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5877A -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45877A CN102645877A CN2011102974419A CN201110297441A CN102645877A CN 102645877 A CN102645877 A CN 102645877A CN 2011102974419 A CN2011102974419 A CN 2011102974419A CN 201110297441 A CN201110297441 A CN 201110297441A CN 102645877 A CN102645877 A CN 1026458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mediate transfer
- transfer body
- toner
- particle
- cleaning bla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7—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parts of the cleaning unit
- G03G21/0076—Plural or sequential cleaning devic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47—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 G03G2215/1661—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of transfer bel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0005—Cleaning of residual toner
- G03G2221/001—Plural sequential clean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该成像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充电单元、静电潜像形成单元、显影单元、中间转印体、第一转印单元、第二转印单元以及清洁单元,其中所述显影单元容纳有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该调色剂含有调色剂颗粒和从外部加入到所述调色剂颗粒中的无机颗粒,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包含树脂材料和氟碳树脂颗粒,并且所述清洁单元包括与所述中间转印体接触的清洁刀片,即,第一清洁刀片和第二清洁刀片。所述成像装置保持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记录介质的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法已广泛地用于复印机、打印机等。
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成像装置,其通过将在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引体,并且将所述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至转印体,从而形成图像。所述成像装置包括:旋转图像承载体;第一试剂涂布单元,其将具有第一低附着作用的第一试剂涂布至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层上;显影单元,其在所述图像承载体(其表面层上通过第一试剂涂布单元而涂布有具有低附着作用的第一试剂)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体,其与所述图像承载体同步运动;第二试剂涂布单元,其将具有低附着作用的第二试剂涂布至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上,使得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上具有低附着作用的第二试剂的涂层的厚度小于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层上具有低附着作用的第一试剂的涂层的厚度;第一转印单元,其将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表面层上通过第二试剂涂布单元而涂布有具有低附着作用的第二试剂的中间转印体上;以及,第二转印单元,其将通过所述第一转印单元而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体上。
专利文献2提出了一种用于成像装置的中间转印体,该中间转印体包括多个以小于或等于预定值的间隔在该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形成的凸起。
专利文献3提出了一种电子照相装置的中间转印体,其中,将不包含防沾脏剂、并且在具有光电导体层的感光体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将该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承载体以形成图像,并且在感光体表面上设置了用于抑制调色剂成膜并提高清洁性能的润滑剂涂布装置、以及利用刀片的清洁机构。在所述电子照相装置中,将溶液涂布至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并干燥,所述溶液包含至少可以分散于溶剂中的二氧化硅微粒和金属微粒、电荷控制剂微粒、至少一种有机硅微粒、以及至少一种可溶于溶剂的树脂或油类材料。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0-227697
[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9-134152
[专利文献3]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10-18609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保持了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记录介质的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充电单元,其对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静电潜像形成单元,其通过使所述图像承载体的充电表面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其容纳有包含调色剂的静电潜像显影剂,并且利用静电潜像显影剂使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其中所述调色剂含有调色剂颗粒和从外部加入到所述调色剂颗粒中的无机颗粒;中间转印体,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该中间转印体上,其中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包含树脂材料和氟碳树脂颗粒;第一转印单元,其将在所述图像承载体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第二转印单元,其将被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以及清洁单元,在将被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之后,该清洁单元清洁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其中所述清洁单元包括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布置的清洁刀片。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成像装置中,所述清洁刀片包括第一清洁刀片,该第一清洁刀片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布置,从而使顶端指向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以及第二清洁刀片,该第二清洁刀片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布置,从而使顶端指向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并且所述第二清洁刀片沿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一清洁刀片的下游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成像装置中,所述调色剂还包含从外部加入到所述调色剂颗粒中的润滑剂颗粒。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对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通过使所述图像承载体的充电表面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利用包含调色剂的静电潜像显影剂,将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其中所述调色剂包含调色剂颗粒和从外部加入到所述调色剂颗粒中的无机颗粒;将在所述图像承载体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包含树脂材料和氟碳树脂颗粒;将被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以及在将被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之后,利用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布置的清洁刀片来清洁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本发明第四方面所述的成像方法中,所述清洁步骤包括利用第一清洁刀片来第一清洁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步骤,其中所述第一清洁刀片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布置,从而使端部指向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以及利用第二清洁刀片来第二清洁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步骤,其中所述第二清洁刀片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布置,从而使端部指向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并且所述第二清洁刀片沿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一清洁刀片的下游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本发明第四或第五方面所述的成像方法中,所述调色剂还包含从外部加入到所述调色剂颗粒中的润滑剂颗粒。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成像装置,与以下成像装置相比:该成像装置不包括利用包含调色剂(其含有调色剂颗粒和从外部加入到所述调色剂颗粒中的无机颗粒)的静电潜像显影剂进行显影的显影单元、表面包含树脂材料和氟碳树脂颗粒的中间转印体、以及包括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设置的清洁刀片的清洁单元等部件组合,本发明所述成像装置保持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记录介质的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成像装置,与以下成像装置相比:该成像装置不包括第一清洁刀片和第二清洁刀片这两者作为清洁刀片,所述成像装置保持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记录介质的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成像装置,与以下成像装置相比:该成像装置包括利用包含不具有进一步从外部加入到调色剂颗粒中的润滑剂颗粒的调色剂的静电潜像显影剂进行显影的显影单元,所述成像装置保持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记录介质的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成像方法,与以下成像方法相比:该方法不包括利用包含调色剂(其含有调色剂颗粒和从外部加入到所述调色剂颗粒中的无机颗粒)的静电潜像显影剂进行显影的步骤、将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至表面包含树脂材料和氟碳树脂颗粒的中间转印体表面的步骤、以及利用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布置的清洁刀片进行清洁的步骤等步骤组合,本发明所述成像方法保持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记录介质的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成像方法,与以下成像方法相比:该方法不包括利用第一清洁刀片进行清洁和利用第二清洁刀片进行清洁这两者作为清洁步骤,本发明所述成像方法保持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记录介质的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成像方法,与以下成像方法相比:该成像方法包括利用含有不具有进一步从外部加入到调色剂颗粒中的润滑剂颗粒的调色剂的静电潜像显影剂将图像显影的显影步骤,本发明所述成像方法保持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记录介质的效率。
附图简要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示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中间转印体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为示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A至4C为说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功能的示意图;以及
图5A和5B为说明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中,第一清洁刀片和第二清洁刀片之间氟碳树脂颗粒的伸长度的差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包括:沿顺时针方向(如箭头a所示)旋转的电子照相感光体10(图像承载体的例子);充电装置20(充电单元的例子),其布置在电子照相感光体10之上,从而面向电子照相感光体10,并且其对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表面进行充电;曝光装置30(潜像形成单元的例子),其对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被充电装置20充电后的表面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40(显影单元的例子),其使包含在显影剂中的调色剂附着在通过曝光装置30而形成的静电潜像上,以在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带状中间转印体50,其在与电子照相感光体10接触的同时,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行进,并且在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以及感光体清洁装置70(清洁单元的例子),其清洁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表面。
充电装置20、曝光装置30、显影装置40、中间转印体50和感光体清洁装置70沿(例如)顺时针方向布置在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圆周周围。
在施加张力的同时,中间转印体50通过(例如)支持辊50A和50B、支承辊50C和驱动辊50D从内侧被支撑。与此同时,中间转印体50通过驱动辊50D的转动,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而被驱动。此外,将第一转印装置51布置在中间转印体50内侧的位置,并且与电子照相感光体10相对,以使中间转印体50带有与调色剂的电荷极性不同的极性,从而将电子照相感光体10上的调色剂吸附至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外表面)。此外,第二转印装置52被布置在中间转印体50的下方并且位于中间转印体50的外侧,从而面向支承辊50C,以使记录纸P(记录介质的例子)带有与调色剂的电荷极性不同的极性,从而将在中间转印体50上形成的调剂色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
此外,用于将记录纸P供应至第二转印装置52的记录纸供应装置53以及定影装置80布置在中间转印部件50的下方,其中定影装置80在输送其上已经通过第二转印装置52而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P的同时,对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
记录纸供应装置53包括一对输送辊53A和引导板53B,引导板53B将通过输送辊53A所输送来的记录纸P引导至第二转印装置52。另一方面,定影装置80包括一对定影辊81和将记录纸P输送至定影辊81的输送带82,所述定影辊81是加热辊,其通过对记录纸P(调色剂图像已经通过第二转印装置52而被转印到该记录纸P上)进行加热和加压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
利用记录纸供应装置53、第二转印装置52和定影装置80,以箭头c所示的方向输送记录纸P。
此外,包括清洁刀片(第一清洁刀片56和第二清洁刀片57)的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54布置在中间转印体50上,从而在通过第二转印装置52将调色图像转印至记录纸P之后,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体50上的调色剂。
下面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的主要组成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显影剂-
显影剂可以为只包含调色剂的单组分显影剂,或者为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
首先对调色剂进行说明。
调色剂包含调色剂颗粒和外部添加剂,所述调色剂颗粒包含粘结剂树脂和(如果需要)其它添加剂,例如着色剂、防粘剂等。
关于外部添加剂,使用了无机颗粒。
现在对调色剂颗粒进行说明。
粘结剂树脂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苯乙烯类(例如苯乙烯、氯苯乙烯等)、单烯烃类(例如乙烯、丙烯、丁烯、异戊二烯等)、乙烯基酯类(例如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苯甲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等)、α-亚甲基脂肪族单羧酸酯类(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辛酯、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等)、乙烯基醚类(例如乙烯基甲基醚、乙烯基乙基醚、乙烯基丁基醚等)、乙烯基酮类(例如乙烯基甲基酮、乙烯基己基酮、乙烯基异丙烯基酮等)等的均聚物和共聚物;以及由二元羧酸和二元醇的共聚反应而制备的聚酯树脂。
典型的粘结剂树脂的例子包括: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酯树脂等。
其它典型的粘结剂树脂的例子包括:聚氨酯、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聚酰胺、改性松香、石蜡等。
其它添加剂的例子包括:着色剂、防粘剂、磁性物质、电荷控制剂、无机粉末等。
典型的着色剂的例子包括:磁性粉末(例如磁铁矿、铁素体等)、炭黑、苯胺蓝、铜油蓝(Calco Oil Blue)、铬黄、群青蓝、杜邦油红、喹啉黄、氯化亚甲基蓝、酞菁蓝、孔雀绿草酸盐、灯黑、玫瑰红、C.I.颜料红48:1、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57:1、C.I.颜料黄97、C.I.颜料黄17、C.I.颜料蓝15:1、C.I.颜料蓝15:3等。
防粘剂的例子包括但不特别限于:烃蜡;天然蜡,例如加洛巴蜡(carnauba wax)、米糠蜡、烛蜡等;合成或矿物-石油蜡,例如褐煤蜡等;以及酯蜡,例如脂肪酸酯、褐煤酸酯等。
现在对调色剂颗粒的特征进行说明。
调色剂颗粒的平均形状因子(形状因子=由(ML2/A)×(π/4)×100表示的数量平均形状因子,其中ML代表颗粒的最大长度,A代表颗粒的投影面积)优选为大于或等于100且小于或等于150,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105且小于或等于145,并且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110且小于或等于140。
调色剂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D50v优选为大于或等于2.0μm且小于或等于10μm,优选为大于或等于2.0μm且小于或等于6.5μm,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2.0μm且小于或等于5.5μm,并且最优选为大于或等于2.0μm且小于或等于4.5μm。所述体积平均粒径D50v的下限优选为大于或等于2.5μm,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3.0μm。
以下是测量调色剂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D50v的方法。
首先,将大于或等于0.5mg且小于或等于50mg的测量样品加入到作为分散剂的表面活性剂(优选为烷基苯磺酸钠)的5质量%的水性溶液2ml中,并且将所得混合物加入到大于或等于100ml且小于或等于150ml电解质溶液中。利用超声波分散器,对该电解质溶液(所述测量样品悬浮其中)进行分散处理约1分钟。利用Coulter Multisizer II(由Beckman Coulter公司制造),采用孔径为100μm的孔,测量粒径范围大于或等于2.0μm且小于或等于60μm的颗粒的粒度分布。所测量的颗粒的数量约为50,000个。
相对于所测定的粒度分布被分割成的粒度范围(通道),从较小的粒度一侧绘制体积累积分布。将累积百分比为50%所对应的粒径定义为体积平均粒径D50v。
现对外部添加剂进行说明。
例如,将无机颗粒用作外部添加剂。
用作外部添加剂的无机颗粒的例子包括SiO2、TiO2、Al2O3、CuO、ZnO、SnO2、CeO2、Fe2O3、MgO、BaO、CaO、K2O、Na2O、ZrO2、CaO·SiO2、K2O·(TiO2)n、Al2O3·2SiO2、CaCO3、MgCO3、BaSO4、MgSO4等。
作为外部添加剂的无机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例如)大于或等于7nm且小于或等于60nm,优选为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nm。
可以预先对用作外部添加剂的无机颗粒的表面进行疏水化处理。疏水化处理通过(例如)将无机颗粒浸入疏水化剂中来进行。疏水化剂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硅烷偶联剂、硅油、钛酸盐偶联剂、铝偶联剂等。这些疏水化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可以使用两种或多种疏水化剂的组合。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调色剂颗粒,从外部加入的、作为外部添加剂的无机颗粒的量为(例如)大于或等于0.5质量份且小于或等于3.0质量份,优选为大于或等于0.8质量份且小于或等于2.5质量份。
还可以将润滑剂颗粒(固体润滑剂颗粒)用作外部添加剂。
用作外部添加剂的润滑剂颗粒的例子包括氟碳树脂、聚烯烃、脂肪酸金属盐等的颗粒。
氟碳树脂的例子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聚偏二氟乙烯(PVDF)、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ETFE)、聚氯三氟乙烯(PCTFE)、氯三氟乙烯-乙烯共聚物(ECTFE)、聚氟乙烯(PVF)、氟烯烃-乙烯基醚共聚物、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以及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
聚烯烃的例子包括蜡,例如石蜡、石蜡乳液、微晶蜡等。尤其是,可以使用聚乙烯蜡和聚丙烯蜡。
脂肪酸金属盐的例子包括:硬脂酸与(例如)锌、镉、钡、铅、铁、镍、钴、铜、铝、镁等金属形成的盐;二碱式硬脂酸铅;油酸与(例如)锌、镁、铁、钴、铜、铅、钙等金属形成的盐;棕榈酸与(例如)铝、钙等金属形成的盐;辛酸铅;己酸铅;十八烷二烯酸锌;十八烷二烯酸钴;蓖麻酸钙;蓖麻醇酸与(例如)锌、镉等金属形成的盐;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作为外部添加剂而加入的润滑剂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例如)大于或等于0.1μm且小于或等于10μm,优选为大于或等于0.3μm且小于或等于6μm,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4μm且小于或等于6μm。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调色剂颗粒,作为外部添加剂从外部加入的润滑剂颗粒的量为(例如)大于或等于0.1质量份且小于或等于5质量份,优选为大于或等于0.12质量份且小于或等于0.5质量份。
如果需要,可以加入其它外部添加剂(例如,体积平均粒径为大于或等于80nm且小于或等于400nm的无机颗粒)。
外部添加剂的体积平均粒径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布分析仪(LA-700:由Horiba公司制造)来测定。
具体来说,制备样品的分散液,使其固体含量约为2g,向该分散液中加入离子交换水直至达到约40ml。将所得溶液倒入比色皿中直至获得适当的浓度,之后静置约2分钟,使比色皿中的浓度稳定,而后进行测量。从较小的体积平均粒度一侧累积通道的体积平均粒度,将累积百分比为50%所对应的粒度定义为体积平均粒径。
现对调色剂的制备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不通过制备方法来对调色剂颗粒进行特别限定。例如,利用以下方法来制备调色剂颗粒,这些方法为:捏合-粉碎法,在该方法中,将粘结剂树脂、着色剂和防粘剂、以及(如有必要)电荷控制剂的混合物进行捏合、粉碎并分级;通过施加机械冲击力或热能,使通过捏合-粉碎法获得的颗粒的形状发生改变的方法;乳化聚合凝集法,在该方法中,对粘结剂树脂的聚合性单体进行乳化聚合,将所得的分散液与含有着色剂和防粘剂、以及(如有必要)电荷控制剂的分散液混合,随后进行凝集以及加热-融合;悬浮聚合法,在该方法中,将用于形成粘结剂树脂的聚合性单体、着色剂和防粘剂、以及(如有必要)电荷控制剂的溶液悬浮在水性溶剂中,之后进行聚合;或者溶解悬浮法,在该方法中,将粘结剂树脂、着色剂和防粘剂、以及(如有必要)电荷控制剂的溶液悬浮在水性溶剂中,之后进行造粒。
此外,可以使用已知的方法,例如使凝集颗粒附着于利用上述方法所制备的并且用作核的调色剂颗粒上,之后进行加热-融合以形成核-壳结构的制备方法。关于调色剂制备方法,从形状控制和粒度分布控制的观点来看,由于使用了水性溶剂进行制备,因此悬浮聚合法、乳化聚合凝集法和溶解悬浮法是有利的。在这些方法中,乳化聚合凝集法特别有利。
此外,使用Henschel混合机或者V共混机来混合调色剂颗粒和外部添加剂,从而制备调色剂。当调色剂颗粒通过湿法来制备时,可以利用湿法加入外部添加剂。
接下来对载体进行说明。
对载体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已知的载体。载体的例子包括树脂涂覆载体、磁性分散型载体、树脂分散型载体等。
此外,在双组分显影剂中,调色剂与载体的混合比(重量比)(调色剂∶载体)优选为(例如)大约1∶100至30∶100,更优选为大约3∶100至20∶100。
-电子照相感光体-
电子照相感光体10为(例如)包括位于导电基体上、并且由无机材料构成的感光层的无机感光体,或者为包括由有机材料构成的感光层的有机感光体。有机感光体为(例如)功能分开型感光体或者为包括单层感光层的感光体,所述功能分开型感光体包括通过导电性曝光而产生电荷的电荷产生层以及用于输送电荷的电荷输送层,电荷发生层和电荷输送层都层压于导电基体上,所述单层感光层的作用是产生电荷并且输送电荷,并且其布置在导电基体上。无机感光体为(例如)包括位于导电基体上并且由非晶硅构成的感光层的感光体。
此外,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形状不限于圆筒形状,例如,可以使用已知的形状,例如片状、板状等。
-充电装置-
充电装置20为(例如)利用导电充电辊、充电刷、充电膜、充电橡胶刀片、或者充电管的接触式充电器。充电装置20还可以是(例如)已知的充电器,例如非接触式辊充电器、利用电晕放电的栅格充电器或电晕充电器。将接触式充电器作为充电装置20是有利的。
以下系统的充电器易于产生放电产物:在该系统中,施加了通过将交流电叠加到直流电而产生的电压。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即使当使用这样的系统时,仍然抑制了放电产物附着并沉积在电子照相感光体10上,由此抑制了图像上的未复印点。
-曝光装置-
作为曝光装置30,例如,可以使用光学系统装置,其中,用半导体激光、LED、或者液晶快门的光以图像的形式照射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表面。光源的波长落在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光谱感度区域中。作为半导体激光的波长,例如,可以使用振动波长在大约780nm的近红外区域。然而,波长并不限于此,可以使用振动波长在600nm级的激光,或者振动波长大于或等于400nm且小于或等于450nm的蓝色激光。此外,例如,为了形成彩色图像,发射多波束的表面发光型激光光源作为曝光装置30是有效的。
-显影装置-
显影装置40(例如)被布置在显影区域内面向电子照相感光体10,并且包括(例如)显影剂容器41(显影装置本体)和补充显影剂容器(调色剂盒)47,所述显影剂容器41包括含有调色剂和载体的显影剂(双组分显影剂)。显影剂容器41包括显影剂容器本体41A和覆盖显影剂容器本体41A顶部的显影剂容器盖41B。
显影剂容器本体41A包括(例如)其中具有显影辊(显影支承体的例子)42的显影辊室42A、第一搅拌室43A、以及与第一搅拌室43A相邻的第二搅拌室44A,第一搅拌室43A和第二搅拌室44A与显影辊室42A相邻。此外,在显影辊室42A中设置层厚度调节部件45,从而(例如)当将显影剂容器盖41B安装在显影剂容器本体41A上时,调节显影辊42表面上的显影剂层的厚度。
利用(例如)间隔壁41C将第一搅拌室43A和第二搅拌室44A分开。虽然未在图中示出,但是在间隔壁41C的纵向方向(即,显影装置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设有开口,使得第一搅拌室43A和第二搅拌室44A彼此连通,由此,第一搅拌室43A和第二搅拌室44A便形成了循环搅拌室(43A+44A)。
在显影辊室42A中,显影辊42被布置为面向电子照相感光体10。虽然未在图中示出,但是显影辊42包括具有磁性的磁辊(固定磁铁)以及设在磁辊外侧的套筒。在第一搅拌室43A中,凭借磁辊的磁力,显影剂被吸附至显影辊42的表面上,并且被输送至显影区域。显影辊42的辊轴被显影剂容器本体41A可旋转地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显影辊42和电子照相感光体10以相同的方向旋转,从而在其相对的部分中,以与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吸附至显影辊42的表面上的显影剂被输送至显影区域。
此外,将偏压电源(未示出)连接至显影辊42的套筒上以施加显影偏压。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施加通过将交流分量(AC)叠加至直流分量(DC)上而产生的偏压,以使得将交变电场施加至显影区域。
此外,在第一搅拌室43A和第二搅拌室44A中,分别布置了第一搅拌部件43(搅拌和输送部件)和第二搅拌部件44(搅拌和输送部件),从而在搅拌的条件下输送显影剂。第一搅拌部件43包括沿显影辊42的轴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以及以螺旋状固定在旋转轴外周的搅拌输送刀片(突起部分)。相似地,第二搅拌部件44包括第二旋转轴和搅拌输送刀片(突起部分)。搅拌部件由显影剂容器本体41A可旋转地支持。布置第一搅拌部件43和第二搅拌部件44,使得通过它们的旋转来反方向输送位于第一搅拌室43A中的显影剂和位于第二搅拌室44A中的显影剂。
此外,将补充输送通道46的一端沿纵向连接至第二搅拌室44A的一端,从而将包含补充调色剂和补充载体的补充显影剂供应至第二搅拌室44A。此外,将包含补充显影剂的补充显影剂容器47连接至补充输送通道46的另一端。
通过补充输送通道46,将补充显影剂从补充显影剂容器(调色剂盒)47供应至显影装置40(第二搅拌室44A)。
-转印装置-
第一转印装置51和第二转印装置52分别为(例如):使用带、辊、膜或者橡胶刀片的接触式转印充电器,或者已知的转印充电器,例如利用电晕放电的栅格转印充电器或电晕充电器。
-中间转印体-
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体50(例如)包括环形带,其由厚度为大于或等于30μm且小于或等于80μm的基材层91、以及布置在基材层91的外侧并且厚度为大于或等于5μm且小于或等于70μm的最外层92形成的层压体所构成。
作为最外层92,可以使用包含树脂材料和氟碳树脂颗粒的层。因此,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外表面)包含树脂材料和氟碳树脂颗粒。
在图2中,参照数字93表示氟碳树脂颗粒。
下面对中间转印体50的构成材料和特征进行说明。
首先对最外层92进行说明。
最外层92包含树脂材料、氟碳树脂颗粒、以及(如有需要)诸如导电剂等其它添加剂。
取决于带的厚度,树脂材料的杨氏模量优选为大于或等于3500MPa,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4000MPa,因为这满足了带的机械性能。对树脂材料没有限定,只要其满足上述杨氏模量即可。树脂材料的例子包括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醚-醚-酯树脂、聚芳酯树脂、聚酯树脂、以及包含加强材料的聚酯树脂。
在根据JIS K7127(1999)通过拉伸试验而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初始应变区域内,画出曲线的切线,由该切线的斜率来确定杨氏模量。利用条状试样(宽6mm、长130mm)和1号哑铃,在500mm/分钟的试验速度和设定为带体厚度的厚度下进行测定。
在这些树脂材料中,聚酰亚胺树脂是有利的。聚酰亚胺树脂为杨氏模量高的材料,因此在驱动时(支持辊、清洁刀片等的应力)与其它树脂相比会产生较少的变形,从而形成几乎不引起图像缺陷(例如色移)的中间转印体(带)。
聚酰亚胺树脂的例子包括聚酰胺酸(其是四羧酸二酐和二胺化合物的聚合物)的酰亚胺化产物。具体来说,聚酰亚胺树脂是通过(例如)将聚酰胺酸酰亚胺化而制得的,所述各个聚酰胺酸通过等摩尔量的四羧酸二酐和二胺化合物在溶剂中的聚合反应而被制备为聚酰胺酸溶液。
四羧酸二酐的例子包括由下列通式(I)所表示的那些化合物。
通式(I)
在通式(I)中,R为四价有机基团,例如芳香族基团、脂族基团、脂环族基团、芳香族基团与脂肪族基团的组合、或者具有取代基的这些基团。
四羧酸二酐的具体例子包括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2,3,3′,4-联苯四羧酸二酐、2,3,6,7-萘四羧酸二酐、1,2,5,6-萘四羧酸二酐、1,4,5,8-萘四羧酸二酐、2,2′-双(3,4-二羧基苯基)磺酸二酐、3,4,9,10-芘四甲酸二酐、双(3,4-二羧基苯基)醚二酐、乙烯四羧酸二酐等。
二胺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包括4,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3′-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3′-二氯联苯胺、4,4′-二氨基二苯基硫醚、3,3′-二氨基二苯基砜、1,5-二氨基萘、间苯二胺、对苯二胺、3,3′-二甲基-4,4′-联苯二胺、联苯胺、3,3′-二甲基联苯胺、3,3′-二甲氧基联苯胺、4,4′-二氨基二苯基砜、4,4′-二氨基二苯基丙烷、2,4-双(β-氨基-叔丁基)甲苯、双(对-β-氨基-叔丁基苯基)醚、双(对-β-甲基-δ-氨苯基)苯、双-对-(1,1-二甲基-5-氨基-双环胺)苯、1-异丙基-2,4-间苯二胺、间二甲苯二胺、对二甲苯二胺、二(对氨基环己基)甲烷、己二胺、庚二胺、辛二胺、壬二胺、癸二胺、精胺(diaminopropyltetramethylene)、3-甲基庚二胺、4,4-二甲基庚二胺、2,11-二氨基十二烷、1,2-双-3-氨基丙氧基乙烷、2,2-二甲基丙二胺、3-甲氧基己二胺、2,5-二甲基庚二胺、3-甲基庚二胺、5-甲基壬二胺、2,17-二氨基二十碳烷、1,4-二氨基环己烷、1,10-二氨基-1,10-二甲基癸烷、1,2-二氨基十八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哌嗪、H2N(CH2)3O(CH2)2O(CH2)NH2、H2N(CH2)3S(CH2)3NH2、H2N(CH2)3N(CH3)2(CH2)3NH2等。
在四羧酸二酐和二胺的聚合反应中,从溶解度等的角度考虑,优选将极性溶剂(有机极性溶剂)用作溶剂。作为极性溶剂,可以使用N,N-二烷基酰胺。其具体的例子包括分子量低的N,N-二烷基酰胺,例如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乙基甲酰胺、N,N-二乙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氧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六甲基磷三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吡啶、环丁砜、二甲基环丁砜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以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方式使用。
基于最外层的总成分,聚酰亚胺树脂的含量为(例如)大于或等于10质量%且小于或等于80质量%,优选为大于或等于20质量%且小于或等于75质量%,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40质量%且小于或等于70质量%。
这些聚酰亚胺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以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的形式使用。
除了聚酰亚胺树脂以外,在不影响防粘性的保持的范围内,还可以组合其它树脂材料。其它树脂的例子包括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醚-醚-酯树脂、聚芳酯树脂、聚酯树脂、包含加强材料的聚酯树脂等。
现对氟碳树脂颗粒进行说明。
氟碳树脂颗粒的例子包括四氟乙烯树脂、三氟氯乙烯树脂、六氟丙烯树脂、氟乙烯树脂、偏二氟乙烯树脂、二氯二氟乙烯树脂、以及它们的共聚物的颗粒。
在这些树脂中,对于所述氟碳树脂颗粒来说,有利的是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烯树脂“P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FEP)和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
氟碳树脂颗粒作为一次颗粒、具有二次粒径(优选为小于或等于1μm,更优选为小于或等于0.5μm)的二次颗粒、或者它们的混合物而被包含。
这表示,氟碳树脂颗粒作为一次颗粒、二次颗粒(至少两种一次颗粒的凝集体)、或者它们的混合物而被包含和分散,并且至少凝集颗粒的二次粒径在上述范围之内,即,氟碳树脂颗粒在凝集被抑制的情况下分散。
氟碳树脂颗粒的一次粒径(未凝集时的粒径)为大于或等于0.1μm且小于或等于0.3μm。
氟碳树脂颗粒的一次粒径和二次粒径均可通过以下步骤来确定:从最外层制得试样,利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在(例如)×5000的放大率下观察所述样品,以测定在一次颗粒或凝集颗粒状态下的各个氟碳树脂颗粒的最大直径,并对50个颗粒的最大直径进行平均。此外,利用SEM(JSM-6700F,由JEOL公司制造)在5kV的加速电压下观察二次电子图像。
基于最外层的总成分,氟碳树脂颗粒的含量为(例如)大于或等于1质量%且小于或等于50质量%,优选为大于或等于2质量%且小于或等于45质量%,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3质量%且小于或等于40质量%。
氟碳树脂颗粒的类型可以为一种,或者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组合。
为了使氟碳树脂颗粒以上面所述的方式分散(包含),例如可以将氟化接枝聚合物用作分散剂。
作为氟化接枝聚合物,可以使用在分子链的一端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大分子单体与具有氟代烷基的聚合性氟化单体所形成的共聚物。
氟化接枝聚合物的具体例子包括由以下大分子单体和以下氟化单体所构成的各接枝共聚物:所述大分子单体包括(例如)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化合物等的聚合物或共聚物;所述氟化单体包括(例如)甲基丙烯酸全氟烷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全氟烷基酯等。
就氟化接枝聚合物中的氟含量而言,大分子单体和聚合性氟化单体的聚合比为(例如)大于或等于10质量%且小于或等于50质量%,优选为大于或等于10质量%且小于或等于40质量%,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10质量%且小于或等于30质量%。
就数量平均分子量而言,氟化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量为(例如)大于或等于5,000且小于或等于20,000,优选为大于或等于5,000且小于或等于17,500,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5,000且小于或等于12,000。
基于氟碳树脂颗粒,氟化接枝聚合物的量为(例如)大于或等于0.1质量%且小于或等于10质量%。
现对导电剂进行说明。
作为导电剂,可以使用导电性(例如,体积电阻率为107Ω·cm,这同样适用于下文的描述)粉末或者半导电性(例如,体积电阻率大于或等于107Ω·cm且小于或等于1013Ω·cm,这同样适用于下文的描述)粉末(包括一次粒径小于10μm、优选为小于或等于1μm的颗粒)。
导电剂的例子包括但不特别限于:炭黑(如柯琴黑、乙炔黑、具有氧化表面的炭黑等)、金属(如铝、镍等)、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钇、氧化锡等)、离子性导电材料(如钛酸钾、LiCl等)、导电性聚合物(如聚苯胺、聚吡咯、聚砜、聚乙炔等)。
根据用途来选择导电剂,但从电阻随时间的稳定性、以及抑制由转印电压引起的电场浓度对于电场依存性的角度考虑,优选pH小于或等于5(优选pH小于或等于4.5,更优选pH小于或等于4.0)的氧化炭黑,例如,使表面具有羧基、醌基、内酯基或者羟基的炭黑。此外,从赋予电耐久性的角度考虑,导电剂优选为导电性聚合物(例如聚苯胺)。
基于最外层的总成分,导电剂的含量为(例如)大于或等于1质量%且小于或等于50质量%,优选为大于或等于2质量%且小于或等于40质量%,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4质量%且小于或等于30质量%。
这些导电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以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形式使用。
接下来对基材层91进行说明。
基材层91包括树脂材料。如果需要,基材层91还包括导电剂。
现对树脂材料进行说明。
取决于带的厚度,树脂材料的杨氏模量优选为大于或等于3500MPa,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4000MPa,因为这满足了带的机械性能。对树脂材料没有限定,只要其满足上述杨氏模量即可。树脂材料的例子包括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醚-醚-酯树脂、聚芳酯树脂、聚酯树脂、以及包含加强材料的聚酯树脂。
在根据JIS K7127(1999)通过拉伸试验而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初始应变区域内,画出曲线的切线,由该切线的斜率确定杨氏模量。利用条状试样(宽6mm、长130mm)和1号哑铃,在500mm/分钟的试验速度和设定为带体厚度的厚度下进行测量。
在这些树脂材料中,聚酰亚胺树脂是有利的。聚酰亚胺树脂为杨氏模量高的材料,因此在带的旋转驱动时,与其它树脂相比会产生较少的变形。当最外层92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时,相当于与最外层92接触的下层的基材层91也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因此可以提高最外层92与作为下层而设置的基材层91之间的附着力,由此抑制了层之间的分离。
关于聚酰亚胺树脂,可以使用与最外层92所使用的树脂相同的那些树脂。
现对导电剂进行描述。
同样,作为导电剂,可以使用与最外层92所使用的导电剂相同的那些导电剂。
接下来对中间转印体50的特征进行说明。
就常用对数值而言,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外表面)的表面电阻率优选为大于或等于9(Log Ω/□)且小于或等于13(Log Ω/□),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10(Log Ω/□)且小于或等于12(Log Ω/□)。
测量表面电阻率的方法如下。根据JIS K6911,利用圆形电极(例如,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制造的Hiresta-IP“UR Probe”)进行测定。
就常用对数值而言,整个中间转印体50的体积电阻率优选为大于或等于8(Log Ω/cm)且小于或等于13(Log Ω/cm)。
根据JIS K6911,利用圆形电极(例如,Mitsubishi ChemicalCorporation制造的Hiresta-IP“UR Probe”)测量体积电阻率。
上文描述了由包括基材层91和最外层92的两层层压体所构成的中间转印体50,但其构造不限于此。中间转印体50可以由两层或更多层的层压体(例如,在最外层92与基材层91之间设置中间层,或者基材层91由两层或更多层的层压体构成)构成,只要其包括含有树脂和氟碳树脂颗粒的层作为最外层92即可。
中间转印体50可以由包含树脂和氟碳树脂颗粒的单层构成。
-感光体清洁装置-
将感光体清洁装置70构造为包括(例如)外壳71和布置成从外壳71向外伸出的清洁刀片72。
清洁刀片72可以被支持在外壳71的一端,或者可以利用支持部件(支架)来独立地支持清洁刀片72。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对被支持在外壳71一端的清洁刀片72进行描述。
现对清洁刀片72进行说明。
清洁刀片72包括沿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板状体,并且清洁刀片72布置在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旋转方向(箭头a)的上游侧,从而使清洁刀片72的顶端在施加压力的同时与电子照相感光体10接触。
作为清洁刀片72的构成材料,可以使用聚氨酯橡胶、有机硅橡胶、氟橡胶、丙烯橡胶和丁二烯橡胶。其中,聚氨酯橡胶是有利的。
对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其用于(例如)形成普通的聚氨酯即可。其例子包括由多元醇(例如聚己二酸亚乙基酯或聚己酸内酯的聚酯多元醇)和异氰酸酯(例如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形成的聚氨酯预聚合物;以及利用交联剂(例如1,4-丁二醇、三羟甲基丙烷、或乙二醇,或者它们的混合物)作为原料而制备的聚氨酯。
-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
如图3所示,将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54构造为包括(例如)外壳55、布置成从外壳55伸出的第一清洁刀片56、以及布置成从外壳55伸出的第二清洁刀片57。
第一清洁刀片56沿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布置在(例如)第二清洁刀片57的上游。即,第二清洁刀片57沿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布置在(例如)第一清洁刀片56的下游。
第一清洁刀片56和第二清洁刀片57可以在外壳55的一端被支持,或者可以利用支持部件(支架)来独立地支持。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对被外壳55所支持的第一清洁刀片56和第二清洁刀片57进行描述。
第一清洁刀片56包括(例如)沿中间转印体5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体,并且第一清洁刀片56被布置成与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接触,从而使顶端指向与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具体来说,布置第一清洁刀片56,(例如)使得其顶端指向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箭头a)的上游,并且到达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
第二清洁刀片57包括(例如)沿中间转印体5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体,并且第二清洁刀片57布置成与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接触,从而使得其顶端指向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具体来说,布置第二清洁刀片57,(例如)使得其顶端指向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箭头a)的上游,并且接触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
此外,布置第二清洁刀片57,(例如)使得在顶端厚度方向上的相对面中,使面向中间转印体50表面的面与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接触(即,面接触)。
作为第一清洁刀片56和第二清洁刀片57的构成材料,可以使用与感光体清洁装置70的清洁刀片72中所列举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接下来,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的图像处理(成像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中,(例如)首先使电子照相感光体10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与此同时,通过充电装置20对其充电。
通过曝光装置30对电子照相感光体10(其表面已经被充电装置20充电)进行曝光,以在该表面上形成潜像。
当电子照相感光体10中形成潜像的部分接近显影装置40时,在显影装置40中,磁性刷(其包含在显影辊42的表面上形成的显影剂)与电子照相感光体10接触,由此使调色剂附着至潜像,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
当电子照相感光体10(其上已形成有调色图像)进一步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时,调色剂图像通过第一转印装置51而被转印至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外表面)。
当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中间转印体50时,通过记录纸供应装置53将记录纸P供应至第二转印装置52,并且通过第二转印装置52,将已被转印至中间转印体50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纸P。结果,在记录纸P上形成了调色剂图像。
通过定影装置80将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P上。
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50之后,利用感光体清洁装置70的清洁刀片72将残留在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和放电产物清除。之后,再次利用充电装置20对电子照相感光体10(转印后所残留的调色剂和放电产物已被清洁装置70清除)进行充电,并且之后利用曝光装置30对其曝光,以形成潜像。
另一方面,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50之后,利用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54的第二清洁刀片57和第一清洁刀片56一起将残留在中间转印体50表面上的调色剂等清除。之后,通过第一转印装置51将调色剂图像再次转印至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转印后所残留的调色剂等已被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54清除)。
在上文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中,由于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被构造为包含树脂材料和氟碳树脂颗粒,因此,氟碳树脂颗粒暴露在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中,从而形成这样的状况:其中,在反复进行的成像过程的早期阶段显示出了防粘性(参照图4A)。因此,提高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50转印至记录纸P的效率。
然而,当在反复进行的成像过程中使用清洁刀片(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为第一清洁刀片56或第二清洁刀片57)来清洁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时,暴露在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中的氟碳树脂颗粒可能由于清洁时的机械负荷而破碎或者分离。由于清洁刀片对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压力,所述破碎或者分离的氟碳树脂颗粒附着在由于氟碳树脂颗粒的破碎或者分离而在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中形成的凹陷部分的周围并在该周围延伸。结果,颗粒可能延伸至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由此,在中间转印体50表面上的凹陷部分的周围,以及沿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在凹陷部分的上游侧形成了氟碳树脂膜(参照图4B)。
在利用包含调色剂(其含有调色剂颗粒和加入到调色剂颗粒中的无机颗粒)的显影剂进行显影之后,将通过显影剂而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从电子照相感光体10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体50,之后从中间转印体50二次转印至记录纸P。在二次转印之后,当中间转印体50到达与清洁刀片(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为第一清洁刀片56或第二清洁刀片57)的顶端接触的区域时,清洁刀片将残留在中间转印体50表面上的调色剂清除掉。这时,转印残留调色剂留在清洁刀片的顶端,由此形成调色剂的累积。累积物包含作为外部添加剂而加入的无机颗粒。
在这种状态下,当氟碳树脂颗粒在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中发生破碎或者分离时,在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中形成了凹陷,并且作为外部添加剂而加入的无机微粒从凹陷及其周围滑脱清洁刀片,并附着至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这时,认为作为外部添加剂而加入的无机颗粒进入了在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中形成的凹陷中,并且被在凹陷周围以及沿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在凹陷上游侧形成的氟碳树脂膜保持(参照图4C)。
此外,通过如下无机颗粒在中间转印体50上形成微细凹凸:所述无机颗粒进入在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中形成的凹陷中,并且被在凹陷周围以及沿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在凹陷上游侧形成的氟碳树脂膜保持,由此降低了与被转印至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调色剂图像)的接触面积。结果,显示并保持了防粘性。
在图4A至图4C中,参考数字93是指氟碳树脂颗粒;参考数字93A是指通过氟碳树脂颗粒的破碎或分离而形成的凹陷;参考数字94是指氟碳树脂膜;并且参考数字95是指无机颗粒。
因此,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中,保持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50转印至记录纸P(记录介质的例子)的效率。
特别是,在应用转印效率易于降低的小直径调色剂(例如,体积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2.0μm且小于或等于6.5μm的调色剂)方面,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是有效的。这是因为,小直径调色剂随着直径的减小,每个调色剂颗粒的带电量减少,因此对图像承载体的静电附着力减小,而对中间转印体50的非静电附着力(例如范德华力,即分子间力)增加,由此,与使用大直径的调色剂相比,易于使通过转印电场进行的转印更加困难。
此外,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包括两个清洁刀片,即第一清洁刀片56和第二清洁刀片57作为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54的清洁刀片。
这里,从对中间转印体50表面的清洁性能的角度考虑,将清洁刀片布置成与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接触,使得顶端指向与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在下文中,将这种布置方式称为“刮板方式”)。
另一方面,从保持中间转印体50表面的防粘性的角度考虑,使中间转印体50表面中保持无机颗粒(其附着于氟碳树脂,并且作为外部添加剂而加入)的氟碳树脂的面积尽可能地大。为了实现该条件,提高了清洁刀片对中间转印体50表面的压力。
然而,当提高以刮板方式布置的清洁刀片的压力时,可能会出现刀片毛刺。
因此,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中,除了按刮板方式布置第一清洁刀片56以实现对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的高清洁性能之外,还设置第二清洁刀片57,其沿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布置在第一清洁刀片56的下游侧,从而在第二清洁刀片57的顶端指向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的状态下与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接触(在下文中,将这种布置方式称为“擦拭器方式”)。
以擦拭器方式布置的第二清洁刀片57即使在提高对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的压力时也不会产生刀片毛刺。因此,为了提高保持无机颗粒(其附着于氟碳树脂膜,并且作为外部添加剂而加到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的氟碳树脂膜的面积,可以提高压力(例如,第二清洁刀片57的压力为大于或等于2gf/mm且小于或等于5gf/mm,而第一清洁刀片56的压力为大于或等于1gf/mm且小于或等于3gf/mm)。
也就是说,可以提高第二清洁刀片57对中间转印体50的表面的压力,使得由以擦拭器方式布置的第二清洁刀片57所形成的氟碳树脂膜的面积(参照图5B)大于由以刮板方式布置的第一清洁刀片56所形成的氟碳树脂膜的面积(参照图5A)。
在图5A和图5B中,参考数字93A是指通过氟碳树脂颗粒的破碎或分离而形成的凹陷,参考数字94是指氟碳树脂膜。
因此,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中,布置两个清洁刀片,即第一清洁刀片56和第二清洁刀片57作为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54的清洁刀片。在这种情况下,与只提供第一清洁刀片56的情况相比,保持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50转印至记录纸P(记录介质的例子)的效率。
另外,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中,利用包含以下调色剂的显影剂进行显影:所述调色剂含有从外部加入到调色剂颗粒中的润滑剂颗粒和无机颗粒。在这种情况下,与未从外部加入润滑剂颗粒的情况相比,保持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50转印至记录纸P(记录介质的例子)的效率。
由于没有从外部供应中间转印体50的氟碳树脂颗粒(通过氟碳树脂颗粒的破碎或分离而形成的氟碳树脂膜),因此经过反复的成像过程,氟碳树脂颗粒的量逐渐减少。
因此,利用包含以下调色剂的显影剂进行显影:所述调色剂含有从外部加入到调色剂颗粒中的无机颗粒和润滑剂颗粒。在这种情况下,润滑剂颗粒在清洁刀片的顶端(在该顶端的累积物)被细微地破碎,因此如同无机颗粒那样,认为润滑剂颗粒进入了中间转印体50表面中的凹陷中,并且被在凹陷周围形成的以及沿中间转印体50的旋转方向在凹陷上游侧形成的氟碳树脂膜保持。结果,如同氟碳树脂一样,破碎的润滑剂颗粒的润滑成分可以用来保持附着于其上的无机颗粒。
因此,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中,利用包含以下调色剂的显影剂进行显影:所述调色剂含有从外部加入到调色剂颗粒中的润滑剂颗粒和无机颗粒。在这种情况下,与未从外部加入润滑剂颗粒的情况相比,保持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50转印至记录纸P(记录介质的例子)的效率。
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的构造不限于上文所描述的构造。例如,为了使残留调色剂具有均一的极性,并且有利于利用清洁刷等进行清洁,可以在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周围设置第一除电装置,使其沿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旋转方向布置在第一转印装置51的下游侧和感光体清洁装置70的上游侧。此外,为了消除电子照相感光体10表面的电流,可以沿电子照相感光体10的旋转方向在感光体清洁装置70的下游侧和充电装置20的上游侧布置第二除电装置。
此外,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的构造不限于上文所描述的构造,可以利用已知的构造。例如,可以采用将电子照相感光体10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直接转印至记录纸P的模式,或者可以使用串联型成像装置。
例子
下面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份”和“%”分别代表“质量份”和“质量%”。
[显影剂1]
(聚酯树脂(A1)和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1)的制备)
将15摩尔份的聚氧乙烯(2,0)-2,2-双(4-羟苯基)丙烷、85摩尔份的聚氧丙烯(2,0)-2,2-双(4-羟苯基)丙烷、10摩尔份的对苯二甲酸、67摩尔份富马酸、3摩尔份的琥珀酸正十二烯基酯、20摩尔份偏苯三酸、以及0.05摩尔份(相对于这些酸组分(对苯二甲酸、琥珀酸正十二烯基酯、偏苯三酸和富马酸)的总摩尔数)二丁基氧化锡置于加热干燥过的双颈烧瓶中,并且通过向该烧瓶中引入氮气来保持惰性气氛,之后进行加热。然后,在150℃至230℃下进行共缩聚合反应12小时至20小时。之后,在210℃至250℃下逐步使压力降低,从而合成聚酯树脂(A1)。该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65,000,并且玻璃转化温度Tg为65℃。
将3,000质量份的所得聚酯树脂、10,000质量份离子交换水、以及90质量份作为表面活性剂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置于高温高压乳化装置(Cavitron CD1010,孔口:0.4mm)的乳化罐中,并通过加热至130℃来使所得混合物熔融。之后,以3L/m的流速旋转10,000次使该混合物在110℃下分散30分钟,并使其通过冷却罐。回收无定形树脂颗粒分散液(高温高压乳化装置(Cavitron CD1010,孔口:0.4mm)),以制得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1)。
(聚酯树脂(B1)和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b1)的制备)
将45摩尔份的1,9-壬二醇、55摩尔份十二烷二羧酸和0.05摩尔份作为催化剂的二丁基氧化锡置于加热干燥过的三颈烧瓶中,并且通过减压操作用氮气来置换烧瓶中的空气,从而建立惰性气氛。之后,在180℃下机械搅拌所得混合物2小时,然后在减压条件下逐步加热至230℃,并搅拌5小时。当达到粘性状态之后,通过空气冷却来使反应终止,以合成聚酯树脂(B1)。该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25,000,并且熔融温度Tm为73℃。
之后,在与制备聚酯树脂分散液(a1)相同的条件下,利用高温高压乳化装置(Cavitron CD1010,孔口:0.4mm)制备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b1)。
(着色剂颗粒分散液的制备)
·青色颜料(由Dainichiseika Color & Chemicals Mfg.Co.株式会社生产,颜料蓝15:3(铜酞菁)):1000质量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 SC(由Dai-ichi Kogyo Seiyaku株式会社生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由Wako Pure ChemicalIndustries株式会社生产):150质量份
·离子交换水:4000质量份
将这些组分混合、溶解,并且利用高压冲击式分散机Ultimaizer(HJP30006,由Sugino Machine公司生产)使其分散1小时,从而制得包含分散在其中的着色剂(青色颜料)颗粒的着色剂颗粒分散液。该着色剂颗粒分散液中的着色剂(青色颜料)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15μm,浓度为20%。
(防粘剂颗粒分散液的制备)
·蜡(WEP-2,由NOF株式会社生产):100质量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 SC(由Dai-ichi Kogyo Seiyaku株式会社生产):2质量份
·离子交换水:300质量份
·脂肪酸酰胺蜡(Neutron D,由Nippon Fine Chemical株式会社生产):100质量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urex R,由NOF株式会社生产):2质量份
·离子交换水:300质量份
将这些组分加热至95℃,并且利用均化器(Ultra-Turrax T50,由IKA Works公司制造)将其分散,之后利用压力排出型Gorin均化器(由Gorin公司制造)将其分散,从而制得包含分散在其中的防粘剂颗粒(体积平均粒径为200nm)的防粘剂颗粒分散液(1)(防粘剂的浓度:20质量%)。
(调色剂颗粒1的形成)
·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1):340质量份
·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b1):160质量份
·着色剂颗粒分散液:50质量份
·防粘剂颗粒分散液:60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溶液:10质量份
·0.3M硝酸水溶液:50质量份
·离子交换水:500质量份
将这些组分置于圆形不锈钢烧瓶中,利用均化器(Ultra-TurraxT50,由IKA Works公司制造)将其分散,之后在加热油浴中加热至42℃,并且保持30分钟。此外,提高加热油浴的温度,并将该混合物在58℃下保持30分钟。当确认形成了凝集颗粒之后,另外加入100质量份的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1),并将所得混合物进一步保持30分钟。
之后,以总溶液的3%的比例加入次氨基三乙酸钠盐(Chelest 70,由Chubu Chelest Corporation生产)。之后,缓慢加入1N氢氧化钠水溶液直至pH达到7.2,在搅拌的条件下将该混合物加热至85℃,之后保持3.0小时。之后,将反应产物过滤,用离子交换水清洗,并且利用真空干燥机干燥,从而制得调色剂颗粒1。
利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粒径进行测定,结果,体积平均粒径D50为4.5μm,并且粒度分布指数GSD为1.22。
(调色剂1的形成)
首先,将3质量份的二氧化硅颗粒(“Fumed Silica RX50”,由Nippon Aerosil株式会社生产,体积平均粒径40nm)加入到100质量份的调色剂颗粒1中,然后利用5升Henschel混合器以30m/s的圆周速度混合15分钟。之后利用45μm开孔的筛子去除粗颗粒,从而制得调色剂1。
(显影剂1的形成)
首先,将100份的铁素体颗粒(由Powdertech公司生产,平均粒径50μm)和1.5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由Mitsubishi Rayon株式会社生产,分子量95,000,分子量为10,000或以下的组分的比例:5%)与500份的甲苯一起置于压力捏合机中,之后在室温下搅拌并混合15分钟。之后,在减压混合的条件下加热至70℃以将甲苯蒸馏掉,之后将残留物冷却,并用105μm的筛子分级,从而制得树脂涂覆的铁素体载体。
将所得的树脂涂覆的铁素体载体与调色剂1混合,从而形成调色剂浓度为7重量%的显影剂1(双组分静电潜像显影剂)。
[显影剂2]
采用与形成显影剂1中相同的方法来形成调色剂颗粒2。
接下来,将3质量份的二氧化硅颗粒(“Fumed Silica RX50”,由Nippon Aerosil株式会社生产,体积平均粒径40nm)和0.5质量份的硬脂酸锌颗粒(体积平均粒径5μm)加入到100质量份的调色剂颗粒1中,之后利用5升Henschel混合器以30m/s的圆周速度混合15分钟。然后利用45μm开孔的筛子去除粗颗粒,从而制得调色剂2。
之后,采用调色剂2通过与显影剂1相同的方法来形成显影剂2。
[中间转印带1]
(用于形成基材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首先,将固体含量比为8质量%的炭黑(SPECIAL Black 4,由Evonik Degussa Japan公司生产)加入到含有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和对苯二胺(PDA)的在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中形成的聚酰胺酸溶液(U Imide KX,由Unitika公司生产,固体含量20质量%)中,之后利用气流粉碎分散机(Geanus PY,由Geanus公司制造)进行分散(200N/mm2,5次)。使所得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胺酸溶液通过20μm的不锈钢网孔,以去除杂质和炭黑凝集体。此外,在搅拌的条件下进行真空脱泡15分钟,以形成最终溶液。将此溶液用作用于形成基材层的涂布液。
(最外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备)
-分散有炭黑的聚酰胺酸溶液的制备-
首先,将固体含量比为15质量%的炭黑(SPECIAL Black 4,由Evonik Degussa Japan公司生产)加入到含有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和对苯二胺(PDA)的在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中形成的聚酰胺酸溶液(U Imide KX,由Unitika公司生产,固体含量20质量%)中,之后利用气流粉碎分散机(Geanus PY,由Geanus公司制造)进行分散(200N/mm2,5次)。使所得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胺酸溶液通过20μm的不锈钢网孔,以去除杂质和炭黑凝集体。此外,在搅拌的条件下进行真空脱泡15分钟,以形成最终溶液。
-分散有氟碳树脂颗粒的聚酰胺酸溶液的制备-
首先制备含有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和对苯二胺(PDA)的在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中形成的聚酰胺酸溶液(U Imide KX,由Unitika公司生产,固体含量20质量%)。
接下来,将固体含量比为50质量%的并且一次粒径为0.2μm的PTFE颗粒与固体含量比为2质量%的氟碳树脂颗粒分散剂(S-386,由AGC Seimi Chemical公司生产)混合,之后利用气流粉碎分散机(Geanus PY,由Geanus公司生产)进行分散(200N/mm2,5次)。
使所得的分散有氟碳树脂颗粒的聚酰胺酸溶液通过20μm的不锈钢网孔,以去除杂质和PTFE凝集体。
此外,在搅拌的条件下进行真空脱泡15分钟,以形成最终溶液。
-混合溶液的制备-
利用旋转搅拌器将500质量份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胺酸溶液与500质量份的分散有氟碳树脂颗粒的聚酰胺酸溶液混合,从而制得混合溶液。
(中间转印带的形成)
准备外径为600mm、壁厚为8mm、长为900mm SUS304制圆筒。利用相同的SUS材料制作厚度为8mm、具有能够使其嵌入所述圆筒的外径、并具有4个直径为150mm的通风孔的盘,将该盘嵌入圆筒的两端,并焊接到圆筒上,从而形成芯体。利用氧化铝颗粒对该芯体的外周面进行喷砂处理,从而进行粗糙化以使Ra达到0.4μm。
接下来,将有机硅防粘剂(商品名:Sepa-Coat,由Shin-EtsuChemical公司生产)涂布至芯体的外周面,之后在300℃下烘烤1小时。
接下来,将用于形成基材层的涂布液涂布至芯体的外周面,以形成第一成膜树脂溶液的涂膜。
这里,利用螺旋涂布法来涂布用于形成基材层的涂布液。
作为涂布条件,将用于形成基材层的涂布液以20ml/分钟的量从流下装置的喷嘴中喷出,并且使芯体以20rpm旋转,其中所述流下装置包括Mohno-泵,该泵与至包含15L用于形成基材层的涂布液的容器连接。使喷出的用于形成基材层的涂布液附着于芯体上,之后将刀片压至芯体的表面,并使刀片以210mm/分钟的速率沿芯体的轴向运动。将厚度为0.2mm的不锈钢板加工成宽20mm、长50mm,从而制成所述刀片。此外,涂布宽度为沿轴向从距离芯体一端10mm的位置至距离另一端10mm的位置。涂布后,使芯体继续旋转5分钟以去除涂膜表面上的螺旋线。
结果,形成了厚度为160μm的基材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涂膜。该厚度相当于33μm的成品厚度。
之后,在芯体以10rmp旋转的同时将其置于180℃的干燥炉中,以将基材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涂膜干燥20分钟。结果,形成了基材层薄膜。
接下来,将最外层形成用涂布液涂布至基材层薄膜的外周面,从而形成最外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涂膜。
这里,采用与涂布基材层形成用涂布液相同的方法,对最外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然而,作为涂布条件,从喷嘴中喷出的量为40ml/min,并且涂布宽度为沿轴方向从距离芯体一端10mm的位置至距离另一端10mm的位置。涂布后,使芯体继续旋转5分钟以去除涂膜表面上的螺旋线。
结果,形成了厚度为300μm的最外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涂膜。该厚度相当于67μm的成品厚度。
之后,在芯体以10rmp旋转的同时将其置于185℃的干燥炉中,以将最外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涂膜干燥30分钟。结果,形成了最外层薄膜。
接下来,将芯体从旋转台上分离,并将其垂直置于加热炉中,在该加热炉中,在200℃下和300℃下分别进行加热反应30分钟,从而干燥基材层涂膜和最外层涂膜中的残余溶剂,同时进行亚胺化反应。
之后,将包括基材层和最外层的层压体从芯体上分离,从而制得环形带。
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切开所得环形带,并且从两端切除多余部分,以形成两个宽度为360mm的环形带。利用刻度盘指示器在轴方向上的5个位置和圆周方向上的10个位置(即,总共50个位置)处测量厚度。结果,总厚度为100μm。
将所得环形带用作中间转印带1。
[实施例1]
将Fuji Xerox株式会社制造的“700 Digital Color Press”作为中间转印型成像装置,用显影剂1填充显影装置,并且安装中间转印带1。
中间转印型成像装置具有以刮板方式布置的清洁刀片(对中间转印体的压力:3gf/mm)作为用于中间转印带的清洁装置。
[实施例2]
通过沿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在以刮板方式布置的清洁刀片的下游侧以擦拭器方式布置清洁刀片,从而对实施例1中所制得的中间转印型成像装置进行改造。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中所制得的中间转印型成像装置中,用显影剂2代替显影剂1来填充显影装置。
[评价]
利用各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型成像装置来评价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至记录纸的效率。结果在表1中示出。
通过计算二次转印部分下游的中间转印带上的转印残留图像的重量,以及转印之前调色剂图像的重量,对转印效率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中,由于中间转印带上的转印残留图像的调色剂量非常小,因此将转印残留图像转印至胶带,并测定已转印的图像的密度。利用预先确定好的密度与调色剂的量之间的关系式来计算调色剂的量。
具体来说,通过以下表达式来计算调色剂的量:
转印效率=(转印残留图像)/(转印残留图像+已转印的图像)
表1
这些结果表明,在各实施例中,在初始阶段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显示出良好的转印效率。
还发现,与实施例1相比,在使用以擦拭器方式布置的刀片的实施例2中,在初始阶段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显示出良好的转印效率。
又发现,与实施例1相比,在使用含有以下调色剂的显影剂的实施例3中:所述调色剂包含从外部添加至调色剂颗粒中的二氧化硅颗粒和润滑剂颗粒(硬脂酸锌颗粒),在初始阶段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显示出良好的转印效率。
提供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上述描述是为了举例和说明。并非旨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明显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多种变型和修改将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实施方案为的是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多种实施方案,并且其多种变型适用于所预期的特定用途。本发明的范围旨在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形式来限定。
Claims (6)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体;
充电单元,其对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
静电潜像形成单元,其通过使所述图像承载体的充电表面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单元,其容纳有包含调色剂的静电潜像显影剂,并且利用所述显影剂使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其中所述调色剂含有调色剂颗粒和从外部加入到所述调色剂颗粒中的无机颗粒;
中间转印体,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该中间转印体上,其中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包含树脂材料和氟碳树脂颗粒;
第一转印单元,其将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
第二转印单元,其将被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以及
清洁单元,在将已被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之后,该清洁单元清洁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其中所述清洁单元包括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的清洁刀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清洁刀片包括:
第一清洁刀片,该第一清洁刀片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布置,从而使顶端指向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以及
第二清洁刀片,该第二清洁刀片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布置,从而使顶端指向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并且所述第二清洁刀片沿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一清洁刀片的下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调色剂还包含从外部加入到所述调色剂颗粒中的润滑剂颗粒。
4.一种成像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对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
通过对所述图像承载体的充电表面进行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
利用包含调色剂的静电潜像显影剂,将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所述调色剂包含调色剂颗粒和从外部加入到所述调色剂颗粒中的无机颗粒;
将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包含树脂材料和氟碳树脂颗粒;
将已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以及
在将已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之后,利用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布置的清洁刀片来清洁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方法,其中所述清洁步骤包括:
利用第一清洁刀片来第一清洁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清洁刀片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布置,从而使顶端指向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以及
利用第二清洁刀片来第二清洁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其中所述第二清洁刀片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接触布置,从而使顶端指向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并且所述第二清洁刀片沿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一清洁刀片的下游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成像方法,其中所述调色剂还包含从外部加入到所述调色剂颗粒中的润滑剂颗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32530A JP2012173357A (ja) | 2011-02-17 | 2011-02-17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2011-032530 | 2011-02-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45877A true CN102645877A (zh) | 2012-08-22 |
CN102645877B CN102645877B (zh) | 2016-05-04 |
Family
ID=46652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9744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45877B (zh) | 2011-02-17 | 2011-10-08 |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11800B2 (zh) |
JP (1) | JP2012173357A (zh) |
CN (1) | CN102645877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09402A (zh) * | 2012-11-02 | 2014-05-2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显影剂、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
CN104950648A (zh) * | 2014-03-24 | 2015-09-30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126619A (ja) * | 2012-12-25 | 2014-07-0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移動体 |
JP2014126620A (ja) * | 2012-12-25 | 2014-07-0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体 |
JP6364818B2 (ja) * | 2014-03-03 | 2018-08-0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24252B2 (ja) * | 2014-07-28 | 2018-05-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68100B2 (ja) * | 2015-05-19 | 2017-07-26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転写ベルトクリーニング制御方法 |
US10459377B2 (en) * | 2015-09-15 | 2019-10-29 | Ntn Corporation | Peeling mem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
US10268153B2 (en) * | 2017-03-23 | 2019-04-23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333445B2 (ja) * | 2017-05-19 | 2018-05-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1188011B2 (en) * | 2020-05-01 | 2021-11-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bel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13406116B (zh) * | 2021-05-21 | 2022-09-27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 一种空心涡轮叶片检测用的大容量样品承载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48952A (ja) * | 2000-11-14 | 2002-05-22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490683A (zh) * | 2002-09-24 | 2004-04-21 | 株式会社理光 | 清洗装置、套色盒、成像装置及调色剂 |
JP2004177442A (ja) * | 2002-11-25 | 2004-06-2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938652A (zh) * | 2004-12-10 | 2007-03-28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设备,润滑剂施加装置,转印装置,处理筒和墨粉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02064A (ja) * | 1995-01-30 | 1996-08-09 | Ricoh Co Ltd | 中間転写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H09302209A (ja) * | 1996-05-14 | 1997-11-25 | Teijin Chem Ltd | 樹脂組成物及びこれから成形された成形品 |
JP3611284B2 (ja) * | 1999-02-08 | 2005-0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029545A (ja) * | 2001-07-18 | 2003-01-31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138598B2 (ja) * | 2003-07-30 | 2008-08-27 | ソニーケミカル&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剥離性組成物、熱転写記録媒体及び転写性保護フィルム |
US7162179B2 (en) * | 2004-05-17 | 2007-01-09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7826786B2 (en) * | 2004-12-10 | 2010-11-02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ubricant applying device, transfer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toner |
JP2007316272A (ja) * | 2006-05-25 | 2007-12-06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中間転写体、画像形成方法 |
JP2009134152A (ja) * | 2007-11-30 | 2009-06-18 | Kyocera Mita Corp |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86093A (ja) * | 2009-02-13 | 2010-08-26 | Ricoh Co Ltd | 中間転写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る電子写真装置 |
-
2011
- 2011-02-17 JP JP2011032530A patent/JP2012173357A/ja active Pending
- 2011-08-04 US US13/198,399 patent/US8611800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0-08 CN CN201110297441.9A patent/CN10264587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48952A (ja) * | 2000-11-14 | 2002-05-22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490683A (zh) * | 2002-09-24 | 2004-04-21 | 株式会社理光 | 清洗装置、套色盒、成像装置及调色剂 |
JP2004177442A (ja) * | 2002-11-25 | 2004-06-2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938652A (zh) * | 2004-12-10 | 2007-03-28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设备,润滑剂施加装置,转印装置,处理筒和墨粉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09402A (zh) * | 2012-11-02 | 2014-05-2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显影剂、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
CN104950648A (zh) * | 2014-03-24 | 2015-09-30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CN104950648B (zh) * | 2014-03-24 | 2018-07-24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20213546A1 (en) | 2012-08-23 |
CN102645877B (zh) | 2016-05-04 |
JP2012173357A (ja) | 2012-09-10 |
US8611800B2 (en) | 2013-1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45877A (zh) |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 |
US8145106B2 (en) | Annular body, annular body stretch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2455614A (zh) | 静电潜像显影剂、成像方法和成像装置 | |
CN102636979A (zh) | 中间转印带、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制造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 |
US8831490B2 (en) | Endless belt for image-forming apparatus, endless belt unit,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 |
US8971765B2 (en) |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319545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用複層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用複層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JP4477219B2 (ja) | 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287383A (ja) | 半導電性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6073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25052A (ja) | 半導電性ベルト、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48205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円筒状部材の製造方法 | |
JP4876372B2 (ja) | カーボンブラックの精製方法 | |
JP2005099181A (ja) | 中間転写体、及び該中間転写体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30076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180775A (ja) | 現像ローラ、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1022428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50778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JP7563206B2 (ja) | 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20142B2 (ja) | 二次転写装置用の二次転写ベルト、二次転写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056158A (ja) | 静電荷像現像用キャリア、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195464A (ja) | 管状体、管状体ユニット、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8211757A (ja) | 中間転写体及び該中間転写体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011118A (ja) | 中間転写ベルト | |
JP4764771B2 (ja) | 転写評価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転写評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04 Termination date: 201710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