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9840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79840A
CN103079840A CN2011800412082A CN201180041208A CN103079840A CN 103079840 A CN103079840 A CN 103079840A CN 2011800412082 A CN2011800412082 A CN 2011800412082A CN 201180041208 A CN201180041208 A CN 201180041208A CN 103079840 A CN103079840 A CN 1030798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protrusion
tread width
width direction
land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12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79840B (zh
Inventor
川上裕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79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9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798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984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60C2011/1338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comprising protru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充气轮胎(1)设置有形成在周向陆部(30A,30B,30C)的与轮胎周向平行的侧表面的突出部(200),所述突出部(200)从所述侧表面沿胎面宽度方向突出。突出部(200)在陆部花纹块(100)的与周向平行的侧表面上形成于胎肩加强部(14)。充气轮胎(1)中的突出部(200)被定位成比连接形成在陆部花纹块(100)的轮胎周向上的前后方的横向槽(40A)的槽底(40Ab)的线(BL)靠轮胎径向外侧。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其包括:胎圈部;从胎圈部连续地延伸的胎侧部;构造成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和从胎面端部沿轮胎径向向内延伸并且从胎侧部连续地延伸的胎肩加强部(buttressportion),该胎面端部是胎面部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
背景技术
具有粘弹性的橡胶材料展现出滞后行为。因此,轮胎的胎面部随着轮胎转动而反复地变形和收缩进而发热。由于在轮胎转动时的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构成胎面部的橡胶材料的量的增加导致滞后损失的增加。因此,具有较厚胎面部的轮胎更易于经历温度升高。
具体地,设计用于在矿山、施工现场等使用的大型车辆的大型轮胎其中使用有大量的橡胶材料,另外,这种轮胎在恶劣的牵引条件下、在不平的路面上具有重负载的情况下使用。由于轮胎反复地变形和收缩,所以大的轮胎的特征是更易于发热。如果行驶过程中轮胎温度变高,则该温度可能例如导致形成胎面部的橡胶材料从带束层分离,这进而缩短了轮胎的更换周期。
在这方面,在此之前已知如下方法:在胎面部中形成在胎面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副槽以降低作为发热源的橡胶材料的量,并且还以便增加胎面部的表面面积由此促进胎面部的散热(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05706号公报,图1等。
发明内容
然而,传统轮胎具有如下问题。通过形成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横向槽(副槽)并因此增加槽面积可以有助于散热。然而,增加槽面积导致胎面部的刚性降低以及胎面部的耐磨性降低。如上所述,在轮胎的散热性能与轮胎的刚性之间存在权衡。因此,通过增加槽面积来确保散热性能存在限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确实地获得提高了的散热性能而不损害轮胎的胎面部的刚性和耐磨性的轮胎。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特征概括为如下轮胎,其包括:胎圈部(胎圈部11);胎侧部(胎侧部12),所述胎侧部从所述胎圈部连续地延伸;胎面部(胎面部13),所述胎面部与路面接触;和胎肩加强部(胎肩加强部14),所述胎肩加强部从胎面端部(胎面端部13e)沿轮胎径向向内延伸并且从所述胎侧部连续地延伸,所述胎面端部是所述胎面部的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其中在所述胎肩加强部中形成在所述胎面宽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200)。
在根据本发明的轮胎中,在胎肩加强部中形成突出部。因此,轮胎周围的气流被突出部干扰并进入到对应的横向槽部内,由此增加了在横向槽内流动的空气的流量。结果,提高了横向槽内的传热系数。因此,能够降低陆部的温度。此外,能够降低胎面部的温度。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概括为如下轮胎,其在车辆向前行驶过程中的转动方向是固定的,所述轮胎包括:胎圈部;胎侧部,所述胎侧部从所述胎圈部连续地延伸;胎面部,所述胎面部与路面接触;和胎肩加强部,所述胎肩加强部从胎面端部沿轮胎径向向内延伸并且从所述胎侧部连续地延伸,所述胎面端部是所述胎面部的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在所述胎面部中形成有多个横向槽部、周向槽部和陆部,所述横向槽部与轮胎周向交叉,所述周向槽部在轮胎周向上延伸,所述陆部由所述横向槽部和所述周向槽部限定,在所述陆部的与胎面宽度方向交叉的侧表面上形成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胎面宽度方向上从所述侧表面突出并且在轮胎径向上延伸,并且在所述突出部的从所述侧表面开始在胎面宽度方向上最突出的部分和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相邻的陆部的与胎面宽度方向交叉的侧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间隙。
在根据本发明的轮胎中,突出部形成在各陆部的与胎面宽度方向交叉的侧表面。因此,流过轮胎的表面的空气撞击突出部并被干扰。由于突出部位于形成在陆部之间的各横向槽附近,所以轮胎周围的气流被突出部干扰并由此进入到横向槽。
在突出部的从侧表面开始在胎面宽度方向上最突出的部分和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相邻的陆部的与胎面宽度方向交叉的侧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间隙。因此,进入到周向槽部的空气流入横向槽部内。结果,提高了横向槽内的传热系数。因此,能够降低陆部的温度。此外,能够降低胎面部的温度。
所述突出部形成在相对于所述陆部的在周向上的中央部、位于一侧的所述横向槽附近,并且所述侧表面的相对于所述陆部的在周向上的中央部的另一侧可以大致平滑。
所述突出部可以具有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并且可以满足p<0.4W,其中,p是在所述陆部的由所述横向槽部限定的部分内、从所述侧表面的在轮胎周向上的端部到设定在所述突出部的在轮胎周向上的中央部处并在所述突出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突出部中心线的长度,并且W是所述陆部之间的所述横向槽部的节距。
所述突出部中心线与轮胎法线之间的角度θ可以满足|θ|≤60°。
所述轮胎法线与所述矩形形状的长度方向可以一致。
可以满足2.00≤W/Lw,其中,Lw是所述突出部的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且W是所述横向槽部的节距。
可以满足0≤Lr<WB/2,其中,WB是各所述陆部的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并且Lr是所述突出部的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
可以满足0.10≤Lh/H,其中,Lh是所述突出部的在轮胎径向上的长度,并且H是各所述陆部的从限定了所述陆部的各所述横向槽部的槽底开始在轮胎径向上的长度。
所述横向槽部可以相对于在胎面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胎面宽度方向线倾斜,并且所述突出部可以设置在包括对应的陆部的如下一侧的端部的端部区域内:该一侧为在所述陆部的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侧表面与对应的横向槽部的壁面之间的角度为锐角所在的一侧。
可以形成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周向槽部,并且所述横向槽部与所述周向槽部可以连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沿着胎面宽度方向和轮胎径向截取的截面图。
图3是充气轮胎的胎面的放大版本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沿图3中的箭头A的方向看到的侧视图。
图5是沿图3中的箭头B的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图5的(a)是说明当充气轮胎1沿转动方向R1转动时产生的气流的示意图,而图5的(b)是说明当充气轮胎1沿转动方向R2转动时产生的气流的示意图。
[图6]图6的(a)是说明当充气轮胎2沿转动方向R1转动时产生的气流的示意图,而图6的(b)是说明当充气轮胎2沿转动方向R2转动时产生的气流的示意图。
[图7]图7是充气轮胎的沿垂直于轮胎胎面接地面的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充气轮胎示出为实施方式的变型例。
[图8]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突出部的形状的变型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实施方式。具体地,将给出如下说明:(1)充气轮胎的内部构造,(2)突出部的说明,(3)作用与效果,(4)变型例,以及(5)其他实施方式。
注意,在附图的以下说明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然而,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并且尺寸比例等与实际的不同。因此,特定的尺寸等应该考虑到以下说明来确定。此外,附图还包括彼此具有不同尺寸关系和比例的部分。
(1)充气轮胎的构造
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立体图。图2是充气轮胎1的沿着胎面宽度方向tw和轮胎径向tr截取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充气轮胎1包括:与轮辋接触的胎圈部11;形成轮胎的侧表面的胎侧部12;构造成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13;和分别位于胎侧部12与胎面部13之间的胎肩加强部14。
胎肩加强部14分别位于胎侧部12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延伸部并且是分别连接至胎面部13的侧表面的部分。胎肩加强部14分别从作为胎面部13的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的胎面端部13e沿轮胎径向tr向内延伸。胎肩加强部14是被构造成在正常行驶中不接触地面的部分。
在胎面部13中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槽20A、20B。此外,形成有由周向槽20A、20B限定的周向陆部30A、30B、30C。
如图1所示,在周向陆部30A中形成有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横向槽40A。在周向陆部30B中形成有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横向槽40B。在周向陆部30C中形成有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横向槽40C。通过用横向槽40A分割周向陆部30A、用横向槽40B分割周向陆部30B、用横向槽40C分割周向陆部30C来形成陆部花纹块100、110和120。此外,横向槽40A、40B和40C与周向槽20A或20B连通。
充气轮胎1包括用作充气轮胎1的骨架的胎体层51。作为相当于管的高气密性橡胶层的内衬层52设置在胎体层51的轮胎径向内侧。胎体层51的两端由一对胎圈53支撑。
带束层54配置于胎体层51的轮胎径向外侧。带束层54包括第一带束层54a和第二带束层54b,第一带束层54a和第二带束层54b是涂覆橡胶的钢丝帘线。形成第一带束层54a和第二带束层54b的钢丝帘线均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以指定角度配置。胎面部13配置于带束层54(第一带束层54a和第二带束层54b)的轮胎径向外侧。
充气轮胎1在各胎肩加强部14包括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200。
SW代表充气轮胎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总宽度。Tw代表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13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可以用诸如氮气等非活性气体代替空气来填充充气轮胎1。在该实施方式中,充气轮胎1例如是扁平比为80%以下、轮辋直径为57’’以上、承载能力为60mton以上并且负载系数(因数k)为1.7以上的子午线轮胎。
(2)突出部的说明
图3是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13的放大版本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沿图3中的箭头A的方向看到的侧视图。
各突出部200在相对于陆部花纹块100的轮胎周向上的中央部、位于一侧的横向槽附近形成于陆部花纹块100的侧表面101。具体地,突出部200设置在包括了陆部花纹块100的侧表面101的轮胎周向上的端部102的端部区域101a。侧表面101的相对于陆部花纹块100的周向上的中央部的另一侧是大致平滑的。这里,大致平滑是指由于制造误差而导致的稍微不平被允许的状态。稍微不平例如是指在陆部花纹块100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长度Zs的±10%内的不平度。
突出部200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小于由形成在周向陆部30A中的横向槽40A所限定的陆部花纹块100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WB。
突出部200具有在轮胎径向上直线地延伸的矩形形状。矩形形状的长度方向可以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在该情况中,设定在突出部200的轮胎周向中央部M处的突出部中心线Lm与轮胎法线lh之间的角度θ可以为|θ|≤60°。在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00配置成使得轮胎径向和矩形形状的长度方向彼此一致并且胎面宽度方向和矩形形状的宽度方向彼此一致。
充气轮胎1满足以下公式,其中Lw是突出部200的从陆部花纹块100的侧表面101开始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长度,SW是充气轮胎1的总宽度,并且TW是胎面部13的宽度(见图1)。
Lw≤(SW-TW)/2
此外,充气轮胎1满足以下公式,其中Lh限定为突出部200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H限定为陆部花纹块100的从槽底40Ab开始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
0<H/Lh≤10
此外,充气轮胎1满足以下公式,其中p是从陆部花纹块100的侧表面101的轮胎周向上的端部102到设定在突出部200的轮胎周向上的中央部M处的突出部中心线Lm的长度,Lw是突出部200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是横向槽40的节距,WB是陆部花纹块100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并且Lr是突出部200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
0<p/Lw<20
P<WB
P<0.4W
0≤Lw<W/2
0≤Lr<WB/2
(3)作用与效果
在充气轮胎1中,突出部200形成在作为各陆部100的与轮胎周向平行的侧表面的各胎肩加强部14中。因此,突出部200接收由充气轮胎1的转动产生的沿与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相对风。通过充气轮胎1的表面的气流由于撞击突出部200而被干扰并且进入到形成在陆部花纹块100之间的横向槽40。
图5的(a)是沿图3中的箭头B的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并且图5的(a)是说明当充气轮胎1沿转动方向R1转动时产生的气流的示意图。图5的(b)是沿图3中的箭头B的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并且图5的(b)是说明当充气轮胎1沿转动方向R2转动时产生的气流的示意图。
如图5的(a)所示,当充气轮胎1沿转动方向R1转动时,由转动引起的气流(相对风)AR撞击形成在胎肩加强部14中的突出部200的侧表面200a并且进入到横向槽40A。如上所述,充气轮胎1周围的气流AR进入到横向槽40A,由此增加了流入横向槽40A内的空气的流量。结果,提高了横向槽40A内的传热系数。因此,能够减少陆部花纹块100的温度升高。此外,能够减少胎面部13的温度升高。
此外,如图5的(b)所示,当充气轮胎1沿转动方向R2转动时,由转动引起的气流(相对风)AR撞击形成在胎肩加强部14中的突出部200的侧表面200b并且流过突出部200。当该情况发生时,在各突出部200的侧表面200b的转动方向上的后方产生了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气流。这些气流通过横向槽40A和周向槽20A来抽吸空气,因此产生从横向槽40A向外流动的气流AR。结果,提高了横向槽40A内的传热系数。因此,能够减少陆部花纹块100的温度升高。此外,能够减少胎面部13的温度升高。
各突出部200具有在轮胎径向上直线地延伸的矩形形状,并且轮胎径向和矩形形状的长度方向可以彼此倾斜。在该情况中,设定在突出部200的轮胎周向上的中央部M处的突出部中心线Lm与轮胎法线之间的角度θ可以是|θ|≤60°。
此外,各突出部200可以配置成使得突出部200的矩形形状的长度方向与轮胎径向(即,轮胎法线lh)彼此一致并且胎面宽度方向与矩形形状的宽度方向彼此一致。利用此配置,能够高效地产生在突出部200的前后方之间的压力差。
各突出部200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w满足Lw≤(SW-TW)/2。即,突出部200未沿胎面宽度方向向外突出超过充气轮胎1的总宽度SW。不期望突出部200具有超过充气轮胎1的总宽度SW的端部,因为该状态增加了端部接触障碍物等的风险。
各突出部200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Lh满足0.10≤Lh/H。即,当突出部200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Lh低于陆部花纹块100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的10%时,充气轮胎1沿方向R1和方向R2转动时产生气流AR的效果变低。这使得难以提高各横向槽40A内的传热系数。
各突出部200的从陆部花纹块100的侧表面开始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w满足0≤p/Lw<20。当p/Lw超过该范围时,即当突出部200距离横向槽40太远时,产生气流AR的效果变低。此外,突出部200使得从陆部花纹块100的侧表面101的轮胎周向上的端部102到设定在突出部200的轮胎周向上的中央部M处并且在突出部20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突出部中心线Lm的长度p满足p<0.4W。可选地,可以采用p<0.3W。p<0.3W能够增加在沿图5的(a)中描述的方向R1转动的过程中从外侧流到横向槽40A内的气流AR的量。p<0.4W能够增加在沿图5的(b)中描述的方向R2转动的过程中从横向槽40A流到外侧的气流AR的量。
满足2.00≤W/Lw并且0<Lr/W≤0.5,其中W是横向槽40的节距,Lw是突出部200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且Lr是突出部200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不期望减小横向槽40的节距,因为这样的减小使得空气难以进入横向槽40。此外,由于突出部200由橡胶制成,所以过度地增加突出部200的宽度可能导致差的散热性能。
(4)变型例
(4-1)花纹块形状
图6是沿垂直于充气轮胎2的胎面部的方向看到的充气轮胎2的平面图,充气轮胎2示出为实施方式的变型例。在充气轮胎2中,在各周向陆部30A、30B和30C中形成横向槽41A。各横向槽41A的在横向槽41A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ln相对于在胎面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胎面宽度方向线TL以角度θ倾斜。此外,突出部201设置在各陆部花纹块300的如下一侧的端部区域301a中,所述一侧为陆部花纹块300的侧表面300s与侧表面300a(横向槽41A的壁面41Aa)之间的角度Φ为锐角所在的一侧。
图6的(a)是说明当充气轮胎2沿转动方向R1转动时产生的气流的示意图,而图6的(b)是说明当充气轮胎2沿转动方向R2转动时产生的气流的示意图。
如图6的(a)所示,当充气轮胎2沿转动方向R1转动时,由转动引起的气流(相对风)AR撞击突出部201的侧表面201a并进入到横向槽41A内。由于横向槽41A是倾斜的,所以气流AR更易于进入到横向槽41A内。
此外,如图6的(b)所示,当充气轮胎1沿转动方向R2转动时,由转动引起的气流(相对风)AR撞击突出部201的侧表面201b并流过突出部201。当该情况发生时,在各突出部201的侧表面201b的转动方向上的后方产生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气流。这些气流通过横向槽41A来抽吸空气并因此产生从横向槽41A向外流动的气流AR。此外,由于横向槽41A是倾斜的,所以空气更易于从横向槽41A向外流动。结果,提高了横向槽41A内的传热系数。因此,能够增强降低陆部花纹块300的温度的效果。
(4-2)突出部的配置
图7是沿垂直于充气轮胎3的胎面部的方向看到的充气轮胎3的平面图,充气轮胎3示出为实施方式的变型例。充气轮胎3包括:胎圈部;分别从胎圈部连续地延伸的胎侧部;构造成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和分别从作为胎面部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的胎面端部沿轮胎径向向内延伸并且从胎侧部连续地延伸的胎肩加强部。
形成在充气轮胎3的胎面部中的是:与轮胎周向交叉的多个横向槽42A、42B和42C;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周向槽20A和20B;和由横向槽42A、42B和42C与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周向槽20A和20B限定的陆部400、410和420。
在充气轮胎3中,分别在陆部400、410和420的与胎面宽度方向W交叉的侧表面形成突出部203。突出部203从陆部400、410和420的侧表面沿胎面宽度方向W突出并且在轮胎径向上延伸。
在作为突出部203的从陆部400的侧表面400a开始在胎面宽度方向上最突出的部分的最外侧部203a与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相邻的陆部410的侧表面410a之间形成空气间隙dw2,侧表面410a与胎面宽度方向交叉。
类似的,在最外侧部204a与侧表面400a之间形成空气间隙dw1。此外,在另一最外侧部204a与侧表面420a之间形成空气间隙dw4。此外,在最外侧部205a与另一侧表面410a之间形成空气间隙dw3。
如上所述,在充气轮胎3中,突出部203、204和205形成于陆部400、410和420的侧表面410a、420a和430a。因此,流过轮胎的表面并且通过周向槽20A和30B的空气撞击突出部203、204和205并被干扰。由于在形成于陆部400、410和420之间的横向槽42A、42B和42C附近形成突出部203、204和205,所以轮胎周围的气流被突出部203、204和205干扰,由此进入到横向槽42A、42B和42C。
在作为从侧表面400a、410a和420a开始在胎面宽度方向上最突出的部分的最外侧部203a、204a和205a和与最外侧部203a、204a和205a相对的侧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间隙dw1至dw4。因此,进入到周向槽20A和30B的空气流入横向槽42A、42B和42C。结果,提高了横向槽42A、42B和42C内的传热系数。因此,能够降低陆部400、410和420的温度。此外,能够降低胎面部的温度。
突出部203可以在陆部花纹块400的一侧的侧表面上设置在气流AR更易于进入的位置处,并且在陆部花纹块400的另一侧的侧表面上设置在沿吸出空气的方向更易形成气流AR的位置处。空气间隙dw1至dw4可以全部相同或不同。
(5)其他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已经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本发明的内容。然而,应该理解的是,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说明和附图不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可选实施方式和示例将从本公开变得显而易见。例如,可以以下方式改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根据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当被应用至所谓的巨型轮胎时能够有显著的效果,但充气轮胎也能够应用至普通用途的轮胎。通过在各胎肩加强部中形成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传热系数并因此减少在诸如以高速行驶或在不平的路上行驶等胎面更易于产生热的状态下的胎面接地面的温度升高。
作为典型示例已经呈现出图1中示出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花纹。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胎面花纹。例如,能够采用包括了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赤道线周围未形成横向槽的肋状陆部的类型。
以上实施方式已说明:横向槽部(横向槽40、横向槽41、横向槽42等等)均相对于轮胎周向以相同角度形成。然而,在同一充气轮胎中,横向槽部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可以不必相同。例如,横向槽部可以以在周向陆部30A、30B和30C之中不同的角度形成。此外,可以仅在周向陆部30A中形成具有不同角度的横向槽部。
以上提到的图1至图5已示出各突出部的形状为矩形。然而,突出部可以如下地变形。图8的(a)至图8的(g)是示出突出部的形状的变型例的立体图。
在图8的(a)中示出的突出部210的情况中,垂直于突出部210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是三角形。在图8的(b)中示出的突出部211的情况中,垂直于突出部211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是长边为突出部211的附接至胎肩加强部14的根部的梯形形状。在图8的(c)中示出的突出部212的情况中,垂直于突出部212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是短边为突出部212的附接至胎肩加强部14的根部的梯形形状。在图8的(d)中示出的突出部213的情况中,垂直于突出部213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是具有面向转动方向上的一侧的斜面的形状。图8的(e)中示出的突出部214在沿着轮胎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看到的平面图中具有平行四边形形状。图8的(f)中示出的突出部215在沿着轮胎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看到的平面图中具有在长度方向上的端部处的宽度比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的宽度宽的形状。图8的(g)中示出的突出部216在沿着轮胎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看到的平面图中具有椭圆形形状。可以采用除了以上示例中说明的结构之外的结构,只要能够产生干扰流过轮胎的表面的空气的效果即可。
如上所述,本发明理所当然包括本文未说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应当仅由基于上述说明适当地总结出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的发明特定事项来进行确定。
注意,日本专利申请No.2010-189647(2010年8月26日提交)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确实地获得提高了的散热性能而不损害其胎面部的刚性和耐磨性的轮胎。

Claims (11)

1.一种轮胎,其包括:
胎圈部;
胎侧部,所述胎侧部从所述胎圈部连续地延伸;
胎面部,所述胎面部与路面接触;和
胎肩加强部,所述胎肩加强部从胎面端部沿轮胎径向向内延伸并且从所述胎侧部连续地延伸,所述胎面端部是所述胎面部的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其中
在所述胎肩加强部形成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
2.一种轮胎,其在车辆向前行驶过程中的转动方向是固定的,所述轮胎包括:
胎圈部;
胎侧部,所述胎侧部从所述胎圈部连续地延伸;
胎面部,所述胎面部与路面接触;和
胎肩加强部,所述胎肩加强部从胎面端部沿轮胎径向向内延伸并且从所述胎侧部连续地延伸,所述胎面端部是所述胎面部的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其中
在所述胎面部中形成有多个横向槽部、周向槽部和陆部,所述横向槽部与轮胎周向交叉,所述周向槽部在轮胎周向上延伸,所述陆部由所述横向槽部和所述周向槽部限定,
在所述陆部的与胎面宽度方向交叉的侧表面上形成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胎面宽度方向上从所述侧表面突出并且在轮胎径向上延伸,并且
在所述突出部的从所述侧表面开始在胎面宽度方向上最突出的部分和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相邻的陆部的与胎面宽度方向交叉的侧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形成在相对于所述陆部的在周向上的中央部、位于一侧的所述横向槽附近,并且
所述侧表面的相对于所述陆部的在周向上的中央部的另一侧大致平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部中形成多个横向槽部和陆部,所述横向槽部与轮胎周向交叉,所述陆部由所述横向槽部限定,
所述突出部具有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并且
满足p<0.4W,其中,p是在所述陆部的由所述横向槽部限定的部分内、从所述侧表面的在轮胎周向上的端部到设定在所述突出部的在轮胎周向上的中央部处并在所述突出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突出部中心线的长度,并且W是所述陆部之间的所述横向槽部的节距。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中心线与轮胎法线之间的角度θ满足|θ|≤6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法线与所述矩形形状的长度方向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满足2.00≤W/Lw,其中,Lw是所述突出部的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且W是所述横向槽部的节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满足0≤Lr/W≤0.5,其中,WB是各所述陆部的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并且Lr是所述突出部的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满足0.10≤Lh/H,其中,Lh是所述突出部的在轮胎径向上的长度,并且H是各所述陆部的从限定了所述陆部的各所述横向槽部的槽底开始在轮胎径向上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槽部相对于在胎面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胎面宽度方向线倾斜,并且
所述突出部设置在包括对应的陆部的如下一侧的端部的端部区域内:该一侧为在所述陆部的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侧表面与对应的横向槽部的壁面之间的角度为锐角所在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周向槽部,并且
所述横向槽部与所述周向槽部连通。
CN201180041208.2A 2010-08-26 2011-08-26 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798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9647A JP5687456B2 (ja) 2010-08-26 2010-08-26 タイヤ
JP2010-189647 2010-08-26
PCT/JP2011/069336 WO2012026595A1 (ja) 2010-08-26 2011-08-26 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9840A true CN103079840A (zh) 2013-05-01
CN103079840B CN103079840B (zh) 2016-01-20

Family

ID=45723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120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79840B (zh) 2010-08-26 2011-08-26 轮胎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20498A1 (zh)
EP (1) EP2610079B1 (zh)
JP (1) JP5687456B2 (zh)
CN (1) CN103079840B (zh)
ES (1) ES2632193T3 (zh)
WO (1) WO201202659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0418A (zh) * 2019-06-14 2022-01-1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53014B2 (ja) * 2011-07-13 2015-07-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CN104136241B (zh) * 2012-02-24 2017-06-0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JP2016501777A (ja) * 2012-12-20 2016-01-21 ブリヂストン アメリカズ タイヤ オペレーションズ、 エルエルシー タイヤ熱交換特徴
JP6284829B2 (ja) * 2014-06-02 2018-02-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農業用タイヤ
JP7094071B2 (ja) * 2016-02-15 2022-07-01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060455A1 (fr) * 2016-12-20 2018-06-22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neumatique aux flancs renforces
JP6891556B2 (ja) * 2017-03-14 2021-06-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20131919A (ja) * 2019-02-19 2020-08-3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93109A (ja) * 2001-03-29 2002-10-09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4268809A (ja) * 2003-03-11 2004-09-3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7030547A (ja) * 2005-07-22 2007-02-08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166642A (zh) * 2005-09-13 2008-04-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99521B2 (ja) * 2002-01-15 2007-10-3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111088A (ja) * 2004-10-13 2006-04-27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780796B2 (ja) * 2007-08-09 2011-09-2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DE102008007548A1 (de) * 2008-02-05 2009-08-06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JP4654301B2 (ja) * 2009-02-06 2011-03-16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07059B2 (ja) 2010-03-10 2013-10-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ゴム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93109A (ja) * 2001-03-29 2002-10-09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4268809A (ja) * 2003-03-11 2004-09-3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7030547A (ja) * 2005-07-22 2007-02-08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166642A (zh) * 2005-09-13 2008-04-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0418A (zh) * 2019-06-14 2022-01-1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13950418B (zh) * 2019-06-14 2023-12-1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US11964513B2 (en) 2019-06-14 2024-04-2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26595A1 (ja) 2012-03-01
ES2632193T3 (es) 2017-09-11
EP2610079A1 (en) 2013-07-03
JP5687456B2 (ja) 2015-03-18
EP2610079A4 (en) 2014-08-13
CN103079840B (zh) 2016-01-20
JP2012046066A (ja) 2012-03-08
EP2610079B1 (en) 2017-04-19
US20130220498A1 (en) 201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9840B (zh) 轮胎
JP538765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6630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145031B2 (en) Tyres for motor vehicles
AU2011255847B2 (en) Heavy duty tire
US8813800B2 (en) Pneumatic tire
JP497835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555680B (zh) 摩托车用轮胎
CN104144802A (zh) 充气轮胎
KR101873252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US8881777B2 (en) Tyre for motorcycles
CN106042782A (zh) 加强轮胎胎面
JP2014080109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KR20110116977A (ko) 공기 타이어
CN101920634A (zh) 摩托车用轮胎
CN102574428A (zh) 摩托车轮胎
JPH02128905A (ja) Atv用タイヤ
CN103764414A (zh) 轮胎
CN104691247B (zh) 包括具有不对称花纹沟轮廓的胎面的轮胎
JP2000225810A (ja)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06103143B (zh) 充气轮胎
JPH0891023A (ja) タクシー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6502689B2 (ja)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573503A (zh) 充气轮胎
CN105579251A (zh) 摩托车用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