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0026B -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0026B
CN102460026B CN201080026832.0A CN201080026832A CN102460026B CN 102460026 B CN102460026 B CN 102460026B CN 201080026832 A CN201080026832 A CN 201080026832A CN 102460026 B CN102460026 B CN 1024600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pipe
row
pipe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68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0026A (zh
Inventor
坂下朗彦
吉冈俊
道辻善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60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00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00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00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08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28D1/0417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with particular circuits for the same heat exchange medium, e.g. with the heat exchange medium flowing through sections hav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capacities or for heating/cooling the heat exchange mediu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2Supports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or ventilation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28F27/0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eat-exchange media between different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1Evaporators

Abstract

一种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在内置于作为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多根传热管(71、72、73)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成多段且在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的流向上排列有三列,制冷时,制冷剂入口侧的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与第一列的传热管(71)连接,制冷剂出口侧的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中的一部分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与第二列的传热管(72)连接,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中的其余部分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与第三列的传热管(73)连接。

Description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的室内热交换器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离心送风机的外周侧的结构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30827号公报)所示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具有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的室内热交换器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离心送风机的外周侧的结构。在室内热交换器中,供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的多根传热管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成多段(多行),且在从离心送风机吹出的空气的流向上排列有两列。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要求进一步的高性能化。此外,对于这种高性能化的要求,在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考虑到高度尺寸、平面尺寸的限制,可考虑将构成室内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列数由两列改变为三列。此时,可考虑采用以下结构:在制冷时,使制冷剂按照在空气的流向上最上风侧的列即第一列的传热管、第二列的传热管、最下风侧的列即第三列的传热管的顺序流动,在制热时,使制冷剂按照与制冷时相反的顺序流动。
然而,在这种将传热管做成三列的室内热交换器中,在制冷时,空气和制冷剂成为平行流,因此,流过第三列传热管的空气的温度有降低的倾向。因此,在该室内热交换器中,在制冷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不易变大,制冷时的热交换效率可能不会提高。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在具有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的室内热交换器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离心送风机的外周侧的结构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使在制冷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变大,以提高制冷时的热交换效率。
第一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具有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的室内热交换器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离心送风机的外周侧的结构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室内热交换器具有以下结构:供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的多根传热管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成多段,且在从离心送风机吹出的空气的流向上排列有三列。此外,室内热交换器具有以下结构: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入口连接有多根液体制冷剂管,这多根液体制冷剂管与在空气的流向上最上风侧的列即第一列的传热管连接。另外,室内热交换器具有以下结构: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多根气体制冷剂管,这多根气体制冷剂管中的一部分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与在空气的流向上第二列的传热管连接。此外,室内热交换器具有以下结构:多根气体制冷剂管中的其余部分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与在空气的流向上最下风侧的列即第三列的传热管连接。
因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时,从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刚与温度比横穿过第三列的传热管的空气高的横穿过第二列的传热管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就被输送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另外,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时,从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的其余部分在刚与横穿过第三列的传热管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就被输送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此外,流过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后的制冷剂与流过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后的制冷剂合流,并从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在此,由于刚与横穿过第二列的传热管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受到横穿过第二列的传热管的空气的温度影响,因此容易比刚与横穿过第三列的传热管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大。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从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与采用将所有的气体制冷剂管都与第三列的传热管连接的结构相比容易增大,从而能提高制冷时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热时,从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全都是在刚与温度最低的横穿过第一列的传热管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就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管。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不易变小,从而能抑制制热时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如上所述,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使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不易减小,并使从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增大,从而能抑制制热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并能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第二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一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液体制冷剂管、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与相对应的传热管的长度方向一端连接。
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能集合在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一端侧来进行液体制冷剂管、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朝传热管的连接作业,因此,提高了室内热交换器的组装性。
第三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室内热交换器具有列间分支部,该列间分支部将在制冷时被输送到第一列的传热管的出口的制冷剂分支到第二列的传热管和第三列的传热管。此外,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第二列的传热管的出口与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连接。此外,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第三列的传热管的出口与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连接。
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时,将第一列的传热管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气状态的制冷剂分支输送到第二列的传热管和第三列的传热管,因此,能抑制处于富气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另外,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热时,使第二列的传热管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和第三列的传热管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合流,并输送至第一列的传热管,因此,能使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以增加第一列的传热管的热传导率。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由于能通过利用列间分支部使制冷剂流分支来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特别地,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可抑制对压力损失的影响较大的富气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第二列的传热管及第三列的传热管中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因此,能有效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另外,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使对压力损失的影响较小的富液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第一列的传热管中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以增加热传导率,因此,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制热时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第四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三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制冷时流过液体制冷剂管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第一列的传热管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一上游侧传热管。被输送至第一上游侧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一上游侧传热管后,还流过与第一上游侧传热管不同的所述第一列的传热管即第一下游侧传热管。流过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制冷剂在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被列间分支部分支到第二列的传热管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二上游侧传热管和第三列的传热管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三上游侧传热管。此外,被输送至第二上游侧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二上游侧传热管后,还流过与第二上游侧传热管不同的第二列的传热管即第二下游侧传热管,并从第二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被输送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另外,被输送至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三上游侧传热管后,还流过与第三上游侧传热管不同的第三列的传热管即第三下游侧传热管,并从第三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被输送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
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在各列传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以在从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一端流向另一端后从长度方向另一端折返至一端的方式流动。因此,不仅液体制冷剂管、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被集合在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列间分支部也被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一端侧。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在采用当组装室内热交换器时需进行列间分支部朝传热管的连接作业的结构的情况下,能集合在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一端侧来进行液体制冷剂管、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及列间分支部朝传热管的连接作业,因此,可提高室内热交换器的组装性。
第五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四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二上游侧传热管配置于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下侧。
因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在制冷时,因重力的作用而使制冷剂比起第三上游侧传热管更容易大量地流动至第二上游侧传热管。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从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第六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四发明或第五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列间分支部形成为:从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比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二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长。
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时,容易有较多的制冷剂流动到从第一传热管的出口经由列间分支部而到达入口为止的流路阻力较小的第二上游侧传热管中。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从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第七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四发明至第六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三下游侧传热管配置于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上侧。
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时,流过第三上游侧传热管及第三下游侧传热管的制冷剂以朝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顺利上升的方式流动。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能抑制制冷剂流过第三上游侧传热管及第三下游侧传热管时的压力损失的增加,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第八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四发明至第七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二下游侧传热管配置于第二上游侧传热管的上侧。
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时,流过第二上游侧传热管及第二下游侧传热管的制冷剂以朝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顺利上升的方式流动。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能抑制制冷剂流过第二上游侧传热管及第二下游侧传热管时的压力损失的增加,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第九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四发明至第八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一下游侧传热管配置于第一上游侧传热管的上侧。
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热时,流过第一下游侧传热管及第一上游侧传热管的制冷剂以朝液体制冷剂管下降的方式流动。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制热时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第十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四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第二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及第三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被配置成与配置于上侧或下侧的另一第二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及第三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相邻。此外,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第一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被配置成与配置于上侧或下侧的另一第一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相邻。
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温度变高的第二下游侧传热管及第三下游侧传热管集中配置于翅片上,温度变低的第一上游侧传热管集中配置于翅片上。因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时,第二下游侧传热管及第三下游侧传热管的高热不易经由翅片而传递至翅片的其它部分,制热时,第一上游侧传热管的冷却热不易经由翅片而传递至翅片的其它部分。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能极力抑制因经由翅片的热传导而产生制冷时及制热时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第十一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三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制冷时流过液体制冷剂管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第一列的传热管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一上游侧传热管。被输送至第一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一传热管后,在第一传热管的出口被列间分支部分支到第二列的传热管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二传热管和第三列的传热管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三传热管。此外,被输送至第二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二传热管后,从第二传热管的出口被输送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此外,被输送至第三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三传热管后,从第三传热管的出口被输送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
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剂在从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一端流向另一端后,在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以在列间分支部中分支或合流并从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另一端折返至一端的方式流动。因此,供制冷剂流动的通路是仅在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上往返一次的较短的通路。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能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另外,还能进一步抑制制热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第十二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十一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二传热管配置于第三传热管的下侧。
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在制冷时,因重力的作用而使制冷剂比起第三传热管更容易大量地流动至第二传热管。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从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第十三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十一发明或第十二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列间分支部形成为:从第一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三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比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第一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二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长。
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时,容易有较多的制冷剂流动到从第一传热管的出口经由列间分支部而到达入口为止的流路阻力较小的第二传热管中。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从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第十四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制冷时流过多根液体制冷剂管中的一部分即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的制冷剂被输送至第一列的传热管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二列侧传热管。被输送至第二列侧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二列侧传热管后,在第二列侧传热管的出口被第二列内分支部分支到两根第二列的传热管。被输送至两根第二列的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两根第二列的传热管后,从两根第二列的传热管的出口被输送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制冷时流过多根液体制冷剂管中的其余部分即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与第二列侧传热管不同的第一列的传热管即第三列侧传热管。被输送至第三列侧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三列侧传热管后,在第三列侧传热管的出口被第三列内分支部分支到两根第三列的传热管。被输送至两根第三列的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两根第三列的传热管后,从两根第三列的传热管的出口被输送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
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时,将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输送至第二列侧制冷剂管,将第二列侧传热管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气状态的制冷剂分支输送到两根第二列的传热管,并将制冷剂的其余部分经由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输送至第三列侧制冷剂管,将第三列侧传热管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气状态的制冷剂分支输送到两根第三列的传热管,因此,能抑制处于富气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另外,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热时,使两根第二列的传热管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和两根第三列的传热管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合流,并输送至第二列侧传热管、第三列侧传热管,因此,能使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以增加第二列侧传热管、第三列侧传热管的热传导率。此外,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时,在使制冷剂流过第一列的传热管之前的液体制冷剂管的阶段中,将制冷剂分支到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和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而且,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剂在从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一端流向另一端后,在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以在列内分支部中分支或合流并从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另一端折返至一端的方式流动。因此,供制冷剂流动的通路是仅在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上往返一次的较短的通路。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能通过利用第二列内分支部、第三列内分支部使制冷剂流分支来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特别地,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可抑制对压力损失的影响较大的富气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第二列的传热管及第三列的传热管中的制冷剂的流速的增加,因此,能有效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另外,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使对压力损失的影响较小的富液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第二列侧传热管、第三列侧传热管中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以增加热传导率,因此,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制热时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此外,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无需用于将制冷剂分支到第二列的传热管和第三列的传热管的分支部。而且,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供制冷剂流动的通路是仅在室内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上往返一次的较短的通路,从而能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另外,还能进一步抑制制热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第十五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是在第十四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的管内径比在上侧或下侧相邻的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的管内径小,或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的管长度比在上侧或下侧相邻的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的管长度长。
因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时,容易有较多的制冷剂流动到流路阻力较小的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中,因此,比起第三列的传热管会有更多的制冷剂流动到第二列的传热管中。
藉此,在该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从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示意侧面剖视图,是图4的A-O-A剖视图。
图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去除了顶板后的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5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6是表示U字部的形状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4中的列间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8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列间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10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列间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12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的列间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14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15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中的列间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17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及变形例9中的列间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19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中的列间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21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2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中的列间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23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2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中的列间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25是表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2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列间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27是表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2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列间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29是表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3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列间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31是表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3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的列间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33是表示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的图。
图3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列内分支部及第三列内分支部的形状的图。
图35是作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6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去除了顶板后的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37是作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去除了顶板后的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基本结构>
图1是采用了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4的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空调装置1是分体式的空调装置,主要具有: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4;以及连接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的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和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以构成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0。
室外单元2设置于室外等,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液体侧截止阀25及气体侧截止阀26。
压缩机21是用于在将低压气体制冷剂吸入、压缩而成为高压气体制冷剂后排出该高压气体制冷剂的压缩机。
四通切换阀22是用于在切换制冷和制热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向的阀。四通切换阀22能在制冷时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在一起,并将气体侧截止阀26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在一起(参照图1中的四通切换阀22的实线)。另外,四通切换阀22能在制热时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气体侧截止阀26连接在一起,并将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在一起(参照图1中的四通切换阀22的虚线)。
室外热交换器23是在制冷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并在制热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与膨胀阀24连接,气体侧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
膨胀阀24是以下电动膨胀阀:在制冷时,能在将室外热交换器23中被冷凝后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2(后述)前,对该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减压,在制热时,能在将室内热交换器42中冷凝后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前,对该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减压。
液体侧截止阀25及气体侧截止阀26是设于与外部的设备、配管(具体而言是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及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连接的连接口的阀。液体侧截止阀25与膨胀阀24连接。气体侧截止阀26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
另外,在室外单元2中设有室外风扇27,该室外风扇27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单元内,并在朝室外热交换器23供给室外空气后将其排出至单元外。即,室外热交换器23是将室外空气作为冷却源或加热源以使制冷剂冷凝、蒸发的热交换器。
室内单元4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被称为吸顶式的形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具有在内部收纳各种构成设备的壳体31。壳体31由壳体主体31a和配置于壳体主体31a下侧的装饰面板32构成。如图3所示,壳体主体31a被配置成插入在空调室的天花板U上形成的开口。此外,装饰面板32被配置成嵌入天花板U的开口。在此,图2是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4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4的示意侧面剖视图,是图4的A-O-A剖视图。
如图3及图4所示,壳体主体31a在俯视观察时呈长边和短边交错形成的大致八边形的下表面开口的箱状体,具有:长边和短边交错连续形成的大致八边形的顶板33;以及从顶板33的周缘部朝下方延伸的侧板34。在此,图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4的去除了顶板33后的状态的示意俯视图。侧板34由对应于顶板33的长边的侧板34a、34b、34c、34d和对应于顶板33的短边的侧板34e、34f、34g、34h构成。侧板34h构成供用于将室内热交换器42与制冷剂连通管5、6连接在一起的液体侧连接管51及气体侧连接管61贯穿的部分。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装饰面板32是俯视呈大致四边形的板状体,主要由固定于壳体主体31a下端部的面板主体32a构成。在面板主体32a的大致中央处具有:吸入空调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35;以及以在俯视观察时围住吸入口35的周围的方式形成的朝空调室内吹出空气的吹出口36。吸入口35是大致呈四边形的开口。在吸入口35中设有吸入格栅37和用于将从吸入口35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去除的过滤器38。吹出口36是大致呈四边环状的开口。在吹出口36中以对应于面板主体32a的四边形的各边的方式设有对吹出至空调室内的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的水平翼39a、39b、39c、39d。
在壳体主体31a的内部主要配置有室内风扇41和室内热交换器42,其中,上述室内风扇41作为离心送风机,将空调室内的空气经由装饰面板32的吸入口35吸入壳体主体31a内,并经由装饰面板32的吹出口36从壳体主体31a内吹出。
室内风扇41具有:设于壳体主体31a的顶板33的中央处的风扇电动机41a;以及与风扇电动机41a连接并被驱动旋转的叶轮41b。叶轮41b是具有涡轮叶片的叶轮,能从下方朝叶轮41b的内部吸入空气,并朝俯视观察时的叶轮41b的外周侧吹出。
室内热交换器42是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室内风扇41的外周侧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更具体而言,室内热交换器42被弯曲配置成将室内风扇41的周围围住,其是被称为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具有隔着规定间隔配置的许多传热翅片和以沿板厚方向贯穿这些传热翅片的状态设置的许多传热管。如上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经由液体侧连接管51而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室内热交换器41的气体侧经由气体侧连接管61而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此外,室内热交换器42在制冷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在制热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藉此,室内热交换器42与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在制冷时冷却空气,在制热时加热空气。对于室内热交换器42的结构、特征,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及<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部分中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下侧配置有用于接收空气中的水分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被冷凝而产生的排泄水的泄水盘40。泄水盘40安装于壳体主体31a的下部。在泄水盘40上形成有吹出孔40a、40b、40c、40d、40e、40f、40g、吸入孔40h及泄水接收槽40i。吹出孔40a、40b、40c、40d、40e、40f、40g与装饰面板32的吹出口36连通。吸入孔40h与装饰面板32的吸入口35连通。泄水接收槽40i形成于室内热交换器42的下侧。另外,在泄水盘40的吸入孔40h中配置有用于将从吸入口35吸入的空气引导至室内风扇的叶轮41b的喇叭口41c。
<基本动作>
接着,对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制冷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四通切换阀22处于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另外,液体侧截止阀25、气体侧截止阀26处于打开状态,膨胀阀24进行开度调节以对制冷剂进行减压。
在该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中,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中,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从压缩机21中排出。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并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输送至膨胀阀24,并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5、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液体侧连接管51而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2,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侧连接管61、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气体侧截止阀26及四通切换阀22而被再次输送至压缩机21。
接着,在制热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四通切换阀22处于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另外,液体侧截止阀25、气体侧截止阀26处于打开状态,膨胀阀24进行开度调节以对制冷剂进行减压。
在该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中,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中,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从压缩机21中排出。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气体侧截止阀26、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及气体侧连接管61而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2,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侧连接管51、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液体侧截止阀25而被输送至膨胀阀24,并在膨胀阀24中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而被再次输送至压缩机21。
<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
(1)室内热交换器的结构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采用以下结构:将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多个传热管71、72、7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成多段(多行),并为了实现高性能化而将它们在从作为离心送风机的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的流向上排列三列。
更具体而言,如图3~图5所示,室内热交换器42主要具有第一热交换部42a、第二热交换部42b及第三热交换部42c。在此,图5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4中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通路的图。在图5中,以实线表示从箭头B方向观察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的状态,并为了便于图示,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一端侧重叠地以虚线图示出从箭头C方向观察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状态。
第一热交换部42a构成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空气的流向上最上风侧(以下,设为第一列)的列。第一热交换部42a具有:隔着规定间隔配置的许多第一传热翅片81;以及在将这些第一传热翅片81沿板厚方向贯穿的状态下设置的多根(此处为十根)第一传热管71。第一传热翅片81是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板状的构件。第一传热管71是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管构件,其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成十段。
第二热交换部42b构成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空气的流向上第二列的列。第二热交换部42b具有:隔着规定间隔配置的许多第二传热翅片82;以及在将这些第二传热翅片82沿板厚方向贯穿的状态下设置的多根(此处为十根)第二传热管72。第二传热翅片82是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板状的构件。第二传热管72是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管构件,其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成十段。
第三热交换部42c构成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空气的流向上最下风侧(以下,设为第三列)的列。第三热交换部42c具有:隔着规定间隔配置的许多第三传热翅片83;以及在将这些第三传热翅片83沿板厚方向贯穿的状态下设置的多根(此处为十根)第三传热管73。第三传热翅片83是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板状的构件。第三传热管73是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管构件,其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成十段。
室内热交换器42是通过使这些热交换部42a、42b、42c在空气的流向上重叠并以围住俯视观察时的室内风扇42的周围的方式弯曲而构成的。在此,传热管71、72、73相对于传热翅片81、82、83整体被配置成锯齿状。
在液体侧连接管51上连接有分流器52,该分流器52成为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入口,另外,还成为在制热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出口。在分流器52上连接有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第一传热管71连接的多根(图5中仅图示出三根)液体制冷剂管91。在此,液体制冷剂管91由毛细管构成。
在气体侧连接管61上连接有联管箱62,该联管箱52成为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出口,另外,还成为在制热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入口。在联管箱62上连接有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第二传热管72连接的多根(图5中仅图示出三根)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和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第三列的传热管72连接的多根(图5中仅图示出三根)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
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多段(图5中仅图示出三段)通过连接三列两段的传热管71、72、73而构成的制冷剂通路。各制冷剂通路具有第一传热管71中与液体制冷剂管91连接的第一传热管71a。第一传热管71a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经由U字部71c而与配置于比第一传热管71a高一段的上侧处的第一传热管71即第一传热管71b连接。如图6所示,U字部71c是将配置在同一列中的传热管(此处为第一传热管71)相连接的U字状管部分。第一传热管71b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列间分支部71d连接。列间分支部71d是将在制冷时流过第一传热管71b后的制冷剂一分为二的部分。列间分支部71d的分支的一侧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第二传热管72中配置于第一传热管71b上侧的第二传热管72即第二传热管72a连接。列间分支部71的分支的另一侧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第三传热管73中配置于第二传热管72a下侧的第三传热管73即第三传热管73a连接。如图7所示,列间分支部71d是呈在将第二传热管72与第三传热管73连接在一起的U字状管部分的中间部连接有从第一传热管71延伸出的U字状管部分的端部的形状的管部分。在此,从第一传热管71延伸出的U字状管部分与将第二传热管72和第三传热管73连接在一起的U字状管部分之间的连接位置被设定为从第二传热管72开始的流路长度与从第三传热管73开始的流路长度相同。第二传热管72a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经由U字部72c(参照图6)而与配置于比第二传热管72a低一段的下侧处的第二传热管72即第二传热管72b连接。第三传热管73a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经由U字部73c(参照图6)而与配置于比第三传热管73a低一段的下侧处的第三传热管73即第三传热管73b连接。第二传热管72b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连接。第三传热管73b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连接。在此,传热管71a、71b被构成为包含U字部71c的弯曲成发夹状的一根传热管。另外,传热管72a、72b被构成为包含U字部72c的弯曲成发夹状的一根传热管。此外,传热管73a、73b被构成为包含U字部73c的弯曲成发夹状的一根传热管。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制冷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由作为制冷时的制冷剂入口的液体侧连接管51及分流器52而流过液体制冷剂管91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第一列的第一传热管71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一传热管71a(第一上游侧传热管)。被输送至第一传热管71a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一传热管71a后,还流过与第一传热管71a不同的第一列的第一传热管71即第一传热管71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流过第一传热管71b后的制冷剂在第一传热管71b的出口被列间分支部71d分支到第二列的第二传热管72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和第三列的第三传热管73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此外,被输送至第二传热管72a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二传热管72a后,还流过与第二传热管72a不同的第二列的第二传热管72即第二传热管72b(第二下游侧传热管),并从第二传热管72b的出口被输送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另外,被输送至第三传热管73a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三传热管73a后,还流过与第三传热管73a不同的第三列的第三传热管73即第三传热管73b(第三下游侧传热管),并从第三传热管73b的出口被输送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流过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作为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联管箱62及气体侧连接管6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制热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由作为制热时的制冷剂入口的气体侧连接管61及联管箱62而流过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第二列的第二传热管72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二传热管72b及第三列的第三传热管73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三传热管73b。被输送至第二传热管72b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二传热管72b后,还流过与第二传热管72b不同的第二列的第二传热管72即第二传热管72a。被输送至第三传热管73b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三传热管73b后,还流过与第三传热管73b不同的第三列的第三传热管73即第三传热管73a。流过第二传热管72a的制冷剂和流过第三传热管73a的制冷剂利用列间分支部71d在第二传热管72a的出口及第三传热管73a的出口合流,并被输送至第一列的第一传热管71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一传热管71b。此外,被输送至第一传热管71b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一传热管71b后,还流过与第一传热管71b不同的第一列的第一传热管71即第一传热管71a,并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管91。流过液体制冷剂管91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作为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分流器52及液体侧连接管51。
(2)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单元的特征
在作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4中,存在如下特征。
(A)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以下结构: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入口连接有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这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与在空气的流向上最上风侧的列即第一列的传热管71连接。另外,该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以下结构: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这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中的一部分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与在空气的流向上第二列的传热管72连接。此外,该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以下结构: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中的其余部分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与在空气的流向上最下风侧的列即第三列的传热管73连接。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制冷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刚与温度比横穿过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空气的温度高的横穿过第二列的传热管72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就被输送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另外,在该室内单元4中,制冷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的其余部分在刚与横穿过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就被输送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此外,流过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后的制冷剂与流过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后的制冷剂合流,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在此,由于刚与横穿过第二列的传热管72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受到横穿过第二列的传热管72的空气的温度影响,因此容易比刚与横穿过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大。
藉此,在该室内单元4中,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与采用将所有的气体制冷剂管92、93都与第三列的传热管73连接的结构相比容易增大,从而能提高制冷时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在该室内单元4中,制热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全都是在刚与温度最低的横穿过第一列的传热管71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就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管91。
藉此,在该室内单元4中,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不易变小,从而能抑制制热时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如上所述,在该室内单元4中,使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不易减小,并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增大,从而能抑制制热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并能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
(B)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液体制冷剂管91、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与相对应的传热管71、72、73的长度方向一端连接。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能集合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来进行液体制冷剂管91、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朝传热管71、72、73的连接作业,因此可提高室内热交换器42的组装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各列传热管71、72、73中流动的制冷剂以在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流向另一端后从长度方向另一端折返至一端的方式流动。因此,不仅液体制冷剂管91、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集合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列间分支部71d也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在采用当组装室内热交换器42时需进行列间分支部71d朝传热管71、72、73的钎焊等连接作业的结构的情况下,能集合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来进行液体制冷剂管91、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及列间分支部71d朝传热管71、72、73的连接作业,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室内热交换器42的组装性。
(C)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在制冷时将被输送至第一列的传热管71的出口的制冷剂分支到第二列的传热管72和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列间分支部71d。此外,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第二列的传热管72的出口与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连接。另外,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出口与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连接。
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冷时,将第一列的传热管71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气(日文:ガスリツチ)状态的制冷剂分支输送到第二列的传热管72和第三列的传热管73,因此,能抑制处于富气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另外,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热时,使第二列的传热管72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液(日文:液リツチ)状态的制冷剂和第三列的传热管73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合流,并输送至第一列的传热管71,因此,能使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以增加第一列的传热管71的热传导率。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能通过利用列间分支部71d使制冷剂流分支来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特别地,在该室内单元4中,可抑制对压力损失的影响较大的富气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第二列的传热管72及第三列的传热管73中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因此,能有效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另外,在该室内单元4中,使对压力损失的影响较小的富液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第一列的传热管71中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以增加热传导率,因此,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制热时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D)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列间分支部71d连接的第一传热管71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配置于比与制冷时的第一传热管71b的上游侧连接且与液体制冷剂管91连接的第一传热管71a(第一上游侧传热管)高一段的上侧处。
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热时,流过第一传热管71a、71b的制冷剂以朝液体制冷剂管91下降的方式流动。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制热时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3)变形例1
在构成上述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5)中,列间分支部71d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及配置于第二传热管72a的下侧的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连接在一起。
与此相对,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如图8、图6及图9所示,将连接列间分支部71d的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配置于连接列间分支部71d的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下侧。
因此,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制冷时,因重力的作用而使制冷剂比起第三传热管73a更容易大量地流动至第二传热管72a。
藉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中,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
(4)变形例2
在构成上述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5)中,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第一传热管72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与从第一传热管72b的出口到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相同。
与此相对,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如图10、图6及图11所示,将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从第一传热管71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比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第一传热管71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长。更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1所示,将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呈在将第一传热管71与第二传热管72连接在一起的U字状管部分的中间部连接有从第三传热管73延伸出的U字状管部分的端部的形状的管部分。
因此,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冷时,容易有较多的制冷剂流动到从第一传热管71b的出口经由列间分支部71d而到达入口为止的流路阻力较小的第二传热管72a中。
藉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中,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
(5)变形例3
也可在构成上述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5)中组合变形例1的特征及变形例2的特征来加以使用。
即,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如图12、图6及图13所示,与变形例1相同,将连接列间分支部71d的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配置于连接列间分支部71d的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下侧。而且,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变形例2相同,将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从第一传热管71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比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第一传热管71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长。
藉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中,能获得变形例1的作用效果及变形例2的作用效果这两个效果。
(6)变形例4
在构成上述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5)中,与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连接的第二传热管72b(第二下游侧传热管)配置于比与制冷时的第二传热管72b的上游侧连接的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低一段的下侧处。另外,在构成上述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5)中,与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连接的第三传热管73b(第三下游侧传热管)配置于比与制冷时的第三传热管73b的上游侧连接的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低一段的下侧处。
与此相对,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如图14、图6及图7所示,与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连接的第二传热管72b(第二下游侧传热管)配置于比与制冷时的第二传热管72b的上游侧连接的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高一段的上侧处。另外,在构成上述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5)中,将与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连接的第三传热管73b(第三下游侧传热管)配置于比与制冷时的第三传热管73b的上游侧连接的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高一段的上侧处。
因此,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冷时,流过第二传热管72a、72b的制冷剂以朝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顺利上升的方式流动,另外,流过第三传热管73a、73b的制冷剂以朝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顺利上升的方式流动。
藉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中,能抑制制冷剂流过第二传热管72a、72b时的压力损失的增加,另外,还能抑制制冷剂流过第三传热管73a、73b时的压力损失的增加,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
在本变形例中,将第二传热管72b配置于第二传热管72a的上侧,并将第三传热管73b配置于第三传热管73a的上侧,但也可仅将第二传热管72b配置于第二传热管72a的上侧,或仅将第三传热管73b配置于第三传热管73a的上侧。
(7)变形例5
在构成变形例4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14)中,与列间分支部71d连接的第一传热管71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配置于比与制冷时的第一传热管71b的上游侧连接且与液体制冷剂管91连接的第一传热管71a(第一上游侧传热管)低一段的下侧处。
与此相对,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如图15、图6及图16所示,将与列间分支部71d连接的第一传热管71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配置于比与制冷时的第二传热管71b的上游侧连接且与液体制冷剂管91连接的第一传热管71a(第一上游侧传热管)高一段的上侧处。
因此,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构成上述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5)相同,在制热时,流过第一传热管71a、71b的制冷剂以朝液体制冷剂管91下降的方式流动。
藉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中,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容易变得比变形例4的过冷度大,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制热时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8)变形例6
在构成变形例5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参照图15)中,列间分支部71d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及配置于第二传热管72a的下侧的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连接在一起。
与此相对,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构成变形例1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8)相同,如图17、图6及图18所示,将连接列间分支部71d的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配置于连接列间分支部71d的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下侧。
因此,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制冷时,因重力的作用而使制冷剂比起第二传热管72a更容易大量地流动至第三传热管73a。
藉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中,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
(9)变形例7
在构成变形例5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参照图15)中,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第一传热管72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与从第一传热管72b的出口到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相同。
与此相对,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构成变形例2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10)相同,如图19、图6及图20所示,将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从第一传热管71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比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第一传热管71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长。更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中,如图20所示,将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呈在将第一传热管71与第二传热管72连接在一起的U字状管部分的中间部连接有从第三传热管73延伸出的U字状管部分的端部的形状的管部分。
因此,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冷时,容易有较多的制冷剂流动到从第一传热管71b的出口经由列间分支部71d而到达入口为止的流路阻力较小的第二传热管72a中。
藉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中,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
(10)变形例8
也可在构成变形例5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15)中组合变形例6的特征及变形例7的特征来加以使用。
即,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如图21、图6及图22所示,与变形例6相同,将连接列间分支部71d的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配置于连接列间分支部71d的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下侧。而且,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变形例7相同,将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从第一传热管71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三传热管73a(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比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第一传热管71b(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第二传热管72a(第二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长。
藉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中,能获得变形例1的作用效果及变形例2的作用效果这两个效果。
(11)变形例9
构成上述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5)具有多段(图5中仅图示三段)通过连接三列两段的传热管71、72、73而构成的制冷剂通路,而且,这些制冷剂通路的将液体制冷剂管91与气体制冷剂管92、93连接的通路相同。因此,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与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连接的第二传热管72b(第二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及与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连接的第三传热管73b(第三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被配置成远离配置于上侧或下侧的构成制冷剂通路的另一第二传热管72b(第二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及第三传热管73b(第三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此外,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与液体制冷剂管91连接的第一传热管71a(第一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被配置成远离配置于上侧或下侧的另一第一传热管71a(第一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
与此相对,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如图23、图6、图18及图24所示,将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第二传热管72b(第二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及第三传热管73b(第三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配置成与配置于上侧或下侧的另一第二传热管72f(第二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及第三传热管73f(第三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相邻。此外,将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第一传热管71a(第一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配置成与配置于上侧或下侧的另一第一传热管71e(第一上游侧传热管)的入口相邻。
具体而言,本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42交错地具有多段(图23中仅图示出三段)通过连接三列两段的传热管而构成的第一制冷剂通路和通过连接另一三列两段的传热管而构成的第二制冷剂通路。在此,第一制冷剂通路与构成变形例6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通路相同(参照图17及图18)。第二制冷剂通路具有第一传热管71中与液体制冷剂管91连接且配置于比构成第一制冷剂通路的第一传热管71a低一段的下侧处的第一传热管71e。第一传热管71e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经由U字部71c(参照图6)而与配置于比第一传热管71e低一段的下侧处的第一传热管71即第一传热管71f连接。第一传热管71f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列间分支部71d连接。列间分支部71d是将在制冷时流过第一传热管71b后的制冷剂一分为二的部分。列间分支部71d的分支的一侧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第二传热管72中配置于第一传热管71f的上侧的第二传热管72即第二传热管72e连接。列间分支部71的分支的另一侧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第三传热管73中配置于第二传热管72e的上侧的第三传热管73即第三传热管73e连接。如图24所示,列间分支部71d是呈在将第二传热管72与第三传热管73连接在一起的U字状管部分的中间部连接有从第一传热管71延伸出的U字状管部分的端部的形状的管部分。在此,从第一传热管71延伸出的U字状管部分与将第二传热管72和第三传热管73连接在一起的U字状管部分之间的连接位置被设定为从第二传热管72开始的流路长度与从第三传热管73开始的流路长度相同。第二传热管72e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经由U字部72c(参照图6)与配置于比第二传热管72e低一段的下侧处且配置于比构成第一制冷剂通路的第二传热管72b高一段的上侧处的第二传热管72即第二传热管72f连接。第三传热管73e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经由U字部73c(参照图6)与配置于比第三传热管73e低一段的下侧处且配置于比构成第一制冷剂通路的第三传热管73b高一段的上侧处的第三传热管73即第三传热管73f连接。第二传热管72f与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连接。第三传热管73b与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连接。在此,传热管71e、71f被构成为包含U字部71c的弯曲成发夹状的一根传热管。另外,传热管72e、72f被构成为包含U字部72c的弯曲成发夹状的一根传热管。此外,传热管73e、73f被构成为包含U字部73c的弯曲成发夹状的一根传热管。
因此,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温度变高的第二传热管72b、72f(第二下游侧传热管)及第三传热管73b、73f(第三下游侧传热管)集中配置于传热翅片81、82、83上,温度变低的第一传热管71a、71e(第一上游侧传热管)集中配置于传热翅片81、82、83上。此外,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冷时,第二传热管72b、72f(第二下游侧传热管)及第三传热管73b、73f(第三下游侧传热管)的高热(日文:温熱)不易经由传热翅片81、82、83而传递至传热翅片81、82、83的其它部分,制热时,第一传热管71a、71e(第一上游侧传热管)的冷却热(日文:冷熱)不易经由传热翅片81、82、83而传递至传热翅片81、82、83的其它部分。
藉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中,能极力抑制因经由传热翅片81、82、83的热传导而产生制冷时及制热时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
(1)室内热交换器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采用以下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相同,如图3及图4所示,将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多个传热管71、72、7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成多段(多行),并为了实现高性能化而将它们在从作为离心送风机的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的流向上排列三列。
如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与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42在液体制冷剂管91、气体制冷剂管92、93及制冷剂通路的结构上不同,但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在液体侧连接管51上连接有分流器52,该分流器52成为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入口,另外,还成为在制热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出口。在分流器52上连接有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第一传热管71连接的多根(图25中仅图示出六根)液体制冷剂管91。在此,液体制冷剂管91由毛细管构成。
在气体侧连接管61上连接有联管箱62,该联管箱52成为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出口,另外,还成为在制热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入口。在联管箱62上连接有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第二传热管72连接的多根(图25中仅图示出六根)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和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第三列的传热管72连接的多根(图25中仅图示出六根)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
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多段(图25中仅图示出六段)通过连接三列一段的传热管71、72、73而构成的制冷剂通路。各制冷剂通路具有与液体制冷剂管91连接的第一传热管71。第一传热管71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与列间分支部71d连接。列间分支部71d是将在制冷时流过第一传热管71后的制冷剂一分为二的部分。列间分支部71d的分支的一侧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与配置于第一传热管71的上侧的第二传热管72连接。列间分支部71d的分支的另一侧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与配置于第二传热管72的下侧的第三传热管73连接。如图26所示,列间分支部71d是呈在将第二传热管72与第三传热管73连接在一起的U字状管部分的中间部连接有从第一传热管71延伸出的U字状管部分的端部的形状的管部分。在此,从第一传热管71延伸出的U字状管部分与将第二传热管72和第三传热管73连接在一起的U字状管部分之间的连接位置被设定为从第二传热管72开始的流路长度与从第三传热管73开始的流路长度相同。第二传热管72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连接。第三传热管73b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连接。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制冷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由作为制冷时的制冷剂入口的液体侧连接管51及分流器52而流过液体制冷剂管91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第一列的传热管71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一传热管71。被输送至第一传热管71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一传热管71后,在第一传热管71的出口被列间分支部71d分支到第二列的传热管72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二传热管72和第三列的传热管73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三传热管73。此外,被输送至第二传热管72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二传热管72后,从第二传热管72的出口被输送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另外,被输送至第三传热管73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三传热管73后,从第三传热管73的出口被输送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流过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作为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联管箱62及气体侧连接管6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制热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由作为制热时的制冷剂入口的气体侧连接管61及联管箱62而流过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第二列的第二传热管72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二传热管72及第三列的第三传热管73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三传热管73。被输送至第二传热管72的制冷剂流过第二传热管72。被输送至第三传热管73的制冷剂流过第三传热管73。流过第二传热管72的制冷剂和流过第三传热管73的制冷剂利用列间分支部71d在第二传热管72的出口及第三传热管73的出口合流,并被输送至第一列的第一传热管71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一传热管71。此外,被输送至第一传热管71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一传热管71后,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管91。流过液体制冷剂管91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作为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分流器52及液体侧连接管51。
(2)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单元的特征
在作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4中,存在如下特征。
(A)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以下结构: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入口连接有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这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与在空气的流向上最上风侧的列即第一列的传热管71连接。另外,该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以下结构: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这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中的一部分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与在空气的流向上第二列的传热管72连接。此外,该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以下结构: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中的其余部分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与在空气的流向上最下风侧的列即第三列的传热管73连接。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制冷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刚与温度比横穿过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空气的温度高的横穿过第二列的传热管72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就被输送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另外,在该室内单元4中,制冷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的其余部分在刚与横穿过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就被输送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此外,流过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后的制冷剂与流过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后的制冷剂合流,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在此,由于刚与横穿过第二列的传热管72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受到横穿过第二列的传热管72的空气的温度影响,因此容易比刚与横穿过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大。
藉此,在该室内单元4中,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与采用将所有的气体制冷剂管92、93都与第三列的传热管73连接的结构相比容易增大,从而能提高制冷时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在该室内单元4中,制热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全都是在刚与温度最低的横穿过第一列的传热管71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就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管91。
藉此,在该室内单元4中,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不易变小,从而能抑制制热时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如上所述,在该室内单元4中,使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不易减小,并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增大,从而能抑制制热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并能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
(B)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液体制冷剂管91、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与相对应的传热管71、72、73的长度方向一端连接。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能集合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来进行液体制冷剂管91、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朝传热管71、72、73的连接作业,因此,可提高室内热交换器42的组装性。
(C)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在制冷时将被输送至第一列的传热管71的出口的制冷剂分支到第二列的传热管72和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列间分支部71d。此外,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第二列的传热管72的出口与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连接。另外,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出口与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连接。
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冷时,将第一列的传热管71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气状态的制冷剂分支输送到第二列的传热管72和第三列的传热管73,因此,能抑制处于富气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另外,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热时,使第二列的传热管72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和第三列的传热管73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合流,并输送至第一列的传热管71,因此,能使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以增加第一列的传热管71的热传导率。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能通过利用列间分支部71d使制冷剂流分支来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特别地,在该室内单元4中,可抑制对压力损失的影响较大的富气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第二列的传热管72及第三列的传热管73中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因此,能有效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另外,在该室内单元4中,使对压力损失的影响较小的富液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第一列的传热管71中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以增加热传导率,因此,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制热时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D)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冷剂在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流向另一端后,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以在列间分支部71d中分支或合流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折返至一端的方式流动。因此,供制冷剂流动的通路是仅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上往返一次的较短的通路。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能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另外,还能进一步抑制制热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3)变形例1
在构成上述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25)中,列间分支部71d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与第二传热管72及配置于第二传热管72的下侧的第三传热管73连接在一起。
与此相对,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如图27及图28所示,将连接列间分支部71d的第二传热管72配置于连接列间分支部71d的第三传热管73的下侧。
因此,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制冷时,因重力的作用而使制冷剂比起第三传热管73更容易大量地流动至第二传热管72。
藉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中,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
(4)变形例2
在构成上述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25)中,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第一传热管72的出口到第二传热管72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与从第一传热管72的出口到第三传热管73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相同。
与此相对,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如图29及图30所示,将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从第一传热管71的出口到第三传热管73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比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第一传热管71的出口到第二传热管72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长。更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中,如图30所示,将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呈在将第一传热管71与第二传热管72连接在一起的U字状管部分的中间部连接有从第三传热管73延伸出的U字状管部分的端部的形状的管部分。
因此,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冷时,容易有较多的制冷剂流动到从第一传热管71的出口经由列间分支部71d而到达入口为止的流路阻力较小的第二传热管72中。
藉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中,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
(5)变形例3
也可在构成上述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25)中组合变形例1的特征及变形例2的特征来加以使用。
即,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如图31及图32所示,与变形例1相同,将连接列间分支部71d的第二传热管72配置于连接列间分支部71d的第三传热管73的下侧。而且,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变形例2相同,将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从第一传热管71的出口到第三传热管73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比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第一传热管71的出口到第二传热管72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长。
藉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中,能获得变形例1的作用效果及变形例2的作用效果这两个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
(1)室内热交换器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采用以下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和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相同,如图3及图4所示,将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多个传热管71、72、7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成多段(多行),并为了实现高性能化而将它们在从作为离心送风机的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的流向上排列三列。
如图3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与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和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42在液体制冷剂管91、气体制冷剂管92、93及制冷剂通路的结构上不同,但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和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在液体侧连接管51上连接有分流器52,该分流器52成为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入口,另外,还成为在制热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出口。在分流器52上连接有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第一传热管71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二列侧传热管71a连接的液体制冷剂管91即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a(图33中仅图示出三根)。另外,在分流器52上连接有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和第二列侧传热管71a不同的第一传热管71即第三列侧传热管71b连接的液体制冷剂管91即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b(图33中仅图示出三根)。在此,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a及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b由毛细管构成。
在气体侧连接管61上连接有联管箱62,该联管箱52成为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出口,另外,还成为在制热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入口。在联管箱62上连接有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第二传热管72连接的多根(图33中仅图示出六根)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和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第三列的传热管72连接的多根(图33中仅图示出六根)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
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通过连接两列两段的传热管71、72而构成的第一制冷剂通路;以及通过连接两列两段的传热管71、73而构成的第二制冷剂通路。第一制冷剂通路和第二制冷剂通路交错地配置有多段(图33中各制冷剂通路仅图示出三段)。第一制冷剂通路具有第一传热管71中与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a连接的第二列侧传热管71a。第二列侧传热管71a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与第二列内分支部71g连接。第二列内分支部71g是将在制冷时流过第二列侧传热管71a后的制冷剂一分为二的部分。第二列内分支部71g的分支的一侧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与配置于比第二列侧传热管71a高一段的上侧处的第二传热管72连接。第二列内分支部71g的分支的另一侧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与配置于比第二列侧传热管71a低一段的下侧处的第二传热管72连接。如图34所示,第二列内分支部71d是呈在将两根第二传热管72间连接在一起的U字状管部分的中间部连接有从第二列侧传热管71a延伸出的U字状管部分的端部的形状的管部分。两根第二传热管72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分别与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连接。第二制冷剂通路具有第一传热管71中与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b连接的第三列侧传热管71b。第三列侧传热管71b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与第三列内分支部71h连接。第三列内分支部71h是将在制冷时流过第三列侧传热管71b后的制冷剂一分为二的部分。第三列内分支部71h的分支的一侧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与配置于比第三列侧传热管71b高两段的上侧处的第三传热管73连接。第三列内分支部71h的分支的另一侧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与配置于和第三列侧传热管71b相同的段处的第三传热管73连接。如图34所示,第三列内分支部71h是呈在将两根第三传热管73间连接在一起的U字状管部分的中间部连接有从第三列侧传热管71b延伸出的U字状管部分的端部的形状的管部分。两根第三传热管73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分别与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连接。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制冷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由作为制冷时的制冷剂入口的液体侧连接管51及分流器52而流过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中的一部分即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a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第一列的传热管71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二列侧传热管71a。被输送至第二列侧传热管71a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二列侧传热管71a后,在第二列侧传热管71a的出口被第二列内分支部71g分支到两根第二列的第二传热管72。此外,被输送至两根第二传热管72的制冷剂在流过各第二传热管72后,从各第二传热管72的出口被输送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另外,经由作为制冷时的制冷剂入口的液体侧连接管51及分流器52并流过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中的其余部分即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b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与第二列侧传热管71a不同的第一列的传热管71即第三列侧传热管71b。被输送至第三列侧传热管71b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三列侧传热管71b后,在第三列侧传热管71b的出口被第三列内分支部71h分支到两根第三列的第三传热管73。此外,被输送至两根第三传热管73的制冷剂在流过各第三传热管73后,从各第三传热管73的出口被输送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流过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作为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联管箱62及气体侧连接管6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制热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由作为制热时的制冷剂入口的气体侧连接管61及联管箱62并流过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的制冷剂被输送至两根第二列的第二传热管72。流过两根第二传热管72后的制冷剂利用第二列内分支部71g在两根第二传热管72的出口合流,并被输送至第一列的第一传热管71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二列侧传热管71a。此外,被输送至第二列侧传热管71a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二列侧传热管71a后,被输送至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a。另外,经由作为制热时的制冷剂入口的气体侧连接管61及联管箱62并流过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两根第三列的第三传热管73。流过两根第三传热管73后的制冷剂利用第三列内分支部71h在两根第三传热管72的出口合流,并被输送至与第二列侧传热管71a不同的第一列的传热管71即第三列侧传热管71b。此外,被输送至第三列侧传热管71b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三列侧传热管71b后,被输送至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b。另外,流过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a后的制冷剂及流过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b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作为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分流器52及液体侧连接管51。
(2)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单元的特征
在作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4中,存在如下特征。
(A)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以下结构: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入口连接有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这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与在空气的流向上最上风侧的列即第一列的传热管71连接。另外,该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以下结构: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这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中的一部分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与在空气的流向上第二列的传热管72连接。此外,该室内热交换器42具有以下结构: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中的其余部分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与在空气的流向上最下风侧的列即第三列的传热管73连接。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制冷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刚与温度比横穿过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空气的温度高的横穿过第二列的传热管72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就被输送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另外,在该室内单元4中,制冷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的其余部分在刚与横穿过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就被输送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此外,流过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后的制冷剂与流过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后的制冷剂合流,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在此,由于刚与横穿过第二列的传热管72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受到横穿过第二列的传热管72的空气的温度影响,因此容易比刚与横穿过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大。
藉此,在该室内单元4中,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与采用将所有的气体制冷剂管92、93都与第三列的传热管73连接的结构相比容易增大,从而能提高制冷时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在该室内单元4中,制热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全都是在刚与温度最低的横穿过第一列的传热管71的空气进行完热交换后就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管91。
藉此,在该室内单元4中,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不易变小,从而能抑制制热时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如上所述,在该室内单元4中,使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不易减小,并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增大,从而能抑制制热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并能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
(B)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液体制冷剂管91、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与相对应的传热管71、72、73的长度方向一端连接。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能集合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来进行液体制冷剂管91、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及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朝传热管71、72、73的连接作业,因此,可提高室内热交换器42的组装性。
(C)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冷时,将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a输送至第二列侧制冷剂管71a,将第二列侧传热管71a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气状态的制冷剂分支输送到两根第二列的传热管72,并将制冷剂的其余部分经由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b输送至第三列侧制冷剂管71b,将第三列侧传热管71b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气状态的制冷剂分支输送到两根第三列的传热管73,因此,能抑制处于富气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热时,使两根第二列的传热管72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和两根第三列的传热管73中的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合流,并输送至第二列侧传热管71a、第三列侧传热管71b,因此,能使处于富液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以增加第二列侧传热管71a、第三列侧传热管71b的热传导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冷时,在使制冷剂流过第一列的传热管71之前的液体制冷剂管91的阶段中,将制冷剂分支到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a和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b。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冷剂在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一端流向另一端后,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以在列内分支部71g、71h中分支或合流并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折返至一端的方式流动。因此,供制冷剂流动的通路是仅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长度方向上往返一次的较短的通路。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能通过利用第二列内分支部71g、第三列内分支部71h使制冷剂流分支来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特别地,在该室内单元4中,可抑制对压力损失的影响较大的富气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第二列的传热管72及第三列的传热管73中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因此,能有效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另外,在该室内单元4中,使对压力损失的影响较小的富液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第二列侧传热管71a、第三列侧传热管71b中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以增加热传导率,因此,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热时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制热时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3)变形例1
在构成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构成上述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参照图33)中,使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71b的管内径比在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71b的一段上侧处或一段下侧处相邻的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71a的管内径小,或使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71b的管长度比在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71b的一段上侧处或一段下侧处相邻的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71a的管长度长。
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制冷时,容易有较多的制冷剂流动到流路阻力较小的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71a中,因此,比起第三列的传热管73会有更多的制冷剂流动到第二列的传热管72中。
藉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内单元4中,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时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容易变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制冷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热交换效率。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可在不脱离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进行改变。
(A)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对在吸顶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使用本发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在装置整体配置于天花板下方的被称为吊顶式的样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使用本发明。
具体而言,能在图35及图36所示的室内单元104中使用本发明。
室内单元104具有在内部收纳各种构成设备的壳体131。壳体131被配置成在其顶面与空调室的天花板接触的状态下吊挂在空调室内。室内单元104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相同,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未图示)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未图示)而与室外单元(未图示)连接,从而构成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未图示)。
壳体131是俯视呈大致四边形的箱状体,具有:大致呈四边形的顶板133;从顶板133的周缘部朝下方延伸的侧板134;以及大致呈四边形的底板132。顶板133构成供用于将室内热交换器142(后述)与制冷剂连通管(未图示)连接在一起的液体侧连接管51及气体侧连接管61贯穿的部分。侧板134由对应于顶板133及底板134的各边的侧板134a、134b、134c、134d构成。在各侧板134a、134b、134c、134d上设有吹出口136a、136b、136c、136d。在各吹出口136a、136b、136c、136d上设有对吹出至空调室内的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的水平翼139a、139b、139c、139d。在底板132的大致中央处设有吸入空调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135。吸入口135是大致呈四边形的开口。
在壳体131的内部主要配置有室内风扇141和室内热交换器142,其中,上述室内风扇141作为离心送风机,将空调室内的空气经由吸入口135吸入壳体131内,并经由吹出口136a、136b、136c、136d从壳体131内吹出。
室内风扇14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室内风扇41的结构相同,能从下方吸入空气并朝俯视观察时的外周侧吹出。
室内热交换器142是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室内风扇141的外周侧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更具体而言,室内热交换器142被弯曲配置成将室内风扇141的周围围住,是被称为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具有隔着规定间隔配置的许多传热翅片和以沿板厚方向贯穿这些传热翅片的状态设置的多个传热管。室内热交换器142的液体侧经由液体侧连接管51而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未图示)连接,室内热交换器141的气体侧经由气体侧连接管61而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未图示)连接。此外,室内热交换器142在制冷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在制热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藉此,室内热交换器142与从室内风扇141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在制冷时冷却空气,在制热时加热空气。此外,室内热交换器142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结构相同。因此,将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42和热交换部42a、42b、42c替换为室内热交换器142和热交换部142a、142b、142c,此处省略说明。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142的下侧配置有用于接收空气中的水分在室内热交换器142中被冷凝而产生的排泄水的泄水盘140。泄水盘140安装于壳体131的下部。
此外,在这种吊顶式的室内单元104中,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
(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对在以围住俯视观察时的吸入口周围的方式设有吹出口的被称为多向气流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使用本发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在俯视观察时的吸入口的两侧设有吹出口的被称为双向气流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使用本发明。
具体而言,能在图37及图38所示的室内单元204中使用本发明。
室内单元204具有在内部收纳各种构成设备的壳体231。壳体231由壳体主体231a和配置于壳体主体231a下侧的装饰面板232构成。壳体主体231a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相同,被配置成插入在空调室的天花板上形成的开口中。此外,装饰面板232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相同,被配置成嵌入天花板的开口。室内单元204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相同,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而与室外单元连接,从而构成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
壳体主体231a是俯视呈大致四边形的下表面开口的箱状体,具有:大致呈四边形的顶板233;以及从顶板233的周缘部朝下方延伸的侧板234。侧板234由对应于顶板233的长边的侧板234a、234b和对应于顶板233的短边的侧板234c、234d构成。侧板234d构成供用于将室内热交换器242(后述)与制冷剂连通管5、6连接在一起的液体侧连接管51及气体侧连接管61贯穿的部分。
装饰面板232是俯视呈大致四边形的板状体,主要由固定于壳体主体231a下端部的面板主体232a构成。面板主体232a具有:吸入空调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235;以及沿着该面板主体232a的两条长边形成的朝空调室内吹出空气的吹出口236a、236b。吸入口235被夹在吹出口236a与吹出口236b之间。
在壳体主体231a的内部主要配置有室内风扇241和室内热交换器242,其中,上述室内风扇241作为离心送风机,将空调室内的空气经由装饰面板232的吸入口235吸入壳体主体231a内,并经由装饰面板232的吹出口236a、236b从壳体主体231a内吹出。
室内风扇241具有:设于壳体主体231a内的大致中央处的风扇电动机241a;以及与风扇电动机241a连接并被驱动旋转的多个(此处为两个)叶轮241b。各叶轮241b是双吸风多翼叶轮,其朝收容各叶轮241b的涡形壳241c内吸入空气,并从涡形壳241c的吹出开口241d吹出该空气。
室内热交换器242是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室内风扇241的外周侧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更具体而言,室内热交换器242具有大致沿着顶板233的两条长边配置的室内热交换器243、244。室内热交换器243、244是具有隔着规定间隔配置的许多传热翅片和在将这些传热翅片沿板厚方向贯穿的状态下设置的多根传热管的被称为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243的两端部朝第二室内热交换器244侧弯曲,第二室内热交换器244的两端部朝第一室内热交换器243侧弯曲。即,室内热交换器242整体被弯曲配置成围住室内风扇241的周围。室内热交换器242的液体侧在各室内热交换器243、244的液体侧于分流器52中合流后经由液体侧连接管51而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室内热交换器241的气体侧在各室内热交换器243、244的气体侧于联管箱62中合流后经由气体侧连接管61而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此外,室内热交换器242在制冷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在制热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藉此,室内热交换器242与从室内风扇141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在制冷时冷却空气,在制热时加热空气。此外,除了由利用分流器52及联管箱62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室内热交换器243、244构成这点之外,室内热交换器242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42相同。因此,将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42和热交换部42a、42b、42c替换为室内热交换器242(即室内热交换器243、244)和热交换部242a、242b、242c,此处省略说明。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242的下侧配置有用于接收空气中的水分在室内热交换器242中被冷凝而产生的排泄水的泄水盘240。泄水盘140安装于壳体主体231a的下部。另外,在泄水盘240上形成有吹出孔240a、240b和吸入孔(未图示),其中,上述吹出孔240a、240b与装饰面板232的吹出口236a、236b连通,上述吸入孔与装饰面板232的吸入口235连通且收容室内风扇241。
此外,在这种双向气流式的室内单元204中,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广泛地应用于具有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的室内热交换器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离心送风机的外周侧的结构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符号说明)
4、104、204室内单元(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41、141、241室内风扇(离心送风机)
42、142、242室内热交换器
71第一传热管
71a、71e  第一上游侧传热管、第二列侧传热管
71b、71f  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第三列侧传热管
71d  列间分支部
71g  第二列内分支部
71h  第三列内分支部
72第二传热管
72a、72e  第二上游侧传热管
72b、72f  第二下游侧传热管
73第三传热管
73a、73e  第三上游侧传热管
73b、73f  第三下游侧传热管
91液体制冷剂管
91a  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
91b  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
92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
93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30827号公报

Claims (18)

1.一种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具有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的室内热交换器(42、142、242)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离心送风机(41、141、241)的外周侧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以下结构:
供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的多根传热管(71、72、73)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成多段,且在从所述离心送风机吹出的空气的流向上排列有三列,
在制冷时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入口连接有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这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与在所述空气的流向上最上风侧的列即第一列的传热管(71)连接,
在制冷时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这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中的一部分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与在所述空气的流向上第二列的传热管(72)连接,
所述多根气体制冷剂管中的其余部分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与在所述空气的流向上最下风侧的列即第三列的传热管(73)连接,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142、242)具有列间分支部(71d),该列间分支部(71d)将在制冷时被输送到所述第一列的传热管(71)的出口的制冷剂分支到所述第二列的传热管(72)和所述第三列的传热管(73),
在制冷时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所述第二列的传热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连接,
在制冷时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所述第三列的传热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制冷剂管(91)与所述第一列的传热管(71)的长度方向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与所述第二列的传热管(72)的长度方向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与所述第三列的传热管(73)的长度方向一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制冷时流过所述液体制冷剂管(91)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所述第一列的传热管(71)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一上游侧传热管(71a、71e),该制冷剂在流过所述第一上游侧传热管后,还流过与所述第一上游侧传热管不同的所述第一列的传热管即第一下游侧传热管(71b),并在所述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被所述列间分支部(71d)分支到所述第二列的传热管(72)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二上游侧传热管(72a、72e)和所述第三列的传热管(73)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三上游侧传热管(73a、73e),
被输送至所述第二上游侧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所述第二上游侧传热管后,还流过与所述第二上游侧传热管不同的所述第二列的传热管即第二下游侧传热管(72b、72f),并从所述第二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被输送至所述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
被输送至所述第三上游侧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所述第三上游侧传热管后,还流过与所述第三上游侧传热管不同的所述第三列的传热管即第三下游侧传热管(73b、73f),并从所述第三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被输送至所述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上游侧传热管(72a)配置于所述第三上游侧传热管(73a)的下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所述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从所述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所述第三上游侧传热管(73a)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比在制冷时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142、2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所述第一下游侧传热管(71b)的出口到所述第二上游侧传热管(72a)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长。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所述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从所述第一下游侧传热管的出口到所述第三上游侧传热管(73a)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比在制冷时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142、2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所述第一下游侧传热管(71b)的出口到所述第二上游侧传热管(72a)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长。
7.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下游侧传热管(73b)配置于所述第三上游侧传热管(73a)的上侧。
8.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下游侧传热管(72b)配置于所述第二上游侧传热管(72a)的上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下游侧传热管(72b)配置于所述第二上游侧传热管(72a)的上侧。
10.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下游侧传热管(71b)配置于所述第一上游侧传热管(71a)的上侧。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下游侧传热管(71b)配置于所述第一上游侧传热管(71a)的上侧。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下游侧传热管(71b)配置于所述第一上游侧传热管(71a)的上侧。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在制冷时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142、2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所述第二下游侧传热管(72b)的出口及所述第三下游侧传热管(73b)的出口被配置成与配置于上侧或下侧的另一所述第二下游侧传热管(72f)的出口及所述第三下游侧传热管(73f)的出口相邻,
在制冷时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所述第一上游侧传热管(71a)的入口被配置成与配置于上侧或下侧的另一所述第一上游侧传热管(71e)的入口相邻。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制冷时流过所述液体制冷剂管(91)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所述第一列的传热管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一传热管(71),并在流过所述第一传热管后,在所述第一传热管的出口,被所述列间分支部(71d)分支到所述第二列的传热管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二传热管(72)和所述第三列的传热管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三传热管(73),
被输送至所述第二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所述第二传热管后,从所述第二传热管的出口被输送至所述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
被输送至所述第三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所述第三传热管后,从所述第三传热管的出口被输送至所述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传热管(72)配置于所述第三传热管(73)的下侧。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所述列间分支部(71d)形成为:从所述第一传热管的出口到所述第三传热管(73)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比在制冷时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142、2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从所述第一传热管(71)的出口到所述第二传热管(72)的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长。
17.一种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具有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的室内热交换器(42、142、242)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离心送风机(41、141、241)的外周侧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以下结构:
供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的多根传热管(71、72、73)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成多段,且在从所述离心送风机吹出的空气的流向上排列有三列,
在制冷时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入口连接有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这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与在所述空气的流向上最上风侧的列即第一列的传热管(71)连接,
在制冷时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这多根气体制冷剂管(92、93)中的一部分即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与在所述空气的流向上第二列的传热管(72)连接,
所述多根气体制冷剂管中的其余部分即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与在所述空气的流向上最下风侧的列即第三列的传热管(73)连接,
制冷时流过所述多根液体制冷剂管(91)中的一部分即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a)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所述第一列的传热管中的一根传热管即第二列侧传热管(71a),并在流过所述第二列侧传热管后,在所述第二列侧传热管的出口,被第二列内分支部(71g)分支到两根所述第二列的传热管(72),
被输送至两根所述第二列的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两根所述第二列的传热管后,从两根所述第二列的传热管的出口被输送至所述第二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2),
制冷时流过所述多根液体制冷剂管中的其余部分即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b)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与所述第二列侧传热管不同的所述第一列的传热管即第三列侧传热管(71b),并在流过所述第三列侧传热管后,在所述第三列侧传热管的出口,被第三列内分支部分支到两根所述第三列的传热管(73),
被输送至两根所述第三列的传热管的制冷剂在流过两根所述第三列的传热管后,从两根所述第三列的传热管的出口被输送至所述第三列侧气体制冷剂管(93)。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4、104、204),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b)的管内径比在上侧或下侧相邻的所述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a)的管内径小,或所述第三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b)的管长度比在上侧或下侧相邻的所述第二列侧液体制冷剂管(91a)的管长度长。
CN201080026832.0A 2009-06-19 2010-06-16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Active CN1024600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6787 2009-06-19
JP2009146787 2009-06-19
PCT/JP2010/004005 WO2010146852A1 (ja) 2009-06-19 2010-06-16 天井設置型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0026A CN102460026A (zh) 2012-05-16
CN102460026B true CN102460026B (zh) 2014-05-07

Family

ID=43356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6832.0A Active CN102460026B (zh) 2009-06-19 2010-06-16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528769B2 (zh)
EP (1) EP2444751B1 (zh)
JP (1) JP5423792B2 (zh)
KR (1) KR101345541B1 (zh)
CN (1) CN102460026B (zh)
AU (1) AU2010261177B2 (zh)
ES (1) ES2722223T3 (zh)
TR (1) TR201905263T4 (zh)
WO (1) WO20101468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67690B2 (ja) * 2012-02-03 2013-08-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
JP5494705B2 (ja) * 2012-03-16 2014-05-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2方向吹出し式の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6098951B2 (ja) * 2012-06-18 2017-03-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3673077B (zh) * 2012-09-10 2016-12-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
KR101988034B1 (ko) * 2012-11-19 2019-06-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6278904B2 (ja) * 2013-01-22 2018-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及びこの冷媒分配器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5644889B2 (ja) * 2013-04-30 2014-12-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WO2015063858A1 (ja) * 2013-10-29 2015-05-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管継手、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180338B2 (ja) * 2014-01-29 2017-08-16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WO2016009565A1 (ja) * 2014-07-18 2016-0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GB2537105A (en) * 2015-03-30 2016-10-12 Mcgowan Gregor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16200338A (ja) * 2015-04-13 2016-12-01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JP6573484B2 (ja) * 2015-05-29 2019-09-1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WO2017042940A1 (ja) * 2015-09-10 2017-03-16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 (ホンコン) リミテッド 熱交換器
JP6639865B2 (ja) * 2015-10-30 2020-02-05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WO2017168669A1 (ja) * 2016-03-31 2017-10-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DE102016111136A1 (de) * 2016-06-17 2017-12-21 Güntner Gmbh & Co. Kg Luftkühler zur Kühlung der Luft in Räumen, insbesondere in begehbaren Lager- oder Kühlräumen
WO2018123981A1 (ja) * 2016-12-28 2018-07-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WO2018142567A1 (ja) * 2017-02-03 2018-08-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11415371B2 (en) 2017-03-27 2022-08-16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CN110462309B (zh) * 2017-03-27 2022-03-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冷冻装置
JPWO2018180279A1 (ja) * 2017-03-27 2019-12-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ユニット
CN110892211B (zh) 2017-08-07 2021-12-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JP7078840B2 (ja) 2018-01-19 2022-06-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US11874001B1 (en) * 2018-10-22 2024-01-16 Epic Systems, Llc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KR102057506B1 (ko) * 2019-02-28 2019-12-19 주식회사 하이옥스 천정형 항온항습기용 증발기
DE112021007059T5 (de) * 2021-02-10 2024-03-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ußenwärmetauscher und Klimatisierungsvorrichtung
DE102021133803A1 (de) 2021-12-20 2023-06-22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Lamellenrohr-Wärmeübertrager, Verdampfer und Wärmepumpe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78423U (zh) * 1990-11-22 1992-07-08
JPH04359798A (ja) * 1991-06-04 1992-12-14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1151412A (ja) * 1997-08-04 1999-02-2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とその室内熱交換器
JP2000111206A (ja) * 1998-10-06 2000-04-18 Toshiba Ave Co Ltd 天井埋め込み型空気調和機
JP2000154991A (ja) * 1998-11-20 2000-06-06 Kimura Kohki Co Ltd 少水量ファンコイルユニット用熱交換コイル
JP2000227230A (ja) * 1999-02-02 2000-08-15 Kimura Kohki Co Ltd 空気調和機用熱交換コイル
JP2001174047A (ja) * 1999-12-17 2001-06-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5133976A (ja) * 2003-10-28 2005-05-2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2869709Y (zh) * 2006-01-01 2007-02-14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热交换器
CN101158502A (zh) * 2007-10-15 2008-04-09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用热交换器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室外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3156A (en) * 1984-04-27 1984-11-20 The Trane Company Bi-directional variable subcooler for heat pumps
DE3938842A1 (de) * 1989-06-06 1991-05-29 Thermal Waerme Kaelte Klima Verfluessiger fuer ein kaeltemittel einer fahrzeugklimaanlage
US4995453A (en) * 1989-07-05 1991-02-26 Signet Systems, Inc. Multiple tube diameter heat exchanger circuit
JPH062016U (ja) * 1992-06-05 1994-01-1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天埋型空気調和機
JP3423207B2 (ja) * 1998-02-09 2003-07-07 クボタ空調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コイル構造
JPH11257800A (ja) 1998-03-09 1999-09-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2000011120A (ja) * 1998-06-25 2000-01-1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キャパシティブデータカード
JP4945357B2 (ja) 2007-07-25 2012-06-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US20160123645A1 (en) * 2014-10-29 2016-05-05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78423U (zh) * 1990-11-22 1992-07-08
JPH04359798A (ja) * 1991-06-04 1992-12-14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1151412A (ja) * 1997-08-04 1999-02-2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とその室内熱交換器
JP2000111206A (ja) * 1998-10-06 2000-04-18 Toshiba Ave Co Ltd 天井埋め込み型空気調和機
JP2000154991A (ja) * 1998-11-20 2000-06-06 Kimura Kohki Co Ltd 少水量ファンコイルユニット用熱交換コイル
JP2000227230A (ja) * 1999-02-02 2000-08-15 Kimura Kohki Co Ltd 空気調和機用熱交換コイル
JP2001174047A (ja) * 1999-12-17 2001-06-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5133976A (ja) * 2003-10-28 2005-05-2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2869709Y (zh) * 2006-01-01 2007-02-14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热交换器
CN101158502A (zh) * 2007-10-15 2008-04-09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用热交换器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室外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23792B2 (ja) 2014-02-19
WO2010146852A1 (ja) 2010-12-23
EP2444751A4 (en) 2016-07-20
KR101345541B1 (ko) 2013-12-26
AU2010261177B2 (en) 2013-07-18
EP2444751B1 (en) 2019-01-30
JPWO2010146852A1 (ja) 2012-11-29
ES2722223T3 (es) 2019-08-08
AU2010261177A1 (en) 2012-02-02
US9528769B2 (en) 2016-12-27
EP2444751A1 (en) 2012-04-25
TR201905263T4 (tr) 2019-05-21
US20120073786A1 (en) 2012-03-29
CN102460026A (zh) 2012-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0026B (zh)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JP635240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8205470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203396065U (zh) 热交换器、室内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JP5257491B2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機
CN110476026B (zh) 热交换器单元
JP544756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9142642A1 (ja) 室内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3998875B (zh) 制冷装置
CN104185765A (zh) 制冷装置
CN1328548C (zh) 空调器及其室外单元
JP6157593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空調装置
WO2019239990A1 (ja) 室内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198976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8603726A (zh) 热交换器
KR101425043B1 (ko) 실외 열교환기
WO2019240055A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KR101425041B1 (ko) 실외 열교환기
JP6956866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104331B2 (ja)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JP7078841B2 (ja) 冷凍装置
JP2016148483A (ja) 冷凍装置
CN115298486A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JPWO2021234952A5 (zh)
JP2019132512A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