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57480A - 棒状物用保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棒状物用保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57480A
CN103057480A CN2012104076208A CN201210407620A CN103057480A CN 103057480 A CN103057480 A CN 103057480A CN 2012104076208 A CN2012104076208 A CN 2012104076208A CN 201210407620 A CN201210407620 A CN 201210407620A CN 103057480 A CN103057480 A CN 1030574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rm
holding device
bar type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076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岛尻尚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f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Inc filed Critical Nif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057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74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8Disposition of racks, clips, holders, containers or the like for supporting specific articles
    • B60R7/12Disposition of racks, clips, holders, containers or the like for supporting specific articles for supporting umbrell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8Disposition of racks, clips, holders, containers or the like for supporting specific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8Disposition of racks, clips, holders, containers or the like for supporting specific articles
    • B60R7/10Disposition of racks, clips, holders, containers or the like for supporting specific articles for supporting hats, clothes or clothes 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提高保持特性,收放状态与突出状态的切换操作性也优异。一种棒状物用保持装置,其具备:在进入车辆用内部装饰部件上的凹部(1)的收放状态与使前端侧从凹部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保持机构(2、3);以及向收放状态的方向对保持机构加力的加力机构(6),在克服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而切换为突出状态的保持机构与内部装饰部件或凹部的开口边缘侧之间夹持棒状物(A),该棒状物用保持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保持机构具有分别枢轴支承在上述凹部内的不同部位的第一及第二臂(2、3)、以及能使上述各臂连动地切换为收放状态及突出状态的连动机构(23、40、52、33)。

Description

棒状物用保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在车室内且适用于想要简单地保持伞等棒状物的场合的棒状物用保持装置。
背景技术
图8是专利文献1公开的保持结构,图8(a)表示车辆用门的整体结构,图8(b)表示(a)的2-2线放大剖视图。该保持结构具备:通过轴部件34枢轴支承在车辆用门10所设的凹部内并在从进入凹部内的退避或收放状态与使前端侧从凹部突出的保持或突出状态间进行切换的保持臂30;向收放状态的方向对保持臂30加力的未图示的加力机构;以及将保持臂30保持在收放状态的铁片38及磁铁40。磁铁40通过安装在凹部的底面并吸附保持臂30侧的铁片38,将保持臂30保持在收放状态。另外,铁片38与磁铁40具备使用心形凸轮的推压、开放式的锁定机构、即通过向门主体12侧推压保持臂30的操作而使未图示的销沿心形凸轮移动并锁定及解除锁定的机构。符号20是设在保持臂的正下方且阻挡伞的着地部22A的上部开口的容器状的伞接受件。
在以上的保持结构中,在保持伞22的场合,将伞的着地部22A插入伞接受件20。接着,将保持臂30向门主体12侧推压,解除利用磁铁40及铁片38的锁定(推压、开放)。当从该状态使保持臂30转动并向车室侧拉出时,如图8(b)那样,由于保持臂30的一端侧敞开,因此从横向将伞22插入保持臂30与门主体12之间。此时,保持臂30利用未图示的加力机构向保持伞22的A方向加力。由此,将伞22保持在保持臂30与门主体12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2201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的保持结构中,在保持了伞22的状态下,当保持臂30受到行驶振动时,则摆动,此时,伞22容易从与门主体12之间的开口脱落。作为其对策,当例如为了抑制保持臂30的摆动而增大向该图的A方向加力的未图示的加力机构的作用力时,难以使伞从保持臂30与门主体12之间的开口出入。另外,在该保持结构中,除了向A方向加力的加力机构,还需要由磁铁40及铁片38构成的卡定机构,因此复杂且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以上那样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提高保持特性,从收放状态向突出状态、从突出状态向收放状态的切换操作、及使用性也优异的保持装置。其他目的在以下的内容说明中变得明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保持装置,具备在进入设在车辆的内部装饰部件上的凹部的收放状态与使前端侧从上述凹部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保持机构、及向收放状态的方向对上述保持机构加力的加力机构,在克服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而切换为突出状态的上述保持机构与上述内部装饰部件或凹部的开口边缘侧之间夹持棒状物,该保持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保持机构具有分别枢轴支承在上述凹部内的不同部位的第一及第二臂、能使上述各臂连动地切换为上述收放状态及突出状态的连动机构(即,该连动机构当使上述第一及第二臂中、一方臂克服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而从收放状态切换为突出状态时,另一方臂也利用上述连动机构从收放状态切换为突出状态)。
在以上的本发明中,在“设在内部装饰部件上的凹部”中包括凹部直接形成在内部装饰部件的表面的方式与利用安装在内部装饰部件上的箱体形成的方式。在“棒状物”中,不限于伞,还包括杖、球棒等上下长的箱体或容器类等。所谓“在上述保持机构与上述内部装饰部件之间夹持棒状物”,是指内部装饰部件的表面从凹部的开口侧端面突出,棒状物难以与凹部的开口侧端面抵接的结构。所谓“在上述保持机构与凹部的开口边缘侧之间夹持棒状物”,是指如各方式所示那样,凹部的开口侧端面从内部装饰部件的表面突出,棒状物与凹部的开口侧端面抵接的结构。
以上的本发明优选以在方案二~六中特定的方式具体化。
(ア)上述第一臂是以在上述收放状态下,在与上述凹部的内侧面之间保持手指插入用的间隙的方式配置,并且在手指抵接部形成前端面的结构(方案二)。
(イ)上述第一臂及第二臂是在上述收放状态下至少除了基部的主要部分位于上述凹部内且上下配置的结构(方案三)。
(ウ)具有划分上述凹部且分别枢轴支承上述各臂的箱体,能将上述棒状物夹持在上述箱体的开口边缘部与上述各臂之间(方案四)。
(エ)上述连动机构具有设在上述第一臂及第二臂的各基部上的齿部、以及介于上述各齿部之间且能使上述各臂同步地转动的齿轮的结构(方案五)。
(オ)上述连动机构是具有分别相对于上述第一臂及第二臂的各基部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各基部的两端中不同的一端的杆部件的结构(方案六)。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在方案一的发明中,第一及第二臂枢轴支承在凹部的不同部位上,并且利用连动机构连接,当第一臂从收放状态切换为突出状态、或从突出状态切换为收放状态时,第二臂通过连动机构切换为与第一臂相同的状态。在突出状态下,由于能在两个臂与内部装饰部件或凹部的开口边缘侧之间夹持棒状物,因此与保持机构由单一的臂构成的现有结构相比,为稳定的保持方式,能够轻易地防止以振动等为起因的棒状物的不经意的脱落。同时,即使利用两个臂提高保持性,由于各臂通过连动机构并利用一方的切换操作使另一方连动,因此能够维持良好的操作性。同时,第一及第二臂如方式例那样,由于为在大致ハ形的内侧约束棒状物的方式,因此能轻易地抑制从突出状态的凹部的突出量,从该观点来看,车室内的安全性也优异。
在方案二的发明中,当将保持机构从收放状态切换为突出状态时,使用户的手指从第一臂前端的手指插入用间隙使手指与作为前端面的手指抵接部抵接,克服作用力向外侧对第一臂进行转动操作。即,在该结构中,例如与专利文献1的推压、开放式相比,实现成本降低。
在方案三的发明中,由于第一及第二臂在收放状态下至少将主要部分配置在凹部内的上下,因此抑制宽度方向的尺寸而容易小型化。另外,在方案四的发明中,由于利用箱体划分形成凹部,因此能够提供整体被单元化的组装体。
在方案五的发明中,由于连动机构如第一方式那样由设在第一及第二臂的各基部的齿部、与两臂的各齿部啮合的齿轮构成,因此容易附加设置稳定的切换动作及制动用制动器等。
方案六的连动机构由于如第二方式那样由分别相对于第一及第二臂的各基部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各基部的两端中不同的一方端的杆部件构成,因此简单且容易实施。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第一方式的保持装置,(a)是在收放状态下的立体图,(b)是在拉出到最大的突出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保持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分解立体图。
图3表示上述保持装置,(a)是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b)与(c)是在省略了箱体的方式中在收放状态下的立体图与在突出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4在收放状态下表示上述保持装置,(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侧视图。
图5在突出状态下表示上述保持装置,(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侧视图。
图6表示第二方式的保持装置,(a)是在收放状态下的立体图,(b)是在拉出到最大的突出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7剖切地表示上述保持装置的箱体,(a)是在拉出到最大的突出状态下的示意图,(b)是在夹持了棒状物的突出状态下的示意图,(c)是在收放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8表示专利文献1的结构,(a)是在突出状态下表示整体结构的立体图,(b)是(a)的2-2线放大剖视图。
图中:1—箱体(10—框部,11—主体部,23—构成连动机构的齿部),2—第一臂(保持机构,20—基部,21—主要部分,24—手指抵接部),3—第二臂(保持机构,30—基部,31—主要部分),4—传动部件(40—构成连动机构的齿轮部,41—轴部),5—制动器(50—箱体,52—构成连动机构的齿轮),6—加力部件(加力机构,6a—一端,6b—另一端),7—箱体(70—框部,71—主体部),8—第一臂(保持机构,80—基部,81—主要部分,84—手指抵接部),9—第二臂(保持机构,90—基部,91—主要部分),23—构成连动机构的齿部,33—构成连动机构的齿部,55—杆部件(连动机构),60—加力部件(加力机构,60a—一端,60b—另一端),A—伞(棒状物),S1~S5—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方式进行说明。在该说明中,按照第一方式与其动作、第二方式与其动作的顺序进行详细叙述。
(第一方式)
如图1~图5所示,对象的保持装置具备划分车辆用内部装饰部件侧的凹部的箱体1、在枢轴支承在箱体1内的左右且收放在箱体内的收放状态和使前端侧向箱体外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切换的保持机构、以及向收放状态的方向对该保持机构加力的加力部件6,如图5(a)那样,在克服加力部件6的作用力而切换为突出状态的上述保持机构与划分未图示的内部装饰部件或凹部的箱体1的开口边缘侧之间夹持伞A等棒状物。主要的发明点在于作为保持机构,由第一及第二臂2、3两个臂构成,并且,为作为连动机构利用传动部件4的齿轮部40及制动用制动器5的齿轮52等同步地将各臂2、3切换为收放状态及突出状态的结构。下面,使这些详细的情况更明确。
首先,第一及第二臂2、3能转动地枢轴支承在凹部或箱体1内,在收放状态下上下配置,并且在使前端从凹部或箱体1内突出的突出状态下相对地配置。另外,各臂2、3由大致圆筒状的基部20、30及大致L形的主要部分21、31构成。在基部20、30上形成有在上下贯通的轴孔22、32。在基部20上设有在下侧周围连续的齿部23,在基部30上设有在上侧周围连续的齿部33。主要部分21的前端21a折弯,并且将前端21a的下侧角部切割为避让用。在前端21a侧设有使多个肋向外面突出的手指抵接部24。主要部分31的前端31a折弯,并且将前端31a的上侧角部切割为避让用。
箱体1是大致矩形容器状,由前侧的框部10及与框部10一体化的后侧的主体部11构成。箱体内部由能在横向上接受第一臂2的上侧空间12、13、能在横向上接受第二臂3的下侧空间14、15划分。上侧的空间12与空间13与第一臂2的基部20与主要部分前端21a对应形成得最深,两空间之间与第一臂2的主要部分21对应地形成得较浅。换言之,空间12在配置基部20的部位具有在前后贯通并且在相同轴线上贯通上下面的轴孔11a、11d。空间13在配置主要部分前端21a的部位具有设在里侧且前后贯通的安装孔19。
在以上的上侧空间配置第一臂2,通过将轴S1插通轴孔11d、轴孔22、轴孔11a,能以该轴S1为支点转动地枢轴支承。即,第一臂2能以轴S1为支点在收放在箱体1内的收放状态与使除了基部30的前端侧、即主要部分21向箱体1外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切换。另外,如图1(a)所示,空间13为在第一臂2收放在上侧空间的收放状态下在与手指抵接部24之间保持手指插入用的间隙的大小。
相对于此,下侧的空间14与空间15与第二臂3的基部30与主要部分前端31a对应形成得最深,两空间之间与第二臂3的主要部分31对应地形成得较浅。换言之,空间14在配置基部30的部位具有在前后贯通且在相同轴线上贯通上下面的轴孔11e等。空间15是配置主要部分前端31a的部位。另外,符号11b是设在轴孔11e的轴线上的避让孔。在框部10内,上侧空间12的下侧与下侧空间14的上侧由前壁18等封闭。
在以上的下侧空间配置第二臂3,通过将轴S2插通避让孔11b、设在轴孔11e的正上方的未图示的轴孔、轴孔32、轴孔11e,能以该轴S2为支点转动地枢轴支承。即,第二臂3能以轴S2为支点在收放在箱体1内的收放状态与使除了基部30的前端侧、即主要部分31向箱体1外突出的突出状态间切换。另外,第二臂3通过如图3(a)所示那样设在主体部11的背面侧的传动部件4及制动器5与第一臂2连动或同步地切换。
在此,传动部件4设为齿轮部40在带轴孔的轴部41的上侧周围保持间隔,并且通过未图示的连结部而一体化的状态。齿轮部40具有与第一臂侧齿部23啮合,并且将一部分形成为宽幅而与制动器侧齿轮52啮合的齿部分40a。
以上的传动部件4如图3(a)所示那样位于箱体侧主体部11的大致左右中间,并且配置在下侧壁部与连接设置在上侧壁部上的支撑壁16之间,通过将轴S3从避让孔11c插通设在与避让孔11c相同轴线上的未图示的支撑壁16的轴孔、轴部41的轴孔、设在上述下侧壁部上的未图示的轴孔,能在齿轮部40与第一臂侧齿部23啮合的状态下以轴S3为支点转动地支撑。此时,传动部件4被作为加力部件6的扭簧向顺时针方向加力。即,加力部件6将扭簧的卷线部6c以卷绕状态配置在轴部41上,将一端6a卡定在上述连结部侧,将另一端6b卡定在上述下侧壁部的角部。于是,第一臂2通过承受加力部件6的作用力的传动部件4向收放状态的方向转动,并且克服作用力而切换操作为突出状态。
制动器5由旋转式构成,具有从箱体50内突出且承受动作油等的阻力的轴部51、及安装在轴部51的前端周围的齿轮52。另外,制动器5具有突出设置在外周的一对爪部53,将箱体50及爪部53配合固定在如图3(a)所示那样设在主体部11的对应下侧部的未图示的凹部上。齿轮52在该制动器5的安装状态下与传动部件的齿轮部40及第二臂侧齿部33啮合。
(动作)
以上的保持装置设置为埋设在车室内、例如设在前门与后门之间的支柱等上的状态。当然,设置部位不限于支柱,也可以是门或座位的背面等。另外,保持装置有时也与图8所公开的阻挡伞A的前端的容器类一起使用。
(1)图1(a)及图4作为保持装置的方式,表示各臂2、3收放在箱体1内的收放状态。在该收放状态下,如图3(b)所示,使互相啮合的传动部件的齿轮部40及制动器的齿轮52介于第一臂侧的齿部23与第二臂侧齿部33之间地对各臂2、3进行动作连结,并且,传动部件4利用加力部件6向顺时针的方向加力。因此,在该结构中,第一臂2通过与齿轮部40啮合的齿部23而承受向收放方向的负荷,第二臂3通过与齿轮部40啮合的制动器侧的齿轮52、及与齿轮52啮合的齿部33承受向收放方向的负荷,由此,即使各臂2、3受到振动,也不会不经意地向突出方向转动。
(2)在将各臂2、3从收放状态切换为突出状态时,例如使用户的手指从形成在第一臂的主要部分前端2a上的空间13内的手指插入用间隙与作为前端面的手指抵接部24抵接并克服作用力,从而向外侧对第一臂2进行转动操作。于是,各臂2、3通过作为连动机构的各臂的齿部23、33与传动部件的齿轮部40及制动器的齿轮52与第一臂2的转动操作连动,第二臂3也被同步地进行转动操作。图1(b)及图5作为保持装置的方式,表示各臂2、3使主要部分21、31向箱体1外突出到最大的突出状态。在该突出状态下,加力部件6将作用力蓄积到最大。因此,各臂2、3即使释放由手指等产生的向突出方向的操作力(使手指从之前的手指抵接部24离开),也利用加力部件6的作用力并通过上述连动机构再次同步地切换为收放状态。
(3)因此,在伞A从图1(b)或图5的状态插入第一臂2与第二臂3之间后,只通过释放如上所述那样由手指等产生的操作力,就能如图5(a)的假想线所示稳定保持在各臂2、3与箱体1的开口边缘(框部10)之间。换言之,在该结构中,在下述方面使用方便且有高级感:各臂部2、3能够不受到阻力地将伞A从图1(b)或图5(a)所示那样的离开到最大的状态插入主要部分21与主要部分31之间;在插入后,只通过释放由手指等产生的操作力,能够将伞A保持在各臂2、3与箱体1的开口边缘(框部10)之间,并且,当伞A从保持状态朝向臂2、3彼此的前端侧间隙移动时,各臂克服作用力向更突出的方向连动,因此能够简单地取出;在各臂2、3利用加力部件6的作用力并通过上述连动机构向收放方向转动时,利用制动器5进行制动,从而缓缓地转动。另外,作为保持机构的第一及第二臂2、3能分别转动地枢轴支承在凹部内或箱体1中,至少除了基部20、30的前端(主要部分21、31)侧在收放状态下上下配置,在突出状态下相对地配置,因此即使为了提高保持特性而使用两个臂,也能够抑制装置整体的宽度尺寸。
(第二方式)
如图6及图7所示,该保持装置具备划分车辆用内部装饰部件侧的凹部的箱体7、枢轴支承在箱体7内的左右且在收放在箱体内的收放状态和使前端侧向箱体外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切换的保持机构、以及向收放状态的方向对该保持机构加力的加力部件60,在伞等棒状物在如图7(b)那样在克服加力部件60的作用力而切换为突出状态的上述保持机构与划分未图示的内部装饰部件或凹部的箱体7的开口边缘侧之间这一点与第一方式相同。主要的发明点在于,为作为保持机构,由第一及第二臂8、9两个臂构成,并且,利用作为连动机构的分别相对于第一及第二臂的各基部80、90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各基部的两端中不同的一端的杆部件55同步地将各臂8、9切换为收放状态及突出状态的结构。细部如下。
首先,第一及第二臂8、9由大致圆筒状的基部80、90及大致L形的主要部分81、91构成,基部80、90能转动地枢轴支承在凹部或箱体1内,在收放状态下上下配置主要部分81、91,并且在使前端从凹部或箱体1内突出的突出状态下相对地配置。基部80形成为比基部90长。在基部80、90上设有上下贯通的供轴S4或S5插入的轴孔82、92,并且设有形成在下端侧且避开杆部件55的对应端部的凹部83、93。在基部80的外周,在下侧设有限制用突起85。主要部分81的前端81a折弯为大致L形,并且具有使多个肋在外表面突出的手指抵接部84。主要部分91的前端91a折弯为大致L形。
两臂8、9由杆部件55连结。杆部件55是细长的板材,将杆部件55的一端相对于各基部80、90利用销56枢轴支承在基部80侧凹部83,将杆部件55的另一端利用销57枢轴支承在基部90侧凹部93。
箱体7是大致扁平的矩形容器状,由前侧的框部70及与框部70一体化的后侧的主体部71构成。在主体部71上具有与配置基部80的部位对应地在相同轴线上贯通上下面的轴S4用的未图示的轴孔、及设在下里侧且在将第一臂8从突出状态切换为收放状态时避开上述突起85并且以第一臂8不会过度地转动的方式卡定突起85的凹部73,并且,具有设在基部91的上侧的凹部72、及设在凹部72的里侧且前后贯通的安装孔79。另外,在箱体7内,在如图6(a)所示那样将第一臂8收放在内空间中的状态下,在与手指抵接部84之间为保持手指插入用的间隙的大小。
第一臂8通过在箱体7内将轴S4插通上述的上下轴孔的一方、轴孔82、上下轴孔的另一方,能将该轴S4作为支点转动地被枢轴支承。此时,第一臂8利用加力部件60向进入箱体7内的收放方向加力。加力部件60使用扭簧等,如图7示意图所示那样将卷线部60c以卷绕状态配置在轴S4上,一端卡定在设在基部80上的卡定部86上,另一端60b卡定在主体部71的角部上。即,第一臂8能以轴S4为支点在收放在箱体1内的收放状态与使除了基部80的前端侧、即主要部分81克服加力部件60的作用力向箱体1外突出的突出状态间切换。另外,在箱体1上,在主体部71的对应的角部附近形成有避开加力部件的另一端60b的槽部74。
相对于此,第二臂9通过在箱体7内从在配置基部90的部位设在下表面的未图示的孔使在箱体内突出的轴S5嵌合在轴孔92中,能相对于该轴S5转动地被枢轴支承。并且,第二臂9如图7那样通过杆部件55与第一臂8连动或同步地在收放状态与突出状态间切换。
(动作)
以上的保持装置设置为埋设在车室内、例如设在前门与后门之间的支柱等上的状态。当然,设置部位不限于支柱,也可以是门或座位的背面等。另外,保持装置有时也与图8所公开的阻挡伞A的前端的容器类一起使用。这些与第一方式相同。
(1)图6(a)及图7(c)作为保持装置的方式,表示各臂8、9收放在箱体7内的收放状态。在该收放状态下,第一臂8与第二臂9通过杆部件55进行动作连结,并且,第一臂8利用加力部件60向收放方向或顺时针方向加力。因此,在该结构中,第一臂8承受向收放方向的负荷,第二臂9通过杆部件55承受向收放方向的负荷,由此,即使各臂8、9受到振动,也不会不经意地向突出方向转动。
(2)在将各臂8、9从收放状态切换为突出状态时,例如使用户的手指从形成在第一臂的主要部分前端81a上的手指插入用间隙与作为前端面的手指抵接部84抵接并克服作用力向外侧对第一臂8进行转动操作。于是,各臂8、9通过作为连动机构的杆部件55与第一臂8的转动操作连动,第二臂9也同步地被进行转动操作。图6(b)及图7(a)作为保持装置的方式,表示各臂8、9使主要部分81、91向箱体7外突出到最大的突出状态。在该突出状态下,加力部件60将作用力蓄积到最大。因此,各臂8、9即使释放由手指等产生的向突出方向的操作力(使手指从之前的手指抵接部84离开),也利用加力部件60的作用力并通过作为连动机构的杆部件55再次同步地切换为收放状态。
(3)因此,在伞A从图7(a)状态插入第一臂8与第二臂9之间后,只通过如上所述那样释放由手指等产生的操作力,如图7(b)的假想线所示那样稳定保持在各臂8、9与箱体7的开口边缘(框部70)之间。换言之,在该结构中,在下述方面使用方便且有高级感:各臂部8、9能够不受到阻力地将伞A从图6(b)或图7(a)所示那样的离开到最大的状态插入主要部分81与主要部分91之间;在插入后,只通过释放由手指等产生的操作力,能够将伞A保持在各臂8、9与箱体7的开口边缘(框部70)之间,并且,当伞A从保持状态朝向臂8、9彼此的前端侧间隙移动时,各臂克服作用力向更突出的方向连动,因此能够简单地取出;作为连动机构,比第一方式简单且实现成本降低。另外,作为保持机构的第一及第二臂8、9与第一方式相同地分别能转动地枢轴支承在箱体7上,将至少除了基部80、90的前端(主要部分81、91)侧在收放状态下上下配置,在突出状态下相对地配置,因此即使为了提高保持特性而使用两个臂,也能够抑制装置整体的宽度尺寸。
另外,本发明的保持装置只要具备方案中特定的结构即可,细部能参考各方式而变更或扩展。作为其一个例子,能省略箱体而在车辆用内部装饰部件上形成相当于箱体的凹部,在此组装各臂等。

Claims (11)

1.一种棒状物用保持装置,其具备:在进入设在车辆的内部装饰部件上的凹部的收放状态与使前端侧从上述凹部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保持机构;以及向收放状态的方向对上述保持机构加力的加力机构,在克服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而切换为突出状态的上述保持机构与上述内部装饰部件或凹部的开口边缘侧之间夹持棒状物,该棒状物用保持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机构具有分别枢轴支承在上述凹部内的不同部位的第一及第二臂、以及能使上述各臂连动地切换为上述收放状态及突出状态的连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状物用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臂以在上述收放状态下,在与上述凹部的内侧面之间保持手指插入用的间隙的方式配置,并且在手指抵接部上形成前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棒状物用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臂及第二臂在上述收放状态下至少除了基部的主要部分位于上述凹部内且上下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棒状物用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划分上述凹部且分别枢轴支承上述各臂的箱体,能将上述棒状物夹持在上述箱体的开口边缘部与上述各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棒状物用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划分上述凹部且分别枢轴支承上述各臂的箱体,能将上述棒状物夹持在上述箱体的开口边缘部与上述各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棒状物用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动机构具有设在上述第一臂及第二臂的各基部上的齿部、以及介于上述各齿部之间且能使上述各臂同步地转动的齿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棒状物用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动机构具有设在上述第一臂及第二臂的各基部上的齿部、以及介于上述各齿部之间且能使上述各臂同步地转动的齿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棒状物用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动机构具有设在上述第一臂及第二臂的各基部上的齿部、以及介于上述各齿部之间且能使上述各臂同步地转动的齿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棒状物用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动机构具有分别相对于上述第一臂及第二臂的各基部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各基部的两端中不同的一端的杆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棒状物用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动机构具有分别相对于上述第一臂及第二臂的各基部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各基部的两端中不同的一端的杆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棒状物用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动机构具有分别相对于上述第一臂及第二臂的各基部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各基部的两端中不同的一端的杆部件。
CN2012104076208A 2011-10-24 2012-10-23 棒状物用保持装置 Pending CN1030574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3100 2011-10-24
JP2011233100A JP2013091351A (ja) 2011-10-24 2011-10-24 棒状物用保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7480A true CN103057480A (zh) 2013-04-24

Family

ID=48100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076208A Pending CN103057480A (zh) 2011-10-24 2012-10-23 棒状物用保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091351A (zh)
KR (1) KR101405569B1 (zh)
CN (1) CN10305748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46405A (zh) * 2019-03-29 2020-10-0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定装置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6707B2 (ja) * 2011-12-05 2016-03-30 株式会社ニフコ 棒状物用保持装置
CN107914617A (zh) * 2017-11-21 2018-04-17 成都顺宏鑫机械有限公司 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公交汽车座椅
JP6751734B2 (ja) * 2018-05-08 2020-09-09 朝旭實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ロフストランドクラッチ
CN113212596A (zh) * 2021-03-30 2021-08-06 杭州之山智控技术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送货机器人的雨伞夹持机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2626A (zh) * 1998-01-09 1999-07-14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门用锁紧手柄的闭锁装置
JP2004203284A (ja) * 2002-12-26 2004-07-22 Toyoda Gosei Co Ltd 収納式把持装置
CN1603161A (zh) * 2003-10-02 2005-04-0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用杯子支架
WO2008108427A1 (ja) * 2007-03-07 2008-09-12 Water Bell Co., Ltd. 棒保持ユニット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背面テーブルの天板
JP2009006830A (ja) * 2007-06-27 2009-01-15 Kojima Press Co Ltd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CN101580042A (zh) * 2008-05-16 2009-11-18 株式会社利富高 棒状物的保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5051U (ja) * 1984-08-03 1986-03-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構造
CH688345A5 (de) * 1994-04-06 1997-08-15 Fischer Artur Werke Gmbh Aufbewahrungsvorrichtung fuer Regenschirme zum Einbau in Kraftfahrzeugen.
JPH11278514A (ja) * 1998-03-31 1999-10-12 Nifco Inc 蓋部材の開閉構造
JP2000113300A (ja) * 1998-10-09 2000-04-21 Sanden Corp 自動販売機
JP3822052B2 (ja) * 2000-12-04 2006-09-13 コクヨ株式会社 長尺物保持具
JP2007022201A (ja) * 2005-07-13 2007-02-01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ドア
JP2008006891A (ja) * 2006-06-28 2008-01-17 Daikyo Nishikawa Kk 車両の傘ホルダー
JP5075794B2 (ja) * 2008-11-10 2012-11-21 山崎産業株式会社 棒状部保持器
JP2010264838A (ja) 2009-05-13 2010-11-25 Howa Kasei Kk コートフッ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2626A (zh) * 1998-01-09 1999-07-14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门用锁紧手柄的闭锁装置
JP2004203284A (ja) * 2002-12-26 2004-07-22 Toyoda Gosei Co Ltd 収納式把持装置
CN1603161A (zh) * 2003-10-02 2005-04-0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用杯子支架
WO2008108427A1 (ja) * 2007-03-07 2008-09-12 Water Bell Co., Ltd. 棒保持ユニット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背面テーブルの天板
JP2009006830A (ja) * 2007-06-27 2009-01-15 Kojima Press Co Ltd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CN101580042A (zh) * 2008-05-16 2009-11-18 株式会社利富高 棒状物的保持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46405A (zh) * 2019-03-29 2020-10-0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定装置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405569B1 (ko) 2014-06-10
KR20130045204A (ko) 2013-05-03
JP2013091351A (ja) 201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57480A (zh) 棒状物用保持装置
US6733096B2 (en) Dual-hinged cover of console box for automobile
KR102647350B1 (ko) 차량용 러기지박스 장치
CN210454674U (zh) 电子装置保持架
US20180209191A1 (en) Lock device in an armrest console and an armrest console employing the same
EP1860263B1 (en) Device comprising a body, a closure and a hinge
EP1604867A1 (en) Vehicle outside mirror
JP2010149645A (ja) 扉開閉構造及び扉開閉装置
KR200391927Y1 (ko) 자동차 암레스트 수납부용 락어셈블리
EP3055168A1 (en) Console assembly
CN107550052B (zh) 一种带减力功能的家具用按压反弹开闭机构
JP3854597B2 (ja) センターコンソール及びレール部材の取付方法
JP4261499B2 (ja) 車両用テーブル構造
JP5153386B2 (ja) 両開きリッドの連動機構
HUE025330T2 (en) Caravan with sanitary chamber swing door
JP2001199272A (ja) 車両用カップホルダー
KR100894557B1 (ko) 양측 폴딩형 컨테이너
JP2010137761A (ja) カップホルダー
JP2003025922A (ja) 車両の仕切装置
CN220147233U (zh) 一种车门地图袋、车门总成及车辆
JP5972839B2 (ja)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JPH08217171A (ja) 蓋付たばこパケット
CN220314876U (zh) 折叠储物盒及车辆
CN217919186U (zh) 一种全折叠式料框
JP3533954B2 (ja) 車両用グローブボックス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