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29370A - 一种换并轨鞍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并轨鞍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29370A
CN114229370A CN202111679304.1A CN202111679304A CN114229370A CN 114229370 A CN114229370 A CN 114229370A CN 202111679304 A CN202111679304 A CN 202111679304A CN 114229370 A CN114229370 A CN 1142293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switching
cable
steel cable
logistic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793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亚胜
李锦超
李业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Tap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Tap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Tap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Tap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7930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293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29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293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5/00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3/00Control devices, e.g. for safety, warning or fault-correcting
    • B65G43/08Control devices operated by article or material being fed, conveyed or discharg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3/00Indexing code relating to control or detection of the articles or the load carriers during conveying
    • B65G2203/02Control or detection
    • B65G2203/0266Control or detection relating to the load carrier(s)
    • B65G2203/0283Position of the load carri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3/00Indexing code relating to control or detection of the articles or the load carriers during conveying
    • B65G2203/04Detection means
    • B65G2203/042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换并轨鞍座,用于在第一钢索轨和通往与第一钢索轨相分离的主线或支线中的第二钢索轨之间搭建供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的活动轨道,包括至少一个架设于第一钢索轨一侧的切换梁,切换梁上设有至少一个连接于第二钢索轨的运行轨道的切换轨;切换轨的第一端部配置为能够运动至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以供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与第二钢索轨之间切换运行轨道;其通过将切换轨连接在支线的钢索轨上,再通过切换轨与其他主线及支线之间搭建供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的运行轨道,即可达到配送支线并轨连接物流总站的目的,无需重建新的物流配送系统,就可实现一条主线连接多条支线的网络化物流配送系统,节约建造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换并轨鞍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索轨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并轨鞍座。
背景技术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新颖的运输方式及设备相继涌现,低空架设钢索轨道的运输物流方式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更省时省力,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例如具有智能化配送功能的物流物流穿梭机器人,其作为轨道式或索道式物流主要载体,在运行方式上,只需要在物流总站与各配送站点之间架设钢索轨,然后通过驱动物流物流穿梭机器人在钢索轨上运行,即可实现在运输货物的目的。
在现实中,物流配送站点往往需要根据具体影响因素如区域行政因素、地理因素以及人口密集程度等因素来进行具体选址,使得这些物流配送站点会呈现出空间多点分布的特点。基于建造成本的考虑,在配送线路的搭建上,一般会让钢索轨尽可能多得经过配送站点,以形成配送主线或支线。
然而,目前的钢索轨道式的物流配送系统为单线式物流配送系统,无论主线还是支线,都只能对被其内的钢索轨线路所穿越途经的配送站点进行货物的投放操作,而未被钢索轨线路所穿越途径的配送站点,就只能重新搭建通往物流总站的全新的物流配送支线,方能实现货物的无人智能配送目的,但是这种搭建全新的物流配送支线显然会带来巨大的成本消耗,不利于生产建设。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换并轨鞍座,其先将切换轨连接在配送支线的钢索轨上,再通过切换轨与其他主线或支线之间搭建供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的运行轨道,即可达到分支线路并轨连接物流总站的目的,无需重建新的物流支线配送系统,就可实现一条主线连接多条支线的网络化物流配送系统,节约建造成本。
本发明为实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换并轨鞍座,用于在第一钢索轨和通往与第一钢索轨相分离的配送主线中或配送支线中的第二钢索轨之间搭建供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的活动轨道,其中,包括至少一个架设于第一钢索轨一侧的切换梁,所述切换梁上设有至少一个连接于第二钢索轨的运行轨道的切换轨;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配置为能够运动至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以供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与第二钢索轨之间切换运行轨道。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固定第二钢索轨的端部的切换导件,第二钢索轨通过所述切换导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切换梁上;
所述切换轨的第二端部设置在所述切换梁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钢索轨的运行轨道的轴向延伸方向上,所述切换轨的第二端部与第二钢索轨的运行轨道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设置为能够供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通过。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做运动的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设置在所述切换梁上,以驱动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运动至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或者,驱动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往远离所述第一钢索轨的方向运动;当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运动至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时,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钢索轨的正上方,且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钢索轨的轴线相平行;当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第一钢索轨时,所述第一钢索轨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钢索轨之间的最远距离配置为至少能够供所述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上运行通过。
进一步的,所述切换轨的底部具有呈板面状结构的可弯曲支承件,所述可弯曲支承件沿所述切换轨的轴线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架设第一钢索轨的立柱,所述立柱上装设有至少一个主体梁,所述主体梁上设有至少两个呈相对应设置的支撑轮,所述支撑轮周向上的至少部分侧壁向所述支撑轮的圆心方向凹陷以形成与第一钢索轨的外形相配合的支撑槽,所述支撑槽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钢索轨,以支撑所述钢索轨。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一端部在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时对其位置进行锁定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主体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钢索轨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滑杆、压板和弹性件,所述滑杆滑动设置在所述主体梁上,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滑杆顶部,所述压板底部设有锁定头,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压板与所述主体梁之间;所述切换轨底部设有锁定板,所述锁定板上设有锁定孔,当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钢索轨的正上方时,锁定头位于所述锁定孔的正上方;所述压板设置在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范围内,当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至切换轨的第一端部时,所述压板上的锁定头位于所述锁定孔内。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钢索轨一侧的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与所述驱动器电性连接;所述切换轨上设有检测板,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头位于所述检测板的运动范围内;当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运动至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时,所述检测板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头相接触,以感应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的运动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具有斜面,所述斜面呈倾斜向上设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感应物流穿梭机器人的位置信息的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切换轨的第二端部的侧部,且位于物流穿梭机器人在所述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范围内,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与所述驱动器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位于同一所述主体梁上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支撑轮之间均设有支撑硬轨,所述支撑硬轨位于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以构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钢索轨;所述支撑硬轨设置在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的运行轨道上。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上设有横梁,所述横梁远离所述主体梁的端部装设有切换立梁,所述切换梁装设在所述切换立梁上;所述切换立梁与所述主体梁之间的空间形成供穿梭机在第一钢索轨上运行穿过的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器为直线推杆电机,所述直线推杆电机的推杆连接所述可弯曲支承件。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换并轨鞍座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通过该换并轨鞍座,将切换轨连接在支线的钢索轨上,再通过切换轨与其他主线或支线之间搭建供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的运行轨道,即可达到支线并轨连接主线的目的,就可实现一条主线连接多条支线的网络化物流配送系统,节约建造成本,一条主线连接多条支线的网络化物流配送系统,也有利于提高物流的配送效率;
2)限位结构可以起到避免穿梭机切换运行轨道时发生脱轨的问题,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
3)通过在主体梁上设计用于检测切换轨的第一端部是否准确到位的第一位置传感器,可以起到提高切换轨的运行至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时的位置精确度的作用;
4)在主体梁上设计支撑硬轨,并将支撑硬轨设置于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起到用质地坚硬的支撑硬轨来代替第一钢索轨中被截断的部分的作用;当把支撑硬轨设置在切换轨的第一端部的运行轨道上时,可以提高穿梭机在切换运行轨道时的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换并轨鞍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第二视角下本发明所述换并轨鞍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在主体梁上装设限位结构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第一钢索轨;2、第二钢索轨;3、切换梁;4、切换轨;401、第一端部;402、第二端部;5、切换导件;6、驱动器;7、可弯曲支承件;8、立柱;9、主体梁;10、支撑轮;1001、支撑槽;11、限位结构;1101、滑杆;1102、压板;1103、弹性件;1104、锁定头;12、锁定板;13、锁定孔;14、第一位置传感器;15、检测板;151、支承板;16、斜面;17、第二位置传感器;18、支撑硬轨;19、横梁;20、切换立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
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并轨鞍座,用于在第一钢索轨1和通往与第一钢索轨1相分离的配送主线中或配送支线中的第二钢索轨2之间搭建供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的活动轨道,其中,包括至少一个架设于第一钢索轨1一侧的切换梁3,切换梁3上设有至少一个连接于第二钢索轨2的运行轨道的切换轨4;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配置为能够运动至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轨道上,以供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1与第二钢索轨2之间切换运行轨道。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换并轨鞍座,通过切换梁3在第一钢索轨1的侧部架设连接于第二钢索轨2的运行轨道的切换轨4,并通过控制该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使其能够运动至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轨道上,由此来供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1与第二钢索轨2之间切换运行轨道,如此即可达到连通第一钢索轨1和第二钢索轨2的目的,加之第二钢索轨2又通往与第一钢索轨1相分离的配送支线,如此,就可以实现在第一钢索轨1与不被第一钢索轨1所穿越途径的配送线路之间搭建供物流穿梭机器人进行货物输送的运行轨道的目的。并且通过控制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使其可以适时分离出第一钢索轨1上,从而达到确保第一钢索轨1上的物流穿梭机器人的正常运行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途径最多的配送站点的配送线路选取为物流运输的主线即本实施例中示例性所述的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轨道,然后在剩余的未被第一钢索轨1所穿越途径的配送站点之间,搭建合适的作为分支线路即本实施例中示例性所述的第二钢索轨2,并将该第二钢索轨2通过该换并轨鞍座上,连接在主线即第一钢索轨1上,即并轨,如此就可以实现空间多线式物流配送的目的。无需通过搭建全新的物流配送系统即可实现连通未被途径的配送线路的目的。利用现有的距离最近的主线,再结合分支线路,即可实现连通各配送线路与物流总站的目的,显然的,利用并轨运输的方式,可以达到节省大量建造成本的目的,并且,同一穿梭机也能实现在同一时间内往更多的配送点进行货物运送的目的,即换轨,以减少物流穿梭机器人的往返次数,提高了配送效率。
此外,该换并轨鞍座可以不仅仅用于配送主线与配送支线之间的切换连接,还可以用于配送支线与更下一级的配送支线之间的切换连接,同时,同一级别的钢索轨还可以同时连接多条配送线路,实现钢索轨得到最优的利用,以提升输送效率。
综上,通过该换并轨鞍座,无需重新搭建全新的配送支线,就可以实现空间多线互联式物流配送的目的,大大节约了建造成本,空间多点多线式的物流交通系统,也有利于提高物流的配送效率。
优选地,参见图2,还包括用于固定第二钢索轨2的端部的切换导件5,第二钢索轨2通过切换导件5固定安装在切换梁3上,具体的,将第二钢索轨2的端部卷绕于切换导件5上,并将其端部通过单向锚定件或者卡箍等固定件固定在切换梁3上,以固定第二钢索轨2,其中,该切换导件5可以为滚轮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同时,切换轨4的第二端部402设置在切换梁3上,且位于第二钢索轨2的运行轨道的轴向延伸方向上,切换轨4的第二端部402与第二钢索轨2的运行轨道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设置为能够供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通过,通过切换轨4的第二端部402设置在第二钢索轨2的运行轨道的轴向延伸方向上,使得切换轨4的运行轨道与第二钢索轨2的运行轨道可以实现顺畅连接的目的。
优选地,参见图2和图5,还包括用于驱动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做运动的驱动器6,驱动器6设置在切换梁3上,以驱动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运动至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轨道上,或者,驱动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往远离第一钢索轨1的方向运动;具体的,当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运动至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轨道上时,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位于第一钢索轨1的正上方,且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的轴线与第一钢索轨1的轴线相平行,通过将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的轴线与第一钢索轨1的轴线相平行设置,以达到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的运行轨道与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轨道相重合的目的,从而实现物流穿梭机器人能够从第一钢索轨1运行至切换轨4上的目的,或者实现物流穿梭机器人从切换轨4顺畅运行至第一钢索轨1上的目的;当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远离第一钢索轨1时,第一钢索轨1的第一端部401与第一钢索轨1之间的最远距离配置为至少能够供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1上运行通过,即在相分离时,第一端部401与第一钢索轨1之间的距离需要满足大于物流穿梭机器人的运行空间,以避免切换轨4干涉到穿梭机在第一钢索轨1上的运行的问题。通过控制驱动器6,以带动切换轨4的第二端部402进行运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切换轨4具有一定的弹性或柔性,驱动器6带动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做水平方向的摆动,当然,也可以配置为对第一端部401做竖直方向的摆动。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切换轨4使用可弯曲的现有金属材料即可,例如不锈钢。
优选地,参见图2和图5,切换轨4的底部具有呈板面状结构的可弯曲支承件7,可弯曲支承件7沿切换轨4的轴线方向延伸。板面状结构的可弯曲支承件7,可以起到提高切换轨4在竖直方向上的抗变形的能力,提高结构稳定性,以便于物流穿梭机器人能够顺畅的通过。
优选地,参见图1、图4和图6,还包括用于架设第一钢索轨1的立柱8,立柱8上装设有至少一个主体梁9,主体梁9上设有至少两个呈相对应设置的支撑轮10,支撑轮10周向上的至少部分侧壁向支撑轮10的圆心方向凹陷以形成与第一钢索轨1的外形相配合的支撑槽1001,支撑槽1001用于连接第一钢索轨1,以支撑钢索轨。通过将设计两个相对应设置的支撑轮10,将第一钢索轨1挂接在两个支撑轮10的支撑槽1001内,可以起到对第一钢索轨1进行固定限位以及支撑的作用,以便于切换轨4的稳定对接,具体的,支撑轮10除了可以用于挂接第一钢索轨1的作用之外,实际中,还可以用作第一钢索轨1的截断连接点,即将第一钢索轨1在该两个支撑轮10之间的钢索轨段截断,然后将两段被截的钢索轨的端部分别接在支撑轮10上,参见图6,然后在位于同一主体梁9上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支撑轮10之间均设计支撑硬轨18,并将支撑硬轨18设置于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轨道上,如此设计,即可达到用质地坚硬的支撑硬轨18来代替第一钢索轨1中被截断的部分的目的,即用支撑硬轨18来构成至少部分第一钢索轨1;当把支撑硬轨18设置在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的运行轨道上时,需要并轨时,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则会运行至质地坚硬的支撑硬轨18上,以提高穿梭机在切换运行轨道时的运行稳定性。
参见图6和图7,还包括用于对第一端部401在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轨道上时对其位置进行锁定的限位结构11,限位结构11设置在主体梁9上,且位于第一钢索轨1的一侧。
优选地,参见图7,限位结构11包括滑杆1101、压板1102和弹性件1103,滑杆1101滑动设置在主体梁9上,压板1102设置在滑杆1101顶部,压板1102底部设有锁定头1104,弹性件1103设置在压板1102与主体梁9之间,具体的,弹性件1103优选为弹簧,套接在滑杆1101上;切换轨4底部设有锁定板12,锁定板12上设有锁定孔13,当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位于第一钢索轨1的正上方时,锁定头1104位于锁定孔13的正上方,以达到对位设置的目的;压板1102设置在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范围内,当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至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时,压板1102上的锁定头1104位于锁定孔13内。
具体的,由于将压板1102设置在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范围内,当需要进行切换运行轨道时,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运行至支撑硬轨18上,同时切换轨4底部的锁定板12也会跟随运行至第一钢索轨1下方的主体梁9上,并且锁定板12上的锁定孔13会与锁定头1104相对应(即锁定孔13位于锁定头1104的运动范围内),当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至第一端部401位置前会接触并挤压压板1102,以带动压板1102上的锁定头1104向下运动,以插接在锁定孔13中,从而达到物流穿梭机器人在进入切换轨4前先将切换轨4锁定在第一钢索轨1正上方的目的,以避免发生换轨时切换轨4出现脱轨的问题,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参见图3和图7,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钢索轨1一侧的第一位置传感器14,第一位置传感器14与驱动器6电性连接;切换轨4上设有检测板15,第一位置传感器14的检测头位于检测板15的运动范围内;当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运动至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轨道上时,检测板15与第一传感器的检测头相接触,以感应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的运动位置,当位置信息为预设值时,即可反馈信息至驱动器6,以指令驱动器6停止,从而使切换轨4能够正常停稳在第一钢索轨1的正上方。通过第一位置传感器14,实现切换轨4的对位检测目的,以避免发生切换轨4未运行至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轨道上时就停止运动的问题,同时也避免切换轨4发生运动过度而跨越第一钢索轨1的问题。通过在主体梁9上设计用于检测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是否准确到位的第一位置传感器14,可以起到提高切换轨4的运行至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轨道时的位置精确度的作用。
优选地,参见图7,所述检测板15底部设有支承板151,所述支承板151对应设置于主体梁9与第一钢索轨1之间,当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在切换轨4上时,切换轨4会受到物流穿梭机器人的重力作用而下沉,而处于主体梁9上方的支承板151就会下压至抵接在主体梁9上,以实现支撑切换轨4的作用,提高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参见图3和图7,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具有斜面16,斜面16呈倾斜向上设置。设置斜面16,使得切换轨4的端部与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轨道之间能够顺畅对接,以降低穿梭机切换轨4道时的振动,提高稳定性。
优选地,参见图4和图5,还包括用于感应物流穿梭机器人的位置信息的第二位置传感器17,第二位置传感器17设置在切换轨4的第二端部402的侧部,且位于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1的运行范围内,第二位置传感器17与驱动器6电性连接。当穿梭机从切换轨4的第一端部401运行至第二端部402时,会触碰到第二位置传感器17,当第二位置传感器17感应到物流穿梭机器人已经离开切换轨4后,即可启动驱动器6,以驱动切换轨4脱离出第一钢索轨1,以供第一钢索轨1上的物流穿梭机器人的正常运行,当然,第一位置传感器14也可以与第二位置传感器17相结合以相互反馈检测信息,达到综合检测穿梭机在切换轨4的运行轨道中的运动信息的目的。
优选地,参见图1,立柱8上设有横梁19,横梁19远离主体梁9的端部装设有切换立梁20,切换梁3装设在切换立梁20上;切换立梁20与主体梁9之间的空间形成供穿梭机在第一钢索轨1上运行穿过的通道,该通道实现供物流穿梭机器人的正常通行,通过设计横梁19和切换立梁20,实现将切换梁3和主体梁9共同装设在同一立柱8上的目的,节省成本。
优选地,参见图5,驱动器6为直线推杆电机,直线推杆电机的推杆连接可弯曲支承件7,本实施例中,驱动直线推杆电机的推杆运动,以使其可以推动切换轨4的侧部,使得切换轨4发生弯曲,通过控制切换轨4的弯曲程度实现带动切换轨4的第二端部402运行的目的,具体的,直线推杆电机的主体与切换梁3铰接,直线推杆电机的推杆与可弯曲支承件7铰接。
另外,驱动器6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如气缸等。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换并轨鞍座,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该换并轨鞍座,将切换轨连接在支线的钢索轨上,再通过切换轨与其他主线或支线之间搭建供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的运行轨道,即可达到支线并轨连接主线的目的,就可实现一条主线连接多条支线的网络化物流配送系统,节约建造成本,一条主线连接多条支线的网络化物流配送系统,也有利于提高物流的配送效率;
2)限位结构可以起到避免穿梭机切换运行轨道时发生脱轨的问题,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
3)通过在主体梁上设计用于检测切换轨的第一端部是否准确到位的第一位置传感器,可以起到提高切换轨的运行至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时的位置精确度的作用;
4)在主体梁上设计支撑硬轨,并将支撑硬轨设置于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起到用质地坚硬的支撑硬轨来代替第一钢索轨中被截断的部分的作用;当把支撑硬轨设置在切换轨的第一端部的运行轨道上时,可以提高穿梭机在切换运行轨道时的运行稳定性。
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换并轨鞍座,用于在第一钢索轨和通往与第一钢索轨相分离的主线中或支线中的第二钢索轨之间搭建供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的活动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架设于第一钢索轨一侧的切换梁,所述切换梁上设有至少一个连接于第二钢索轨的运行轨道的切换轨;
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配置为能够运动至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以供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与第二钢索轨之间切换运行轨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并轨鞍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固定第二钢索轨的端部的切换导件,第二钢索轨通过所述切换导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切换梁上;
所述切换轨的第二端部设置在所述切换梁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钢索轨的运行轨道的轴向延伸方向上,所述切换轨的第二端部与第二钢索轨的运行轨道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设置为能够供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并轨鞍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做运动的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设置在所述切换梁上,以驱动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运动至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或者,驱动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往远离所述第一钢索轨的方向运动;
当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运动至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时,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钢索轨的正上方,且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钢索轨的轴线相平行;
当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第一钢索轨时,所述第一钢索轨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钢索轨之间的最远距离配置为至少能够供所述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上运行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并轨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轨的底部具有呈板面状结构的可弯曲支承件,所述可弯曲支承件沿所述切换轨的轴线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并轨鞍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架设第一钢索轨的立柱,所述立柱上装设有至少一个主体梁,所述主体梁上设有至少两个呈相对应设置的支撑轮,所述支撑轮周向上的至少部分侧壁向所述支撑轮的圆心方向凹陷以形成与第一钢索轨的外形相配合的支撑槽,所述支撑槽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钢索轨,以支撑所述钢索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并轨鞍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一端部在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时对其位置进行锁定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主体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钢索轨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并轨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滑杆、压板和弹性件,所述滑杆滑动设置在所述主体梁上,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滑杆顶部,所述压板底部设有锁定头,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压板与所述主体梁之间;
所述切换轨底部设有锁定板,所述锁定板上设有锁定孔,当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钢索轨的正上方时,锁定头位于所述锁定孔的正上方;
所述压板设置在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范围内,当物流穿梭机器人运行至切换轨的第一端部时,所述压板上的锁定头位于所述锁定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并轨鞍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钢索轨一侧的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与所述驱动器电性连接;
所述切换轨上设有检测板,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头位于所述检测板的运动范围内;
当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运动至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时,所述检测板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头相接触,以感应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的运动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并轨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具有斜面,所述斜面呈倾斜向上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并轨鞍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感应物流穿梭机器人的位置信息的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切换轨的第二端部的侧部,且位于物流穿梭机器人在所述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范围内,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与所述驱动器电性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并轨鞍座,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所述主体梁上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支撑轮之间均设有支撑硬轨,所述支撑硬轨位于物流穿梭机器人在第一钢索轨的运行轨道上,以构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钢索轨;
所述支撑硬轨设置在所述切换轨的第一端部的运行轨道上。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并轨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设有横梁,所述横梁远离所述主体梁的端部装设有切换立梁,所述切换梁装设在所述切换立梁上;
所述切换立梁与所述主体梁之间的空间形成供穿梭机在第一钢索轨上运行穿过的通道。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并轨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为直线推杆电机,所述直线推杆电机的推杆连接所述可弯曲支承件。
CN202111679304.1A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换并轨鞍座 Pending CN1142293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9304.1A CN114229370A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换并轨鞍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9304.1A CN114229370A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换并轨鞍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29370A true CN114229370A (zh) 2022-03-25

Family

ID=80745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79304.1A Pending CN114229370A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换并轨鞍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2937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02713A (zh) * 2023-05-05 2023-06-02 哈尔滨学院 一种工业气体泄露实时在线监测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02713A (zh) * 2023-05-05 2023-06-02 哈尔滨学院 一种工业气体泄露实时在线监测设备
CN116202713B (zh) * 2023-05-05 2023-08-08 哈尔滨学院 一种工业气体泄露实时在线监测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86940B2 (en) Alignment system for an elevator car
CN114229370A (zh) 一种换并轨鞍座
CN103979277A (zh) 吊挂式轨道货运系统
CN212865454U (zh) 一种平移切换的磁悬浮道岔
CN102991978A (zh) 自行小车系统
CN109208410A (zh) 悬挂式单轨道岔摆动式补偿轨装置及其补偿方法
CN200974948Y (zh) 道岔铺设纵移平车
CN111056226A (zh) 卷筒循环垂直输送设备
CN109208398B (zh) 道岔和跨座式轨道系统
CN217675056U (zh) 一种换并轨鞍座
CN209307792U (zh) 悬挂式单轨道岔摆动式补偿轨装置
CN212711286U (zh) 一种轨道变向装置、轨道系统以及无人配送系统
CN212197256U (zh) 一种瓷砖自动生产线及其瓷砖自动摆渡系统
CN110482096B (zh) 巷道机的多巷道快速切换系统
CN209162538U (zh) 一种内导向式渡线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109262177B (zh) 井架焊接平台
CN218466211U (zh) 道岔
JPH06173201A (ja) モノレール搬送設備における分岐合流装置
CN210139197U (zh) 切换夹具库
CN211686909U (zh) 循环垂直送料机
CN102395500B (zh) 具有被拴系在横向牵引绳上的被牵引车辆的运输装置
CN209010864U (zh) 道岔组件和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CN219990971U (zh) 一种无人行车自动定位系统
CN111137635A (zh) 一种瓷砖自动生产线及其瓷砖自动摆渡系统
CN115892881A (zh) 一种多段轨道式货物运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