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0658A - 装饰片 - Google Patents

装饰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0658A
CN102470658A CN2009801601934A CN200980160193A CN102470658A CN 102470658 A CN102470658 A CN 102470658A CN 2009801601934 A CN2009801601934 A CN 2009801601934A CN 200980160193 A CN200980160193 A CN 200980160193A CN 102470658 A CN102470658 A CN 102470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lluminating part
slide
dyed layer
cosmetic sheet
bright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601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0658B (zh
Inventor
河合省吾
腰原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TO GR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TO GR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TO GR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TO GRA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0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06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06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06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3/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properties or particular surface features, e.g. particular surface coatings; Layered products design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covered by another single c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CPRODUCING DECORATIVE EFFECTS; MOSAICS; TARSIA WORK; PAPERHANGING
    • B44C3/00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ornamental structures
    • B44C3/02Superimpos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02Colou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1/00Decorative or ornamental art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装饰片,其不受颜色限制,结构简单,富有表现力,同时还能表现立体感。本发明的装饰片(100)具有:透明片(10),形成于该透明片(10)背面的第1发光部(1),以及形成于该透明片(10)背面并与第1发光部(1)相邻接的第2发光部(2)。第1发光部(1)至少具有白着色层,第2发光部(2)除白着色层以外具有至少含发光性颜料的着色层。

Description

装饰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饰片,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能够表现富于装饰性的立体感的装饰片。
背景技术
装饰片适用于移动电话用装饰、汽车内饰、电气化产品的装饰等用途。此类装饰片通常是在透明片中加入着色剂使用。
近年来,为了追求更好的外观设计效果,人们开发了具备各种装饰功能的装饰片。
例如,已知有一种装饰片,其在基片表面上至少形成有透明的凸出层,在该凸出层上形成有装饰图案层,其上还形成有图案隐蔽层。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装饰会发生变化(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此外,已知有一种装饰材料,其为了呈现出立体感,而在整个涂层面上形成有可发光的凹凸图案(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1064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8-2441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饰片未必能呈现出立体感,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装饰材料在装饰性方面有所欠缺。
另外,为了呈现出立体感,除上述方法外,已知还有利用着色的层(以下简称“着色层”)中的金属色调或颜色浓淡的方法,但其操作繁杂,所用颜色也受到限制。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结构简单又富于装饰性,还能够不受颜色限制地呈现立体感的装饰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发明者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发现,尽管白着色层具有自身的亮度,但其具有不易反射光的性质。发明者们还意外发现,通过使相邻接的第1发光部和第2发光部中的一方含有白着色层,即可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一种装饰片,其具有透明片、形成于该透明片背面的第1发光部、以及形成于该透明片背面并与第1发光部相邻接的第2发光部;第1发光部至少具有白着色层,第2发光部除白着色层以外具有至少含发光性颜料的着色层。
本发明的第2方案为,上述第1方案所述的装饰片,其第2发光部具有多个着色层,第2发光部的透明片侧的第1着色层含有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层叠于第1着色层的背面的第2着色层含有发光性颜料。
本发明的第3方案为,上述第1方案或第2方案所述的装饰片,其第1发光部具有多个着色层,第1发光部的透明片侧的第1着色层为白着色层,层叠于第1着色层背面的第2着色层含有发光性颜料。
本发明的第4方案为,上述第1方案或第2方案所述的装饰片,其第1发光部具有多个着色层,第1发光部的透明片侧的第1着色层含有除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层叠于第1着色层背面的第2着色层为白着色层,层叠于第2着色层背面的第3着色层含有发光性颜料。
本发明的第5方案为,上述第1方案~第4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装饰片,其第1发光部和/或第2发光部除白着色层外具有多个至少含发光性颜料的着色层。
本发明的第6方案为,上述第1方案~第5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装饰片,其白着色层为点的集合体,每单位面积中点所占的比例在6%以上。
本发明的第7方案为,上述第1方案~第5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装饰片,其中,以45度俯角观察透明片时,与透明片的第2发光部侧相比,透明片的第1发光部侧的亮度显得更高;以135度俯角观察透明片时,与透明片的第1发光部侧相比,透明片的第2发光部侧的亮度显得更高。
本发明的第8方案为,上述第1方案~第5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装饰片,其中,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表面测定的15度、45度以及110度倾角的亮度,在透明片的第1发光部侧和第2发光部侧不相同。
本发明的第9方案为,上述第1方案~第5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装饰片,其中,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第1发光部侧的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的亮度,小于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第2发光部侧的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的亮度;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第1发光部侧的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的亮度,大于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第2发光部侧的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的亮度。
本发明的第10方案为,上述第1方案~第5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装饰片,其中,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第1发光部侧的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的亮度,比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第2发光部侧的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的亮度小2~40;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第1发光部侧的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的亮度,比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第2发光部侧的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的亮度大2~60。
本发明的第11方案为,上述第1方案~第5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装饰片,其中,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第1发光部侧的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的亮度为69~107;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第2发光部侧的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的亮度为101~105;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第1发光部侧的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的亮度为36~72;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第2发光部侧的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的亮度为36~38。
本发明的第12方案为,上述第1方案~第11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装饰片,其第1发光部及第2发光部层叠有旨在遮光的遮光层。
此外,只要符合本发明之目的,也可采用将上述第1方案~第12方案适当组合的结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装饰片,若相邻的发光部的其中一方含有白着色层,当近身侧发光部含有白着色层时,通过白着色层自身颜色的亮度,其亮度得到增强;当远身侧发光部含有白着色层时,由于白着色层不反射光线,其暗度得到增强。意即,通过使第1发光部含有白着色层、第2发光部不含白着色层,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可以得到颜色的明暗变化和逆转效应(反転効果),从而能够呈现立体感。白着色层是点的集合体,每单位面积中点所占的比例优选为6%以上。
例如,若以45度俯角观察,与透明片的第1发光部侧相比,透明片的第2发光部侧的亮度显得更高;若以135°度俯角观察透明片,与透明片的第2发光部侧相比,透明片的第1发光部侧的亮度显得更高。
因此,上述装饰片不仅结构简单、装饰性强,而且能够不受颜色限制地呈现出立体感。
本发明的装饰片优选为第1发光部或第2发光部除白着色层以外具有多个至少含发光性颜料的着色层,更加优选为第1发光部及第2发光部各自除白着色层以外具有多个至少含发光性颜料的着色层。尤其是,通过在各着色层使用不同种类的发光性颜料,能够表现更丰富的外观设计和立体感。
本发明的装饰片,若具备上述结构,通过重新设置颜料(非发光性颜料)的着色层,将颜料(非发光性颜料)添加至含有发光性颜料的着色层,即可表现各种图案。即,没有颜色上的限制,富有卓越的表现力。
例如,当第1发光部的透明片侧的第1着色层含有采用由CMYK构成的4原色的全彩颜料(非发光性颜料),层叠于第1着色层背面的第2着色层为白着色层时,由于白着色层(第2着色层)能够提升颜料(第1着色层)的亮度,因此能够更加清晰地表现出明暗和逆转效应。若进一步将含有发光性颜料的第3着色层层叠于第2着色层的背面,会更有效。
本发明的装饰片中,若依据ASTM标准中的E2194-03,从透明片表面测定的15度、45度以及110度倾角的透明片的第1发光部侧和第2发光部侧的亮度为上述关系或数值的话,确保能够获得明暗和逆转效应。在此,亮度依据JIS Z8729测定,与Lab表色系中的L值相当。
本发明的装饰片中,若在第1发光部及第2发光部层叠有旨在遮光的遮光层,则可抑制第1发光部及第2发光部的剥离,可以表现丰富多彩的外观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的第1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为示出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测定本实施方式装饰片之亮度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装饰片的白着色层的平面图。
图4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的第2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5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的第3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6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的第4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7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的第5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8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的第6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9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的第7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0为示出实施例中第1发光部中钛白油墨(白着色层)及UV胶印油墨(发光性颜料构成的层)的浓度与15度倾角的亮度(L值)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1为示出实施例中第1发光部中钛白油墨(白着色层)及UV胶印油墨(发光性颜料构成的层)的浓度与110度倾角的亮度(L值)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2为示出实施例中第2发光部中UV胶印油墨(发光性颜料构成的层)的浓度与15度倾角的亮度(L值)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3为示出实施例中第2发光部中UV胶印油墨(发光性颜料构成的层)的浓度与110度倾角的亮度(L值)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4为1例采用本发明原理的装饰片的照片。
附图标记说明
1,101,201,301,401...第1发光部
2,102,202,302,402...第2发光部
10...透明片
11,21,111,121,211,221,311,321,411,421,511...第1着色层
12,222,312,322,412,422...第2着色层
13,613...遮光层
100,200,300,400,500,600...装饰片
313,413,423...第3着色层
414...第4着色层
503...第3发光部
601~604...层
A,B,C...位置
I...线条
S...单位面积
T...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需要参照图片,对本发明适宜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中,相同要素用同一符号表示,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图中的尺寸比例并不限于图示的比例。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就本发明装饰片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的第1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00具有透明片10、形成于该透明片10背面的第1发光部1、形成于该透明片10背面并与第1发光部1相邻接的第2发光部2、以及形成于第1发光部1与第2发光部2背面的遮光层13。另外,虽然图1所示的装饰片100中第1发光部1与第2发光部2的背面呈台阶状,但这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剖面结构而做的处理,由于第1发光部1与第2发光部2的厚度均极薄,因此实际上基本为一平面。
另外,第1发光部1具有多个着色层,第1发光部1的透明片10侧的第1着色层11为白着色层,层叠于第1着色层11背面的第2着色层12为含有发光性颜料的层。详细情况,参见后述内容。
所述装饰片100为膜状时,出于往对象物品上粘贴等操作上的便利的考虑,厚度优选为100~300μm,其为板状时,出于强度方面的考虑,厚度优选为0.2~0.5mm。
所述装饰片100中,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表面测定的15度、45度以及110度倾角的亮度,在透明片10的第1发光部1侧和第2发光部2侧不相同。
图2为示出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测定本实施方式装饰片的亮度之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光源从45度倾角照射测定点P,测定从正反射光源倾角偏移15度的位置A、偏移45度的位置B、偏移110度的位置C处的Lab值。
所述装饰片100,其优选为,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10的第1发光部1侧的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位置A)的亮度,小于从透明片10的第2发光部2侧的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位置A)的亮度;从透明片10的第1发光部1侧的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位置C)的亮度,大于从透明片10的第2发光部2侧的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位置C)的亮度。
这种情况下,在位置A和位置C处,可以获得明暗的逆转效应,因而能够表现立体感。
所述装饰片100,其优选为,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10的第1发光部1侧的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位置A)的亮度,比从透明片10的第2发光部2侧的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位置A)的亮度小2~40;从透明片10的第1发光部1侧的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位置C)的亮度,比从第2发光部2侧的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位置C)的亮度大2~60。
若相同位置A、C的第1发光部1侧与第2发光部2侧的亮度差异在上述范围之内,则能更加明显地表现从相同位置观察到的明暗差异。意即,能更加清晰地表现纵深。
具体来说,所述装饰片100,其优选为,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10的第1发光部1侧的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位置A)的亮度为69~107,110度倾角(位置C)的亮度为36~72,从透明片10的第2发光部2侧的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位置A)的亮度为101~105,110度倾角(位置C)的亮度为36~38。
本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00,根据不同的观察角度,会获得颜色的明暗变化和逆转效应,能够表现立体感。因此,其不仅结构简单,装饰性表现力卓越,还能不受颜色限制地表现立体感。
下面,对透明片10、第1发光部1、第2发光部2和遮光层13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透明片)
透明片10为透明薄膜状或板状即可,对其厚度没有特别限制。
具体来讲,薄膜状的透明片10可以是聚乙烯膜、聚丙烯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碳酸酯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膜、聚苯乙烯膜、聚酰亚胺膜、聚酰胺膜、聚砜膜、聚醚砜膜、聚醚酮膜、聚乙烯醇膜、聚氯乙烯膜、聚偏氯乙烯膜、三乙酰纤维素膜、聚氨酯膜、环烯烃聚合物膜等。
透明片10可以是由这些原料混合制成的膜,也可以是它们的积层体。
其中,从广泛使用性方面考虑,透明片10优选为聚乙烯膜、聚丙烯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碳酸酯膜。
板状透明片10可以是玻璃、丙烯酸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板、聚碳酸酯板、聚氯乙烯板、ABS板、苯乙烯板等。
其中,基于广泛使用性的观点,透明片10优选为丙烯酸板、聚碳酸酯板。
为了提高与第1着色层11及第2着色层12的粘合性,在不妨碍透明性的范围内,也可在透明片10背面设置由粘合剂构成的粘合剂层(未图示)。
上述粘合剂使用现有的产品,如丙烯酸树脂类粘合剂、烯烃树脂类粘合剂、氨酯树脂类粘合剂、乙烯-醋酸乙烯树脂类粘合剂、环氧树脂类粘合剂、氯乙烯树脂类粘合剂、氯丁橡胶类粘合剂、醋酸乙烯树脂类粘合剂、硅树脂类粘合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类粘合剂、酚醛树脂类粘合剂、聚乙烯醇类粘合剂、聚酰胺树脂类粘合剂等。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多种混合使用。
另外,为了提高与第1着色层11及第2着色层12的粘合性,在不妨碍透明性的范围内,也可在透明片10背面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处理、冲击波处理等。
进一步,在不妨碍透明性的范围内,透明片10中也可含有紫外线吸收剂、阻燃剂、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等。
(第1发光部)
第1发光部1具有多个着色层,具体而言,其结构为将第1着色层11和第2着色层12依次层叠至透明片10。
第1着色层11为白着色层。
在本发明中,这里的白着色层的主要成分为除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的白色,该白色的面状L值(多倾角45°)为50~100。而且,对此时的a值、b值不做特别限定。另外,其并非面状而是点状(网点)时,L值在50以下亦可。
白着色层的白色使用白色颜料,例如:已知的氧化锌、二氧化钛等。
图3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装饰片的白着色层的平面图。
如图3所示,第1着色层11的白着色层为点的集合体。即,点按一定的间隔排成一列成为线条I,该线条I按65~300线/英寸的间隔并列设置形成白着色层。另外,若其并非并列设置线条I而成,而是诸如FM丝网印刷、喷墨印刷等时,白着色层中包含可达到与将线条I按65~300线/英寸间隔并列设置的形式同等表现效果的层。
所述白着色层中,每单位面积S上的点T所占的比例,优选为6%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特别优选为70%以上。
此时,从不同倾角观察装饰片100,色彩的明暗变化和逆转效应更加明显。另外,每单位面积S上的点T所占的比例(T/S)为1(即100%)时,即为面状。
第1着色层11,优选为除白色颜料外还含有粘合剂。这样,可以提高其对于透明片10的粘合性。
该粘合剂可为紫外线固化树脂、溶剂型树脂、水性树脂等。
紫外线固化树脂,以市售产品为例,可以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等。其可以单独使用,亦可多种混合使用。
溶剂型树脂,比如可以是聚酯类树脂、丙烯酸氯乙烯类树脂、聚氨酯氯乙烯类树脂、氯乙烯类树脂、醋酸乙烯类树脂、硝基纤维素类树脂、含氟树脂、聚氨酯树脂等。其可以单独使用,亦可多种混合使用。
水性树脂,可以是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氨酯乳等。而且,其可以是水性的、也可以是乳、还可以是分散系。另外,其可以单独使用,亦可多种混合使用。
第2着色层12含有旨在提高亮度的发光性颜料。
发光性颜料,可以是珍珠颜料、由天然白云母或合成云母构成的云母片颜料、金属氧化物包覆云母片颜料、铝薄片颜料、氧化铝薄片颜料、金属氧化物包覆氧化铝薄片颜料、石墨颜料、金属钛片颜料、不锈钢片颜料、板状氧化铁颜料、酞菁片颜料、金属氧化物包覆硅片颜料、金属氧化物包覆玻璃片颜料、镀金属玻璃片颜料、镀金属氧化物玻璃片颜料、镭射闪颜料等。其可单独使用,亦可多种混合使用。其中,所谓“金属包覆”、“金属氧化物包覆”,是指用二氧化钛、氧化铁、铬、钴、锡、锆等金属(氧化物)薄膜包衣,而“镀金属”、“镀金属氧化物”,是指用这些金属(氧化物)镀过金。
发光性颜料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200μm。
若平均粒径不足10μm,与平均粒径属于上述范围的情况相比,可能出现亮度不足的情况;若平均粒径超过200μm,与平均粒径属于上述范围的情况相比,在第2着色层12表面上可能发生粒子过粗或形成粗糙面的现象。
第2着色层12与上述第1着色层11相同,为点的集合体。
此时,第2着色层12中并列设置的线条,优选为与第1着色层11中并列设置的线条方向不同。这种情况下,更能切实发挥白着色层的效果。
与上述第1着色层11同样,第2着色层12优选含有粘合剂。该粘合剂与第1着色层11中的粘合剂同义。
另外,第2着色层12中除此之外还可含有除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关于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详情参见后述内容。
通过含有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装饰片100除了能表现明暗变化外,还可以表现出各种图案。因此,其不受颜色限制,并且表现力出众。
(第2发光部)
第2发光部2,其结构为第1着色层21层叠于透明片10上。另外,第1发光部1的第2着色层12与第2发光部2的第1着色层21相同,在透明片10的背面基本形成为平面。
第1着色层21与第1发光部1的第2着色层12同样,含有发光性颜料。而且,第1发光部1的第2着色层12含有的发光性颜料可以和第2发光部2的第1着色层21含有的发光性颜料相同。即,即使发光性颜料相同,由于第1发光部1具有白着色层,因此看上去会有不同。
另外,发光性颜料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200μm。
与第1发光部1的第2着色层12同样,第1着色层21优选为含有粘合剂,也可含有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
(遮光层)
遮光层13层叠于第1发光部及第2发光部。
通过遮光层13的层叠,能够抑制第1发光部1及第2发光部2的剥离,还可以表现出丰富的设计感。
所述遮光层13使用已知的炭黑等。
另外,遮光层13中也可含有粘合剂、紫外线吸收剂、阻燃剂、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等。所述粘合剂与第1着色层11中的粘合剂同义。
本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00中,由于第1发光部1含有白着色层,第2发光部2不含有白着色层,因此能够清晰表现源自不同观察倾角的颜色的明暗变化和逆转效应。
例如:若从45度俯角观察,与第2发光部2相比,第1发光部1的亮度显得更高,若从135度俯角观察透明片10,与第1发光部相比,第2发光部的亮度显得更高。
所述装饰片100,可适用于移动电话用装饰、汽车内饰、电气化产品的装饰等用途。
另外,若要在粘贴对象上粘贴所述装饰片100,使用粘合剂粘贴装饰片100即可。所用粘合剂优选使用丙烯酸类、橡胶类、聚烷基硅类、氨酯类、聚酯类粘合剂。
接下来,对装饰片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透明片10。可根据需要,在透明片10的背面设置粘合剂层,或者为了提高其粘合性,在透明片10的背面进行等离子处理或冲击波处理。
然后,在透明片10的背面施加含有发光性颜料及粘合剂的第1混合液。
基于操作性方面的考虑,第1混合液中含有的发光性颜料的含量优选为10~60质量%。
若粘合剂为紫外线固化树脂,则第1混合液中含有单体或低聚体。
单体或低聚体具有聚合反应基团。
所述聚合反应基团可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丙烯基、巯基、氨基等。尤其优选使用反应性高的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
所述聚合反应基团因紫外线而固化,从而得到紫外线固化树脂。
单体的具体例子有:不饱和聚酯、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氨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醇酸树脂丙烯酸酯、硅酮丙烯酸酯、聚烯-聚硫醚型螺烷、氨基醇酸树脂、羟乙基丙烯酸酯、乙烯醚等。其可以单独使用,亦可多种混合使用。
另外,这种情况下,也可根据需要添加聚合引发剂和光增感剂。
聚合引发剂的例子有:苯甲酰乙醚、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单聚丙烷-1-酮、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二苯甲酮、噻吨酮、呫吨酮、2-氯噻吨酮、米氏酮、2-异丙基噻吨酮、苄基、9,10-菲醌、9,10-萘醌等。其可单独使用,亦可多种混合使用。
光增感剂的例子有:三乙胺、二乙胺、N-甲基二乙醇胺、乙醇胺、4-二甲基氨基苯甲酸、4-二甲基氨基苯甲酸甲酯、4-二甲基氨基苯甲酸乙酯、4-二甲基氨基苯甲酸异戊酯等。其可单独使用,亦可多种混合使用。
向透明片10施加第1混合液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胶版涂布机、凹槽式涂布机、喷墨、丝网、柔性版涂布机、辊式涂布机、刮刀式涂布机、逗号刮涂式涂布机、喷涂等方法。
然后,通过使第1混合液固化,形成第1发光部1的第1着色层11及第2发光部2的第1着色层21。
接下来,将含白色颜料及粘合剂等的第2混合液施加至第1发光部1的第1着色层11的背面。粘合剂为紫外线固化树脂时同上。
基于操作性方面的考虑,第2混合液所含的白色颜料的含量优选为10~60质量%。
向第1发光部1的第1着色层11背面施加第2混合液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胶版涂布机、凹槽式涂布机、喷墨、丝网、柔性版涂布机、辊式涂布机、刮刀式涂布机、逗号刮涂式涂布机、喷涂等方法。
然后,通过使第2混合液固化,形成第1发光部1的第2着色层12。
接下来,将含炭黑及粘合剂等的第3混合液施加至第1发光部1的第2着色层12及第2发光部2的第1着色层21的背面。若粘合剂为紫外线固化树脂,同上。
施加第3混合液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胶版涂布机、凹槽式涂布机、喷墨、丝网、柔性版涂布机、辊式涂布机、刮刀式涂布机、逗号刮涂式涂布机、喷涂等方法。
然后,通过使第3混合液固化,形成遮光层13。
如此,即可得到本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00。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装饰片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4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第2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饰片200具有透明片10、形成于该透明片10背面的第1发光部101、以及形成于该透明片10背面并与第1发光部101相邻接的第2发光部102。
所述装饰片200中,其第1发光部101由作为白着色层的第1着色层111构成,第2发光部102由含有发光性颜料的第1着色层121构成。意即,装饰片200除了没有遮光层13以及第1发光部101没有第2着色层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00相同。
根据所述装饰片200,例如即使颜色只有1种,通过使用白着色层,也能够表现良好的设计感,并能够表现立体感。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装饰片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5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第3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饰片300具有透明片10、形成于该透明片10背面的第1发光部201、以及形成于该透明片10背面并与第1发光部201相邻接的第2发光部202。此外,虽然图5所示装饰片300的第1发光部201及第2发光部202的背面呈台阶状,但这只是为了便于说明剖面结构而设,实际上由于第1发光部201及第2发光部202的厚度均极薄,故其实际上基本成一平面。
所述装饰片300中,其第1发光部201由作为白着色层的第1着色层211构成,第2发光部202由含有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的第1着色层221、和层叠于第1着色层221背面的含有发光性颜料的第2着色层222构成。意即,装饰片300除了其第2发光部202具有含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的第1着色层221以外,与第2实施方式中的装饰片200相同。
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可以是已知的天然无机颜料、合成无机颜料等无机颜料、偶氮颜料、多环类颜料等有机颜料、色淀颜料等。颜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几种混合使用。
第1着色层221为点的集合体。
在此,第1着色层221中并列设置的线条,优选为与第2着色层222中并列设置的线条方向不同。
第1着色层221优选为含有粘合剂。所述粘合剂与第1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00的第1发光部1的第1着色层11的粘合剂同义。
根据所述装饰片300,在其第2发光部202中,于含发光性颜料的第2着色层222和透明片10之间,设置有含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的第1着色层221,因此,可以通过各种颜料的变化与发光性颜料的组合、以及源自白着色层的明暗效果,表现出极佳的设计感。另外,装饰片300,由于在其第2发光部202中,于含发光性颜料的第2着色层222之上设置有含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的第1着色层221,因此,也能够表现使用由CMYK构成的4原色的全彩的设计。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装饰片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6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第4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饰片400具有透明片10、形成于该透明片10背面的第1发光部301、以及形成于该透明片10背面并与第1发光部301相邻接的第2发光部302。另外,虽然图6所示装饰片400的第1发光部301及第2发光部302的背面呈台阶状,但这是为了便于说明剖面结构而设,由于第1发光部301及第2发光部302的厚度均极薄,故实际上其基本成一平面。
所述装饰片400中,其第1发光部301及第2发光部302具有多个着色层。第1发光部301由含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的第1着色层311、层叠于第1着色层311背面的白着色层的第2着色层312、以及层叠于第2着色层312背面并含有发光性颜料的第3着色层313构成;第2发光部302由含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的第1着色层321、层叠于第1着色层321背面并含有发光性颜料的第2着色层322构成。即,装饰片400除了第1发光部301具有含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的第1着色层311和含发光性颜料的第3着色层313以外,与第3实施方式的装饰片300相同。
根据所述装饰片400,通过各种颜料的变化与发光性颜料的组合、以及源自白着色层的明暗效果,能够表现极佳的设计感。而且,由于在装饰片400的第1发光部301中,含发光性颜料的第3着色层313上设置有白着色层的第2着色层312,其上设置有含有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的第1着色层311,故也能表现在使用由CMYK构成的4原色的全彩中引入明暗变化的设计。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装饰片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7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第5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饰片500具有透明片10、形成于该透明片10背面的第1发光部401、以及形成于该透明片10背面并与第1发光部401相邻接的第2发光部402。
所述装饰片500中,其第1发光部401及第2发光部402具有多个着色层。第1发光部401由含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的第1着色层411、层叠于第1着色层411背面的白着色层的第2着色层412、层叠于第2着色层412背面并含发光性颜料的第3着色层413、以及层叠于第3着色层413背面并含发光性颜料的第4着色层414构成;第2发光部402由含有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的第1着色层421、层叠于第1着色层421背面并含发光性颜料的第2着色层422、以及层叠于第2着色层422背面并含发光性颜料的第3着色层423构成。意即,装饰片500除了第1发光部401具有含发光性颜料的第4着色层414,第2发光部402具有含发光性颜料的第3着色层423,以及,第1发光部401的第1着色层411和第2发光部402的第1着色层421为同一层,第1发光部401的第3着色层413和第2发光部402的第2着色层422为同一层,第1发光部401的第4着色层414和第2发光部402的第3着色层423为同一层以外,与第3实施方式的装饰片300相同。
尤其优选为,第1发光部401的第3着色层413及第2发光部402的第2着色层422所用的发光性颜料,与第1发光部401的第4着色层414及第2发光部402的第3着色层423所用的发光性颜料不同。这样,可以表现更加深刻的设计。
根据所述装饰片500,通过各种颜料的变化与发光性颜料的组合,以及源自白着色层的明暗效果,能够表现出极佳的设计感。另外,由于在装饰片500的第1发光部401中,于含发光性颜料的第3着色层413及第4着色层414之上设置有白着色层的第2着色层412,其上设置有含有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的第1着色层411,故也能够表现在使用由CMYK构成的4原色的全彩中引入明暗变化的设计。另外,与第4实施方式的装饰片400相比,更易制造。
【第6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装饰片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8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第6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饰片600,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00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了第3发光部503。
第3发光部503的第1着色层511,与第1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00的第1发光部1的白着色层第1着色层11相同,为同一层。
根据所述装饰片600,虽然结构极其简单,但却具有卓越的装饰性表现力,同时还能不受颜色限制地表现立体感。
【第7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装饰片的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9为简明示出本发明装饰片第7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9所示装饰片700为设置有多个发光部的设计例。图9中,层601含有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层602为白着色层,层603及层604含有发光性颜料。装饰片700系在上述各层背面设置遮光层613而成。
所述装饰片700,虽然结构极其简单,但是具有卓越的装饰性表现力,同时还能不受颜色限制地表现立体感。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更加具体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
如下所示,制作了装饰片的样品。
作为透明片,准备了透明聚碳酸酯膜(附有粘合剂层、厚度0.25mm)。
在透明片的背面加以钛白油墨,然后,通过UV照射使其固化。接着,与其部分重叠地使用UV胶印油墨印刷机加以UV胶印油墨(银色),然后,通过UV照射使其固化,同法,使用丝网印刷机加以UV丝网油墨(银色),然后,通过UV照射使其固化。另,UV胶印油墨(银色)和UV丝网油墨(银色)的颜色略有差异。
这样,在透明片的背面,即形成了第1发光部和第2发光部,第1发光部形成有白着色层和由多种发光性颜料构成的层,第2发光部仅形成有由多种发光性颜料构成的层。其相当于从如图7所示的装饰片500中去除了第1发光部401的第1着色层411及第2发光部402的第1着色层421。
另外,按照相同的方法,制备了如表1及表2所示调整了钛白油墨及UV胶印油墨在每单位面积上的浓度(点所占比例)的样品。
(评价方法)
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透明片的第1发光部及第2发光部的表面,测定了15度及110度倾角的亮度(L值)。
第1发光部的钛白油墨(白着色层)及UV胶印油墨(由发光性颜料构成的层)的浓度与15度及110度倾角的亮度(L值)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第2发光部的UV胶印油墨(由发光性颜料构成的层)的浓度与15度及110度倾角的亮度(L值)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此外,第1发光部的钛白油墨(白着色层)及UV胶印油墨(由发光性颜料构成的层)的浓度与15度倾角的亮度(L值)之间的关系,如图10所示;第1发光部的钛白油墨(白着色层)及UV胶印油墨(由发光性颜料构成的层)的浓度与110度倾角的亮度(L值)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第2发光部的UV胶印油墨(由发光性颜料构成的层)的浓度与15度倾角的亮度(L值)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第2发光部的UV胶印油墨(由发光性颜料构成的层)的浓度与110度倾角的亮度(L值)之间的关系,如图13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0126532600000151
【表2】
Figure BDA0000126532600000161
由表1及表2、图9~12可知,即使改变发光性颜料的浓度,无白着色层的第2发光部的亮度(L值)未发生大的变化。
而根据白着色层的浓度不同,具有白着色层的第1发光部的亮度(L值)发生了明显变化。
尤其是,当钛白油墨的浓度超过6%后,白着色层使亮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另外,在UV胶印油墨的浓度并非50%时,也对第1发光部进行了试验,此时得到的结果与浓度为50%时得到的结果相同。此外,在将使用胶印印刷机印刷UV胶印油墨(银色)形成的层、和使用丝网印刷机印刷UV丝网油墨形成的层进行对调后进行了同样的试验,得到的结果相同。
由此,可以说,本发明的装饰片通过设置白着色层,可以表现源自不同观察倾角的明暗差异,可以表现基于明暗变化的立体感。
另,图14为利用本发明的原理制成的一例装饰片的照片。
产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装饰片适用于移动电话用装饰、汽车内饰、电气化产品的装饰等用途。本发明的装饰片,由于不受颜色限制、结构简单、富有表现力,同时还能表现立体感,因此能够提高粘贴该装饰片的产品的外观设计性。

Claims (12)

1.一种装饰片,
其具有:
透明片,
形成于该透明片背面的第1发光部,
以及形成于该透明片背面并与所述第1发光部相邻接的第2发光部;
所述第1发光部至少具有白着色层,
所述第2发光部除白着色层以外具有至少含发光性颜料的着色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片,其中,
所述第2发光部具有多个着色层,
所述第2发光部的所述透明片侧的第1着色层含有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
层叠于所述第1着色层的背面的第2着色层含有发光性颜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饰片,其中,
所述第1发光部具有多个着色层,
所述第1发光部的所述透明片侧的第1着色层为白着色层,
层叠于所述第1着色层的背面的第2着色层含有发光性颜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饰片,其中,
所述第1发光部具有多个着色层,
所述第1发光部的所述透明片侧的第1着色层含有发光性颜料以外的颜料,
层叠于所述第1着色层的背面的第2着色层为白着色层,
层叠于所述第2着色层的背面的第3着色层含有发光性颜料。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饰片,所述第1发光部和/或所述第2发光部除白着色层以外具有多个至少含发光性颜料的着色层。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饰片,所述白着色层为点的集合体,每单位面积中所述点所占的比例在6%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饰片,其中,
以45度俯角观察所述透明片,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2发光部侧相比,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1发光部侧的亮度显得更高,
以135度俯角观察所述透明片,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1发光部侧相比,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2发光部侧的亮度显得更高。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饰片,其中,
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所述透明片的表面测定的15度、45度以及110度倾角的亮度,在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1发光部侧和所述第2发光部侧不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饰片,其中,
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1发光部侧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的亮度,小于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2发光部侧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的亮度;
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1发光部侧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的亮度,大于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2发光部侧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的亮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饰片,其中,
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1发光部侧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的亮度,比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2发光部侧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的亮度小2~40;
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1发光部侧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的亮度,比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2发光部侧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的亮度大2~60。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饰片,其中,
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1发光部侧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的亮度为69~107,
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2发光部侧表面测定的15度倾角的亮度为101~105,
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1发光部侧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的亮度为36~72,
依据ASTM标准的E2194-03、从所述透明片的所述第2发光部侧表面测定的110度倾角的亮度为36~38。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饰片,在所述第1发光部及所述第2发光部,层叠有旨在遮光的遮光层。
CN200980160193.4A 2009-08-11 2009-10-19 装饰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06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6260A JP4650960B2 (ja) 2009-08-11 2009-08-11 装飾シート
JP2009-186260 2009-08-11
PCT/JP2009/005461 WO2011018830A1 (ja) 2009-08-11 2009-10-19 装飾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0658A true CN102470658A (zh) 2012-05-23
CN102470658B CN102470658B (zh) 2014-11-26

Family

ID=43586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6019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0658B (zh) 2009-08-11 2009-10-19 装饰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64310A1 (zh)
EP (1) EP2465677A4 (zh)
JP (1) JP4650960B2 (zh)
KR (1) KR101590602B1 (zh)
CN (1) CN102470658B (zh)
CA (1) CA2770576C (zh)
WO (1) WO201101883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206724A1 (zh) * 2016-05-31 2017-12-07 昇印光电(昆山)股份有限公司 装饰片、电子设备盖板以及电子设备
TWI726096B (zh) * 2016-05-16 2021-05-01 日商理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裝飾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0279B2 (ja) * 2012-04-19 2016-04-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加飾フイルム構造体及び加飾成形部材
JP5910289B2 (ja) * 2012-04-26 2016-04-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加飾フイルム構造体及び加飾成形部材
JP5910288B2 (ja) * 2012-04-26 2016-04-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加飾フイルム構造体及び加飾成形部材
KR20130127655A (ko) * 2012-05-15 2013-11-2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윈도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074252B2 (ja) * 2012-12-17 2017-02-01 大和グランド株式会社 装飾シート
JP6226544B2 (ja) * 2013-04-03 2017-11-08 日本カーバイド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加飾シート
JP6188233B2 (ja) * 2014-03-13 2017-08-30 タキロンシーアイ株式会社 化粧シート
EP3566867B1 (en) * 2017-01-04 2022-03-30 Toray Advanced Materials Korea Inc. Polyester-based glass texture decorative sheet
US11932001B2 (en) 2018-06-15 2024-03-19 Lg Chem, Ltd. Decoration member
JP7342396B2 (ja) * 2019-03-26 2023-09-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化粧シート及び化粧部材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4345A (ja) * 1997-03-24 1998-10-0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積層体
WO2006057198A1 (ja) * 2004-11-25 2006-06-01 Nissha Printing Co., Ltd. 加飾成形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20640A (ja) * 2006-02-20 2007-08-30 Polymatech Co Ltd 立体表示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加飾成形体又は加飾シート、並びに加飾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20083A (ja) * 1988-10-28 1990-05-08 Mita Ind Co Ltd カラー粘着シート作成方法
JPH02310051A (ja) * 1989-05-25 1990-12-2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立体感を有する模様形成のための転写シート
JP3069862B2 (ja) * 1990-10-26 2000-07-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転写シート
JPH05254296A (ja) * 1991-04-05 1993-10-0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化粧シート
JPH0631862A (ja) * 1992-07-14 1994-02-08 Sekisui Chem Co Ltd 装飾用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244174A (ja) 1995-01-12 1996-09-2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立体感を有する化粧材
JP3554625B2 (ja) * 1995-10-31 2004-08-18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木目柄化粧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木目柄付き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3016136B2 (ja) * 1997-04-25 2000-03-06 オカモト株式会社 装飾合成樹脂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素材にした袋物
JP4046253B2 (ja) * 1998-05-20 2008-02-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同調エンボス化粧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47939B2 (ja) * 1999-02-18 2009-10-21 株式会社たからセルロイド 遊技機用化粧板
JP2001341336A (ja) * 2000-06-02 2001-12-11 Y E Data Inc シースルー・ウィンドウデイスフレイ用シートの印刷方法
JP4130757B2 (ja) 2002-09-20 2008-08-06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装飾シート
JP2005059581A (ja) * 2003-07-31 2005-03-1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化粧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化粧材並びに化粧材の製造方法
JP2008018631A (ja) * 2006-07-13 2008-01-31 Yoshida Seisakusho:Kk 光輝性装飾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66902B2 (ja) * 2006-11-30 2012-11-0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
JP2009018434A (ja) * 2007-07-10 2009-01-29 Nakai Meihan Kk 立体模様装飾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4345A (ja) * 1997-03-24 1998-10-0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積層体
WO2006057198A1 (ja) * 2004-11-25 2006-06-01 Nissha Printing Co., Ltd. 加飾成形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20640A (ja) * 2006-02-20 2007-08-30 Polymatech Co Ltd 立体表示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加飾成形体又は加飾シート、並びに加飾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6096B (zh) * 2016-05-16 2021-05-01 日商理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裝飾片
WO2017206724A1 (zh) * 2016-05-31 2017-12-07 昇印光电(昆山)股份有限公司 装饰片、电子设备盖板以及电子设备
US11454742B2 (en) 2016-05-31 2022-09-27 Shine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Decorative sheet, electronic apparatus cover plat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65677A4 (en) 2013-02-20
JP4650960B2 (ja) 2011-03-16
CA2770576C (en) 2017-05-09
CA2770576A1 (en) 2011-02-17
CN102470658B (zh) 2014-11-26
KR20120047845A (ko) 2012-05-14
KR101590602B1 (ko) 2016-02-01
US20120064310A1 (en) 2012-03-15
WO2011018830A1 (ja) 2011-02-17
JP2011037120A (ja) 2011-02-24
EP2465677A1 (en) 2012-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0658B (zh) 装饰片
US8703279B2 (en) Decorated molded art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2689483A (zh) 装饰用贴膜及其制备方法
JP7396407B2 (ja) 化粧シート及び化粧板
KR200421433Y1 (ko) 금속질감이 극대화된 유리부착용 장식시트
JP2006264299A (ja) 装飾用フィルム
JP2022118012A (ja) 化粧材、化粧材の製造方法、化粧材を用いた積層体
JP2005186410A (ja) 光輝性化粧板
JP2003266610A (ja) 化粧シート及び化粧材
JP2000343649A (ja) 化粧シート
WO2021167050A1 (ja) 化粧材、積層体及び化粧材の製造方法
JP6074252B2 (ja) 装飾シート
TWI410328B (zh) 裝飾片
JP2008254374A (ja) 装飾用粘着シート
JP7342396B2 (ja) 化粧シート及び化粧部材
WO2021166618A1 (ja) 化粧シート及び化粧板
WO2022209543A1 (ja) 化粧材
CN109203823A (zh) 一种彩色微结构纹理装饰面板
US20210163763A1 (en) Display device, production and use thereof
JP2024067563A (ja) 化粧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11594A (ja) 塗装によりめっき調の金属外観を有する装飾板
JP2000158600A (ja) 装飾体
KR20100103009A (ko) 광고용 점착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20163620A (ja) リコート用化粧シート
JP3194408B2 (ja) 転写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

Termination date: 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