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8153A -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08153A
CN102308153A CN2009801561655A CN200980156165A CN102308153A CN 102308153 A CN102308153 A CN 102308153A CN 2009801561655 A CN2009801561655 A CN 2009801561655A CN 200980156165 A CN200980156165 A CN 200980156165A CN 102308153 A CN102308153 A CN 1023081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ide heat
mentioned
air
indoor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61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08153B (zh
Inventor
山田彰二
迫田健一
秋吉雅夫
高守辉
上原伸哲
福井智哉
中岛诚治
岩本直树
道籏聪
大冢功
辻雅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08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81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08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81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20/0004Particular heat storage apparatus
    • F28D2020/0013Particular heat storage apparatus the heat storage material being enclosed in elemen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l with heat exchange condui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相比以往的空气调节器能够抑制噪音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具备了该室内机的空气调节器。室内机(40)具备: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2)并在前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3)的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吸入口(2)的下游侧的轴流式或半轴流式的风扇(4);在壳体(1)内的风扇(4)的下游侧设置在吹出口(3)的上游侧的热交换器(5),从风扇(4)吹出的空气和制冷剂在该热交换器(5)中进行热交换。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风扇和热交换器收纳在壳体(室内机)内的室内机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将风扇和热交换器收纳在壳体内的空气调节器。作为这样的空气调节器,提出了“一种空气调节器,由具有空气入口及空气出口的本体壳体和配设在该本体壳体内的热交换器构成,其中,在上述空气出口配设有风扇单元,该风扇单元在上述空气出口的宽度方向并设多个小型螺旋桨式风扇而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空气调节器,在空气出口配设有风扇单元,易于进行气流的方向控制,并且在吸入口也设置有相同结构的风扇单元,从而可通过增加风量而提高热交换器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244号公报(第3栏第63行~87行,第5图及第6图)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那样的空气调节器,在风扇单元(送风机)的上游侧设有热交换器。在空气出口侧设有可动风扇单元,因此,因伴随着风扇转动的风路变化、由非对称吸入引起的流动的不稳定性,而引起风量降低、倒流等。进而,流动紊乱的空气流入风扇单元。即,存在如下问题点,即,向流速加速的风扇单元的翼部(螺旋桨)外周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动紊乱,风扇单元自身成为噪音的音源(成为噪音恶化的原因)。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相比以往的空气调节器能够抑制噪音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具备了该室内机的空气调节器。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具备壳体、轴流式或半轴流式的送风机、热交换器,该壳体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并且在前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该轴流式或半轴流式的送风机设置在壳体内的吸入口的下游侧;该热交换器在壳体内的送风机的下游侧,设置在吹出口的上游侧,从送风机吹出的空气和制冷剂利用该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
另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具备上述室内机。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于送风机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因此向送风机流入的空气的流动的紊乱较少。因此,能够抑制由送风机产生的噪音。所以,能够得到相比以往的空气调节器能够抑制噪音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9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1的空气调节器100的主要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热交换器5的结构例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产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控制音的信号处理机构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另一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产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控制音的信号处理机构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计算出想从干涉后的声音消除的噪音的方法的波形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推定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控制音的方法的方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另一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在图13中采用图5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23是表示在图21中采用图5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下面,称为室内机40)的纵剖视图。该图1的左侧表示室内机40的前面侧。根据图1对室内机40的结构、特别是对热交换器的的配置方式进行说明。该室内机40,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向室内等的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另外,包括图1,至下面的图10(实施方式10)为止将图的左侧作为室内机的前面侧而进行表示。另外,在下面的附图中,各结构部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的情况不同。另外,例示室内机40是安装在空调对象区域的墙面的壁挂式的情况。
室内机40,主要具有壳体1、风扇4和热交换器5,该壳体1形成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内部的吸入口2以及用于向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的吹出口3;该风扇4被收纳在该壳体1内,并从吸入口2吸入室内空气,从吹出口3吹出空调空气;该热交换器5配设在从吸入口2至风扇4的风路中,通过利用制冷剂和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制造出空调空气。而且,在壳体1内由这些构成部件连通空气流路(箭头A)。
吸入口2开口形成于壳体1的上部。吹出口3开口形成于壳体1的下部(更具体地说,为壳体1的前面部下侧)。风扇4配设在吸入口2的下游侧且配设在热交换器5的上游侧,由例如轴流式风扇或半轴流式风扇等构成。热交换器5配置在风扇4的下风侧。该热交换器5可以使用例如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等。另外,在吸入口2设有手指防护件6、过滤器7。另外,在吹出口3设有控制气流的吹出方向的机构、例如图示省略的叶片等。在此,风扇4相当于本发明的送风机。
在此,简单地说明室内机40中的空气的流动。
首先,室内空气利用风扇4从形成在壳体1的上部的吸入口2流入到室内机40内。此时,利用过滤器7除去包含在空气中的尘埃。该室内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5时,由在热交换器5内导通的制冷剂进行加热或冷却而成为空调空气。而且,空调空气从形成在壳体1的下部的吹出口3向室内机40的外部、即向空调对象区域吹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了过滤器7的空气流入到风扇4。即,流入到风扇4的空气,与流入到设置于以往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室内机的空气(通过了热交换器)相比,流动紊乱变少。因此,与以往的空气调节器相比,通过风扇4的翼部外周部的空气,流动紊乱变少。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器100,与以往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相比,能够抑制噪音。
另外,室内机40的风扇4设置在热交换器5的上游侧,因此与在吹出口设有风扇的以往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相比,能够抑制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气的旋转流的产生、以及风速分布的产生。另外,在吹出口3处没有风扇等的复杂的结构物,因此对由倒流等产生的结露的对策也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2.
通过将热交换器5如下地构成,可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另外,例示室内机是安装在空调对象区域的墙面上的壁挂式的情况。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以下,称为室内机50)的纵剖视图。根据图2,说明室内机50的热交换器的配置方式。该室内机50,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向室内等的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
如图2所示,构成热交换器5的前面侧热交换器9和背面侧热交换器10,在从室内机50的前面侧到背面侧的纵截面(即,从右侧观察室内机50的纵截面。下面,也称为右侧纵截面)中被对称线8分开。对称线8,在大致中央部将该截面的热交换器5的设置范围在左右方向上分开。即,前面侧热交换器9相对于对称线8配置于前面侧(纸面左侧),背面侧热交换器10相对于对称线8配置于背面侧(纸面右侧)。而且,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以前面侧热交换器9与背面侧热交换器10之间的间隔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变窄的方式,即,以在右侧纵截面中热交换器5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V型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内。
即,前面侧热交换器9以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以相对于从风扇4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另外,其特征在于,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路面积,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路面积大。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右侧纵截面中,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据此,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路面积,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路面积大。另外,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其他的结构(图2的进深方向的长度等)相同。即,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导热面积,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导热面积大。另外,风扇4的旋转轴11,设置在对称线8的上方。
根据这样的结构,风扇4设置在热交换器5的上游侧,因此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50,分别在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中,通过与风路面积相对应的量的空气。即,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大。而且,利用该风量差,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了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因此,在吹出口3附近不需要将气流急剧地弯曲,就能够降低在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50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40相比,可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室内机50能够降低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可降低消耗电力。
另外,分别在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中,通过与导热面积相对应的量的空气。因此,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性能提高。
另外,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5,由分别形成的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构成为大致V型,但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可以由一体型的热交换器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参照图12)。另外,例如,也可以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分别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参照图12)。在一体型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8为基准,前面侧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后面侧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即,只要将配置在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置成比配置在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即可。另外,在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分别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多个热交换器各自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是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多个热交换器各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是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另外,不需要使构成热交换器5的全部的热交换器,在右侧纵截面中倾斜,可以将构成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在右侧纵截面中垂直地进行配置(参照图12)。
另外,在热交换器5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情况下(例如,在由前面侧热交换器9和背面侧热交换器10构成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的配置斜度变化的部位(例如在前面侧热交换器9和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实质的连接部位),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可以多少存在一点间隙。
另外,对于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形状,其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参照图12)。
图12是用于说明热交换器5的结构例的概略图。该图12表示从右侧纵截面看到的热交换器5。图12所示的热交换器5的整体形状为大致Λ型,但这只是热交换器的整体形状的一例。
如图12(a)所示,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热交换器5。如图12(b)所示,可以由一体型的热交换器构成热交换器5。如12(c)所示,可以更进一步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用于构成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器。另外,如图12(c)所示,可以将构成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垂直地配置。如图12(d)所示,可以将热交换器5的形状设置成曲线形状。
实施方式3.
热交换器5,可以如下地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另外,例示室内机是安装在空调对象区域的墙面上的壁挂式的情况。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下面,称为室内机50a)的纵剖视图。根据图3,说明室内机50a的热交换器的配置方式。该室内机50a,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向室内等的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50a中,热交换器5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50不同。
热交换器5由3个热交换器构成,这些各个热交换器,配置成相对于从风扇4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不同的倾斜。而且,热交换器5在右侧纵截面中形成为大致N型。在此,配置于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9a及热交换器9b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配置于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10a及热交换器10b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即,在本实施方式3中,热交换器9b及热交换器10b由一体型的热交换器构成。另外,对称线8在大致中央部,将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设置范围在左右方向上分开。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中,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即,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大。在此,关于长度的比较,只要以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热交换器群的长度的和以及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器群的长度的和,进行长短比较即可。
根据这样的结构,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大。因此,与实施方式2同样,利用该风量差,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了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因此,不需要在吹出口3附近将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降低在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50a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40相比,可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室内机50a能够降低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可降低消耗电力。
另外,通过在右侧纵截面中将热交换器5的形状设置成大致N型,能够较大地获得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面积,因此,可使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速比实施方式2小。因此,与实施方式2相比,能够降低在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中的压力损失,可进一步实现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图3所示的热交换器5,由分别形成的3个热交换器构成为大致N型,但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可以由一体型的热交换器构成用于构成热交换器5的3个热交换器(参照图12)。另外例如,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用于构成热交换器5的3个热交换器的每一个(参照图12)。在一体型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8为基准,前面侧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后面侧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即,将配置在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置成比配置在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即可。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是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多个热交换器的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是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另外,不需要在右侧纵截面中使构成热交换器5的所有热交换器倾斜,可以在右侧纵截面中垂直地配置构成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参照图12)。
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热交换器5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的配置斜度变化的部位,不需要使各热交换器完全接触,多少可以存在一点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形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参照图12)。
实施方式4.
另外,热交换器5可以如下地构成。在本实施方式4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另外,例示室内机是安装在空调对象区域的墙面上的壁挂式的情况。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下面,称为室内机50b)的纵剖视图。根据图4,说明室内机50b的热交换器的配置方式。该室内机50b,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向室内等的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50b中,热交换器5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所示的室内机不同。
热交换器5由4个热交换器构成,这些各个热交换器,配置成相对于从风扇4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不同的倾斜。而且,热交换器5在右侧纵截面中形成为大致W型。在此,配置在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9a及热交换器9b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配置在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10a及热交换器10b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另外,对称线8将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在左右方向上分开。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中,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即,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大。在此,关于长度的比较,只要以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热交换器群的长度之和与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器群的长度之和,进行长短比较即可。
根据这样的结构,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大。因此,与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同样,利用风量差,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了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因此,不需要在吹出口3附近将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降低在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50b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40相比,可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室内机50b能够降低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可降低消耗电力。
另外,通过在右侧纵截面中将热交换器5的形状设置成大致W型,能够较大地得到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面积,因此可使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速比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小。因此,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相比,能够降低在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中的压力损失,可进一步实现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图4所示的热交换器5,由分别形成的4个热交换器构成为大致W型,但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由一体型的热交换器构成用于构成热交换器5的4个热交换器(参照图12)。另外例如,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用于构成热交换器5的4个热交换器的每一个(参照图12)。在一体型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8为基准,前面侧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后面侧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即,将配置在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置成比配置在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即可。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是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是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另外,不需要在右侧纵截面中使构成热交换器5的所有热交换器倾斜,可以在右侧纵截面中将构成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垂直地进行配置(参照图12)。
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热交换器5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的配置斜度变化的部位,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可以多少存在一点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形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参照图12)。
实施方式5.
另外,热交换器5可以如下地构成。在本实施方式5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另外,例示室内机是安装在空调对象区域的墙面上的壁挂式的情况。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下面,称为室内机50c)的纵剖视图。根据图5,说明室内机50c的热交换器的配置方式。该室内机50c,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向室内等的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50c中,热交换器5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所示的室内机不同。
更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50c与实施方式2同样,由2个热交换器(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构成。然而,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2所示的室内机50不同。
即,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配置成相对于从风扇4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不同的倾斜。另外,在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配置有前面侧热交换器9,在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配置有背面侧热交换器10。而且,热交换器5在右侧纵截面中呈大致Λ型。
对称线8将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在左右方向上分开。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中,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即,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大。在此,关于长度的比较,只要以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热交换器群的长度之和与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器群的长度之和,进行长短比较即可。
这样构成的室内机50c的内部的空气流动如下所述。
首先,室内空气利用风扇4从形成于壳体1的上部的吸入口2流入到室内机50c内。此时,通过过滤器7除去包含在空气中的尘埃。该室内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5(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时,通过在热交换器5内导通的制冷剂被加热或被冷却而成为空调空气。此时,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空气,从室内机50c的前面侧向背面侧流动。另外,通过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空气,从室内机50c的背面侧向前面侧流动。
通过了热交换器5(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空调空气,从形成于壳体1的下部的吹出口3向室内机50c的外部、即空调对象区域吹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大。因此,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同样地,利用风量差,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了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因此,不需要在吹出口3附近将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降低在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50c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40相比,可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室内机50c能够降低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可降低消耗电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50c中,从背面侧热交换器10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成为从背面侧向前面侧的流动。因此,本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50c,更容易弯曲通过了热交换器5之后的空气的流动。即,本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50c与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50相比,更容易进行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气的气流控制。因此,本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50c,与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50相比,更不需要在吹出口3附近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进一步实现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图5所示的热交换器5,由分别形成的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构成为大致Λ型,但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由一体型的热交换器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参照图12)。另外例如,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参照图12)。在一体型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8为基准,前面侧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后面侧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即,只要将配置于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置成比配置在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即可。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另外,不需要在右侧纵截面中使构成热交换器5的所有热交换器倾斜,可以在右侧纵截面中将构成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垂直地进行配置(参照图12)。
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热交换器5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的配置斜度变化的部位,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可以多少存在一点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形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参照图12)。
实施方式6.
另外,热交换器5可以如下地构成。在本实施方式6中,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5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5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另外,例示室内机是安装在空调对象区域的墙面上的壁挂式的情况。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下面,称为室内机50d)的纵剖视图。根据图6,说明室内机50d的热交换器的配置方式。该室内机50d,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向室内等的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6的室内机50d中,热交换器5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5所示的室内机不同。
更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6的室内机50d,与实施方式3同样,由3个热交换器构成。然而,这些3个热交换器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3所示的室内机50a不同。
即,构成热交换器5的3个热交换器的每一个,配置成相对于从风扇4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不同的倾斜。而且,热交换器5在右侧纵截面中形成为大致И型。在此,配置于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9a及热交换器9b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配置于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10a及热交换器10b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即,在本实施方式6中,热交换器9b及热交换器10b由一体型的热交换器构成。另外,对称线8将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在左右方向上分开。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中,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即,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大。在此,关于长度的比较,只要以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热交换器群的长度之和与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器群的长度之和,进行长短比较即可。
根据这样的结构,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大。因此,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5同样,利用风量差,在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了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因此,不需要在吹出口3附近将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降低在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6的室内机50d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40相比,可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室内机50d能够降低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可降低消耗电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6的室内机50d中,从背面侧热交换器10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成为从背面侧向前面侧的流动。因此,本实施方式6的室内机50d,更容易将通过了热交换器5之后的空气的流动弯曲。即,本实施方式6的室内机50d与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50a相比,更容易进行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气的气流控制。因此,本实施方式6的室内机50d,与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50a相比,更不需要使气流在吹出口3附近急剧地弯曲,能够进一步实现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中将热交换器5的形状设置成大致И型,从而能够较大地得到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面积,因此能够使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速比实施方式5小。因此,与实施方式5相比,能够降低在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中的压力损失,可进一步实现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图6所示的热交换器5,由分别形成的3个热交换器构成为大致И型,但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由一体型的热交换器构成用于构成热交换器5的3个热交换器(参照图12)。另外例如,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用于构成热交换器5的3个热交换器的每一个(参照图12)。在一体型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8为基准,前面侧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后面侧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即,可以将配置在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置成比配置在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另外,不需要在右侧纵截面中使构成热交换器5的所有热交换器倾斜,可以在右侧纵截面中将构成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垂直地进行配置(参照图12)。
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热交换器5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的配置斜度变化的部位,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可以多少存在一点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形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参照图12)。
实施方式7.
另外,热交换器5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在本实施方式7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6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6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另外,例示室内机是安装在空调对象区域的墙面上的壁挂式的情况。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下面,称为室内机50e)的纵剖视图。根据图7,说明室内机50e的热交换器的配置方式。该室内机50e,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向室内等的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7的室内机50e中,热交换器5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6所示的室内机不同。
更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7的室内机50e,与实施方式4同样,由4个热交换器构成。然而,这些4个热交换器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4所示的室内机50b不同。
即,构成热交换器5的4个热交换器的每一个,配置成相对于从风扇4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不同的倾斜。而且,热交换器5,在右侧纵截面中呈大致M型。在此,配置在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9a及热交换器9b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配置在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10a及热交换器10b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另外,对称线8将右侧纵截面的热交换器5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在左右方向上分开。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中,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长度长。即,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大。在此,关于长度的比较,只要以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热交换器群的长度之和与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器群的长度之和,进行长短比较即可。
根据这样的结构,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大。因此,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6同样,利用风量差,在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了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因此,不需要在吹出口3附近将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降低在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7的室内机50e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40相比,可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室内机50e能够降低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可降低消耗电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7的室内机50e中,从背面侧热交换器10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成为从背面侧向前面侧的流动。因此,本实施方式7的室内机50e,更容易将通过了热交换器5之后的空气的流动弯曲。即,本实施方式7的室内机50e与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50b相比,更容易进行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气的气流控制。因此,本实施方式7的室内机50e,与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50b相比,更不需要使气流在吹出口3附近急剧地弯曲,能够进一步实现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中将热交换器5的形状设置成大致M型,从而能够较大地获得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面积,因此,可使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速比实施方式5以及实施方式6小。因此,与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6相比,能够降低在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处的压力损失,可进一步实现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图7所示的热交换器5,由分别形成的4个热交换器构成为大致M型,但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由一体型的热交换器构成用于构成热交换器5的4个热交换器(参照图12)。另外例如,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用于构成热交换器5的4个热交换器的每一个(参照图12)。在一体型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8为基准,前面侧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后面侧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即,可以将配置于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配置于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另外,不需要在右侧纵截面中使构成热交换器5的所有热交换器倾斜,可以在右侧纵截面中将构成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垂直地进行配置(参照图12)。
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热交换器5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的配置斜度变化的部位,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多少可以存在一点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形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为曲线形状(参照图12)。
实施方式8.
另外,热交换器5可以如下地构成。在本实施方式8中,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7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7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另外,例示室内机是安装在空调对象区域的墙面上的壁挂式的情况。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下面,称为室内机50f)的纵剖视图。根据图8,说明室内机50f的热交换器的配置方式。该室内机50f,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向室内等的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50f中,热交换器5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7所示的室内机不同。
更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50f,与实施方式5同样,由2个热交换器(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构成,在右侧纵截面中呈大致Λ型。然而,在本实施方式8中,通过使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压力损失以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压力损失不同,使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以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不同。
即,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配置成相对于从风扇4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不同的倾斜。在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配置前面侧热交换器9,在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配置背面侧热交换器10。而且,热交换器5在右侧纵截面中呈大致Λ型。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中,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与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相同。而且,以使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压力损失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压力损失小的方式,确定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规格。在作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而使用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将右侧纵截面中的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翅片的宽度)设置得比右侧纵截面中的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翅片的宽度)小。另外例如,可以将右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翅片间距离设置成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翅片间距离大。另外例如,可以将右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管径设置成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管径小。另外例如,可以将右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管的根数设置成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管的根数少。
对称线8将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在左右方向上分开。
根据这样的结构,风扇4设置在热交换器5的上游侧,因此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50f,分别在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中通过与压力损失相对应的量的空气。即,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大。而且,利用该风量差,在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的空气合流了时,该合流了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因此,不需要在吹出口3附近将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降低在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50f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40相比,不较长地形成右侧纵截面中的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即可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室内机50f能够降低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可降低消耗电力。
图8所示的热交换器5,由分别形成的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构成为大致Λ型,但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将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形状构成为大致V型、大致N型、大致W型、大致И型或大致M型等。另外例如,也可以由一体型的热交换器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参照图12)。另外例如,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参照图12)。在一体型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8为基准,前面侧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后面侧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即,只要使配置于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配置于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即可。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另外,不需要在右侧纵截面中使构成热交换器5的所有热交换器倾斜,可以在右侧纵截面中将构成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垂直地进行配置(参照图12)。
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热交换器5的情况下(例如,在由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构成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的配置斜度变化的部位(例如,在前面侧热交换器9与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实质的连接部位),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可以多少存在一些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形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参照图12)。
实施方式9.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8中,也可以如下地配置风扇4。在本实施方式9中,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8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8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另外,例示室内机是安装在空调对象区域的墙面上的壁挂式的情况。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下面,称为室内机50g)的纵剖视图。根据图9(a)~图9(c),说明室内机50g中的风扇4的配置方式。该室内机50g,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向室内等的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
本实施方式9的室内机50g的热交换器5,为与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50c同样的配置。然而,本实施方式9的室内机50g的风扇4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50c不同。
即,本实施方式9的室内机50g,根据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导热面积,确定风扇4的配置位置。
例如,在图8(a)所示的状态(在右侧纵截面中,风扇4的旋转轴11与对称线8的位置大致一致的状态)下,导热面积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大的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有时不足。若像这样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不足,则热交换器5(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有时不能发挥所期望的热交换性能。此时,如图8(b)所示,可以使风扇4的配置位置向背面方向移动。
通过这样地构成,可进行与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导热面积相对应的风量分配,热交换器5(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性能提高。
另外例如,在图8(a)所示的状态下,存在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压力损失大的情况等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不足的情况。另外,在壳体1内的空间的制约方面,仅通过基于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结构的风量调整,有时不能够将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后合流了的空气调整到所期望的角度。若像这样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不足,则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后合流了的空气有时不弯曲到所期望的角度。此时,如图8(b)所示,可使风扇4的配置位置向背面方向移动。
通过这样地构成,可对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的风量进行微小控制,能够将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之后合流了的空气弯曲到所期望的角度。因此,能够根据吹出口3的形成位置,将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之后合流了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整为合适的方向。
另外例如,有时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导热面积比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导热面积大。此时,如图8(c)所示,可使风扇4的配置位置向前面方向移动。
通过这样地构成,可进行与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导热面积相对应的风量分配,热交换器5(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性能提高。
另外例如,在图8(a)所示的状态下,有时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风量过大。另外,在壳体1内的空间的制约方面,仅通过基于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结构的风量调整,有时无法将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后合流了的空气调整为所期望的角度。因此,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之后合流了的空气,有时弯曲成所期望的角度以上。此时,如图8(c)所示,可将风扇4的配置位置向前面方向移动。
通过这样地构成,可对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的风量进行微小控制,能够将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之后合流了的空气弯曲成所期望的角度。因此,能够对应于吹出口3的形成位置,将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后合流了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整为合适的方向。
另外,图9所示的热交换器5,虽然通过分别形成的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构成为大致Λ型,但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将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形状构成为大致V型、大致N型、大致W型、大致И型或大致M型等。另外例如,也可以由一体型的热交换器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参照图12)。另外例如,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参照图12)。在一体型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8为基准,前面侧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后面侧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即,只要将配置于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置成比配置于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即可。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另外,不需要在右侧纵截面中使构成热交换器5的所有热交换器倾斜,可以在右侧纵截面中将构成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垂直地进行配置(参照图12)。
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热交换器5的情况下(例如,在由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构成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的配置斜度变化的部位(例如,在前面侧热交换器9与背面侧热交换器10实质的连接部位),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可以多少存在一点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形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参照图12)。
实施方式10.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8中,可以如下地配置风扇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0中,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9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9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另外,例示室内机是安装在空调对象区域的墙面上的壁挂式的情况。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下面,称为室内机50h)的纵剖视图。根据图9,说明室内机50h中的风扇4的配置方式。该室内机50h,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向室内等的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
本实施方式10的室内机50h的热交换器5,为与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50c同样的配置。然而,本实施方式9的室内机50g的风扇4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50c不同。
即,本实施方式10的室内机50h,根据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导热面积,确定风扇4的倾斜。
例如,有时导热面积比前面侧热交换器9大的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不足。另外,由于壳体1内的空间方面的限制,有时不能使风扇4在前后方向移动而进行风量调整。若像这样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不足,则热交换器5(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有时不能发挥所期望的热交换性能。此时,如图10所示,在右侧纵截面中,可以使风扇4向背面侧热交换器10侧倾斜。
通过这样地构成,即使在不使风扇4在前后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可进行与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导热面积相对应的风量分配,热交换器5(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性能提高。
另外例如,存在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压力损失大的情况等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不足的情况。另外,在壳体1内的空间的制约方面,仅通过基于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结构的风量调整,有时不能够将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后合流了的空气调整为所期望的角度。进而,由于壳体1内的空间方面的限制,有时不能够使风扇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进行风量调整。若像这样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风量不足,则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之后合流了的空气,有时不能够弯曲到所期望的角度。此时,如图10所示,在右侧纵截面中可使风扇4向背面侧热交换器10侧倾斜。
通过这样地构成,即使在不使风扇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的风量进行微小控制,能够将在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之后合流了的空气弯曲成所期望的角度。因此,能够与吹出口3的形成位置相对应,将在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每一个之后合流了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整为合适的方向。
图10所示的热交换器5,由分别形成的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构成为大致Λ型,但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将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形状构成为大致V型、大致N型、大致W型、大致И型或大致M型等。另外例如,也可以由一体型的热交换器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参照图12)。另外例如,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参照图12)。在一体型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8为基准,前面侧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后面侧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即,只要将配置于比对称线8更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置为比配置于比对称线8更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即可。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及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每一个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为前面侧热交换器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多个热交换器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之和,为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另外,不需要在右侧纵截面中使构成热交换器5的所有热交换器倾斜,可以在右侧纵截面中将构成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垂直地进行配置(参照图12)。
另外,在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热交换器5的情况下(例如,在由前面侧热交换器9和背面侧热交换器10构成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的配置斜度变化的部位(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9与背面侧热交换器10的实质的连接部位),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多少可以存在一点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的形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参照图12)。
实施方式11.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空气调节器100的主要制冷剂回路结构的概略结构图。根据图11,说明空气调节器100的结构及动作。该空气调节器100,具备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40~实施方式10的室内机50h中的任一个。该空气调节器100,只要是使用了冷冻循环的装置即可,例如可适用于设置在房屋、大楼等处的室内空气调节器等。后述的室内热交换器64是搭载于室内机40~室内机50h中的任一个的热交换器5。
该空气调节器100用制冷剂配管65依次连接压缩机61、室外热交换器62、节流装置63和室内热交换器64而构成。压缩机61吸入在制冷剂配管65中流动的制冷剂,并将该制冷剂压缩而形成高温、高压的状态。室外热交换器62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或者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导通制冷剂配管65的制冷剂与流体(空气、水,制冷剂等)之间进行热交换,向室内热交换器64供给冷能。节流装置63,使导通制冷剂配管65的制冷剂减压、膨胀。该节流装置63可由例如毛细管、电磁阀等构成。室内热交换器64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或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导通制冷剂配管65的制冷剂与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此,对空气调节器100的动作进行简单的说明。
[制热运转]
在压缩机61中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64流入。在该室内热交换器64中,制冷剂与流体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此时,室内空气被加热而成为制热用空气。该制热用空气,由室内机50的风向控制机构调整风向偏向、被从吹出口3向空调对象区域送出。从室内热交换器64流出了的制冷剂,在节流装置63中被减压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然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62。在室外热交换器62中,制冷剂与流体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高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并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61中。
[制冷运转]
在压缩机61中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62。在该室外热交换器62中,制冷剂与流体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62流出了的制冷剂,在节流装置63中被减压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然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64。在室内热交换器64中,制冷剂与流体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高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此时,室内空气被冷却而成为制冷用空气。该制冷用空气,由室内机50的风向控制机构调整风向偏向、被从吹出口3向空调对象区域送出。而且,从室内热交换器64流出了的制冷剂,被再次吸入到压缩机61中。
因此,空气调节器100,通过搭载的室内机(室内机40~室内机50h中的任一个),而具有该室内机所具的效果。即,搭载于空气调节器100的室内机,能够如上所述地提高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性能,因此空气调节器100也与之相对应地提高了性能。另外,搭载于空气调节器100的室内机,能够如上所述地抑制噪音及振动的产生,因此能够与空气调节器100相对应地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
实施方式12.
可以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1的空气调节器(更具体地为室内机)中附加如下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12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A-1.结构>
图13是用截面X切断图14所示的空气调节器的主视图时的剖视图,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2中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图。
图13中的空气调节器100构成室内机,在空气调节器100的上部开口形成有吸入口2,另外在下端开口形成有吹出口3。
在空气调节器100内形成有连通吸入口2与吹出口3的空气流路,在该空气流路的吸入口2的下侧设置有由具有垂直方向的旋转轴心的轴流式风扇构成的风扇4,进而,在其下方配置有对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却或加热空气的热交换器5。利用风扇4的动作从吸入口2向空气调节器100内的空气流路吸入室内的空气,利用处于风扇4的下部的热交换器5对该吸入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然后从吹出口3向室内吹出。
在风扇4下侧的壁部,作为检测包括风扇4的送风音的空气调节器100的运转音(噪音)的噪音检测机构,安装有噪音检测传声器71。在噪音检测传声器71的下侧,作为输出相对于噪音的控制音的控制音输出机构,以从壁朝向空气流路的中央的方式配置有控制扬声器72,噪音检测传声器71和控制扬声器72安装在风扇4与热交换器5之间。
在此,噪音检测传声器7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声音检测装置,控制扬声器72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音输出装置。
进而,在空气调节器的下端的壁,作为检测从吹出口3出来的噪音并检测消音效果的消音效果检测机构,以不接触从吹出口3出来的吹出空气的方式,在避开风流的位置安装有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
在此,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声音检测装置。
另外,噪音检测传声器71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的输出信号输入到信号处理机构80,该信号处理机构80作为用于产生对控制扬声器72进行控制的信号(控制音)的控制音产生机构。
在此,信号处理机构80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音生成装置。
图15表示信号处理机构80的结构图。从噪音检测传声器71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输入的电信号被传声放大器81放大,利用A/D变换器82由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被变换的数字信号被向FIR滤波器88及LMS算法器89输入。在FIR滤波器88中,以由噪音检测传声器71检测到的噪音,成为与到达设有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的位置时的噪音相同振幅、反相位的方式产生施加了修正的控制信号,在利用D/A变换器84由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之后,被放大器85放大,作为控制音从控制扬声器72放出。
<A-2.动作>
接着,说明空气调节器100的动作。若空气调节器100动作,则风扇4的叶轮旋转,从风扇4上侧吸入室内的空气,并向风扇4下侧输送空气,以此产生风流。
由风扇4输送的风流通过空气流路,被向热交换器5输送。例如,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热交换器5从与在图13中未图示的室外机连接的管道输送制冷剂,通过使风流通过热交换器5,空气被冷却而成为冷气,并直接从吹出口3向室内排出。
热交换器5与吹出口3之间的、在图13中由B所示的区域,其温度因冷气而降低,因此,产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成为水滴而出现的结露。因此,虽然未图示,但在空气调节器100中在吹出口3附近安装有盛水盘等,该盛水盘防止水滴从吹出口3出来。另外,作为热交换器5的上游的配置有噪音检测传声器71、控制扬声器72的区域,由于与形成冷气的区域的上游接触,因此不产生结露。
接着,对空气调节器100的运转音的抑制方法进行说明。包括空气调节器100中的风扇4的送风音的运转音(噪音),由安装在风扇4与热交换器5之间的噪音检测传声器71检测并经由传声放大器81、A/D变换器82变为数字信号,被输入到FIR滤波器88和LMS算法器89。
FIR滤波器88的抽头系数由LMS算法器89依次更新。通过LMS算法器89按照算式1(h(n+1)=h(n)+2×μ×e(n)×x(n))更新抽头系数,并更新最合适的抽头系数,以使误差信号e接近零。
h:滤波器的抽头系数,e:误差信号,x:滤波器输入信号,μ:步长参数,步长参数μ控制每次采样的滤波器系数更新量。
这样,通过了由LMS算法器89更新了抽头系数的FIR滤波器88的数字信号,被D/A变换器84变换为模拟信号,并由放大器85放大,作为控制音从安装在风扇4与热交换器5之间的控制扬声器72向空气调节器100内的空气流路放出。
另一方面,在空气调节器100的下端,利用与从吹出口3排出的风不接触地安装在吹出口3的外侧壁方向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检测使从控制扬声器72放出的控制音、与从风扇4通过空气流路传播并从吹出口3出来的噪音干涉之后的声音。由于在上述LMS算法器89的误差信号中,输入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检测到的声音,因此更新FIR滤波器88的抽头系数,以使该干涉后的声音接近零。结果,能够利用通过了FIR滤波器88的控制音,抑制吹出口3附近的噪音。
这样,在适用了主动的消音方法的空气调节器100中,将噪音检测传声器71和控制扬声器72配置在风扇4与热交换器5之间,将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安装在与来自吹出口3的风流不接触的部位,由此不需要在引起结露的区域B安装主动消音的必要部件,因此能够防止水滴附着于控制扬声器72、噪音检测传声器71、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能够防止消音性能的恶化、扬声器、传声器的故障。
在本实施方式12中,在空气调节器100的下端,将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设置在不与从吹出口3排出的风接触的部位,但也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与噪音检测传声器71和控制扬声器72一起配置在风扇4和热交换器5之间。进而,在本实施方式12中,作为风扇4虽然列举了轴流式风扇的情况,但是只要是线流风扇那样地利用叶轮旋转而进行送风的风扇即可。另外,作为噪音、通过控制音消除了噪音之后的消音效果的检测机构,虽然列举了传声器,但是也可以由检测框体的振动的加速度传感器等构成。
另外,也可以将声音作为空气流动的紊乱进行捕捉,将噪音、通过控制音消除了噪音之后的消音效果作为空气流动的紊乱进行检测。即,作为噪音、通过控制音消除了噪音之后的消音效果的检测机构,可以使用检测空气流动的流速传感器、热线探针等。也可提高传声器的增益,检测空气流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2中虽然在信号处理机构80中使用了FIR滤波器88和LMS算法器89,但只要是使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检测到的声音接近零的适应信号处理回路即可,也可以为使用一般在主动的消音方法中使用的filtered-X算法器的装置。另外,信号处理机构80也可以不为适应信号处理,而是形成为由固定的抽头系数产生控制音的结构。另外,信号处理机构80也可以不为数字信号处理,而是模拟信号处理回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2中,对配置有进行引起结露那样的空气的冷却的热交换器5的情况进行了记载,但是即使在配置有不引起结露的程度的热交换器5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具有不必考虑是否发生由热交换器5引起的结露、能够防止噪音检测传声器71、控制扬声器72、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等的性能恶化的效果。
<A-3.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在空气调节器中具备风扇4、热交换器5、噪音检测传声器71、控制扬声器72、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9和信号处理机构80,该热交换器5设置在风扇4的下游;该噪音检测传声器71设置在风扇4与热交换器5之间,作为检测噪音的噪音检测机构;该控制扬声器72设置在风扇4与热交换器5之间,作为输出将噪音消音的控制音的控制音输出机构;该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9作为检测控制音的消音效果的消音效果检测机构;该信号处理机构80作为根据噪音检测传声器71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的检测结果,产生控制音的控制音产生机构,由此可防止因在噪音检测传声器71、控制扬声器72等处结露而引起水滴的附着,可防止消音性能的恶化、传声器、扬声器等的故障。另外,若考虑到噪音沿着空气的流动传播,则能够进行更有效的消音。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在空气调节器中,作为消音效果检测机构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由于设置在风扇4与热交换器5之间,因此可防止因在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上结露而引起的水滴的附着,可防止消音性能的恶化、传声器、扬声器等的故障。另外,若考虑到噪音沿着空气的流动传播,则能够进行更有效的消音。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在空气调节器中,作为消音效果检测机构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设置在热交换器5的下游且避开风流的位置,这样,可防止因在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上结露而引起的水滴的附着,可防止消音性能的恶化、传声器、扬声器等的故障。另外,若考虑到噪音沿着空气的流动传播,则能够进行更有效的消音。
实施方式13.
<B-1.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13中,对配置有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的空气调节器进行说明,该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作为集约了实施方式12中的噪音检测传声器71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的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机构。图17是将图14所示的空气调节器100的主视图用截面X剖切时的剖视图,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3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图。
在此,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相当于本发明的声音检测装置。
在图17中,空气调节器100构成室内机,在空气调节器100的上部开口形成有吸入口2,并且在下端开口形成有吹出口3。
在空气调节器100内形成有连通吸入口2和吹出口3的空气流路,在该空气流路的吸入口2的下侧设有由具有垂直方向的旋转轴心的轴流式风扇构成的风扇4,并且在风扇的下方配置对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进行冷却或加热的热交换器5。通过风扇4的动作,从吸入口2向空气调节器100内的空气流路中吸入室内的空气,在通过处于风扇4的下部的热交换器5对该吸入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之后,从吹出口3向室内吹出。
与实施方式12中记载的空气调节器100的不同点为,在实施方式12中记载的空气调节器100中,使用用于进行主动的消音的噪音检测传声器71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73这两个传声器,并利用信号处理机构80生成控制音,而在本实施方式13的空气调节器100中,将它们置换成作为1个传声器的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另外,与此相伴,由于信号处理的方法不同,因此信号处理机构87的内容也不同。
在风扇4下侧的壁部,以从壁朝向空气流路的中央的方式配置相对于噪音输出控制音的控制扬声器72,进而在控制扬声器72的下侧配置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该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检测使从控制扬声器72放出的控制音、与从风扇4通过空气流路传播并从吹出口3出来的噪音干涉后的声音。控制扬声器72和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安装在风扇4与热交换器5之间。
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的输出信号被输入信号处理机构87,该信号处理机构87为用于产生对控制扬声器72进行控制的信号(控制音)的控制音产生机构。
图18表示信号处理机构87的结构图。由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从声音信号变换成的电信号被传声放大器81放大,并通过A/D变换器82由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被变换的数字信号除了向LMS算法器89输入之外,被变换的数字信号与在FIR滤波器88的输出信号上结合了FIR滤波器90的信号的差分信号,被输入到FIR滤波器88和LMS算法器89。接着,差分信号在FIR滤波器88中被实施基于由LMS算法器89算出的抽头系数的卷积运算,然后通过D/A变换器84被从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并被放大器85放大,作为控制音从控制扬声器72放出。
<B-2.动作>
接着,说明空气调节器100的动作。若空气调节器100动作,则风扇4的叶轮旋转,从风扇4上侧吸入室内的空气,并向风扇4下侧输送空气,由此产生风流。
由风扇4输送的风流通过空气流路,被向热交换器5输送。例如,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热交换器5从与图17中未图示的室外机连接的管道输送制冷剂,通过使风流通过热交换器5,将空气冷却成冷气,并直接从吹出口3向室内排出。
热交换器5与吹出口3之间的、在图17中由B所示的区域,其温度因冷气而降低,因此,产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成为水滴而出现的结露。因此,虽然未图示,但在空气调节器100中在吹出口3附近安装有盛水盘等,该盛水盘防止水滴从吹出口3出来。另外,作为热交换器5的上游的配置有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控制扬声器72的区域,由于与形成冷气的区域的上游接触,因此不产生结露。
接着,对空气调节器100的运转音的抑制方法进行说明。使从控制扬声器72输出的控制音、与包括空气调节器100中的风扇4的送风音的运转音(噪音)干涉之后的声音,由安装于风扇4与热交换器5之间的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检测,并经由传声放大器81,A/D变换器82变为数字信号。
接着,为了进行与实施方式12所述的运转音的抑制方法相同的抑制方法,需要在FIR滤波器88中输入想要消音的噪音,并且如算式1所示那样在LMS算法器89中输入如下的声音,该声音是使成为输入信号的想要消音的噪音与成为误差信号的控制音干涉之后的声音。但是,由于在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中仅能检测到使控制音干涉之后的音,因此需要做出想从由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检测到的声音中消音的噪音。
图19表示了噪音与控制音干涉后的声音的波形(图19中的a),控制音的波形(图19中的b),噪音的波形(图19中的c)。根据声音的重叠的原理,由于b+c=a,所以为了由a得到c,可以通过获得a与b的差量得到c。即,能够从由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检测到的干涉后的声音与控制音的差量,做出想要消音的噪音。
图20表示从FIR滤波器88输出的控制信号成为控制音,并从控制扬声器72输出,然后,由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检测出,并被向信号处理机构87输入的路径。所述路径经过D/A变换器84、放大器85、从控制扬声器72到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的路径、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传声放大器81、A/D变换器82。
若将该路径所具有的传递特性设为H,则图18的FIR滤波器90推定出该传达特性H。通过对FIR滤波器88的输出信号结合FIR滤波器90,能够将控制音作为由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检测到的信号b而推定出,通过取得与由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检测到的干涉后的声音a的差量而生成想要消音的噪音c。
这样生成的想要消音的噪音c作为输入信号被供给到LMS算法器89及FIR滤波器88。通过了抽头系数由LMS算法器89更新的FIR滤波器88的数字信号,被D/A变换器84变换为模拟信号,并由放大器85放大,作为控制音从安装在风扇4与热交换器5之间的控制扬声器72被向空气调节器100内的空气流路放出。
另一方面,由安装于控制扬声器72的下侧的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检测如下的声音,该声音是使从控制扬声器72放出的控制音、与从风扇4通过空气流路传播并从吹出口3出来的噪音干涉之后的声音。由于在上述LMS算法器89的误差信号中,输入由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检测到的声音,因此更新FIR滤波器88的抽头系数,以使该干涉后的声音接近零。其结果,能够利用通过了FIR滤波器88的控制音抑制吹出口3附近的噪音。
这样,在适用了主动的消音方法的空气调节器100中,通过将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和控制扬声器72配置在风扇4与热交换器5之间,不需要在引起结露的区域B中安装主动消音的必要部件,因此能够防止水滴附着于控制扬声器72、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能够防止消音性能的恶化、扬声器、传声器的故障。
在本实施方式13中,在热交换器5的上游侧配置了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但是如图21所示,也可以在空气调节器100的下端,设置在从吹出口3排出的风不接触的部位(避开了风流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3中,作为风扇4虽然列举了轴流式风扇的情况,但是只要是线流风扇那样地利用叶轮旋转而进行送风的风扇即可。另外,作为噪音、通过控制音消除了噪音之后的消音效果的检测机构,虽然列举了传声器,但是也可以由检测框体的振动的加速度传感器等构成。
另外,也可以将声音作为空气流动的紊乱进行捕捉,将噪音、通过控制音消除了噪音之后的消音效果作为空气流动的紊乱进行检测。即,作为噪音、通过控制音消除了噪音之后的消音效果的检测机构,可以使用检测空气流动的流速传感器、热线探针等。也可提高传声器的增益,检测空气流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3中虽然在信号处理机构87中使用了FIR滤波器88和LMS算法器89作为适应信号处理回路,但是只要是使由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6检测到的声音接近零的适应信号处理回路即可。另外,信号处理机构87也可以不为适应信号处理,而是形成为由固定的抽头系数产生控制音的结构。另外,信号处理机构87也可以不为数字信号处理,而是模拟信号处理回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3中,对配置有进行引起结露那样的空气的冷却的热交换器5的情况进行了记载,但是即使在配置有不引起结露的程度的热交换器5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具有不必考虑是否发生由热交换器5引起的结露、能够防止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6、控制扬声器72等的性能恶化的效果。
<B-3.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在空气调节器中具备风扇4、热交换器5、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6、控制扬声器72和信号处理机构87,该热交换器5设置在风扇4的下游;该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6设置在风扇4与热交换器5之间,作为进行噪音检测和将噪音消音的控制音的消音效果检测的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机构;该控制扬声器72设置在风扇4与热交换器5之间,作为输出控制音的控制音输出机构;该信号处理机构87作为根据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6的检测结果,产生控制音的控制音产生机构,由此能够防止因在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6、控制扬声器72等处结露而引起水滴的附着,可防止消音性能的恶化、传声器、扬声器等的故障。另外,能够减少传声器的数量,更便宜地构成系统。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在空气调节器中,作为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机构的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6,设置在热交换器5的下游且避开风流的位置,由此可防止在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6上结露而引起的水滴的附着,可防止消音性能的恶化、传声器,扬声器等的故障。另外,能够减少传声器的数量,更便宜地构成系统。
另外,在图13~图21中,作为热交换器5的结构,虽然表示了如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5的结构,但是当然也可以采用如图2~图8的各图所示那样的热交换器5的结构,而作为图13~图21所示的热交换器5的结构。例如,图22是例示作为如图13所示的热交换器5的结构而采用了图5所示的热交换器5的结构的情况的图,图23是例示作为如图21所示的热交换器5的结构而采用了如图5所示的热交换器5的结构的情况的图。另外,当然在图13~图21中,在采用了如图2~图8所示的热交换器5的结构的情况下,如实施方式9及实施方式10所示那样,也可以根据风扇的位置,进行与导热面积相对应的风量分配。
符号说明
1壳体,2吸入口,3吹出口,4风扇,5热交换器,6手指防护件,7过滤器,8对称线,9前面侧热交换器,9a热交换器,9b热交换器,10背面侧热交换器,10a热交换器,10b热交换器,11旋转轴,40室内机,50室内机,50a室内机,50b室内机,50c室内机,50d室内机,50e室内机,50f室内机,50g室内机,50h室内机,61压缩机,62室外热交换器,63节流装置,64室内热交换器,65制冷剂配管,71噪音检测传声器,72控制扬声器,73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0信号处理机构,81传声放大器,82A/D变换器,84D/A变换器,85放大器,86噪音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87信号处理机构,88、90FIR滤波器,89LMS算法器,100空气调节器。

Claims (16)

1.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轴流式或半轴流式的送风机、热交换器,
该壳体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并且在前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
该轴流式或半轴流式的送风机设置在上述壳体内的上述吸入口的下游侧;
该热交换器在上述壳体内的上述送风机的下游侧,设置在上述吹出口的上游侧,从上述送风机吹出的空气和制冷剂利用该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器具有前面侧热交换器和背面侧热交换器,
该前面侧热交换器配置在前面侧;
该背面侧热交换器配置在背面侧;
在上述前面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比在上述背面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前面侧热交换器的风路面积比上述背面侧热交换器的风路面积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上述前面侧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上述背面侧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短。
5.如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前面侧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比上述背面侧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大。
6.如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前面侧热交换器,以空气从前面侧向背面侧流动的方式进行配置,
上述背面侧热交换器,以空气从背面侧向前面侧流动的方式进行配置。
7.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送风机,以将与上述前面侧热交换器的导热面积及上述背面侧热交换器群的导热面积相对应的风量,供给到上述前面侧热交换器群及上述背面侧热交换器的方式进行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送风机的旋转轴,配置在上述前面侧热交换器群及上述背面侧热交换器中的、导热面积大的一方的上方。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送风机的旋转轴,以朝向前面侧热交换器群及背面侧热交换器群中的、导热面积大的一方的方式进行配置。
10.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声音检测装置、控制音输出装置、第2声音检测装置、控制音生成装置,
该第1声音检测装置设置在上述送风机与上述热交换器之间,检测该位置的声音;
该控制音输出装置设置在上述送风机与上述热交换器之间,输出控制音;
该第2声音检测装置设置在上述送风机的下游侧,检测该位置的声音;
该控制音生成装置根据上述第1声音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及上述第2声音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生成上述控制音。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声音检测装置配置在上述送风机与上述热交换器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声音检测装置配置在上述热交换器的下游侧。
13.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控制音输出装置、声音检测装置、控制音生成装置,
该控制音输出装置设置在上述送风机与上述热交换器之间,输出控制音;
该声音检测装置设置在上述送风机的下游侧,检测该位置的声音,
该控制音生成装置根据上述声音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生成上述控制音。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声音检测装置设置在上述送风机与上述热交换器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声音检测装置设置在上述热交换器的下游侧。
16.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室内机。
CN200980156165.5A 2009-02-05 2009-10-02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器 Active CN1023081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24788 2009-02-05
JP2009024788 2009-02-05
JP2009119680 2009-05-18
JP2009-119680 2009-05-18
PCT/JP2009/067265 WO2010089920A1 (ja) 2009-02-05 2009-10-02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8153A true CN102308153A (zh) 2012-01-04
CN102308153B CN102308153B (zh) 2015-03-04

Family

ID=42541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6165.5A Active CN102308153B (zh) 2009-02-05 2009-10-02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982898B2 (zh)
EP (1) EP2395290B1 (zh)
JP (2) JP5425106B2 (zh)
CN (1) CN102308153B (zh)
AU (1) AU2009339555B2 (zh)
ES (1) ES2784491T3 (zh)
RU (2) RU2542553C2 (zh)
WO (1) WO201008992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7346A (zh) * 2013-01-11 2015-09-23 开利公司 具有罩风扇的风扇盘管单元
CN105066249A (zh) * 2015-08-05 2015-11-18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06662341A (zh) * 2015-08-07 2017-05-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US9671128B2 (en) 2013-06-24 2017-06-06 Airedale International Air Conditioning Limite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angled heat exchanger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02370A (ja) * 2010-06-14 2012-0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334928B2 (ja) 2010-08-04 2013-11-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3052851B (zh) * 2010-08-04 2015-09-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5606533B2 (ja) * 2010-08-04 2014-10-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107446B2 (ja) * 2011-03-11 2012-12-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12176805A1 (ja) * 2011-06-20 2012-12-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ビルトイン型空気調和装置
NL2007269C2 (en) * 2011-08-01 2013-02-04 Autarkis B V Climate control system.
NL2007209C2 (en) * 2011-08-01 2013-02-04 Autarkis B V Latent heat storage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JP5518013B2 (ja) * 2011-08-18 2014-06-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この室内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3403458B (zh) * 2011-10-21 2016-0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5441981B2 (ja) * 2011-10-26 2014-03-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WO2013069397A1 (ja) * 2011-11-10 2013-05-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冷却ユニット
JP5595371B2 (ja) * 2011-12-26 2014-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ITPD20120198A1 (it) * 2012-06-20 2013-12-21 Emerson Network Power Srl Unita' di climatizzazione particolarmente per centri di calcolo di grandi dimensioni
EP2878892B1 (en) 2012-07-03 2019-09-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with indoor unit
JP5959735B2 (ja) 2013-05-08 2016-08-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US20150153111A1 (en) * 2013-12-02 2015-06-04 Carrier Corporation Indoor coil
EP3091295A4 (en) * 2013-12-26 2017-10-18 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and heat exchanger
EP3106773B1 (en) * 2014-02-10 2018-05-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pump hot water supply device
JP6188940B2 (ja) * 2014-07-01 2017-08-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5975077B2 (ja) * 2014-09-04 2016-08-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10627121B2 (en) 2015-03-27 2020-04-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U2015391312B2 (en) 2015-04-17 2018-1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7026012A1 (ja) * 2015-08-07 2017-0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7036885A (ja) * 2015-08-10 2017-0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WO2017068725A1 (ja) * 2015-10-23 2017-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9881166B (zh) * 2016-03-30 2021-04-20 京浜乐梦金属科技株式会社 溅射阴极、溅射装置和成膜体的制造方法
US11892178B2 (en) * 2016-12-28 2024-02-06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CN107062391B (zh) * 2017-02-10 2019-09-2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空调器
CN208750990U (zh) * 2017-05-09 2019-04-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DE102017110580A1 (de) * 2017-05-16 2018-11-22 Güntner Gmbh & Co. Kg Wärmeaustauscher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ustausch von Wärme zwischen Luft und einem in einem Wärmeübertrager geführten Fluid
CN109625260B (zh) 2017-10-06 2023-06-30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无人飞行体
JP7094779B2 (ja) * 2017-10-06 2022-07-04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制御装置、制御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US20190145635A1 (en) * 2017-11-14 2019-05-16 Regal Beloit America, Inc. Air hand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US11454420B2 (en) * 2019-02-06 2022-09-27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Service plate for a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US20220082294A1 (en) * 2019-02-07 2022-03-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21255917A1 (ja) * 2020-06-19 2021-12-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US11846453B2 (en) 2021-01-26 2023-12-19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Evaporator assemblies and heat pump systems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3286159A1 (ja) * 2021-07-13 2023-0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送風用ダクト、および、送風機
DE102022113854A1 (de) 2022-06-01 2023-12-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Wärmeübertrager für ein Fahrzeu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75544U (zh) * 1973-11-12 1975-07-01
JPS5351644A (en) * 1976-10-20 1978-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ir conditioner
JPH0234421A (ja) * 1988-07-25 1990-02-05 Nippon Denso Co Ltd 空調装置の騒音低減装置
JPH04281125A (ja) * 1991-02-07 1992-10-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消音装置及び消音方法
JPH07110143A (ja) * 1993-10-14 1995-04-25 Hitachi Ltd 能動形消音装置を備えた空気調和室外機
CN1137626A (zh) * 1995-05-30 1996-12-11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悬装式空调器
JP2000329364A (ja) * 1999-05-19 2000-11-3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壁掛型室内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1941Y1 (zh) 1968-07-04 1973-01-19
JPS481941U (zh) * 1971-05-25 1973-01-11
JPS5314305B2 (zh) 1973-11-09 1978-05-16
JPS5146460U (zh) * 1974-10-03 1976-04-06
JPS567779Y2 (zh) * 1976-10-20 1981-02-20
JPS60156315U (ja) 1984-03-28 1985-10-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0347186Y2 (zh) * 1985-12-13 1991-10-07
JPH051914U (ja) * 1991-03-11 1993-01-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クテイブコントロール空調装置
JPH051914A (ja) 1991-06-25 1993-01-08 Pioneer Electron Corp 着磁ベクトル補正方法
JP2001021172A (ja) 1999-07-12 2001-01-26 Sumitomo Constr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3973807B2 (ja) * 1999-10-12 2007-09-12 松下エ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浴室用乾燥機
US6378605B1 (en) * 1999-12-02 2002-04-30 Midwest Research Institute Heat exchanger with transpired, highly porous fins
JP2001221497A (ja) 2000-02-04 2001-08-17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4053235A (ja) * 2002-07-22 2004-02-19 Kiyoshi Yanagimachi 空気調和機
DE10255530B3 (de) * 2002-11-27 2004-07-01 Hovalwerk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Kühlen von Umluft
US7216501B2 (en) * 2002-12-02 2007-05-15 Daikin Industries, Ltd.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JP3894129B2 (ja) * 2003-02-13 2007-03-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JP2005003244A (ja) * 2003-06-10 2005-01-0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DE10353046A1 (de) * 2003-11-13 2005-06-09 Lessing, Jürgen Kühl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zum Kühlen von Kühlräumen
JP4039453B1 (ja) * 2005-12-12 2008-01-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75544U (zh) * 1973-11-12 1975-07-01
JPS5351644A (en) * 1976-10-20 1978-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ir conditioner
JPH0234421A (ja) * 1988-07-25 1990-02-05 Nippon Denso Co Ltd 空調装置の騒音低減装置
JPH04281125A (ja) * 1991-02-07 1992-10-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消音装置及び消音方法
JPH07110143A (ja) * 1993-10-14 1995-04-25 Hitachi Ltd 能動形消音装置を備えた空気調和室外機
CN1137626A (zh) * 1995-05-30 1996-12-11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悬装式空调器
JP2000329364A (ja) * 1999-05-19 2000-11-3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壁掛型室内ユニット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7346A (zh) * 2013-01-11 2015-09-23 开利公司 具有罩风扇的风扇盘管单元
CN104937346B (zh) * 2013-01-11 2018-07-27 开利公司 具有罩风扇的风扇盘管单元
US10731881B2 (en) 2013-01-11 2020-08-04 Carrier Corporation Fan coil unit with shrouded fan
US9671128B2 (en) 2013-06-24 2017-06-06 Airedale International Air Conditioning Limite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angled heat exchangers
CN105066249A (zh) * 2015-08-05 2015-11-18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06662341A (zh) * 2015-08-07 2017-05-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06662341B (zh) * 2015-08-07 2020-07-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9339555A1 (en) 2011-08-04
RU2013124171A (ru) 2014-12-10
CN102308153B (zh) 2015-03-04
JPWO2010089920A1 (ja) 2012-08-09
WO2010089920A1 (ja) 2010-08-12
US9982898B2 (en) 2018-05-29
EP2395290B1 (en) 2020-03-18
JP5425106B2 (ja) 2014-02-26
EP2395290A1 (en) 2011-12-14
US20120018117A1 (en) 2012-01-26
RU2493497C2 (ru) 2013-09-20
RU2011136705A (ru) 2013-03-10
ES2784491T3 (es) 2020-09-28
EP2395290A4 (en) 2015-08-05
JP2013137192A (ja) 2013-07-11
RU2542553C2 (ru) 2015-02-20
AU2009339555B2 (en) 2013-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08153A (zh)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器
JP547419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3052851B (zh) 空调机
CN102374589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CN102374588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CN102374587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CN102483258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8027151B (zh) 便携式空调器
CN103140717B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CN106196272A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风量调节方法及装置
US20150369514A1 (en) Adjustable Noise Attenuation Device for Use in Blow Through Air Handler/Furnace with Mixed Flow Blower Wheel
WO2020218127A1 (ja) 給気システム
CN105157203B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CN108488923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JP3160443U (ja) サーバー用精密空調機
CN100547303C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AU2013203428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9869872A (zh) 一种变风系统的末端
JP2008064419A (ja) 換気装置
CN101228403A (zh) 制冷机
JP2021001721A (ja) 給気システム
JP4617745B2 (ja) 換気装置
CN107965896A (zh)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JP2022050159A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07894084A (zh) 空调出风部件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