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68628A - 车辆用头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头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68628A
CN103068628A CN2011800393804A CN201180039380A CN103068628A CN 103068628 A CN103068628 A CN 103068628A CN 2011800393804 A CN2011800393804 A CN 2011800393804A CN 201180039380 A CN201180039380 A CN 201180039380A CN 103068628 A CN103068628 A CN 1030686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vehicle
main body
load bearing
bear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93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68628B (zh
Inventor
社本岳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686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686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686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686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3Head-rests fix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8Head-res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abnormal g-forces, e.g.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re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头枕装置,其能够同时实现通常情况下的乘员的舒适性的确保和鞭打性损伤的防止效果的提高,且能够使头枕主体薄型化。在本车辆用头枕装置(10)中,在头枕主体(16)的前部,配置有由具有压变特性的材料构成的压变衬垫(22)。由于该压变衬垫(22)在通常情况下较为柔软,因此能够通过头枕主体(16)柔和地对乘员的头部进行支承。另一方面,在车辆的后面发生碰撞时等,来自乘员的头部的载荷被负载于头枕主体(16)的前部时,压变衬垫(22)将瞬间硬化,从而对头部的后退进行抑制。而且,由于能够省略为了确保乘员的舒适性而被配置于头枕主体(16)的前部处的发泡体,因此能够实现头枕主体(16)的薄型化。

Description

车辆用头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的上端侧并从后方对乘员的头部进行支承的车辆用头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头枕中,在被安装在头枕框架上的板部件(支承部件)的前表面上,设置有对于低速的载荷发生变形但对于高速的载荷变形量较少的低回弹低发泡聚氨酯部件。在该低回弹低发泡聚氨酯部件的前方侧,配置有通常使用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由此,在确保通常情况下的乘员的舒适性(柔和感)的同时,将抑制当车辆的后面发生碰撞时乘员头部向头枕的过度陷入,并将抑制对头颈碰伤的防止效果的下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338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如上的头枕中,为了充分确保通常情况下的乘员的舒适性(柔和感),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增厚被配置于低回弹低发泡聚氨酯部件的前方侧的、通常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厚度尺寸。因此,使头枕薄型化比较困难。
而且,虽然在车辆的后面发生碰撞时,乘员的头部将通过衬垫(通常使用的聚氨酯泡沫塑料及低回弹低发泡聚氨酯部件)而被支承部件支承,但对应于该衬垫的弹性变形的量将使乘员头部陷入头枕中。因此,在提高对头颈碰伤的防止效果这一点上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同时实现通常情况下的乘员的舒适性的确保以及头颈碰伤的防止效果的提高、并能够使头枕主体薄型化的车辆用头枕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为如下的装置,即,具备:头枕主体,其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中的座椅靠背的上端侧;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其由具有压变特性的材料形成且被配置于所述头枕主体的前部,并从前方与构成所述头枕主体的骨架的头枕框架对置。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在头枕主体的前部配置有头部载荷承受部件。该头部载荷承受部件由具有压变特性的材料形成,由于在通常情况下较为柔软,因此能够通过头枕主体而柔和地对乘员的头部进行支承。由此,能够确保通常情况下的乘员的舒适性。
另一方面,在车辆的后面发生碰撞时等、来自欲朝向车辆后方侧惯性移动的乘员的头部的载荷(冲击力)被负载于头枕主体的前部时,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将在通过头枕框架而从后方受到支承的同时发生硬化。由此,由于抑制了头部的后退(后倾),因此能够提高头颈碰伤的防止效果。而且,由于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在冲击力被消除时,将变得如原来那样柔软,因此将再次确保乘员的舒适性。
如此,在本发明中,由于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在通常情况下较为柔软,因此能够省略为了确保乘员的舒适性而配置于头枕主体的前部处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等的发泡体或使之大幅度地薄型化。由此,能够实现头枕主体的薄型化。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为如下的装置,即,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所述头枕主体具有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被安装于所述头枕框架上,且能够从后方对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进行支承。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在来自乘员的头部的载荷被负载于头部载荷承受部件上时,通过被安装于头枕框架上的支承部件,从而能够从后方对头部载荷承受部件进行支承。由此,由于载荷(冲击力)被良好地负载于头部载荷承受部件上,因此能够使头部载荷承受部件迅速地硬化。此外,乘员的头部通过硬化了的头部载荷承受部件而被支承部件支承,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抑制头部的后退。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为如下的装置,即,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的后表面与所述支承部件的前表面接触。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由于被安装于头枕框架上的支承部件与头部载荷承受部件进行面接触,因此能够通过支承部件而良好地对头部载荷承受部件进行支承。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为如下的装置,即,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具有向后方突出的多个突起,所述多个突起与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形成的多个孔嵌合。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通过使从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向后方突出的多个突起嵌合于被形成在支承部件上的多个孔中,从而能够将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定位于支承部件上。由此,能够使装置的制造工作变得容易进行。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为如下的装置,即,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所述支承部件的前表面被形成为曲面状,通过所述多个突起与所述多个孔嵌合,从而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以沿着所述支承部件的前表面而弯曲的状态被所述支承部件保持。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使被设置于头部载荷承受部件上的多个突起嵌合在被形成于支承部件上的多个孔中。由此,头部载荷承受部件以沿着被形成为曲面状的支承部件的前表面弯曲的状态而被支承部件所保持。由此,能够在本车辆用头枕装置的制造中防止头部载荷承受部件意外地从支承部件上脱落的情况,因此能够使装置的制造工作更加容易。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为如下的装置,即,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具有从外周侧起向后方突出的突起,所述突起与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外周部上形成的凹部卡合。
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通过使从头部载荷承受部件的外周侧向后方突出的突起与被形成于支承部件的外周部上的凹部卡合,从而能够将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定位于支承部件上。由此,能够使装置的制造工作容易进行。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为如下的装置,即,在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所述头枕主体具有:发泡体,其与所述头枕框架、所述支承部件及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一起被一体发泡成形;头枕表皮,其被覆盖于所述发泡体上。
在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在其制造时,将支承部件及头部载荷承受部件组装在头枕框架上,并在周围将发泡体一体地发泡成形后,将头枕表皮覆盖于该成形品上。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该装置。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为如下的装置,即,在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所述头枕主体具有:发泡体,其与所述头枕框架及所述支承部件一起被一体发泡成形;头枕表皮,在其背面安装有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且所述头枕表皮被覆盖于所述发泡体上。
在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在其制造时,将支承部件组装在头枕框架上,且在周围将发泡体一体地发泡成形后,将在背面安装有头部载荷承受部件的头枕表皮覆盖于该成形品上。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该装置。
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为如下的装置,即,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具有:板状部,其被形成为板状,且沿着所述头枕主体的前表面配置;多个脚部,其从所述板状部的后表面上的多个位置起分别向后方突出,且各自的后端与所述支承部件对置。
在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当载荷从乘员的头部被负载于头枕主体的前部时,沿着头枕主体的前表面配置了板状部的、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将发生硬化。在该头部载荷承受部件上,设置有多个脚部,所述多个脚部从板状部的后表面上的多个位置起分别向后方突出,且各自的后端与支承部件对置。通过使这些多个脚部与支承部件接触,从而抑制了板状部、即乘员头部的后退。而且,由于能够以对应于乘员的后头部的形状而使板状部适当变形的方式进行设定,因此能够使被输入到后头部处的反力分散在较大面积上。
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为如下的装置,即,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具有:板状部,其被形成为板状,且沿着所述头枕主体的前表面配置;侧壁部,其从所述板状部的后表面上的外周侧起以框状向后方突出,且后端与所述支承部件对置。
在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当载荷从乘员的头部被负载于头枕主体的前部时,沿着头枕主体的前表面配置了板状部的、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将发生硬化。在该头部载荷承受部件上,设置有侧壁部,所述侧壁部从板状部的后表面上的外周侧起以框状向后方突出,且后端与支承部件对置。通过使该侧壁部与支承部件接触,从而抑制了板状部、即乘员头部的后退。而且,由于能够以对应于后头部的形状而使板状部的中央侧适当变形的方式进行设定,因此能够使被输入到乘员的后头部处的反力分散在较大面积上。
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为如下的装置,即,在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具有一个或多个脚部,所述一个或多个脚部从所述板状部的后表面上的中央侧起向后方突出,且后端与所述支承部件对置。
在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通过使从头部载荷承受部件的板状部的后表面上的中央侧起向后方突出的一个或多个脚部与支承部件接触,从而抑制了板状部的中央侧的变形。因此,能够通过对上述一个或多个脚部的个数和形状适当进行设定变更,从而容易地对板状部的中央侧的变形模式进行设定变更。
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为如下的装置,即,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所述头枕主体具有:发泡体,其被所述头枕框架支承;头枕表皮,其被覆盖于所述发泡体上,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被形成为板状,且以板面与所述发泡体的前表面相接的状态而被配置于该前表面与所述头枕表皮之间。
在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车辆用头枕装置中,当来自乘员的头部的载荷被负载于头枕主体的前部时,被形成为板状且被配置于发泡体的前表面与头枕表皮之间的、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将发生硬化。由于该头部载荷承受部件以板面与发泡体的前表面相接的状态而配置,因此能够使通过头部载荷承受部件而负载于发泡体的前表面上的载荷分散在该前表面的较大面积上。由此,由于能够使发泡体的变形量减少,因此能够抑制通过头部载荷承受部件而将载荷负载于发泡体上的乘员头部的后退。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能够同时实现乘员的舒适性的确保以及头颈碰伤的防止效果的提高,且能够使头枕主体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表示沿着图1的2-2线的剖面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枕框架、插入件及压变衬垫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用于对压变衬垫向插入件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的比较例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枕框架及插入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变衬垫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枕、插入件及压变衬垫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枕框架及插入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变衬垫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枕、插入件及压变衬垫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变衬垫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1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变衬垫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10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适当图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箭头标记W表示车辆宽度方向(车辆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10具备头枕主体16,所述头枕主体16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12中的座椅靠背14的上端侧。头枕主体16具有作为骨架部件的头枕框架18。头枕框架18为,通过使由金属制成的管部件弯曲加工成大致倒U字形而形成的部件,并具备:左右一对侧部18A、18B(脚部),其在座椅靠背14的上下方向上延伸;上部18C(连结部),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对该一对侧部18A、18B的上端部之间进行连结。
一对侧部18A、18B的下端侧被连结在头枕支架上,所述头枕支架被设置在,作为座椅靠背14的骨架部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上端部上(均省略图示)。由此,使头枕框架18被座椅靠背框架支承,并使头枕主体16被安装于座椅靠背14的上端侧。另外,头枕主体16中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性与搭载有车辆用座椅12的车辆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性大致一致。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头枕框架18的上部侧,安装有通过树脂材料的注塑成形等而形成的插入件20(支承部件)。该插入件20具有被配置于头枕框架18的前方侧的前壁部20A。前壁部20A被形成为,以沿着头枕主体16的前表面的方式而弯曲的薄板状。如图4所示,从前壁部20A的上端及下端起,朝向头枕主体16的后方侧而延伸出上壁部20B及下壁部20C。此外,从前壁部20A的左右两端起,朝向头枕主体16的后方侧而分别延伸出侧壁部20D。此外,在前壁部20A的背面上,一体地设置有多个纵向肋板20E和多个横向肋板20F,所述多个纵向肋板20E被形成为长条的平板状,且在头枕主体16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多个横向肋板20F被形成为长条的平板状,且在头枕主体16的左右方向上延伸。这些纵向肋板20E及横向肋板20F被配置成格子状且被一体地形成,从而提高了插入件20的刚性。
在插入件20的上壁部20B上,设置有向插入件20的背面侧突出的左右一对卡止部20G(参照图2及图4。在其他的图中省略图示)。这些卡止部20G被形成为截面呈大致C字状,并卡入头枕框架18的上部18C。此外,在下壁部20C上,设置有形成与上述的卡止部20G同样结构的左右一对卡止部20H,这些卡止部20H将头枕框架18的侧部18A、18B卡入。由此,使插入件20被安装于头枕框架18上。
在前壁部20A的前表面上,配置有作为头部载荷承受部件的压变衬垫22。该压变衬垫22由具有压变特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由英国的d3oTMlab公司制造的“d3oTM”形成。该“d3oTM”为如下的材料,即,在未被冲击时或冲击较弱时较为柔软,而在被施加了较强的冲击时瞬间硬化,并且能够发挥优良的能量吸收性能。该压变衬垫22被配置于头枕主体16的前部、即头枕主体16中与头枕框架18相比靠前方侧的部分处,而在乘员落坐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状态下,被配置于该乘员的头部的后方。
该压变衬垫22具备被形成为板厚尺寸较厚的板状的主体部22A。该主体部22A从前方与头枕框架18对置,而后表面与插入件20的前壁部20A的前表面接触。从该主体部22A的后表面(背面)起,被形成为块状的多个(此处为四个)突起22B向后方侧突出。该多个突起22B被配置于主体部22A的后表面上的上端侧、下部侧、左部侧、及右部侧。对应于该多个突起22B,在前壁部20A上形成有多个(此处为四个)孔24(贯穿孔)。该多个孔24被形成为矩形形状,在该多个孔24中,分别嵌合有突起22B。由此,使压变衬垫22被定位并组装于插入件20上。此外,压变衬垫22通过使多个突起22B与多个孔24嵌合,从而以主体部22A沿着插入件20的前表面而被弯曲的状态被保持在插入件20上。
另外,在将上述的压变衬垫22安装于插入件20上时,首先,压变衬垫22从图4中单点划线所示的自然状态起,向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弯曲状态弯曲。然后,在该弯曲状态下使压变衬垫22的多个突起22B嵌合到插入件20的多个孔24中。在此嵌合状态下,通过压变衬垫22欲弹性恢复成自然状态的力,而使多个突起22B的侧部被压贴在多个孔24的孔边缘部上。由此,阻止了压变衬垫22从插入件20的脱落。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头枕框架18的上部侧,设置有与压变衬垫22一起构成头枕衬垫(缓冲材料)的聚氨酯泡沫塑料26(发泡体。聚氨酯部件)。该聚氨酯泡沫塑料26为,与头枕框架18、插入件20及压变衬垫22一起被一体地发泡成形的材料,并以使压变衬垫22的前表面露出的状态而被头枕框架18支承。头枕框架18的上部、插入件20、及压变衬垫22的前表面以外的部位被该聚氨酯泡沫塑料26覆盖。
而且,在上述的聚氨酯泡沫塑料26上,覆盖有由布、皮革、合成皮革等片状的材料缝制而成的头枕表皮28。压变衬垫22的前表面通过该头枕表皮28而被覆盖,压变衬垫22的前表面与头枕表皮28的背面接触。
此处,在制造本车辆用头枕装置10时,首先,将插入件20安装于头枕框架18上,并将压变衬垫22安装于该插入件20上,从而实现局部装配化。接下来,将该局部装配部件设置于聚氨酯泡沫塑料发泡成形用的金属模具上,从而在该局部装配部件的周围使聚氨酯泡沫塑料26一体地发泡成形。之后,通过将头枕表皮28覆盖于该成形品上,从而完成了本车辆用头枕装置10。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车辆用头枕装置10中,在头枕主体16的前部配置有压变衬垫22。该压变衬垫22由具有压变特性的材料形成,由于在通常情况下较为柔软,因此能够通过头枕主体16而柔和地对乘员的头部进行支承。由此,能够确保通常情况下的乘员的舒适性。
另一方面,在车辆的后面发生碰撞时等、来自欲向车辆后方侧惯性移动的乘员的头部的载荷(冲击力)被负载于头枕主体16的前部时,压变衬垫22在通过被安装于头枕框架18上的插入件20而从后方受到支承的同时瞬间硬化。由此,由于抑制了头部的后退,因此能够提高头颈碰伤的防止效果。
即,像图5所示的比较例100那样,在省略了压变衬垫22且在头枕主体16的前部处配置有通常的聚氨酯泡沫塑料26的情况下,由于该聚氨酯泡沫塑料26会大幅度地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乘员的头部H的后退量将增大。由此,存在乘员的颈部受到头颈碰伤的可能性,但是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或有效地抑制这种情况。
而且,由于构成压变衬垫22的“d3oTM”具有优异的能量吸收性能,因此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头颈碰伤的防止效果。此外,由于压变衬垫22在冲击力被消除时将变得像原来那样柔软,因而再次确保了乘员的舒适性。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压变衬垫22在通常情况下下较为柔软,因而,能够省略为了确保乘员的舒适性而被配置于头枕主体16的前部处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等的发泡体。由此,能够实现头枕主体16的薄型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来自乘员的头部的载荷被负载于压变衬垫22上时,通过被安装于头枕框架18上的插入件20,从而从后方侧对压变衬垫22进行了支承。由此,由于载荷(冲击力)被良好地负载于压变衬垫22上,因此能够迅速地使压变衬垫22硬化。此外,乘员的头部经由硬化了的压变衬垫22而被插入件20支承,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抑制头部的后退。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插入件20与压变衬垫22进行面接触,因此能够通过插入件20而良好地对压变衬垫22进行支承。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从压变衬垫22的主体部22A起向后方突出的多个突起22B嵌合在被形成于插入件20的前壁部20A上的多个孔24中,从而将压变衬垫22定位并组装于插入件20上。由此,能够使本车辆用头枕装置10的制造工作容易进行。即,在将插入件20及压变衬垫22组装在头枕框架18上并将此组装部件设置于聚氨酯泡沫塑料发泡成形用的金属模具中之前,能够防止压变衬垫22相对于插入件20而发生意外的位置偏移的情况。由此,能够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被设置于压变衬垫22上的多个突起22B嵌合在被形成于插入件20的前壁部20A上的多个孔24中,从而在压变衬垫22的主体部22A沿着被形成为曲面状的前壁部20A的前表面弯曲的状态下,使压变衬垫22被插入件20所保持。由此,由于在本车辆用头枕装置10的制造中,尤其在聚氨酯泡沫塑料26的发泡成形中,能够防止压变衬垫22意外地从插入件20上脱落的情况,因此能够使本车辆用头枕装置10的制造工作更加容易。
另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压变衬垫22上设置有多个突起22B且在插入件20上形成有多个孔24的结构,然而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突起22B及孔24为一个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突起22B及孔24的形状设置为异形形状等,从而将压变衬垫22定位于插入件20上。此外,在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中,也可以采用省略了突起22B及孔24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与头枕框架18、插入件20及压变衬垫22一起被一体发泡成形的聚氨酯泡沫塑料26上覆盖有头枕表皮28的结构,然而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发明、及技术方案8~技术方案12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压变衬垫22被安装于头枕表皮28的背面,并且该头枕表皮28被覆盖于与头枕框架18及插入件20一起被一体地发泡成形的聚氨酯泡沫塑料26上。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压变衬垫22的前表面与头枕表皮28的背面接触的结构,然而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12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使较薄的聚氨酯泡沫塑料26介于压变衬垫22的前表面与头枕表皮28之间的结构。这一点在以下说明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此外,虽然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采用了具备插入件20的结构,然而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省略了插入件20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将成为由头枕框架18从后方对压变衬垫22(头部载荷承受部件)进行支承的结构。这一点在以下说明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及作用,标注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6中,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入件20及头枕框架18的立体图。此外,在图7中,图示了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变衬垫22的立体图。而且,在图8中,图示了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枕框架18、插入件20及压变衬垫22的纵剖视图。
该实施方式采用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入件20中,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孔24,而在插入件20的上端部(外周部)中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形成有凹部30。此外,如图7所示,在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变衬垫22中,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突起22B,而在压变衬垫22的上端部处,设置有朝向后方侧突出的突起22C。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通过使压变衬垫22的突起22C嵌入(卡合)到插入件20的凹部30中,从而将压变衬垫22定位并组装于插入件20上。由此,能够容易地实施此后的聚氨酯泡沫塑料26的一体发泡成形等。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实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虽然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凹部30被形成于插入件20的上端部处的结构,然而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凹部30的位置只要根据聚氨酯泡沫塑料26的发泡成形时的插入件20的姿态来决定即可,也可以采用凹部30被形成于插入件20的侧部或下端部处的结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凹部30的位置来改变压变衬垫22的突起22C的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
在图9中,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入件20及头枕框架18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0中,图示了本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变衬垫22的立体图。而且,在图11中,图示了本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枕框架18、插入件20及压变衬垫22的纵剖视图。
该实施方式采用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如图9所示,在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入件20中,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孔24,而在插入件2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外周侧)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分别形成有孔40(贯穿孔)。该上下一对孔40沿着头枕主体16的左右方向而被形成为长条的矩形形状。插入件20的上壁部20B及下壁部20C中的配置于孔40附近的部位被向后方侧延长。此外,如图10所示,在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变衬垫22中,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突起22B,而在压变衬垫22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处,分别设置有向后方侧突出的突起22D。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压变衬垫22的上下一对突起22D嵌合在插入件20的上下一对孔40中。在该状态下,通过使上壁部20B及下壁部20C中的上述延长部分与突起22D干涉,从而将压变衬垫22牢固地组装在插入件20上。由此,能够在聚氨酯泡沫塑料26的发泡成形时,良好地防止压变衬垫22意外地从插入件20上脱落的情况。
<第四实施方式>
在图12中,图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的纵剖视图。此外,在图13中,图示了本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头部载荷承受部件的压变衬垫50的立体图。
该实施方式采用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2及图13所示,压变衬垫50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变衬垫22不同。该压变衬垫50由“d3oTM”形成,并具备沿着头枕主体16的前表面配置的板状部50A。该板状部50A以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体部22A相比沿着头枕主体16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大幅度地变薄的方式而形成,前表面与头枕表皮28的背面抵接。此外,该压变衬垫50具有从板状部50A的后表面上的多个位置起分别向后方侧突出的多个脚部50B。该多个脚部50B被形成为圆柱状,且后端(顶端)与插入件20的前壁部20A的前表面抵接。而且,在上述板状部50A的后表面与前壁部20A的前表面之间的、除多个脚部50B以外的区域内,存在聚氨酯泡沫塑料26。另外,在图12中,省略了对卡止部20G、20H的图示。
在该实施方式中,当载荷从乘员的头部被负载于头枕主体16的前部时,沿着头枕主体16的前表面配置有板状部50A的压变衬垫50将发生硬化。由于该压变衬垫50的多个脚部50B的后端抵接于插入件20的前壁部20A,因此经由这些脚部50B而使板状部50A被插入件20支承。由此,抑制了板状部50A、即乘员头部的后退。而且,由于板状部50A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较薄,因此,板状部50A将对应于乘员的后头部的形状而发生变形。由此,能够使被输入到乘员的后头部处的反力分散在较大面积上。另外,虽然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多个脚部50B的后端抵接于插入件20的前壁部20A的结构,然而技术方案9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使多个脚部以能够与插入件抵接的方式而与插入件对置即可。
<第五实施方式>
在图14中,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的纵剖视图。此外,在图15中,图示了本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头部载荷承受部件的压变衬垫60的立体图。
该实施方式采用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4及图15所示,压变衬垫60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变衬垫22不同。该压变衬垫60由“d3oTM”形成,并具备沿着头枕主体16的前表面配置的板状部60A。该板状部60A以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体部22A相比沿着头枕主体16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大幅度地变薄的方式而形成,且前表面与头枕表皮28的背面抵接。此外,该压变衬垫60具有侧壁部60B,所述侧壁部60B从板状部60A的后表面上的外周侧起以框状向后方侧突出,且后端面与插入件20的前壁部20A的前表面抵接(对置)。而且,在上述板状部60A的后表面与前壁部20A的前表面之间的除侧壁部60B以外的区域内,存在聚氨酯泡沫塑料26。另外,在图14中,省略了对卡止部20G、20H的图示。
在该实施方式中,当载荷从乘员的头部被负载于头枕主体16的前部时,沿着头枕主体16的前表面配置了板状部60A的压变衬垫60将发生硬化。由于该压变衬垫60的侧壁部60B的后端面与插入件20的前壁部20A抵接,因此经由该侧壁部60B而使板状部60A被插入件20支承。由此,抑制了板状部60A、即乘员头部的后退。而且,由于板状部60A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较薄,因此,板状部60A的中央侧会对应于乘员的后头部的形状而发生变形。由此,与所述第四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使被输入到乘员的后头部处的反力被分散在较大面积上。另外,虽然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侧壁部60B的后端面与插入件20的前壁部20A抵接的结构,然而技术方案10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使侧壁部以能够与插入件抵接的方式而与插入件对置即可。
<第六实施方式>
在图16中,图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的纵剖视图。此外,在图17中,图示了本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头部载荷承受部件的压变衬垫60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采用了与所述第五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然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变衬垫60具有从板状部60A的后表面上的中央侧起向后方侧突出的多个(此处为四个)脚部60C。这些脚部60C被形成为圆柱状,且后端(顶端)与插入件20的前壁部20A的前表面抵接。而且,在上述板状部60A的后表面与前壁部20A的前表面之间的、除侧壁部60B及多个脚部60C以外的区域内,存在聚氨酯泡沫塑料26。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脚部60C而抑制了板状部60A的中央侧的变形。因此,能够通过对脚部60C的个数和形状适当地进行设定变更,从而容易地对板状部60A的变形模式进行设定变更。另外,虽然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多个脚部60C的后端与插入件20的前壁部20A抵接的结构,然而技术方案11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使脚部以能够与插入件抵接的方式而与插入件对置即可。
<第七实施方式>
在图18中,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头枕装置的纵剖视图。该实施方式采用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头枕主体16的前部,且在插入件20与头枕表皮28之间,配置有聚氨酯泡沫塑料26。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头部载荷承受部件的压变衬垫70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变衬垫22的结构不同。
该压变衬垫70通过“d3oTM”而被形成为薄板状(薄片状),并以板面(后表面)与聚氨酯泡沫塑料26的前表面26A相接的状态而被配置于该前表面26A与头枕表皮28之间。
在该实施方式中,当来自乘员的头部的载荷被负载于头枕主体16的前部时,被形成为薄板状且被配置于聚氨酯泡沫塑料26的前表面26A与头枕表皮28之间的压变衬垫70将发生硬化。由于该压变衬垫70以板面与聚氨酯泡沫塑料26的前表面相接的状态配置,因此能够使经由压变衬垫70而被负载到聚氨酯泡沫塑料26的前表面26A上的载荷分散在该前表面26A的较大面积上。由此,由于能够使聚氨酯泡沫塑料26的变形量减少,因此能够抑制经由压变衬垫70而将载荷负载到聚氨酯泡沫塑料26上的乘员头部的后退。
此外,虽然上述第七实施方式采用了具备插入件20的结构,然而技术方案1及技术方案12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省略了插入件20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头枕主体16被连结于(被安装于)座椅靠背14的上端侧的结构,然而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头枕主体16被一体地设置于座椅靠背14的上端侧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将成为头枕框架与座椅靠背框架被一体形成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此外,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显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Claims (12)

1.一种车辆用头枕装置,具备:
头枕主体,其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中的座椅靠背的上端侧;
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其由具有压变特性的材料形成且被配置于所述头枕主体的前部,并从前方与构成所述头枕主体的骨架的头枕框架对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头枕装置,其中,
所述头枕主体具有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被安装于所述头枕框架上,且能够从后方对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进行支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的后表面与所述支承部件的前表面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头枕装置,其中,
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具有向后方突出的多个突起,所述多个突起与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形成的多个孔嵌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头枕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的前表面被形成为曲面状,通过所述多个突起与所述多个孔嵌合,从而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以沿着所述支承部件的前表面而弯曲的状态被所述支承部件保持。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头枕装置,其中,
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具有从外周侧起向后方突出的突起,所述突起与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外周部上形成的凹部卡合。
7.如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头枕装置,其中,
所述头枕主体具有:
发泡体,其与所述头枕框架、所述支承部件及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一起被一体发泡成形;
头枕表皮,其被覆盖于所述发泡体上。
8.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头枕装置,其中,
所述头枕主体具有:
发泡体,其与所述头枕框架及所述支承部件一起被一体发泡成形;
头枕表皮,在其背面安装有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且所述头枕表皮被覆盖于所述发泡体上。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头枕装置,其中,
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具有:
板状部,其被形成为板状,且沿着所述头枕主体的前表面配置;
多个脚部,其从所述板状部的后表面上的多个位置起分别向后方突出,且各自的后端与所述支承部件对置。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头枕装置,其中,
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具有:
板状部,其被形成为板状,且沿着所述头枕主体的前表面配置;
侧壁部,其从所述板状部的后表面上的外周侧起以框状向后方突出,且后端与所述支承部件对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头枕装置,其中,
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具有一个或多个脚部,所述一个或多个脚部从所述板状部的后表面上的中央侧起向后方突出,且后端与所述支承部件对置。
12.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头枕装置,其中,
所述头枕主体具有:
发泡体,其被所述头枕框架支承;
头枕表皮,其被覆盖于所述发泡体上,
所述头部载荷承受部件被形成为板状,且以板面与所述发泡体的前表面相接的状态而被配置于该前表面与所述头枕表皮之间。
CN201180039380.4A 2011-02-15 2011-02-15 车辆用头枕装置 Active CN1030686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3181 WO2012111097A1 (ja) 2011-02-15 2011-02-15 車両用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68628A true CN103068628A (zh) 2013-04-24
CN103068628B CN103068628B (zh) 2016-01-27

Family

ID=46672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9380.4A Active CN103068628B (zh) 2011-02-15 2011-02-15 车辆用头枕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90184B2 (zh)
EP (1) EP2676836B1 (zh)
JP (1) JP5534018B2 (zh)
CN (1) CN103068628B (zh)
WO (1) WO201211109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0621A (zh) * 2014-12-12 2017-08-01 大有控股株式会社 具有不同硬度的一体泡沫型头枕及其制造方法
CN108275044A (zh) * 2017-01-05 2018-07-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可移除的头部约束包结构
CN110816375A (zh) * 2018-08-07 2020-02-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12218781A (zh) * 2018-04-16 2021-01-12 松本工业株式会社 头枕支杆、头枕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74559B2 (en) * 2013-07-16 2015-11-03 Bose Corporation Headrest
JP6208070B2 (ja) * 2014-04-25 2017-10-0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0704965B2 (en) 2014-12-09 2020-07-07 Techn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Ltd. High resolution pressure sensing
JP6396195B2 (ja) * 2014-12-10 2018-09-2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
WO2020201842A1 (en) * 2019-04-02 2020-10-08 Gestind S.P.A. A vehicle seat
DE102022114325A1 (de) 2022-06-08 2023-12-1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opfstütze eines Fahrzeugsitzes, Fahrzeugsitz und Fahrzeu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22660A (en) * 1979-03-14 1980-09-20 Toyota Motor Corp Low pressure casting device
JPH0427632A (ja) * 1990-05-24 1992-01-30 Inoac Corp 異硬度クッション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85755A (ja) * 1995-09-25 1997-03-31 Inoac Corp エネルギー吸収体入りへッドレスト
JPH10211840A (ja) * 1996-11-28 1998-08-11 Tokai Chem Ind Ltd むち打ち軽減ヘッドレスト
JP2008095708A (ja) * 2006-10-05 2008-04-24 Nissan Motor Co Ltd 衝撃低減部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22660U (zh) * 1979-02-22 1980-09-01
JPH027632A (ja) 1988-06-24 1990-01-11 Nec Corp 移動体における無線伝送方式
DE29504287U1 (de) * 1995-03-13 1995-05-11 Bonke Christoph Dr Individuell anpaßbare Kopfstütze für Sitze mit Rückenlehne
JP3112259B2 (ja) 1996-10-22 2000-11-27 東海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ヘッドレスト
DE29808982U1 (de) * 1998-05-18 1998-09-17 Trw Repa Gmbh Kopfstütze mit Gassackmodul
DE29907245U1 (de) * 1999-04-23 1999-08-26 Trw Repa Gmbh Aufblasbare Kopfstütze
DE19944719C1 (de) * 1999-09-17 2001-01-11 Lear Corp Gmbh & Co Kg Fahrzeugsitz
JP2001333832A (ja) 2000-05-26 2001-12-04 T S Tec Kk ヘッドレスト
DE10047406A1 (de) * 2000-09-26 2002-04-11 Daimler Chrysler Ag Kopfstütze
US6568754B1 (en) * 2000-10-30 2003-05-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xpandable, redeployable automotive headrest
EP1687154A4 (en) * 2003-10-17 2007-11-07 Peleg Aharoni SAFETY COVER FOR VEHICLE HEADREST
DE10348939B3 (de) * 2003-10-18 2005-01-27 Daimlerchrysler Ag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sitz
WO2005073019A1 (ja) * 2004-01-30 2005-08-11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ヘッドレスト制御装置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ヘッドレスト
JP4102779B2 (ja) 2004-06-22 2008-06-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4436238B2 (ja) * 2004-11-26 2010-03-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
JP4444815B2 (ja) * 2004-12-28 2010-03-3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
JP4294629B2 (ja) 2005-10-17 2009-07-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JP4018713B2 (ja) * 2005-11-17 2007-12-0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US7883148B2 (en) * 2007-04-12 2011-02-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ctive material head restraint assembly
US8033603B2 (en) * 2007-08-31 2011-10-11 Clifford Bruce Meert Vehicle seat neck protection device
US8408645B2 (en) * 2009-06-14 2013-04-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ctive head restraint utilizing solenoid activation and bar linkage transmission
DE102009037778A1 (de) * 2009-08-18 2011-04-28 Grammer Ag Kopfstütze
DE102010001908B4 (de) * 2010-02-12 2022-01-05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À R.L. Grundkörper einer Kopfstütze eines Fahrzeugsitzes
JP5513203B2 (ja) * 2010-03-29 2014-06-04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22660A (en) * 1979-03-14 1980-09-20 Toyota Motor Corp Low pressure casting device
JPH0427632A (ja) * 1990-05-24 1992-01-30 Inoac Corp 異硬度クッション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85755A (ja) * 1995-09-25 1997-03-31 Inoac Corp エネルギー吸収体入りへッドレスト
JPH10211840A (ja) * 1996-11-28 1998-08-11 Tokai Chem Ind Ltd むち打ち軽減ヘッドレスト
JP2008095708A (ja) * 2006-10-05 2008-04-24 Nissan Motor Co Ltd 衝撃低減部材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0621A (zh) * 2014-12-12 2017-08-01 大有控股株式会社 具有不同硬度的一体泡沫型头枕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00621B (zh) * 2014-12-12 2020-01-14 大有控股株式会社 具有不同硬度的一体泡沫型头枕及其制造方法
CN108275044A (zh) * 2017-01-05 2018-07-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可移除的头部约束包结构
CN112218781A (zh) * 2018-04-16 2021-01-12 松本工业株式会社 头枕支杆、头枕及其制造方法
CN110816375A (zh) * 2018-08-07 2020-02-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111097A1 (ja) 2014-07-03
CN103068628B (zh) 2016-01-27
JP5534018B2 (ja) 2014-06-25
US20130313880A1 (en) 2013-11-28
US9090184B2 (en) 2015-07-28
WO2012111097A1 (ja) 2012-08-23
EP2676836B1 (en) 2016-01-20
EP2676836A4 (en) 2015-04-15
EP2676836A1 (en) 2013-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68628A (zh) 车辆用头枕装置
US8162402B2 (en) Vehicular seats
CN103373258B (zh) 头枕装置
JP2009160371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US20130076086A1 (en) Rear impact head displacement reductio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strain rate hardening cushioning materials
JP2009078142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49392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構造
CN102307751A (zh) 车辆用座椅
JP201304874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20140210247A1 (en) Vehicle seat with side pieces made of autoreactive framework structures
JP5242088B2 (ja) 自動車用座席のクッション
EP3127745A1 (en) Vehicle seat structure and vehicle seat
CN114106554A (zh) 聚氨酯/剪切增稠凝胶复合材料及其在汽车座椅中的应用
JP5203691B2 (ja) シートバック用のパッド
JP532642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44476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464808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09195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95181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6471295B1 (en) Headrest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seat
CN107139790B (zh) 一种带有透气孔的汽车座椅用泡沫
JP595659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5287765A (ja) ヘッドレストフレーム及び該ヘッドレストフレームを備えたヘッドレスト
KR101393184B1 (ko) 차량의 시트프레임 단면구조
JP3197808U (ja) リアシー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