也可以与下导向部的外侧具有一定的距离(该距离通常比较小);如图13所示,当稳定轮接触右侧的下导向部时,右侧的保护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运动到该下导向部的外侧,并与稳定轮相配合,将该下导向部夹在中间,实现对车辆的约束,从而达到稳定车辆、辅助车辆转向、防止车辆脱轨的目的。
可以理解,所述驱动电机可以采用具有锁紧功能的电机,以便当驱动电机驱动保护轮转动到位后,可以锁紧保护轮的位置,以便保护轮可以承载较大的外力。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还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下摆臂相连,驱动电机用于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动下摆臂摆动。传动机构的设置,有利于改善驱动电机输出轴的受力情况,同时也便于驱动电机的灵活布置,可以理解,传动机构可以采用齿轮传动机构、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涡轮蜗杆传动机构或曲柄摇杆传动机构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另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变轨机构和下摆臂,所述变轨机构与所述下摆臂相连,所述保护轮分别固定于所述下摆臂的两端,当变轨机构动作时,带动下摆臂同步摆动,使得一侧的保护轮运动到对应侧下导向部的外侧(此时,稳定轮与该下导向部的内侧相接触),且该侧的变轨轮同步运动到用于导向的位置处,另一侧的保护轮同步运动到对应侧下导向部的下方,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变轨机构与下摆臂结合在一起,使得下摆臂与变轨机构同步联动,不仅可以满足下摆臂左右摆动的位置需求,而且有利于简化车辆的结构,使得整个车辆的结构更紧凑,有利于降低成本。
作为举例,本方案所提供的变轨机构和下摆臂可以采用中国专利CN 110143206 A中所公开的变轨机构和下摆臂,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4或图15所示,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下摆臂优先采用人字形结构,以便设置两侧的保护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轨道、及设置于岔口处并用于引导车辆直行或变轨的道岔,所述轨道包括两个分别用于供车辆两侧的行走轮行走的支撑部、及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支撑部的两个下导向部,所述两个支撑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两个下导向部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稳定轮并供稳定轮行走的腔道,下导向部用于稳定车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下部导向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间隙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罩,所述外罩与所述两个支撑部相连,并与两个支撑部共同围成容纳车辆的型腔,且所述道岔设置于所述型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下导向部为导体,并作为回流轨道,或所述两个下导向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回流的回流轨道,且所述回流轨道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导向部的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岔包括两条道岔挡片,所述两条道岔挡片分别为第一道岔挡片和第二道岔挡片,两条道岔挡片的一端相互分离,另一端相连或相互分离,第一道岔挡片用于引导和/或约束车辆直行,第二道岔挡片用于引导和/或约束车辆变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岔挡片和第二道岔挡片均包括过渡段及分别设置于过渡段两端的引导段和保护段,所述引导段和/或保护段为弧形结构。
7.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及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轨道系统,所述车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行走轮,车辆的下方设置有稳定轮及分别设置于稳定轮两侧的保护轮,在车辆沿轨道运行时,其中一个下导向部被稳定轮和一侧的保护轮夹在中间,所述保护轮用于稳定车辆和/或辅助车辆转向和/或防止车辆脱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电机和下摆臂,所述保护轮分别设置于所述下摆臂的两端,传动机构用于驱动下摆臂摆动,使一侧的保护轮运动到对应侧的下导向部的外侧,且另一侧的保护轮同步运动到对应侧的下导向部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下摆臂相连,驱动电机用于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动下摆臂摆动;所述传动机构采用齿轮传动机构、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涡轮蜗杆传动机构或曲柄摇杆传动机构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变轨机构和下摆臂,所述变轨机构与所述下摆臂相连,所述保护轮分别固定于所述下摆臂的两端,变轨机构用于带动下摆臂同步摆动,使得一侧的保护轮运动到对应侧下导向部的外侧,且该侧的变轨轮同步运动到用于导向的位置处,另一侧的保护轮同步运动到对应侧下导向部的下方。
CN201910943704.5A 2019-09-30 2019-09-30 一种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Pending CN1107000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43704.5A CN110700024A (zh) 2019-09-30 2019-09-30 一种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43704.5A CN110700024A (zh) 2019-09-30 2019-09-30 一种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00024A true CN110700024A (zh) 2020-01-17

Family

ID=69197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43704.5A Pending CN110700024A (zh) 2019-09-30 2019-09-30 一种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0002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94221A (zh) * 2021-12-30 2022-03-18 江苏添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两侧导向机构的prt车辆快速变轨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94221A (zh) * 2021-12-30 2022-03-18 江苏添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两侧导向机构的prt车辆快速变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98915C2 (ru) Рельс и ходовая тележка для подве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US20240083472A1 (en) Rail vehicle for fixed turnout track and vehicle-mounted track change system
CN1048216C (zh) 用于个人快速交通系统的道岔系统
CN109664899B (zh) 悬挂式变轨系统
WO2023016381A1 (zh) 一种多用途高速轨道车辆及其轨道系统
KR19990007055A (ko) 전철기에 의해 분기되는 선로용 트롤리
US4794866A (en) Linear motor driven railway car
CN215971482U (zh) 一种架空轨道固定式道岔和prt交通轨道
CN107476145B (zh) 一种悬挂空铁单侧车轮悬空道岔系统
CN110700024A (zh) 一种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CN211312027U (zh) 一种新型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CN210554782U (zh) 悬挂式单轨道小车换向机构及悬挂式单轨道小车
CN213013713U (zh) 一种平移式道岔
CN211256508U (zh) 一种有轨电动小车主动转向装置
CN211312020U (zh) 一种道岔及轨道系统
CN217601100U (zh)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211199921U (zh) 用于变轨的变轨机构、防脱轨道岔及变轨系统
CN210027404U (zh) 变轨机构、机车及个人快速运输系统
CN212332634U (zh) 悬挂式单轨系统
KR102075857B1 (ko) 철도차량의 회전정렬형 대차
CN210066381U (zh) 悬挂式轨道
CN110644299A (zh) 一种变轨机构、防脱轨道岔及变轨系统
CN112092829A (zh) 变轨装置、车辆以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14194221B (zh) 一种基于两侧导向机构的prt车辆快速变轨系统
CN102501861B (zh) 基于链传动的单双轨两用式轨道车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