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4769A - 操作装置、人体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装置、人体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54769A CN102854769A CN2012102042137A CN201210204213A CN102854769A CN 102854769 A CN102854769 A CN 102854769A CN 2012102042137 A CN2012102042137 A CN 2012102042137A CN 201210204213 A CN201210204213 A CN 201210204213A CN 102854769 A CN102854769 A CN 1028547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tecting unit
- personnel
- state
- sensing range
- operating mea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4—Power supply control, e.g. power-saving mode, automatic power turn-off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16—User-machine interface; Display panels; Control consol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06—Monitoring of events, devices or parameters that trigger a change in power modality
- G06F1/3231—Monitoring the presence, absence or movement of us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6—Control thereof using a low-power mode, e.g. standb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操作装置、人体检测装置、控制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操作装置包括:消耗第一量的电力的第一状态;第二状态,消耗第二量的电力的第二状态,第二量小于第一量;第一检测单元,在第二状态下向第一检测单元供给电力,第一检测单元具有第一检测范围且检测第一检测范围中的人员;第二检测单元,其具有第二检测范围且检测第二检测范围中的人员,其中,第一检测范围宽于第二检测范围,并且第二检测单元所需的电力大于第一检测单元所需的电力;传送部分,当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传送部分向第二检测单元传送所需的电力;以及指示部分,其在第二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指示操作装置将状态从第二状态变更为第一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操作装置、人体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节约能源,迄今为止已提出了这样一种装置:即,该装置在设定为电力消耗状态时被设定为待机状态,在该电力消耗状态中,当未使用该装置时的电力消耗小于当使用该装置时的电力消耗,并且当传感器检测到人员已接近装置时该装置从待机状态恢复。
例如,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6-242226中所讨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热电红外线传感器。如果热电红外线传感器的传感器信号接通,则将定影装置的温度设定为当进行图像形成操作时所设定的温度,并且解除睡眠模式。
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10-217303中所讨论的图像处理装置具有下述结构。也就是说,该图像处理装置具有的电力模式包括在装置中电力供给状态不同的常规模式和节能模式。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电源控制器,电源控制器能够在节能模式下操作并且当检测到触发脉冲时切换至另一电力模式。另外,图像处理装置包括人体检测器和第二人体检测器。人体检测器设置为对为了输入触发脉冲而接近装置的人体进行检测。第二人体检测器设置为对为了不同于输入触发脉冲的目的而接近装置的人体进行检测。如果当人体检测器在节能模式下已检测到人体时第二人体检测器未检测到人体,则电源控制器切换至常规模式。如果当人体检测器已检测到人体时第二人体检测器检测到人体,则电源控制器维持节能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装置,其与在睡眠模式(即,节能模式)中能够检测到人员的状态下启动检测单元时相比能够减少电力消耗。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由人员操作的操作装置。所述操作装置包括: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操作装置消耗第一量的电力;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中所述操作装置消耗第二量的电力,所述第二量小于所述第一量;第一检测单元,在所述第二状态下向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供给电力,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具有第一检测范围并且检测所述第一检测范围中的人员;第二检测单元,其具有第二检测范围并且检测所述第二检测范围中的人员,其中,所述第一检测范围宽于所述第二检测范围,并且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大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传送部分,当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所述传送部分向所述第二检测单元传送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以及指示部分,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所述指示部分指示所述操作装置将状态从所述第二状态变更为所述第一状态。
根据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的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当从上方观察时,所述第二检测范围存在于所述第一检测范围之内。
根据基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检测单元中至少之一包括多个检测部分,并且所述检测部分中的每一个具有不同的检测范围。
根据基于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第一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操作装置沿横向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并且另一端部不包括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所述检测范围中。
根据基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包括反射传感器,所述反射传感器具有发射光线的光发射部分和接收光线的光接收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具有热电传感器,所述热电传感器应用热电效应检测红外线。
根据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的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第一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与由人员操作的操作装置连接的人体检测装置。所述人体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单元,在第二状态下向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供给电力,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具有第一检测范围并且检测所述第一检测范围中的人员;第二检测单元,其具有第二检测范围并且检测所述第二检测范围中的人员,其中,所述第一检测范围宽于所述第二检测范围,并且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大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传送部分,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所述传送部分向所述第二检测单元传送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以及指示部分,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所述指示部分指示所述操作装置将状态从所述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操作装置消耗第一量的电力,并且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操作装置消耗第二量的电力,所述第二量小于所述第一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与操作装置连接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传送部分,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且第一检测单元已检测到人员时,所述传送部分向第二检测单元传送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以及指示部分,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已检测到人员时,所述指示部分指示所述控制装置从所述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操作装置的状态。所述操作装置的状态可在所述操作装置使用第一量的电力的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操作装置使用第二量的电力的第二状态之间变更,所述第二量小于所述第一量。所述操作装置由人员来操作并且包括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在所述第二状态中被供给电力的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具有第一检测范围并且检测所述第一检测范围中的人员。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具有第二检测范围并且检测所述第二检测范围中的人员。所述第二检测范围小于所述第一检测范围。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比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使用更多的电力来检测人员。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第一量的电力;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第二量的电力,所述第二量小于所述第一量;第一检测单元,当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启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并且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第一区域中的人员;第二检测单元,当由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启动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启动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所需的电力大于启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所需的电力,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第二区域中的人员;以及控制器,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从所述第二状态变更为所述第一状态。
根据基于第九方面所述的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所述第一区域宽于所述第二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在第二状态下可检测到人员的状态下启动检测单元时相比,可以减少电力消耗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使用本发明时相比,可以在抑制错误检测的同时减少电力消耗。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未使用本发明时相比,很少发生错误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未使用本发明时相比,可以以更高的准确度检测意图操作装置的人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未使用本发明时相比,可以在抑制错误检测的同时减少电力消耗。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较少发生错误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可以提供一种人体检测装置,其与未使用本发明时相比可以以更高的准确度检测意图使用装置的人员。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未使用本发明时相比,在减少错误检测的同时,可以通过检测人员来进行从第二状态(诸如睡眠模式)到第一状态(诸如常规模式)的切换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可以减少电力消耗。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较少发生错误检测。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
图3示出了前盖打开的状态;
图4是支撑部分盖的后视图;
图5A是图1中所示部分VA的放大视图;
图5B是沿着图5A中的线VB-VB截取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5C是沿着图5A中的线VC-VC截取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6A-6C分别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人体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
图7示出了第二人体检测部分的示意性结构;
图8示出了透射部件的示意性结构;
图9是支撑部分盖的外部透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中的线X-X截取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11是人体检测装置的框图;
图12示出了反射传感器的相关部分,其中(a)示出了反射传感器的光发射部分发射光的区域和反射传感器的光接收部分接收光的区域,(b)示出了光发射部分的光发射强度分布,以及(c)示出了光接收部分的光接收强度分布;
图13A和13B示出了假定正在操作用户界面的用户所处的位置和假定正在将放置在第一托盘或第二托盘上的纸张取走的用户所处的位置;
图14是示出由CPU进行的睡眠模式解除操作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由CPU进行的变更至睡眠模式操作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由CPU进行的另一变更至睡眠模式操作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7A至17C分别示出了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
图18A至18C分别示出了第一人体检测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且各第一人体检测部分具有不同检测范围的情况;
图19A至19C分别示出了第二人体检测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且各第二人体检测部分具有不同检测范围的情况;以及
图20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所安装的基板与人检测装置的热电传感器所安装的第一基板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视图。图2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对原稿上的图像进行读取的图像读取装置100和将图像记录在记录材料(在下文中可典型地称为“纸张”)上的图像记录装置200。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控制装置300和用户界面(UI)400。控制装置300包括微型计算机(例如包括CPU、ROM、RAM),并且控制整个装置的操作。用户界面(UI)400例如包括触摸面板。用户界面(UI)400将从用户接收到的指令输出到控制装置300,并且对用户提供来自控制装置300的信息。
图像读取装置100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部。图像记录装置200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100的下方,并且控制装置300内置在该图像记录装置200内。用户界面400用作由人员操作的示例性操作部分。用户界面400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部的前侧,即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100的图像读取部分110(稍后描述)的前侧。
首先,将描述图像读取装置100。
图像读取装置100包括对原稿上的图像进行读取的图像读取部分110和将原稿传送到图像读取部分110的原稿传送部分120。原稿传送部分120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100的上部。图像读取部分110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100的下部。
原稿传送部分120包括原稿放置在其上的原稿放置部分121和从原稿放置部分121传送的原稿被排出到其上的原稿排出部分122。将原稿从原稿放置部分121传送到原稿排出部分122。
图像读取部分110包括台板玻璃111、光照射单元112、光引导单元113和成像透镜114。光照射单元112使得用光照射原稿的读取表面(图像表面)。在用来自光照射单元112的光线L照射原稿的读取表面之后,光引导单元113对从原稿的读取表面反射的反射光线L进行引导。成像透镜114对由光引导单元113引导的光线L的光学图像进行成像。图像读取部分110还包括检测部分115和图像处理部分116。检测部分115包括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等光电转换元件,该光电转换元件对经过成像透镜114成像的光线L进行光电转换。检测部分115检测经过成像的光学图像。图像处理部分116电连接至检测部分115。将由检测部分115获得的电信号发送到图像处理部分116。
图像读取部分110对由图像传送部分120传送的原稿上的图像和放置在台板玻璃111上的原稿上的图像进行读取。
接下来,将描述图像记录装置200。
图像记录装置200包括:图像形成部分20,其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纸张供给部分60,其将纸张P供给到图像形成部分20;纸张排出部分70,将在图像形成部分20处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排出到纸张排出部分70;以及反转/传送部分80,其将在图像形成部分20处在一个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的正面和反面反转并且朝向图像形成部分20再次传送纸张P。
图像形成部分20包括对应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以及黑色(K)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这些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平行设置且相互离开一定间隔。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1包括感光鼓22、充电器23以及显影单元24。每个充电器23对其相应感光鼓22的表面均匀充电。利用预定颜色组分的色调剂,每个显影单元24对由光学系统单元50(稍后描述)进行的激光照射所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且使该静电潜像可视化。图像形成部分20设置有用于将各颜色的色调剂供给到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的显影单元24的色调剂盒29Y、29M、29C和29K。
图像形成部分20还包括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的下方的光学系统单元50。光学系统单元50用激光光线照射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的感光鼓22。除了例如调制器和半导体激光器(未示出)之外,光学系统单元50包括多棱镜(未示出)、窗口(未示出)以及框架(未示出)。多棱镜使从半导体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光线偏转用以扫描。窗口由玻璃形成,并且使激光光线从中穿过。框架将每个结构部件密封。
图像形成部分20还包括中间转印单元30、二次转印单元40以及定影装置45。中间转印单元30使得形成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的感光鼓22上的各颜色色调剂图像叠加并且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1上。二次转印单元40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单元30上的叠加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定影装置45对形成在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加热且加压以定影色调剂图像。
中间转印单元30包括中间转印带31、驱动辊32以及张紧辊33。驱动辊32驱动中间转印带31。张紧辊33对中间转印带31施加一定的张力。中间转印单元30还包括一次转印辊34(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四个一次转印辊34)和支承辊35。一次转印辊34与各个感光鼓22对置,且将中间转印带31夹设在一次转印辊34与感光鼓22之间,并且将形成在感光鼓22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支承辊35与二次转印辊41(稍后描述)对置,且将中间转印带31夹设在支承辊35与二次转印辊41之间。
中间转印带31以张紧状态置于诸如驱动辊32、张紧辊33、一次转印辊34、支承辊35以及从动辊36等旋转部件之上。由驱动电动机(未示出)旋转驱动的驱动辊32使得中间转印带31沿着箭头方向以预定速度受到驱动而循环。使用例如由橡胶或树脂形成的带来作为中间转印带31。
中间转印单元30设置有用于去除例如中间转印带31上的残留色调剂的清洁装置37。在完成色调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31的转印之后,清洁装置37例如从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上去除残留色调剂或灰尘。
二次转印单元40包括二次转印辊41,该二次转印辊41设置在二次转印位置处并且通过使支承辊35对设置在支承辊35与二次转印辊41之间的中间转印带31进行按压而通过二次转印操作将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二次转印辊41和支承辊35(该支承辊35与二次转印辊41对置并且中间转印带31设置在二次转印辊41与支承辊35之间)限定了将已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
定影装置45利用加热定影辊46和加压辊47的热量和压力将利用中间转印单元30通过二次转印而在纸张P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
纸张供给部分60包括纸张保持部分61、送出辊62、传送路径63以及传送辊64、65和66。纸张保持部分61保持待记录图像的纸张P。送出辊62送出被保持在纸张保持部分61中的纸张P。沿着传送路径63传送由送出辊62送出的纸张P。传送辊64、65和66沿着传送路径63设置,并且将由送出辊62送出的纸张P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
纸张排出部分70包括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第一托盘71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20的上方并且用于在其上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20处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第二托盘72设置在第一托盘71与图像读取装置100之间并且用于在其上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20处形成有图像的纸张。
纸张排出部分70设置有传送辊75和切换门76。传送辊75沿传送方向设置在定影装置45的下游,并且传送已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切换门76沿传送方向设置在传送辊75的下游,并且切换纸张P的传送方向。纸张排出部分70还设置有第一排出辊77。第一排出辊77沿传送方向设置在切换门76的下游,并且将已被传送到由切换门76切换的传送方向一侧(即图2中的右侧)的纸张P排出到第一托盘71。纸张排出部分70还设置有传送辊78和第二排出辊79,传送辊78和第二排出辊79沿传送方向设置在切换门76的下游。传送辊78对已被传送到由切换门76切换的传送方向的另一侧(即图2中的上侧)的纸张P进行传送。第二排出辊79将由传送辊78传送的纸张P排出到第二托盘72。
反转/传送部分80包括设置在定影装置45旁边的反转/传送路径81。沿着反转/传送路径81对通过传送辊78沿着与纸张P被排出到第二托盘7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而被反转的纸张P进行传送。沿着反转/传送路径81设置有传送辊82。通过传送辊82将由这些传送辊82传送的纸张P再次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
图像记录装置200包括装置主体框架11和装置壳体12。装置主体框架11直接或间接支撑图像形成部分20、纸张供给部分60、纸张排出部分70、反转/传送部分80以及控制装置300。装置壳体12安装到装置主体框架11上,并且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表面。
在图像形成装置1沿横向的一端部分侧,装置主体框架11设置有读取装置支撑部分13,读取装置支撑部分13在其中例如包括有切换门76、第一排出辊77、传送辊78以及第二排出辊79,并且沿着竖直方向延伸并且支撑图像读取装置100。读取装置支撑部分13与装置主体框架11中的内侧部件协作支撑图像读取装置100。
图像记录装置200还设置有前盖15,该前盖15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20的前方以便用作装置壳体12的一部分。前盖15以可打开且可关闭的方式安装到装置主体框架11上。
图3示出了前盖15打开的状态。
当用户打开前盖15时,可以例如将图像形成部分20的色调剂盒29Y、29M、29C和29K以及中间转印单元30更换为新的色调剂盒和中间转印单元。
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操作如下。
对由图像读取装置100读取的原稿上的图像和例如从个人计算机(未示出)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操作。将经过图像处理操作的图像数据转换为对应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四种颜色的各项色材色调数据,并且将各项色材色调数据输出到光学系统单元50。
光学系统单元50将根据所输入的色材色调数据从半导体激光器(未示出)发射的激光光线通过f-θ透镜(未示出)发射到多棱镜。在多棱镜处,根据对应于各颜色的各项色调数据调制入射的激光光线,对激光光线进行偏转以用于扫描,并且激光光线通过反射镜(未示出)和成像透镜(未示出)照射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的感光鼓22。
对已经由各个充电器23充电的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的感光鼓22的表面进行扫描和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通过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将所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为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以及黑色(K)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的感光鼓22上的色调剂图像叠加并且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用作中间转印主体)上。
在纸张供给部分60处,根据图像形成定时(时刻),送出辊62旋转并且拾取纸张保持部分61中的纸张P。通过传送辊64和65沿着传送路径63传送所拾取的纸张P。其后,根据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31的移动定时,传送辊66旋转以将纸张P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由支承辊35和二次转印辊41形成)。在二次转印位置处,利用压接触力和预定的电场,沿着副扫描方向将相互叠加的对应于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依次转印到正被向上传送的纸张P上。在已经由定影装置45利用热量和压力定影色调剂图像之后,将已转印有各颜色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排出并且放置到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上。
如果需要双面打印,则对已经在一个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进行传送,从而通过反转/传送部分80反转纸张P的正反面,并且将纸张P再次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然后,在二次转印位置处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的另一表面上。然后,定影装置45对已转印的图像定影。其后,将在两个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排出并且放置在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上。
接下来,将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模式。
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有对应于不同电力消耗的电力模式(操作模式)。示例性电力模式包括预热模式、运行模式、待机模式以及睡眠模式。当通过接通电源开关而接通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时采用预热模式。当执行已发生的作业时采用运行模式。为可能发生的作业做准备而采用待机模式。为减少电力消耗而设定睡眠模式。在下文中可将运行模式称为在常规操作状态下进行操作的常规模式。在待机模式和睡眠模式中,停止例如对图像形成部分20供给电力,或者使电力低于常规模式中的电力。这使得睡眠模式中的电力消耗低于常规模式中的电力消耗。
当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诸如IC卡阅读器等验证装置时,在待机模式中将电力供给到验证装置以进行用户验证。
当预定的恢复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300从睡眠模式恢复至常规模式。示例性恢复条件可包括接收(获得)来自外部装置的数据和接收(获得)从人体检测装置2(稍后描述)的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发送的表示检测到人员的信号。
当预定的睡眠模式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300使得常规模式变更为睡眠模式。睡眠模式条件包括:完成与从外部装置接收到(获得)的数据有关的作业、接收(获得)从人体检测装置2(稍后描述)的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发送的表示不再检测到人员的信号(非检测信号)以及从接收到(获得)来自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非检测信号起经过预定时间段。
相应地,控制装置300用作在常规模式(第一电力模式)与睡眠模式(第二电力模式)之间切换的示例性切换单元。
接下来,将描述检测人员(人体)并且从睡眠模式恢复到常规模式的机构。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用于检测人员(人体)的人体检测装置2(参见图1)。人体检测装置2包括:用作示例性第一检测单元的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其即使在睡眠模式下也被正常供给电力并且对已进入预定区域的人员进行检测;以及用作示例性第二检测单元的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其在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人员的进入时被供给电力并且对存在于预定区域中的人员进行检测。当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检测到在预定区域中存在人员时,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将表示在预定区域中存在人员的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300。
这里,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位于读取装置支撑部分13前方的支撑部分盖500。支撑部分盖500遮盖读取装置支撑部分13的前侧。支撑部分盖500用作外表面形成部件,该外表面形成部件作为装置壳体12的一部分并且形成假定操作用户界面400的人员将定位的装置前侧的外表面。支撑部分盖500为板状部件并且被直接或间接紧固到装置主体框架11上。人体检测装置2安装到支撑部分盖500的后侧(里侧)。
首先,将描述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
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通过应用热电效应检测由人员发射的特定波长的红外线来检测出人员已进入预定区域(图6A至6C中分别示出的检测区域A1)。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例如设置有热电元件、透镜、IC以及印刷电路板。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包括热电传感器610和第一基板630。当检测到人员移动时产生红外线的变化量并且所检测到的变化量超过预定基准值时,热电传感器610检测出人员已进入预定区域。第一基板630为安装有热电传感器610的印刷电路板。
当热电传感器610安装到第一基板630上并且检测出人员已进入预定区域时,热电传感器610输出表示其已检测到人员已进入预定区域的信号。
图4是支撑部分盖500的后视图。
如图4所示,利用螺栓640将第一基板630紧固到支撑部分盖500的后侧。这使得安装在第一基板630前侧的热电传感器610被间接紧固到装置主体框架11上。
图5A是图1中所示部分VA的放大视图。图5B是沿着图5A中的线VB-VB截取的部分的截面图。图5C是沿着图5A中的线VC-VC截取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6A-6C分别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人体检测装置2的检测范围。图6A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视图。图6B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俯视图。图6C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横向视图。
利用固定模具和可相对于固定模具移动的可动模具形成支撑部分盖500。支撑部分盖500在装置主体框架11上安装为与可动模具相对于固定模具从远侧向近侧移动的方向相对应而平行于水平方向定向。用于紧固第一基板630的螺栓640所旋入的内螺纹部分501面向支撑部分盖500,从而使内螺纹部分501的中心线方向平行于可动模具相对于固定模具移动的方向。
利用第一基板630将热电传感器610安装到支撑部分盖500上,从而将热电传感器610的中心线的方向设定为内螺纹部分501的中心线的方向,即从远侧向近侧延伸的水平方向。热电传感器610的检测范围是相对于中心方向沿所有方向在左右两侧成对称角度的预定角度(在图5C和图6B中表示为角度α)的范围。也就是说,当检测表面定向的方向为中心方向时,相对于中心方向沿所有方向的角度α的角度范围对应于热电传感器610的检测范围。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通过将支撑部分盖500设置在热电传感器610的前方,将热电传感器610的检测范围限制为图6A至6C各图中由阴影部分所示的范围。将该范围定义为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检测范围A1。
也就是说,支撑部分盖500设置在热电传感器610的前侧。沿着竖直方向,在支撑部分盖500上形成有开口502(用作仅贯通支撑部分盖500的位于热电传感器610的中央位置下方的部分而延伸的示例性贯通孔)。除了形成有开口502的部分,支撑部分盖500遮盖热电传感器610。如图6A至6C所示,将开口502相对于热电传感器610的位置确定为使得在图像形成装置1所放置的地面上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沿水平方向从远侧到近侧的距离为规定距离L1。规定距离L1例如可为0.8m至1.3m(800mm至1300mm)的量级。当如图1所示从前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时,支撑部分盖500具有相对于水平面朝向远侧斜向下倾斜的倾斜部分503。开口502形成在倾斜部分503中。
关于沿着横向的检测范围,开口502沿横向的两个端部定位成不阻挡预定角度(在图5C和图6B中表示为角度α)的角度范围,该预定角度相对于热电传感器610的检测表面所定向的中心方向在左右两侧成对称角度。然而,在沿着横向限定开口502的部分处形成有连接开口502的上壁和下壁的肋部502a。
藉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检测范围A1是如图6A至6C各图中阴影部分所示的相对于水平面斜向下设定的区域。通过将支撑部分盖500设置在热电传感器610的前方并且遮盖热电传感器610的检测范围的一部分,可以仅检测处于从热电传感器610的位置斜向下的区域。因此,可以抑制当使得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检测范围A1宽阔时检测到未意图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人员,诸如经过图像形成装置1的人员。
由于开口502形成在相对于支撑部分盖500的水平面朝向远侧斜向下倾斜的倾斜部分503中,因此用户难以看到开口502和热电传感器610。这抑制了由开口502的存在而导致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观美感造成破坏。在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中,图像形成装置1前方的区域是检测范围A1,并且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不包括在该检测范围内。因此,可抑制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被朝向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排出的纸张P。另外,将热电传感器610设置为使其中心方向平行于从远侧向近侧延伸的水平线。因此,与中心方向相对于水平线倾斜的结构相比,可以便于将热电传感器610和第一基板630装配到支撑部分盖500上,并且可以将支撑部分盖500形成为易成形的形状。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
图7示出了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示意性结构。图4还示出了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安装到支撑部分盖500的后侧的状态。
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包括红外线反射传感器710、反射传感器基板720(参见图4)以及支撑部件730。反射传感器710包括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反射传感器基板720是安装有反射传感器710的印刷电路板。支撑部件730支撑反射传感器710和反射传感器基板720。
反射传感器710包括光发射部分711、光接收部分712、壳体713以及导线(未示出)。光发射部分711利用作为光发射元件的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来发射光线。光接收部分712使用作为光接收元件的光电二极管。壳体713支撑光发射部分711和光接收部分712。导线向光发射部分711和光接收部分712供给电力,并且传送来自光接收部分712的输出信号。
如图4所示,反射传感器710和反射传感器基板720安装在支撑部件730上。利用螺栓731将支撑部件730紧固到支撑部分盖500的后侧。
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包括判断部分740(参见图11),该判断部分740基于从反射传感器710输出的电压判断是否存在人员。判断部分740将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可以是作为该输出电压的经放大的电压)与预定基准电压比较。当输出电压超过基准电压时,判断部分740判定存在人员。判断部分740将表示存在人员的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300。另外,基于从判断部分740输出的该信号,将电力供给到反射传感器710和通知部分751(稍后描述)。如下所述,判断部分740设置在第一基板630上,并且当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人员进入时,向判断部分740供给电力。
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还包括通知部分751和光引导板752(参见图8)。当判断部分740已判定反射传感器710已检测到人员时,通知部分751通过发射光线来通知用户已检测到人员。光引导板752是使得从通知部分751发射的光线经历均匀平面散射的板。通知部分751包括发光二极管(LED)751a和通知部分基板751b。发光二极管751a是发射光线的半导体元件。通知部分基板751b是安装有发光二极管751a的控制基板。通过利用螺栓753将通知部分基板751b紧固到支撑部分盖500的后侧,从而将通知部分基板751b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上。
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还包括设置在反射传感器710前方的透射部件760。透射部件760透射由反射传感器710发射和接收的红外线。
图8示出了透射部件760的示意性结构。
图9是支撑部分盖500的外部透视图。
透射部件760由黑色材料形成,黑色材料使人员难以看到反射传感器710的光接收部分712和光发射部分711。透射部件760由聚碳酸酯形成。透射部件760是板状部件,并且在支撑部分盖500上安装为使该透射部件的前表面与支撑部分盖500的表面处于同一高度。
图10是沿着图9中的线X-X截取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6A至6C分别示出了反射传感器710的检测范围A2。
在反射传感器710中,将来自光发射部分711的红外光引向并且照射图像形成装置1的用户界面400前方的预定区域,并且由光接收部分712接收反射光。然后,将反射传感器710的检测范围A2设定为检测在假定范围内存在人员的范围,其中假定正操作用户界面400的人员处于该假定范围内。当从上方看去时,反射传感器710的检测范围A2是处于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检测范围A1之内的区域(参见图6B)。也就是说,反射传感器710在支撑部分盖500上安装为使得从光发射部分711发射的光线的光轴和由光接收部分712接收的光线的光轴相对于从远侧向近侧延伸的水平线朝向用户界面400倾斜预定角度,诸如从20度到50度(在图6B中表示为角度β)。换句话说,反射传感器710在支撑部分盖500上安装为使得从光发射部分711发射的光线的光轴和由光接收部分712接收的光线的光轴相对于从远侧向近侧延伸的水平线倾斜,从而沿横向扩宽图像形成装置1的检测范围,以便可以更准确地检测正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用户界面400前方的人员。
将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反射传感器710)的检测范围A2设定为使得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起沿从远侧向近侧延伸的水平方向的距离为规定距离L2(参见图6A至6C)。规定距离L2例如可为0.3m至0.5m(300mm至500mm)的量级。
例如可通过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按钮来改变规定距离L2。
例如,轮椅中的人员在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同时,他/她的身体面向垂直于正面方向而不是沿着正面方向的方向。此时,由于轮椅中的人员处于反射传感器710的检测范围A2之外,因此反射传感器710无法检测到轮椅中的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反射传感器710的规定距离L2的长度是有效的。例如,当最初将规定距离L2设定为0.3m时,可以将规定距离L2变为0.6m(600mm)。这样即使对于轮椅中的人员也便于使用反射传感器710检测。然而,对于轮椅中的人员而言,即使增加规定距离L2,操作位置(诸如他/她设置原稿或操作用户界面400的位置)也可能处于检测范围A2之外。然而,由于反射传感器710的规定距离L2增大,因此当轮椅中的人员将他/她的手部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时易于由反射传感器710检测到操作位置。这使得可以在不改变操作位置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另外,在宽敞的办公室空间中,当如上所述增加反射传感器710的规定距离L2时,即使用户(人员)匆忙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反射传感器710也可更加快速地检测到用户。因此,用户(人员)能够以高响应度操作用户界面400。
图11是人体检测装置2的框图。
通过电线(导线)(未示出)连接第一基板630和反射传感器基板720,以将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发送到判断部分740(指示部分)(设置在第一基板630处),并且将电力从第一基板630供给到反射传感器710。利用电线(导线)(未示出)连接第一基板630和通知部分基板751b,以将电力从第一基板630供给到通知部分751。
第一基板630设置有电力供给允许部分650(传送部分),当获得从热电传感器610输出的表示已检测到人体的信号时,电力供给允许部分650允许在预定时间段T1内对反射传感器710和判断部分740供给电力。电力供给允许部分650可以为单稳多谐振荡器,其生成的信号与来自热电传感器610的表示已检测到人体的信号的上升沿同步上升并且在预定的时间段T1内维持在高电平。预定时间段T1可以为30秒。
如上所述,第一基板630设置有热电传感器610和判断部分740。判断部分740可以为示例性比较器,其用作对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与预定基准电压进行比较并且根据哪个电压较高来切换输出的元件。当判断部分740基于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判定存在人员时,即当反射传感器710检测到人员时,判断部分740将表示存在人员的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300。另外,基于来自判断部分740的表示存在人员的信号向反射传感器710、通知部分751和判断部分740供给电力。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人员时,电力供给允许部分650允许在预定时间段T1期间对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判断部分740和反射传感器710供给电力。当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在预定时间段T1内检测到人员时,即,当判断部分740由于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超过基准电压而判定存在人员时,判断部分740将表示已检测到人员的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300。这使得图像形成装置1利用控制装置300从睡眠模式恢复至常规模式。另外,当时间段超过前述的预定时间段T1时,将电力供给到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判断部分740和反射传感器710。向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通知部分751供给电力。
相反,当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未在预定时间段T1内检测到人员时,停止对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判断部分740和反射传感器710的电力供给。
这样,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即使在睡眠模式下,也接通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热电传感器610的电源(即,向热电传感器610供给电力),并且当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已检测到人员时接通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电源(即,例如向反射传感器710供给电力)。当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从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人员起在预定时间段T1内检测到人员时,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将表示已检测到人员的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300,以使图像形成装置1从睡眠模式恢复至常规模式。相反,当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未在时间段T1内检测到人员时,断开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电源。
这里,将比较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与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
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反射传感器710的电力消耗为0.255W,而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热电传感器610的电力消耗为0.002W,这为反射传感器710的电力消耗的1/128。通过从电源的断开状态起供给电力而可检测到人体所需的时间对于反射传感器710而言是两秒或三秒或者少于或等于一秒,而对于热电传感器610而言大约为30秒(的量级),这长于反射传感器710所需的时间。
如图6A至6C所示,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检测范围A1宽于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反射传感器710)的检测范围A2。当从上方看去时,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检测范围A2处于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检测范围A1之内。
如上所述,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热电传感器610是基于当人员移动时产生的红外线的变化量来检测人员已进入检测范围A1的传感器。当人员停止在图像形成装置1前方时,即使停止位置处在检测范围A1中,热电传感器610也不进行检测。因此,当人员停止时即使人员存在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用户界面400的前方,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也可能无法检测到人员。对于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反射传感器710而言,用户界面400前方的范围是检测范围A2。当人员存在于检测范围A2中时,即使人员停止,反射传感器710也可检测到人员。
由于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热电传感器610的特性与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反射传感器710的特性之间的差异,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提供了以下优点。
也就是说,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为这样:当在睡眠模式下始终接通的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人员时,接通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电源,并且当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已检测到人员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1从睡眠模式恢复。因此,与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电源在睡眠模式期间始终接通的结构相比,可降低电力消耗。
与当具有宽检测范围的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人员时从睡眠模式中恢复的装置相比,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减少错误检测,错误检测例如为当错误检测到未打算使用装置的人员或狗时装置从睡眠模式中恢复。也就是说,由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为当具有宽检测范围的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已检测到人员时接通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电源,并且当具有窄检测范围的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已检测到人员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1从睡眠模式中恢复,因此可以减少错误检测。也就是说,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意欲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人员并且能够从睡眠模式中恢复。
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反射传感器710在从电源的断开状态起通过供给电力而变得能够检测到人体之前例如花费少于或等于一秒(其为短时间)。因此,与通过按压设置在用户界面400中或旁边的睡眠模式解除按钮来使装置从睡眠模式中恢复的结构相比,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更快速地从睡眠模式中恢复。另外,可以省略按压睡眠模式解除按钮的操作。因此,可以提高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便利性和商品性。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将人体检测装置2安装到支撑部分盖500上,该支撑部分盖500形成读取装置支撑部分13的前侧处的外表面。由于用户界面400和前盖15存在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因此可将人体检测装置2安装到用户界面400或前盖15上。然而,由于诸如按钮、屏幕以及基板等许多组件配合在用户界面400的小空间内,因此不易于在小空间中进一步设置人体检测装置2。打开或关闭前盖15以便安装或拆卸例如容纳在装置壳体12中的色调剂盒29Y、29M、29C和29K。因此,难以将人体检测装置2安装到前盖15上而不与安装在装置壳体12中的组件的安装/拆卸路径相干涉。考虑前盖15打开的状态,可增加导线的长度。因此,通过将人体检测装置2设置在读取装置支撑部分13中,可以使得装置结构比将人体检测装置2设置在用户界面400或前盖15处的结构更简单。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反射传感器710的光发射部分711和光接收部分712沿着竖直方向并排设置。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下述优点。
图12中的(a)示出了反射传感器710的光发射部分711发射光的区域和光接收部分712接收光的区域。图12中的(b)示出了光发射部分711的光发射强度分布。图12中的(c)示出了光接收部分712的光接收强度分布。
反射传感器710的光发射部分711发射光的区域是相对于作为中心的光轴成+5度和-5度的区域。光接收部分712接收光的区域是相对于作为中心的光轴成+5度和-5度的区域。如图12中的(b)所示,光发射部分711的光发射强度分布是这样的分布:光发射强度在中央部分处(以光轴作为中心)高并且光发射强度沿着径向朝向外侧逐渐减小。类似地,如图12中的(c)所示,光接收部分712的光接收强度分布是这样的分布:光接收强度在中央部分处(以光轴作为中心)高并且光接收强度沿着径向朝向外侧逐渐减小。
因此,沿着光发射部分711和光接收部分712并排设置的方向,存在是光发射区域但不是光接收区域的区域(例如,图12中的(a)内的点A)。从光发射部分711发射的光线到达该区域,但不易被光接收部分712接收到。因此,变得难于检测到人员。类似地,存在是光接收区域但不是光发射区域的区域(例如,图12中的(a)内的点B)。在该区域中,光接收部分712接收到光线。然而,从光发射部分711发射的光线不易于到达该区域。因此,变得难于检测到人员。在光发射部分711的光发射强度高而光接收部分712的光接收强度低的区域(例如,图12中的(a)内的点C)中,由于光接收部分712的光接收强度低,因此变得难于接收到光线,从而难于检测到人员。类似地,在光接收部分712的光接收强度高而光发射部分711的光发射强度低的区域(例如,图12中的(a)内的点D)中,由于光发射部分711的光发射强度低,因此变得难于检测到人员。
相反,沿着与光发射部分711和光接收部分712并排设置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光发射部分711的光轴与光接收部分712的光轴基本处在同一直线上。因此,沿着该方向,光发射区域与光接收区域基本相同,并且光发射强度分布与光接收强度分布基本相同。
因此,反射传感器710在与光发射部分711与光接收部分712并排设置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比在光发射部分711与光接收部分712并排设置的方向上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到宽范围内的人员。
考虑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使用类型,用户沿着图像形成装置1的横向移动,或者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并且将他/她定位在用户界面400的前方。难以想象用户沿着图像形成装置1的纵向移动。
考虑到这些事实,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反射传感器710设置为使得光发射部分711与光接收部分712并排设置的方向为竖直方向。因此,与当将反射传感器710设置成使得光发射部分711和光接收部分712并排设置的方向为横向时相比,反射传感器710能够更加快速地检测到沿着横向移动并且试图将他/她定位在用户界面400前方的用户。
由于通知部分751在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已检测到人员时亮灯,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下述优点。
当用户看到通知部分751亮灯时,用户察觉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睡眠模式解除并且电力消耗大于睡眠模式下的电力消耗。因此,在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已检测到人员时使通知部分751亮灯可以教导用户:为了使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检测到人员以及要解除睡眠模式,用户应当存在于何种位置。结果,当用户仅靠近图像形成装置1以取走放置在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上的纸张P时,可以促使用户移动以免被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检测到。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定位成当用户操作用户界面400时容易检测到用户(人员),并且当用户过来取走放置在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上的纸张P时不易于检测到用户(人员)。因此,仅是过来取走放置在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上的纸张P的用户能够移动以免被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检测到。
也就是说,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20与图像读取装置100之间。第一排出辊77和第二排出辊79设置在读取装置支撑部分13的第一托盘71侧或第二托盘72侧(设置在沿横向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在图1中为左侧)),并且朝向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排出纸张P。在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中,光发射部分711和光接收部分712设置在沿横向的前述一个端部处(在图1中为左侧),其中设置有光发射部分711和光接收部分712的一个端部(在图1中为左侧)前方的区域为检测区域A2。
图13A和13B示出了假定正在操作用户界面400的用户所处的位置和假定正在取走放置在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上的纸张P的用户所处的位置。
如图13A和13B所示,由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前述布置和结构,因此可以预期仅是过来取走放置在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上的纸张P的用户移动而不被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检测到。因此,可以抑制下述错误检测:检测到仅是过来取走放置在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上的纸张P的用户。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定位成:当用户(人员)接近用户界面400时可容易进行检测,并且当用户(人员)从横向取走放置在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上的纸张P时不易进行检测。因此,仅是过来取走放置在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上的纸张P的用户可以移动而不被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
也就是说,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20与图像读取装置100之间。第一排出辊77和第二排出辊79设置在读取装置支撑部分13的第一托盘71侧和第二托盘72侧(设置在沿横向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在图1中为左侧)),并且朝向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排出纸张P。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设置在沿横向的一个端部处(图1中的左侧),其中设置有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一个端部的前方区域为检测区域A1。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另一端部不包括在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检测范围之中。也就是说,从上方看去时,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设置成使得与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相对的位置不包括在检测范围A1之中,其中用户界面400设置在该位置与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之间。换句话说,从上方看去时,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设置成使得邻近于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位置不包括在检测范围A1之中。
如图13A和13B所示,由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前述布置和结构,因此可以预期仅是过来取走放置在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上的纸张P的用户移动而不被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因此,可以抑制由于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仅是过来取走放置在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上的纸张P的用户而导致例如反射传感器710的电源接通。
另外,在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中,图像形成装置1前方的区域为检测范围A1,并且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不包括在检测范围之中。因此,可抑制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朝向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排出的纸张P。这使得可以抑制由于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朝向第一托盘71或第二托盘72排出的纸张P而导致例如反射传感器710的电源接通。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尽管将由硬件形成判断部分740和电力供给允许部分650的情况作为实例,但本发明不必要限于这种结构。只要能够进行类似于上述的操作即可,也可使用任何其他结构。例如,判断部分740和电力供给允许部分650可由中央处理单元(CPU)和存储器形成,并且通过软件来操作。当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已检测到人员时,可向CPU和存储器供给电力。
将描述当由CPU和存储器形成判断部分740和电力供给允许部分650时的睡眠模式解除操作的步骤。
图14是示出由CPU进行的睡眠模式解除操作的步骤的流程图。当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人员时,向CPU供给电力以便接通其电源。当接通CPU时,执行睡眠模式解除操作。
首先,在步骤101中,CPU利用计时器(定时器)设定预定时间段T1。在下文中将术语“步骤”缩写为“S”。然后,在S102中,开始对反射传感器710供给电力。其后,在S103中,判断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是否超过预定基准电压。如果在S103中判定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超过预定基准电压(S103中判断结果为“肯定”),则在S104中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将表示已检测到人员的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300。这使得睡眠模式解除,从而使图像形成装置1从睡眠模式中恢复。然后,在S105中,向通知部分751供给电力以使通知部分751亮灯。
相反,如果在S103中判定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未超过预定基准电压(S103中判断结果为“否定”),则在S106中判断是否已经经过时间段T1。如果在S106中判定已经经过时间段T1(S106中判断结果为“肯定”),则在S107中停止对反射传感器710供给电力,并且在S108中也停止对CPU本身供给电力。相反,如果判定尚未经过时间段T1(S106中判断结果为“否定”),则进行S103及之后的步骤。
图15是示出由CPU进行的变更至睡眠模式操作的步骤的流程图。在CPU通过执行睡眠模式解除操作的步骤而解除睡眠模式之后,即,在S104中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已将表示已检测到人员的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300之后,CPU针对每个预定时间段重复执行该操作。
首先,在S201中,CPU判断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是否小于或等于预定基准电压。如果CPU判定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小于或等于预定基准电压(S201中判断结果为“肯定”),则在S202中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将表示未检测到人员的信号(非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300。这使得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变更为睡眠模式。另外,在S203中,停止对通知部分751供给电力以使通知部分751灭灯。然后,在S204中停止对反射传感器710供给电力,并且在S205中停止对CPU本身供给电力。
利用图15中所示的流程图描述了变更至睡眠模式操作的步骤。然而,可从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不再检测到人员时起经过预定时间段T2之后进行变更至睡眠模式。
图16是示出由CPU进行的另一变更至睡眠模式操作的步骤的流程图。
首先,在S301中,CPU判断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是否小于或等于预定基准电压。如果CPU判定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小于或等于基准电压(S301中判断结果为“肯定”),则在S302中停止对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通知部分751供给电力以使通知部分751灭灯。然后,在S303中,利用计时器设定时间段T2。其后,在S304中,CPU判断是否已经经过时间段T2。然后,如果已经经过时间段T2(S304中判断结果为“肯定”),则在S305中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将表示未检测到人员的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300。这使得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变更为睡眠模式。在S306中停止对反射传感器710供给电力,并且在S307中停止对CPU本身供给电力。
当在S304中CPU判定未经过时间段T2时(S304中判断结果为“否定”),在S308中CPU判断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是否超过预定基准电压。如果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超过基准电压(S308中判断结果为“肯定”),则向通知部分751供给电力,从而在S309中使通知部分751亮灯,并且在S310中将针对时间段T2的计时器复位。相反,如果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未超过预定基准电压(S308中判断结果为“否定”),则进行S304及之后的步骤。
在利用图16的流程图描述的变更至睡眠模式操作中,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在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已变得小于或等于基准电压之后经过时间段T2之后将表示未检测到人员的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300。然而,本发明不特别限于此。当CPU判定来自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已变得小于或等于基准电压(S301中判断结果为“肯定”)时,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将表示未检测到人员的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300。在接收到信号之后,控制装置300可通过自身来测量时间段T2。如果控制装置300在时间段T2内未再次接收到表示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已检测到人员的信号,则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可变更为睡眠模式。
图17A至17C分别示出了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示意性结构。
当图像形成装置1除了平行于地面设置的用户界面400之外还设置有垂直于地面设置的另一用户界面450时,用户界面450设置为使得人体检测装置2设置在用户界面400与另一用户界面450之间。
相应地,利用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可以以高准确度检测靠近用户界面400的人员和靠近用户界面450的人员。另外,利用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可以以高准确度检测试图操作用户界面400的人员和试图操作用户界面450的人员。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由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反射传感器710的光发射部分711发射的光线的光轴和由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反射传感器710的光接收部分712接收的光线的光轴设置为相对于从远侧向近侧延伸的水平线而言朝向用户界面400倾斜角度β。然而,当设置有多个用户界面时,本发明不特别限于此。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检测范围A2可设置在用户界面400的前方区域与用户界面450的前方区域之间。这使得可以以高准确度检测试图操作用户界面400的人员和试图操作用户界面450的人员。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人体检测装置2包括具有不同检测范围和电力消耗的两个检测部分,即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和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然而,本发明不特别限于此。也就是说,人体检测装置2可包括具有不同检测范围和电力消耗的多个人体检测部分。例如,人体检测装置2可包括具有不同检测范围的三个人体检测部分,其中,当具有最大检测范围的人体检测部分检测到人员时,向具有第二大检测范围的人体检测部分供给电力以便将具有第二大检测范围的人体检测部分设定为人体可检测状态,并且其中,当具有第二大检测范围的人体检测部分检测到人员时,向具有最小检测范围的人体检测部分供给电力以便将具有最小检测范围的人体检测部分设定为人体可检测状态。当具有最小检测范围的人体检测部分检测到人员时,将表示检测到人员的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300,从而使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从睡眠模式中恢复。在这种结构中,当具有最小检测范围的人体检测部分的电力消耗大于其他人体检测部分的电力消耗时,与在睡眠模式下始终向具有最小检测范围的人体检测部分供给电力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少电力消耗。
也就是说,在这种形式中,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数量和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数量中的至少之一多于一个,并且各个人体检测部分具有不同的检测范围。
图18A至18C分别示出了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数量多于一个且各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具有不同检测范围的情况。
与图6A至图6C中所示的情况相比,一个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设置在如图6A至图6C中所示情况那样的一个位置处,并且检测范围A2同于图6A至图6C中所示的检测范围。
相比之下,两个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设置在同一部分处。另外,两者的检测范围A1互不相同。在图18A至18C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两个范围示出为检测范围A11和检测范围A12。这里,将检测范围A11设定为使得在图像形成装置1所放置的地面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起沿水平方向从远侧到近侧的距离为规定距离L11。另外,将检测范围A12设定为使得在图像形成装置1所放置的地面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起沿水平方向从远侧到近侧的距离为规定距离L12。这里,规定距离L12大于规定距离L11(L12>L11),并且与检测范围A11相比,检测范围A12是距离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更大的范围。沿着横向,检测范围A11和检测范围A12是在左右两侧上成对称角度的相同角度范围(在图18B中表示为角度α)。
通过按照这种方式设置具有不同检测范围的多个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可以使图像形成装置从睡眠模式快速恢复。也就是说,首先,当意图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人员进入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检测范围A12时,检测到该人员。接下来,当人员进入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检测范围A11时,检测到该人员。然后,当人员进入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检测范围A2时,检测到该人员。这使得可以分阶段知晓用户(人员)朝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接近,从而可以更加可靠地查明人员是否意图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关于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机械部分,如果当人员进入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检测范围A11时使启动相对慢的机械部分启动,并且当人员进入人体检测部分700的检测范围A2时使启动相对快的机械部分启动,则可以使图像形成装置从睡眠模式更加快速地恢复。
可通过改变例如倾斜部分503(参见图5A至5C)的角度、尺寸以及位置或开口502(参见图5A至5C)的角度、尺寸以及位置来将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检测范围的规定距离设定为期望值。类似地可通过改变开口502的尺寸和位置来将沿横向的检测范围设定为期望值。
图19A至19C分别示出了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数量多于一个且各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具有不同检测范围的情况。
与图6A至图6C中所示的情况相比,一个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设置在如图6A至图6C中所示情况那样的一个位置处,并且检测范围A 1同于图6A至图6C中所示的检测范围。
相比之下,两个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设置在同一部分处。另外,两者的检测范围A2互不相同。在图19A至19C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两个范围示出为检测范围A21和检测范围A22。这里,将检测范围A21设定为相对于从远侧向近侧延伸的水平线而言朝向用户界面400倾斜角度β,并且设定为使得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起沿从远侧向近侧延伸的水平方向的距离为规定距离L21。相比之下,将检测范围A22设置为平行于从远侧向近侧延伸的水平线,并且设定为使得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起沿水平方向从远侧到近侧的距离为规定距离L22。
通过按照这种方式设置具有不同检测范围的多个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可以利用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中的任一个检测接近图像形成装置的人员。因此,可以更加可靠地检测到意图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人员。
可通过改变反射传感器710的安装方向来改变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检测范围的角度。例如,如果判断部分740是如图11中所示的比较器,则可以通过改变与从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相比的基准电压来改变规定距离。也就是说,通过将基准值设定为低值来增加规定距离,而通过将基准值设定为高值来减小规定距离。
尽管在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人体检测装置2中,当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人员时向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供给电力,但本发明不特别限于此。例如可使用振动检测传感器作为对靠近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检测范围A2的人员进行检测的装置,以代替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振动检测传感器对比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检测范围A2宽的范围中的振动进行检测。振动检测传感器的电力消耗小于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的电力消耗。当振动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由于人员靠近振动检测传感器而产生的振动时,可向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供给电力。此外,也可使用其他传感器代替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诸如为当温度改变时检测到人员的靠近的温度传感器或由于例如荧光灯的点亮而检测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邻近处变得明亮的亮度传感器。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人体检测装置2包括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和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对比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检测范围A1窄的范围内的人员进行检测。在人体检测装置2中,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小于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另外,当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到人员时,对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供给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以将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设定为人体可检测状态。当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检测到人员时,其输出表示检测到人员的信号。将这种人体检测装置2设置在包括图像读取装置100和图像记录装置200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然而,本发明不特别限于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这种功能的人体检测装置2可适用于当未使用人体检测装置2时其电力消耗小于当使用时的电力消耗的任意装置。这种装置的实例包括诸如打印机、扫描仪以及传真机等的其他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输出装置、自动售货机以及自动门。
人体检测装置2适于设置在这样的装置中:该装置设置在不使用装置的人员可经过装置附近的场所,诸如办公室、工厂、仓库、商店、旅馆、站台、机场、港口、停车位、路旁、过道、市场、旅游观光设施、活动现场、学校、图书馆、政府办公室及其他公共设施。
也就是说,人体检测装置2适用于这样的装置:该装置当使用时需要充足的电力并且允许当不使用时的电力消耗小于当使用时的电力消耗,并且该装置设定在存在有使用该装置的人员和仅经过装置附近而不使用该装置的人员的场所。
通过将人体检测装置2设置在被设置在这些场所的装置中,可以减少电力消耗并且提高人体检测装置2的便利性。
当将人体检测装置2设置在诸如图像形成装置1等上述装置中时,无需将人体检测装置2构建在装置中。例如,人体检测装置2可形成为与上述装置分离并且例如利用导线而与该装置连接的装置。另外,可将诸如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等人体检测装置2的组件构建在装置中,并且其他组件可独立于该装置而形成。当人体检测装置2形成为与装置分离的装置时,人体检测装置2与该装置可以任意方式彼此连接,只要可以给出人体检测装置2已检测到人员的消息即可。人体检测装置2与所述装置可以利用导线或通过无线方法彼此连接。
期望人体检测装置2即使构建在诸如图像形成装置1等装置中也可独立地操作。
图20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1所安装的基板与人体检测装置2的热电传感器610所安装的第一基板630(参见图11)之间的关系。
图20中所示的基板除了第一基板630之外还包括集中控制基板310和置于集中控制基板310与第一基板630之间的中继基板350。
第一基板630设置有热电传感器610、电力供给允许部分650以及判断部分740。另外,反射传感器710和通知部分751连接至第一基板630。此结构类似于参考图11所描述的第一基板630的结构。在图20中所示的第一基板630上设置有用于接收来自于中继基板350的信息的分压器660。
集中控制基板310例如为控制整个装置的操作的控制装置300(参见图1)的基板,并且构成控制装置300的一部分。中继基板350是用于在集中控制基板310与第一基板630之间交换信息的基板。尽管在图20中仅设置有一个中继基板350,但可设置多于一个的中继基板350同样用于在集中控制基板310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每个机械部分之间交换信息。如参考图4所述,第一基板630设置在支撑部分盖500的后侧,并且集中控制基板310和中继基板350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其他部位。
这里,由第一基板630的分压器660接收的信息例如为反射传感器710的检测范围A2的规定距离L2。如上所述,例如,如果当用户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按钮时改变规定距离L2,则从集中控制基板310通过中继基板350的分压器351向第一基板630的分压器660传送关于规定距离L2的信息。此外,将该信息发送到判断部分740。如果例如判断部分740是如参考图11所描述的比较器,则改变与反射传感器710的输出电压相比较的基准电压。这使得可以改变规定距离L2。
当判断部分740判定反射传感器710已检测到人员时,通过中继基板350将其信息作为表示已检测到人员的信号发送到集中控制基板310。这使得控制装置300启动图像形成装置1的每个机械部分,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从睡眠模式恢复至常规模式。
通过按照这种方式独立于集中控制基板310而单独设置第一基板630,即使控制装置300在睡眠模式下不操作,人体检测装置2也能够独立操作。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电力消耗。
当独立于诸如图像形成装置1等装置而单独设置人体检测装置2时,可以将人体检测装置2设定为控制该装置的控制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检测装置2用作包括电力供给允许部分650以及判断部分740在内的控制装置。电力供给允许部分650在接收到表示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已检测到人员的信号时向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传送电力。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检测在比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的检测范围窄的范围内的人员。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大于第一人体检测部分600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判断部分740在接收到表示第二人体检测部分700已检测到人员的信号时指示预定装置从第二电力状态(诸如睡眠模式)切换为第一电力状态(诸如常规模式)。第二电力状态中的电力消耗小于第一电力状态中的电力消耗,在第一电力状态中供给电力以用于驱动装置中所需的机械部分。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型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各种实施例的发明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由人员操作的操作装置,所述操作装置包括:
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操作装置消耗第一量的电力;
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中所述操作装置消耗第二量的电力,其中所述第二量小于所述第一量;
第一检测单元,在所述第二状态下向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供给电力,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具有第一检测范围并且检测所述第一检测范围中的人员;
第二检测单元,其具有第二检测范围并且检测所述第二检测范围中的人员,
其中,所述第一检测范围宽于所述第二检测范围,并且
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大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
传送部分,当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所述传送部分向所述第二检测单元传送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以及
指示部分,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所述指示部分指示所述操作装置将状态从所述第二状态变更为所述第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当从上方观察时,所述第二检测范围存在于所述第一检测范围之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检测单元中至少之一包括多个检测部分,并且所述检测部分中的每一个具有不同的检测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操作装置沿横向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并且另一端部不包括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所述检测范围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操作装置沿横向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并且另一端部不包括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所述检测范围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包括反射传感器,所述反射传感器具有发射光线的光发射部分和接收光线的光接收部分,并且
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具有热电传感器,所述热电传感器应用热电效应检测红外线。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包括反射传感器,所述反射传感器具有发射光线的光发射部分和接收光线的光接收部分,并且
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具有热电传感器,所述热电传感器应用热电效应检测红外线。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包括反射传感器,所述反射传感器具有发射光线的光发射部分和接收光线的光接收部分,并且
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具有热电传感器,所述热电传感器应用热电效应检测红外线。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包括反射传感器,所述反射传感器具有发射光线的光发射部分和接收光线的光接收部分,并且
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具有热电传感器,所述热电传感器应用热电效应检测红外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下方。
11.一种与由人员操作的操作装置连接的人体检测装置,所述人体检测装置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在第二状态下向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供给电力,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具有第一检测范围并且检测所述第一检测范围中的人员;
第二检测单元,其具有第二检测范围并且检测所述第二检测范围中的人员,
其中,所述第一检测范围宽于所述第二检测范围,并且
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大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
传送部分,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所述传送部分向所述第二检测单元传送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以及
指示部分,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所述指示部分指示所述操作装置将状态从所述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
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操作装置消耗第一量的电力,并且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操作装置消耗第二量的电力,并且
所述第二量小于所述第一量。
12.一种与操作装置连接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传送部分,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且第一检测单元已检测到人员时,所述传送部分向第二检测单元传送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人员所需的电力;以及
指示部分,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已检测到人员时,所述指示部分指示所述控制装置从所述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操作装置的状态,
所述操作装置的状态可在所述操作装置使用第一量的电力的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操作装置使用第二量的电力的第二状态之间变更,所述第二量小于所述第一量,
所述操作装置由人员来操作并且包括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检测单元,
在所述第二状态中被供给电力的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具有第一检测范围并且检测所述第一检测范围中的人员,
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具有第二检测范围并且检测所述第二检测范围中的人员,
所述第二检测范围小于所述第一检测范围,并且
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比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使用更多的电力来检测人员。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第一量的电力;
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第二量的电力,其中所述第二量小于所述第一量;
第一检测单元,当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启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并且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第一区域中的人员;
第二检测单元,当由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启动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其中,启动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所需的电力大于启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所需的电力,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第二区域中的人员;以及
控制器,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到人员时,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从所述第二状态变更为所述第一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宽于所述第二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42377 | 2011-06-27 | ||
JP2011-142377 | 2011-06-27 | ||
JP2011-245931 | 2011-11-09 | ||
JP2011245931A JP5083447B1 (ja) | 2011-06-27 | 2011-11-09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用の人検知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用の制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54769A true CN102854769A (zh) | 2013-01-02 |
CN102854769B CN102854769B (zh) | 2017-03-01 |
Family
ID=47361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04213.7A Active CN102854769B (zh) | 2011-06-27 | 2012-06-15 | 操作装置、人体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68196B2 (zh) |
JP (1) | JP5083447B1 (zh) |
KR (1) | KR101601692B1 (zh) |
CN (1) | CN102854769B (zh) |
AU (1) | AU2012203128B2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81842A (zh) * | 2013-06-13 | 2013-09-04 | 慈溪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人体感应器的容错算法 |
CN104243746A (zh) * | 2013-06-14 | 2014-12-24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CN104252222A (zh) * | 2013-06-28 | 2014-12-3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方法 |
CN104253916A (zh) * | 2013-06-28 | 2014-12-3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方法 |
CN104580795A (zh) * | 2012-10-15 | 2015-04-2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电力供给控制设备、图像处理设备和电力供给控制方法 |
CN104777727A (zh) * | 2014-01-15 | 2015-07-15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CN104853054A (zh) * | 2014-02-18 | 2015-08-19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
CN104853053A (zh) * | 2014-02-13 | 2015-08-19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
CN105835534A (zh) * | 2015-01-12 | 2016-08-10 | 重庆联佰博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助打印系统 |
CN111727409A (zh) * | 2018-02-23 | 2020-09-29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007981A (ja) | 2011-06-27 | 2013-01-10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03423A (ja) * | 2011-11-15 | 2013-05-30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被操作装置および人検知装置 |
JP5645885B2 (ja) * | 2012-06-29 | 2014-12-2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3634491B (zh) * | 2012-08-25 | 2016-09-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话机用户在位状态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
EP2713213B1 (en) * | 2012-09-03 | 2022-01-19 | Konica Minolta, Inc.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
JP6128781B2 (ja) * | 2012-09-06 | 2017-05-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5629742B2 (ja) * | 2012-09-28 | 2014-11-2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23847B2 (ja) * | 2012-10-05 | 2015-05-27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50503B2 (ja) | 2012-12-04 | 2017-06-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6071494B2 (ja) * | 2012-12-04 | 2017-02-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KR102101256B1 (ko) * | 2012-12-05 | 2020-04-16 |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
JP5723866B2 (ja) * | 2012-12-21 | 2015-05-27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606606B2 (en) | 2013-06-03 | 2017-03-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functional pixel and display |
JP5836333B2 (ja) * | 2013-07-31 | 2015-12-2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15589B2 (ja) * | 2013-08-09 | 2016-10-2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5161713A (ja) * | 2014-02-26 | 2015-09-07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78469B2 (ja) * | 2014-03-14 | 2019-03-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6415178B2 (ja) * | 2014-08-19 | 2018-10-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データの更新方法 |
JP2016092765A (ja) | 2014-11-11 | 2016-05-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処理装置、ユーザー検知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6135647B2 (ja) * | 2014-11-14 | 2017-05-3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電源制御方法および電源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16118707A (ja) * | 2014-12-22 | 2016-06-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7021205A (ja) * | 2015-07-10 | 2017-01-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8022010A (ja) * | 2016-08-03 | 2018-02-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子機器 |
US10914834B2 (en) | 2017-05-10 | 2021-02-09 | Google Llc | Low-power radar |
JP6377206B2 (ja) * | 2017-05-19 | 2018-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7176247B2 (ja) * | 2018-06-22 | 2022-11-22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EP3962846A4 (en) | 2019-04-30 | 2023-01-2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WITH AUTOMATIC MEDIA FILING EXPANDER |
US20220041387A1 (en) * | 2019-04-30 | 2022-02-10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ADF With Automated Trays |
CN113614676B (zh) | 2019-05-20 | 2024-03-26 | 谷歌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提供多模式界面的基于移动设备的雷达系统及其方法 |
WO2020256692A1 (en) * | 2019-06-17 | 2020-12-24 | Google Llc | Mobile device-based radar system for applying different power modes to a multi-mode interface |
WO2021021183A1 (en) | 2019-07-31 | 2021-02-04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with automated media tray |
US11825048B2 (en) | 2019-08-02 | 2023-11-21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Rotatable media ramp for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
JP2023069356A (ja) * | 2021-11-05 | 2023-05-18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1758062B1 (en) | 2022-02-22 | 2023-09-12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R3142568A1 (fr) * | 2022-11-28 | 2024-05-31 | Sagemcom Broadband Sas | Modes de veille pour minimiser la consommation et le temps de démarrag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339282A (ja) * | 1991-01-14 | 1992-11-26 | Hamamatsu Photonics Kk | 物体検知装置 |
JPH07114308A (ja) * | 1993-10-18 | 1995-05-0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予熱解除センサ |
JP2001227018A (ja) * | 2000-02-18 | 2001-08-24 | Toto Ltd | 自動吐水装置 |
JP2009151482A (ja) * | 2007-12-19 | 2009-07-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警備装置及び現金自動預け払い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不審者判定方法 |
JP2011117952A (ja) * | 2009-10-29 | 2011-06-16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電子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31191Y2 (zh) * | 1981-06-09 | 1988-08-19 | ||
JPH06242226A (ja) * | 1993-02-20 | 1994-09-02 | Ricoh Co Ltd | オペレータ検出方法,オペレータ検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105746A (ja) * | 1996-09-25 | 1998-04-24 | Nippon Signal Co Ltd:The | 自動改札機用人間検知装置 |
JPH10214546A (ja) | 1996-11-29 | 1998-08-11 | Omron Corp | 光センサ、限定領域型光センサ、光ディスク判別センサ、光ディスク傾き検出センサ、複写装置及び移動体検出装置 |
JPH10186053A (ja) * | 1996-12-27 | 1998-07-14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生体検知センサ |
JP3572568B2 (ja) | 1998-08-03 | 2004-10-06 |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 ダニセンサー |
JP2000241560A (ja) * | 1999-02-18 | 2000-09-08 | Nippon Signal Co Ltd:The | センサユニット |
JP2002071833A (ja) * | 2000-08-31 | 2002-03-12 | Ricoh Co Ltd | 人体検知センサ装置、画像形成装置、人体検知センサ駆動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
JP2005106514A (ja) * | 2003-09-29 | 2005-04-21 | Toto Ltd | 反射型光電センサ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自動洗浄装置と衛生洗浄装置 |
JP4617347B2 (ja) | 2007-12-11 | 2011-01-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JP5053188B2 (ja) * | 2008-06-18 | 2012-10-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入力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15072B2 (ja) * | 2008-06-18 | 2012-08-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入力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59533B2 (ja) * | 2008-09-16 | 2013-03-06 | Nec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 |
JP5300451B2 (ja) * | 2008-12-17 | 2013-09-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5424676B2 (ja) | 2009-03-13 | 2014-0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 |
JP2012522241A (ja) * | 2009-03-31 | 2012-09-20 |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 自動存在検出のためのセンサのエネルギ効率の良いカスケード接続 |
JP5198362B2 (ja) * | 2009-06-08 | 2013-05-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節電方法 |
JP5163761B2 (ja) * | 2011-02-09 | 2013-03-1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13007981A (ja) * | 2011-06-27 | 2013-01-10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03423A (ja) * | 2011-11-15 | 2013-05-30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被操作装置および人検知装置 |
-
2011
- 2011-11-09 JP JP2011245931A patent/JP5083447B1/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5-16 US US13/472,927 patent/US8768196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5-28 AU AU2012203128A patent/AU2012203128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6-11 KR KR1020120061919A patent/KR10160169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6-15 CN CN201210204213.7A patent/CN10285476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339282A (ja) * | 1991-01-14 | 1992-11-26 | Hamamatsu Photonics Kk | 物体検知装置 |
JPH07114308A (ja) * | 1993-10-18 | 1995-05-0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予熱解除センサ |
JP2001227018A (ja) * | 2000-02-18 | 2001-08-24 | Toto Ltd | 自動吐水装置 |
JP2009151482A (ja) * | 2007-12-19 | 2009-07-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警備装置及び現金自動預け払い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不審者判定方法 |
JP2011117952A (ja) * | 2009-10-29 | 2011-06-16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電子機器 |
Cited B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80795B (zh) * | 2012-10-15 | 2018-06-0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电力供给控制设备、图像处理设备和电力供给控制方法 |
CN104580795A (zh) * | 2012-10-15 | 2015-04-2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电力供给控制设备、图像处理设备和电力供给控制方法 |
CN103281842A (zh) * | 2013-06-13 | 2013-09-04 | 慈溪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人体感应器的容错算法 |
CN104243746A (zh) * | 2013-06-14 | 2014-12-24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CN104252222A (zh) * | 2013-06-28 | 2014-12-3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方法 |
CN104253916A (zh) * | 2013-06-28 | 2014-12-3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方法 |
CN109005309B (zh) * | 2013-06-28 | 2020-08-25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装置 |
CN104252222B (zh) * | 2013-06-28 | 2019-03-2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方法 |
CN109005309A (zh) * | 2013-06-28 | 2018-12-14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装置 |
CN104253916B (zh) * | 2013-06-28 | 2018-08-2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方法 |
CN104777727A (zh) * | 2014-01-15 | 2015-07-15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CN104777727B (zh) * | 2014-01-15 | 2017-12-1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US10572198B2 (en) * | 2014-02-13 | 2020-02-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
US10095449B2 (en) | 2014-02-13 | 2018-10-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
US20170142279A1 (en) * | 2014-02-13 | 2017-05-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
CN104853053A (zh) * | 2014-02-13 | 2015-08-19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
US20200125303A1 (en) * | 2014-02-13 | 2020-04-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
US11144258B2 (en) * | 2014-02-13 | 2021-10-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
CN104853054B (zh) * | 2014-02-18 | 2018-04-03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
US10156878B2 (en) | 2014-02-18 | 2018-12-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
CN104853054A (zh) * | 2014-02-18 | 2015-08-19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
CN105835534A (zh) * | 2015-01-12 | 2016-08-10 | 重庆联佰博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助打印系统 |
CN111727409A (zh) * | 2018-02-23 | 2020-09-29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11727409B (zh) * | 2018-02-23 | 2022-08-12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54769B (zh) | 2017-03-01 |
JP2013033191A (ja) | 2013-02-14 |
US8768196B2 (en) | 2014-07-01 |
JP5083447B1 (ja) | 2012-11-28 |
KR101601692B1 (ko) | 2016-03-09 |
AU2012203128B2 (en) | 2013-07-18 |
US20120327458A1 (en) | 2012-12-27 |
KR20130001677A (ko) | 2013-01-04 |
AU2012203128A1 (en) | 2013-0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54769A (zh) | 操作装置、人体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 |
CN103105756A (zh) | 图像形成装置、操作装置和人体检测装置 | |
CN102854765A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2854764A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3118212B (zh) | 供电控制装置、图像处理设备和供电控制方法 | |
JP5929023B2 (ja) |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 |
US10277065B2 (en) | Power supply control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power supply control method | |
US20150069245A1 (en) | Human body detector, human body-detecting method, electric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4580795A (zh) | 电力供给控制设备、图像处理设备和电力供给控制方法 | |
JP5682772B1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7858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用の人検知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用の制御装置 | |
CN103713489A (zh) | 电子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6090417B2 (ja) | 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739905B (zh) |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6145995A (ja) |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2019061258A (ja) | 処理装置、処理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