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22438A - 碳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二次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碳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二次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22438A
TW202322438A TW111139413A TW111139413A TW202322438A TW 202322438 A TW202322438 A TW 202322438A TW 111139413 A TW111139413 A TW 111139413A TW 111139413 A TW111139413 A TW 111139413A TW 202322438 A TW202322438 A TW 2023224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material
particles
less
carbon
nega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9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田博明
平原聡
石渡信亨
近藤寿子
湯浅隆人
横溝正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2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243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20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碳材之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分佈之峰數為2個以上,由下述式(1)算出之粒子個數Ne為700個以上。本發明之二次電池包含正極、負極及電解質,其中該負極包含集電體及形成於該集電體上之負極活性物質層,該負極活性物質層包含該碳材。 Ne=No×F   (1) (式(1)中,No(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之粒子個數,F(%)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之粒子頻度)

Description

碳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二次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循環特性優異,即使循環500次後,亦兼具高容量保持率及低DCR(Direct Current Resistance,直流電阻)保持率之作為二次電池之負極活性物質之碳材及其製造方法。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該碳材用作負極活性物質之二次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近年來,隨著電子機器小型化,對高容量二次電池之需求逐步增加。尤其,與鎳鎘電池、鎳氫電池相比能量密度更高、大電流充放電特性優異之鋰離子二次電池逐漸受到關注。
作為鋰離子二次電池之負極材,就成本及耐久性之方面而言,較多使用石墨材料及非晶碳。然而,非晶碳材於可實用化之材料範圍內之可逆容量較小。又,關於石墨材料,若為了實現高容量化而使包含負極材料之活性物質層高密度化,則會因材料破壞導致初期循環時之充放電不可逆容量增加,結果未能實現高容量化。
專利文獻1中揭示一種包含下述(A)及(B)之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作為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負極材,該(A)及(B)為可提供進一步抑制與電解液之反應、循環時之劣化較少之非水系二次電池,又,可獲得電極之膨脹及氣體產生較少、充放電速率特性優異之高容量非水系二次電池之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負極碳材。 由碳質物或石墨質物被覆經加壓處理之碳材(a)而成之複合碳材(A) 選自天然石墨(C)、人造石墨(D)、由碳質物或石墨質物被覆未經加壓處理之原料碳材而成之被覆石墨(E)、及非晶碳(F)之1種以上之碳材(B)
認為專利文獻1之負極材料藉由包含複合碳材(A)及特定之碳材(B),可於不損害複合碳材(A)原本之電池特性之情況下獲得更優異之電池特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20110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負極材料具有一定程度之循環特性之改善效果,但於高頻次循環後、例如500次循環後之容量保持率及DCR保持率之方面具有進一步改良之餘地。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即使循環500次後亦兼具高容量保持率及低DCR保持率之碳材、及使用該碳材之二次電池。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者發現,藉由將如下碳材用作二次電池之負極活性物質,即使循環500次後,亦可兼具高容量保持率及低DCR保持率,上述碳材中,比表面積為10 m 2/g以下,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分佈之峰數為2個以上,且根據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子個數No(個)與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粒子頻度F(%)之乘積求出之值Ne(個)為700個以上。
即,本發明之主旨如下。
[1]一種碳材,其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分佈之峰數為2個以上,由下述式(1)算出之粒子個數Ne為700個以上,比表面積為10 m 2/g以下。 Ne=No×F   (1) (式(1)中,No(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之粒子個數,F(%)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之粒子頻度)
[2]如[1]記載之碳材,其中Ne為1500個以上。
[3]如[1]或[2]記載之碳材,其中Ne為100000個以下。
[4]如[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碳材,其比表面積為1 m 2/g以上。
[5]如[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碳材,其體積平均粒徑為8 μm以上。
[6]如[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碳材,其振實密度為0.60 g/cm 3~1.80 g/cm 3
[7]如[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碳材,其中上述峰中之至少一個位於10 μm~25 μm。
[8]如[1]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碳材,其中上述峰中之至少一個位於1 μm~5 μm。
[9]如[1]至[8]中任一項記載之碳材,其包含Ne(A)為10~1000個之碳材(A)及Ne(B)為3000~300000個之碳材(B)(其中,Ne(A)為由下述式(2)算出之碳材(A)之粒子個數,Ne(B)為由下述式(3)算出之碳材(B)之粒子個數,式(2)中,No(A)(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A)之粒子個數,F(A)(%)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A)之粒子頻度,式(3)中,No(B)(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B)之粒子個數,F(B)(%)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B)之粒子頻度)。 Ne(A)=No(A)×F(A)   (2) Ne(B)=No(B)×F(B)   (3)
[10]如[9]記載之碳材,其中Ne(B)為10000個以上。
[11]如[9]或[10]記載之碳材,其中碳材100質量%中,碳材(B)之含有率為1質量%~30質量%。
[12]如[9]至[11]中任一項記載之碳材,其中碳材(B)之振實密度為0.50 g/cm 3以下。
[13]如[1]至[12]中任一項記載之碳材,其用於二次電池。
[14]一種如[1]至[13]中任一項記載之碳材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將Ne(A)為10~1000個之碳材(A)與Ne(B)為3000~300000個之碳材(B)進行混合之步驟(其中,Ne(A)為由下述式(2)算出之碳材(A)之粒子個數,Ne(B)為由下述式(3)算出之碳材(B)之粒子個數,式(2)中,No(A)(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A)之粒子個數,F(A)(%)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A)之粒子頻度,式(3)中,No(B)(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B)之粒子個數,F(B)(%)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B)之粒子頻度)。 Ne(A)=No(A)×F(A)   (2) Ne(B)=No(B)×F(B)   (3)
[15]一種二次電池,其包含正極、負極及電解質,其中 該負極包含集電體及形成於該集電體上之負極活性物質層, 該負極活性物質層包含如[1]至[13]中任一項記載之碳材。
[16]一種二次電池之製造方法,其係製造包含正極、負極及電解質之二次電池之方法, 該方法包括於集電體上使用如[1]至[13]中任一項記載之碳材形成負極活性物質層從而獲得該負極之步驟。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碳材,可提供一種循環特性優異,即使循環500次後,亦兼具高容量保持率及低DCR保持率之二次電池。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說明,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任意地變化而實施。 本發明中,於使用「~」來表達其前後夾有數值或物性值之情形時,視為包含其前後值來使用。
[碳材] 本發明之碳材之特徵在於,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分佈之峰數為2個以上,由下述式(1)算出之粒子個數Ne為700個以上,比表面積為10 m 2/g以下。 Ne=No×F   (1) (式(1)中,No(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之粒子個數,F(%)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之粒子頻度)
藉由粒徑分佈之峰數為2個以上、粒子個數Ne為700個以上、比表面積為10 m 2/g以下之碳材而可兼具高容量保持率及低DCR保持率之機理之詳情尚不明確,但推定如下。
以鋰離子二次電池為代表之二次電池之充放電循環中,伴隨著循環之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膨脹收縮,而使粒子間之電性接觸減弱。該電性接觸之減弱引起一部分粒子之孤立、失活,導致循環特性降低。與此相對,粒徑分佈之峰數為2個以上、粒子個數Ne為700個以上、比表面積為10 m 2/g以下之石墨中,未達3 μm之微小粒子進入大粒子間之間隙中,可充分滿足空間。藉此,藉由保持循環中粒子間之電性接觸,抑制粒子之孤立、失活,而改善循環特性。又,粒子之孤立、失活亦為DCR保持率惡化之一個因素,因此,藉由改善電性接觸,改善循環容量保持率之同時亦改善DCR保持率。
從此種觀點出發,本發明之碳材之粒子個數Ne較佳為700個以上,更佳為1000個以上,進而較佳為1500個以上。另一方面,由於粒子個數Ne過大者之比表面積之過度增大有引起電池耐久性之降低之虞,因此本發明之碳材之粒子個數Ne較佳為100000個以下,更佳為50000個以下,進而較佳為20000個以下,尤佳為10000個以下,特佳為7000個以下。 本說明書中,碳材之粒子個數Ne係使用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裝置測定碳材之粒子個數No(個)及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之粒子頻度F(%),並根據下述式(1)算出之值。 Ne=No×F   (1)
本發明之碳材之比表面積為10 m 2/g以下,但從電池耐久性之觀點出發,較佳為6.0 m 2/g以下,更佳為4.0 m 2/g以下。另一方面,從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觀點出發,本發明之碳材之比表面積較佳為1 m 2/g以上,更佳為1.5 m 2/g以上,進而較佳為2.0 m 2/g以上。 本說明書中,各種比表面積係由基於氮氣吸附之BET法測得之值。
從電池耐久性之觀點出發,本發明之碳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4 μm以上,更佳為7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8 μm以上。另一方面,從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觀點出發,本發明之碳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24 μm以下,更佳為19 μm以下。 本說明書中,各種平均粒徑係由根據雷射繞射法測定之體積基準之粒度分佈所測得之體積平均粒徑(中值粒徑(d50))。
從提高電池之能量密度之觀點出發,本發明之碳材之振實密度較佳為0.60 g/cm 3以上,更佳為0.95 g/cm 3以上,進而較佳為1.05 g/cm 3以上。另一方面,從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觀點出發,本發明之碳材之振實密度較佳為1.80 g/cm 3以下,更佳為1.35 g/cm 3以下,進而較佳為1.25 g/cm 3以下。 本說明書中,各種振實密度係使用粉體密度測定器將直徑1.6 cm、體積容量20 cm 3之圓筒狀振實槽填滿後進行1000次衝程長度10 mm之振動,基於此時之體積及試樣之質量算出之密度。
本發明之碳材之粒徑分佈中2個以上之峰中之至少一個較佳為位於10 μm~25 μm。藉由該峰位於10 μm~25 μm之範圍內,與未達3 μm之粒子之接觸良好。從該觀點出發,以本發明之碳材之粒徑分佈中一個峰尤其位於10 μm~25 μm之範圍內為佳。
本發明之碳材之粒徑分佈中2個以上峰中之至少一個較佳為位於1 μm~5 μm。藉由該峰位於1 μm~5 μm之範圍內,與10 μm~25 μm之粒子之接觸變得良好。從該觀點出發,以本發明之碳材之粒徑分佈中一個峰尤以位於1 μm~5 μm之範圍內為佳。
藉由混合粒子個數不同之2種以上碳材,可製造粒徑分佈之峰數為2個以上之碳材。此時,若調整碳材之混合比率以滿足上述粒子個數Ne,則可使粒徑分佈之峰數及粒子個數Ne兩者均為上述範圍。 又,此時,藉由使用體積平均粒徑位於12 μm~25 μm之碳材及體積平均粒徑位於5 μm~11 μm之碳材作為所使用之2種以上碳材,可製成具有位於10 μm~25 μm及1 μm~5 μm之粒徑分佈之峰之碳材。 本說明書中,粒徑分佈之峰數係由根據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測定之粒徑分佈所測得之值。
於將粒子個數不同之2種以上碳材混合而獲得本發明之碳材之情形時,從電池耐久性之觀點出發,較佳為本發明之碳材係將Ne(A)較少之碳材(A)及Ne(B)較多之碳材(B)混合而製成者。 其中,Ne(A)為由下述式(2)算出之碳材(A)之粒子個數,Ne(B)為由下述式(3)算出之碳材(B)之粒子個數。式(2)中,No(A)(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A)之粒子個數,F(A)(%)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A)之粒子頻度。式(3)中,No(B)(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B)之粒子個數,F(B)(%)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B)之粒子頻度。 Ne(A)=No(A)×F(A)   (2) Ne(B)=No(B)×F(B)   (3)
<碳材(A)> 作為碳材(A),例如可列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包含石墨及非晶碳之複合碳材等。該等碳材(A)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該等碳材(A)中,從電池耐久性之觀點出發,較佳為人造石墨、包含石墨及非晶碳之複合碳材、包含石墨及非晶碳之複合碳材與天然石墨之混合物,更佳為包含石墨及非晶碳之複合碳材、包含石墨及非晶碳之複合碳材與天然石墨之混合物。
於使用包含石墨及非晶碳之複合碳材作為碳材(A)之情形時,從抑制比表面積之觀點出發,石墨與非晶碳之質量比率(石墨:非晶碳)較佳為1:0.01以上,更佳為1:0.04以上。另一方面,於使用包含石墨及非晶碳之複合碳材作為碳材(A)之情形時,從確保比容量之觀點出發,石墨與非晶碳之質量比率(石墨:非晶碳)較佳為1:0.15以下,更佳為1:0.10以下。
從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及提高能量密度之觀點出發,碳材(A)之粒子個數Ne(A)較佳為10個以上,更佳為50個以上。另一方面,從比表面積增大引起電池耐久性降低之觀點出發,碳材(A)之粒子個數Ne(A)較佳為1000個以下,更佳為900個以下。 本說明書中,碳材(A)之粒子個數Ne(A)係使用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裝置測定碳材之粒子個數No(A)(個)及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之粒子頻度F(A)(%),並根據下述式(2)算出之值。 Ne(A)=No(A)×F(A)   (2)
從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觀點出發,碳材(A)之比表面積較佳為0.5 m 2/g以上,更佳為1.0 m 2/g以上。另一方面,從電池耐久性之觀點出發,碳材(A)之比表面積較佳為5.0 m 2/g以下,更佳為3.0 m 2/g以下。
從電池耐久性之觀點出發,碳材(A)之平均粒徑較佳為5.0 μm以上,更佳為8.0 μm以上。另一方面,從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觀點出發,碳材(A)之平均粒徑較佳為25.0 μm以下,更佳為20.0 μm以下。
從提高電池之能量密度之觀點出發,碳材(A)之振實密度較佳為1.00 g/cm 3以上,更佳為1.10 g/cm 3以上。另一方面,從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觀點出發,碳材(A)之振實密度較佳為1.40 g/cm 3以下,更佳為1.30 g/cm 3以下。
<碳材(B)> 作為碳材(B),例如可列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包含石墨及非晶碳之複合碳材等。該等碳材(B)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該等碳材(B)中,從兼具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確保及電池耐久性之觀點出發,較佳為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與天然石墨之混合物、包含石墨及非晶碳之複合碳材,更佳為人造石墨、天然石墨。
從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觀點出發,碳材(B)之粒子個數Ne(B)較佳為3000個以上,更佳為10000個以上。另一方面,從比表面積增大引起電池耐久性降低之觀點出發,碳材(B)之粒子個數Ne(B)較佳為300000個以下,更佳為200000個以下。 本說明書中,碳材(B)之粒子個數Ne(B)係使用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裝置測定碳材之粒子個數No(B)(個)及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之粒子頻度F(B)(%),並根據下述式(3)算出之值。 Ne(B)=No(B)×F(B)   (3)
從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觀點出發,碳材(B)之比表面積較佳為1.0 m 2/g以上,更佳為3.0 m 2/g以上。另一方面,從電池耐久性之觀點出發,碳材(A)之比表面積較佳為20.0 m 2/g以下,更佳為15.0 m 2/g以下。
從電池耐久性之觀點出發,碳材(B)之平均粒徑較佳為3 μm以上,更佳為5 μm以上。另一方面,從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觀點出發,碳材(B)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5 μm以下,更佳為10 μm以下。
從提高電池之能量密度之觀點出發,碳材(B)之振實密度較佳為0.20 g/cm 3以上,更佳為0.30 g/cm 3以上。另一方面,從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觀點出發,碳材(B)之振實密度較佳為1.20 g/cm 3以下,更佳為0.80 g/cm 3以下,進而較佳為0.50 g/cm 3以下。
<碳材之粉碎方法> 碳材(A)或碳材(B)之粉碎使用輥磨機等壓碎式粉碎機、高速旋轉粉碎機等衝擊式粉碎機、噴射磨機等氣流衝突式粉碎機、乾式旋流式粉碎機等即可。
<碳材之組成> 對混合碳材(A)及碳材(B)來製造本發明之碳材時之碳材之組成進行說明。
從可於不損害電池耐久性之範圍內最大限度地提高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方面出發,碳材之總計100質量%中,碳材(A)之含有率C(A)較佳為70質量%以上,更佳為85質量%以上。另一方面,從可最大限度地保持電池之耐久性並且最低限度地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方面出發,碳材之總計100質量%中,碳材(A)之含有率C(A)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
從可最大限度地保持電池之耐久性並且最低限度地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方面出發,碳材之總計100質量%中,碳材(B)之含有率C(B)較佳為1質量%以上,更佳為2質量%以上。另一方面,從可於不損害電池之耐久性之範圍內最大限度地提高粒子間之電性接觸之方面出發,碳材之總計100質量%中,碳材(B)之含有率C(B)較佳為30質量%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以下。
從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及提高能量密度之觀點出發,碳材整體中之碳材(A)之粒子個數Nem(A)較佳為7個以上,更佳為35個以上。另一方面,從比表面積增大引起電池耐久性降低之觀點出發,碳材整體中之碳材(A)之粒子個數Nem(A)較佳為990個以下,更佳為890個以下。 本說明書中,碳材整體中之碳材(A)之粒子個數Nem(A)係由碳材(A)之粒子個數Ne(A)及碳材(A)之含有率C(A),並根據下述式(4)算出之值。 Nem(A)=Ne(A)×C(A)÷100(%)   (4)
從比表面積增大引起電池耐久性降低之觀點出發,碳材整體中之碳材(B)之粒子個數Nem(B)較佳為200個以上,更佳為1000個以上。另一方面,從確保粒子間之電性接觸及提高能量密度之觀點出發,碳材整體中之碳材(B)之粒子個數Nem(B)較佳為30000個以下,更佳為20000個以下。 本說明書中,碳材整體中之碳材(B)之粒子個數Nem(B)係由碳材(B)之粒子個數Ne(B)及碳材(B)之含有率C(B),並根據下述式(5)算出之值。 Nem(B)=Ne(B)×C(B)÷100(%)   (5)
混合碳材(A)及碳材(B)時,使用以水平圓筒型或雙錐型為代表之容器旋轉型混合器、以螺旋型或帶型為代表之固定容器型混合器、以噴射泵型為代表之流體運動型混合器等即可。
<用途> 藉由將本發明之碳材用作二次電池之負極活性物質,可實現循環特性優異、兼具高容量保持率及低DCR保持率之二次電池,因此,本發明之碳材作為二次電池之負極活性物質有用。
[二次電池] 本發明之二次電池係包含正極、負極及電解質之二次電池,該負極包含集電體及形成於該集電體上之負極活性物質層,該負極活性物質層中包含本發明之碳材,通常,本發明之二次電池由如下本發明之二次電池之製造方法製造,該製造方法包括於集電體上使用本發明之碳材形成負極活性物質層從而獲得負極之步驟。
<負極> 使用本發明之碳材製作負極(以下有時稱為「本發明之負極」)時,將於本發明之碳材中調配黏合劑(黏結樹脂)而成者分散於分散介質中形成漿料,將該漿料塗佈於集電體並使其乾燥,從而於集電體上形成負極活性物質層。
使用分子內具有烯烴性不飽和鍵者作為黏合劑。其種類並無特別限制,作為具體例,可列舉苯乙烯-丁二烯橡膠、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橡膠、丙烯腈-丁二烯橡膠、丁二烯橡膠、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等。藉由使用此種具有烯烴性不飽和鍵之黏合劑,可降低負極活性物質層對電解液之膨潤性。其中,從獲取之容易性出發,較佳為苯乙烯-丁二烯橡膠。
作為分子內具有烯烴性不飽和鍵之黏合劑,較理想為其分子量較大者或不飽和鍵之比率較高者。 具體而言,於分子量較大之黏合劑之情形時,其重量平均分子量較理想為如下範圍內,即,通常1萬以上,較佳為5萬以上,通常100萬以下,較佳為30萬以下。於不飽和鍵之比率較高之黏合劑之情形時,全部黏合劑每1 g之烯烴性不飽和鍵之莫耳數較理想為如下範圍內,即,通常2.5×10 -7以上,較佳為8×10 -7以上,通常5×10 -6以下,較佳為1×10 -6以下。
作為黏合劑,只要於該等關於分子量之規定及關於不飽和鍵之比率之規定中滿足至少任一者即可,更佳為同時滿足該兩個規定。若具有烯烴性不飽和鍵之黏合劑之分子量過小,則機械強度差,若過大,則可撓性差。若黏合劑中之烯烴性不飽和鍵之比率過低,則強度提高效果弱,若過高,則可撓性差。
具有烯烴性不飽和鍵之黏合劑之不飽和度較理想為如下範圍內,即,通常15%以上,較佳為20%以上,更佳為40%以上,通常90%以下,較佳為80%以下。不飽和度係指雙鍵相對於聚合物之重複單元之比率(%)。
本發明中,於不損害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亦可將不具有烯烴性不飽和鍵之黏合劑與上述具有烯烴性不飽和鍵之黏合劑併用。不具有烯烴性不飽和鍵之黏合劑相對於具有烯烴性不飽和鍵之黏合劑量之混合比率通常為150質量%以下、較佳為120質量%以下之範圍。 藉由併用不具有烯烴性不飽和鍵之黏合劑,可提高塗佈性,但若併用量過多,則活性物質層之強度降低。
作為不具有烯烴性不飽和鍵之黏合劑之例,可列舉: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澱粉等多糖類;卡拉膠、支鏈澱粉、瓜爾膠、三仙膠(黃原膠)等增黏多糖類;聚環氧乙烷、聚環氧丙烷等聚醚類;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縮丁醛等乙烯醇類;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等聚酸、或該等聚合物之金屬鹽;聚偏二氟乙烯等含氟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等烷烴系聚合物及該等之共聚物等。
漿料中之本發明之碳材與黏合劑(可為如上所述具有不飽和鍵之黏合劑與不具有不飽和鍵之黏合劑之混合物)之質量比率(本發明之碳材/黏合劑)以各自之乾燥質量比計,通常為90/10以上、較佳為95/5以上、通常為99.9/0.1以下、較佳為99.5/0.5以下之範圍內。 若黏合劑之比率過高,則易導致容量減少或電阻增大,若黏合劑之比率過少,則負極板強度差。
作為用於製成分散有本發明之碳材及黏合劑之漿料之分散介質,可使用醇等有機溶劑、水。 進而,可根據需要於該漿料中添加導電劑。作為導電劑,可列舉乙炔黑、科琴黑、爐黑等碳黑、包含平均粒徑1 μm以下之Cu、Ni或該等之合金之微粉末等。導電劑之添加量相對於本發明之碳材通常為10質量%以下左右。
作為待塗佈漿料之集電體,可使用以往公知者。具體而言,可列舉壓延銅箔、電解銅箔、不鏽鋼箔等金屬薄膜。集電體之厚度通常為4 μm以上,較佳為6 μm以上,通常為30 μm以下,較佳為20 μm以下。
使用刮刀等將上述漿料塗佈於集電體上,乾燥後,用輥壓機等進行加壓,形成負極活性物質層。此時,漿料較佳為以集電體上之本發明之碳材之附著量成為5~15 mg/cm 2之方式塗佈。
將漿料塗佈於集電體上後之乾燥係以通常60℃以上、較佳為80℃以上、通常200℃以下、較佳為195℃以下之溫度,於乾燥空氣或惰性氣體氛圍下進行。
塗佈漿料並進行乾燥而獲得之負極活性物質層之厚度於加壓後之狀態下通常為5 μm以上,較佳為20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30 μm以上,通常為200 μm以下,較佳為1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75 μm以下。若負極活性物質層過薄,則基於與作為負極活性物質之本發明之碳材之粒徑之均衡性方面,作為負極活性物質層之實用性欠缺。若負極活性物質層過厚,則難以獲得高密度之電流值下充分之吸藏、釋出Li離子之功能。
負極活性物質層中之本發明之碳材之密度根據用途而不同,較佳為1.5 g/cm 3以上,更佳為1.54 g/cm 3以上,在重視容量之用途中,尤佳為1.6 g/cm 3以上,進而較佳為1.65 g/cm 3以上,特佳為1.7 g/cm 3以上。若密度過低,則每單位體積之電池容量不一定足夠。另一方面,若密度過高,則速率特性降低,因此本發明之碳材之密度較佳為1.9 g/cm 3以下。
以上說明之使用本發明之碳材製作本發明之負極之情形,對於其方法及其他材料之選擇並無特別限制。又,於使用該負極製作二次電池之情形,對於構成二次電池之正極、電解液等電池構成上必需之構件之選擇亦無特別限制。
<二次電池> 以下,以鋰離子二次電池為例,說明包含使用本發明之碳材之負極之本發明之二次電池之詳情。可用於本發明之二次電池之材料、製作方法等並不限定於以下具體例。
本發明之二次電池、尤其鋰離子二次電池之基本構成與以往公知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相同。本發明之二次電池通常具備可吸藏、釋出鋰離子之正極及負極、以及電解質。作為負極,使用上述本發明之負極。
正極係於集電體上形成含有正極活性物質及黏合劑之正極活性物質層而成者。
作為正極活性物質,可列舉充放電時可吸藏、釋出鋰離子等鹼金屬陽離子之金屬硫族元素化合物等。作為金屬硫族元素化合物,可列舉:釩氧化物、鉬氧化物、錳氧化物、鉻氧化物、鈦氧化物、鎢氧化物等過渡金屬氧化物;釩硫化物、鉬硫化物、鈦硫化物、CuS等過渡金屬硫化物;NiPS 3、FePS 3等過渡金屬之磷-硫化合物;VSe 2、NbSe 3等過渡金屬之硒化合物;Fe 0.25V 0.75S 2、Na 0.1CrS 2等過渡金屬之複合氧化物;LiCoS 2、LiNiS 2等過渡金屬之複合硫化物等。
該等之中,較佳為V 2O 5、V 5O 13、VO 2、Cr 2O 5、MnO 2、TiO、MoV 2O 8、LiCoO 2、LiNiO 2、LiMn 2O 4、TiS 2、V 2S 5、Cr 0.25V 0.75S 2、Cr 0.5V 0.5S 2等,特佳為LiCoO 2、LiNiO 2、LiMn 2O 4、該等過渡金屬之一部分經其他金屬置換而成之鋰過渡金屬複合氧化物。該等正極活性物質可單獨使用,亦可混合複數種使用。
作為黏結正極活性物質之黏合劑,可任意地選擇公知者而使用。作為示例,可列舉:矽酸鹽、水玻璃等無機化合物、鐵氟龍(註冊商標)、聚偏二氟乙烯等不具有不飽和鍵之樹脂等。該等中,較佳為不具有不飽和鍵之樹脂。若使用具有不飽和鍵之樹脂作為黏結正極活性物質之樹脂,則有於氧化反應時(充電時)發生分解之虞。該等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通常為1萬以上、較佳為10萬以上、通常為300萬以下、較佳為100萬以下之範圍。
為提高電極之導電性,正極活性物質層中可含有導電劑。作為導電劑,只要為於活性物質中適量混合而可賦予導電性者即可,並無特別限制。作為導電劑,通常可列舉乙炔黑、碳黑、石墨等碳粉末、各種金屬之纖維、粉末、箔等。
正極板係藉由以與上述本發明之負極之製造方法相同之方法,利用分散劑使正極活性物質或黏合劑漿料化,並塗佈於集電體上使其乾燥而形成。作為正極之集電體,可使用鋁、鎳、不鏽鋼(SUS)等,但無任何限定。
作為電解質,可使用將鋰鹽溶解於非水系溶劑中而成之非水系電解液、藉由在該非水系電解液中加入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等而製成之凝膠狀、橡膠狀、固體片狀電解質等。
非水系電解液中所使用之非水系溶劑並無特別限制,可從現有作為非水系電解液之溶劑而提出之公知非水系溶劑中適當地選擇而使用。例如,可列舉:碳酸二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酯乙酯等鏈狀碳酸酯類;碳酸乙二酯、碳酸丙二酯、碳酸丁二酯等環狀碳酸酯類;1,2-二甲氧基乙烷等鏈狀醚類;四氫呋喃、2-甲基四氫呋喃、環丁碸、1,3-二氧雜環戊烷等環狀醚類;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丙酸甲酯等鏈狀酯類;γ-丁內酯、γ-戊內酯等環狀酯類等。
該等非水系溶劑可任意單獨使用1種或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於混合溶劑之情形時,較佳為包含環狀碳酸酯及鏈狀碳酸酯之混合溶劑之組合,從即使於低溫下亦可表現出高離子電導率、提高低溫充電負載特性之方面考慮,特佳為環狀碳酸酯為碳酸乙二酯與碳酸丙二酯之混合溶劑。
其中,相對於非水系溶劑整體,碳酸丙二酯之含有率較佳為2質量%以上80質量%以下之範圍,更佳為5質量%以上70質量%以下之範圍,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下之範圍。若碳酸丙二酯之含有率低於上述下限,則低溫下之離子電導率降低。若碳酸丙二酯之含有率高於上述上限,則存在如下問題:由於與Li離子溶劑合之碳酸丙二酯向負極之石墨相間共插入,而引起石墨系負極活性物質之層間剝離劣化,無法獲得充足之容量。
非水系電解液中所使用之鋰鹽亦無特別限制,可從已知可用於該用途之公知鋰鹽中適當選擇使用。例如,可列舉:Li、Cl、LiBr等鹵化物;LiClO 4、LiBrO 4、LiClO 4等過鹵酸鹽;LiPF 6、LiBF 4、LiAsF 6等無機氟化物鹽等無機鋰鹽;LiCF 3SO 3、LiC 4F 9SO 3等全氟烷磺酸鹽;三氟甲磺醯亞胺鋰((CF 3SO 2) 2NLi)等全氟烷磺醯亞胺鹽等含氟有機鋰鹽等。其中,較佳為LiClO 4、LiPF 6、LiBF 4
鋰鹽可單獨使用,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非水系電解液中之鋰鹽之濃度通常為0.5 mol/L以上、2.0 mol/L以下之範圍。
於使上述非水系電解液中含有有機高分子化合物,製成凝膠狀、橡膠狀、或固體片狀電解質而使用之情形時,作為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聚環氧乙烷、聚環氧丙烷等聚醚系高分子化合物;聚醚系高分子化合物之交聯體高分子;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縮丁醛等乙烯醇系高分子化合物;乙烯醇系高分子化合物之不溶化物;聚表氯醇;聚膦腈;聚矽氧烷;聚乙烯吡咯啶酮、聚碳酸亞乙烯酯、聚丙烯腈等乙烯系高分子化合物;聚(ω-甲氧基低聚氧乙烯甲基丙烯酸酯)、聚(ω-甲氧基低聚氧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六氟丙烯-偏二氟乙烯)等聚合物共聚物等。
上述非水系電解液可進而含有被膜形成劑。作為被膜形成劑之具體例,可列舉:碳酸伸乙烯酯、碳酸乙烯基乙酯、碳酸甲基苯酯等碳酸酯化合物;環硫乙烷、環硫丙烷等環硫烷烴;1,3-丙烷磺內酯、1,4-丁烷磺內酯等磺內酯化合物;馬來酸酐、琥珀酸酐等酸酐等。 進而,可於非水系電解液中添加二苯醚、環己基苯等過充電防止劑。
於使用該等添加劑之情形時,非水系電解液中之添加劑之含有率通常為10質量%以下,其中較佳為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下,特佳為2質量%以下。若上述添加劑之含量過多,則擔心初期不可逆容量增加及低溫特性、速率特性降低等對其他電池特性造成不良影響。
作為電解質,亦可使用作為鋰離子等鹼金屬陽離子之導電體的高分子固體電解質。作為高分子固體電解質,可列舉使Li鹽溶解於上述聚醚系高分子化合物而成者、聚醚之末端羥基經烷氧化物取代而成之聚合物等。
通常,為防止電極間之短路,使多孔膜或不織布等多孔性隔離件介於正極與負極之間。於此情形時,使非水系電解液含浸於多孔性隔離件中而使用。作為隔離件之材料,可使用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聚醚碸等,較佳為聚烯烴。
應用本發明之鋰離子二次電池之形態並無特別限制。作為示例,可列舉:將片狀電極及隔離件製成螺旋狀之圓筒型、組合了顆粒電極及隔離件之內翻外(inside out)結構之圓筒型、將顆粒電極及隔離件積層而成之硬幣型等。 藉由將該等形態之電池收納於任意之外裝殼體,可形成為硬幣型、圓筒型、方型等任意形狀後進行使用。
鋰離子二次電池之組裝順序亦無特別限制,根據電池之結構以適當順序組裝即可。舉例而言,可將負極載置於外裝殼體上,於其上設置電解液及隔離件,進而以與負極對向之方式載置正極,並與墊片、封口板一起進行壓接而製成電池。
<二次電池之性能> 本發明之二次電池藉由使用本發明之碳材作為負極活性物質,而循環特性優異。 具體而言,以後述實施例之項中記載之方法測定之5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較佳為91.0%以上,特佳為92.0%以上。 又,以後述實施例之項中記載之方法測定之500次循環後DCR保持率較佳為160%以下,特佳為150%以下。 [實施例]
其次,根據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具體態樣。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例。
[測定方法] 以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之石墨之物性之測定方法如下所述。
<粒子個數Ne、Ne(A)、Ne(B)> 使用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裝置(型號名稱「FPIA」,Sysmex公司製造)測定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碳材以及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之碳材(A)及碳材(B)之粒子個數。 具體而言,將約0.2 g試樣分散於作為界面活性劑之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單月桂酸酯之0.2質量%水溶液(約50 mL)中,以輸出60 W照射28 kHz之超音波1分鐘後,將檢測範圍指定為0.6~40 μm,測定碳材、碳材(A)、碳材(B)之粒子個數(No、No(A)、No(B))以及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碳材(A)、碳材(B)之粒子出現頻度(F、F(A)、F(B)),根據下述式(1)~(3)算出粒子個數Ne、Ne(A)、Ne(B)。 Ne=No×F            (1) Ne(A)=No(A)×F(A)    (2) Ne(B)=No(B)×F(B)   (3)
<粒子個數Nem(A)、Nem(B)>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之碳材(A)及碳材(B),根據上述算出之粒子個數(Ne(A)、Ne(B))及含有率(C(A)、C(B)),由下述式(4)~(5)算出粒子個數Nem(A)、Nem(B)。 Nem(A)=Ne(A)×C(A)÷100(%)   (4) Nem(B)=Ne(B)×C(B)÷100(%)   (5)
<峰數>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碳材,根據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測得之粒徑分佈,測定峰數。 具體而言,將約0.2 g試樣分散於作為界面活性劑之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單月桂酸酯之0.2質量%水溶液(約50 mL)中,以輸出60 W照射28 kHz之超音波1分鐘後,將檢測範圍指定為0.6~40 μm,獲得碳材、碳材(A)、碳材(B)之粒徑分佈。根據所獲得之粒徑分佈測定峰數。 又,針對碳材,求出存在峰之粒徑。
<平均粒徑>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碳材、以及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之碳材(A)及碳材(B),根據由雷射繞射法測得之體積基準之粒度分佈,測定平均粒徑。 具體而言,將約2.0 g試樣中,使0.01 g試樣懸浮於作為界面活性劑之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單月桂酸酯(Tween 20(註冊商標))之0.1體積%水溶液約150 mL中,將其作為測定樣品導入至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度分佈測定裝置(HORIBA製造「LA-920」)中,以強度4對測定樣品照射超音波1分鐘後,根據由上述測定裝置測得之體積基準之粒度分佈,測定平均粒徑(d50)。
<比表面積>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碳材、以及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之碳材(A)及碳材(B),使用比表面積測定裝置(型號名稱「AMS8000」,大倉理研公司製造),根據氮氣吸附流通法,以BET單點法測定比表面積。 具體而言,將0.4 g試樣填充於槽中,加熱至350℃後進行預處理,然後冷卻至液態氮溫度,吸附氮氣30%、氦氣70%之氣體至飽和,其後加熱至室溫,測量脫附之氣體量,根據所得結果以BET法算出比表面積。
<振實密度>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碳材、以及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之碳材(A)及碳材(B),使用粉體密度測定器(型號名稱「Tap Denser-KYT-4000」,SEISHIN企業公司製造),使試樣通過網眼300 μm之篩網落下至直徑1.6 cm、體積容量20 cm 3之圓筒狀振實槽中,填滿槽後,進行1000次衝程長度10 mm之振動,由此時之體積及試樣之質量算出密度,該密度視為振實密度。
[製造例1] 對平均粒徑為100 μm之鱗片狀天然石墨進行球形化處理,獲得球形化石墨(平均粒徑16.0 μm、BET比表面積6.9 m 2/g、振實密度1.06 g/cm 3)。將該球形化石墨填充於橡膠製容器中並加以密封,以200 MPa進行各向同性之加壓處理,其次,藉由壓碎、分級處理,獲得球形化石墨粉末。將該球形化石墨粉末與作為非晶碳前驅物之調整至灰分未達0.01質量%、金屬雜質量60質量ppm、Qi未達0.1質量%之焦油混合後,使爐內壓力為10 torr以下進行減壓處理,利用氮氣恢復至大氣壓,進而流通氮氣使爐內氧氣濃度未達100 ppm,實施1300℃之熱處理。藉由對所獲得之煅燒物進行壓碎、分級處理,獲得於球形化石墨之表面含有非晶碳質物之碳材(A-1)。所獲得之碳材(A-1)中,球形化石墨與非晶碳之質量比率(球形化石墨:非晶碳)為1:0.05。
[製造例2] 對平均粒徑為100 μm之鱗片狀天然石墨進行球形化處理獲得球形化石墨(平均粒徑16.0 μm、BET比表面積6.9 m 2/g、振實密度1.06 g/cm 3)。將該球形化石墨與作為非晶碳前驅物之調整至灰分0.02質量%、金屬雜質量20質量ppm、Qi1質量%之瀝青混合後,使爐內壓力為10 torr以下進行減壓處理,利用氮氣恢復至大氣壓,進而流通氮氣使爐內氧氣濃度未達100 ppm,實施1300℃之熱處理。藉由對所獲得之煅燒物進行壓碎、分級處理,獲得於球形化石墨之表面含有非晶碳質物之碳材(A-2)。所獲得之碳材(A-2)中,球形化石墨與非晶碳之質量比率(球形化石墨:非晶碳)為1:0.055。
[製造例3] 對平均粒徑為100 μm之鱗片狀天然石墨進行球形化處理,獲得球形化石墨(平均粒徑16.0 μm、BET比表面積6.9 m 2/g、振實密度1.06 g/cm 3)。將該球形化石墨填充於橡膠製容器中並加以密封,以200 MPa進行各向同性之加壓處理,其次,藉由壓碎、分級處理,獲得球形化石墨粉末。將該球形化石墨粉末與作為非晶碳前驅物之調整至灰分0.02質量%、金屬雜質量20質量ppm、Qi1質量%之瀝青混合後,使爐內壓力為10 torr以下進行減壓處理,利用氮氣恢復至大氣壓,進而流通氮氣使爐內氧氣濃度未達100 ppm,實施1300℃之熱處理。藉由對所獲得之煅燒物進行壓碎、分級處理,獲得於球形化石墨之表面含有非晶碳質物之碳材(A-3)。所獲得之碳材(A-3)中,球形化石墨與非晶碳之質量比率(球形化石墨:非晶碳)為1:0.03。
[製造例4] 對平均粒徑為100 μm之鱗片狀天然石墨進行球形化處理獲得球形化石墨(平均粒徑9.6 μm、BET比表面積8.3 m 2/g、振實密度0.69 g/cm 3)。將該球形化石墨與作為非晶碳前驅物之調整至灰分0.02質量%、金屬雜質量20質量ppm、Qi1質量%之瀝青混合後,使爐內壓力為10 torr以下進行減壓處理,利用氮氣恢復至大氣壓,進而流通氮氣使爐內氧氣濃度未達100 ppm,實施1300℃之熱處理。藉由對所獲得之煅燒物進行壓碎、分級處理,獲得於球形化石墨之表面含有非晶碳質物之碳材(A-4)。所獲得之碳材(A-4)中,球形化石墨與非晶碳之質量比率(球形化石墨:非晶碳)為1:0.075。
[製造例5] 對平均粒徑為100 μm之鱗片狀天然石墨進行球形化處理,獲得碳材(B-1)。
[製造例6] 使用氣流衝突式粉碎機將Qi未達1質量%之煤焦油瀝青焦化而得之原料焦炭微粉碎至平均粒徑8 μm。於600℃焙燒該粉碎物後,將其填充於石墨製坩堝中,然後於鉛化爐中於3000℃進行40小時石墨化處理。利用衝擊型粉碎機粉碎所獲得之石墨化物,獲得作為人造石墨之碳材(B-2)。
[製造例7] 將碳材(B-1)與作為非晶碳前驅物之調整至灰分未達0.01質量%、金屬雜質量60質量ppm、Qi未達0.1質量%之焦油混合後,使爐內壓力為10 torr以下進行減壓處理,利用氮氣恢復至大氣壓,進而流通氮氣使爐內氧氣濃度未達100 ppm,實施1300℃之熱處理。藉由對所獲得之煅燒物進行壓碎、分級處理,獲得於球形化石墨之表面含有非晶碳質物之碳材(B-3)。所獲得之碳材(B-3)中,球形化石墨與非晶碳之質量比率(球形化石墨:非晶碳)為1:0.05。
[製造例8] 使用氣流衝突式粉碎機將Qi未達1質量%之煤焦油瀝青焦化24小時後放入旋轉窯中煅燒而得之煅燒(calcined)焦炭微粉碎至平均粒徑8 μm。將該粉碎物填充於石墨製坩堝後,於鉛化爐中於3000℃進行40小時石墨化處理。利用乾式旋流式粉碎機粉碎所獲得之石墨化物,獲得作為人造石墨之碳材(B-4)。
[製造例9] 使用衝擊式粉碎機將Qi未達1質量%之煤焦油瀝青焦化而得之原料焦炭微粉碎至平均粒徑12 μm。於600℃焙燒該粉碎物後,將其填充於石墨製坩堝中,然後於鉛化爐中於3000℃進行40小時石墨化處理。利用乾式旋流式粉碎機粉碎所獲得之石墨化物,獲得作為人造石墨之碳材(B-5)。
[製造例10] 對平均粒徑為100 μm之鱗片狀天然石墨進行球形化處理,獲得碳材(B-6)。
[製造例11] 對平均粒徑為100 μm之鱗片狀天然石墨進行球形化處理,獲得碳材(B'-1)。
[實施例1~9,比較例1~8] <碳材之製造> 以表1所示之含有率及粒子個數Nem(A)、Nem(B)之方式使用表1所示之碳材(A)及碳材(B)(或碳材(B')),以分別總計為200 g之方式放入聚乙烯袋內,於堵住聚乙烯袋之開口部之狀態下手動地上下旋轉60次進行混合,分別獲得如表1所示之Ne及峰數之碳材。
[表1]
   碳材(A) 碳材(B) 碳材
種類 含有率 C(A) [質量%] 平均粒徑 [μm] 比表面積 [m 2/g] 振實密度 [g/cm 3] Ne(A) [個] Nem(A) [個] 種類 含有率 C(B) [質量%] 平均粒徑 [μm] 比表面積 [m 2/g] 振實密度 [g/cm 3] Ne(B) [個] Nem(B) [個] Ne [個] 峰數 [個]
實施例1 (A-1) 97.5 17.6 2.6 1.21 615 599 (B-1) 2.5 5.5 15.0 0.46 88797 2220 2275 2
實施例2 (A-1) 95 17.6 2.6 1.21 615 584 (B-1) 5 5.5 15.0 0.46 88797 4440 4270 2
實施例3 (A-1) 90 17.6 2.6 1.21 615 553 (B-2) 10 7.5 2.8 1.08 22336 2234 4095 2
實施例4 (A-1) 92.5 17.6 2.6 1.21 615 569 (B-3) 7.5 7.2 6.4 0.70 3422 257 765 2
實施例5 (A-2) 97.5 17.1 1.9 1.19 49 48 (B-1) 2.5 5.5 15.0 0.46 88797 2220 2220 2
實施例6 (A-2) 95 17.1 1.9 1.19 49 47 (B-1) 5 5.5 15.0 0.46 88797 4440 3108 2
實施例7 (A-3) 97.5 17.8 2.4 1.22 106 103 (B-1) 2.5 5.5 15.0 0.46 88797 2220 2423 2
實施例8 (A-1) 90 17.6 2.6 1.21 615 553 (B-4) 10 9.0 4.4 0.46 12219 1222 1934 2
實施例9 (A-1) 90 17.6 2.6 1.21 615 553 (B-5) 10 6.7 17.2 0.61 30113 3011 4167 2
比較例1 (A-1) 100 17.6 2.6 1.21 615 615 - - - - - - - 615 1
比較例2 (A-1) 95 17.6 2.6 1.21 615 584 (B'-1) 5 10.5 8.5 0.91 1129 56 476 2
比較例3 (A-1) 90 17.6 2.6 1.21 615 553 (B'-1) 10 10.5 8.5 0.91 1129 113 528 2
比較例4 (A-2) 100 17.1 1.9 1.19 49 49 - - - - - - - 49 1
比較例5 (A-2) 93 17.1 1.9 1.19 49 46 - - - - - - - 51 2
(A-4) 7 10.3 4.6 0.89 541 38
比較例6 (A-2) 95 17.1 1.9 1.19 49 47 (B-6) 5 9.5 9.1 0.77 5585 279 295 2
比較例7 (A-3) 100 17.8 2.4 1.22 106 106 - - - - - - - 106 1
比較例8 (A-3) 93 17.8 2.4 1.22 106 98 - - - - - - - 74 2
(A-4) 7 10.3 4.6 0.89 541 38
<鋰離子二次電池之製作> 使用該石墨作為負極活性物質,如下所述,製作鋰離子二次電池。
(負極之製作) 以表2所示之碳材為負極活性物質,於該石墨100質量份中分別加入作為增黏劑之羧甲基纖維素鈉1質量份、及作為黏合劑之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之水性分散液(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之濃度40質量%)1質量份,藉由雙軸混練進行混合,使其漿料化。將所獲得之漿料塗佈於厚度10 μm之壓延銅箔之一個面,使其乾燥,利用加壓機進行壓延,將由此形成者切割成具有負極活性物質層(尺寸:寬度30 mm、長度40 mm)及作為集電部極耳熔接部之未塗佈部之形狀,從而形成負極。此時,負極活性物質層之厚度為約60 μm,碳材之密度為1.60~1.70 g/cm 3
(正極之製作) 正極活性物質係由以下所示之方法合成之鋰過渡金屬複合氧化物,以組成式LiMn 0.33Ni 0.33Co 0.33O 2表示。
以莫耳比為Mn:Ni:Co=1:1:1之方式稱量作為錳原料之Mn 3O 4、作為鎳原料之NiO、及作為鈷原料之Co(OH) 2,於其中添加純水製成漿料,一面攪拌,一面使用循環式介質攪拌型濕式珠磨機,以體積基準平均粒徑d50為0.2 μm之方式對漿料中之固形物成分進行濕式粉碎。 用噴霧乾燥器對所獲得之漿料進行噴霧乾燥,獲得僅包含錳原料、鎳原料、鈷原料之粒徑約5 μm之大致球狀之造粒粒子。於所獲得之造粒粒子中以Li之莫耳數相對於Mn、Ni、及Co之總計莫耳數之比為1.05之方式添加體積基準平均粒徑d50為3 μm之LiOH粉末,利用高速混合機進行混合,獲得鎳原料、鈷原料、錳原料之造粒粒子與鋰原料之混合粉末。將該混合粉末於空氣流通下於950℃焙燒12小時(升降溫度5℃/min)後,將其壓碎,通過網眼45 μm之篩網,獲得正極活性物質。該正極活性物質之BET比表面積為1 m 2/g,平均一次粒徑為1 μm,體積基準平均粒徑d50為8 μm,振實密度為1.7 g/cm 3
於N-甲基吡咯啶酮溶劑中混合上述正極活性物質85質量%、作為導電劑之乙炔黑10質量%、及作為黏結劑之聚偏二氟乙烯(PVdF)5質量%,使其漿料化。將所獲得之漿料塗佈於厚度15 μm之鋁箔,使其乾燥,利用加壓機壓延至厚度100 μm,將由此形成者切割成具有正極活性物質層(尺寸:寬度30 mm、長度40 mm)及集電用之未塗佈部之形狀,從而形成正極。正極活性物質層之密度為2.6 g/cm 3
(電解液之製備) 於惰性氣體氛圍下,將充分乾燥後之六氟磷酸鋰(LiPF 6)以1 mol/L之濃度溶解於碳酸乙二酯(EC)與碳酸甲酯乙酯(EMC)之混合物(體積比3:7)中。進而,於該電解液中添加2質量%碳酸伸乙烯酯(VC),使用所形成者作為電解液。
(電池之製作) 將1片正極及1片負極以活性物質面相對之方式配置,並使電極間夾著多孔性聚乙烯片材之隔離件(厚度20 μm)。此時,正極活性物質面以不從負極活性物質面內偏離之方式相對向。使集電極耳熔接於該正極及負極各自之未塗佈部,製成電極體,使用聚丙烯膜、厚度0.04 mm之鋁箔、及尼龍薄膜依次積層而成之層壓片(總計厚度0.1 mm),將該電極體以聚丙烯膜貼靠內面側之方式用層壓片夾著,除用於注入電解液之一片外,對無電極之區域進行熱密封。其後,向活性物質層注入上述非水系電解液235 μL,使電極充分浸透,並加以密封,製作層壓電池。該電池之額定容量為33 mAh。
<評估電池性能> 使用所製作之鋰離子二次電池,以下述方法分別測定5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及500次循環後DCR保持率,將結果示於表2。
(15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之測定) 於25℃環境下,以電壓範圍4.2~3.0 V、電流值0.2 C(將1 h率之放電容量下之額定容量放電1小時之電流值設為1 C,以下相同)進行初期調節。進而,於60℃進行老化後,以45℃環境下、充電時電流值0.8 C、放電時電流值0.8 C之條件進行循環試驗。以第1次循環之放電容量為基準,根據下式由第15次循環之放電容量算出15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 15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第15次循環之放電容量÷第1次循環之放電容量)×100
(5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之測定) 與上述循環後容量保持率之測定相同,以第1次循環之放電容量為基準,根據下式由第500次循環之放電容量算出5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 5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第500次循環之放電容量÷第1次循環之放電容量)×100
(500次循環後DCR保持率之測定) 以下述方法測定上述5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之測定中循環前(初期)之DCR(直流電阻:Direct Current Resistance)與500次循環後之DCR,根據下式算出500次循環後DCR保持率。 500次循環後DCR保持率(%)=(500次循環後DCR÷初期DCR)×100 於-30℃環境下,對預先調整至SOC50%(充電深度:State Of Charge(充電狀態))之電池,以電流值0.2 C、0.5 C、1.0 C、2.0 C、3.0 C分別放電10秒,測量放電10秒後之電壓降低量。基於由此獲得之電壓降低量(V)-電流值(A)曲線之斜率,算出DCR(Ω)。
表2中示出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中製備之碳材之電池性能之評估結果,且一併記錄了比表面積、體積平均粒徑(d50)及振實密度與峰位置。
[表2]
   碳材 初期 15次循環後 500次循環後
Ne [個] 峰數 [個] 峰位置 [μm] 比表面積 [m 2/g] d50 [μm] 振實密度[g/cm 3] DCR [Ω] 容量保持率 [%] DCR [Ω] DCR保持率 [%] 容量保持率 [%]
實施例1 2275 2 2.2 14.2 2.7 17.6 1.2 34.8 99.1 55.9 160.4 91.6
實施例2 4270 2 1.2 13.8 3.0 17.2 1.2 36.6 99.1 58.0 158.5 92.2
實施例3 4095 2 0.9 15.0 2.5 16.2 1.2 42.7 99.3 58.3 136.5 91.2
實施例4 765 2 4.4 13.4 2.7 16.7 1.2 31.3 99.2 52.7 168.6 91.2
實施例5 2220 2 2.3 12.3 2.2 16.6 1.2 38.7 99.2 53.7 138.7 92.0
實施例6 3108 2 2.5 11.3 2.5 16.4 1.2 40.2 99.2 52.4 130.4 91.0
實施例7 2423 2 1.7 15.5 2.5 17.3 1.2 38.8 99.4 56.4 145.3 92.7
實施例8 1934 2 3.6 14.6 2.5 16.2 1.2 38.6 99.7 58.3 151.1 95.0
實施例9 4167 2 3.0 12.3 3.6 16.3 1.2 39.0 99.5 56.4 144.4 93.8
比較例1 615 1 14.2 2.3 17.7 1.2 32.3 99.2 60.1 185.9 79.6
比較例2 476 2 0.7 15.5 2.7 17.3 1.2 36.6 99.1 59.2 161.6 61.0
比較例3 528 2 0.7 13.8 2.9 17.0 1.2 36.7 99.2 53.8 146.5 89.0
比較例4 49 1 12.7 1.9 17.1 1.2 36.8 99.1 62.6 170.1 56.2
比較例5 51 2 5.0 11.6 2.0 16.5 1.2 38.5 99.0 54.5 141.6 86.4
比較例6 295 2 3.5 11.0 2.1 16.6 1.2 38.3 99.2 54.2 141.5 90.1
比較例7 106 1 14.2 2.4 17.8 1.2 33.3 99.3 58.3 174.9 76.7
比較例8 74 2 4.9 12.0 2.3 17.0 1.2 36.1 99.2 50.2 139.1 89.4
由表1、2可知,藉由使用粒徑分佈之峰數為2個以上、粒子個數Ne為700個以上、比表面積為10 m 2/g以下之本發明之碳材作為負極活性物質,可提供循環特性優異、5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及500次循環後DCR保持率優異之二次電池。
雖使用特定態樣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清楚,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意欲及範圍之情況下進行各種變更。 本申請基於2021年10月28日提交之日本專利申請2021-176633,以引用之形式援用其全部內容。

Claims (16)

  1. 一種碳材,其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分佈之峰數為2個以上,由下述式(1)算出之粒子個數Ne為700個以上,比表面積為10 m 2/g以下, Ne=No×F   (1) (式(1)中,No(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之粒子個數,F(%)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之粒子頻度)。
  2. 如請求項1之碳材,其中Ne為1500個以上。
  3. 如請求項1或2之碳材,其中Ne為100000個以下。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碳材,其比表面積為1 m 2/g以上。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碳材,其體積平均粒徑為8 μm以上。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碳材,其振實密度為0.60 g/cm 3~1.80 g/cm 3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碳材,其中上述峰中之至少一個位於10 μm~25 μm。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碳材,其中上述峰中之至少一個位於1 μm~5 μm。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碳材,其包含Ne(A)為10~1000個之碳材(A)及Ne(B)為3000~300000個之碳材(B)(其中,Ne(A)為由下述式(2)算出之碳材(A)之粒子個數,Ne(B)為由下述式(3)算出之碳材(B)之粒子個數,式(2)中,No(A)(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A)之粒子個數,F(A)(%)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A)之粒子頻度,式(3)中,No(B)(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B)之粒子個數,F(B)(%)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B)之粒子頻度), Ne(A)=No(A)×F(A)   (2) Ne(B)=No(B)×F(B)   (3)。
  10. 如請求項9之碳材,其中Ne(B)為10000個以上。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碳材,其中碳材100質量%中,碳材(B)之含有率為1質量%~30質量%。
  12. 如請求項9至11中任一項之碳材,其中碳材(B)之振實密度為0.50 g/cm 3以下。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碳材,其用於二次電池。
  14. 一種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碳材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將Ne(A)為10~1000個之碳材(A)與Ne(B)為3000~300000個之碳材(B)進行混合之步驟(其中,Ne(A)為由下述式(2)算出之碳材(A)之粒子個數,Ne(B)為由下述式(3)算出之碳材(B)之粒子個數,式(2)中,No(A)(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A)之粒子個數,F(A)(%)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A)之粒子頻度,式(3)中,No(B)(個)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碳材(B)之粒子個數,F(B)(%)為由流動式粒子圖像分析獲得之粒徑未達3 μm之碳材(B)之粒子頻度), Ne(A)=No(A)×F(A)   (2) Ne(B)=No(B)×F(B)   (3)。
  15. 一種二次電池,其包含正極、負極及電解質,其中 該負極包含集電體及形成於該集電體上之負極活性物質層, 該負極活性物質層包含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碳材。
  16. 一種二次電池之製造方法,其係製造包含正極、負極及電解質之二次電池之方法, 該方法包括於集電體上使用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碳材形成負極活性物質層從而獲得該負極之步驟。
TW111139413A 2021-10-28 2022-10-18 碳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二次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TW2023224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6633 2021-10-28
JP2021-176633 2021-10-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2438A true TW202322438A (zh) 2023-06-01

Family

ID=86157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9413A TW202322438A (zh) 2021-10-28 2022-10-18 碳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二次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A (1) CA3233421A1 (zh)
TW (1) TW202322438A (zh)
WO (1) WO202307434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77476B (zh) 2011-03-29 2017-09-0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负极碳材料、负极以及非水系二次电池
JP6405193B2 (ja) * 2014-10-30 2018-10-17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RU2723550C2 (ru) 2015-06-18 2020-06-16 Джонсон Мэтти Паблик Лимитед Компани Катализатор, предотвращающий проскок аммиака, с низким образованием h2o
US10714751B2 (en) * 2015-09-30 2020-07-14 Envision Aesc Energy Devices, Ltd.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74346A1 (ja) 2023-05-04
CA3233421A1 (en) 2023-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2499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6304774B2 (ja) 負極製造用ペースト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11115247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060506B2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負極材、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JP2013179074A (ja) 複合黒鉛粒子およびその用途
JP6861565B2 (ja) 負極活物質、混合負極活物質材料、及び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6127426B2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炭素材、負極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TWI705605B (zh) 負極活性物質、混合負極活性物質材料、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鋰離子二次電池、負極活性物質的製造方法、以及鋰離子二次電池的製造方法
EP4050676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sheet,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omprising negative electrode shee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6048671A (ja) 正極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WO2018179934A1 (ja) 負極材料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638513B2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負極用活物質、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9012654A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正極材料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JP5855737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2023015403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513385B2 (ja) 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二次電池
CN111052457B (zh)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正极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WO2022140978A1 (zh) 一种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JP2005294079A (ja) 二次電池用負極、その製造方法及び二次電池
CN112106237B (zh) 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包含其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JP6862091B2 (ja) 負極活物質、混合負極活物質材料、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5712538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05149792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の炭素質負極材料
JP2014026958A (ja) 炭素材料、負極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TW202322438A (zh) 碳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二次電池及其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