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0479B - 薄片堆叠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薄片堆叠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10479B CN102910479B CN201210277996.1A CN201210277996A CN102910479B CN 102910479 B CN102910479 B CN 102910479B CN 201210277996 A CN201210277996 A CN 201210277996A CN 102910479 B CN102910479 B CN 1029104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in slice
- weight
- unit
- cpu
- align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C—BOOKBINDING
- B42C1/00—Collating or gathering sheets combined with processes f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or signatures or for interposing inse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4—Apparatus for squaring-up piled 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9/00—Associating,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rticles or web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9/00—Associating,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rticles or webs
- B65H39/10—Associating articles from a single source, to form, e.g. a writing-pa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1—Forming a pile
- B65H2301/4213—Forming a pile of a limited number of articles, e.g. buffering, forming bund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40—Identification
- B65H2511/414—Identification of mode of oper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5/00—Physical entit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511/00 or B65H2513/00
- B65H2515/10—Mass, e.g. mass flow rate; Weight; Inertia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1—Edges
- B65H2701/1313—Edges trailing ed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将堆叠在堆叠托盘上的薄片对齐的功能的薄片堆叠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在与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表示重量比预定重量小的情况下,用于对齐将要堆叠到堆叠托盘上的薄片的薄片堆叠设备在通过重叠单元使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的情况下将薄片排出到堆叠托盘上,并且在与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表示重量不比预定重量小的情况下,薄片堆叠设备在重叠单元未使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的情况下将薄片排出到堆叠托盘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将堆叠在堆叠托盘上的薄片对齐的功能的薄片堆叠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提供如下的系统,其中薄片后处理设备(整理器)连接到相对于诸如复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设备的薄片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使得可以进行诸如订钉处理或者打孔处理等的后处理。
在整理器中,从图像形成设备接收到的薄片被顺次地堆叠在设置在堆叠托盘的上游侧的中间托盘(以下被称为处理托盘)上。已讨论了一种整理器,其在构成册子的全部薄片的堆叠都已完成后对堆叠在处理托盘上的薄片进行诸如订钉和骑马装订等的后处理。在处理托盘上已完成后处理的薄片束从处理托盘排出到堆叠托盘上。
日本特开2001-240295号公报讨论了一种整理器,其中从图像形成设备接收到的薄片在不通过上述处理托盘的情况下被排出到堆叠托盘上,然后由设置在堆叠托盘上的对齐构件在与排出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对齐处理。
在与日本特开2001-240295号公报中讨论的设备的情况一样的在堆叠托盘上进行薄片对齐的设备中,在每次排出薄片时由对齐构件进行对齐操作。然而,在薄纸的情况下(例如,克重小于64克的薄片),由于在输送方向上缺乏强度(硬度)以及由于薄片轻,当通过整理器的排出口将薄片排出到外部时可能发生以下现象。更具体地,与克重更大的薄片的情况相比,薄纸可能由于薄片下落的缓慢引起对齐时刻的偏差并且可能引起薄片在排出口的倾斜,造成堆叠特性的劣化。
通过以与薄纸片从排出口的下落同步的方式延迟对齐时刻,可以改进对齐特性。然而,当延迟对齐时刻时,将有必要扩大在正在对齐的薄片与将要从图像形成设备接收的下一个薄片之间的薄片间隔,造成生产率的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解决了上述问题的薄片堆叠设备。此外,本发明涉及能够将重量相对轻的多个薄片共同排出以对其进行对齐操作、并且在不管薄片重量的情况下维持良好的堆叠特性和对齐特性的薄片堆叠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薄片堆叠设备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要输送的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重叠单元,用于将要输送的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并且输送重叠后的薄片;堆叠托盘,其中由所述重叠单元作为重叠后的薄片输送的薄片束或者在不通过所述重叠单元与其它薄片进行重叠的情况下所输送的薄片被排出到所述堆叠托盘上;对齐单元,用于将堆叠在所述堆叠托盘上的薄片对齐;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与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表示重量比预定重量小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重叠单元将该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来将该薄片排出到所述堆叠托盘上,并且在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与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表示重量不比所述预定重量小的情况下,在不通过所述重叠单元将该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的情况下将该薄片排出到所述堆叠托盘上。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薄片上形成图像;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要输送的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重叠单元,用于将通过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并且输送重叠后的薄片;堆叠托盘,其中由所述重叠单元作为重叠后的薄片输送的薄片束或者在不通过所述重叠单元与其它薄片进行重叠的情况下所输送的薄片被排出到所述堆叠托盘上;对齐单元,用于将堆叠在所述堆叠托盘上的薄片对齐;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与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表示重量比预定重量小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重叠单元将该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来将该薄片排出到所述堆叠托盘上,并且在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与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表示重量不比所述预定重量小的情况下,在不通过所述重叠单元将该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的情况下将该薄片排出到所述堆叠托盘上。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和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图像形成设备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3示出操作显示装置。
图4A和4B是整理器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整理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6A和6B示出堆叠托盘和对齐板的位置。
图7A至7C示出整理器中的薄片输送。
图8A至8J示出薄片对齐操作。
图9A至9C示出整理模式选择画面。
图10A和10B示出薄片进给托盘选择画面。
图11是示出薄片输送控制的主例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非订钉模式下的缓冲模式设置处理的流程图。
图13A至13F示出缓冲操作。
图14是示出缓冲操作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订钉模式下的缓冲模式设置处理的流程图。
图16示出堆叠托盘上的薄片排出模式。
图17示出堆叠托盘上的薄片排出模式。
图18是示出薄片对齐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典型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主要部的结构的纵截面图。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设备10和用作薄片堆叠设备的整理器500。图像形成设备10配备有用于从文件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器200以及用于在薄片上形成所读取的图像的打印机350。
文件进给设备100从第一页开始逐个进给在文件托盘101上面朝上设置的文件,并且将其输送到稿台玻璃102上的预定读取位置。接着,文件进给设备100将文件排出到排出托盘112上。此时,扫描器单元104固定在预定读取位置。当文件通过读取位置时,扫描器单元104读取文件的图像。更具体地,当文件通过读取位置时,扫描器单元104的灯103的光照射文件,并且来自文件的反射光通过镜105、106和107被引导至镜头108。通过镜头108的光在图像传感器109的摄像面上形成图像,并且该图像被转换为图像数据并且输出。从图像传感器109输出的图像数据作为视频信号被输入到打印机350的曝光单元110。
打印机350的曝光单元110基于从图像读取器200输入的视频信号调制激光束,并且输出调制后的激光束。激光束在通过多边镜进行扫描的同时照射感光鼓111。在感光鼓111上形成与扫描后的激光束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在感光鼓111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113提供的显影剂而可视化为显影剂图像。
通过拾取辊127或128从设置在打印机350内的上盒114或下盒115进给薄片。进给的薄片通过薄片进给辊129或者薄片进给辊130输送到定位辊126。当薄片的前端到达定位辊126时,以预定的定时驱动定位辊126,并且薄片被输送到在感光鼓111与转印单元116之间的间隙。
在感光鼓111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单元116转印到所进给的薄片上。已转印了显影剂图像的薄片被输送到通过对薄片加热和加压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在薄片上的定影单元117。经由挡板121和排出辊118将通过定影单元117的薄片从打印机350向图像形成设备的外部(整理器500)排出。在薄片的两面都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通过反向路径122将薄片输送到双面输送路径124并且再次输送到定位辊126。
参考图2中的框图说明控制整个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器的结构以及整个系统的结构。图2是示出用于控制图1中的整个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2中所示,控制器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电路单元900,并且CPU电路单元900包括CPU 901,只读存储器(ROM)902以及随机存取存储器(RAM)903。CPU 901是用于进行本图像形成系统整体的基本控制的CPU,并且写有控制程序的ROM 902和用于进行处理的RAM通过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与CPU 901连接。CPU 901通过在ROM 902中存储的控制程序集中控制各种控制单元911、921、922、904、931、941以及951。RAM 903临时存储控制数据并且用作控制中所涉及的计算处理的操作区域。
文件进给设备控制单元911基于来自CPU电路单元900的命令来控制文件进给设备100的驱动。图像读取器控制单元921控制扫描器单元104、图像传感器109等的驱动,并且将从图像传感器109输出的图像信号传送到图像信号控制单元922。图像信号控制单元922在将来自图像传感器109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进行各个处理,并且将数字信号转换为视频信号以将其输出到打印机控制单元931。此外,图像信号控制单元922对通过外部接口(I/F)904从计算机905输入的数字图像信号进行各种处理,并且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为视频信号以将其输出到打印机控制单元931。图像信号控制单元922的处理操作由CPU电路单元900控制。
打印机控制单元931基于输入的视频信号来控制曝光单元110和打印机350并且进行图像形成和薄片输送。整理器控制单元951安装在整理器500中,并且通过与CPU电路单元900的信息交换来控制整个整理器的驱动。以下详细说明控制的内容。操作显示装置控制单元941在操作显示装置400与CPU电路单元900之间交换信息。操作显示装置400包括用于设置与图像形成相关的各种功能的多个键、用于显示表示设置条件的信息的显示单元等。与各个键相对应的键信号被输出到CPU电路单元900,并且在来自CPU电路单元900的信号的基础上在操作显示装置400上显示相对应的信息。
图3示出图1中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操作显示装置400。在操作显示装置400上配置有用于开始图像形成操作的开始键402、用于中断图像形成操作的停止键403、用于数字设置的数字键404到413、清除键415、复位键416等。此外,配置表面上形成有触摸板的显示单元420,这使得可以在画面上形成软键。
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具有诸如非整理模式、整理模式、移位模式以及订钉模式(装订模式)等的各种处理模式作为后处理模式。通过来自操作显示装置400的输入操作进行对这些处理模式等的设置。例如,当设置后处理模式时,选择了图3中示出的初始画面上的“整理”键417。接着,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菜单选择画面,并且可以通过该选择画面进行处理模式的设置。
接着,参考图4A和4B说明整理器500的结构。图4A和4B是示出图1中的整理器500的结构的示意图。图4A是整理器500的正面图,并且图4B示出从薄片排出侧看的整理器500中所包括的堆叠托盘701。
整理器500进行诸如用于顺次地取入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并且将多个薄片对齐并装订成单个束的处理,以及使用订书钉将薄片束的后边缘装订的订钉等的各种薄片后处理。整理器500通过输送辊对511将由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取入输送路径520。通过输送辊对512、513和514输送由输送辊对511取入的薄片。在输送路径520中设置有输送传感器570、571、572和573以分别检测薄片的通过。输送辊对512与输送路径传感器571一同设置在移位单元580中。
移位单元580能够通过下述的移位马达M5在与薄片输送方向正交的薄片宽度方向上移动薄片。在输送辊对512夹持薄片的状态下驱动移位马达M5的情况下,薄片可能在被输送的同时在宽度方向上偏移。在移位整理模式下,针对各副本,薄片束的位置都在宽度方向上发生移位。偏移量是相对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在前侧15毫米(前移位)或者在后侧15毫米(后移位)。在不存在移位指定的情况下,薄片被排出到与前移位的情况中相同的位置。在通过输送传感器571的输入检测到薄片已通过移位单元580的情况下,整理器500驱动移位马达M5并且使移位单元580恢复到中心位置。
在输送辊对513和514之间,配置有用于将被输送辊对514反向输送的薄片引导至缓冲路径523的切换挡板540。通过下述的螺线管S L1来驱动切换挡板540。在输送辊对514和515之间,配置有用于在上薄片排出路径521与下薄片排出路径522之间切换输送路径的切换挡板541。通过下述的螺线管SL2来驱动切换挡板541。
设置缓冲路径523的目的在于,当对薄片束进行诸如订钉等的后处理时,在该路径中保持从图像形成设备输送来的薄片并且将该薄片与后续的薄片重叠在一起(即,缓冲处理)。缓冲处理有助于在不需要扩大薄片输送间隔的情况下确保对薄片束进行订钉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并且防止生产率的下降。
在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整理器500中,即使在不进行订钉处理的情况下,也对克重比预定值低(在本典型实施例中低于64克)的薄片进行缓冲处理。相应地,通过将多个薄的薄片相互重叠,能够减轻相对于薄片输送方向的强度的缺乏以及由薄片轻而引起的排出的缓慢,并且能够防止由设置在堆叠托盘700和701上的托盘对齐板710和711进行的对齐而引起的堆叠特性的劣化。
然而,当对堆叠托盘上的多个薄片同时进行对齐时,存在诸如在输送方向上的返回构件只与最上面的薄片接触、以及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对齐中、薄片之间产生摩擦等的若干因素,使得对齐特性与对各个薄片进行对齐的情况相比劣化。此外,当具有预定重量或者更大重量的薄片被相互重叠地排出时,薄片束变得相当沉,从而可能引起当排出薄片束时与其接触的已经堆叠好的薄片被推出的现象,这造成对齐特性的进一步劣化。因此,有必要只对可能因缺乏强度和重量轻而造成对齐缺陷的薄片进行缓冲处理,而尽可能多地单独地堆叠和对齐其它薄片。以下将详细说明缓冲处理。
当切换挡板541切换至上薄片排出路径521侧时,薄片被由缓冲马达M2驱动的输送辊对514引导至上薄片排出路径521,并且被由薄片排出马达M3驱动的输送辊对515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作为薄片检测单元的输送传感器574设置在排出路径521上,并且用于检测薄片的通过。当切换挡板541切换至下薄片排出路径522侧时,薄片被由缓冲马达M2驱动的输送辊对514引导至下薄片排出路径522。薄片进一步被由薄片排出马达M3所驱动的输送辊对517和518向处理托盘630引导。输送传感器575和576设置在下薄片排出路径522中,并且用于检测薄片的通过。
由束排出马达M4驱动的束排出辊对680根据后处理模式将向处理托盘630引导的薄片排出到处理托盘630上或者堆叠托盘700上。
此外,如图4B中所示,在堆叠托盘701上设置有对齐板711a(第一对齐构件)和711b(第二对齐构件)。对齐板711a和711b用作使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的薄片在薄片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齐的对齐构件。类似地,如图4B中所示,对齐板710a和710b设置在堆叠托盘700上。对齐板710a和710b使排出到堆叠托盘700上的薄片在薄片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齐。对齐板710a和710b能够分别通过下述的下托盘对齐马达M10和M11在薄片宽度方向上移动。对齐板710a配置在前侧,并且对齐板710b配置在后侧。
对齐板711a和711b分别由下述的上托盘对齐马达M8和M9以同样的方式驱动。对齐板711a配置在前侧,并且对齐板711b配置在后侧。此外,上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2和下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3分别使对齐板710和711在对齐位置(图6A)和退避位置(图6B)之间围绕对齐板轴712上下移动。
当对堆叠托盘上的薄片进行对齐时各个对齐板被移动到对齐位置、并且当改变薄片偏移方向时(例如,从前移位变到后移位)对齐板被移动到待机位置,以下将详细说明。此外,上托盘对齐马达M8和M9或者下托盘对齐马达M10和M11将各个对齐板沿着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到与后续的薄片相对应的位置。接着,上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2或者下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3使各个对齐板返回对齐位置。
下述的托盘升降马达M14和M15能够升降堆叠托盘700和701。薄片表面检测传感器720和721检测托盘表面或者托盘上的薄片的最上表面。整理器500根据来自薄片表面检测传感器720和721的输入来驱动托盘升降马达M14和M15,从而以使得托盘表面或者托盘上薄片的最上表面总处于固定位置的方式进行控制。薄片有无检测传感器730和731检测堆叠托盘700和701上薄片的有无。
以束状排出到处理托盘630上的薄片被与输送辊对518同步驱动的滚花带661和由下述的桨叶马达M16所驱动的桨叶660拉回到输送方向上的后端侧。被拉回的薄片抵接停止器631并且停止。
前对齐马达M6和后对齐马达M7分别使设置在处理托盘630的前侧和后侧的对齐构件641在与薄片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对齐构件641对堆叠在处理托盘630上的薄片进行对齐处理,并且薄片在进行订钉处理后被束排出辊对680排出到堆叠托盘700上。
束排出辊对680由下述的束排出马达M4驱动,并且束排出辊对680的上辊由摇动引导件650支持。摇动引导件650由下述的摇动马达M19驱动,并且摇动引导件650摇动束排出辊对680的上辊以使其抵接处理托盘630上最上面的薄片。当束排出辊对680的上辊接触到处理托盘630上最上面的薄片时,上辊与下辊协作将处理托盘630上的薄片束向堆叠托盘700排出。
由下述的订钉马达M17驱动订钉器601对堆叠在处理托盘630上的薄片束的后端侧进行装订处理。此外,通过下述的订钉器移动马达M18使得订钉器601在与沿着处理托盘630的外围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可以移动。
接着,参考图5说明用于控制整理器500的驱动的整理器控制单元951的结构。图5是示出图2中的整理器控制单元951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5中所示,整理器控制单元951包括CPU 952、ROM 953、RAM 954等。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与CPU电路单元900通信以进行诸如命令、作业信息和薄片传送通知的发送和接收等的数据交换,并且执行存储在ROM 953中的各种程序以控制整理器500的驱动。
以下说明整理器500包括的各种输入和输出功能。整理器500配备有用于驱动输送辊对511到513以输送薄片的入口马达M1、缓冲马达M2、薄片排出马达M3、移位马达M5、螺线管SL1和SL2、以及输送传感器570到576。此外,作为用于驱动处理托盘630的各种构件的单元,整理器500配备有用于驱动束排出辊对680的束排出马达M4、用于驱动对齐构件641的对齐马达M6和M7、以及用于升降摇动引导件的摇动马达M19。
此外,整理器500配备有用于驱动桨叶660的桨叶马达M16,用于驱动订钉器601的订钉马达M17以及用于在与薄片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订钉器601的订钉器移动马达M18。此外,整理器500配备有用于升降堆叠托盘700和701的托盘升降马达M14和M15、以及薄片表面检测传感器720和721。此外,整理器500配置有用于对堆叠托盘进行对齐操作的上托盘对齐马达M8和M9以及下托盘对齐马达M10和M11、上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2和下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3。
下面将说明与移位整理模式和订钉模式的模式相关的整理器500中的薄片输送。
首先,将参考图3、7A到7C、8A到8J、9A到9C、10A和10B以及图11和12中的流程图说明移位整理模式中的薄片流。当用户按下图像形成设备10的操作显示装置400上如图3中示出的初始画面上的“薄片选择”键418时,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如图10A中示出的薄片进给托盘选择画面。
当在盒114或者115中设置薄片时,用户在显示单元420输入克重(未示出)作为与设置在薄片进给盒中的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在本典型实施例中,普通纸的克重不小于64gsm并且小于257gsm,薄纸的克重小于64gsm,并且厚纸的克重为257gsm以上。在薄片进给托盘选择画面上显示根据所设置的克重的薄片厚度的类型。
当执行打印作业时,图像形成设备10的CPU 901将薄片克重信息与薄片大小信息一起发送到整理器的CPU 952。根据本典型实施例,整理器500的CPU 952基于输入的“克重”判断从CPU901获取的薄片的厚度的类型。此外,还可以基于代替“克重”的诸如“厚度”等的输入信息判断薄片厚度的类型。
当用户选择图3中示出的操作显示装置400中初始画面上的“整理”键417时,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图9A中示出的整理菜单选择画面。当用户选择图9A中的“整理”键和“移位”键后按下OK键时,设置了移位整理模式。在本典型实施例中,默认选中“移位”键。
整理模式是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对构成原稿的各组副本进行整理以进行图像形成并且将薄片堆叠到堆叠托盘上的模式。移位整理模式是在整理器500中在针对各副本偏移的状态下将薄片堆叠在堆叠托盘上的模式。在没有移位指定的整理模式的情况下,各副本的薄片在未偏移的状态下堆叠在堆叠托盘上相同的位置。
在图9A中示出的整理菜单选择画面中,可以选择将薄片排出到的托盘。这里,将要说明选择“上托盘”键的情况。
当输入了指定为移位整理模式的作业时,CPU电路单元900中的CPU 901将各个薄片的诸如大小、克重、薄片移位方向以及薄片排出目的地等的与作业相关的信息通知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 952。整理器控制单元951基于这些信息判断是否进行缓冲操作。
以下将参考图7A至7C说明在移位整理模式中的薄片输送。当把薄片P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到整理器500时,CPU电路单元900中的CPU 901告知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 952将要开始薄片的传送。当接收到薄片传送开始信息时,CPU 952驱动入口马达M1、缓冲马达M2以及薄片排出马达M3。相应地,如图7A中所示,使输送辊对511、512、513和514转动,并且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P被取入整理器500并且进行输送。
在该过程中,当输送传感器571检测到薄片被输送到输送辊对512夹持薄片P的位置时,CPU 952驱动移位马达M5并且移动移位单元580以使薄片P偏移。当从CPU 901通知的薄片移位信息表示“前”侧时,薄片相对于薄片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向前侧偏移15毫米,并且当提供的薄片移位信息表示“后”侧时,薄片相对于薄片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向后侧偏移15毫米。
在堆叠托盘701(上托盘)被选择为排出目的地的情况下,CPU 952驱动螺线管SL2以使得可以将切换挡板541移动到图7A中示出的位置。作为结果,薄片P被引导至上排出路径521。当输送传感器574检测到薄片P的后端通过时,CPU 952使薄片排出马达M3以适合于堆叠的速度转动,并且薄片P被输送辊对515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
在堆叠托盘700(下托盘)被选择为排出目的地的情况下,CPU 952驱动螺线管SL2以使得可以将切换挡板541移动到图7B中示出的位置。作为结果,薄片P被引导至下排出路径522。当输送传感器576检测到薄片P的后端通过时,CPU 952以适合于堆叠的速度转动束排出马达M4,并且薄片P被束排出辊对680排出到堆叠托盘700上。
接着,将参考图11和12中的流程图说明缓冲模式设置控制。以下将说明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CPU 952的处理。
图11是示出由CPU 952执行的缓冲模式设置控制的流程图。针对各薄片进行各步的处理。在步骤S1001中,CPU 952判断是否从CPU 901接收到薄片N的薄片信息,并且在步骤S1002中,基于接收到的薄片信息进一步判断是否指定了订钉。如贯穿本文档所记载的并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例如用在“薄片N”中的术语“N”是自然数。在没有指定订钉的情况下(步骤S1002中为“否”),则在步骤S1003中,CPU 952执行处理FA(图12中的流程图中所示)。而如果指定了订钉(步骤S1002中为“是”),则在步骤S1004中,CPU 952执行处理FB(图15中的流程图中所示)。CPU 952重复上述处理直到作业结束(S1005)。
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形成薄片N上的图像之前执行将薄片信息从CPU 901发送到CPU 952的处理。根据本典型实施例,在薄片N到达整理器500前,CPU 952接收到薄片N的后一个薄片N+1的薄片信息。
图12是详细示出在诸如移位整理模式等的除指定订钉以外的作业中的缓冲模式设置处理的流程图。
在步骤S1101中,CPU 952基于从CPU 901接收到的薄片信息来判断薄片N是否为束(即,副本组)的第一个薄片。当薄片N是束的第一个薄片时(步骤S1101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103。否则(步骤S1101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108。
在步骤S1103中,CPU 952基于薄片N的薄片信息判断薄片N的克重是否小于64gsm。当克重小于64gsm时(步骤S1103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104,并且当克重不小于64gsm时(步骤S1103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106。
在步骤S1106中,CPU 952将薄片N的缓冲模式设置为“通过”。所设置的缓冲模式的信息存储在RAM 954中。
在步骤S1104中,CPU 952基于薄片信息判断薄片N是否为副本组中的最后一个薄片。当薄片N是最终薄片时(步骤S1104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106。否则(步骤S1104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105。
在步骤S1105中,CPU 952将薄片N的缓冲模式设置为“缓冲”。当薄片N的缓冲模式为“通过”时,意味着薄片N不是输送到缓冲路径523而是被单独地输送到下游侧。当薄片N的缓冲模式为“缓冲”时,意味着薄片N被输送到缓冲路径523。
如果在步骤S1101中判断为薄片N不是该副本组的第一个薄片(步骤S1101中为“否”),则在步骤S1108中,CPU 952判断存储在RAM 954中的前一个薄片N-1的缓冲模式。当该缓冲模式为“缓冲”时(在步骤S1108中为缓冲),处理进入步骤S1109。否则(在步骤S1108中为除缓冲以外)处理进入步骤S1110。
在步骤S1109中,CPU 952将薄片N的缓冲模式设置为“最终薄片”。当薄片N的缓冲模式为“最终薄片”时,意味着薄片N在与从缓冲路径523输送来的薄片N-1重叠到一起的情况下被输送。
在步骤S1110中,CPU 952判断薄片N的克重是否小于64gsm。如果克重为64gsm以上(步骤S1110中为“否”),则在步骤S1112中,CPU 952将薄片N的缓冲模式设置为“通过”。如果克重小于64gsm(步骤S1110中为“是”),则在步骤S1111中,CPU 952判断薄片N是否为该副本组的最终薄片。
如果薄片N不是该副本组的最终薄片(步骤S1111中为“否”),则在步骤S1115中,CPU 952将薄片N的缓冲模式设置为“缓冲”。当薄片N是该副本组的最终薄片时(步骤S1111中为“是”),在步骤S1113中,CPU 952将存储在RAM 954中的前一个薄片N-1的缓冲模式再次设置为“缓冲”。接着在步骤S1114中,CPU 952将薄片N的缓冲模式设置为“最终薄片”。
在S1105、S1106、S1112、S1114以及S1115等各个步骤中,当设置了缓冲模式时,处理FA完成并且处理返回到图11中的例程。
在处理FA中,当作业中使用的所有薄片都是64gsm以上的普通纸时,在移位整理模式中总是将缓冲模式设置为“通过”,并且不执行缓冲处理。
接着,将参考图8A到8J和图18中的流程图说明在移位整理模式中要对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的薄片进行的对齐操作。这里,将要说明第一薄片组(以下被称为“副本组”)堆叠在堆叠托盘701的前侧并且下一“副本组”堆叠在堆叠托盘701的后侧的情况。该结构也适用于在堆叠托盘700上进行堆叠的情况。如上所述,基于由CPU电路单元900通知的薄片信息来判断使薄片在前侧还是后侧偏移。
图8A示出在偏移方向在前侧的情况下从薄片排出侧看的堆叠托盘701。假定排出的薄片P的宽度是W并且排出的薄片P的移位量是Z,如图8A中所示,前侧对齐板711a在从前侧的薄片端位置向前侧偏离预定量M的位置待机。该待机位置是通过从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起朝向前侧将移位量Z与薄片宽度的一半W/2相加获得的位置(与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相距距离X 1的位置)与预定量M相加而获得的位置。对齐板711b在从后侧薄片端位置向后侧偏离预定量M的位置待机。该待机位置是通过从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朝向后侧将薄片宽度的一半W/2减去移位量Z获得的位置(与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相距距离X2的位置)与预定量M相加而获得的位置。
图18是示出将由CPU 952执行的在堆叠托盘701处的对齐操作的流程图。在步骤S1301中,CPU 952判断薄片的后边缘是否已通过输送传感器574。
当薄片的后边缘已通过输送传感器574时(步骤S1301中为“是”),则在步骤S1302中,CPU 952等待经过预定时间段T1。通过考虑用于将薄片从输送传感器574输送到输送辊515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在薄片被排出到设备的外部后下落到堆叠托盘701上所需要的时间,来预先确定预定时间段T1。
当已经过预定时间段T1时(步骤S1302中为“是”),在步骤S1303中,CPU 952判断表示薄片移位方向的移位模式。在移位模式是前移位的情况下(步骤S1303中的前移位),处理进入步骤S1304。在步骤S1304中,CPU 952驱动上托盘对齐马达M8以使得对齐板711a向薄片移动如图8B中所示的预定推进量2M。作为结果,薄片抵接对齐板711b。
接着,在步骤S1305中,CPU 952在对齐板711a移动后等待经过预定时间段TJ。预定时间段TJ是等待被推入的薄片的姿势稳定的时间。
当已经过预定时间段TJ时(步骤S1305中为“是”),在步骤S1306中,CPU 952驱动上托盘对齐马达M8使对齐板711a返回如图8C中所示的预定推进量2M。作为结果,对齐板711a返回到对齐待机位置。在偏移量Z是15毫米并且预定推进量是5毫米的情况下,在对齐操作后薄片距中心位置的偏移量是10毫米。
在步骤S1303中,在移位模式是后移位的情况下(步骤S1303中的后移位),则在步骤S1307中,CPU 952驱动上托盘对齐马达M9以使得对齐板711b向薄片移动如图8I中所示的预定推进量2M。作为结果,薄片抵接对齐板711a。
接着,在步骤S1308中,CPU 952等待经过预定时间段TJ。当已经过预定时间段TJ时(步骤S1308中为“是”),在步骤S1309中,CPU 952驱动上托盘对齐马达M9以使对齐板711b如图8J中所示以远离薄片预定推进量2M的方式返回。作为结果,对齐板711b返回到对齐待机位置。
在步骤S1310中,CPU 952判断作业是否已完成。当作业尚未完成时(步骤S1310中为“否”),处理进入到步骤S1311。
在步骤S1311中,CPU 952判断下一个薄片的移位模式。当移位模式不改变时(步骤S1311中为“是”),重复步骤S1301中以及之后的处理。当要改变移位模式时(步骤S1311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312。
根据本典型实施例,不管薄片的克重是多少,在步骤S1301中薄片的后边缘通过输送传感器574后已经过预定时间段T1之后都在步骤S1304或者步骤S1307中进行对齐操作。相应地,能够在不降低生产率的情况下对单独排出的普通纸和相互重叠地排出的薄纸都进行良好的对齐操作。如果单独地排出薄纸,则需要使得预定时间段T1与排出普通纸的情况相比更长以进行良好的对齐,然而,在相互重叠地排出多个薄纸片的情况下,可以将预定时间段T1固定为与普通纸一致,因此能够防止生产率的下降。
下面将要说明步骤S1312中的对齐位置切换处理。例如,如图8D中所示,对齐板711a在前移位对齐后返回到待机位置。如图8E中所示,为了对下一副本薄片束的对齐,CPU 952驱动上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2以预定量移动对齐板711a和711b以使其向上远离堆叠托盘701。图6B示出此时从前侧看的整理器500的状态。
接着,如图8F中所示,对齐板711a和711b在与堆叠托盘701分离的状态下移动到下一个对齐待机位置。对齐板711a在从前侧薄片端的位置朝向前侧偏离预定量M的位置保持待机。该待机位置是通过从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起朝向前侧将薄片宽度的一半W/2减去移位量Z获得的位置(与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相距距离X3的位置)与预定量M相加而获得的位置。对齐板711b在从后侧薄片端位置朝向后侧偏离预定量M的位置保持待机。该待机位置是通过从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朝向后侧将移位量Z加上薄片宽度的一半W/2获得的位置(与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相距距离X4的位置)与预定量M相加而获得的位置。
如图8G中所示,在对齐板711a和711b被移动到对齐待机位置后,CPU 952以预定量驱动上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2以使得对齐板711a和711b接近堆叠托盘701。作为结果,对齐板711a被置于已经堆叠的薄片束上。另一方面,对齐板711b未置于已堆叠的薄片束上,而是下降到在对齐板711a下的水平。
如上所述,在移位模式存在改变的情况下,对齐板从堆叠托盘临时向上退避,并且对齐板在已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后下降以改变对齐位置。于是,每次将薄片排出到堆叠托盘上时都对齐了薄片。
由设置在堆叠托盘700上的对齐板710a和710b进行的对齐操作与在堆叠托盘701上进行的对齐操作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16示出在整理器500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接收多个薄片的接收模式与将多个薄片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的排出模式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图16中的各个框中的接收模式中,给出的薄片在越左侧,则越早接收到薄片。此外,在各个框中的排出模式中,给出的薄片在越左侧,则越早排出薄片。对于在各薄片中记载的信息项,从上起按顺序为:薄片是哪个副本的哪个薄片;薄片大小;后处理模式以及克重。
如在模式1中那样,在用于普通纸(80gsm)的移位整理模式操作中,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接收到的薄片在不进行上述的任何缓冲处理的情况下被原样地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
另一方面,如模式2和模式3中所示,在用于薄纸(52gsm)的移位整理模式操作中,在将薄片排出到堆叠托盘701前对两个薄片或者三个薄片进行缓冲处理。在模式2中,对两个薄片进行缓冲处理,并且将重叠的两个薄片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通过将作为薄纸的两个薄片重叠,薄片的重量增加并且能够稳定薄片下落到堆叠托盘上为止的行为。将参考图12中的流程图说明模式2中的该操作。
对于第一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3、S1104和S1105的顺序进行处理。对于第二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8和S1109的顺序进行处理。对于第三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8、S1110、S1111和S1115的顺序进行处理。对于第四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8和S1109的顺序进行处理。作为结果,第一个和第二个薄片、以及第三个和第四个薄片在排出到托盘701上之前分别相互重叠。
在一个副本由三个薄片构成的情况下,如果对两个薄片进行缓冲处理,则单独排出第三个薄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模式3中对三个薄片的缓冲处理以避免单独输送薄纸。将参考图12中的流程图说明模式3中的操作。
对于第一个和第二个薄片,进行的处理与在模式2的情况中进行的类似。对于第三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8、S1110、S1111、S1113和S1114的顺序进行处理。在步骤S1113中,在步骤S1106中针对第二薄片设置为“通过”的缓冲模式被改变为“缓冲”。作为结果,将第一到第三薄片相互重叠地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
将参考图14中的流程图说明由CPU 952执行的缓冲处理。在步骤S101中,CPU 952判断薄片N是否已到达输送传感器572。在薄片N到达输送传感器572的情况下(步骤S101中为“是”),在步骤S102中,CPU 952驱动入口马达M1以进一步将薄片N输送预定距离。图13A示出此时薄片N的状态。在图13A中,薄片N由标记PN表示。
接着,在步骤S103中,CPU 952判断薄片N的缓冲模式。当缓冲模式为“缓冲”时,处理进入步骤S105,并且CPU 952在正常的方向上驱动缓冲马达M2。
接着,在步骤S106中,CPU 952判断薄片N是否已到达输送传感器573。在薄片N到达输送传感器573的情况下(步骤S106中为“是”),在步骤S107中,CPU 952判断薄片N是否被进一步输送了预定距离。
在薄片N被输送了预定距离的情况下(步骤S107中为“是”),则在步骤S108中,CPU 952停止缓冲马达M2,并且使切换挡板540切换以将薄片N引导至缓冲路径523侧。图13B示出此时薄片N的状态。
接着,在步骤S109中,CPU 952以反方向驱动缓冲马达M2以将薄片N输送到缓冲路径532。图13C示出此时薄片N的状态。接着,在步骤S110中,CPU 952判断薄片N的后边缘是否已通过输送传感器573。
在薄片N的后边缘已通过输送传感器573的情况下(步骤S110中为“是”),则在步骤S111中,CPU 952判断薄片N是否被进一步输送了预定距离。在薄片N被输送了预定距离的情况下(步骤S111中为“是”),则在步骤S112中,CPU 952停止缓冲马达M2,并且使切换挡板540切换以将薄片N引导至输送路径520侧。图13D示出此时薄片N的状态。
接着,在步骤S104中,CPU 952判断薄片N是否为作业的最终薄片。在薄片N不是最终薄片的情况下(步骤S104中为“否”),对下一个薄片重复从步骤S101起的处理。在该情况下,将下一个薄片作为薄片N处理。
在步骤S103中,在薄片N的缓冲模式是“最终薄片”的情况下,则在步骤S113中,CPU 952以正常方向驱动缓冲马达M2以使薄片N与在缓冲路径523待机的前一薄片重叠,并且将重叠后的薄片向下游输送。图13E和13F示出此时薄片N的状态。
在步骤S103中,在薄片N的缓冲模式为“通过”的情况下,CPU 952在不对薄片进行任何缓冲处理的情况下将薄片原样向下游输送。在移位整理模式中对普通纸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图14中步骤S103中薄片N的缓冲模式为“通过”,并且薄片被原样输送。
在堆叠托盘700(“下托盘”)被选择为排出目的地的情况下的操作与在堆叠托盘701被选择为排出目的地的情况下的操作类似,因此将省略对其的说明。
接着,将参考图17说明在输入薄纸与普通纸相互混合的作业的情况下的操作。
在模式6中,第一个薄片为薄纸,并且第二个到第四个薄片为普通纸。在这种情况下,对第一个薄片进行缓冲,并且将其与第二个薄片重叠地排出到堆叠托盘上。将参考图12中的流程图说明这种情况下的操作。
对于第一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3、S1104和S1105的顺序进行处理。对于第二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8和S1109的顺序进行处理。对于第三个和第四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8、S1110和S1112的顺序进行处理。
在模式7中,第一个和第四个薄片是普通纸,并且第二个和第三个薄片是薄纸。在这种情况下,单独地排出第一个和第四个薄片,然而对第二个薄片进行缓冲并且在将其与第三个薄片重叠的状态下排出。将参考图12中的流程图说明在该情况下的操作。
对于第一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3和S1106的顺序进行处理。对于第二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8、S1110、S1111和S1115的顺序进行处理。对于第三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8和S1109的顺序进行处理。对于第四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8、S1110和S1112的顺序进行处理。
在模式8中,第一个、第三个和第四个薄片是普通纸,并且第二个薄片是薄纸。在这种情况下,与模式7中相同,对第二个薄片进行缓冲并且在将其与第三个薄片重叠的状态下排出。
在模式9中,第一个和第二个薄片是普通纸,并且第三个薄片是薄纸。在这种情况下,将第三个薄片在与第二个薄片重叠的状态下排出。将参考图12中的流程图说明在该情况下的操作。
对于第一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3和S1106的顺序进行处理。对于第二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8、S1110和S1112的顺序进行处理。将第二个薄片的缓冲模式临时设置为“通过”。对于第三个薄片,按照步骤S1101、S1108、S1110、S1111、S1113和S1114的顺序进行处理。在步骤S1113中,将第二个薄片的缓冲模式从“通过”改变为“缓冲”,以使得在将第二个薄片与第三个薄片相互重叠的状态下排出。
接着,将参考图3、7C、9A至9C、11、16以及图15中的流程图来说明订钉模式中的薄片流。
当按下如图9B中所示的整理菜单选择画面上的“订钉”键时,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如图9C中示出的订钉设置画面,并且用户能够选择诸如角部订钉和两处订钉等的装订方法。
在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整理器500中,对堆叠在处理托盘630上的薄片进行订钉处理。因此,在选择了如图9B中示出的整理菜单选择画面上的“订钉”键的情况下,堆叠托盘701(“上托盘”)被灰化显示以使得其不能被选择作为排出目的地。
当用户设置为订钉模式并且输入了作业时,CPU电路单元900中的CPU 901将各个薄片的与作业相关的信息预先告知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 952。与作业相关的信息包括大小、克重、薄片移位方向、薄片排出目的地和订钉指定信息等。
首先,CPU 952通过订钉器移动马达M18将订钉器601移动到订钉位置和与薄片大小相关的位置。接着,CPU 952与在移位整理模式中将薄片排出到堆叠托盘700上的情况一样将薄片输送到下输送路径522。在移位整理模式中,薄片在未被堆叠在处理托盘630的情况下被排出到堆叠托盘700上,然而,在订钉模式中,薄片如图7C中所示被排出到处理托盘630上。
将参考图15说明在图11的上述流程图中在对薄片N设置为订钉模式的情况下执行的处理FB。
在步骤S1201中,CPU 952判断在处理托盘630上是否存在先前打印作业的薄片或者在处理托盘上是否存在先前副本组的薄片。在处理托盘630上不存在薄片的情况下(步骤S1201中为“否”),在步骤S1214中,CPU 952将薄片N的缓冲模式设置为“通过”。
尽管在处理FB中未作说明,但每次将薄片排出到处理托盘630上,都由对齐构件641进行对齐操作。此外,当将构成册子的全部薄片都堆叠在处理托盘630上时,在对最后堆叠的薄片的对齐操作完成后,驱动订钉马达M17并且订钉器601装订薄片束。在订钉器601完成装订操作后,摇动马达M19被驱动以降下束排出辊680a,以使得束排出辊对680夹持并且将薄片束P排出到堆叠托盘700上。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01中,在先前作业的薄片或者先前副本组的薄片被堆叠在处理托盘上的情况下(步骤S1201中为“是”),在步骤S1202中,CPU 952判断薄片N是否为该副本组的第一个薄片。
在薄片N是第一个薄片的情况下(步骤S1202中为“是”),则在步骤S1203中,CPU 952判断薄片N的克重是否大于256gsm。在薄片N的克重大于256gsm的情况下(步骤S1203中为“是”),在步骤S1204中,CPU 952将0分配给在RAM 954上准备的缓冲计数器C,并且在步骤S1205中,CPU 952将薄片N的缓冲模式设置为“通过”。
缓冲计数器C表示进行缓冲的薄片的数量。在厚纸的情况下,将缓冲计数器C设置为0以使得不进行缓冲。在不进行缓冲的情况下,CPU 952预先指示图像形成设备10的CPU 901以扩大在薄片N与前一个薄片之间的薄片间隔。
在步骤S1203中,在薄片N的克重不超过256gsm的情况下(步骤S1203中为“否”),在步骤S1206中,CPU 952将3分配给缓冲计数器C。更具体地,在薄片不是厚纸的情况下,最多对3个薄片进行缓冲。
接着,在步骤S1207中,CPU 952将薄片N的缓冲模式设置为“缓冲”,并且在步骤S1208中减少缓冲计数器C的值。
当在步骤S1202中薄片N不是该副本组的第一个薄片时(步骤S1202中为“否”),在步骤S1209中,CPU 952判断缓冲计数器C的值是否超过0。当缓冲计数器C的值为0时(步骤S1209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214。
当缓冲计数器C的值大于0时(步骤S1209中为“是”),在步骤S1210中,CPU 952判断薄片N的克重是否超过256gsm。当薄片N的克重不超过256gsm时(步骤S 1210中为“否”),在步骤S1211中,CPU 952判断缓冲计数器C的值是否为1或者薄片N是否为该副本组的最终薄片。
在缓冲计数器C表示1或者薄片N是该副本组的最终薄片的情况下(步骤S1211中为“是”),在步骤S1212中,CPU 952将薄片N的缓冲模式设置为“最终薄片”,并且在步骤S1213中,将0分配给缓冲计数器C。
在步骤S1211中,在缓冲计数器C不表示1并且薄片N不是该副本组的最终薄片的情况下(步骤S1211中为“否”),在步骤S1207中,CPU 952将薄片N的缓冲模式设置为“最终模式”。
在步骤S1210中薄片N的克重超过256gsm的情况下(步骤S1210中为“是”),在步骤S1212中,CPU 952将薄片N的缓冲模式设置为“最终薄片”。换言之,在未将厚纸保持在缓冲路径523中的情况下将厚纸排出到处理托盘630上。
图16中的模式4和5示出设置为订钉模式的薄片的排出模式。模式4和5中示出的薄片是从第二副本以后的薄片。
在模式4中,第一到第四个薄片是普通纸。对第一个到第三个薄片进行缓冲,并且将这三个薄片在相互重叠的状态下排出到处理托盘上。将参考图15中的流程图说明在该情况下的操作。
对于第一个薄片,按照步骤S1201、S1202、S1206、S1207和S1208的顺序进行处理。对于第二个薄片,按照步骤S1201、S1202、S1209、S1210、S1211、S1207和S1208的顺序进行处理。对于第三个薄片,按照步骤S1201、S1202、S1209、S1210、S1211、S1212和S1213的顺序进行处理。对于第四个薄片,按照步骤S1201、S1202、S1209和S1214的顺序进行处理。
在模式5中,第一到第四个薄片是厚纸。相应地,薄片都不进行缓冲。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在从图像形成设备排出的薄片之间的间隔以使得其与正常的间隔相比更宽。
如上所述,克重小于预定值的薄片被多个相互重叠地一次排出到堆叠托盘上,从而使薄片降下的速度不比逐个排出薄片的情况下的速度低。相应地,能够对克重比预定值小的薄片进行与薄片克重不比预定值小的情况相同的良好的对齐操作。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7)
1.一种薄片堆叠设备,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要输送的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
重叠单元,用于将要输送的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并且输送重叠后的薄片;
堆叠托盘,其中由所述重叠单元作为重叠后的薄片输送的薄片束或者在不通过所述重叠单元与其它薄片进行重叠的情况下所输送的薄片被排出到所述堆叠托盘上;
对齐单元,用于将堆叠在所述堆叠托盘上的薄片对齐;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与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表示重量比预定重量小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重叠单元将该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来将该薄片排出到所述堆叠托盘上,并且在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与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表示重量不比所述预定重量小的情况下,在不通过所述重叠单元将该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的情况下将该薄片排出到所述堆叠托盘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堆叠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与薄片N的重量相关的信息表示重量比所述预定重量小、并且薄片N是原稿的一组副本的最终薄片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重叠单元以将薄片N与前一个薄片N-1相互重叠,其中,N是自然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堆叠设备,其特征在于,即使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与薄片N的重量相关的信息表示重量不比预定重量小,在薄片N的后一个薄片N+1是原稿的一组副本的最终薄片、并且与薄片N+1的重量相关的信息表示重量比所述预定重量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也控制所述重叠单元以将薄片N与薄片N+1相互重叠,其中,N是自然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堆叠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薄片检测单元,所述薄片检测单元用于在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堆叠托盘的上游侧检测薄片的后边缘或者薄片束的后边缘,
其中,不管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与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如何,在由所述薄片检测单元检测到薄片的后边缘或者薄片束的后边缘之后已经过预定时间段的情况下,所述对齐单元都开始对齐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堆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获取薄片的克重作为与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堆叠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订单元,所述装订单元用于对包括多个薄片的薄片束进行装订处理,
其中,在指定了对将要输送的薄片执行装订处理、并且在所述装订单元中不存在与将要与该薄片一起进行装订处理的薄片束不同的薄片束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不管与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如何,都使得在不通过所述重叠单元将该薄片与后续薄片重叠的情况下输送该薄片。
7.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薄片上形成图像;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要输送的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
重叠单元,用于将通过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并且输送重叠后的薄片;
堆叠托盘,其中由所述重叠单元作为重叠后的薄片输送的薄片束或者在不通过所述重叠单元与其它薄片进行重叠的情况下所输送的薄片被排出到所述堆叠托盘上;
对齐单元,用于将堆叠在所述堆叠托盘上的薄片对齐;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与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表示重量比预定重量小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重叠单元将该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来将该薄片排出到所述堆叠托盘上,并且在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与薄片的重量相关的信息表示重量不比所述预定重量小的情况下,在不通过所述重叠单元将该薄片与其它薄片重叠的情况下将该薄片排出到所述堆叠托盘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71997A JP5921108B2 (ja) | 2011-08-05 | 2011-08-05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JP2011-171997 | 2011-08-0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10479A CN102910479A (zh) | 2013-02-06 |
CN102910479B true CN102910479B (zh) | 2015-04-29 |
Family
ID=47609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77996.1A Active CN102910479B (zh) | 2011-08-05 | 2012-08-06 | 薄片堆叠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714538B2 (zh) |
JP (1) | JP5921108B2 (zh) |
CN (1) | CN10291047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21108B2 (ja) * | 2011-08-05 | 2016-05-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JP6115061B2 (ja) * | 2011-12-07 | 2017-04-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6092584B2 (ja) * | 2012-11-09 | 2017-03-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6016965A (ja) * | 2014-07-10 | 2016-02-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6459292B2 (ja) * | 2014-08-13 | 2019-01-30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後処理システム |
JP6579822B2 (ja) * | 2015-06-25 | 2019-09-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 |
EP3299321B1 (en) * | 2016-09-21 | 2024-02-14 | Duplo Seiko Corporation | Process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 stacker part |
JP7035456B2 (ja) * | 2017-11-01 | 2022-03-1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シート積載装置、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10899573B2 (en) * | 2018-03-19 | 2021-01-26 | Ricoh Company, Ltd. | Folding device with skew correction |
US11618645B2 (en) | 2020-03-27 | 2023-04-04 |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 Recording material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JP2022094043A (ja) * | 2020-12-14 | 2022-06-2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90873A (zh) * | 2004-04-27 | 2005-11-0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的送纸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01311089A (zh) * | 2007-05-23 | 2008-11-26 | 佳能株式会社 |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57012B2 (ja) * | 2000-02-29 | 2006-12-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状媒体処理装置 |
JP3980834B2 (ja) * | 2001-01-12 | 2007-09-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状媒体整合装置 |
JP3768965B2 (ja) * | 2002-04-01 | 2006-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298360B2 (ja) * | 2003-03-07 | 2009-07-15 |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217566B2 (ja) * | 2003-09-01 | 2009-02-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98087B2 (ja) * | 2003-11-17 | 2010-07-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積載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612880B2 (ja) * | 2005-08-29 | 2011-01-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 |
JP2008063063A (ja) * | 2006-09-06 | 2008-03-21 | Ricoh Co Ltd | シート整合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07851B2 (ja) * | 2008-06-27 | 2013-06-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11477A (ja) * | 2008-11-06 | 2010-05-20 | Fuji Xerox Co Ltd | 記録材収容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記録材処理装置 |
JP5365269B2 (ja) * | 2009-03-09 | 2013-12-1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後処理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5288377B2 (ja) * | 2009-07-10 | 2013-09-1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5769491B2 (ja) * | 2010-05-18 | 2015-08-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バッファ装置 |
JP5828665B2 (ja) * | 2010-05-18 | 2015-12-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09436B2 (ja) * | 2010-08-25 | 2015-04-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91531B2 (ja) * | 2011-01-12 | 2015-04-0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5741240B2 (ja) * | 2011-06-15 | 2015-07-0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13028433A (ja) * | 2011-07-28 | 2013-02-07 | Canon Inc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21108B2 (ja) * | 2011-08-05 | 2016-05-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JP6115061B2 (ja) * | 2011-12-07 | 2017-04-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2011
- 2011-08-05 JP JP2011171997A patent/JP5921108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8-02 US US13/565,587 patent/US8714538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8-06 CN CN201210277996.1A patent/CN102910479B/zh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3-18 US US14/218,654 patent/US901074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90873A (zh) * | 2004-04-27 | 2005-11-0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的送纸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01311089A (zh) * | 2007-05-23 | 2008-11-26 | 佳能株式会社 |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197590A1 (en) | 2014-07-17 |
US9010743B2 (en) | 2015-04-21 |
JP5921108B2 (ja) | 2016-05-24 |
US8714538B2 (en) | 2014-05-06 |
CN102910479A (zh) | 2013-02-06 |
US20130032988A1 (en) | 2013-02-07 |
JP2013035642A (ja) | 2013-0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10479B (zh) | 薄片堆叠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 |
JP4580431B2 (ja) | 後処理装置 | |
US7780164B2 (en) |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2249116B (zh) | 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8012755A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0432608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25157B2 (ja) |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6545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2012166924A (ja) | 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907844B (zh) | 对记录用纸进行包括打孔处理和装订处理的后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 | |
US20070166088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program for image forming | |
CN100430840C (zh) | 具薄片插入功能的薄片处理装置、其控制方法和成像装置 | |
JP5298924B2 (ja) |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US20120319344A1 (en) | Sheet atacker and finisher | |
JP4934171B2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用紙後処理方法 | |
JP4638517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 | |
JP4684929B2 (ja) |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08012757A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11201652A (ja) | 記録材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5197237B2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012756A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6112081B2 (ja) |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155915B2 (ja)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150063B2 (ja) |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5533326B2 (ja) |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