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8041B - 磁性元件 - Google Patents

磁性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8041B
CN102468041B CN201110332480.8A CN201110332480A CN102468041B CN 102468041 B CN102468041 B CN 102468041B CN 201110332480 A CN201110332480 A CN 201110332480A CN 102468041 B CN102468041 B CN 1024680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ron core
core member
terminal
flang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324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8041A (zh
Inventor
西野龙实
小野正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68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80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80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80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磁性元件,其即使在外加振动的环境中也可以防止导线的断线。本发明的磁性元件,其具有第1铁芯部件、第2铁芯部件、线圈和底座成形体;其中,第2铁芯部件沿着上述第1铁芯部件的外周的全周,并与第1铁芯部件相向配置;第1铁芯部件以及第2铁芯部件被载置于底座成形体上;底座成形体上设有底座部件和端子部件,在端子部件上设置有扎绕端子部,该扎绕端子部在底座部件的多个端角部中的第1端角部向外方突出,并且从低于一方的凸缘部的卷绕线框的位置上从底座部件突出;第2铁芯部件上设有切缺部,该切缺部是设置与在底座部件的第1端角部相对应的部位,用来使从卷绕框部引出的导线的末端在不接触第2铁芯部件的状态下穿过第2铁芯部件。

Description

磁性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磁性元件的。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示,存在有具有鼓形铁芯、垫圈和环形铁芯的磁性元件。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相关构成是在环形铁芯的外周侧配置有端子,这个端子上用焊锡焊接有导线的末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日本特开2008-1089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中所揭示的磁性元件,具有下述构造,即导线的末端与,存在于大凸缘部的引出部的周围的边缘相接触,同时导线的末端还与垫圈或环形铁芯的边缘相接触。可是,在导线的末端与这样的铁芯或垫圈的边缘相接触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外加了振动的环境中使用磁性元件时,就会使导线产生断线的危险。
特别是,为了使磁性元件的电感值变大,而增加圈数的情况下,必然会使用直径较小的细导线,而这样的细导线在外加振动的情况下,更加容易断线。
本发明正是鉴于相关的问题而做出的,以提供下述磁性元件为目的的。即,该磁性元件即使在外加了振动的环境里,也有可能防止导线的断线。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为一种磁性元件,其具有第1铁芯部件、第2铁芯部件、线圈和底座成形体;其中,第1铁芯部件具有由一方的凸缘部和另一方凸缘部所构成的一对凸缘部,连接这一对凸缘部的柱脚部,以及由一对凸缘部和柱脚部所围起来的卷绕框部;第2铁芯部件是沿着第1铁芯部件的外周的全周,并与第1铁芯部件相向配置的;线圈是由导线卷绕而成的,且被配置在卷绕框部上;第1铁芯部件的一方的凸缘部被配置在底座成形体上,并且第2铁芯部件被配载于该底座成形体上,且比第1铁芯部件更加靠近外侧;底座成形体上设有底座部件和一部分被埋置于该底座部件的端子部件,在端子部件上设置有扎绕端子部,该扎绕端子部是在底座部件的多个端角部中的第1端角部向外方突出的,并且其是在比起一方的凸缘部的上述卷绕线框侧的部位,更加远离柱脚部的轴线方向的位置上,从底座部件突出的,并用来扎绕导线的末端的;第2铁芯部件上设置有切缺部,该切缺部是设置在与底座成形体的第1端角部相对应的部位,并用来使从卷绕框部引出的导线的末端在不接触第2铁芯部件的状态下,穿过第2铁芯部件。
在这种构成情况下,通过在第2铁芯部件上设置切缺部,构成线圈的导线末端就会通过该切缺部被引导到扎绕端子部。而且,由于该切缺部的存在,就有可能使导线的末端不接触第2铁芯部件。这样的构成,有可能防止第2铁芯部件与末端的接触。因此,即使在外加了振动的环境里使用磁性元件,也有可能防止导线在第2铁芯部件与末端相接触的位置断线。而且,由于有可能有效地防止外加了振动的环境里的导线的断线,所以就有可能使用直径较小的细线作为导线,从而增加线圈的圈数,也就有可能使磁性元件的电感值增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面,最好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底座部件上设置引导部,该引导部把导线的末端从内周侧的卷绕框部引导到外周侧的扎绕端子,且该引导部呈由内周侧向着外周侧逐渐下降的坡形形状,同时,引导部的内周侧的内周端部位于,沿着轴线,比起一方的凸缘部的卷绕框部侧的部位,更加靠近另一方的凸缘部侧的位置上。
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在防止构成线圈的导线的末端与第1铁芯部件的一方的凸缘部的外周缘相接触的同时,还可以把该末端引导至扎绕端子部。因此,就有可能进一步减少末端的接触处所,从而即使在外加了振动的环境中使用磁性元件,也可以防止在上述的外周缘部与末端相接触的位置产生断线。由此,在外加了振动的环境下,因为有可能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导线的断线,所以就有可能用直径较小的细线作为导线并使线圈的圈数增多,进而有可能使磁性元件的电感值变大。
而且,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其他方面在于,最好在上述的发明的基础上,端子部件上设有上方延伸部和,与此上方延伸部连续相连的水平延伸部,上方延伸部沿着底座部件的多个端角部中的第2端角部以及第2铁芯部件的外壁面向着另一方的凸缘部延伸而成;水平延伸部是由上方延伸部弯折而成的,通过该弯折,水平延伸部被配置于,与另一方的凸缘部中的与卷绕框部相反的面,以及与第2铁芯部件中的配载在底座部件的一侧相反的位置相对的地方;这样水平延伸部可以抑制第1铁芯部件以及第2铁芯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的移动。
这种构成的情况下,设有成型端子部,这种成型端子部上设有水平延伸部,而这个水平延伸部被配置于与第1铁芯部件以及第2铁芯部件相对的位置上,因此就有可能有效地抑制第1铁芯部件以及第2铁芯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的移动。由此,即使在外加了振动的环境下,因为有可能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导线的断线,所以就有可能用直径较小的细线作为导线并使线圈的圈数增多,进而有可能使磁性元件的电感值变大。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外加了振动的环境下,也有可能防止导线的断线。
附图说明:
[图1]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的立体图。
[图2]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正面图。
[图3]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背面图。
[图4]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左侧面图。
[图5]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右侧面图。
[图6]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顶面图。
[图7]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底面图。
[图8]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侧截面图,是扎绕端子部在被切断的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9]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侧截面图,是成型端子部在被切断的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0]显示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环形铁芯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1]显示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端子部件形状的立体图。
[图12]显示制造磁性元件时使用的引导框架端子形状的立体图。
[图13]显示了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制造中途的阶段,在通过嵌入模具形成底座部件以后,从引导框架端子切断下来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4]作为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比较例子的磁性元件的侧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至图14对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10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本实施形态中的磁性元件10具有鼓形铁芯20、线圈30、环形铁芯40以及底座成形体50。这中间,鼓形铁芯20对应于第1铁芯部件。这个鼓形铁芯20如图6、图8以及图9等所示,具有上凸缘部21、柱脚部22和下凸缘部23。上凸缘部21、柱脚部22和下凸缘部23的平面形状被设置成圆形。在本实施形态中,鼓形铁芯20的上凸缘部21被设置成具有与下凸缘部22同等的直径。另外,本实施形态中,上凸缘部21与下凸缘部22的凸缘部被设置成具有同等厚度尺寸。
另外,下凸缘部23对应于一方的凸缘部,而上凸缘部21则对应于另一方的凸缘部。
在上凸缘部21以及下凸缘部23上设置有中央突出部24。中央突出部24是在直径方向的中央侧的部分,比起直径方向的外周侧的部位,更加向着远离柱脚部22的方向突出。这个中央突出部24是嵌入底座成形体50的凹部513的部分。而且,通过中央突出部24嵌入凹部513,鼓形铁芯20相对于底座成形体50的大致位置,就被决定下来了。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凸缘部21以及下凸缘部23中,比中央突出部24更加靠近外周侧的部分被称为外周部分25。
另外,在鼓形铁芯20中,由上凸缘部21、柱脚部22以及下凸缘部23所围成的部分就成为卷绕框部26,并可以使导线31卷绕在该卷绕框部26上以形成线圈30。
另外,环形铁芯40对应于第2铁芯部件。这个环形铁芯40如图10所示,是位于鼓形铁芯20以及线圈30的外周侧的铁芯部件。这个环形铁芯40在从上方向下观察的情况下,被设置成略呈矩形的环状。只是,在环形铁芯40的略呈矩形的4个角中,至少有两个(图10中为3个)是被切割成,相对于形成该4个角的壁面而言略呈45度的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这个被切割掉的部分,被称为切割部41。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将切割部41中的,下述成型端子部523位置所在的部分也称为切割部41A,而切割部41A之外的切割部41则被称为切割部41B。另外,在环形铁芯40中,由磁性粉末所固化而成的环状的实体部分被称为铁芯部分42,而被铁芯部分42所包围的孔状部分被称为环状孔43。另外,本实施形态中,环状孔43被设置成略呈圆形。另外,本发明中的所谓“略呈圆形”,是包含了圆形在内的。而且,对于使用了“略呈”字样的其他的形状而言,同样也包含了除掉“略呈”字样以后的形状在内。
鼓形铁芯20以及线圈30位于这个环形铁芯40的环状孔43中。另外,底座成形体50位于这个环形铁芯40以及鼓形铁芯20的下方。这里,在环形铁芯40的下端侧,设有下方延伸部44,该下方延伸部44是与底座成形体50的外周侧的载置部512相接触的。即,环形铁芯40呈通过下方延伸部44载置在底座成形体50上的状态,环形铁芯40呈通过下方延伸部44被定位于底座成形体50之上的状态。
另外,在环形铁芯40中,铁芯部分42的周长方向上,与下方延伸部44相邻接的部位上,设有切缺部45。切缺部45是从环形铁芯40的下方侧开始向着上方侧,按照规定的深度在铁芯部分42上切割出来的部分。由于这个切缺部45的存在,在下方延伸部44与铁芯部分42相接触的状态下,铁芯部分42、底座成形体50以及末端31a之间,呈存在有规定的间隙的状态。
另外,环形铁芯40的上面侧上还设有向着下方洼陷下去的上方洼陷部46。在本实施形态中,设有2个这样的上方洼陷部46,这2个上方洼陷部46是沿着环形铁芯40的对角线方向配置的。另外,上方洼陷部46被设置成与切割部41A相连通的样态。由此,下述的成型端子部523就呈位于切割部41A以及上方洼陷部46中的状态。另外,相关的上方洼陷部46具有足够大的幅度尺寸以及深度尺寸,可以使成型端子部523嵌入其中。
另外,鼓形铁芯20与环形铁芯40的材质是磁性材料,作为磁性材料,比如说,可以用镍性铁氧体、或者锰性铁氧体等种种铁氧体,也可以使用坡莫合金、铝硅铁粉等材料。
另外,如图8、图9所示,底座成形体50具有底座部件51、和端子部件52。底座部件51是通过用模具把树脂成型而形成的部分。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端子部件52是通过将下述的引导框架端子板100(参照图12)设置于模具的内部、然后通过嵌件注塑的方式形成底座成形体50,那之后,将该引导框架端子板100切断而形成的部分。
在从上向下观察上述的底座部件51时,其与环形铁芯40略呈同样的形状。只是,如图1、图7所示,扎绕端子部522或成型端子部523中的任意一个肯定位于在底座部件51的四个角上,所以,在该底座部件51的四个角(与端角部相对应)上,一定会存在有与环形铁芯40的切割部41相对应的角切部510。在以下的说明中,下述的成型端子部523所在的角切部510作为角切部510A,而下述的扎绕端子部522所在的角切部510作为角切部510B来进行说明。另外,角切部510A,对应于第1端角部,角切部510B,对应于第2端角部。
底座部件51具有引导部511、载置部512以及凹部513。引导部511是把构成线圈30的导线31的末端31a,引导至扎绕端子部522上的引导部分,其被设置于凹部513的外周侧。这里,引导部511被设置为具有比载置部512的高度还要高的高度尺寸。特别是,在把鼓形铁芯20的中央突出部24配置于凹部513,且把该鼓形铁芯20定位于底座成形体50上的状态下,引导部511的内径侧的端部511A(参照图8)的高度位置被设置成,或者是与下凸缘部23的卷绕框部26侧的高度位置同等,或者是较下凸缘部23的卷绕框部26侧的高度位置高出一点(参照图8)。因此,在把构成线圈30的导线31的末端31a从卷绕框部26引出的时候,就构成了可以防止该末端31a,与存在于下凸缘部23的外周缘部侧的边缘相接触的结构。
另外,在引导部511中,内径侧的端部511A附近的角被形成弯曲的形状,以防止末端31a断线。另外,引导部511中,外径侧的端部也被形成为弯曲的形状,也可以防止末端31a断线。另外,在引导部511的上面,还被形成为由内周侧向着外周侧逐渐下降的坡形形状。
另外,载置部512与上述的引导部511一样,被设置于凹部513的外周侧。这个载置部512被设置于,在底座部件51的周长方向上与引导部511相邻接的部位。如上所述,在这个载置部512上,载置有下方延伸部44的下端侧。因此,通过这个载置部512,环形铁芯40的位置就被决定下来了。另外,凹部513是底座部件51中的,比引导部511以及载置部513更加向下方洼陷的部分。在本实施形态中,凹部513上设置有棚部513a以及中心凹部513b。棚部513a是具有较中心凹部513b更小的深度尺寸的部分。下凸缘部23中的中央突出部24的周围的外周部分25,与这个棚部513a相接触。由此,鼓形铁芯20相对于底座成形体50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就被决定下来了。另外,中心凹部513b成为让中央突出部24嵌入的部分。在本实施形态中,下凸缘部23中的外周部分25与棚部513a相接触的状态下,在中心凹部513b的底面以及中央突出部24的下面之间,存在着规定的间隙。
另外,如图1、图8和图9所示,端子部件52是被与底座部件51一体成型而成的。如图11所示,这个端子部件52具有用户端子521、扎绕端子522以及成型端子部523。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用户端子521、扎绕端子522以及成型端子部523是以可以导通电气的样态连续设置在一起的。用户端子521是比底座部件51的底面更加向下方突出的部分,且是露出在下方和外部的部分。即,用户端子521是在端子部件52中位于最下方的部分。这个用户端子521,以可以电气导通的状态,连接并固定在未图示的实装基板上。另外,扎绕端子部522被设置于底座部件51的角切部510B上。这个扎绕端子部522沿着角切部510B的外壁面的法线方向延伸,在该扎绕端子部522上还设有凸檐部522a,该凸檐部522a可以在卷绕了末端31a的情况下防止末端31a脱离。
另外,成型端子部523被设置在底座部件51的角切部510A上,比扎绕端子部522,更加从角切部510A的外壁面大幅地突出出去。在这个成型端子部523上设有上下延伸部523a和水平延伸部523b。上下延伸部523a是沿着角切部510A以及切割部41A的外壁面,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另外,水平延伸部523b是从上下延伸部523a的上方侧的端部开始,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在本实施形态中,这个水平延伸部523b是嵌入上方洼陷部46中的部分。另外,水平延伸部523b的延伸的前端部分被设置成紧搭在上凸缘部21的外周部分25上。即,上下延伸部523a与底座部件51的角切部510A以及切割部41A相接触,水平延伸部523b与上方洼陷部46的底部相接触,而且,水平延伸部523b的前端侧呈与上凸缘部21的外周部分25相接触的状态,由此底座成形体50、环形铁芯40以及鼓形铁芯20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就被决定下来了。这样,成型端子部523就具有决定底座成形体50、环形铁芯40以及鼓形铁芯20间位置的功能。
〈磁性元件10的制造方法〉
以下,将就具有以上构成的磁性元件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锻压加工等把金属板形成为如图12所示的引导框架端子板100。在这个引导框架端子板100上存在有与端子部件52相对应的部分(即,与切断以及弯曲前的端子部件52相对应的部分。)接着,将这个引导框架端子板100设置于未图示的模具中,并通过将熔融的树脂注入该模具的内部,嵌件注塑而形成底座成形体50。接着,将引导框架端子板100切断,只留下必要的部分,如扎绕端子部522以及成型端子部523等(参照图13)。那之后,在下凸缘部23的下侧面上涂抹粘结剂之后,将鼓形铁芯20的中央突出部24嵌入底座部件51的凹部513中。之后,通过使粘结剂硬化,而使鼓形铁芯20粘接在底座部件51上。
其次,把导线31卷绕到鼓形铁芯20的卷绕框部26上形成线圈30。这时,通过从将导线31的卷绕开始部位扎绕到一方的扎绕端子部522上,到将导线31的卷绕终止部位卷绕到另一方的扎绕端子部522上,就形成好了线圈30。接着,为了不使末端31a从扎绕端子部522上脱落,用焊锡将该扎绕端子部522和末端31a固定好。由此,形成了图1等所示的焊锡部60。
接着,安装环形铁芯40。这时,在环形铁芯40的下方延伸部44的下端侧涂抹好粘接剂的状态下,把下方延伸部44的下端侧载置在载置部512上。接着,通过粘接剂的硬化,使环形铁芯40粘接在底座部件51上。接着,通过弯折成型端子部523形成水平延伸部523b。另外,在形成水平延伸部523b之后,通过弯折成型端子部523而形成上下延伸部523a。
如上所述,就形成了图1等所示的磁性元件10。
〈效果〉
根据具有以上构成的磁性元件10,通过在环形铁芯40上设置切缺部45,可以把导线31的末端31a通过该切缺部45引导至扎绕端子部522上。另外,由于该切缺部45的存在,可以使导线31的末端31a呈不与环形铁芯40相接触的状态。这里,以鼓形铁芯20以及环形铁芯40为首的通过固化磁性粉末而构成的铁芯部件,通常在弯角部分的R(弯曲部分)的尺寸精度,与树脂成型品比较起来要差一些。另外,铁芯部件与树脂成型品比较起来,更加硬,且存在有特有的粗糙感。因此,在外加振动的环境中长期使用时,末端31a中与铁芯部件相接触的地方,就会容易产生断线。
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导线31的末端31a可以处于不与环形铁芯40相接触的状态,所以即使在外加了振动的环境中使用磁性元件10,也可以防止在环形铁芯40与末端31a相接触的位置,产生导线31断线的危险。而由于在外加了振动的环境中,有效地防止了导线31产生断线,所以就有可能使用直径较小的细线作为导线31,从而增加线圈30的圈数,进而使磁性元件10的电感值变大。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防止构成线圈30的导线31的末端31a,与鼓形铁芯20的下凸缘部23的外周缘相接触的同时,还要把该末端31a引导至扎绕端子部522上。因此,就有可能进一步减少末端31a的接触处所,这样即使在外加了振动的环境中使用磁性元件10,也有可能防止在上述的外周缘侧与末端31a相接触的地方,产生导线31断线的危险。由此,即使在外加了振动的环境中,也有可能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导线31断线,所以就有可能使用直径较小的细线作为导线31,从而增加线圈30的圈数,进而使磁性元件10的电感值变大。
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端子部件52上设有成型端子部523,这个成型端子部523上设有水平延伸部523b,而该水平延伸部523b跟鼓形铁芯20以及环形铁芯40相对配置,所以可以有效地抑制鼓形铁芯20以及环形铁芯40在轴线方向的移动。由此,即使在外加了振动的环境中,也有可能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导线31断线,所以就有可能使用直径较小的细线作为导线31,从而增加线圈30的圈数,进而使磁性元件10的电感值变大。
这里,本发明的比较对象的磁性元件如图14所示。图14所示的磁性元件中,构成线圈30的导线31的末端31a,是与下凸缘部23的外周缘相接触(对应于图14中被虚线A所包围的部分)。另外,构成线圈30的导线31的末端31a与环形铁芯40的下方侧的内周缘部相接触。(对应于图14中被虚线B所包围的部分)
就图14所显示的相关的构造而言,在由虚线A所包围的部分以及虚线B所包围的部分,由于末端31a与铁芯部件相接触,所以长期在外加了振动的环境中使用时,这些由虚线A所包围的部分以及虚线B所包围的部分就特别容易产生断线。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8所示,不存在上述的由虚线A所包围的部分以及虚线B所包围的部分那样,使末端31a与铁芯部件相接触的部分,而只存在与树脂成形品的引导部511相接触的部分。因此,如上所述,就有可能有效地防止末端31a(导线31)的断线,进一步有可能使用直径较小的细线来增加线圈30的圈数,从而使磁性元件10的电感值变大。
〈变形例〉
以上对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10进行了说明,除此以外,本发明还有各种变形。以下,将对此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实施形态中,使用了鼓形铁芯20作为第1铁芯部件。但是,第1铁芯部件并不局限于鼓形铁芯20。比如,可以使用T字形的铁芯以及圆盘状的铁芯2个铁芯部件来构成第1铁芯部件。另外,在上述的实施形态中,对使用环形铁芯40作为第2铁芯部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第2铁芯部件并不局限于环形铁芯40。比如说,可以使用把两个半环状的铁芯部件合起来作为第2铁芯部件。另外,也可以用有底的,截面为U字形的罐式铁芯作为第2铁芯部件。在使用罐式铁芯作为第2铁芯部件的情况下,最后用T字形铁芯作为第1铁芯部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形态中,引导部511内周侧的端部511A被设置为比下凸缘部23的上面还要高的位置上。但是,端部511A也可以被设置为比下凸缘部23的上面低的位置上。这种情况下,像图14中的虚线B所包围的部分那样的,末端31a与环形铁芯40相接触的部分就不存在了。因此,与图14中所显示的构成相比较,就有可能降低末端31a(导线3)发生断线的可能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鼓形铁芯20的上凸缘部21和下凸缘部23的直径被设置为略呈同等大小。但是,比如说,也可以使上凸缘部的直径比下凸缘部大,或者相反地,可以使上凸缘部的直径比下凸缘部小。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从上方向下观察时,鼓形铁芯20的形状是呈圆形的。但是,鼓形铁芯以及环形铁芯,在从上方向下观察时,其形状并不局限于圆形,还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形状。举例而言,四角形状,六角形状,八角形状等多角形,还可以是椭圆形等形状。同样地,环形铁芯40在从上方向下观察时,也可以采用上述的鼓形铁芯的各种形状。
另外,作为适用于本发明的磁性元件而言,既可以是电感元件,也可以是变压器元件,还可以是扼流电感元件、滤波器等其它元件。即,本发明适用于各种磁性元件。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磁性元件10最适合作为车载用元件,但是并不局限于作为车载用元件,还可以作为使用在其它各种用途的磁性元件来使用。
本发明的磁性元件可以在电气机器领域使用。
[符号说明]
10…磁性元件
20…鼓形铁芯(对应于第1铁芯部件)
21…上凸缘部
22…柱脚部
23…下凸缘部
24…中央突出部
25…外周部分
26…卷绕框部
30…线圈
31…导线
31a…末端
40…环形铁芯(对应于第2铁芯部件)
41,41A,41B…切割部
42…铁芯部分
43…环状孔
44…下方延伸部
45…切缺部
46…上方洼陷部
50…底座成形体
51…底座部件
52…端子部件
100…引导框架端子板
510,510A,510B…角切部
511…引导部
511A…端部
512…载置部
513…凹部
513a…棚部
513b…中心凹部
521…用户端子部
522…扎绕端子部
523…成型端子部
523a…上下延伸部
523b…水平延伸部

Claims (2)

1.一种磁性元件,
其具有第1铁芯部件、第2铁芯部件、线圈和底座成形体;
其中,上述第1铁芯部件具有由一方的凸缘部和另一方凸缘部所构成的一对凸缘部,连接这一对凸缘部的柱脚部,以及由一对上述凸缘部和上述柱脚部所围起来的卷绕框部;
第2铁芯部件是沿着上述第1铁芯部件的外周的全周,并与上述第1铁芯部件相向配置的;
线圈是由导线卷绕而成的,且被配置在上述卷绕框部上;
上述第1铁芯部件的上述一方的凸缘部被配置在上述底座成形体上,并且上述第2铁芯部件被配置在该底座成形体上,且比上述第1铁芯部件更加靠近外侧;
上述底座成形体上设有底座部件和一部分被埋置于该底座部件的端子部件,
在上述端子部件上设置有扎绕端子部,该扎绕端子部是在上述底座部件的多个端角部中的第1端角部向外方突出的,并且其是在比起上述一方的凸缘部的上述卷绕线框侧的部位,更加远离上述柱脚部的轴线方向的位置上,从上述底座部件突出的,并用来扎绕上述导线的末端的;
上述第2铁芯部件上设置有切缺部,该切缺部是设置在与上述底座成形体的上述第1端角部相对应的部位,并用来使从上述卷绕框部引出的上述导线的末端在不接触上述第2铁芯部件的状态下,穿过上述第2铁芯部件,
上述端子部件上设有上下延伸部和,与此上下延伸部连续相连的水平延伸部,上述上下延伸部沿着上述底座部件的多个端角部中的第2端角部以及第2铁芯部件的外壁面向着上述另一方的凸缘部延伸而成;
上述水平延伸部是由上下延伸部弯折而成的,通过该弯折,上述水平延伸部被配置于,与上述另一方的凸缘部中的、与上述卷绕框部相反的面,以及与上述第2铁芯部件中的配载在底座部件的一侧相反的位置相对的地方;这样上述水平延伸部可以抑制上述第1铁芯部件以及上述第2铁芯部件在上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
2.权利要求1中所记载的磁性元件,
在上述底座部件上设置引导部,该引导部把上述导线的末端从内周侧的上述卷绕框部引导到外周侧的上述扎绕端子,且该引导部呈由内周侧向着外周侧逐渐下降的坡形形状,
同时,上述引导部的内周侧的内周端部位于,沿着上述轴线方向,比起上述一方的凸缘部的上述卷绕框部侧的部位,更加靠近另一方的凸缘部侧的位置上。
CN201110332480.8A 2010-11-17 2011-10-25 磁性元件 Active CN1024680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7248 2010-11-17
JP2010257248A JP5516357B2 (ja) 2010-11-17 2010-11-17 磁性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8041A CN102468041A (zh) 2012-05-23
CN102468041B true CN102468041B (zh) 2014-09-24

Family

ID=45002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32480.8A Active CN102468041B (zh) 2010-11-17 2011-10-25 磁性元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36412B2 (zh)
EP (1) EP2455952B1 (zh)
JP (1) JP5516357B2 (zh)
CN (1) CN1024680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55615B2 (ja) * 2012-08-31 2015-07-29 東光株式会社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23686B2 (ja) * 2013-02-01 2017-11-01 Koa株式会社 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
JP6318524B2 (ja) * 2013-09-30 2018-05-09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
DE102013221186B4 (de) 2013-10-18 2017-12-14 Würth Elektronik eiSos Gmbh & Co. KG Induktionsspule
DE102014105370A1 (de) * 2014-04-15 2015-10-15 Epcos Ag Kernbauteil
JP6332073B2 (ja) * 2015-02-13 2018-05-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KR102154202B1 (ko) * 2015-09-21 2020-09-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838547B2 (ja) * 2017-12-07 2021-03-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424070B2 (en) * 2018-06-19 2022-08-23 Tdk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JP2020136391A (ja) * 2019-02-15 2020-08-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部品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8571A (en) * 1988-05-07 1989-12-19 Tdk Corporation Coil means
CN1455939A (zh) * 2001-09-28 2003-11-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感装置
CN1885451A (zh) * 2005-06-21 2006-12-27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5208Y2 (zh) * 1987-09-03 1993-06-25
JPH0587911U (ja) * 1992-04-30 1993-11-26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高周波コイル
JPH0590921U (ja) * 1992-05-06 1993-12-10 東大無線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3139268B2 (ja) * 1994-03-30 2001-02-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
JP3497276B2 (ja) 1994-07-20 2004-02-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974916B2 (ja) * 1994-09-16 1999-11-10 富士電気化学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3362135B2 (ja) * 1996-09-27 2003-01-07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2000036417A (ja) * 1998-07-21 2000-02-02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の端子接続構造
JP3635216B2 (ja) * 1999-08-02 2005-04-06 隆啓 梶山 コイル装置
JP3743358B2 (ja) 2001-11-30 2006-02-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チョークコイル
JP4292056B2 (ja) * 2003-11-13 2009-07-08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2006041418A (ja) * 2004-07-30 2006-02-09 Toko Inc 面実装コイル部品
JP2007214528A (ja) * 2006-05-31 2007-08-23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コーナーセンサ用面実装トランス
JP2008108944A (ja) 2006-10-26 2008-05-08 Sumida Corporation 磁性素子
JP5309682B2 (ja) * 2007-05-25 2013-10-09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US7786837B2 (en) 2007-06-12 2010-08-31 Alpha And Omega Semiconductor Incorporated Semiconductor power device having a stacked discrete inductor structure
EP2197004B8 (en) * 2007-09-10 2016-08-17 Sumida Corporation Magnetic component
JP4924598B2 (ja) * 2007-12-27 2012-04-2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の継線方法
JP5544721B2 (ja) 2009-02-03 2014-07-09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磁性素子
KR101017202B1 (ko) 2009-04-10 2011-02-25 주식회사 유니온 모바일용 트랜스포머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8571A (en) * 1988-05-07 1989-12-19 Tdk Corporation Coil means
CN1455939A (zh) * 2001-09-28 2003-11-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感装置
CN1885451A (zh) * 2005-06-21 2006-12-27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55952B1 (en) 2014-06-18
US8736412B2 (en) 2014-05-27
JP5516357B2 (ja) 2014-06-11
CN102468041A (zh) 2012-05-23
JP2012109408A (ja) 2012-06-07
US20120119859A1 (en) 2012-05-17
EP2455952A1 (en) 2012-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8041B (zh) 磁性元件
US9165710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surface-mount inductor
US9576710B2 (en) Magnet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060116B2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427890B1 (en) Surface mount magnetic components
KR102046344B1 (ko) 면실장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627457B (zh) 磁性元件及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JP6409328B2 (ja) コイル部品
US8188824B2 (en) Surface mount magnetic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933051B (zh) 电感器
US20100007453A1 (en) Surface mount magnetic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786660B2 (ja) 磁性部品および磁性部品の製造方法
CN103219131A (zh) 表面安装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EP2665070A1 (en) Surface mount inductor
WO2013018755A1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686533A (zh) 屏蔽式电感器
CN103714961A (zh) 电感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39769A (zh) 一种天线装置以及该天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0931228B (zh) 表面安装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20077795A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JP5381610B2 (ja) コイル
WO2017115603A1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2816538U (zh) 电感元件
KR20170014598A (ko) 코일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154960B2 (ja) 磁性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