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62538U - 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62538U
CN209162538U CN201821563447.XU CN201821563447U CN209162538U CN 209162538 U CN209162538 U CN 209162538U CN 201821563447 U CN201821563447 U CN 201821563447U CN 209162538 U CN209162538 U CN 2091625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moving
curved
movement
guide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6344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长年
王南婷
向仕琰
张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6344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625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625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625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所述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包括:轨道,包括第一轨道、第二轨道、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曲梁包括第一曲梁和第二曲梁;移动梁,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曲梁的第一移动梁和靠近第二曲梁的第二移动梁,所述第一移动梁和所述第二移动梁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曲梁和第二曲梁之间以限定出三个可切换的行车线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能够有效保证转辙的准确性和提高整个道岔系统的通过性和运行平稳性,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巧妙,便于加工、装配、维护,而且整体长度和体积相对较小,节约成本和材料。

Description

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轨道道岔,在转辙时需要移动整体道岔梁,也就是说,将道岔梁整体从一个位置搬运到另一个位置,以使轨道车辆变换到其他轨道上行进,但是由于道岔梁笨重,致使移动道岔梁的操作费时费力,而且搬运的过程中,道岔梁整体容易损坏,需要经常维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所述内导向式渡线道岔的能够有效保证转辙的准确性和提高整个道岔系统的通过性和运行平稳性,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巧妙,便于加工、装配、维护,而且整体长度和体积相对较小,节约成本和材料。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内导向式渡线道岔的轨道交通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包括:
轨道,所述轨道包括第一轨道、第二轨道、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
通道,所述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
所述第一轨道包括第一走行轨和第二走行轨,所述第一走行轨和所述第二走行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轨道包括第三走行轨和第四走行轨,所述第三走行轨和所述第四走行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轨道包括第五走行轨和第六走行轨,所述第五走行轨和所述第六走行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轨道包括第七走行轨和第八走行轨,所述第七走行轨和所述第八走行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四通道;
曲梁,所述曲梁包括第一曲梁和第二曲梁;所述第一曲梁连接所述第一走行轨和所述第五走行轨;所述第二曲梁连接所述第四走行轨和所述第八走行轨;
移动梁,所述移动梁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曲梁的第一移动梁和靠近第二曲梁的第二移动梁,所述第一移动梁和所述第二移动梁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曲梁和第二曲梁之间以限定出三个可切换的行车线路;每个所述行车线路包括两个连通的所述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结构简单巧妙、成本低廉,长度、体积较小,能够有效保证转辙的准确性,有效提高整个道岔系统的通过性和运行平稳性,而且整体长度和体积相对较小,节约成本和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曲梁和所述第二曲梁在左右方向上正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导向式渡线道岔还包括:汇合梁,所述汇合梁包括第一汇合梁和第二汇合梁,所述第一汇合梁分别与所述第二走行轨和所述第三走行轨相接,所述第二汇合梁分别与所述第六走行轨和所述第七走行轨相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汇合梁与所述移动梁之间间隙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梁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移动以限定出可切换的三个行车线路;三个所述行车线路包括第一行车线路、第二行车线路和第三行车线路;
在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走行轨、第一移动梁、第七走行轨、第二走行轨、第二移动梁、第八走行轨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行车线路;所述第一行车线路包括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
在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走行轨、第一曲梁、第五走行轨、第二走行轨、第一移动梁、第六走行轨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二行车线路;所述第二行车线路包括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
在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四走行轨、第二曲梁、第八走行轨、第三走行轨、第二移动梁、第七走行轨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三行车线路;所述第三行车线路包括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走行轨与所述第七走行轨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梁连接;
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走行轨和所述第六走行轨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梁连接;
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三走行轨和所述第七走行轨通过所述第二移动梁连接;
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走行轨和所述第八走行轨通过所述第二移动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移动梁与所述第一曲梁配合;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移动梁与所述第二曲梁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移动梁与所述第一曲梁间隙配合;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移动梁与所述第二曲梁间隙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移动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移动梁的所述第一侧壁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曲梁的内侧壁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移动梁的所述第三侧壁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曲梁的内侧壁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移动梁的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移动梁的所述第四侧壁延伸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导向式渡线道岔还包括: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用于锁定所述移动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导向式渡线道岔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移动梁相对所述曲梁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导向式渡线道岔还包括: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用于引导所述移动梁相对所述曲梁直线往复移动。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和根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所述轨道车辆适于行驶在所述内导向式渡线道岔的轨道、移动梁和曲梁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锁定装置、驱动装置以及导向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
第一轨道A;
第一走行轨A1,第二走行轨A2;
第二轨道B;
第三走行轨B1,第四走行轨B2;
第三轨道C;
第五走行轨C1,第六走行轨C2;
第四轨道D;
第七走行轨D1,第八走行轨D2;
第一内侧壁A11,第一上表面A12;
第二内侧壁A21,第二上表面A22;
第三内侧壁B11,第三上表面B12;
第四内侧壁B21,第四上表面B22;
第五内侧壁C11,第五上表面C12;
第六内侧壁C21,第六上表面C22;
第七内侧壁D11,第七上表面D12;
第八内侧壁D21,第八上表面D22;
第一曲梁11,第二曲梁12;
第一曲梁内侧壁111,第二曲梁内侧壁121;
第一曲梁上表面112,第二曲梁上表面122;
第一移动梁21,第二移动梁22;
第一侧壁211,第二侧壁212;
第三侧壁221,第四侧壁222;
第一移动梁上表面213,第二移动梁上表面223;
第一汇合梁31,第二汇合梁32;
第一通道41,第二通道42,第三通道43,第四通道44;
第一位置K1,第二位置K2,第三位置K3,第四位置K4;
第一行车线路R1,第二行车线路R2,第三行车线路R3;
锁定装置5,驱动装置6,导向装置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垂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其中,x轴方向为横向,x轴正方向为右,x轴负方向为左;y轴方向为纵向,y轴正方向为前,y轴负方向为后;z轴方向为垂向或竖直方向,z轴正方向为上,z轴负方向为下;xOy平面即水平面,yOz平面即纵向竖直平面,xOz平面即横向竖直平面。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气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附图1-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包括轨道、通道、曲梁和移动梁。
如图1-3所示,轨道包括第一轨道A、第二轨道B、第三轨道C和第四轨道D,通道包括第一通道41、第二通道42、第三通道43和第四通道44。其中,第一轨道A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走行轨A1和第二走行轨A2,第二轨道B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三走行轨B1和第四走行轨B2,第三轨道C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五走行轨C1和第六走行轨C2,第四轨道D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七走行轨D1和第八走行轨D2。第一走行轨A1和第二走行轨A2平行设置共同限定出第一通道41,第三走行轨B1和第四走行轨B2平行设置共同限定出第二通道42,第五走行轨C1和第六走行轨C2平行设置共同限定出第三通道43,第七走行轨D1和第八走行轨D2平行设置共同限定出第四通道44。
如图1-3所示,曲梁包括第一曲梁11和第二曲梁12,其中第一曲梁11呈曲线延伸,两端分别与第一走行轨A1、第五走行轨C1相接,第二曲梁12同样呈曲线延伸,两端分别与第四走行轨B2、第八走行轨D2相接。移动梁包括第一移动梁21和第二移动梁22。其中,第一移动梁21靠近第一曲梁11,第二移动梁22靠近第二曲梁12。第一移动梁21和第二移动梁22在第一曲梁11和第二曲梁12之间可移动,以限定出三个可切换的行车线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曲梁可以部分为直线段,部分为曲线段。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结构十分精巧,只需要通过调整第一移动梁21和第二移动梁22的位置,即可实现三条行车线路之间的切换,从而使得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能有效保证转辙的准确性,成本低廉,便于加工、装配和维护。由于第一移动梁21和第二移动梁22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曲梁11和第二曲梁12之间,所以使得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的整体长度和体积相对较小,节约成本和材料。
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曲梁11和第二曲梁12在左右方向上正对设置,则第一移动梁21和第二移动梁22在左右方向上正对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左右方向即附图中的x轴方向;第一曲梁和第二曲梁在左右方向上正对设置是指第一曲梁和第二曲梁在纵向竖直平面(即附图中的yOz平面)上的投影重合。由于第一移动梁21和第二移动梁22在左右方向上正对设置,从而可以使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的整体长度和体积变小,从而节约材料和成本。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曲梁和第二曲梁在左右方向上部分正对设置。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还可以包括汇合梁。汇合梁包括第一汇合梁31和第二汇合梁32,其中,第一汇合梁31分别与第二走行轨A2、第三走行轨B1相接,第二汇合梁分别与第六走行轨C2、第七走行轨D1相接。设置汇合梁的原因在于,与移动梁之间有摩擦损坏时,方便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汇合梁与移动梁之间间隙配合,可以减小乃至消除两者之间的摩擦,提高汇合梁和移动梁的寿命。
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第一移动梁21的移动位置,可以分为第一位置K1和第二位置K2,根据第二移动梁22的移动位置,可以分为第三位置K3和第四位置K4。移动梁在第一位置K1、第二位置K2、第三位置K3和第四位置K4之间可移动以限定出可切换的三个行车线路;三个所述行车线路包括第一行车线路R1、第二行车线路R2和第三行车线路R3。
具体而言,第一移动梁21在左移与第一曲梁11相接以填补第一走行轨A1与第七走行轨D1之间的缺口的第一位置K1(如图1所示)、和右移与第二移动梁22相接以填补第二走行轨A2与第六走行轨C2之间的缺口的第二位置K2(如图2所示)之间可移动,第二移动梁22在右移与第二曲梁12相接以填补第二走行轨A2与第八走行轨D2之间的缺口的第四位置K4(如图1所示)、和左移与第一移动梁21相接以填补第三走行轨B1与第七走行轨D1之间的缺口的第三位置K3(如图3所示)之间可移动。
如图1所示,当第一移动梁21移动到第一位置K1、第二移动梁22移动到第四位置K4时,第一移动梁21可以填补第一走行轨A1与第七走行轨D1之间的缺口,第二移动梁22可以填补第二走行轨A2与第八走行轨D2之间的缺口,此时,第一走行轨A1、第一移动梁21、第七走行轨D1、第二走行轨A2、第二移动梁22、第八走行轨D2共同限定出第一行车路线R1,第一行车线路R1的第一通道41和第四通道44连通,从而第一行车路线R1可以起导向作用,以使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呈现采用第一行车线路R1的通行状态。
如图2所示,当第一移动梁21移动到第二位置K2、第二移动梁22移动到第四位置K4时,第一移动梁21可以填补第二走行轨A2与第六走行轨C2之间的缺口,第二移动梁22与第一移动梁21相接,此时,第一走行轨A1、第一曲梁11、第五走行轨C1、第二走行轨A2、第一移动梁21、第六走行轨C2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二行车线路R2,第二行车线路R2的第一通道41和第三通道43连通,从而第二行车路线R2可以起导向作用,以使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呈现采用第二行车线路R2的通行状态。
如图3所示,当第一移动梁21移动到第一位置K1、第二移动梁22移动到第三位置K3时,第二移动梁22可以填补第三走行轨B1与第七走行轨D1之间的缺口,第一移动梁21与第二移动梁22相接,此时,第四走行轨B2、第二曲梁12、第八走行轨D2、第三走行轨B1、第二移动梁22、第七走行轨D1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三行车线路R3,第三行车线路R3的第二通道42和第四通道44连通,从而第三行车路线R3可以起导向作用,以使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呈现采用第三行车线路R3的通行状态。
由此可见,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结构巧妙简单,可以实现三条行车线路的道岔转换,而且,由于第一移动梁21和第二移动梁22收纳在非通车线路内,还不会影响通车线路的正常工作,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的工作可靠性。由于第一移动梁21和第二移动梁22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曲梁11和第二曲梁12之间,从而可以使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的整体长度和体积变小,从而节约材料和成本。
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梁21位于第一位置K1时,第一走行轨A1与第七走行轨D1通过第一移动梁21连接。第一移动梁21位于第二位置K2时,第二走行轨A2和第六走行轨C2通过第一移动梁21连接。第二移动梁22位于第三位置K3时,第三走行轨B1和第七走行轨D1通过第二移动梁22连接;第二移动梁22位于第四位置K4时,第二走行轨A2和第八走行轨D2通过第二移动梁22连接。由此,移动梁在位于不同位置时,不同行车路线的缺口由移动梁填补完整,从而使三种不同的行车路线可以起导向作用。
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梁21位于第一位置K1时,第一移动梁21与第一曲梁11配合;第二移动梁22位于第四位置K4时,第二移动梁22与第二曲梁12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梁21位于第一位置K1时,第一移动梁21与第一曲梁11间隙配合,第二移动梁22位于第四位置K4时,第二移动梁22与第二曲梁12间隙配合。由此,可以降低对加工精度的要求并且节约材料和成本、避免安装误差对于移动梁和曲梁之间配合的影响。
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梁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11和第二侧壁212,第二移动梁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221和第四侧壁222。第一移动梁21的第一侧壁211延伸方向与第一曲梁内侧壁111延伸方向相同,第二移动梁22的第三侧壁221延伸方向与第二曲梁内侧壁121延伸方向相同,第一移动梁21的第二侧壁212与第二移动梁22的第四侧壁222延伸方向相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延伸方向相同”指的是,可以使得行车线路的宽度沿着列车行进方向不变,从而确保列车可以平稳通过。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包括锁定装置5。锁定装置5可以用来锁定第一移动梁21和第二移动梁22。由此,可以使列车平稳通过移动梁参与构架的行车线路,保证转辙的准确性,有效提高整个道岔系统的通过性和运行平稳性。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包括驱动装置6。驱动装置6可以驱动第一移动梁21相对第一曲梁11移动,也可以驱动第二移动梁相对第二曲梁12移动。由此,可以通过移动梁的移动,限定出三条可切换的行车线路。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包括导向装置7。导向装置5可以引导第一移动梁21相对第一曲梁11直线往复移动,也可以引导第二移动梁22相对第二曲梁12直线往复移动。由此,可以使线路切换简单方便,使道岔的整体长度和体积变小。
如图1-3和图5-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可以用于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和根据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轨道车辆适于行驶在内导向式渡线道岔的轨道、移动梁和曲梁上。轨道车辆的导向轮可以在导向侧面上走行,为轨道车辆起行驶导向和横向稳定的作用。轨道车辆的走行轮可以在走行顶面上走行,为轨道车辆起驱动和支撑的作用。
如图1和图5所示,在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呈现第一行车线路R1状态时,第一移动梁21移动至第一位置K1,此时,第一移动梁21的第一侧壁211与第一曲梁内侧壁111接触,第一移动梁21的第二侧壁212用以衔接第一走行轨A1和第七走行轨D1之间的缺口,也就是说,第一走行轨A1的第一内侧壁A11、第一移动梁21的第二侧壁212和第七走行轨D1的第七内侧壁D11可以衔接出第一导向侧面,第一走行轨A1的第一上表面A12、第一移动梁上表面213和第七走行轨D1的第七上表面D12可以衔接出第一走行顶面。并且,第二移动梁22移动到第四位置K4,第二移动梁22的第三侧壁221与第二曲梁内侧壁121接触,第二移动梁22的第四侧壁222用以衔接第二走行轨A2和第八走行轨D2之间的缺口,也就是说,第二走行轨A2的第二内侧壁A21、第二移动梁22的第四侧壁222和第八走行轨D2的第八内侧壁D21可以衔接出第二导向侧面,第二走行轨A2的第二上表面A22、第二移动梁上表面223和第八走行轨D2的第八上表面D22可以衔接出第二走行顶面。由此,轨道车辆的导向轮可以在第一导向侧面和第二导向侧面之间、沿着第一导向侧面和第二导向侧面走行,为轨道车辆起行驶导向和横向稳定的作用;轨道车辆的走行轮可以在第一走行顶面和第二走行顶面上走行,为轨道车辆起驱动和支撑的作用。
如图2和图6所示,在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呈现第二行车线路R2状态时,第一移动梁21移动至第二位置K2,第二移动梁22移动到第四位置K4,此时,第一移动梁21的第一侧壁211用以衔接第二走行轨A2和第六走行轨C2之间的缺口,第一移动梁21的第二侧壁212与第二移动梁22的第四侧壁222接触,也就是说,第一走行轨A1的第一内侧壁A11、第一曲梁内侧壁111和第五走行轨C1的第五内侧壁C11可以衔接出第三导向侧面,第一走行轨A1的第一上表面A12、第一曲梁上表面112和第五走行轨C1的第五上表面C12可以衔接出第三走行顶面,第二走行轨A2的第二内侧壁A21、第一移动梁21的第一侧壁211和第六走行轨C2的第六内侧壁C21衔接出第四导向侧面,第二走行轨A2的第二上表面A22、第一移动梁上表面213和第六走行轨C2的第六上表面C22衔接出第四走行顶面。由此,轨道车辆的导向轮可以在第三导向侧面和第四导向侧面之间、沿着第三导向侧面和第四导向侧面走行,为轨道车辆起行驶导向和横向稳定的作用;轨道车辆的走行轮可以在第三走行顶面和第四走行顶面上走行,为轨道车辆起驱动和支撑的作用。
如图3和图7所示,在内导向式渡线道岔100呈现第三行车线路R3状态时,第一移动梁21移动至第一位置K1,第二移动梁22移动到第三位置K3,此时,第二移动梁22的第三侧壁221用以衔接第三走行轨B1和第七走行轨D1之间的缺口,第一移动梁21的第二侧壁212与第二移动梁22的第四侧壁222接触,也就是说,第三走行轨B1的第三内侧壁B11、第二移动梁22的第三侧壁221和第七走行轨D1的第七内侧壁D11可以衔接出第五导向侧面,第三走行轨B1的第三上表面B12、第二移动梁上表面223和第七走行轨D1的第七上表面D12可以衔接出第五走行顶面,第四走行轨B2的第四内侧壁B21、第二曲梁内侧壁121和第八走行轨D2的第八内侧壁D21衔接出第六导向侧面,第四走行轨B2的第四上表面B22、第二曲梁上表面122和第八走行轨D2的第八上表面D22衔接出第六走行顶面。由此,轨道车辆的导向轮可以在第五导向侧面和第六导向侧面之间、沿着第五导向侧面和第六导向侧面走行,为轨道车辆起行驶导向和横向稳定的作用;轨道车辆的走行轮可以分别在第五走行顶面和第六走行顶面上走行,为轨道车辆起驱动和支撑的作用。
由此,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具有相同的优势,其结构简单、巧妙,能够有效提高整个道岔系统的通过性和运行平稳性以及保证转辙的准确性,节约材料和成本,便于加工、装配和维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
轨道,所述轨道包括第一轨道、第二轨道、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
通道,所述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
所述第一轨道包括第一走行轨和第二走行轨,所述第一走行轨和所述第二走行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轨道包括第三走行轨和第四走行轨,所述第三走行轨和所述第四走行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轨道包括第五走行轨和第六走行轨,所述第五走行轨和所述第六走行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轨道包括第七走行轨和第八走行轨,所述第七走行轨和所述第八走行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四通道;
曲梁,所述曲梁包括第一曲梁和第二曲梁;所述第一曲梁连接所述第一走行轨和所述第五走行轨;所述第二曲梁连接所述第四走行轨和所述第八走行轨;
移动梁,所述移动梁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曲梁的第一移动梁和靠近第二曲梁的第二移动梁,所述第一移动梁和所述第二移动梁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曲梁和第二曲梁之间以限定出三个可切换的行车线路;每个所述行车线路包括两个连通的所述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梁和所述第二曲梁在左右方向上正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汇合梁,所述汇合梁包括第一汇合梁和第二汇合梁,所述第一汇合梁分别与所述第二走行轨和所述第三走行轨相接,所述第二汇合梁分别与所述第六走行轨和所述第七走行轨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汇合梁与所述移动梁之间间隙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梁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移动以限定出可切换的三个行车线路;三个所述行车线路包括第一行车线路、第二行车线路和第三行车线路;
在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走行轨、第一移动梁、第七走行轨、第二走行轨、第二移动梁、第八走行轨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行车线路;所述第一行车线路包括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
在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走行轨、第一曲梁、第五走行轨、第二走行轨、第一移动梁、第六走行轨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二行车线路;所述第二行车线路包括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
在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四走行轨、第二曲梁、第八走行轨、第三走行轨、第二移动梁、第七走行轨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三行车线路;所述第三行车线路包括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走行轨与所述第七走行轨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梁连接;
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走行轨和所述第六走行轨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梁连接;
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三走行轨和所述第七走行轨通过所述第二移动梁连接;
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走行轨和所述第八走行轨通过所述第二移动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移动梁与所述第一曲梁配合;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移动梁与所述第二曲梁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梁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移动梁与所述第一曲梁间隙配合;所述第二移动梁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移动梁与所述第二曲梁间隙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移动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移动梁的所述第一侧壁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曲梁的内侧壁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移动梁的所述第三侧壁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曲梁的内侧壁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移动梁的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移动梁的所述第四侧壁延伸方向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用于锁定所述移动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移动梁相对所述曲梁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用于引导所述移动梁相对所述曲梁直线往复移动。
13.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车辆和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内导向式渡线道岔;所述轨道车辆适于行驶在所述内导向式渡线道岔的轨道、移动梁和曲梁上。
CN201821563447.XU 2018-09-25 2018-09-25 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Active CN2091625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63447.XU CN209162538U (zh) 2018-09-25 2018-09-25 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63447.XU CN209162538U (zh) 2018-09-25 2018-09-25 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62538U true CN209162538U (zh) 2019-07-26

Family

ID=67331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63447.XU Active CN209162538U (zh) 2018-09-25 2018-09-25 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6253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8278A (zh) * 2019-07-31 2021-02-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渡线道岔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12538790A (zh) * 2020-11-12 2021-03-23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平移式道岔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8278A (zh) * 2019-07-31 2021-02-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渡线道岔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12298278B (zh) * 2019-07-31 2022-01-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渡线道岔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12538790A (zh) * 2020-11-12 2021-03-23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平移式道岔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62538U (zh) 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110983874B (zh) 一种轮轨结构悬挂式prt弹性岔轨道岔结构及转辙方法
CN208530595U (zh) 内导向式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103443358A (zh) 尤其用于电动地面输送系统的轨道系统
CN109208410A (zh) 悬挂式单轨道岔摆动式补偿轨装置及其补偿方法
JP2757186B2 (ja) 軌動案内鉄道車両および磁気車両による共通使用を目的とした複式切替システム
CN107642008B (zh) 一种高过岔速度柔性单轨道岔
CN108589438A (zh) 一种磁浮道岔
CN101591878A (zh) 车辆平面通过十字路口的方法
CN207469000U (zh) 一种跨座式单轨升降型道岔
US6324991B1 (en) Cross-over for track-gripping, track-bound vehicles
CN207608774U (zh) 一种道岔
CN208594440U (zh) 一种磁浮道岔
CN112078597B (zh) 双轨式道岔系统、双轨式车辆、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9162537U (zh) 道岔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
CN201330355Y (zh) 窄轨菱形道岔装置
CN109109870A (zh) 用于悬挂轨道交通的路口立交系统
CN109989305A (zh) 单轨内导向式道岔、渡线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107858879A (zh) 一种平移型小线间距单渡线单轨道岔
CN107364447A (zh) 一种轨道交通停车场咽喉区布置结构
CN201882077U (zh) 依附高架桥路的悬挂轨道客车
RU2763412C2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вода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вагонов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ста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игурации рельсового пути
CN208021482U (zh) 一种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207809420U (zh) 单轨内导向式道岔、渡线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WO2022100178A1 (zh)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平移式道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