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44716A - 调色剂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调色剂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44716A
CN102844716A CN2011800175265A CN201180017526A CN102844716A CN 102844716 A CN102844716 A CN 102844716A CN 2011800175265 A CN2011800175265 A CN 2011800175265A CN 201180017526 A CN201180017526 A CN 201180017526A CN 102844716 A CN102844716 A CN 1028447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polar resin
particle
polymerizable monomer
monomer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75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44716B (zh
Inventor
吉崎和已
谷内信也
胜田恭史
中山宪一
镝木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8447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47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447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47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07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shell material
    • G03G9/093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03G9/09321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07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shell material
    • G03G9/093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03G9/0932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5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core material
    • G03G9/09385In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92Preparation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调色剂,其具有调色剂颗粒和无机细粉;所述调色剂颗粒使用特定极性树脂通过悬浮聚合法获得。所述调色剂为如下的调色剂:其中,在以9.8×10-6N/秒的加载速率将力施加至调色剂单个颗粒以测量在所述力达到4.90×10-4N的最大力的时间点时的位移量(μm)的微压缩试验中求得的位移量中,所述调色剂在25℃测量温度下的位移量由X(25)表示和所述调色剂在50℃测量温度下的位移量由X(50)表示,以及所述调色剂的数均粒径由D(μm)表示时,所述X(25)、X(50)和D满足以下关系:0.10≤X(25)/D≤0.35 (1);30≤[X(50)-X(25)]/X(25)×100≤150(2)。

Description

调色剂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图像记录方法如电子照相法、静电印刷法和调色剂喷墨记录法的调色剂,以及涉及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子照相设备如打印设备中,从节能的观点寻求使得在低温下容易可定影至转印材料如纸的调色剂更先进。同时,随着图像分辨率的改进和为了使得图像具有与照片(照相机图片)或凹版印刷的图像品质接近的图像品质,需要控制图像光泽度,另外,在彩色机器的情况下,需要确保具有良好和宽范围的颜色混合的颜色再现性。例如,需要获得具有与照片图像品质的光泽度接近的高光泽度的图像。
出于此目的,需要使得用于调色剂的粘结剂树脂具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点(Tg)或使得具有较低的平均分子量。然而,如果仅使得用于调色剂的粘结剂树脂具有较低的Tg或较低的平均分子量,则在高速显影时或在使设备小型化可行的非磁性单组分显影系统的情况下,该调色剂可能具有低的调色剂强度,从而由于调色剂熔融粘着(melt sticking)或蜡渗出而引起任何组成构件变得污染。另外,在极端情况下,调色剂的贮存稳定性可能受到损害以使得可获得任何图像。
更具体地,仅改进定影性能的尝试导致显影性能的损害。相反,如果对显影性能给予任何优先则可能落入定影性能得不到改进的关系中。特别地,从高清晰度和高图像品质的观点,调色剂具有有较小平均粒径的趋势,这使其难以实现对由调色剂熔融粘着或蜡渗出引起的构件污染的耐性和低温定影性能两者。作为重要课题,需要调色剂实现似乎相互矛盾的调色剂的显影稳定性和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能两者。
为了解决该课题,变得重要的是控制调色剂颗粒的内部结构,并且进行以下提议:规定作为单位的调色剂单个颗粒的硬度(微压缩硬度),从而表明作为单位的调色剂单个颗粒的耐久性和定影性能。
专利文献1和2公开了由具有低玻璃化转变点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的热熔融性中心部(核)和主要由非结晶性聚酯组成的外部(壳)构成(即,具有核-壳结构)的胶囊调色剂。根据这些专利文献,报道可将在当施加力时压缩调色剂单个颗粒的情况下位移量(displacement level)和力之间的关系限定在特定范围内,这能够同时实现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能、耐污损性和耐应力性(anti-stress properties)。然而,该胶囊调色剂具有将具有低玻璃化转变点的核用相对厚的壳层覆盖的结构。因此,尽管这在加热和加压下定影的步骤中是有效的,但是在轻负荷下定影的步骤中难以满足调色剂需要的低温定影性能和高图像光泽度。另外,核材料和壳材料相互之间可能低粘着以致调色剂的运行稳定性变差。
专利文献3公开了如下调色剂的提议,所述调色剂的特征在于通过进行调色剂颗粒的微压缩试验获得的力-位移曲线具有位移点,以及在此位移点处的力大于调色剂在显影组件中接受的负荷。根据该专利文献,报道了控制力-位移曲线中的位移点能够获得如下调色剂,所述调色剂在定影步骤中可通过压力而容易破裂,然而其具有良好的在显影组件中的耐久性和稳定的带电特性。该调色剂可以满足通常定影步骤中的定影性能。然而,在使得定影步骤轻负荷或高速度的情况下,调色剂难以享有充分的低温定影性能和高图像光泽度。
专利文献4公开了如下调色剂的提议,其中通过进行调色剂颗粒的微压缩试验获得的力-位移曲线具有肩,其中限定肩部中点位置处的最大值,另外力达至此肩的斜率大。结果,正如报道的那样,在在调色剂层厚度控制的部分、调色剂处于恒定压力下的单组分显影中,可进行无油定影以及可获得没有任何背景污染的高等级图像。该调色剂在无油定影中是有效的。然而,通常定影方法中,调色剂难以满足充分的低温定影性能和高图像光泽度。
专利文献5公开了如下提议,通过进行调色剂颗粒的微压缩试验获得的力-位移曲线中,规定在以恒定速率施加恒定力时的位移量,由此实现显影时的耐应力性以及转印和定影时的性能两者。然而,在使得定影步骤更加高速度或要获得高清晰度的全色图像的情况下,仍存在改进空间。
引文目录
专利文献
PTL1:日本专利03003018
PTL2:日本专利03391931
PTL3: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5-300937
PTL4: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8-9211
PTL5: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8-14595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具有优异的低温定影性能和运行性能并且保证良好的清洁性能的调色剂。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包括调色剂颗粒和无机细粉的调色剂;调色剂颗粒通过将至少包含可聚合单体、着色剂和极性树脂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添加至水性介质,将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在水性介质中造粒从而形成可聚合单体组合物的颗粒,以及将在可聚合单体组合物颗粒中包含的可聚合单体聚合而获得;调色剂为如下的调色剂:
其中,在以9.8×10-6N/秒加载速率将力施加至调色剂单个颗粒以测量在力达到4.90×10-4N的最大力的时间点时的位移量(μm)的微压缩试验中求得的位移量中,调色剂在25℃的测量温度下的位移量由X(25)表示和调色剂在50℃的测量温度下的位移量由X(50)表示,以及调色剂的数均粒径由D(μm)表示时,X(25)、X(50)和D满足以下关系(1)和(2):
0.10≤X(25)/D≤0.35                  (1)
30≤[X(50)-X(25)]/X(25)×100≤150    (2)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具有优异的低温定影性能和运行性能并且保证良好清洁性能的调色剂。
参考附图,从以下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图1表示调色剂微压缩试验中的力-位移曲线。
[图2]图2为流式颗粒图像分析仪中的图像数据的二值化图像。
[图3A]图3A为将利用高速剪切力的搅拌设备引入循环管线中的实施方案的示意性系统图。
[图3B]图3B为图3A中所示搅拌设备的示意性放大截面图。
[图4A]图4A为沿图3A中所示具有搅拌结构体的搅拌设备的主要部分的实施方案垂直方向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B]图4B为图4A中所示搅拌结构体的示意性外观图。
[图5]图5为示出图4A和4B中所示搅拌结构体中的组成部件配置的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图。
[图6]图6为将具有转子和定子的混合设备引入循环管线中的示意性系统图。
[图7]图7为图6中混合设备的其沿线7-7的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图8为定影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搅拌叶片
2:筛选构件(screening member)
3:搅拌结构体
4:分散容器
5:喷出口(expelling outlet)
6:夹套
7:保持槽
8:搅拌叶片单元
9:循环泵
10:分散容器入口
11:吸入口
12:排出口(discharge outlet)
13:热交换器
14:流量计
15:压力控制阀
16:下部马达
17:上部马达
18:盖构件
19:支持筒
20:上部旋转轴
21:机械密封件
23:隔板
24:下部旋转轴
25:压力计
26:温度计
62:支持辊
63:支持体
64:低热容量线状加热介质
64a:加热器基板
64b:通电发热电阻(加热元件)
64c:表面保护层
64d:温度检测器
65:耐热性膜
101:混合设备
102:壳体
108:保持槽
109:压力计
110:循环泵
111:热交换器
112:温度计
118:夹套
121:定子
125:转子
122、128:环状突起
126:剪切间隙
129:供给管
130: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调色剂的特征在于通过所谓的悬浮聚合法获得的调色剂,其中,在以9.8×10-6N/秒加载速率将力施加至调色剂单个颗粒以测量当力达到4.90×10-4N的最大力时求得的位移量(μm)的微压缩试验中,在25℃测量温度下的位移量由X(25)表示和在50℃测量温度下的位移量由X(50)表示,以及调色剂数的均粒径由D(μm)表示时,X(25)、X(50)和D满足以下关系(1)和(2):
0.10≤X(25)/D≤0.35                  (1)
30≤[X(50)-X(25)]/X(25)×100≤150    (2)
上述微压缩试验中X(25)为“0.10≤X(25)/D≤0.35”的特征意指,当在25℃下测试微压缩时求得的调色剂位移量相对于调色剂数均粒径为10%至35%。办公室具有约25℃的温度环境,因此,由于在微压缩试验中将测量温度设定在25℃下,所以考虑要再现在该办公环境下在显影、转印和清洁工艺中调色剂具有的应力。
只要X(25)/D的值在上述范围内,就防止调色剂由于显影组件中的任何应力而劣化,因此可长期维持稳定的显影性能。另外,调色剂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和同时调色剂颗粒可以适当变形,因此在感光构件上残留而不转印的任何转印残余调色剂可通过清洁良好地除去。另外,在任何外部添加剂用于调色剂颗粒情况下,外部添加剂可容易地粘附至调色剂颗粒,另外即使当在大量纸张上高速打印图像时外部添加剂也不能容易释放,显示改进显影性能和转印性能的趋势。X(25)/D的值可以优选为0.10至0.30,更优选0.12至0.30。其可以进一步优选为0.12至0.25。
X(50)和上述X(25)之间关系为“30≤[X(50)-X(25)]/X(25)×100≤150”的特征意指,当在50℃下测试微压缩时求得的位移量相对于当在25℃下测试微压缩时求得的位移量的变化率为30%至150%。此处,选择25℃和50℃作为微压缩试验中的测量温度的原因如下所述。因为微压缩试验中的测量温度设定在50℃下,考虑要再现图像形成时定影工艺中调色剂具有的应力。这是因为测量期间调色剂具有的总热量与定影时调色剂具有的热量基本上一致。另外,因为测量温度设定在25℃下,如上所述,考虑要再现在办公环境下在显影或转印工艺中调色剂具有的应力。
因为X(50)和X(25)之间的关系满足前述,所以在维持如上所述显影期间的运行性能的同时,可获得享有良好低温定影性能的图像。特别地,在转印材料上调色剂处于大的承载量(laid-on level)的二次图像中,转印材料上的全部调色剂层充分熔融,因此其可具有高的对转印材料的粘合性。结果,甚至将获得的图像叠加,也可长期贮存良好的图像而不引起调色剂脱落或刮擦掉。此外,防止调色剂太柔软。结果,可防止发生涉及图像缺陷的任何高温污损以致定影时调色剂不必要移动至定影辊的表面。[X(50)-X(25)]/X(25)×100的值可以优选为50至150,更优选65至140,特别优选80至130。
本发明中,调色剂优选可以具有数均粒径(D)为3.0μm至8.0μm。当生产调色剂颗粒时通过在粒径控制步骤如风力分级或筛分中控制其粒径,调色剂可具有满足上述范围的数均粒径(D)。其还可以通过控制在将可聚合单体组合物造粒时使用的分散剂的供给量而控制。
接下来,参考图1描述如何进行微压缩试验的测量。图1为当在微压缩试验中测量本发明的调色剂时获得的分布(力-位移曲线)。横坐标表示当调色剂颗粒变形时求得的位移量(μm),纵坐标表示施加至调色剂颗粒的力(N)。
本发明中的微压缩试验通过使用由ELIONIX INC制造的超微硬度计ENT1100进行。作为使用的压头,使用端面面积为20μm×20μm的平压头。附图中由1-1所示的表示其中开始施加力前调色剂单个颗粒所处的状态(力:0N;位移量:0μm)。将测量温度设定在25℃下,其中以9.8×10-6N/秒加载速率将力施加至调色剂单个颗粒上,其中将其达到4.90×10-4N的最大力的时间点时使力保持0.1秒。其达到最大力即刻后,颗粒处于由1-2所示的状态,该状态下的调色剂单个颗粒的位移量为X(25)'μm。此后,以9.8×10-6N/秒的卸载速度减少施加至调色剂单个颗粒的力。其中施加至调色剂单个颗粒的力达到0N的时间点为由1-3所示的状态。此外,将测量温度设定在50℃下,其中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测量从而求得调色剂单个颗粒的位移量X(50)'。
以下描述测量步骤。将陶瓷元件用调色剂涂布于其上,鼓风以使调色剂可以分散在陶瓷元件上。此后,将该陶瓷元件设置在超微硬度计中从而进行测量。当将其设置其中时,使得陶瓷元件处于温度可测量状态下,并且将该陶瓷元件的温度取作测量温度。更具体地,关于X(25)',将元件温度设定在25℃下,关于X(50)',将元件温度设定在50℃下。陶瓷元件达到测量温度后,将陶瓷元件放置5分钟以上,此后开始测量。
在通过超微硬度计附带的显微镜观察的同时,选取调色剂以单个颗粒存在的测量画面(宽度:160μm;长度:120μm)。当选取时,为了尽可能消除任何位移量误差,选取其粒径在相对于调色剂数均粒径D为D-0.2μm至D+0.2μm范围内的颗粒。颗粒粒径通过使用超微硬度计ENT1100附带的软件测量,其中测量颗粒的长度和宽度并且将[(长度+宽度)/2]的值取作粒径。
在各温度25℃和50℃下,通过上述标准选取100个颗粒以进行测量。在当测量温度设定在25℃下时的情况下,关于各100个颗粒的X(25)'值,将以具有较大值的那些依次20个颗粒和以具有较小值的那些依次20个颗粒排除,并且将剩余的60个颗粒作为数据使用。将所述60个颗粒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取作X(25)。同样地,也在当测量温度设定在50℃下时的情况下,关于各100个颗粒的X(50)'值,将以具有较大值的那些依次20个颗粒和以具有较小值的那些依次20个颗粒排除,并且将剩余60个颗粒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取作X(50)。
以下描述如何测量调色剂的数均粒径D。
使用COULTER MULTISIZER II(由Beckman Coulter,Inc.制造),并且将输出数量分布和体积分布的界面(由Nikkaki Bios Co.制造)和个人计算机PC9801(由NEC.制造)连接。根据仪器操作手册进行测量。
具体地说,如下所述测量。作为电解液,使用一级氯化钠制备1%NaCl水溶液。例如,可以使用ISOTON R-II(购自CoulterScientific Japan Co.)。向上述水性电解液中,添加20mg测量样品(调色剂)。将悬浮样品的电解液在超声波分散机中进行分散3分钟。用上述使用100μm开口的COULTER MULTISIZER来测量具有粒径2.0μm以上的调色剂颗粒的体积和数量,从而确定数均粒径(D)。
通过任何常规悬浮聚合法生产的调色剂中,不能满足以上列出的关系(1)和(2)两者。例如,通过使用聚酯树脂作为极性树脂的悬浮聚合法生产的具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颗粒相对柔软,以致具有小于本发明中限定的范围的X(25)/D值。另一方面,在通过使用交联剂如二乙烯基苯使得调色剂颗粒较硬的情况下,X(25)/D值可能大于本发明中限定的范围。另外,该调色剂颗粒的X(50)与X(25)之间的差小,因此不满足关系(2)。
为了满足由以上列出的关系(1)和(2)所限定的,调色剂优选具有调色剂颗粒在其表面附近相对硬、但是当加热时其最外表面层可迅速熔融(sharp-meltable)(迅速熔融性)的结构,另外调色剂颗粒的内部柔软。为了获得该调色剂颗粒,首先调色剂颗粒优选具有核-壳结构。作为形成核颗粒的粘结剂树脂,进一步优选使用具有低玻璃化转变点(Tg)和峰分子量(Mw)的粘结剂树脂,除此之外,还组合使用为具有高Tg和Mw的极性树脂以及具有低Tg和Mw的树脂的两种以上的树脂作为壳树脂。
为了获得具有该核-壳结构的调色剂,例如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将包含极性树脂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在水性介质中造粒以进行聚合。由此,形成由极性树脂组成的壳层。考虑到其与形成核颗粒的粘结剂树脂的相容性,可以选择极性树脂。
(2)对于调色剂颗粒,在水性介质中生产核颗粒,此后添加单体以进行种子聚合从而形成壳层。
(3)生产核颗粒后,使体积平均粒径比核颗粒小的极性树脂细颗粒机械地粘附至核颗粒。或者,可以使体积平均粒径比核颗粒小的极性树脂细颗粒通过在水性介质中附聚而粘附至核颗粒,并且通过加热使得牢固地粘着。
如果核颗粒和壳之间具有弱的粘合性,则存在以下可能性:在连续图像再现期间调色剂持续具有应力情况下壳剥落或刮擦,从而在一定时间点时引起调色剂颗粒表面组成的急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调色剂可能不可避免地具有低的显影性能或转印性能。为了获得满足由以上列出的关系(1)和(2)限定的调色剂,重要的是使用与形成核颗粒的任何可聚合单体具有相容性的极性树脂作为壳的一部分,从而在充分确保其对核颗粒的粘合性的同时形成壳。此外,可以组合使用具有不同物理性能的两种以上的极性树脂以形成壳,从而实现显影运行性能和低温定影性能两者。具体地说,优选使用具有极性和同时与形成核颗粒的任何可聚合单体具有相容性的树脂(极性树脂A)和进一步使用具有比极性树脂A高的极性的树脂(极性树脂B)。
极性树脂A可以包括以下:含氮单体如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的聚合物,腈单体如丙烯腈的聚合物,含卤素单体如氯乙烯的聚合物,不饱和羧酸如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的聚合物,不饱和二元酸或不饱和二元酸酐的聚合物,硝基单体的聚合物和苯乙烯单体的聚合物。或者,其可以是两种以上的上述单体任意组合的共聚物,其可以包括,例如苯乙烯共聚物如含氮单体与苯乙烯-不饱和羧酸酯的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以及此外的聚酯和环氧树脂。
作为极性树脂A,优选使用与形成核颗粒的可聚合单体的组成接近的极性树脂。在通过使用乙烯基类可聚合单体的悬浮聚合生产调色剂的情况下,特别地,优选使用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或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作为极性树脂A。这产生高的极性树脂A和粘结剂树脂之间的相容性,因此使得壳对核颗粒的粘合性良好。具体地说,可使极性树脂以极性树脂A的浓度从调色剂颗粒表面向其中心逐渐降低的方式存在。
在使用此类苯乙烯共聚物的情况下,任何残余的苯乙烯可以在0至300ppm范围内,为了使得极性树脂和粘结剂树脂彼此良好相容这是优选的。
极性树脂A可以优选为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量的重均分子量Mw(A)为8,000至50,000和重均分子量与数均分子量的比Mw(A)/Mn(A)为1.05至5.00的那种。其可以更优选重均分子量Mw(A)为10,000至30,000的那种。
极性树脂A的玻璃化转变点Tg(A)可以优选为80℃至100℃。此外,极性树脂A的酸值Av(A)可以优选为5mgKOH/g至30mgKOH/g和羟值OHv(A)为5mgKOH/g至50mgKOH/g。另外极性树脂A优选同时具有酸值和羟值。
极性树脂A的含量基于100质量份可聚合单体或粘结剂树脂可以优选为5质量份至40质量份。其含量可以更优选为5质量份至30质量份。
如上所述设计极性树脂A使其容易获得满足微压缩试验中本发明所限定的调色剂。
极性树脂B可以包括以下:含氮单体如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的聚合物,腈单体如丙烯腈的聚合物,含卤素单体如氯乙烯的聚合物,不饱和羧酸如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的聚合物,不饱和二元酸或不饱和二元酸酐的聚合物,硝基单体的聚合物和苯乙烯单体的聚合物。或者,其可以是两种以上的上述单体任意组合的共聚物,其可以包括,例如苯乙烯共聚物如含氮单体与苯乙烯-不饱和羧酸酯的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以及此外的聚酯和环氧树脂。
特别地,在通过使用乙烯基类可聚合单体的悬浮聚合生产调色剂和使用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或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作为极性树脂A的情况下,优选使用与极性树脂A相同的树脂或聚酯树脂作为极性树脂B。特别优选使用聚酯树脂作为极性树脂B。
极性树脂B可以优选为通过GPC测量的重均分子量Mw(B)为5,000至25,000和重均分子量与数均分子量的比Mw(B)/Mn(B)为1.05至5.00的那种。其可以更优选重均分子量Mw(B)为5,000至20,000的那种。其还可以为玻璃化转变点Tg(B)为60℃至80℃的那种。
极性树脂B的含量基于100质量份可聚合单体或粘结剂树脂可以优选为1质量份至20质量份。其含量可以更优选为3质量份至10质量份。
如上所述设计极性树脂B使其容易获得满足微压缩试验中本发明所限定的调色剂。
重均分子量Mw(A)和Mw(B)可以优选为Mw(B)<Mw(A),玻璃化转变点Tg(A)和Tg(B)可以优选为Tg(B)<Tg(A)。另外,极性树脂A和B可以优选以基于10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为6质量份至3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10质量份至30质量份以下的总含量添加。此外,在极性树脂A的酸值和羟值分别由Av(A)和OHv(A)表示、极性树脂B的酸值和羟值分别由Av(B)和OHv(B)表示的情况下,它们优选满足Av(A)+OHv(A)<Av(B)+OHv(B)的关系。可以如上所述控制极性树脂A和B的分子量、总含量、酸值和羟值的关系,这能够实现使得极性树脂B存在于最外表面层的同时极性树脂A存在于表面附近的优选壳的形态。
本发明的调色剂具有通过如下获得的调色剂颗粒:将至少包含可聚合单体、着色剂和极性树脂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添加至水性介质,将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在水性介质中造粒从而形成可聚合单体组合物的颗粒(造粒步骤),以及将在可聚合单体组合物颗粒中包含的可聚合单体聚合(聚合步骤)。
在通过如上所述的此类悬浮聚合法的生产步骤中,极性树脂A和B可以优选在从造粒步骤直至聚合步骤的聚合反应时间段内添加。在此情况下,极性树脂的存在状态可以根据形成调色剂颗粒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与水性分散介质之间极性的平衡来控制。更具体地,可以将其控制以使极性树脂的薄层壳形成于核颗粒表面上,或者使极性树脂以极性树脂的浓度从调色剂颗粒表面向其中心逐渐降低的方式存在。添加极性树脂还能够控制核-壳结构中的壳部分的强度。具体地说,优选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或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用作极性树脂A,将聚酯树脂用作极性树脂B。
如上所述设计调色剂颗粒使得极性树脂A与核粘结剂树脂相容,因此可获得具有其中在核颗粒与壳之间的界面处各组分保持彼此相容的高粘合性的核-壳结构的调色剂颗粒。这还期望保证极性树脂A和B之间的充分的粘合性。为此的原因不清楚,认为可能由于在极性树脂具有的极性基团部分的相互作用。这能够实现高水平的调色剂的运行性能和定影性能两者。
如上所述设计调色剂颗粒的结构使其容易获得满足微压缩试验中本发明限定的调色剂。
当通过悬浮聚合法生产调色剂颗粒时,考虑到因为添加的极性树脂与核粘结剂树脂相容而Tg升高的事实,优选将用于形成粘结剂树脂的单体的理论Tg设定得低,以使要生产的调色剂的Tg可在规定范围内。本发明中,粘结剂树脂的Tg可以优选为10℃至45℃,更优选15℃至40℃。
当通过悬浮聚合法生产调色剂颗粒时,还可以将芳香族类有机溶剂(例如甲苯或二甲苯)添加至单体,由此促进形成壳的极性树脂与核粘结剂树脂相容和同时由此进行相分离,从而使其容易产生本发明的效果。
调色剂的粘结剂树脂可以包括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环氧树脂和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用于生产粘结剂树脂的可聚合单体可以包括能够进行自由基聚合的乙烯基类可聚合单体。作为乙烯基类可聚合单体,可以使用单官能可聚合单体或多官能可聚合单体。作为可聚合单体,特别地,优选使用乙烯基类可聚合单体。
该乙烯基类可聚合单体可以包括以下:
苯乙烯;苯乙烯类单体如邻、间或对甲基苯乙烯,和间或对乙基苯乙烯;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如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辛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丙烯酸山萮酯、甲基丙烯酸山萮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以及烯烃单体如丁二烯、异戊二烯、环己烷、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丙烯酸酰胺和甲基丙烯酸酰胺。
任何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可以参考出版物POLYMERHANDBOOK,第2版III,第139-192页(John Wiley&Sons,Inc.)中记载的理论玻璃化转变温度(Tg)而以单体的适当混合物形式通常使用。
本发明的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可以优选为0.960至1.000。因为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在该范围内,所以调色剂颗粒和感光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可小以致降低可归于镜像力或范德华力的调色剂对感光构件的吸引力,因此调色剂可获得高的转印性能。另外,调色剂承载构件上沿其长边方向的调色剂涂布量可均匀以致能够通过调色剂使静电潜像忠实显影。此外,因为X(25)在本发明限定的范围内,所以甚至在调色剂颗粒表面由于在大量纸张上打印而劣化的情况下调色剂也可维持良好的转印性能。
本发明的调色剂中,平均圆形度小于0.960的颗粒可以优选的数量为2个数%至30个数%。因为平均圆形度小于0.960的颗粒数量在该范围内,所以在具有任何外部添加剂的调色剂中,可防止外部添加剂由于调色剂趋于在显影组件中密堆积而包埋在调色剂颗粒中。另外,在大量纸张上再现具有高打印率的图像如照相图像的情况下,可防止其浓度由于显影剂承载构件上调色剂的任何不充分供给而变化。此外,可防止发生由转印残余调色剂的增加引起的任何不良清洁,或者即使当在大量纸张上再现时也可稳定获得忠实于静电潜像的图像。
本发明的调色剂中,粒径小于2μm的颗粒的数量可以优选为2个数%至20个数%。因为粒径小于2μm的颗粒数量在该范围内,所以在具有任何外部添加剂的调色剂中,可防止外部添加剂由于调色剂趋于变得在显影组件中密堆积的原因而包埋在调色剂颗粒中。另外,在具有高打印率的图像如照相图像在大量纸张上再现的情况下,可防止其浓度由于显影剂承载构件上调色剂的任何不充分的供给而变化。此外,这导致防止调色剂熔融粘着至任何构件如显影剂承载构件和静电潜像承载构件,并且在调色剂不必要地附着至非图像区域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发生图像缺陷如起雾和斑点(dots)。
关于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1)在通过悬浮聚合法生产调色剂的情况下可以控制在造粒时水性介质中的pH,(2)通过将调色剂颗粒在水性介质中加热而将其球形化处理,或(3)将调色剂颗粒通过机械方法而球形化处理,这能够满足上述范围。另外,关于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小于0.960的颗粒数量和粒径小于2μm的颗粒数量,可以控制极性树脂的酸值和羟值,这能够满足上述范围。
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平均圆形度小于0.960的颗粒数量和粒径小于2μm的颗粒数量用流式颗粒图像分析仪“FPIA-3000型”(由Sysmex Corporation制造)根据分析仪操作手册来测量。
上述分析仪的测量原理为将其中流动的颗粒作为静止图像拍摄并且分析图像。将供给至样品室的样品借助于样品吸入注射器送至扁平鞘流动池中。送至扁平鞘流动池中的样品在其插入鞘液中的状态下形成扁平流。将通过扁平鞘流动池内部的样品用闪光灯(strobe light)以1/60秒间隔保持照射,由此可将流动通过的颗粒作为静止图像拍摄。另外,由于扁平流,可将保持流动的颗粒在聚焦状态下拍摄。将颗粒图像用CCD照相机拍摄,并且将拍摄的图像以图像处理分辨率为512×512(每像素为0.37μm×0.37μm)图像处理,提取各颗粒图像的边缘轮廓,其中测量颗粒图像的投影面积和周长。
图像处理部中,将图像信号进行A/D(模数)转换,接着将其作为图像数据放入存储器,其中,对于由此存储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以辨别是否存在任何颗粒。接着,进行边缘增强处理(edge enhancement processing)作为准确提取各颗粒图像的边缘轮廓的预处理。接着,将图像数据以一定适当的阈值水平二值化。
在将图像数据以一定适当的阈值水平二值化的情况下,各颗粒图像变成如图2中所示的二值化图像。接着,对于由此二值化的各颗粒图像,判断边缘点(示出边缘轮廓的边缘轮廓像素)如何存在,另外关注关于相互邻接目标边缘点的任何边缘点面向的方向的信息,即,写出链式码(chain codes)。
接着,确定各颗粒图像的投影面积S和周长L。将投影面积S和周长L用于确定圆当量直径和圆形度。圆当量直径是指具有与颗粒图像投影面积相同面积的圆的直径。圆形度C定义为当将从圆当量直径求得圆的周长除以颗粒投影面积的周长时求得的值,并且通过使用以下表达式计算。
圆形度C=[2×(π×S)1/2]/L。
当颗粒图像为圆形时圆形度为1.000。颗粒图像外周的凹凸程度越大,圆形度的值就越小。
计算各颗粒的圆形度,此后将0.200至1.000的圆形度范围分割成800份,其中使用该分割点的中心值和测量的颗粒数量通过算术平均来计算平均圆形度。
测量的具体方式如下所述。在容器中准备预先除去杂质固体物质等的10ml离子交换水,向其添加烷基苯磺酸盐作为分散剂。此外,向其添加0.02g测量用样品,接着均匀分散。作为分散手段,使用安装有5mm直径钛合金尖状物作为振子的超声波分散机UH-50型(由SMT Co.制造)。进行分散处理5分钟从而制备测量用分散液。此处,将分散液适当冷却从而分散液温度可能不超过40℃。测量时,使用具有标准透镜(10倍放大率)的上述流式颗粒分析仪,并且使用颗粒鞘“P SE-900A”(购自SysmexCorporation)作为鞘液。将根据上述步骤控制的分散液引入流式颗粒分析仪中,其中将3,000个调色剂颗粒以HPE测量模式和总计数模式计数。接着,将颗粒分析时的二值化阈值设定为85%,要分析的颗粒的直径限定为2.00μm至200.00μm的圆当量直径,其中确定调色剂颗粒的平均圆形度。
关于平均圆形度小于0.960的颗粒数量,将要分析的颗粒的直径限定为2.00μm至200.00μm的圆当量直径,此后将平均圆形度限定为0.960至1.000从而计算此数量。
进行测量时,开始测量前使用标准胶乳颗粒(例如“5200A”,购自Duke Scientific Corporation,用离子交换水稀释)进行自动聚焦控制。此后,开始测量后以2小时间隔进行自动聚焦控制。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用颁发了由Sysmex Corporation颁发的校准证书的流式颗粒图像分析仪。除了将要分析的颗粒的直径限定为2.00μm至200.00μm的圆当量直径以外,在当收到校准证书时设定的测量和分析条件下进行测量。
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以优选具有用恒定负荷挤出型毛细管流变仪测量的在100℃下的熔体粘度为5.00×103Pa·s至3.50×104Pa·s。因为调色剂的熔体粘度在上述范围内,所以蜡可适当渗出以使调色剂具有更好的高温耐污损性。另外,调色剂可维持适当的韧性,因此可享有更好的显影性能和转印性能。此外,调色剂可具有对转印片材的适当粘合性,因此关于低温定影性能和耐卷绕性能可是更有效的。再有,可更容易地获得具有高光泽度的定影图像。
调色剂在100℃下的熔体粘度通过以下方法测量。其通过使用恒定负荷挤出型毛细管流变仪“流动特性评价仪器FLOWTESTER CFT-500D”(由Shimadzu Corporation制造)并且根据仪器附带的手册来测量。该仪器中,借助于活塞从上述测量样品施加恒定负荷,期间将在筒体中填充的测量样品通过升高其温度(加热)来熔融。接着,将熔融的测量样品从设置在筒体底部的模具挤出,其中测量当将其挤出时温度与活塞下降量之间的关系。在50℃直至200℃下进行测量,并且将在100℃下计算的表观粘度取作调色剂在100℃下的粘度(Pa·s)。
100℃下的表观粘度η(Pa·s)以如下方式计算。首先,流量Q(cm3/s)根据以下表达式(4)计算。该表达式中,活塞的截面积由A(cm2)表示,以相对于在100℃时间点时的活塞位置上下0.10mm(0.20mm作为间隔)的距离下降活塞所耗用的时间由Δt(秒)表示。
Q=(0.20×A)/(10×Δt)           (4)
接着,使用由此求得的流量Q根据以下表达式(5)以计算在100℃下的表观粘度η。该表达式中,施加至活塞的负荷由P(Pa)表示,模具的开口直径由B(mm)表示,模具长度由L(mm)表示。
η=(π×B4×P)/(128,000×L×Q)  (5)
作为测量样品,使用通过如下获得的约8mm直径的圆柱状样品:将约1.0g调色剂在25℃环境下和使用片剂压缩机(例如NT-100H,由NPa System Co.,Ltd.制造)在约10MPa下压缩约60秒。CFT-500D的测量条件如下所示。
试验模式:加热法
起始温度:50℃
最终温度:200℃
测量间隔:1.0℃
加热速度:4.0℃/分钟
活塞截面积:1.000cm2
试验负荷(活塞负荷):10.0kgf(0.9807MPa)
预热时间:300秒
模具的开口直径:1.0mm
模具长度:1.0mm
熔体粘度可通过控制粘结剂树脂的分子量或玻璃化转变温度或者控制蜡组分的类型和含量而满足上述范围。其还可以通过聚合条件(温度、引发剂的类型和引发剂的量)来控制。
为了获得良好的定影图像,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以优选含有蜡组分的量基于10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为0.5质量份至50质量份,更优选3质量份至3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5质量份至20质量份。只要蜡组分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调色剂就可在维持其长期的贮存稳定性的同时良好防止引起低温污损。其在不妨碍任何其它调色剂材料的分散的情况下还可维持良好的流动性和图像特性。
调色剂中可用的蜡组分可以包括以下:石油蜡及其衍生物如石蜡、微晶蜡和矿脂;褐煤蜡及其衍生物;通过费-托合成获得的烃蜡及其衍生物;聚烯烃蜡如聚乙烯蜡,及其衍生物;以及天然存在的蜡如巴西棕榈蜡和小烛树蜡,及其衍生物。这些的衍生物包括氧化物、与乙烯基单体的嵌段共聚物和接枝改性产物。其可以进一步包括高级脂族醇,脂肪酸如硬脂酸和棕榈酸,或其化合物,酰胺蜡,酯蜡,酮,硬化蓖麻油及其衍生物,植物蜡和动物蜡。这些中,从优异脱模性的观点,酯蜡和烃蜡是特别优选的。
这些蜡中,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量仪器)测量的DSC曲线中的最大吸热峰处的峰温度在40℃至110℃范围内的那些是优选的,在45℃至90℃范围内的那些是更优选的。该最大吸热峰还可以优选具有半宽值为2℃至15℃,更优选2℃至10℃。吸热峰的半宽值是指在示出在吸热峰处从基线的峰高度的1/2值的部分吸热图表的温度宽度。因为半宽值在该范围内,所以蜡具有适当结晶性和适当硬度,因此可防止任何感光构件和带电构件被其污染。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量的DSC曲线中在70℃至120℃的范围内,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以优选具有来自蜡熔点的最大吸热峰。
DSC曲线通过根据ASTM D3418-82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量仪器)DSC-7(由Perkin-Elmer Corporation制造)进行的测量而获得。具体地说,以如下方式进行测量。
以约10mg的量精确称量测量用样品。将该样品放入铝盘中,使用空铝盘作为参考。在常温常湿环境下以10℃/分钟的加热速度在30℃至200℃测量温度范围内进行测量。在该加热过程中,求得蜡的吸热峰和调色剂的最大吸热峰。
本发明的调色剂的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 S C测量仪器)测量的玻璃化转变点(Tg)可以优选为30℃至58℃,更优选40℃至55℃。
调色剂Tg的测量方法可以使用基本上与获得蜡吸热峰的方法中的仪器相同的仪器,但是可能存在其中蜡的DSC熔点峰和调色剂的Tg相互重叠的情况。因此,使用调制模式,在以下条件下进行测量,其中调色剂的Tg从第一次加热时获得DSC曲线中的峰位置确定。此外,核粘结剂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壳粘结剂树脂(极性树脂A和B)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还可以以相同方式测量。关于核粘结剂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难以仅从调色剂颗粒分离核粘结剂树脂,因此可以将从其配方计算的理论Tg取作核粘结剂树脂的Tg。
测量条件:
-在20℃下保持平衡5分钟。
-在1.0℃/分钟的调制下,以1℃/分钟的速度升温达至140℃。
-在140℃下保持平衡5分钟。
-降温达至20℃。
此处指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通过中点法确定。另外,调色剂最大吸热峰处的峰温度(P1)是指在吸热峰中示出最大值的温度。在存在两个以上的吸热峰的情况下,将吸热峰以上的区域中从基线的最大高度取作吸热峰。
本发明的调色剂的通过四氢呋喃(THF)可溶性物质的GPC测量的主峰分子量Mp可以优选为10,000至40,000,更优选15,000至35,000。因为其主峰分子量在该范围内,所以蜡可以从调色剂颗粒适当渗出从而调色剂可具有良好的高温耐污损性。调色剂还具有适当的强度,因此其可享有良好的显影性能和转印性能。此外,调色剂也可具有关于低温定影性能的良好性能。
涉及调色剂主峰分子量Mp的上述要求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聚合条件(温度、引发剂的类型和引发剂的量)来满足。
调色剂的THF可溶性物质的主峰分子量以及极性树脂A和B的重均分子量Mw(A)与Mw(B)和数均分子量Mn(A)与Mn(B)通过以下方法测量。
测量样品以如下方式制备。将样品与THF以约5mg/ml的浓度混合,并且将获得的混合物在室温下放置5至6小时,接着彻底摇动从而将样品与THF良好混合直至样品的任何聚结的物质消失。将此在室温下进一步放置24小时。此后,使用通过样品处理过滤器(孔径:0.45-0.5μm;可以使用例如MAISHORIDISKH-25-2,购自Tosoh Corporation,或者EKIKURODISK 25CR,购自German Science Japan,Ltd.,)的那种作为GPC用样品。
测量条件:
仪器:高速GPC“HLC8120GPC”(由Tosoh Corporation制造)。
柱:七根柱Shodex KF-801、KF-802、KF-803、KF-804、KF-805、KF-806和KF-807(购自Showa Denko K.K.)的组合。
洗脱液:THF。
流量:1.0ml/分钟。
烘箱温度:40.0℃。
样品注入量:0.10ml。
为了计算样品的分子量,使用用标准聚苯乙烯树脂(TSK标准聚苯乙烯F-850、F-450、F-288、F-128、F-80、F-40、F-20、F-10、F-4、F-2、F-1、A-5000、A-2500、A-1000、A-500;购自Tosoh Corporation)制作的分子量校准曲线。
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以优选使用为具有磺酸基、磺酸盐基或磺酸酯基的聚合物或共聚物的极性树脂C。
引入此类极性树脂C能够使调色剂实现运行性能和定影性能两者并且更加改进贮存稳定性。还可改进调色剂的带电控制性,并且可改进调色剂承载构件上沿其长边方向的调色剂涂布量的均匀性以致在感光构件上使静电潜像能够忠实地显影。调色剂还可保证高的图像浓度的页内均匀性。此外,甚至在具有低平滑性的转印材料上,调色剂也可实现如在具有高平滑性的转印材料上那样的转印均匀性。
特别在通过悬浮聚合法生产调色剂的情况下,极性树脂C的添加提高造粒稳定性以使调色剂颗粒更容易获得核-壳结构。因此,这导致调色剂实现运行性能和定影性能两者并且更加改进贮存稳定性。
作为生产极性树脂C用单体,其可以包括苯乙烯磺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2-甲基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乙烯基磺酸和甲基丙烯酰基磺酸(methacrylsulfonic acid)。另外可用的是其中使任何这些单体具有的磺酸基成为盐或用甲基或乙基酯化的化合物。
极性树脂C可以是上述单体的均聚物,但是可以是上述单体与任何其它单体的共聚物。与上述单体一起形成共聚物的该其它单体可以是乙烯基类可聚合单体,并且可以使用单官能可聚合单体或多官能可聚合单体。
极性树脂C可以优选为玻璃化转变点Tg(C)为70℃至90℃的那种。另外,极性树脂A、极性树脂B和极性树脂C的玻璃化转变点可以具有Tg(B)≤Tg(C)<Tg(A)的关系。
极性树脂C可以优选的含量基于10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为0.01质量份至5.0质量份,更优选0.1质量份至3.0质量份。
本发明中,为了在维持调色剂颗粒中核的低Tg的同时提高调色剂的机械强度,当合成粘结剂树脂时还可以使用交联剂。
作为交联剂,二乙烯基苯是优选的。还可以使用如下所示的交联剂。作为双官能交联剂,其可以包括以下:双(4-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乙二醇二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5-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甘醇二丙烯酸酯、三甘醇二丙烯酸酯、四甘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200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400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酯型二丙烯酸酯(MANDA;购自Nippon Kayaku Co.,Ltd.),以及其各丙烯酸酯部分用甲基丙烯酸酯代替的上述二丙烯酸酯。
作为多官能交联剂,其可以包括以下: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四丙烯酸酯、低聚酯丙烯酸酯(oligoester acrylate)和这些的甲基丙烯酸酯,以及另外,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氰尿酸三烯丙酯、异氰尿酸三烯丙酯和偏苯三酸三烯丙酯。
任何这些交联剂可以优选的添加量基于100质量份可聚合单体为0.001质量份至1.0000质量份,更优选0.010质量份至0.500质量份。
作为聚合引发剂,其可以包括以下:偶氮或重氮型聚合引发剂如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异丁腈、1,1’-偶氮双-(环己烷-1-腈)、2,2’-偶氮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和偶氮二异丁腈;以及过氧化物型聚合引发剂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碳酸二异丙酯、氢过氧化枯烯、2,4-二氯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和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
任何这些聚合引发剂的添加量基于100质量份可聚合单体通常可以为3质量份至20质量份,其可以取决于预期的聚合度而变化。取决于聚合法,聚合引发剂的类型可能稍微不同,并且参考其10小时半衰期温度,可以单独使用或以混合物形式使用。
本发明中使用的着色剂可以包括以下有机颜料或染料以及无机颜料。
作为青色着色剂,可以使用铜酞菁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蒽醌化合物和碱性染料色淀化合物。具体地说,它们可以包括以下:C.I.颜料蓝1、C.I.颜料蓝7、C.I.颜料蓝15、C.I.颜料蓝15:1、C.I.颜料蓝15:2、C.I.颜料蓝15:3、C.I.颜料蓝15:4、C.I.颜料蓝60、C.I.颜料蓝62和C.I.颜料蓝66。
作为品红色着色剂,它们可以包括以下:缩合偶氮化合物、二酮基吡咯并吡咯化合物、蒽醌化合物、喹吖啶酮化合物、碱性染料色淀化合物、萘酚化合物、苯并咪唑酮化合物、硫靛化合物和苝化合物。具体地说,它们可以包括以下:C.I.颜料红2、C.I.颜料红3、C.I.颜料红5、C.I.颜料红6、C.I.颜料红7、C.I.颜料红19、C.I.颜料红23、C.I.颜料红48:2、C.I.颜料红48:3、C.I.颜料红48:4、C.I.颜料红57:1、C.I.颜料红81:1、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144、C.I.颜料红146、C.I.颜料红150、C.I.颜料红166、C.I.颜料红169、C.I.颜料红177、C.I.颜料红184、C.I.颜料红185、C.I.颜料红202、C.I.颜料红206、C.I.颜料红220、C.I.颜料红221和C.I.颜料红254。
作为黄色着色剂,可以使用以缩合偶氮化合物、异吲哚啉酮化合物、蒽醌化合物、偶氮金属配合物、次甲基化合物和烯丙酰胺化合物为代表的化合物。具体地说,它们可以包括以下:C.I.颜料黄12、C.I.颜料黄13、C.I.颜料黄14、C.I.颜料黄15、C.I.颜料黄17、C.I.颜料黄62、C.I.颜料黄74、C.I.颜料黄83、C.I.颜料黄93、C.I.颜料黄94、C.I.颜料黄95、C.I.颜料黄97、C.I.颜料黄109、C.I.颜料黄110、C.I.颜料黄111、C.I.颜料黄120、C.I.颜料黄127、C.I.颜料黄128、C.I.颜料黄129、C.I.颜料黄147、C.I.颜料黄151、C.I.颜料黄154、C.I.颜料黄155、C.I.颜料黄168、C.I.颜料黄174、C.I.颜料黄175、C.I.颜料黄176、C.I.颜料黄180、C.I.颜料黄181、C.I.颜料黄191和C.I.颜料黄194。
作为黑色着色剂,可以使用炭黑和通过使用上述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着色剂调色为黑色的着色剂。
任何这些着色剂可以单独使用,以混合物形式或进一步以固溶体状态使用。本发明调色剂中使用的着色剂考虑到色相角、色度、亮度、耐光性、对于OHP膜的透明性和在调色剂颗粒中的分散性而选择。
着色剂可以使用的添加量基于10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为1质量份至20质量份。
本发明中,当通过聚合获得调色剂颗粒时,必须注意着色剂中固有的聚合抑制作用或水相迁移性。因此,着色剂可以优选进行表面改性如用没有任何聚合抑制的材料的疏水化处理。特别地,大多数染料型着色剂和炭黑具有聚合抑制作用,因此当使用时必须小心。染料型着色剂的该聚合抑制作用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其中将可聚合单体在任何这些染料的存在下预先聚合的方法。可以将所得着色的聚合物添加至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关于炭黑,除与对于染料型着色剂的处理相同的处理以外,其还可以用示例为聚有机硅氧烷的能够与炭黑的表面官能团反应的材料处理。
本发明的调色剂中,电荷控制剂可以任选地以在调色剂颗粒中混合的状态使用。该与电荷控制剂的混合能够稳定化带电特性和控制符合显影系统的最佳摩擦带电量。
作为电荷控制剂,可以使用任何已知电荷控制剂。特别地,可给出迅速的摩擦带电并且还可稳定维持恒定摩擦带电量的电荷控制剂是优选的。此外,特别优选使用具有低聚合抑制作用和对于任何水性分散介质基本上没有任何可溶化物(solubilizate)的电荷控制剂。
作为能够将调色剂控制为负带电性的电荷控制剂,电荷控制剂可以包括单偶氮金属化合物、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芳族羟基羧酸、芳族二羧酸以及羟基羧酸和二羧酸类金属化合物。此外,其还可以包括芳族单-和多羧酸酐或其酯类,以及酚衍生物如双酚。其可以进一步包括尿素衍生物、包含金属的萘甲酸化合物、硼化合物、季铵盐、杯芳烃和树脂类电荷控制剂。
同时,作为能够将调色剂控制为正带电性的电荷控制剂,其还可以包括以下:苯胺黑和用脂肪酸金属盐改性的苯胺黑改性产品;胍化合物;咪唑化合物;季铵盐如三丁基苄基铵1-羟基-4-萘磺酸盐和四丁基铵四氟硼酸盐,以及这些的类似物,其包括鎓盐如鏻盐和这些的色淀颜料;三苯基甲烷染料和这些的色淀颜料(色淀形成剂可以包括钨磷酸、钼磷酸、钨钼磷酸、鞣酸、月桂酸、五倍子酸、氰铁酸盐和氰亚铁酸盐);高级脂肪酸的金属盐;以及树脂类电荷控制剂。
任何这些电荷控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这些电荷控制剂中,包含金属的水杨酸化合物是优选的。特别地,作为其金属,铝或锆是优选的。作为最优选的控制剂,其为3,5-二叔丁基水杨酸铝化合物。
电荷控制剂的混合量基于10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可以优选为0.01质量份至20.00质量份,更优选0.50质量份至10.00质量份。
本发明的调色剂中,出于改进流动性的目的可以优选将无机细粉外部添加至调色剂颗粒(调色剂基础颗粒)。此类无机细粉可以包括二氧化硅细粉。二氧化硅细粉可以优选的数均一次粒径为4nm至80nm。因为其数均一次粒径在该范围内,所以改进调色剂的流动性,另外调色剂可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关于无机细粉的数均一次粒径,测量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上观察下的视野中100个颗粒的粒径从而确定平均粒径。
作为无机细粉,还可以与二氧化硅细粉组合使用氧化钛、氧化铝或这些的双氧化物的细粉。氧化钛优选作为组合使用的无机细粉。
二氧化硅细粉可以包括通过卤化硅的气相氧化生产的所谓的干法二氧化硅或气相二氧化硅和由水玻璃生产的所谓的湿法二氧化硅的细粉两者。作为二氧化硅,干法二氧化硅是优选的,这是因为在颗粒表面上和二氧化硅颗粒内部具有较少的硅烷醇基团并且保留较少的生产残渣如Na2O和SO3 2-
干法二氧化硅中,例如在其生产步骤中还可以将其它金属卤化物如氯化铝或氯化钛与卤化硅一起使用,从而获得二氧化硅与其它金属氧化物的复合细粉。
二氧化硅细粉等可以优选为已进行疏水化处理的那些。作为其处理剂,其可以包括以下:未改性有机硅清漆、各种类型的改性有机硅清漆、未改性硅油、各种类型的改性硅油、硅烷化合物、硅烷偶联剂、其它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钛化合物。任何这些处理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特别地,优选使用硅油作为处理剂。
以下描述本发明中的悬浮聚合法。
首先,将形成粘结剂树脂用可聚合单体、着色剂、蜡组分和任选地任何其它添加剂借助于分散机如均化器、球磨机、胶体磨或超声波分散机均匀地溶解或分散。特别地,通过至少将着色剂分散在可聚合单体中从而获得含着色剂单体的分散步骤后,优选进行其中将含着色剂单体和含极性树脂单体混合的混合控制步骤。向获得的混合物中,溶解聚合引发剂,从而制备可聚合单体组合物。
接着,将获得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悬浮在包含分散剂的水性介质中以进行造粒,从而形成可聚合单体组合物的颗粒。接着,将在可聚合单体组合物颗粒中包含的可聚合单体聚合从而获得调色剂颗粒。聚合引发剂可以在当将其它添加剂添加至可聚合单体时的同时添加,或者可以在将可聚合单体组合物悬浮在水性介质中前即刻混合。另外,可以在造粒后和引发聚合反应前即刻添加溶解在可聚合单体或溶剂中的聚合引发剂。
作为分散剂,可以使用任何已知无机和有机分散剂。无机分散剂可以包括以下:磷酸三钙、磷酸镁、磷酸铝、磷酸锌、碳酸镁、碳酸钙、氢氧化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偏硅酸钙、硫酸钙、硫酸钡、膨润土、二氧化硅和氧化铝。
同时,有机分散剂可以包括以下:聚乙烯醇、明胶、甲基纤维素、甲基羟基丙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盐和淀粉。
还可以使用商购可得的非离子、阴离子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此类表面活性剂可以包括以下: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四烷基硫酸钠、十五烷基硫酸钠、辛基硫酸钠、油酸钠、月桂酸钠、硬脂酸钾和油酸钙。
作为分散剂,无机水难溶性分散剂是优选的,还优选使用在酸中可溶的水难溶性分散剂。在使用水难溶性分散剂制备水性分散介质的情况下,此类分散剂的使用量基于100质量份可聚合单体可以优选为0.2质量份至2.0质量份。水性分散介质还可以优选以基于100质量份可聚合单体组合物为300质量份至3,000质量份的量使用水而制备。
在制备其中将水难溶性无机分散剂如上所述分散的水性分散介质的情况下,其可以原样使用商购可得分散剂而分散。另外,为了获得具有微细和均匀粒径的分散剂颗粒,可以将水难溶性无机分散剂在液体介质如水中在高速搅拌下形成从而制备水性分散介质。例如,在使用磷酸三钙作为分散剂的情况下,可以将磷酸钠水溶液和氯化钙水溶液在高速搅拌下混合从而形成磷酸三钙细颗粒。
以下参考附图描述上述混合控制步骤中优选使用的利用高速剪切力的搅拌设备,其为具有可高速旋转的搅拌叶片和具有存在如下搅拌空间的搅拌结构体的搅拌设备(分散机),所述搅拌空间由在搅拌叶片周围设置的并且沿着与搅拌叶片相反的方向可高速旋转的筛选构件而形成。
此处描述当生产本发明调色剂时优选使用的搅拌设备的实施方案。其中将搅拌设备引入循环管线中的分散系统、具有搅拌结构体的搅拌机构截面和搅拌结构体中组成部件的配置分别示于图3A、4A和5中。图3B为图3A中所示搅拌设备的放大截面图,图4B为图4A中所示搅拌结构体的外观图。
参考图3A和3B分散系统
将含着色剂单体和含极性树脂单体投入保持槽7中,此后借助于在保持槽7中设置的搅拌叶片单元8混合,从而制备可聚合单体组合物,接着将其借助于循环泵9通过分散容器入口10供给至分散机的分散容器4中并且通过其吸入口11引入搅拌结构体3中。
将搅拌结构体3用支持筒19支持,以致其位于分散容器4下部并且另外在吸入口11下方具有固定至下部旋转轴24并且通过下部马达16可旋转的筛选构件2。还将搅拌结构体3定位为围绕在上部旋转轴20的下部,所述上部旋转轴20通过上部马达17沿着与筛选构件2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可旋转并且通过支持筒19同轴设置。将搅拌叶片(稍后所示)固定至上部旋转轴20以致位于搅拌结构体3下部(底部)的筛选构件2中。
接着,将通过其吸入口11引入搅拌结构体3中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在搅拌结构体3的搅拌空间中通过高速剪切处理而分散处理,接着由此通过其喷出口5喷出。将由此喷出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在分散容器4内循环,此后由此通过排出口12排出。接着经由热交换器13等返回至保持槽7。将返回至保持槽7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再次供给至分散容器4中,并且重复该循环。
通过分散机和保持槽7的该循环的重复能够使极性树脂均匀和良好地有效分散在可聚合单体组合物中。将其中通过高速剪切处理分散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再次排出至保持槽7中的部分可以优选位于在保持槽7中容纳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中。由于通过高速剪切处理分散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返回至在保持槽7中容纳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内部,因此可防止任何气体混合于其中。任何气体混合入可聚合单体组合物中是不优选的,这是因为在搅拌结构体3的搅拌空间中高速剪切处理时可能容易引起发生气蚀。热交换器13无需必要地设置在循环管线上,在分散容器4中可设置盘管式热交换线。
处理流量用在循环过程中设置的流量计14测量。还可以借助于压力控制阀15施加背压。该背压的施加能够防止由于搅拌叶片1和筛选构件2的旋转而发生的气蚀(cavitation),从而可将剪切力更多地施加至要处理的流体。这使颜料能够以良好的效率在可聚合单体组合物中再分散。背压可以特别优选在50kPa至150kPa范围内。图3A中,附图标记25表示压力计;26表示温度计。图3B中,附图标记18表示盖构件。
参考图4A和4B搅拌设备
将投入分散容器4中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引入搅拌结构体3中,所述搅拌结构体3具有吸入口11和筛选构件2,所述筛选构件2内部设置有搅拌叶片1、具有喷出口5并形成搅拌空间。将延伸通过搅拌结构体3的中心的上部旋转轴20用机械密封件21机械地密封,搅拌结构体3具有将其分成具有吸入口11的上部和由筛选构件2限定的下部搅拌空间的隔板23,留出围绕上部旋转轴20的流体流路。
搅拌叶片1在搅拌结构体3的搅拌空间中高速旋转,由此使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在筛选构件2的内壁和搅拌叶片1的边缘之间非常小的间隙中经受剪切力,从而将在可聚合单体组合物中包含的着色剂和极性树脂良好地分散和溶解。将由此分散处理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通过喷出口5喷出并且循环至分散容器4中。图4A中,向内倾斜向下的箭头和向外倾斜向下的箭头示出其中可聚合单体组合物从搅拌空间吸入和喷出的方向。
接着,设计搅拌结构体3的筛选构件2以致沿与搅拌叶片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可使两者的相对转数较大,从而可使施加至要处理的材料的剪切力较高。这使着色剂和极性树脂能够比在任何其它常规搅拌设备中的那些更高度地分散和溶解。结果,这便于生产具有微压缩试验中本发明限定的物性值的调色剂。
此外,由于搅拌结构体3中具有喷出口5的筛选构件2沿着与搅拌叶片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喷出流体的位置随着该旋转而变化,从而流动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可在分散容器4中良好地循环。另外,该循环流与通过在搅拌叶片1与喷出口5之间保留非常小的间隙而旋转的搅拌叶片1的旋转产生的喷出流汇合,因此可产生更快的喷出流,这更加促进整个分散容器4中的循环。
再有,设计搅拌结构体3从而在其内部在搅拌叶片1正上方设置吸入口11。这使可聚合单体组合物能够通过吸入口11被引入搅拌结构体3中,此后即刻,在搅拌空间中,通过沿彼此相反方向高速旋转的搅拌叶片1和筛选构件2的作用经受高速剪切,从而从搅拌结构体3的筛选构件2内侧通过喷出口5。即,在不经受任何高速剪切处理不通过喷出口5(即短路(short passing))的情况下,可防止可聚合单体组合物返回至保持槽7中。这可使分散时间较短。
另外,分散容器4具有夹套结构,并且冷却介质可以流动通过夹套6内部。这可使由于分散容器4中的任何剪切而变得较高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的温度降低。
为了以良好的效率进行极性树脂在可聚合单体组合物中的分散,由A(m/s)表示的搅拌叶片1的圆周速度和由B(m/s)表示的筛选构件2的圆周速度可以优选在25≤A≤40和(A-10)≤B≤(A+10)的范围内。
搅拌叶片1的圆周速度越高,施加至可聚合单体组合物的剪切力就变得越大以及着色剂和极性树脂的分散和溶解效率改进得越多。通过本发明人进行的研究显示,如果A的值小于25,则剪切力不充分以及着色剂和极性树脂的分散和溶解不期望地不充分。
另外,在通常为溶剂体系的可聚合单体体系中,可能比在水性体系中较少发生气蚀,但是如果B的值超出40,则气蚀可能急剧极大地发生,从而降低分散和溶解效率并且由于腐蚀引起筛选构件2的损害。从操作的观点这是不期望的。
如搅拌叶片1那样,筛选构件2的圆周速度越高,施加至可聚合单体组合物的剪切力变得越大以及着色剂和极性树脂的分散和溶解效率改进得越多。然而,如果与搅拌叶片1的圆周速度A(m/s)相比筛选构件2的圆周速度B(m/s)相对小10以上,则因为在搅拌叶片1和沿相反方向旋转的筛选构件2之间起作用的、通过前者叶片边缘和后者内壁之间非常小的间隙的剪切力可能不充分,所以此类情况是不期望的。
同时,随着搅拌叶片1旋转,可聚合单体组合物从搅拌叶片1向筛选构件2的喷出口5喷出,并且进一步在高压下以流的形式从喷出口5喷出搅拌空间外。在可聚合单体组合物上产生的基本相等的压力、阻力和剪切力随着筛选构件2圆周速度的增加而变得更大,同时从筛选构件2通过其喷出口5喷出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量减少。于是,如果与搅拌叶片1的圆周速度A(m/s)相比筛选构件2的圆周速度B(m/s)相对大10以上,则从筛选构件2通过其喷出口5喷出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量可能极大地减少,从而在不通过喷出口5的情况下引起短路(short passing),导致排出搅拌空间外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的比例增加。因此,如果其大10以上,则短路可能增加,降低分散和溶解效率以及减少分散容器4内部的循环流,从而不期望地引起槽内不均匀化。
作为上述分散机,例如可以优选使用CLEAMIXW-Motion(由MTECHNIQUE Co.,Ltd.制造)。
接着,描述当生产本发明调色剂时优选使用的搅拌设备的另一实施方案。图6中所示为其中具有转子和定子的混合设备引入循环管线的系统。图7中所示为沿着图6中线7-7的部分的混合设备的截面。
图6所示中,将通过分散步骤使至少着色剂分散在可聚合单体中的含着色剂单体和通过溶解步骤使至少极性树脂溶解在可聚合单体中的含极性树脂单体投入保持槽108中从而制成混合控制液。将其中保持的混合控制液经由循环泵110通过混合设备101的入口供给至混合设备101中。混合设备101中,在其壳体102中设置转子125和定子121(参见图7),如图7中所示,将混合控制液通过供给管129供给其中并通过转子125和定子121之间形成的剪切间隙126,并且沿着离心方向排出。将转子125设置为固定至旋转轴130并且通过旋转轴130旋转。当混合控制液通过壳体102内部时,混合控制液通过由于转子125和定子121之间剪切间隙126的任何滑脱(slip-off)而沿着离心方向产生的压缩、当排出溶液时产生的压缩以及转子125和定子121之间的剪切作用产生的冲击而剧烈混合。
如图7中截面所示的,转子125和定子121各自成形以致具有如下形状:分别具有多个剪切平面的环状突起128和122以同心圆形式多段地形成,并且可以优选以两者之间保留恒定和非常小的距离相互啮合的方式而同轴面对面地设置。因为转子125和定子121成形以致相互啮合,所以可较少发生短路并且可充分分散混合控制液。另外,因为转子125和定子121的环状突起以同心圆形式多段地存在,所以混合控制液当沿着离心方向移动时其经受更多剪切和冲击,因此极性树脂可以更高水平分散。
保持槽108具有夹套118结构,因此可将要处理的溶液冷却或加热。与任何其它常规搅拌设备中的那些相比,该设备使着色剂和极性树脂能够更加高度地分散和溶解。结果,这便于生产具有微压缩试验中本发明限定的物性值的调色剂。图6中,附图标记109表示压力计;112表示温度计;111表示热交换器。
转子和定子的圆周速度为转子和定子最大直径时的圆周速度。在转子的圆周速度由G(m/s)表示的情况下,转子优选以20≤G≤60旋转从而将混合控制液混合。只要转子以20≤G≤60旋转,由于转子和定子之间剪切间隙126的任何滑脱而在混合控制液上沿着离心方向产生的压缩、当溶液喷出时产生的压缩和通过转子和定子之间剪切作用产生的冲击可较高,以致实现着色剂和极性树脂的高水平分散和溶解。这使着色剂和极性树脂能够达到比以前更均匀分散和溶解的状态。
作为上述混合设备,例如可以优选使用CAVITRON(由Eurotec,Ltd.制造)。
图8中所示为其中将耐热性膜使用加热元件加热从而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定影组件。该定影组件具有提供其中不将任何张力施加至耐热性膜的状态的结构(即无张力型)。本发明的调色剂在通过使用此类轻负荷定影组件进行定影的图像形成方法中特别产生其效果。
上述定影组件中,加热元件为具有小热容量和具有线状或面状加热部的加热元件,所述加热部可以优选的最高温度为100℃以上至300℃以下。耐热性膜可以优选为厚度为1μm以上至100μm以下的耐热性片材。可以用作耐热性片材的是具有高耐热性的聚合物片材如聚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或聚酰胺片材,以及金属片材如铝片材,或由金属片材和聚合物片材构成的层压片材。
附图标记64表示低热容量线状加热介质,其由加热器基板64a、通电发热电阻(加热元件)64b、表面保护层64c、温度检测器64d等组成。加热器基板64a为具有耐热性、绝缘性能、低热容量和高导热性的构件,其示例为1mm厚度、10mm宽度和240mm长度的氧化铝基板
加热元件64b为通过如下形成的元件:在加热器基板64a上沿着其长度和其下面(bottom surface)(面向耐热性膜65的侧)基本上中间处以约10μm厚度和1至3mm宽度的线状或细带状形状涂布电阻材料,进一步在其上涂布约10μm厚度的耐热性玻璃作为表面保护层64c。作为电阻材料,例如可以使用Ag-Pd(银-钯)、Ta2N或RuO2等。另外,作为电阻材料的涂布方法,可以使用丝网印刷法等。
温度检测器64d为例如,在加热器基板64a的上面(topsurface)(与其上设置加热元件64b的侧相对的侧)的基本上中间处通过丝网印刷等形成的低热容量温度-测量电阻如Pt膜。还可以使用低热容量热敏电阻。
加热介质64使为线状或面状的加热元件64b根据图像形成开始信号在给定定时下通过将加热元件64b通电而在加热元件64b基本上全部长度上产生热。将其在AC 100V下通电,并且根据通过温度检测器64d检测的温度,要供给的电力通过借助于包括三端双向可控硅的通电控制电路(未示出)控制其通电相位角来控制。
加热介质64中,加热器基板64a、加热元件64b和表面保护层64c具有小的热容量,从而在对加热元件64b通电时可以将加热介质64表面迅速地加热至期望的定影温度(例如140℃至200℃)。接着,将耐热性膜65保持与该加热介质64接触。
为了使得热容量小从而改进快速启动性能(quick-startperformance),可以使用总厚度为20μm以上至100μm以下并且具有耐热性、脱模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单层或复合层作为耐热性膜65。例如,其为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PEI)、聚醚砜(PES)、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树脂(PFA)、聚醚醚酮(PEEK)或聚乙二酰脲(PPA)的单层膜,或者例如20μm厚度的聚酰亚胺膜与至少在聚酰亚胺膜与调色剂图像接触的侧上以10μm厚度设置的剥离性涂层的复合层膜,所述剥离性涂层为氟树脂如PTFE(四氟乙烯树脂)、PAF或FEP或硅酮树脂的、进一步添加导电材料(如炭黑、石墨或导电性晶须)的剥离性涂层。
旋转构件、支持辊62由例如具有良好脱模性的橡胶弹性材料如硅酮橡胶制成。将其通过耐热性膜65保持与加热介质64压接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辊隙,并且以规定速度移动和驱动耐热性膜65。在作为要加热和在其上保持调色剂图像的材料的记录材料片材导入支持辊62和耐热性膜65之间的部分时,支持辊62使得记录材料片材与耐热性膜65的表面紧密接触以将耐热性膜65压向加热介质64,并且将其与耐热性膜65一起移动和驱动。图8中,附图标记63表示固定加热介质64的支持体。
实施例
以下通过给出实施例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关于术语“份”在全部情况下是指“质量份”。
实施例1
水性分散介质的制备:
水                350.0份
磷酸三钠          15.0份
将上述混合物借助于高速度搅拌设备TK型均质混合器(由Tokushu Kika Kogyo Co.,Ltd.制造)以12,000rpm速度搅拌,期间将体系保持在60℃下。接着,添加9份氯化钙,从而制备包含微细的水难溶性稳定剂Ca3(PO4)2的水性分散介质。
可聚合单体组合物1的制备:
(分散步骤)
苯乙烯            30.0份
C.I.颜料蓝15:3        5.0份
负电荷控制剂          1.0份
(3,5-二叔丁基水杨酸的Al化合物)
将上述混合物借助于超微磨碎机在室温下进行分散5小时从而获得可聚合单体混合物1。随后,将该可聚合单体混合物1投入温度可控的搅拌槽中,接着将其加热至60℃。接着,将
费-托蜡               10.0份
(最大吸热峰的峰温度:75℃)
二乙烯基苯            0.3份
投入上述搅拌槽中,其中进一步继续搅拌1小时从而制备可聚合单体组合物1。
可聚合单体组合物2的制备:
(溶解步骤)
苯乙烯               35.0份
丙烯酸正丁酯         35.0份
极性树脂A1           20.0份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共聚物;Mw:14,800;Tg:89℃;酸值Av:22mgKOH/g;羟值OHv:8mgKOH/g)
极性树脂B1            5.0份
(作为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9,500;Tg:74℃;酸值Av:9mgKOH/g;羟值OHv:25mgKOH/g)
极性树脂C1           1.0份
(包含5%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的苯乙烯-丙烯酸2-乙基己酯共聚物;Tg:81℃)
将上述混合物投入温度可控的搅拌槽中,接着将其加热至60℃。加热至60℃后,将其搅拌5小时从而获得可聚合单体组合物2。
(混合控制步骤)
将可聚合单体组合物2加热至70℃,将可聚合单体组合物1混合其中,接着搅拌10分钟。此后,将形成的混合物缓慢冷却至65℃。
(造粒/聚合步骤)
将可聚合单体组合物1和2的混合物引入上述水性分散介质中。此外,将8.0份聚合引发剂2,2’-偶氮二异丁腈添加至该水性分散介质,并且在维持搅拌设备转数为12,000rpm的同时进行造粒30分钟。此后,将高速度搅拌设备中的混合物移至螺旋桨式搅拌器,并且将其内部温度升至70℃,其中在缓慢搅拌下进行反应5小时。接着,将其容器内部加热至温度为80℃,将其维持5小时。此后,将其冷却从而获得聚合物细颗粒分散液。
(洗涤/固液分离/干燥步骤/外部添加步骤)
向获得的聚合物细颗粒分散液,添加稀盐酸以调节其pH至1.4从而溶解稳定剂Ca3(PO4)2。此外,将所得分散液过滤,洗涤,此后在40℃温度下真空干燥,接着使用筛孔150μm的筛除去粗粉,接着控制粒径从而获得青色调色剂颗粒。
向获得的100份青色调色剂颗粒(调色剂基础颗粒),将通过BET法测量的比表面积为200m2/g的2.0份疏水性二氧化硅(用基于100份二氧化硅为10份硅油处理的那种;平均一次粒径:13nm)通过借助于亨舍尔混合机搅拌这些10分钟而外部添加,从而获得青色调色剂No.1。该青色调色剂No.1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
关于获得的青色调色剂No.1,进行评价以下第[1]至[13]项。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另外关于实施例2至37和比较例1至4中获得的调色剂进行同样评价。
作为用于评价的图像形成设备,使用商购可得的激光打印机LBP-5400(由CANON INC.制造)的改造机。该评价机的改造点如下:
(1)改变评价机主体的齿轮和软件从而提供190mm/秒的处理速度。
(2)作为用于评价的盒,使用青色盒。更具体地,将调色剂从商购可得的盒中取出,并且将其内部通过鼓风清洁。此后,将100g该实施例中生产的调色剂填充其中以进行评价。此外,关于其它各黄色、品红色和黑色位置,从这些中取出产品调色剂,并且向其插入使得调色剂剩余物检测机构不能操作的黄色、品红色和黑色盒以进行评价。
(3)关于其定影组件,改变软件以致加热温度可控制在130℃至170℃下。
(4)为了获得未定影图像,改变软件以致即使将定影组件拆卸设备也是可操作的。
在上述条件下,将填充有青色调色剂No.1的处理盒在常温低湿环境(23℃/5%RH)下放置48小时。接着,使用A4大小的CANON彩色激光复印机纸张(基重:81.4g/m2)并在3,000张上再现打印率为0%(实白)的图像后,连续打印具有用于浓度测量的实黑图像的打印率为1%的图像达至3,000张。此后,对于第[1]至[9]项进行评价,从而进行关于显影性能、转印性能和清洁性能的评价。
[1]图像浓度:
在3,000张上打印打印率为0%的图像后,测量第3,000张上图像的实黑区域的图像浓度以进行评价。此处,将图像浓度用MACBETH反射浓度计RD918(由Gretag Macbeth Ag.制造)根据所附说明书测量,从而测量相对于在原稿图像浓度为0.00的白色背景区域上打印的图像的相对浓度。
A:图像浓度为1.40以上。
B:图像浓度为1.35以上至小于1.40。
C:图像浓度为1.00以上至小于1.35。
D:图像浓度为小于1.00。
[2]光泽度:
第[1]项后,使用A4大小的CANON彩色激光复印机纸张(基重:81.4g/m2),在一张上再现实黑图像。对于获得的实黑图像,用光泽计PG-3G(由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制造)并根据所附说明书测量在测量光学角度(optical angle)为75度下的其图像光泽度。
A:图像光泽度为20以上。
B:图像光泽度为15以上至小于20。
C:图像光泽度为10以上至小于15。
D:图像光泽度为小于10。
[3]图像起雾:
第[1]项后,以光泽纸模式(1/2速度)在彩色激光照相纸,有光泽的(Color Laser Photo Paper,glossy)(基重:220g/m2)的信纸大小的纸张上打印打印率为1%的图像。从用REFLECTOMETERMODEL TC-6DS(由Tokyo Denshoku Co.,Ltd.制造)测量的打印图像的白色背景区域的白度与转印纸张的白度之间的差计算起雾浓度(%),从而进行关于图像起雾的评价。作为滤光器,使用琥珀色滤光器。
A:起雾浓度为小于0.5%。
B:起雾浓度为0.5%以上至小于1.0%。
C:起雾浓度为1.0%以上至小于1.5%。
D:起雾浓度为1.5%以上。
[4]带电上升:
3,000张上打印的打印率为1%的图像中,用MACBETH反射浓度计RD918(由Gretag Macbeth Ag.制造)测量在第1张至第20张上打印率为1%的图像的实黑区域。接着,调色剂的带电上升通过直至图像浓度达到1.4需要的纸张数来评价。
A:直至图像浓度达到1.4需要的纸张数为5张以下。
B:直至图像浓度达到1.4需要的纸张数为6至10张。
C:直至图像浓度达到1.4需要的纸张数为11至20张。
D:直至图像浓度达到1.4需要的纸张数为21张以上。
[5]转印均匀性:
在100张和3,000张上打印打印率为1%的图像后,在一张FOX RIVER BOND纸张(基重:90g/m2)上再现半色调图像(调色剂承载量:约0.20mg/cm2)以进行评价。半色调图像区域的图像浓度用MACBETH反射浓度计RD918(由Gretag Macbeth Ag.制造)测量。在半色调图像的任意10个点处进行该半色调图像区域的测量,从而计算测量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同时对于半色调图像还进行目视观察。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A:在目视观察下半色调图像是均匀的,浓度差为小于0.10。
B:在目视观察下半色调图像是均匀的,浓度差为0.10以上至小于0.15。
C:在目视观察下可见通过图像处理可将其擦除的水平的轻微垂直线,浓度差为0.10以上至小于0.15。
D:在目视观察下可见通过图像处理不可将其擦除的水平的清晰垂直线,浓度差为0.15以上。
[6]高打印图像浓度变化:
第[5]项后,使用A4大小的CANON彩色激光复印机纸张(基重:81.4g/m2),在10张上连续再现实黑图像。评价获得图像的第1张上与第10张上之间图像浓度(用MACBETH反射浓度计测量)的变化率(%),从而评价相对高打印图像的图像浓度的稳定性。判断标准如下所示。
A:图像浓度的变化率为小于3%。
B:图像浓度的变化率为3%以上至小于5%。
C:图像浓度的变化率为5%以上至小于10%。
D:图像浓度的变化率为10%以上。
[7]清洁性能:
第[6]项后,使用A4大小的CANON彩色激光复印机纸张(基重:81.4g/m2),在不使任何转印电流流过的情况下在一张上再现实黑图像。此外,在10张上连续再现打印率为1%的图像。目视检查获得的图像从而评价清洁性能。判断标准如下所示。
A:全部10张证实良好的清洁性能。
B:在第8张和第9张上可见由任何不良清洁引起的通过图像处理可将其擦除的水平的轻微垂直线。
C:在第5张、第6张和第7张可见由任何不良清洁引起的通过图像处理可将其擦除的水平的轻微垂直线。
D:在第4张以下上可见由任何不良清洁引起的通过图像处理不可将其擦除的水平的垂直线。
[8]由调色剂飞散引起的主体和/或盒中的污染:
第[7]项后,为了评价调色剂的带电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平衡,观察盒和/或围绕盒的主体内部如何被调色剂污染。判断标准如下所示。
A:盒和围绕盒的主体内部两者中没有观察到由调色剂飞散引起的任何污染。
B:盒中观察到微量的由调色剂飞散引起的污染。
C:盒和围绕盒的主体内部两者中观察到由调色剂飞散引起的污染,但是不影响图像以及安装和拆卸盒。
D:盒和围绕盒的主体内部两者由于调色剂飞散而严重污染,还可见不利影响图像以及安装和拆卸盒。
[9]沿周向的线:
第[8]项后,拆卸显影组件,目视观察调色剂承载构件的表面和端部从而根据以下判断标准进行评价。
A:不可见任何异物夹持在调色剂层厚度控制构件与调色剂承载构件之间,也不可见沿周向的任何线。
B:稍微可见异物夹持在调色剂承载构件及其调色剂端部密封之间,但是不可见沿周向的任何线。
C:在调色剂承载构件端部可见发生沿周向的一条线或多条线,并且可见1至4条线。
D:在调色剂承载构件全部区域可见发生沿周向的多条线,并且可见5条以上的线。
将填充有该实施例调色剂的处理盒在常温常湿环境下(23℃/50%RH)放置48小时。此后,进行涉及定影性能的对于第[10]至[12]项的评价。
[10]起泡(Blister)试验:
使用A4大小的CANON彩色激光复印机纸张(基重:81.4g/m2)作为转印材料,其上获得调色剂承载量为0.9mg/cm2的未定影实心图像。接着,将LBP-5400(由CANON INC.制造)的定影组件拆卸出,并且将未定影实心图像通过使用甚至在激光束打印机外部也使其可操作的外部定影组件来定影。将外部定影组件设定为170℃的定影温度和190mm/秒的处理速度。关于由于定影而获得的实心图像,目视检查起泡水平从而进行评价。此处,起泡为不将任何充分热量施加至调色剂,因此调色剂图像由于定影辊而在定影时部分脱落的现象。
A:未见发生任何起泡。
B:可见稍微发生起泡。
C:可见发生起泡,但是处于没有问题的水平。
D:可见严重发生起泡。
[11]折叠试验:
使用A4大小的CANON彩色激光复印机纸张(基重:81.4g/m2)作为转印材料,其上获得调色剂承载量为0.9mg/cm2的未定影实心图像。将获得的未定影实心图像通过使用上述外部定影组件定影。此处,将定影温度设定在170℃下和处理速度为190mm/秒。此后,将具有定影图像的转印材料在其图像区域折叠,将其在如下条件下折叠:将具有平重(flat weight)的4.9kPa负荷施加至折叠的部分,期间将该重量往复移动五次。此后,将折叠的转印材料打开,并且将其图像区域用保持施加4.9kPa负荷的Silbon纸往复摩擦五次,其中测量摩擦前后图像浓度的浓度减少率。判断标准如下所示。
A:浓度减少率为小于5%。
B:浓度减少率为5%以上至小于10%。
C:浓度减少率为10%以上至小于15%。
D:浓度减少率为15%以上。
[12]高温耐污损性:
使用A4大小的CANON彩色激光复印机纸张(基重:81.4g/m2)作为转印材料,其上获得如下未定影图像,所述未定影图像在未定影图像实心图像区域中具有0.5mg/cm2的调色剂承载量,在距以A4大小纵置的各纸张的前端5cm宽度的全部区域中具有实心图像区域以及在其它区域中为实心白色的。将获得的未定影实心图像通过使用上述外部定影组件定影。此处,将定影温度以5℃间隔设定为温度范围为170℃至200℃,处理速度设定为95mm/秒,其中目视检查白色背景区域中出现的任何污损水平。判断标准如下所示。
A:没有发生任何污损。
B:在200℃定影温度下在白色背景区域边缘处可见微弱地发生污损。
C:在200℃定影温度下在转印材料全部区域中可见发生污损。
D:在190℃定影温度下在转印材料全部区域中可见发生污损。
[13]粘连试验:
将10g调色剂投入50ml塑料杯中。将其在设定53℃温度下的恒温室中放置72小时,根据以下条件目视判断调色剂的状态。
A:可见没有发生任何粘连,调色剂保持如放置前那样的状态。
B:可见调色剂稍微附聚,但是通过旋转塑料杯不破碎并且不存在任何特别问题。
C:可见调色剂附聚,但是用手松散时保持不破碎。
D:可见调色剂严重附聚。
实施例2
除了将极性树脂C 1改变为1.0份极性树脂C2(包含5%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的苯乙烯-丙烯酸2-乙基己酯共聚物;Tg:70℃)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2。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3
除了将极性树脂C 1改变为1.0份极性树脂C3(包含5%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的苯乙烯-丙烯酸2-乙基己酯共聚物;Tg:90℃)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3。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4
除了将极性树脂C 1改变为1.0份极性树脂C4(包含5%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的苯乙烯-丙烯酸2-乙基己酯共聚物;Tg:68℃)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4。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5
除了将极性树脂C 1改变为1.0份极性树脂C 5(包含5%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的苯乙烯-丙烯酸2-乙基己酯共聚物;Tg:92℃)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5。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6
除了不添加极性树脂C 1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6。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7
除了将极性树脂A 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2(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共聚物;Mw:18,500;Tg:90℃;酸值Av:28mgKOH/g;羟值OHv:5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7。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8
除了将极性树脂A 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3(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共聚物;Mw:26,500;Tg:95℃;酸值Av:5mgKOH/g;羟值OHv:49mgKOH/g)和极性树脂B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2(作为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与间苯二甲酸和十二碳烯基丁二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5,500;Tg:64℃;酸值Av:25mgKOH/g;羟值OHv:35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8。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9
除了将极性树脂A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4(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共聚物;Mw:14,800;Tg:89℃;酸值Av:12mgKOH/g;羟值OHv:18mgKOH/g)和极性树脂B 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 3(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共聚物;Mw:11,000;Tg:64℃;酸值Av:12mgKOH/g;羟值OHv:21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9。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10
除了将极性树脂A 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5(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共聚物;Mw:11,400;Tg:82℃;酸值Av:25mgKOH/g;羟值OHv:4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10。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11
除了将极性树脂A3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6(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共聚物;Mw:28,400;Tg:97℃;酸值Av:8mgKOH/g;羟值OHv:51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11。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12
除了将极性树脂A 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7(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共聚物;Mw:25,300;Tg:95℃;酸值Av:4mgKOH/g;羟值OHv:40mgKOH/g)和极性树脂B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4(作为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与间苯二甲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7,600;Tg:67℃;酸值Av:20mgKOH/g;羟值OHv:27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12。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13
除了将极性树脂A7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8(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共聚物;Mw:23,000;Tg:94℃;酸值Av:31mgKOH/g;羟值OHv:8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12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13。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14
除了将极性树脂A 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9(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15,300;Tg:88℃;酸值Av:10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14。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15
除了将极性树脂B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5(作为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和己二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9,000;Tg:61℃;酸值Av:9mgKOH/g;羟值OHv:17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14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15。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16
除了将极性树脂B 5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 6(作为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11,900;Tg:78℃;酸值Av:8mgKOH/g;羟值OHv:23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15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16。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17
除了将极性树脂A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10(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10,500;Tg:80℃;酸值Av:12mgKOH/g)和极性树脂B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7(作为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10,000;Tg:80℃;酸值Av:10mgKOH/g;羟值OHv:21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17。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18
除了将极性树脂B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8(作为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和己二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8,700;Tg:59℃;酸值Av:10mgKOH/g;羟值OHv:15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14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18。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19
除了将极性树脂B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9(作为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14,000;Tg:81℃;酸值Av:9mgKOH/g;羟值OHv:21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14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19。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20
除了将极性树脂A 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11(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9,900;Tg:79℃;酸值Av:7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20。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21
除了将极性树脂A 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12(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31,000;Tg:102℃;酸值Av:11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21。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22
除了将极性树脂B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10(作为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7,000;Tg:65℃;酸值Av:15mgKOH/g;羟值OHv:29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20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22。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23
除了将极性树脂B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11(作为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19,900;Tg:77℃;酸值Av:10mgKOH/g;羟值OHv:9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21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23。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24
除了将极性树脂A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13(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8,000;Tg:77℃;酸值Av:6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22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24。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25
除了将极性树脂A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14(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39,800;Tg:103℃;酸值Av:25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25。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26
除了将极性树脂A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15(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48,000;Tg:105℃;酸值Av:29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26。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27
除了将极性树脂A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13(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8,000;Tg:77℃;酸值Av:6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27。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28
除了将极性树脂A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16(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17,000;Tg:90℃;酸值Av:3mgKOH/g;羟值OHv:40mgKOH/g)和极性树脂B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12(作为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和己二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4,900;Tg:58℃;酸值Av:8mgKOH/g;羟值OHv:40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28。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29
除了将极性树脂A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17(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29,000;Tg:99℃;酸值Av:15mgKOH/g)和极性树脂B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13(作为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25,500;Tg:81℃;酸值Av:15mgKOH/g;羟值OHv:4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29。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30
除了将极性树脂A1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18(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7,800;Tg:77℃;酸值Av:8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22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30。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31
除了将极性树脂A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19(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51,000;Tg:105℃;酸值Av:30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31。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32
除了将极性树脂A17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14(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39,800;Tg:103℃;酸值Av:25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29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32。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33
除了将极性树脂A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A19(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51,000;Tg:105℃;酸值Av:30mgKOH/g)和极性树脂B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B11(作为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19,900;Tg:77℃;酸值Av:10mgKOH/g;羟值OHv:9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33。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34
除了将极性树脂A19(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51,000;Tg:105℃;酸值Av:30mgKOH/g)的量改变至10.0份和极性树脂B11(作为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19,900;Tg:77℃;酸值Av:10mgKOH/g;羟值OHv:9mgKOH/g)的量改变至15.0份以外,以与实施例33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34。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35
除了使用筛孔150μm的筛除去粗粉后,通过风力分级除去细粉从而控制粒径以外,以与实施例34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35。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36
除了将C.I.颜料蓝15:3的量改变至4.5份以及混合控制步骤中,将可聚合单体组合物1混合至可聚合单体组合物2中后,将这些搅拌5分钟,此后通过使用图3A至5中所示的搅拌设备将可聚合单体组合物1和2在以高速施加剪切下搅拌30分钟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36。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37
除了将C.I.颜料蓝15:3的量改变至4.5份以及混合控制步骤中,可聚合单体组合物1混合至可聚合单体组合物2中后,将这些搅拌5分钟,此后通过使用图6和7中所示混合设备将可聚合单体组合物1和2混合30分钟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37。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比较例1
除了将极性树脂A1改变为20.0份极性树脂A20(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共聚物;Mw:53,000;Tg:106℃;酸值Av:35mgKOH/g;羟值OHv:15mgKOH/g)和极性树脂B1改变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w:7,800;Tg:77℃;酸值Av:8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38。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比较例2
除了将极性树脂A 1改变为4.0份极性树脂A20(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共聚物;Mw:53,000;Tg:106℃;酸值Av:35mgKOH/g;羟值OHv:15mgKOH/g)和极性树脂B1改变为30.0份极性树脂B12(作为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和己二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4,900;Tg:58℃;酸值Av:8mgKOH/g;羟值OHv:40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39。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比较例3
除了制备可聚合单体组合物1时,将二乙烯基苯的量改变至1.0份,制备可聚合单体组合物2时,将苯乙烯和丙烯酸正丁酯的量分别改变至55份和15份,以及不添加极性树脂A 1和将极性树脂B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13(作为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25,500;Tg:81℃;酸值Av:15mgKOH/g;羟值OHv:4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40。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比较例4
除了不添加极性树脂A1以及将极性树脂B1改变为5.0份极性树脂B12(作为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与对苯二甲酸和己二酸的缩聚产物的聚酯树脂;Mw:4,900;Tg:58℃;酸值Av:8mgKOH/g;羟值OHv:40mgKOH/g)以外,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No.41。该调色剂的物性示于表1-1和1-2中,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表1-1
表1-2
Figure BDA00002219262400611
表1-2(续)
Figure BDA00002219262400621
*1:高速剪切搅拌机用于混合控制步骤;改变着色剂的量。
*2:将具有转子和定子的混合设备用于混合控制步骤;改变着色剂的量。
*3:改变St/Ac比和二乙烯基苯的添加量。
表2
Figure BDA00002219262400631
表2(续)
Figure BDA00002219262400641
尽管参考示例性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发明,但是要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要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从而涵盖全部该改进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于2010年3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0-080265的权益,由此将其全部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Claims (11)

1.一种调色剂,其包括调色剂颗粒和无机细粉;所述调色剂颗粒通过将至少包含可聚合单体、着色剂和极性树脂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添加至水性介质,将所述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在所述水性介质中造粒以形成所述可聚合单体组合物的颗粒,以及将在所述可聚合单体组合物的颗粒中包含的所述可聚合单体聚合而获得;所述调色剂为如下的调色剂:
其中,在以9.8×10-6N/秒的加载速率将力施加至调色剂单个颗粒以测量在所述力达到4.90×10-4N的最大力的时间点时的位移量(μm)的微压缩试验中求得的位移量中,所述调色剂在25℃测量温度下的位移量由X(25)表示和所述调色剂在50℃测量温度下的位移量由X(50)表示,以及所述调色剂的数均粒径由D(μm)表示时,所述X(25)、X(50)和D满足以下关系(1)和(2):
0.10≤X(25)/D≤0.35                  (1)
30≤[X(50)-X(25)]/X(25)×100≤150    (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用流式颗粒图像分析仪测量的平均圆形度为0.960至1.000,其中平均圆形度小于0.960的颗粒数量为2个数%至30个数%和粒径小于2μm的颗粒数量为2个数%至20个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极性树脂包括两种类型,即极性树脂A和极性树脂B,以及,当所述极性树脂A的酸值和羟值分别由Av(A)和OHv(A)表示,和所述极性树脂B的酸值和羟值分别由Av(B)和OHv(B)表示时,它们满足以下关系(3)的关系:
Av(A)+OHv(A)<Av(B)+OHv(B)           (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色剂,其中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量的所述极性树脂A的重均分子量Mw(A)为8,000至50,000和所述极性树脂B的重均分子量Mw(B)为5,000至25,000,并且Mw(B)<Mw(A)。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极性树脂A的玻璃化转变点Tg(A)为80℃至100℃和所述极性树脂B的玻璃化转变点Tg(B)为60℃至80℃,并且Tg(B)<Tg(A)。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极性树脂A的酸值Av(A)为5mgKOH/g至30mgKOH/g和羟值OHv(A)为5mgKOH/g至50mgKOH/g。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项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极性树脂B为聚酯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任一项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极性树脂进一步包括如下的极性树脂C,所述极性树脂C为具有磺酸基、磺酸盐基或磺酸酯基的聚合物或共聚物;所述极性树脂C的玻璃化转变点Tg(C)为70℃至90℃;所述极性树脂A的玻璃化转变点Tg(A)、所述极性树脂B的玻璃化转变点Tg(B)和所述极性树脂C的玻璃化转变点Tg(C)具有Tg(B)≤Tg(C)<Tg(A)的关系。
9.一种调色剂的生产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至少包含可聚合单体、着色剂和极性树脂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添加至水性介质,将所述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在所述水性介质中造粒以形成所述可聚合单体组合物的颗粒,以及将在所述可聚合单体组合物颗粒中包含的所述可聚合单体聚合,从而获得调色剂颗粒;所述调色剂为如下的调色剂:
其中,在以9.8×10-6N/秒的加载速率将力施加至调色剂单个颗粒以测量在所述力达到4.90×10-4N的最大力的时间点时的位移量(μm)的微压缩试验中求得的位移量中,所述调色剂在25℃的测量温度下的位移量由X(25)表示和所述调色剂在50℃的测量温度下的位移量由X(50)表示,所述调色剂的数均粒径由D(μm)表示时,所述X(25)、X(50)和D满足以下关系(1)和(2):
0.10≤X(25)/D≤0.35                  (1)
30≤[X(50)-X(25)]/X(25)×100≤150    (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色剂的生产方法,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在将所述可聚合单体组合物添加至所述水性介质前,将所述可聚合单体组合物通过使用如下搅拌设备处理,所述搅拌设备包括可高速旋转的搅拌叶片和在所述搅拌叶片周围设置并且沿与所述搅拌叶片相反的方向可高速旋转的筛选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色剂的生产方法,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在将所述可聚合单体组合物添加至所述水性介质前,将所述可聚合单体组合物通过使用包括转子和定子的搅拌设备处理,所述转子和定子各自具有以下形状:具有多个剪切面的环状突起以同心圆形式多段地形成并且以两者之间保留恒定距离相互啮合的方式而同轴面对面地设置。
CN201180017526.5A 2010-03-31 2011-03-28 调色剂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Active CN1028447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0265 2010-03-31
JP2010-080265 2010-03-31
PCT/JP2011/058473 WO2011122691A1 (en) 2010-03-31 2011-03-28 Ton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on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44716A true CN102844716A (zh) 2012-12-26
CN102844716B CN102844716B (zh) 2014-09-10

Family

ID=44070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7526.5A Active CN102844716B (zh) 2010-03-31 2011-03-28 调色剂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41056B2 (zh)
EP (1) EP2553530B1 (zh)
JP (1) JP5241879B2 (zh)
KR (1) KR101431947B1 (zh)
CN (1) CN102844716B (zh)
WO (1) WO201112269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6018A (zh) * 2014-03-27 2015-09-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油墨组合物和记录方法
CN107209466A (zh) * 2015-02-17 2017-09-26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调色剂‑收容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13715542A (zh) * 2021-10-08 2021-11-30 东莞金杯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无版击凸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41056B2 (en) 2010-03-31 2014-09-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oner
CN103154824B (zh) 2010-10-04 2015-10-14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WO2012046827A1 (en) 2010-10-04 2012-04-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2013214005A (ja) * 2012-04-04 2013-10-17 Canon Inc トナー
JP6008799B2 (ja) * 2012-07-27 2016-10-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598640B1 (ja) * 2013-02-28 2014-10-01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100104B2 (ja) * 2013-06-14 2017-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ブラック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DE102016009868B4 (de) 2015-08-28 2021-03-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9921501B2 (en) 2016-03-18 2018-03-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oner
JP6776570B2 (ja) * 2016-03-22 2020-10-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11694232B (zh) 2019-03-14 2024-05-24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和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JP7224976B2 (ja) 2019-03-14 202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96185A1 (en) * 2001-09-21 2003-05-22 Hiroshi Yamashita Dry ton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6221023A (ja) * 2005-02-14 2006-08-24 Canon Inc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7156129A (ja) * 2005-12-06 2007-06-21 Canon Inc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7293183A (ja) * 2006-04-27 2007-11-08 Canon Inc 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
US7306887B2 (en) * 2003-03-19 2007-12-11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and developer for electrostatic development, production thereof, image form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080124635A1 (en) * 2006-06-30 2008-05-29 Minoru Nakamura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ing the toner
US20080280218A1 (en) * 2007-05-11 2008-11-13 Akiyoshi Sabu Toner, as well a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WO2009044726A1 (ja) * 2007-10-01 2009-04-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トナ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3018B2 (ja) 1993-03-15 2000-01-24 花王株式会社 非磁性1成分トナーの現像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DE69407454T3 (de) 1993-03-15 2001-04-12 Kao Corp Verfahren zur Entwicklung mit nichtmagnetischem Einkomponenten-Entwickler
JP3391931B2 (ja) 1994-03-09 2003-03-31 花王株式会社 熱圧力定着用カプセルトナー
DE69519758T2 (de) 1994-03-09 2001-08-02 Kao Corp Kapseltoner für Wärme- und Druckfixierung
JP3154088B2 (ja) 1995-05-02 2001-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EP0743564B1 (en) 1995-05-19 2001-0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JP3308812B2 (ja) 1995-05-31 2002-07-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0844536B1 (en) 1996-11-26 2004-05-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method
US5948582A (en) 1997-04-02 1999-09-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developing apparatus unit
US5856055A (en) 1997-04-04 1999-0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s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EP0886187B1 (en) 1997-06-18 2003-10-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EP0886186B1 (en) 1997-06-18 2003-11-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use of a specific developer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077636A (en) 1998-01-28 2000-06-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nit
EP0967527B1 (en) 1998-06-24 2004-11-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3927693B2 (ja) 1998-07-22 2007-06-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微粒子分散型樹脂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6187495B1 (en) 1998-08-31 2001-02-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Yellow toner,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tow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the toner
DE69928062T2 (de) 1998-11-06 2006-07-20 Toda Kogyo Corp. Elektrophotographischer magnetischer Träger
DE69934758T2 (de) 1998-11-06 2007-10-31 Canon K.K. Zwei-Komponenten-Entwickler und Bildherstellungsverfahren
US6346356B1 (en) 1999-05-17 2002-02-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toner production process,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JP4323684B2 (ja) 1999-06-30 2009-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体分散型樹脂キャリアの製造方法
JP3706790B2 (ja) 1999-07-05 2005-10-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非磁性ブラック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6638674B2 (en) 2000-07-28 2003-10-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toner
US6569589B2 (en) 2000-07-28 2003-05-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toner production proces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EP1184730B1 (en) 2000-09-01 2007-1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DE60126461T2 (de) 2000-11-15 2007-10-25 Canon K.K. Bilderzeugungsverfahren und Bilderzeugungsvorrichtung
US6936394B2 (en) 2001-02-28 2005-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plenishing developer and developing method
US6653035B2 (en) 2001-07-30 2003-11-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toner
US6855471B2 (en) 2002-01-15 2005-0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EP1406129B8 (en) 2002-10-02 2012-05-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ilica fine particle, ton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KR100548838B1 (ko) 2003-03-10 2006-02-02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건식 토너, 건식 토너의 제조방법 및 화상형성방법
JP2005062807A (ja) 2003-07-29 2005-03-10 Canon Inc トナー
US7112393B2 (en) 2003-07-29 2006-09-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Non-magnetic toner
US7241546B2 (en) 2003-07-29 2007-07-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7029813B2 (en) 2003-07-30 2006-04-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KR100654264B1 (ko) 2003-09-12 2006-12-06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자성 토너 및 자성 토너의 제조 방법
KR100876242B1 (ko) 2004-03-25 2008-12-26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토너 입자의 제조 방법 및 토너
JP2005300937A (ja) 2004-04-12 2005-10-27 Seiko Epson Corp トナー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537875B2 (en) 2004-09-22 2009-05-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20060166120A1 (en) 2005-01-26 2006-07-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585914B2 (ja) * 2005-05-27 2010-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ユニット
EP1899768B1 (en) 2005-06-30 2009-10-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toner production process
JP2007171221A (ja) * 2005-12-19 2007-07-05 Canon Inc 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ユニット
EP1974244B1 (en) 2006-01-06 2011-05-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Non-magnetic toner
KR101038143B1 (ko) 2006-03-03 2011-05-31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토너
WO2007105318A1 (ja) 2006-03-13 2007-09-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074755B2 (ja) 2006-12-13 2012-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4995268B2 (ja) 2007-04-09 201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4530376B2 (ja) 2007-07-19 2010-08-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非磁性トナー
CN101981514B (zh) 2008-03-31 2012-09-19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JP2009300718A (ja) * 2008-06-13 2009-12-24 Canon Inc 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
US8841056B2 (en) 2010-03-31 2014-09-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oner
KR101346248B1 (ko) * 2010-03-31 2014-01-02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토너 및 토너 입자의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96185A1 (en) * 2001-09-21 2003-05-22 Hiroshi Yamashita Dry ton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7306887B2 (en) * 2003-03-19 2007-12-11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and developer for electrostatic development, production thereof, image form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6221023A (ja) * 2005-02-14 2006-08-24 Canon Inc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7156129A (ja) * 2005-12-06 2007-06-21 Canon Inc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7293183A (ja) * 2006-04-27 2007-11-08 Canon Inc 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124635A1 (en) * 2006-06-30 2008-05-29 Minoru Nakamura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ing the toner
US20080280218A1 (en) * 2007-05-11 2008-11-13 Akiyoshi Sabu Toner, as well a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WO2009044726A1 (ja) * 2007-10-01 2009-04-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トナー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6018A (zh) * 2014-03-27 2015-09-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油墨组合物和记录方法
CN104946018B (zh) * 2014-03-27 2018-01-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油墨组合物和记录方法
CN107209466A (zh) * 2015-02-17 2017-09-26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调色剂‑收容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7209466B (zh) * 2015-02-17 2020-09-22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调色剂-收容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13715542A (zh) * 2021-10-08 2021-11-30 东莞金杯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无版击凸工艺
CN113715542B (zh) * 2021-10-08 2023-11-03 东莞金杯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无版击凸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431947B1 (ko) 2014-08-19
EP2553530B1 (en) 2014-11-19
US8841056B2 (en) 2014-09-23
JP2011227498A (ja) 2011-11-10
JP5241879B2 (ja) 2013-07-17
KR20120139828A (ko) 2012-12-27
CN102844716B (zh) 2014-09-10
WO2011122691A1 (en) 2011-10-06
US20120328979A1 (en) 2012-12-27
EP2553530A1 (en) 2013-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4716B (zh) 调色剂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CN1614520B (zh) 彩色调色剂及二组分显影剂
JP5306217B2 (ja) トナー
JP4560587B2 (ja) トナー
JP2021119416A (ja) トナー、該トナーを備えた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CN102789148B (zh) 调色剂
JP5885450B2 (ja) トナー
KR101102202B1 (ko) 토너 및 토너의 제조 방법
JP5777377B2 (ja) トナーおよびトナー粒子の製造方法
JP5495685B2 (ja) トナー
JP2011227497A5 (zh)
JP2008145950A (ja) トナー
JP2008191365A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300401B2 (ja) トナー
JP5578923B2 (ja) トナー
JP5311845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311844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4732241B2 (ja) トナー
JP4298553B2 (ja)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627371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9032465A (ja) 磁性トナー
JP2010091755A (ja) マゼンタトナー
JP4174353B2 (ja) 非磁性トナー
JP2019095500A (ja) トナー、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