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89256B - 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89256B
CN111989256B CN201980026241.4A CN201980026241A CN111989256B CN 111989256 B CN111989256 B CN 111989256B CN 201980026241 A CN201980026241 A CN 201980026241A CN 111989256 B CN111989256 B CN 1119892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ender
rear wheel
vehicle body
wheel hou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62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89256A (zh
Inventor
西田周平
久我秀功
坂本敏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89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92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892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92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61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covering undersurfaces of vehicles, e.g. wheel hou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8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e.g. mudguard fla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86Bumper fascias and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2019/247Fastening of bumpers' side e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逆流成分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罩向车外流出的车身下部构造。本发明为具备后轮轮罩(12)、以及一体地安装于该后轮轮罩(12)内的后部内表面的挡泥板(71)的车身下部构造,挡泥板(71)具有从后轮轮罩(12)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板状的遮挡部(71b),遮挡部(71b)具有从挡泥板(71)底部至少到达至在邻近的车身后面部指向出口部(33a)的尾管(33)的上方的上下长度。

Description

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后轮轮罩以及安装于该后轮轮罩内的后部内表面上的挡泥板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与前轮轮罩内同样,通过挡泥板将后轮轮罩内部覆盖的构造被普及。进行有如下设计:根据这种挡泥板,例如控制后轮轮罩内的气流,以使由于流经车身侧面的高流速的车身侧面气流而导致后轮轮罩内的空气被吸出到外部的气流(即,从后轮轮拱内流出到车身侧面的气流)尽可能少。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各种实验的结果,发现了以下情况:在车辆的行驶中(例如时速60km/h以上的行驶中),如图8的箭头e4所示,若后轮轮罩81内成为相对低压,则空气从车身后面经由后保险杠罩82与尾管83之间的空隙84朝向车辆前方逆流,该逆流的空气流入后轮轮罩81内,流入该后轮轮罩81内的空气被高流速的车身侧面气流吸出,从而来自后保险杠罩82的逆流空气e4以最短距离被从后轮轮拱(81)吸出,作为近路(Shortcut)e5向车外流出。本发明人等进一步发现了上述这样的气流成分的存在是导致实际的后轮轮罩81内的气流不符合分析的要因。
另外,在图8中,附图标记85为中心后侧底罩,附图标记86为后方中心底罩,附图标记87为侧后方底罩,附图标记88为后方底罩,附图标记89为消音器,附图标记90为排气管,附图标记91为拖拽臂,附图标记92为扭力梁。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将后轮挡泥板安装于后保险杠罩的构造。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未公开阻止上述那样的由空气的逆流引起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拱向车外流出的气流的技术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246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来自车身后部的空气的逆流成分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拱向车外流出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具备后轮轮罩、安装于该后轮轮罩内的后部内表面的挡泥板、设置于车身后部的后保险杠罩、以及用于从车身后部排出废气的至少具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部分的尾管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上述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挡泥板具有从后轮轮罩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板状的遮挡部,该遮挡部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与尾管的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部分相比,至少从遮挡部的下方的高度位置延伸至至少遮挡部的上方的高度位置。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遮挡部从后轮轮罩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并且遮挡部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与尾管的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部分相比,至少从其下方的高度位置延伸至至少其上方的高度位置,因此通过这种遮挡部,能够防止来自车身后部的空气的逆流成分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罩向车外流出。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挡泥板的遮挡部从该挡泥板的底部向上方延伸,在挡泥板的遮挡部中,相对于尾管的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部分而言的至少下方的高度位置,为挡泥板的底部的位置。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空气的逆流成分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罩向车外流出。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挡泥板的遮挡部从后轮轮罩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前方延伸,并且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以使来自车身后部的逆流空气从后轮轮罩偏转。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空气的逆流成分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罩向车外流出。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挡泥板具有拱形状部,该拱形状部具有与收容于后轮轮罩的后轮的后部对置的面,挡泥板的遮挡部从该拱形状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向车身前方侧延伸。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来自车身后部的空气的逆流成分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罩向车外流出。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尾管在后保险杠罩的位置具有向车外排出废气的出口部,在后保险杠罩的沿其车宽方向偏移的位置,形成有用于隔着规定的空隙收容尾管的出口部的凹部或者开口部,挡泥板的遮挡部设置于形成在后保险杠罩上的凹部或者开口部一侧的后轮轮罩的挡泥板。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即使是从尾管的出口部与后保险杠罩的凹部或者开口部之间的相对较窄的空隙剧烈逆流而来的空气,也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这样的空气的逆流成分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罩向车外流出。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进一步在后轮轮罩的后方具备从后保险杠罩的下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延伸的板状的下表面整流部,挡泥板具有覆盖后轮轮罩的后端部与下表面整流部的前端部之间的板状的底面部。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通过后保险杠罩的下表面整流部和挡泥板的底面部,能够实现流经后轮轮罩后方的地板下行驶风的整流,并且通过挡泥板的底面部能够提高挡泥板自身的刚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来自车身后部的空气的逆流成分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罩向车外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的车辆的后部侧部分的仰视图。
图3是将图2所示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的左后轮侧部分的构造与来自后保险杠罩的空气的逆流成分一同示出的部分放大仰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的左后轮侧部分的构造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图5是沿图4的A-A线观察的左后轮侧部分的剖面图。
图6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中,安装于后轮轮罩的挡泥板的侧视图。
图7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中,安装于后轮轮罩的挡泥板的立体图。
图8是将现有技术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与来自后保险杠罩的空气的逆流成分一同示出的部分放大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的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的车辆的后部侧部分的仰视图,图3是将图2所示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的左后轮侧部分的构造与来自后保险杠罩的空气的逆流成分一同示出的部分放大仰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的左后轮侧部分的构造的局部剖面俯视图,图5是沿图4的A-A线观察的左后轮侧部分的剖面图,图6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中、安装于后轮轮罩的挡泥板的侧视图,图7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中、安装于后轮轮罩的挡泥板的立体图。
首先,如图1所示,在车身侧部设有作为能够开闭地封堵车辆前部的前门开口1的侧门的前门2、以及作为能够开闭地封堵车辆后部的后门开口3的侧门的后门4。
前门2具备车门外把手5,同样,后门4具备车门外把手6。
在前门2的前部设有覆盖发动机舱的侧方的前护板7,在该前护板7的下部,与前轮8的位置对应地一体地设有前轮轮罩9。
在后门4的后部设有覆盖行李箱侧方的后护板10,在该后护板10的下部,与后轮11的位置对应地一体地设有后轮轮罩12。
另外,附图标记13为后视镜,附图标记14是形成为从车辆后部绕到左右的车辆侧部的后保险杠罩。
接下来,如图2所示,在前轮轮罩9的后缘下端部与后轮轮罩(后轮轮拱)12的前缘下端部之间,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在车厢下部延伸的侧边梁15。
该侧边梁15是将侧边梁外件与侧边梁内件15A接合固定,并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边梁闭合截面的车身强度部件。
在左右一对侧边梁15、15分别安装有以在前后的轮罩9、12之间覆盖侧边梁15的方式设置的装饰件16、16(详细而言是侧边梁装饰件)。
在这些装饰件16的后端部以与后轮11的前部对置的方式设有轮胎导流板17。该轮胎导流板17用于使流经车身侧部的侧面气流以一度指向车外侧之后再附着于车轮轮胎外表面的方式偏转,以便该侧面气流不进入后轮轮罩12内。
这里,形成车厢以及行李箱的底面的底板18(参照图5),通过将前底板、后座椅盘、后底板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形成而设置。
在该底板18(参照图5)的左右的车宽方向端部分别接合固定有从前底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至后座椅盘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侧边梁15。
此外,后侧框19设置为从后座椅盘的前后方向中间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至后底板后端,通过该后侧框19与底板18,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框闭合截面。
沿车宽方向连结该左右一对后侧框19、19之间的后横梁20设于后述的消音器32的前方。
另一方面,在地板下部的通道部设有将经由发动机的排气口以及排气歧管排出的废气导向车辆后方的排气管30。
在该排气管30中夹设有催化转化器31。此外,在延伸至后横梁20的后部位置的排气管30的后端部,连通连结有作为消音器的消音器32。在该消音器32的左右两侧安装有一度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之后、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仰视L形状的2根尾管33、33。
整流用的罩34从下方覆盖消音器32的前侧且车宽方向外侧部、与尾管33的前侧角部之间的部分。此外,在消音器32的后方设有具有平坦的整流面的后底罩21。
在车身下部设有覆盖除了通道部以外的车身下表面的整流用的地板底罩35、36。这些各地板底罩35、36在其底面具备平坦的整流面。
此外,这些地板底罩35、36形成为使前侧的地板底罩35与后侧的地板底罩36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
接下来,作为悬架而设有将后轮11悬挂的扭力梁式后悬架40(参照图2、图4、图5)。
该后悬架40具备沿车辆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拖拽臂41、41以及沿车宽方向延伸地将该各拖拽臂41、41连结的扭力梁42(扭杆弹簧)。
拖拽臂41的前端部经由臂枢轴43以及臂托架44枢轴支承于作为车身的后侧框19。此外,在该拖拽臂41的自由端即后端部接合固定有一对托架45、46,通过该各托架45、46枢轴支承减震器50的下端枢轴支承部51(参照图4、图5)。
减震器50安装于拖拽臂41的后端部与车身、例如后轮轮罩12上端部之间。
扭力梁42形成为内部中空的闭合截面构造。
下部弹簧座52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该扭力梁42与拖拽臂41的连结角部(参照图4)。
在与该下部弹簧座52沿上下方向对置的后侧框19的下表面安装有上部弹簧座(未图示)。
在该上部弹簧座的下表面部与下部弹簧座52的上表面部,分别固定有弹簧保持件,在该上下弹簧保持件之间张紧有作为悬架弹簧的螺旋弹簧53。
接下来,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地板底罩35、36设于后悬架40的前方,是覆盖车身下表面的整流用的罩。
此外,如图2至图5所示,在拖拽臂41的下部安装有在车辆底视下覆盖该拖拽臂41的板状的整流用的臂罩60。
接下来,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位于车身后部的后保险杠罩14的沿其车宽方向偏移的位置,与尾管33的出口部33a对应地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14A,用于配设尾管。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保险杠罩14由合成树脂形成,凹部14A在后保险杠罩14的车宽方向偏移位置,以左右一对而设(参照图2)。
此外,如图2至图5所示,在后轮轮罩12的后方侧的后保险杠罩14的下端部,由合成树脂一体形成有从车辆后部绕到车辆侧方并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板状的下表面整流部14B。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表面整流部14B形成为使斜边呈圆弧状的大致直角三角形状,并配置为三角形状的底边朝向前方,对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
接下来,如图5所示,在后轮轮罩12内,从该后轮轮罩12内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至前部内表面一体地安装有前部挡泥板70,并且在后轮轮罩12内的后部内表面一体地安装有后部挡泥板71。
接下来,如图6以及图7所示,该后部挡泥板71具备沿着后轮轮罩12的后部内表面的拱形状部71a、从后轮轮罩12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方侧呈圆弧状突出延伸的板状的遮挡部71b、将后轮轮罩12的后端部即下端部与后保险杠罩14中的下表面整流部14B之间覆盖的板状的底面部71c、以及在车宽方向内端部中将该底面部71c与拱形状部71a连结的连结部71d(所谓的纵壁)。
这里,如图5所示,后部挡泥板71的底面部71c中的后端片71e从后保险杠罩14的下表面整流部14B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安装于该前端部,由此,底面部71c的下表面与下表面整流部14B的下表面形成沿前后方向连续的一个面的形状面。
此外,如图3所示,后部挡泥板71的连结部71d的车宽方向内表面、与后保险杠罩14的下表面整流部14B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形成为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的一个面的形状面。
而且,如图7所示,在拱形状部71a的上部形成有将后部挡泥板71安装于后轮轮罩12的多个安装部72、73、74。
接下来,如图5所示,从车宽方向观察,在遮挡部71b的后方设有朝向与后部挡泥板71临近的车身后面部上所设置的出口部33a并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尾管33的一部分。而且,如图5所示,后部挡泥板71的遮挡部71b相对于尾管的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部分33,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相比,具有至少从作为其下方的高度位置的后部挡泥板71的底部即底面部71c延伸至至少其上方的高度位置的上下方向长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遮挡部71b具有如图5所示那样从后部挡泥板71的底面部71c延伸至在比尾管33的上方高的位置处存在的后底板的位置的上下长度。
后部挡泥板71构成为具有上述的配置以及形状,以便特别是通过遮挡部71b防止所谓的近路e2,所谓的近路e2是指图3所示的逆流成分(逆流空气)e1被高流速的车身侧面气流吸出而引起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拱向车外流出。这里,如图3所示,由于近路e2的大部分被遮挡部71b阻止,因此从后轮轮拱向车外流出的气流e3仅为一小部分。
此外,如图3以及图5所示,遮挡部71b设于尾管33的出口部33a侧的后轮轮罩12的后部挡泥板71。由此,构成为应对从尾管33的出口部33a与后保险杠罩14的凹部或者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凹部14A)之间的较窄的空隙剧烈逆流而来的气流(抑制逆流空气向后轮轮罩12流入并且使其向车宽方向内侧偏转)。
而且,如图3、图5~图7所示,后部挡泥板71具备覆盖后轮轮罩12的后端部(即后部下端部)与后保险杠罩14的下表面整流部14B之间的板状的底面部71c。
由此,通过底面部71c和后保险杠罩14的下表面整流部14B双方,实现流经后轮轮罩12后方的地板下行驶风的整流,并且通过形成后部挡泥板71的底面部71c,实现提高挡泥板71自身的刚性。
这里,底面部71c以及下表面整流部14B沿气体动力基线GL(参照图5)配设,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呈前低后高状的后方向上地具有10度左右的倾斜角。由此,使地板下的地板下行驶风的气流朝向车身后端部向上方流动,以确保减少车身后气流的紊乱这一气体动力基线产生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身下部构造,主要说明了车辆左侧、特别是左后轮侧部分的构成,但车辆右侧的构成形成为与车辆左侧的构成左右对称或者左右大致对称。在本说明书中,省略与上述车辆左侧的构成相同的车辆右侧的构成的说明。
另外,在图2中,附图标记75为燃料箱,在图2、图3中,附图标记76为设于消音器32的上部的防止热损坏的隔热件,在图5中,附图标记77为后端板。
并且,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的内侧,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的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是具备后轮轮罩12、安装于该后轮轮罩12内的后部内表面的挡泥板71、设于车身后部的后保险杠罩14、以及用于从车身后部排出废气的至少具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部分的尾管33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挡泥板71具有从后轮轮罩12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板状的遮挡部71b,该遮挡部71b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与尾管的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部分33相比,至少从其下方的高度位置延伸至至少其上方的高度位置。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遮挡部71b从后轮轮罩12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并且遮挡部71b(如图5所示)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与尾管的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部分33相比,至少从其下方的高度位置延伸至至少其上方的高度位置,因此通过这种遮挡部,能够防止来自车身后部的空气的逆流成分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罩12向车外流出。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为遮挡部71b具有从挡泥板底部(后部挡泥板71的底部)至少到达至朝向邻近的车身后面部的出口部33a延伸的尾管33的上方的上下方向长度(参照图3、图5)。即,挡泥板71的遮挡部71b从该挡泥板71的底部向上方延伸,在挡泥板71的遮挡部71b中,相对于尾管的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部分33的至少下方的高度位置,为挡泥板71的底部的位置。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从后轮轮罩12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遮挡部71b,具有从挡泥板底部到达至尾管33的上方的上下方向长度,因此通过遮挡部71b,能够防止逆流成分e1(参照图3)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罩12向车外流出的所谓近路e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挡泥板71的遮挡部71b从后轮轮罩12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前方延伸,并且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以使来自车身后部的逆流空气从后轮轮罩偏转,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空气的逆流成分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罩12向车外流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挡泥板71具有拱形状部71a,该拱形状部71a具有与收容于后轮轮罩12的后轮11的后部对置的面,挡泥板71的遮挡部71b从该拱形状部71a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向车身前方侧延伸,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空气的逆流成分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罩12向车外流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车身后部的后保险杠罩14,在沿其车宽方向偏移的位置与尾管33的出口部33a对应地形成配设尾管用的凹部14A或者开口部,遮挡部71b设于尾管33的出口部33a侧的挡泥板(后部挡泥板71)(参照图3)。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尾管33在后保险杠罩14的位置具有向车外排出废气的出口部33a,在后保险杠罩14的沿其车宽方向偏移的位置,形成用于隔着规定的空隙收容尾管33的出口部33a的凹部14A或者开口部,挡泥板71的遮挡部设置在形成于后保险杠罩14上所形成的偏移了的一侧的凹部14A或者开口部一侧的后轮轮罩12的挡泥板71。
根据这种构成,即使是从尾管33的出口部33a与后保险杠罩14的凹部14A或者开口部之间的相对较窄的空隙剧烈逆流而来的空气,也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这样的空气的逆流成分以最短距离从后轮轮罩12向车外流出。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保险杠罩14的下端部,一体形成有从车辆后部绕到车辆侧方并向前方延伸的板状的下表面整流部14B,挡泥板(后部挡泥板71)具备覆盖后轮轮罩12的后端部与下表面整流部14B之间的板状的底面部71c(参照图3、图5)。
根据这种构成,通过后保险杠罩14的下表面整流部14B和挡泥板(后部挡泥板71)的底面部71c,能够实现流经后轮轮罩12后方的地板下行驶风的整流,并且通过挡泥板(后部挡泥板71)的底面部71c的形成,能够实现提高挡泥板71的刚性。
在技术方案所规定的本发明的构成、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对应中,本发明的挡泥板对应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后部挡泥板71,但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与尾管33的出口部33a对应地在后保险杠罩14形成配设尾管用的凹部14A的构造,但也可以取代凹部14A,采用在后保险杠罩14形成配设尾管用的开口部的车身下部构造。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具备后轮轮罩、安装于该后轮轮罩内的后部内表面的挡泥板、以及后保险杠罩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
附图标记说明
12…后轮轮罩
14…后保险杠罩
14A…凹部
14B…下表面整流部
33…尾管
33a…出口部
71…后部挡泥板(挡泥板)
71b…遮挡部
71c…底面部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具备:后轮轮罩、安装于该后轮轮罩内的后部内表面的挡泥板、设置于车身后部的后保险杠罩、以及用于从车身后部排出废气的至少具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部分的尾管,上述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上述挡泥板具有从上述后轮轮罩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方侧延伸至在侧视时与收容于上述后轮轮罩的后轮重叠的板状的遮挡部,
该遮挡部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与上述尾管的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部分相比,至少从上述尾管的上述部分的下方的高度位置延伸至至少上述尾管的上述部分的上方的高度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挡泥板的遮挡部从该挡泥板的底部向上方延伸,
在上述挡泥板的遮挡部中,相对于上述尾管的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部分而言的上述至少下方的高度位置,为上述挡泥板的底部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挡泥板的遮挡部从上述后轮轮罩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前方延伸,并且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以使来自车身后部的逆流空气从上述后轮轮罩偏转。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挡泥板具有拱形状部,该拱形状部具有与上述后轮的后部对置的面,上述挡泥板的遮挡部从该拱形状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向车身前方侧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尾管在上述后保险杠罩的位置具有向车外排出废气的出口部,
在上述后保险杠罩的沿其车宽方向偏移的位置,形成有用于隔着规定的空隙收容上述尾管的出口部的凹部或者开口部,
上述挡泥板的遮挡部设置于形成在上述后保险杠罩上的凹部或者开口部一侧的后轮轮罩的挡泥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在上述后轮轮罩的后方具备从上述后保险杠罩的下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延伸的板状的下表面整流部,
上述挡泥板具有覆盖上述后轮轮罩的后端部与上述下表面整流部的前端部之间的板状的底面部。
CN201980026241.4A 2018-04-16 2019-04-11 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 Active CN1119892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8192A JP6933185B2 (ja) 2018-04-16 2018-04-16 車体下部構造
JP2018-078192 2018-04-16
PCT/JP2019/015804 WO2019203116A1 (ja) 2018-04-16 2019-04-11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89256A CN111989256A (zh) 2020-11-24
CN111989256B true CN111989256B (zh) 2022-10-28

Family

ID=68240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6241.4A Active CN111989256B (zh) 2018-04-16 2019-04-11 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0576B2 (zh)
EP (1) EP3763604B1 (zh)
JP (1) JP6933185B2 (zh)
CN (1) CN111989256B (zh)
WO (1) WO201920311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43006B (en) * 1978-12-27 1983-01-06 Goodall Holdings Ltd Spray-inhibiting means for use on a road vehicle
JP2531865Y2 (ja) * 1991-10-14 1997-04-09 日野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マッドガードの取付構造
JP3630559B2 (ja) * 1998-06-02 2005-03-16 極東開発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跳上げ水飛散防止装置
JP3924666B2 (ja) * 1998-06-09 2007-06-0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の泥除け構造
US20110214568A1 (en) * 2003-03-12 2011-09-08 Jeffrey Krantz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brake dust and other pollutants
JP4487935B2 (ja) 2006-01-16 2010-06-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力装置
CA2646981C (en) * 2006-03-22 2010-12-2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erodynamic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5629739B2 (ja) * 2012-09-14 2014-11-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5943093B2 (ja) * 2012-12-03 2016-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マッドガード構造
JP2017071289A (ja) * 2015-10-06 2017-04-13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2017094781A (ja) * 2015-11-19 2017-06-01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フェンダープロテクタ
JP6915520B2 (ja) * 2017-12-11 2021-08-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ェンダライナ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33185B2 (ja) 2021-09-08
CN111989256A (zh) 2020-11-24
US11420576B2 (en) 2022-08-23
EP3763604B1 (en) 2022-09-28
WO2019203116A1 (ja) 2019-10-24
EP3763604A4 (en) 2021-04-14
US20210170967A1 (en) 2021-06-10
JP2019182319A (ja) 2019-10-24
EP3763604A1 (en) 2021-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94031B (zh) 车身下表面结构
JP5461715B2 (ja) 車体アンダカバー
EP3543093B1 (en) Vehicle-body lower face structure
JP6315038B2 (ja) 自動車の整流構造
JP6477632B2 (ja) 自動車の下部整流構造
JP723451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10899388B2 (en) Vehicle-body lower face structure
CN111989256B (zh) 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
CN110294028B (zh) 车身侧面结构
JP7087526B2 (ja) 車体下面構造
JP7176223B2 (ja) 車体下面構造
JP6156396B2 (ja)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JP6304325B2 (ja) 自動車の整流構造
JP7087527B2 (ja) 車体下面構造
US20230076914A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