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89082A - 汽车的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89082A
CN101289082A CNA2008100933802A CN200810093380A CN101289082A CN 101289082 A CN101289082 A CN 101289082A CN A2008100933802 A CNA2008100933802 A CN A2008100933802A CN 200810093380 A CN200810093380 A CN 200810093380A CN 101289082 A CN101289082 A CN 1012890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ember
mentioned
flat part
width direction
overall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33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89082B (zh
Inventor
中山伸之
阿部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890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890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890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8908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车的前部结构,具有树脂制的板部件(16),该板部件(16)的后端安装于护罩下部(14L)的前面部(14a),前端延伸至保险杠罩(17)背面附近。在上述板部件(16)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对前后方向的负荷较为脆弱的脆弱部(21)。采用本发明,既能够避免对最小离地间隙的影响,又能够兼顾确保步行者保护性能和防止车辆轻度碰撞时的护罩破损。

Description

汽车的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的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在车辆与步行者发生接触碰撞时,扫堂步行者的腿部,以使该步行者的上身向发动机罩上倾倒,从而达到避免步行者遭受二次伤害的目的,而采用一种将作为腿部扫堂部件的树脂制的板部件安装在护罩下部上的结构。
作为具有上述那样的树脂制板部件的汽车的前部结构,例如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203183号所公开的结构。
即,上述结构中,设置有左右一对的从左右一对前纵梁的前部向下方延伸的散热器侧部支撑构件;在上述左右一对散热器侧部支撑构件的底部相互之间,横向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散热器下部支撑构件;该散热器下部支撑构件的下侧面上安装有树脂制的板部件,该板部件向前方延伸至与保险杠罩背面相邻接的位置,当有一个比步行者的碰撞负荷大的规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时(所谓“车辆的轻度碰撞时”),上述板部件与散热器下部支撑构件之间的固定状态被解除。
采用上述的以往结构,当车辆与步行者发生接触时,能够利用上述板部件扫堂步行者的腿部,使该步行者的上身向发动机罩上倾倒,以避免步行者遭受二次伤害。
另外,当车辆发生轻度碰撞时,上述的板部件与散热器下部支撑构件之间的固定状态被解除,从而可以防止车身前侧碰撞时产生的散热器下部支撑构件、散热器侧部支撑构件以及前纵梁等车身构件的损伤。
可是,上述的以往结构中,由于板部件安装于散热器下部支撑构件的下侧面,因而存在以下的问题。
即,如欲确保车辆的最小离地间隙,则需提高下侧面安装有板部件的散热器下部支撑构件的底端位置,由此,设置在散热器支撑部件上的散热器用的开口面积变小,导致散热器容量减少,给发动机的冷却性能带来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如欲确保散热器的容量,则树脂制板部件的安装位置降低,最小离地间隙减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避免对最小离地间隙的影响,又能够兼顾确保步行者保护性能和防止车辆轻度碰撞时的护罩等车身侧部件的破损的汽车的前部结构。
上述那样的技术课题通过具有以下结构的本发明的汽车的前部结构来实现。
即,本发明的汽车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树脂制的板部件,该树脂制的板部件,其后端安装于护罩下部的前面部,其前端延伸至保险杠罩背面附近,在上述板部件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对前后方向的负荷较为脆弱的脆弱部。
其中,脆弱部既可以由凹口(notch,刻痕)形成,也可以由开口孔形成,或由薄身部形成。
采用上述结构,当车辆与步行者发生接触碰撞时,能够通过邻近设置在保险杠罩后侧的树脂制的板部件,扫堂步行者的腿部,从而使该步行者的上身向发动机罩上倾倒,避免步行者遭受二次伤害。
另外,当发生有一个大于施加于步行者的碰撞负荷的负荷作用的车辆轻度碰撞时,随着碰撞负荷的输入而产生的板部件的弯曲变形,基于上述脆弱部的存在而被促进,因此,在车辆发生轻度碰撞时,能够切实地使板部件发生变形,从而降低传递至护罩下部的负荷,防止护罩等车身侧部件的破损。
并且,由于上述板部件安装于护罩下部的前面部,因此能够兼顾最小离地间隙的确保和散热器容量的确保。
即,采用上述结构,既能够避免对最小离地间隙的影响,又能够兼顾确保步行者保护性能和防止轻度碰撞时的车身侧部件的破损。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脆弱部由凹口形成。
采用上述结构,由凹口形成脆弱部,因此能够避免对其他部件的影响,同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促进轻度碰撞时的板部件的弯折。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板部件包括,平板部和沿着该平板部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在车宽方向上并排的多个纵肋,上述凹口设置于上述多个纵肋,并沿车宽方向排列成大致直线状。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置于平板部的多个纵肋,能够实现板部件的整体刚性的提高,同时通过沿车宽方向排列成大致直线状的多个凹口,能够有效地促进轻度碰撞时板部件的弯折。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平板部上,对应于上述各凹口的设置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排列成大致直线状的多个开口孔。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上述平板部上设有开口孔,因此能够通过该开口孔进一步促进轻度碰撞时的板部件的弯折,而且能够通过该开口孔将流过平板部的下方的行驶风导入散热器侧。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平板部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上述纵肋和从上述开口孔的后侧周部向前下方延伸的倾斜肋,上述凹口形成在该倾斜肋的前方。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置在开口孔的后侧周部的倾斜肋,引导流过板部件的平板部下方的行驶风,从而能够通过开口孔切实地将该行驶风导入散热器侧。另外,由于能够通过上述倾斜肋加强开口孔的后侧周部,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开口孔及凹口的设置部与其后侧部分的刚性差。由此,当车辆发生轻度碰撞时,板部件便以上述开口点为起点切实地发生弯折,从而有效地防止车身侧部件的破损等。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脆弱部由沿车宽方向排列在大致直线上的多个开口孔形成。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板部件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上,形成有沿车宽方向排列在大致直线上的多个开口孔(脆弱部),因此可以通过上述多个开口孔促进车辆的轻度碰撞时的板部件的弯折,而且能够介由开口孔将流过板部件的下方的行驶风导入散热器侧。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板部件包括,形成有上述开口孔的平板部;沿着该平板部的下表面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在车宽方向上并排的多个纵肋;从上述开口孔的后侧周部向前下方延伸的倾斜肋。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置在开口孔的后侧周部的倾斜肋,引导流过平板部下方的行驶风,从而能够通过开口孔切实地将该行驶风导入散热器侧。另外,由于开口孔的后侧周部被上述倾斜肋加强,因此,在车辆发生轻度碰撞时,板部件便以上述开口孔为起点切实地发生弯折,从而有效地防止车身侧部件的破损等。
另外,通过上述纵肋,能够确保通常情况下的板部件的整体刚性。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板部件包括,从上述平板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和沿着上述平板部的下表面向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在前后方向上并排的多个横肋,上述纵壁部介由连接件与上述护罩下部的前面部连接,而且在上述横肋中位于被上述连接件连接的连接部的前方的部位上形成有避让部,上述开口孔设置在上述平板部中除该避让部的设置部的上方以外的部位上。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在位于被连接件连接的连接部的前方的部分横肋上,形成有避让部,因此能够避免进行紧固上述连接件操作的工具与横肋发生干涉,从而可以提高板部件对护罩下部的前面部的安装性(生产率)。
另外,由于平板部中位于避让部的设置部的上方的部位上不设置开口孔,因此能够防止板部件的刚性局部地且过度地下降。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板部件的纵壁部及上述护罩下部的前面部中被上述连接件连接的部分形成为向前上方的倾斜状。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从斜前下方接近连接部(由连接件连接的部分),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板部件对护罩下部的前面部的安装性。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板部件包括,平板部和沿着该平板部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在车宽方向上并排的多个纵肋,上述脆弱部由形成在上述纵肋上的薄身部构成。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平板部上设置的多个纵肋,可以实现板部件的整体刚性的提高,并且利用在纵肋上形成薄身部这种简单结构,可以促进轻度碰撞时板部件的弯折。
特别是,若上述各纵肋上形成的薄身部沿车宽方向排列成大致直线状,可以更加切实地促进上述板部件的弯折。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汽车的前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相当于图2中A-A线箭头指向的剖视图。
图4为相当于图2中B-B线箭头指向的剖视图。
图5为以从侧部下方所仰视到的汽车的前部结构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6为以从前部上方所仰视到的汽车的前部结构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7为图6中C-C线箭头指向的剖视图。
图8为表示汽车的前部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9为表示汽车的前部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为表示汽车的前部结构的立体图。本图所示的汽车的前部结构包括,将发动机室1和其后方的车室2分隔在前后方向上的前围板下部3(前围板),和设置在该前围板下部3的前部的、在发动机室1的左右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4、4。
在左右一对前纵梁4、4的前部,一体化地形成有具凹凸状的壁面的能量吸收部5、5,通过该能量吸收部5吸收车辆正面碰撞时的负荷。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上述能量吸收部5、5,省略了通常情况下使用的溃缩盒(crash can)。
另外,在上述能量吸收部5的前端,通过未图示的前端支架安装有保险杠加强件6。
本实施例中,使用单侧四组的螺栓、螺母等连接部件7,连接保险杠加强件6与前端支架(未图示)。
上述保险杠加强件6,包括后方敞开的截面“コ”状的保险杠梁8(参照图3、图4),和封闭该保险杠梁8的后方敞开部的盖板(closing plate)9,其设置在前纵梁4、4的前方位置,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此外,在上述前围板下部3的前面部,位于左右一对前纵梁4、4之间,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围板横向构件10,该前围板横向构件10与前围板下部3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前围板横向合闭截面),以提高前部车身刚性。
另一方面,在前纵梁4、4的车身外侧,设置有左右一对悬架塔11、11(悬架支撑塔),上述悬架塔11、11的车身内侧的下部与前纵梁4接合。另外,在悬架塔11、11的车身外侧的上部,接合固定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颈侧板(cowl side panel)12、12。
另外,上述前纵梁4的后端延伸至底板下部,与设置于该底板下部的底板梁(未图示)在前后方向上相接续地设置。
具有上述结构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在构成保险杠加强件6的上述盖板9的背面上,介由左右一对托架13、13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护罩14(散热器护罩)。
上述护罩14是支撑散热器(未图示)的构件,如图2所示,该护罩14由方形框状的部件构成,该方形框状的部件一体化地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护罩上部14U;位于其下侧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护罩下部14L;以及将上述护罩上部14U及护罩下部14L的侧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连接的左右一对护罩侧部14S、14S。
此外,本实施例中,在左右一对护罩侧部14S、14S之间,设置有从正视方向看三个辐条(spoke)部15a、15b、15c一体化地形成为“Y”字状的辐条部件15,借助该辐条部件15,将护罩上部14U及护罩下部14L的中间部在上下方向相互连接在一起。另外,该辐条部件15由合成树脂构成,与上述护罩上部14U、护罩下部14L一体形成。
图3为相当于图2中A-A线箭头指向的剖视图,图4为相当于图2中B-B线箭头指向的剖视图。如上述图3、图4以及先前的图1、图2所示,在上述护罩下部14L的前面部14a上,安装有树脂制的板部件16的后端。该板部件16是前端延伸至与保险杠罩17的背面(具体而言,为后述保险杠罩下部17a的背面)相邻的位置的部件,该板部件16就是在车辆与步行者发生接触(碰撞)时,扫堂步行者腿部的所谓“腿部扫堂部件”。另外,在保险杠梁8的前侧面和与该保险杠梁8相对应的保险杠罩17之间设置有能量吸收部件(所谓“EA部件”),但为了便于表示,省略了EA部件的图示。
上述保险杠罩17,在其下围部具有行驶风的引入口18,在低于该引入口18的保险杠罩下部17a上,如图4所示,也形成有行驶风的引入口19,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覆盖发动机室1上方的发动机罩20的前端,位置于保险杠罩17的上端部17b。
图5为以从车辆左侧下方所仰视到的护罩下部14L与板部件16的组装结构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图6为以从车辆正面下方仰视到的护罩下部14L与板部件16的组装结构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图7为图6中C-C线箭头指向的剖视图。
如图3~图7所示,上述板部件16包括,平板部16a;从该平板部16a的左右两侧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侧壁部16b、16b;从平板部16a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壁部16c;从平板部16a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16d;沿着平板部16a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在车宽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纵肋16e、16e......;以及沿着平板部16a的下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加强用的横肋16f、16f......。
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上述板部件16的平板部16a的车宽方向长度与护罩下部14L的车宽方向长度相等。此外,该平板部16a在从护罩下部14L的前面部14a至保险杠罩17的背面附近的范围内,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设置。
此外,如图4、图5所示,在上述各纵肋16e、16e......中与板部件16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作为对前后方向的负荷较为脆弱的脆弱部的多个凹口21......。上述多个凹口21......如图5所示,沿车宽方向排列成大致直线状。
另外,在平板部16a中位于上述多个凹口21上方的部位上,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形成多个的开口孔22......。上述开口孔22......兼有作为脆弱部的功能和引导行驶风至散热器侧的功能。另外,如图2所示,多个开口孔22对应于上述凹口21,沿车宽方向排列成大致直线状。
此外,如图4所示,在上述各开口孔22......的设置部的下方,一体化地形成有从开口孔22......的后侧周部向前下方以倾斜状延伸的用于导入行驶风的倾斜肋23......。而且,如该图所示,上述凹口21形成在该倾斜肋23的前方。
另一方面,在上述板部件16的后端,如图2、图3所示,一体化地形成有从平板部16a向上方突出的多个安装片16g......。上述多个安装片16g由前方敞开的俯视呈“コ”状的部件构成,而且其的形成位置与左右的护罩侧部14S、14S的下部及中央的辐条部15c的下部相对应。另外,上述各安装片16g介由螺栓24、螺母25等连接件与护罩14的下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螺母25预先嵌入于护罩14的对应部。
如图5、图6、图7所示,从上述平板部16a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16d介由连接件(参照图7所示的螺栓26、螺母27),固定于护罩下部14L的前面部14a。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上述纵壁部16d,在其车宽方向的多处,一体化地具有向后方相对突出的凸壁部16h,并且护罩下部14L的前面部14a,一体化地具有与上述凸壁部16h相对应的向后方凹陷的凹壁部14b。上述各凸壁部16h及各凹壁部14b介由螺栓26、螺母27等连接件互相连接。另外,上述螺母27预先嵌入于凹壁部14b。
此处,被上述各螺栓26、螺母27连接的连接位置(参照图5、图6以及图7),相对于图2、图3所示的被螺栓24、螺母25连接的连接位置,在车宽方向上偏置。
另外,如图7所示,考虑到螺栓26的紧固操作性,板部件16的纵壁部16d及护罩下部14L的前面部14a中的被上述螺栓26、螺母27连接的部分,亦即上述凸壁部16h及凹壁部14b的各连接面,形成为前部高、后部低的形状,即形成为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状。
此外,在位于被作为上述连接件的螺栓26、螺母27连接的连接部前方的多个横肋16f......上,形成有用于避免进行紧固螺栓26操作的工具与该横肋16f发生干涉的避让部28......。
上述避让部28的避让量,如图7所示,从前数起第二个横肋16f的避让量最小,从前数起第三个横肋16f的避让量增大,从前数起第四个横肋16f的避让量最大。
另外,在平板部16a中位于上述避让部28......的设置部上方的部位上,如图6所示,没有形成开口孔22。这是为了防止板部件16的刚性局部地且过度地下降。另外,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
具有上述结构的汽车的前部结构中,在通常车辆行驶时,行驶风从保险杠罩17的行驶风引入口18如图4中箭头a所示被引入,而且行驶风也从保险杠罩下部17a的行驶风引入口19被引入,流过板部件16a的下方的行驶风,如图4中箭头b所示,由倾斜肋23引导之后,从开口孔22流向散热器(未图示)。
另一方面,当车辆与步行者发生碰撞时,通过板部件16,扫堂该步行者的腿部,使其上身向发动机罩上倾倒,以避免步行者受到二次伤害。此时,虽然存在凹口21及开口孔22,板部件16也不会发生压曲以及弯曲。
另外,当发生有一个大于施加于步行者的碰撞负荷的负荷作用的车辆轻度碰撞时,由于作为脆弱部的凹口21及开口孔22的存在,因而板部件16如图3中虚线α所示那样弯曲,从而吸收碰撞能量,因此,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传递至位于后方的护罩下部14L的负荷,防止该护罩下部14L甚至护罩14的破损。
如上所述,图1~图7所示实施例的汽车的前部结构中,具有后端安装于护罩下部14L的前面部14a,前端延伸至保险杠罩17背面附近的树脂制的板部件16,在上述板部件16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对前后方向的负荷较为脆弱的脆弱部(凹口21或开口孔22)(参照图2、图4以及图5)。
采用该结构,当车辆与步行者发生接触碰撞时,能够通过邻近设置在保险杠罩17后侧的树脂制的板部件16,扫堂步行者的腿部,从而使该步行者的上身向发动机罩20上倾倒,避免步行者遭受二次伤害。
另外,当发生有一个大于施加于步行者的碰撞负荷的负荷作用的车辆轻度碰撞时,随着碰撞负荷的输入而产生的板部件16的弯折变形(参照图3的虚线α),基于上述脆弱部(凹口21或开口孔22)的存在而被促进,因此,在车辆发生轻度碰撞时,能够切实地使板部件16发生变形,从而降低传递至护罩下部14L的负荷,防止护罩14等车身侧部件的破损。
并且,由于上述板部件16安装于护罩下部14L的前面部14a,因此能够兼顾最小离地间隙的确保和散热器容量的确保。
即,利用上述结构,既能够避免对最小离地间隙的影响,又能够兼顾确保步行者保护性能和防止轻度碰撞时的车身侧部件的破损。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上述脆弱部由凹口21形成(参照图3、图4)。
采用上述结构,由凹口21形成脆弱部,因此能够避免对其他部件的影响,同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促进轻度碰撞时的板部件16的弯折(参照图3的虚线α)。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上述板部件16包括,平板部16a和沿着该平板部16a的下表面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在车宽方向上并排的多个纵肋16e,上述凹口21设置于上述多个纵肋16e,并沿车宽方向排列成大致直线状(参照图4、图5)。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置于平板部16a的多个纵肋16e,能够实现板部件16的整体刚性的提高,同时通过沿车宽方向排列成大致直线状的多个凹口21,能够有效地促进轻度碰撞时板部件16的弯折。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上述平板部16a上,对应于上述各凹口21的设置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排列成大致直线状的多个开口孔22(参照图2、图4)。
采用该结构,由于上述平板部16a上设置有开口孔22,因此能够通过该开口孔22进一步促进轻度碰撞时的板部件16的弯折,而且能够通过该开口孔22将流过平板部16a的下方的行驶风导入散热器侧。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上述平板部16a的下表面上,除上述纵肋16e之外,还形成有从上述开口孔22的后侧周部向前下方延伸的倾斜肋23,上述凹口21形成在该倾斜肋23的前方(参照图4)。
采用该结构,通过设置于开口孔22的后侧周部的倾斜肋23,引导流过板部件16的平板部16a下方的行驶风,从而能够切实地通过开口孔22将该行驶风导入散热器侧。另外,由于能够通过上述倾斜肋23加强开口孔22的后侧周部,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开口孔22及凹口21的设置部与其后侧部分的刚性差。因此,当车辆发生轻度碰撞时,板部件16便以上述开口点22为起点切实地发生弯折,从而有效地防止车身侧部件的破损等。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上述板部件16包括,从上述平板部16a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16d和沿着上述平板部16a的下表面向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在前后方向上并排的多个横肋16f,该纵壁部16d介由连接件(参照螺栓26、螺母27)与护罩下部14L的前面部14a连接,而且在上述横肋16f中位于被上述连接件(螺栓26、螺母27)连接的连接部的前方的部位上形成有避让部28,上述开口孔22设置在上述平板部16a中除该避让部28的设置部的上方之外的部位上(参照图7)。
采用该结构,由于在位于被连接件(螺栓26、螺母27)连接的连接部的前方的部分横肋16f上形成避让部28,因此能够避免进行紧固上述连接件操作的工具与横肋16f发生干涉,从而可以提高板部件16对护罩下部14L的前面部14a的安装性(生产率)。
另外,由于在平板部16a中位于避让部28的设置部的上方的部位上不设置开口孔22,因此能够防止板部件16的刚性局部地且过度地下降。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上述板部件16的纵壁部16d及上述护罩下部14L的前面部14a中被上述连接件(螺栓26、螺母27)连接的部分(即,凸壁部16h以及凹壁部14b)形成为向前上方的倾斜状(参照图7)。
采用该结构,能够容易地从斜前下方接近连接部(由螺栓26、螺母27连接的部分),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板部件16对护罩下部14L的前面部14a的安装性。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上述脆弱部设置有沿车宽方向排列在大致直线上的多个凹口21,和对应于上述凹口21设置的多个开口孔22,但也可以仅由上述的其中一方构成上述脆弱部。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纵肋16e、横肋16f等设置在板部件16的平板部16a的下表面,但它们也可以设置在平板部16a的上表面。
图8为表示汽车的前部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该图所示的汽车的前部结构中,具有横肋16f,该横肋16f位于从开口孔22的后侧周部向前下方延伸的倾斜肋23的紧前方,与上述倾斜肋23同样地向前下方倾斜。这样,若在开口孔22的前后两侧设置倾斜状的肋16f,23,那么,与图4等所示的先前实施例相比,能够更加切实地将流过板部件16的下方的行驶风引导至开口孔22侧,以导入之后的散热器。
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其他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与先前的实施例相同,因此在图8中对与图4相同的部分付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9为表示汽车的前部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该图所示的汽车的前部结构中,板部件16具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在车宽方向上间隔排列的多个纵肋16e、16e......。在该板部件16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将上述纵肋16e、16e......的局部形成为薄身状而构成的薄身部29,从而由该薄身部29构成对前后方向的负荷较为脆弱的脆弱部。另外,上述多个纵肋16e、16e......上形成的各薄身部29、29......沿车宽方向排列成大致直线状。
如上所述,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上述板部件16具有,平板部16a(参照先前实施例的附图)和沿着该平板部16a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在车宽方向上并排的多个纵肋16e,上述脆弱部由形成在上述纵肋16e上的薄身部29构成。
采用该结构,通过平板部16a上设置的多个纵肋16e,可以实现板部件16的整体刚性的提高,并且利用在纵肋16e上形成薄身部29这种简单结构,可以促进轻度碰撞时板部件16的弯折。
特别是,若上述各纵肋16e上形成的薄身部29沿车宽方向排列成大致直线状,可以更加切实地促进上述板部件16的弯折。
另外,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其他的各点也取得与先前的实施例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因而在图9中,对于与前面的图相同的部分付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的结构。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树脂制的板部件,该板部件,其后端安装于护罩下部的前面部,其前端延伸至保险杠罩背面附近,
在所述板部件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对前后方向的负荷较为脆弱的脆弱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由凹口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件包括,平板部和沿着该平板部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在车宽方向上并排的多个纵肋,
所述凹口设置于所述多个纵肋,并沿车宽方向排列成大致直线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板部上,对应于所述各凹口的设置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排列成大致直线状的多个开口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板部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所述纵肋和从所述开口孔的后侧周部向前下方延伸的倾斜肋,所述凹口形成在所述倾斜肋的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由沿车宽方向排列在大致直线上的多个开口孔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件包括,形成有所述开口孔的平板部;沿着该平板部的下表面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在车宽方向上并排的多个纵肋;从所述开口孔的后侧周部向前下方延伸的倾斜肋。
8.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汽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件包括,从所述平板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和沿着所述平板部的下表面向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在前后方向上并排的多个横肋,
所述纵壁部介由连接件与所述护罩下部的前面部连接,而且在所述横肋中位于被所述连接件连接的连接部的前方的部位上形成有避让部,所述开口孔设置在所述平板部中除所述避让部的设置部的上方以外的部位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件的纵壁部及所述护罩下部的前面部中被所述连接件连接的部分形成为向前上方的倾斜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件包括,平板部和沿着该平板部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在车宽方向上并排的多个纵肋,
所述脆弱部由形成在所述纵肋上的薄身部构成。
CN2008100933802A 2007-04-17 2008-04-16 汽车的前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90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07822 2007-04-17
JP2007107822A JP5034639B2 (ja) 2007-04-17 2007-04-17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89082A true CN101289082A (zh) 2008-10-22
CN101289082B CN101289082B (zh) 2013-04-24

Family

ID=40033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338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9082B (zh) 2007-04-17 2008-04-16 汽车的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34639B2 (zh)
CN (1) CN10128908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8567A (zh) * 2010-06-11 2012-01-25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保护网尤其是落叶捕网
CN103129497A (zh) * 2011-11-21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构造
CN105593071A (zh) * 2013-10-02 2016-05-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10861480A (zh) * 2018-08-10 2020-03-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73548B2 (ja) * 2009-02-18 2013-08-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歩行者保護アブソーバ及び車体前部構造
JP5097809B2 (ja) * 2010-08-31 2012-1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ロアダクト構造体
JP5820663B2 (ja) * 2011-08-24 2015-11-24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5847502B2 (ja) * 2011-09-08 2016-01-20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JP5499056B2 (ja) 2012-01-06 2014-05-21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5931518B2 (ja) * 2012-03-12 2016-06-08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バンパー用衝撃吸収部材
JP5914234B2 (ja) * 2012-07-27 2016-05-11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5527828B2 (ja) 2012-07-27 2014-06-2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5952121B2 (ja) * 2012-07-27 2016-07-13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6001481B2 (ja) * 2013-03-25 2016-10-0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965711B2 (ja) * 2017-12-08 2021-11-10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7035838B2 (ja) * 2018-06-18 2022-03-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アンダーカバー
JP2022073719A (ja) * 2020-11-02 2022-05-17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CN112896325B (zh) * 2021-02-18 2022-06-21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前端框架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39214B2 (ja) * 1998-06-19 2004-07-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バンパー構造
JP3740901B2 (ja) * 1999-06-28 2006-02-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1010424A (ja) * 1999-06-28 2001-01-16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2274298A (ja) * 2001-03-15 2002-09-25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4266212B2 (ja) * 2005-03-30 2009-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4434104B2 (ja) * 2005-08-23 2010-03-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8567A (zh) * 2010-06-11 2012-01-25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保护网尤其是落叶捕网
CN102328567B (zh) * 2010-06-11 2014-08-06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保护网尤其是落叶捕网
CN103129497A (zh) * 2011-11-21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构造
CN103129497B (zh) * 2011-11-21 2015-06-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构造
CN105593071A (zh) * 2013-10-02 2016-05-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5593071B (zh) * 2013-10-02 2017-08-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10861480A (zh) * 2018-08-10 2020-03-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10861480B (zh) * 2018-08-10 2023-02-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89082B (zh) 2013-04-24
JP2008265399A (ja) 2008-11-06
JP5034639B2 (ja) 2012-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9082B (zh) 汽车的前部结构
US7438348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5176460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984991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JP2010052729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101104395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US8297687B2 (en) Vehicle body for a motor vehicle
US747294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4479637B2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EP2546108B1 (en) Pedestrian protect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
KR100535759B1 (ko)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캐리어의 보강구조
KR100629422B1 (ko) 차량 범퍼 충격흡수 조립체
US20230103686A1 (en) Frame Component for a Front End Module
KR101297559B1 (ko) 자동차용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US9302712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KR100379012B1 (ko) 차량용 프론트 범퍼 커버
CN215043152U (zh) 一种汽车门槛前端结构和汽车
CN217074535U (zh) 汽车前围板中横梁
EP3808606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and vehicle
KR101047990B1 (ko) Nvh성능이 개선된 개단면 카울 구조
KR200158282Y1 (ko) 자동차의 카울 강성보강구조
KR200188442Y1 (ko) 자동차용 리어부 보강구조
KR100397831B1 (ko) 자동차 사이드 실의 횡방향 강성 증대 단면구조
KR100517701B1 (ko) 래치커버 일체형 캐리어구조
KR20240118271A (ko) 차량용 범퍼 빔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