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1774A - 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和图像形成盒 - Google Patents

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和图像形成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1774A
CN102371774A CN2011102364278A CN201110236427A CN102371774A CN 102371774 A CN102371774 A CN 102371774A CN 2011102364278 A CN2011102364278 A CN 2011102364278A CN 201110236427 A CN201110236427 A CN 201110236427A CN 102371774 A CN102371774 A CN 1023717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face nature
plate
nature upgrading
box
spoo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364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樋口贤
辻永博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717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17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和图像形成盒,该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包括:两个卷轴,该两个卷轴以预定间隔平行地布置;表面性质改质板,该表面性质改质板以其端部分别固定到两个卷轴并且分别卷绕在两个卷轴上的方式、以张紧状态设置在两个卷轴之间;以及盒体部,该盒体部配置成存储两个卷轴和表面性质改质板。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中,盒体部包括贯通部,该贯通部使表面性质改质板的放置在两个卷轴之间的部分露出。

Description

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和图像形成盒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表面性质改质板盒以及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图像形成盒,其中该图像形成设备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并且通过利用热转印板形成保护图像的表面的保护层。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包括将热转印板的染料层转印到记录介质以形成图像的升华型图像形成设备。在升华型图像形成设备中,在图像上形成透明保护层以保护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的表面。具体而言,例如,保护层使图像与引起图像劣化的气体隔开,吸收紫外线以防止图像的变色和退色,防止形成图像的染料等转印到塑料物上,防止图像磨损,并且使图像与油脂隔离。保护层设置为,例如,在带状的基材板上成层,并且通过热敏打印头热转印到图像上。通过保护层在图像上的这样的热转印,能够保护图像,并且此外,能够防止记录介质卷曲。 
此外,当保护层通过打印头热转印时,修改在记录介质的图像上形成的保护层的表面条件,能够提供光面、无光面和柔滑面。作为用于修改保护层的表面条件的方法,提供了这样的方法,即,将具有期望表面性质的表面性质改质板重叠在图像上,然后通过热敏打印头加热并按压图像和所述板,从而软化保护层以使得表面性质改质板的表面性质转印到保护层的表面。 
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10-315515公开了这样的技术,其中一个带盒设置了其上墨层Y、M、C和表面性质改质部分依次交替连续的板。因此,墨和表面性质改质部分设置在单个盒上。从而,能够通过一个墨盒进行图像形成和表面性质改质。此外,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10-305601中公开了这样的技术,其中Y、M、C热熔融墨分别存储 在不同的墨盒中并且图像形成所需要的盒交换并连接到打印头以形成图像。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10-305601中,存储表面性质改质板的带盒在图像形成之后连接到打印头以修改表面条件。 
发明内容
然而,表面性质改质部分基本上不磨损,因此对于一个图像设置一个表面性质改质部分来进行表面性质改质就足够了。然而,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10-315515中公开的带盒的配置中,需要与Y、M、C区域的数目一样多的表面性质改质部分。因此,材料的浪费和成本的提高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10-305601中,没有增加材料的浪费但是用于交换盒的机构比较复杂并且不利地增加了成本。 
因此,本技术的申请人提出了形成为带的表面性质改质板,其包括至少一个修改区和用于印刷的开口,并且能够双向输送,并且表面性质改质板叠置在墨带上以通过热敏打印头加热并按压(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9-166373)。因此,能够防止材料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但是图像形成设备的用户还需要设备的小尺寸和维护性能的改善。 
期望提供能够使图像形成设备尺寸较小并且能够提高维护性能的新颖的并且改进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和图像形成盒。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其包括:两个卷轴,该两个卷轴以预定间隔平行地布置;表面性质改质板,该表面性质改质板以其端部分别固定到两个卷轴并且分别卷绕在两个卷轴上的方式、以张紧状态设置在两个卷轴之间;以及盒体部,该盒体部配置成存储两个卷轴和表面性质改质板。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中,盒体部包括贯通部,该贯通部使表面性质改质板的放置在两个卷轴之间的部分露出。 
表面性质改质板可以包括:表面性质改质部分,该表面性质改质部分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中由热敏打印头加热并按压;第一中间部,该第一中间部连接所述端部中的固定到一个卷轴的一个端部与表面性质改质部分的一个末端;以及第二中间部,该第二中间部连接所述端部中的固定到另一个卷轴的另一个端部与表面性质改质部分的另一个末端。热敏打印头在打 印时通过的矩形开口部可以形成在第一中间部和第二中间部中的一者上;并且,开口部的至少一个侧边,该开口部的至少一个侧边与表面性质改质板的行进方向近似垂直,并且可以具有在行进方向上朝向开口部的外侧突出的形状。 
在第一中间部和第二中间部上分别形成了检测孔,该检测孔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的输送状态。 
每个检测孔可以具有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的行进方向上突出的形状。 
第一中间部和第二中间部中的其上形成了开口部的一者,可以在任何行进状态下,以至少等于或大于卷轴的周长的长度卷绕在一个卷轴上。 
表面性质改质部分可以由与第一中间部和第二中间部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 
表面性质改质部分可以由聚酰亚胺制成,并且第一中间部和所述第二中间部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 
表面性质改质部分可以具有与第一中间部和第二中间部的厚度近似相同的厚度。 
表面性质改质部分与第一中间部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的厚度、以及表面性质改质部分与第二中间部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的厚度,可以与除了所述连接部分以外的表面性质改质部分、第一中间部和第二中间部的部分的厚度相同。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盒,其包括:热转印板盒,该热转印盒包括:两个卷轴,该两个卷轴以预定间隔平行地布置;热转印板,该热转印板以其端部分别固定到两个卷轴并且分别卷绕在两个卷轴上的方式、以张紧状态设置在两个卷轴之间,并且该热转印板包括多个染料层区域和保护层区域;以及盒体部,该盒体部配置成存储两个卷轴和热转印板;以及表面性质改质板盒,该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包括:两个卷轴,该两个卷轴以预定间隔平行地布置;表面性质改质板,该表面性质改质板以其端部分别固定到两个卷轴并且分别卷绕在两个卷轴上的方式、以张紧状态设置在两个卷轴之间;以及盒体部,该盒体部配置成存储两个卷轴和表面性质改质板。在该图像形成盒中,热转印板盒与表面性质改质板 盒设置为相互之间可拆卸。 
热转印板盒的两个卷轴与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两个卷轴可以近似平行地设置,并且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可以设置到热转印板盒,使得热转印板盒的两个卷轴可以置入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两个卷轴之间。 
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盒体部包括配合部,该配合部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安装到印刷机构时与突出部配合,该突出部设置到包括热转印板盒的印刷机构。 
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盒体部包括定位部,该定位部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安装到印刷机构时装配到装配部,装配部设置到包括热转印板盒的印刷机构。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提供能够缩小图像形成设备的尺寸并且能够改善维护性能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配置; 
图2图示了根据实施例的热转印板的配置; 
图3图示了根据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的配置; 
图4A至4C图示了由传感器执行器进行的位置检测; 
图5A是示出了由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5B是示出了由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6图示了热转印板和存储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中的表面性质改质板行进的状态; 
图7图示了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中热转印板和存储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中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的状态; 
图8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和色带托盘之间的布局关系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配置的示意性立体 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配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2是图11的X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7的XI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图7的XIV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和色带托盘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这里,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相互之间基本上具有相同功能配置的配置元件将给出形同的参考符号,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描述以如下顺序提供。 
1.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配置 
2.图像形成处理 
3.表面性质改质板的配置 
<1.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配置> 
首先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配置。图1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配置。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是热转印打印机100,其使墨膜的染料升华以将染料转印到记录介质。热转印打印机100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并且还通过热转印板形成保护图像的表面的保护层。 
如图1所示,热转印打印机100包括热敏打印头110、保持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200的压纸辊120、夹送辊132、主动辊134、用于热转印板150的供给卷轴142和卷取卷轴144以及用于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卷取卷轴162和供给卷轴164。 
记录纸200是在热转印打印机100中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并且例如可以是升华热转印纸等。压纸辊120在印刷时保持记录纸200,并且设置成与热敏打印头110相对。夹送辊132和主动辊134设置成相互接触,使得记录纸200能够插入在它们之间。夹送辊132和主动辊134构成输送装置130,其中夹送辊132和主动辊134以彼此相反的方向同时旋转以向预定方向输送记录纸200,并且反方向旋转以向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输送记录纸200。压纸辊120、夹送辊132、主动辊134和辊驱动机构(未示出)构成输送记录纸200的输送机构。 
热转印板150是保持被热转印到记录纸200以形成图像的染料的板。图2示出了热转印板150的详细配置。在热转印板150中,保护材料层156和保持染料的染料层151以在基材板153的纵向上对准的方式形成在具有带状的基材板153上,其中保护材料层156被转印到在记录纸200的表面上形成的图像的表面上以保护图像。该热转印板150通常称为墨带。耐热润滑层154形成在基材板153的背表面上,并且易粘附层155形成在基材板153的前表面上。 
染料层151保持一种染料或者多种染料。在该实施例中,染料层151保持三种颜色的染料,即,黄色(Y)染料层151Y、洋红色(M)染料层151M、青色(C)染料层151C。除了这些,例如,染料层151可以包括黑色染料层。在图2中,黄色染料层151Y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分别表示为Y1s和Y1e,洋红色染料层151M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分别表示为M1s和M1e,并且青色染料层151C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分别表示为C1s和C1e。如图2所示,染料层151在插入了易粘附层155的情况下形成在基材板153上,并且染料层151通过升华转印或者熔化转印而被转印到记录纸200的表面上。 
保护材料层156形成在易粘附层155上,其中易粘附层155在又插入了剥离层157的情况下形成在基材板153的前表面侧上。在图2中,保护材料层156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分别表示为L1s和L1e。保护材料层156被转印到记录纸200的表面上以增强形成在记录纸200的表面上的图像的耐磨性、耐化学性等。此外,如果在保护材料层156上添加了紫外线 吸收剂,那么还能够增强图像的耐光性。保护材料层156例如可以由诸如聚苯乙烯树脂之类的热塑性树脂制成。或者,可以在保护材料层156的最上层上设置粘附层(未示出),以提高保护材料层156相对于记录纸200和形成在记录纸200的表面上的图像的表面的粘附性。例如,保护材料层156可以形成为具有双层结构,其中丙烯酸改性树脂设置在聚苯乙烯树脂的顶层上。 
在热转印板150上,设置了多个由四个区域构成的单位区域。单位区域的四个区域是各个染料层(黄色染料层151Y、洋红色染料层151M和青色染料层151C)和保护材料层156。在每个单元区域的黄色染料层151Y、洋红色染料层151M、青色染料层151C和保护材料层156的头上,分别设置了表示各个区域的头部位置的位置检测标记152Y、152M、152C和152L。位置检测标记152Y、152M、152C和152L是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横跨基材板153的线性标记。这里,设置在每个单元区域的头上的黄色染料层151Y的位置检测标记152Y由两条线构成,而洋红色染料层151M、青色染料层151C和保护材料层156的各个位置检测标记152M、152C和152L由一条线构成。 
如图1所示,这样的热转印板150以在张紧状态下设置在供给卷轴142和卷取卷轴144之间的方式存储在色带盒(未示出)中。色带盒可拆卸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体上。当色带盒安装到图像形成设备体上时,热转印板150以夹在热敏打印头110和压纸辊120之间的方式、与记录纸200的输送同时行进。供给卷轴142和卷取卷轴144构成用于使热转印板150在预定方向上行进的热转印板行进机构。热转印板150、供给卷轴142和卷取卷轴144不一定存储在色带盒中,而是它们可以分别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体的预定位置处以被驱动。 
在通过热转印板行进机构来行进的热转印板150的行进路径上,设置了光学传感器146。光学传感器146检测形成在热转印板150上的位置检测标记152Y、152M、152C和152L。基于光学传感器146的检测结果,把将要被转印到记录纸200上的颜色的染料层设定在转印位置处。因此,光学传感器146设置在与热敏打印头110和压纸辊120彼此相对的位置远 离了预定距离的位置处,使得当光学传感器146检测各个位置检测标记152Y、152M、152C和152L时,对应的染料层151Y、151M、151C或保护材料层156放置在转印位置处。 
表面性质改质板170是用作表面性质改质元件的带状板,其修改保护层的表面条件,其中保护层保护在记录纸200上形成的图像。如图3所示,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由空白板171a和171b以及设置在空白板171a和171b之间的性质改质板174构成。 
空白板171a和171b设置来便于进行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定位,并且具有较大的拉伸强度。空白板171a和171b的端部分别固定到供给卷轴164和卷取卷轴162。空白板171a和171b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 
第一空白板171a固定到供给卷轴164并且包括处理开始位置检测孔175。处理开始位置检测孔175用于检测用于由热敏打印头110进行的使热转印板150的染料升华的加热处理的开始。利用处理开始位置检测孔175的位置检测由图4A至图4C所示的传感器执行器进行。传感器执行器包括支撑部190和辊部192,其中支撑部190绕旋转轴190a可旋转地设置,辊部192放置在表面性质改质板170上并且其支撑轴192a装配在支撑部190的开口部190b中。响应于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移动来驱动和旋转辊部192,以避免损坏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表面。 
如图4A所示,辊部192通常放置在表面性质改质板170上。然而,当表面性质改质板170被移动并且要求加热处理时,如图4B所示,辊部192下降以落在处理开始位置检测孔175中。当传感器执行器检测到辊部192在重力方向上的移动时,传感器执行器检测加热处理的开始。当表面性质改质板170从图4B的状态进一步移动时,如图4C所示,辊部192返回、重新放置在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表面上。 
处理开始位置检测孔175可以形成为在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移动方向上倾斜,以减少传感器执行器对于辊部192的捕捉。如图3所示,实施例的处理开始位置检测孔175形成为具有六角形的形状。然而,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这个示例,并且处理开始位置检测孔175可以例如具有斜长 方形形状等。因此,辊部192能够容易地落在处理开始位置检测孔175中并且容易地从处理开始位置检测孔175中脱出。因此,处理开始位置检测孔175重复地从辊部192接收载荷,所以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应该由对于该载荷可持久的材料支撑。 
第二空白板171b固定到卷取卷轴162,并且包括形成为使热敏打印头110通过其中的开口部172,以及存储位置检测孔176。 
开口部172形成为使得,在通过热转印板150将染料转印到记录纸200时、允许热敏打印头110通过开口部172以按压在热转印板150上(参考图7)。开口部172形成为具有比热敏打印头110在主扫描方向(图3的板的垂直方向)上的长度略大的宽度。在正常的印刷和正常的保护层形成中,热敏打印头110在热转印板150夹在其中的情况下按压在印刷纸上。因此,能够进行在移动印刷纸和热转印板的同时利用热敏打印头110形成图像并且还在图像上形成保护层的正常的印刷操作。 
在形成开口部172的位置处,空白板171b仅在侧边部172a处剩余,其中侧边部172a是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在宽度方向(与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当由于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行进而施加了张力时,侧边部172a具有向内移动的倾向。如果表面性质改质板170以这样的状态行进,那么侧边部172a在其中存储了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进/出间隙处被卡住。 
因此,将第二空白板171b绕卷取卷轴162卷绕一圈或多圈,以确保开口部172的侧边部相互平行。即,如图3所示,从第二空白板171b的固定到卷取卷轴162的位置到开口部172的在卷取卷轴162侧的侧边的长度L,设定为至少等于或者大于卷取卷轴162的周长。因此,表面性质改质板170能够稳定地行进。此外,通过设置抵抗使开口部172的侧边部172a的侧边部向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内部移动的力的调节构件(其确定内调节位置),能够可靠地使侧边部172a相互平行。稍后将描述调节构件的详细内容。 
空白板171很薄从而容易弯曲。因此,在表面性质改质板170从存储了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中被拉出的进/出间隙处,开口 部172容易被卡住。因此,在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开口部172的垂直于行进方向的至少一个侧边形成为,在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行进方向上向开口部172的外侧突出(参考符号172b)。从而,能够防止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进/出间隙处被卡住。 
在实施例中,开口部172的位于性质改质板174侧的仅一个侧边形成为在行进方向上突出,但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该示例。位于卷取卷轴162侧的侧边也可以形成为在行进方向上突出。在实施例的配置中,第二空白板171b绕卷取卷轴162卷绕一圈或多圈,使得在卷取卷轴162侧的一个侧边从卷取卷轴162拉出来仅仅很小的量。从而,开口部172的在性质改质板174侧的至少一个侧边形成为在行进方向上突出就足够了。 
存储位置检测孔176用于检测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卷绕在供给卷轴164上并且存储的状态。与利用处理开始位置检测孔175的位置检测的情况一样,利用存储位置检测孔176的位置检测通过图4A至图4C所示的传感器执行器进行。即,当表面性质改质板170被移动并且存储在供给卷轴164中时,放置在表面性质改质板170上的辊部192下降并落在存储位置检测孔176中。传感器执行器检测辊部192在重力方向上的移动以检测出表面性质改质板170被存储在供给卷轴164中。当检测到这样的状态时,停止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移动。 
性质改质板174是用于进行表面性质改质处理的构件,并且是由与表面光洁度对应的材料制成的板。在实施例中,设置了用于进行使印刷物的保护层表面具有光泽度的镜面精加工处理的性质改质板174。用于进行镜面精加工处理的性质改质板174可以是例如表面非常平整的聚酰亚胺膜。具体而言,性质改质板174可以是UPILEX-S(注册商标),Kapton(注册商标)等。除了这些,性质改质板174可以由例如聚砜,聚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制成。 
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中,保护层以适度软化的方式紧贴到性质改质板174上,从而保护层的表面条件随着性质改质板174的表面条件而变平整。然后,利用热敏打印头110的加热处理完成,并且热敏打印头110从性质改质板174脱离。随后,记录纸200在保护层冷却之后从性质改质板 174剥离。因此,性质改质板174的平整表面转印到保护层上。因此,印刷物的保护层表面被加工成非常平整并且有光泽。 
这里,与由其他材料制成的性质改质板174相比,聚酰亚胺膜对于保护层,具有较低的粘附性。由其他材料制成的性质改质板174即使在保护层被一定程度地软化的状态下也牢固地粘附到保护层上,并且从而在保护层内发生粘着破坏。结果,当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之后、性质改质板174和保护层相互剥离时,发生剥离缺陷,因此保护层表面可能不能获得足够的光泽度。因此,实施例中使用聚酰亚胺膜作为性质改质板174。因此,能够防止由保护层内的粘着破坏的发生导致的剥离缺陷的发生,并且因此能够使印刷物的保护层表面具有良好的光泽度。 
这里,在空白板171a与性质改质板174的连接部分、以及空白板171b与性质改质板174的连接部分上,每个板相互重叠。因此,连接部分的厚度与其他部分的厚度彼此不同。如果台阶在板的连接部分上形成,则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可能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进/出间隙处(例如,图9的参考符号161d和161e)等被卡住。因此,优选地使在连接部分上的台阶最少。 
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空白板171a和171b和性质改质板174的将在连接部分上的部分的厚度设定为比其他部分的厚度小,使得连接部分的厚度与除了连接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厚度大约相同。在连接部分上,例如,可以利用胶带(tape)来连接各个板。因此,整个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具有近似均匀的厚度,并且从而能够防止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进/出间隙处被卡住。 
<2.图像形成处理> 
在上述图像形成设备中,通过图5A和图5B所示的处理在记录纸200上形成图像。下面将参考图5A和图5B描述由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图5A和图5B是示出了由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 
由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大体上分成利用热转印板150的图像形成处理(S110至S114)和所形成的图像的表面性质改质 处理(S115至S134)。当将要在记录纸200上形成的图像的数据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中时,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单元(未示出)在预定方向上输送记录纸200,并且使热敏打印头110、热转印板150和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分别移动到初始位置(S100)。当辊驱动机构(未示出)驱动压纸辊120、夹送辊132和主动辊134时,记录纸200在预定方向上被输送。在初始状态下,表面性质改质板170通过由卷取卷轴162和供给卷轴164构成的表面性质改质板行进机构来行进,以移动到使开口部172放置在热敏打印头110对热转印板150的按压位置处。 
随后,热转印板150通过由用于热转印板150的供给卷轴142和卷取卷轴144构成的热转印板驱动机构而移动。从而,使图2所示的热转印板150的染料层151Y、151M和151C区域中的一个区域放置在记录纸200的将要形成的图像的位置处。热转印板150的定位能够基于传感器(未示出)的检测结果进行,其中该传感器能够检测出形成在热转印板150上的位置检测标记152Y、152M和152C。 
在实施例中,在热转印板150上形成了黄色(Y)、洋红色(M)和青色(C)三个染料层151Y、151M和151C。例如,在通过热转印板行进机构将黄色染料层151Y移动到图像形成位置的状态下,在热转印板150置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下热敏打印头110按压在压纸辊120上。在该状态下,通过热敏打印头110对热转印板150施加热能,以使得热转印板150的黄色染料层151Y热转印到记录纸200的表面上,从而形成黄色图像(S102)。之后,通过夹送辊132和主动辊134将记录纸200返回到初始位置,以形成下一种颜色的图像(S104)。 
下面,与形成黄色图像的情况相同,在洋红色染料层151M移动到图像形成位置并且在记录纸200的表面上形成洋红色图像(S106)之后,将记录纸200再次返回到初始位置(S108)。然后,在青色染料层151C移动到图像形成位置并且在记录纸200的表面上形成青色图像之后,将记录纸200再次返回到初始位置(S112)。因此,通过期望的染料层151Y、151M和151C在记录纸200上形成了图像。 
随后,在形成在记录纸200上的图像面向热转印板150的保护材料层 156的状态下,在热转印板150置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下热敏打印头110按压在压纸辊120上。在该状态下,通过热敏打印头110对热转印板150施加热能,以使得热转印板150的保护材料层156热转印在形成在记录纸200上的图像上(S114)。此时,热转印板150通过热转印板行进机构来行进。然后,传感器(未示出)检测表示保护材料层156的位置的位置检测标记152L,并且从而识别出热转印板150的位置。因此,热转印板150的保护材料层156能够放置在图像形成位置处。 
当保护材料层156转印到记录纸200的表面上时,形成在图像的表面上的保护层的表面条件还没有被改质。因此,保护层通过步骤S115至S134的处理来改质,以具有由用户指定的表面条件。首先,控制单元确认由用户指定的表面条件的光洁度种类(finish kind)(S115)。在图5B所示的处理程序中,对于表面条件,能够选择光面(glossy finish)或无光面(matte-tone finish)。该选择由设置在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表面上的表面性质改质部的种类确定。例如,当仅提供了用于进行光面的174作为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170时,只有光面处理(S116-S124)变得可行。 
在指定了光面处理的情况下,首先记录纸200行进到初始位置(S116)并且热转印板150倒回(S118)。此时,热转印板150倒回到在保护材料层156转印到记录纸200之前热转印板150所放置的位置处,即,前端位置L1s处(S120)。之后,表面性质改质板170通过卷取卷轴162和供给卷轴164行进,以使得从开口部172到性质改质板174的区域放置在图像形成位置处(S122)。在像这样对准了在记录纸200的图像上形成的保护层与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性质改质板174以后,通过热敏打印头110对两者按压同时加热。然后,当冷却以后性质改质板174从记录纸200剥离时,性质改质板174的平整面转印到保护层,从而使图像表面具有光泽度(S124)。 
同样在步骤S115中指定了无光面的情况下,首先记录纸200移动到初始位置(S126)并且热转印板150倒回(S128)。此时,热转印板150倒回到在保护材料层156转印到记录纸200之前热转印板150所放置的位置处,即,前端位置L1s处(S130)。之后,表面性质改质板170通过卷 取卷轴162和供给卷轴164行进,以使得从开口部172到用于进行无光面加工的表面性质改质部分的区域放置在图像形成位置处(S132)。在像这样对准了在记录纸200的图像上形成的保护层与用于执行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无光面加工的表面性质改质部件以后,通过热敏打印头110对两者按压同时加热。然后,当冷却以后表面性质改质部分从记录纸200剥离时,进行向保护层的转印并且从而图像表面获得无光面(S134)。 
以与步骤S116至S134相似的方式,能够进行通过其他种类的表面性质改质部分的表面性质改质处理。当图像的表面性质改质处理完成时,热转印板150、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和记录纸200随着压纸辊120的旋转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以与热敏打印头110分开。然后,在热转印板150、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和记录纸200的温度变成近似等于或者低于预定值并且从而冷却以后,表面性质改质板170从记录纸200剥离。 
随后,在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移动、并且性质改质板174退回以使得开口部172放置在图像形成位置处(S135)之后,热转印板150通过供给卷轴142和卷取卷轴144卷起,以使得用于卷取卷轴144的染料层151和保护材料层156卷起(S136)。然后,用于在后面的记录纸200上形成图像的染料层151和保护材料层156由供给卷轴142提供,以行进到初始位置(S138)。另一方面,在通过切割单元(图6和图7中的参考符号180)切割为预定尺寸以后,记录纸200从图像形成设备的出口排出(S140)。随后,进行结束处理(S142),结束由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 
图像形成设备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 
即使印刷多个图像并且各个印刷物的表面光洁度条件相互不同的情况下,通过对每个印刷物重复地进行图5A和图5B的处理,能够实现指定的表面光洁度条件。 
<3.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配置> 
在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表面性质改质板170与存储了热转印板150的色带托盘一体化,并且驱动源布置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外侧。因此,表面性质改质板170能够容易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设备体以及从图像形成设备体拆卸,能够实现小尺寸的设备,并且能够提高维护 性能。将参考图6至图15B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配置。 
[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布置] 
在图6和图7中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和热转印板150的布置。 
图6图示了使热转印板150以及存储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中的表面性质改质板170行进的状态。热转印板150和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行进路径彼此分开,以防止在各个板的定位(行进)操作中各个板相互影响。图6所示的状态也是当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安装到色带托盘以及从色带托盘拆卸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时,热敏打印头110从待机位置升起,以与压纸辊120一起将记录纸200、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和热转印板150夹在中间。因此,在记录纸200、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和热转印板150在被按压的状态下,在被加热的同时被输送。从而进行表面性质改质处理。 
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中,需要使热转印板150和表面性质改质板170近似平行地输送。当在输送方向上产生角度时,该角度导致在板150和170的各个板以及记录纸200中产生皱纹等,使表面纹理的质量水平降低。因此,需要将用于热转印板150的供给卷轴142和卷取卷轴144以及用于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卷取卷轴162和供给卷轴164这四个卷轴平行地布置。因此,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上形成了用于对这些卷轴142、144、162和164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分。此外,为了防止由于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中驱动力的施加而破坏各个卷轴142、144、162和164之间的平行关系,对表面性质改质板盒设置了固定机构。此外,设置了调节构件,以防止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第二空白板171b的开口部172的侧边部172a由于张力而向内移动。 
下面更详细地描述上述存储了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的配置。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和色带托盘140之间的布置关系的示意性立体图。图9是示出了根据 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的配置的示意性立体图。图10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图11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的配置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2是图11的X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13是图7的XI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图7的XIV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15A和图15B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和色带托盘140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后视图。 
[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配置] 
根据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170与卷取卷轴162和供给卷轴164一起存储在盒体161中以构成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如图8所示,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安装到色带托盘140,其中色带托盘140设置到图像形成设备并且存储热转印板150。如图6所示,当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安装到色带托盘140时,支撑热转印板150的供给卷轴142和卷取卷轴144置入在支撑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卷取卷轴162和供给卷轴164之间。 
如图9所示,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的盒体161由第一部分161a、第二部分161b以及两个连接部分161c构成,其中第一部分161a具有圆筒形状并且容纳卷取卷轴162,第二部分161b具有圆筒形状并且容纳供给卷轴164,两个连接部分161c连接第一部分161a和第二部分161b的两端。卷取卷轴162存储在第一部分161a中,其中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第二空白板171b的一端固定到卷取卷轴162。对于卷取卷轴162,设置了用于产生张力的扭矩限制器163a。此外,在第一部分161a与连接部分161c之间的连接部分处设置了调节构件166和167,其调节由卷取卷轴162提供的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位置。 
供给卷轴164存储在第二部分161b中,其中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第一空白板171a的端部固定到供给卷轴164。同样对于供给卷轴164,与卷取卷轴162的情况一样,设置了扭矩限制器163b。此外,在第二部分161b的与色带托盘140相对的表面上,设置了用于使各个卷轴142、144、162和164平行布置的定位元件169。 
连接第一部分161a和第二部分161b的两端的两个连接部分161c支撑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侧边部。因此,更容易维持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张 紧的状态。此外,通过盒体连接部分161c仅连接第一部分161a和第二部分161b的两端,从而通过第一部分161a、第二部分161b和两个连接部分161c形成开口部分。在盒体161的开口部分的内周面上形成了进/出间隙,使表面性质改质板170能够通过其中。 
进/出间隙由第一部分的间隙161d、第二部分的间隙161e以及各个连接部分161c的间隙构成。进/出间隙大于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厚度,达到使表面性质改质板170能够通过其中的程度就足够了。此外,在进/出间隙处的进/出部分的形状可以扩大,以更容易将表面性质改质板170拉入到盒体161中。例如,如图10所示,第一部分161a的进/出间隙161d的进/出部分160a和160b的截面形状设定成倾斜的,以扩大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行进路径。从而,表面性质改质板170能够平滑地行进。 
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性质改质板174在开口部分露出,并且与记录纸200和热转印板150一起被热敏打印头110和压纸辊120夹在中间,能够修改图像的表面条件。当通过利用热转印板150在记录纸200上形成了图像时,如图11所示,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开口部172被放置在盒体161的开口部分。因此,能够防止热敏打印头110与表面性质改质板170接触。 
(调节构件) 
在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中,如上所述,空白板171b绕卷取卷轴162卷绕至少一圈或多圈,以防止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特别地,开口部172的侧边部172a)向内移动。此外,在盒体161的第一部分161a与连接部分161c的连接位置处,设置了调节构件166和167。当放大图11的XII区域时,如图12所示,调节构件166由设置有凸缘部分166a的圆柱构件构成。 
调节构件166的凸缘部分166a设置在盒体161的开口部分的侧边上,以紧靠在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开口部172的侧边部172a上。从而,能够抵抗表面性质改质板170朝向开口部分(向内)移动的力、调节向内的移动,并且因此能够维持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开口部172的侧边部172a的平行关系。 
这里,如图3所示,第二空白板171b的一部分的宽度大于开口部172的宽度。从而,第二空白板171b在该部分上跨在调节构件166的凸缘部分166a上。另一方面,171a和性质改质板174的宽度小于开口部172的宽度,使得调节构件166的凸缘部分166a放置在各个板171b和174的外侧。在实施例中,调节构件166形成为具有带有凸缘的滚筒形状,其中在操作期间,通过该凸缘施加较小的载荷。然而,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该示例。 
(固定构件) 
如图6和图7所示,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以安装到色带托盘140的方式来使用,其中色带托盘140设置到作为印刷机构部分的介质托盘。当图像形成设备被导入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等中时,用于热转印板150的供给卷轴142和卷取卷轴144以及用于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卷取卷轴162和供给卷轴164的平行关系可能由于用来驱动各个构件的驱动力而发生变化。从而,对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设置了固定构件,其用于固定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色带托盘140和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相互安装时的安装位置。 
在实施例中,固定构件分别设置到图7的XIII区域和XIV区域。即,如图13所示,在X III区域中,当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安装到色带托盘140时,色带托盘140的突出部140a与设置到盒体161的第二部分161b的固定构件168配合。如图14所示,在XIV区域中,色带托盘140的突出部140a与设置到盒体161的第一部分161a的固定构件(配合部)168配合。 
如果这样的锁定机构在拆卸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时容易解除,那么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的安装和拆卸变得容易。因而,在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对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设置了具有爪形的固定构件168,并且通过该爪与色带托盘140的突出部140a的配合将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固定到色带托盘140。然而,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该示例,并且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可以通过其他锁定机构固定到色带托盘140。 
(定位构件) 
对于本实施例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设置了用于平行地布置用于热转印板150的供给卷轴142和卷取卷轴144以及用于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卷取卷轴162和供给卷轴164的定位构件169。如图9所示,在盒体161的第二部分161b的、与色带托盘140相对的位置处形成了定位构件169。定位构件169是圆筒形构件,并且设置到色带托盘140并且垂直向上伸出的装配部140b装配在定位构件169的内部。即,定位构件169和装配部140b形成在当定位构件169和装配部140b装配到彼此时各个卷轴142、144、162和164平行布置的位置处。 
例如,如图15A和图15B所示,两个定位构件169设置在盒体161的第二部分161b的两个端部上,并且两个装配部140b设置在与定位构件169分别对应的位置(图15A)处。当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安装到色带托盘140时,定位构件169和装配部140b各个相互装配,调节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的位置(图15B)。 
在实施例中,如图15A和图15B所示,设置了两个定位构件169。然而,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该示例,并且可以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定位构件。此外,由定位构件构成的定位机构不限于该示例,而是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其他机构来定位卷轴。此外,在实施例中通过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和色带托盘140来定位卷轴,但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该示例。例如,如果与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的定位构件169对应的配合部设置到图像形成设备体上,则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卷轴。 
上面描述了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配置,以及设置到图像形成设备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和表面性质改质板170的配置。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能够通过表面性质改质处理、将所形成的印刷物的表面条件修改为诸如光面和无光面之类的各种表面光洁度条件。进行表面形状改质处理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可拆卸地设置到图像形成设备,并且由设置在盒外部的驱动机构驱动。因此,表面性质改质板盒160能够容易地从图像形成设备体拆卸,能够提高处理性能。 
通过将表面性质改质板170形成为可从图像形成设备体上拆卸的盒状,能够实现小尺寸的设备,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与由表面性质改质板 170的多次使用导致的损坏相关联的维护。在为了得到其他表面性质而转换成设置有不同表面性质改质部分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的情况下,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容易地进行转换。 
已经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上面的示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技术范围内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变体,并且应该解释为这些修改和变体明显地在本技术的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表面性质改质板170仅设置有用于光面的板作为表面性质改质部分即性质改质板174,但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该示例。除了用于光面的表面性质改质部分以外,还可以设置用于例如无光面、柔滑面等的表面性质改质部分。当然,还可以设置用于其他光洁度的表面性质改质部分,并且不具体地限定这些部分的种类、数量、布局等。此外,在表面性质改质板170设置了多个表面性质改质部分的情况下,用于各个光洁度种类的表面性质改质部分可以单独地设置到表面性质改质板170,或者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部分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多个表面性质改质处理部分。因此,可以适当地设定表面性质改质部分的数量。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是升华型图像形成设备,但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该示例。例如,本技术适用于在不使用热转印板等的情况下对记录纸进行记录的融化转印型热敏打印机、热敏型热敏打印机等。 
本公开包含涉及于2010年8月20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选专利申请JP 2010-185071中的主题,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Claims (13)

1.一种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包括:
两个卷轴,所述两个卷轴以预定间隔平行地布置;
表面性质改质板,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以其端部分别固定到所述两个卷轴并且分别卷绕在所述两个卷轴上的方式、以张紧状态设置在所述两个卷轴之间;以及
盒体部,所述盒体部配置成存储所述两个卷轴和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其中
所述盒体部包括贯通部,所述贯通部使放置在所述两个卷轴之间的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的一部分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其中
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包括
表面性质改质部分,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分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中由热敏打印头加热并按压,
第一中间部,所述第一中间部连接所述端部中的固定到一个所述卷轴的一个所述端部和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分的一个末端,以及
第二中间部,所述第二中间部连接所述端部中的固定到另一个所述卷轴的另一个所述端部和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分的另一个末端,
在印刷中所述热敏打印头所通过的矩形开口部形成在所述第一中间部和第二中间部中的一者上,并且
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个侧边具有在所述行进方向上朝向所述开口部的外侧突出的形状,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至少一个侧边与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的行进方向近似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其中在所述第一中间部和所述第二中间部上分别形成了检测孔,所述检测孔检测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的输送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其中每个所述检测孔具有在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的所述行进方向上突出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其中所述第一中间部和所述第二中间部中的其上形成了所述开口部的一者,在任何行进状态下,以至少等于或大于所述卷轴的周长的长度卷绕在一个所述卷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其中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分由与所述第一中间部和所述第二中间部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其中
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分由聚酰亚胺制成,并且
所述第一中间部和所述第二中间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其中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分具有与所述第一中间部和所述第二中间部的厚度近似相同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其中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分与所述第一中间部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的厚度、以及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分与所述第二中间部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的厚度,与除了所述连接部分以外的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分、所述第一中间部和所述第二中间部的部分的厚度相同。
10.一种图像形成盒,包括:
热转印板盒,包括:
两个卷轴,所述两个卷轴以预定间隔平行地布置;
热转印板,所述热转印板以其端部分别固定到所述两个卷轴并且分别卷绕在所述两个卷轴上的方式、以张紧状态设置在所述两个卷轴之间,并且所述热转印板包括多个染料层区域和保护层区域,以及
盒体部,所述盒体部配置成存储所述两个卷轴和所述热转印板;以及
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包括:
两个卷轴,所述两个卷轴以预定间隔平行地布置,
表面性质改质板,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以其端部分别固定到所述两个卷轴并且分别卷绕在所述两个卷轴上的方式、以张紧状态设置在所述两个卷轴之间,以及
盒体部,所述盒体部配置成存储所述两个卷轴和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其中
所述热转印板盒与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盒设置为相互之间可拆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盒,其中
所述热转印板盒的所述两个卷轴与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所述两个卷轴近似平行地设置,并且
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盒设置到所述热转印板盒,使得所述热转印板盒的所述两个卷轴置入在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所述两个卷轴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盒,其中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的所述盒体部包括配合部,所述配合部在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安装到印刷机构时与突出部配合,所述突出部设置到包括所述热转印板盒的所述印刷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盒,其中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盒的所述盒体部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在所述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安装到印刷机构时装配到装配部,所述装配部设置到包括所述热转印板盒的所述印刷机构。
CN2011102364278A 2010-08-20 2011-08-15 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和图像形成盒 Pending CN1023717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5071A JP5593954B2 (ja) 2010-08-20 2010-08-20 表面性改質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カートリッジ
JP2010-185071 2010-08-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1774A true CN102371774A (zh) 2012-03-14

Family

ID=45593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364278A Pending CN102371774A (zh) 2010-08-20 2011-08-15 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和图像形成盒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21832B2 (zh)
JP (1) JP5593954B2 (zh)
CN (1) CN10237177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1844A (zh) * 2014-08-10 2014-12-10 北京鼎一伟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盒装碳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51283A (ja) * 2010-09-02 2012-03-15 Sony Corp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241104B2 (ja) * 2013-07-22 2017-12-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525702B2 (ja) * 2015-04-15 2019-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9793A (ja) * 1983-06-30 1985-01-18 Silver Seiko Ltd 印字機のキヤリヤ
US5162838A (en) * 1990-07-26 1992-11-10 Hitachi, Ltd. Facsimil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fixed document
JP2000318141A (ja) * 1999-05-10 2000-11-21 Brother Ind Ltd 転写ベルト
JP2001030594A (ja) * 1999-07-26 2001-02-06 Tamura Electric Works Ltd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の支持構造
US20090185023A1 (en) * 2008-01-17 2009-07-23 Sony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odification sheet cartridge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7007A (en) * 1977-05-27 1982-08-3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ypewriter cartridge and feed mechanism therefor
JP2619551B2 (ja) * 1990-03-30 1997-06-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転写記録装置
JP2575289Y2 (ja) * 1992-01-22 1998-06-25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用リボン
JPH08194258A (ja) * 1995-01-18 1996-07-30 Canon Inc カメラ
JPH10305601A (ja) 1997-05-09 1998-11-17 Alps Electric Co Ltd 記録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JPH10315515A (ja) 1997-05-21 1998-12-02 Alps Electric Co Ltd 熱転写プリンタの記録方法
JPH1134451A (ja) * 1997-07-11 1999-02-09 Minolta Co Ltd インクフィルムカセットならびに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インクフィルムおよびリール部
JP2006027280A (ja) * 2005-09-08 2006-02-02 Hitachi Ltd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EP2020296B1 (en) * 2007-08-03 2011-12-21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surface-property-modifying sheet, and thermal transfer sheet
JP5169407B2 (ja) * 2008-04-10 2013-03-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表面性改質シート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9793A (ja) * 1983-06-30 1985-01-18 Silver Seiko Ltd 印字機のキヤリヤ
US5162838A (en) * 1990-07-26 1992-11-10 Hitachi, Ltd. Facsimil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fixed document
JP2000318141A (ja) * 1999-05-10 2000-11-21 Brother Ind Ltd 転写ベルト
JP2001030594A (ja) * 1999-07-26 2001-02-06 Tamura Electric Works Ltd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の支持構造
US20090185023A1 (en) * 2008-01-17 2009-07-23 Sony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odification sheet cartridge using the sam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1844A (zh) * 2014-08-10 2014-12-10 北京鼎一伟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盒装碳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21832B2 (en) 2013-04-16
US20120044314A1 (en) 2012-02-23
JP2012040800A (ja) 2012-03-01
JP5593954B2 (ja)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9011771A2 (en) Two-sided thermal printer
US7626604B2 (en) Thermal transfer printing machine
US20070041768A1 (en) Ink ribbon, thermal transf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and method of recording pri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N102371774A (zh) 表面性质改质板盒和图像形成盒
US7464740B2 (en) Laminate cartridge
EP3323620B1 (en) Printer for repositionable note
JP2007030294A (ja) 冊子へのプリント方法および冊子プリンタ
JP4439717B2 (ja) 転写物の製造方法
JP2021054093A (ja) 熱転写プリンタ及び熱転写方法
US20040146329A1 (en) Printer with reverse image sheet
JP2729992B2 (ja) 転写記録方法,転写記録装置及び転写シート
JP6852685B2 (ja) 熱転写プリンタ及び熱転写方法
WO2021044840A1 (ja) 熱転写印画装置
JPH07237362A (ja) テープユニット
KR101496826B1 (ko) 프린터의 미디어 카트리지
WO2021039280A1 (ja) 熱転写印画装置
JP7056257B2 (ja) 熱転写シートロール体、受像シートロール体及び熱転写印画装置
JP7052566B2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熱転写印画装置
JP3572884B2 (ja) 転写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25520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印刷装置
JP2005074902A (ja) 中間転写方式熱転写プリンタ
JP2005225168A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55939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剥離方法
JP20210948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105310B1 (en) Thermal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106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