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13713U - 一种平移式道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移式道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13713U
CN213013713U CN202020941380.XU CN202020941380U CN213013713U CN 213013713 U CN213013713 U CN 213013713U CN 202020941380 U CN202020941380 U CN 202020941380U CN 213013713 U CN213013713 U CN 2130137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switch
rollover
rail
lin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4138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俊兰
龙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Wuwei BYD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Wuwei BYD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Wuwei BYD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4138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137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137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137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移式道岔。平移式道岔包括道岔梁和固定梁,固定梁包括曲线轨、第一直线轨和第二直线轨,道岔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整体可移动地切换,道岔梁包括第一边梁、第二边梁和中间梁,中间梁位于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之间,第一边梁设置有第一防侧翻凸缘,第二边梁设置有第二防侧翻凸缘,中间梁设置有第三防侧翻凸缘和第四防侧翻凸缘,第一防侧翻凸缘与第三防侧翻凸缘相对布置,第二防侧翻凸缘与第四防侧翻凸缘相对布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平移式道岔,道岔梁可以整体地移动,有效降低成本,并且能够防止轨道车辆在经由道岔梁行驶时发生侧翻而倾覆,使得轨道车辆行驶得更加平稳。

Description

一种平移式道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平移式道岔。
背景技术
现有的平移式道岔难以在保证在很好地防止轨道车辆倾覆的同时,保证轨道车辆在变道时行驶的平顺性及稳定性。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平移式道岔,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平移式道岔,所述平移式道岔包括道岔梁和固定梁,所述固定梁包括曲线轨、第一直线轨和第二直线轨,所述道岔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整体可移动地切换,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道岔梁与所述曲线轨和所述第二直线轨限定出第一行车通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道岔梁与所述第一直线轨和所述第二直线轨限定出第二行车通道,
所述道岔梁包括第一边梁、第二边梁和中间梁,所述中间梁位于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所述第一边梁设置有第一防侧翻凸缘,所述第二边梁设置有第二防侧翻凸缘,所述中间梁设置有第三防侧翻凸缘和第四防侧翻凸缘,所述第一防侧翻凸缘与所述第三防侧翻凸缘相对布置,所述第二防侧翻凸缘与所述第四防侧翻凸缘相对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平移式道岔,平移式道岔包括道岔梁,道岔梁包括第一边梁、第二边梁和中间梁,第一边梁设置有第一防侧翻凸缘,第二边梁设置有第二防侧翻凸缘,中间梁设置有第三防侧翻凸缘和第四防侧翻凸缘,第一防侧翻凸缘和第三防侧翻凸缘相对布置,第二防侧翻凸缘和第四防侧翻凸缘相对布置,道岔梁可以整体地移动,有效降低成本,并且能够防止轨道车辆在经由道岔梁行驶时发生侧翻而倾覆,使得轨道车辆行驶得更加平稳。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侧翻凸缘的顶面与所述第一边梁的顶面齐平,所述第二防侧翻凸缘的顶面与所述第二边梁的顶面齐平,所述第三防侧翻凸缘的顶面和所述第四防侧翻凸缘的顶面均与所述中间梁的顶面齐平。由此使得轨道车辆行驶平稳。
可选地,还包括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与所述道岔梁连接,以驱动所述道岔梁整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边梁、所述第二边梁均由工字梁制成,所述曲线轨、所述第一直线轨和所述第二直线轨均包括两个相对的工字梁,且所述工字梁包括:
上翼缘板和下翼缘板,所述上翼缘板位于所述下翼缘板的上方且用于支撑轨道车辆的行走轮;
腹板,所述腹板的顶部与所述上翼缘板连接,所述腹板的底部与所述下翼缘板连接,所述腹板的内表面与所述轨道车辆的导向轮相贴,
其中,两个所述工字梁的彼此相对的上翼缘板形成防侧翻凸缘。
这样,施工人员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对各个结构进行焊接等,易于加工,减少焊接量,质量易于保证,节省用钢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边梁、所述第二边梁和所述中间梁均为箱体梁。由此结构稳定。
可选地,所述中间梁包括相对布置的直边和曲边,当所述道岔梁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曲边、所述第一边梁、所述曲线轨和所述第二直线轨限定出所述第一行车通道,当所述道岔梁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直边、所述第二边梁、所述第一直线轨和所述第二直线轨限定出所述第二行车通道。根据本方案,结构简单,便于切换行车通道。
可选地,所述曲线轨包括设置有防侧翻凸缘的曲线行车梁,所述第一直线轨包括设置有防侧翻凸缘的第一直线行车梁,所述第二直线轨包括设置有防侧翻凸缘的第二直线行车梁,
当所述道岔梁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曲线行车梁的防侧翻凸缘、所述第二直线行车梁的防侧翻凸缘、所述第一防侧翻凸缘和所述第三防侧翻凸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行车通道的防侧翻凸缘,
当所述道岔梁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直线行车梁的防侧翻凸缘、所述第二直线行车梁的防侧翻凸缘、所述第二防侧翻凸缘和所述第四防侧翻凸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二行车通道的防侧翻凸缘。
根据本方案,避免轨道车辆在第一行车通道和第二行车通道上行驶时侧翻。
可选地,所述曲线行车梁的侧表面与所述第一边梁的侧表面平滑过渡,所述第二直线行车梁的侧表面与所述第一边梁的侧表面平滑过渡。由此保证轨道车辆行驶平稳。
可选地,还包括支撑构件和锁定组件,所述支撑构件用于支撑所述道岔梁和所述固定梁,所述锁定组件包括接合构件和至少两个配合构件,所述至少两个配合构件设置在所述道岔梁上,所述接合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上,以与所述至少两个配合构件中的一个连接。根据本方案。可以分别将道岔梁定位至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
可选地,包括两个所述锁定组件,所述两个锁定组件沿所述道岔梁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由此提高稳定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平移式道岔的部分的纵截面示意图,其中,轨道车辆行驶在平移式道岔上;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平移式道岔的俯视示意简图,其中,平移式道岔中的道岔梁位于第一位置;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平移式道岔的俯视示意简图,其中,平移式道岔中的道岔梁位于第二位置;
图4为图2所示的平移式道岔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平移式道岔的驱动系统的立体图;
图6为图2所示的平移式道岔的左视立体图;
图7为图2所示的平移式道岔的右视立体图;
图8为图3所示的平移式道岔的左视立体图;和
图9为图3所示的平移式道岔的右视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平移式道岔 110:第一边梁
111:第一防侧翻凸缘 112:第一边梁的侧表面
130:第二边梁 131:第二防侧翻凸缘
132:第二边梁的侧表面 150:中间梁
151:第三防侧翻凸缘 152:第四防侧翻凸缘
153:中间梁的第一侧表面 154:中间梁的第二侧表面
170:驱动系统 171:支撑构件
172:移动轨道 173:驱动组件
174:第一移动组件 175:第二移动组件
176:电机 177:齿轮
178:齿条 179:接合构件
210:曲线轨 211:第一曲线行车梁
212:第二曲线行车梁 213:第一曲线防侧翻凸缘
214:第二曲线防侧翻凸缘 215:第一曲线行车梁的侧表面
230:第一直线轨 231:第一直线行车梁
233:第一直线防侧翻凸缘 235:第一直线行车梁的侧表面
250:第二直线轨 251:第二直线行车梁
253: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 255:第二直线行车梁的侧表面
300:轨道车辆 301:车身
302:第一行走轮 303:第二行走轮
304:第一导向轮 305:第二导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移式道岔,以用于轨道车辆行驶。平移式道岔100包括道岔梁和固定梁,道岔梁整体可以相对于固定梁移动。固定梁包括曲线轨210、第一直线轨230和第二直线轨250,道岔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切换,由此可以限定出可切换的第一行车通道和第二行车通道。
如图6和图7所示,位于第一位置的道岔梁与曲线轨210和第二直线轨250限定出第一行车通道,轨道车辆300可以在第一行车通道上双向行驶。如图8和图9所示,位于第二位置的道岔梁与第一直线轨230和第二直线轨250限定出第二行车通道,轨道车辆300可以在第二行车通道上双向行驶。
根据轨道车辆300所需的不同的行驶方向,道岔梁可以整体移动,从而可以限定出行进方向不同的第一行车通道和第二行车通道。当轨道车辆300在轨道上行驶时,平移式道岔100位于轨道车辆300进行转辙(转变行进方向)的位置,可以根据轨道车辆300的行进路线选择道岔梁的位置,列车可以在第一行车通道或第二行车通道上行驶。
结合图1所示,轨道车辆300包括车身301、两个行走轮(第一行走轮302和第二行走轮303)和两个导向轮(第一导向轮304和第二导向轮305)。第一行走轮302和第二行走轮303均可以在平移式道岔的顶面上行走,从而使得轨道车辆300沿行车通道的延伸方向上行驶。第一导向轮304和第二导向轮305均分别与行车通道的内表面接触配合并且沿行车通道的延伸方向移动。
具体地,如图4所示,平移式道岔100还包括驱动系统170,驱动系统170可以与道岔梁连接并能够驱动道岔梁整体移动。如图1至图4所示,道岔梁包括第一边梁110、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第一边梁110和第二边梁130沿第一方向D1相对布置,第一方向D1可以垂直于道岔梁的延伸方向。在图2、图3、图6至图9中,虽然第一方向D1的箭头朝向页面的上方,但可以理解地,第一方向D1的箭头也可以指向页面的下方。
第一边梁110和第二边梁130不相交也不重合且均沿着轨道车辆300的行走方向延伸。中间梁150沿第一方向D1位于第一边梁110和第二边梁130之间。第一边梁110、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彼此之间相对不移动。
下面结合图2、图3、图6至图9对道岔梁的结构进行描述。
第一边梁110和中间梁150沿第一方向D1相对布置,轨道车辆300可以在第一边梁110和中间梁150上行驶。可选地,第一边梁110可以构造为曲线梁,中间梁150包括曲边。第一边梁110和中间梁150的曲边的曲率相匹配,以保证轨道车辆300能够在第一边梁110和中间梁150上行驶顺畅。
进一步地,第一边梁110设置有第一防侧翻凸缘111,第一防侧翻凸缘111可以构造为平板。第一防侧翻凸缘111沿第一方向D1朝向中间梁150的方向延伸。中间梁150设置有第三防侧翻凸缘151,第三防侧翻凸缘151可以构造为平板。第三防侧翻凸缘151沿第一方向D1朝向第一边梁110的方向延伸。
第一防侧翻凸缘111与第三防侧翻凸缘151相对布置。第一防侧翻凸缘111止挡于第一导向轮304的上方,第三防侧翻凸缘151止挡于第二导向轮305的上方。当轨道车辆300行驶在第一边梁110和中间梁150上时,第一防侧翻凸缘111止挡于第一导向轮304的上方,第三防侧翻凸缘151止挡于第二导向轮305的上方,以防止轨道车辆300侧翻而倾覆。
进一步地,第二边梁130设置有第二防侧翻凸缘131,第二防侧翻凸缘131可以构造为平板。第二防侧翻凸缘131沿第一方向D1朝向中间梁150的方向延伸。中间梁150设置有第四防侧翻凸缘152,第四防侧翻凸缘152可以构造为平板。第四防侧翻凸缘152沿第一方向D1朝向第二边梁130的方向延伸。
第二防侧翻凸缘131与第四防侧翻凸缘152相对布置。第一导向轮304位于第四防侧翻凸缘152的下方,第二导向轮305位于第二防侧翻凸缘131的下方。当轨道车辆300行驶在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上时,第四防侧翻凸缘152止挡于第一导向轮304的上方,第二防侧翻凸缘131止挡于第二导向轮305的上方,以防止轨道车辆300侧翻而倾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平移式道岔100,平移式道岔100包括道岔梁,道岔梁包括第一边梁110、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第一边梁110设置有第一防侧翻凸缘111,第二边梁130设置有第二防侧翻凸缘131,中间梁150设置有第三防侧翻凸缘151和第四防侧翻凸缘152,第一防侧翻凸缘111和第三防侧翻凸缘151相对布置,第二防侧翻凸缘131和第四防侧翻凸缘152相对布置,道岔梁可以整体地移动,有效降低成本,并且能够防止轨道车辆300在经由道岔梁行驶时发生侧翻而倾覆,使得轨道车辆300行驶得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第一边梁110可以构造为箱体梁,即第一边梁110的纵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以为轨道车辆300提供足够的支撑面,保证轨道车辆300行走时平稳且有效减少行走轮磨损。中间梁150可以构造为箱体梁,即中间梁150的纵截面形状也可以为矩形。可选地,中间梁15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大致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一部分包括曲边,以与第一边梁110的形状相匹配。曲边、第一边梁、曲线轨和第二直线轨限定出第一行车通道。
第一边梁110和中间梁150之间的间距与轨道车辆300的第一行走轮302和第二行走轮303之间的间距相匹配。结合图1所示,轨道车辆300的第一行走轮302可以在第一边梁110的顶面上行走,轨道车辆300的第二行走轮303可以在中间梁150的顶面上行走。当然,当轨道车辆300换向行驶时,轨道车辆300的第一行走轮302可以在中间梁150的顶面上行走,轨道车辆300的第二行走轮303可以在第一边梁110的顶面上行走,本实施方式对此无意加以限定。
如图3所示,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沿第一方向D1相对布置,轨道车辆300可以在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上行驶。可选地,第二边梁130可以构造为直线梁,中间梁150包括与曲边相对的直边。直边、第二边梁、第一直线轨和第二直线轨限定出第二行车通道。
进一步地,第二边梁130可以构造为箱体梁,即第二边梁130的纵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以为轨道车辆300提供足够的支撑面,保证轨道车辆300行走时平稳且有效减少行走轮磨损。中间梁150的横截面形为大致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另一部分包括直边,以与第二边梁130的形状相匹配。
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之间的间距与轨道车辆300的第一行走轮302和第二行走轮303之间的间距相匹配。结合图1所示,轨道车辆300的第一行走轮302可以在中间梁150的顶面上行走,轨道车辆300的第二行走轮303可以在第二边梁130的顶面上行走。当然,当轨道车辆300换向行驶时,轨道车辆300的第一行走轮302可以在第二边梁130的顶面上行走,轨道车辆300的第二行走轮303可以在中间梁150的顶面上行走,本实施方式对此无意加以限定。
可选地,如图7所示,第一边梁110包括面向中间梁150的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边梁110的延伸方向相平行,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的高度方向与第一边梁110的高度方向相平行。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可以包括曲边,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的曲率与第一边梁110的曲边的曲率相同,以保证轨道车辆300平稳行驶。
第一防侧翻凸缘111与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连接。可选地,第一防侧翻凸缘111可以与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第一防侧翻凸缘111的顶面可以与第一边梁110的顶面齐平,从而扩大为轨道车辆300的行走轮提供支撑的支撑面,保证轨道车辆300行走的平稳性。
如图6所示,中间梁150包括面向第一边梁110的中间梁的第一侧表面153,中间梁的第一侧表面153包括曲边,中间梁的第一侧表面15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中间梁的第一侧表面153的曲率与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的曲率相同。这样,侧表面平滑过渡,减少轨道车辆300的导向轮的磨损,以保证轨道车轮平稳行驶,舒适性更好。
第三防侧翻凸缘151与中间梁的第一侧表面153连接。可选地,第三防侧翻凸缘151可以与中间梁的第一侧表面153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第三防侧翻凸缘151的顶面与中间梁150的顶面齐平,从而扩大为轨道车辆300的行走轮提供支撑的支撑面,保证轨道车辆300行走时平稳且有效减少行走轮磨损。
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和中间梁的第一侧表面153相对布置。结合图1所示,轨道车辆300的第一导向轮304可以与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接触配合,轨道车辆300的第一导向轮304可以在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上移动。轨道车辆300的第二导向轮305可以与中间梁的第一侧表面153接触配合,轨道车辆300的第二导向轮305可以在中间梁的第一侧表面153上移动。同样地,当轨道车辆300换向行驶时,轨道车辆300的第一导向轮304可以在中间梁的第一侧表面153上移动,轨道车辆300的第二导向轮305可以在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上移动,本实施方式对此无意加以限定。
可选地,如图8所示,第二边梁130包括面向中间梁150的第二边梁的侧表面132,第二边梁的侧表面13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边梁130的延伸方向相平行,第二边梁的侧表面132的高度方向与第二边梁130的高度方向相平行。
第二防侧翻凸缘131与第二边梁的侧表面132连接。可选地,第二防侧翻凸缘131可以与第二边梁的侧表面132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第二防侧翻凸缘131的顶面可以与第二边梁130的顶面齐平,从而扩大为轨道车辆300的行走轮提供支撑的支撑面,保证轨道车辆300行走的平稳性。
如图9所示,中间梁150包括面向第二边梁130的中间梁的第二侧表面154,中间梁的第二侧表面154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边梁的侧表面13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这样,侧表面平滑过渡,减少轨道车辆300的导向轮的磨损,以保证轨道车轮平稳行驶,舒适性更好。
第四防侧翻凸缘152与中间梁的第二侧表面154连接。可选地,第四防侧翻凸缘152可以与中间梁的第二侧表面154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第四防侧翻凸缘152的顶面与中间梁150的顶面齐平,从而扩大为轨道车辆300的行走轮提供支撑的支撑面,保证轨道车辆300行走时平稳且有效减少行走轮磨损。
第二边梁的侧表面132和中间梁的第二侧表面154相对布置。结合图1所示,轨道车辆300的第一导向轮304可以在中间梁的第二侧表面154上移动,轨道车辆300的第二导向轮305可以在第二边梁的侧表面132上移动。这样,侧表面平滑过渡,减少轨道车辆300的导向轮的磨损,以保证轨道车轮平稳行驶,舒适性更好。同样地,当轨道车辆300换向行驶时,轨道车辆300的第一导向轮304可以在第二边梁的侧表面132上移动,轨道车辆300的第二导向轮305可以在中间梁的第二侧表面154上移动,本实施方式对此无意加以限定。
驱动系统170可以驱动上述的道岔梁整体地移动,下面结合图4至图9对于驱动系统170的结构进行描述。
平移式道岔还包括支撑构件171,驱动系统170可以包括驱动组件173和移动组件。支撑构件171可以构造为平台,以平稳地支撑道岔梁和固定梁。第一边梁110、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均设置在支撑构件171上。驱动组件173与道岔梁连接,以驱动道岔梁移动。为了保证第一边梁110、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能够同时移动,驱动组件173与第一边梁110、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均连接。驱动组件173可以设置在支撑构件171上,以保证水平度。可选地,驱动组件173也可以不设置在支撑构件171上,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本实施方式对此无意加以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驱动组件173可以包括电机176、齿轮177和齿条178,齿条178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D1相平行。电机176的输出端与齿轮177的中心连接,齿轮177与齿条178啮合。电机176的输出端转动以带动齿轮177转动从而驱动齿条178沿第一方向D1移动。齿条178的顶部与道岔梁连接,具体地,齿条178的顶面与第一边梁110、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的底表面均连接,以使得齿条178能够同时带动第一边梁110、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移动。当然,驱动组件173还可以构造为其他能够实现直线运动的结构,比如电动推杆或液压缸等。
如图6所示,移动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支撑构件171上。优选地,支撑构件171上设置有移动轨道172,移动轨道172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一方向D1相平行。移动组件可以包括滚轮,滚轮可以沿移动轨道172的移动方向移动。移动组件与道岔梁连接,驱动组件173驱动道岔梁移动以带动移动组件在移动轨道172上移动,从而使得移动组件和移动轨道172对道岔梁的移动方向起到限位的作用。
如图4、图6和图7所示,驱动系统可以包括第一移动组件174和第二移动组件175,第一移动组件174和第二移动组件175沿道岔梁的延伸方向分别布置在道岔梁的两侧。第一移动组件174和第二移动组件175均与道岔梁连接,即第一移动组件174和第二移动组件175均与第一边梁110、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连接。支撑构件171可以包括两个移动轨道172,第一移动组件174可移动地设置在两个移动轨道172中的一个上,第二移动组件175可移动地设置在两个移动轨道172中的另一个上。驱动组件173可以设置在第一移动组件174和第二移动组件175之间,且位于道岔梁的结构中心处,以保证道岔梁移动地稳定性。
驱动组件173驱动道岔梁沿第一方向D1移动以带动第一移动组件174移动,驱动组件173驱动道岔梁沿第一方向D1移动以带动第二移动组件175移动。这样,第一移动组件174和第二移动组件175可以共同支撑道岔梁且能够同时移动,保证第一边梁110、第二边梁130和中间梁150移动的同步。
进一步地,平移式道岔还包括锁定组件,锁定组件包括接合构件179和至少两个配合构件(未图示),接合构件179设置在支撑构件171上,至少两个配合构件均设置在道岔梁(移动组件)上。移动组件可以包括移动支撑梁(未图示),移动支撑梁的移动方向与第一方向D1相平行,移动支撑梁的底部可以设置有滚轮。至少两个配合构件沿第一方向D1间隔设置。
接合构件179可以与至少两个配合构件中的一个配合连接,优选地,接合构件179可以构造为锁定销,配合构件可以构造为锁槽,锁定销可以与锁槽配合连接。
移动组件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配合构件和第二配合构件,第一配合构件和第二配合构件沿第一方向D1间隔设置在移动支撑梁上。第一配合构件和第二配合构件之间的间距可以为道岔梁的移动的位移,以保证接合构件179能够分别与第一配合构件和第二配合构件连接,从而能够将道岔梁分别定位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比如道岔梁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配合构件可以与接合构件179连接,道岔梁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配合构件可以与接合构件179连接。
移动组件上可以设置有多个配合构件,以适应道岔梁移动的多种情况,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定。进一步地,平移式道岔包括两个锁定组件,两个锁定组件沿道岔梁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如此,则当道岔梁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道岔梁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均通过锁定组件与支撑构件连接,由此,可以提高平移式道岔转辙到位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轨道车辆在道岔行驶过程的平稳性,提高过岔速度和舒适度。
驱动系统170还可以与控制设备电连接,控制设备可以控制驱动系统170运转。当控制设备收到解锁信号时,控制设备控制锁定组件中的接合构件179移动至解锁位置。位于解锁位置的接合构件179与一个配合构件相分离,且触碰第一行程开关。第一行程开关将解锁信号反馈至控制设备,控制设备控制驱动组件173运转。
电机176启动以驱动齿轮177和齿条178动作,齿条178沿第一方向D1移动以带动道岔梁沿第一方向D1移动,从而实现道岔梁的整体平移。待移动支撑梁移动到位后触碰到第二行程开关,第二行程开关将信号反馈至控制设备,控制设备输出锁定指令至锁定组件。接合构件179与另一个配合构件相连接,以将移动组件锁定。接合构件179朝向配合构件的方向移动至预定位置可以触碰第三行程开关,第三行程开关将锁定信号反馈至控制设备,由此实现道岔梁的整体平移。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均由工字梁制成,工字梁包括上翼缘板、下翼缘板和腹板,上翼缘板位于下翼缘板的上方,轨道车辆的行走轮可以行驶在上翼缘板上,从而使得轨道车辆在工字梁上平稳地行走。腹板的顶部与上翼缘板连接,腹板的底部与下翼缘板连接。轨道车辆的导向轮与腹板接触配合以对轨道车辆的行走进行导向。上翼缘板向内凸出腹板的部分形成防侧翻凸缘,其止挡于导向轮的上方以起到防止轨道车辆侧翻的作用。
与箱体梁相比,由于工字梁为开放式梁体,故施工人员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对各个结构进行焊接等,易于加工,质量易于保证,同时节省用钢量,减少焊接量,且便于驱动系统及锁定组件等的安装。
当然,曲线轨、第一直线轨和第二直线轨均包括两个相对的工字梁,曲线轨、第一直线轨和第二直线轨的工字梁的结构与上述工字梁的结构类似,此处将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2、图6和图7对于第一行车通道进行描述。
第一行车通道由曲线轨210、位于第一位置的道岔梁和第二直线轨250限定。曲线轨210包括成对的两个曲线行车梁(第一曲线行车梁211和第二曲线行车梁212),两个曲线行车梁相对布置。
第二直线轨250包括成对的两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两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相对布置。驱动系统170驱动道岔梁移动至第一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第一边梁110设置在第一曲线行车梁211和一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之间,位于第一位置的中间梁150设置在第二曲线行车梁212和另一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之间。
第一曲线行车梁211和第二曲线行车梁212均可以构造为曲线梁,第一曲线行车梁211的曲率与第一边梁110的曲率匹配,第二曲线行车梁212与中间梁150的曲边的曲率匹配,以提高行驶稳定性。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曲线行车梁211的侧表面215可以与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平滑过渡,一个第二直线行车梁的侧表面255可以与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平滑过渡。轨道车辆300的一个导向轮可以在第一曲线行车梁211的侧表面215、第一边梁的侧表面112和一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的侧表面255上移动。同样地,如图6所示,轨道车辆300的另一个导向轮可以在第二曲线行车梁212的侧表面、中间梁150的第一侧表面153和另一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的侧表面上移动。这样,侧表面平滑过渡,减少轨道车辆300的导向轮的磨损,以保证轨道车轮平稳行驶,舒适性更好。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轨道车辆300行驶时倾覆,第一曲线行车梁211设置有第一曲线防侧翻凸缘213,第一曲线防侧翻凸缘213朝向第二曲线行车梁212的方向延伸。第一曲线防侧翻凸缘213的顶面与第一曲线行车梁211的顶面相齐平。第二曲线行车梁212设置有第二曲线防侧翻凸缘214,第二曲线防侧翻凸缘214朝向第一曲线行车梁211的方向延伸。第二曲线防侧翻凸缘214的顶面与第二曲线行车梁212的顶面相齐平。由此保证轨道车辆300行走时平稳且有效减少行走轮磨损。
第二直线行车梁251设置有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253,两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的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253朝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延伸。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253的顶面与第二直线行车梁251的顶面相齐平。由此保证轨道车辆300行走的平稳性。
曲线行车梁的防侧翻凸缘(第一曲线防侧翻凸缘213和第二曲线防侧翻凸缘214)、第二直线行车梁的防侧翻凸缘(两个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253)、第一防侧翻凸缘111和第三防侧翻凸缘151可以共同形成第一行车通道的防侧翻凸缘。
位于第一位置的第一边梁110的第一防侧翻凸缘111设置在第一曲线防侧翻凸缘213和一个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253之间。轨道车辆300的一个导向轮可以位于第一曲线防侧翻凸缘213、第一防侧翻凸缘111和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253的下方,从而可以防止轨道车辆300在行驶过程中侧翻而倾覆。
位于第一位置的中间梁150的第三防侧翻凸缘151设置在第二曲线防侧翻凸缘214和另一个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253之间。轨道车辆300的另一个导向轮可以位于第二曲线防侧翻凸缘214、第三防侧翻凸缘151和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253的下方,从而防止轨道车辆300在行驶过程中侧翻而倾覆。
下面结合图8和图9对于第二行车通道进行描述。
第二行车通道由第一直线轨230、位于第二位置的道岔梁和第二直线轨250限定。第一直线轨230包括成对的两个第一直线行车梁231,两个第一直线行车梁231相对布置。
驱动系统170驱动道岔梁移动至第二位置,位于第二位置的中间梁150设置在一个第一直线行车梁231和一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之间。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二边梁130设置在另一个第一直线行车梁231和另一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之间。轨道车辆300在直线行车梁上行驶的情况与在曲线行车梁上行驶的情况相类似,此处将不再赘述。
第一直线行车梁231的顶面和中间梁150的顶面相齐平,由此保证轨道车辆300行走的平稳性。
如图8所示,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二边梁130的侧表面132可以位于一个第一直线行车梁231的侧表面235和一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的侧表面255之间,轨道车辆300的一个导向轮可以在一个第一直线行车梁231的侧表面235、第二边梁的侧表面132和一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的侧表面255上移动。为了保证导向轮移动的更加平顺,第二边梁的侧表面132分别与一个第一直线行车梁231的侧表面235和一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的侧表面255齐平。
如图9所示,位于第二位置的中间梁150的第二侧表面154可以位于另一个第一直线行车梁231的侧表面和另一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的侧表面之间,轨道车辆300的另一个导向轮可以在另一个第一直线行车梁231的侧表面、第二边梁的第二侧表面154和另一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的侧表面上移动。为了保证导向轮移动的更加平顺,中间梁150的第二侧表面154分别与另一个第一直线行车梁231的侧表面和另一个第二直线行车梁251的侧表面齐平。
这样,侧表面平滑过渡,减少轨道车辆300的导向轮的磨损,以保证轨道车轮平稳行驶,舒适性更好。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轨道车辆300行驶时倾覆,如图8所示,第一直线行车梁231设置有第一直线防侧翻凸缘233。第一直线防侧翻凸缘233的顶面与第一直线行车梁231的顶面相齐平。由此保证轨道车辆300行走的平稳性且防止车辆倾覆。
第一直线行车梁的防侧翻凸缘(两个第一直线防侧翻凸缘233)、第二直线行车梁的防侧翻凸缘(两个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253)、第二防侧翻凸缘131和第四防侧翻凸缘152共同形成第二行车通道的防侧翻凸缘。
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二边梁130的第二防侧翻凸缘131设置在一个第一直线防侧翻凸缘233和一个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253之间。轨道车辆300的一个导向轮可以位于一个第一直线防侧翻凸缘233、第二防侧翻凸缘131和一个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253的下方,从而防止轨道车辆300在行驶过程中侧翻而倾覆。
位于第二位置的中间梁150的第四防侧翻凸缘152设置在另一个第一直线防侧翻凸缘233和另一个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253之间。轨道车辆300的另一个导向轮可以位于另一个第一直线防侧翻凸缘233、第四防侧翻凸缘152和另一个第二直线防侧翻凸缘253的下方,从而防止轨道车辆300在行驶过程中侧翻而倾覆。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平移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式道岔包括道岔梁和固定梁,所述固定梁包括曲线轨、第一直线轨和第二直线轨,所述道岔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整体可移动地切换,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道岔梁与所述曲线轨和所述第二直线轨限定出第一行车通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道岔梁与所述第一直线轨和所述第二直线轨限定出第二行车通道,
所述道岔梁包括第一边梁、第二边梁和中间梁,所述中间梁位于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所述第一边梁设置有第一防侧翻凸缘,所述第二边梁设置有第二防侧翻凸缘,所述中间梁设置有第三防侧翻凸缘和第四防侧翻凸缘,所述第一防侧翻凸缘与所述第三防侧翻凸缘相对布置,所述第二防侧翻凸缘与所述第四防侧翻凸缘相对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移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侧翻凸缘的顶面与所述第一边梁的顶面齐平,所述第二防侧翻凸缘的顶面与所述第二边梁的顶面齐平,所述第三防侧翻凸缘的顶面和所述第四防侧翻凸缘的顶面均与所述中间梁的顶面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移式道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与所述道岔梁连接,以驱动所述道岔梁整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移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梁、所述第二边梁均由工字梁制成,所述曲线轨、所述第一直线轨和所述第二直线轨均包括两个相对的工字梁,且所述工字梁包括:
上翼缘板和下翼缘板,所述上翼缘板位于所述下翼缘板的上方且用于支撑轨道车辆的行走轮;
腹板,所述腹板的顶部与所述上翼缘板连接,所述腹板的底部与所述下翼缘板连接,所述腹板的内表面与所述轨道车辆的导向轮相贴,
其中,两个所述工字梁的彼此相对的上翼缘板形成防侧翻凸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移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梁、所述第二边梁和所述中间梁均为箱体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移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梁包括相对布置的直边和曲边,当所述道岔梁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曲边、所述第一边梁、所述曲线轨和所述第二直线轨限定出所述第一行车通道,当所述道岔梁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直边、所述第二边梁、所述第一直线轨和所述第二直线轨限定出所述第二行车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移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轨包括设置有防侧翻凸缘的曲线行车梁,所述第一直线轨包括设置有防侧翻凸缘的第一直线行车梁,所述第二直线轨包括设置有防侧翻凸缘的第二直线行车梁,
当所述道岔梁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曲线行车梁的防侧翻凸缘、所述第二直线行车梁的防侧翻凸缘、所述第一防侧翻凸缘和所述第三防侧翻凸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行车通道的防侧翻凸缘,
当所述道岔梁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直线行车梁的防侧翻凸缘、所述第二直线行车梁的防侧翻凸缘、所述第二防侧翻凸缘和所述第四防侧翻凸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二行车通道的防侧翻凸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移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行车梁的侧表面与所述第一边梁的侧表面平滑过渡,所述第二直线行车梁的侧表面与所述第一边梁的侧表面平滑过渡。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移式道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构件和锁定组件,所述支撑构件用于支撑所述道岔梁和所述固定梁,所述锁定组件包括接合构件和至少两个配合构件,所述至少两个配合构件设置在所述道岔梁上,所述接合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上,以与所述至少两个配合构件中的一个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移式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所述锁定组件,所述两个锁定组件沿所述道岔梁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CN202020941380.XU 2020-05-28 2020-05-28 一种平移式道岔 Active CN2130137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41380.XU CN213013713U (zh) 2020-05-28 2020-05-28 一种平移式道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41380.XU CN213013713U (zh) 2020-05-28 2020-05-28 一种平移式道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13713U true CN213013713U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90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41380.XU Active CN213013713U (zh) 2020-05-28 2020-05-28 一种平移式道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137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23841A (zh) * 2022-10-10 2022-11-11 成都西交华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系统的道岔及其转向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23841A (zh) * 2022-10-10 2022-11-11 成都西交华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系统的道岔及其转向方法
CN115323841B (zh) * 2022-10-10 2022-12-27 成都西交华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系统的道岔及其转向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083472A1 (en) Rail vehicle for fixed turnout track and vehicle-mounted track change system
KR20050066980A (ko) 유궤도대차 시스템
US9212454B2 (en) Branching device and center guide-type track-bas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KR20130056354A (ko) 분기 장치 및 궤도계 교통 시스템
CN215971482U (zh) 一种架空轨道固定式道岔和prt交通轨道
SK281151B6 (sk) Pojazdné zariadenie na prepravu koľajových polí
US4870906A (en) Dual switch system for common use by track guided rail vehicles and magnetic vehicles
DE10308205B4 (de) Magnetschnellbahnsystem mit doppelstöckiger Fahrbahn
CN213013713U (zh) 一种平移式道岔
CN109989305B (zh) 单轨内导向式道岔、渡线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111321638A (zh) 悬挂式单轨移车台
CN209162538U (zh) 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WO2022105284A1 (zh) 凹底平移式道岔
WO2008126101A1 (en) A track switching system for an elevated suspended coach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111364298A (zh) 轨道系统
KR101042135B1 (ko) 궤도 차량의 분기 장치
CN109989304B (zh) 单轨内导向式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217399290U (zh) 一种空铁移动轨、空铁道岔及空铁轨道梁
US3697747A (en) Frog
CN107620232B (zh) 一种转动型复式交分单轨道岔
CN214401228U (zh) 一种悬挂式单轨轨道梁的纵向无缝伸缩装置
US4152992A (en) Track switching arrangement
CN212505690U (zh) 铁道平面交叉口处可动的轨道结构
CN210793153U (zh) 一种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的道岔结构
CN110872796A (zh) 一种轮轨结构悬挂式prt道岔结构及其转辙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