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29497A - 车辆的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29497A
CN103129497A CN2012104112473A CN201210411247A CN103129497A CN 103129497 A CN103129497 A CN 103129497A CN 2012104112473 A CN2012104112473 A CN 2012104112473A CN 201210411247 A CN201210411247 A CN 201210411247A CN 103129497 A CN103129497 A CN 103129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ecess
overall width
rear bumper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112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29497B (zh
Inventor
广濑善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29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94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294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94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 B60R19/50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with lights or registration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3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rear of vehicle, e.g. by means of reflect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其技术课题在于提供零件数量少且外观性高的车辆。车辆(10)具有:后保险杠(20),其在车身(11)的后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具有向车身(11)的前方鼓出的凹部(30R);反射体(40R),其安装在凹部(30R)中。凹部(30R)具有将反射体(40R)固定到后保险杠(20)上的开口(33、34)。反射体(40R)具有:用于安装到开口(33、34)上的安装部(43、44);和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49),凹部(30R)在与纵壁部(49)的车辆下方附近对应的位置具有第1回流孔(57)。

Description

车辆的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后保险杠上具有反射体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如下车辆广为人知:在车身的后部安装有后保险杠,在该后保险杠上安装有反射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专利文献2(图1)。)
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具有如下结构:在后保险杠上形成有灯单元的安装孔,在该安装孔中插入灯单元。灯单元在灯外壳上安装有灯透镜等。在灯外壳的下部具有与灯的安装孔相比延伸至车身前方的檐部。
由檐部阻挡后轮溅起的泥水等。所阻挡的水沿着檐部从檐部的车身前端部滴下而被排出。由于在车身前方排出,所以能够避免水从灯单元的下侧与灯安装孔之间排出到车身后方的外观面上。
但是,后轮溅起的水有时会飞散至檐部的上方。飞散至檐部的上方的水从灯单元的上方溅到灯单元上。溅到灯单元上的水有时会浸入到灯单元内。根据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车辆,一旦水浸入到灯单元内就难以排出。
专利文献2所示的车辆,在后保险杠上形成有向车身前方凹陷的凹部,使反射体嵌合在该凹部中。后保险杠的安装反射体的部位被遮蔽部件从车身内部侧覆盖。
通过遮蔽部件覆盖,由此,能够防止后轮溅起的泥水从反射体的安装部向反射体侧浸入。通过防止泥水向反射体侧浸入,能够防止泥水从反射体向后保险杠的外观面侧排出。由于泥水不会向后保险杠的外观面排出,所以能够保持较好外观性。
但是,专利文献2的发明由于使用遮蔽部件所以零件数量较多。因此,在谋求车辆成本降低方面具有改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940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906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零件数量少、且能够保持较好外观性的车辆。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的后部构造,具有:后保险杠,其在车身的后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具有向车身的前方鼓出的凹部;反射体,其安装在凹部中,凹部具有将反射体固定在后保险杠上的开口,车辆的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反射体具有:用于安装在开口上的安装部;和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凹部在与纵壁的车辆下方附近对应的位置具有回流孔。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凹部具有:与反射体接触的抵接部;和在该抵接部的外侧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向车宽方向的一方倾斜的棱线部,在棱线部的端部还形成有回流孔。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后保险杠在其背面具有立起设置在开口的车宽外侧的隔挡部。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开口被封闭部以包围安装部所安装的部位的方式覆盖。
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车身具有消音器,其朝向车身前后方向配置且偏向于车宽方向的一方,凹部位于消音器的侧部附近。
发明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反射体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凹部在与纵壁部的车辆下方附近对应的位置具有回流孔。从凹部的开口浸入的泥水等水沿着纵壁部被导向回流孔。水从回流孔流回后保险杠的背面。能够防止水经由反射体流向后保险杠的表面侧。由于防止了水流向表面侧,所以能够提高后保险杠的外观性。
而且,纵壁部能够与反射体一起一体成形,回流孔为在凹部开设的孔。即,没有必要为了提高后保险杠的外观性而使用新的部件。
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零件数量少、且能够保持较好外观性的车辆。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凹部具有:与反射体接触的抵接部;和向车宽方向的一方倾斜的棱线部,在棱线部的端部还形成有回流孔。浸入到反射体内部的水经由抵接部渗出到棱线部。渗出到棱线部的水因棱线部的倾斜而流向下方。流向下方的水一部分从回流孔流向后保险杠的背面。另一方面,没有流向回流孔的剩余部分的水因棱线部的倾斜而进一步流向下方。剩余部分的水从形成于棱线部的端部的回流孔流向后保险杠的背面。由于还具有回流孔,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流向后保险杠的表面侧。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后保险杠在其背面具有立起设置在开口的车宽外侧的隔挡部。可以认为由后轮卷起的水因后保险杠背面侧的风的流动而在凹部背面上从车宽方向外侧流向内侧。通过在开口的车宽外侧立起设置隔挡部,抑制了从车宽方向外侧流向开口的水的浸入。由于抑制了水向开口的浸入,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水流向后保险杠的表面侧。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开口被封闭部以包围安装部所安装的部位的方式覆盖。由于被封闭部覆盖,所以能够抑制水向开口的浸入。由于抑制了水向开口的浸入,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水流向后保险杠的表面侧。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车身具有消音器,其朝向前后方向配置且偏向于车宽方向的一方,凹部位于消音器的侧部附近。消音器是供高温的尾气流动的部件。由于消音器配置在凹部的附近,所以凹部受到来自消音器的热的影响。在此,作为用于避免水流向后保险杠的一般面侧(表面侧)的对策,除了本发明的构造以外,还考虑用遮蔽部件覆盖后保险杠的背面。
但是,根据遮蔽部件的材料,遮蔽部件会因来自消音器的热而劣化。在会劣化的情况下,难以在消音器的附近使用遮蔽部件。
根据本发明,从凹部的回流孔排水。由于从凹部的回流孔排水,所以没有必要使用其他部件。即,即使是无法设置遮蔽部件的部位,也能够防止水流向后保险杠的一般面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2是图1的2部放大图。
图3是说明将图2所示的反射体从后保险杠拆卸下来的状态的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凹部的主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凹部的后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的反射体的后视图。
图7是图2的7-7线剖视图。
图8是图2的8-8线剖视图。
图9是图2的箭头9的向视图。
图10是说明浸入到反射体中的水的流动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辆
11          车身
20          后保险杠
30R、30L    凹部
33、34      开口
40R、40L    反射体
43、44      安装部
49          纵壁部
51          棱线部
53、54      封闭部
57          第1回流孔
58          第2回流孔
62          隔挡部
66          抵接部
70          消音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此外,实施例中的左右是指以乘坐在车辆中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
基于图1说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如图1所示,车辆10,在车身11的左右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后轮12R、12L(R是表示由驾驶员看到的右的标注,L是表示由驾驶员看到的左的标注。以下相同。),在这些后轮12R、12L的上方朝向宽度方向延伸有后保险杠20。在这些后保险杠20的上部安装有尾灯13R、13L。在后保险杠20的下方安装有消音器70,其用于将由内燃机产生的尾气向外部排出。消音器70在车身的底部向前后方向(附图的表里方向)延伸。
后保险杠20由一般面21和凹部30R、30L构成,凹部30R、30L从该一般面21向车身前方凹陷。凹部30R、30L形成于后保险杠20的两端,从车身后方观察时呈大致四边形。与凹部30R、30L形状相同的反射体40R、40L分别嵌入在凹部30R、30L中。反射体40R、40L为树脂制的反射板,反射由后面的车辆的灯所照射的光。反射体40R安装在消音器70附近。
本发明的车辆10的后部构造至少适用于配置在消音器70附近的反射体40R。但是,关于远离消音器70而安装的反射体40L,也可以适用反射体40R的结构。关于尤其期望对配置于消音器70附近的反射体40R适用本发明的构造的理由将在后说明。从下幅图开始,以车身右侧的反射体40R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反射体40R的一部分与消音器70的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重合。反射体40R在背面两处形成有爪状的安装部43、44,并且,形成有供自攻螺钉(小螺钉)(图8,附图标记65)螺合的螺钉安装孔45。反射体40R经由这些安装部43、44以及螺钉安装孔45而安装在后保险杠20上。
反射体40R构成为相对于凹部30R能够装拆。凹部30R由底面部31和立起部32组成,其中,底面部31与后保险杠20的一般面21大致平行,立起部32从该底面部31立起并与一般面21连接。
在底面部31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反射体40R的两处开33、34。再有,在底面部31上形成有供自攻螺钉(图8,附图标记65)贯穿的螺钉通孔35。
反射体40R由主体部41和反射部42构成,其中,反射部42覆盖在该主体部41上并反射光。在主体部41上,并在与凹部30R的开口33、34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安装在开口33、34上的安装部43、44。另外,在与螺钉通孔35对应的部位,形成有供自攻螺钉螺合的螺钉安装孔45。
从安装部43、44及螺钉安装孔45向主体部41的缘部41a延伸有纵壁部47、48、49。纵壁部47、48、49是提高安装部43、44及螺钉安装孔45的强度的部件,并且也是用于引导浸入到反射体40R内的水的流动的部件。
关于凹部30R以及反射体40R,从下幅图开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立起部32与底面部31平缓地连接,立起部32与底面部31的连接部位呈大致圆弧形状。该大致圆弧形状的部位为棱线部51。棱线部51沿着底面部31的整周形成。
立起部32由以下构成:第1横边32a,其在车宽方向上大致水平地延伸;第1纵边32b,其从该第1横边32a的一端向斜下方延伸;第2横边32c,其从该第1纵边32b的下端以向下的坡度延伸;第2纵边32d,其从该第2横边32c的下侧的端部立起并与第1横边32a连接。
第1纵边32b与第2横边32c以钝角连接。并且,该连接的部位形成半径r的圆弧。能够防止浸入到反射体40R内的水停留在第1纵边32b与第2横边32c连接的部位。
开口33、34呈大致四边形,并且分别被封闭部53、54覆盖。封闭部53、54均呈使凹部30R的底面部31向车身前方进一步凹陷的形状。由于封闭部53、54呈凹形状,由此能够提高底面部31的刚性,从而以高强度支承反射体40R。
螺钉通孔35形成在使凹部30R进一步向车身前方凹陷的部位上。能够提高螺钉通孔35附近的刚性,从而能够以高强度支承反射体40R。另外,在底面部31的任意部位形成有用于加强底面部31的强度的筋部55。
棱线部51在螺钉通孔35的下方的位置形成有用于排水的第1回流孔57,在第2横边32c的下端部形成有第2回流孔58。
同时参照图3也能够以如下方式描述。第1回流孔57形成在与纵壁部49的下方附近对应的位置处,其中该纵壁部49与螺钉安装孔45连接。另外,第2回流孔58位于棱线部51的下侧的端部。在此,纵壁部49的下方附近是指,在车宽方向上,第1回流孔57的至少一部分与纵壁部49重合的位置。
第1回流孔57能够形成在与纵壁部47~49对应的任意位置。另外,也能够形成多个回流孔。即,在形成多个纵壁部47~49的情况下,能够在与任意的纵壁部47~49的车辆下方附近对应的位置形成至少一个第1回流孔57。
在第2横边32c上形成有多个突起部59。这些突起部59为用于对反射体40R进行定位的调整用肋。
关于凹部30R,在下幅图中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在凹部30R的背面24a(后保险杠20的背面24)形成有大致L字状的隔挡部62。隔挡部62是立起设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开口33的进一步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并且由延伸部62a和相对部62b构成,其中,延伸部62a从封闭部53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相对部62b从该延伸部62a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与封闭部53相对。隔挡部62由向不同方向延伸的延伸部62a及相对部62b构成。与使用仅由延伸部62a或相对部62b构成的隔板相比,能够减少向开口33浸入的水量。
此外,隔挡部62的高度设定成高于封闭部53从凹部30R向车身前方凹陷的高度。由于相对于封闭部53充分高,因此能够防止水向开口33浸入。
在下幅图中对反射体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车宽方向外侧的安装部43由基部43a和爪部43b构成,其中,基部43a从主体部41立起,爪部43b形成在该基部43a的前端并卡定在开口(图3,附图标记33)中。爪部43b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地形成。
车宽方向内侧的安装部44由基部44a和爪部44b构成,其中,基部44a从主体部41立起,爪部44b形成在该基部44a的前端并卡定在开口(图3,附图标记34)中。爪部44b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地形成。
在螺钉安装孔45的侧方还形成有纵壁部63。该纵壁部63不具有用于安装到凹部(图3,附图标记30R)上的部位。另外,纵壁部63的下端在车宽方向上与第2回流孔58重叠。
将反射体40R安装到凹部30R的情况下,将反射体40R从车身后方侧压入凹部。
如图7所示,通过压入而爪部44b卡定于开口34,反射体40R临时固定在凹部30R中。另外,开口34被封闭部54以包围安装部44所安装的部位(爪部44b附近)的方式覆盖。
开口33、34被封闭部53、54覆盖,由此能够抑制水向开口33、34浸入。由于能够抑制水向开口33、34浸入,因此能够防止水流向后保险杠20的表面侧(一般面21侧)。
此外,爪部43b也以与图7所示同样的结构卡定在开口33中。另外,开口33被封闭部53以包围安装部43所安装的部位(爪部43b附近)的方式覆盖。
同时参照图6,在形成多个安装部43、44的情况下,期望爪部43b、44b彼此朝向车宽方向相反侧而形成或者彼此朝向上下方向相反侧而形成。由于朝向相反侧,所以能够抑制将反射体40R临时固定在凹部30R中的情况下的晃动。由于抑制了晃动,所以能够容易地使螺钉安装孔45与螺钉通孔35对合,从而容易进行反射体40R的安装作业。
如图8所示,临时固定的反射体40R通过使自攻螺钉65从车身前方侧螺合到螺钉安装孔45中而固定在凹部30R中。将反射体40R与凹部30R抵接的部位称作抵接部66。抵接部66占底面部31的一部分。
从下幅图开始说明这样的车辆10的作用。
如图9所示,例如,在车辆10的行驶中,后轮12R溅起泥水等水(参照箭头(1))。可以认为溅起的水因后保险杠20的背面24附近的气流而如箭头(2)所示沿后保险杠20的背面24从车身外侧流向内侧。从车身外侧流向车身内侧的水经由开口33、34、螺钉通孔35而浸入到反射体(图3,附图标记40)侧。
关于浸入后的水的流动在下幅图中说明。
如图10所示,从开口33、34浸入的水(参照箭头(3)。)分别沿着纵壁部47、48朝向下方。如箭头(4)所示,到达纵壁部47、48的下端的水流向棱线部51。由于棱线部51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以向下的坡度形成,所以水流向第1回流孔57。流向第1回流孔57的水大部分从第1回流孔57流回后保险杠20的背面(图9,附图标记24)侧。通过第1回流孔57的周边而没有从第1回流孔流回的水,如箭头(5)所示流至棱线部51的下端部。流至棱线部51的下端部的水从第2回流孔58流回保险杠20的背面侧。
水有时从螺钉通孔(图8,附图标记35)经由自攻螺钉(图8,附图标记65)渗到反射体40R侧。这样的水基本上也与从开口33、34浸入的水相同地流动。即,如箭头(6)所示,大部分水从螺钉安装孔45沿着纵壁部49流向第1回流孔57。没有从第1回流孔57流回的水,如箭头(5)所示流至棱线部51的下端部,并从第2回流孔58流向后保险杆20的背面侧。
根据图9以及图10能够说明以下效果。
反射体40R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壁部49,凹部30R在与纵壁部49的车辆下方附近对应的位置具有第1回流孔57。从凹部30R的开口33、34浸入的泥水等水沿着纵壁部49被导向第1回流孔57。水从第1回流孔57流回后保险杠20的背面24。能够防止水经由反射体40R流向后保险杠20的表面侧(参照图1,一般面21)。由于能够防止水流向表面侧,所以能够提高后保险杠20的外观性。
此外,纵壁部49能够与反射体40R一起一体成形,第1回流孔57为在凹部30R开设的孔。即,没有必要使用新的部件来提高后保险杠20的外观性。
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零件数量少、且能够保持较好外观性的车辆10。
另外,后保险杠20在其背面24具有立起设置在开口33的车宽外侧的隔挡部62(同时参照图5)。可以认为由后轮12R卷起的水因后保险杠20的背面24侧的风的流动而在凹部30R的背面24a上从车宽方向外侧流向内侧。通过在开口33的车宽外侧立起设置隔挡部62,能够抑制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流向开口33的水的浸入。由于抑制了水向开口33的浸入,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水流向后保险杠的表面侧。
此外,车身11具有消音器70,其朝向车身11的前后方向配置且偏向于车宽方向的一方,凹部30R位于消音器70的侧部附近。消音器70是供高温的尾气流动的部件。由于消音器70配置在凹部30R的附近,所以凹部30R容易受到来自消音器70的热的影响。在此,作为用于避免水流向后保险杠20的一般面(图1,附图标记21)侧的对策,除了本发明的构造以外,还考虑用遮蔽部件覆盖后保险杠20的背面24。
但是,由于遮蔽部件的材料,遮蔽部件会因来自消音器70的热而劣化。在会劣化的情况下,难以在消音器70的附近使用遮蔽部件。
根据本发明,从凹部30R的第1、第2回流孔57、58排水。由于从凹部30R的回流孔57、58排水,所以没有必要使用其他部件。即,即使是无法设置遮蔽部件的部位,也能够防止水流向后保险杠20的一般面侧。
同时参照图8,凹部30R具有:与反射体40R接触的抵接部66;和向车宽方向的一方倾斜的棱线部51。尤其是如图10所示,在棱线部51的下侧的端部形成有第2回流孔58。浸入到反射体40R内部的水经由抵接部66渗出到棱线部51。渗出到棱线部51的水因棱线部51的倾斜而流向下方。流向下方的水的一部分从第1回流孔57流向后保险杠20的背面24。另一方面,没有流向第1回流孔57的剩余部分的水因棱线部51的倾斜而进一步流向下方。剩余部分的水从形成于棱线部51的下侧的端部的第2回流孔58流向后保险杠20的背面24。由于具有第2回流孔58,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流向后保险杠20的表面侧。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还能够适用于消音器靠车身左侧配置的车辆、消音器分别配置于车身的左右的车辆、以及消音器配置于中央的车辆。即,能够与消音器的安装位置无关地采用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适合作为车辆在下雨行驶时的结构。

Claims (7)

1.一种车辆的后部构造,具有:后保险杠,其在车身的后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具有向所述车身的前方鼓出的凹部;反射体,其安装在所述凹部中,所述凹部具有将所述反射体固定到所述后保险杠上的开口,所述车辆的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体具有:用于安装在所述开口上的安装部;和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所述凹部在与所述纵壁部的车辆下方附近对应的位置具有回流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抵接部,其与所述反射体接触;棱线部,其在该抵接部的外侧沿车宽方向延伸,并朝向车宽方向的一方倾斜,在所述棱线部的端部还形成有回流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保险杠在其背面具有立起设置在所述开口的车宽外侧的隔挡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保险杠在其背面具有立起设置在所述开口的车宽外侧的隔挡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被封闭部以包围所述安装部所安装的部位的方式覆盖。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具有消音器,其朝向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并偏向于车宽方向的一方,所述凹部位于所述消音器的侧部附近。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具有消音器,其朝向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并偏向于车宽方向的一方,所述凹部位于所述消音器的侧部附近。
CN201210411247.3A 2011-11-21 2012-10-12 车辆的后部构造 Active CN1031294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3898 2011-11-21
JP2011253898A JP5639991B2 (ja) 2011-11-21 2011-11-21 車両の後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9497A true CN103129497A (zh) 2013-06-05
CN103129497B CN103129497B (zh) 2015-06-17

Family

ID=48426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11247.3A Active CN103129497B (zh) 2011-11-21 2012-10-12 车辆的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32107B2 (zh)
JP (1) JP5639991B2 (zh)
CN (1) CN10312949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42547A (zh) * 2014-12-04 2015-03-25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反射器结构
CN105313814A (zh) * 2014-07-29 2016-02-10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容纳光学元件的凹部的机动车保险杠
CN110303984A (zh) * 2018-03-27 2019-10-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39991B2 (ja) * 2011-11-21 2014-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WO2013142818A1 (en) * 2012-03-23 2013-09-26 Sapa Extrusions, Inc. Semi trailor underrun protection
JP2014234124A (ja) 2013-06-05 2014-12-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リヤバンパ
JP6199673B2 (ja) * 2013-09-20 2017-09-20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JP6592040B2 (ja) * 2017-07-07 2019-10-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7006443B2 (ja) * 2018-03-28 2022-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アバンパ構造
JP7247771B2 (ja) * 2019-06-12 2023-03-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リアバンパにおける後方確認装置の取付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9183A (ja) * 1987-02-12 1988-08-1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バンパサイド構造
JPH10194038A (ja) * 1997-01-08 1998-07-2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ランプ取付構造
JP2000247277A (ja) * 1999-02-24 2000-09-12 Honda Motor Co Ltd 二輪車の灯火装置
CN101289082A (zh) * 2007-04-17 2008-10-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结构
JP2008290605A (ja) * 2007-05-25 2008-12-04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リヤバンパカバーの構造
CN201494389U (zh) * 2009-07-24 2010-06-02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50435A (en) * 1933-06-28 1936-08-11 American Automatic Devices Co Automobile bumper
JPH0268248U (zh) * 1988-11-14 1990-05-23
JPH0874819A (ja) * 1994-09-02 1996-03-19 Daihatsu Motor Co Ltd 樹脂製部材の取付構造
US6909376B2 (en) * 2002-03-14 2005-06-21 Mark Rennick Integrated vehicle light and object proximity sensor assembly
JP2004067036A (ja) * 2002-08-09 2004-03-04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リフレクタ取付構造
JP4291841B2 (ja) * 2006-10-11 2009-07-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4900052B2 (ja) * 2007-05-31 2012-03-21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バンパー
US7823938B2 (en) * 2008-10-17 2010-11-02 Honda Motor Co., Ltd. Bumper faceplate with ports
US8109546B2 (en) * 2009-01-09 2012-02-07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Bumper assemblies with independently aligned garnishes and reflectors
JP5639991B2 (ja) * 2011-11-21 2014-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9183A (ja) * 1987-02-12 1988-08-1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バンパサイド構造
JPH10194038A (ja) * 1997-01-08 1998-07-2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ランプ取付構造
JP2000247277A (ja) * 1999-02-24 2000-09-12 Honda Motor Co Ltd 二輪車の灯火装置
CN101289082A (zh) * 2007-04-17 2008-10-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结构
JP2008290605A (ja) * 2007-05-25 2008-12-04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リヤバンパカバーの構造
CN201494389U (zh) * 2009-07-24 2010-06-02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3814A (zh) * 2014-07-29 2016-02-10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容纳光学元件的凹部的机动车保险杠
CN104442547A (zh) * 2014-12-04 2015-03-25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反射器结构
CN104442547B (zh) * 2014-12-04 2017-01-04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反射器结构
CN110303984A (zh) * 2018-03-27 2019-10-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9497B (zh) 2015-06-17
JP2013107494A (ja) 2013-06-06
JP5639991B2 (ja) 2014-12-10
US20130127187A1 (en) 2013-05-23
US8632107B2 (en) 2014-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9497A (zh) 车辆的后部构造
US9821861B2 (en) Vehicle
CN101045476B (zh) 车辆尾灯单元以及配备有该尾灯单元的摩托车
CN1740550B (zh) 车辆
CN103129626A (zh) 机动车车身的支承结构部件
JP2015150913A (ja)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US9452795B2 (en) Vehicle body substructure of vehicle
US7988224B2 (en) Cowl cover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5579335A (zh) 机动二轮车
US20200156712A1 (en) Industrial vehicle cab comprising a step lighting system, a body component with a lighting system, and associated industrial vehicle
US8256939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1545603B (zh) 车辆的前照灯结构
US7690461B2 (en) All terrain vehicle
CN106005126B (zh) 设有信号装置的鞍骑型车辆
US20080122236A1 (en) Exterior Lights Integrated In Air Deflector Of Roof Rack
JP6056785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CN100575174C (zh) 转向灯安装结构体
CN106467142B (zh) 用于商用车的侧挡板装置
EP3061639B1 (en) Fluid storage tank for vehicles
CN202358206U (zh) 车辆车身结构
CN105799790A (zh) 内挡泥板
CN102126462B (zh) 尾灯构造
CN111989256B (zh) 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
CN202368674U (zh) 车辆车身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