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3855B - 电磁式驱动器及使用该电磁式驱动器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磁式驱动器及使用该电磁式驱动器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3855B
CN102753855B CN201080063492.9A CN201080063492A CN102753855B CN 102753855 B CN102753855 B CN 102753855B CN 201080063492 A CN201080063492 A CN 201080063492A CN 102753855 B CN102753855 B CN 1027538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bber elastomer
support rubber
mentioned
axial
mov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34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53855A (zh
Inventor
金谷知宏
冈中雄大
蔺牟田幸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53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3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53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38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lastics springs, e.g. attachment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2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adjusting or regulating devices responsive to exterior conditions
    • F16F13/26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adjusting or regulating devices responsive to exterior conditions comprising means for acting dynamically on the walls bounding an equilibration cha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能量效率优异的可动元件与定子之间的相隔距离较小的区域中不产生撞击声地能够有效且稳定地实现励振构件的励振位移的、新结构的电磁式驱动器及使用了该电磁式驱动器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相对配置定子(122)侧的环状支承构件(80)与可动元件(124)侧的励振构件(78),并且在环状支承构件(80)与励振构件(78)的相对面之间配置用于弹性连结该环状支承构件(80)与励振构件(78)的圆环板状的支承橡胶弹性体(82)。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轴向一个面上形成内周凹状部(164)与外周凸状部(166),并且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轴向另一个面上形成内周凸状部(168)与外周凹状部(170),从而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上设定将在励振构件(78)与环状支承构件(80)的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相对面之间弯曲为连接了峰部与谷部的波状并延伸的弹性中心轴线(I)。

Description

电磁式驱动器及使用该电磁式驱动器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借助于向线圈的通电而发挥的磁性吸引力作为驱动力来利用的电磁式驱动器及使用了该电磁式驱动器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作为隔振装置的一种,作为用作该流体封入式能动型防振装置的驱动力产生源等的驱动器,公知有电磁式驱动器。电磁式驱动器具有定子和可动元件,该定子具有线圈;该可动元件被容许相对于定子沿线圈的轴向位移,在因向线圈通电而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在可动元件与定子之间作用有吸引力,可动元件相对于定子沿轴向相对位移。另外,安装在可动元件侧的励振构件借助于支承橡胶弹性体与安装在定子侧的环状支承构件相连结,通过停止向线圈通电并解除吸引力,从而可动元件借助于支承橡胶弹性体的恢复力返回到相对于定子的初始位置。而且,通过控制向线圈的通电的接通/断开,从而能够使励振构件励振位移。另外,日本特许第4016343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就是这种电磁式驱动器。 
另外,通过在形成于线圈周围的磁路上设置缺损部分并形成磁极形成部,从而基于作用于可动元件与定子之间的磁力的吸引力在该磁极与强磁性的可动元件之间发挥作用。由这种磁性引起的吸引力的大小与磁极形成部和可动元件之间的轴向上的相隔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相隔距离越小,作用于可动元 件的驱动力越有效地发挥作用。 
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吸引力与相隔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若将相隔距离设定得较小,则因吸引力的急剧增大,可动元件的控制变困难,有可能由可动元件的过度位移导致的与其他构件的抵接及与此相伴的撞击声的产生等成为问题。因此,不得不以某种程度增大的方式确保可动元件与磁极形成部之间的相隔距离,难以高效地发挥驱动能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0163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做成的,其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能量效率优异的可动元件与定子之间的相隔距离较小的区域中不产生撞击声地能够有效且稳定地实现励振构件的励振位移的、新构造的电磁式驱动器及使用了该电磁式驱动器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磁式驱动器,其在线圈的周围组装磁轭构件并构成具有固定侧磁路的定子,并且在该线圈的中心孔内配置可动元件且在因向该线圈通电而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该可动元件沿该线圈的轴向被驱动,其特征在于,使固定在上述定子侧的环状支承构件与固定在上述可动元件侧的励振构件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间隔开地相对配置,并且在该环状支承构件与该励振构件的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相对面之间配置圆环板状的支承橡胶弹性体,利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将该励振构件弹性连结在该环状支承构件上,另一方面,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的轴向一个面上形成内周凹状部与外周凸状部,并且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的轴向另一个面上形成内周凸状部与外周凹状部,从而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上设定将在该励振构件与 该环状支承构件的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相对面之间弯曲为连接了峰部与谷部的波状并延伸的弹性中心轴线。 
根据形成为基于这种第一技术方案的构造的电磁式驱动器,能够将可动元件与定子之间的相隔距离设定得较小,能够有效地获得大输出。即,通过将支承橡胶弹性体设为特定的起伏形状,从而在可动元件的驱动位移初期,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弹簧常数被抑制得较小,并且随着可动元件的位移量增加,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弹簧常数非线性变大。由此,伴随着可动元件相对于定子的靠近位移而增大的磁性吸引力被非线性增大的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力抵消,可动元件的运动能量减少。因而,可动元件相对于定子的初始的相隔距离被设定得更小,在可动元件在能够有效地发挥驱动力的冲程区域中进行励振位移的情况下,也防止了可动元件的过度位移,避免了可动元件与其他构件的抵接及与此相伴的撞击声的产生。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器,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中,基于在因向上述线圈通电而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带给上述可动元件的驱动力与伴随着该可动元件的位移而变形的上述支承弹性体的弹性恢复力的相互作用,该可动元件往返励振位移。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通过利用支承橡胶弹性体的非线性的弹簧常数的变化,从而实现了借助于磁场的作用的、可动元件向一个方向的驱动位移以及借助于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弹性恢复力的、可动元件向相反方向的驱动位移,能够能量效率高地实现可动元件的往返励振位移。 
根据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器,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中,在上述支承橡胶弹性体的上述弹性中心轴线上设定有至少一个拐点。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在拐点的设定部位,支承橡胶弹性体成为平滑的形状,从而能够避免应力集中,实现耐久性的提高。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器,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中,在上述支承橡胶弹性体的上述弹性中心轴线上设有一个上述拐点,该弹性中心轴线弯曲为连接了隔着该拐点位于两侧的峰部与谷部的波状。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通过在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弹性中心轴线上设定有一个拐点,从而能够获得具有连接了峰部与谷部的波状的弹性中心轴线的支承橡胶弹性体,能够实现如上所述的非线性的弹簧特性,能够实现输出效率优异的电磁式驱动器。 
根据第一~第四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器,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中,上述环状支承构件上位于粘着有该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外周端部的一侧的外周粘着面与上述励振构件上位于粘着有上述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内周端部一侧的内周粘着面在上述线圈的轴向上相对偏置,并且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部分,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上,相对于该内周粘着面而言该外周粘着面所相对偏置了的轴向侧的相反一侧的面上的内周侧角部相对于轴向线的倾斜角度的最小值为90度以下,并且,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外周部分,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上,相对于该外周粘着面而言该内周粘着面所相对偏置了的轴向侧的相反一侧的面上的外周侧角部相对于轴向线的倾斜角度的最小值为90度以下。 
根据第五技术方案,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部分与外周部分处的凹部的深度或突出高度变大,从而形成为波状的弹性中心轴线的振幅进一步变大。由此,更有利地发挥了支承橡胶弹性体的非线性弹簧特性,电磁式驱动器中的有效输出以及可动元件的抵接撞击声的防止均能有效地实现。 
根据第一~第五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器,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中,用直线连接上述支承橡胶弹性体的上述弹性中心轴线的在上述环状支承构件上的位置与该弹性中心轴线在上述励振构件上的位置形成基准线,该弹性中心轴线与该基准线在长度方向中间部分至少在一个部位处交叉。 
根据第六技术方案,由于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弹性中心轴线呈波状弯曲并上下凹凸,因此能够有效地发挥支承橡胶弹性体相对于可动元件的驱动位移的非线性的弹簧特性,能够实现有效的输出特性并避免抵接撞击声产生。 
另外,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是一种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其将第一安装构件与形成为筒状的第二安装构件的轴向的一个开口部间隔开地配置在该一个开口部侧,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该第一安装构件与第二安装构件,并且形成有利用该主体橡胶弹性体构成了壁部的一部分的承压室和利用可挠性膜构成了壁部的一部分的平衡室,向该承压室与平衡室内封入非压缩性流体,并且形成了相互连通该承压室与平衡室的节流通路,其特征在于,该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配置有第一~第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器,利用上述励振构件构成上述承压室的壁部的其他一部分,并且将上述环状支承构件固定在上述第二安装构件上,利用上述支承橡胶弹性体连结了该励振构件与环状支承构件。 
根据形成为基于这种第七技术方案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通过采用本发明的电磁式驱动器,能够有效地获得从励振构件带给承压室的励振力,能够有利地获得由控制承压室的压力获得的能动的隔振效果。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支承橡胶弹性体上沿与轴线垂直方向设定连接了峰部与谷部的波状的弹性中心轴线,从而支承橡胶 弹性体具有非线性的弹簧特性。因此,可动元件与定子之间的相隔距离被设定得较小,在磁性吸引力在该可动元件与定子之间较大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可动元件的位移速度也借助于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力而降低,能够防止由可动元件的过度位移导致的与其他构件的抵接及与此相伴的撞击声的产生。其结果,能够在距定子侧的磁极的相隔距离较小的冲程区域中使可动元件被驱动位移,能够有效地发挥产生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架的纵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用于构成发动机架的支承橡胶弹性体的载荷-挠曲特性的曲线图。 
图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架的纵剖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图4所示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中,作为形成为基于本发明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架10。发动机架10具有在架主体12上组装了电磁式驱动器14的构造。而 且,架主体12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20弹性连结了第一安装构件16与第二安装构件18的构造,第一安装构件16安装在未图示的汽车的动力装置上,并且第二安装构件18安装在未图示的汽车的车身上,从而将动力装置隔振支承在车身上。另外,在这种安装状态下,在第一安装构件16与第二安装构件18之间,动力装置的分担载荷与将要隔离的主要的振动均沿发动机架10的大致轴向(在图1中为上下方向)输入。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上下方向原则上是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 
更详细而言,第一安装构件16由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与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构成,并且第二安装构件18由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与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构成。而且,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与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硫化粘接在主体橡胶弹性体20上而成为第一一体硫化成形品30,另一方面,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与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硫化粘接在可挠性膜32上而成为第二一体硫化成形品34,该第一及第二一体硫化成形品30、34相互组合在一起。 
构成第一一体硫化成形品30的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具有倒向的大致圆锥台形状。另外,在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的上端面(大径侧端面)形成有嵌合凹部36,并且设有在嵌合凹部36的底面开口的螺纹孔38。 
另外,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具有筒壁部40,该筒壁部40具有大致大直径圆筒形状,在该筒壁部40的轴向下端部一体形成有朝向径向外方扩展的凸缘状部42,另一方面,筒壁部40的轴向上端部分形成为随着朝向轴向上方而逐渐展开的锥筒状部44。由此,在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外周侧形成有在外周面上开口并沿周向以不到一周的长度延伸的周槽45。而且,与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上方间隔开地在大致同一中心轴线上与 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相隔配置有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的倒圆锥形状的外周面与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锥筒状部44的内周面相互间隔开并相对配置,该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与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相对面之间借助于主体橡胶弹性体20弹性连结在一起。 
该主体橡胶弹性体20整体具有大直径的圆锥台形状,在其中央部分同轴配置并硫化粘接有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并且在其大径侧端部外周面上重叠并硫化粘接有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锥筒状部44。由此,主体橡胶弹性体20形成为如上所述具有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及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第一一体硫化成形品30。 
另外,另一方面,用于构成第二一体硫化成形品34的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具有厚壁的圆板形状。另外,在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的下表面形成有嵌合凸部46,并且贯穿嵌合凸部46的形成部位形成有插通孔52。而且,在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上向上方突出并一体形成有安装板部54,在安装板部54的中央部分设有螺栓插通孔56。 
另外,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具有薄壁大直径的圆筒形状,在其轴向上侧的开口部一体形成有朝向径向外方扩展的安装用板部58。另外,在安装用板部58上嵌设有未图示的多个固定螺栓。而且,在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的轴向下侧的开口部一体形成有朝向径向外方扩展的圆环板形状的凸缘状部62,而且,在凸缘状部62的外周缘部一体形成有朝向径向下方突出的圆环状的铆接片64。 
而且,在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的轴向上方间隔开地在大致同一中心轴线上与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相隔配置有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该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与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 28借助于可挠性膜32连结在一起。 
可挠性膜32由薄壁的橡胶膜形成,具有弯曲剖面形状并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大致圆环形状,该弯曲剖面形状以能够容易地容许弹性变形的方式具有较大的松弛。而且,可挠性膜32的内周缘部硫化粘接于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的外周缘部,并且可挠性膜32的外周缘部硫化粘接于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的轴向上侧的开口部。由此,可挠性膜32形成为具有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及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的第二一体硫化成形品34。 
而且,该第二一体硫化成形品34从上方重叠并组装在上述第一一体硫化成形品30上,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固定于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并且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固定于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而且可挠性膜32在主体橡胶弹性体20的外方与主体橡胶弹性体20间隔开地配置为覆盖主体橡胶弹性体20的外周面整体。 
即,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直接重叠在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的上表面上,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的嵌合凸部46嵌入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的嵌合凹部36内,从而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与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对位于同一中心轴线上。另外,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嵌合凸部46的外周面的卡合外周面66与呈缺口状形成于嵌合凹部36的内周面的卡合内周面68之间的卡合作用下,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与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在周向上也能够相互定位,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的插通孔52与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的螺纹孔38对齐位置。 
而且,如图1所示,在重叠了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与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的状态下,连结螺栓70经过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的插通孔52旋装在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的螺纹孔38内。而且,该主体橡胶内部配件22与可挠性膜内部配件24利用连结螺栓 70连结固定在一起,从而构成了第一安装构件16。 
另一方面,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从轴向上方外套在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上。另外,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下端部,凸缘状部42的外周缘部与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的凸缘状部62沿轴向相重叠,并且在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上端部,锥筒状部44的开口端缘部与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的内周面沿径向相重叠。 
而且,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的铆接片64铆接固定在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凸缘状部42的外周缘部,从而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与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相互固定并组装在一起。另外,在该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上下两端部的与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之间相重叠的重叠部位,分别夹设有与主体橡胶弹性体20或可挠性膜32一体成形的密封橡胶,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密封。由此,形成在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上的周槽45被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以流体密封的方式覆盖,而且,在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筒壁部40与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的径向相对面之间形成有沿周向连续延伸规定长度或在整周上连续延伸的环状通路72。 
而且,在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下侧开口部,组装有分隔板配件74与支承构件76。支承构件76具有利用大致圆环板形状的支承橡胶弹性体82弹性连结了沿与轴线垂直方向相隔配置的励振构件78与环状支承构件80的构造。 
励振构件78具有圆板形状,在其外周缘部一体形成有沿轴向朝向上方突出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环状连结部84。另外,在励振构件78的中央部分一体形成有朝向下方延伸的驱动轴86。另外,如图2所示,比驱动轴86的顶端部分(在图中为下端侧)稍微靠上的部分形成为外螺纹部88并刻有螺纹槽。另外,励振构 件78包括环状连结部84、驱动轴86,其由金属、合成树脂等硬质材料一体成形。 
另一方面,环状支承构件80在具有圆筒形状并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部92的上开口部一体形成有呈凸缘状扩展的安装板部94,在下开口部一体形成有呈凸缘状扩展的定位突部96,在安装板部94的外周缘部还一体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圆环状的压入部100。另外,环状支承构件80例如通过利用冲压等向下方弯曲加工大致圆环板形状的金属板的内周缘部及外周缘部、并且进一步朝向径向外侧弯曲加工向下方弯曲了的内周缘部的下端而形成。 
而且,励振构件78在环状支承构件80的径向内方与环状支承构件80间隔开地配置在大致同一中心轴线上,励振构件78相对于环状支承构件80向轴向上方偏置配置,并且在该环状支承构件80与励振构件78的径向相对面之间配置有支承橡胶弹性体82。另外,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内周面硫化粘接于励振构件78的环状连结部84的外周面(内周粘着面99),并且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外周面硫化粘接于环状支承构件80的圆筒状部92的内周面(外周粘着面101)。由此,励振构件78与环状支承构件80的径向相对面之间被支承橡胶弹性体82以流体密封的方式闭塞。另外,内周粘着面99与外周粘着面101在轴向上相对偏置,内周粘着面99比外周粘着面101向轴向上方伸出。 
另一方面,分隔板配件74具有薄壁的圆板形状,其外径尺寸形成为直至环状支承构件80的安装板部94的径向中间部分的大小。另外,分隔板配件74的中央部分呈大致高台状向上方突出,并且贯穿设有多个节流通孔102。而且,在位于分隔板配件74的外周缘部附近的圆周上,朝向上方突出设有多个卡定片104。 
而且,分隔板配件74借助于卡定片104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进行对位,分隔板配件74的外周缘部重叠并组装于下述位置,即在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的下侧开口部,在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组装于该下侧开口部的凸缘状部42上。而且,在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的下侧开口部,从分隔板配件74的下方组装有支承构件76,支承构件76上的环状支承构件80的安装板部94与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和分隔板配件74重叠,安装板部94、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和分隔板配件74的各个外周缘部被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的铆接片64铆接固定。而且,利用该第一一体硫化成形品30、第二一体硫化成形品34、分隔板配件74及支承构件76构成了架主体12。 
由此,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的下侧开口部被支承构件76以流体密封的方式覆盖,而且,在主体橡胶弹性体20与支承构件76的相对面之间形成有封入了非压缩性流体的承压室106。该承压室106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20构成了壁部的一部分,该承压室106中,在向第一安装构件16与第二安装构件18之间输入振动时,由主体橡胶弹性体20的弹性变形,振动被输入并引起压力改变。另外,承压室106的壁部的其他一部分由支承构件76构成。 
另外,在承压室106内配置有分隔板配件74,承压室106隔着分隔板配件74二分为主体橡胶弹性体20侧的振动输入室108与支承构件76侧的励振室110,并且该振动输入室108与励振室110借助于节流通孔102相连通。 
而且,主体橡胶弹性体20与可挠性膜32在各自的内周缘部与第一安装构件16粘着,在各自的外周缘部与第二安装构件18粘着,从而在主体橡胶弹性体20与可挠性膜32的相对面之间形成有封入了非压缩性流体的平衡室112。即,该平衡室112利用 容易变形的可挠性膜32构成了壁部的一部分,根据可挠性膜32的弹性变形容易地容许容积变化。另外,作为封入承压室106、平衡室112内的非压缩性流体,为了在汽车用的发动机架10所要求的振动频带内有效地获得隔振效果,一般优选采用0.1Pa·s以下的低粘性流体,其中,该隔振效果是基于经过后述的节流通路118而流动的流体的谐振作用而产生的。 
而且,利用第二安装构件18形成了环状通路72,该环状通路72的周向一个端部通过未图示的连通孔与承压室106相连通,并且环状通路72的周向另一端部通过形成在主体橡胶弹性体20上的连通孔116与平衡室112相连通。由此,使承压室106与平衡室112相互连通并容许两室106、112之间的流体流动的节流通路118在承压室106的周围形成规定长度。另外,适当地设定并调谐节流通路118的通路截面积、通路长度,以使得例如在空转振动等特定的频带内能有效地发挥隔振效果,其中,该隔振效果是基于由在输入振动时在承压室106与平衡室112之间引起的压力差而在内部流动的流体的谐振作用而产生的。 
另外,另一方面,隔着支承构件76在与承压室106相反的一侧配置有电磁式驱动器14。该电磁式驱动器14包括定子122与可动元件124。定子122具有在大致杯形状的壳体126上以容纳状态固定地组装有线圈128、并且在线圈128的周围固定地组装有均由环状的强磁性材料构成的磁轭构件130、132而形成了固定侧磁路的构造。另外,在用于形成固定侧磁路的上侧磁轭构件130的筒状内周面上弹性定位并安装有引导套筒134,由强磁性材料构成的可动元件124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组装在引导套筒134内。 
可动元件124插入配置在线圈128的中心孔内,配置在形成于用于形成磁路的磁轭构件130、132之间的磁隙区域中,该可 动元件124通过向线圈128通电,从而带来磁力,被引导套筒134引导并沿轴向驱动。另外,可动元件124具有沿轴向贯穿的贯通孔136,整体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在外周面上能够沿引导套筒134滑动,另一方面在贯通孔136的轴向上部,朝向内方突出形成有卡合突部138。 
而且,电磁式驱动器14的形成在壳体126的开口周缘部的凸缘部140与支承构件76上的环状支承构件80的安装板部94重叠,从而电磁式驱动器14与环状支承构件80等一起被铆接片64铆接固定在第二安装构件18上。由此,电磁式驱动器14组装为其可动元件124的滑动中心轴线与第一及第二安装构件16、18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 
另外,在如上组装的电磁式驱动器14中,在其中心轴线上从上方插入有励振构件78的驱动轴86,该驱动轴86插通入可动元件124的贯通孔136内。而且,通过在驱动轴86的顶端部分旋装大致圆筒形状的止动件142,从而以使可动元件124不能够从驱动轴86脱出的方式支承可动元件124。 
另外,螺旋弹簧148外套在驱动轴86上,跨越励振构件78与可动元件124的卡合突部138的相对面之间进行配置,从而驱动轴86与可动元件124在轴向上被定位。即,通过将止动件142旋入驱动轴86,从而螺旋弹簧148借助可动元件124的卡合突部138在该卡合突部138与励振构件78之间被压缩。由此,可动元件124被螺旋弹簧148向自驱动轴86拔出的脱出方向施力,并且被止动件142以使该可动元件124不能够脱出的方式支承。其结果,驱动轴86与可动元件124在轴向上相对定位,固定地连结在一起。 
另外,在螺旋弹簧148的两端套接有座环构件150,减轻了由螺旋弹簧148与其他构件之间的摩擦造成的磨损。而且,可动 元件124与驱动轴86在轴向上实质上以固定状态相连结,通过向线圈128通电而作用于可动元件124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轴86。另外,在可动元件124的贯通孔136的内周面与驱动轴86的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相对面之间、以及止动件142与可动元件124的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相对面之间均设有规定的间隙。 
另外,在止动件142中,在与可动元件124的卡合突部138重叠的轴向上端面形成有沿径向连续延伸的凹槽152。在止动件142安装在驱动轴86上的状态下,在止动件142与可动元件124的卡合突部138重叠的重叠面之间,借助于凹槽152形成有连通路,通过该连通路,可动元件124的上下的空间维持为相互连通状态,避免了由密闭空间内的空气弹簧带来的不良影响。 
另外,在电磁式驱动器14的壳体126的底壁部中央穿设有透孔154,经过该透孔154,与可动元件124对置并带来磁力的下侧磁轭构件132向外部露出。下侧磁轭构件132的中央部分呈山峰形形成为厚壁并形成为中央突部156,该中央突部156从下方进入引导套筒134内。 
而且,下侧磁轭构件132与壳体126和上侧磁轭构件130磁连接,与该壳体126和上侧磁轭构件130协动地形成沿线圈128的周围延伸的环状的磁路。另外,在该磁路上,在线圈128的中心孔内,在上侧磁轭构件130与下侧磁轭构件132之间形成有磁隙,在与该磁隙相当的位置配置有可动元件124。该可动元件124从下侧磁轭构件132向上方隔开规定距离地位于与上侧磁轭构件130隔着引导套筒134的相对于上侧磁轭构件130而言的内周侧。 
由此,若向沿周向卷绕的线圈128通电,则在用于形成磁隙的上下的磁轭构件130、132的相对面之间产生了对立的磁极。而且,对配置在该磁隙内的可动元件124,带来了朝向使磁阻最 小的方向的驱动力、即朝向下侧磁轭构件132的轴向的驱动力。另外,若停止向线圈128通电,则根据硫化粘接在励振构件78上的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恢复力,可动元件124返回到相对于定子122的初始位置。而且,通过切换向线圈128的电力供给的接通与断开,从而在基于磁力的吸引力与基于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弹性的恢复力的相互作用下,可动元件124沿轴向上下往返驱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橡胶弹性体82构成了电磁式驱动器14的一部分,并且构成了架主体12的一部分。 
在形成为如上所述的构造的发动机架10中,电磁式驱动器14上还外套有筒形托座158。筒形托座158在上端开口部具有凸缘状部160,该凸缘状部160与主体橡胶外部筒配件26的凸缘状部42、环状支承构件80的安装板部94、壳体126的凸缘部140一起被铆接片64铆接固定在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上。另外,在筒形托座158的下端开口部形成有安装板部162,在该安装板部162上形成有多个安装用孔(未图示)。 
而且,发动机架10中,第一安装构件16的安装板部54借助于插通入螺栓插通孔56内的固定螺栓安装在动力装置上,另一方面,第二安装构件18经由筒形托座158借助于固定螺栓安装在汽车的车身上,从而发动机架10安装在动力装置与车身之间,这些构造并未图示。 
而且,在该安装状态下,若第一安装构件16与第二安装构件18之间被输入振动,则由伴随着主体橡胶弹性体20的弹性变形在承压室106与平衡室112之间引起的压力差从而通过节流通路118产生了流体流动,根据该流体的谐振作用等流动作用,发挥被动的隔振效果。 
另外,以与将要隔离的振动对应的频率、相位控制向线圈128的通电并利用电磁式驱动器14励振驱动励振构件78,从而 从励振室110经过节流通孔102向振动输入室108带来压力改变,通过能动控制振动输入室108的压力改变,从而相对于输入振动能够获得能动的隔振效果。 
在此,在发动机架10中,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纵剖面形状形成为特定的起伏形状,从而实现了电磁式驱动器14的高输出化与输出特性的稳定化。 
更详细而言,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上表面形成有内周凹状部164与外周凸状部166。内周凹状部164形成于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上的相对于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与励振构件78粘着的粘着部分向外周侧离开的内周部分上,在整周上连续地形成。另外,内周凹状部164的纵剖面上的曲率中心设定得比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上表面靠上方,内周凹状部164形成为朝向上方开口的凹部状。 
外周凸状部166形成于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上的相对于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与环状支承构件80粘着的粘着部分向内周侧离开的外周部分上,在内周凹状部164的外周侧在整周上连续地形成。另外,外周凸状部166的纵剖面上的曲率中心设定得比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上表面靠下方,外周凸状部166形成为朝向上方突出的坡度小的山峰状。 
而且,内周凹状部164的外周缘与外周凸状部166的内周缘平滑地连接,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上表面整体形成为没有折断点的平滑的弯曲面。而且,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上表面在纵剖面上形成为在内周凹状部164与外周凸状部166的连接点具有一个拐点的形状。 
另外,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纵剖面上,期望内周凹状部164与外周凸状部166的连接点(拐点)处的切线相对于轴向所成的角的大小、换言之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内周侧角部的上表 面的倾斜角度的最小值:α1(参照图2)设定在0°<α1≤90°的范围内。更优选上述倾斜角度的最小值:α1设定在50°≤α1≤90°的范围内。 
另外,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下表面形成有内周凸状部168与外周凹状部170。内周凸状部168形成于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上的相对于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与励振构件78粘着的粘着部分向外周侧离开的内周部分上,在整周上连续地形成。另外,内周凸状部168的纵剖面上的曲率中心设定得比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下表面靠上方,内周凸状部168形成为朝向下方突出的坡度小的山峰状。 
外周凹状部170形成于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上的相对于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与环状支承构件80粘着的粘着部分向内周侧离开的外周部分上,在内周凸状部168的外周侧在整周上连续地形成。另外,外周凹状部170的纵剖面上的曲率中心设定得比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下表面靠下方,外周凹状部170形成为朝向下方开口的凹部状。 
而且,内周凸状部168的外周缘与外周凹状部170的内周缘平滑地连接,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下表面整体形成为没有折断点的平滑的弯曲面。而且,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下表面在纵剖面上形成为在内周凸状部168与外周凹状部170的连接点具有一个拐点的形状。 
另外,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纵剖面上,期望内周凸状部168与外周凹状部170的连接点(拐点)处的切线相对于轴向所成的角的大小、换言之支承橡胶弹性体82外周侧角部的下表面的倾斜角度的最小值:β1(参照图2)设定在0°<β1≤90°的范围内。更优选上述倾斜角度的最小值:β1设定在50°≤β 1≤90°的范围内。 
通过如此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形成凸状部166、168与凹状部164、170,从而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内周侧设有具有朝上方凹的弯曲形状的谷状部172,并且在外周侧设有具有朝上方凸的弯曲形状的山峰状部174。由此,如图2所示,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径向的弹性中心轴线:I1上,在中间部分设定有一个拐点。而且,弹性中心轴线:I1上,隔着拐点,内周侧以将曲率中心设定于上侧的方式形成为朝上方凹的谷部,并且以隔着拐点,外周侧以将曲率中心设定于下侧的方式形成为朝上方凸的峰部,整体形成为横躺S字形状。而且,由于弹性中心轴线:I1形成为大致S字状的波形状,因此弹性中心轴线:I1与用于连接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上的向励振构件78粘着的粘着端以及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上的向环状支承构件80粘着的粘着端的虚拟的线(在图2中用两点划线表示的基准线)在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一个部位处交叉。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中心轴线:I1与用于连接励振构件78的环状连结部84的轴向中央和环状支承构件80的圆筒状部92的轴向中央的虚拟的线也在一个部位处交叉。 
另外,弹性中心轴线:I1在未输入振动的静置状态下整体沿大致与轴线垂直方向延伸。另外,弹性中心轴线:I1能够换言为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纵剖面上呈现的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弹性主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粘着面99与外周粘着面101均形成为与轴向大致平行地扩展的圆筒状的面,用于连接内周粘着面99的轴向中央和外周粘着面101的轴向中央的线与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弹性中心轴线:I1在一个部位处交叉。另外,内周粘着面99与外周粘着面101也可以未必设为与轴向平行地扩展,例如也可以是外周粘着面与内周粘着面中的至少一者相 对于轴向倾斜,亦可以一边沿轴向弯曲并改变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一边进行扩展。特别是在外周粘着面与内周内周面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情况下,期望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设定为45°以下。 
而且,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内周部分(谷状部172)的轴向厚度尺寸:t1大于外周部分(峰状部174)的轴向厚度尺寸:t2,整体越朝向内周侧壁厚越逐渐变厚。由此,防止了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内周部分的龟裂等损伤,有利地确保了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耐久性。另外,形成为厚壁的内周部分的厚度尺寸:t1为了有效地实现后述的非线性弹簧特性而相对于外周部分的厚度尺寸:t2设定为2倍以下(t1≤2t2)。 
支承橡胶弹性体82具有通过将纵剖面形状形成为如上所述的起伏形状、从而具有随着可动元件124相对于定子122向下方相对位移且变形量增加、弹簧常数非线性地增大的弹簧特性。实现这种弹簧特性的理由推测如下所述。 
即,在可动元件124的距定子122侧的磁极的相隔距离较大的驱动初期,支承橡胶弹性体82形成为起伏形状,因此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主要产生剪切变形。因此,弹簧常数被抑制得较小,可动元件124借助于较小的产生力有效地被驱动位移。另外,由于支承橡胶弹性体82具有轴向的松弛,因此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变形量较小的驱动初期,可动元件124未受到由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弹性带来的阻力地被驱动位移。 
另一方面,若可动元件124被驱动位移,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变形量伴随着可动元件124的位移而增大,则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中拉伸弹性成分增加,从而弹簧常数非线性地急剧增大。特别是若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变形量充分地增大且弯曲部分几乎延伸到头,则在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中拉伸弹性成分成为 主导,弹簧常数增大。其结果,伴随着可动元件124相对于磁极的靠近位移而急剧增大的可动元件124的运动能量被支承橡胶弹性体82有效地吸收并蓄积,可动元件124的位移速度降低。因而,在距发挥较大的产生力的与磁极的相隔距离较小的区域,控制可动元件124的驱动位移的操作变容易。 
由此,能够将可动元件124与定子122的初始相隔距离设定得较小,能够有效地获得可动元件124的驱动力,并且能够防止由可动元件124的过度位移导致的与其他构件的抵接及与此相伴的撞击声的产生。而且,由于从可动元件124带给励振构件78的励振力的输出特性稳定,因此相对于目标频率的振动,能够获得更高效的能动的隔振效果。 
另外,在电磁式驱动器14中,针对由元件的尺寸误差、安装误差等引起的产品之间的,即可动元件124与磁极的相隔距离的偏差,利用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弹性力减少了输出特性的变化幅度。因此,在量产时,能够稳定地提供满足目标隔振性能的发动机架10。 
另外,这种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弹簧弹性根据基于图3所示的实验数据的曲线图是显而易见的。即,在图3中,示出了由可动元件124的位移带给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载荷(纵轴)相对于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挠曲变形量(横轴)的关系。据此,在本发明的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中,与虚线所示的以往形状的具有向上方凸起的山峰形剖面的支承橡胶弹性体相比,弹簧常数与变形量的增加相对应地增大。因而,根据实验结果也可知,通过将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用于电磁式驱动器14,从而发挥了如上所述的优异的效果。另外,曲线图中的点划线表示具有与支承橡胶弹性体82相同的初始的弹簧常数与线性的弹簧特性的支承橡胶弹性体的特性。 
接着,在图4中,作为形成为基于本发明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架180。发动机架180具有在架主体12上组装了电磁式驱动器184的构造,而且电磁式驱动器184具有支承构件186。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对实质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及部分,通过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省略说明。 
更详细而言,支承构件186具有利用支承橡胶弹性体190弹性连结了环状支承构件188与励振构件78的构造。环状支承构件188是整体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高刚性的构件,形成为一体形成有环状粘着部192、圆环板形状的安装板部94以及圆环状的压入部100的构造,其中,环状粘着部192在向上方开口的槽形剖面上沿周向呈环状延伸,安装板部94从环状粘着部192的外周壁部的上端沿与轴线垂直方向向外侧突出,压入部100从安装板部94的外周端缘部向下方突出。 
形成为这种构造的环状支承构件188的外周部分被可挠性膜外部筒配件28的铆接片64铆接固定在第二安装构件18上。另一方面,在环状支承构件188的内周侧沿径向与环状支承构件188间隔开地配置有励振构件78,励振构件78配置在相对于环状支承构件188向轴向上方相对偏置了的位置。而且,在环状支承构件188与励振构件78之间配置有支承橡胶弹性体190,该环状支承构件188与励振构件78利用支承橡胶弹性体190弹性连结在一起。 
支承橡胶弹性体190整体呈大致圆环板形状,内周面硫化粘接于励振构件78的环状连结部84的外周面(内周粘着面194),并且外周面硫化粘接于环状支承构件188的环状粘着部192的内周面(外周粘着面196)。由此,励振构件78与环状支承构件188弹性连结,励振构件78相对于环状支承构件188的轴向上的 相对位移量受到支承橡胶弹性体190的弹性力限制。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内周粘着面194与外周粘着面196在轴向上相对偏置,内周粘着面194比外周粘着面196向上方伸出。 
另外,在支承橡胶弹性体190的上表面连续地形成有内周凹状部198与外周凸状部200。内周凹状部198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周凹状部164一样,是曲率中心设定得比支承橡胶弹性体190的上表面靠上侧并向上方开口的凹部,在整周上连续地形成。外周凸状部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周凸状部166一样,曲率中心设定得比支承橡胶弹性体190的上表面靠下侧且向上方凸起。 
另外,在支承橡胶弹性体190的纵剖面上,期望内周凹状部198与外周凸状部200的拐点处的共同切线相对于轴向所成的倾斜角的大小:α2(参照图5)设定在0°<α2≤90°的范围内。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角度:α2设定得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倾斜角度:α1小(α2<α1),更优选设定在30°≤α2≤60°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在支承橡胶弹性体190的下表面连续地形成有内周凸状部202与外周凹状部204。内周凸状部20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周凸状部168一样,在整周上连续地形成,曲率中心设定得比支承橡胶弹性体190的下表面靠上侧并向上方凸起。外周凹状部20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周凹状部170一样,在整周上连续地形成,形成为曲率中心设定得比支承橡胶弹性体190的下表面靠下侧且向下方开口的凹部状。 
另外,在支承橡胶弹性体190的纵剖面上,期望内周凸状部202与外周凹状部204的拐点处的共同切线相对于轴向所成的倾斜角的大小:β2(参照图5)设定在0°<β2≤90°的范围内。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角度:β2设定得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倾斜角度:β1小(β2<β1),更优选设定在30°≤β2≤60 °的范围内。 
另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橡胶弹性体19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弹性中心轴线:I1相同地也设定有波状(横躺S字形状)的弹性中心轴线:I2。弹性中心轴线:I2与用于直线连接其两端的基准线(图5中的两点划线)在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一个部位处交叉。另外,弹性中心轴线:I2与用于连接环状连结部84的轴向中央和环状粘着部192的内周壁部的轴向中央的虚拟的线在中间部分的一个部位处交叉。 
这样,在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架180的支承橡胶弹性体190中,在径向中间部分,支承橡胶弹性体190的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的最小值变小,形成为以内周凹状部198与外周凹状部204剜挖支承橡胶弹性体190。在如上构造的支承橡胶弹性体190中,如图3中较细的实线所示可知,与较粗的实线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橡胶弹性体82相比,弹簧常数与变形量(挠曲)的增加相对应地大幅增大,进一步有利地实现了非线性的弹簧特性。因而,根据实验结果也示出了通过将该支承橡胶弹性体190采用于电磁式驱动器184、从而能够实现电磁式驱动器184中的能量效率进一步改进的情况。 
另外,像图6所示的支承橡胶弹性体210那样,采用介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橡胶弹性体82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橡胶弹性体190之间的形状,也能够有效地发挥本发明的目标效果。即,支承橡胶弹性体210的形成于上表面的内周凹状部212与外周凸状部214之间的连接点(拐点)处的共同切线相对于轴向所成的角度:α3设定在α2<α3<α1的范围内,优选设定在40°≤α3≤80°的范围内。而且,支承橡胶弹性体210的形成于下表面的内周凸状部216与外周凹状部218之间的连接点处的共同 切线相对于轴向所成的角度:β3设定在β2<β3<β1的范围内,优选设定在40°≤β3≤80°的范围内。另外,内周凹状部212、外周凸状部214、内周凸状部216、外周凹状部218形成为实质上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构件相同的构造,因此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橡胶弹性体210中,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的弹性中心轴线:I1、I2相同地设定有波状(横躺S字形状)的弹性中心轴线:I3。而且,弹性中心轴线:I3相对于用于直线连接其两端的基准线(图6中的两点划线)在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一个部位处交叉。另外,弹性中心轴线:I3相对于用于连接环状连结部84的轴向中央和圆筒状部92的轴向中央的虚拟的线在中间部分的一个部位处交叉。 
根据这种支承橡胶弹性体210,如图3中的两点划线所示,能够获得介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特性(图3中的较粗的实线)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橡胶弹性体190的特性(图3中的较细的实线)之间的特性。因而,在具有支承橡胶弹性体210的电磁式驱动器中,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也有效地发挥通过本发明发挥的各种优异的效果。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被该具体记载所限定。例如也能够采用在支承橡胶弹性体的上表面形成内周凸状部与外周凹状部、并且在支承橡胶弹性体的下表面形成内周凹状部与外周凸状部的构造,由此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弹性主轴也可以形成为在内周侧具有峰部、并且在外周侧具有谷部的弯曲形状。即,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横躺倒S字形状,在该情况下,进一步有利地谋求防止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部分与引导套筒134之间的接触。 
另外,支承橡胶弹性体的粘着在励振构件上的内周部分及粘着在环状支承构件上的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外周部分均不限制其突出方向(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既可以相对于与轴线垂直方向上方倾斜并伸出,也可以相反地相对于与轴线垂直方向向下方倾斜并伸出。而且,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内外周部分例如也可以沿与轴线垂直方向伸出。 
另外,支承橡胶弹性体也可以形成为其弹性中心轴线设有两个以上的拐点、具有多个峰部或谷部的起伏形状。在该情况下,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弹性中心轴线也优选相对于用于连接其两端的线至少在一个部位处交叉。 
另外,支承橡胶弹性体也可以是内周部分的轴向厚度尺寸未必大于外周部分的轴向厚度尺寸,内周部分与外周部分的厚度也可以相同,也能够采用外周部分比内周部分厚的构造。另外,在支承橡胶弹性体中,在外周部分比内周部分厚的情况下,期望外周部分的轴向厚度尺寸(t2)相对于内周部分的轴向厚度尺寸(t1)设定为2倍以下(t2≤2t1)。 
另外,支承橡胶弹性体的轴向两侧的面在图1等所示的纵剖面上未必必须形成为平滑的弯曲形状,也可以包括角部、折断点地沿与轴线垂直方向延伸。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是内周凹状部、外周凸状部、内周凸状部、外周凹状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组合多个平面来构成表面的不圆滑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由磁力的作用带来的吸引力与支承橡胶弹性体82的恢复力的相互作用下,使可动元件124往返驱动,但是除了这些作用以外,例如也能够采用发挥利用了金属制的板簧、螺旋弹性等的弹性的辅助的驱动力的构造。 
而且,未必仅靠支承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力来限制可动元件的位移并避免与其他构件的抵接,例如也可以是通过设置由橡 胶弹性体形成的止挡构件,利用止挡构件对可动元件的位移进行辅助限制。 
另外,本发明除了用于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的电磁式驱动器以外,也能够应用于通过使质量体励振位移来发挥相抵消的减振作用的有源型减振器用的电磁式驱动器等。而且,具有本发明的电磁式驱动器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除了用于汽车以外,也能够采用于安装在铁道用车辆、工业用车辆等中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而且,具有本发明的电磁式驱动器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不仅能够应用于发动机架,也能够应用于副车架架(Sub Frame Mount)、差速器架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180发动机架(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14、184电磁式驱动器;16第一安装构件;18第二安装构件;20主体橡胶弹性体;78励振构件;80、188环状支承构件;82、190、210支承橡胶弹性体;99内周粘着面;101外周粘着面;106承压室;112平衡室;118节流通路;122定子;124可动元件;128线圈;130上侧磁轭构件;132下侧磁轭构件;164、198、212内周凹状部;166、200、214外周凸状部;168、202、216内周凸状部;170、204、218外周凹状部。 

Claims (7)

1.一种电磁式驱动器(14、184),其在线圈(128)的周围组装磁轭构件(130、132)并构成具有固定侧磁路的定子(122),并且在该线圈(128)的中心孔内配置可动元件(124)且在因向该线圈(128)通电而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该可动元件(124)沿该线圈(128)的轴向被驱动,其特征在于,
使固定在上述定子(122)侧的环状支承构件(80、188)与固定在上述可动元件(124)侧的励振构件(78)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间隔开地相对配置,并且在该环状支承构件(80、188)与该励振构件(78)的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相对面之间配置圆环板状的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210),利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210)将该励振构件(78)弹性连结在该环状支承构件(80、188)上,另一方面,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210)的轴向一个面上形成内周凹状部(164、198、212)与外周凸状部(166、200、214),并且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210)的轴向另一个面上形成内周凸状部(168、202、216)与外周凹状部(170、204、218),从而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210)上设定弹性中心轴线(I1、I2、I3),该弹性中心轴线(I1、I2、I3)以如下方式延伸:将该弹性中心轴线(I1、I2、I3)弯曲为在该励振构件(78)与该环状支承构件(80、188)的相对面之间将峰部与谷部连接起来的波状,该相对面的方向为与轴线垂直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器(14、184),其中,
基于在因向上述线圈(128)通电而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带给上述可动元件(124)的驱动力与伴随着该可动元件(124)的位移而变形的上述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210)的弹性恢复力的相互作用,该可动元件(124)往返励振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器(14、184),其中,
在上述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210)的上述弹性中心轴线(I1、I2、I3)上设定有至少一个拐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器(14、184),其中,
在上述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210)的上述弹性中心轴线(I1、I2、I3)上设有一个上述拐点,该弹性中心轴线(I1、I2、I3)弯曲为连接了隔着该拐点位于两侧的峰部与谷部的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器(14、184),其中,
上述励振构件(78)上位于粘着有上述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210)的内周端部一侧的内周粘着面(99、194)与上述环状支承构件(80、188)上位于粘着有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210)的外周端部一侧的外周粘着面(101、196)在上述线圈(128)的轴向上相对偏置,
并且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210)的内周部分,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上,轴向侧的相反一侧的面上的内周侧角部相对于轴向线的倾斜角度的最小值(α1、α2、α3)为90度以下,该轴向侧是指该外周粘着面(101、196)相对于该内周粘着面(99、194)而言在轴向上相对偏置了的一侧,并且,
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210)的外周部分,在该支承橡胶弹性体上,轴向侧的相反一侧的面上的外周侧角部相对于轴向线的倾斜角度的最小值(β1、β2、β3)为90度以下,该轴向侧是指该内周粘着面(99、194)相对于该外周粘着面(101、196)而言在轴向上相对偏置了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器(14、184),其中,
用直线连接上述支承橡胶弹性体(82、190、210)的上述弹性中心轴线(I1、I2、I3)的在上述环状支承构件(80、188)上的位置与该弹性中心轴线(I1、I2、I3)在上述励振构件(78)上的位置形成基准线,该弹性中心轴线(I1、I2、I3)与该基准线在长度方向中间部分至少在一个部位处交叉。
7.一种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10、180),其将第一安装构件(16)与形成为筒状的第二安装构件(18)的轴向的一个开口部间隔开地配置在该一个开口部侧,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20)连结该第一安装构件(16)与第二安装构件(18),并且形成有利用该主体橡胶弹性体(20)构成了壁部的一部分的承压室(106)和利用可挠性膜(32)构成了壁部的一部分的平衡室(112),向该承压室(106)与平衡室(112)内封入非压缩性流体,并且形成了相互连通该承压室(106)与平衡室(112)的节流通路(118),其特征在于,
该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10、180)配置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器(14、184),利用上述励振构件(78)构成上述承压室(106)的壁部的其他一部分,并且将上述环状支承构件(80、188)固定在上述第二安装构件(18)上。
CN201080063492.9A 2009-12-09 2010-11-30 电磁式驱动器及使用该电磁式驱动器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 Active CN1027538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9659 2009-12-09
JP2009279659 2009-12-09
JP2010170241 2010-07-29
JP2010-170241 2010-07-29
PCT/JP2010/006970 WO2011070744A1 (ja) 2009-12-09 2010-11-30 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それを用いた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3855A CN102753855A (zh) 2012-10-24
CN102753855B true CN102753855B (zh) 2014-07-09

Family

ID=44145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3492.9A Active CN102753855B (zh) 2009-12-09 2010-11-30 电磁式驱动器及使用该电磁式驱动器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70560B2 (zh)
JP (1) JP5162035B2 (zh)
CN (1) CN102753855B (zh)
DE (1) DE112010004747B4 (zh)
WO (1) WO20110707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6205B (zh) * 2012-09-12 2015-07-15 田志恒 电磁超声换能器及包括该换能器的在线探伤系统
DE102013202166A1 (de) * 2013-02-11 2014-08-28 Rausch & Pausch Gmbh Linearaktuator
DE102014211949A1 (de) * 2014-06-23 2015-12-24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Linearaktor, Hydrolager sowie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derartigen Hydrolager bzw. Linearaktor
CN104100673B (zh) * 2014-07-22 2016-03-02 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 汽车动力总成半主动控制液压悬置
EP3198618B1 (en) 2014-09-24 2021-05-19 Taction Technolog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damped electromagnetically actuated planar motion for audio-frequency vibrations
JP5899296B1 (ja) * 2014-11-26 2016-04-0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用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それを用いた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および能動型制振装置
JP5899297B1 (ja) * 2014-11-26 2016-04-0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用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その製造方法、防振用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を用いた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および能動型制振装置
KR101612374B1 (ko) * 2015-05-06 2016-04-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액티브마운트
US10573139B2 (en) 2015-09-16 2020-02-25 Taction Technology, Inc. Tactile transducer with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for improved fidelity
DE102016116079A1 (de) * 2016-08-29 2018-03-01 Vibracoustic Gmbh Hydrolager
US10690217B2 (en) * 2017-09-11 2020-06-23 Beijingwest Industries Co., Ltd. Magnetically dynamic damping assembly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49455C (zh) * 2004-06-30 2009-10-14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流体填充式主动减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5495B2 (ja) 1990-05-09 1994-07-27 株式会社ホクシンクロス 聚落壁装材
JP3715213B2 (ja) * 2001-05-14 2005-1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能動型防振支持装置
US7128311B2 (en) * 2003-03-26 2006-10-31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Active vibration damping actuator and active damp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3993559B2 (ja) 2003-11-04 2007-10-1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能動型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5155899A (ja) 2003-11-04 2005-06-1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能動型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401756B2 (ja) * 2003-12-15 2010-01-20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及びその製法
JP4016343B2 (ja) 2004-02-27 2007-12-0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能動型防振装置
JP4400742B2 (ja) 2004-11-11 2010-01-2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能動型防振装置
JP2007218418A (ja) 2005-07-19 2007-08-30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能動型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552808B2 (ja) * 2005-08-30 2010-09-29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マウン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43290B2 (ja) * 2006-11-21 2009-03-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能動型防振支持装置
JP4980808B2 (ja) 2007-07-06 2012-07-18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能動型防振支持装置
JP4806479B2 (ja) * 2007-08-15 2011-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能動型防振支持装置の制御装置
EP2351660B1 (en) 2007-08-10 2013-07-03 Honda Motor Co., Ltd.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ng support apparatus
EP2234125B1 (en) 2009-03-27 2014-01-08 Honda Motor Co., Ltd. Solenoid driving device and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ng support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JP2011094750A (ja) 2009-10-30 2011-05-12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49455C (zh) * 2004-06-30 2009-10-14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流体填充式主动减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00021A1 (en) 2012-08-09
JPWO2011070744A1 (ja) 2013-04-22
CN102753855A (zh) 2012-10-24
US8770560B2 (en) 2014-07-08
JP5162035B2 (ja) 2013-03-13
WO2011070744A1 (ja) 2011-06-16
DE112010004747B4 (de) 2018-09-06
DE112010004747T5 (de) 201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3855B (zh) 电磁式驱动器及使用该电磁式驱动器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
CN104791404B (zh) 电磁式致动器、能动型减振装置及能动型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4120828B2 (ja)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
JP5474799B2 (ja) 能動型制振器および能動型制振器の製造方法
CN102705428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76140A (zh) 电磁式致动器、能动型减振装置及能动型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2007239883A (ja) 能動型防振装置用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EP2112399B1 (en) Frequency tuned damper
CN106795938B (zh) 防振用电磁式致动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87762A (zh) 具有主动的减振结构的振动流体推进器喷射器
JP2012202469A (ja)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
JP2005337497A (ja) 能動型制振器
JP2006275273A (ja) 自動車用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パワーユニット支持機構
JP4727701B2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023462B2 (ja) 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6266425A (ja) 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002176B2 (ja) 電磁式能動型マウント
JP4186217B2 (ja) 防振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能動型防振装置
JP4088795B2 (ja)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
JP4079072B2 (ja) 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486328B2 (ja)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
JP5350287B2 (ja)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US20050066767A1 (en) Snap together linear vibration damper and method for assembly related application
JP2009236168A (ja) 負圧制御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H10169706A (ja) 制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Patentee after: Honda Mo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Patentee before: Tokai Rubber Ind Ltd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