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5532B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25532B CN103025532B CN201180035769.1A CN201180035769A CN103025532B CN 103025532 B CN103025532 B CN 103025532B CN 201180035769 A CN201180035769 A CN 201180035769A CN 103025532 B CN103025532 B CN 10302553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transfer
- recording medium
- film
- pri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6/00—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 B41F16/0006—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for printing from an inked or preprinted foil or band
- B41F16/002—Presses of the rotary type
- B41F16/0033—Presses of the rotary type with means for applying print under pressure only, e.g. using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05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where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receives the ink before transferring it on the printing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2—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mall cards, envelopes, or the like, e.g. credit cards, cut visiting car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05—Curl smoothing, i.e. smoothing down corrugated printing material, e.g. by pressing means acting on wrinkled printing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4—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 B65H23/34—Apparatus for taking-out curl from we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印刷装置包括:将形成于转印膜(46)的图像转印到卡片上的转印辊(33);图像转印后使转印膜(46)从卡片剥离的剥离构件(34b);以及分别使转印辊(33)和剥离构件(34b)升降的转印辊升降部件(61)和剥离构件升降部件(62)。由此,转印前和转印后,通过在规定的时刻分别使转印辊(33)和剥离构件(34b)升降,能够不会使转印膜损伤、变形地实现始终稳定的图像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向卡片等记录介质转印转印膜上的图像的印刷装置,涉及能够可靠地处理向记录介质转印图像和自转印后的记录介质剥离膜的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这种装置作为在塑料卡片等介质上形成面部照片、文字信息等图像的装置而众所周知。在该情况下,周知有在记录介质上直接形成图像的装置结构、和在转印膜上形成图像并将该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的装置结构。
在利用压印平板部将形成于后者的转印膜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装置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在记录介质的后端部自记录介质剥离转印膜。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将转印辊(加热辊)和膜引导构件单元化地配置在与压印平板相向的位置,并在压印平板的上游侧和下游侧配置一对该引导构件,支承转印膜。并且,公开有相对于被送到压印平板的卡片,将安装有转印膜的单元与转印辊一起压接到卡片表面并进行图像转印,在转印结束后使转印膜和单元与卡片分离的装置。
在该文献1的装置中,卡片前端在被搬送到压印平板的时刻同时压接转印膜和转印辊,在卡片后端通过了下游侧的膜引导构件后,使单元和转印膜与压印平板分离。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固定配置在压印平板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膜引导构件,并在该引导构件之间安装转印膜,使转印辊相对于压印平板压接、分离的装置。并且,转印辊在卡片后端通过了该辊的时刻与压印平板分离。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与安装有转印膜的单元分开地在盒外部配置剥离构件的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964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417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8-2766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将转印膜以压接于记录介质并移动的方式装载在压印平板上,并利用转印辊将该转印膜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形成机构中,需要将在压印平板的下游侧转印有图像的膜自记录介质剥离的剥离构件。该剥离构件一般而言由直径小的辊或销构件构成,以使膜在可靠地贴合于记录介质的同时不会损伤。
因此,以往该剥离构件采用在图像形成后,使剥离构件与转印辊同时从记录介质退避(专利文献1的方法)或固定剥离构件而只使转印辊从记录介质退避(专利文献2的方法)的方法。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使剥离构件与转印构件分开地升降移动的机构,但是并没有给出在怎样的时刻使该剥离构件移动的启示。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在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压印平板的转印部后转印辊(加热辊)还被维持在与转印膜接触的状态。因此,转印辊有可能使转印膜基体烧毁或热变形。此外,为了避免上述情况,若在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压印平板的转印部的时刻使转印辊和剥离构件退避,则膜的剥离角度在记录介质的前端侧和后端侧不同,成为造成图像斑的原因。
此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的方法中,剥离构件的膜剥离角度在记录介质的前端侧和后端侧是恒定的,但是由于剥离构件由小径的辊、销等构成,所以无法使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再次后退搬送到压印平板。例如在记录介质的正反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无法在压印平板上在正面形成了图像后,在压印平板下游侧正反翻转,再次送回(后退搬送)到压印平板。这是因为在相反搬送的记录介质的端面会损伤转印膜。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图像形成前,在进行卡片和转印膜的位置对合后,使转印辊和剥离构件同时移动,压接于卡片。对于这样的结构,存在以下的问题,即,即使在转印前使卡片和转印膜的伸出头部并进行位置对合,之后,为了转印,转印辊和剥离构件移动并压靠转印膜而由此膜通路变化时,转印膜被较多地拉出,转印膜的位置也会产生变动。
此时,若转印膜始终被拉出恒定量,则通过进行透视该转印膜的位置对合,能够防止印刷开始位置的偏离。可是,也有时由于被拉出时的惯性而造成拉过头、根据卷绕于供给侧和卷取侧的膜量的平衡,从卷取有使用完的转印膜的卷轴侧被拉出,由于通路的变化而移动的转印膜量不是恒定的,印刷开始位置相对于卡片不稳定。
假设如图20所示,在通过使转印辊90和剥离构件(未图示)移动而将转印膜97压靠于压印平板辊91的状态下,通过利用膜出头传感器93检测膜出头标记94,并利用卡片出头传感器95检测卡片的前端,进行彼此的位置对合,并采取转印膜的转印部分92和卡片96同步,将转印辊和转印部分送入到辊隙部,进行转印,若实施这样的结构,在使卡片和转印膜的位置对合处理后,膜通路不会变化,然而转印辊长时间地接触转印膜的转印区域以外的部分,由此存在会使转印膜损伤的缺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利用转印辊将形成于转印膜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在转印前和转印后,通过在适当的时刻使转印辊和剥离构件升降,能够不使转印膜损伤、变形地始终形成稳定的图像。
为了实现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是在卡片形状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印刷装置包括:介质搬送通路,用于搬送上述记录介质;图像形成部,设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上,具有压印平板;介质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记录介质;膜单元,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转印膜;转印辊,将形成于该转印膜上的图像转印到上述记录介质上;转印辊升降部件,使上述转印辊在压接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剥离构件,配置于上述转印辊的介质搬送方向下游侧,从记录介质剥离在图像形成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剥离构件升降部件,使上述剥离构件在剥离对上述记录介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的动作位置和与记录介质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以及控制部件,控制上述转印构件升降部件和剥离构件升降部件,上述控制部件在上述记录介质的后端在通过了上述转印辊之后,使上述转印辊从动作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上述控制部件在上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上述剥离构件之后,使上述剥离构件从动作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上述膜单元由以下构件构成,即,单元框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装置框架;一对卷轴,设于该单元框架,卷装上述转印膜;引导构件,朝向上述图像形成部引导卷绕于该一对卷轴的转印膜;以及剥离构件,从记录介质剥离在上述图像形成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该剥离构件能够在剥离对上述记录介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的动作位置和与记录介质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于上述单元框架。
此外,也可以是,上述转印辊能够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于装置框架,上述剥离构件能够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于上述转印单元的单元框架,上述转印辊升降部件和上述剥离构件升降部件由以下构件构成,即,第1移动构件,使上述转印辊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第2移动构件,使上述剥离构件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共同的驱动马达,驱动该第1移动构件和该第2移动构件。
此外,本发明是将图像从转印膜转印到卡片状记录介质上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印刷装置包括:介质搬送通路,用于搬送上述记录介质;图像形成部,设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上,具有压印平板;介质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上述记录介质;膜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上述转印膜;膜通路,由上述膜搬送部件形成;转印辊,将形成于该转印膜上的图像信息记录部转印到上述记录介质上;转印辊升降部件,使上述转印辊在压接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剥离构件,配置于上述转印辊的介质搬送方向下游侧,从记录介质剥离在上述图像形成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剥离构件升降部件,使上述剥离构件在使上述膜通路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接触并从上述记录介质剥离上述转印膜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以及控制部件,控制上述介质搬送部件、上述膜搬送部件、上述转印构件升降部件和上述剥离构件升降部件,上述控制部件在使上述剥离构件移动至上述动作位置之后,将上述记录介质和转印膜搬送到上述图像形成部,进行上述记录介质与上述图像信息记录部的位置对合处理,之后使上述转印辊移动至上述动作位置,进行转印处理。
并且,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印刷装置还具有在上述位置对合处理时检测上述图像信息记录部的停止位置的检测部件,上述控制部件在上述位置对合处理中,将上述转印膜的图像信息记录部搬送到上述图像形成部,进行位置对合,之后,根据上述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校正上述记录介质向上述转印开始位置的搬送量,并将上述记录介质搬送到上述图像形成部。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记录介质搬送部件由步进马达驱动,上述膜搬送部件由DC马达驱动。
并且,本发明是将图像从转印膜转印到卡片状记录介质上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印刷装置包括:介质搬送通路,用于搬送上述记录介质;图像形成部,设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上,具有压印平板;介质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上述记录介质;膜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上述转印膜;膜通路,由上述膜搬送部件形成;转印辊,将形成于该转印膜上的图像信息记录部转印到上述记录介质上;转印辊升降部件,使上述转印辊在压接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剥离构件,配置于上述转印辊的上述记录介质搬送方向下游侧,从记录介质剥离在图像形成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剥离构件升降部件,使上述剥离构件在使上述膜通路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接触并从上述记录介质剥离上述转印膜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以及控制部件,控制上述介质搬送部件、上述膜搬送部件、上述转印构件升降部件和上述剥离构件升降部件,上述控制部件在使上述剥离构件移动至上述动作位置之后,将上述记录介质和转印膜搬送到上述图像形成部,进行上述记录介质与上述图像信息记录部的位置对合处理,之后使上述转印辊移动至上述动作位置,开始转印处理,在上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上述转印辊之后,使上述转印辊从上述动作位置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在上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上述剥离构件之后,使上述剥离构件从上述动作位置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
本发明使配置于图像形成部的转印辊和配置于其下游侧的剥离构件分别能够升降地构成在压接于记录介质的动作位置和自该动作位置退避了的退避位置之间,在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转印辊之后,使转印辊从动作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在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剥离构件之后,使剥离构件从动作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因此发挥以下的效果。
由于在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图像形成部的时刻使转印辊从压接于记录介质的状态退避,所以通过转印膜与转印辊分离,既不会损伤也不会热变形。因而,不会因转印膜的膜基体翘曲而对后续的图像形成造成影响。
此外,以与记录介质压接的状态移动的转印膜被剥离构件从记录介质撕下,然而此时,由于剥离构件在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该剥离构件后,从使膜压接于记录介质的动作位置移动至使膜与记录介质剥离的退避位置,所以能够使转印了图像的膜从记录介质的一端直到另一端向同一角度方向剥离。因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其整体没有图像斑的均匀的图像。
而且,本发明将装填转印膜的转印单元能够装卸地安装于装置框架,并将剥离构件以能够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其单元框架,由此,剥离构件能够与单元框架一起从装置框架卸下,在该状态下也能够将转印膜从单元的卷轴卸下,而且还能够重新安装。特别是在将剥离构件装备于装置本体的情况下,相对于转印膜的安装麻烦,其安装作业是简单的。
而且,本发明通过在转印时的转印辊的热转印动作之前使剥离构件移动,使转印膜的搬送通路移动,使得与卡片的搬送通路接触,由此在因通过通路的变动而造成的转印膜的位置的变化确定的阶段,进行转印膜和卡片的位置对合,之后使转印辊移动至动作位置,因此,能够使两者准确同步地进行热转印动作。因而,不会引起转印偏离地提高印刷精度。此外,不会如图20那样,由于转印辊长时间触及转印膜的转印区域以外的部分而使膜损伤。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2表示图1的装置中的膜单元的立体图。
图3表示在图像转印中记录介质搬入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表示在图像转印中加热辊位于动作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表示在图像转印中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表示图1的装置中的转印单元和膜单元的立体结构图。
图7表示图6的装置中的转印单元的组装分解图。
图8表示表示加热辊的升降机构的整体立体图。
图9表示图8中的剥离滚轮的升降机构的结构图。
图10表示图1的装置中的图像转印所涉及部分的结构图。
图11表示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卡片接近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12表示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剥离滚轮移动到剥离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13表示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位置对合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14表示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加热辊移动到动作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15表示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卡片后端通过加热辊,转印结束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16表示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加热辊从动作位置复位到待命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17表示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剥离滚轮从剥离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18利用框图表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控制结构。
图19表示以往的剥离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20表示以往的图像转印的说明图。
图21表示图1的装置中的图像转印所涉及部分的结构图。
图22表示编码器的结构说明图。
图23表示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的转印膜的图像信息记录部偏离了转印开始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4表示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进行了转印膜的图像信息记录部和卡片前端的位置对合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通过膜状介质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印刷装置,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表示通过转印膜将图像信息记录到卡片上的印刷装置而说明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该装置通过转印膜将图像信息转印并印刷到各种证明用的ID卡片、商业交易用的信用卡等上。因此,包括信息记录部A、图像记录部(图像形成部;以下相同)B、和向信息记录部A和图像记录部B供给卡片的卡片供给部C。
[卡片供给部]
在装置外壳1中设有卡片供给部C,该卡片供给部C由收纳多张卡片的卡片盒构成。图1所示的卡片盒3以立起姿势排列地收纳多张卡片,从该图左端向右端陆续放出动卡片。并且,在卡片盒3的前端设有分离开口7,利用拾取辊19从最前列的卡片起供给到装置内。
[信息记录部的结构]
从上述的卡片盒3被搬送来的卡片(记录介质;以下相同)从搬入辊22被搬送到翻转单元F。翻转单元F由能够回转地被轴承支承于装置框架(未图示)的单元框架、和被支承于该单元框架的一对或多个辊对构成。
图示的结构为,隔开距离地将前后配置的2个辊对20、21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单元框架。并且,单元框架利用回旋马达(脉冲马达等)向规定角度方向回旋,安装在该单元框架上的辊对利用搬送马达向正反转方向旋转。该驱动机构未图示,但是既可以构成为利用1个脉冲马达使用离合器切换单元框架的回旋和辊对的旋转,也可以构成为分别驱动单元框架的回旋和辊对的旋转。
因而,卡片盒3所准备的卡片由拾取辊19和分离辊(空转滚轮)9一张一张地分离,并被搬送到下游侧的翻转单元F。并且,翻转单元F利用辊对20、21将卡片搬入单元内,利用辊对在夹持的状态下使其姿势偏向于规定角度方向。
在上述翻转单元F的回旋方向外周,配置有磁记录单元24、非接触式IC记录单元23以及接触式IC记录单元27、和废弃卡片积存器25。另外,条形码阅读器28例如是用于读取由后述的图像形成部B印刷了的条形码并对其进行正误判别(错误判别)的单元。以下,将这些记录单元称为数据记录单元。
因此,在由辊对20、21将利用翻转单元F姿势被偏向于规定的角度方向的卡片移送到记录单元时,能够向卡片输入磁数据或电数据。此外,在这些数据输入单元中产生记录错误的情况下,搬出到废弃卡片积存器25。
在上述翻转单元F的下游侧设有图像形成部B,在该图像形成部B设有从卡片盒3移送卡片的搬送路径P1,上述的翻转单元F被配置在该路径P1上。此外,在搬送路径P1上配置搬送卡片的搬送辊(也可以是传送带)29、30,为了实现卡片的准确的定位控制,该搬送辊29、30被连结于步进马达。该搬送辊29、30能够正反转切换,与将卡片从翻转单元F搬送到图像形成部B同样地,将卡片从图像形成部B搬送到翻转单元F。
在上述图像形成部B的下游侧设有将卡片移送到收容卡片积存器55的搬出路径P2。在搬出路径P2上,配置有搬送卡片的搬送辊(也可以是传送带)37、38,该搬送辊37、38被连结于未图示的搬送马达。
另外,在搬送辊37与搬送辊38之间配置转印机构36,通过按压被保持在搬送辊37、38间的卡片中央部而矫正卷曲。因此,转印机构36利用未图示的升降机构(凸轮等),能够沿图1上下方向位移。
[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B将面部照片、文字数据等图像形成在用于印刷的记录介质即卡片的正反面上。在该图像形成部B设有压印平板31和加热辊33,并利用该压印平板在卡片上形成图像。图示的装置首先在转印膜46(中间转印的膜状介质)上形成图像(一次转印),并且利用压印平板31将该膜的图像转印到卡片上(二次转印)。因此,在装置外壳1中,装备有收容墨带盒42和转印膜的盒即膜单元50。
图示的墨带盒42将升华型墨带和其他的热转印墨带41卷装在放出辊43与卷取辊44间,能够装卸地被安装在装置外壳1中。该卷取辊44连结转印膜卷扬马达74c(参照图18)。此外,在装置侧,加热头40与图像形成压印平板45隔着墨带41相向配置。
上述加热头40连结头部控制用IC74a(参照图18),热控制加热头40。该头部控制用IC74a按照图像数据而加热控制加热头40,从而使墨带41在后述的转印膜46上形成图像。由此,在转印膜46上形成图像信息记录部d(参照图23和图24),之后被转印到卡片上。因此,卷取辊44与加热头40的热控制同步地旋转,以规定速度卷取墨带41。冷却风扇f1为了冷却加热头40而设置。
另一方面,膜单元50也能够装卸地被安装在装置外壳1中。被装填于该膜单元50的转印膜46在压印平板辊(图像形成压印平板)45与墨带41之间移动的期间,在膜面上形成图像。因此,转印膜46被卷绕在供给卷轴47和卷取卷轴48上,该转印膜46将利用图像形成压印平板45所形成了的图像移动到压印平板31与后述的加热辊33之间。
移送辊49仅在向转印膜46形成图像时(一次转印)成为搬送转印膜46的主要的搬送辊,连结于步进马达SM2(参照图21)。并且,在移送辊49的周面配置有夹送辊32a和夹送辊32b,夹送辊32a和夹送辊32b在一次转印状态下,如图1所示,压接移送辊49的周面地使转印膜46贴紧于移送辊49,移送辊49在步进马达SM2的驱动下进行准确的搬送动作。
此外,引导滚轮34a是向压印平板31引导转印膜46的引导构件,剥离滚轮34b是从记录介质的卡片剥离压印平板31的剥离构件。该引导滚轮34a和剥离滚轮34b隔着压印平板31,引导滚轮34a位于上游侧,剥离滚轮34b位于下游侧,分别安装于膜单元50。此外,引导滚轮34a和剥离滚轮34b的间隔L1被设定为比记录介质K的图像形成方向(搬送方向)长度Lc短(L1<Lc)(参照图3)。
热转印被形成在转印膜46上的图像的作为转印辊的加热辊33隔着转印膜46地与压印平板31相向地配置。该加热辊33将形成在转印膜46上的图像信息记录部上的图像加热压接于卡片而进行转印(二次转印)。并且,加热辊33利用后述的转印辊升降部件61从膜单元50的内侧相对于压印平板31压接/分离。另外,传感器Se1检测墨带41的位置,传感器Se2检测转印膜46的有无。并且,在图像形成部B设有用于将在装置内所产生的热向外排出的风扇f2。
[膜单元的结构]
对装填上述的转印膜46的膜单元50进行说明。该膜单元50如图2所示,由与装置外壳1分离的单元构成,能够装卸地安装在装置外壳1中。虽未图示,但是在图1的前面侧,前罩开闭自如地被配置,在打开了该前罩的状态下,沿图2的箭头方向将膜单元50安装到装置框架上。
供给卷轴47和卷取卷轴48能够装卸地安装于该膜单元50。轴承部52支承卷轴的一端,连接构件56支承卷轴的另一端侧。并且,转印膜46从供给卷轴47经由剥离滚轮34b、引导滚轮34a、35a、35b,被架设在卷取卷轴48上。
作为转印膜46的引导构件的剥离滚轮34b、引导滚轮34a、35a、35b由安装在膜单元50上的销构件(从动滚轮)构成,但是作为引导构件也可以是固定销(不旋转)。对于本装置,在卡片上转印转印膜46上的图像时一边利用供给卷轴47卷取转印膜46一边进行转印。由此,剥离滚轮34b设于转印转印膜46时的膜搬送方向下游侧(比加热辊33靠供给卷轴47侧)。
在这样架设的转印膜46上,配置于装置侧的移送辊49和夹送辊32a、32b相配合。并且,连结于供给卷轴47和卷取卷轴48的驱动旋转轴(未图示)和上述移送辊49以同一速度驱动旋转,以使膜移动。因而,膜单元50构成利用移送辊49和夹送辊32a、32b向图像形成部B搬送转印膜46的膜搬送部件。
[对卡片的热转印动作]
使用图3至图5说明在上述的图像形成部和膜单元中热转印动作所涉及部分的结构时,转印膜46由引导滚轮34a和作为剥离构件的剥离滚轮34b支承。剥离滚轮34b是在将形成于转印膜46的图像转印到卡片上之后,用于将膜从卡片剥离的构件。
剥离滚轮34b如图5所示那样能够移动到动作位置(实线)和退避位置(虚线),在动作位置被设定成,剥离滚轮34b沿着搬送路径P1相对于所搬送的卡片的表面,隔着转印膜46接触。
由此,被转印到卡片上的转印膜46从加热辊33到剥离滚轮34b与卡片粘接,卡片到达剥离滚轮34b时,转印膜46从卡片表面被剥离。此时,由于被剥离了的转印膜46向与卡片正交的方向(图的下方向)被卷取,所以卡片和剥离后的转印膜46借助剥离滚轮34b保持大致90度的关系(剥离角度β大致90度)。
例如,如图19所示那样,在剥离滚轮34b被设于与搬送路径P1分离的位置的情况下,被转印了的膜46在到达剥离滚轮34b之前会从卡片剥离。对于这样的结构,转印膜46从卡片剥离的位置和剥离角度(β2)不确定,有可能产生转印斑。而且由于从被转印起直到剥离为止的时间变短,所以有时无法进行良好的剥离。由此,通过将剥离滚轮34b设定在本实施方式的动作位置,由于剥离角度和直到剥离为止的时间(从加热辊33到剥离位置的距离)为恒定,所以能够抑制转印斑的产生。
另一方面,加热辊33相对于压印平板31压接或分开,在卡片上进行图像转印时,图18中后述的控制部件H使加热辊33移动至动作位置(Pn1)并压接(图4),图像形成后(卡片后端通过了加热辊33之后)移动至待命位置(Pn2)并分开(图5)。由此,防止卡片后端通过了加热辊33之后,转印膜46与加热辊33接触而转印膜46变形。
此外,控制部件H在卡片后端通过剥离滚轮34b的时刻,使该剥离滚轮34b从动作位置(Pn3)移动至待命位置(Pn4)。在这里,由于使剥离滚轮34b移动至待命位置,所以防止进行两面印刷时将卡片朝向搬送路径上游侧的翻转单元F呈Z字形线路搬送时卡片与剥离滚轮34b碰撞。通过这样的控制,转印膜46不可能因过剩的热作用于转印膜46而变形,而且剥离转印膜46时不会产生图像斑。
本发明通过适当地控制使这样的加热辊33和剥离滚轮34b升降的时刻,不会引起转印偏离且精度良好地实现由转印膜向卡片的转印,有关其动作通过后述会变得明确。
[加热辊和剥离滚轮的升降]
为了使加热辊33和剥离滚轮34升降,设有转印辊升降部件61和剥离构件升降部件62。图6是表示上述的膜单元50、转印辊升降部件61和剥离构件升降部件62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这些升降部件61、62和加热辊33被内置于膜单元60,并被安装在装置框架上。另一方面,剥离滚轮34b被安装在膜单元50侧。
在图6中,膜单元50沿着箭头方向能够装卸地安装在装置框架上。并且,设于装置框架的膜单元60和膜单元50的转印膜46被组合在一起。图7是膜单元60的组装分解图,具有加热辊33的升降框架63(第1移动构件)沿图示的箭头方向能够升降地被支承于转印单元60。此外,剥离滚轮34b在膜单元50侧利用嵌合槽34S能够升降地被支承。
具有加热辊33的升降框架63的结构表示于图7。加热辊33在与压印平板(图标的构件是辊)31相向的位置与升降框架63一起沿图7所示的箭头方向升降地安装在单元框架64上。并且,在单元框架64上安装移动马达MS,在该马达的旋转轴上设有移动凸轮64c(例如偏心凸轮)。利用该移动凸轮64c的旋转,在长槽(凸轮从动件;未图示)中与该凸轮嵌合的升降框架63在图8中沿上下方向升降。
此外,在加热辊33上,在与压印平板31相向位置,开闭罩65被设置成,以支承轴65p为中心沿图示的箭头方向旋转(开闭)。该开闭罩65进行防护,以使使用者的手指不触及到高温的加热辊33。因此,加热辊33位于待命位置(Pn2;图3)时,开闭罩65覆盖辊表面,防护因卡片引起卡纸而使用者进行卡纸解除工作时触及到辊表面,加热辊33位于动作位置(Pn1;图4)时,从辊表面退避,并将转印膜46压接于压印平板31。此外,通过对加热辊33进行覆盖,转印时以外不对转印膜46实施加热,所以也成为对转印膜46的保护。
该开闭机构在单元框架64上一体地设有齿条63r,在升降框架63上设有与该齿条啮合的小齿轮63p。该小齿轮63p与开闭罩65的支承轴65p齿轮结合。因而,利用移动马达MS,使移动凸轮64c旋转,使升降框架63在图8中沿箭头方向上升时,小齿轮63p向该图逆时针方向旋转,与其齿轮连结的开闭罩65沿图示的箭头(顺时针方向)方向旋转。
这样,在将加热辊33压接于卡片的动作位置(Pn1)和分离的退避位置(Pn2)之间升降的转印辊升降部件61由移动马达MS和移动凸轮64c构成。此外,利用该转印辊升降部件61,使加热辊33的开闭罩65在图4所示的打开位置和图3所示的关闭位置之间开闭。
接着,说明在剥离对卡片进行了图像转印的转印膜46的动作位置(Pn3)和从记录介质K分离了的退避位置(Pn4)之间使剥离滚轮34b升降的剥离构件升降部件62。
图9是从图7的机构中仅抽出了剥离构件升降部件62的结构的说明图,如该图9所示,在齿轮连结于移动马达MS的驱动旋转轴64d上连结有驱动凸轮66c。具有与该驱动凸轮66c卡合的凸轮从动件66f的杆66r(第2移动构件)以在图9中沿上下方向升降的方式利用狭缝和销能够升降地被支承于单元框架64。在该杆66r上,复位弹簧66S架设于与单元框架64之间。
因而,利用移动马达MS的旋转,驱动凸轮66c旋转时,具有凸轮从动件66f的杆66r上下运动。另外,驱动凸轮66c如后述那样利用移动马达MS的角度控制,使剥离滚轮34b在退避位置(Pn4)待命,并从该状态移动至动作位置(Pn3)。
因此,使驱动凸轮66c旋转,使杆66r沿箭头方向上升。该杆66r连结摆动杆67,该摆动杆67以支承轴67p为中心在图9中沿箭头方向旋转(摆动)。于是,销-狭缝连结于该摆动杆67的升降杆68a沿箭头方向下降。与该升降杆68a一体的动作杆68b与剥离销支架69a、69b卡合。另外,上述升降杆68a通过销-狭缝结合,相对于单元框架64在上下运动方向运动被限制。
因而,在杆66r利用驱动凸轮66c上升并利用复位弹簧66S下降的上下运动中,摆动杆67摆动,升降杆68a和动作杆68b上下运动,与该动作杆68b卡合的剥离销支架69a、69b上下运动。该剥离销支架69a、69b一体地安装于剥离滚轮34b的两端部。
这样,剥离构件升降部件62由移动马达MS、驱动凸轮66c、杆66r、摆动杆67、升降杆68a和动作杆68b构成。图示的装置是使剥离构件(剥离滚轮)34b的两端部利用动作杆68b不偏置地分别以相同量均等地升降。
从以上的说明明确可知,转印辊升降部件61的移动凸轮64c和剥离构件升降部件62的驱动凸轮66c的凸轮形状被设定成,通过驱动旋转轴64d的驱动,加热辊33和剥离滚轮34b在图6至图9说明的时刻升降。
[控制结构]
在图18中说明控制结构。控制部件H由控制CPU70、由控制CPU控制的数据输入控制部73、图像形成控制部74、和卡片搬送控制部75构成。并且,在控制CPU70中具有ROM71和RAM72。
卡片搬送控制部75向未图示的驱动马达的驱动电路发送指令信号,以控制配置于搬送路径P1和搬出路径P2的记录介质搬送部件(图1所示的搬送辊对)。卡片搬送控制部75向翻转单元F的回旋马达的驱动电路发送指令信号。与此同时,卡片搬送控制部75被连接成从数据输入控制部73接收工作信号,在工作信号被输入时,基于来自配置在装置内的各卡片的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监视卡片的搬送状态。
数据输入控制部73向内置于磁记录单元24的磁性的R/W控制用IC73y发送控制输入数据的收发的指令信号,同样地向非接触式IC记录单元23和接触式IC的R/W控制用IC73x发送指令信号。图像形成控制部74控制在图像形成部B向卡片的正反面形成图像。
该图像形成控制部74与由卡片搬送控制部75控制的卡片的搬送相对应地,利用压印平板31和加热辊33在该卡片表面进行图像转印。因此,图像形成控制部74包括一次转印时通过控制加热头40而在转印膜45上进行图像形成的头部控制器IC74a、墨带卷扬马达控制部74b、转印膜卷扬马达控制部74c、和移动马达驱动电路74d。
并且,在RAM72中,利用数据输入部(磁性-IC记录部)在卡片上进行数据输入的处理时间例如被存储于数据表中。
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说明从转印膜向卡片热转印的动作。
图10表示利用墨带41在转印膜46上进行图像形成的一次转印结束了的状态。在图10中,搬送辊29、30是由转印膜进行印刷的记录介质即卡片的搬送部件(介质搬送部件),此外,由供给卷轴47、卷取卷轴48、在供给卷轴47与卷取卷轴48之间架设转印膜46的剥离滚轮34b、和引导滚轮34a、35b、35a等构成的膜单元50如上述那样,成为向图像形成部B搬送转印膜46的膜搬送部件。
并且,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加热辊33和压印平板31位于某个转印位置附近,在由上述膜搬送部件形成的膜通路中,由于剥离滚轮34b位于退避位置,所以搬送方向与由前卡片搬送部件形成的介质搬送通路(搬送路径P1)相同但是不接触。此时,设于转印膜46的出头标记在膜传感器Se2的上游侧待命,向卡片进行转印的图像信息的记录部位于出头标记的进一步上游侧。另一方面,卡片在卡片传感器Se4的上游侧待命。
转印动作从该状态起开始,但是以下,利用只表示主要部分的图11至图17说明热转印动作。
在利用传感器Se4检测进行图像形成的卡片向压印平板31接近时(图11),控制CPU70的图像形成控制部74控制移动马达驱动电路74d而使移动马达MS旋转规定角度。并且,利用驱动凸轮66c的旋转,剥离滚轮34b移动至剥离位置,成为图12的状态。
在该图12的状态下,使剥离滚轮34b从退避位置移动至剥离动作用的动作位置,通过剥离滚轮34b的该移动,转印膜46也与剥离滚轮34b一起移动,因此,膜从供给卷轴47或卷取卷轴48被拉出,膜通路改变。此时的膜通路与转印时的记录介质搬送通路(搬送路径P1)接触,转印膜的位置确定。
接着,控制CPU70利用卡片搬送控制部75控制卡片的搬送的同时,利用图像形成控制部74控制转印膜卷扬马达74c,如图13所示那样,进行作为进行卡片与转印膜46的位置对合的位置对合处理部件的动作。
首先,转印膜卷扬马达74c控制供给卷轴47的驱动马达,为了使转印膜46的图像信息记录部在压印平板31上位置对合而搬送转印膜46。在该情况下,图像形成控制部74从由传感器Se2检测到设定于转印膜46的图像信息记录部的前方的膜出头标记起,经过了直到图像信息记录部到达压印平板31为止的时间后,控制转印膜卷扬马达74c而停止搬送。
转印膜的位置对合结束后,卡片搬送控制部75控制驱动搬送辊30的马达,为了使卡片在压印平板31上位置对合而搬送卡片。并且,从由传感器Se4检测到卡片的前端起,经过了直到到达压印平板为止的时间后停止搬送。
以上所述的位置对合处理,首先在位置对合中搬送转印膜46,之后在位置对合中搬送卡片,但是即使双方同时进行或先搬送卡片后搬送转印膜46也是可以的。但是,若先搬送卡片后搬送转印膜46,则卡片在转印位置正在待命的状态下,转印膜46的图像信息记录部通过时,所保持的图像有可能因与卡片摩擦而破损。
接着,控制CPU70的图像形成控制部74进一步控制移动马达驱动电路74d而使移动马达MS旋转规定角度时,利用移动凸轮64c的旋转,加热辊33移动至动作位置,成为图14的状态。并且,控制CPU70控制转印膜卷扬马达74c和卡片搬送控制部75,同时搬送转印膜46和卡片,转印膜46的图像形成部和卡片由压印平板31和加热辊33夹持,被保持于图像信息记录部的图像被转印到卡片上,进行印刷。
这样,在转印膜的位置确定了的时刻,若利用传感器Se2和传感器Se4通过卡片和转印膜46的出头而进行位置对合,则转印时卡片和转印膜46不会偏移。
并且,控制CPU70的图像形成控制部74在经过预计卡片后端通过压印平板31和加热辊33的图15的状态的时间(预先设定的定时器时间)时,控制移动马达驱动电路74d使移动马达MS进一步旋转规定角度,利用移动凸轮64c的旋转,使加热辊33从动作位置复位到待命位置。该状态是图16,此时剥离滚轮34被保持为使转印膜46从卡片剥离的动作状态。
之后,控制CPU70在卡片后端通过剥离滚轮34b的预计时间(定时器时间)结束后,再次使移动马达MS旋转规定角度,利用驱动凸轮66c的旋转,使剥离滚轮从剥离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34b。该状态是图17,膜通路偏离介质搬送通路(搬送路径P1)。此时加热辊33被保持在待命位置。通过该一连串的动作的结束,移动凸轮64c和驱动凸轮66c复位到初始位置。
如上所述,剥离滚轮34b利用加热辊33先移动到动作位置,确定了转印膜46的位置之后进行位置对合,由此能够不会引起转印偏移地进行精度高的印刷。
此外,转印后在剥离滚轮34b进行剥离动作前使加热辊33退避到待命位置,由此防止在卡片后端通过了加热辊33之后,因转印膜46与加热辊33接触而转印膜46变形。
另外,在上述的卡片与转印膜46的位置对合处理中,表示了先进行转印膜46的位置对合,之后进行卡片的位置对合的方式,但是在以以下的结构进行转印膜46与卡片的位置对合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位置对合精度,说明详情。
如图21所示,供给卷轴47和卷取卷轴48分别连结于DC马达M1、M2的输出轴,将转印膜46搬送到转印位置时DC马达M1驱动,卷取转印膜46时DC马达M2驱动。
利用墨带41形成(一次转印)图像时,若是彩色图像,则根据构成颜色,在转印膜46在加热头40的面上往返移动时的返动时进行转印膜46的卷取动作。
此外,墨带盒42中的热转印墨带41的放出辊43和卷取辊44也分别连结于DC马达M3、M4的输出轴。
由供给卷轴47和卷取卷轴48所搬送的转印膜46的搬送量由与DC马达M1、M2同步地旋转的编码器80检测出。编码器80如图22所示,由穿设有狭缝的旋转板81和光学式传感器82构成,在旋转板81与利用DC马达M(M1、M2)的驱动力旋转的膜卷轴S(供给卷轴47和卷取卷轴48)一起旋转时,传感器82在检测出旋转板81的狭缝的时刻通过打开-关闭而产生时钟(脉冲)信号。该时钟(脉冲)信号具有将1时钟(脉冲)作为1时钟(脉冲)而使用的高密度模式和将32时钟(脉冲)作为1时钟(脉冲)而使用的分频模式这2种模式。
高密度模式下的时钟(脉冲)信号被使用于,通过DC马达M1的驱动产生供给卷轴47的转动,由此将转印膜46搬送到加热辊33的转印位置(二次转印)时,且把握转印膜的停止位置的偏离的膜位置对合处理时。可是,若在搬送转印膜46的所有的控制中采用高密度模式,则控制CPU的负荷变大,装置整体的处理能力降低,所以通常以分频模式处理。
上述的膜位置对合处理是通过控制部对从利用传感器Se2检测出预先设定于转印膜46的出头部起的编码器80产生的时钟脉冲进行计数,判断利用加热头40一次转印了的图像信息记录部d(参照图23)是否到达了压印平板31的处理。另外,判断到达了压印平板31的时钟脉冲数根据供给卷轴47已经卷绕着的转印膜46的量而不同。即,卷绕着的转印膜46的量越多,膜卷轴直径越大,转印膜46的搬送量越增大。因此,需要根据该时刻的膜卷轴直径,预先算出从利用传感器Se2检测出出头部起直到图像信息记录部d到达压印平板31为止的供给卷轴47的旋转量(DC马达M1的驱动量)。
该供给卷轴47的旋转量(DC马达M1的驱动量)能够通过一次转印时在转印膜46的搬送中主要驱动移送辊49的步进马达SM2的步数与来自编码器80的时钟脉冲数的比率而算出。即,在一次转印时步进马达SM2驱动时,由于其步数与搬送距离相对应,所以在规定了的步数之间编码器80所产生的时钟脉冲数表示与此时的膜卷轴直径相应的转印膜46的搬送量。
因而,只要设定一次转印时步进马达SM2的步数与来自编码器80的时钟脉冲数的比率,就能够预测接下来为了二次转印图像信息记录部d到达压印平板33之前编码器80所产生的时钟脉冲数。由于驱动一次转印中的移送辊49的步进马达SM2具有0.0106mm/步的高分辨率,所以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膜卷轴直径相应的转印膜46的搬送量。
说明在上述结构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利用控制CPU70进行的转印膜与卡片的位置对合处理、和与其连续的二次转印动作。
在利用传感器Se4检测要形成图像的卡片接近压印平板31时,控制CPU70的卡片搬送控制部75控制步进马达SM1,以使该卡片暂时停止(图11)。并且,控制CPU70的图像形成控制部74控制移动马达驱动电路74d,使剥离滚轮34b移动到剥离位置,成为图12的状态。
在该图12的状态下,使剥离滚轮34b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剥离动作用的动作位置,根据剥离滚轮34b的移动,转印膜46也与剥离滚轮34b一起移动,因此,膜从供给卷轴47或卷取卷轴48被拉出,膜通路改变。此时的膜通路成为与由转印时的搬送辊29、30所形成的介质搬送部件的介质搬送通路(搬送路径P1)接触,转印膜的位置确定。
通过转印膜的位置确定,接着,控制CPU70进行作为位置对合处理部件的控制。首先,为了通过控制转印膜卷扬马达74c而进行转印膜46的图像信息记录部d(参照图23)的位置对合处理,搬送转印膜46。在该情况下,图像形成控制部74从利用传感器Se2检测设定于转印膜46的图像信息记录部d的前方的膜出头标记(未图示)起,对由编码器80产生的时钟(脉冲)信号进行计数,在计数值达到规定值时,停止转印膜46的搬送。
如已经说明那样,转印膜46的搬送量根据供给卷轴47此时的膜卷轴直径而搬送量不同。因而,图像形成控制部74在该二次转印的前段的一次转印时的阶段中,算出步进马达SM2的步数与来自编码器80的时钟脉冲数的比率,基于该比率预测在转印膜46的图像信息记录部d到达压印平板31为止的期间编码器80所产生的时钟脉冲数,并将该时钟脉冲数作为规定值而保存,在计数值达到规定值时,停止转印膜46的搬送。
转印膜的46的搬送停止时,一次转印了的图像信息记录部d到达压印平板31和加热辊33的夹持位置即转印开始位置N。可是,由于因DC马达M1的特性产生的越位,图像信息记录部d的停止位置偏离转印开始位置N而产生误差p(参照图23)。因而,图像形成控制部74在利用转印膜卷扬马达控制部74c进行DC马达M1的停止控制之后,还接着通过对由编码器80产生的时钟脉冲进行计数,检测出图像信息记录部d的停止位置。
并且,卡片搬送控制部75基于通过图像形成控制部74从停止控制以后起对时钟脉冲进行计数而检测出的误差p,校正下一个卡片位置对合时的步进马达SM1的驱动量。即,在卡片搬送控制部75,为了卡片K的前端从传感器Se4搬送到转印开始位置N,步进马达SM1旋转所需的步数被预先设定,在卡片搬送控制部75输入表示图像形成控制部74检测出的误差p的时钟脉冲的计数值时,变换成步进马达SM1的步数,通过将该值加上预先设定的步数值而进行校正。
并且,卡片搬送控制部75基于校正了的步数值,控制步进马达SM1的旋转,如图13所示,卡片被搬送到压印平板31。可是,如图23所示,转印膜46由于DC马达M1的越位而偏离转印开始位置N,然而,根据转印膜46的偏离,步进马达SM1的驱动量被校正,因此,转印膜46的图像信息记录部d和卡片K的前端的位置如图24所示不会偏离。
接着,控制CPU70的图像形成控制部74控制移动马达驱动电路74d,利用移动马达的旋转,加热辊33移动至动作位置,成为图14的状态,在加热辊33压接压印平板31时能够进行由于准确的位置对合而带来的高精度的转印。
这样,在转印膜的位置确定了的时刻,首先进行转印膜46的位置对合处理,之后,通过进行预计了转印膜46停止位置的偏离的卡片前端的位置对合处理,在转印时卡片与转印膜46的图像信息记录部d不会偏离。此外,通过先进行转印膜46的位置对合,也不会出现图像信息记录部d在位置对合搬送中因与卡片接触而摩擦并破损那样的情况。
此时,由于加热辊33是硬度低的材质,即使膜的停止位置与加热辊33和压印平板31接触的夹持位置即转印开始位置N少许偏离,由于来自加热辊33的热也充分传递,所以不会对转印造成大的影响,印刷质量被维持。另外,在膜停止于来自加热辊33的热传递的范围外(例如,距转印开始位置N±1毫米)的情况下,作为错误而再一次进行位置对合处理。
并且,控制CPU70的图像形成控制部74在经过了预测卡片后端通过加热辊33的时间(预先设定的定时器时间或卡片搬送量)时,控制移动马达驱动电路74d,使移动马达进一步旋转规定角度,使加热辊33从动作位置复位至待命位置(图16)。此时剥离滚轮34被保持在使转印膜46从卡片剥离的动作状态。
之后,控制CPU70在卡片后端通过剥离滚轮34b的预测时间(定时器时间或卡片搬送量)结束后,再次使移动马达旋转规定角度,使剥离滚轮34b从剥离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图17)。膜通路偏离介质搬送通路(搬送路径P1)。此时加热辊33被保持在待命位置。
如上所述,由于驱动膜搬送部件的供给卷轴47的DC马达M1因越位等位置对合时的停止位置不稳定,所以先通过转印膜46向转印开始位置N为止的出头进行位置对合,接着通过由卡片前端的出头而带来的位置对合,校正由于越位而偏离了的误差p的量,能够使转印膜46的图像信息记录部d和卡片的印刷开始位置准确地对合。由此,能够不会引起对卡片的转印偏离地实现准确的印刷。此外,转印膜被卷绕于供给-卷取卷轴,每次转印卷轴直径变化,因此,膜搬送部件的位置对合时的停止位置不稳定。由此,先通过膜状介质向转印开始位置N为止的出头进行位置对合,接着通过记录介质的位置对合进行校正,能够使膜的图像信息记录部和记录介质的印刷开始位置准确地对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转印膜上暂时形成图像之后将该图像转印到卡片上的再转印型的印刷装置的结构,但是只要是从转印膜向卡片状记录介质转印图像的印刷装置,无论什么样的印刷装置(层压机等)均能够适用。
本申请通过参照请求在这里所引证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0年165319号、日本专利申请号2011年102455号和日本专利申请号2011年102456号的优先权。
附图标记的说明
29、30搬送辊(介质搬送部件)
31压印平板
33加热辊(转印辊)
34b剥离滚轮(剥离构件)
34a、35a、35b引导滚轮(引导构件)
40加热头
41墨带
46转印膜
47供给卷轴
48卷取卷轴
50膜单元(膜搬送部件)
61转印辊升降部件
62剥离构件升降部件
63升降框架(第1移动构件)
66r杆(第2移动构件)
80编码器
B图像形成部
H控制部件
MS移动马达(驱动第1和第2移动构件的共同的驱动马达)
P1介质搬送通路(搬送路径)
SM2步进马达
D图像信息记录部
Claims (19)
1.一种印刷装置,在卡片形状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该印刷装置包括:
介质搬送通路,用于搬送上述记录介质;
图像形成部,设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上,具有压印平板;
介质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上述记录介质;
膜单元,具有支承转印膜的引导构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转印膜;
转印辊,将形成于上述转印膜上的图像转印到上述记录介质上;
转印辊升降部件,使上述转印辊在压接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
剥离构件,配置于上述转印辊的介质搬送方向下游侧,与上述引导构件一起以架设转印膜的状态支承该转印膜,从记录介质剥离在图像形成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
剥离构件升降部件,使上述剥离构件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升降,该动作位置是在使上述转印膜与上述记录介质接触的状态下剥离对上述记录介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的位置,该退避位置是在与上述记录介质分离的状态下支承上述转印膜的位置;以及
控制部件,控制上述转印辊升降部件和上述剥离构件升降部件,
上述控制部件在转印处理开始时将上述剥离构件定位在上述动作位置,
上述控制部件在上述记录介质的后端在通过了上述转印辊之后,使上述转印辊从上述动作位置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
上述控制部件在上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上述剥离构件之后,使上述剥离构件从上述动作位置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膜单元由以下构件构成,即,
单元框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装置框架;
一对卷轴,设于该单元框架,卷装上述转印膜;
引导构件,朝向上述图像形成部引导卷绕于该一对卷轴的转印膜;以及
剥离构件,从记录介质剥离在上述图像形成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
该剥离构件能够在剥离对上述记录介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的动作位置和与记录介质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于上述单元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辊能够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于装置框架,上述剥离构件能够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于上述膜单元的单元框架,
上述转印辊升降部件和上述剥离构件升降部件由以下构件构成,即,
第1移动构件,使上述转印辊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第2移动构件,使上述剥离构件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共同的驱动马达,驱动该第1移动构件和该第2移动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移动构件和上述第2移动构件由以下构件构成,即,
旋转凸轮,连结于上述驱动马达的回转轴;
第1升降构件,利用上述旋转凸轮的旋转,使上述转印辊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第2升降构件,使上述剥离构件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辊由向记录介质加热转印形成于上述转印膜的图像的转印辊构成,
在该转印辊上设有覆盖辊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罩构件,
该罩构件在上述转印辊位于退避位置时覆盖辊周面,在上述转印辊位于动作位置时与上述第1升降构件联动,以进行退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印刷装置还包括对上述转印膜印刷图像的印刷部件,该印刷部件由用于向移送至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转印膜进行印刷的墨带和加热头构成。
7.一种印刷装置,将图像从转印膜转印到卡片状记录介质上,其特征在于,该印刷装置包括:
介质搬送通路,用于搬送上述记录介质;
图像形成部,设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上,具有压印平板;
介质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上述记录介质;
膜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上述转印膜;
膜通路,由上述膜搬送部件形成;
转印辊,将形成于该转印膜上的图像信息记录部转印到上述记录介质上;
转印辊升降部件,使上述转印辊在压接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
剥离构件,配置于上述转印辊的介质搬送方向下游侧,从记录介质剥离在上述图像形成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
剥离构件升降部件,使上述剥离构件在使上述膜通路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接触并从上述记录介质剥离上述转印膜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以及
控制部件,控制上述介质搬送部件、上述膜搬送部件、上述转印辊升降部件和上述剥离构件升降部件,
上述控制部件在使上述剥离构件移动至上述动作位置之后,将上述记录介质和转印膜搬送到上述图像形成部,进行上述记录介质与上述图像信息记录部的位置对合处理,之后使上述转印辊移动至上述动作位置,进行转印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剥离构件是构成上述膜搬送部件的滚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滚轮位于比上述转印辊靠上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沿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正交的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印辊由于转印结束而解除了上述转印膜对上述记录介质的压靠之后,上述滚轮移动,以解除上述膜通路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的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印刷装置还具有在上述位置对合处理时检测上述图像信息记录部的停止位置的检测部件,
上述控制部件在上述位置对合处理中,将上述转印膜的图像信息记录部搬送到上述图像形成部,进行位置对合之后,根据上述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校正上述记录介质向转印开始位置的搬送量,并将上述记录介质搬送到上述图像形成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介质搬送部件由步进马达驱动,上述膜搬送部件由DC马达驱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部件包括产生与上述DC马达的旋转同步的时钟脉冲的编码器,根据上述膜搬送部件的停止控制,通过对上述时钟脉冲进行计数而检测因上述DC马达的越位而产生的自上述转印开始位置的偏离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件根据基于上述时钟脉冲的计数值检测到的上述图像信息记录部的停止位置,调整上述步进马达的旋转量,进行上述图像信息记录部与上述卡片状记录介质的位置对合。
15.一种印刷装置,将图像从转印膜转印到卡片状记录介质上,其特征在于,该印刷装置包括:
介质搬送通路,用于搬送上述记录介质;
图像形成部,设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上,具有压印平板;
介质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上述记录介质;
膜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上述转印膜;
膜通路,由上述膜搬送部件形成;
转印辊,将形成于该转印膜上的图像信息记录部转印到上述记录介质上;
转印辊升降部件,使上述转印辊在压接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
剥离构件,配置于上述转印辊的上述记录介质搬送方向下游侧,从记录介质剥离在图像形成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
剥离构件升降部件,使上述剥离构件在使上述膜通路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接触并从上述记录介质剥离上述转印膜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以及
控制部件,控制上述介质搬送部件、上述膜搬送部件、上述转印辊升降部件和上述剥离构件升降部件,
上述控制部件在使上述剥离构件移动至上述动作位置之后,将上述记录介质和转印膜搬送到上述图像形成部,进行上述记录介质与上述图像信息记录部的位置对合处理,之后使上述转印辊移动至上述动作位置,开始转印处理,在上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上述转印辊之后,使上述转印辊从上述动作位置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在上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上述剥离构件之后,使上述剥离构件从上述动作位置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
16.一种印刷方法,将图像从转印膜转印到卡片状记录介质上,其特征在于,
该印刷方法是如下的印刷装置的印刷方法,该印刷装置包括:
介质搬送通路,用于搬送上述记录介质;
图像形成部,设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上,具有压印平板;
介质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上述记录介质;
膜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上述转印膜;
膜通路,由上述膜搬送部件形成;
转印辊,将形成于该转印膜上的图像信息记录部转印到上述记录介质上;
转印辊升降部件,使上述转印辊在压接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
剥离构件,配置于上述转印辊的上述记录介质搬送方向下游侧,从记录介质剥离在图像形成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
剥离构件升降部件,使上述剥离构件在使上述膜通路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接触并从上述记录介质剥离上述转印膜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以及
控制部件,控制上述介质搬送部件、上述膜搬送部件、上述转印辊升降部件和上述剥离构件升降部件,
该印刷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剥离构件移动步骤,使上述剥离构件移动至上述动作位置;
位置对合处理步骤,在上述剥离构件移动后,进行将上述记录介质和上述转印膜分别搬送到转印开始位置的位置对合处理;以及
转印步骤,在上述位置对合处理后,使上述转印辊从上述退避位置移动到上述动作位置,向上述记录介质转印图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位置对合处理步骤中,将上述转印膜搬送到上述转印开始位置之后,根据上述图像信息记录部的停止位置,将上述记录介质搬送到上述转印开始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印刷方法在上述转印步骤之后还包含如下的步骤:
转印辊退避步骤,在上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上述转印辊之后,使上述转印辊从上述动作位置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以及
剥离构件退避步骤,在上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上述剥离构件之后,使上述剥离构件从上述动作位置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
19.一种印刷方法,将图像从转印膜转印到卡片状记录介质上,其特征在于,
该印刷方法是如下的印刷装置的印刷方法,该印刷装置包括:
介质搬送通路,用于搬送上述记录介质;
图像形成部,设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上,具有压印平板;
介质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上述记录介质;
膜搬送部件,向上述图像形成部搬送上述转印膜;
膜通路,由上述膜搬送部件形成;
转印辊,将形成于该转印膜上的图像信息记录部转印到上述记录介质上;
转印辊升降部件,使上述转印辊在压接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
剥离构件,配置于上述转印辊的上述记录介质搬送方向下游侧,从记录介质剥离在图像形成部转印了图像的转印膜;
剥离构件升降部件,使上述剥离构件在使上述膜通路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接触并从上述记录介质剥离上述转印膜的动作位置和与上述介质搬送通路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以及
控制部件,控制上述介质搬送部件、上述膜搬送部件、上述转印辊升降部件和上述剥离构件升降部件,
该印刷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转印步骤,使上述转印辊和上述剥离构件移动至上述动作位置,并将图像从上述转印膜转印到上述记录介质上;
转印辊退避步骤,在上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上述转印辊之后,使上述转印辊从上述动作位置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以及
剥离构件退避步骤,在上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了上述剥离构件之后,使上述剥离构件从上述动作位置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65319 | 2010-07-22 | ||
JP2010165319A JP5652858B2 (ja) | 2010-07-22 | 2010-07-22 | 記録装置 |
JP2011102456A JP5717529B2 (ja) | 2011-04-28 | 2011-04-28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JP2011-102456 | 2011-04-28 | ||
JP2011102455A JP5818347B2 (ja) | 2011-04-28 | 2011-04-28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JP2011-102455 | 2011-04-28 | ||
PCT/JP2011/066615 WO2012011540A1 (ja) | 2010-07-22 | 2011-07-21 | 印刷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25532A CN103025532A (zh) | 2013-04-03 |
CN103025532B true CN103025532B (zh) | 2016-03-16 |
Family
ID=45496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35769.1A Active CN103025532B (zh) | 2010-07-22 | 2011-07-21 | 印刷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14614B2 (zh) |
EP (1) | EP2596954B1 (zh) |
CN (1) | CN103025532B (zh) |
WO (1) | WO201201154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810619B2 (en) * | 2010-12-07 | 2014-08-19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Printer |
JP6000079B2 (ja) * | 2012-11-09 | 2016-09-28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及び転写方法 |
JP6000078B2 (ja) * | 2012-11-09 | 2016-09-28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 |
JP6161320B2 (ja) * | 2013-02-22 | 2017-07-12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及び転写方法 |
US9139018B2 (en) * | 2013-06-03 | 2015-09-22 | Nisca Corporation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
GB2536918B (en) | 2015-03-31 | 2021-04-14 | Magicard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inting a security card |
JP6358282B2 (ja) * | 2016-03-31 | 2018-07-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IT201600081050A1 (it) * | 2016-08-02 | 2018-02-02 | Eidos S R L | Macchina per la stampa di immagini su articoli mediante un rullo a trasferimento termico. |
CN107329455B (zh) * | 2017-07-31 | 2023-12-26 | 珠海市彩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热转印装置控制系统 |
CN107839361B (zh) * | 2017-12-16 | 2023-10-20 | 温岭甬岭水表有限公司 | 一种字轮生产线的印字装置 |
JP7225679B2 (ja) * | 2018-10-26 | 2023-02-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
DE102019124105A1 (de) | 2019-09-09 | 2021-03-11 | Kama Gmbh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ruckveredelung |
US12103296B2 (en) | 2019-09-26 | 2024-10-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ayer transfer film cartridge and layer transfer device |
US11531267B2 (en) * | 2020-07-02 | 2022-12-20 |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 Imprinting apparatus |
US11590688B2 (en) | 2020-07-02 | 2023-02-28 |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 Imprinting apparatus |
CN112406274B (zh) * | 2020-11-06 | 2023-04-25 | 江门市得实计算机外部设备有限公司 | 转印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
CN113173011A (zh) * | 2021-03-16 | 2021-07-27 | 上海皓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高清证卡打印终端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23848A (en) * | 1986-04-11 | 1990-05-08 | Dai Nippon Insatsu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ation on objective bodies |
JPH07227980A (ja) * | 1994-02-22 | 1995-08-2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
US5532724A (en) * | 1992-08-31 | 1996-07-02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Image transfer device |
JPH10119360A (ja) * | 1996-10-17 | 1998-05-12 | Hitachi Ltd | 記録装置 |
US6157399A (en) * | 1994-02-22 | 2000-12-0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Color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JP2006321069A (ja) * | 2005-05-17 | 2006-11-30 | Nidec Copal Corp | 中間転写型熱転写印刷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737089A (en) * | 1953-10-21 | 1956-03-06 | John R Baumgartner | Apparatus for decurling a web |
US4887096A (en) * | 1986-03-24 | 1989-12-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
JPH05208533A (ja) * | 1991-01-08 | 1993-08-20 | Seiko Epson Corp | 熱転写プリンタ |
US5708467A (en) * | 1994-03-15 | 1998-01-1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Thermal printing apparatus using intermediate medium |
JP3162944B2 (ja) | 1995-04-05 | 2001-05-08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熱転写プリンタ |
JPH11268311A (ja) * | 1998-03-25 | 1999-10-0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染料熱転写記録装置 |
JP2000141727A (ja) | 1998-11-16 | 2000-05-23 | Victor Co Of Japan Ltd | 再転写カード記録装置 |
JP4655325B2 (ja) * | 2000-03-27 | 2011-03-23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と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情報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
JP2001277631A (ja) * | 2000-03-31 | 2001-10-09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2002096510A (ja) * | 2000-09-22 | 2002-04-02 | Toshiba Corp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JP3896790B2 (ja) * | 2001-01-11 | 2007-03-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ド用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TW577814B (en) * | 2001-09-27 | 2004-03-01 | Toshiba Corp | Printing device and printing method |
JP3981377B2 (ja) | 2004-12-16 | 2007-09-26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画像転写装置 |
JP4985434B2 (ja) * | 2008-01-29 | 2012-07-25 | Nk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 デカール機構 |
JP2010165319A (ja) | 2009-01-19 | 2010-07-29 | Brother Ind Ltd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入退場管理システム |
JP2011011488A (ja) * | 2009-07-03 | 2011-01-20 | Fujifilm Corp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11102455A (ja) | 2009-10-15 | 2011-05-26 |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電界紡糸方法および電界紡糸装置 |
JP5689616B2 (ja) | 2009-10-16 | 2015-03-25 | 花王株式会社 | 不織布 |
-
2011
- 2011-07-21 CN CN201180035769.1A patent/CN103025532B/zh active Active
- 2011-07-21 WO PCT/JP2011/066615 patent/WO201201154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7-21 EP EP11809710.4A patent/EP2596954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7-21 US US13/811,055 patent/US1081461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23848A (en) * | 1986-04-11 | 1990-05-08 | Dai Nippon Insatsu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ation on objective bodies |
US5532724A (en) * | 1992-08-31 | 1996-07-02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Image transfer device |
JPH07227980A (ja) * | 1994-02-22 | 1995-08-2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
US6157399A (en) * | 1994-02-22 | 2000-12-0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Color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JPH10119360A (ja) * | 1996-10-17 | 1998-05-12 | Hitachi Ltd | 記録装置 |
JP2006321069A (ja) * | 2005-05-17 | 2006-11-30 | Nidec Copal Corp | 中間転写型熱転写印刷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96954B1 (en) | 2018-09-12 |
US20130167742A1 (en) | 2013-07-04 |
CN103025532A (zh) | 2013-04-03 |
EP2596954A4 (en) | 2015-07-22 |
EP2596954A1 (en) | 2013-05-29 |
WO2012011540A1 (ja) | 2012-01-26 |
US10814614B2 (en) | 2020-10-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25532B (zh) | 印刷装置 | |
US8654164B2 (en) | Printing device and printing method | |
JP6247011B2 (ja) | 印刷装置 | |
EP1829695A1 (en) | Printing method and device | |
US9180713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ler for preventing warping of intermediate transfer film and printing method for the same | |
CN104002547A (zh) | 转印装置和转印方法 | |
JP670462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3832083A (zh) | 转印装置 | |
JP2012025019A (ja) | 記録装置 | |
CN103568590A (zh) | 转印装置 | |
JP6114230B2 (ja)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
JP6114117B2 (ja)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
JP5717529B2 (ja)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
JP2015199271A (ja) | 印刷装置 | |
JP2003054054A (ja) | プリンタ | |
JP2019209627A (ja) | 印刷装置 | |
JP5818347B2 (ja)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
JP6503176B2 (ja) | 転写装置 | |
JP2019098621A (ja) | 記録装置 | |
JP5898401B2 (ja) | 情報記録装置 | |
JP5916303B2 (ja) | フィルム状媒体搬送装置 | |
JP5818249B2 (ja) | 印刷装置 | |
JP202016432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110079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2022038094A (ja) | 転写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