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47169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47169A
CN102947169A CN2011800303672A CN201180030367A CN102947169A CN 102947169 A CN102947169 A CN 102947169A CN 2011800303672 A CN2011800303672 A CN 2011800303672A CN 201180030367 A CN201180030367 A CN 201180030367A CN 102947169 A CN102947169 A CN 1029471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ame
instrument carrier
carrier panel
lower member
longitudinal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03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直井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471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471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该车身前部构造具有:中央车架(28),沿车身的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上端形成有向着后方折曲的上端凸缘部(34a);和仪表板下部件(10),具有第一纵壁(11),在该第一纵壁(11)的上缘上形成有向着后方折曲的折曲部(27),所述上端凸缘部(34a)与所述折曲部(27)相互重合地接合,在所述中央车架(28)与所述折曲部(27)之间形成有闭合截面构造部。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
本申请基于2010年06月24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0-143870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至此。
背景技术
通常,车身具有:供乘员乘车的驾驶室(车室);配置在该驾驶室的前方且对发动机等进行收纳的发动机室;和设置在该驾驶室的下面的底板部。另外,在驾驶室的前部车宽方向两角部上,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有经由铰链支承侧门的一对铰链柱,并且在两铰链柱的上部之间,架设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构造的发动机罩。而且,在由底板部、一对铰链柱和发动机罩所包围的部分上,设置有将发动机室与驾驶室分隔的仪表板。
在此,仪表板仅是将发动机室与驾驶室分隔的部件,因此为了轻量化,而以薄板形成的情况较多。由此,在行驶时等仪表板有可能发生膜振动。因此,为了抑制该膜振动,在仪表板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由此,具有提高仪表板的刚性的情况。
加强部件形成为使仪表板侧开放的截面U字状,通过使设置在开放侧端部上的凸缘与仪表板接合,而构成闭合截面。另外,加强部件的上端延伸设置到发动机罩,并与该发动机罩的下表面接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348983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因为在发动机罩的下表面上接合加强部件,所以有可能使发动机罩的下表面变形,且以仪表板的上端部为起点而使仪表板膜振动。由此,具有如下课题:即使使用加强部件来提高仪表板的刚性,也难以有效抑制膜振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仪表板的膜振动的车身前部构造。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上述目的而采用如下的方法。
即,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中央车架,沿车身的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上端形成有向着后方折曲的上端凸缘部;和仪表板下部件,具有第一纵壁,在该第一纵壁的上缘上形成有向着后方折曲的折曲部,所述上端凸缘部与所述折曲部相互重合地接合,在所述中央车架与所述折曲部之间形成有闭合截面构造部。
(2)上述(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更优选为,还具有前挡风玻璃支承面板,该前挡风玻璃支承面板具有形成在与所述第一纵壁相同的面上的第二纵壁,在所述仪表板下部件的所述折曲部上,接合所述前挡板玻璃支承面板的所述第二纵壁。
(3)上述(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更优选为,在所述中央车架的下端形成有下端凸缘部,在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的所述仪表板下部件的下部中央,设置有通道部,在所述通道部上接合所述下端凸缘部。
(4)上述(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更优选为,还具有仪表板横梁,在所述仪表板下部件上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该仪表板横梁与所述中央车架接合。
(5)上述(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更优选为,所述中央车架具有相互相对的一对侧壁、和将这些一对侧壁的下端彼此连接的底壁,且向着后方而向下倾斜地配置,作为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的连接部的所述中央车架的棱线直线地形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由于在仪表板下部件的第一纵壁的成为膜振动的起点的折曲部、与中央车架之间形成有闭合截面构造部,所以能够提高折曲部的刚性。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仪表板下部件的膜振动。
根据上述(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利用刚性高的前挡风玻璃支承面板的第二纵壁,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折曲部的刚性。由此,能够更确实地抑制仪表板下部件的膜振动。
根据上述(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能够通过刚性高的通道部支承中央车架的下端。由此,能够提高中央车架的刚性,能够更确实地抑制仪表板下部件的膜振动。
根据上述(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能够进一步地提高仪表板下部件整体的刚性,而且,由于使从仪表板横梁传递来的前碰撞荷载经由中央车架传递至通道部,所以能够使前碰撞荷载分散。
根据上述(5)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与使中央车架倾斜相对应地,能够提高相对于仪表板下部件的中央车架的支承效果。在此基础上,由于中央车架的棱线直线地形成,所以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相对于仪表板下部件的中央车架的支承效果。另外,由于前碰撞荷载经由中央车架有效地传递至通道部,所以,车身前部构造能够使前碰撞荷载分散。
附图说明
图1是从驾驶室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仪表板下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从驾驶室侧观察到的相同实施方式的仪表板下部件的俯视图。
图3是从发动机室侧观察到的相同实施方式的仪表板下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相同实施方式的中央车架的正视图。
图5是相同实施方式的中央车架的立体图。
图6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立体图。
图7是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车身前部构造)(仪表板下部件)
接下来,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具有将车辆的行进方向前方仅表现为前方,行进方向后方仅表现为后方,车宽方向右方仅表现为右方,车宽方向左方仅表现为左方,重力方向上方仅表现为上方,重力方向下方仅表现为下方等来进行说明的情况。
图1是从驾驶室侧观察到的仪表板下部件的立体图,图2是从驾驶室侧观察到的仪表板下部件的俯视图,图3是从发动机室侧观察到的仪表板下部件的俯视图。
如图1~图3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前侧车架4a、4b、前柱5a、5b、上构件6a、6b、仪表板下部件10和底面板9。
前侧车架4a、4b配置在前方,构成发动机室2的左右框部。前柱5a、5b位于这些前侧车架4a、4b的后方,且配置在左右外侧,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上构件6a、6b配置在两前侧车架4a、4b的上方,且各自前端与前侧车架4a、4b的前端接合,并且各自后端与前柱5a、5b接合。仪表板下部件10将发动机室2和配置在其后方的驾驶室3分隔,与前侧车架4a、4b、前柱5a、5b以及上构件6a、6b接合。底面板9与仪表板下部件10的下缘接合。
仪表板下部件10是对平板状的金属部件实施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还具有沿上下方向的纵壁(第一纵壁)11、和从纵壁11的下部向着后方以向下倾斜的方式延伸的倾斜壁12。另外,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轮罩部16a、16b。
各轮罩部16a、16b分别向着驾驶室3侧鼓出形成。另外,在这些轮罩部16a、16b的上部,分别设置有角撑板18a、18b。
在各角撑板18a、18b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端部上,隔着仪表板下部件10通过点焊而接合有各前侧车架4a、4b的后端。另一方面,在各角撑板18a、18b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上,通过点焊分别接合有前柱5a、5b。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倾斜壁12即仪表板下部件10的下部,且在车宽方向中央一体形成有向着上方鼓出的通道部13。隔着该通道部13在左侧配置有驾驶席侧踏板部14,在右侧配置有副驾驶席侧踏板部15。
如图1所示,在驾驶席侧踏板部14中的、纵壁11与倾斜壁12的边界部上,形成有将发动机室2与驾驶室3连通的转向轴用开口部20。转向轴用开口部20形成为,用于供未图示的转向轴和连结在转向轴上的万向接头穿插。另外,在转向轴用开口部20上,从发动机室2侧安装有将其封闭的转向接头罩21。
转向接头罩21为向着发动机室2侧鼓出形成的杯状,为了供未图示的转向轴和万向接头穿插,而形成有接头插入口22。
另外,在仪表板10的发动机2侧的面上,在与转向接头罩21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即左右的前侧车架4a、4b延伸的仪表板横梁23。仪表板横梁23提高仪表板下部件10的刚性,且使前碰撞荷载分散。另外,在以沿仪表板横梁2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来观察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帽形形状。而且,将仪表板横梁23的开口侧向着仪表板下部件10侧通过点焊而接合,则形成有闭合截面构造部24(参照图5、图6)。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以沿上下方向平行的截面来观察的情况下,在仪表板横梁23上形成有作为封闭了的截面构造的闭合截面构造部24。
另外,仪表板横梁23隔着转向接头罩21在左右分割构成。即,仪表板横梁23通过左横梁23a和右横梁23b而构成。
而且,各左横梁23a、右横梁23b各自的一端通过点焊接合在转向接头罩21上。即,左横梁23a、右横梁23b经由转向接头罩21而连结。另一方面,左横梁23a、右横梁23b各自的另一端通过点焊接合在各自对应的左右的前侧车架4a、4b上。
在此,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驾驶室3侧的面上,在与右横梁23b对应的部位上,以沿左右方向较长的方式形成有凹部31。凹部31通过将仪表板下部件10向着发动机室2侧鼓出形成而形成。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仪表板下部件10的与仪表板横梁23对应的部位的刚性。
另外,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纵板11中的、驾驶室3侧的面上,在与转向轴用开口部20相比的右上侧,设置有供未图示的加速踏板安装的加速踏板托架32。而且,在纵壁11上,在与转向轴用开口部20相比的左上侧,形成有供未图示的制动主液压缸安装的安装孔33。
在纵壁11的驾驶室3侧的面上,在与安装孔33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主液压缸加强板25。主液压缸加强板25是对平板状的金属部件实施冲压加工等而形成有凹凸的,在此,供未图示的制动主液压缸安装。
而且,在纵壁11的与通道部13相比右侧的上部,设置有减震材料固定面板26。减震材料固定面板26对作为仪表板下部件10的减震材料而贴附的未图示的沥青片进行固定,是对平板状的金属部件实施冲压加工等而形成有凹凸的。
在此,在纵壁11的上缘形成有向着后方折曲延伸的折曲部27。而且,在纵壁11的折曲部27与通道部13之间,设置有沿着车身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央车架28。
(中央车架)
图4是中央车架的正视图,图5是中央车架的立体图,图6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立体图,图7是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
如图4~图7所示,在以沿中央车架28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来观察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帽形、且以横跨在纵壁11的折曲部27和通道部13上的方式形成。即,中央车架28通过形成为截面大致U字状的车架主体36、和从车架主体36的两侧缘向着外侧折曲延伸的凸缘部29而构成。
中央车架28具有相互相对的一对侧壁36b和将这一对侧壁36b彼此连接的底壁36a。
车架主体36在将开口侧向着纵壁11侧的状态下,且以使车架主体36的底壁36a向着后方而向下倾斜的方式配置。另外,车架主体36的底壁36a的高度以与底壁36a的向下倾斜对应的方式,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变高,且以沿着纵壁11的凹凸的方式设定。
由此,中央车架28使底壁36a向着后方而向下倾斜,并且使凸缘部29与纵壁11重合。另外,作为底壁36a与侧壁36b的连接部的棱线部(棱线)37直线地形成。
而且,在左右侧壁36b、36b以及凸缘部29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加强筋部39。通过多个加强筋部39使中央车架28的刚性提高。这样地形成的凸缘部29在与纵壁11重合的状态下,通过点焊而接合,且在纵壁11与中央车架28之间形成有闭合截面构造部38。
另外,在中央车架28的上端,以与纵壁11的折曲部27重合的方式,形成有向着后方折曲延伸的上端凸缘部34a。使该上端凸缘部34a与折曲部27相互重合,且通过点焊而接合。由此,在中央车架28与折曲部27之间形成有闭合截面构造部35。
另一方面,在凸缘部29的下端形成有以沿着通道部13的顶面的方式延伸的下端凸缘部34b。使该下端凸缘部34b与通道部13的顶面重合,且通过点焊而接合。
在此,如图3所示,凸缘部29的与仪表板横梁23对应的部位的一部分,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发动机室2侧露出。而且,该露出的部分通过点焊接合在仪表板横梁23上。
图3所示的附图标记M表示仪表板下部件10、转向接头罩21、仪表板横梁23、主液压缸加强板25、减震材料固定面板26以及中央车架28的这些部件的点焊部。
另外,如图7所示,仪表板下部件10的折曲部27通过点焊接合在仪表板上部件组件40上。仪表板上部件组件40具有通过对平板状的金属部件实施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下部件面板40a、以及上部件面板40b,以使下部件面板40a以及上部件面板40b相互在上下重合的方式构成。另外,通过这些下部件面板40a和上部件面板40b而形成闭合截面构造。
在下部件面板40a、上部件面板40b的周缘上,分别形成有凸缘部41a、凸缘部41b。通过使这些凸缘部41a、凸缘部41b重合来进行点焊,而形成仪表板上部件组件40。而且,在凸缘部41上通过点焊接合有仪表板下部件10的折曲部27。
而且,前挡风玻璃支承面板42是对平板状的金属部件实施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具有纵壁(第二纵壁)43和延伸部44。而且,仪表板下部件10的折曲部27隔着仪表板上部件组件40而与前挡风玻璃支承面板42的纵壁43连接。
纵壁43形成在与仪表板下部件10的纵壁11相同的面上。延伸部44从纵壁43的上缘向着前方折曲延伸。
在纵壁43的下缘上形成有向着后方折曲延伸的凸缘部45,在该凸缘部45上,隔着仪表板上部件组件40通过点焊而接合有仪表板下部件10的折曲部27。
(效果)
因此,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通过将中央车架28的上端凸缘部34a接合在形成于仪表板上部件10的上缘部上的折曲部27上,而在折曲部27与中央车架28之间形成有闭合截面构造部35(参照图7),能够有效地提高折曲部27的刚性。由此,例如在车辆行驶时等,能够有效地抑制以仪表板10的折曲部27为起点的膜振动。
另外,仪表板下部件10的折曲部27隔着仪表板上部件组件40而连接在前挡板玻璃支承面板42上。即,在刚性高的前挡板玻璃支承面板42的纵壁43上形成有凸缘部45。通过将仪表板下部件10的折曲部27接合到该凸缘部45上,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该折曲部27的刚性。由此,能够更确实地抑制仪表板下部件10的膜振动。
而且,在凸缘部29的下端形成有以沿着通道部13的顶面的方式延伸的下端凸缘部34b,并将该下端凸缘部34b通过点焊接合到通道部13的顶面上。即,通过刚性高的通道部13支承中央车架28的下端。由此,能够提高中央车架28的刚性,而且能够确实地抑制仪表板下部件10的膜振动。
而且,中央车架28的凸缘部29使与仪表板横梁23对应的部分的一部分在发动机室2侧露出。该露出的部位通过点焊接合在仪表板横梁23上。由此,使仪表板横梁23与中央车架28成为一体来对仪表板下部件10进行支承,因此能够进一步地提高仪表板下部件10整体的刚性。而且,从仪表板横梁23传递来的前碰撞荷载经由中央车架28传递至通道部13,因此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将荷载分散。
另外,中央车架28的车架主体36的底壁36a以向着后方为向下倾斜的方式配置,而且,构成车架主体36的底壁36a和侧壁36b的棱线部37直线地形成。与这样地使中央车架28倾斜对应地,能够确实地提高相对于仪表板下部件10的中央车架28的支承效果。而且,能够将从仪表板横梁23传递来的前碰撞荷载,经由中央车架28高效地传递至通道部13。
而且,在左右的角撑板18、19上,在车宽方向中央侧端部上分别接合有左右的前侧车架4a、4b。另一方面,在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分别接合有左右的前柱5a、5b(参照图1、图3)。由此,从左侧的左前侧车架4a传递来的前碰撞荷载,经由左侧的角撑板18a传递至左侧的前柱5a,因此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使荷载分散。另外,从右侧的右前侧车架4b传递来的前碰撞荷载,经由右侧的角撑板18b传递至右侧的前柱5b,因此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使荷载分散。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包含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的情况。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使下部件面板40a与上部件面板40b重合,来作为使仪表板下部件10的折曲部27接续的仪表板上部件组件40的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仅由一片平板状的金属部件构成的仪表板上部件,来代替仪表板上部件组件40。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点焊进行各部件的金属接合的情况。但是,并不限于此,还能够适当地采用TIG(TungstenInert Gas)焊接、MIG(Metal Inert Gas)焊接、如等离子焊接那样的电弧焊接、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等的以往公知的金属焊接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前部构造
10仪表板下部件
11、43纵壁
13通道部
23仪表板横梁
27折曲部
28中央车架
34a上端凸缘部
34b下端凸缘部
37棱线部(棱线)
42前挡风玻璃支承面板

Claims (5)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
中央车架,沿车身的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上端形成有向着后方折曲的上端凸缘部;和
仪表板下部件,具有第一纵壁,在该第一纵壁的上缘上形成有向着后方折曲的折曲部,
所述上端凸缘部与所述折曲部相互重合地接合,在所述中央车架与所述折曲部之间形成有闭合截面构造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前挡风玻璃支承面板,该前挡风玻璃支承面板具有形成在与所述第一纵壁相同的面上的第二纵壁,
在所述仪表板下部件的所述折曲部上,接合所述前挡板玻璃支承面板的所述第二纵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央车架的下端形成有下端凸缘部,
在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的所述仪表板下部件的下部中央,设置有通道部,
在所述通道部上接合所述下端凸缘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仪表板横梁,其在所述仪表板下部件上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该仪表板横梁与所述中央车架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车架具有相互相对的一对侧壁、和将所述一对侧壁的下端彼此连接的底壁,且向着后方而向下倾斜地配置,
作为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的连接部的所述中央车架的棱线直线地形成。
CN2011800303672A 2010-06-24 2011-05-23 车身前部构造 Pending CN1029471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3870 2010-06-24
JP2010143870 2010-06-24
PCT/JP2011/061765 WO2011162060A1 (ja) 2010-06-24 2011-05-23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47169A true CN102947169A (zh) 2013-02-27

Family

ID=45371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03672A Pending CN102947169A (zh) 2010-06-24 2011-05-23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01082B2 (zh)
EP (1) EP2586681A4 (zh)
JP (1) JP5352741B2 (zh)
CN (1) CN102947169A (zh)
WO (1) WO201116206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5960A (zh) * 2010-05-25 2013-01-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部车身构造
CN104787121A (zh) * 2014-01-21 2015-07-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4497B2 (ja) * 2011-08-10 2015-02-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07264644A (zh) * 2017-07-27 2017-10-20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汽车车身驾驶舱总成结构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3884A (ja) * 1998-05-13 2000-02-02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チルト式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US20040056515A1 (en) * 2002-09-18 2004-03-25 Akira Nomura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903634A (zh) * 2005-07-25 2007-01-3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1070079A (zh) * 2006-05-12 2007-11-1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1117134A (zh) * 2006-08-02 2008-02-0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201296297Y (zh) * 2008-10-21 2009-08-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前围板加强结构和车身前围板总成
KR20100058973A (ko) * 2008-11-25 2010-06-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대시패널의 프레임
KR20100060286A (ko) * 2008-11-27 2010-06-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대쉬패널 보강구조
CN101734291A (zh) * 2010-01-04 2010-06-1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加强结构的汽车前壁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17224A (ja) 1983-11-29 1985-06-24 Asahi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の絞り値手動設定回路
JPS60117224U (ja) * 1984-01-19 1985-08-0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ロ−ルストツパ支持構造
JPS6297885A (ja) 1985-10-25 1987-05-07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レ−ザビ−ム記録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0534308Y2 (zh) * 1985-12-12 1993-08-31
JPH0428178A (ja) 1990-05-23 1992-01-30 Fujitsu Ltd コネクタの端子構造
JPH0428178U (zh) * 1990-06-29 1992-03-05
JP2531718Y2 (ja) * 1990-11-09 1997-04-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H04297382A (ja) * 1991-03-26 1992-10-21 Suzuki Motor Corp 車体構造
JPH04348983A (ja) 1991-05-16 1992-12-03 Tokyo Electric Co Ltd ドットプリンタ
JP2589552Y2 (ja) * 1993-12-28 1999-01-27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体の前部構造
JP3995315B2 (ja) 1997-09-16 2007-10-24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348983B2 (ja) 2003-03-31 2009-10-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3962003B2 (ja) * 2003-10-16 2007-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4501623B2 (ja) * 2004-09-28 2010-07-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ダッシュパネル部構造
JP4096940B2 (ja) * 2004-12-06 2008-06-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DE602008000247D1 (de) * 2007-09-10 2009-12-10 Honda Motor Co Ltd Vorderteilkonstruktion eines Fahrzeuges
JP4724166B2 (ja) * 2007-09-20 2011-07-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マスタシリンダ取付構造
JP4677025B2 (ja) * 2008-10-30 2011-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2164811B (zh) 2009-09-02 2014-10-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3884A (ja) * 1998-05-13 2000-02-02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チルト式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US20040056515A1 (en) * 2002-09-18 2004-03-25 Akira Nomura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903634A (zh) * 2005-07-25 2007-01-3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1070079A (zh) * 2006-05-12 2007-11-1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1117134A (zh) * 2006-08-02 2008-02-0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201296297Y (zh) * 2008-10-21 2009-08-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前围板加强结构和车身前围板总成
KR20100058973A (ko) * 2008-11-25 2010-06-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대시패널의 프레임
KR20100060286A (ko) * 2008-11-27 2010-06-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대쉬패널 보강구조
CN101734291A (zh) * 2010-01-04 2010-06-1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加强结构的汽车前壁板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5960A (zh) * 2010-05-25 2013-01-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部车身构造
CN102905960B (zh) * 2010-05-25 2015-12-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部车身构造
CN104787121A (zh) * 2014-01-21 2015-07-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4787121B (zh) * 2014-01-21 2017-04-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62060A1 (ja) 2011-12-29
US20130093216A1 (en) 2013-04-18
US8801082B2 (en) 2014-08-12
JP5352741B2 (ja) 2013-11-27
JPWO2011162060A1 (ja) 2013-08-19
EP2586681A4 (en) 2013-11-13
EP2586681A1 (en) 201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21818B (zh) 车辆后部结构
US9604675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and vehicle body assembly method
US8702158B2 (en)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CN109421806B (zh) 车辆后部结构
CN102310886B (zh) 车身前部构造
EP2559611B1 (en) Structure of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EP2514655A1 (en) Vehicle body panel joining structure
JP2016150687A (ja) 車体構造
US10752296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12441125B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02336223B (zh) 车身前部构造
EP2586682B1 (en) Structure of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CN109866591B (zh) 车辆后部构造
CN102947169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2011126365A (ja)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09248805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20083084A (ja) 車両用断面ハット部材
JP7194488B2 (ja) 車体構造
JP2015116925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及び車体の製造方法
JP2009190532A (ja) パーティションパネル
JP2010105536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8030584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及び車体の製造方法
JP2018030585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及び車体の製造方法
JP2018024430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及び車体の製造方法
JP2015116926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及び車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22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