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5278A - 侧面帘式气囊 - Google Patents

侧面帘式气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15278A
CN102815278A CN2012101446805A CN201210144680A CN102815278A CN 102815278 A CN102815278 A CN 102815278A CN 2012101446805 A CN2012101446805 A CN 2012101446805A CN 201210144680 A CN201210144680 A CN 201210144680A CN 102815278 A CN102815278 A CN 1028152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ac
front side
bag
air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446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15278B (zh
Inventor
落合史治
池田康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152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52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152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52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面帘式气囊,能够在简单地折叠气囊袋体的同时简便地设置,在展开之后,使气囊袋体稳定并使乘员保护性能提高,并且确保了内饰材料自身的冲击吸收性能。侧面帘式气囊(10),具有:气囊袋体(11),在内部划分成因气体流入而膨胀的多个小室(15),一边推开内饰材料一边向车室内侧展开;气囊固定部(12),沿该气囊袋体的上侧周缘部设置有多个,并相对于车身侧被固定部(6)分别安装,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气囊固定部(12A)在安装前的状态下与该气囊固定部所对应的车身侧被固定部(6A)的位置相比位于上方,并且被设置在相对于其他气囊固定部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大致一致的位置,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15A)以鼓出到上述气囊固定部(12A)的附近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侧面帘式气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侧面帘式气囊。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侧面帘式气囊,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和侧翻时等而有冲击输入时,在车身侧方部和乘员之间使气囊袋体呈窗帘状展开而在大范围内保护乘员。
上述侧面帘式气囊被收纳在车身柱和装饰件(内饰材料)之间。具体的是,以覆盖车身柱的方式安装装饰件,在这些车身柱和装饰件之间以折叠的状态收纳气囊袋体。
而且,在有冲击输入时,从充气机吹出高压气体,由此气囊袋体膨胀而通过其膨胀压能够一边向车室内侧推开装饰件一边移动。由此,通过形成在车身柱和装饰件之间的间隙,气囊袋体在车室内以例如覆盖侧窗的整面的方式呈窗帘状展开。
作为这种侧面帘式气囊一般公知有例如图12及图13所示的结构。
图12所示的侧面帘式气囊100具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并覆盖前后的侧窗的气囊袋体110;用于将该气囊袋体110安装在车身上的多个固定片120。
在气囊袋体110中,以划分成多个的状态形成有充入高压气体而膨胀的小室(空气室)101。为了稳定地确保乘员保护性能,这些多个小室101配置在气囊袋体110的大致整体范围内。
另外,气囊袋体110的上侧周缘部形成为与由车身柱及车顶侧梁(roof side rail)形成的车辆开口部150的形状相匹配的外形形状。而且,在与车辆开口部150的形状仿形的该气囊袋体110的上侧周缘部设置有上述多个固定片120。此时,这些多个固定片120被设置在与沿车辆开口部150配置的气囊被固定部151对应的位置。由此,位于车辆前方的前方侧固定片120(120A)与其他固定片120相比位于下方。
另外,图13所示的侧面帘式气囊200中,具有多个小室201的气囊袋体210,并不局限于上述车辆开口部150的形状,而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形成,由此,前方侧固定片220(220A)位于与其他固定片220大致相同的高度。
侧面帘式气囊100、200都是在将气囊袋体110、210适当折叠之后,将多个固定片120、220安装到气囊被固定部151而被设置的。
然而,通常,气囊袋体在因有冲击输入而展开的情况下,一边向车室内侧推开装饰件,一边通过形成在车身柱和装饰件之间的间隙而展开。由此,气囊袋体展开之后,会导致装饰件从车身柱离开,从而可能无法充分确保由于装饰件接近车身柱而得到的装饰件自身的冲击吸收性能。
因此,公知有如下技术:设置有盘簧等施力构件来将装饰件向车身柱侧弹压,在气囊袋体展开之后,也能够确保装饰件自身的冲击吸收性能(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83825号公报
然而,上述以往的侧面帘式气囊中,图12所示的结构是,气囊袋体110外形形成为与车辆开口部150的形状相仿,前方侧固定片120(120A)与其他固定片120相比位于下方,从而在折叠气囊袋体110时,需要加以注意使得前方侧固定片120(120A)不会被卷入地折叠。例如,将气囊袋体110从下端部侧起进行Z字形折叠而折叠成Z字形(波纹状)、或者如图14所示那样在进行卷绕折叠而呈卷筒状一直卷绕到前方侧固定片120(120A)的位置之后将剩余部分以Z字形折叠等、需要花费工夫。因此,气囊袋体110的折叠方式复杂化,进而耗费工时。
与之相对,在图13所示的侧面帘式气囊200的情况下,由于前方侧固定片220(220A)与其他固定片220位于相同高度,所以能够如图15所示那样将气囊袋体210从下端部侧起卷绕折叠,这方面是优选的。
但是,由于使前方侧固定片220(220A)与其他固定片220位于相同高度,如图13所示,在前方侧固定片220(220A)和前方侧小室201(201A)之间容易开设间隔H。由此,当使气囊袋体210展开时,导致前方侧小室201(201A)从车辆开口部150的气囊被固定部151分离,该前方侧小室201(201A)不稳定变得容易移动。因此,容易导致乘员保护性能下降。
另外,在有冲击输入时,还通过装饰件吸收冲击来与气囊袋体的展开共同确保乘员保护性能,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结构中,虽然通过设置盘簧等施力构件能够使装饰件自身的冲击吸收性能提高。
但是,该情况下,在行驶过程中,上述施力构件因各种原因(例如安装误差或游隙等)发生振动,由此,可能发生异响等。另外,容易导致成本增加和重量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研发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侧面帘式气囊,能够在简单地折叠气囊袋体的同时简便地设置,而且在展开之后,能够使气囊袋体稳定并使乘员保护性能提高,还能够利用气囊袋体将内饰材料压抵在车身侧从而确保内饰材料自身的冲击吸收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手段。
(1)本发明的侧面帘式气囊,利用沿车身的侧方开口部设置在车身骨架部件上的多个车身侧被固定部而被固定在车室内侧,并被收纳在该车身骨架部件和内饰材料之间,其特征在于,具有:气囊袋体,在内部划分出因气体流入而膨胀的多个小室,且一边推开所述内饰材料一边向车室内侧展开;气囊固定部,沿该气囊袋体的上侧周缘部设置有多个,且相对于多个所述车身侧被固定部被分别安装,多个所述气囊固定部中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气囊固定部,在安装前的状态下,与该气囊固定部所对应的所述车身侧被固定部的位置相比位于上方,并且被设置在相对于其他气囊固定部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大致一致的位置,所述多个小室中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以鼓出到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所述气囊固定部附近的方式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侧面帘式气囊,在安装前的状态下,多个气囊固定部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大致一致,并以直线状排列在同一横列上。由此,能够将气囊袋体从下侧简单地卷绕折叠(滚筒状卷绕),该折叠作业不花费工夫。然后,仅将各气囊固定部分别安装在设置于车身骨架部件的多个车身侧被固定部上,从而能够简便地进行侧面帘式气囊的设置。此时,对于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气囊固定部,通过将卷绕折叠的气囊袋体的前方侧朝向下方弯折而安装在车身侧被固定部上。
这里,当车身输入有冲击时,气体流入气囊袋体的内部,多个小室膨胀。由此,能够一边推开内饰材料一边使气囊袋体以窗帘状向车室内侧展开,能够覆盖车身的侧方开口部来保护乘员。
尤其是,气囊袋体的小室中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其鼓出范围被设定成一直鼓出到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气囊固定部附近,从而容易使鼓出后的该小室的位置稳定。由此,能够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性能。
另外,如上所述,在设置气囊袋体时,通过将其前方侧向下方弯折而将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气囊固定部安装在车身侧被固定部上,从而在气囊袋体展开时,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成为被展开压力向上方推起的状态。由此,因气囊袋体展开而被向车室内侧推开的内饰材料由于上述小室被推起而被向车身骨架部件侧推压,自然容易恢复到原状态。因此,能够抑制气囊袋体展开后的内饰材料向车室内侧的移动,在气囊袋体展开之后,也能够确保内饰材料自身原本的冲击吸收性能。
(2)在上述本发明的侧面帘式气囊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气囊袋体的前侧周缘部,在该气囊袋体的安装前的状态下,且在与多个所述气囊固定部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设置有系留件,在安装所述气囊袋体时,所述系留件在将该气囊袋体向上方拉起的状态下被系在所述车身骨架部件上。
该情况下,由于能够通过系留件将气囊袋体向上方拉起的力赋予该气囊袋体,所以在气囊袋体展开之后,能够更有效地将内饰材料向车身骨架部件侧推压。因此,在气囊袋体展开后能够有效地抑制内饰材料向车室内侧的移动,并更容易确保内饰材料自身原本的冲击吸收性能。
(3)在上述本发明的侧面帘式气囊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小室中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至少迟于与该小室在车辆后方侧相邻的小室展开。
该情况下,在气囊袋体的展开初期,由于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迟于与该小室在车辆后方侧相邻的小室展开,所以在膨胀量比展开完成时小的状态下,能够被在车辆后方侧相邻的小室的膨胀带动而向车室内侧拉出。而且,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在被拉出之后滞后地膨胀,完全展开。
因此,能够在内饰材料和车身骨架部件之间的间隙小时将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向车室内侧拉出,能够防止过度的应力作用于内饰材料,并容易防止内饰材料的损伤。因此,通过被拉出之后的完全展开,能够将内饰材料压抵在车身骨架部件侧,能够确保内饰材料自身原本的冲击吸收性能。
(4)在上述本发明的侧面帘式气囊中,优选的是,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所述小室以内部容积随着接近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所述气囊固定部而增加的方式形成。
该情况下,在气囊袋体展开时,关于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成为越是接近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气囊固定部越是鼓出的状态。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内饰材料向车身骨架部件侧推压,能够有效地抑制展开后内饰材料向车室内侧的移动,并更容易地确保内饰材料自身原本的冲击吸收性能。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卷绕折叠这一简单的折叠方式折叠气囊袋体,同时能够简便地设置,能够在展开之后使气囊袋体稳定并使乘员保护性能提高。另外,在展开之后,利用气囊袋体将内饰材料压抵在车身骨架部件侧,从而自然容易恢复到原状态,并能够确保内饰材料自身原本的冲击吸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后方观察具有本发明的侧面帘式气囊的车辆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侧面帘式气囊的展开后状态的俯视图。但是,是没有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
图3是表示折叠了图2所示的气囊袋体之后,将侧面帘式气囊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的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气囊袋体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A-A线剖视图,是表示侧面帘式气囊相对于前柱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固定用卡销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气囊袋体从图5所示的状态开始展开的状态图。
图8是表示气囊袋体从图3所示的状态展开之后的状态图。
图9是图8所示的C-C线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侧面帘式气囊的变形例的俯视图。但是,是没有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侧面帘式气囊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图。但是,是没有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
图12是表示以往的侧面帘式气囊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侧面帘式气囊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2所示的侧面帘式气囊的气囊袋体的折叠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3所示的侧面帘式气囊的气囊袋体的折叠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车身
2...前柱(车身骨架部件)
3...车顶侧梁(车身骨架部件)
4...后柱(车身骨架部件)
6...车身侧被固定部
10...侧面帘式气囊
20...装饰件(内饰材料)
11...气囊袋体
15...小室
18...前方系链(气囊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5座轿车型的车辆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这种车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图1所示的车辆的朝向分别定义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
(侧面帘式气囊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侧面帘式气囊10通过后述车身侧被固定部6而沿车身1的侧方开口部被固定在车室内侧,并被收纳在上述各柱和后述装饰件20之间,其中,车身侧被固定部6设置在前柱2、车顶侧梁3及后柱4的各车身骨架部件上。
该侧面帘式气囊10是通过从设置在车顶侧梁3上的充气机5向气囊袋体11(参照图2)供给气体而使该气囊袋体11向车室内侧展开,从而在车辆碰撞时等保护乘员的装置。
具体的是,侧面帘式气囊10如图2所示那样具有:气囊袋体11,在内部划分出通过上述气体的流入而膨胀的小室15,且一边推开装饰件20一边向车室内侧展开;多个气囊固定部12,沿该气囊袋体11的上侧周缘部设置多个,且相对于多个车身侧被固定部6分别安装。
此外,图2是没有安装在车身1上的状态下的、侧面帘式气囊10的展开后的俯视图。
气囊袋体11是通过气体的流入使各小室15膨胀而从上方朝向下方以窗帘状展开从而在车室内侧方保护乘员的部件,是上下方向短且前后方向长的俯视大致长方形状地形成的袋体。
在气囊袋体11的上侧周缘部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分,连接有用于使来自充气机5的气体向内部流入的流入口16。而且,在气囊袋体11的外周缘并在整周范围内被缝制,由此能够可靠地将流入的气体封闭在内部。
另外,气囊袋体11的内部通过缝制被划分成多个小室15,并且形成有气体的流通路径17。由此,从流入口16流入到气囊袋体11内部的气体经由预定的流通路径17流入各小室15内,并蓄积在该小室15内。
多个气囊固定部12是从气囊袋体11的上侧周缘部向上方突出设置的突片,以与车身侧被固定部6对应的方式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此外,这些各气囊固定部12利用未图示的固定螺钉而被固定在车身侧被固定部6。
作为车身侧被固定部6,采用分别沿前柱2、车顶侧梁3及后柱4设置的例如螺钉安装部。尤其是,设置在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前柱2上的两处的车身侧被固定部6(6A、6B)与其他车身侧被固定部6相比位于下方。
与之相对,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气囊固定部12(12A),在图2所示的安装前的状态下,与该气囊固定部12(12A)所对应的上述车身侧被固定部6(6A)的位置相比位于上方,并且被设置在与其他气囊固定部12在高度方向上大致一致的位置。
另外,在气囊袋体11的前侧周缘部,在安装前的状态下与上述多个气囊固定部12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设置有前方系链(tether、系留件)18。该前方系链18用于辅助地固定气囊袋体11,并朝向前方突出设置而形成为绳状或带状,是在将气囊袋体11向上方拉起的状态下系在设于前柱2的车身侧被固定部6(6B)上的部件。此外,关于该前方系链18,也利用未图示的固定螺钉进行固定。
然而,关于气囊袋体11的多个小室15中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15(15A),其鼓出范围形成为一直鼓出到上述气囊固定部12(12A)附近,并且形成为俯视大致倒三角形状,使得内部容积随着接近该气囊固定部12(12A)而增加。
而且,位于该车辆前方侧的小室15(15A)以至少迟于与该小室15(15A)在车辆后方侧相邻的小室15(15B)展开的方式通过缝制形成气体的流通路径17。在图示的例子中,使气体流入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15(15A)的流通路径17(17A)的位置位于气囊袋体11的下方,并且使气体流入与该小室15(15A)在车辆后方侧相邻的小室15(15B)的流通路径17(17B)的位置位于气囊袋体11的上方。由此,能够先使气体流入上述小室15(15B)而鼓出之后,然后使气体流入上述小室15(15A)而鼓出。
上述那样构成的气囊袋体11通过如下方式被设置:在如图3及图4所示地从下侧简单地卷绕折叠(滚筒状卷绕)之后,分别将各气囊固定部12安装在车身侧被固定部6上。此时,使卷绕折叠的气囊袋体11的前方侧朝向下方弯折,由此,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气囊固定部12(12A)被安装在车身侧被固定部6(6A)上。
另外,如上所述,前方系链18在将气囊袋体11向上方拉起的状态下安装在车身侧被固定部6(6B)上。
如上所述地安装的侧面帘式气囊10如图5所示那样被收纳在前柱2和装饰件(内饰材料)20之间。
此外,在这里,以前柱2周边的安装状态为例进行说明,但在车顶侧梁3及后柱4的周边也是同样的。
前柱2是配置在前挡风玻璃21和前门22(参照图1)之间的边界部分处的由钢板材料构成的部件,是通过焊接等将配置在车室外侧的柱外板25和配置在车室内侧的柱内板26接合而形成的。柱外板25形成为横截面观察大致U字形,通过接合该柱外板25和柱内板26,前柱2形成为闭截面。
此外,在柱内板26上设置有上述车身侧被固定部6。由此,气囊袋体11通过气囊固定部12及前方系链18被固定在柱内板26上,在该状态下,配置在柱内板26的下方。另外,在柱内板26上,并在位于气囊袋体11的上方的部分形成有插入孔26a,该插入孔26a供用于固定装饰件20的后述固定用卡销30的销部件31插入并卡定。
装饰件20是由树脂形成为横截面观察大致U字形的部件,沿前柱2在上下延伸,并且以覆盖柱内板26及侧面帘式气囊10的方式配置。而且,该装饰件20利用固定用卡销30而固定在柱内板26上。
装饰件20的下端壁20a能够向车室内侧弯曲地形成,在气囊袋体11的展开过程中,被该气囊袋体11的膨胀压推压。由此,装饰件20的下端壁20a一边向车室内侧弯曲一边向车室内侧移动,从而在柱内板26和装饰件20之间形成间隙。
而且,气囊袋体11构成为从该间隙朝向车室内侧的下方展开。
此外,在前柱2上,且在通过前门22开闭的前门开口S侧的接合端末部,设置有将与被开闭的前门22之间的间隙密封的橡胶制防风条27。
如图5及图6所示,固定用卡销30是由卡定在柱内板26上的销部件31和卡定在装饰件20上的基座部件32这两个部件构成的树脂制部件。这些销部件31及基座部件32同轴地配置在共同的中心轴线O上。
销部件31具有销主体部33、和从该销主体部33的基端壁部36的中心部沿中心轴线O延伸的行程部34。
销主体部33具有:形成为截面四棱筒状的环状的周壁部35、和将该周壁部35的基端侧的开口封闭的基端壁部36,销主体部33形成为向前端侧开口的中空部件。在周壁部35的前端侧形成有被插入柱内板26的插入孔26a内的插入部40。该插入部40随着趋向于前端侧逐渐缩径而形成为截面锥形。由此,能够阻力小地将销部件31插入到插入孔26a内。
另外,在周壁部35上形成有由卡定爪41及凸缘部42构成的第一卡定部43。而且,在周壁部35上,形成有以俯视コ字形的方式包围该第一卡定部43的开口部35a,由此,卡定爪41能够朝向销主体部33的内侧弹性变形。因此,当将销部件31插入到插入孔26a内时,卡定爪41朝向销主体部33的内侧一旦挠曲之后,就会通过弹性恢复力恢复到原状态。由此,能够将卡定爪41卡定在插入孔26a中,能够可靠地将销部件31卡定在柱内板26上。
销主体部33的基端壁部36位于基座部件32的后述凹部50a内。在销主体部33的周壁部35上,突出设置有未图示的卡合突起来与形成在基座部件32的凹部50a的内壁面上的未图示的卡合孔部卡合。由此,在使销主体部33的基端壁部36位于基座部件32的凹部50a内的状态下,能够通过上述卡合力一体地组合销部件31和基座部件32。
行程部34是沿中心轴线O朝向与上述插入部40相反侧的方向延伸的平板状部件,在其端部突出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行程限制部34a。伴随着气囊袋体11的展开,基座部件32与装饰件20一起移动时,该行程限制部34a卡住基座部件32的后述行程限制爪51a,起到限制基座部件32及装饰件20的移动的作用。
此外,行程部34的长度可以根据在气囊袋体11的展开过程中装饰件20的移动量来适当设定。
基座部件32是安装在形成于装饰件20的卡销安装部45上的部件,是由以下部件构成的双层筒部件:截面形成为四棱筒状的外筒部50、配置在该外筒部50的内侧且截面形成为四棱筒状的内筒部51、以及使内筒部51和外筒部50连接设置的凸缘部52。
关于内筒部51,其沿中心轴线O的长度形成得比外筒部50短,在相对于外筒部50移动到销部件31的行程限制部34a侧的状态下,通过凸缘部52与外筒部50一体地形成。在基座部件32的内侧,由内筒部51围成的通孔51a和由外筒部50围成的凹部50a相互以台阶状连通。而且,基座部件32在使凹部50a朝向销主体部33侧的状态下与销部件31组合。
此外,在上述凹部50a内,如上所述地形成有供销主体部33的卡合突起卡合的卡合孔部。
另外,在外筒部50上形成有卡定在装饰件20上的第二卡定部55。该第二卡定部55由沿围绕上述中心轴线O的圆周方向延伸的槽部50b形成。而且,通过将基座部件32穿插在形成于卡销安装部45的台座部46的插入孔46a中,将台座部46配置在槽部50b内。由此,第二卡定部55和台座部46卡合,基座部件32被卡定在装饰件20上。
另外,在内筒部51上朝向内侧突出设置有行程限制爪51a。这些行程限制爪51a能够移动地与销部件31的行程部34接触,并且在基座部件32与装饰件20一起移动时,成为与行程部34的行程限制部34a卡合的爪部。
(侧面帘式气囊的作用)
以下,对如上所述地构成的侧面帘式气囊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行驶过程中,因例如侧面碰撞或侧翻等,车辆被输入冲击,检测到规定以上的加速度时,从充气机5吹出气体。然后,该气体如图3的箭头所示那样经由流入口16流入气囊袋体11的内部。由此,能够使各小室15膨胀,如图7所示,能够一边将装饰件20的下端壁20a向车室内侧推开一边使气囊袋体11向车室内侧展开。由此,如图8所示,能够使气囊袋体11以窗帘状展开来覆盖车身1的侧方开口部,从而能够保护乘员。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由于气囊袋体11的展开而装饰件20被向车室内侧推开并移动时,固定在该装饰件20上的固定用卡销30的基座部件32随之移动,从而对销部件31的卡合被解除,并且相对于销部件31移动。然后,基座部件32的行程限制爪51a沿销部件31的行程部34移动,并且最终被行程限制部34a钩挂而卡定。
由此,能够限制基座部件32向车室内侧的移动,从而能够限制装饰件20自身向车室内侧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气囊袋体11展开后装饰件20从柱内板26脱落而飞向车室内侧。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侧面帘式气囊10,如图8所示,气囊袋体11的多个小室15中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15(15A),其鼓出范围被设定成一直鼓出到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气囊固定部12(12A)附近,从而容易使鼓出后的小室15(15A)的位置稳定。由此,能够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性能。尤其是,能够期待对于乘坐在驾驶席或副驾驶席上的乘员的高保护性能。
另外,如上所述,在设置气囊袋体11时,通过使气囊袋体11的前方侧朝向下方弯折,由此,能够将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气囊固定部12(12A)安装在车身侧被固定部6(6A)上,从而在气囊袋体11展开时,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15(15A)由于展开压力而如图8的箭头F 1所示那样成为被向上方推起的状态。因此,因气囊袋体11展开而被向车室内侧推开的装饰件20,如图9所示那样由于上述小室15(15A)被推起而被向前柱2侧推压,自然容易恢复成原状态。
因此,能够抑制气囊袋体11展开之后装饰件20自身向车室内侧的移动,在气囊袋体11展开之后,也能够确保装饰件20自身原本的冲击吸收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通过前方系链18向上方拉起气囊袋体11的力(图8所示的箭头F2)赋予该气囊袋体11,所以,在气囊袋体11展开之后,能够更效地将装饰件20向前柱2侧推压。
而且,在气囊袋体11展开时,关于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15(15A),成为一直鼓出到俯视观察形成为大致三角形且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气囊固定部12(12A)接近的位置的状态。因此,关于这方面,在气囊袋体11展开之后,也能够更有效地将装饰件20向前柱2侧推压。
因此,气囊袋体11展开之后能够有效地抑制装饰件20自身向车室内侧的移动,容易确保装饰件20自身原本的冲击吸收性能。
而且,在气囊袋体11的展开初期,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15(15A)迟于与该小室15(15A)在车辆后方侧相邻的小室15(15B)展开。由此,在膨胀量比展开完成时小的状态下,能够被在车辆后方侧相邻的小室15(15B)的膨胀带动地拉向车室内侧。而且,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15(15A)在被拉出之后滞后地膨胀,然后,完全展开。因此,能够在装饰件20和前柱2的间隙小时,将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15(15A)向车室内侧拉出,从而能够防止过度的应力作用于装饰件20,容易防止装饰件20的损伤。再有,由于被拉出之后完全展开,能够将装饰件20压抵在前柱2侧,能够确保上述装饰件20自身原本的冲击吸收性能。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侧面帘式气囊10,如图2所示,在安装前的状态下,多个气囊固定部12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大致一致,排列在同一横列上。由此,能够将气囊袋体11从下侧起以简单的卷绕折叠进行折叠,该折叠作业也不花费工夫。然后,由于仅将各气囊固定部12分别安装在车身侧被固定部6上,所以能够简便地进行侧面帘式气囊10的设置。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方系链18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不配置。另外,在气囊袋体11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设置了流入口16,但也可以设置在后方侧。该情况下,由于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15(15)成为更迟展开的小室,所以更优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流通路径17的位置进行了研究,从而构成为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15(15A)延迟地展开,但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图10及11所示,使与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15(15A)相连的流通路径17(17A)形成得比其他流通路径小来减小流量,由此,该小室15(15A)延迟地展开。

Claims (5)

1.一种侧面帘式气囊,利用沿车身的侧方开口部设置在车身骨架部件上的多个车身侧被固定部而被固定在车室内侧,并被收纳在该车身骨架部件和内饰材料之间,其特征在于,
具有:气囊袋体,在内部划分出因气体流入而膨胀的多个小室,且一边推开所述内饰材料一边向车室内侧展开;气囊固定部,沿该气囊袋体的上侧周缘部设置有多个,且相对于多个所述车身侧被固定部被分别安装,
多个所述气囊固定部中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气囊固定部,在安装前的状态下,与该气囊固定部所对应的所述车身侧被固定部的位置相比位于上方,并且被设置在相对于其他气囊固定部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大致一致的位置,所述多个小室中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以鼓出到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所述气囊固定部附近的方式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帘式气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袋体的前侧周缘部,在该气囊袋体的安装前的状态下,且在与多个所述气囊固定部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设置有系留件,在安装所述气囊袋体时,所述系留件在将该气囊袋体向上方拉起的状态下被系在所述车身骨架部件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面帘式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小室中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小室至少迟于与该小室在车辆后方侧相邻的小室展开。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面帘式气囊,其特征在于,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所述小室以内部容积随着接近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所述气囊固定部而增加的方式形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面帘式气囊,其特征在于,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所述小室以内部容积随着接近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所述气囊固定部而增加的方式形成。
CN201210144680.5A 2011-06-09 2012-05-07 侧面帘式气囊 Active CN1028152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9275 2011-06-09
JP2011129275A JP5380493B2 (ja) 2011-06-09 2011-06-09 サイド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5278A true CN102815278A (zh) 2012-12-12
CN102815278B CN102815278B (zh) 2015-08-19

Family

ID=47292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44680.5A Active CN102815278B (zh) 2011-06-09 2012-05-07 侧面帘式气囊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50494B2 (zh)
JP (1) JP5380493B2 (zh)
CN (1) CN10281527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65767A (zh) * 2015-12-25 2017-07-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侧安全气帘
CN109109807A (zh) * 2017-06-23 2019-01-01 均胜安全系统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和用于制造气囊装置的方法
CN110621545A (zh) * 2017-05-17 2019-12-27 株式会社利富高 卡扣
CN110636955A (zh) * 2017-05-17 2019-12-31 株式会社利富高 卡扣
CN110979246A (zh) * 2018-10-03 2020-04-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8716B2 (ja) * 2012-03-30 2015-0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取付クリップおよ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取付装置
JP5810213B2 (ja) * 2012-04-23 2015-1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148198A (ja) * 2013-01-31 2014-08-2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4132810A1 (ja) * 2013-02-28 2014-09-0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DE112014001992B4 (de) * 2013-04-16 2017-08-17 Tk Holdings Inc. Airbagvorrichtung
US9145101B2 (en) * 2013-11-12 2015-09-29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Garnish structure with integrated tether strap
JP6107629B2 (ja) * 2013-12-06 2017-04-0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60913B2 (ja) * 2014-01-28 2017-01-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016717B1 (en) 2014-06-19 2015-04-28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Curtain airbag for vertical and angular motion of occupant in rollover
JP6102857B2 (ja) * 2014-08-01 2017-03-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160028862A (ko) * 2014-09-04 2016-03-14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차량용 사이드 커튼 에어백
US9475449B2 (en) * 2014-12-23 2016-10-25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Headliner assemblies having tethered support structure
JP6222156B2 (ja) * 2015-04-07 2017-11-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2017001658A (ja) * 2015-06-09 2017-01-05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6104780B4 (de) * 2016-03-15 2023-11-09 Webasto SE Fahrzeugdach mit Dachöffnung
US11370383B2 (en) * 2020-09-03 2022-06-28 Toyoda Gosei Co., Ltd. Vehicle curtain airbag apparatu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0256A1 (en) * 2003-11-25 2005-05-26 Crookston Jesse R. Method for folding a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20060017267A1 (en) * 2004-07-26 2006-01-26 Fink Michael F Inflatable airbag
CN1751915A (zh) * 2004-09-22 2006-03-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US20060192368A1 (en) * 2005-02-28 2006-08-31 Hall Michael R Inflatable curtain cushion tab shock absorption
JP2007283825A (ja) * 2006-04-13 2007-11-01 Honda Motor Co Ltd 乗員保護構造
JP2011068276A (ja) * 2009-09-25 2011-04-07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1512B1 (en) * 1998-08-03 2002-04-1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irbag apparatus for head-protecting
JP2003063351A (ja) * 2001-06-11 2003-03-05 Honda Motor Co Ltd 乗員拘束装置
JP4419696B2 (ja) * 2004-06-14 2010-02-2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213836B2 (en) * 2004-08-25 2007-05-08 Key Safety Systems, Inc. Curtain air bag module
US7407182B2 (en) * 2004-09-22 2008-08-0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7401805B2 (en) * 2004-12-06 2008-07-22 Key Safety Systems, Inc Curtain air bag module
JP5149383B2 (ja) * 2008-07-17 2013-02-20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083240A (ja) * 2008-09-30 2010-04-15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37216B2 (ja) * 2009-07-31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装置
US8091918B2 (en) * 2010-01-19 2012-01-10 Autoliv Asp, Inc. Double-sewn airbag mounting assemblies
US8708365B2 (en) * 2010-01-29 2014-04-29 Autoliv Asp, Inc. Side curtain airbag assembly
JP5336457B2 (ja) * 2010-11-18 2013-11-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0256A1 (en) * 2003-11-25 2005-05-26 Crookston Jesse R. Method for folding a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20060017267A1 (en) * 2004-07-26 2006-01-26 Fink Michael F Inflatable airbag
CN1751915A (zh) * 2004-09-22 2006-03-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US20060192368A1 (en) * 2005-02-28 2006-08-31 Hall Michael R Inflatable curtain cushion tab shock absorption
JP2007283825A (ja) * 2006-04-13 2007-11-01 Honda Motor Co Ltd 乗員保護構造
JP2011068276A (ja) * 2009-09-25 2011-04-07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65767A (zh) * 2015-12-25 2017-07-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侧安全气帘
CN106965767B (zh) * 2015-12-25 2019-06-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侧安全气帘
CN110621545A (zh) * 2017-05-17 2019-12-27 株式会社利富高 卡扣
CN110636955A (zh) * 2017-05-17 2019-12-31 株式会社利富高 卡扣
CN110636955B (zh) * 2017-05-17 2022-11-18 株式会社利富高 卡扣
CN110621545B (zh) * 2017-05-17 2023-06-09 株式会社利富高 卡扣
CN109109807A (zh) * 2017-06-23 2019-01-01 均胜安全系统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和用于制造气囊装置的方法
CN110979246A (zh) * 2018-10-03 2020-04-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CN110979246B (zh) * 2018-10-03 2022-03-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50494B2 (en) 2013-10-08
JP2012254731A (ja) 2012-12-27
JP5380493B2 (ja) 2014-01-08
US20120313354A1 (en) 2012-12-13
CN102815278B (zh) 2015-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5278A (zh) 侧面帘式气囊
KR102290053B1 (ko) 루프 에어백 장치
EP2796327B1 (en) Airbag unit and airbag folding method
JP466669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取り付けるための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US8353532B2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CN102294986B (zh) 窗帘气囊装置
CN103328276B (zh) 安全气囊装置
KR101878073B1 (ko) 차량의 커튼 에어백
US9517746B2 (en) Bag-in-bag safety restraint with directional inflation
JP6209283B2 (ja) 車両ボンネットのためのエアバッグデバイス
JP3704844B2 (ja) 自動車用乗員保護装置の配設構造
JP4797145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40291970A1 (en) Inflatable airbag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 flap connected to an instrument panel by a linear link having four parallel retaining portions
CN101007554B (zh)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CN102869549B (zh) 车用帘式气囊装置
CN105383434A (zh) 用于行人保护的可展开的车辆发动机罩扩展件
CN104276124A (zh) 用于车辆的中心气囊
KR101371724B1 (ko) 에어백 커버 및 에어백 모듈
CN103260962A (zh) 外壳及安全气囊装置
CN203946059U (zh) 步行者保护用安全气囊模块
CN212500256U (zh) 安全气囊和用于车辆的组合系统
CN102205827B (zh) 车辆的内饰结构
JP2014091511A (ja) 車両の前方車体構造物
CN102371964A (zh) 帘式气囊衬垫以及使用该帘式气囊衬垫的帘式气囊模块
JP2007030786A (ja) ロールオーバ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