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6979A - 中间转印带、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制造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中间转印带、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制造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6979A
CN102636979A CN2012100273758A CN201210027375A CN102636979A CN 102636979 A CN102636979 A CN 102636979A CN 2012100273758 A CN2012100273758 A CN 2012100273758A CN 201210027375 A CN201210027375 A CN 201210027375A CN 102636979 A CN102636979 A CN 1026369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image
resin particle
spherical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737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增子健一
青户淳
久保秀贵
加藤沙亚加
新田信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36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69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名称是中间转印带、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制造中间转印带的方法。中间转印带配置来接收通过用墨粉使图像承载元件上的潜像显影而形成的墨粉图像,该中间转印带包括基层和在基层上放置的弹性层,其中弹性层包括球形树脂颗粒和由弹性体形成的层,并在弹性层的表面具有凹凸图案,其中在弹性层的表面中以水平方向布置球形树脂颗粒,并且其中该中间转印带具有基于在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以85°的反射光测定的35%或更高的光泽度。

Description

中间转印带、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制造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如复印机或印刷机内的中间转印带如无缝带,使用该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制造中间转印带的方法,并且特别涉及适于形成彩色图像的中间转印带。
背景技术
通常地,因为各种目的,已经将无缝带用作装在电子照相装置内的部件。在现在的彩色电子照相装置中,特别地,采用使用中间转印带的方法,其中将四种颜色即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的显影图像在中间转印介质上暂时互相叠印,然后同时转印到转印介质(如纸)上。在上述方法中,无缝带被用作中间转印带。
使用中间转印带的前述方法——其通常用在其中四种颜色的显影设备与一个光电导体一起使用的系统中,因为印刷速度低,是不利的。因此,对于高速印刷,常常使用四鼓串联(four-drum tandem)的方法,其中排列四种颜色的光电导体(四个光电导体)并且将每种颜色的图像连续转印到纸上。但是,在四鼓串联的方法中,例如由于取决于环境发生的纸变化,很难保证每种颜色图像叠印的位置准确性,并且因此常常形成具有移位颜色(displaced color)的图像。因此,在四鼓串联方法中采用中间转印方法已变得普遍。
在这些情况下,对中间转印带性能(如高速转印和位置准确性)的要求正在提高,并且满足这些需要的性能变得必要。对于位置准确性,特别地,需要减少由连续使用造成的带自身变形(例如膨胀)引起的变化。同样地,因为中间转印带被布置在装置内宽的区域上并且将高电压施加在其上,以转印图像,因此中间转印带需要是阻燃的。为了满足这类要求,主要将为高弹性、高耐热性树脂的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等用作中间转印带的材料。
但是,应当注意聚酰亚胺树脂形成的中间转印带具有高强度并且因此具有高的表面硬度;因此,当转印墨粉图像时,高压被施加至墨粉层,并存在墨粉的局部积聚,从而可能形成部分图像没有被转印的部分未转印图像。再者,在与光电导体和与在转印部分接触中间转印带的纸的贴合性方面,中间转印带是差的;因此,在一些情况中,在转印部分形成错误接触部分(空白),并且进而可出现转印不均匀。
现今,使用彩色电子照相术常常将图像形成在各种类型的纸上,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场合使用从光滑、高度平滑纸如蜡光纸至具有粗糙表面的纸如再生纸、凸凹纸、日本纸和包装纸的各种类型的纸。与这类具有不同表面条件的纸的贴合性是重要的;差的贴合性可引起纸具有凹凸形式的色调不均性和暗色调不均性。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已经提出其中将相对柔性层放置在基层之上的各种中间转印带。
在将相对柔性层用作中间转印带表层的情况中,可降低转印压力并且可改善与纸表面凸起和凹处的贴合性;但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中因为表层的释放性(剥离性)差,所以墨粉不能从表层有利地释放,这引起转印效率降低,并且不能充分利用以上有利的作用。而且,存在另一问题:其中表层在耐磨性以及耐划伤性上也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一种方法是除了上述层以外还提供保护层;但是,因为如果将具有足够高转印性能的材料涂布有保护层,则保护层难于符合柔性层的柔性,并且因此容易引起裂纹和剥离,所以该方法是不利的。
因此,为了在不引起前述问题的情况下保护柔性表层,已经提出了通过将细粒附着至表面对可转印性进行改进。
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JP-A)09-230717提出以每个直径为3μm或更小的珠子覆盖中间转印元件。但是,因为发生颗粒(珠子)的脱落,在现在的电子照相装置需要的耐用性方面,JP-A 09-230717中描述的覆盖方法是不足够的。
JP-A 2002-162767和2004-354716提出了用对疏水化细粒具有亲和力的材料形成层。在这些特许公开专利申请中,优选使用具有非常小直径的颗粒。但是,形成了厚的颗粒层,颗粒积聚形成不均匀部分,并且在转印性能上存在变化;因此,难以获得可帮助满足现在电子照相装置要求产生的高水平图像质量的中间转印带。
JP-A 2007-328165和2009-75154提出通过将相对大的颗粒嵌入树脂中至某种程度,实现耐用性。但是,也在这些提议中,存在颗粒不均匀,从而难以获得可帮助满足现在电子照相装置要求产生的高水平图像质量的中间转印带。
优选地,硅石被用在JP-A 09-230717、2002-162767、2004-354716、2007-328165和2009-75154中公开的所有上述技术中;注意因为硅石颗粒具有强的内粘力,难于形成均匀的颗粒层。特别地,具有不同最外表面高度的不均匀颗粒层导致清洁失败以及细墨粉颗粒的成膜。
而且,无机颗粒如硅石颗粒划伤适宜用作负责图像形成的潜像承载元件的有机光电导体表面,并且引起表面易磨损以及耐用性降低,因为在转印部分无机颗粒接触有机光电导体。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进行了本发明,并且旨在提供一种中间转印带,其是柔性的、墨粉可释放性优良的,无论转印介质的类型如何都能够实现高的转印比率,残留墨粉清洁性能和耐成膜性优异,并且能够用来实现具有高耐用性以及能在一段长的时期内形成高质量图像的电子照相装置。
本发明也旨在提供制造具有高耐用性并且在一段长的时期内能够形成高质量图像以及其中安装中间转印带的电子照相装置的方法。
下文中的“电子照相装置”可被称作“图像形成装置”。
作为进行最认真研究的结果,本发明人已经发现上述问题可通过一种中间转印带解决,该中间转印带配置来接收通过用墨粉使图像承载元件上的潜像显影而形成的墨粉图像,其中该中间转印带包括基层和放置在基层上的弹性层;其中弹性层包括由弹性体形成的层和球形树脂颗粒,并且在弹性层的表面具有凹凸图案,其中在弹性层表面以水平方向(plane direction)布置球形树脂颗粒,并且其中该中间转印带具有基于中间转印带表面上以85°的反射光测定的35%或更高的光泽度。
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人获得的以上发现。用于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如下。
一种中间转印带,其配置来接收用墨粉使图像承载元件上的潜像显影而形成的墨粉图像,该中间转印带包括:
基层;和
放置在基层上的弹性层;
其中弹性层包括球形树脂颗粒和由弹性体形成的层,并且在弹性层的表面具有凹凸图案,
其中在弹性层的表面中以水平方向布置球形树脂颗粒,并且
其中该中间转印带具有基于中间转印带表面上以85°的反射光测定的35%或更高的光泽度。
本发明可提供一种中间转印带,其是柔性的、墨粉可释放性优良的,无论转印介质的类型如何都能够实现高的转印比率(transfer rate),残留墨粉清洁性能和耐成膜性优异,并且能够用来实现具有高耐用性以及能在一段长的时期内形成高质量图像的电子照相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中间转印带的层结构的实例的示意图。
图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中间转印带的弹性层的截面形状的示意图。
图3是显示其中球形树脂颗粒从弹性层露出的部分具有不同高度的中间转印带的截面形状的示意图。
图4是显示用于说明一个示例性hmax和hmin的中间转印带的截面形状的示意图。
图5是显示包括在多个层中含有球形树脂颗粒的弹性层的中间转印带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6是显示用于涂布根据本发明的基层和弹性层的设备的示意图。
图7是显示施加和固定用于本发明中的球形树脂颗粒(粉末颗粒)的设备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说明包括根据本发明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示意图。
图9是显示其中多个光导鼓沿着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中间转印带排列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实例的主要部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中间转印带)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是这样的中间转印带,其配置来接收用墨粉使图像承载元件上的潜像显影而形成的墨粉图像,该中间转印带包括:基层;和放置在基层上的弹性层,其中弹性层包括由弹性体形成的层和球形树脂颗粒,并且在弹性层的表面具有凹凸图案,其中在弹性层的表面中以水平方向布置球形树脂颗粒,并且其中中间转印带具有基于中间转印带表面上以85°的反射光测定的35%或更高的光泽度。
以下详细说了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
以下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且虽然给出了各种技术上优选的限制条件,但在以下描述中,不应当解释为本发明范围被限于该实施方式,除非另外具体指出本发明被其限制。
电子照相装置使用无缝带作为几个元件。需要电特性的重要元件之一是中间转印元件(中间转印带)。以下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是适当安装在采用中间转印带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无缝带,其中多个显影颜色墨粉图像顺序地在图像承载元件(例如光导鼓)上形成,然后在中间转印带上顺序地彼此重叠以进行初步转印,并将所得初步转印图像同时地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下文中可称作“转印介质”)上。
图1显示了适于用在本发明中的中间转印带的层结构。注意本发明中间转印带的层结构不限于该层结构。
关于前述结构,将柔性弹性层2放置在相对可弯曲的刚性基层1上。弹性层2包括由弹性体形成的层4和球形树脂颗粒3。球形树脂颗粒3以水平方向布置在弹性层2的表面中。换句话说,球形树脂颗粒3从弹性体形成的层4的表面露出。
中间转印带具有基于中间转印带表面上以85°的反射光测定的35%或更高的光泽度。优选地,中间转印带具有基于中间转印带表面上以85°的反射光测定的45.0%至60.0%的光泽度。
优选地,中间转印带也具有基于在中间转印带表面上以60°反射光测定的5%或更低,更优选地0.5%至3.0%的光泽度。
可使用光泽计测量光泽度。
<基层>
首先,描述基层。
作为基层的组成材料,例如,可使用含有用于调节电阻的填料(或添加剂)的树脂,另外称作“电阻调节剂”。
就阻燃性而言,优选地树脂是氟树脂如PVDF(聚偏二氟乙烯)或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等;就机械强度(弹性)和耐热性而言,特别优选地,树脂是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电阻调节剂的实例包括金属氧化物、炭黑、离子传导剂和导电高分子材料。
金属氧化物的实例包括氧化锌、氧化锡、二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铝和二氧化硅。也可预先表面处理金属氧化物以增强可分散性。
炭黑的实例包括科琴黑(ketjen black)、炉黑、乙炔黑、热解炭黑和气黑。
离子传导剂的实例包括四烷基铵盐、三烷基苄基铵盐、烷基磺酸盐、苯磺酸烷酯、硫酸烷酯、甘油脂肪酸酯、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胺、聚氧乙烯脂肪酸醇酯、烷基甜菜碱和高氯酸锂。可结合使用这些。
注意,本发明中的电阻调节剂不限于作为实例提及的上述化合物。
在制造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过程中,也包含作为用于形成基层的涂布液的树脂组分,并且如果必要可包含添加剂如分散辅助剂、增强材料、润滑剂、导热材料和抗氧化剂。
优选调节包含在适宜安装作为中间转印带的无缝带内的电阻调节剂的量,使得表面电阻值保持在1×108Ω/sq.至1×1013Ω/sq.的范围内,并且体积电阻值保持在1×106Ω·cm至1×1012Ω·cm的范围内;考虑到机械强度,应当以不使形成的层变得易碎和易破的选择量添加电阻调节剂。
即,在制造中间转印带中,优选使用通过以适当调节的方式混合树脂(例如聚酰亚胺树脂前体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前体)和电阻调节剂制备的涂布液,制造在电性能(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和机械强度之间具有良好平衡的无缝带。
在电阻调节剂是炭黑的情况中,电阻调节剂的量优选占涂布液总固体量的按质量计10%至按质量计25%,更优选按质量计15%至按质量计20%。同时,在电阻调节剂是金属氧化物的情况中,电阻调节剂的量优选在涂布液总固体量的按质量计1%至按质量计50%,更优选按质量计10%至按质量计30%的范围内。当前述量如此少以致于在前述各范围之外时,不能够获得期望的电性能。当前述量如此大以致于在前述各范围之外时,中间转印带(无缝带)的机械强度降低,这在实际使用中是不利的。
<弹性层>
接下来,描述放置在基层上的弹性层。
在基层上放置弹性层,其包括球形树脂颗粒和由以下所述弹性体形成的层,并且在弹性层的表面具有凹凸图案。特别地,弹性层包括放置在基层上的由弹性体形成的层,和在弹性层表面中以水平方向布置的球形树脂颗粒。
-由弹性体形成的层-
作为弹性体的材料,例如,可使用通用材料如树脂、弹性体或橡胶,并且优选使用具有足够柔软性(弹性)的材料以表现本发明的效果,因此优选弹性体材料和橡胶材料。
弹性体材料的实例包括热塑性弹性体如聚酯弹性体、聚酰胺弹性体、聚醚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聚烯烃弹性体、聚苯乙烯弹性体、聚丙烯酸弹性体、聚二烯烃弹性体、硅氧烷-改性聚碳酸酯弹性体和氟共聚物弹性体;以及热固性弹性体如聚氨酯弹性体、硅氧烷-改性环氧弹性体和硅氧烷-改性丙烯酸弹性体。
橡胶材料的实例包括异戊二烯橡胶、苯乙烯橡胶、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丁基橡胶、硅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丙烯酸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氟橡胶、聚氨酯橡胶和醇橡胶(hydrin rubber)。在这些橡胶材料中,优选丙烯酸橡胶。
优选的是,可产生预期性能的材料适当地选自弹性体和橡胶。
特别优选地,选择软性材料以贴合表面具有凸起和凹处的纸例如凸凹仿皮革纸(其用作转印介质或转印材料)的表面状态。
本发明中,在上述材料中,考虑到在由弹性体形成的层表面上形成球形树脂颗粒层(布置球形树脂颗粒),热固性材料的使用优于热塑性材料的使用。即,中间转印带的弹性体优选是交联的。由于有助于热固性材料经历的固化反应的官能团的作用,热固性材料在与球形树脂颗粒附着方面是优异的,并且热固性材料能够使球形树脂颗粒牢固地固定。也优选使用硫化橡胶(交联橡胶)。
将用于调节电性能的电阻调节剂、用于产生阻燃性的阻燃剂,并且如必要的话,如抗氧化剂、增强剂、填料和硫化促进剂的材料与选自上述材料的材料适当混合。
作为用于调节电性能的电阻调节剂,可使用可用于电阻调节剂的任何上述材料;但是,应当注意,如炭黑和金属氧化物的材料损害柔性并且优选以减少的量使用,离子传导剂、导电聚合物等的使用也是有效的。也可结合使用前述材料。
优选地,调节由弹性体形成的层的电阻值以使表面电阻值保持在1×108Ω/sq.至1×1013Ω/sq.的范围内,并且体积电阻值保持在1×106Ω·cm至1×1012Ω·cm的范围内。
由弹性体形成的层的厚度优选在大约200μm至大约2mm的范围内。当层的厚度小时,因为与转印介质表面条件的贴合性降低和转印压力减小作用的降低,这是不利的。当层的厚度太大时,因为层重、易弯曲并且容易引起移动性能的不稳定,以及由于在提供用于以拉伸方式安装带的辊弯曲部分处的曲率而容易形成裂纹,因此是不利的。
-球形树脂颗粒-
接下来,描述嵌入由弹性体形成的层的表面中的球形树脂颗粒。
在弹性层的表面中以水平方向布置球形树脂颗粒以在其表面形成凹凸图案。
球形树脂颗粒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适当选择,其实例包括树脂如丙烯酸树脂、密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有机硅树脂和氟树脂。另外,可以以不同材料表面处理含有任意这些树脂材料的球形树脂颗粒的表面。
用于此处陈述的球形树脂颗粒的材料也包括橡胶材料。使用橡胶材料生产的球形颗粒的表面可以涂布有硬树脂。
球形树脂颗粒也可以是空心的或者可以是多孔的。
在上述树脂中,有机硅树脂是最有利的,因为它们对于墨粉具有润滑性并且非常能赋予耐磨性和可释放性。即,球形树脂颗粒特别优选有机硅树脂。当球形树脂颗粒是有机硅树脂时,转印比率趋向增加。
优选地,球形树脂颗粒是使用任意这类树脂,通过聚合方法或类似方法制造的球形形状的颗粒;在本发明中,球形树脂颗粒越接近真球形越好。
至于球形树脂颗粒的粒径,优选其体积平均粒径在0.5μm至5.0μm的范围内,并且球形树脂颗粒是单分散的,具有锐利分布(sharpdistribution)。当体积平均粒径小于0.5μm时,颗粒不能充分产生增强转印性能的效果。当体积平均粒径大于5.0μm时,在许多情况中颗粒是绝缘的,因此如果粒径太大,由于颗粒,电荷电势仍然存在,从而引起在连续图像印刷时图像受到电势积聚扰乱的问题。
通过直接将粉末(球形树脂颗粒3)施加在由弹性体形成的层4上并且调平它们,可轻易地使这些球形树脂颗粒3在由弹性体形成的层4上均匀排列。
可通过例如激光衍射方法测量体积平均粒径。
优选的是,当将球形树脂颗粒施加在由弹性体形成的层上时,提供足量的球形树脂颗粒。少量的球形树脂颗粒将增加没有覆盖球形树脂颗粒的弹性体的暴露面积,从而显著降低残留墨粉清洁性能和抗成膜性以及墨粉可转印性。
在弹性层表面上的球形树脂颗粒的暴露部分的投影面积比率(颗粒面积比率)优选为60%或更高。优选当形成弹性层时提供足量的球形树脂颗粒以达到上述的投影面积比率。转印比率趋向随着颗粒面积比率的增加而增加。认为这是因为较高的颗粒面积比率导致较小的没有覆盖球形树脂颗粒的弹性体的暴露面积(球形树脂颗粒部分具有比弹性体部分好的墨粉可转印性)。颗粒面积比率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适当选择,但优选颗粒面积比率为70%至90%。
可通过在5,000倍或10,000倍放大倍数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从垂直于其表面的方向观察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测定投影面积比率;然后使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PROPLUS;Media Cybernetics公司)二值化处理(brinarize-process)观察的图像,以计算弹性体部分和球形树脂颗粒部分的投影面积比率。
接下来,在图2中显示了中间转印带表面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在本发明中,优选球形树脂颗粒3嵌入弹性层2中,并且其嵌入比率大于50%但小于100%。当嵌入比率是50%或更小时,在电子照相装置长期使用的情况中容易发生颗粒脱离,并且因此中间转印带的耐用性可能差。当嵌入比率是100%时,因为由颗粒产生的对可转印性的作用减小,它是不利的。
在本发明中,也优选球形树脂颗粒3从弹性体表面暴露部分的高度h(暴露高度)是均一的。优选暴露高度足够均一以满足下列表达式hmax-hmin≤0.2μm,其中hmax是最大暴露高度而hmin是最小暴露高度。如图3中显示的暴露高度存在较大变化并且因此不满足以上定义的表达式的结构是不优选的,因为所得带表面具有大的凸起和大的凹处,因此导致剩余墨粉的清洁力降低,特别在使用清洁刀片的清洁操作中,并且污染物更容易附着在凹处。hmax-hmin的值优选为0.01μm或更高。
由h表示的暴露高度是当在5,000倍或10,000倍放大倍数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中间转印带的截面时,每个球形树脂颗粒从由弹性体形成的层4的表面4a的暴露部分的高度,最大暴露高度由“hmax”表示而最小暴露高度由“hmin”表示。
参照图4,现在将描述用于测量“hmax”和“hmin”的方法的一个实例。首先,在5,000倍或10,000倍放大倍数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中间转印带的截面,然后测定每个球形树脂颗粒3从由弹性体形成的层4的表面4a的暴露部分在垂直于表面4a的方向的高度(暴露高度)。最大暴露高度由“hmax”表示而最小暴露高度由“hmin”表示。当由截面观察获得的球形树脂颗粒截面直径等于或小于球形树脂颗粒平均直径的一半时,这种颗粒应当从用于测定以上所述暴露高度的对象中排除。
因此,具有均匀的颗粒最外表面高度的层的中间转印带具有基于中间转印带表面上以85°的反射光测定的35%或更高的光泽度。
颗粒最外表面的高度越均匀,基于中间转印带表面上以85°的反射光测定的光泽度就越高。具有均匀的颗粒最外表面高度的层的中间转印带在带的清洁力方面得到提高并且降低了污染物在凹处的附着。因此,认为具有更高85°光泽度的中间转印带更不易受到由例如污染物附着引起的副作用,导致高的可转印性。但是,85°光泽度的影响可能低于前述“颗粒面积比率”和“颗粒材料类型”的影响。
优选在弹性层2的表面中以水平方向布置球形树脂颗粒3,并且球形树脂颗粒相对于弹性层的厚度方向形成单一层。如果如图5显示的相对于弹性层的厚度方向存在多个颗粒,包含的球形树脂颗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并且带表面具有由球形树脂颗粒电阻值影响的不均匀的电性能,从而扰乱图像。具体地,在球形树脂颗粒大量存在的部分,电阻值是高的并且由于剩余电荷而产生表面电势;因此,在带表面存在表面电势变化,并且图像扰乱是明显的,例如由于在相邻部分之间的图像密度差异。
(制造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本发明的制造中间转印带的方法包括:形成基层;在基层上形成由弹性体形成的层;在由弹性体形成的层上均匀施加球形树脂颗粒;和在由弹性体形成的层中布置和嵌入球形树脂颗粒以及均匀调平球形树脂颗粒;并且如果必要的话,可以包括其它步骤。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制造中间转印带的方法的一个实例。
首先,描述基层的制造方法(基层的形成步骤)。
现在描述使用含有至少一种树脂组分的涂布液,即含有聚酰亚胺树脂前体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前体的涂布液制造基层的方法。
使用涂布方法,如利用喷嘴或分配器的盘旋涂布(spiral coating)、利用宽缝(wide die)的狭缝涂布(die coating),或利用涂布辊的辊涂,用含有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的基层物质,涂布圆柱形支撑体(模子)的表面。现在描述辊涂。
可使用图6中显示的设备实施涂布方法。参考字符“A”表示用于存储脱气的前体液体(油漆B)的油漆锅,参考字符“C”表示用于从油漆锅A连续拉起油漆B的涂布辊,参考字符“D”表示导辊(control roller),其用于调节从油漆锅A连续拉起的油漆B的厚度至涂布辊C和导辊之间的预定油漆厚度,以及参考字符“E”表示圆柱支撑体(金属模子),用其使具有预定厚度的油漆(涂料)移动并从涂布辊C附着其上。
首先,在以上描述的制造设备中使充分预脱气的前体油漆(油漆B)流入油漆锅A。优选地,使用可以是众所周知的常规溶剂的极性有机溶剂,将油漆的粘度调节至0.5Pa·s和10Pa·s之间的值。然后涂布辊C的底部部分向含有油漆B的油漆锅A靠近并浸入油漆B中。然后油漆B附着至涂布辊C的表面并由涂布辊C以10mm/sec至100mm/sec的慢圆周速度拉起。随后,通过安装在涂布辊C上的并且能够调节涂布辊C和导辊D之间任意间隙的导辊D,调节涂布辊C表面上油漆B的厚度。优选控制油漆B的厚度为当油漆B转印到圆柱支撑体E时油漆B厚度的大约两倍。
然后,将在慢慢转动的圆柱支撑体E向涂布辊C靠近,距离等于或小于涂布辊C表面上油漆B的厚度。将涂布辊C表面上的油漆B从涂布辊C转移至与涂布辊C相同方向(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圆柱支撑体E上。从而,将预定厚度的油漆附着至圆柱支撑体E。
在施加后,随着圆柱支撑体保持转动,涂布膜中的溶剂在大约80℃至大约150℃逐渐增加温度下蒸发。在该过程中,优选通过有效的循环除去空气中的蒸汽(挥发的溶剂等)。当已经形成具有自支撑性能的膜时,将该膜和模子移入能够进行高温处理的加热炉(燃烧炉)中,然后逐步增加温度,并最终在大约250℃至大约450℃下进行高温加热(燃烧),以便充分使聚酰亚胺树脂前体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前体成为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充分进行冷却,然后在基层上形成由弹性体形成的层。
可通过在基层上施加含有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橡胶的橡胶基础油漆、干燥溶剂、以及硫化橡胶,制造由弹性体形成的层。类似于基层,可使用包括盘旋涂布、狭缝涂布或辊涂等的现有涂布方法,但优选的是可形成厚涂布膜的狭缝涂布和盘旋涂布,因为需要形成较厚的涂布以增强表面凹凸图案的可转印性。现在描述盘旋涂布。通过使用圆的或宽的喷嘴连续提供橡胶基础油漆,同时在基层的轴向方向移动喷嘴并在圆周方向转动基层,将橡胶基础油漆盘旋涂布在基层上。通过保持预定的转动速度和预定的干燥温度,在抹平的同时,干燥盘旋涂布在基层上的橡胶基础油漆。
当已经充分抹平涂布膜时,如图7中显示,放置粉末供给设备35和推动元件33;随后,在转动圆柱支撑体的同时,将球形树脂颗粒34均匀地撒在由弹性体形成的层34的表面上,然后在恒定压力下向撒在表面上的球形树脂颗粒34推动推动元件33。依靠推动元件33,将球形树脂颗粒34嵌入涂层体32中,其包括由金属成型鼓31支撑的基层和由弹性体形成的层,同时除去多余的球形树脂颗粒34。在本发明中,单分散球形树脂颗粒的使用使得通过仅涉及由推动元件33进行前述调平的简单过程而形成均匀、单一的颗粒层成为可能。
可通过例如改变推动元件33的推力,容易调节弹性层中球形树脂颗粒的嵌入比率,但可采用其它方法。虽然它取决于例如流延涂布液的粘度、树脂含量、使用的溶剂量和树脂的材料。在一个实例中,如果流延涂布液的粘度是100mpa.s至100,000mpa.s,并且推力是10mN/cm至1,000mN/cm,则可相对容易地实现表达式“50%<嵌入比率<100%”和“hmax-hmin≤0.2μm”。
均匀颗粒层形成后,通过在预定温度下加热预定时间固化该层,从而形成弹性层。
通过上述方法制造的无缝带可例如适于用作中间转印类型电子照相装置的中间转印带,其中通过在中间转印带上顺序彼此叠印,初步地转印图像承载元件上顺序形成的多个显影彩色墨粉图像,并且将初步转印的图像同时地二次转印至转印介质(记录介质)上。利用该无缝带,构建能够形成高质量图像的电子照相装置成为可能。
(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是包括上述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
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元件(也称作“光电导体”)、配置以在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静电潜像形成单元、配置以使用墨粉使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以便形成墨粉图像的显影单元、配置以将图像承载元件上的墨粉图像转印至本发明中间转印带上的初步转印单元、配置以将中间转印带上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上的二次转印单元和配置以定影记录介质上的墨粉图像的定影单元。
参照主要部分示意图,以下具体说明用于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的带形成单元中使用的无缝带(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注意每个示意图仅显示实例并且其不限制本发明。
图8是用于说明其中安装根据本发明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示意图。
图8中显示的中间转印单元500结合了元件如中间转印带501,其用作在多个辊上以拉伸方式放置的中间转印元件。在该中间转印带501周围,以面向带的方式设置包括下列的元件:用作二次转印单元600的二次转印电荷供给单元的二次转印偏压辊605,用作中间转印元件清洁单元的带清洁刀片504,和用作润滑剂施加单元的润滑剂施加元件的润滑剂施加刷505。
在中间转印带501的外圆周表面或内圆周表面上也提供用于检测位置的标志(图中未显示)。注意,在中间转印带501外圆周表面侧上提供位置检测标志的情况中,做出富于技术的尝试并提供标志以不存在于带清洁刀片504经过的区域是必要的,并且这经常涉及布置方面的困难;因此,在那种情况中,可在中间转印带501的内圆周表面侧上提供用于位置检测的标志。在带驱动辊508和用作在其上安装中间转印带501的初步转印单元的初步转印偏压辊507之间的位置提供用作标志检测传感器的光学传感器514。
中间转印带501的内圆周表面设置有用于清除积聚电荷的电荷清除辊70和接地的接地器(earth roller)80。
中间转印带501以拉伸方式安装在用作初步转印电荷供给单元的初步转印偏压辊507、带驱动辊508、带张紧辊509、二次转印反向辊510、清洁反向辊511和反馈电流检测辊512上。每个辊由传导材料制成,并且将除初步转印偏压辊507的辊接地。通过控制以具有恒定电流或恒定电压的初步转印电源801,将根据彼此叠印的墨粉图像的数量控制以具有预定电流或预定电压的转印偏压施加至初步转印偏压辊507。
通过由驱动马达(未显示)以箭头方向旋转驱动的带驱动辊508以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驱动中间转印带501。
通常,用作带元件的中间转印带501是半导电的或绝缘的并且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在本发明中,无缝带优选用作中间转印带,并且其使用改善了耐用性并实现了优异的图像形成。同样,为了使光导鼓200上形成的墨粉图像在中间转印带上互相叠印,制作中间转印带比允许进入的纸的最大尺寸更大。
以如此方式构建用作二次转印单元的二次转印偏压辊605,以便能够在二次转印反向辊510上以拉伸方式安装中间转印带501的部分,通过用作以下所述附连和脱离单元的附连和脱离机构,接触中间转印带501的外圆周表面以及与中间转印带501的外圆周表面分开。放置二次转印偏压辊605,以使在二次转印反向辊510上以拉伸方式安装中间转印带501的部分,可将用作转印介质(记录介质)的转印纸P夹在二次转印偏压辊605和中间转印带501之间,通过控制以具有恒定电流的二次转印电源802施加具有预定电流的转印偏压。
在预定时间,套准辊610发送作为转印介质(转印材料)的转印纸P至二次转印偏压辊605和在二次转印反向辊510上以拉伸方式安装的中间转印带501之间的部分。用作清洁单元的清洁刀片608与二次转印偏压辊605接触。清洁刀片608通过去除附着至二次转印偏压辊605表面上的物质进行清洁。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彩色复印机中,当图像形成循环开始时,通过驱动马达(未显示)以如箭头显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光导鼓200,并且在光导鼓200上形成Bk(黑色)墨粉图像、C(青色)墨粉图像、M(洋红色)墨粉图像和Y(黄色)墨粉图像。通过带驱动辊508以如箭头显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中间转印带501。当中间转印带501转动时,通过由施加至初步转印偏压辊507的电压引起的转印偏压初步转印Bk墨粉图像、C墨粉图像、M墨粉图像和Y墨粉图像,并且最终以Bk、C、M和Y顺序叠印的方式在中间转印带501上形成墨粉图像。
例如,如下形成Bk墨粉图像。
在图8中,通过电晕放电,用作充电单元的充电器203均匀地给光导鼓200的表面充电负电荷并充电至预定电势。根据用于检测带上标志的信号设置定时,基于Bk图像的信号,通过写入光学单元(未显示;可称作曝光设备),以激光进行光栅曝光(raster exposure)。充电单元和曝光单元可共同称作静电潜像形成单元。当图像已经经历光栅曝光,与曝光量成比例的电荷在均匀充电的光导鼓200表面的暴露部分消失,并且在那儿形成Bk静电潜像。通过Bk显影设备231K的显影辊上的带负电荷Bk墨粉和Bk静电潜像之间的接触,墨粉没有附着在电荷仍然存在的光导鼓200的部分上,墨粉吸附至没有电荷的部分,换句话说曝光部分,从而形成接近于静电潜像的Bk墨粉图像。
光导鼓200上如此形成的Bk墨粉图像初步转印至以与光导鼓200相同速度并且与其接触旋转驱动的中间转印带501的外圆周表面。在初步转印之后的光导鼓200表面上少量存在的未转印残留墨粉通过光电导体清洁设备201清除掉以准备光导鼓200的再使用。关于光导鼓200,在Bk图像形成步骤之后发生C图像形成步骤,然后在预定时间彩色扫描仪开始读取C图像数据,并且根据C图像数据通过用激光写入,在光导鼓200的表面上形成C静电潜像。
在Bk静电潜像的后端通过之后并在C静电潜像的前端到达之前,转动用作显影单元的滚筒显影单元230,在显影位置安装C显影设备231C,并以C墨粉显影C静电潜像。C静电潜像区域继续被显影;当C静电潜像的后端已经通过,如前提及的Bk显影设备231K的情况中一样转动滚筒显影单元,用于随后过程的M显影设备231M移至显影位置。该移动在随后过程的Y静电潜像的前端达到显影位置之前完成。由于在彩色图像数据的读取、静电潜像形成和显影操作方面与上述Bk图像形成步骤和上述C图像形成步骤类似,因此省略使用M显影设备231M的M图像形成步骤和使用Y显影设备231Y的Y图像形成步骤的说明。
在那时,使用电势传感器204测量暴露至激光L后的光导鼓200上的电势,并使用图像密度传感器205测量通过显影设备231显影后的光导鼓200上的墨粉密度。反馈来自以上测量的结果。
按顺序安置刚刚所述在光导鼓200上顺序形成的Bk、C、M和Y墨粉图像,并将其初步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01的相同表面。因此,在中间转印带501上形成具有结合在一起的最多四种颜色的墨粉图像(墨粉图像513)。同时,在图像形成开始的时候,从输纸单元如输纸盒或手动送纸托盘输送转印纸P并使其在套准辊610的压区等待。
一旦中间转印带501上结合的墨粉图像的前端接近二次转印偏压辊605和在二次转印反向辊510上以拉伸方式安装的中间转印带501形成压区的二次转印部分,驱动套准辊610以使转印纸P的前端与结合墨粉图像的前端一致,将转印纸P沿着转印导纸板601输送,并调节转印纸P和结合墨粉图像的对准。
因此,当转印纸P通过二次转印部分时,通过由二次转印电源802施加至二次转印偏压辊605的电压产生的转印偏压,将中间转印带501上四种颜色结合的墨粉图像同时转印(二次转印)至转印纸P。转印纸P沿着转印导纸板601输送,然后通过面向转印纸电荷消除充电器606的部分进行电荷消除,转印纸电荷消除充电器606包括放置在二次转印部分下游的电荷消除器,并且随后通过用作带形成单元的带输送设备210送至用作定影单元的定影设备270。在定影设备270的定影辊271和272的压区,将墨粉图像熔化并定影至转印纸P,然后将转印纸P通过排出辊(未显示)送至装置外,并放置在复印件托盘(未显示)上,印刷面朝上。注意,如果必要,定影设备270可具有带形成单元。
同时,通过光电导体清洁设备201清洁已经历图像转印至带的光导鼓200的表面,并通过电荷消除灯202均匀地进行电荷消除。在墨粉图像二次转印至转印纸P之后,中间转印带501外圆周表面上残留的剩余墨粉在由充电器503充电后通过带清洁刀片504清除掉。通过清洁元件附连和脱离机构(未显示),使带清洁刀片504在预定时间接触中间转印带501外圆周表面和与中间转印带501外圆周表面分开。
相对于中间转印带501的移动方向,在带清洁刀片504的上游提供墨粉密封件502,其接触中间转印带501外圆周表面和与中间转印带501外圆周表面分开。墨粉密封件502接收在清洁残留墨粉时从带清洁刀片504掉落的墨粉并防止已落下的墨粉散落在转印纸P的输送路径上。使墨粉密封件502连同带清洁刀片504通过清洁元件附连和脱离机构接触中间转印带501外圆周表面和与中间转印带501外圆周表面分开。
在剩余墨粉如刚刚所述已经除去的中间转印带501的外圆周表面上,施加通过润滑剂施加刷505刮去的润滑剂506。润滑剂506由固体材料如硬脂酸锌制造并被放置以便与润滑剂施加刷505接触。中间转印带501外圆周表面上残留的剩余电荷利用通过与中间转印带501外圆周表面接触的带电荷消除刷(未显示)施加的电荷消除偏压除去。
此处,使润滑剂施加刷505和带电荷消除刷在预定时间通过各自的附连和脱离机构(未显示)接触中间转印带501外圆周表面和与中间转印带501外圆周表面分开。
此处,关于在重复复制过程中光导鼓200上彩色扫描仪和图像形成的操作,在第一张转印纸上形成第四种颜色(Y)图像的步骤后,在预定时间进行在第二张转印纸上形成第一种颜色(Bk)图像的步骤。在同时地将四种颜色结合的墨粉图像转印至第一张转印纸之后,将第二张纸的Bk墨粉图像初步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01外圆周表面的区域,通过带清洁刀片504清洁。其后,进行类似于第一张纸的操作。前述是用于获得由四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复制的复制方式;在选择三色复制方式或两色复制方式的情况中,对于指定颜色和指定次数进行类似操作。在单一颜色复制方式情况中,仅将滚筒显影单元230中预定颜色的显影设备留下以进行图像显影,并且用留下与中间转印带501接触的带清洁刀片504进行复制操作,直至完成图像转印至预定数量的纸张。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已经描述了仅具有一个光导鼓200的复印机;注意本发明也可应用于例如其中沿着为无缝带的一个中间转印带排列多个光导鼓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结构实例在图9的主要部分示意图中显示。
图9显示了设置有用于形成四种不同颜色(黑色、黄色、洋红色和青色)墨粉图像的四个光导鼓21Bk、21Y、21M和21C的四鼓型数字彩色印刷机的结构实例。
在图9中,印刷机主体10包括用作曝光单元的图像写入单元12、提供用于进行电子照相彩色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单元13和输纸设备14。根据图像信号,在图像处理单元中进行图像处理以将图像信号转换为用于图像形成的黑色(Bk)、洋红色(M)、黄色(Y)和青色(C)信号,并且将这些信号送至图像写入单元12。图像写入单元12是,例如,每个由激光源、反射器例如旋转多面镜、扫描图像形成光学系统和一组反射镜组成的激光扫描光学系统,并且分别包括相应于每种颜色信号的四个写入光路,从而根据每种颜色信号将图像写入至图像形成单元13中每种颜色的图像承载元件(光电导体)21Bk、21M、21Y和21C上。
图像形成单元13分别包括用作黑色(Bk)、洋红色(M)、黄色(Y)和青色(C)图像承载元件的光电导体21Bk、21M、21Y和21C。作为每种颜色的光电导体,通常使用OPC光电导体(有机光电导体)。在光电导体21Bk、21M、21Y和21C周围,提供以下元件:用作充电单元的充电设备;使用来自图像写入单元12的激光的曝光单元;分别用作黑色、洋红色、黄色和青色显影单元的显影设备20Bk、20M、20Y和20C;作为初步转印单元的初步转印偏压辊23Bk、23M、23Y和23C;清洁设备(未显示);光电导体电荷消除设备(未显示)等等。曝光单元(图像写入单元12)和充电单元可统称作静电潜像形成单元。显影设备20Bk、20M、20Y和20C采用具有两组分磁刷的显影方法。位于光电导体21Bk、21M、21Y和21C以及初步转印偏压辊23Bk、23M、23Y和23C之间用作带形成元件的中间转印带22,以拉伸方式安装在驱动辊26和其它辊上,并通过带驱动辊26以顺时针方向被驱动,同时在各自光电导体上形成的每种颜色的墨粉图像被按顺序互相叠印在中间转印带22上,并因此被转印。
转印纸P从输纸单元14输入,然后借助于套准辊16承载于用作带形成元件的转印输送带50上。在中间转印带22和转印输送带50互相接触的部分,将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2上的墨粉图像通过作为二次转印单元的二次转印偏压辊60二次转印(同时转印)。因此,在转印纸P上形成彩色图像。通过转印输送带50将其上形成彩色图像的转印纸P输送至用作定影单元的定影设备15,以便通过该定影设备15定影转印的图像,然后将具有定影图像的转印纸P排放至印刷机主体的外面。
将在二次转印时没有被转印的中间转印带22上残留的剩余墨粉通过带清洁元件25从中间转印带22除去。在带清洁元件25的下游放置润滑剂施加设备27。该润滑剂施加设备27包括固体润滑剂和通过摩擦中间转印带22施加固体润滑剂的传导刷。始终与中间转印带22接触,传导刷在中间转印带22上施加固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具有增强中间转印带22的可清洁性、防止成膜发生和改善中间转印带22耐用性的作用。参考数字70表示电荷消除辊。
本发明可提供一种电子照相装置,其无论转印介质的类型和表面条件如何,都能够不只在最初而且在一段长的时期内保持高的转印性能,其具有高的耐用性并可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接下来将通过实施例描述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应当解释为限制于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情况下,适当修改的实施方式也在本发明范围内。
实施例
(实施例1)
如下所述制备基层的涂布液,并使用该涂布液制造无缝带基层。
<基层的涂布液A的制备>
首先,将通过使用珠磨机在N-甲基-2-吡咯烷酮中分散炭黑(SPECIAL BLACK 4;来自Evonik Degussa)预先制备的分散液与主要由聚酰亚胺树脂前体组成的聚酰亚胺树脂液(U-VARNISH A;来自UbeIndustries,Ltd.)混合,以使炭黑含量按质量计为聚酰胺酸固体含量的17%,然后进行充分的搅拌,从而制备出基层的涂布液A。
<无缝带的制造>
其次,使用作为模子的金属圆柱支撑体(外径:340mm,长度:360mm),其外表面已经通过喷砂粗糙化,在图6中显示的辊涂涂布机中安装该圆柱支撑体。
然后使基层的涂布液A流入油漆盘,并以40mm/sec的涂布辊转动速度拉起。通过调整涂布辊和导辊之间的间隙为0.6mm,控制涂布辊表面上的油漆厚度。然后圆柱支撑体向涂布辊靠近,同时圆柱支撑体的转动速度控制在35mm/sec。涂布辊表面上的油漆被均匀地转移至圆柱支撑体上,涂布辊和圆柱支撑体之间的间隙在0.4mm。在那之后,在保持圆柱支撑体转动的同时,使用热风循环干燥机进行加热30分钟,其中使温度逐渐增加至110℃。随着温度进一步增加至200℃,进行加热30分钟,停止转动,然后放置在能够高温处理的加热炉(燃烧炉)中,并进行60分钟的热处理(燃烧),其中使温度逐步增加至320℃。
<基层上弹性层的制造>
首先,将以下组成材料混合在一起,然后使用双轴搅拌机充分搅拌以产生橡胶组合物。
<弹性层的组成材料(橡胶组合物)>
●丙烯酸橡胶(Acryl rubber):
NIPOL AR12(ZEON公司产品)
                                              按质量计100份
●硬脂酸:
STEARIC ACID CAMELLIA BEAD(NOF公司产品)
                                              按质量计1份
●红磷:
RINKAFE 140F(RINKAGAKU KOGYO有限公司产品)
                                              按质量计10份
●氢氧化铝:
HIGILITE H42M(Showa Denko K.K.产品)
                                              按质量计60份
●交联剂:
Diak.No1(氨基甲酸六亚甲基二胺;DuPont Performance ElastomersL.L.C.产品)
                                              按质量计0.6份
●交联促进剂:
VULCOFAC ACT55(70%的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烯-7和二元酸的盐,30%的无定形硅石;Safic-Alcan产品)
                                                   按质量计1份
●导电剂:
QAP-01(高氯酸四丁基铵;Japan Carlit Co.Ltd.产品)
                                                  按质量计0.3份
将如上所述制备的橡胶组合物溶解在有机溶剂(MIBK:甲基·异丁基酮)中以形成含有按质量计35百分比固体含量的橡胶溶液。通过使用喷嘴连续提供橡胶溶液,同时在圆柱支撑体的轴向方向移动喷嘴并在圆周方向转动在其上先前形成聚酰亚胺基层的圆柱支撑体,将该橡胶溶液盘旋涂布在聚酰亚胺基层上。设定涂布量以调节最终层的厚度为500μm。
当已经使所有预定量的涂布液施加并且然后均匀铺开在圆柱支撑体的外表面上时,将作为球形树脂颗粒的有机硅树脂颗粒(X-52-854(体积平均粒径:0.8μm;单分散颗粒);来自Shin-Etsu Chemical Co.,Ltd.)以图7中显示的方式均匀撒在该表面上。然后,将聚氨酯橡胶刀片的推动元件以50mN/cm的推力推向球形树脂颗粒,以使球形树脂颗粒固定至弹性层。
在整个带表面已经完成进行上述处理后,将以橡胶溶液涂布的圆柱支撑体放置在热风循环干燥机内,同时转动圆柱支撑体,然后加热30分钟,以4℃/min的温度提高速度使温度增加至90℃。然后,继续将圆柱支撑体加热60分钟,以4℃/min的温度提高速度使温度增加至170℃。随后,停止转动,然后逐渐冷却圆柱支撑体。在圆柱支撑体已经彻底冷却后,将所得层压件从金属模子分离,从而形成中间转印元件A。
(实施例2)
除了球形树脂颗粒变为有机硅树脂颗粒(KMP 701(体积平均粒径:3.5μm,单分散颗粒);来自Shin-Etsu Chemical Co.,Ltd.),以与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获得中间转印带B。
(实施例3)
除了球形树脂颗粒变为有机硅树脂颗粒(TOSPEARL 120(体积平均粒径:2.0μm;单分散颗粒);来自MomentivePerformance MaterialsInc.),以与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获得中间转印带C。
(实施例4)
除了球形树脂颗粒变为有机硅树脂颗粒(TOSPEARL 2000B(体积平均粒径:6.0μm;单分散颗粒);来自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Inc.),以与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获得中间转印带D。
(实施例5)
除了球形树脂颗粒变为丙烯酸树脂颗粒(MMB-0320(体积平均粒径:3.5μm;单分散颗粒);JX NipponOil & Energy Corporation),以与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获得中间转印带E。
(实施例6至8)
除了图7中显示的推动元件的推力分别变为100mN/cm、500mN/cm和750mN/cm,以与实施例2中同样的方式获得中间转印带F、G和H。
(比较实施例1)
除了没有形成颗粒层(即弹性层不含有球形树脂颗粒),以与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制造中间转印带I。
(比较实施例2)
除了使用通过完全混合等量的有机硅树脂颗粒(X-52-854(体积平均粒径0.8μm;单分散颗粒);来自Shin-Etsu Chemical Co.,Ltd.)和有机硅树脂颗粒(TOSPEARL 2000B(体积平均粒径:60μm;单分散颗粒);来自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Inc.)制造的颗粒作为球形树脂颗粒,并且在撒完后没有将推动元件推向颗粒,以与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制造中间转印带J。
(比较实施例3)
除了在撒落步骤中不提供足量的球形树脂颗粒(即撒下较少量的球形树脂颗粒),以与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制造中间转印带K。
(比较实施例4)
除了使用通过完全混合等量的有机硅树脂颗粒(TOSPEARL120(体积平均粒径:2.0μm;单分散颗粒);来自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 Inc.)和有机硅树脂颗粒(TOSPEARL 130(体积平均粒径:3.0μm;单分散颗粒);来自MomentivePerformance Materials Inc.)制造的颗粒作为球形树脂颗粒,并且在撒完后没有将推动元件推向颗粒,以与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制造中间转印带L。
对实施例和比较实施例的每个中间转印带A至L进行以下评估。
<光泽度测量>
使用手持光泽计(PG-1M;Nippon DenshokuIndustries Co.,Ltd.),基于每个带表面上在60°或85°的反射光测量表面光泽度(即基于在60°或85°入射角将光施加至带表面时观察到的反射光测量表面光泽度)。将在十个位置的光泽度的平均值用作测量数据。
<球形树脂颗粒暴露高度的测量>
在5,000倍或10,000倍放大倍数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每个带的截面;然后利用观察到的图像,计算每个球形树脂颗粒从由弹性体形成的层的表面暴露部分的高度h(暴露高度)。计算最大暴露高度“hmax”和最小暴露高度“hmin”之间的差值;即“hmax-hmin”。
当包含具有小于3.5μm体积平均粒径的颗粒时,在10,000倍下观察每个带的截面,当包含具有3.5μm或更大的体积平均粒径的颗粒时,在5,000倍放大倍数下观察每个带的截面。
<带表面颗粒面积比率的测量>
可通过在5,000倍或10,000倍放大倍数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从垂直于表面的方向观察带的表面测定弹性体部分和球形树脂颗粒部分的投影面积比率;然后使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PROPLUS;MediaCybernetics公司)二值化处理观察的图像,计算两部分的投影面积比率。
当包含具有小于3.5μm体积平均粒径的颗粒时,在10,000倍下观察每个带的截面,当包含具有3.5μm或更大的体积平均粒径的颗粒时,在5,000倍放大倍数下观察每个带的截面。
另外,进行下列评估,将实施例和比较实施例的每个中间转印带A至L安装在图9中显示的电子照相装置中。
<转印比率的测量>
将蓝色实心图像印刷至用作转印纸的表面具有凹凸图案的纸(凸凹仿皮革纸;令重:215kg)上,然后测量图像转印至纸之前中间转印带上墨粉的量和图像转印至纸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上墨粉的量,并根据以下等式1计算转印比率。
等式1
Figure BDA0000134535480000251
<当图像已经连续印刷至10,000张纸时转印比率的测量>
在测试图已经连续印刷至10,000张纸后,停止印刷,并且如上所述测量转印比率。
<当图像已经连续印刷至10,000张纸时图像的评估>
在测试图已经连续印刷至10,000张纸后,将青色的单色半色调图像印刷至令重为215kg的纸(凸凹仿皮革纸)的整个表面上,并对异常图像的存在、不存在或程度进行观察。
表1中显示结果。
表1
Figure BDA0000134535480000261
在最初和图像印刷在10,000张纸上之后实施例1至8具有极好的性能。
实施例3的结构具有本发明实施例中最高的颗粒面积比率(%)和在85°的高的光泽度。认为这些性能使实施例3的结构显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最好的转印比率。
实施例2、6、7和8的结构具有类似的转印比率,其可能由于除了将球形树脂颗粒推向弹性层时的推力不同,使用了相同条件。这些实施例的转印比率的程度与颗粒面积比率(%)和在85°的光泽度的情况对应。
尽管高的在85°的光泽度,实施例6的结构具有相对低的转印比率,其可能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最低的颗粒面积比率(%)。
实施例4的结构具有相对低的转印比率,其可能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最大的hmax-hmin和最低的在85°的光泽度,和相对低的颗粒面积比率(%)。
实施例5的结构具有相对低的转印比率,其可能由于相对低的颗粒面积比率(%)和在85°的光泽度以及使用了丙烯酸树脂颗粒,其具有较差的至有机硅树脂颗粒的墨粉可转印性。
同时,比较实施例1的结构在60°和85°具有相对高的光泽度,因为没有形成颗粒层,并且因此在弹性层表面没有凹凸图案。但是,在最初和在图像印刷至10,000张纸后,该结构具有明显低的转印比率,因为由于没有颗粒,弹性层的表面是发粘的。
比较实施例2的结构在60°和在85°具有低的光泽度,因为具有很大不同颗粒尺寸的两种类型颗粒的混合导致大的凸起和大的凹处。该结构在最初显示了极好的转印性能,但在图像印刷至10,000张纸后,污染物如小的墨粉颗粒和纸末附着至颗粒之间的间隙,引起清洁失败。另外,一些颗粒脱落。这些相信是低耐用性的原因。
在比较实施例3的结构中,因为没有提供足量颗粒,弹性层没有全部被颗粒涂布。因此,各种故障发生,如清洁失败和墨粉固定至弹性体的暴露区域。
比较实施例4的结构在60°和在85°具有低的光泽度,因为具有很大不同颗粒尺寸的两种类型颗粒的混合导致大的凸起和大的凹处。该结构在最初状态显示了极好的转印性能,但在图像印刷至10,000张纸后,污染物如小的墨粉颗粒和纸末附着至颗粒之间的间隙(成膜),引起清洁失败。另外,一些颗粒脱落。这些相信是低耐用性的原因。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获得这样的中间转印带,其无论转印介质类型如何都能够实现高的转印比率,残留墨粉清洁性能和抗成膜性优异,并能够用于实现具有高耐用性并在一段长的时期内可形成高质量图像的电子照相装置。
本发明的方面包括如下方面。
<1>一种中间转印带,其配置来接收用墨粉使图像承载元件上的潜像显影而形成的墨粉图像,该中间转印带包括:
基层;和
放置在所述基层上的弹性层;
其中所述弹性层包括球形树脂颗粒和由弹性体形成的层,并且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具有凹凸图案,
其中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中以水平方向布置所述球形树脂颗粒,并且
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具有基于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以85°的反射光测定的35%或更高的光泽度。
<2>根据<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具有基于中间转印带表面上以60°的反射光测定的5%或更低的光泽度。
<3>根据<1>或<2>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当h表示暴露高度时,所述弹性层满足表达式hmax-hmin≤0.2μm,其中hmax表示最大暴露高度而hmin表示最小暴露高度,所述暴露高度是每个所述球形树脂颗粒从所述由弹性体形成的层的表面暴露部分的高度。
<4>根据<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在所述弹性层表面上的所述球形树脂颗粒的暴露部分的投影面积比率是60%或更高。
<5>根据<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球形树脂颗粒是有机硅树脂颗粒。
<6>根据<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球形树脂颗粒是具有0.5μm至5.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单分散颗粒。
<7>根据<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弹性体是橡胶。
<8>根据<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弹性体是交联橡胶。
<9>根据<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弹性体是交联丙烯酸橡胶。
<10>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带。
<11>制造根据<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带的方法,包括:
形成基层;
在所述基层上形成由弹性体形成的层;
在所述由弹性体形成的层上均匀施加所述球形树脂颗粒;以及
在所述由弹性体形成的层中布置和嵌入所述球形树脂颗粒,并均匀调平所述球形树脂颗粒。

Claims (11)

1.中间转印带,其配置来接收通过用墨粉使图像承载元件上的潜像显影而形成的墨粉图像,所述中间转印带包括:
基层;和
在所述基层上放置的弹性层,
其中所述弹性层包括球形树脂颗粒和由弹性体形成的层,并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具有凹凸图案,
其中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中以水平方向布置所述球形树脂颗粒,并且
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具有基于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以85°的反射光测定的35%或更高的光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具有基于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以60°的反射光测定的5%或更低的光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当h表示暴露高度时,所述弹性层满足表达式hmax-hmin≤0.2μm,其中hmax表示最大暴露高度,hmin表示最小暴露高度,所述暴露高度是每个所述球形树脂颗粒从所述由弹性体形成的层的表面暴露部分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上所述球形树脂颗粒的暴露部分的投影面积比率是60%或更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球形树脂颗粒是有机硅树脂颗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球形树脂颗粒是具有0.5μm至5.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单分散颗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弹性体是橡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弹性体是交联橡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弹性体是交联丙烯酸橡胶。
10.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中间转印带,其配置来接收通过用墨粉使图像承载元件上的潜像显影而形成的墨粉图像,
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包括基层和在所述基层上放置的弹性层;
其中所述弹性层包括球形树脂颗粒和由弹性体形成的层,并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具有凹凸图案,
其中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中以水平方向布置所述球形树脂颗粒,并且
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具有基于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以85°的反射光测定的35%或更高的光泽度。
11.制造中间转印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形成基层;
在所述基层上形成由弹性体形成的层;
在所述由弹性体形成的层上均匀施加球形树脂颗粒;以及
在所述由弹性体形成的层中布置和嵌入所述球形树脂颗粒,并均匀调平所述球形树脂颗粒,
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配置来接收通过用墨粉使图像承载元件上的潜像显影而形成的墨粉图像,
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包括所述基层和在所述基层上的弹性层;
其中所述弹性层包括所述球形树脂颗粒和所述由弹性体形成的层,并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具有凹凸图案,
其中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中以水平方向布置所述球形树脂颗粒,并且
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具有基于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以85°的反射光测定的35%或更高的光泽度。
CN2012100273758A 2011-02-08 2012-02-08 中间转印带、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制造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Pending CN1026369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4938A JP2012163815A (ja) 2011-02-08 2011-02-08 中間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2011-024938 2011-02-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6979A true CN102636979A (zh) 2012-08-15

Family

ID=45571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73758A Pending CN102636979A (zh) 2011-02-08 2012-02-08 中间转印带、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制造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01578A1 (zh)
EP (1) EP2485094B1 (zh)
JP (1) JP2012163815A (zh)
CN (1) CN10263697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9402A (zh) * 2012-11-02 2014-05-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4049510A (zh) * 2013-03-15 2014-09-17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构件、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6292019A (zh) * 2015-05-20 2017-01-04 刘品刚 一种防止lcd生产过程中pi压伤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5349B2 (ja) 2012-09-18 2017-04-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6080536B2 (ja) * 2012-12-21 2017-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48202B2 (ja) * 2013-02-19 2016-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6264651B2 (ja) 2014-02-25 2018-0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488866B2 (ja) 2015-05-08 2019-03-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キャリア及び現像剤
JP6691322B2 (ja) 2016-03-17 2020-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潜像現像剤用キャリア、二成分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収容ユニット
JP6862962B2 (ja) 2017-03-17 2021-04-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518048B1 (en) 2018-01-24 2022-03-16 Ricoh Company, Lt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diu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54156B2 (ja) * 2018-01-30 2021-10-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体、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455678B2 (ja) * 2019-07-02 202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32244A (ja) * 2022-03-10 2023-09-2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54716A (ja) * 2003-05-29 2004-12-16 Hitachi Printing Solutions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28165A (ja) * 2006-06-08 2007-12-20 Bridgestone Corp 導電性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JP2009075154A (ja) * 2007-09-18 2009-04-09 Bridgestone Corp 導電性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73482B1 (en) * 1995-10-23 2000-07-12 Océ-Technologies B.V.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a toner image from an image-forming medium to a receiving material
US5666193A (en) * 1996-02-09 1997-09-09 Eastman Kodak Company Intermediate transfer of small toner particles
JP3327111B2 (ja) * 1996-04-10 2002-09-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画像形成装置
JP3610726B2 (ja) * 1997-01-14 2005-01-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62767A (ja) 2000-11-24 2002-06-07 Fuji Xerox Co Ltd 像担持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記録装置、並びに画像記録方法
US6463248B1 (en) * 2000-12-04 2002-10-08 Xerox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providing high transfer efficiency of toner images to a transfuse member
JP2004226883A (ja) * 2003-01-27 2004-08-12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53452B2 (ja) * 2003-10-24 2011-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72499A (ja) * 2008-01-23 2009-08-06 Bridgestone Corp 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転写ベルト表面層硬化装置
JP2009300720A (ja) * 2008-06-13 2009-12-24 Kyocera Mita Corp トナー担持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54716A (ja) * 2003-05-29 2004-12-16 Hitachi Printing Solutions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28165A (ja) * 2006-06-08 2007-12-20 Bridgestone Corp 導電性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JP2009075154A (ja) * 2007-09-18 2009-04-09 Bridgestone Corp 導電性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9402A (zh) * 2012-11-02 2014-05-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4049510A (zh) * 2013-03-15 2014-09-17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构件、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6292019A (zh) * 2015-05-20 2017-01-04 刘品刚 一种防止lcd生产过程中pi压伤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85094A1 (en) 2012-08-08
EP2485094B1 (en) 2019-10-23
JP2012163815A (ja) 2012-08-30
US20120201578A1 (en) 2012-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6979A (zh) 中间转印带、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制造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EP2390729B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belt
US10642186B2 (en) Developing member having outer surface with independent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domains,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89985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25409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983518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5786181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
US20130334014A1 (en) Image forming appratus
JP2018155953A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59737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とその製造方法、中間転写ベルト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693315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4145817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2012163818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2018101108A (ja) 電子写真用部材、中間転写体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286881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25052A (ja) 半導電性ベルト、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29037B2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9827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
JP5578417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
JP2009069581A (ja) 現像装置、現像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2195B6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132195B2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92668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6432831B2 (ja) 中間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92667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