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49812B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灰度修正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灰度修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49812B
CN103149812B CN201210519749.8A CN201210519749A CN103149812B CN 103149812 B CN103149812 B CN 103149812B CN 201210519749 A CN201210519749 A CN 201210519749A CN 103149812 B CN103149812 B CN 1031498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lump
gray scale
concentration
band
g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1974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49812A (zh
Inventor
田中秀明
原岛隆
平田胜行
山中大树
斋藤和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680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4127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722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3712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149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98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498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98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60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07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pparatus or devices
    • H04N1/00015Reproduc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26Methods therefor
    • H04N1/00034Measuring, i.e. determining a quantity by comparison with a standar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26Methods therefor
    • H04N1/00045Methods therefor using a reference pattern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 e.g. a test cha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26Methods therefor
    • H04N1/00063Methods therefor us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apparatus itself, e.g. self-te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71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taken
    • H04N1/00082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 H04N1/00087Setting or calibra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7Control or modification of tonal gradation or of extreme levels, e.g. background level
    • H04N1/4076Control or modification of tonal gradation or of extreme levels, e.g. background level dependent on references outside the picture
    • H04N1/4078Control or modification of tonal gradation or of extreme levels, e.g. background level dependent on references outside the picture using gradational references, e.g. grey-scale test pattern analysi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07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pparatus or devices
    • H04N1/00023Colou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82Image hardcopy reproduc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及其灰度修正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在像载持体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多个位置处形成在副扫描方向上排列了多个灰度色块的多个色块带的图像形成部;检测多个色块带的浓度的浓度检测部;以及基于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灰度修正的控制部。多个色块带相互不同。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灰度修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数字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及其灰度修正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对带电的感光体照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来形成静电潜像,并利用包括调色剂的显像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像,从而将静电潜像可视化来形成调色剂像。然后,在将该调色剂像直接或者间接转印到纸张后,通过使用定影器加热以及加压来将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从而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因感光体、显像剂等的老化、装置周边的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变动等,会存在调色剂像的图像浓度发生变动,形成于纸张的输出图像的画质降低这样的问题。具体而言,会产生输入图像的灰度没有被忠实地再现于输出图像这样的现象。因此,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了用于实现灰度修正等图像浓度的稳定化的图像稳定化控制,以使输入图像的灰度等稳定地再现于输出图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感光体上形成由多个灰度构成的灰度图案像(也称为色块带)来作为测试用的调色剂像,基于该灰度图案像的浓度进行灰度修正。该灰度修正是为了在电源接通时、休眠恢复时、达到某规定的打印枚数时、或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修正印字中的灰度特性而进行的。
作为图像稳定化控制,例如存在使用光传感器对形成于作为像载持体的中间转印带的CMYK各色调色剂图案的浓度进行检测,基于该检测结果(灰度特性)生成灰度修正数据,并使其反馈至带电电位、显像电位、曝光量等图像形成条件的灰度修正(伽马修正)等。
具体而言,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当进行灰度修正时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灰度图案像,该各灰度的浓度通过浓度检测传感器来检测。然后,通过按照使检测出的浓度与预先设定的目标浓度一致的方式对显像偏压进行调节(换句话说通过进行灰度修正),来获得所希望的图像浓度。实际上,该灰度修正是基于由浓度检测传感器获得的浓度检测值,通过按照使各灰度成为规定的浓度的方式,在控制部的灰度转换表中对图像数据的输入灰度进行修正而进行的。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基于具有规定的灰度值的图像数据,在像载持体上分别形成灰度修正用的各色的灰度图案像,并使用反射型浓度检测传感器对形成的各色的灰度图案像的浓度进行测量,基于测量结果制作伽马修正曲线,并定期更新伽马修正曲线的图像形成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592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343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655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34367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0-17168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1-647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图像稳定化控制中,需要准确检测形成在像载持体上的灰度图案像的浓度,并准确把握当前的灰度特性。然而,在构成形成在像载持体上的灰度图案像的多个灰度色块中,存在受所谓图像不均匀的影响的可能性。图像不均匀是指,由于构成图像形成部的部件亦即显像辊、感光体或者转印带等的疲劳等,输出至纸张的输出图像的浓度在像载持体的行进方向(也称副扫描方向。)上变淡或变浓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像载持体的行进方向上形成在纸张上的多个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结果中包含图像不均匀的影响。因而,特别是在高浓度的灰度色块中,浓度检测结果不准确。因此,根据多个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结果计算出的图像形成部的灰度特性不准确,即使基于该灰度特性进行灰度修正,也不能实现适当的图像稳定化控制。
另外,在构成形成在像载持体上的灰度图案像的多个灰度色块中,存在受所谓反射不均匀的影响的可能性。反射不均匀是指,在像载持体的基面(base),由于沿像载持体的行进方向产生凹凸的偏差,从而照射用于在该基面形成静电潜像的激光时的反射率产生偏差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像载持体的行进方向上形成在纸张上的多个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结果中包含反射不均匀的影响。因而,特别是在低浓度的灰度色块中,浓度检测结果不准确。因此、根据多个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结果计算出的图像形成部的灰度特性不准确,即使基于该灰度特性进行灰度修正,也不会实现适当的图像稳定化控制。
另外,若灰度图案像的检测精度恶化,则伴随于此灰度修正的精度也变差,以往,为了对灰度图案像的浓度进行高精度检测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专利文献2~4中,公开了一种使用多个灰度图案像的技术。另外,还在专利文献2、4中公开了一种以使得抵消按显像辊、中间转印带、感光体的周期出现的不均匀(周期不均匀)的方式,以上述周期的1/2、M/N(M,N为相对质数)的间隔来配置多个灰度图案的技术。
另外,在专利文献5、6中,公开了一种通过研究灰度图案像的布局,抑制因浓度不均匀、浓度不足而导致的灰度修正的精度降低的技术。
此外,为了通过缩短灰度图案像的浓度检测时间来缩短灰度修正的整体所花费的时间,使灰度图案像变短即可。然而,若使构成灰度图案像的各灰度色块缩短,则灰度色块的浓度被误检测的可能性变高,其结果导致灰度修正的精度降低。
如上述专利文献2~6那样,如果形成多个灰度图案像,则能够使各灰度色块的总长度变得比较长,因此能够降低灰度色块的浓度被误检测的可能性。但是,根据灰度图案像的配置方法,灰度图案像的浓度检测时间变长。
如图1以及图2,示出了在中间转印带1上形成多个灰度图案像3-1、3-2的情况下的灰度图案像3-1,3-2的配置例。
图1表示将相同的灰度图案像3-1、3-2沿中间转印带1的移动方向直列配置的例子。在图的例子中,当中间转印带1向箭头方向移动时,利用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浓度检测传感器2,从左向右对灰度图案像3-1、3-2的浓度进行测量。
图2表示将相同的灰度图案像3-1、3-2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的移动方向并列配置的例子。在图的例子中,当中间转印带1向箭头方向移动时,利用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各浓度检测传感器2-1、2-2,从左向右对灰度图案像3-1、3-2的浓度同时进行测量。
在图1以及图2中的任意情况下,均计算包含在相同的灰度图案像3-1、3-2中的每一灰度色块的浓度平均值,并能够根据该浓度平均值来进行灰度修正,从而获得浓度不均匀等的影响少,可靠性高的浓度测量值。
然而,在采用了图1的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将灰度图案像3-1、3-2直列配置,通过一个浓度检测传感器2来检测浓度,所以与图2所示那样,将灰度图案3-1、3-2并列配置并通过2个浓度检测传感器2-1、2-2来检测浓度的情况比较,存在浓度检测时间长的缺点。若单纯考虑,对浓度检测时间而言,图1的配置的情况是图2的配置的情况的2倍。
另一方面,若考虑遍布中间转印带1的轴向(也称为主扫描方向。)上,存在划痕4的情况,图1的配置与图2的配置相比更能够获得准确的浓度检测结果。也就是说,在图1的配置的情况下,即使在灰度图案像3-1中有存在划痕4的灰度色块,也能够将该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用灰度图案像3-2中的相同灰度的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来替换。与此相对,在图2的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划痕4出现在灰度图案像3-1、3-2中的相同灰度的灰度色块的两方,所以难以对出现划痕4的灰度色块取得准确的浓度检测值。即、在图2的配置的情况下,虽然能够降低局部划痕的影响,但难以回避因如遍及整个中间转印带1的轴向产生的划痕4、不均匀造成的影响。
在中间转印带1上,作为与划痕4同样遍及中间转印带1的轴向的浓度变动要因,还有中转带的卷曲折印、感光鼓的纹理等。
以往,关于兼备缩短浓度检测时间和抑制因遍及与灰度图案像的图案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浓度变动要因(在图1以及图2的情况下,遍及中间转印带1的轴向的划痕4)所导致的浓度检测精度的降低的技术未被充分研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像载持体的行进方向(主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图像不均匀或者反射不均匀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当的灰度修正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灰度修正方法。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浓度检测时间的增加的同时,抑制因遍及主扫描方向产生的划痕等的浓度变动要因所导致的浓度检测精度的降低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灰度修正方法。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下述部构成:在像载持体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多个位置上形成在副扫描方向上排列了多个灰度色块的多个色块带的图像形成部;检测上述多个色块带的浓度的浓度检测部;以及基于上述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灰度修正的控制部,其中,上述多个色块带相互不同。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灰度修正方法由以下的步骤构成:由图像形成部在像载持体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多个位置上形成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多个灰度色块的多个色块带的第1步骤;由浓度检测部检测上述多个色块带的浓度的第2步骤;以及由控制部基于上述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灰度修正的第3步骤,其中,上述多个色块带相互不同。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当在像载持体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图像不均匀或者反射不均匀时,能够进行适当的灰度修正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灰度修正方法。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多个色块带在主扫描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合,所以与在主扫描方向上直列配置的情况相比,浓度检测时间变短。另外,由于对于多个色块带而言,在重合的位置上,多个色块带之间至少一部分的灰度不同,所以即使在遍及主扫描方向产生了划痕等浓度变动要因的情况下,也存在未受浓度变动要因的影响或者影响少的灰度色块,其结果,能够抑制浓度检测精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6图1是表示将相同的灰度图案像直列配置的以往技术的图。
图2是表示将相同的灰度图案像并列配置的以往技术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5是表示浓度检测传感器与第1区域以及第2区域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作为输入的原图像与实际的打印图像之间的浓度的关系的灰度特性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色块带以及灰度色块的图。
图8是对应原图像浓度数据表示由浓度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色块带的浓度检测值的图。
图9是表示浓度检测传感器输出值与浓度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灰度转换表(图中的曲线L3)的样子的图。
图11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色块带的构成的图。
图11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色块带的构成的图。
图12是表示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灰度修正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采用的灰度特性曲线以及灰度修正曲线的图。
图14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色块带的构成的图。
图14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色块带的构成的图。
图15是表示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灰度修正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6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色块带的构成的图。
图16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色块带的构成的图。
图17是表示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灰度修正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色块带的构成例1的图。
图1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色块带的构成例2的图。
图2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色块带的构成例3的图。
图2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色块带的构成例4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浓度检测处理例1的流程图。
图23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浓度检测处理例2的流程图。
图24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浓度检测处理例3的流程图。
图25是表示通过第4实施方式的构成而得到的浓度检测传感器的输出值的图。
图26是表示利用以往构成而得到的浓度检测传感器的输出值的图。
图中符号说明:
5…图像形成装置;10…控制部;40…图像形成部;43、43-1、43-2…浓度检测传感器(浓度检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
[1]整体构成
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5具备图像形成部40、中间转印部42、浓度检测传感器43、搬运部50、定影部60以及操作显示部20等。
图像形成装置5是应用了电子照相工序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5通过将形成在感光体413上的C(青色)、M(洋红)、Y(黄色)、K(黑色)的各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在中间转印带421上将4色调色剂像重叠后,向纸张进行二次转印,从而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5采用了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直列配置与C、M、Y、K的4色分别对应的感光体413,在旋转一次的期间,将各色的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的串列方式(tandemelectrophotographic)。
图像形成部40具备用于基于输入的图像数据来形成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的图像的图像形成部41Y、41M、41C、41K。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部41Y、41M、41C、41K具有相同的构成。为了便于图示以及说明,共同的构成要素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分别进行区分的情况下,附加Y、M、C、或者K来表示。在图3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部41Y的构成要素赋予了附图标记,其他的图像形成部41M、41C、41K的构成要素省略了附图标记。
利用图像形成部41Y来说明图像形成部40的构成。图像形成部41Y具备曝光装置411、显像装置412、感光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洗装置415等。
感光体413是在例如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的圆周面依次层叠有打底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 Generation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 Transport Layer)的负带电型的具有光导电性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 Photo-conductor)。
带电装置414使上述感光体413的表面同样带负极性电。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对感光体413照射与各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当对感光体413照射激光时,在感光体413的电荷产生层产生正电荷,并被输送至电荷输送层的表面。然后,感光体413的表面的电荷被中和。这样,在各感光体413的表面形成各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像装置412收纳了各色成分的显像剂。显像剂例如是由调色剂和载持体构成的二成分显像剂。显像装置412利用调色剂使感光体413的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像来形成可视化的调色剂像。其中,显像剂还可以是1成分系调色剂。
鼓清洗装置415具有与感光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洁刮刀。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被鼓清洁刮刀刮除而除去。
中间转印部42具备成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二次转印辊423、驱动辊424、从动辊425以及带清洗装置426等。其中,中间转印带421作为本发明的像载持体而发挥功能。
中间转印带421由无端状带构成,架设于驱动辊424以及从动辊425。中间转印带421通过驱动辊424的旋转而向箭头A方向以一定速度行进。若中间转印带421被一次转印辊422压接于感光体413,则各色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然后,若中间转印带421被二次转印辊423压接于纸张S,则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到纸张S。
带清洗装置426具有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洁刮刀。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被带清洁刮刀刮除而除去。
浓度检测传感器43在比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到纸张S的二次转印位置靠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也称为副扫描方向。)的上游侧,与中间转印带421对置配置,来对中间转印带421表面的灰度色块的浓度进行检测。对于浓度检测传感器43的详细内容将后述。
定影部60使用带加热方式。即、定影部60具有形成定影间隙部的上侧加压部和下侧加压部。上侧加压部具有加热辊和定影辊。无端状的定影带以规定的带张力架设在加热辊与定影辊之间。下侧加压部具有加压辊。加压辊经由定影带被定影辊以规定的荷重按压。这样,在定影辊与加压辊之间形成夹持纸张S进行搬运的定影间隙部。定影部60通过对搬运来的纸张S在定影间隙部进行加热、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S上。
搬运部50具备供纸部51、搬运机构52以及排纸部53等。基于见方、尺寸等而被识别的纸张S(例如,标准纸张或者特殊纸张)按预先设定的种类被收容在构成供纸部51的2个供纸盘51a、51b中。
收容在供纸盘51a、51b中的纸张S从最上部起被一张一张地送出,被具有定位辊52a等多个搬运辊的搬运机构52向二次转印辊423搬运。此时,利用定位辊52a,被供给的纸张S的倾斜被修正并且搬运时刻被调整。然后,中间转印带421上的各色调色剂像被一并二次转印到纸张S,在定影部60中被定影。被定影的纸张S被具备排纸辊53a的排纸部53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5的外部。
这样,图像形成装置5在图像形成部40中,基于被输入的图像数据,利用曝光装置411使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体413,并通过显像装置412使感光体413上的静电潜像显像来形成调色剂像,将形成于感光体413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将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
接下来,利用图4的控制框图对图像形成装置5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图像形成装置5具备控制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搬运部50、定影部60、中间转印部42以及浓度检测传感器43等。
控制部1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1、ROM(Read OnlyMemory)12、RAM(Random Access Memory)13等。CPU11从ROM12中读出与处理内容对应的程序后将其在RAM13中展开,并与展开的程序配合来对图像形成装置5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此时,参照保存在存储部72中的各种数据。存储部72例如由闪存或者硬盘驱动器等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构成。
控制部10经由通信部71与和LAN(Local Area Network)、WAN(WideArea Network)等通信网络连接的外部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收发。控制部10例如接收从外部装置发送的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在纸张上形成图像。通信部71例如由LAN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
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以及操作部22而发挥功能。显示部21按照从控制部1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有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操作部22将与用户的各种输入操作对应的操作信号向控制部10输出。
图像处理部30具有对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者用户设定对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的控制下,根据灰度修正数据来生成灰度修正表,进行灰度修正。其中,控制部10以及图像处理部30作为本发明的灰度修正部而发挥功能。
另外,图像处理部30对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灰度修正、色彩修正、阴影修正等各种修正处理以及压缩处理等。基于进行了这些处理后的数字图像数据在图像形成部40进行图像形成。
接下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5的浓度检测传感器43(43-1,43-2)。如图5所示,两个浓度检测传感器43-1、43-2例如分别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宽度方向(也称为主扫描方向。)的两侧部对置配置。中间转印带421的宽度方向是与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也称为副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浓度检测传感器43-1、43-2检测中间转印带421表面的灰度色块的浓度。具体而言,浓度检测传感器43-1、43-2检测位于中间转印带421的主扫描方向的两侧部、即非图像形成区域的第1区域500以及第2区域510的浓度。在图5中,图像形成区域是,能够根据输入图像数据由图像形成部40形成调色剂像的区域。非图像形成区域是,未由图像形成部40形成调色剂像的区域。
对浓度检测传感器43的构成例进行说明。浓度检测传感器43-1、43-2例如具备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的发光元件、和光电二极管(PD:Photodiode)等的受光元件,能够使用检测调色剂图案的浓度来作为反射浓度的反射型的光传感器。调色剂图案的反射浓度在将向检测对象物的入射光量设为I0,将来自检测对象物的反射光量设为I时,用-log(I/I0)表示。其中,浓度检测传感器43作为本发明的浓度检测部而发挥功能。
受光部具有受光元件,通过将由受光元件接受的光的量转换成电信号来取得传感器输出。灰度色块由带面和调色剂面构成,浓度检测传感器43-1、43-2检测调色剂的遮蔽率(调色剂相对于灰度色块整体的面积所占的比例)。从带面反射的光越少则传感器输出越小。若灰度色块的浓度变浓,则调色剂对带面的遮蔽率变高,传感器输出变小。由此,根据传感器输出的大小能够检测调色剂对带面的遮蔽率亦即灰度色块的浓度(参照图16)。其中,浓度检测传感器43-1、43-2的构成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构成,只要是能够检测浓度的构成即可。
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灰度色块的浓度越高的像,其反射光量I越小,从浓度检测传感器43-1、43-2输出的传感器输出值(反射浓度)越大。灰度色块的浓度高的像例如是最高浓度的黑色实心图像(solid image)。相反,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灰度色块的浓度越低的像,其反射光量I越大,从浓度检测传感器43-1、43-2输出的传感器输出值越小。灰度色块的浓度低的像例如是白色实心图像或者是未形成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421的基面。
此外,浓度检测传感器43的数目、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换句话说,只要能够检测中间转印带421上的第1区域500以及第2区域510的浓度即可。例如,浓度检测传感器43的数目也可以为一个。该情况下,需要使用一个传感器检测第1区域500以及第2区域510的两方的浓度。因此,考虑浓度检测传感器43能够检测的范围,优选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宽度方向上使第1区域500与第2区域510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靠近。例如,将第1区域500与第2区域510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即非图像形成区域的一方。另外,在中间转印带421由透光性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作为浓度检测传感器43,能够应用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夹持中间转印带421而对置配置的透射式的光传感器。
接下来,对浓度被浓度检测传感器43检测的第1区域500以及第2区域510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第1区域500和第2区域510在中间转印带421的主扫描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第1区域500以及第2区域510的宽度被设定在浓度检测传感器43的检测宽度以上,使得各区域500、510的浓度被浓度检测传感器43高精度地检测出。
[2]灰度修正
接下来,对灰度修正详细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可以将“灰度”换称为“浓度”,相反,还可以将“浓度”换称为“灰度”。
图6是表示将被输入的原图像数据中表示的浓度设为O.D.(OriginalDensity),将输出到记录纸S上的打印图像的浓度设为I.D.(Image Density)的情况下的浓度O.D.与浓度I.D.的关系、即灰度特性的图。在浓度O.D.与浓度I.D.的关系中,只要如图6的灰度特性直线L1所示那样线性的关系被维持,就能够获得理想的打印图像。
但是,实际上,浓度O.D.与浓度I.D.的关系由于温湿度等装置周围的环境、装置的耐久性、制造的偏差等变动要因,如图6的灰度曲线L2所示那样成为非线性的关系。其结果,导致打印图像的浓度相对被输入的原图像数据,按灰度发生大的变化。根据灰度曲线L2可知,通常情况下,在原图像数据为低浓度的区域中,由于与原图像浓度O.D.相比打印图像浓度I.D.变低,所以产生褪色,浓度极淡的打印图像难以再现在记录纸S上。另外,在原图像数据为高浓度的区域中,由于与原图像浓度O.D.相比打印图像浓度I.D.变高,所以产生色彩失真,难以将最大浓度附近的浓度差再现于记录纸S上。
因此,为了使打印图像的浓度与被输入的原图像数据所表示的浓度一致,需要修正灰度特性。具体而言,通过灰度修正使浓度O.D.与浓度I.D.的关系在全部灰度中稳定而成为线性关系。实际上,灰度修正是通过修正设置于控制部40的灰度转换表来进行的。
对灰度转换表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5在灰度修正时,在中间转印带421上形成如图7所示那样的色块带(也称为灰度图案像。)50,通过浓度检测传感器43对该色块带50的浓度进行检测。色块带50由灰度不同的多个灰度色块P1~P11构成。例如,将最大灰度设为100%,各灰度色块P1~P11的灰度为100%、90%、80%、70%、60%、50%、40%、30%、20%、10%、0%。各灰度色块P1~P11的长度为浓度检测传感器43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各灰度色块P1~P11的长度。各灰度色块的宽度(也可换称为色块带50的宽度)是即使浓度检测传感器43的口径、浓度检测传感器43的安装、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成像位置等偏斜,也能进行充分检测的宽度。
图8是对应原图像浓度数据示出通过浓度检测传感器43检测出的色块带50的浓度(打印图像浓度)检测值的图。图8中的黑色圆点分别表示各灰度色块P1~P11(图7)的浓度检测值。如图9所示那样,对于浓度检测值,能够使用预先作成的表示浓度检测传感器43的传感器输出值与浓度的关系的转换表来从传感器输出值转换为浓度而求得。根据图8可知,浓度检测值存在于灰度曲线L2上,从目标灰度特性直线L1偏离。因此,需要进行修正该偏离那样的灰度修正。
图10表示设置于控制部10的灰度转换表的样子。图10中的曲线L3表示修正后的灰度转换表的数据。曲线L3所示的修正数据是抵消灰度曲线L2从目标灰度特性直线L1偏离的值。也就是说,当原图像数据被输入时,如果使用与该原图像数据对应的曲线L3上的修正控制数据来控制图像形成部40(41Y、41M、41C、41K)的调色剂像形成动作,则能够使灰度色块的浓度成为目标灰度曲线L1上的浓度。
<第1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优选的灰度修正的方法。在第1区域500中,如图11A所示,由图像形成部40沿着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连续形成了10个灰度色块P1~P10。
灰度色块P1~P10是用于生成灰度修正数据的灰度色块,其浓度阶梯性地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浓淡变化以256灰度表现时,用于形成灰度色块P1~P10的输入图像的浓度、即输入灰度值从0(白色实心)阶梯性地变化至255(黑色实心)。即,多个灰度色块P1~P10被配置成从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的下游(先形成侧)向上游(后形成侧)浓度变低。
灰度色块P1~P10从前端的灰度色块P10起依次被浓度检测传感器43检测反射浓度。反射浓度相当于中间转印带421表面的颜色的浓度。
在第2区域510中,如图11B所示,沿着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通过图像形成部40连续转印10个基准色块P11~P20。
基准色块P11~P20是用于判定是否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图像不均匀的色块,由相同的浓度(输入灰度值)形成。在此,作为基准色块P11~P20,使用了最高浓度(输入灰度值为255)的黑色实心图像。在判定为产生了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基准色块P11~P20与灰度色块P1~P10一同被利用于灰度修正数据的生成。
基准色块P11~P20从前端的基准色块P20起依次被浓度检测传感器43检测反射浓度。
根据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能够判定是否产生了图像不均匀。其原因在于,在未产生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大致相同,而相对于此在产生了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会产生大的偏差。尤其是,高浓度的图像有容易受图像不均匀的影响的趋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最高浓度的黑实心图像来作为基准色块P11~P20。由此,能够容易地判定是否产生了图像不均匀。
在产生了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根据浓度检测传感器43对灰度色块P1~P10的检测结果而得到的图像形成部40的灰度特性与根据在未产生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的检测结果而得到的灰度特性不同,不能说是准确的灰度特性。即使基于该灰度特性进行灰度修正,也不能够成为适当的图像稳定化控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产生了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不仅利用浓度检测传感器43对灰度色块P1~P10的检测结果,还利用浓度检测传感器43对基准色块P11~P20的检测结果,在取得图像形成部40的准确的灰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成适当的灰度修正数据的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处理。具体而言,按照图12所示的流程图,进行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处理。
图12所示的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处理例如是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5的电源被接通时,CPU11执行保存在ROM12中的规定的程序而实现的。另外,优选该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处理在前一次的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后,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完成了规定枚数的图像形成时、或者从休眠模式(节电模式)恢复时等被定期进行。
首先,控制部10通过控制图像形成部40,使灰度色块P1~P10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第1区域500中(步骤S100)。灰度色块P1~P10的图像数据例如被存储在ROM12中。
接下来,控制部10通过控制图像形成部40,使基准色块P11~P20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第2区域510中(步骤S120)。基准色块P11~P20的图像数据例如被存储在ROM12中。
接下来,控制部10取得浓度检测传感器43对灰度色块P1~P10的检测结果和对基准色块P11~P20的检测结果(步骤S140)。得到的检测结果被暂时存储在RAM13中。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灰度色块P1~P10、基准色块P11~P20在通过浓度检测传感器43的检测区域后,被带清洗装置426除去。
接下来,控制部10根据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来判定是否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图像不均匀(步骤S160)。例如,控制部10计算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的平均值,在即使存在一个具有从该计算出的平均值偏离了规定值以上的反射浓度的基准色块的情况下,也判定为产生了图像不均匀。
如果在由控制部10判定为产生了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步骤S160,是),控制部10则根据步骤S140中的检测结果,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步骤S180)。具体而言,控制部10针对灰度色块P1~10的反射浓度CPn(CP1~CP10),通过使用基准色块P11~20的反射浓度CP (n+10)(CP11~CP20),按照使得灰度色块P10(黑色实心)的标准化值以0表示,灰度色块P1(白色实心)的标准化值以255表示的方式,按照下式(1),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输出灰度值。
输出灰度值={(CPn-CP(n+10))/(CP1-CP(n+10))}×255     …(1)
例如,在计算灰度色块P5的输出灰度值的情况下,按照下式(2),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灰度色块P5的反射浓度CP5
输出灰度值={(CP5-CP15)/(CP1-CP15)}×255     …(2)
另外,在计算灰度色块P8的输出灰度值的情况下,按照下式(3),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灰度色块P8的反射浓度CP8
输出灰度值={(CP8-CP18)/(CP1-CP18)}×255     …(3)
如以上那样,在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使用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与计算对象的灰度色块位于相同的位置的基准色块的反射浓度。其原因在于考虑到当产生了图像不均匀的情况时,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灰度色块以及基准色块受同样的图像不均匀的影响。此外,在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共用灰度色块P1的反射浓度CP1。其原因在于,最低浓度的灰度色块P1几乎不受图像不均匀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产生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步骤S160,否),控制部10基于步骤S140中的检测结果,来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步骤S200)。具体而言,控制部10通过参照将反射浓度转换为输出灰度值的转换表,根据灰度色块P1~10的反射浓度CPn(CP1~CP10)来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转换表例如存储在ROM12中。
在步骤S220中,控制部10使灰度色块P1~P10的输入灰度值与在步骤S180或者S200中计算出的输出灰度值建立对应,生成灰度特性曲线。该灰度特性曲线例如以图13的曲线L1表示。
接下来,控制部10基于在步骤S220中生成的灰度特性曲线L1,生成用于修正输入图像的灰度值的伽马修正曲线L2,以使得输入图像的灰度值忠实地再现于输出图像、即获得如图13所示的目标灰度特性L0(步骤S240)。该灰度修正曲线L2以与灰度特性曲线L1关于目标灰度特性L0成线对称的曲线表示。在将输入灰度值设为x,将输出灰度值设为y,将灰度特性曲线L1以y=f(x)表示的情况下,目标灰度特性L0为y=x,因此灰度修正曲线L2为灰度特性曲线L1的反函数(y=f-1(x))。
最后,控制部10基于在步骤S240中生成的灰度修正曲线L2,利用将输入灰度值与要修正该输入灰度值的修正灰度值建立对应的灰度修正表来生成并更新灰度修正数据(步骤S260)。灰度修正数据例如被存储在RAM13中。在以后的图像形成时,参照更新后的灰度修正数据来进行灰度修正,图像形成条件根据修正灰度值而被决定。通过完成步骤S260的处理,图像形成装置5结束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处理。
如以上详细说明那样,在第1实施方式中,沿着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将浓度分别不同的多个灰度色块P1~P10形成在第1区域500中,将基准色块P11~P20形成在第2区域510中。浓度检测传感器43检测位于第1区域500的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位于第2区域510的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然后,基于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对根据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计算的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进行修正,并根据该修正后的输出灰度值和灰度色块P1~P10的输入灰度值取得图像形成部40的灰度特性,生成基于该取得的灰度特性的灰度修正数据。
根据这样构成的第1实施方式,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容易受图像不均匀的影响的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来消除在灰度色块P1~P10间不均的图像不均匀的影响,能够准确地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根据该结果获得的灰度特性与根据未产生图像不均匀时的检测结果获得的灰度特性相近。因此,通过根据该灰度特性进行灰度修正,能够进行适当的图像稳定化控制。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判定是否产生了图像不均匀,只在判定为产生了的情况下,基于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来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由此,能够防止在未产生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在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多余地进行用于利用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来消除图像不均匀的影响的计算处理的情况。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浓度检测传感器43同时检测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由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所需的灰度色块P1~P10以及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进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灰度修正处理。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区域500以及第2区域510位于中间转印带421的主扫描方向的两侧部亦即非图像形成区域。由此,即使在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过程中,也能够进行上述的灰度修正处理。
此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准色块P11~P20的浓度为最高浓度的例子,但还可以是中间调的浓度。但是,在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为了有效消除图像不均匀的影响而优选最容易受图像不均匀的影响的最高浓度。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基准色块P11~P20的配置并不局限于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位置。总之,灰度色块P1~P10以及基准色块P11~P20分别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只在判定为产生了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基于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来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即使在判定为未产生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按照上式(1)来计算输出灰度值。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同时检测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的例子,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按照在中间转印带421的第1周检测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而在中间转印带421的第2周检测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的方式进行。但是,从在短时间内进行灰度修正处理的观点出发,希望在短时间内取得灰度色块P1~P10以及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因此优选同时检测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
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优选的灰度修正方法,说明了使用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11~P20的反射浓度来求出图像形成部40的灰度特性的情况。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公开了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的优选方法。关于图像形成装置5的基本构成,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说明。
图14A以及图14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色块带的构成的图。在图5所示的第1区域500中,如图14A所示那样,沿着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由图像形成部40连续转印10个灰度色块P1~P10。灰度色块P1~P10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在第2区域510中,如图14B所示,沿着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形成有10个基准色块P21~P30。基准色块P21~P30是用于判定是否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反射不均匀的色块,由相同的浓度形成。在此,作为基准色块P21~P30,使用了最低浓度(输入灰度值为0)、即中间转印带421的基面。换言之,基准色块P21~P30是未被图像形成部40实际转印调色剂像的区域。在判定为产生了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基准色块P21~P30与灰度色块P1~P10一同被利用于灰度修正数据的生成。
基准色块P21~P30从前端的基准色块P30起依次被浓度检测传感器43检测反射浓度。
能够基于基准色块P21~P30的反射浓度,来判定是否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反射不均匀。其原因在于,在未产生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基准色块P21~P30的反射浓度大致相同,与此相对,在产生了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基准色块P21~P30的反射浓度产生大的偏差。尤其是,低浓度的图像有容易受反射不均匀的影响的倾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基准色块P21~P30,使用了最低浓度、即中间转印带421的基面。由此,能够容易地判定是否产生了反射不均匀。
在产生了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根据浓度检测传感器43对灰度色块P1~P10的检测结果而得的图像形成部40的灰度特性与根据未产生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的检测结果而得的灰度特性不同,不能说是准确的灰度特性。即使基于该灰度特性进行灰度修正,也不能成为适当的图像稳定化控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产生了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不仅利用浓度检测传感器43对灰度色块P1~P10的检测结果,还利用浓度检测传感器43对基准色块P11~P20的检测结果,在取得图像形成部40的准确的灰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成适当的灰度修正数据的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处理。具体而言,按照图15所示的流程图,进行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处理。
图15所示的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处理是通过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5的电源被接通时,CPU11执行存储在ROM12中的规定的程序而实现的。另外,该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处理优选在前一次的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后,经过了规定时间时、规定枚数的图像形成完成时、或者从休眠模式恢复时等被定期进行。
首先,控制部10通过控制图像形成部40,使灰度色块P1~P10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第1区域500中(步骤S500)。灰度色块P1~P10的图像数据例如被存储在ROM12中。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第2区域510中未利用图像形成部40形成灰度色块。也就是说,使用了最低浓度的中间转印带421的基面来作为构成第2区域510的基准色块P21~P30。
接下来,控制部10取得浓度检测传感器43对灰度色块P1~P10、对基准色块P21~P30的检测结果(步骤S520)。取得的检测结果被暂时存储在RAM13中。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灰度色块P1~P10、基准色块P21~P30在通过浓度检测传感器43的检测区域后,被带清洗装置426除去。
接下来,控制部10基于基准色块P21~P30的反射浓度,判定是否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反射不均匀(步骤S540)。例如,控制部10计算基准色块P21~P30的反射浓度的平均值,在即使存在一个具有从该计算出的平均值偏离了规定值以上的反射浓度的基准色块的情况下,也判定为产生了反射不均匀。
如果在由控制部10判定为产生了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步骤S540,是),控制部10基于步骤S520中的检测结果,来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步骤S560)。具体而言,控制部10针对各灰度色块P1~10的反射浓度CPn(CP1~CP10),通过使用基准色块P21~30的反射浓度CP(n+20)(CP21~CP30),并按照使得灰度色块P10(黑色实心)的标准化值以0表示,灰度色块P1(白色实心)的标准化值以255表示的方式,消除反射不均匀的影响,同时按照下式(5),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输出灰度值。
输出灰度值={(CPn-CP10)/(CP(n+20)-CP10)}×255     …(5)
例如,在计算灰度色块P5的输出灰度值的情况下,按照下式(6),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灰度色块P5的反射浓度CP5
输出灰度值={(CP5-CP10)/(CP25-CP10)}×255     …(6)
另外,在计算灰度色块P8的输出灰度值的情况下,按照下式(7),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灰度色块P8的反射浓度CP8
输出灰度值={(CP8-CP10)/(CP28-CP10)}×255     …(7)
如以上那样,在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使用了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位于与计算对象的灰度色块相同的位置的基准色块的反射浓度。其原因在于,考虑到在产生了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灰度色块以及基准色块受相同的反射不均匀的影响。此外,在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共用灰度色块P10的反射浓度CP10。其原因在于,最高浓度的灰度色块P10几乎不受反射不均匀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产生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步骤S540,否),控制部10基于步骤S520中的检测结果,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步骤S580)。具体而言,控制部10通过参照将反射浓度转换成输出灰度值的转换表,根据灰度色块P1~10的反射浓度CPn(CP1~CP10)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转换表例如被存储在ROM12中。
在步骤S600中,控制部10将灰度色块P1~P10的输入灰度值与在步骤S560或者S580中计算出的输出灰度值建立对应,来生成灰度特性曲线。该灰度特性曲线例如以图13的曲线L1表示。以下,在步骤S620以及S640中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240以及S260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详细说明那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沿着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将浓度分别不同的多个灰度色块P1~P10形成于第1区域500,将基准色块P21~P30形成于第2区域510。浓度检测传感器43检测位于第1区域500的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位于第2区域510的基准色块P21~P30的反射浓度。然后,基于基准色块P21~P30的反射浓度,对根据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计算的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进行修正,并根据该修正后的输出灰度值和灰度色块P1~P10的输入灰度值取得图像形成部40的灰度特性,生成基于该取得的灰度特性的灰度修正数据。
根据这样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反射不均匀时,通过使用容易受反射不均匀的影响的基准色块P21~P30的反射浓度,来消除在灰度色块P1~P10间不均的反射不均匀的影响,从而能够准确地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根据该结果取得的灰度特性与根据未产生图像不均匀时的检测结果而得的灰度特性相近。因此,通过根据该灰度特性进行灰度修正,能够进行适当的图像稳定化控制。
此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准色块P21~P30的浓度为最低浓度的例子,但还可以是中间调的浓度。但是,在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为了有效地消除反射不均匀的影响而优选最容易受反射不均匀的影响的最低浓度。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基准色块P21~P30的配置位置并不局限于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位置。总之,灰度色块P1~P10以及基准色块P21~P30分别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只在判定为产生了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基于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21~P30的反射浓度来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即使在判定为未产生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也能够基于灰度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21~P30的反射浓度,按照上式(5)来计算输出灰度值。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公开了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优选的灰度修正方法。关于图像形成装置5的基本构成,由于和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图16A以及图16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色块带的构成的图。在图3所示的第1区域500中,如图16A所示那样,沿着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行进方向,通过图像形成部40连续形成10个灰度色块P1~P10。灰度色块P1~P10与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在第2区域510中,如图16B所示,沿着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形成有10个基准色块P31~P40。基准色块P31~P40是用于判定是否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中的至少一方的色块。色块P31~P40分别具有通过图像形成部40形成了最高浓度的黑色实心图像的区域(以下称为最高浓度区域)、和未通过图像形成部40形成调色剂像的区域(以下称为最低浓度区域)。在本实施方式,最低浓度区域是作为最低浓度的中间转印带421的基面的区域。在判定为产生了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基准色块P31~P40与灰度色块P1~P10一同被用于灰度修正数据的生成。
基准色块P31~P40中的最高浓度区域以及最低浓度区域从前端的基准色块P40起依次被浓度检测传感器43检测反射浓度。
能够基于基准色块P31~P40中的最高浓度区域的反射浓度,来判定是否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图像不均匀。其原因在于,在未产生图像不均匀时,基准色块P31~P40中的最高浓度区域的反射浓度大致相同,与此相对,在产生了图像不均匀时,基准色块P31~P40中的最高浓度区域的反射浓度产生大的偏差。尤其是,高浓度的图像具有容易受图像不均匀的影响的倾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最高浓度的黑色实心图像来作为基准色块P31~P40的最高浓度区域。由此,能够容易地判定是否产生了图像不均匀。
另外,能够根据基准色块P31~P40中的最低浓度区域的反射浓度,来判定是否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反射不均匀。其原因在于,在未产生反射不均匀时,基准色块P31~P40中的最低浓度区域的反射浓度大致相同,与此相对,在产生了反射不均匀时,基准色块P31~P40中的最低浓度区域的反射浓度产生大的偏差。尤其是,低浓度的图像容易受反射不均匀的影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最低浓度的中间转印带421的基面来作为基准色块P31~P40的最低浓度区域。由此,能够容易地判定是否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反射不均匀。
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根据灰度色块P1~P10的检测结果而得的图像形成部40的灰度特性与根据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均未产生的情况下的检测结果而得的灰度特性不同,不能说是准确的灰度特性。即使基于该灰度特性来进行灰度修正,也不能成为适当的图像稳定化控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产生了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不仅利用浓度检测传感器43对灰度色块P1~P10的检测结果,还利用浓度检测传感器43对基准色块P31~P40的检测结果,在取得图像形成部40的准确的灰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成适当的灰度修正数据的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处理。具体而言,按照图17所示的流程图,进行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处理。
图17所示的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处理例如是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5的电源被接通时,CPU11执行存储在ROM12中的规定的程序而实现的。另外,该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处理优选在前一次的灰度修正数据生成后,经过了规定时间时、规定枚数的图像形成完成时、或者从休眠模式恢复时等被定期进行。
首先,控制部10通过控制图像形成部40,使灰度色块P1~P10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第1区域500(步骤S700)。灰度色块P1~P10的图像数据例如被存储在ROM12中。
接下来,控制部10通过控制图像形成部40,来使基准色块P31~P40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第2区域510中(步骤S720)。基准色块P31~P40的图像数据例如被存储在ROM12中。
接下来,控制部10取得浓度检测传感器43对灰度色块P1~P10和对基准P31~P40的检测结果(步骤S740)。取得的检测结果被暂时存储在RAM13中。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灰度色块P1~P10、基准色块P31~P40在通过浓度检测传感器43的检测区域后,被带清洗装置426除去。
接下来,控制部10基于基准色块P31~P40的反射浓度,判定是否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的两方(步骤S760)。例如,控制部10计算基准色块P31~P40中的最高浓度区域的反射浓度的平均值,在即使存在一个具有从该计算出的平均值偏离了规定值以上的反射浓度的基准色块的情况下,也判定为产生了图像不均匀。另外,控制部10计算基准色块P31~P40中的最低浓度区域的反射浓度的平均值,在即使存在一个具有从该计算出的平均值偏离了规定值以上的反射浓度的基准色块的情况下,也判定为产生了反射不均匀。
如果在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为产生了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的两方的情况下(步骤S760,是),控制部10基于步骤S740中的检测结果,来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步骤S820)。具体而言,控制部10针对灰度色块P1~10的反射浓度CPn(CP1~CP10),通过使用基准色块P31~40中的最高浓度区域的反射浓度CPB(n+30)(CPB31~CPB40)、最低浓度区域的反射浓度CPC(n+30)(CPC31~CPC40),按照使得灰度色块P10(黑色实心)的标准化值以0表示,灰度色块P1(白色实心)的标准化值以255表示的方式,根据下式(9),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输出灰度值。
输出灰度值={(CPn-CPB(n+30))/(CPC(n+30)-CPB(n+30))}×255     …(9)
例如,在计算色块P5的输出灰度值时,按照下式(91),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色块P5的反射浓度CP5
输出灰度值={(CP5-CPB35)/(CPC35-CPB35)}×255     …(91)
另外,在计算色块P8的输出灰度值时,按照下式(92),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色块P8的反射浓度CP8
输出灰度值={(CP8-CPB38)/(CPC38-CPB38)}×255     …(92)
如以上那样,在计算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使用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与计算对象的灰度色块位于相同的位置的基准色块的反射浓度。其原因在于,考虑到在产生了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灰度色块以及基准色块受相同的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产生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的两方的情况下(步骤S760,否),控制部10判定是否仅产生了图像不均匀(步骤S780)。如果在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为仅产生了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步骤S780,是),控制部10基于步骤S740中的检测结果,来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步骤S840)。具体而言,控制部10针对各灰度色块P1~10的反射浓度CPn(CP1~CP10),通过使用基准色块P31~40中的最高浓度区域的反射浓度CPB(n+30)(CPB31~CPB40),按照使得灰度色块P10的标准化值以0表示,灰度色块P1的标准化值以255表示的方式,根据下式(10),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输出灰度值。
输出灰度值={(CPn-CPB(n+30))/(CP1-CPB(n+30))}×255     …(10)
例如,在计算色块P5的输出灰度值的情况下,按照下式(101),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色块P5的反射浓度CP5
输出灰度值={(CP5-CPB35)/(CP1-CPB35)}×255     …(101)
另外,在计算色块P8的输出灰度值的情况下,按照下式(102),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色块P8的反射浓度CP8
输出灰度值={(CP8-CPB38)/(CP1-CPB38)}×255     …(102)
如以上那样,在计算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使用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与计算对象的色块位于相同的位置的基准色块的反射浓度。其原因在于,考虑到在产生了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行进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色块以及基准色块受相同的图像不均匀的影响。此外,在计算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共用色块P1的反射浓度CP1。其原因在于最低浓度的色块P1几乎不受图像不均匀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仅未产生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步骤S780,否),控制部10判定是否仅产生了反射不均匀(步骤S800)。如果在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为仅产生了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步骤S800,是),控制部10基于步骤S740中的检测结果,来计算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步骤S860)。具体而言,控制部10针对各色块P1~10的反射浓度CPn(CP1~CP10),通过使用基准色块P31~40中的最低浓度区域的反射浓度CPC(n+30)(CPC31~CPC40),按照使得色块P10的标准化值以0表示,色块P1的标准化值以255表示的方式,根据下式(11),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输出灰度值。
输出灰度值={(CPn-CP10)/(CPC(n+30)-CP10)}×255     …(11)
例如,在计算色块P5的输出灰度值时,按照下式(111),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色块P5的反射浓度CP5
输出灰度值={(CP5-CP10)/(CPC35-CP10)}×255     …(111)
另外,在计算色块P8的输出灰度值时,按照下式(112),以8位进行标准化来计算色块P8的反射浓度CP8
输出灰度值={(CP8-CP10)/(CPC38-CP10)}×255     …(112)
如以上那样,在计算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使用了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与计算对象的色块位于相同的位置的基准色块的反射浓度。其原因在于,考虑到在产生了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色块以及基准色块受相同的反射不均匀的影响。此外,在计算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共用色块P10的反射浓度CP10。其原因在于,最高浓度的色块P10几乎不受反射不均匀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仅未产生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步骤S800,否),控制部10基于步骤S740中的检测结果,来计算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步骤S880)。具体而言,控制部10通过参照将反射浓度转换为输出灰度值的转换表,根据色块P1~10的反射浓度CPn(CP1~CP10)来计算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转换表例如被存储在ROM12中。
在步骤S900中,控制部10将色块P1~P10的输入灰度值与在步骤S820~S880中的任意一个中计算出的输出灰度值建立对应,来生成灰度特性曲线。该灰度特性曲线例如以图13的曲线L1表示。以下,步骤S920以及S940中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240以及S260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在第3实施方式中,沿着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形成由浓度分别不同的多个色块P1~P10构成的色块带,并将基准色块P31~P40形成于第2区域510。浓度检测传感器43检测位于第1区域500的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位于第2区域510的基准色块P31~P40的反射浓度。然后,基于基准色块P31~P40的反射浓度,对根据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计算的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进行修正,根据该修正后的输出灰度值和色块P1~P10的输入灰度值来取得灰度特性,来生成基于该取得的灰度特性的灰度修正数据。
根据这样构成的第3实施方式,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容易受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的影响的基准色块P31~P40的反射浓度,能够消除在灰度色块P1~P10间不均的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的影响,从而准确地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根据该结果而得的灰度特性与根据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均未产生时的检测结果而得的灰度特性相近。因此,通过基于该灰度特性来进行灰度修正,能够进行适当的图像稳定化控制。
此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准色块P31~P40中的最高浓度区域的浓度为最高浓度的例子,但还可以是中间调的浓度。但是,在计算灰度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为了有效消除图像不均匀的影响,优选最容易受图像不均匀的影响的最高浓度。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准色块P31~P40中的最低浓度区域的浓度为最低浓度的例子,但还可以是中间调的浓度。但是,在计算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时,为了有效消除反射不均匀的影响,优选最容易受反射不均匀的影响的最低浓度。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基准色块P31~P40的配置位置并不局限于第3实施方式所示的位置。总之,色块P1~P10以及基准色块P31~P40分别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副扫描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基准色块P31~P40中的最高浓度区域以及最低浓度区域的方式并不局限于第3实施方式所示的方式。总之,基准色块P31~P40分别具有最高浓度区域以及最低浓度区域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判定为产生了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情况下,基于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31~P30的反射浓度来计算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即使在判定为图像不均匀以及反射不均匀均未产生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31~P40的反射浓度,按照上式(9)~(11)中的任意一个来计算输出灰度值。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判定为仅产生了图像不均匀的情况下,基于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31~P30的反射浓度,并按照上式(10)来计算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基于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31~P40的反射浓度,按照上式(9)来计算输出灰度值。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判定为仅产生了反射不均匀的情况下,基于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31~P30的反射浓度,并按照上式(11),来计算色块P1~P10的输出灰度值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基于色块P1~P10的反射浓度和基准色块P31~P40的反射浓度,并按照上式(9)来计算输出灰度值。
另外,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1区域500以及第2区域510位于中间转印带421的非图像形成区域的例子,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以位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图像形成区域。
另外,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灰度色块的数目、配置方式并不局限于第1~第3实施方式所述的那样。
另外,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对中间转印带421作为本发明的像载持体而发挥功能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以使感光体、或者纸张作为像载持体而发挥功能。另外,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形成单色图像的黑白图像形成装置。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4实施方式的色块带的构成详细进行说明。
[1]色块带的构成例1
图18表示色块带的构成例1。如图18所示,色块带50-1、50-2被并列配置。各色块带50-1、50-2由灰度不同的多个灰度色块P1~P11构成。
色块带50-1、50-2分别在副扫描方向(也称为灰度色块排列方向。)上,按照使得色块的灰度性分散的方式排列灰度色块P1~P11。换言之,色块带50-1、50-2分别被构成为在副扫描方向上灰度性为随机的排列。
若中间转印带421向箭头的副扫描方向移动,则色块带50-1、50-2的浓度被浓度检测传感器43-1、43-2从左向右依次检测。
这里,考虑了遍及中间转印带421的主扫描方向(也称为轴向。)存在划痕60的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该划痕60所位于的灰度色块P7与灰度色块P9的灰度不同,所以能够避免某灰度的灰度色块在色块带50-1、50-2的两方都受到划痕60的影响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色块带50-1的灰度色块P7受划痕60的负面影响,色块带像50-2的灰度色块P7也未受划痕60的负面影响,所以能够取得准确的浓度检测值。同样地,即使色块带50-2的灰度色块P9受到划痕60的负面影响,由于色块带50-1的灰度色块P9未受到划痕60的负面影响,所以能够取得准确的浓度检测值。
另外,由于有划痕60的各灰度色块P7、P9的灰度不同,所以受划痕60的影响也不同,也能够采用受划痕60影响小的灰度色块P7、P9的浓度检测值。此外,关于该浓度检测值的采用方法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图18的色块带50-1、50-2的特征如下:
(i)色块带50-1、50-2在中间转印带421的主扫描方向上以全部重合的方式并列配置。由此,缩短了浓度检测时间。
(ii)色块带50-1、50-2在副扫描方向(也称为灰度色块排列方向。)上以使得色块的灰度被分散的方式排列色块。由此,即使在遍及主扫描方向产生了划痕等浓度变动要因的情况下,也由于存在未受浓度变动要因的影响或者影响少的灰度色块的可能性变大,所以能够抑制浓度检测精度的降低。
[2]色块带的构成例2
图19表示色块带的构成例2。
图19的色块带50-1、50-2的特征如下:
(i)色块带50-1、50-2在中间转印带421的主扫描方向上以全部重合的方式并列配置。由此,缩短了浓度检测时间。
(ii)色块带50-1为灰度依次降低的图案。此外,色块带50-1还可以是灰度依次变高的图案。色块带50-2是从色块带50-1的大致中央位置开始,将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色块对调而得的图案。由此,即使在中间转印带11的主扫描方向上有划痕60,也能够避免某灰度的色块在色块带50-1、50-2的两方都受划痕的影响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浓度检测精度的降低。
[3]色块带的构成例3
图20表示色块带的构成例3。
图20的色块带50-1、50-2的特征如下:
(i)色块带50-1、50-2在中间转印带421的主扫描方向上以全部重合的方式并列配置。由此,缩短了浓度检测时间。
(ii)色块带50-1为灰度依次降低的图案,色块带50-2为与色块带50-1相反地灰度依次变高的图案。此外,也可以将色块带50-1设为灰度依次变高的图案,将色块带50-2的灰度设为依次降低的图案。由此,即使在中间转印带11的主扫描方向上有划痕60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某灰度的色块在色块带50-1、50-2的两方都受到划痕的影响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浓度检测精度的降低。
[4]色块带的构成例4
图21表示色块带的构成例4。
图21的色块带50-1,50-2的特征如下:
(i)色块带50-1、50-2的灰度图案相互相同。也就是说,灰度色块P1~P11排序相同。
(ii)色块带50-1与色块带50-2以在副扫描方向上一部分相互重合的方式,在副扫描方向上相互错开而配置。通过该配置,缩短了重合部分的浓度检测时间。另外,由于在副扫描方向上错开而配置,所以在与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上重合的灰度色块的灰度不同。由此,即使在中间转印带421的主扫描方向上有划痕60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某灰度的灰度色块在色块带50-1、50-2的两方都受划痕的影响的情况,其结果,能够抑制浓度检测精度的降低。
(实施方式4中的浓度检测处理)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4中的浓度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例举了3个处理。
[1]浓度检测处理例1
图22是用于说明浓度检测处理例1的流程图。
在到了进行灰度修正的时刻(即、电源接通时、休眠恢复时、达到某规定的打印枚数时、或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时,图像形成装置5的控制部10通过步骤S0开始处理,在接下来的步骤S1中,在中间转印带421形成色块带50-1、50-2。在接下来的步骤S2中,浓度检测传感器43-1、43-2检测色块带50-1、50-2的浓度。
此外,图22所示的浓度检测处理例1能够应用于图18~图21所示的任意的配置,而这里说明了应用于图18的配置的情况。
控制部10在步骤S3中,判断对应的灰度色块的浓度差是否在阈值以上。也就是说,将由浓度检测传感器43-1检测出的各灰度色块P1~P11的浓度和由浓度检测传感器43-2检测出的各灰度色块P1~P11的浓度在对应的相同灰度性的灰度色块间进行比较,判断其浓度差是否在阈值以上。
控制部10在步骤S3中取得肯定结果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4,在取得否定结果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5。
控制部10在步骤S4中,将前后的浓度平均值的差值大的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作为无效数据。在步骤S5中进行浓度数据的收集(也就是存储在存储器中)。在步骤S6中,判断是否完成了全部的灰度色块的处理,在判断为完成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7,在判断为未完成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3。
在此,以图18为例对步骤S3以及步骤S4的处理具体进行了说明。
对于存在划痕60的灰度色块P7、P9以外的灰度色块,在浓度检测传感器43-1、43-2中,由于对应的灰度色块大致取得了相同的浓度检测值,所以在步骤S3中取得了否定结果。与此相对,对于由浓度检测传感器43-1检测出的灰度色块P7的浓度和由浓度检测传感器43-2检测出的灰度色块P7的浓度而言,由于由浓度检测传感器43-1检测出的灰度色块P7受到划痕的影响,因此浓度差在阈值以上,在步骤S3中取得肯定结果。灰度色块P9也同样。
这样,存在划痕60的灰度色块P7、P9的浓度数据成为在步骤S4中的处理对象。在步骤S4中,求出从灰度色块P7的前后的浓度平均值、即根据灰度色块P6的浓度检测值与灰度色块P8的浓度检测值求得的浓度平均值减去灰度色块P7的浓度检测值而得的值。另外,求出从灰度色块P9的前后的浓度平均值,即根据灰度色块P8的浓度检测值与灰度色块P10的浓度检测值求出的浓度平均值减去色块P9的浓度检测值而得的值。然后,将灰度色块P7的浓度数据、灰度色块P9的浓度数据中的、该相减值(差)大的一方作为无效数据删除。
换言之,在包含在第1色块带50-1中的第1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与包含在第2色块带50-2中、且与第1色块P7为相同灰度的第2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的差值在阈值以上时,将第1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以及第2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中的、前后的灰度的色块的浓度检测平均值相对于灰度的差大的一方的浓度检测值作为无效数据处理。
这样,能够避免使用划痕60对浓度检测值的影响大的浓度数据。
[4-2]浓度检测处理例2
对与图22的对应部分赋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的图23是用于说明浓度检测处理例2的流程图。
图23的处理例2与图22的处理例1相比较,在步骤S4后,添加了步骤S10。在步骤S10中,与无效数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主扫描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的灰度色块的数据也无效。换言之,与作为无效数据处理的灰度色块在主扫描方向上配置于重合位置的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也被作为无效数据处理。具体而言,在灰度色块P7或者灰度色块P9中的任意一方被判断为无效数据的情况下,另一方也作为无效数据。这样,能够使存在划痕60等的色块的浓度检测值都不被使用。
[3]浓度检测处理例3
对与图23的对应部分赋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的图24是用于说明浓度检测处理例3的流程图。
图24的处理例3与图23的处理例2比较,在步骤S4与步骤S10间添加有步骤S20。在步骤S20中,判断与无效数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主扫描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灰度色块是否为低浓度,在判断为低浓度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10,在判断为不是低浓度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5。
在此,已知对于划痕60等对浓度检测值的影响而言,越是低浓度则影响越大。由此,在该例中,事先设定浓度阈值,在与该阈值相比为低浓度的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10来作为无效数据,在是该阈值以上的浓度的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的情况下,则移至步骤S5,作为浓度数据采用。总之,与作为无效数据处理的灰度色块在主扫描方向上配置在重合位置的灰度色块与规定的浓度相比为低浓度的灰度色块时,该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也作为无效数据来处理。这样,能够可靠地挑出划痕60等对浓度检测值的影响大而被无效的浓度数据、和影响小而被采用的浓度数据。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4,通过将色块带50-1、50-2形成为在主扫描方向上至少一部分或者全部重合,并且在重合位置上,色块带50-1、50-2间灰度不同,能够在抑制浓度检测时间的增加的同时,抑制因遍及色块带的主扫描方向的划痕60等浓度变动要因而导致的浓度检测精度的降低。
图25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而得到的浓度检测传感器43的输出值。如图25所示,在某灰度处,色块带50-2的浓度检测值是在划痕的位置成为错误的值,但色块带50-1的浓度检测值未受划痕的影响,因此能够取得该灰度的准确的浓度检测值。
图26作为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表示采用了如图2那样的构成的情况下的浓度检测传感器43的输出值。划痕的位置由于在色块带50-1、50-2上存在于相同的灰度,所以对于具有该划痕的灰度的浓度检测值而言,根据色块带50-1、50-2任意一个也无法取得准确的值。
此外,在上述的例中,作为用于检测浓度的色块带,使用了由灰度不同的11个灰度色块P1~P11构成的色块带50-1、50-2,但构成色块带的灰度色块的数目并不局限于11个。
另外,形成的色块带50的数并不局限于2个,还可以为3个以上。总之,形成在色块带的主扫描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合的多个色块带,并且对于多个色块带而言,在重合位置上色块带之间至少一部分的灰度不同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例中,以中间转印带421为像载持体的图像形成装置5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还能够同样应用于带状的感光体、鼓状的感光体、或者中间转印鼓为像载持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其中,以上的说明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例证,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也就是说,上述各装置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显然仅为一个例子,在本发明的范围中能够对这些例子进行各种变更、追加。

Claims (1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图像形成部,在像载持体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多个位置处形成在副扫描方向排列有多个灰度色块而形成的多个色块带;
浓度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多个色块带的浓度;以及
控制部,其基于所述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灰度修正,
其中,所述多个色块带相互不同,
所述多个色块带具有在主扫描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合的灰度色块,在处于重合的位置上的多个所述灰度色块之间,至少一部分的灰度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构成所述多个色块带的灰度色块的排列相互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色块带包括:由阶梯性浓度的色块构成的第1色块带和与所述第1色块带灰度不同的第2色块带,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2色块带的检测结果,来对所述第1色块带的检测结果进行修正,并计算出输出灰度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构成所述第2色块带的各灰度色块是形成最高浓度的调色剂像的基准色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构成所述第2色块带的各灰度色块是未形成调色剂像的像载持体的表面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构成所述第2色块带的各灰度色块具有形成有最高浓度的调色剂像的区域和未形成调色剂像的像载持体的表面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2色块带的检测浓度,来判定是否在所述像载持体的副扫描方向上产生了不均匀,在判定为产生了不均匀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1色块带的检测浓度和所述第2色块带的检测浓度,来计算出所述第1色块带的各灰度色块的输出灰度值。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浓度检测部同时检测所述第1色块带的检测浓度和所述第2色块带的检测浓度。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色块带以及所述第2色块带位于所述像载持体的主扫描方向的两端部的非图像形成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各色块带由灰度不同的多个灰度色块构成,所述灰度色块以在副扫描方向上灰度分散的方式排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色块带包括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并列配置的第1色块带以及第2色块带,所述第1色块带由灰度依次升高或者依次降低的灰度色块构成,所述第2色块带由从所述第1色块带的大致中央位置开始,将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灰度色块对调而得的灰度色块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色块带包括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并列配置的第1色块带以及第2色块带,所述第1色块带由灰度依次升高或者依次降低的灰度色块构成,所述第2色块带由灰度按与所述第1色块带相反的顺序依次降低或者依次升高的灰度色块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色块带包括灰度色块的排列相互相同的第1色块带以及第2色块带,所述第1色块带与所述第2色块带以使得在副扫描方向上一部分相互重合的方式在副扫描方向上相互错开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第1色块带中包含的第1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与第2色块带中包含的、与所述第1灰度色块灰度相同的第2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之间的差值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第1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以及所述第2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中的、相对于所述灰度而言前后灰度的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平均值的差值较大的一方的浓度检测值被作为无效数据进行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与作为所述无效数据处理的灰度色块在与副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重合的位置处配置的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也被作为无效数据进行处理。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与作为所述无效数据处理的灰度色块在与副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重合的位置处配置的灰度色块与规定的浓度相比为低浓度的灰度色块的情况下,该灰度色块的浓度检测值也被作为无效数据进行处理。
1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灰度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灰度修正方法包括:
第1步骤,由图像形成部在像载持体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多个位置处形成在副扫描方向具有多个灰度色块的多个色块带;
第2步骤,由浓度检测部检测所述多个色块带的浓度;以及
第3步骤,由控制部基于所述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灰度修正,
其中,所述多个色块带相互不同,
所述多个色块带在主扫描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合,并且在重合的位置处,在所述多个色块带之间至少一部分的灰度不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灰度修正方法,其中,
构成所述多个色块带的灰度色块的排列相互不同。
CN201210519749.8A 2011-12-07 2012-12-06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灰度修正方法 Active CN1031498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8004 2011-12-07
JP2011268004A JP5541270B2 (ja) 2011-12-07 2011-12-07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階調補正方法
JP2011272239A JP5637127B2 (ja) 2011-12-13 2011-12-13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階調補正方法
JP2011-272239 2011-1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49812A CN103149812A (zh) 2013-06-12
CN103149812B true CN103149812B (zh) 2015-08-19

Family

ID=48547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19749.8A Active CN103149812B (zh) 2011-12-07 2012-12-06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灰度修正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837001B2 (zh)
CN (1) CN1031498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8065B2 (ja) * 2012-04-06 2015-07-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階調補正装置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JP6179234B2 (ja) * 2013-07-12 2017-08-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299450B2 (ja) * 2014-06-10 2018-03-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20184B2 (ja) * 2015-03-03 2017-04-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チャート作成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制御装置並びにチャート作成方法
JP6638453B2 (ja) * 2016-02-16 2020-01-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不良画像発生予測システム及び不良画像発生予測プログラム
JP6756171B2 (ja) * 2016-07-11 2020-09-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18132688A (ja) * 2017-02-16 2018-08-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EP3633460B1 (en) * 2017-05-30 2022-04-27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554860B2 (en) * 2018-07-09 2020-02-04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est image, and output density adjustment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60407A (ja) 2000-03-22 2001-09-25 Konica Corp 画像処理装置校正用カラーチャート、校正用色彩データ作成方法および校正用色彩データ処理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処理装置
JP2002072609A (ja) * 2000-08-31 2002-03-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775489B2 (en) * 2001-06-07 2004-08-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detecting density of toner image
JP2005024733A (ja) 2003-06-30 2005-01-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US7633646B2 (en) * 2003-10-30 2009-12-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3870204B2 (ja) * 2004-06-09 2007-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07751B2 (ja) 2004-08-06 2010-07-21 ノーリツ鋼機株式会社 測色方法
JP2006259261A (ja) 2005-03-17 2006-09-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43679A (ja) 2005-06-10 2006-12-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107332B2 (ja) * 2005-07-29 2008-06-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及び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JP2007264371A (ja) 2006-03-29 2007-10-11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濃度の調整方法
JP2008026551A (ja) 2006-07-20 2008-02-0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815322B2 (ja) * 2006-10-06 2011-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94298B2 (ja) * 2007-09-14 201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色調整方法
US8194299B2 (en) * 2007-11-15 2012-06-05 Kabuhs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quality adjustment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13659B2 (en) * 2007-12-14 2010-10-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JP2009204956A (ja) * 2008-02-28 2009-09-10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807886B2 (ja) 2008-03-12 2011-11-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及び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JP5257602B2 (ja) 2008-12-08 2013-08-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10171689A (ja) 2009-01-22 2010-08-05 Ricoh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5382519B2 (ja) 2009-09-15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84085B2 (ja) * 2010-01-18 2014-05-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画質補正方法
JP2011215557A (ja) * 2010-03-18 2011-10-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48138A1 (en) 2013-06-13
CN103149812A (zh) 2013-06-12
US8837001B2 (en) 2014-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9812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灰度修正方法
US7508545B2 (en) Color contou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JP20090863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07947A (ja) 印刷物検査装置、印刷物検査方法、および印刷物検査プログラム
US819429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quality adjustment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102424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31162A (ja) 中間調補正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中間調補正処理方法
US7729625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metho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and computer data signal
US8643901B2 (en)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CN10238527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1711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19107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441699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color density correction
US887911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ming images in accordance with image forming conditions
US839581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gradually adjusting a look-up table for a print engin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gulation of color quality of printed images
JP2022100707A (ja)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装置
JP55931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消費量算出方法
JP611581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74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23830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164891A (ja) 画像形成条件及び定着条件の制御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47741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00711A (ja)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装置
JP67450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12041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 correction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