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9870A - 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9870A
CN102729870A CN2012101123546A CN201210112354A CN102729870A CN 102729870 A CN102729870 A CN 102729870A CN 2012101123546 A CN2012101123546 A CN 2012101123546A CN 201210112354 A CN201210112354 A CN 201210112354A CN 102729870 A CN102729870 A CN 102729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ub
body side
side fram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123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枝正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29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98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其在来自乘员的负荷经由下侧框架输入到侧框架的情况下,能够确保输入该负荷一侧的侧框架的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焊接部位的刚性。车辆用座椅(1)的靠背框架(20)具有侧框架主体(32、34(42))和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副框架(36(44)),以在左右形成一对的方式具备焊接该两个框架(32、34(36))和副框架(36(44))而成的侧框架(30(40))。该两个侧框架(30(40))中的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一侧以由下侧框架(54)衔接的方式焊接,下侧框架(54)以跨于侧框架主体(32、34(42))和副框架(36(42))的边界的方式焊接。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详细而言涉及将左右的侧框架中的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一侧以由下侧框架衔接的方式焊接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
背景技术
目前,业已公知的是将左右的侧框架中的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一侧(左右的侧框架的各下端侧)以由下侧框架衔接的方式焊接的后部座椅的靠背框架。在此,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侧框架具有侧框架主体和与坐垫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副框架,并焊接该两个框架而成的结构。由此,例如,因可以仅使副框架板厚化,所以能够抑制侧框架整体的重量的增加,同时能够提高靠背框架的刚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9176号公报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例如图11~15所示,左右的副框架236、244以由下侧框架254衔接的方式焊接。因此,例如,来自后部座椅201的中央侧的乘员的安全带(未图示)的负荷经由下侧框架254输入到右侧框架240的情况下,往往输入有该负荷的一侧的侧框架(右侧框架)240的侧框架主体242和副框架244的焊接部位的刚性减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在来自乘员的负荷经由下侧框架输入到侧框架的情况下,能够确保输入有该负荷的一侧的侧框架的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焊接部位的刚性。
本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如下面构成。
第一方面的发明为一种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包括侧框架主体和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副框架,以在左右形成一对的方式具备焊接该两个框架而成的侧框架,该两个侧框架中的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一侧以由下侧框架衔接的方式焊接,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下侧框架以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边界的方式焊接。
根据该构成,例如,在来自车辆用座椅的中央侧的乘员的安全带的负荷经由下侧框架输入到侧框架的情况下,该被输入的负荷分散到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因此,能够确保该侧框架的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焊接部位的刚性。
另外,第二方面的发明为第一方面的发明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下侧框架由圆筒状的杆构成,杆的两端经由形成为凸缘状的衬套,以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边界的方式焊接。
根据该构成,通过经由比侧框架小的衬套进行焊接,易于进行误差管理。
另外,第三方面的发明为第一~第二方面的发明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通过对拼焊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
根据该构成,在侧框架中,即便使副框架的板厚比侧框架主体的板厚厚,也能够将副框架和侧框架主体焊接。
另外,第四方面的发明为第一~第二方面的发明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下侧框架以在上下方向上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边界的方式焊接。
另外,第五方面的发明为第二方面的发明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以与衬套的凸缘部面接触的方式焊接。
另外,第六方面的发明为第五方面的发明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侧框架主体的边缘及副框架的边缘与衬套之间未焊接。
第七方面的发明为一种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包括具有第一凹口的侧框架主体和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副框架,以在左右形成一对的方式具备焊接该两个框架而成的侧框架,该两个侧框架中的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一侧以由下侧框架衔接的方式焊接,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下侧框架组装于第一凹口。
另外,第八方面的发明为第七方面的发明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副框架具有第二凹口,下侧框架组装于第二凹口。
另外,第九方面的发明为第八方面的发明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下侧框架向上方向组装于第一凹口,下侧框架向下方向组装于第二凹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后部座椅的靠背框架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左侧框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纵剖面图;
图4是图1的右侧框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4的纵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后部座椅的靠背框架的整体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左侧框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图7的纵剖面图;
图9是图6的右侧框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图9的纵剖面图;
图11是现有技术的后部座椅的靠背框架的整体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左侧框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图12的纵剖面图;
图14是图11的右侧框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5是图14的纵剖面图。
标号说明
1   后部座椅(车辆用座椅)
20  靠背框架
32  第一侧框架主体
34  第二侧框架主体
36  副框架
42  侧框架主体
44  副框架
54  下侧杆(下侧框架)
60  衬套
60a 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实施例1)
首先,使用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作为“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的例子,以“后部座椅1的靠背框架20”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说明中,作为“下侧框架”的例子,以“圆筒状的下侧杆54”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右表示上述的图中记载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即以后部座椅1为基准时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这在后述的实施例2的后部座椅101中也一样。
首先,说明实施例1的后部座椅1。该后部座椅1为在宽度方向上比例可分割为6∶4的可坐3人的后部座位中比例为6一侧的座位,且是位于驾驶座(未图示)的后方的座椅。
该后部座椅1的靠背框架20主要由左侧框架30、右侧框架40、上侧框架50、下侧托架52、下侧杆54、下侧板56构成。下面,分别说明这些各构成部件30、40、50、52、54、56。
首先,从左侧框架30开始说明。左侧框架30由形成其主体的第一侧框架主体32、第二侧框架主体34、组装躺椅(未图示)的副框架36构成。
这两个侧框架主体32、34的横截面分别形成为大致コ字状。这两个侧框架主体32、34以形成彼此的开口相对的姿态的方式通过焊接接合为大致四边筒状。在这两个侧框架主体32、34的各下缘分别形成有相当于下述的下侧杆54的外周的上侧半圆的凹口32a、34a(在图1中仅该34a未标记)。
另一方面,该副框架36也以横截面形成大致コ字状的方式形成。该副框架36的板厚设定成比两个侧框架主体32、34的板厚要厚。另外,在该副框架36的上缘上,如后所述,在将下侧杆54组装于上述的两个侧框架主体32、34的各凹口32a、34a时,形成相当于该组装的下侧杆54的外周的下侧半圆的凹口36a。
而且,第一侧框架主体32和副框架36以相互的内侧的面齐平的方式通过对接焊接而接合。该对接焊接为公知的焊接方法,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51272号公报中有公开。该记载相当于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通过对拼焊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左侧框架30这样构成。
接着,说明右侧框架40。右侧框架40也由形成其主体的侧框架主体42、组装躺椅(未图示)的副框架44构成。该侧框架主体42也与上述的两个侧框架主体32、34一样,横截面形成为大致コ字状。在该侧框架主体42的下缘上,也与上述的两个侧框架主体32、34的各下缘一样,形成有相当于后述的下侧杆54的外周的上侧半圆的凹口42a。
另一方面,该副框架44也以横截面形成大致コ字状的方式形成。该副框架44的板厚也与上述的副框架36的板厚一样,以比侧框架主体42的板厚厚的方式设定。另外,在该副框架44的上缘上,如后所述,在将下侧杆54组装于上述的侧框架主体42的凹口42a时,形成有相当于该组装的下侧杆54的外周的下侧半圆的凹口44a。
而且,侧框架主体42和副框架44与上述的第一侧框架主体32和副框架36一样,以相互的内侧的面齐平的方式通过对接焊接而接合。右侧框架40这样构成。
接着,说明上侧框架50。该上侧框架50也从图1可知,不仅作为衔接上述的两个侧框架30、40的各上侧的框架,还兼作靠背框架20的左框架。
在该上侧框架50上组装有安全带托架50a,该安全带托架50a使卷绕于内置在座椅靠背中的收缩器(未图示)的安全带(未图示)弯曲。另外,该安全带托架50a为用于应对后部座椅1的驾驶座一侧的乘员和中央侧乘员中的中央侧乘员的托架。
接着,说明下侧托架52。该下侧托架52为用于使上述的上侧框架50的下端侧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未图示)进行铰链结合的托架。在该下侧托架52上组装有可插入上述的安全带(未图示)的舌片(未图示)的带扣(未图示)。
接着,说明下侧杆54。该下侧杆54是衔接两个侧框架30、40的各下侧的框架。
最后,说明下侧板56。该下侧板56是衔接左侧框架30和上侧框架50的各下侧的板。
而且,这些左侧框架30、右侧框架40、上侧框架50、下侧托架52、下侧杆54、下侧板56以形成后部座椅1的驾驶座侧的乘员和中央侧乘员的靠背框架20的方式,通过焊接分别接合其规定的部位。
这时,如图2~3所示,下侧杆54以其左端组装于两个侧框架主体32、34的各凹口32a、34a,并且也组装于副框架36的凹口36a的状态,通过焊接分别接合。该记载相当于在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下侧框架以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边界的方式焊接”。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下侧杆54以其左端向上方向组装于两个侧框架主体32、34的各凹口32a、34a,并且向下方向组装于副框架36的凹口36a的状态,通过焊接分别接合,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成。
另外,这时,如图4~5所示,下侧杆54以其右端组装于侧框架主体42的凹口42a,并且也组装于副框架44的凹口44a的状态,通过焊接分别接合。该记载相当于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下侧框架以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边界的方式焊接”。在这些图2~5中,涂黑的部件表示焊接部位。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下侧杆54以其右端向上方向组装于侧框架主体42的凹口42a,并且向下方向组装于副框架44的凹口44a的状态,通过焊接分别接合,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种构成。
后部座椅1的靠背框架20这样构成。而且,两个副框架36、44经由躺椅(未图示)组装于作为座椅坐垫侧的框架(未图示)的两个下侧板(未图示)。这时,下侧托架52也与座椅坐垫侧的坐垫框架(未图示)进行铰链结合。后部座椅1这样组装于座椅坐垫(未图示)。
本发明实施例1的后部座椅1的靠背框架20如上述构成。根据该构成,下侧杆54以其右端组装于侧框架主体42的凹口42a,并且也组装于副框架44的凹口44a的状态,通过焊接分别接合。因此,在来自后部座椅1的中央侧的乘员的安全带(未图示)的负荷经由下侧杆54输入到右侧框架40的情况下,该被输入的负荷分散到侧框架主体42和副框架44。因此,能够保证右侧框架40的侧框架主体42和副框架44的焊接部位的刚性。另外,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在左侧框架30中,能够缩短第一侧框架主体32和副框架36的焊接长度中相当于下侧杆54的直径的焊接长度。该情况在右侧框架40中也一样。
另外,根据该构成,第一侧框架主体32和副框架36以相互的内侧的面齐平的方式通过对接焊接而接合(参照图3)。另外,侧框架主体42和副框架44与上述的第一侧框架主体32和副框架36一样,以相互的内侧的面齐平的方式通过对接焊接而接合(参照图5)。因此,在左侧框架30中,即便使副框架36的板厚比第一侧框架主体32的板厚厚,也能够将副框架36和第一侧框架主体32焊接。该情况在右侧框架40中也一样。
(实施例2)
接着,使用图6~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该实施例2的后部座椅101的靠背框架120是与已说明了的实施例1的后部座椅1的靠背框架20相比,能够牢固地进行下侧杆54的焊接的方式。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通过对于与实施例1中说明了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实施例2的后部座椅101的靠背框架120的下侧杆54如图7~10所示,其左右两端经由铁制的衬套60、60,通过焊接而与左右侧框架30、40接合。在该衬套60中,在其一侧的开口的边缘上形成有凸缘60a。
在此,对于基于该焊接的接合进行详细说明,下侧杆54以自身插入衬套60的状态,其左端与衬套60的另一侧的边缘以形成一体的方式通过焊接而接合。这时,该衬套60的凸缘60a的周缘与第一侧框架主体32和副框架36以形成一体的方式通过焊接而接合。图8中,涂黑部位表示这些焊接部位。
因此,如上所述,通过焊接使下侧杆54的左端与左侧框架30接合时,能够使衬套60的凸缘60a与第一侧框架主体32和副框架36进行面接触地焊接。这时,第一侧框架主体32的凹口32a的边缘及副框架36的凹口36a的边缘与衬套60之间未被焊接。因此,与实施例1的后部座椅1的靠背框架20相比较,在焊接时,能够防止第一侧框架主体32的凹口32a的边缘及副框架36的凹口36a的边缘因热量而烧穿。该情况在下侧杆54的右端也一样。
本发明实施例2的后部座椅101的靠背框架120如上述构成。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的后部座椅1的靠背框架20一样的作用效果。另外,根据该构成,通过焊接使下侧杆54的左端与左侧框架30接合时,能够使衬套60的凸缘60a与第一侧框架主体32和副框架36进行面接触地焊接。
因此,通过经由比两个侧框架30、40小的衬套60进行焊接,易于进行误差管理。
上述的内容只涉及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并不意味着本发明限定于上述内容。
在各实施例中,说明了后部座椅1为在宽度方向上比例可分割为6∶4的可坐3人的后部座位中比例为6一侧的座位,且是位于驾驶座(未图示)的后方的座椅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可坐1人的座位且是位于驾驶座(未图示)的后方的座椅。
另外,在各实施例中,说明了左右的侧框架30、40和上侧框架50分体构成,且通过焊接将它们接合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左右的侧框架30、40和上侧框架50也可以为一体构成。
另外,在各实施例中,说明了第一侧框架主体32和副框架36以相互的内侧的面齐平的方式通过对接焊接而接合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第一侧框架主体32的下侧的一部分和副框架36的上侧的一部分以重叠的状态通过焊接而接合。该情况下,两个侧框架主体32、34的各下缘跨于与副框架36的边界。因此,在副框架36上需要贯通孔代替凹口36a。该情况在侧框架主体42和副框架44中也一样。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包括侧框架主体和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副框架,以在左右形成一对的方式具备焊接该两个框架而成的侧框架,该两个侧框架中的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一侧以由下侧框架衔接的方式焊接,其特征在于,
下侧框架以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边界的方式焊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下侧框架由圆筒状的杆构成,
杆的两端经由形成为凸缘状的衬套,以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边界的方式焊接。
3.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通过对拼焊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
4.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下侧框架以在上下方向上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边界的方式焊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以与衬套的凸缘部面接触的方式焊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侧框架主体的边缘及副框架的边缘与衬套之间未焊接。
7.一种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包括具有第一凹口的侧框架主体和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副框架,以在左右形成一对的方式具备焊接该两个框架而成的侧框架,该两个侧框架中的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一侧以由下侧框架衔接的方式焊接,其特征在于,
下侧框架组装于第一凹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副框架具有第二凹口,
下侧框架组装于第二凹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下侧框架向上方向组装于第一凹口,
下侧框架向下方向组装于第二凹口。
CN2012101123546A 2011-04-13 2012-04-13 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 Pending CN1027298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9035 2011-04-13
JP2011089035A JP5691769B2 (ja) 2011-04-13 2011-04-13 車両用シートのバックフレー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9870A true CN102729870A (zh) 2012-10-17

Family

ID=46986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123546A Pending CN102729870A (zh) 2011-04-13 2012-04-13 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91769B2 (zh)
CN (1) CN10272987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56213A (ja) 2013-02-18 2014-08-28 Toyota Boshoku Corp 乗物用シートのフレーム構造
JP6056531B2 (ja) 2013-02-18 2017-01-1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フレーム構造
JP6114602B2 (ja) * 2013-03-27 2017-04-12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自動車用座席
JP7237445B2 (ja) * 2017-06-14 2023-03-13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
JP6979319B2 (ja) * 2017-09-25 2021-12-08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乗物用シート
JP6860792B2 (ja) * 2019-01-28 2021-04-2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装置
BR112022001186A2 (pt) 2019-08-28 2022-06-07 Ts Tech Co Ltd Banco de veículo
JP2021187357A (ja) * 2020-06-02 2021-12-1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8884A (ja) * 1995-02-24 1996-09-10 Tachi S Co Ltd 乗り物シートに使用される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JP2000093252A (ja) * 1998-09-21 2000-04-04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US20040113481A1 (en) * 2002-09-13 2004-06-17 Mohammad Saberan Vehicle seat frame
DE202006006834U1 (de) * 2006-04-28 2006-07-27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Kg Rückenlehnenrahmen eines Kraftfahrzeugsitzes
JP2010158464A (ja) * 2009-01-09 2010-07-22 Toyota Boshoku Corp 乗物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用サイドフレーム部材
CN101952140A (zh) * 2008-02-19 2011-01-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52448U (zh) * 1986-09-25 1988-04-08
JP2001149176A (ja) * 1999-11-29 2001-06-05 Tachi S Co Ltd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構造
JP2008067722A (ja) * 2003-03-31 2008-03-27 T S Tec Kk 超高張力鋼板製自動車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JP4087764B2 (ja) * 2003-08-22 2008-05-21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自動車シートに用いる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JP4457806B2 (ja) * 2004-08-16 2010-04-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構造
KR20090128569A (ko) * 2007-04-18 2009-12-15 존슨 컨트롤스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테일러 용접된 시트 및 부품들
JP5426672B2 (ja) * 2008-07-10 2014-02-26 シロー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金属成形方法及びコイル状溶接アセンブリ
WO2010068745A1 (en) * 2008-12-10 2010-06-17 Johnson Control Technology Company Dissimilar material connector
JP5512192B2 (ja) * 2009-08-19 2014-06-0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8884A (ja) * 1995-02-24 1996-09-10 Tachi S Co Ltd 乗り物シートに使用される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JP2000093252A (ja) * 1998-09-21 2000-04-04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US20040113481A1 (en) * 2002-09-13 2004-06-17 Mohammad Saberan Vehicle seat frame
DE202006006834U1 (de) * 2006-04-28 2006-07-27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Kg Rückenlehnenrahmen eines Kraftfahrzeugsitzes
CN101952140A (zh) * 2008-02-19 2011-01-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JP2010158464A (ja) * 2009-01-09 2010-07-22 Toyota Boshoku Corp 乗物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用サイドフレーム部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18665A (ja) 2012-11-12
JP5691769B2 (ja)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9870A (zh) 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
CN103991398B (zh) 车辆座椅的框架结构
US8733842B2 (en) Tailor welded seat and components
JP5847529B2 (ja)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WO2009114660A3 (en) Vehicle seat
CN104029737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JP2007106286A (ja) 作業機械のキャブ
CN104349936B (zh) 车辆用座椅
JP2012526015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背もたれフレーム
CN104369822B (zh) 自行车车架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JP2006051272A (ja)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構造
JP2016088459A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6431897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BR112017007819B1 (pt) Estrutura de piso de veículo
CN105392691B (zh) 车身和用于制造车身的方法
JP2011162086A (ja) 金属製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73959B2 (ja) シートフレームの溶接方法
CN105292269B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02343851B (zh) 车辆用座椅
JP2015044459A (ja)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JP2021014184A (ja) 車両上部構造
JP2006076316A (ja) 鉄道車両の側構体
CN102371928B (zh) 车辆用座椅
JP2012030633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6076371A (ja) 車両用ボディシェ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