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9116B - 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49116B
CN102249116B CN201110121746.4A CN201110121746A CN102249116B CN 102249116 B CN102249116 B CN 102249116B CN 201110121746 A CN201110121746 A CN 201110121746A CN 102249116 B CN102249116 B CN 1022491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ne
sheet material
bundle
retained part
process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217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49116A (zh
Inventor
渡边洁
阿部英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249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9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491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91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18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blade f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3Compressing, i.e. diminishing thickness
    • B65H2301/51232Compressing, i.e. diminishing thickness for flatt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2Side portions
    • B65H2701/1321Side portions of folded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3212Fold, spine portion of folded art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Landscapes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提供可使方形化处理之后的书脊的形状稳定化的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为了使得片材摞束(S)的书脊(Sb)方形化,使书脊(Sb)方形化的书脊处理装置(400)在通过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夹持书脊(Sb)的状态下、通过在借助于加压辊(411)对书脊(Sb)加压的同时移动从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伸出的书脊(Sb)来执行书脊的方形化。

Description

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并且,更特别地,涉及折叠和装订片材摞束的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规上,存在下述这样的诸如复印机或激光束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这样的片材处理装置:该片材处理装置在图像被形成在片材上之后取入片材,并且折叠和装订取入的片材或片材摞束。为了装订片材摞束,这些常规的片材处理装置例如通过叠放小于或等于约20张片材的预定数量的片材并且借助于折叠单元的缝合/折叠机器折叠所述片材,以册子状形成片材摞束。另外,由该缝合/装订机器折叠的片材摞束包含被简单地折叠的片材摞束、被骑马钉装和折叠的片材摞束、或作为用线或订书钉来装订片材摞束的替代而用粘接剂(无线装订)折叠的片材摞束。
但是,任何片材摞束多少具有弹性,因此,如后面将描述的图8A和图8B所示,片材摞束被折叠,然后,作为所述片材摞束的折叠部分的书脊的周边膨胀,由此形成U形。该片材摞束不能平放,并且,当片材被堆叠时,片材摞束变得不稳定并且可能倒塌。因此,难以通过堆叠片材来存放或搬运片材摞束。
因此,为了防止该问题,片材处理装置具有对片材摞束的书脊加压的加压辊,该加压辊在对书脊加压的同时沿书脊行走,并且碾平弯曲的书脊和使书脊呈方形。该片材处理装置具有从片材摞束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这两面来夹持书脊的相邻部分的夹持单元、和从与前表面和后表面都正交的方向对从夹持单元向外面伸出的书脊加压并且使书脊呈方形的加压单元(加压辊)。此外,当使书脊方形化时,通过沿书脊一体化地移动夹持单元和加压单元,书脊被方形化(美国专利No.7431274)。
但是,当该常规的片材处理装置在沿书脊移动加压单元的同时对书脊加压时,不仅被加压的书脊而且接着要被加压的片材摞束的另一书脊根据该片材摞束的刚度或伸出程度而畸变。当该加压单元在这种状态下沿片材摞束的书脊移动时,接着要被加压的书脊也在畸变状态下被加压。
此外,当接着要被加压的书脊以这种方式在畸变状态下被加压时,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方形化处理之后的形状不能变得稳定,并且形状的外观不佳,例如,使得有褶皱。另外,难以在书脊被加压时使畸变量或片材摞束的畸变方式稳定化,并且,当加压之前的畸变不同时,片材摞束的受压方式改变。
鉴于上述的问题,提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提供可使书脊方形化处理之后的形状稳定化的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在对折叠的片材摞束的书脊加压的同时沿书脊移动以对书脊执行变形处理的处理部分的片材处理装置。所述处理部分包含:在与折叠的片材摞束的书脊相隔预定的距离的位置中夹持片材摞束的第一夹持部分;沿所述处理部分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对应地设置并且沿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夹持片材摞束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加压书脊和使书脊变形的加压部分;和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分的移动方向的下游并且夹持书脊的第二夹持部分。
如本发明那样,通过在借助于所述加压部分对被所述第一夹持部分伸出和夹持的书脊的端面加压的同时移动书脊之前,通过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夹持书脊,能够稳定化书脊方形化处理之后的形状。
参照附图阅读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的复印机的配置的示图;
图2是用于描述设置在修整器中的作为上述片材处理装置的书脊处理装置的配置的第一示图;
图3A和图3B是用于描述上述书脊处理装置的配置的第二示图;
图4是上述复印机的控制框图;
图5是示出上述修整器的骑马钉装处理和书脊处理控制的流程图;
图6A和图6B是用于描述设置在上述修整器中的书脊处理装置的书脊处理操作的第一示图;
图7是用于描述上述书脊处理装置的书脊处理操作的第二示图;和
图8A和图8B是示出由上述书脊处理装置处理的片材摞束的状态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使用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示出作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的复印机的配置的示图。
图1示出单色/彩色复印机(以下,称为“复印机”)110和复印机主体100,其中,作为片材处理装置的修整器600与该复印机主体100连接。此外,原稿读取部分(图像读取器)121被设置在复印机主体100的上部中,并且,自动读取多张原稿的原稿传送装置120被设置在复印机主体100的上表面上。
此外,当在该复印机110中输出进给信号时,片材从设置在复印机主体100中的盒子107a~107d被进给到图像形成部分101。然后,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分别为图像形成单元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感光鼓101a~101d被转印到这些片材上,并且,这些片材被传送到定影装置111。然后,转印的图像在定影装置111中被永久地定影,并且,上面定影了图像的片材然后从复印机主体100被排出并被传送到修整器600。
这里,修整器600依次取入从复印机主体100排出的片材,并且执行对准多个取入的片材并将所述片材装订成一个摞束的处理。此外,执行诸如装订取入的片材摞束的后端(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端)的钉针处理、在取入的片材的后端附近制作孔的穿孔处理、以及分选/非分选处理、折叠片材摞束的折叠处理和骑马钉装处理之类的各种处理。
另外,对于本实施例,修整器600包含骑马钉装处理装置200、侧钉装处理装置300和作为书脊平坦化处理装置的书脊处理装置400。另外,骑马钉装处理装置200和书脊处理装置400形成骑马钉装装订处理装置700。
此外,该修整器600可在线处理从复印机主体100排出的片材。此外,存在可选地使用修整器600的情况,因此,复印机主体100可被单独地使用。此外,可以一体化形成修整器600和复印机主体100。
此外,该修整器600具有用于将从复印机主体100排出的片材引入内部的一对入口辊602。在该对入口辊602的下游侧,设置选择性地将片材引向侧钉装装订路径X或骑马钉装装订路径Y的切换部件601。
然后,通过一对传送辊603向缓冲辊605传送通过切换部件601而引向侧钉装装订路径X的片材。这里,缓冲辊605是在其周围堆叠和缠绕传送到缓冲辊605的外周的预定数量的片材的辊。传送到缓冲辊605的片材通过布置在下游的切换部件611被堆叠于样品托盘621上,或者通过一对排出辊320被堆叠于侧钉装处理装置300中的中间处理托盘330上。
然后,在中间处理托盘330上堆叠成摞束的片材在必要的情况下被钉装机301对准和钉装,并且通过一对摞束排出辊380a和380b排出到堆叠托盘622上。另外,穿孔单元650被设置在传送辊对603和缓冲辊605之间,并在必要的情况下操作为在传送的片材的后端附近制作孔。
与此相对地,通过切换部件601在骑马钉装装订路径Y上引导的片材然后通过一对传送辊213被容纳于骑马钉装处理装置200的容纳引导件220中,并且被传送,直到片材的前缘与未示出的升降式的片材定位部件接触。另外,钉装器218被设置在容纳引导件220的中间,并且,与砧体(anvil)219协同地装订片材摞束的中心。
此外,在钉装器218的下游,设置形成折叠片材摞束的片材折叠部分的一对折叠辊226a和226b,并且,在与这对折叠辊226a和226b相对的位置中设置突出部件225。折叠辊对226a和226b以及突出部件225形成折叠片材摞束的折叠装置201。
然后,利用该配置的骑马钉装处理装置200传送预定数量的片材,直到前缘与片材定位部件接触以装订为片材摞束,然后借助于钉装器218来选择性地装订中心部分,并进一步对装订的片材摞束进行装订。
另外,当以这种方式折叠片材摞束时,片材定位部件下降,使得片材摞束的钉装位置与折叠辊对226a和226b的中心位置(夹持部)相对。然后,突出部件225向片材摞束突出,使得片材摞束被推入折叠辊对226a和226b之间(夹持部),并且通过被折叠辊对226a和226b夹持而被传送并且折叠成两部分。通过这种手段,以骑马钉装的册子形成片材摞束。
另外,形成该折叠部分的骑马钉装处理装置200也可在不装订片材或片材摞束的情况下折叠片材或片材摞束。在这种情况下,在不在上述的处理中执行钉装器218的操作的情况下折叠片材。此外,骑马钉装的片材摞束或折叠的片材通过折叠辊对226a和226b以及装订摞束传送带401被原样地传送到书脊处理装置400。然后,片材摞束的书脊通过形成用于执行作为变形处理的将书脊方形化为方形的处理部分的书脊处理装置400被变形(方形化),并且被排出到折叠摞束排出托盘480。
这里,如图2所示,书脊处理装置400包含具有第一上部夹持辊405和第一下部夹持辊406的一对第一夹持辊405和406,该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用作用于在与片材摞束的书脊相隔预定距离的位置中夹持(夹持和加压)片材摞束的第一夹持部分。此外,书脊处理装置400具有用作加压部分的加压辊411,加压辊411与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对应地被设置,以从与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的夹持方向正交的方向对在片材摞束的书脊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面加压。此外,该书脊处理装置400包含具有第二上部夹持辊403和第二下部夹持辊404的一对第二夹持辊403和404,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用作夹持(夹持并加压)片材摞束的书脊的第二夹持部分。
此外,在外壳402中一体化地支撑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以及加压辊411。该外壳402被附接到未示出的并且通过将在后面描述的图4所示的外壳传送电动机M1来循环的环形带或链上,并且,当所述带或链循环时移动。
另外,在图2中,由外壳402水平和可旋转地支撑第二上部夹持辊支撑轴407。该第二上部夹持辊支撑轴407的一端被提供有第二上部加压臂414,该第二上部加压臂414通过大致水平和可旋转地设置的第二上部加压臂轴416来可旋转地支撑第二上部夹持辊403。此外,第二上部加压弹簧418被设置在第二上部加压臂414的另一端和外壳402之间,并且向着片材摞束对于第二上部夹持辊403加偏压。
在外壳402中水平和可旋转地支撑第二下部夹持辊支撑轴408。该第二下部夹持辊支撑轴408的一端被提供有第二下部加压臂415,该第二下部加压臂415通过大致水平和可旋转地设置的第二下部加压臂轴417来可旋转地支撑第二下部夹持辊404。此外,第二下部加压弹簧419被设置在第二下部加压臂415的另一端和外壳402之间,并且向着片材摞束对于第二下部夹持辊404加偏压。
该配置允许第二上部夹持辊403和第二下部夹持辊404借助于第二上部加压弹簧418和第二下部加压弹簧419的拉力来夹持片材摞束S的书脊Sb、以及书脊Sb的顶表面和后表面的相邻的部分Sc和Sd。
在外壳402中水平和可旋转地支撑第一上部夹持辊支撑轴409。该第一上部夹持辊支撑轴409的一端被提供有第一上部加压臂420,该第一上部加压臂420通过大致水平和可旋转地设置的第一上部加压臂轴422来可旋转地支撑第一上部夹持辊405。此外,第一上部加压弹簧424被设置在第一上部加压臂420的另一端和外壳402之间,并且向着片材摞束对于第一上部夹持辊405加偏压。
在外壳402中水平和可旋转地支撑第一下部夹持辊支撑轴410。该第一下部夹持辊支撑轴410的一端被提供有第一下部加压臂421,该第一下部加压臂421通过大致水平和可旋转地设置的第一下部加压臂轴423来可旋转地支撑第一下部夹持辊406。此外,第一下部加压弹簧425被设置在第一下部加压臂421的另一端和外壳402之间,并且向着片材摞束对于第一下部夹持辊406加偏压。
该配置允许第一上部夹持辊405和第一下部夹持辊406借助于第一上部加压弹簧424和第一下部加压弹簧425的拉力来夹持片材摞束S的书脊Sb的顶表面和后表面的相邻的部分Sc和Sd。
此外,在图2中,在外壳402中水平和可旋转地支撑支撑轴413。该支撑轴413被提供有加压臂412,该加压臂412借助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压辊轴426来可旋转地支撑加压辊411。此外,加压弹簧427被设置在该加压臂412和外壳402之间,并且,向着片材摞束的书脊Sb对加压辊411加压。该配置允许加压辊411借助于加压弹簧427的拉力来沿与传送方向平行的方向对片材摞束的该书脊Sb加压。
同时,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之间的宽度L1与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之间的宽度L2保持L1>L2的关系。因此,与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的片材摞束传送方向下游侧端433和434的位置相比,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的片材摞束传送方向下游侧端431和432的位置处于片材摞束传送方向的下游。此外,加压辊411被布置在与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的夹持部相对的位置中,并且,通过加压弹簧427被压在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的片材摞束传送方向下游侧端433和434上。
另外,图3A的二点连线示出在夹持和加压片材摞束S的书脊Sb之前的状态,并且,图3B的二点连线示出夹持和加压片材摞束S的书脊Sb的状态。此外,箭头J表示当书脊处理装置400执行书脊处理时书脊处理装置400在借助于加压辊411对片材摞束S的书脊Sb加压的同时移动书脊Sb的方向。
这里,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相对于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位于该书脊处理装置400的移动方向的上游。这样,当书脊处理装置400沿该方向移动时,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在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以及加压辊411之前移动,并且从两侧夹持片材摞束S的书脊Sb和相邻部分。此后,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然后从两侧夹持片材摞束S的相邻的部分。
图4是复印机110的控制框图,并且,在图4中,CPU电路630被布置在复印机主体100的预定位置中。该CPU电路630包含存储控制程序的ROM 631、暂时保持控制数据的区域、和用作用于控制所涉及的计算的工作区域的RAM 650。
此外,在图4中,外部接口(I/F)637被设置在复印机110和计算机(外部PC)620之间。当从计算机620接收打印数据时,该外部接口637将该数据展开成位图图像,并且将得到的结果输出到图像形成控制部分634。然后,该图像形成控制部分634将该数据输出到打印机控制部分635,并且,打印机控制部分635将来自图像形成控制部分634的数据输出到图像形成部分101。另外,由原稿读取部分121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从图像读取器控制部分633被输出到图像形成控制部分634,并且图像形成控制部分634输出该图像输出到打印机控制部分635。
此外,操作部分610包含用于设定与图像形成有关的各种功能的多个键和在上面显示设定的状态的显示部分。此外,操作部分610向CPU电路630输出与由用户实施的各键的操作对应的键信号,并且基于来自CPU电路630的信号在显示部分上显示对应的信息。CPU电路630根据存储于ROM 631中的控制程序和操作部分610中的设定来控制图像形成控制部分634,并且通过原稿进给控制部分632控制原稿传送装置120。此外,CPU电路630分别通过图像读取器控制部分633来控制原稿读取部分121、通过打印机控制部分635来控制图像形成部分101、以及通过修整器控制部分660控制修整器600。
另外,对于本实施例,修整器控制部分660被安装在修整器600中并且通过与CPU电路630交换信息来控制修整器600的驱动。此外,可能能够一体化地在装置主体侧设置修整器控制部分660和CPU电路630,以从装置主体侧直接控制修整器600。
此外,该修整器控制部分660通过网络接口861与骑马钉装装订装置控制部分701连接。这里,该骑马钉装装订装置控制部分701包含CPU 702、RAM 703和ROM 704。当向修整器控制部分660发送和从修整器控制部分660接收信号时,CPU 702控制书脊处理装置400和骑马钉装处理装置200。RAM 703存储书脊处理装置400和骑马钉装处理装置200的处理信息。ROM 704存储书脊处理装置400和骑马钉装处理装置200的控制过程。
书脊处理装置400包含移动外壳402的外壳传送电动机M1、驱动装订摞束传送带401的片材摞束传送电动机M2和通过外壳402检测加压辊411是否处于原位置的加压辊原位传感器S1。此外,书脊处理装置400通过I/O 705与CPU 702连接。
此外,基于来自CPU 702的信号,书脊处理装置400借助于外壳传送电动机M1来移动外壳402,并且借助于片材摞束传送电动机M2来驱动装订摞束传送带401。此外,CPU 702借助于加压辊原位传感器S1来检测加压辊411是否处于原位置。
骑马钉装处理装置200包含驱动折叠辊对226a和226b的旋转的折叠传送驱动电动机M4、和使得突出部件225往复运动的突出部件驱动电动机M5。此外,骑马钉装处理装置200包含检测突出部件225的最突出位置的突出部件位置传感器S3,并且通过通信接口706与CPU 702连接。
此外,基于来自CPU 702的信号,骑马钉装处理装置200借助于折叠辊驱动电动机M4来驱动折叠辊对226a和226b的旋转,并且借助于突出部件驱动电动机M5使得突出部件225往复运动。此外,CPU702借助于突出部件位置传感器S3来检测突出部件225的最突出位置。
下面,将参照图5中所示的流程图来描述骑马钉装装订装置控制部分701中的骑马钉装处理装置200的骑马钉装处理和书脊处理装置400的书脊处理控制。
当装订处理开始时,骑马钉装装订装置控制部分701首先执行初始化,以使书脊处理装置400移动到原位置(步骤1)。然后,骑马钉装装订装置控制部分701驱动外壳传送电动机M1(步骤2),并且移动书脊处理装置400,使得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的夹持线K(参见图3A和图3B)到达比片材摞束S的端面更接近外侧的位置。另外,此时,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以及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不保持片材摞束并且相互接触。
然后,当钉装的片材摞束下降使得片材摞束的中心部分与折叠辊对226a和226b的中心位置(夹持部)相对时,折叠传送驱动电动机M4和突出部件驱动电动机M5被驱动(步骤3)。因此,突出部件225向片材摞束突出,并且,片材摞束被推入折叠辊对226a和226b之间(夹持部),并且被折叠辊对226a和226b夹持和传送,并且被折叠成两部分。
此外,片材摞束传送电动机M2被驱动。因此,通过装订摞束传送带401传送被折叠成两部分的片材摞束。然后,突出部件225被放在突出部件225最突出的位置中,并且,当检测该突出的突出部件位置传感器S3被打开(在步骤4中为“是”)时,折叠传送驱动电动机M4在预定的驱动量之后停止(步骤5)。此外,片材摞束传送电动机M2停止。因此,折叠辊对226a和226b以及装订摞束传送带401停止并且片材摞束的传送停止。
另外,传送停止位置指的是片材摞束S的书脊Sb处于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的片材摞束传送方向下游侧端431和432的上游且处于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的片材摞束传送方向下游侧端433和434的下游的位置。即,对于本实施例,在片材摞束被折叠成两部分之后,片材摞束在书脊Sb从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突出的状态下停止。
接着,当片材摞束S以这种方式被定位时,外壳传送电动机M1被驱动(步骤6)。作为结果,书脊处理装置400从在片材摞束移动方向的横侧的待机位置沿箭头J的方向开始移动。此外,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然后开始从两侧夹持片材摞束S的书脊Sb和相邻部分。接着,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在从两侧夹持书脊Sb的相邻部分Sc(Sd)的同时移动,并且,加压辊411在夹持片材摞束S的书脊Sb的端面的同时移动。然后,如图6B所示,书脊Sb被方形化。
另外,为了适当地使书脊Sb变形,书脊Sb从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的突出量根据基于形成片材摞束S的片材的厚度、基重(basisweight)和数量所确定的片材摞束的刚度而改变。例如,当片材摞束的刚度较高时,与具有较低刚度的片材摞束相比,片材摞束不太可能变形,因此,停止片材摞束的位置发生改变,使得突出量变得比具有较低刚度的片材摞束的突出量大。此外,根据被处理的片材摞束的刚度,在适当的范围中确定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以及加压辊411之间的间隔,使得书脊Sb的畸变量或书脊Sb的畸变方式变得稳定。
这里,当加压辊411在相邻的部分被夹持的状态下、在借助于加压辊411对书脊Sb的侧面加压的同时移动书脊Sb时,书脊Sb被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夹持。由此,在图3A和图3B所示的夹持线K和夹持线M之间拉动片材摞束S的相对于被加压的区域的先行区域。此外,在以这种方式拉动书脊Sb的状态下,通过移动加压辊411,能够防止书脊Sb的开始被加压的区域事先畸变。作为结果,由于加压辊411的加压力导致的书脊Sb的畸变量和书脊Sb的畸变方式变得稳定,并且,加压处理之后的书脊Sb的形状变得稳定。
然后,当书脊处理装置400如图7所示的那样移动到片材摞束S的另一端时,外壳传送电动机M1停止(步骤7),并且,使书脊平坦化的处理被完成。因此,如图8A所示的那样膨胀和弯曲的书脊Sb具有图8B所示的碾平和方形化的形状。
接着,片材摞束传送电动机M2和折叠传送驱动电动机M4被驱动(步骤8),以借助于折叠辊对226a和226b以及装订摞束传送带401来重新开始片材摞束S的传送。因此,片材摞束S被排出并依次堆叠于折叠摞束排出托盘480上。此外,当片材摞束S被排出到折叠摞束排出托盘480上时,折叠传送驱动电动机M4停止(步骤9)。另外,当完成该片材摞束排出操作时,检测排出的片材摞束S是否是最后的片材摞束(步骤10)。并且,如果排出的片材摞束不是最后的片材摞束(在步骤10中为“否”),那么重复步骤1~步骤8,而如果排出的片材摞束S是最后的片材摞束(在步骤10中为“是”),那么完成骑马钉装处理。
如上所述,对于本实施例,为了使书脊Sb方形化,片材摞束S的书脊Sb被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夹持,并且,书脊Sb的相邻部分被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夹持。即,在通过对通过加压辊411突出并且被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夹持的书脊的端面加压而移动书脊之前,书脊被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夹持。通过该配置,当书脊Sb的端面被加压时,书脊Sb的要被加压的区域被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以及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拉动。
然后,通过在该拉动状态下对书脊Sb加压,能够防止接着要被加压的书脊的区域由于加压辊411的移动而事先畸变。作为结果,能够稳定地对书脊Sb加压并在方形化处理之后使书脊Sb的形状稳定化。即,当书脊Sb变形时,通过借助于拉动书脊Sb来对书脊Sb加压,能够在对书脊Sb加压时使畸变量和书脊Sb的畸变方式稳定化,并且在方形化处理之后使书脊Sb的形状稳定化。
另外,通过本实施例,虽然用诸如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的一对辊来形成突出并夹持片材摞束的书脊的第一夹持部分,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当第一夹持部分被设置在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的移动方向的上游,并且作为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的替代,第一夹持部分包含至少一个不旋转的引导部件时,可以提供相同的效果。
此外,虽然通过本实施例,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被布置为沿移动方向领先于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以及加压辊411,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能能够在第一夹持辊对405和406的移动方向的两侧(上游侧和下游侧)设置两个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并且用可相互接触和分离的一对旋转部件形成各个第二夹持辊对403和404。
此外,当书脊处理装置400从待机位置移动时,移动方向的两个第二夹持辊对中的上游的一对被分离机构分离。此外,当书脊处理装置400沿相反的方向移动以返回待机位置时,在相反方向上的移动方向的两个第二夹持辊对中的上游的一个被分离。作为结果,不仅当书脊处理装置400沿往复运动的一个方向移动时,而且当书脊处理装置400沿往复运动的相反方向移动时,能够执行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变形处理的方形化处理,并且,通过沿书脊进行往复运动并使书脊方形化来提高生产率。
虽然已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样的变更方式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在2010年5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113298的权益,在此引入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Claims (9)

1.一种片材处理装置,所述片材处理装置包括处理部分,所述处理部分在对折叠的片材摞束的书脊加压的同时沿书脊移动以使所述书脊变形为方形形状,
其中,所述处理部分包含:
第一夹持部分,其沿折叠的片材摞束的书脊移动,并且夹持折叠的片材摞束以使得折叠的片材摞束的书脊从第一夹持部分的一端伸出预定距离;
加压部分,其在所述处理部分对所述书脊执行变形处理时沿所述处理部分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对应地设置,沿折叠的片材摞束的书脊移动,并且对从第一夹持部分的所述端伸出的书脊进行加压;以及
第二夹持部分,其被设置在所述处理部分的移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夹持部分的下游,沿折叠的片材摞束的书脊移动,并且其夹持包括书脊的折叠的片材摞束。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包含一对旋转部件,以及
所述加压部分被布置在与该对旋转部件的夹持部相对的位置中。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包含至少一个引导部件,以及
所述加压部分被布置在与所述引导部件相对的位置中。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包含能够相互接触和分离的、被设置在所述处理部分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分的两侧的两对旋转部件,以及
当所述处理部分沿书脊往复运动以使书脊变形时,往复运动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两对旋转部件中的上游的一对旋转部件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片材处理装置,还包括折叠部分,在所述折叠部分正在传送片材摞束的同时所述折叠部分折叠片材摞束,
其中,被设置在所述折叠部分的下游的所述处理部分使由所述折叠部分折叠的片材摞束的书脊变形。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分,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折叠部分,其折叠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分在上面形成图像的片材;以及
处理部分,其在对通过所述折叠部分折叠的片材摞束的书脊加压的同时沿所述书脊移动以使所述书脊变形为方形形状,
其中,所述处理部分包含:
第一夹持部分,其沿折叠的片材摞束的书脊移动,并且夹持折叠的所述片材摞束以使得折叠的片材摞束的书脊从第一夹持部分的一端伸出预定距离;
加压部分,其在所述处理部分对所述书脊执行变形处理时沿所述处理部分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对应地被设置,沿折叠的片材摞束的书脊移动,并且对从第一夹持部分的所述端伸出的书脊进行加压;以及
第二夹持部分,其被设置在所述处理部分的移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夹持部分的下游,沿折叠的片材摞束的书脊移动,并且其夹持包括书脊的折叠的片材摞束。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包含一对旋转部件,以及
所述加压部分被布置在与该对旋转部件的夹持部相对的位置中。
8.根据权利要求6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包含至少一个引导部件,以及
所述加压部分被布置在与所述引导部件相对的位置中。
9.根据权利要求6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包含能够相互接触和分离的、被设置在所述处理部分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分的两侧的两对旋转部件,以及
当所述处理部分沿书脊往复运动以使书脊变形时,所述两对旋转部件中的上游的一对旋转部件被分离。
CN201110121746.4A 2010-05-17 2011-05-12 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2491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3298 2010-05-17
JP2010113298A JP5178776B2 (ja) 2010-05-17 2010-05-17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9116A CN102249116A (zh) 2011-11-23
CN102249116B true CN102249116B (zh) 2014-04-30

Family

ID=44486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21746.4A Active CN102249116B (zh) 2010-05-17 2011-05-12 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59630B2 (zh)
EP (1) EP2388221B1 (zh)
JP (1) JP5178776B2 (zh)
CN (1) CN1022491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85136B2 (ja) * 2010-03-16 2014-09-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背面形成装置、及び製本装置
JP2012201462A (ja) * 2011-03-25 2012-10-22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13049524A (ja) * 2011-08-31 2013-03-14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折り処理装置及びシート折り方法
EP2634125B1 (en) 2012-03-01 2014-08-06 SDD Holding B.V. Device for folding a stack of sheets
JP5817809B2 (ja) 2013-01-18 2015-11-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928399B2 (ja) * 2013-04-05 2016-06-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
JP6458490B2 (ja) * 2014-12-25 2019-01-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折り増し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処理装置
US9789660B2 (en) * 2015-01-23 2017-10-17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and folded sheet pressing method
US9932199B2 (en) * 2015-03-09 2018-04-03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6537303B2 (ja) * 2015-03-09 2019-07-03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561530B2 (ja) * 2015-03-26 2019-08-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記録材折り増し装置、記録材綴じ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271154B2 (ja) * 2018-12-10 2023-05-11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215291B2 (ja) * 2019-03-28 2023-01-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増し折り装置、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66620A (en) * 1935-02-25 1937-01-05 Curtis Publishing Company Book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7431274B2 (en) * 2004-02-27 2008-10-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or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JP2009007165A (ja) * 2007-05-30 2009-01-15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523593B2 (en) * 2005-06-14 2009-04-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0413B2 (ja) * 2004-02-27 2010-10-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束背面折り部平坦処理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48059B2 (ja) * 2005-05-19 2010-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束背部処理装置、シート束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84321A (ja) * 2007-01-31 2008-08-14 Duplo Corp 後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66620A (en) * 1935-02-25 1937-01-05 Curtis Publishing Company Book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7431274B2 (en) * 2004-02-27 2008-10-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or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US7523593B2 (en) * 2005-06-14 2009-04-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9007165A (ja) * 2007-05-30 2009-01-15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78782A1 (en) 2011-11-17
JP2011241023A (ja) 2011-12-01
EP2388221A1 (en) 2011-11-23
JP5178776B2 (ja) 2013-04-10
CN102249116A (zh) 2011-11-23
EP2388221B1 (en) 2013-07-24
US8459630B2 (en) 2013-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9116B (zh) 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455671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US7922165B2 (en)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964805A2 (en) Sheet folding and creasing apparatus allowing intermittent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sheets and the creasing unit
CN102910479B (zh) 薄片堆叠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07076793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59629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342496B2 (en) Printing system, printing apparatus, job processing method, storage medium, and program
CN102126371B (zh) 片材后处理装置和成像设备
US8774702B2 (en)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8087655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receiving member
US20130049278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heet fold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217367B (zh)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及折叠片材推压方法
US8302951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4012049B2 (ja) 裁断装置及びその裁断装置を具備する画像形成の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6410018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946478B2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US8544834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11270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3047144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折り方法
JP2012153532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折り方法
JP2016011193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シート増し折り方法
JP5511499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50063B2 (ja)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3014431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折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