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2490A - 锂离子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2490A
CN102792490A CN2011800145289A CN201180014528A CN102792490A CN 102792490 A CN102792490 A CN 102792490A CN 2011800145289 A CN2011800145289 A CN 2011800145289A CN 201180014528 A CN201180014528 A CN 201180014528A CN 102792490 A CN102792490 A CN 1027924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pole
graphite
delanium
alkylidene
repla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45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英明
野口健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Envision AESC Energy Devic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92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24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05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of carb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C01B32/15, C01B32/20, C01B32/25, C01B32/3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20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循环特性优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改进了使用在加压下较低变形和取向的石墨材料的电极的电导率。至少包括包含石墨作为主要组分的负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导电助剂的负极混合物具有30或更大和70或更小的在X-射线衍射光谱中的(002)面的峰强度与(110)面的峰强度的比率,在98MPa(1000kgf/cm2)下压制负极混合物后测量该光谱,且导电助剂包括具有250或更大和500或更小的DBP吸收值(cm3/100g)的炭黑。

Description

锂离子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高容量和优异循环特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与常规二次电池如碱性蓄电池相比具有更小体积和更高重量容量密度。此外,由于锂离子二次电池可产生高电压,其广泛用作小型设备的电源和广泛用作移动计算设备,如手机和笔记本个人电脑的电源。近年来,除小型移动计算设备用途外,由于越来越关心环境问题和节能,对具有大容量并需要长寿命的大型电池(例如用于电动车辆(EV)和储电领域)的需求提高。
要求如上所述的大型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并表现出在重复充放电中的较低放电容量退化,即循环特性优异。
通常,将锂离子二次电池构造成包括负极(其中使用能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碳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正极(其中使用能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锂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材料)、用于将负极与正极隔开的隔板、和非水电解质溶液(其中将锂盐溶解在非水溶剂中)。
在此,用作负极活性材料的碳材料的实例包括非晶碳和高度结晶石墨。石墨通常用在需要特别高的能量密度的用途中。
石墨材料大致分类成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通常,天然石墨具有如下问题:其具有大比表面积、高的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性并在加压下变形和容易取向。因此,天然石墨难以提供用于电动车的电池中所需的高循环特性。然后,已经尝试通过用非晶碳涂布颗粒表面以降低比表面积来降低天然石墨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性。此外,已经尝试通过将其制成球体形状来降低天然石墨的取向。但是,尚未获得根本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据说人造石墨的循环特性优异,因为其具有较低的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性,且颗粒比天然石墨更低取向。但是,人造石墨根据其制造方法具有各种颗粒性质,如结晶度、颗粒形状和颗粒硬度,并且不可能充分发挥人造石墨的性能,除非将电极设计成适应其颗粒性质。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用于电池电极的碳材料,其中颗粒在加压下的变形和取向较低且其中该材料具有高库仑效率。
引用文献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JP2005-158718A。
发明概述
技术问题
但是,已经发现,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在加压下变形以致较低取向的材料中,由于电极中的颗粒之间的低粘合,不容易实现颗粒之间的电接触,因此,伴随充电和放电循环的膨胀和收缩可能极大降低电极的电导率,由此降低循环特性。
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一个目的是提供通过防止电极的电导率降低(在使用在加压下较低变形和较低取向的石墨材料时这构成问题)而具有优异循环特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问题解决方案
由于为解决上述问题作出的大量研究,本发明人已经发现,可以使用炭黑获得较低取向、具有高锂离子接受力并充分保持电极的电导率的负极,其中开发出通过DBP(邻苯甲酸二丁酯)吸收值规定的结构作为在加压下较低变形和取向的使用石墨的负极中的导电助剂,且使用该负极的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特性。
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锂离子二次电池,其包含能够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负极、能够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正极、用于将负极与正极隔开的隔板和其中溶解有锂盐的非水电解质溶液,其中
所述负极包括负极混合物,其包括包含石墨作为主要组分的负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导电助剂;
所述石墨具有30或更大和70或更小的在X-射线衍射光谱中的(002)面的峰强度与(110)面的峰强度的比率,所述光谱是在形成负极混合物并在98 MPa(1000 kgf/cm2)的压力下压制后测量的;且
所述导电助剂是DBP吸收值(cm3/100 g)为250或更大和500或更小的炭黑。
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负极混合物在98 MPa(1000 kgf/cm2)或更大的压力下压制以在集流体(current collector)上成形,且压制后的负极混合物具有1.3克/立方厘米或更大和1.6克/立方厘米或更小的电极密度。
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石墨具有0.01至0.1的R值,其中R值是指在激光-拉曼光谱中1360 cm-1附近的峰强度与1580 cm-1附近的峰强度的比率。
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石墨是脉状人造石墨(vein artificial graphite),其表面基本未被非晶碳涂布。
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石墨包括从颗粒表面分散至其中心的石墨结构区和非晶结构区。
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锂离子二次电池,其含有式(1)所示的环状二磺酸酯作为非水电解质溶液中的添加剂。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锂离子的运动变平稳并可以使用较低取向的硬石墨抑制由压制时的颗粒破裂造成的劣化,其中该石墨具有30或更大和70或更小的在X-射线衍射光谱中的(002)面的峰强度与(110)面的峰强度的比率,在98 MPa(1000 kgf/cm2)的压力下压制负极混合物后测量该光谱。此外,使用具有250 cm3/100 g或更大的DBP吸收值的炭黑作为导电助剂能在电极中形成强导电网络,由此显著改进电极电导率的降低(这在使用上述石墨时成为问题)。这导致负极性能改进,从而提供循环特性优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实施方案描述
下面将描述示例性实施方案。
(电池构造)
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负极,其中在负极集流体上形成负极混合物层,所述负极混合物层含有能够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负极活性材料。该锂离子二次电池进一步包括正极,其中在正极集流体上形成正极混合物层,所述正极混合物层含有能够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和正极经由隔板相对布置。该锂二次电池进一步包括其中溶解有锂盐的非水电解质溶液。
(负极)
负极包括在集流体上形成的负极混合物,所述负极混合物包括包含石墨作为主要组分的负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导电助剂。负极还包括在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的负极混合物层。负极混合物层包括将作为主要材料的负极活性材料和导电助剂与粘合剂合并而得的复合材料。
负极活性材料包含石墨作为主要组分。负极活性材料除石墨外还可包括碳材料,如非晶碳,可与Li形成合金的材料,如Si、Sn或Al、Si氧化物、含有Si和非Si的金属元素的Si复合氧化物、Sn氧化物、含有Sn和非Sn的金属元素的Sn复合氧化物或Li4Ti5O12,其中这些材料可以混合使用。
石墨大致分类成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通常,天然石墨具有比人造石墨更高的在加压下取向的趋势。因此,人造石墨在锂离子接受力和电解质溶液的浸渍能力方面优于天然石墨并具有比天然石墨低的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性。因此,在需要长寿命的用途中,石墨优选包含人造石墨作为主要组分。
该石墨具有各种形状,如叶脉形状、薄片形状和球体形状,脉状石墨和球状石墨在加压时比片状石墨更低取向。此外,脉状石墨中的颗粒比球状石墨中的颗粒更容易相互接触。因此,石墨优选具有脉状。因此,更优选使用脉状人造石墨作为石墨。
石墨的粒度和比表面积影响浆料的涂布性质和循环特性。因此,石墨优选具有5至40微米的平均粒度和0.4至10平方米/克的比表面积,更优选10至25微米的平均粒度和0.5至1.5平方米/克的比表面积。此外,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具有10至25微米的平均粒度和0.5至1.5平方米/克的比表面积的脉状人造石墨特别优选。平均粒度(d50)可以被定义为是在粒度分布曲线中颗粒的累积重量(体积)为50%时的粒度。这可以通过激光衍射和散射法(micro-trackmethod)测量。可以通过使用N2气体的BET法测量比表面积。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将包括在加压下较低取向的颗粒的石墨用于负极活性材料。具体而言,由30或更大和70或更小的XRD衍射强度比I(002)/I(110)规定的石墨材料是优选的,在形成负极混合物并在98 MPa(1000 kgf/cm2)下压制后测量XRD衍射强度比。当I(002)/I(110)为70或更小时,颗粒较低取向且锂离子接受力令人满意。I(002)/I(110)的下限不作为电池性能受到特别限制,但实际上,在颗粒完全无规取向(未取向)时获得的值被视为下限,其具体为30或更大。
用于XRD测量的负极混合物层可通过普通方法形成。其可通过在溶剂如NMP中混合和分散用作活性材料的石墨、活性材料, 导电助剂、粘合剂等以制备浆料和将所得浆料施加到集流体(Cu)、然后干燥以蒸发NMP来获得。通常,用作负极混合物中的活性材料的石墨的比例为90%或更大,在这种组成范围内XRD的强度比很少改变。
该负极混合物可以用单轴压机压制,通过将实际施加的载荷除以负极混合物的面积,测定压制压力。98 MPa(1000 kgf/cm2)的压制压力是用作评测石墨材料取向的参考点的值并且不是指制造要并入实际电池中的负极时的压制压力。尽管难以直接计算用在实际大规模生产线中的辊压机中的压制压力,但可以例如在用辊压机后的单轴压机再压制电极后评测XRD强度。由26.4°(相当于(002)面)附近的峰的高度与77.2°(相当于(110)面)附近的峰的高度的比率测定峰强度比,其中在除去背景后获得该高度。可以通过经线性近似得出基线并在峰值处减去基线值来除去背景。尽管在XRD光谱中观察到集流体(Cu)的光谱,但其不影响峰强度比。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优选使用硬的抗变形石墨作为负极,其中在该石墨中,该负极混合物在98 MPa(1000 kgf/cm2)或更大的压力下压制以在集流体上成形,压制后的负极混合物具有1.3克/立方厘米或更大和1.6克/立方厘米或更小的电极密度。可以通过将负极混合物的每单位面积重量(克/平方厘米)除以负极混合物的厚度(厘米)来测定电极密度。在这种负极中,在压制电极时颗粒几乎不破碎,这可防止由暴露出新产生的表面引起的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性的提高。负极密度优选为1.3克/立方厘米或更大,因为如果其低,可能降低体积能量密度。在负极密度为1.6克/立方厘米或更小时,所得电池可合适地用于长寿命和重量能量密度更重要的用途,如电动车的电池。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案,优选使用具有0.01至0.1的在激光-拉曼光谱中的R值(1360 cm-1附近的峰强度与1580 cm-1附近的峰强度的比率)的石墨,其中该石墨是脉状人造石墨,其表面基本未被非晶碳涂布。通过各峰的高度比测定峰强度比。通常,在活性材料的表面被非晶碳涂布时,由于比表面积降低和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性降低的效应,预计循环特性改进。另一方面,该涂布造成由于非晶碳层的不可逆容量而可能降低充放电效率由此降低电池容量的问题。可由拉曼光谱的R值识别表面上的非晶碳层的存在,当存在非晶碳层时,R值显示至少大于0.1的值。具有0.1或更小的R值且在其表面上基本不存在非晶碳层的适用于该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脉状人造石墨可提供高充放电效率和循环特性。这可能是因为该表面上的非晶碳层的存在会提高不可逆容量和降低用于抑制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的SEI(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品质。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案,负极活性材料可以是石墨结构区和非晶结构区从颗粒表面分散至其中心的石墨。该颗粒硬并耐加压变形,因为精细非晶区分散在该颗粒中。因此可以抑制取向。此外,由于颗粒中的非晶结构比石墨结构少且这两种结构都几乎均匀分散,不损害充放电效率。
可以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明场图像的分析辨别碳质颗粒的石墨结构(结晶石墨部分)和非晶结构(非晶碳部分)。
具体而言,对该明场图像施以选区电子衍射(SAD)并可以根据所得图案进行辨别。细节描述在The Carbon Society of Japan (SIPEC Corporation)编辑的"Saishin no Tanso Zairyo Jikken Gijutsu (Bunseki/Kaiseki Hen) (Newest Carbon Material Experimental Technique (Assay/Analysis Section))", 2001年11月30日, 第18-26页和第44-50页中。
在此,结晶石墨区是指显示出如在例如通过在2,800℃下处理易石墨化碳而获得的产物的衍射图(在选区衍射图中,显示由两个或更多个点形成的衍射图)中观察到的特有特征的区域。此外,非晶碳区是指显示出如在例如通过在1,200至2,800℃下处理难石墨化碳而获得的产物的衍射图(在选区衍射图中,显示由仅一个归因于(002)面的点形成的衍射图)中观察到的特有特征的区域。
另一方面,尽管使用如上所述的几乎不取向且其中的颗粒硬并抗变形的石墨的负极由于锂离子的运动平稳并抑制压制时的颗粒破裂而具有优点,但该电极中的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可能降低,以造成点接触,这可能由于伴随着充电放电循环的膨胀和收缩而损失颗粒之间的接触,由此降低循环特性。因此,在这种石墨中必须使用足以支持电极的电导率的合适的导电助剂。
通常,使用各种碳材料,如片状石墨、粒状碳和炭黑作为导电助剂。存在粒度、比表面积、DBP吸收值等不同的各种类型的炭黑。具有较高DBP吸收值的炭黑具有更展开(developed)的结构,其中碳颗粒成链连接,其充当电极中的电子导电网络。这种结构也用于容纳电解质溶液并有助于改进电极中的离子电导率。通常预计,使用具有展开的结构的炭黑作为导电助剂改进电极的电子电导率,由此改进循环特性。但是,通过导电助剂改进循环特性被认为有限,因为作为活性材料的石墨本身在负极中具有高电子电导率。因此,尚未大量关注负极混合物中的导电助剂的DBP吸收值。注意可以根据JIS K 6217-4测量DBP吸收值。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案,通过使用具有250 cm3/100 g或更大的DBP吸收值的炭黑,可以显著改善颗粒之间的电接触——在使用较低取向和较低变形的石墨时这构成问题。另一方面,如果DBP吸收值超过500 cm3/100 g,电极浆料的大部分分散介质被炭黑吸收以显著提高粘度,这可能降低浆料的可操作性或可能降低电极的涂布性质。因此,DBP吸收值(cm3/100 g)优选为250或更大和500或更小。
相对于负极混合物,该导电助剂的含量优选为0.2质量%或更大和3.0质量%或更小,更优选0.5质量%或更大和1.5质量%或更小。在该导电助剂的量为0.2质量%或更大时,容易保持电极的电导率。此外,在该导电助剂的量为1.5质量%或更小时,可以防止电极浆料的粘度过高,由此容易改进涂布性质,并抑制不可逆容量的提高,由此容易改进充放电效率。
粘合剂的实例包括,但不特别限于,聚偏二氟乙烯(PVDF)、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和丙烯酸类聚合物。对有机粘合剂而言,通常使用N-甲基-2-吡咯烷酮(NMP)作为浆料的溶剂。此外,对水性粘合剂,如SBR乳状液而言,可以使用增稠剂,如羧甲基纤维素(CMC)。由于SBR和丙烯酸类聚合物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胀低于PVDF,它们可以合适地用作该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粘合剂。相对于负极混合物,粘合剂含量优选为0.5质量%或更大和10质量%或更小,更优选1质量%或更大和5质量%或更小。在粘合剂含量为0.5质量%或更大时,容易获得充足粘合。此外,在粘合剂含量为10质量%或更小时,容易防止电池容量的降低。
(集流体)
可用的正极集流体的实例包括,但不特别限于,铝、不锈钢、镍、钛及其合金。此外,可用的负极集流体的实例包括,但不特别限于,铜、不锈钢、镍、钛及其合金。
(隔板)
要用的隔板的实例包括,但不特别限于,聚烯烃如聚丙烯和聚乙烯、氟树脂等的多孔膜。
(正极)
可用的正极活性材料的实例包括,但不特别限于,可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正极活性材料。例如,使用含锂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可用的含锂复合氧化物的更具体实例包括如LiMO2(其中M是选自Mn、Fe、Co和Ni的一种元素或两种或更多种元素的混合物,其中其一部分可以被其它阳离子如Mg、Al和Ti取代)和LiMn2-xAxO4(其中A是至少一种非Mn元素)之类的材料。附加元素(A)的实例包括Mg、Al、Co、Ni、Fe和B。也可以使用LiFePO4所示的橄榄石型材料。这些可以是非化学计量组合物,如Li过量的组合物。其中,尽管LiMn2-xAxO4所示的锰酸锂尤其具有比钴酸锂(LiCoO2)和镍酸锂(LiNiO2)低的容量,但由于Mn比Ni或Co高的输出量和高热稳定性(因为其具有尖晶石结构),其具有低材料成本的优点。因此,LiMn2-xAxO4所示的锰酸锂适合用作用于电动车、电力储存等的大型电池的正极材料。因此,该正极活性材料优选包含锰酸锂作为主要组分。
负极和正极可以例如如下制造。首先,在溶剂如NMP中,与粘合剂如PVDF一起分散和捏合上述活性材料和导电助剂以制备浆料。接着,在热板上使用刮刀等将该浆料施加到上述集流体上,接着干燥溶剂,由此制备电极。所得电极可通过辊压机之类的方法压制以控制至合适的密度。
(电解质溶液)
其中溶解着电解质的非水溶剂可用于电解质溶液。在锂二次电池的情况下,锂盐可用于电解质。锂盐的实例包括,但不特别限于,亚氨基锂(lithium imide)盐、LiPF6、LiAsF6、LiAlCl4、LiClO4、LiBF4和LiSbF6。其中,LiPF6和LiBF4是优选的。亚氨基锂盐的实例包括LiN(CkF2k+1SO2)(CmF2m+1SO2)(其中k和m独立地为1或2)。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或更多种结合使用。
可用的非水溶剂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选自由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脂族羧酸酯、γ-内酯、环醚、链醚及其氟化衍生物组成的有机溶剂组的至少一种有机溶剂。环状碳酸酯的实例包括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丁酯(BC)及其衍生物。链状碳酸酯的实例包括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乙基甲基酯(EMC)、碳酸二丙酯(DPC)及其衍生物。脂族羧酸酯的实例包括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丙酸乙酯及其衍生物。γ-内酯的实例包括γ-丁内酯及其衍生物。环醚的实例包括四氢呋喃和2-甲基四氢呋喃。链醚的实例包括1,2-二乙氧基乙烷(DEE)、乙氧基甲氧基乙烷(EME)、二乙醚及其衍生物。此外,其它有机溶剂的实例包括二甲亚砜、1,3-二氧戊环、甲酰胺、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二氧戊环、乙腈、丙腈、硝基甲烷、乙基单甘醇二甲醚、磷酸三酯、三甲氧基甲烷、二氧戊环衍生物、环丁砜、甲基环丁砜、1,3-二甲基-2-咪唑啉酮、3-甲基-2-噁唑烷酮、碳酸亚丙酯衍生物、四氢呋喃衍生物、乙醚、1,3-丙烷磺内酯、苯甲醚、N-甲基吡咯烷酮和氟化羧酸酯。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或更多种结合使用。
为了在负极表面上形成优质SEI膜,可以将添加剂添加到电解质溶液中。该SEI膜用于抑制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性或稳定伴随着锂离子的插入和消除的去溶剂化反应,由此防止活性材料的结构劣化。这样的添加剂的实例包括丙烷磺内酯(PS)、碳酸亚乙烯酯(VC)和环状二磺酸酯。由于环状二磺酸酯可形成优质精细SEI膜,其特别优选。在此,环状二磺酸酯是指下式(1)所示的化合物。电解质溶液中的添加剂的含量为例如优选0.1质量%或更大和10质量%或更小,更优选0.5质量%或更大和3质量%或更小。在添加剂含量为0.5质量%或更大时,容易形成优质膜。在添加剂含量为10质量%或更小时,可以抑制电阻提高,并可以抑制大量气体的生成。
[式1]
Figure 258724DEST_PATH_IMAGE002
其中Q代表氧原子、亚甲基或单键;A代表可支化的具有1至5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亚烷基、羰基、亚磺酰基(sulfinyl)、可支化的具有1至5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全氟亚烷基、可支化的具有2至6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氟代亚烷基、含有醚键并可支化的具有1至6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亚烷基、含有醚键并可支化的具有1至6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全氟亚烷基或含有醚键并可支化的具有2至6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氟代亚烷基;且B代表取代或未取代的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氟代亚烷基或氧原子。
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具体实例显示在表1中。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或更多种结合使用。
[式2]
Figure 175865DEST_PATH_IMAGE004
[式3]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外包装体优选是层合(laminated)外包装体,但不特别限于此。由包含合成树脂与金属箔的层合材料的挠性膜制成的层合外包装体能够减轻重量并在实现电池能量密度的改进方面是优选的。此外,由于该层合类型的电池的散热优异,其适合用作车辆,如电动车的电池。
实施例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仅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0-1)
(负极的制备)
通过在离子交换水中以97.5:0.5:1:1的质量比捏合和分散作为负极活性材料的脉状人造石墨形式的人造石墨A(平均粒度D50:17微米,比表面积:1平方米/克)、作为导电助剂的DBP吸收值(cm3/100 g)为360的炭黑(平均粒度:40纳米,比表面积: 800平方米/克)、作为粘合剂的SBR和作为增稠剂的CMC,来制备浆料。将该浆料施加到用作负极集流体的厚度15微米的铜箔上,接着在50℃下使水蒸发10分钟。然后,该浆料在110℃下进一步干燥30分钟,由此形成负极混合物层。然后压制该负极混合物层以制备负极密度为1.40克/平方厘米的单面涂布负极。干燥后每单位面积的负极混合物的量为0.008克/平方厘米。
(正极的制备)
通过在NMP中以92:4:4的质量比均匀分散作为正极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度D50为10微米的Li1.1Mn1.9O4粉末、作为粘合剂的PVDF和作为导电助剂的碳质粉末,来制备浆料。将该浆料施加到用作正极集流体的厚度20微米的铝箔上。然后使NMP在125℃下蒸发10分钟,由此形成正极混合物层。干燥后每单位面积的正极混合物的量为0.025克/平方厘米。
(电解质溶液)
作为电解质溶液,使用1摩尔/升作为电解质的LiPF6在作为溶剂的EC:DEC = 30:70(体积%)中的溶液。
(层合型电池的制备)
将如上所述制备的正极和负极各自切割成5 cm × 6.0 cm的尺寸,其中边缘上的5 cm × 1 cm部分是用于连接接片的无涂布部分。在5 cm × 5 cm的部分中形成活性材料层。将宽度5毫米、长度3厘米、厚度0.1毫米的铝制正极接片以1厘米长度超声焊接到正极的无涂布部分。类似地,将具有与正极接片相同尺寸的镍制负极接片超声焊接到负极的无涂布部分。上述负极和正极布置在包含聚乙烯和聚丙烯并具有6 cm × 6 cm尺寸的隔板的两面上,以使所述活性材料层相互叠加而隔板夹在其间,由此获得电极层合件。将各具有7 cm × 10 cm尺寸的两个铝层合膜的三边(不包括其一个长边)以5毫米宽度热密封以制备袋形层合外包装体。将上述电极层合件插入该层合外包装体中以使该电极层合件距层合外包装体的短边之一1厘米。通过倒入上述电极层合件具有的孔体积的1.5倍量的上述非水电解质溶液,使电极层合件被该非水电解质溶液真空浸渍,然后在减压下热密封开口从而以5毫米宽度密封开口,来制备层合型电池。
(循环试验)
进行如上所述制备的层合型电池的循环试验。具体而言,充电和放电循环重复500次,其中一个循环包括以60 mA的恒电流充电至4.2 V,然后进行4.2 V恒电压充电总共2.5小时,然后进行在60 mA下的恒电流放电至3.0 V。500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与初次放电容量的比率被计算为容量保持率(%)。为了劣化试验和在高温环境中的加速试验,将试验温度设定为60℃。
(对比例0-1)
以与实施例0-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DBP吸收值(cm3/100 g)为175的炭黑(平均粒度: 35纳米,比表面积: 68平方米/克)作为导电助剂。
(对比例0-2)
以与实施例0-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片状人造石墨形式的人造石墨C(平均粒度D50: 30微米,比表面积: 1.2平方米/克)作为负极活性材料。
(实施例0-2)
以与实施例0-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进一步与作为添加剂的1.5质量% 1,3-丙烷磺内酯混合的电解质溶液。
(实施例0-3)
以与实施例0-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进一步与作为添加剂的1.5质量%碳酸亚乙烯酯混合的电解质溶液。
表1显示实施例0-1至0-3和对比例0-1至0-2的通过测量在98 MPa(1000 kgf/cm2)下压制的负极的XRD衍射光谱而测得的I(002)/I(110)和在60℃下500个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下文简称为容量保持率)。通过使用CuKα射线(波长0.15418纳米)和以30 kV-15 mA的X-射线强度、以0.01°为间隔、以2°/min的扫描速度测量20至100°范围,获得XRD光谱。具有70或更小的I(002)/I(110)和250或更大的DBP吸收值(cm3/100 g)的电池提供高容量保持率。另一方面,I(002)/I(110)大于70的电池具有低容量保持率。注意DBP吸收值(cm3/100 g)为600的炭黑提供难以涂布的具有明显提高的粘度的电极浆料,由于观察到活性材料层从集流体剥离,不可能评测该电池。上述结果表明,具有70或更小的I(002)/I(110)和250至500的DBP吸收值(cm3/100 g)的电池是优选的。
[表1]
样品 活性材料 I(002)/(110) DBP吸收值(cm3/100 g) 添加剂类型 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0-1 人造石墨A 40 360 50
实施例0-2 人造石墨A 40 360 1,3-丙烷磺内酯 53
实施例0-3 人造石墨A 40 360 碳酸亚乙烯酯 57
对比例0-1 人造石墨A 40 175 24
对比例0-2 人造石墨C 90 360 37
(实施例1)
以与实施例0-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DBP吸收值(cm3/100 g)为250的炭黑(平均粒度: 60纳米,比表面积: 80平方米/克)作为导电助剂,并使用进一步与作为添加剂的1.5质量% 如上所示的化合物102添加剂混合的电解质溶液。
(实施例2)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DBP吸收值(cm3/100 g)为360的炭黑(平均粒度: 40纳米,比表面积: 800平方米/克)作为导电助剂。
(实施例3)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DBP吸收值(cm3/100 g)为500的炭黑(平均粒度: 34纳米,比表面积: 1270平方米/克)作为导电助剂。
(实施例4)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脉状人造石墨形式的人造石墨B(平均粒度D50: 30微米,比表面积: 1.2平方米/克)作为负极活性材料。
(实施例5)
以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脉状人造石墨形式的人造石墨B(平均粒度D50: 30微米,比表面积: 1.2平方米/克)作为负极活性材料。
(对比例1)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DBP吸收值(cm3/100 g)为175的炭黑(平均粒度: 35纳米,比表面积: 68平方米/克)作为导电助剂。
(对比例2)
以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片状人造石墨形式的人造石墨C(平均粒度D50: 30微米,比表面积: 1.2平方米/克)作为负极活性材料。
(对比例3)
以与对比例2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DBP吸收值(cm3/100 g)为175的炭黑(平均粒度: 35纳米,比表面积: 68平方米/克)作为导电助剂。
(对比例4)
以与对比例2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涂有非晶碳的球状天然石墨形式的天然石墨A(平均粒度D50: 20微米,比表面积: 1.0平方米/克)作为负极活性材料。
表2显示实施例1至5和对比例1至4的通过测量在98 MPa(1000 kgf/cm2)下压制的负极的XRD衍射光谱而测得的I(002)/I(110)和在60℃下500个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下文简称为容量保持率)。通过使用CuKα射线(波长0.15418纳米)和以30 kV-15 mA的X-射线强度、以0.01°为间隔、以2°/min的扫描速度测量20至100°范围,获得XRD光谱。具有70或更小的I(002)/I(110)和250或更大的DBP吸收值(cm3/100 g)的电池提供高容量保持率。另一方面,I(002)/I(110)大于70的电池具有低容量保持率。注意DBP吸收值(cm3/100 g)为600的炭黑提供难以涂布的具有明显提高的粘度的电极浆料,由于观察到活性材料层从集流体剥离,不可能评测该电池。上述结果表明,具有70或更小的I(002)/I(110)和250至500的DBP吸收值(cm3/100 g)的电池是优选的。
此外,不同地改变添加剂的量(0.1、1.0、2.0、3.0、4.0、5.0、6.0、7.0、8.0、9.0重量%)并获得与上文所述基本相同的效果。
[表2]
样品 活性材料 I(002)/(110) DBP吸收值(cm3/100 g) 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1 人造石墨A 40 250 67
实施例2 人造石墨A 40 360 70
实施例3 人造石墨A 40 500 67
实施例4 人造石墨B 70 250 62
实施例5 人造石墨B 70 360 64
对比例1 人造石墨A 40 175 31
对比例2 人造石墨C 90 360 49
对比例3 人造石墨C 90 175 50
对比例4 天然石墨A 140 360 40
(实施例6)
以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在98 MPa(1000 kgf/cm2)下压制并具有1.33克/立方厘米的密度的负极。
(实施例7)
以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在196 MPa(2000 kgf/cm2)下压制并具有1.52克/立方厘米的密度的负极。
(实施例8)
以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在490 MPa(5000 kgf/cm2)下压制并具有1.57克/立方厘米的密度的负极。
(实施例9)
以与实施例5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在98 MPa(1000 kgf/cm2)下压制并具有1.60克/立方厘米的密度的负极。
(实施例10)
以与实施例5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并进行循环试验,只是使用在196 MPa(2000 kgf/cm2)下压制并具有1.75克/立方厘米的密度的负极。
实施例6至10中的负极的密度和容量保持率显示在表3中。在98 MPa(1000 kgf/cm2)或更大压力下压制时具有1.3至1.6克/立方厘米的电极密度的人造石墨A提供高容量保持率。这可能是因为抗加压变形的人造石墨A往往较少因颗粒压碎而劣化。
[表3]
样品 活性材料 压制压力(MPa(kgf/cm2)) 密度(g/cm3) 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6 人造石墨A 98 (1000) 1.33 70
实施例7 人造石墨A 196 (2000) 1.52 69
实施例8 人造石墨A 490 (5000) 1.57 68
实施例9 人造石墨B 98 (1000) 1.60 63
实施例10 人造石墨B 196 (2000) 1.75 58
(实施例11)
测定实施例2中获得的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效率。
作为初次放电容量与初次充电容量的比率(初次放电容量/初次充电容量× 100)测定充放电效率。
此外,对人造石墨A的粉末施以激光-拉曼光谱测量以测定R值(1360 cm-1附近的峰强度与1580 cm-1附近的峰强度的比率)。使用Ar+激光器(波长:514.5纳米,束强度:10 mW)以macro-Raman模式(束直径:100微米)测量拉曼光谱。作为各峰的高度比测定拉曼强度比。
(实施例12)
以与实施例11中相同的方式测定实施例5中获得的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效率。
以与实施例11中相同的方式测定人造石墨B的粉末的R值。
(实施例13)
以与实施例11中相同的方式测定人造石墨A'的R值,其通过用5质量%非晶碳使用CVD方法涂布人造石墨A制备。
以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电池,只是使用人造石墨A'代替人造石墨A。对所得电池施以循环试验并测定充放电效率。
表4显示实施例11、12和13中的初次充电和放电时的充放电效率(放电容量/充电容量 × 100%)和容量保持率。在此,由于实施例11中的电池与实施例2中的相同且实施例12中的电池与实施例5中的相同,实施例11和12中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与实施例2和5中的相同。当R值为0.1或更小时,所得电池具有高充放电效率和高容量保持率。另一方面,通过用非晶碳涂布而具有提高至0.25的R值的电池具有降低的充放电效率和降低的容量保持率。这可能是因为非晶碳层的不可逆容量大且表面SEI膜的品质已变差。
将人造石墨A切成薄片,观察其横截面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明场图像的选区衍射图。发现具有由两个或更多个点形成的衍射图的石墨结构和具有仅由一个归因于(002)面的点形成的衍射图的非晶结构分散存在于颗粒中。石墨结构与非晶结构的比率估计为大约90:10。在人造石墨B中没有观察到相同结构。
[表4]
样品 活性材料 R值 充放电效率(%) 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11 人造石墨A 0.07 90 70
实施例12 人造石墨B 0.08 90 64
实施例13 人造石墨A’ 0.25 86 63
本申请基于2010年3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10-063030要求优先权,其公开内容全文经此引用并入本文。
在上文中已参照示例性实施方案和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案和实施例。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对本发明的构造和细节作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各种修改。

Claims (6)

1.包含能够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负极、能够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正极、用于将负极与正极隔开的隔板和其中溶解有锂盐的非水电解质溶液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负极包含在集流体上形成的负极混合物,所述负极混合物含有包含石墨作为主要组分的负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导电助剂;
所述石墨在X-射线衍射光谱中的(002)面的峰强度与(110)面的峰强度的比率为30或更大和70或更小,所述光谱是在形成所述负极混合物并在98 MPa(1000 kgf/cm2)的压力下压制后测量的;且
所述导电助剂是DBP吸收值(cm3/100 g)为250或更大和500或更小的炭黑。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在所述负极中,压制该负极混合物以在该集流体上成形,且压制后的所述负极混合物的电极密度为1.3克/立方厘米或更大和1.6克/立方厘米或更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石墨具有0.01或更大和0.1或更小的R值,其中该R值是在激光-拉曼光谱中1360 cm-1附近的峰强度与1580 cm-1附近的峰强度的比率。
4.根据权利要求3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石墨是脉状人造石墨,其表面基本未被非晶碳涂布。
5.根据权利要求4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石墨包含从颗粒表面分散至其中心的石墨结构区和非晶结构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含有下式(1)所示的环状二磺酸酯作为非水电解质溶液中的添加剂:
[式1]
其中Q代表氧原子、亚甲基或单键;A代表可支化的具有1至5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亚烷基、羰基、亚磺酰基、可支化的具有1至5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全氟亚烷基、可支化的具有2至6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氟代亚烷基、含有醚键并可支化的具有1至6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亚烷基、含有醚键并可支化的具有1至6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全氟亚烷基或含有醚键并可支化的具有2至6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氟代亚烷基;且B代表取代或未取代的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氟代亚烷基或氧原子。
CN2011800145289A 2010-03-18 2011-03-18 锂离子二次电池 Pending CN1027924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3030 2010-03-18
JP2010063030 2010-03-18
PCT/JP2011/056533 WO2011115247A1 (ja) 2010-03-18 2011-03-18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2490A true CN102792490A (zh) 2012-11-21

Family

ID=44649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45289A Pending CN102792490A (zh) 2010-03-18 2011-03-18 锂离子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11747A1 (zh)
EP (1) EP2549569A4 (zh)
JP (1) JPWO2011115247A1 (zh)
CN (1) CN102792490A (zh)
WO (1) WO201111524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2088A (zh) * 2019-03-20 2019-05-24 江西理工大学 一种可快充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09921088A (zh) * 2019-03-20 2019-06-21 江西理工大学 一种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12542587A (zh) * 2020-12-04 2021-03-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石墨材料、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36406B2 (ja) * 2012-03-26 2016-06-22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エナジーサプライ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EP2858149B1 (en) * 2012-06-04 2019-01-02 NEC Energy Devices, Ltd.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slurry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2014011076A (ja) * 2012-06-29 2014-01-20 Toyota Motor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756288B (zh) * 2012-10-30 2018-06-2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JP6380377B2 (ja) * 2013-03-01 2018-08-2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14133169A1 (ja) * 2013-03-01 2014-09-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JP6380376B2 (ja) 2013-03-01 2018-08-2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AU2014226999B2 (en) * 2013-03-05 2016-10-27 Nec Corporatio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20160133991A1 (en) * 2013-06-06 2016-05-12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WO2015037367A1 (ja) * 2013-09-13 2015-03-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6573250B2 (ja) * 2013-12-24 2019-09-11 株式会社エンビジョンAescジャパン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KR20170002302A (ko) 2015-06-29 2017-01-06 신닛테츠 수미킨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용 부극 및 이차전지
WO2017034351A1 (ko) * 2015-08-25 2017-03-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EP3453063B1 (en) * 2016-05-05 2021-02-24 Cabot Corporation Electrodes, compositions, and devices having high structure carbon blacks
KR102606317B1 (ko) * 2016-06-02 2023-11-23 에스케이온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이를 포함하는 음극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JP7024439B2 (ja) * 2017-03-17 2022-02-24 Tdk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10615406B2 (en) 2017-03-17 2020-04-07 Tdk Corporatio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2019029158A (ja) * 2017-07-28 2019-02-21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エナジーサプライ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
KR102259219B1 (ko) 2018-07-03 2021-05-3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2259218B1 (ko) 2018-07-03 2021-05-3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2492831B1 (ko) 2019-05-03 2023-01-2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2492832B1 (ko) 2019-05-03 2023-01-2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2425514B1 (ko) 2019-05-03 2022-07-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2425515B1 (ko) * 2019-05-03 2022-07-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2425513B1 (ko) 2019-05-03 2022-07-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2487627B1 (ko) * 2019-05-03 2023-01-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US20220020997A1 (en) * 2020-07-14 2022-01-20 Nanograf Corporation Electrode material including silicon oxide an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9297A (en) * 1993-12-29 1996-12-31 Tdk Corporation Lithium secondary cell
US20050186481A1 (en) * 2003-11-20 2005-08-25 Tdk Corporation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US20070190423A1 (en) * 2004-01-16 2007-08-16 Yoshito Ishii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2009301895A (ja) * 2008-06-13 2009-12-24 Denso Corp 集電体、電極および蓄電装置
US20100015514A1 (en) * 2005-10-20 2010-01-21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for use in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07284B2 (ja) * 1997-03-11 2010-07-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H11265716A (ja) * 1998-03-16 1999-09-28 Denso Corp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97327A (ja) * 1998-04-06 1999-10-29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5430063B2 (ja) * 2000-09-26 2014-02-2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負極
JP2003197182A (ja) * 2001-12-21 2003-07-11 Samsung Sdi Co Ltd 黒鉛含有組成物並びに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の負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033074B2 (ja) * 2002-08-29 2008-01-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JP4499498B2 (ja) * 2003-07-16 2010-07-07 関西熱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負極材料を使用し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4513385B2 (ja) * 2004-03-31 2010-07-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二次電池
JP2010063030A (ja) 2008-09-05 2010-03-18 Fujitsu Ten Ltd 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JP5574404B2 (ja) * 2009-07-16 2014-08-20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9297A (en) * 1993-12-29 1996-12-31 Tdk Corporation Lithium secondary cell
US20050186481A1 (en) * 2003-11-20 2005-08-25 Tdk Corporation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US20070190423A1 (en) * 2004-01-16 2007-08-16 Yoshito Ishii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20100015514A1 (en) * 2005-10-20 2010-01-21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for use in the same
JP2009301895A (ja) * 2008-06-13 2009-12-24 Denso Corp 集電体、電極および蓄電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2088A (zh) * 2019-03-20 2019-05-24 江西理工大学 一种可快充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09921088A (zh) * 2019-03-20 2019-06-21 江西理工大学 一种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09802088B (zh) * 2019-03-20 2020-10-09 江西理工大学 一种可快充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12542587A (zh) * 2020-12-04 2021-03-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石墨材料、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49569A4 (en) 2014-08-06
JPWO2011115247A1 (ja) 2013-07-04
EP2549569A1 (en) 2013-01-23
US20130011747A1 (en) 2013-01-10
WO2011115247A1 (ja) 2011-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92490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5574404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EP3128586B1 (en) Graphite-based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negative electrode,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EP2797142B1 (en) An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JP6120382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こ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1504619B1 (ko) 리튬이차전지용 음극활물질
US8953303B2 (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 lithium ion capacit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JP5150966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EP2602850B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graphite active anode material for a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7367201B2 (ja) 二次電池、装置、人造黒鉛及び製造方法
EP2858149B1 (e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slurry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WO2013008525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EP3471177B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negative electrode including the same
KR20200047287A (ko) 입경이 상이한 흑연 및 실리콘계 소재를 포함하는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CN111342137A (zh) 一种电解液及电化学装置
US20220407053A1 (en) Anode active material, anode composition includ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JP5855737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7392151B2 (ja) 二次電池、当該二次電池を含む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装置
JP2005294078A (ja) 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二次電池
CN113366667A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11322739B2 (en)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apparatus containing the same
CN114586199A (zh) 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负极和二次电池
US20240034632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negative electrod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negative electrode
WO2023137586A1 (zh) 一种电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TW202322438A (zh) 碳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二次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