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08761A - 遮阳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遮阳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08761A
CN103108761A CN2011800458692A CN201180045869A CN103108761A CN 103108761 A CN103108761 A CN 103108761A CN 2011800458692 A CN2011800458692 A CN 2011800458692A CN 201180045869 A CN201180045869 A CN 201180045869A CN 103108761 A CN103108761 A CN 1031087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ut
pair
shield
tracks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586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08761B (zh
Inventor
坚田真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08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8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087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87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20Accessories, e.g. wind deflectors, blinds
    • B60J1/2011Blinds; curtains or screens reducing heat or light intensity
    • B60J1/2013Rolle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20Accessories, e.g. wind deflectors, blinds
    • B60J1/2011Blinds; curtains or screens reducing heat or light intensity
    • B60J1/2013Roller blinds
    • B60J1/2036Roller blind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elements
    • B60J1/2038Storage box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20Accessories, e.g. wind deflectors, blinds
    • B60J1/2011Blinds; curtains or screens reducing heat or light intensity
    • B60J1/2013Roller blinds
    • B60J1/2036Roller blind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elements
    • B60J1/2044Draw bars, including elements attached to it, e.g. sliding shoes, gripping elements or pull co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20Accessories, e.g. wind deflectors, blinds
    • B60J1/2011Blinds; curtains or screens reducing heat or light intensity
    • B60J1/2013Roller blinds
    • B60J1/2066Arrangement of blinds in vehicles
    • B60J1/2075Arrangement of blinds in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xed windows
    • B60J1/208Arrangement of blinds in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xed windows for rear window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erating, Guiding And Securing Of Roll- Type Closing Members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不依赖于轨道的弯曲形状,随着遮板的拉出收纳动作,将安装在遮板的端部的撑杆姿势变更。遮阳板装置包括:一对轨道,渐渐间隔减小地配设;卷绕装置,配设在一对轨道的基端部间;遮板,可相对于卷绕装置拉出收纳;撑杆,安装在遮板的短边侧端部;一对轴,沿着长边方向可移动地分别插入撑杆的两端;以及一对滑轨,沿着一对轨道的可移动地设置并且与一对轴连结。在撑杆的至少一端部侧设置有旋转机构,随着一对滑轨沿着一对轨道移动,受到轴沿着撑杆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力,使撑杆姿势变更。

Description

遮阳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窗等所使用的遮阳板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直线状的拉杆组装部与弯曲的窗端之间进行闭合的车用后窗卷帘。在专利文献1中,导轨从与后架的平面垂直的铅垂部分开始,沿着后窗的侧轮廓,逐渐具有水平分量地延伸。另外,滑件具有细长的结构,使其纵轴与导轨的纵轴一致地移动导轨。而且,滑件和固定在滑件的拉杆组装部在沿着导轨的运动中旋转,若接近窗上端,则设置在拉杆组装部的成形板直立,将直线的拉杆组装部与窗上端之间的间隙闭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61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成形板的姿势根据轨道的弯曲形状来控制。因此,会产生由于轨道的形状使成形板无法将间隙较好闭合的情况,或者在姿势变更的中途成形板与其他部件干扰等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不依赖于轨道的弯曲形状,随着遮板的拉出收纳动作,将安装在遮板的端部的撑杆姿势变更。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解决上述问题,第1形态是一种可遮挡窗户的遮阳板装置,包括:一对轨道,在从基端部向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间隔渐渐减小地配设;卷绕装置,具有可绕轴旋转地被支撑的卷绕轴,配设在所述一对轨道的基端部间;遮板,具有对置的短边侧端部和长边侧端部,所述长边侧端部安装在所述卷绕轴,可相对于所述卷绕装置进行拉出收纳;撑杆,安装在所述遮板的短边侧端部;一对轴,沿着长边方向可移动地分别插入所述撑杆的两端;一对滑轨,可分别沿着所述一对轨道移动地设置,并且分别与所述一对轴连结;以及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撑杆的至少一个端部侧,随着所述一对滑轨沿着所述一对轨道移动,受到所述轴沿着所述撑杆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力,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
第2形态是第1形态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所述一对轨道构成为从基端部向前端部的间隔尺寸渐渐减小,使其可沿着梯形窗户的两侧部配设。
第3形态是第1或者第2形态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在所述撑杆设置有盖体,在所述遮板的拉出状态下,盖体将位于所述一对轨道的前端侧的窗户周边部件与所述撑杆之间的间隙挡住,所述旋转机构构成为在所述遮板的拉出状态下,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使得所述盖体将所述窗户周边部件与所述撑杆之间的间隙挡住。
第4形态是第1-第3中任意1个形态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所述遮板构成为可通过形成在窗户周边的安装面板部件的狭缝进行拉出收纳,所述旋转机构构成为在所述遮板的收纳状态下,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使得所述撑杆和所述盖体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安装面板部件的表面配设为同一面状。
第5形态是第1-第4中任意1个形态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所述旋转机构构成为具有:突出部,设置在所述撑杆的内周部和所述轴的外周部的任意一个上;以及引导凹部,设置在所述撑杆的内周部和所述轴的外周部的任意另一个上,借助于所述一对轨道的间隔的变动,若所述轴在所述撑杆内沿着其长边方向移动,则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引导凹部滑接,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
第6形态是第5形态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所述引导凹部包含螺旋槽状部分。
第7形态是第1-第6中任意1个形态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所述遮板构成为可通过形成在所述窗户周边的安装面板部件的狭缝进行拉出收纳,设置有侧盖,在所述遮板的收纳状态下,侧盖在所述撑杆和所述盖体的至少一个两端部外侧将所述狭缝的两端部可开闭地挡住。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形态,能够随着所述一对滑轨沿着所述一对轨道移动,受到所述一对滑轨的间隔变动的力,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因此,能够不依赖于轨道的弯曲形状等,随着遮板的拉出收纳动作,将安装在遮板的端部的撑杆姿势变更。
根据第2形态,由于能够将一对轨道沿着梯形窗户的两侧部配设,因此能使一对轨道不显眼。
根据第3形态,在遮板的拉出状态下,盖体能够将撑杆与窗户周边部件之间的间隙挡住,更可靠地抑制来自外部的光的进入。
根据第4形态,在所述遮板的收纳状态下,由于所述撑杆和所述盖体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安装面板部件的表面配设为同一面状,因此外观较好。
根据第5形态,由于能够利用轴的移动和引导凹部的形状来使撑杆旋转,因此能够将安装在遮板的端部的撑杆以更自由的形态进行姿势变更。
根据第6形态,通过用螺旋槽状部分来引导突出部,在遮板的拉出时和收纳时这两种情况,能够使撑杆姿势变更。
根据第7形态,能够进一步将拉出遮板的狭缝完全闭塞。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拉出了遮板的状态下的遮阳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收纳遮板的状态下的遮阳板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撑杆根据遮板的拉出而进行姿势变更的形态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旋转机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5是示出旋转机构的概要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5的概要放大图。
图7是旋转机构的概要分解剖视图。
图8是示出轴的插入移动中的突出部与引导凹部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9是图8的IX-IX线截面的概要图。
图10是示出轴的插入移动中的突出部与引导凹部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1是图10的XI-XI线截面的概要图。
图12是示出轴的插入移动中的突出部与引导凹部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线截面的概要图。
图14是示出侧盖部分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侧盖部分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侧盖部分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随着遮板被卷绕收纳,侧盖被闭合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随着遮板被卷绕收纳,侧盖被闭合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9是示出随着遮板被卷绕收纳,侧盖被闭合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0是示出随着遮板被卷绕收纳,侧盖被闭合的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
<遮阳板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拉出了遮板40的状态的遮阳板装置20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收纳遮板40的状态的遮阳板装置20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撑杆50根据遮板40的拉出而进行姿势变更的形态的说明图。
作为本遮阳板装置20的适用对象,设想为车辆的后窗10。即,在车辆的后方设置有梯形(更具体而言为等腰梯形)的后窗10。在后窗10的下方设置有安装面板部件12(也称为后窗台),在后窗10的两侧方设置有框部件14(也称为柱),在后窗10的上方设置有顶部16。本遮阳板装置20安装在所述安装面板部件12的内部。而且,通过在安装面板部件12形成的狭缝12S拉出遮板40,能够将后窗10遮挡。
另外,本遮阳板装置20的适用对象不限于车辆的后窗10,也可以是车辆的天窗、侧窗等各种窗。另外,后窗10不需要是梯形,也可以是方形等其他形状。
遮阳板装置20包括一对轨道22、卷绕装置30、遮板40、撑杆50、一对轴61、一对滑轨70、旋转机构60。
一对轨道22形成为由金属等形成的长条部件,在内部形成有可引导滑轨70的引导槽22g。引导槽22g朝向一对轨道22之间开口。一对轨道22可以以直线状延伸,也可以在能够可移动地支撑滑轨70的范围内弯曲。此处,一对轨道22形成为弯曲的长条形状,以向后窗10侧略微鼓起。
另外,一对轨道22从基端部向前端部间隔尺寸渐渐减小地配设。此处,通过一对轨道的基端部固定在卷绕装置30的两端部,从基端部向前端部间隔尺寸渐渐减小地配设。而且,能够将一对轨道22沿着梯形的后窗的两侧部配设。
卷绕装置30具有可绕轴线旋转地被支撑的卷绕轴32。此处,卷绕轴32的两端侧被支架38可旋转地支撑,配设在所述一对轨道22的基端部间。此外,支架38被沿着卷绕轴32配设的长条状的框架部件39的两端部支撑。另外,卷绕轴32被螺旋弹簧等卷绕作用机构向其旋转方向一侧作用。而且,通过遮板40的长边侧端部40b(后述)安装固定在卷绕轴32,遮板40被卷绕装置30卷绕并收纳。另外,在该状态下,通过拉伸遮板40的短边侧端部40a(后述)或者撑杆50,克服所述卷绕作用机构的作用力,卷绕轴32向拉出方向旋转,遮板40被拉出到外部。
不过,一对轨道22不需要固定在卷绕装置30,可以固定在框部件14,也可以固定在其他部件。另外,在后窗10不是梯形的情况下,从基端部向前端部间隔尺寸渐渐减小地配设即可。并且,在一对轨道22的整个长边方向,不需要从基端部向前端部间隔尺寸渐渐减小。例如,一对轨道22局部地弯曲等,一对轨道22从这些基端部向前端部的一部分(例如长边方向中间部分、前端部附近部分等)间隔渐渐减小地设置即可。
遮板40形成为可遮挡作为对象的后窗10的形状。遮板40通过将网格状等的布材、树脂片材等根据后窗10的形状裁断、缝制等而形成。此处,遮板40形成为与后窗10的形状相应的等腰梯形。该遮板40中的上底侧的端部是短边侧端部40a,下底侧的端部是长边侧端部40b,这些短边侧端部40a与长边侧端部40b处于对置的位置关系。该遮板40的长边侧端部40b固定在卷绕轴32,短边侧端部40a从卷绕轴32通过狭缝12S被拉出到外部。在遮板40被大致整体拉出的状态下,该遮板40能覆盖后窗10的大致整体。
撑杆50是安装在遮板40的短边侧端部40a的长条部件。此处,撑杆50是由树脂材料、铝等金属材料形成的筒状的部件,设定为与短边侧端部40a近似相同的长度尺寸。而且,短边侧端部40a的大致整体沿着撑杆50被安装固定。
此外,此处,在撑杆50设置有盖体80。此处,盖体80由树脂等形成为板状,利用螺钉固定、凹凸嵌入构造等固定在撑杆50的一个侧面。更具体而言,盖体80形成为在撑杆50移动至最上方的状态下,将撑杆50与顶部16的细长间隙挡住的形状,此处为从两端部向中央逐渐变宽的细长板状。此处,盖体80形成为比撑杆50与顶部16的细长的间隙充分宽的板状。而且,在遮板40的拉出状态下,在盖体80与撑杆50和顶部16这两者重叠的状态下,将所述间隙挡住。
此外,盖体80与撑杆50分开而构成,可以是安装在该撑杆50的构成,也可以是与撑杆50一起通过树脂金属模成形等而一体形成的构成。在后者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从撑杆50的一侧部起呈凸缘状的部分作为盖体。
一对滑轨70分别沿着一对轨道22可移动地构成(参照图5中的轴61端部的滑轨70)。在滑轨70在轨道22的引导槽22g内移动时,其一部分的延伸部分72通过引导槽22g的向内开口向外部延伸。
一对轴61是可沿着长边方向移动地分别插入撑杆50的两端的棒状的部件。轴61的基端部与所述滑轨70的延伸部分72连结。此处,轴61的基端部可经由轴部74旋转地与滑轨70的延伸部分72连结。即,滑轨70经由轴61与撑杆50连结。
而且,通过一对滑轨70分别沿着一对轨道移动,轴61和撑杆50也移动。另外,通过一对滑轨70分别沿着一对轨道移动,一对滑轨70的间隔尺寸根据一对轨道22的间隔尺寸而变动。
旋转机构60构成为设置在撑杆50的两端部侧,随着一对滑轨70沿着一对轨道22移动,受到轴61沿着撑杆50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力,使撑杆50姿势变更。
此处,旋转机构60使撑杆50姿势变更,使得在遮板40的收纳状态下,盖体80相对于安装面板部件12的表面配设为同一面状。此处,旋转机构60使撑杆50姿势变更,使得盖体80姿势变更为与安装面板部件12近似平行的姿势,将狭缝12S挡住。
另外,旋转机构60使撑杆50姿势变更,使得在遮板40的拉出状态下,盖体80将顶部16与撑杆50的间隙挡住。此处,旋转机构60使撑杆50姿势变更,使其与所述遮板40的收纳状态下的撑杆50的状态相比旋转约90度而成为铅垂姿势,盖体80将顶部16与撑杆50的间隙挡住。
后述该旋转机构60的更具体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用于以电动将遮板40进行拉出收纳驱动的驱动机构90。即,驱动机构90构成为可将一对滑轨70沿着一对轨道22在其基端部与前端部之间进行往返驱动。作为该驱动机构90,能够采用在沿着卷绕装置30和一对轨道22可循环行走地被支撑的线92的一部分安装滑轨70,利用电动机等使该线92向正反两个方向循环移动的结构等。优选的是所述驱动机构90构成为与未图示的开关连接,能够利用操作者的开关操作,对遮板40进行拉出收纳驱动。驱动机构90可以利用其他结构使滑轨70移动,另外也可以是省略驱动机构90,手动对遮板40进行拉出收纳操作的结构。
<旋转机构>
进一步具体说明旋转机构60。图4是示出旋转机构60的概要立体图,图5是示出旋转机构60的概要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5的概要放大图。另外,图7是旋转机构60的概要分解剖视图,图8、图10、图12是示出轴61的插入移动中的突出部63与引导凹部66的关系的说明图,图9是图8的IX-IX线截面的概要图,图11是图10的XI-XI线截面的概要图,图13是图12的XIII-XIII线截面的概要图。此外,为便于说明,在图8-图13中,将撑杆50、盖体80的形状等进行简化来描绘。
旋转机构60具有设置在轴61的外周部的突出部63、设置在撑杆50的内周部的引导凹部66。
更具体而言,在轴61的前端侧的细径部分62设置有互相向相反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63。突出部63可以是与轴61的主体部分一体形成的部分,也可以安装有其他销状的部件。另外,突出部63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另外,此处,轴61的前端部分形成为比基端侧径细的细径部分62,但不需要一定如此。
另外,构成为在撑杆50内插入固定引导部件64,可在该引导部件64内插入轴61的前端部的细径部分62,并且在引导部件64形成引导凹部66。
更具体而言,引导部件64由树脂等形成为可插入撑杆50内地形成的棒状部件。固定引导部件64,使其在撑杆50内不会相对于撑杆50相对旋转,且不会在其轴向移动。
在引导部件64的两端部形成可插入轴61的前端侧的细径部分62的引导孔65。在引导孔65的内周部形成一对引导凹部66。引导凹部66形成为从引导孔65的开口到达其长边方向中途的细槽状。引导凹部66的宽度尺寸和深度尺寸比突出部63的宽度尺寸和突出尺寸大(略大),突出部63能够通过引导凹部66内进行移动。另外,引导凹部66具有:直线槽状部分66L,在引导孔65的开口侧部分沿着撑杆50的长边方向延伸;以及螺旋槽状部分66S,在引导孔65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分沿着引导孔65的内周呈螺旋状延伸。此处,螺旋槽状部分66S形成为描绘4分之1周的螺旋,使撑杆50旋转4分之1周、即90度。
此处,引导部件64插入撑杆50的长边方向中间部的位置,由于从撑杆50的两端部插入的一对轴61为插入引导部件64的两端的引导孔65的结构,因此在引导部件64的两端形成引导孔65,但不需要一定如此。例如,也可以将具有引导孔的引导部件分别设置在撑杆50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或者,也可以将具有引导孔的引导部件仅设置在撑杆50的一端部(即,将旋转机构60仅装入撑杆50的一端侧)。
另外,此处,将引导部件64由2个分割引导部件64a的组合构成。各分割引导部件64a形成为使棒状部件为纵切状,在与螺旋槽状部分66S对应的部分扭曲90度的形状。另外,在各分割引导部件64a的两端部形成有将所述引导孔65分为2个部分的分割引导孔65a。并且,在各分割引导部件64a中的分割引导孔65a的侧缘部,形成将所述引导凹部66分为2个部分的分割引导凹部66a。而且,通过使2个分割引导凹部66a合体,形成所述引导部件64。由于如上所述的分割引导部件64a能够利用金属模成形来形成,因此具有的优点是,能够比较简易地制造具有螺旋槽状部分66S的引导部件64。不过,引导部件64的制造方法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是从后方削出螺旋槽状部分66S并进行加工成形的方法。
而且,在遮板40被收纳,一对滑轨70位于一对轨道22的基端侧的状态下,即在一对滑轨70的间隔尺寸最大,轴61从撑杆50最大拉出的状态下,突出部63位于直线槽状部分66L内,盖体80为近似水平姿势(参照图8和图9)。
若从该状态下拉出遮板40,一对滑轨70沿着一对轨道22移动至其前端侧,则一对滑轨70的间隔尺寸渐渐减小,轴61向撑杆50渐渐压入。这样,轴61的突出部63与螺旋槽状部分66S滑接并向其内侧移动,由此,使引导部件64和撑杆50旋转并使其姿势变更。
最终,若完全拉出遮板40,一对滑轨70沿着一对轨道22到达其前端侧,则成为一对滑轨70的间隔尺寸最小,轴61向撑杆50最大压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突出部63位于螺旋槽状部分66S的最内侧,直到盖体80姿势变更为近似铅垂姿势为止,撑杆50都为旋转状态。
在遮板40被卷绕并收纳时,与上述相反,突出部63在引导凹部66内从螺旋槽状部分66S向直线槽状部分66L移动。由此,在遮板40完全卷绕并收纳的状态下,盖体80姿势变更为近似水平姿势。
此外,关于使撑杆50在何种程度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能够利用螺旋槽状部分66S围绕撑杆50的内周部描绘的圆弧的中心角来设定。另外,关于轨道22的滑轨70的位置与撑杆50的姿势变更定时机和姿势变更速度等的关系,能够通过根据需要分别作出引导凹部的直线槽状部分与螺旋槽状部分,或者另外将螺旋槽状部分由适当改变了螺距的复合螺旋构成来调整。
因此,所述引导凹部66根据撑杆50和盖体80所需的姿势,另外根据在姿势变更中不干扰周边部件的情况,设定为适当的槽形。
此处,在轴61的端部的上下形成突出部63。另外,一对引导凹部66的外侧部分形成在从盖体80的安装处绕引导部件64为0度和180度的位置,一对引导凹部66的内侧部分形成在从盖体80的安装处绕引导部件64为90度和270度的位置。而且,在它们之间,一对引导凹部66描绘为螺旋。
因此,如上所述,旋转机构60在遮板40的收纳状态下,在盖体80姿势变更为与安装面板部件12近似平行的姿势,相对于安装面板部件12的表面配设为同一面状的状态下,将狭缝12S挡住(参照图2、图3、图8和图9)。
而且,随着一对滑轨70沿着一对轨道22向前端侧移动,进行姿势变更使得撑杆50和盖体80渐渐成为铅垂姿势(参照图3、图10和图11)。
最终,若一对滑轨70沿着一对轨道22到达前端部,则盖体80旋转约90度并成为铅垂姿势,将顶部16与撑杆50的间隙挡住(参照图1、图3、图12和图13)。
此外,作为在撑杆50的内周部设置有引导凹部66的形态,除了如上所述在设置于撑杆50内的引导部件64设置有引导凹部66的结构之外,还包含在撑杆50自身设置有引导凹部的结构。另外,也可以连结撑杆50中设置有引导凹部66的部分与其他中间部分作为撑杆构成。
另外,也可以在撑杆50的内周部设置有突出部,在轴61侧设置有可引导该突出部的引导凹部。
根据包括该旋转机构60的遮阳板装置20,随着一对滑轨70沿着一对轨道22移动,受到一对轴61沿着撑杆50的长边方向移动的力,撑杆50被姿势变更。因此,能够不依赖于轨道22的弯曲形状等,随着遮板40的拉出收纳动作,将安装在遮板40的端部的撑杆50姿势变更。
另外,由于能够将从基端部向前端部间隔尺寸渐渐减小地配设的一对轨道22沿着梯形的后窗10的两侧的框部件14配设,因此能够使一对轨道22不显眼。从其他观点来看,若将一对轨道22沿着梯形的后窗10的两侧的框部件14配设,则能够使一对轨道22从基端部向前端部间隔尺寸渐渐减小地配设,由此能够实现撑杆50的姿势变更。
另外,由于在遮板40的拉出状态下,盖体80将撑杆50与顶部16的间隙挡住,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来自外部的光的进入。
另外,由于在遮板40的收纳状态下,盖体80配设在狭缝12S内,相对于安装面板部件12的表面配设为同一面状,因此外观较好。
此外,也可以是省略盖体80,仅使撑杆50进行姿势变更的构成。
此外,此处结构为狭缝12S形成为与盖体80近似相同大小的形状,盖体80配设在该狭缝12S内,但不需要一定如此。也可以是在安装面板部件12形成可插通遮板40和撑杆50程度的狭缝12S,在安装面板部件12中的狭缝12S的外周围形成可容纳盖体80的凹部,通过盖体80容纳在该凹部,盖体80与安装面板部件12配设为同一面状的构成。另外,在盖体与撑杆相邻设置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盖体与撑杆相对于安装面板部件的表面配设为同一面状的结构。另外,在省略了盖体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撑杆相对于安装面板部件的表面配设为同一面状的结构。
另外,由于盖体80将狭缝12S挡住,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外观较好。并且,由于狭缝12S被挡住,因此抑制垃圾、异物等的进入。
另外,由于是旋转机构60利用轴61的移动,使轴61侧的突出部63与撑杆50侧的引导凹部66滑接,使撑杆50进行姿势变更的构成,因此通过适当变更引导凹部66的形状,能够以自由的形态使安装在遮板40的端部的撑杆50进行姿势变更。
此外,引导凹部不需要是槽形。例如,作为引导凹部,结构也可以为形成仅从撑杆50的一侧的旋转方向对突出部63滑接的引导壁部(即,形成仅相当于所述引导凹部66的一侧的侧壁部的部分),随着轴61的移动,突出部63与引导壁部滑接,撑杆50向另一侧的旋转方向旋转。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利用螺旋弹簧等作用机构,将撑杆50向突出部63与引导壁部接触的方向进行旋转作用。由此,随着轴61的移动,能够利用作用机构的作用力使撑杆50也向该一侧的旋转方向旋转。
不过,通过形成螺旋槽状部分66S作为引导凹部66,构成比较简易,在遮板40的拉出时和收纳时这两种情况,能够使撑杆50姿势变更。
此外,引导凹部66的形状根据撑杆50和盖体80的姿势变更形态适当设定即可。例如,可以是遍及滑轨70在轨道22移动的整个范围,撑杆50和盖体80渐渐进行姿势变更的形态,也可以是在滑轨70的移动初期或后期急剧进行姿势变更的形态。另外,在撑杆50或盖体80有可能干扰车辆的周边部位的情况下,也可以避开该干扰部位而进行姿势变更。这样的形状设定,如上所述,能够通过螺旋槽状部分66S围绕撑杆50的内周部描绘的弧的中心角的设定、分别作出直线槽状部分与螺旋槽状部分的设定、构成螺旋槽状部分的复合的螺旋形状设定等进行构成来实现。
<侧盖>
另外,该遮阳板装置20设置有在遮板40的收纳状态下,在盖体80的端部外侧将狭缝12S的两端部可开闭地挡住的一对侧盖100。
图14-图16是示出侧盖100部分的立体图,图14示出侧盖100打开的状态,图15示出侧盖100闭合中途的状态,图16示出侧盖100闭合的状态。图17-图20是示出随着遮板40被卷绕收纳,侧盖100被闭合的动作的说明图。
一对侧盖100在卷绕装置30的两端部附近,经由支架39B固定在框架部件39的两端部。各侧盖100包括侧盖主体部102、承载部108、盖部110。
侧盖主体部102是由树脂等形成的部件,包括承载部支撑部104和向承载部支撑部104的一侧延伸的摇动支撑部106。摇动支撑部106利用支架39B,在卷绕装置30的一端部侧方位置,可绕与卷绕轴32的轴平行的轴旋转地被支撑。承载部支撑部104形成为一端侧开口的筒状,承载部108从该开口侧可突出和隐蔽地插入。侧盖主体部102的承载部支撑部104与后述的盖部110相比设置在卷绕装置30的靠中央的位置,侧盖主体部102的一端侧开口和从该开口突出的承载部108被设定为位于移动至狭缝12S的内侧的撑杆50的移动轨迹上。此外,在承载部支撑部104的另一侧部形成有狭缝104S。
盖部110形成为可闭塞狭缝12S中无法被盖体80闭塞的端部的板状。即,在遮板40为梯形(特别是等腰梯形)的情况下,狭缝12S的长度尺寸与遮板40的长边侧端部40b的长度尺寸相应地设定,使得能够拉出大致整个遮板40。另一方面,在遮板40的前端部设置的撑杆50和盖体80的长度尺寸与遮板40的短边侧端部40a的长度尺寸相应地设定。因此,盖体80的长度尺寸比狭缝12S的长度尺寸短,即使用盖体80将狭缝12S挡住,狭缝12S的两端部会维持开放状态。因此,利用其他盖部110将狭缝12S的两端部开口挡住。该盖部110与所述侧盖主体部102一体化,可与侧盖主体部102一起摇动。而且,盖部110和侧盖主体部102在盖部110将狭缝12S的端部闭塞的闭塞姿势(此处为近似平行姿势)、盖部110使狭缝12S的端部开放的开放姿势(此处为从狭缝12S向上方抬起而倾斜的姿势)之间可进行姿势变更。此外,盖部110与侧盖主体部102可以是利用树脂等进行金属模一体成形的部件,也可以是另行形成,利用螺钉、卡止构造等相互安装的构成。
侧盖主体部102和盖部110被安装在侧盖主体部102的支撑轴部的扭力螺旋弹簧等作用部111向所述开放姿势进行作用(参照图17)。
承载部108形成为长条部件、此处为方棒状,从其一端侧开口可突出和隐蔽地插入承载部支撑部104内。另外,在承载部108的侧方形成突起部108a,在承载部108的上述插入的状态下,突起部108a在狭缝104S内移动。通过进行限制使得突起部108a在狭缝104S内移动,抑制承载部108从承载部支撑部104脱落。另外,在承载部108插入承载部支撑部104内的状态下,在承载部支撑部104内的内部与承载部108的基端部之间,以压缩状态存在配置有螺旋弹簧等承载部作用部109。利用该承载部作用部109,承载部108向突出方向被作用。而且,若撑杆50向狭缝12S的内侧移动,则撑杆50抵接在承载部108并将该承载部108压入。
说明该侧盖100的动作。
首先,在拉出了遮板40的状态下,侧盖主体部102和盖部110为开放姿势(参照图14和图17)。在盖部110打开的状态下,由于狭缝12S的整个长边方向开放,因此能够包含遮板40的长边侧端部40b的部分,没有问题地将遮板40进行拉出收纳(参照图15)。
若从上述状态卷绕收纳遮板40,撑杆50进入狭缝12S内,则撑杆50的端部抵接在承载部108的前端部,按压承载部108(参照图18)。这样,使承载部作用部109压缩且承载部108向侧盖主体部102压入,克服作用部111的作用力,侧盖主体部102和盖部110向闭塞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参照图19)。
在遮板40被完全收纳的状态下,撑杆50经由承载部108压入侧盖主体部102,侧盖主体部102和盖部110成为姿势变更为闭塞姿势的状态(参照图16和图20)。此时,由于承载部108使承载部作用部109压缩变形且压入侧盖主体部102,因此能够吸收在遮板40的完全收纳时的撑杆50与侧盖主体部102的位置误差,并进行压入使得盖部110进一步为完全闭塞姿势。
能够利用该侧盖100,进一步将遮板40被拉出的狭缝12S完全闭塞。
此外,在拉出了遮板40时,在撑杆50从狭缝12退出前后,解除撑杆50按压承载部108的力。因此,利用承载部作用部109的伸展变形使承载部108突出,利用作用部111的作用力使侧盖主体部102和盖部110姿势变形为开放姿势。由此,在遮板40的基端侧的较宽部分从狭缝12拉出的阶段,狭缝12的整个宽度方向开放,遮板40不干扰侧盖100地被拉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设置有一对侧盖10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遮板40的拉出收纳用的狭缝的仅一端侧开口的情况下,也可以只设置1个侧盖10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撑杆50按压侧盖100侧的部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盖体80按压侧盖100侧的部件。
另外,在省略了盖体80,撑杆50将狭缝12S挡住的情况下,采用盖部110在撑杆50的侧方将狭缝12S挡住的结构即可。
并且,随着遮板40的收纳拉出,将侧盖100开闭的结构不限于上述例子。侧盖100能够在遮板40的拉出收纳时使狭缝12S的两端部开放,在收纳遮板40的状态下将狭缝12S的两端部挡住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受到滑轨70的运动、或者卷绕轴32的旋转而进行开闭的侧盖。
如上所述,详细说明了该遮阳板装置,但上述的说明在所有的方面都只是例举,本发明不限于此。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想到未例举的无数的变形例。
标记说明
10后窗
12狭缝
12安装面板部件
12S狭缝
14框部件
16顶部
20遮阳板装置
22轨道
30卷绕装置
32卷绕轴
40遮板
40a短边侧端部
40b长边侧端部
40遮板
50撑杆
60旋转机构
61轴
63突出部
64引导部件
65引导孔
66引导凹部
66L直线槽状部分
66S螺旋槽状部分
70滑轨
80盖体
100侧盖。

Claims (7)

1.一种可遮挡窗户的遮阳板装置,包括:
一对轨道,从基端部向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间隔渐渐减小地配设;
卷绕装置,具有可绕轴旋转地被支撑的卷绕轴,配设在所述一对轨道的基端部间;
遮板,具有对置的短边侧端部和长边侧端部,所述长边侧端部安装于所述卷绕轴,可相对于所述卷绕装置进行拉出收纳;
撑杆,安装在所述遮板的短边侧端部;
一对轴,沿着长边方向可移动地分别插入所述撑杆的两端;
一对滑轨,可分别沿着所述一对轨道移动地设置,并且分别与所述一对轴连结;以及
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撑杆的至少一个端部侧,随着所述一对滑轨沿着所述一对轨道移动,受到所述轴沿着所述撑杆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力,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板装置,
所述一对轨道构成为从基端部向前端部的间隔尺寸渐渐减小,使其可沿着梯形窗户的两侧部配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板装置,
在所述撑杆设置有盖体,在所述遮板的拉出状态下,所述盖体将位于所述一对轨道的前端侧的窗户周边部件与所述撑杆之间的间隙挡住,
在所述遮板的拉出状态下,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使得所述盖体将所述窗户周边部件与所述撑杆之间的间隙挡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板装置,
所述遮板构成为可通过形成在窗户周边的安装面板部件的狭缝进行拉出收纳,
在所述遮板的收纳状态下,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使得所述撑杆和所述盖体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安装面板部件的表面配设为同一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板装置,
所述旋转机构具有:突出部,设置在所述撑杆的内周部和所述轴的外周部中的任意一个上;以及引导凹部,设置在所述撑杆的内周部和所述轴的外周部中的任意另一个上,
借助于所述一对轨道的间隔的变动,若所述轴在所述撑杆内沿着其长边方向移动,则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引导凹部滑接,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遮阳板装置,
所述引导凹部包含螺旋槽状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板装置,
所述遮板构成为可通过形成在所述窗户周边的安装面板部件的狭缝进行拉出收纳,
设置有侧盖,在所述遮板的收纳状态下,所述侧盖在所述撑杆和所述盖体的至少一个的两端部外侧将所述狭缝的两端部可开闭地挡住。
CN201180045869.2A 2010-09-24 2011-09-13 遮阳板装置 Active CN1031087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3620A JP5646934B2 (ja) 2010-09-24 2010-09-24 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JP2010-213620 2010-09-24
PCT/JP2011/070780 WO2012039314A1 (ja) 2010-09-24 2011-09-13 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08761A true CN103108761A (zh) 2013-05-15
CN103108761B CN103108761B (zh) 2015-08-26

Family

ID=45873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5869.2A Active CN103108761B (zh) 2010-09-24 2011-09-13 遮阳板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33022B2 (zh)
EP (1) EP2620304B1 (zh)
JP (1) JP5646934B2 (zh)
CN (1) CN103108761B (zh)
WO (1) WO201203931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6937A (zh) * 2015-05-18 2016-11-3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单电机电动遮阳板和天窗结构
CN106994883A (zh) * 2016-01-22 2017-08-01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车辆遮板组件以及车辆后窗台板遮板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40891B2 (ja) * 2009-11-18 2013-11-13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ェード装置
DE102011007004B8 (de) * 2011-04-07 2013-01-10 Bos Gmbh & Co. Kg Rollobau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TWM428992U (en) * 2011-12-08 2012-05-11 Macauto Ind Co Ltd Track type sunshade device
US20130153160A1 (en) * 2011-11-18 2013-06-20 Macauto Industrial Co., Ltd. Sunshade assembly
US20150224857A1 (en) * 2014-02-12 2015-08-13 Craig Calkins Rear window sunshade for vehicl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USD741781S1 (en) * 2014-02-25 2015-10-27 Richard Chavez Vehicular glare-reducing accessory
DE102014215154A1 (de) * 2014-08-01 2016-02-04 Bos Gmbh & Co. Kg Beschatt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Heckscheibenanordn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014225902A1 (de) * 2014-12-15 2016-06-16 Bos Gmbh & Co. Kg Schutz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innenraum
DE102016203382B4 (de) * 2016-03-02 2017-11-23 Bos Gmbh & Co. Kg Beschatt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innenraum
DE102016204926A1 (de) * 2016-03-24 2017-09-28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Rollo sowie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derartigen Rollo
US10350977B2 (en) * 2016-10-06 2019-07-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llapsible cover for vehicle window or door
USD1001030S1 (en) * 2023-06-12 2023-10-10 Yongfu Li Sunshad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89006A1 (de) * 1998-08-26 2000-03-29 Köhler, Charlotte Elektromechanisch betätigtes Fensterrollo, besonders für Kraftfahrzeuge
US6086133A (en) * 1998-04-06 2000-07-11 Alonso; Miguel Vehicle window shade arrangement
US20010017194A1 (en) * 2000-02-09 2001-08-30 Schlecht Werner P. Rear window roll-up blind
EP1418073A1 (de) * 2002-10-17 2004-05-12 BOS GmbH & Co. KG Fensterrollo mit Deckel auf dem Auszugschlitz
CN1884781A (zh) * 2005-06-23 2006-12-27 博斯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利用拉条将狭缝完全封盖起来的后窗卷帘
CN1958322A (zh) * 2005-11-02 2007-05-09 博斯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无残留敞开间隙的后窗遮阳卷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78628A (ja) * 1990-05-23 1992-03-12 Nhk Spring Co Ltd シート状物巻取装置
JP3289223B2 (ja) * 1991-05-23 2002-06-04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遮蔽装置
US5601133A (en) * 1995-03-31 1997-02-11 Overhead Door Corporation Roll-up door
US5560668A (en) * 1995-09-27 1996-10-01 Li; Ming-Te Sun filtering and shading device for autos
DE29921859U1 (de) * 1999-12-13 2000-07-27 Hs Products Ag Systemtechnik U Seitenfensterrollo
DE10204331B4 (de) * 2002-02-01 2005-10-27 Bos Gmbh & Co. Kg Rolloartige Anordnung mit längsgeteilter Wickelwelle
US7861762B2 (en) * 2007-08-16 2011-01-04 4Front Engineered Solutions, Inc. Overhead doors and associated track, guide, and bracket assemblies for use with same
DE102007054252B4 (de) * 2007-11-14 2015-09-24 Lisa Dräxlmaier GmbH Sonnenschutzrollo mit drehbarem Fallstab, Fahrzeugtürinnenverkleidung und Fahrzeugtür
DE102007058262B4 (de) * 2007-11-27 2010-06-17 Bos Gmbh & Co. Kg Fahrzeugrollo mit Führungssystem
JP5182173B2 (ja) * 2009-03-18 2013-04-1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JP5405214B2 (ja) * 2009-07-03 2014-02-05 アスモ株式会社 遮光装置
JP5431838B2 (ja) 2009-08-28 2014-03-05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JP5410266B2 (ja) 2009-12-24 2014-02-05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JP5600484B2 (ja) 2010-06-09 2014-10-01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ェード装置
DE102010063450A1 (de) * 2010-12-17 2012-06-21 Bos Gmbh & Co. Kg Rollo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8215697B1 (en) * 2011-01-28 2012-07-10 Macauto Industrial Co., Ltd. Sunshading apparatus mountable on a rear window of a vehicle
DE102011103514B4 (de) * 2011-06-03 2012-12-20 Audi Ag Rollo-Anordnung mit einer Rollobahn und einem Auszugsstab mit Breitenausgleich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6133A (en) * 1998-04-06 2000-07-11 Alonso; Miguel Vehicle window shade arrangement
EP0989006A1 (de) * 1998-08-26 2000-03-29 Köhler, Charlotte Elektromechanisch betätigtes Fensterrollo, besonders für Kraftfahrzeuge
US20010017194A1 (en) * 2000-02-09 2001-08-30 Schlecht Werner P. Rear window roll-up blind
EP1418073A1 (de) * 2002-10-17 2004-05-12 BOS GmbH & Co. KG Fensterrollo mit Deckel auf dem Auszugschlitz
CN1884781A (zh) * 2005-06-23 2006-12-27 博斯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利用拉条将狭缝完全封盖起来的后窗卷帘
CN1958322A (zh) * 2005-11-02 2007-05-09 博斯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无残留敞开间隙的后窗遮阳卷帘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6937A (zh) * 2015-05-18 2016-11-3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单电机电动遮阳板和天窗结构
CN106166937B (zh) * 2015-05-18 2021-01-0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单电机电动遮阳板和天窗结构
CN106994883A (zh) * 2016-01-22 2017-08-01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车辆遮板组件以及车辆后窗台板遮板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39314A1 (ja) 2012-03-29
JP5646934B2 (ja) 2014-12-24
US20130168034A1 (en) 2013-07-04
CN103108761B (zh) 2015-08-26
US9033022B2 (en) 2015-05-19
EP2620304B1 (en) 2018-11-14
JP2012066715A (ja) 2012-04-05
EP2620304A1 (en) 2013-07-31
EP2620304A4 (en) 2015-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08761B (zh) 遮阳板装置
EP2196342B1 (en) Roll sunshade device
JP6517646B2 (ja) シェード装置
JPH04345522A (ja) 遮蔽装置
CN104691286B (zh) 使用双辊的卷式遮光帘的结构
US20060054285A1 (en) Sunshade, umbrella or the like
CN104723847A (zh) 用于车辆的遮阳板
CN1576072A (zh) 车顶遮阳组件
CN102596605A (zh) 遮阳帘装置
JP2009119971A (ja) 車両用サンバイザ装置
KR101372094B1 (ko) 파노라마 선루프의 파팅라인 조절 장치
CN102481825B (zh) 遮阳装置
KR20120116392A (ko) 차량용 윈도우 차양장치
CN102686427A (zh) 遮阳装置
CN104723845A (zh) 用于车辆的遮阳板
DE102012019559A1 (de) Blend- und/oder Sonnenschutzanordnung für einen Bildschirm und Armaturenbrett mit der Blend- und/oderSonnenschutzanordnung
CN102874075A (zh) 一种汽车遮阳帘
FR2997976A1 (fr) Installation telescopique de rangement a l'interieur d'une fosse d'un element de couverture
KR100327654B1 (ko) 실내용 전동 차양판
JP2012046076A (ja) 車両用ブラインド装置
JP2006290201A (ja) 車両用の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JP2001180278A (ja) 巻取式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CN202345340U (zh) 一种汽车遮阳帘
JP6762815B2 (ja) 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KR101488336B1 (ko) 롤 블라인드 샤프트 결합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