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57203B -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57203B
CN105157203B CN201510593400.2A CN201510593400A CN105157203B CN 105157203 B CN105157203 B CN 105157203B CN 201510593400 A CN201510593400 A CN 201510593400A CN 105157203 B CN105157203 B CN 1051572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heat exchanger
indoor unit
air
ad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9340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57203A (zh
Inventor
山田彰二
福井智哉
迫田健
迫田健一
加贺邦彦
道籏聪
森刚
铃木仁
铃木仁一
高守辉
向山琢也
代田光宏
谷川喜则
松本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59340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57203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08006941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314071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57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57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57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572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噪音的发生的室内机(100)。室内机(100)具有:壳体(1),其上部形成有吸入口(2),其前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3);轴流型或斜流型的风扇(20),被设置在吸入口(2)的下游侧;热交换器(50),被设置在风扇(20)的下游侧、且吹出口(3)的上游侧;过滤器(10),从被吸入壳体(1)内的空气中收集灰尘;马达支架(16),具有对风扇(20)的风扇马达(30)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17)、和将固定部件(17)固定在壳体(1)上的支承部件(18)。过滤器(10)及马达支架(16)被设置在风扇(20)的下游侧,马达支架(16)以马达支架(16)和过滤器(10)的距离比最大投影尺寸小的方式被配置在过滤器(10)的上游侧,或被配置在过滤器(10)的下游侧。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本发明是对国际申请日为2010年8月4日、申请号为 201080069418.8、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0/004908、发明名称为“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风扇和热交换器收纳在壳体内的室内机、及具有该室内机的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将风扇和热交换器收纳在壳体内的空气调节机。作为这样的设备提出了“一种空气调节机,由具有空气入口及空气出口的主体壳体、和配置在该主体壳体内的热交换器构成,在所述空气出口处配置有风扇单元,该风扇单元是沿所述空气出口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多个小型螺旋桨式风扇而构成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空气调节机在空气出口设置风扇单元,使气流的方向控制变得容易,并且在吸入口处也设置相同结构的风扇单元,由此,提高由风量增加带来的热交换器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244号公报(0012、0013、0018~0021 段,图5及图6)
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机在风扇单元(送风机)的上游侧设置有热交换器。由于在空气出口侧设置有可动风扇单元,所以因伴随风扇可动产生的风路变化和由非对称吸入导致的气流的不稳定性,成为引起风量降低和逆流等的原因。而且,流动被扰乱的空气流入风扇单元。
因此,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机存在如下问题,向流速变快的风扇单元的叶片部(螺旋桨)外周部流入的空气流被扰乱,风扇单元自身成为噪音的音源(成为噪音恶化的原因)。
而且,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机关于构成风扇单元的风扇(更详细来说是风扇的叶轮)的支承构造没有特别的考虑。由此,因从风扇单元吹出的不均匀的气流,施加于风扇的支承构造的气动载荷的变动量变大,还存在噪音进一步恶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个而研发的,其目的是获得能够抑制噪音的室内机、及具有该室内机的空气调节机。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前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轴流型或斜流型的风扇,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吸入口的下游侧;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风扇的下游侧并处于所述吹出口的上游侧,使从所述风扇吹出的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从吸入到所述壳体内的空气中收集灰尘;马达支架,所述马达支架具有固定部件和棒状或板状的支承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对安装有所述风扇的叶轮的风扇马达进行固定,或者对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所述风扇的叶轮的支承构造进行固定,所述支承部件将所述固定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马达支架设置在所述风扇的下游侧,在截面中,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倾斜的部分,所述倾斜的部分以随着从所述固定部件远离而降低的方式倾斜,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风扇的桨叶的后缘之间的距离随着趋向所述桨叶的前端部而变大。
另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具有:壳体,其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其前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轴流型或斜流型的风扇,设置在壳体内的吸入口的下游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壳体内的风扇的下游侧,且设置在吹出口的上游侧,使从风扇吹出的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过滤器,从被吸入壳体内的空气中收集灰尘;马达支架,具有对于安装有风扇的叶轮的风扇马达或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风扇的叶轮的支承构造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和将该固定部件固定于壳体的棒状或板状的支承部件,过滤器及马达支架设置在风扇的下游侧,马达支架以如下方式配置在过滤器的上游侧或配置在过滤器的下游侧,即,该马达支架和过滤器的距离比与支承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投影尺寸中的最大投影尺寸小。
另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具有:壳体,其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其前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轴流型或斜流型的风扇,设置在壳体内的吸入口的下游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壳体内的风扇的下游侧,且设置在吹出口的上游侧,使从风扇吹出的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从吸入到所述壳体内的空气中收集灰尘;马达支架,所述马达支架具有固定部件和棒状或板状的支承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对安装有所述风扇的叶轮的风扇马达进行固定,或者对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所述风扇的叶轮的支承构造进行固定,所述支承部件将所述固定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马达支架设置在风扇的下游侧,热交换器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在截面中具有Λ形的部分,固定部件配置在所述Λ形的上方。
另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具有上述室内机。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马达支架设置在风扇的下游侧,在截面中,支承部件具有倾斜的部分,所述倾斜的部分以随着从固定部件远离而降低的方式倾斜,支承部件和风扇的桨叶的后缘之间的距离随着趋向桨叶的前端部而变大。另外,在本发明中,过滤器及马达支架设置在风扇的下游侧,马达支架以该马达支架和过滤器的距离比与支承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投影尺寸中的最大投影尺寸小的方式,配置在过滤器的上游侧或配置在过滤器的下游侧。另外,在本发明中,马达支架设置在风扇的下游侧,热交换器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在截面中具有Λ形的部分,固定部件配置在所述Λ形的上方。因此,能够抑制从马达支架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前面右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右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5是从前面左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排水盘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结露发生位置的纵截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信号处理装置的结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例的纵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的另一例的纵截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马达支架的一例的主视图(在将马达支架安装于室内机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向马达支架的固定部件安装风扇马达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向马达支架的固定部件安装风扇马达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向马达支架的固定部件安装风扇马达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向马达支架的固定部件安装风扇马达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风扇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桨叶的设置结构(设置姿势和设置片数等)和气动性能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风扇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风扇的又一例的主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风扇的一例的纵截面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风扇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风扇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风扇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风扇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风扇的一例的纵截面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风扇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风扇的另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凸部的一例的关键部位放大图 (纵截面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凸部的另一例的关键部位放大图(纵截面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凸部的又一例的关键部位放大图(纵截面图)。
图35是表示发生在桨叶周边部的、成为风扇效率的降低原因的气流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凸部前端部的另一例的关键部位放大图(纵截面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送风机的一例的关键部位放大图(纵截面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送风机的另一例的关键部位放大图(纵截面图)。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送风机的又一例的关键部位放大图(纵截面图)。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风扇的一例的关键部位放大图 (纵截面图)。
图4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风扇的一例的关键部位放大图 (纵截面图)。
图4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风扇的纵截面图。
图4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风扇的另一例的正截面图。
图4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风扇的又一例的纵截面图。
图4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风扇的又一例的正截面图。
图4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的风扇的纵截面图。
图4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的风扇的纵截面图。
图4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7的风扇的纵截面图。
图4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8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5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9的室内机中的吹出口的风速分布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5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9的室内机中的吹出口的风速分布的另一例的说明图。
图5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9的室内机的吹出口附近的关键部位放大图(正截面图)。
图5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0的室内机中使各风扇的风量相同的情况下的吹出口的风速分布的说明图。
图5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0的室内机以低风量模式运转的情况下的吹出口的风速分布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5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0的室内机中的相同风量时的中央部风扇的风量减少率和噪音减小效果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5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1的室内机中的吹出口的风速分布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5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3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5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4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5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5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6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6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6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7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6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8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6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9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6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0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6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1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6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2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67是用于说明热交换器50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图6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3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6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3的信号处理装置的结构图。
图70是用于说明从干涉后的声音算出要消音的噪音的方法的波形图。
图7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3的推定控制音的方法的框图。
图7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3的室内机的另一例的纵截面图。
图7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7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7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4的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7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77是图76所示的室内机的左视图。
图7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7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5的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8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81是图80所示的室内机的左视图。
图8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的又一例的主视图。
图8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6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8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6的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8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8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87是图86所示的室内机的左视图。
图8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8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90是图89所示的室内机的左视图。
图9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的又一例的主视图。
图9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9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1的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9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1的消音量算出机构的结构图。
图9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2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更详细来说,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对构成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各单元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5以后,对各单元的详细结构或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以壁挂式的室内机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实施方式所示的图中,也有各单元(或各单元的构成部件)的形状和大小等部分不同的情况。
实施方式1
<基本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称为室内机100)的纵截面图。另外,图2是表示该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及后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图1的左侧作为室内机100的前面侧进行说明。以下,基于图1及图2,对室内机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该室内机100是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而向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的设备。室内机100主要具有:壳体1,形成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内部的吸入口2及用于将空调空气向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的吹出口3;风扇20,收纳在该壳体1内,从吸入口2吸入室内空气,并从吹出口3吹出空调空气;热交换器50,配置在从风扇20到吹出口3的风路上,通过制冷剂和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产生空调空气。而且,通过这些构成要素在壳体1内连通风路(箭头Z)。吸入口2在壳体1的上部开口地形成。吹出口3在壳体1的下部开口地形成(更详细来说,壳体1的前面部下侧)。风扇20配置在吸入口2的下游侧且配置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例如由轴流风扇或斜流风扇等构成。
另外,在室内机100中,具有控制风扇20的转速和后述的上下叶片70、左右叶片80的方向(角度)等的控制装置28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及后述的各实施方式所示的附图中,也有省略了控制装置281 的图示的情况。
在像这样构成的室内机100中,由于风扇20设置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所以与在吹出口3设置有风扇20的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相比,能够抑制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气的涡流的发生和风速分布的不均匀的发生。由此,能够进行向空调对象区域的舒适的送风。另外,由于在吹出口3没有风扇等复杂的构造物,所以制冷运转时,应对在暖气和冷气的边界产生的结露也变得容易。而且,由于风扇马达30不会暴露于空调空气即冷气和暖气中,所以能够提供长时间的运转寿命。
(风扇)
一般来说,由于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在设置空间方面存在制约,所以不能增大风扇的情况较多。由此,为得到所期望的风量,并列地配置多个适当大小的风扇。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中,沿着壳体1的长度方向(换言之,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并列地配置3 个风扇20。在现在的一般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尺寸中,为获得所期望的热交换能力,风扇20优选约2个~4个。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中,风扇20全部以同一形状构成,通过全部以相等的工作转速运转,全部的风扇20能够获得大致相等的送风量。
通过像这样构成,根据必要风量和室内机100内部的通风阻力,组合风扇20的个数、形状及大小等,由此,能够实现与多种规格的室内机100对应的最佳风扇设计。
(喇叭口)
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中,在风扇20的周围,配置有通道上的喇叭口5。喇叭口5用于顺畅地引导向风扇的吸气和排气。如图1 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喇叭口5俯视呈大致圆形。另外,在纵截面中,本实施方式1的喇叭口5呈以下形状。上部5a呈其端部朝向上方扩大的大致圆弧形状。中央部5b呈喇叭口的直径一定的直线部分。下部5c 呈其端部朝向下方扩大的大致圆弧形状。而且,在喇叭口5的上部5a 的端部(吸入侧的圆弧部分)形成有吸入口2。
本实施方式1的图1所示的喇叭口5成为比风扇20的叶轮的高度高地构成的通道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喇叭口5的高度比风扇20 的叶轮的高度低地构成的半开放型的喇叭口。而且,喇叭口5也可以没有图1所示的5b的直线部分,仅由端部的5a、5c构成。
此外,为了零件个数的削减和强度提高,喇叭口5也可以与例如壳体1一体地形成。另外,也可以例如由喇叭口5、风扇20及风扇马达 30等模块化,采用它们与壳体1能够拆装的结构,提高维护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喇叭口5的上部5a的端部(吸入侧的圆弧部分)对于喇叭口5的开口面的周向以同样形状构成。也就是说,相对于以风扇20的旋转轴20a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喇叭口5没有切口和加强筋等构造,呈具有轴对称性的一样的形状。
像这样构成喇叭口5,由于相对于风扇20的旋转,喇叭口5的上部 5a的端部(吸入侧的圆弧部分)呈一样的形状,所以作为风扇20的吸入气流也能够实现一样的气流。由此,能够减少因风扇20的吸入气流的偏流产生的噪音。
(关于隔板)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中,在相邻的风扇20 之间设有隔板90。这些隔板90设置在热交换器50和风扇20之间。也就是说,热交换器50和风扇20之间的风路被分割成多个风路(在本实施方式1中是3个)。由于隔板90设置在热交换器50和风扇20之间,所以与热交换器50接触的一侧的端部成为沿着热交换器50的形状。更详细来说,如图1所示,热交换器50配置成在从室内机100的前面侧到背面侧的纵截面(也就是说,从右侧观察室内机100的纵截面。以下称为右侧纵截面)中呈大致Λ型。由此,隔板90的热交换器50侧端部也成为大致Λ型。
此外,隔板90的风扇20侧端部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如下所述地决定。在相邻的风扇20在吸入侧以相互不产生影响的程度充分地分离的情况下,隔板90的风扇20侧的端部达到风扇20的出口面即可。但是,相邻的风扇20在吸入侧以相互产生影响的程度接近的情况下,而且,在喇叭口5的上部5a的端部(吸入侧的圆弧部分)的形状能够充分大地形成的情况下,隔板90的风扇20侧的端部也可以以不给相邻的风路带来影响(相邻的风扇20在吸入侧相互不产生影响)的方式延伸设置到风扇20的上游侧(吸入侧)。
另外,隔板90可以由各种材质形成。例如,可以由钢或铝等金属形成隔板90。另外,例如,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隔板90。但是,由于热交换器50在制热运转时成为高温,所以在隔板90由树脂等低熔点的材质形成的情况下,在隔板90和热交换器50之间形成微小的空间为好。在隔板90是铝或钢等熔点高的材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隔板90配置成与热交换器50接触。在热交换器50是例如翅管型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隔板90插入热交换器50的翅片间。
如上所述,热交换器50和风扇20之间的风路被分割成多个风路(在本实施方式1中是3个)。在该风路内,也就是说,在隔板90和壳体1 等上设置有吸音材料,能够降低在通道内产生的噪音。
另外,这些被分割的风路俯视观察时形成为一边成为L1及L2的大致四边形状。也就是说,被分割的风路的宽度成为L1及L2。由此,例如,设置在由L1、L2形成的大致四边形的内部的风扇20所产生的风量可靠地通过位于风扇20的下游的由L1、L2围成的区域的热交换器50。
像这样将壳体1内的风路分割成多个风路,由此,即使风扇20在下游产生的流场具有涡流成分,从各风扇20吹出的空气也不能沿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图1纸面正交方向)自由地移动。由此,风扇20 吹出的空气能够通过位于该风扇20的下游的由L1、L2围成的区域的热交换器50。其结果,能够抑制流入热交换器50整体的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图1纸面正交方向)的风量分布的不均匀,具有高的热交换性能。另外,在壳体1内利用隔板90分割,由此,在相互相邻的风扇20 彼此之间,能够防止相邻的风扇20产生的涡流之间的干涉。由此,能够抑制由涡流彼此的干涉导致的流体的能量损失,能够与风速分布的改善相匹配地减少室内机100的压力损失。此外,各隔板90不需要由一张板形成,也可以由多个板形成。例如,也可以在前面侧热交换器51 侧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侧将隔板90分成两部分。当然,优选在构成隔板90的各板彼此的接合位置没有间隙。通过将隔板90分成多个,能够提高隔板90的组装性。
(风扇马达)
风扇20被风扇马达30驱动而旋转。所使用的风扇马达30可以是内转子型,也可以是外转子型。在外转子型的风扇马达30的情况下,采用转子与风扇20的毂21成为一体的构造(在毂21上具有转子)。另外,通过使风扇马达30的尺寸比风扇20的毂21的尺寸小,能够防止对风扇20生成的气流带来损失。而且,通过在毂21的内部配置马达,还能够减小轴向尺寸。风扇马达30和风扇20采用拆装容易的构造,由此能够提高维护性。
此外,作为风扇马达30使用成本较高的DC无刷马达,由此,能够实现效率的提高、长寿命化及控制性的提高,当然,即使采用其他形式的马达,也能够满足作为空气调节机的主要功能。另外,风扇马达30 驱动用的电路可以与风扇马达30成为一体,也可以构成在外部并采取防尘、防火措施。
风扇马达30通过马达支架16安装于壳体1。而且,风扇马达30 采用CPU冷却等所使用的箱式(风扇20、框体、风扇马达30、喇叭口 5及马达支架16等一体地被模块化的结构),采用相对于壳体1能够拆装的构造,维护性提高,风扇20的叶尖间隙的精度也能够提高。一般来说,叶尖间隙越狭窄,送风性能越高。
此外,风扇马达30的驱动电路可以构成在风扇马达30内部,也可以在外部。
(马达支架)
马达支架16具有固定部件17及支承部件18。固定部件17用于安装风扇马达30。支承部件18是用于将固定部件17固定在壳体1上的部件。支承部件18例如是棒状的,从固定部件17的外周部以例如发出状延伸设置。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支承部件18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此外,支承部件18也可以采用翼形状或板形状来提供静翼效果。
(热交换器)
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的热交换器50配置在风扇20的下风侧。在该热交换器50中,使用例如翅管型热交换器等为好。如图1所示,热交换器50在右侧纵截面中被对称线50a分割。对称线50a用于将该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沿左右方向分割。也就是说,前面侧热交换器51相对于对称线50a配置在前面侧(图1的纸面左侧),背面侧热交换器55相对于对称线50a配置在背面侧(图1 的纸面右侧)。而且,以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间的间隔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扩大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右侧纵截面中热交换器50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Λ型的方式,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配置在壳体1内。也就是说,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以相对于从风扇20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
而且,热交换器50的特征是,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路面积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路面积大。也就是说,在热交换器50中,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大。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右侧纵截面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长。由此,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路面积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路面积大。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 55的其他结构(图1中的进深方向的长度等)相同。也就是说,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传热面积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传热面积大。另外,风扇20的旋转轴20a设置在对称线50a的上方。
通过像这样构成热交换器50,与在吹出口设有风扇的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相比,能够抑制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气的涡流的发生和风速分布的发生。另外,通过像这样构成热交换器50,背面侧热交换器 55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大。而且,根据该风量差,分别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由此,在吹出口3附近不需要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中,从背面侧热交换器55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成为从背面侧向着前面侧的气流。由此,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与在右侧纵截面上将热交换器50配置成大致v型的情况相比,通过热交换器50之后的空气流更容易弯曲。
由于室内机100具有多个风扇20,所以重量容易变重。室内机100 变重时,用于安装室内机100的壁面需要强度,成为安装上的制约。由此,优选实现热交换器50的轻量化。另外,由于室内机100将风扇20 配置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所以室内机100的高度尺寸变大,容易成为安装上的制约。由此,优选使热交换器50轻量化。另外,优选使热交换器50小型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热交换器50(前面侧热交换器51 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使用翅管型热交换器,实现热交换器50的小型化。更详细来说,本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50具有:隔开规定间隙地层叠的多个翅片56;贯穿这些翅片56的多个传热管57。在本实施方式 1中,沿壳体1的左右方向(图1的纸面正交方向)层叠翅片56。也就是说,传热管57沿壳体1的左右方向(图1的纸面正交方向)贯穿翅片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提高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效率,在热交换器50的通风方向(翅片56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两列传热管57。这些传热管57在右侧纵截面上配置成大致交错状。
另外,传热管57由直径细的(直径3mm~7mm左右)圆管构成,在传热管57中流动的制冷剂(室内机100及具有该室内机100的空气调节机所使用的制冷剂)采用R32,由此实现热交换器50的小型化。也就是说,热交换器50通过翅片56使在传热管57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和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传热管57细的情况下,与传热管的直径粗的热交换器相比,在同一制冷剂循环量下,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变大。但是,R32与R410A相比,同一温度下的蒸发潜热大,能够以更少的制冷剂循环量发挥相同的能力。由此,通过使用R32,能够减少所使用的制冷剂量,在热交换器50中能够减少压力损失。因此,通过使传热管57由细的圆管构成,作为制冷剂使用R32,能够使热交换器50 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50中,翅片56及传热管57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由此实现热交换器50的轻量化。此外,热交换器50 的重量不成为安装形状的制约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由铜构成传热管 57。
(手指保护器和过滤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中,在吸入口2设置有手指保护器15和过滤器10。手指保护器15是以手不能接触旋转的风扇20为目的而设置的。因此,只要手不能接触风扇20,手指保护器15的形状是任意的。例如,手指保护器15的形状可以是格子状,也可以是由大量大小不同的环构成的圆形。另外,手指保护器15可以由树脂等材料构成,也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但要求强度的情况下,优选由金属构成。另外,从通风阻力的降低和强度的保持的观点出发,手指保护器15优选尽可能细的、强的材料和形状。过滤器10是为防止粉尘流入室内机 100的内部而设置的。过滤器10能够自由拆装地设置于壳体1。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也可以具有自动清洁过滤器 10的自动清洁机构。
(风向控制叶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中,在吹出口3设置有控制气流的吹出方向的机构即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未图示)。
(排水盘)
图3是从前面右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图 4是从背面右侧观察该室内机的立体图。图5是从前面左侧观察该室内机的立体图。另外,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排水盘的立体图。此外,为容易理解排水盘的形状,在图3及图4中以截面表示室内机100 的右侧,在图5中以截面表示室内机100的左侧。
在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下端部(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前面侧端部) 的下方,设置有前面侧排水盘110。在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下端部(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背面侧端部)的下方,设置有背面侧排水盘11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背面侧排水盘115和壳体1的背面部1b一体地形成。在该背面侧排水盘115中,在左侧端部及右侧端部这双方,设置有供排水软管117连接的连接口116。此外,不需要向连接口116的双方连接排水软管117,向任意一个连接口116连接排水软管117即可。例如,在室内机100的安装施工时,要将排水软管117向室内机100的右侧拉出的情况下,将排水软管117连接于设置在背面侧排水盘115的右侧端部上的连接口116,用橡胶帽等封闭设置在背面侧排水盘115的左侧端部上的连接口116即可。
前面侧排水盘110配置在比背面侧排水盘115高的位置。另外,在前面侧排水盘110和背面侧排水盘115之间,在左侧端部及右侧端部这双方,设置有成为冷凝水的移动路径的排水路径111。排水路径111的前面侧的端部连接于前面侧排水盘110,并从前面侧排水盘110朝向背面侧排水盘115向下方倾斜地设置。另外,在排水路径111的背面侧的端部,形成有舌部111a。排水路径111的背面侧的端部以覆盖背面侧排水盘115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
制冷运转时,在热交换器50中冷却室内空气时,在热交换器50上发生结露。而且,附着在前面侧热交换器51上的露从前面侧热交换器 51的下端部滴下,并被前面侧排水盘110回收。附着在背面侧热交换器 55上的露从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下端部滴下,并被背面侧排水盘115 回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将前面侧排水盘110设置在比背面侧排水盘115高的位置,所以被前面侧排水盘110回收的冷凝水朝向背面侧排水盘115在排水路径111中流动。而且,该冷凝水从排水路径111 的舌部111a向背面侧排水盘115滴下,并被背面侧排水盘115回收。被背面侧排水盘115回收的冷凝水通过排水软管117被排出到壳体1(室内机100)的外部。
像本实施方式1那样,通过将前面侧排水盘110设置在比背面侧排水盘115高的位置,能够将被回收到两排水盘的冷凝水集中在背面侧排水盘115(配置在最靠壳体1的背面侧的排水盘)。因此,通过将排水软管117的连接口116设置在背面侧排水盘115上,能够将被回收到前面侧排水盘110及背面侧排水盘115的冷凝水排出到壳体1的外部。因此,打开壳体1的前面部等来进行室内机100的维护(热交换器50的清洁等)等情况下,不需要拆装排水软管117所连接的排水盘等,维护等的作业性提高。
另外,由于排水路径111设置在左侧端部及右侧端部的双方,所以即使室内机100以倾斜的状态设置,也能够可靠地将回收到前面侧排水盘110的冷凝水导入背面侧排水盘115。另外,由于连接排水软管117 的连接口设置在左侧端部及右侧端部双方,所以能够根据室内机100的安装条件选择软管的拉出方向,设置室内机100时的作业性提高。另外,由于排水路径111以覆盖在背面侧排水盘115的上方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在排水路径111和背面侧排水盘115之间不需要连接机构),所以拆装前面侧排水盘110变得容易,维护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将排水路径111的背面侧的端部与背面侧排水盘115连接,前面侧排水盘110覆盖在排水路径111的上方,也可以以此方式配置排水路径111。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获得与排水路径111以覆盖在背面侧排水盘115的上方的方式配置的结构相同的效果。另外,前面侧排水盘110也不一定必须比背面侧排水盘115高,前面侧排水盘110和背面侧排水盘115也可以是相同的高度,能够将两排水盘回收的冷凝水从与背面侧排水盘115连接的排水软管排出。
(喷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中,在右侧纵截面中,喷嘴6 的入口侧的开口长度d1(在前面侧排水盘110和背面侧排水盘115部分之间被定义的排水盘间的节流长度d1)比喷嘴6的出口侧的开口长度 d2(吹出口3的长度)大。也就是说,室内机100的喷嘴6成为d1> d2(参照图1)。
喷嘴6成为d1>d2是因为以下理由。此外,由于d2影响室内机的基本功能之一的气流的到达性,所以下面,对于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 100的d2为与以往的室内机的吹出口相同程度的长度的情况进行说明。
纵截面上的喷嘴6的形状为d1>d2,由此,空气的风路变大,并且能够增大配置在上游侧的热交换器50的角度A(热交换器50的下游侧的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所成的角度)。由此,热交换器50所产生的风速分布被缓和,并且能够较大地形成热交换器50 的下游的空气的风路,所以能够减少室内机100整体的压力损失。而且,通过缩流的效果使喷嘴6的入口附近所产生的风速分布的偏差均匀,能够向吹出口3引导。
例如d1=d2的情况下,喷嘴6的入口附近所产生的风速分布的偏差 (例如,偏向背面侧的气流)直接成为吹出口3处的风速分布的偏差。也就是说,d1=d2的情况下,在具有风速分布的偏差的状态下,从吹出口3吹出空气。另外,例如d1<d2的情况下,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 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空气在喷嘴6的入口附近合流时,缩流损失变大。因此,d1<d2的情况下,若不能获得吹出口3的扩散效果,则产生与缩流损失相应的损失。
(ANC)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如图1所示地设置有有源的消音机构。
更详细来说,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的消音机构由噪音检测传声器161、控制扬声器181、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及信号处理装置 201构成。噪音检测传声器161是检测包含风扇20的送风音在内的室内机100的运转音(噪音)的噪音检测装置。该噪音检测传声器161配置在风扇20和热交换器5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置在壳体1内的前面部。控制扬声器181是输出对于噪音的控制音的控制音输出装置。该控制扬声器181配置在噪音检测传声器161的下侧且配置在热交换器 50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1中,朝向风路的中央地设置在壳体1内的前面部。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是检测控制音的消音效果的消音效果检测装置。该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为了检测从吹出口3发出的噪音而设置在吹出口3附近。另外,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以不与从吹出口 3吹出的吹出空气接触的方式安装在避开风流的位置。信号处理装置201 是基于噪音检测传声器161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的检测结果使控制扬声器181输出控制音的控制音生成装置。信号处理装置201收容在例如控制装置281中。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信号处理装置的结构图。从噪音检测传声器161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输入的电信号通过传声器放大器151被放大,并通过A/D转换器152从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被转换的数字信号被输入FIR滤波器158及LMS算法(algorithm)159。在FIR滤波器158中,以使由噪音检测传声器161检测出的噪音与达到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所设置的位置时的噪音成为相同振幅、逆相位的方式,生成进行修正的控制信号,在通过D/A转换器154从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之后,通过放大器155放大,并从控制扬声器181作为控制音放出。
空气调节机进行制冷运转等情况下,如图7所示,热交换器50和吹出口3之间的区域B通过冷气而降温,因此发生空气中的水蒸气成为水滴而出现的结露。因此,在室内机100中,在吹出口3附近安装有用于使水滴不从吹出口3吹出的水接受部等(未图示)。此外,由于热交换器50的上游即配置有噪音检测传声器161及控制扬声器181的区域处于被冷气冷却的区域的上游,所以不发生结露。
以下,对室内机100的运转音的抑制方法进行说明。室内机100中的包含风扇20的送风音在内的运转音(噪音)通过安装在风扇20和热交换器50之间的噪音检测传声器161进行检测并经由传声器放大器 151、A/D转换器152成为数字信号,被输入FIR滤波器158和LMS算法159。
FIR滤波器158的抽头系数通过LMS算法159被逐次更新。抽头系数被LMS算法159根据式1(h(n+1)=h(n)+2·μ·e(n)·x (n))更新,以使误差信号e接近零的方式更新最佳的抽头系数。
此外,h:过滤器的抽头系数、e:误差信号、x:过滤器输入信号、μ:步长参数,步长参数μ控制各个取样的过滤器系数更新量。
像这样,通过了被LMS算法159更新了抽头系数的FIR滤波器158 的数字信号被D/A转换器154转换成模拟信号,并被放大器155放大,从安装在风扇20和热交换器50之间的控制扬声器181作为控制音被放出到室内机100内的风路。
另一方面,在室内机100的下端,在以不与从吹出口3放出的风接触的方式安装在吹出口3的外侧壁方向上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 中,检测使从控制扬声器181放出的控制音对从风扇20开始通过风路传播并从吹出口3发出的噪音进行干涉之后的声音。将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检测到的声音输入上述LMS算法159的误差信号,因此,以使该干涉后的声音接近零的方式更新FIR滤波器158的抽头系数。其结果,能够利用通过了FIR滤波器158的控制音抑制吹出口3附近的噪音。
像这样,在采用了有源的消音方法的室内机100中,将噪音检测传声器161和控制扬声器181配置在风扇20和热交换器50之间,并将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安装在不与来自吹出口3的风流接触的位置。因此,由于没有将有源的消音的必须部件安装在引起结露的区域B,所以能够防止水滴向控制扬声器181、噪音检测传声器161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附着,并能够防止消音性能的劣化以及扬声器和传声器的故障。
此外,本实施方式1所示的噪音检测传声器161、控制扬声器181 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的安装位置仅是一例。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将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与噪音检测传声器161和控制扬声器 181一起配置在风扇20和热交换器50之间。另外,作为噪音和通过控制音抵消噪音之后的消音效果的检测机构,以传声器为例进行了列举,但也可以由检测壳体的振动的加速度传感器等构成。另外,也可以将声音作为空气流的乱流捕捉,将噪音和通过控制音抵消噪音之后的消音效果作为空气流的乱流检测。也就是说,作为噪音和通过控制音抵消噪音之后的消音效果的检测机构,也可以使用检测空气流的流速传感器、热线探头等。能够提高传声器的增益并检测空气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信号处理装置201中使用了FIR滤波器158和LMS算法159,但也可以采用使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检测到的声音接近零的适应信号处理电路,也可以使用有源的(active) 消音方法中一般使用的filtered-X算法。而且,信号处理装置201也可以不是适应信号处理,而采用通过固定的抽头系数生成控制音的结构。另外,信号处理装置201也可以不是数字信号处理电路,而是模拟信号处理电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配置了进行引起结露的空气的冷却的热交换器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适用于配置不引起结露的程度的热交换器50的情况,具有能够不考虑热交换器50引起的结露是否发生并防止噪音检测传声器161、控制扬声器181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等的性能劣化的效果。
实施方式2
<马达支承构造>
例如在以下的马达支架16中,通过将风扇20安装于壳体1,能够抑制噪音。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具有将风扇马达30连接在毂21上的风扇20。风扇马达30通过马达支架16安装于壳体1。该马达支架16具有固定部件17及支承部件18。固定部件17用于安装风扇马达30。支承部件18是用于将固定部件17向壳体1固定的部件。支承部件18例如是棒状的,并能够从固定部件17的外周部例如以发出状延伸设置。另外,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中,过滤器10设置在风扇20的下游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中,马达支架16和过滤器10接近地(例如两者接触地)设置。此外,支承部件18 也可以采用翼形状或板形状来提供静翼效果。
从风扇20排出的气流具有速度分布。而且,具有该速度分布的气流与下游的构造物(例如,马达支架16)碰撞,由此,产生与风扇20 的旋转速度和叶片数的积同步的噪音。另一方面,在风扇20的下游设置具有通风阻力的部件时,从风扇20排出的气流随着接近具有通风阻力的部件,因其通风阻力,速度分布变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风扇20的下游设置有过滤器10(具有通风阻力的部件)。而且,将噪音发生源的主要构造物即马达支架16设置在过滤器10的附近。因此,由于速度分布变小的气流与马达支架16碰撞,所以施加于马达支架16 的负载的变动量变小,能够抑制从马达支架16产生的噪音。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上述的“将马达支架16设置在过滤器 10的附近”表示如下状态。
在马达支架16的后流(下游侧的气流)中,产生急剧的速度损失区域(流速慢的区域)。该速度损失区域的气流方向的长度与投影到气流方向的马达支架16的尺寸相同。该速度损失区域成为气流的速度变化显著的部分,因此在速度损失区域中,通过由气流的速度差产生的剪切力,产生强的涡流和气流的紊乱。而且,伴随强的涡流和气流的紊乱,噪音的产生量增大。
这里,由于风扇20的后流(下游侧的气流)具有复杂的流速分布,所以与马达支架16碰撞的气流的方向各种各样。因此,以与支承部件 1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剖切马达支架16的支承部件18,将该截面的投影尺寸中的最大的投影尺寸作为最大投影尺寸时,最大速度损失区域的长度与该最大投影尺寸大致相同。也就是说,马达支架16和过滤器 10的距离比最大投影尺寸小,由此,能够抑制由速度损失区域中产生的气流的乱流等引起的噪音的发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将马达支架16设置在过滤器10的附近”是指以使马达支架16和过滤器10的距离比最大投影尺寸小的方式将马达支架16设置在过滤器10的上游侧。
另外,在图10中,在马达支架16的下方(也就是说下游侧)设置有过滤器10,但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马达支架16的上方(也就是说上游侧)设置过滤器10。在马达支架16的上方设置过滤器10的情况下,不需要接近地设置马达支架16和过滤器10。由于通过了过滤器的气流的速度分布变小,所以能够与上述同样地抑制从马达支架16产生的噪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中,能够自由拆装过滤器10 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马达支架16上形成过滤器10的移动用导向件。
而且,通风阻力体即过滤器10和风扇20的距离优选确保风扇20 直径的25%以上。
另外,马达支架16例如采用以下形状,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马达支架16产生的噪音。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马达支架的一例的主视图(马达支架安装于室内机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在图12所示的马达支架16中,从大致圆板形状的固定部件17以发出状延伸设置棒状的支承部件18。这些支承部件18呈与风扇20的桨叶23的后缘形状不一致的形状。此外,在图12中,支承部件18形成为曲线形状,但支承部件18当然也可以形成为直线形状。通过像这样构成,支承部件18和风扇20的桨叶23的后缘部重合,由此,能够防止大的负载施加于支承部件18,能够进一步抑制从马达支架16产生的噪音。
另外,马达支架16的支承部件18的数量和风扇20的桨叶23的数量也可以相互成为素数的关系。通过像这样构成马达支架16,能够防止全部的支承部件18的负载成为最大负载状态(施加了支承部件18的负载的变动量中的最大的负载的状态),并能够进一步抑制从马达支架16 产生的噪音。
另外,马达支架16的截面形状采用沿气流方向钝的形状,采用难以诱发气流的剥离的形状,能够进一步抑制从马达支架16产生的噪音。而且,通过将软毛材料设置在马达支架16的表面,能够抑制马达支架 16的表面的压力变动,并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的发生。
另外,获得本实施方式2所示的噪音抑制效果(抑制从马达支架16 产生的噪音的效果)时,风扇马达30向固定部件17的安装构造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如图13所示地将风扇马达30向固定部件17安装即可。
图13~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风扇马达向马达支架的固定部件安装的例子的立体图。
例如如图13所示,在固定部件17上设置有沿纵向贯穿的通孔17a,通过插入该通孔17a的螺钉固定风扇马达30,由此,也可以固定风扇马达30。通过螺钉固定风扇马达30时,如图14所示,也可以将风扇马达 30插入固定部件17,并将通孔17a形成在固定部件17的侧面部,通过螺钉固定风扇马达30。
另外,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由分割了环部件的两个固定部件 17b构成固定部件。而且,也可以利用这些固定部件17b夹着风扇马达 30,并通过螺钉将固定部件17b彼此固定,由此,将风扇马达30向固定部件17固定。通过像这样将风扇马达30向固定部件17固定,能够提高在风扇马达30中强度最弱的外壳部分的强度。由于风扇马达30中强度最弱的外壳部分是发出马达噪音的部分,所以通过提高该部分的强度,能够抑制从风扇马达30发出的噪音。
另外,例如,也可以组合图13~图15所示的多个固定构造,将风扇马达30向固定部件17固定。在图16中,通过使用两个图15所示的固定构造,将风扇马达30向固定部件17固定。通过像这样在两点固定风扇马达30,能够获得抑制由振动和旋转不平衡导致的风扇马达30的振摆回转的效果。
另外,在图13至图16所示的固定部件17上设置有防振部件,减弱振动向壳体1的传递当然是好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具有将风扇马达30连接在毂21上的风扇20的室内机100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具有将风扇马达30连接在桨叶23和框体26之间的风扇20的室内机100。该情况下,将能够自由旋转地安装在毂21上的支承构造35(参照后述的图17)固定在马达支架16的固定部件上即可。
另外,也可以一体地形成马达支架16和过滤器10,使马达支架16 作为过滤器10的加强部件发挥功能。由于不需要以往的设置在过滤器上的加强部件,所以能够降低与该加强部件相应的成本。
实施方式3
将风扇20向壳体1安装的马达支架16也可以如下地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2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另外,图 18是表示该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此外,图18是透过壳体1地表示的图。另外,图17及图18示出了具有在桨叶23和框体26之间设有风扇马达30的风扇20的室内机100。
本实施方式3的马达支架16由沿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固定部件17构成。该固定部件17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固定于壳体1。而且,在该固定部件17上固定有3个风扇20各自的支承构造35(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风扇20的毂21的结构)。另外,固定部件17设置在热交换器50的拐点部(热交换器50的配置梯度产生拐点的位置。也就是说,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连接位置)的上方。
此外,本实施方式3的马达支架16成为不具有支承部件18的结构,但当然也可以通过支承部件18将固定部件17固定于壳体1。
如图17及图18所示,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 作为拐点设置的情况下,在该拐点部产生间隙。由于通过该间隙的气流成为不进行热交换(热交换轻微的)气流,所以同一风量时的空调能力降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3中,由于在拐点部的上方设置马达支架16 (更详细来说是固定部件17),所以不会产生通过拐点部的间隙的气流,能够防止同一风量时的空调能力降低。另外,以不具有支承部件18的方式构成马达支架16的情况下,在风扇20的吹出口附近不存在支承部件18,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马达支架16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4
另外,将风扇20向壳体1安装的马达支架16也可以如下所述地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 2或实施方式3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4的马达支架16的支承部件18构成为,从侧面观察时,支承部件18和风扇20的桨叶23的后缘之间的距离随着趋向桨叶23的前端部(叶轮25的外周部)而变大。
风扇20产生的气流越靠桨叶23的前端部(叶轮25的外周部)越大。也就是说,在支承部件18和桨叶23的后缘的距离在桨叶23的根部分和前端部相同的情况下,马达支架16的负载的变动量随着趋向桨叶23的前端部(叶轮25的外周部)而变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4中,由于支承部件18和风扇20的桨叶23的后缘的距离随着趋向桨叶23的前端部(叶轮25的外周部)而变大,所以能够抑制马达支架16的负载的变动量。因此,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4所示的结构的马达支架16,与支承部件18和桨叶23的后缘的距离在桨叶23的根部分和前端部相同的结构的马达支架16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从马达支架16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5
<风扇和风扇马达>
在本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17中,对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100中设置的风扇20的一例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中设置的风扇20例如也可以如下所述地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风扇的一例的主视图。此外,以下,在表示风扇20的图中,将在风扇20设置在室内机100中的状态下俯视观察室内机100时的风扇20作为风扇20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5的风扇20是在成为旋转中心的毂的外周面设置了多个桨叶的轴流风扇或斜流风扇等。该风扇20具有叶轮25及框体26。
叶轮25具有成为旋转中心的毂21、支承在毂21的外周面上的多个桨叶23(主桨叶)、及设置在桨叶23的外周侧的环状部件22。另外,本实施方式5的叶轮25具有朝向内周侧(毂21侧)被环状部件22支承的多个副桨叶24。这些副桨叶24未被支承在毂21的外周面上。由此,使设置在风扇20上的叶片的片数(桨叶23的片数+副桨叶24的片数) 增加。
在该叶轮25的外周侧,与叶轮25的外周部隔着规定的空隙地设置有框体26。也就是说,叶轮25收容在框体26内。叶轮25的毂21连接于风扇马达30(未图示),通过该风扇马达的驱动力使叶轮25旋转。
这里,说明通过本实施方式5所示的结构使风扇20的桨叶片数增加的效果。图21是用于说明桨叶的设置结构(设置姿势和设置片数等) 和气动性能的关系的说明图。此外,图21(a)是表示轴流风扇或斜流风扇所使用的一般的叶轮的主视图。另外,图21(b)是将图21(a) 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的圆筒截面以平面展开而成的翼列的截面图。
翼列的气动性能与由翼弦长L及相邻的桨叶的间隔t定义的弦节比σ=L/t有关。这里,翼弦长L是连结桨叶303的前缘和后缘的直线的长度。一般来说,可知弦节比σ固定的相似形的翼列获得大致相等的气动性能。也就是说,为了使翼弦长L短的桨叶获得与翼弦长L长的桨叶相等的气动性能,增加桨叶的片数即可。
但是,在以往的结构中使桨叶的片数增加意味着支承在毂301的外周面上的桨叶303的片数增加。对于桨叶壁厚的薄型化来说,在制造上、强度上存在制约和极限,因此,通过增加桨叶303的片数,会堵塞毂301 周边部的风路。因此,在以往的结构中,使桨叶303的片数增加的情况下,毂301周边部的风量降低。
另外,作为不增加桨叶303的片数而缩短翼弦长L的结构,还考虑了变更桨叶303的安装角的结构。但是,变更桨叶303的安装角时,气流和桨叶303的迎角发生变化。因此,风扇的效率高的工作风量变化,会损害与以往风扇的互换性。
另一方面,通过本实施方式5所示的结构,增加风扇20(叶轮25) 的桨叶片数的情况下,不需要使支承在毂21上的桨叶的片数增加。这是因为副桨叶24连接在环状部件22即毂21以外。因此,能够不降低毂21周边部的风量地缩短翼弦长L。另外,桨叶23及副桨叶24也不需要变更迎角。
以上,在像这样构成的风扇20中,能够在维持风扇20的风扇效率的同时,缩短配置有副桨叶24的范围内的桨叶23的翼弦长L。因此,风扇20能够在维持风扇效率的同时,实现薄型化(减小叶轮25的旋转轴方向的尺寸)。
此外,副桨叶24的支承结构不限于图20的结构。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风扇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22所示的风扇20在桨叶23的外周部设置有突片23a。而且,副桨叶24朝向内周侧(毂21侧)被该突片23a支承。也就是说,风扇20 成为将环状部件22分割成多个的结构。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风扇的又一例的主视图。图20 及图22所示的风扇20通过设置在桨叶23上的部件(环状部件22、突片23a)被支承。另一方面,图23所示的风扇20将副桨叶24直接支承在桨叶23上。
也就是说,副桨叶24被支承在毂21以外即可。只要副桨叶24被支承在毂21以外,就能够在维持风扇的风扇效率的同时,缩短配置有副桨叶24的范围内的桨叶23的翼弦长L。因此,风扇20能够在维持风扇效率的同时,实现薄型化(减小叶轮25的旋转轴方向的尺寸)。
实施方式6
如实施方式5所示的那样,在支承副桨叶24的结构中,能够采用各种结构。其中,利用环状部件22支承副桨叶24的结构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6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5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风扇的一例的纵截面图。本实施方式6的风扇20与实施方式5的图20所示的风扇20同样地通过环状部件22支承副桨叶24。也就是说,各桨叶23的外周部通过环状部件 22被连结。换言之,各桨叶23除了毂21以外还通过环状部件22被支承。
支承在毂21上的桨叶23由于叶轮25的旋转而作用有离心力,因此其与毂21的接合部分需要增加强度。因此,产生如下设计制约,即,增厚内周侧(毂21侧)的翼壁厚并增长翼弦长的必要性、以及减小桨叶23的外周侧(框体26侧)的重量的设计制约。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6的风扇20中,通过叶轮25的旋转而作用于桨叶23的离心力还被环状部件22支承。由此,能够提高桨叶23与毂 21的接合部分的翼壁厚或翼弦长等桨叶23的设计自由度。
此外,在图24中,桨叶23和副桨叶24的形状不同,但桨叶23和副桨叶24的形状(更详细来说除了接合位置以外的形状)也可以相同。
实施方式7
例如,实施方式5及实施方式6中说明的副桨叶24还能够如下地支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7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5或实施方式6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风扇的一例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7的风扇20向图20所示的风扇20追加了环状部件23b。环状部件23b以连接各桨叶23的大致中央部的方式设置。而且,副桨叶24除了被设置在桨叶23的外周部上的环状部件22支承以外,还被该环状部件23b支承。
在像这样构成的风扇20中,由于能够在两个位置支承副桨叶24,所以能够抑制副桨叶24的振动,并提高副桨叶24的强度。
此外,副桨叶24的支承结构不限于图25的结构。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风扇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26所示的风扇20向图20所示的风扇20追加了突片23c。突片 23c设置在各桨叶23的大致中央部。而且,副桨叶24除了设置在桨叶 23的外周部上的环状部件22以外,还被该突片23c支承。也就是说,风扇20成为将风扇20的环状部件23b分割成多个的结构。
另外,例如也可以在图22所示的风扇20上设置环状部件23b和突片23c,成为在两个位置支承副桨叶24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可以在图 23所示的风扇20上设置实施方式5所示的环状部件22和突片23a,成为在两个位置支承副桨叶24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可以将图25及图26 所示的风扇20的副桨叶24直接支承在相邻的桨叶23上。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在两个位置以上支承副桨叶24。
也就是说,只要在多个位置支承副桨叶24即可。只要副桨叶24在多个位置被支承,就能够抑制副桨叶24的振动,并提高副桨叶24的强度。
实施方式8
在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7中,桨叶23和副桨叶24的片数相同,将它们交替地配置在旋转方向上。不限于此,桨叶23及副桨叶24例如也可以如下所述地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8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7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风扇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27所示的风扇20相对于三片副桨叶24设置六片桨叶23。而且,沿叶轮25的旋转方向观察时,设置了两片桨叶23之后,再设置一片副桨叶24。这些桨叶23及副桨叶24的相邻的桨叶的间隔(周向间隔)是大致均匀的。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风扇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28所示的风扇20相对于六片副桨叶24设置三片桨叶23。而且,沿叶轮25的旋转方向观察时,设置了一片桨叶23之后,再设置两片副桨叶24。这些桨叶23及副桨叶24的相邻的桨叶的间隔(周向间隔)是大致均匀的。
像这样,副桨叶24的片数为桨叶23的片数的约数或倍数,能够大致均匀地构成桨叶23及副桨叶24的间隔(周向间隔),由此,在各种设计规格的叶轮中,在旋转时都能够保持动平衡,能够获得能够进行稳定的工作的叶轮。
实施方式9
在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8中,将外部驱动的风扇马达30连接在毂 21上,使叶轮25旋转。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如下地构成的风扇马达30使叶轮25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9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8相同,关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实施方式6所示的风扇20采用了本实施方式9的风扇马达30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风扇的一例的纵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9的风扇20在以下方面与实施方式6所示的风扇20不同。首先,本实施方式9的风扇20没有设置实施方式6的设置在风扇 20上的外部驱动的风扇马达30(与毂21连接的马达)。而且,替换外部驱动的风扇马达30,设置后述的具有转子31和定子40的风扇马达 30。
更详细来说,转子31设置在叶轮25的外周部。由于在本实施方式 9的风扇20的外周部设置有环状部件22,所以将转子31设置在环状部件22的外周部。另外,定子40以与转子31相对的方式设置(配置) 于框体26。而且,通过具有这些转子31及定子40的风扇马达30的驱动力,叶轮25旋转。
在像这样构成的风扇20中,不需要用于设置外部驱动的风扇马达的空间。由此,能够使风扇20进一步薄型化。另外,由于能够在直径大的位置构成风扇马达30,所以即使产生同等的磁吸引力(相等的马达消耗电力),大的扭矩的生成也变得容易。由此,能够实现同等成本下的高效率化,或能够以廉价的磁铁或电枢构成同等性能的马达,由此能够获得小型且廉价的风扇2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9中,关于实施方式6的风扇20采用本实施方式9的风扇马达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当然,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 7及实施方式8的风扇20也可以采用本实施方式9的风扇马达30。
实施方式10
在向风扇20设置了环状部件22等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10那样地构成风扇2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0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9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风扇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此外,图30(a)是风扇的主视图,图30(b)是风扇的侧截面图。
图30所示的风扇20在成为旋转中心的毂21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桨叶23的轴流风扇或斜流风扇等。该风扇20具有叶轮25及框体26。
叶轮25具有毂21、设置在毂21的外周面上的多个桨叶23、及设置在桨叶23的外周侧的转子31。例如,转子31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即,在桨叶23的外周侧设置环状部件22等,该环状部件22由磁性体的原材料形成。另外,例如,转子31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即,在桨叶23的外周侧设置环状部件22等,并在该环状部件22的外周侧进行磁铁的粘贴或埋入等。
该叶轮25收容在框体26中。在框体26的与叶轮25的外周侧(更详细来说是转子31的外周侧)相对的面(以下称为内周部)上设置有定子40。也就是说,转子31和定子40相对地配置。通过由这些转子 31及定子40构成的风扇马达30的驱动力,叶轮25旋转。
此外,图30所示的风扇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示的风扇的一例。本实施方式10的风扇也可以是例如以下的风扇。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风扇的另一例的概要结构图。此外,图31(a)是风扇的主视图,图31(b)是表示风扇的桨叶的外周部的立体图。另外,图31(b)所示的箭头是桨叶的旋转方向。
在图31所示的风扇20中,在桨叶23的外周部(外周端)设置有翼梢小翼这样的小翼250。例如,转子31是通过由磁性体的原材料形成该小翼250而构成的。另外,例如,转子31是通过在该小翼250的外周侧进行磁铁的粘贴或埋入等而构成的。
像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10的风扇20为提高风扇效率而设置有凸部251。此外,在表示凸部251的设置例(形成例)的以下的图32~图 34中,以在桨叶23的外周部设置有环状部件22的风扇20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32所示,凸部251也可以设置在成为空气吸入侧的位置。另外,该凸部251如图32(a)所示,也可以设置在叶轮25的外周部(例如环状部件22的外周部)。另外,例如,该凸部251如图32(b)所示,也可以设置在框体26的内周部。
另外,例如如图33所示,凸部251也可以设置在成为空气排出侧的位置。另外,该凸部251如图33(a)所示,也可以设置在叶轮25 的外周部(例如环状部件22的外周部)。另外,例如,该凸部251如图33(b)所示,也可以设置在框体26的内周部。
另外,图32及图33所示的凸部251也可以设置在叶轮25的外周部(例如环状部件22的外周部)和框体26的内周部的双方。也就是说,设置在双方上的凸部251也可以相互相对地设置。
另外,例如如图34所示,凸部251也可以设置在空气吸入侧及空气排出侧的双方。另外,该凸部251如图34(a)所示地也可以设置在叶轮25的外周部(例如环状部件22的外周部)。另外,例如,该凸部 251如图34(b)所示,也可以设置在框体26的内周部。
另外,图34所示的凸部251也可以设置在叶轮25的外周部(例如环状部件22的外周部)和框体26的内周部的双方。例如,也可以将空气吸入侧的凸部251设置在叶轮25的外周部(例如环状部件22的外周部),并将空气排出侧的凸部251设置在叶轮25的外周部。当然也可以使这些形成位置相反。
以上,在像这样构成的风扇20中,通过设置凸部251,能够使叶轮 25和框体26之间的最短的部分的距离比转子31和定子40之间的距离短。由此,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要提高马达的效率的情况下,优选使转子和定子之间的距离变短 (优选形成在转子和定子之间的间隙小)。但是,在叶轮的外周部具有转子、且在框体侧具有定子的以往的风扇在缩短了转子和定子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会因转子和定子之间产生的磁力使叶轮振动。另外,通过该振动,产生噪音。为防止这些振动和噪音而增大转子和定子之间的距离时,在桨叶周边部,产生成为风扇效率降低的原因的气流。
图35是表示在桨叶周边部产生的成为风扇效率的降低原因的气流的一例的说明图。此外,图35(a)及图35(b)所示的实线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另外,图35(b)所示的空白的箭头表示桨叶303的旋转方向。
例如,在形成在毂301上的桨叶303的外周部设置有环状部件302 及转子305的以往的风扇马达的情况下,增大转子305和定子309之间的距离时,产生图35(a)所示的再循环气流252,风扇效率降低。更详细来说,在转子305和定子309之间,从成为高压的空气排出侧到成为低压的空气吸入侧有空气流动。而且,该空气再次被排出。由此,产生在环状部件302及转子305的周围循环的再循环气流252,风扇效率降低。
另外,例如,在桨叶303的外周部形成有小翼的以往的风扇、或在桨叶303的外周部没有设置环状部件和小翼等的以往的风扇的情况下,增大转子和定子之间的距离时,产生图35(b)所示的漏气流253,风扇效率降低。更详细来说,从成为高压的空气排出侧到成为低压的空气吸入侧,在桨叶303的外周端侧产生漏气流253,风扇效率降低。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10的风扇20中,通过设置凸部251,叶轮25 和框体26之间的最短的部分的距离比转子31和定子40之间的距离短。由此,转子31和定子40之间的距离能够成为能够抑制叶轮25的振动和因该振动引起的噪音的距离。另外,通过缩短叶轮25和框体26之间的距离,能够抑制再循环气流252和漏气流253。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10的风扇20与成为马达的设计事项的转子31和定子40之间的距离相独立,能够提高风扇效率。
另外,通过在叶轮25的外周部(例如环状部件22的外周部)和框体26的内周部的双方设置凸部251,能够提高叶轮25和框体26之间的密封性能,能够进一步提高风扇20的风扇效率。
此外,图32~图34所示的凸部251的前端部也可以如图36所示地采用迷宫构造。图36将前端部成为迷宫构造的凸部作为凸部254示出。另外,图36示出了凸部254设置在叶轮25的空气排出侧的例子。另外,上述凸部251或凸部254也可以连续地设置在叶轮25的外周部或框体 26的内周部,也可以隔开规定间隔断续地设置。
实施方式11
在本实施方式11所示的构造中,也与实施方式10同样地能够使叶轮25和框体26之间的最短的部分的距离比转子31和定子40之间的距离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1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0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11的风扇20中,例如,在桨叶23的外周部形成有环状部件22和小翼250,在它们的外周部设置有转子31。也就是说,风扇2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0的风扇20和风扇20的基本结构相同。在本实施方式11的风扇20中,替换实施方式10所示的凸部251和凸部254,在转子31的外周部及定子40的内周部的至少一方设置有例如树脂等的绝缘层257。
该绝缘层257例如如下所述地设置。此外,表示绝缘层257的设置例(形成例)的以下的图37~图39以在桨叶23的外周部设有环状部件 22的风扇20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37所示,绝缘层257也可以设置在转子31的外周部。另外,例如如图38所示,绝缘层257也可以设置在定子40的内周部。另外,例如如图39所示,绝缘层257也可以设置在转子31的外周部和定子40的内周部双方。
以上,在像这样构成的风扇20中,与实施方式10同样地,能够使叶轮25和框体26之间的最短的部分的距离比转子31和定子40之间的距离短。由此,与实施方式10同样地,能够与成为马达的设计事项的转子31和定子40之间的距离相独立,提高风扇效率。
另外,在像这样构成的风扇20中,不用在叶轮25和框体26的间隙设置凹凸,就能够使叶轮25和框体26之间的最短的部分的距离比转子31和定子40之间的距离短。由此,制造时的组装性提高,能够抑制灰尘等的堆积。尤其是,通过将绝缘层257设置在定子40的内周部,能够利用绝缘层257及框体26覆盖卷绕在定子40上的线圈。通过覆盖凹凸的复杂的线圈,能够进一步抑制灰尘等的堆积。
实施方式12
设置在叶轮25的外周部上的凸部也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2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0或实施方式11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风扇的一例的关键部位放大图 (纵截面图)。另外,图40所示的实线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12的风扇20中,在叶轮25的外周部的吸气侧设置有吸气侧导向件255。该吸气侧导向件255是设置于叶轮25的外周部的凸部的一例,例如与环状部件22一体地形成。
吸气侧导向件255的前端部成为比框体26的内周部向外周侧突出地设置的形状。另外,吸气侧导向件255成为朝向空气流上游侧扩径的形状。也就是说,叶轮25和框体26之间的最接近的距离成为叶轮25 的旋转轴方向的距离。更详细来说,吸气侧导向件255的前端部和框体 26之间的距离成为叶轮25和框体26之间的最接近的距离。
此外,在图40中,在与吸气侧导向件255的前端部相对的范围的框体26上,形成有阶梯部。
以上,在像这样构成的风扇20中,与实施方式10及实施方式11 同样地,能够使叶轮25和框体26之间的最短的部分的距离比转子31 和定子40之间的距离短。由此,与实施方式10及实施方式11同样地,能够与成为马达的设计事项的转子31和定子40之间的距离相独立,提高风扇效率。
另外,在像这样构成的风扇20中,通过朝向空气流上游侧扩径的吸气侧导向件255的形状,向叶轮25被引导的气流变得平滑。由此,风扇20的风扇效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叶轮25和框体26之间的最接近的距离是叶轮25的旋转轴方向的距离,在吸气侧导向件255的前端部采用迷宫构造的情况下,风扇20的组装变得容易。通常,将叶轮25安装于框体26的情况下,沿着叶轮25的旋转轴方向将叶轮25插入框体26的内侧。这是因为,此时,若采用本实施方式12那样的结构,则沿着叶轮25的旋转轴方向将叶轮25插入框体26的内侧时,能够卡合构成迷宫构造的吸气侧导向件 255前端部的凹凸和框体26侧的凹凸。
实施方式13
设置在叶轮25的外周部上的凸部也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3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0~实施方式12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4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风扇的一例的关键部位放大图 (纵截面图)。另外,图41所示的实线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13的风扇20中,在叶轮25的外周部的排出侧设置有排出侧导向件256。该排出侧导向件256是设置在叶轮25的外周部上的凸部的一例,例如与环状部件22一体地形成。
排出侧导向件256的前端部成为比框体26的内周部向外周侧突出设置的形状。另外,排出侧导向件256成为朝向空气流下游侧扩径的形状。也就是说,叶轮25和框体26之间的最接近的距离成为叶轮25的旋转轴方向的距离。更详细来说,排出侧导向件256的前端部和框体26 之间的距离成为叶轮25和框体26之间的最接近的距离。
此外,在图41中,在与排出侧导向件256的前端部相对的范围的框体26上,形成有阶梯部。
以上,在像这样构成的风扇20中,与实施方式10~实施方式12 同样地,能够使叶轮25和框体26之间的最短的部分的距离比转子31 和定子40之间的距离短。由此,与实施方式10~实施方式12同样地,能够与成为马达的设计事项的转子31和定子40之间的距离相独立,提高风扇效率。
另外,在像这样构成的风扇20中,通过朝向空气流下游侧扩径的排出侧导向件256的形状,从叶轮25排出的空气在沿径向扩展的同时减速,并恢复静压。由此,风扇20的风扇效率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叶轮25的外周部的吸气侧设置有实施方式12的吸气侧导向件255时,风扇20的风扇效率进一步提高。另外,叶轮25和框体26 之间的最接近的距离是叶轮25的旋转轴方向的距离,所以,在排出侧导向件256的前端部采用迷宫构造的情况下,风扇20的组装变得容易。通常,将叶轮25安装于框体26的情况下,沿着叶轮25的旋转轴方向将叶轮25插入框体26的内侧。这是因为,此时,若采用本实施方式13 这样的结构,则沿着叶轮25的旋转轴方向将叶轮25插入框体26的内侧时,能够卡合构成迷宫构造的排出侧导向件256前端部的凹凸和框体 26侧的凹凸。
实施方式14
通过使风扇20的框体26作为消音机构发挥功能,也能够降低从风扇20产生的噪音。另外,通过使风扇20的框体26作为消音机构发挥功能,也能够降低从马达支架产生的噪音。因此,通过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所示的马达支架的构造组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室内机的消音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4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3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4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风扇的纵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14的风扇20的框体26被分成上部框体26a和下部框体26b。上部框体26a由框体26的上表面部、喇叭口5的上部5a及喇叭口5的中央部5b构成。另外,下部框体26b由框体26的外周部、框体26的底面部及喇叭口5的下部5c构成。在组合上部框体26a及下部框体26b的状态下,框体26的内部成为中空构造。另外,在组合上部框体26a及下部框体26b的状态下,在喇叭口5的中央部5b和下部5c 之间,形成有成为长度l的间隙。该间隙与框体26的内部连通,例如,沿喇叭口5的周向形成。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14中,成为长度l 的间隙成为狭缝形状。
风扇20的叶轮25旋转时,以“桨叶23的片数和叶轮25的转速之积”的整数倍的频率产生具有峰值的刺耳的嗡嗡声(噪音)。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4的风扇20中,框体26采用中空构造,作为亥姆霍兹消音器发挥功能,由此能够降低风扇20的噪音(叶轮25的旋转音)。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对于用下式2的f表示的频率的声音进行消音。
f=(a/2π)·(A/l·V)1/2…2
此外,f:噪音的频率、a:音速,A:间隙的面积(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14中,间隙的长度l×喇叭口5的中央部5b的圆周长度)、 l:间隙的长度、V:框体26内的空间的体积。
此外,通过将框体26的内部空间(中空空间)如图43所示地分割,能够对更多频率的噪音进行消音。
图4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风扇的另一例的正截面图。
如图43所示,风扇20的框体26内部通过肋26c被分成多个空间 (在图43中是4个空间)。通过使这些空间的体积(上述式2的V) 不同,能够同时对更多频率的噪音进行消音。通过调整与图43所示的各空间连通的间隙的长度l,还能够调整消音的频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4中,与框体26连通的间隙(长度l的间隙) 形成在喇叭口5的中央部5b和下部5c之间,但形成该间隙(长度l的间隙)的位置是任意的。例如,与框体26连通的间隙(长度l的间隙) 也可以形成在喇叭口5的上部5a和中央部5b之间。另外,例如,也可以分割喇叭口5的中央部5b,在这些分割的中央部5b之间形成向框体 26连通的间隙(长度l的间隙)。另外,例如,也可以在喇叭口5的上部5a和中央部5b之间及喇叭口5的中央部5b和下部5c之间等形成多个间隙。
另外,为使风扇20的框体26作为亥姆霍兹消音器发挥功能,只要与框体26内连通的连通路即可,所以也可以例如如图44所示地构成风扇20。
图4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风扇的又一例的纵截面图。
在图44所示的风扇20中,代替与框体26连通的长度l的间隙,使与框体26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多个通孔5d形成在喇叭口5的中央部5b。像这样构成风扇20,也能够使风扇20的框体26作为亥姆霍兹消音器发挥功能。另外,通过由多个通孔形成向框体26内连通的连通路,能够降低由风扇20产生的压力变动,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从风扇20产生的噪音。此外,代替形成多个通孔5d,也可以由多孔质材料形成喇叭口5。
另外,在框体26内配置有多个叶轮25的风扇20的情况下,如图45所示,也可以利用肋26c分割框体26内的空间。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增大形成在框体26内的空间的体积,并且能够对低频率区域的噪音进行消音。
实施方式15
使风扇20的框体26作为亥姆霍兹消音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通过如本实施方式15这样构成风扇20,能够提高风扇20的送风性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5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4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4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的风扇的纵截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15的风扇20中,喇叭口5的至少一部分与叶轮25 的桨叶23一体地形成。此外,与叶轮25的桨叶23一体地形成的喇叭口5的部分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如图46(a)所示,喇叭口5的中央部5b和叶轮25的桨叶23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另外,例如,如图46(b) 所示,喇叭口5的上部5a、中央部5b和叶轮25的桨叶23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另外,例如,如图46(c)所示,喇叭口5的中央部5b、下部 5c和叶轮25的桨叶23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另外,例如,如图46(d) 所示,喇叭口5整体(上部5a、中央部5b及下部5c)和叶轮25的桨叶23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通过像这样构成风扇20,能够防止在叶轮25的桨叶23和喇叭口5 之间的间隙产生的漏气流(从翼压力面侧向翼负压面侧的气流)等。因此,能够保持风扇20的吸入口侧和吹出口侧的压力差,并能够实现送风性能的提高。另外,通过防止漏气流等,还能够减少从风扇20产生的噪音,因此,除了通过使风扇20的框体26作为亥姆霍兹消音器发挥功能而得到的消音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消音效果。
实施方式16
使风扇20的框体26作为亥姆霍兹消音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还能够如下所述地有效利用框体26内的空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6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4或实施方式15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4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的风扇的纵截面图。
如图4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6的风扇20中,在框体26内的空间中设置有电路基板30a及消音机构的噪音检测传声器161。电路基板30a 是例如安装了用于控制风扇马达30等的电路等的电路基板。
通过像这样构成风扇20,室内机100内部的空间效率提高,能够实现室内机的小型化和风路损失的减少,并实现电力效率的提高。
此外,在不使框体26作为亥姆霍兹消音器发挥功能也可以的情况下,不需要特别地设置与框体26内的空间连通的连通路。噪音检测传声器161检测经由框体26传递的风扇20的噪音,由此,能够利用实施方式1所示的有源的消音方法减少风扇20产生的噪音。该情况下,框体26当然可以作为有源的消音机构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另外,设置在框体26内的空间中的装置不限于电路基板30a和噪音检测传声器161,还可以设置例如温度测定用的传感器等。
实施方式17
另外,使风扇20的框体26作为亥姆霍兹消音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通过如下所述地构成风扇20,能够实现在宽带域产生的噪音的减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7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4~实施方式16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4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7的风扇的纵截面图。
如图4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7的风扇20中,在框体26内的空间中设置有吸音材料260。吸音材料260例如由聚氨酯、多孔质的树脂或多孔质的铝等形成。
通过像这样构成风扇20,由风扇20产生的压力变动被吸音材料260 吸收。因此,除了通过使风扇20的框体26作为亥姆霍兹消音器发挥功能而得到的消音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通过吸音材料260降低在宽带域产生的噪音的消音效果。
实施方式18
通过将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17所示的风扇20设置于实施方式1 所示的室内机100,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图4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8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该图49 示出了将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17中的任意一个所示的风扇20用于室内机100的例子。另外,图49将图的左侧作为室内机100的前面侧表示。
在像这样构成的室内机100中,使用了能够实现小型化(薄型化) 及低成本化的风扇20。因此,本实施方式18的室内机100能够实现小型化(薄型化)。另外,能够使室内机100低成本化。另外,在像这样构成的室内机100中,使用了在维持风扇效率的同时实现小型化(薄型化)的风扇20。因此,以相同尺寸制造室内机的情况下,与以往的室内机相比,能够得到风量更大的室内机。
实施方式19
<风扇独立控制>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室内机100具有多个风扇20。通过独立地控制这些各风扇20,能够提高室内机100的风向控制性等。在本实施方式 19中,对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这里,在本实施方式19中,以3个风扇20沿壳体1的左右方向(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的室内机100为例进行说明。另外,为便于说明,需要区别地说明各风扇20的情况下,从壳体1的左侧按顺序称为风扇20A、风扇20B及风扇20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9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8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此外,并列设置在室内机100中的风扇的数量为3个以外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 19所示的发明当然也成立。
图5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9的室内机的吹出口的风速分布的一例的说明图。该图50示出了室内机100的主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19的室内机100中,沿壳体1的左右方向(长度方向)设置有3个风扇20。这些风扇20的风量从图50的左侧的风扇20 按顺序变大时,室内机100的吹出口3处的风速分布如图50的箭头所示。也就是说,风扇20A~风扇20C的风量为风扇20A<风扇20B<风扇20C时,室内机100的吹出口3处的风速分布如图50的箭头所示。此外,图50所示的箭头的方向表示气流的方向,图50的箭头的大小表示风速的大小。也就是说,图50的箭头的长度越长则风速越快(换言之,风量越多)。
另外,图5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9的室内机的吹出口的风速分布的另一例的说明图。该图51示出了室内机100的主视图。
各风扇20的风量从图50的右侧的风扇20开始按顺序变大时,室内机100的吹出口3处的风速分布如图51的箭头所示。也就是说,风扇20A~风扇20C的风量为风扇20A>风扇20B>风扇20C时,室内机 100的吹出口3处的风速分布如图51的箭头所示。此外,图51所示的箭头的方向表示气流的方向,图51的箭头的大小表示风速的大小。也就是说,图51的箭头的长度越长则风速越快(换言之,风量越多)。
图5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9的室内机的吹出口附近的关键部位放大图(正截面图)。该图52示出了将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控制成图52的右侧方向的情况下的左右叶片80。
如图52所示,在左右叶片80被弯曲了的气流在吹出口3的附近与壳体1的侧壁部碰撞,导致通风损失。这样的情况下,如图51所示,以使吹出口3的右侧端部的风速变小的方式产生各风扇20的风量即可 (参照图51)。吹出口3的全部风量设定成与以往的室内机(仅设置一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分别控制多个风扇的风量的室内机)相同的风量的情况下,通过像这样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能够减少气流碰撞壳体1的侧壁部导致的通风损失。
此外,发明人调查了吹出口3的风速分布(每个风扇20的风量差) 对热交换性能的影响,可知,若相邻的风扇20的风量差为约20%以下,则对热交换性能的影响小。另外,若相邻的风扇20的风量差为约10%以下,则对热交换性能的影响更小。因此,按每个风扇20独立地控制风量的情况下,相邻的风扇20的风量差优选为约20%以下。另外,按每个风扇20独立地控制风量的情况下,相邻的风扇20的风量差更优选为约10%以下。
另外,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的效果不限于上述通风损失减小效果。例如,存在要集中地进行空气调节的场所的情况下(进行定点空调的情况),以到达该场所的气流变大的方式,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 的风量即可。另外,例如,在存在要避免空调气流碰撞的场所的情况下 (进行风障柔和空调的情况),以到达该场所的气流变小的方式(或气流不到达该场所)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9中,设置多个相同形状(相同规格)的风扇20,通过变更各风扇20的转速,来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该情况下,使“风扇20的桨叶23的片数和风扇20的叶轮25的转速之积”在各个风扇20具有10Hz左右的差异即可。像这样,还能够期待抑制从各风扇20产生的嗡嗡声(因桨叶通过频率噪音(BPF)的干涉而产生的嗡嗡声)的效果。
实施方式20
另外,也可以如下所述地独立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0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9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5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0的室内机中使各风扇20的风量相同的情况下的吹出口的风速分布的说明图。该图53示出了室内机 100的主视图。另外,图53所示的箭头的方向表示气流的方向,图53 的箭头的大小表示风速的大小。也就是说,图53的箭头的长度越长则风速越快(换言之,风量越多)。
如图53所示,可知在各风扇20产生的风量相同的情况下,在吹出口3的两端部附近,风速降低。这是因为,由构成风路的壳体1的侧壁等产生的气流摩擦使风速减小。因此,室内机100以低风量(低能力) 模式运转的情况下,在该速度降低区域(吹出口3的两端部附近)有时发生逆流。该逆流有时产生呼吸音这样的异响。另外,在制冷运转时,该逆流导致由暖气和冷气的混合而产生结露等不良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0的室内机100中,在室内机100以低风量 (低能力)模式运转的情况下,如图54所示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
图5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0的室内机以低风量模式运转的情况下的吹出口的风速分布的一例的说明图。
以低风量(低能力)模式运转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20的室内机100中,以吹出口3的两端部附近的风速变大的方式,使配置在两端部的风扇20A及风扇20C的风量比配置在中央部的风扇20B的风量大。将低风量(低能力)模式下的吹出口3的全部风量设定成与以往的室内机(仅设有一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分别控制多个风扇的风量的室内机) 相同风量的情况下,通过像这样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能够解决在低风量(低能力)模式下产生的上述问题。
此外,发明人调查了吹出口3的风速分布(每个风扇20的风量差) 对热交换性能的影响,可知,若相邻的风扇20的风量差为约20%以下,则对热交换性能的影响小。另外,若相邻的风扇20的风量差为约10%以下,则对热交换性能的影响更小。因此,独立地按每个风扇20控制风量的情况下,相邻的风扇20的风量差优选为约20%以下。另外,独立地按每个风扇20控制风量的情况下,相邻的风扇20的风量差更优选为约10%以下。
另外,与实施方式19同样地,例如,存在要集中地进行空气调节的场所的情况下(进行定点空调的情况),也可以以到达该场所的气流变大的方式,进一步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另外,例如,存在要避免空调气流碰撞的场所的情况下(进行风障柔和空调的情况),也可以以到达该场所的气流变小的方式(或气流不到达该场所)进一步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
另外,将上述消音机构或后述的消音机构(例如,吸音材料的使用、作为亥姆霍兹消音器发挥功能的风扇20的框体26、有源的消音机构) 设置于室内机100的情况下,通过将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的结构与这些消音机构组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消音效果。例如将有源的消音机构设置于室内机100的情况下,优选设置与音源的数量(风扇20的数量)相应的消音机构。但是,因室内机100的尺寸上的限制或成本上的限制,存在不能设置与音源的数量(风扇20的数量)相应的消音机构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通过组合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的结构,也能够获得充分的消音效果。
图5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0的室内机中的同一风量时的中央部风扇的风量减少率和噪音减小效果的关系的特性图。该图55示出了使吹出口3的全部风量相同、并使配置在中央部的风扇20B的风量减少时的噪音减少量。另外,图55所示的-1dB、-2dB、-3dB、-4dB、-5dB 是对于与该消音检测装置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消音效果。为得到图55的结果所使用的消音机构的噪音检测传声器161及控制扬声器以不对风路内的气流带来影响的方式设置在配置于壳体1的左右两侧面部的机箱(收纳控制基板等的箱,未图示)内。因此,图55所示的-1dB、-2dB、-3dB、-4dB、-5dB表示对于风扇20A及风扇20C放出的噪音的消音效果。
例如,将消音效果-5dB的消音机构设置在室内机100中的情况下,配置在两端部附近的风扇20A及风扇20B发出的噪音分别减少5dB。另一方面,对于从配置在中央部的风扇20B发出的噪音没有消音机构的效果,因此,在室内机100整体中,得到合计2.7dB的消音效果。此时,如本实施方式20所示的那样,要使中央部的风扇20B的风量减少约15%时,为获得同一风量,配置在两端部附近的风扇20A及风扇20B分别增大7.5%风量。像这样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时,配置在两端部附近的风扇20A及风扇20B发出的噪音增大1.9dB,从配置在中央部的风扇20B发出的噪音减少2dB。其结果,在室内机100整体中,获得合计3.5dB的消音效果,与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之前相比,消音效果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0中,设置多个同一形状(同一规格)的风扇20,通过改变各风扇20的转速,来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该情况下,“风扇20的桨叶23的片数和风扇20的叶轮25的转速之积”在各个风扇20中具有10HZ左右的差异即可。像这样,还能够期待抑制从各风扇20产生的嗡嗡声(因桨叶通过频率噪音(BPF)的干涉产生的嗡嗡声)的效果。
实施方式21
另外,也可以如下所述地独立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1中,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9或实施方式 20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5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1的室内机的吹出口的风速分布的一例的说明图。该图56示出了室内机100的主视图。另外,图56所示的箭头的方向表示气流的方向,图56的箭头的大小表示风速的大小。也就是说,图56的箭头的长度越长,表示风速越快(换言之,风量越多)。
在本实施方式21的室内机100中,以吹出口3的中央部的风速比两端部附近的风速大的方式,使配置在中央部的风扇20B的风量比配置在两端部的风扇20A及风扇20C的风量大。
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在与室内的低速或停止空气接触的位置,逐渐丧失动能,最后,气流中央部的速度减小。因此,通过使从吹出口3 吹出的气流如本实施方式21那样,能够使产生同一风量时的气流中央部的流速比以往的室内机(仅设置一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能分别控制多个风扇的各自的风量的室内机)大,并能够提高气流到达性。
此外,发明人调查了吹出口3的风速分布(每个风扇20的风量差) 对热交换性能的影响,可知,若相邻的风扇20的风量差为约20%以下,则对热交换性能的影响小。另外,若相邻的风扇20的风量差为约10%以下,则对热交换性能的影响更小。因此,按每个风扇20独立地控制风量的情况下,相邻的风扇20的风量差优选为约20%以下。另外,按每个风扇20独立地控制风量的情况下,相邻的风扇20的风量差优选为约10%以下。
另外,与实施方式19同样地,例如,存在要集中地进行空气调节的场所的情况下(进行点空调的情况),也可以以到达该场所的气流变大的方式,进一步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另外,例如,存在要避免空调气流碰撞的场所的情况下(进行风障柔和空调的情况),也可以以到达该场所的气流变小的方式(或气流不到达该场所)进一步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1中,设置多个同一形状(同一规格)的风扇20,通过改变各风扇20的转速,来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该情况下,“风扇20的桨叶23的片数和风扇20的叶轮25的转速之积”在各个风扇20中存在10HZ左右的差异即可。像这样,还能够期待抑制从各风扇20产生的嗡嗡声(因桨叶通过频率噪音(BPF)的干涉产生的嗡嗡声)的效果。
实施方式22
在实施方式19~实施方式21中,设置多个同一形状(同一规格) 的风扇20,通过改变各风扇20的转速,来独立地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不限于此,即使使用送风能力不同的风扇20(例如风扇直径、毂比、翼的安装角等不同的风扇20),也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9~实施方式21 相同的效果。通过使用多个送风能力不同的风扇20,还能够获得风扇 20的安装密度提高、更精细地控制室内机100(壳体1)内部的风速分布等实施方式19~实施方式21不能得到的效果。
此外,为了同时实现使相邻的风扇20的风量差为约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而防止热交换性能的降低以及使“风扇20的桨叶23 的片数和风扇20的叶轮25的转速之积”在各个风扇20中存在10HZ左右的差异来防止嗡嗡声,使用桨叶23的片数不同的风扇20是有效的。
实施方式23
<热交换器>
本发明的特征之一是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配置风扇20。由此,与在吹出口设置风扇的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相比,能够抑制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气的涡流的发生或风速分布的发生。因此,热交换器50 的形状不限于实施方式1所示的形状,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3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2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5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3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23的室内机100中,未被分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热交换器50设置在风扇20的下游侧。
若像这样构成,通过了过滤器10的空气流入风扇20。也就是说,流入风扇20的空气与流入以往的室内机的空气(通过了热交换器)相比,气流的乱流少。由此,与以往的室内机相比,通过了风扇20的桨叶23的外周部的空气成为气流的乱流少的空气。因此,本实施方式23 的室内机100与以往的室内机相比,能够抑制噪音。
另外,由于室内机100的风扇20设置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所以与在吹出口设置风扇的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相比,能够抑制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气的涡流的发生或风速分布的发生。另外,由于在吹出口3没有风扇等复杂的构造物,所以因逆流等产生的结露的对应也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24
通过由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构成热交换器50,与实施方式23的室内机100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噪音。此时,不限于实施方式1所示的热交换器50的形状,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4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3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23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5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4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如图58所示,构成热交换器50的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在右侧纵截面上被对称线50a分割。对称线50a用于将该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沿左右方向分割。也就是说,前面侧热交换器51相对于对称线50a配置在前面侧(纸面左侧),背面侧热交换器55相对于对称线50a配置在背面侧(纸面右侧)。而且,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以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间的间隔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变窄的方式,也就是说以在右侧纵截面上热交换器50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V型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内。
也就是说,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以相对于从风扇20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而且,其特征是,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路面积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路面积大。在本实施方式24中,在右侧纵截面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长。由此,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路面积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路面积大。此外,前面侧热交换器 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其他结构(图58中的进深方向的长度等)相同。也就是说,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传热面积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传热面积大。另外,风扇20的旋转轴20a配置在对称线50a的上方。
通过这样地构成,由于风扇20设置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所以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23相同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24的室内机100,在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中分别通过与风路面积相应的量的空气。也就是说,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大。而且,通过该风量差,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由此,在吹出口 3附近,不需要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24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3的室内机100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24的室内机100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所以还能够减少消耗电力。
另外,在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中分别通过与传热面积相应的量的空气。由此,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性能提高。
此外,图58所示的热交换器50通过独立地形成的前面侧热交换器 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构成为大致V型,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可以由一体式的热交换器构成 (参照图67)。另外,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 也可以分别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参照图67)。一体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50a为基准,前面侧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后面侧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就是说,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比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长即可。另外,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 分别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长度。
另外,不需要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全部热交换器在右侧纵截面上倾斜,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在右侧纵截面上垂直地配置也可以(参照图67)。
另外,热交换器50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情况下(例如由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构成的情况),在热交换器50的配置梯度形成拐点的位置(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 的实质连接位置),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中的热交换器50的形状也可以局部或全部为曲线形状(参照图67)。
图67是用于说明热交换器50的结构例的概要图。该图67示出了从右侧纵截面观察的热交换器50。此外,图67所示的热交换器50的整体形状成为大致Λ型,但热交换器的整体形状仅是一例。
如图67(a)所示,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热交换器50。如图 67(b)所示,也可以由一体式的热交换器构成热交换器50。如图67 (c) 所示,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还可以进一步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另外,如图67(c)所示,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也可以垂直地配置。如图67(d)所示,也可以使热交换器50的形状为曲线形状。
实施方式25
另外,热交换器50也可以如下地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5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4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2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5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5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25的室内机100的热交换器50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 24的室内机100不同。
本实施方式25的热交换器50由3个热交换器构成,这些各热交换器相对于从风扇20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不同的倾斜度地配置。而且,热交换器50在右侧纵截面上成为大致N型。这里,相比于对称线50a配置在前面侧的热交换器51a及热交换器51b构成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相比于对称线50a配置在背面侧的热交换器55a及热交换器 55b构成了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25中,热交换器51b及热交换器55b由一体式的热交换器构成。此外,对称线50a 将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沿左右方向分割。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长。也就是说,背面侧热交换器55 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大。这里,关于长度的比较,通过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热交换器组的长度之和与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热交换器组的长度之和,进行长短比较即可。
通过这样地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 的风量大。由此,与实施方式24同样地,通过风量差,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由此,在吹出口3附近不需要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25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3的室内机100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由于室内机100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所以还能够减少消耗电力。
另外,热交换器50的形状在右侧纵截面上成为大致N型,由此,能够大地取得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面积,所以能够使通过它们的风速比实施方式24小。因此,与实施方式24相比,能够减少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中的压力损失,能够实现进一步的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此外,图59所示的热交换器50由独立地形成的3个热交换器构成为大致N型,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构成热交换器50的3个热交换器也可以由一体式的热交换器构成(参照图67)。另外,例如,构成热交换器50的3个热交换器的每一个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 (参照图67)。一体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50a为基准,前面侧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后面侧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就是说,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比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前面侧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长即可。另外,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每一个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多个热交换器的每一个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多个热交换器的每一个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长度。
另外,不需要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全部在右侧纵截面上倾斜,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在右侧纵截面上垂直地配置也可以(参照图67)。
另外,热交换器50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0 的配置梯度拐点的位置,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形状也可以局部或全部为曲线形状(参照图67)。
实施方式26
另外,热交换器50也可以如下地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6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4及实施方式25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24及实施方式25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该例示出了室内机被安装在空调对象区域的壁面上的壁挂式的情况。
图6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6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26的室内机100的热交换器50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 24及实施方式25所示的室内机不同。
实施方式26的热交换器50由4个热交换器构成,这些各热交换器相对于从风扇20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不同的倾斜度地配置。而且,热交换器50在右侧纵截面上成为大致W型。这里,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前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51a及热交换器51b构成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55a及热交换器55b构成了背面侧热交换器55。此外,对称线50a将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沿左右方向分割。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长。也就是说,背面侧热交换器55 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大。这里,关于长度的比较,对于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热交换器组的长度之和与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热交换器组的长度之和,比较长短即可。
通过这样地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 的风量大。由此,与实施方式24及实施方式25同样地,通过风量差,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因此,在吹出口3附近不需要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26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3的室内机100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由于室内机100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所以还能够减少消耗电力。
另外,通过使热交换器50的形状在右侧纵截面上成为大致W型,能够大地取得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面积,能够使分别通过它们的风速比实施方式24及实施方式25小。因此,与实施方式24及实施方式25相比,能够减少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中的压力损失,能够实现进一步的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此外,图60所示的热交换器50由独立地形成的4个热交换器构成为大致W型,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构成热交换器50的4个热交换器也可以由一体式的热交换器构成(参照图67)。另外,例如,构成热交换器50的4个热交换器分别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参照图67)。一体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50a为基准,前面侧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后面侧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就是说,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比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前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长即可。另外,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分别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 55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长度。
另外,不需要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全部在右侧纵截面上倾斜,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在右侧纵截面上垂直地配置也可以(参照图67)。
另外,热交换器50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0 的配置梯度拐点的位置,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接触,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形状也可以局部或全部为曲线形状(参照图67)。
实施方式27
另外,热交换器50也可以如实施方式1那样地如下地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7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26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26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该例示出了室内机为安装在空调对象区域的壁面上的壁挂式的情况。
图6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7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27的室内机100中,热交换器50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26所示的室内机不同。
更详细来说,本实施方式27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4同样地由 2个热交换器(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构成。但是,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24所示的室内机100不同。
也就是说,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相对于从风扇 20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不同的倾斜度地配置。另外,在比对称线 50a靠前面侧的位置配置有前面侧热交换器51,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位置配置有背面侧热交换器55。而且,热交换器50在右侧纵截面上成为大致Λ型。
此外,对称线50a用于将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沿左右方向分割。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长。也就是说,背面侧热交换器55 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大。这里,关于长度的比较,对于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热交换器组的长度之和与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热交换器组的长度之和,比较长短即可。
像这样构成的室内机100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如下所述。
首先,室内空气通过风扇20从形成在壳体1的上部的吸入口2流入室内机100(壳体1)内。此时,通过过滤器10除去空气所含有的灰尘。该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器50(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时,被在热交换器50内导通的制冷剂加热或冷却而成为空调空气。此时,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空气从室内机100的前面侧向背面侧流动。另外,通过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空气从室内机100的背面侧向前面侧流动。
通过了热交换器50(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空调空气从形成在壳体1的下部的吹出口3被吹出到室内机100的外部,即吹出到空调对象区域。
通过这样地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 的风量大。因此,与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26同样地,通过风量差,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因此,不需要在吹出口3附近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27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3的室内机100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由于室内机100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所以还能够减少消耗电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7的室内机100中,从背面侧热交换器55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成为从背面侧向前面侧的流动。因此,本实施方式 27的室内机100更容易使通过了热交换器50之后的空气流弯曲。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27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4的室内机100相比,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气的气流控制更容易。因此,本实施方式27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4的室内机100相比,在吹出口3附近更不需要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实现进一步的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此外,图61所示的热交换器50由独立地形成的前面侧热交换器51 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构成为大致Λ型,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可以由一体式的热交换器构成 (参照图67)。另外,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 也可以分别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参照图67)。一体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50a为基准,前面侧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后面侧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就是说,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比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前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长即可。另外,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分别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长度。
另外,不需要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全部在右侧纵截面上倾斜,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在右侧纵截面上垂直地配置也可以(参照图67)。
另外,热交换器50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0 的配置梯度拐点的位置,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接触,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形状也可以局部或全部为曲线形状(参照图67)。
实施方式28
另外,热交换器50也可以如下地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8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27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27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6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8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28的室内机100的热交换器50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 24~实施方式27所示的室内机不同。
更详细来说,本实施方式28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5同样地由 3个热交换器构成。但是,这3个热交换器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25 所示的室内机100不同。
也就是说,构成热交换器50的3个热交换器分别相对于从风扇20 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不同的倾斜度地配置。而且,热交换器50 在右侧纵截面上成为大致И型。这里,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前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51a及热交换器51b构成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55a及热交换器55b构成了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28中,热交换器51b及热交换器55b由一体式的热交换器构成。此外,对称线50a用于将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沿左右方向分割。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长。也就是说,背面侧热交换器55 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大。这里,关于长度的比较,对于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热交换器组的长度之和与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热交换器组的长度之和,比较长短即可。
通过这样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大。因此,与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27同样地,通过风量差,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因此,在吹出口3附近不需要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28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3的室内机100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由于室内机100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所以还能够减少消耗电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8的室内机100中,从背面侧热交换器55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成为从背面侧向前面侧的流动。因此,本实施方式 28的室内机100更容易使通过了热交换器50之后的空气流弯曲。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28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5的室内机100相比,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气的气流控制变得更容易。因此,本实施方式28 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5的室内机100相比,在吹出口3附近更不需要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实现进一步的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另外,通过使热交换器50的形状在右侧纵截面上成为大致И型,能够大地取得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面积,所以能够使分别通过它们的风速比实施方式27小。因此,与实施方式27 相比,能够减少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中的压力损失,能够实现进一步的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此外,图62所示的热交换器50由独立地形成的3个热交换器构成为大致И型,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构成热交换器50的3个热交换器也可以由一体式的热交换器构成(参照图67)。另外,例如,构成热交换器50的3个热交换器分别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参照图67)。一体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50a为基准,前面侧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后面侧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就是说,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比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前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长即可。另外,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分别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长度。
另外,不需要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全部在右侧纵截面上倾斜,也可以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在右侧纵截面上垂直地配置(参照图67)。
另外,热交换器50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0 的配置梯度拐点的位置,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接触,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形状也可以局部或全部为曲线形状(参照图67)。
实施方式29
另外,热交换器50也可以如下地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9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28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28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6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9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29的室内机100的热交换器50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 24~实施方式28所示的室内机不同。
更详细来说,本实施方式29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6同样地由4个热交换器构成。但是,这4个热交换器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26 所示的室内机100不同。
也就是说,构成热交换器50的4个热交换器分别相对于从风扇20 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不同的倾斜度地配置。而且,热交换器50 在右侧纵截面上成为大致M型。这里,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前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51a及热交换器51b构成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55a及热交换器55b构成了背面侧热交换器55。此外,对称线50a用于将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 50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沿左右方向分割。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长。也就是说,背面侧热交换器55 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大。这里,关于长度的比较,对于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热交换器组的长度之和与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热交换器组的长度之和,比较长短即可。
通过这样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大。因此,与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28同样地,通过风量差,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因此,在吹出口3附近不需要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29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3的室内机100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由于室内机100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所以还能够减少消耗电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9的室内机100中,从背面侧热交换器55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成为从背面侧向前面侧的流动。因此,本实施方式 29的室内机100更容易使通过了热交换器50之后的空气流弯曲。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29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6的室内机100相比,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气的气流控制变得更容易。因此,本实施方式29 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6的室内机100相比,在吹出口3附近不需要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实现进一步的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另外,通过使热交换器50的形状在右侧纵截面上成为大致M型,能够大地取得通过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面积,因此能够使分别通过它们的风速比实施方式27及实施方式28小。因此,与实施方式27及实施方式28相比,能够减少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中的压力损失,能够实现进一步的低消耗电力化、低噪音化。
此外,图63所示的热交换器50由独立地形成的4个热交换器构成为大致M型,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构成热交换器50的4个热交换器也可以由一体式的热交换器构成(参照图67)。另外,例如,构成热交换器50的4个热交换器分别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参照图67)。一体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50a为基准,前面侧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后面侧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就是说,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比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前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长即可。另外,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分别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长度。
另外,不需要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全部在右侧纵截面上倾斜,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在右侧纵截面上垂直地配置也可以(参照图67)。
另外,热交换器50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50 的配置梯度拐点的位置,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形状也可以局部或全部为曲线形状(参照图67)。
实施方式30
另外,热交换器50也可以如下地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0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29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29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6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0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30的室内机100的热交换器50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 24~实施方式29所示的室内机不同。
更详细来说,本实施方式30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27同样地由 2个热交换器(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构成,在右侧纵截面上成为大致Λ型。但是,在本实施方式30中,通过使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压力损失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压力损失不同,而使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不同。
也就是说,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相对于从风扇 20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不同的倾斜度地配置。在比对称线50a 靠前面侧的位置配置有前面侧热交换器51,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位置配置有背面侧热交换器55。而且,热交换器50在右侧纵截面上成为大致Λ型。
另外,在右侧纵截面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和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相同。而且,以背面侧热交换器55 的压力损失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压力损失小的方式,决定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规格。作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使用翅管型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例如,右侧纵截面上的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短边方向长度(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翅片56 的宽度)比右侧纵截面上的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短边方向长度(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翅片56的宽度)小即可。另外,例如,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翅片56的间距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翅片56的间距大即可。另外,例如,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传热管57的直径比前面侧热交换器 51的传热管57的直径小即可。另外,例如,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传热管57的根数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传热管57的根数少即可。
此外,对称线50a用于将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沿左右方向分割。
通过这样构成,由于风扇20设置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所以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23相同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30的室内机100,在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中,分别通过与压力损失相应的量的空气。也就是说,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大。而且,通过该风量差,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空气合流时,该合流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因此,在吹出口3附近不需要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因此,本实施方式30的室内机100不用增长右侧纵截面上的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能够比实施方式23的室内机100进一步抑制噪音。另外,由于室内机100能够减少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所以还能够减少消耗电力。
此外,图64所示的热交换器50由独立地形成的前面侧热交换器51 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构成为大致Λ型,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形状也可以构成为大致V型、大致N型、大致W型、大致И型或大致M型等。另外,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可以由一体式的热交换器构成(参照图67)。另外,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分别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参照图67)。一体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50a为基准,前面侧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后面侧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就是说,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比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前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小即可。另外,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分别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自的压力损失之和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压力损失。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自的压力损失之和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压力损失。
另外,不需要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全部在右侧纵截面上倾斜,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在右侧纵截面上垂直地配置也可以(参照图67)。
另外,热交换器50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情况下(例如由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构成的情况),在热交换器50的配置梯度拐点的位置(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实质的连接位置),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形状也可以局部或全部为曲线形状(参照图67)。
实施方式3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30中,风扇20也可以如下地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1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30 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3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6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1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基于图65 (a)~图65(c),对室内机100中的风扇20的配置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31的室内机100的热交换器50成为与实施方式27的室内机100相同的配置。但是,本实施方式31的室内机100的风扇20 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27的室内机100不同。
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31的室内机100根据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传热面积来决定风扇20的配置位置。
例如,在图65(a)所示的状态(在右侧纵截面上,风扇20的旋转轴20a和对称线50a的位置大致一致的状态)下,存在传热面积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大的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不足的情况。像这样,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不足时,热交换器50(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存在不能发挥所期望的热交换性能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如图65(b)所示,使风扇20的配置位置向背面方向移动即可。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进行与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传热面积相应的风量分配,热交换器50(前面侧热交换器51 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热交换性能提高。
另外,例如,在图65(a)所示的状态下,在背面侧热交换器55 的压力损失大的情况下等,存在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不足的情况。另外,在壳体1内的空间制约下,仅通过由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结构进行的风量调整,存在不能将分别在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后合流的空气调整到所期望的角度的情况。像这样,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不足时,存在在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后合流的空气没有以所期望的角度弯曲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如图65(b)所示,使风扇20的配置位置向背面方向移动即可。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进行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 55的各自的风量的微小控制,能够使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 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后合流的空气以所期望的角度弯曲。因此,能够根据吹出口3的形成位置,将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后合流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整到适宜的方向。
另外,例如,存在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传热面积比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传热面积大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如图65(c)所示,使风扇 20的配置位置向前面方向移动即可。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实现与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传热面积相应的风量分配,热交换器50(前面侧热交换器51 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热交换性能提高。
另外,例如,在图65(a)所示的状态下,存在背面侧热交换器55 的风量增大到必要以上的情况。另外,在壳体1内的空间制约下,仅通过由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结构进行的风量调整,存在不能将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后合流的空气调整到所期望的角度的情况。因此,存在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后合流的空气弯曲到所期望的角度以上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如图65(c)所示,使风扇20的配置位置向前面方向移动即可。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进行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 55的各自的风量的微小控制,并能够使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 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后合流的空气弯曲到所期望的角度。因此,能够根据吹出口3的形成位置,将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后合流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整到适宜的方向。
此外,图65所示的热交换器50由独立地形成的前面侧热交换器51 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构成为大致Λ型,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形状也可以构成为大致V型、大致N型、大致W型、大致И型或大致M型等。另外,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可以由一体式的热交换器构成(参照图67)。另外,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分别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参照图67)。一体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50a为基准,前面侧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后面侧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就是说,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比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前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长即可。另外,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分别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长度。
另外,不需要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全部在右侧纵截面上倾斜,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在右侧纵截面上垂直地配置也可以(参照图67)。
另外,热交换器50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情况下(例如由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构成的情况),在热交换器50的配置梯度拐点的位置(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实质的连接位置),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形状也可以局部或全部为曲线形状(参照图67)。
实施方式3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30中,风扇20也可以如下地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2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31 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24~实施方式3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6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2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32的室内机100的热交换器50成为与实施方式27的室内机100相同的配置。但是,本实施方式31的室内机100的风扇20 的配置方式与实施方式27的室内机100不同。
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32的室内机100根据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传热面积来决定风扇20的倾斜。
例如,存在传热面积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大的背面侧热交换器55 的风量不足的情况。另外,因壳体1内的空间上的限制,存在不能使风扇20沿前后方向移动来进行风量调整的情况。像这样,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不足时,热交换器50(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存在不能发挥所期望的热交换性能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如图 66所示,在右侧纵截面上,使风扇20向背面侧热交换器55侧倾斜即可。
通过像这样构成,在不能使风扇20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与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传热面积相应的风量分配,热交换器50(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热交换性能提高。
另外,例如,在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压力损失大的情况下等,存在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不足的情况。另外,在壳体1内的空间制约下,仅通过由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结构进行的风量调整,存在不能将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后合流的空气调整成所期望的角度的情况。而且,因壳体1 内的空间上的限制,存在不能使风扇20沿前后方向移动来进行风量调整的情况。像这样,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不足时,存在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后合流的空气不能弯曲成所期望的角度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如图66所示,在右侧纵截面上,使风扇20向背面侧热交换器55侧倾斜即可。
通过像这样构成,在不能使风扇20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各自的风量的微小控制,能够使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后合流的空气以所期望的角度弯曲。因此,能够根据吹出口3的形成位置,将在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之后合流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整到适宜的方向。
此外,图66所示的热交换器50由独立地形成的前面侧热交换器51 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构成为大致Λ型,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形状也可以构成为大致V型、大致N型、大致W型、大致И型或大致M型等。另外,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可以由一体式的热交换器构成(参照图67)。另外,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分别也可以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参照图67)。一体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以对称线50a为基准,前面侧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后面侧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也就是说,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背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比配置在比对称线50a靠前面侧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长度长即可。另外,前面侧热交换器51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5分别由多个热交换器的组合构成的情况下,构成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构成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长度之和成为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长度。
另外,不需要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全部在右侧纵截面上倾斜,使构成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在右侧纵截面上垂直地配置也可以(参照图67)。
另外,热交换器50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情况下(例如由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构成的情况),在热交换器50的配置梯度拐点的位置(例如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实质的连接位置),各热交换器不需要完全地接触,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
另外,右侧纵截面上的热交换器50的形状也可以局部或全部为曲线形状(参照图67)。
实施方式33
<ANC>
以下,对于有源的消音方法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3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2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6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3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此外,图 68将图的右侧作为室内机100的前面侧。
本实施方式33记载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的不同点是,在实施方式1记载的室内机100中,使用进行有源的消音的噪音检测传声器161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这两个传声器并通过信号处理装置201进行控制音的生成,但在本实施方式33的室内机100中,将它们置换成一个传声器即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另外,与之相伴,信号处理的方法不同,所以信号处理装置204的内容不同。
在风扇20下侧的壁部,从壁朝向风路的中央地配置有控制扬声器 181,该控制扬声器181输出对噪音进行控制的控制音,而且在其下侧配置有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该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 211检测使从控制扬声器181放出的控制音与从风扇20通过风路传播并从吹出口3发出的噪音干涉之后的声音。控制扬声器181和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安装在风扇20和热交换器50之间。
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的输出信号被输入信号处理装置 204,该信号处理装置204是用于生成对控制扬声器181进行控制的信号(控制音)的控制音生成机构。
图6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3的信号处理装置的结构图。示出了信号处理装置204的结构图。被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从声音信号转换出的电信号通过传声器放大器151被放大,并通过A/D转换器152从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被转换成的数字信号除了被输入 LMS算法159以外,其与向FIR滤波器158的输出信号叠合FIR滤波器160之后的信号之间的差分信号被输入FIR滤波器158和LMS算法 159。然后,差分信号在FIR滤波器158中根据通过LMS算法159算出的抽头系数被实施了卷积运算之后,通过D/A转换器154从数字信号被转换成模拟信号,并通过放大器155被放大,从控制扬声器181作为控制音被放出。
以下,对室内机100的运转音的抑制方法进行说明。从控制扬声器 181输出的控制音与室内机100中的包含风扇20的送风音在内的运转音 (噪音)干涉之后的声音,通过安装在风扇20和热交换器50之间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检测并经由传声器放大器151、A/D转换器152成为数字信号。
为进行与实施方式1所述的运转音的抑制方法等同的抑制方法,向 FIR滤波器158输入要消音的噪音,需要向LMS算法159如式1那样地输入成为输入信号的要消音的噪音和成为误差信号的控制音干涉之后的声音。但是,由于在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中只能检测使控制音干涉之后的声音,所以需要从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检测到的声音生成要消音的噪音。
图70示出了噪音和控制音干涉之后的声音的波形(图70中的a)、控制音的波形(图70中的b)、噪音的波形(图70中的c)。从声音重合的原理得出b+c=a,所以为从a得到c,能够通过取得a和b的差值得到c。也就是说,能够从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检测出的干涉后的声音和控制音的差值生成要消音的噪音。
图71是表示从FIR滤波器158输出的控制信号成为控制音并从控制扬声器181被输出之后,被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检测,再被输入信号处理装置204的路径的图。从D/A转换器154、放大器155、控制扬声器181到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的路径,经由了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传声器放大器151、A/D转换器152。
设该路径所具有的传递特性为H时,图69的FIR滤波器160推定出该传递特性H。通过对FIR滤波器158的输出信号卷积FIR滤波器 160,能够将控制音作为通过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检测出的信号b进行推定,通过取得与被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检测出的干涉之后的声音a之间的差值,生成要消音的噪音c。
像这样生成的要消音的噪音c作为输入信号被供给到LMS算法159 及FIR滤波器158。通过了在LMS算法159中更新了抽头系数的FIR 滤波器158的数字信号被D/A转换器154转换成模拟信号,并被放大器 155放大,从安装在风扇20和热交换器50之间的控制扬声器181作为控制音被放出到室内机100内的风路。
另一方面,安装在控制扬声器181的下侧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检测到从控制扬声器181放出的控制音与从风扇20通过风路传播并从吹出口3发出的噪音干涉之后的声音。将被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检测出的声音输入上述LMS算法159的误差信号,因此,以使该干涉后的声音接近零的方式更新FIR滤波器158的抽头系数。其结果,能够利用通过了FIR滤波器158的控制音抑制吹出口3附近的噪音。
像这样,在采用了有源的消音方法的室内机100中,通过将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和控制扬声器181配置在风扇20和热交换器 50之间,而不将有源的消音的必需部件安装在发生结露的区域B,所以,能够防止水滴向控制扬声器181、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的附着,并能够防止消音性能的劣化、扬声器和传声器的故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3中,将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配置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但也可以如图72所示地配置在室内机100 的下端的、不与从吹出口3放出的风接触的位置(避开风流的位置)。另外,作为噪音和通过控制音抵消了噪音之后的消音效果的检测机构,以传声器为例进行了列举,但也可以由检测壳体的振动的加速度传感器等构成。另外,也可以将声音作为空气流的乱流捕捉,将噪音和通过控制音抵消噪音之后的消音效果作为空气流的乱流检测。也就是说,作为噪音和通过控制音抵消了噪音之后的消音效果的检测机构,也可以使用检测空气流的流速传感器、热线探头等。还可以提高传声器的增益来检测空气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3中,作为信号处理装置204的适应信号处理电路使用了FIR滤波器158和LMS算法159,但只要是使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检测出的声音接近零的适应信号处理电路即可,也可以使用在有源的消音方法中一般使用的filtered-X算法。而且,信号处理装置204也可以不进行适应信号处理,而通过固定的抽头系数生成控制音。另外,信号处理装置204也可以不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而采用模拟信号处理电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3中,对配置了引起结露的对空气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适用于配置了不引起结露的程度的热交换器50的情况,具有不用考虑有无因热交换器50产生的结露就能够防止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控制扬声器181等的性能劣化的效果。
实施方式34
(风扇独立控制)
通过独立地控制设置在室内机100中的各风扇20的转速,有源的消音机构的消音效果进一步提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4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3相同的功能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
图7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的主视图。另外,图74 是表示图73所示的室内机的侧视图。此外,图74是从图73的填充了斜线的箭头方向观察图73所示的室内机100的图,透视了室内机100 的壳体1的侧壁地表示。此外,在图74中,省略了图73所示的遥控器 280、控制装置281及马达驱动器282A~282C的图示。
在图73及图74所示的室内机100中,在室内机100(更详细来说,室内机100的壳体1)的上部开口地形成有吸入口2,在室内机100(更详细来说,室内机100的壳体1)的下端开口地形成有吹出口3。也就是说,在室内机100内,形成有连通吸入口2和吹出口3的风路。而且,在风路中的吸入口2的下侧,沿左右方向(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具有叶轮25的风扇2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4中,设置有3个风扇(风扇 20A~20C)。这些风扇20A~20C以叶轮25的旋转轴中心成为大致垂直方向的方式设置。这些风扇20A~20C分别通过马达驱动器282A~282C连接于控制装置281的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此外,关于控制装置281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说明。
在风扇20A~20C的下方,配置有进行热交换来对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的热交换器50。如图73的空白箭头所示,风扇20A~20C工作时,将室内的空气从吸入口2吸入到室内机100内的风路,通过位于风扇 20A~20C的下部的热交换器50冷却或加热该吸入空气之后,从吹出口 3向室内吹出。
另外,本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100设置有有源的消音所使用的消音机构。本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100的消音机构由噪音检测传声器161、 162、控制扬声器181、182、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及信号处理装置201、202构成。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100的消音机构具有2个噪音检测传声器、2个控制扬声器及2个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以下,将由噪音检测传声器161、控制扬声器181、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及信号处理装置201构成的消音机构作为消音机构A。另外,将由噪音检测传声器162、控制扬声器182、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 及信号处理装置202构成的消音机构作为消音机构B。
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2是检测包含风扇20A~20C的送风音(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在内的室内机100的运转音(噪音)的噪音检测装置。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2设置在成为风扇20A~20C的下游侧的位置(例如,风扇20A~20C和热交换器50之间)。另外,噪音检测传声器161设置在室内机100的左侧面,噪音检测传声器162 设置在室内机100的右侧面。
控制扬声器181、182是输出对于噪音进行控制的控制音的控制音输出装置。控制扬声器181、182设置在成为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2 的下游侧的位置(例如,热交换器50的下游侧)。另外,控制扬声器 181设置在室内机100的左侧面,控制扬声器182设置在室内机100的右侧面。而且,控制扬声器181、182从室内机100的壳体1的壁面朝向风路的中央地配置。
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是检测控制音的消音效果的消音效果检测装置。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设置在成为控制扬声器181、 182的下游侧的位置。另外,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设置在例如风扇 20A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设置在例如风扇20C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4中,在形成吹出口3的喷嘴6上,设置有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也就是说,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检测从吹出口3发出的噪音,并检测消音效果。
信号处理装置201、20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8所示的结构完全相同。
图7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4的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以下说明的各种工作及方法是通过执行装入室内机100所具有的控制装置281中的程序而实施的。控制装置281主要具有:输入部130,输入来自遥控器280等的外部输入装置的信号;CPU131,根据装入的程序进行计算;存储器132,存储数据和程序。而且,CPU131具有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
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具有同转速决定机构133、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及多个SW135(与风扇20数量相同)。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基于从遥控器280输入的运转信息,来决定使风扇20A~20C全部以相同的转速工作的情况下的转速。从遥控器280输入的运转信息是指例如制冷运转模式、制热运转模式、除湿运转模式等的运转模式信息,以及强、中及弱等风量信息。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决定独立控制风扇20A~20C的转速时的各转速。SW135基于例如从遥控器280 输入的信号,来切换向马达驱动器282A~282C发送的风扇20A~20C 的旋转控制信号。也就是说,SW135进行如下切换,即,是使风扇20A~ 20C全部以相同的转速工作、还是使风扇20A~20C分别以独立的转速工作。
以下,对室内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室内机100工作时,风扇20A~20C的叶轮旋转,从风扇20A~20C 的上侧吸入室内的空气,并向风扇20A~20C下侧输送空气,由此产生气流。随之,在风扇20A~20C的吹出口附近,产生运转音(噪音),该声音向下游侧传播。通过风扇20A~20C被输送的空气经由风路向热交换器50输送。例如,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从与室外机(未图示)相连的配管向热交换器50输送低温的制冷剂。输送到热交换器50的空气被在热交换器50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而成为冷气,直接从吹出口3放出到室内。
此外,关于消音机构A及消音机构B的工作,与实施方式1完全相同,以使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检测出的噪音接近零的方式输出控制音,其结果,以抑制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中的噪音的方式工作。
在有源的消音方法中,以在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的设置位置(控制点)与噪音成为逆相位的方式,从控制扬声器181、182输出控制音。因此,在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的附近,消音效果变高,但从该点远离时,控制音的相位发生变化。因此,在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远离的位置,噪音和控制音的相位偏移变大,消音效果变低。
以下,对独立地控制风扇20A~20C的转速的控制方法(以下也称为风扇独立控制)进行说明。
向控制装置281输入由遥控器280选择的运转信息。运转信息是指例如制冷运转模式、制热运转模式、除湿运转模式等运转模式信息。而且,与强、中及弱等的风量信息同样地,从遥控器280向控制装置281 作为运转信息输入。输入控制装置281的运转信息经由输入部130被输入同转速决定机构133。输入了运转信息的同转速决定机构133根据输入的运转信息,来决定使风扇20A~20C全部以相同的转速工作的情况下的转速。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风扇20A~20C全部以相同的转速被控制(以下也称为同转速控制)。
由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决定的转速(同转速控制时的转速)的信息被输入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另一方面,在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中,读取产品出厂时预先存储在存储器132中的送风风扇信息。该送风风扇信息是指发出使控制音干涉时的消音效果高的噪音的风扇20的信息。也就是说,该送风风扇信息是指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的关联性高的风扇20的信息。它们的识别编号根据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划分。在本实施方式34中,作为送风风扇信息,使用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距离最近(关联性高)的风扇20的识别编号。具体来说,是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距离最近的风扇20A的识别编号、和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距离最近的风扇20C的识别编号。
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基于由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决定的转速信息及从存储器132读取的送风风扇信息,来决定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时的各风扇20的转速。具体来说,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 提高处于最接近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的位置的风扇20A、20C 的转速,并降低距离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远的风扇20B的转速。此时,以使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得到的风量成为与同转速控制时相同的风量的方式,决定风扇20A~20C的各自的转速即可。由于风量和转速成正比关系,所以例如在图73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风扇 20A和风扇20C的转速提高10%时,通过使风扇20B的转速降低20%而成为相同的风量。
从遥控器280输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主旨的运转信息信号(例如静音模式等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切换SW135,从同转速控制的旋转控制信号切换成风扇独立控制中的旋转控制信号,并将该旋转控制信号从控制装置281向风扇20A~20C输出。从控制装置281输出的旋转控制信号被输入马达驱动器282A~282C,风扇20A~20C被控制成与旋转控制信号相应的转速。
如上所述,进行有源的消音的情况下,成为噪音控制的控制点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及其周边的消音效果变高,但在从控制点远离的位置,从控制扬声器181、182发出的控制音和噪音的相位偏移变大,消音效果变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34中,通过采用室内机100 具有多个风扇20A~20C的结构,能够提高距离消音效果高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近的风扇20A、20C(发出消音效果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并降低距离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远的风扇20B (发出消音效果低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
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100中,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噪音变小,因此与使用单个风扇的室内机和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减少从吹出口3整体发出的噪音。而且,通过以风量固定的方式控制多个风扇20A~20C的转速,还能够实现没有气动性能的劣化。
而且,如图76及图77所示,通过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进一步提高消音效果。
图7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的另一例的主视图。另外,图77是图76所示的室内机的左视图。此外,图77透视室内机100 的壳体1的侧壁地进行表示。图76及图77所示的室内机100通过隔板 90、90a分割风路,从而划分出风扇20A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风扇20B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及风扇20C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而且,消音机构A的噪音检测传声器161、控制扬声器181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配置在风扇20A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另外,消音机构B的噪音检测传声器162、控制扬声器182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 192配置在风扇20C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
通过像这样构成室内机100,能够将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分离到各个区域,消音机构A仅减少从风扇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B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因此,由于能够防止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2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检测到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所以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2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 的串音成分变小。
而且,由于使风路接近通道结构,所以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因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所以消音效果更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20B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变小。因此,通过如图76及图77所示地构成室内机100,与图73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此外,在图76及图77中,将隔板插入风路整个区域,但也可以例如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或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下游侧等,用隔板划分风路的一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4中,将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2设置在室内机100的两侧面,但只要是控制扬声器181、182的上游侧,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2的设置位置可以是任意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4 中,将控制扬声器181、182配置在室内机100的两侧面,但只要是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2的下游侧、且是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 的上游侧,都可以作为控制扬声器181、182的设置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4中,将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配置在风扇20A、20C 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但只要是控制扬声器181、182的下游侧,都可以作为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的设置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4中,分别配置了两个噪音检测传声器、控制扬声器、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及信号处理装置,但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4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由控制装置281 内的CPU131构成,但也可以由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构成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而且,关于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的结构,不限于图75所示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4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以提高距离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近的风扇20A、20C的转速、且降低距离远的风扇20B的转速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以实施任意一方的方式构成。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100中,配置了多个风扇20A~ 20C,并设置了独立地控制风扇20A~20C的转速的控制装置281(更详细来说,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以提高向消音效果高的区域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附近的区域送风的风扇20A、20C的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以降低向消音效果低的区域即距离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远的区域送风的风扇20B的转速的方式进行转速控制。因此,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噪音变小。因此,通过相同结构的消音机构,与使用单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获得高的噪音减小效果。
另外,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以使从吹出口3发出的风量在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和在进行同转速控制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控制风扇20A~20C的各自的转速,因此能够不使气动性能劣化地减少噪音。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分别分离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A仅减少从风扇 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B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因此,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产生的串音成分变小。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使风路接近通道结构,所以能够一维地捕捉噪音。因此,在室内机100 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而且,通过降低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20B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变小,与图73的结构相比,能够得到更高的噪音减小效果。
实施方式35
不限于实施方式34的结构,也可以基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消音效果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5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34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3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7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100的不同点是,设置有消音机构C(噪音检测传声器163、控制扬声器183、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及信号处理装置203)。信号处理装置203的结构与信号处理装置201、202完全相同。此外,噪音检测传声器163、控制扬声器183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的安装位置与实施方式34相同,从风扇20B的下游侧按顺序设置噪音检测传声器163、控制扬声器183 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即可。
而且,设置有从信号处理装置201~203连接到送风风扇控制机构 172的信号线(输送信号S1、S2、S3的信号线)这点也与实施方式34 的室内机100不同。因此,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的结构也与实施方式 34的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的结构不同。具体来说,从信号处理装置 201~203向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输送的信号S1、S2、S3是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被输入的信号经由传声器放大器151并通过A/D 转换器152被数字转换了的信号。也就是说,信号S1、S2、S3是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
以下,对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7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5的控制装置的结构图。以下说明的各种动作及方法是通过执行装入室内机100所具有的控制装置281的程序而实施的。控制装置281与实施方式34所述的结构相同,主要具有:输入部130,输入来自遥控器280等的外部输入装置的信号; CPU131,根据被装入的程序进行计算;存储器132,存储数据和程序。而且,CPU131具有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
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具有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多个平均化机构 136(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数量相同)、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 134A及多个SW135(与风扇20数量相同)。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基于从遥控器280输入的运转信息,来决定使风扇20A~20C全部以相同的转速工作的情况下的转速。从遥控器280输入的运转信息是指例如制冷运转模式、制热运转模式、除湿运转模式等的运转模式信息,以及强、中及弱等的风量信息。平均化机构136被输入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 191~193检测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S1、S2、S3,这些S1、S2、S3的信号在某一定时间内被平均化。
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A基于通过平均化机构136被平均化了的S1、S2、S3的各信号和从同转速决定机构133输入的转速信息,来决定对风扇20A~20C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时的各转速。SW135基于例如从遥控器280输入的信号,切换向马达驱动器282A~282C输送的风扇20A~20C的旋转控制信号。也就是说,SW135进行如下切换,即,是使风扇20A~20C全部以相同的转速工作(同转速控制),还是使风扇20A~20C分别以独立的转速工作(风扇独立控制)。
以下,对室内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与实施方式34同样地,室内机100工作时,风扇20A~20C的叶轮旋转,从风扇20A~20C的上侧吸入室内的空气,通过向风扇20A~ 20C下侧输送空气,而产生气流。随之,在风扇20A~20C的吹出口附近产生运转音(噪音),该声音向下游侧传播。通过风扇20A~20C被输送的空气经由风路向热交换器50输送。例如,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从与室外机(未图示)相连的配管将低温的制冷剂输送到热交换器50。输送到热交换器50的空气被在热交换器50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而成为冷气,直接从吹出口3被放出到室内。
另外,关于消音机构A~C的工作,也与实施方式34完全相同,以使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噪音接近零的方式输出控制音,其结果,以抑制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的噪音的方式工作。
此外,本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100的情况下,除了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进入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以外,还有从相邻的风扇20A、 20C发出的噪音(串音成分)进入。另一方面,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 191、192检测的串音成分比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检测的串音成分小。这是因为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只有一个相邻的风扇20(风扇20B)。因此,与消音机构C相比,消音机构A、B的消音效果变高。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35的风扇20A~20C的风扇独立控制进行说明。
向控制装置281输入由遥控器280选择的运转信息。如上所述,运转信息是指例如制冷运转模式、制热运转模式及除湿运转模式等的运转模式信息。而且,强、中及弱等的风量信息也同样地从遥控器280向控制装置281作为运转信息被输入。输入控制装置281的运转信息通过输入部130被输入同转速决定机构133。输入了运转信息的同转速决定机构133根据被输入的运转信息决定对风扇20A~20C进行同转速控制的情况下的转速。
另一方面,从信号处理装置201~203向平均化机构136输入的S1~ S3(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被平均化机构136在某一定期间平均化。
将这些S1~S3分别平均化而得到的声压水平值、及由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决定的转速(同转速控制时的转速)的信息被输入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A。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A基于这些信息,来决定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时的各风扇20的转速。具体来说,以提高距离被平均化了的声压水平值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关联性高)的风扇的转速、且降低距离被平均化的声压水平值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关联性高)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决定风扇的转速。此时,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得到的风量成为与同转速控制时相同的风量的方式,决定风扇20A~20C的各自的转速即可。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100中,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 191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为45dB、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为45dB、以及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为50dB的情况下,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A 以提高风扇20A、20C的转速、且降低风扇20B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20的转速。由于风量和转速成正比关系,所以例如在图78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风扇20A和风扇20C的转速提高10%时,风扇20B的转速降低20%,从而成为相同的风量。
此外,上述风扇20A~20C的转速的决定方法仅是一例。例如,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为45dB、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为47dB、以及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为50dB的情况下,也可以以提高风扇20A的转速、降低风扇20B的转速、且维持风扇20C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20的转速。也就是说,以提高距离检测出的噪音水平最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近的风扇20A的转速、降低距离检测出的噪音水平最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近的风扇20B的转速、且保持并非上述任意一方的风扇20C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20的转速即可。
从遥控器280输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主旨的运转信息信号(例如静音模式等的信号)的情况下,切换SW135,由此,从同转速控制的旋转控制信号切换到风扇独立控制中的旋转控制信号,将该旋转控制信号从控制装置281向风扇20A~20C输出。从控制装置281输出的旋转控制信号输入马达驱动器282A~282C,风扇20A~20C被控制成为与旋转控制信号相应的转速。
这里,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100的情况下,根据来自相邻的风扇的串音成分的大小,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的附近的区域相比,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的附近的区域的消音效果高。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100的情况下,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的附近的区域相比,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的附近的区域的所检测出的噪音水平变小。另一方面,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 的附近的区域的消音效果变低。因此,在具有多个风扇20A~20C的本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100中,提高距离检测出的噪音水平平均值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近的风扇20A、20C的转速,并降低距离检测出的噪音水平平均值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近的风扇20B 的转速。所述噪音水平平均值是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出的噪音水平值的平均值。
其结果,本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100的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噪音变小,因此,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和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减少从吹出口3整体发出的噪音。
而且,如图80及图81所示,通过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进一步提高消音效果。
图8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的另一例的主视图。另外,图81是图80所示的室内机的左视图。此外,图81透视室内机100 的壳体1的侧壁地进行表示。在图80及图81所示的室内机100中,通过利用隔板90、90a分割风路,划分出风扇20A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风扇20B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及风扇20C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而且,消音机构A的噪音检测传声器161、控制扬声器181 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配置在风扇20A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另外,消音机构B的噪音检测传声器162、控制扬声器182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配置在风扇20C吹出的空气通过的区域。另外,消音机构C的噪音检测传声器163、控制扬声器183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 配置在风扇20B吹出的空气通过的区域。
通过像这样构成室内机100,能够将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分离到各个区域,消音机构A仅减少从风扇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B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C仅减少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因此,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所检测的串音成分(从设置在相邻的流路上的风扇发出的噪音)变小。
而且,由于风路接近通道结构,所以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因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所以消音效果更高。因此,通过如图80及图81所示地构成室内机100,与图78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此外,在图 80及图81中,将隔板插入了风路整个区域,但也可以例如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或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下游侧等,利用隔板划分风路的一部分。另外,与实施方式34同样地,如图82所示地采用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20(在图82中,在风扇20B上没有设置消音机构C)的情况下,通过降低该风扇20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变小,能够得到同样的消音效果。
此外,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的设置位置只要是控制扬声器 181~183的上游侧即可。而且,控制扬声器181~183的设置位置只要是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的下游侧、且处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 191~193的上游侧即可。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5中,将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设置在风扇20A~20C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但只要是控制扬声器181~183的下游侧,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 的设置位置是任意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5中,分别配置2~3个噪音检测传声器、控制扬声器、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及信号处理装置,但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5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由控制装置281 内的CPU131构成,但也可以由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构成。而且,关于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的结构,不限于图79所示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5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以提高距离噪音水平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近的风扇20A、20C的转速、且降低距离噪音水平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近的风扇20B的转速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以进行其中的一方的方式构成。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100中,配置了多个风扇20A~ 20C,并设置了独立控制风扇20A~20C的转速的控制装置281(更详细来说,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以提高距离检测出的噪音水平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以降低距离检测出的噪音水平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进行转速控制,所述噪音水平是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因此,消音效果高(也就是说,噪音水平小)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消音效果低(也就是说噪音水平大)的区域的噪音变小。因此,通过相同结构的消音机构,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
另外,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以使从吹出口3发出的风量在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和在进行同转速控制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控制风扇20A~20C的各自的转速,所以能够不使气动性能劣化地减少噪音。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分别分离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A仅减少从风扇 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B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 C仅减少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因此,在各区域中,发出到相邻的区域的噪音产生的串音成分变小。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风路接近通道结构,因此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因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所以,与图78的结构相比,能够获得更高的噪音减小效果。另外,即使在如图82所示地存在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20的情况下,通过降低该风扇20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也变小,能够得到同样的消音效果。
实施方式36
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消音效果相应地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如下地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6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34或实施方式35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34或实施方式35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8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6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36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100的不同点是,还设置有从信号处理装置201~203连接到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3 的信号线(输送信号T1、T2、T3的信号线)。因此,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3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5的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的结构不同。具体来说,从信号处理装置201~203向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3输送的信号S1、S2、S3是如下信号,即,与实施方式35同样地,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输入的信号经由传声器放大器151并通过A/D转换器152被数字转换了的信号。也就是说,信号S1、S2、S3是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另外,新追加的信号T1、T2、T3是从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输入的信号经由传声器放大器151并被A/D转换器152数字转换了的信号。也就是说,信号 T1、T2、T3是由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检测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
以下,对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3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8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6的控制装置的结构图。以下说明的各种动作及方法是通过执行装入室内机100所具有的控制装置281的程序而实施的。控制装置281与实施方式35所述的结构同样地主要具有:输入部130,输入来自遥控器280等的外部输入装置的信号; CPU131,根据装入的程序进行计算;存储器132,存储数据和程序。而且,CPU131具有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3。
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3具有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多个相干性计算机构137(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数量相同)、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B及多个SW135(与风扇20数量相同)。同转速决定机构133 基于从遥控器280输入的运转信息,来决定使风扇20A~20C以全部相同的转速工作的情况下的转速。从遥控器280输入的运转信息是指例如制冷运转模式、制热运转模式、除湿运转模式等的运转模式信息、以及强、中及弱等的风量信息。相干性计算机构137被输入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出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S1、S2、S3及由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检测出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T1、T2、T3。相干性计算机构137计算S1和T1、S2和T2、以及S3和T3的相干性。
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B基于由相干性计算机构137计算出的相干性值和从同转速决定机构133输入的转速信息,来决定对风扇 20A~20C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时的各转速。SW135基于例如从遥控器280 输入的信号,来切换向马达驱动器282A~282C输送的风扇20A~20C 的旋转控制信号。也就是说,SW135用于切换使风扇20A~20C全部以相同的转速工作(同转速控制)、还是使风扇20A~20C分别以独立的转速工作(风扇独立控制)。
以下,对室内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与实施方式35同样地,室内机100工作时,风扇20A~20C的叶轮旋转,从风扇20A~20C的上侧吸入室内的空气,向风扇20A~20C 下侧输送空气,由此产生气流。随之,在风扇20A~20C的吹出口附近,产生运转音(噪音),该声音向下游侧传播。通过风扇20A~20C被输送的空气经由风路被向热交换器50输送。例如,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从与室外机(未图示)相连的配管将低温的制冷剂输送到热交换器50。输送到热交换器50的空气被在热交换器50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而成为冷气,并直接从吹出口3被放出到室内。
另外,关于消音机构A~C的动作,也与实施方式35完全相同,以使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出的噪音接近零的方式输出控制音,其结果,以抑制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中的噪音的方式工作。
一般来说,对于有源的消音产生的消音效果,噪音检测传声器161~ 163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的相干性值产生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的相干性不高时,不能期待消音效果。相反地,还能够根据噪音检测传声器 161~163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的相干性值,预测消音效果。
因此,本实施方式36的室内机100(更详细来说,控制装置281 的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3)以如下方式控制风扇20A~20C的转速,即,基于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的相干性值,提高被推测为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风扇的转速,降低被推测为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风扇的转速。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36的风扇20A~20C的风扇独立控制进行说明。
向控制装置281输入由遥控器280选择的运转信息。如上所述,运转信息是指例如制冷运转模式、制热运转模式及除湿运转模式等的运转模式信息。而且,强、中及弱等的风量信息也同样地作为运转信息从遥控器280向控制装置281被输入。输入控制装置281的运转信息通过输入部130被输入同转速决定机构133。被输入了运转信息的同转速决定机构133根据被输入的运转信息,来决定对风扇20A~20C进行同转速控制的情况下的转速。
另一方面,从信号处理装置201~203输入的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出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S1~S3、及由噪音检测传声器 161~163检测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T1~T3的各自的传声器间的相干性值通过相干性计算机构137被求出。
由相干性计算机构137计算的相干性值及由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决定的转速(同转速控制时的转速)的信息被输入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B。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B基于这些信息,来决定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时的各风扇的转速。具体来说,以提高距离相干性值高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关联性高)的风扇的转速、降低距离相干性值低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关联性高)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决定风扇的转速。此时,以使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得到的风量成为与同转速控制时相同的风量的方式,决定风扇20A~20C的各自的转速即可。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36的室内机100中,在噪音检测传声器161 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之间的相干性值为0.8、噪音检测传声器162 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之间的相干性值为0.8、噪音检测传声器163 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之间的相干性值为0.5的情况下,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B以提高风扇20A、20C的转速、降低风扇20B 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的转速。由于风量和转速成正比关系,所以例如在图83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风扇20A和风扇20C的转速提高10%时,风扇20B的转速降低20%,由此成为相同的风量。
此外,上述风扇20A~20C的转速的决定方法仅是一例。例如,在噪音检测传声器161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之间的相干性值为0.8、噪音检测传声器162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之间的相干性值为0.7、噪音检测传声器163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之间的相干性值为0.5 的情况下,以提高风扇20A的转速、降低风扇20B的转速、且保持风扇20C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的转速也可以。也就是说,以提高距离相干性值最高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近的风扇20A的转速、降低距离相干性值最低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近的风扇20B的转速、且保持并非上述任意一方的风扇20C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的转速。
从遥控器280输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主旨的运转信息信号(例如静音模式等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切换SW135,从同转速控制的旋转控制信号切换到风扇独立控制中的旋转控制信号,将该旋转控制信号从控制装置281向风扇20A~20C输出。从控制装置281输出的旋转控制信号输入马达驱动器282A~282C,风扇20A~20C被控制成与旋转控制信号相应的转速。
如上所述,使用有源的消音的情况下,因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 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的相干性值,所期待的消音效果不同。也就是说,相干性值高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能够推测为消音效果高,相干性值低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能够推测为消音效果低。因此,在具有多个风扇20A~20C的本实施方式36的室内机100中,提高距离相干性值高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的风扇的转速,降低距离相干性值低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的风扇的转速。
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36的室内机100中,被推测为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被推测为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噪音变小。由此,与使用单个风扇的室内机和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减少从吹出口3整体发出的噪音。而且,本实施方式36的室内机100以与同转速控制时风量相同的方式独立地控制多个风扇20A~20C的转速,由此能够抑制气动性能的劣化。
而且,如实施方式35的图80及图81所示,通过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进一步提高消音效果。也就是说,能够将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分别分离到各个区域,消音机构A仅减少从风扇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B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C仅减少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因此,噪音检测传声器161~ 163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所检测的噪音的串音成分(从设置在相邻的流路上的风扇发出的噪音)变小。
而且,由于风路接近通道结构,所以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因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所以消音效果进一步提高。因此,通过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与图83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此外,在与实施方式35的图82同样地存在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的情况下,通过降低该风扇20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变小,能够获得同样的消音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36的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的设置位置只要在控制扬声器181~183的上游侧即可。而且,控制扬声器181~183的设置位置只要在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的下游侧、且处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的上游侧即可。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6中,将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配置在风扇20A~20C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但只要是控制扬声器181~183的下游侧,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的设置位置是任意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6中,分别配置了3个噪音检测传声器、控制扬声器、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及信号处理装置,但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6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3由控制装置281 内的CPU131构成,但也可以由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构成。而且,关于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3的结构,也不限于图84所示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6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3以提高距离相干性值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近的风扇20A、20C的转速、降低距离相干性值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近的风扇20B的转速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以实施任意一方的方式构成。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36的室内机100中,配置了多个风扇20A~ 20C,并设置独立地控制风扇20A~20C的转速的控制装置281(更详细来说,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3)。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3算出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的相干性值,以提高距离与噪音检测传声器的相干性值高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以降低距离与噪音检测传声器的相干性值低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进行转速控制。其结果,能够期待高的消音效果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不能期待消音效果的区域的噪音变小。因此,根据相同结构的消音机构,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
另外,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3以使从吹出口3发出的风量在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和在进行同转速控制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控制风扇20A~20C的各自的转速,所以能够不使气动性能劣化地减少噪音。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为多个区域,能够分别分离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A仅减少从风扇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B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C仅减少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因此,在各区域中,放出到相邻的区域的噪音产生的串音成分变小。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风路接近通道结构,所以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因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因此与图83的结构相比,能够得到更高的噪音减小效果。另外,即使在存在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20的情况下,通过降低该风扇20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也变小,能够得到同样的消音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6的室内机100中,基于噪音检测传声器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的相干性值进行转速的控制。能够从相干性值推测理论上的消音效果,因此,基于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的相干性值,能够更适合且更精细地进行风扇的转速的控制。因此,本实施方式36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34及实施方式35的结构相比,能够得到更高的消音效果。
实施方式37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消音机构不限于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36所示的消音机构。即使使用例如与上述不同的消音机构,也能够获得具有与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36同样的效果的空气调节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7中,关于使用与实施方式34的空气调节机不同的消音机构的例子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7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36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36 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8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100的不同点是消音机构的结构。具体来说,在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100的消音机构A中,为进行有源的消音,使用了2个传声器(噪音检测传声器161 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另一方面,作为与消音机构A对应的消音机构,本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100所使用的消音机构D将消音机构 A的2个传声器(噪音检测传声器161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置换成1个传声器(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同样地,在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100的消音机构B中,为进行有源的消音,使用了2个传声器(噪音检测传声器162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另一方面,作为与消音机构B对应的消音机构,本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100 所使用的消音机构E将消音机构B的2个传声器(噪音检测传声器162 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置换成1个传声器(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2)。另外,随之,信号处理的方法变得不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100中,代替信号处理装置201、202,设置信号处理装置204、205。此外,信号处理装置204、205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3 中说明的结构完全相同。
以下,对室内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与实施方式34同样地,室内机100工作时,风扇20A~20C的叶轮旋转,从风扇20A~20C的上侧吸入室内的空气,向风扇20A~20C 下侧输送空气,由此产生气流。随之,在风扇20A~20C的吹出口附近,产生运转音(噪音),该声音向下游侧传播。通过风扇20A~20C被输送的空气经由风路被输送到热交换器50。例如,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从与室外机(未图示)相连的配管将低温的制冷剂输送到热交换器50。被输送到热交换器50的空气被在热交换器50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而成为冷气,并直接从吹出口3被放出到室内。
此外,关于室内机100的运转音的抑制方法,也与实施方式33完全相同,以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检测出的噪音接近零的方式输出控制音,其结果,以抑制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 212中的噪音的方式工作。
如实施方式34中说明的那样,在有源的消音方法中,在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的设置位置(控制点),以与噪音成为逆相位的方式从控制扬声器181、182输出控制音。因此,在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的附近,消音效果变高,但从这点远离时,控制音的相位发生变化。因此,在从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 212远离的位置,噪音和控制音的相位偏移变大,消音效果变低。
此外,本实施方式37的风扇20A~20C的风扇独立控制是与实施方式34中说明的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相同的控制。
像这样,在具有多个风扇20A~20C的室内机100中,通过提高距离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近的风扇20A、20C的转速、且降低距离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远的风扇20B的转速,能够增大向着积极消音的消音效果高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 212附近的噪音,并减小从积极消音的消音效果低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远离的区域的噪音。
也就是说,使用有源的消音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成为噪音控制的控制点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及其周边的消音效果变高,但在远离控制点的位置,从控制扬声器181、182发出的控制音和噪音的相位偏移变大,消音效果降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37中,室内机100采用具有多个风扇20A~20C的结构,能够提高距离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近的风扇20A、20C(发出消音效果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并降低距离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 远的风扇20B(发出消音效果低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
其结果,本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100的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噪音变小,因此,与使用单个风扇的室内机和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减少从吹出口3整体发出的噪音。而且,本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100通过以与同转速控制时风量相同的方式独立地控制多个风扇20A~20C的转速,由此能够抑制气动性能的劣化。
而且,如图86及图87所示,通过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进一步提高消音效果。
图8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的另一例的主视图。另外,图87是图86所示的室内机的左视图。此外,图87透视室内机100 的壳体1的侧壁地进行表示。图86及图87所示的室内机100通过利用隔板90、90a分割风路,划分出风扇20A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风扇20B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及风扇20C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而且,消音机构D的控制扬声器181及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 211配置在风扇20A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另外,消音机构E的控制扬声器182及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2配置在风扇20C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
通过像这样构成室内机100,能够将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分离到各区域,消音机构D仅减少从风扇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E 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因此,能够防止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被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检测,所以,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的串音成分变小。
而且,由于风路接近通道结构,所以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因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因此消音效果更高。因此,通过如图86及图87所示地构成室内机100,与图85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此外,在图 86及图87中,将隔板插入了整个风路区域,但也可以例如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或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下游侧等,利用隔板划分风路的一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7中,将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 设置在控制扬声器181、182的下游侧,但也可以将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设置在控制扬声器181、182的上游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7中,分别设置2个控制扬声器、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及信号处理装置,但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7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由控制装置281 内的CPU131构成,但也可以由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构成。而且,关于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4同样地,也不限于图75所示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7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以提高距离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近的风扇20A、20C的转速、且降低距离远的风扇20B的转速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以实施任意一方的方式构成。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100中,配置了多个风扇20A~ 20C,并设置了独立地控制风扇20A~20C的转速的控制装置281(更详细来说,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以提高向消音效果高的区域即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附近的区域送风的风扇20A、20C的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以降低向距离消音效果变低的区域即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远的区域送风的风扇20B的转速的方式进行转速控制。因此,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噪音变小。因此,通过相同结构的消音机构,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
另外,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以从吹出口3发出的风量在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和在进行同转速控制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控制风扇20A~20C的转速,因此能够不使气动性能劣化地减少噪音。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分别分离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D仅降低从风扇 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E仅降低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因此,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产生的串音成分变小。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风路接近通道结构,从而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因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而且,通过降低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20B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变小,与图85的结构相比,能够得到高的噪音减小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7中,由于将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2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集成为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所以能够减少传声器的数量,能够削减零件个数,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实施方式38
实施方式35所示的室内机当然也可以使用实施方式37所示的消音机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8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37 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37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8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100的不同点是设置了消音机构F(控制扬声器183、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 及信号处理装置206)。信号处理装置206的结构与信号处理装置204、 205完全相同。
而且,与实施方式35同样地,设置有从信号处理装置204~206连接到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的信号线(输送信号S1、S2、S3的信号线) 这点也与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100不同。从信号处理装置204~206向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输送的信号S1、S2、S3是从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输入的信号经由传声器放大器151并通过A/D转换器152被数字转换后的信号。也就是说,信号S1、S2、S3是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检测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
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5中说明的结构相同,成为图79所示的结构。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具有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多个平均化机构136(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数量相同)、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A及多个SW135(与风扇20数量相同)。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基于从遥控器280输入的运转信息,来决定使风扇20A~ 20C全部以相同的转速工作的情况下的转速。从遥控器280输入的运转信息是指例如制冷运转模式、制热运转模式、除湿运转模式等的运转模式信息、以及强、中及弱等的风量信息。平均化机构136被输入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S1、S2、S3,在某一定时间内将这些S1、S2、S3的信号平均化。
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A基于被平均化机构136平均化的 S1、S2、S3的各信号和从同转速决定机构133输入的转速信息,来决定对风扇20A~20C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时的各转速。SW135基于例如从遥控器280输入的信号,切换向马达驱动器282A~282C输送的风扇 20A~20C的旋转控制信号。也就是说,SW135切换使风扇20A~20C 全部以相同的转速工作(同转速控制)、还是使风扇20A~20C分别以独立的转速工作(风扇独立控制)。
以下,对室内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与实施方式37的不同点仅在于,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的工作。另外,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的工作如实施方式35中说明那样。也就是说,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检测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S1~S3通过平均化机构136在某一定期间被平均化。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A基于这些被平均化了的声压水平值及由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决定的转速,来决定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时的各风扇的转速。具体来说,以提高距离被平均化了的声压水平值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关联性高)的风扇的转速、且降低距离被平均化了的声压水平值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关联性高)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决定风扇的转速。此时,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得到的风量成为与同转速控制时相同的风量的方式,决定风扇20A~20C的各转速即可。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100中,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为45dB、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2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为45dB、及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为50dB的情况下,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A以提高风扇20A、20C的转速、且降低风扇20B 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的转速。由于风量和转速成正比关系,所以例如在图88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风扇20A和风扇20C的转速提高10%时,风扇20B的转速降低20%,由此成为相同的风量。
此外,上述风扇20A~20C的转速的决定方法仅是一例。例如,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为45dB、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2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为47dB、及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为50dB的情况下,也可以以提高风扇20A的转速、降低风扇20B的转速、且保持风扇20C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的转速。也就是说,也可以以提高距离所检测的噪音水平最小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近的风扇20A的转速、降低距离所检测的噪音水平最大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近的风扇20B的转速、且保持非上述任意一方的风扇20C 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的转速。
从遥控器280输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主旨的运转信息信号(例如静音模式等的信号)的情况下,各风扇的转速被独立地控制。也就是说,从遥控器280输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主旨的运转信息信号(例如静音模式等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切换SW135,从同转速控制的旋转控制信号切换到风扇独立控制中的旋转控制信号,并将该旋转控制信号从控制装置281向风扇20A~20C输出。从控制装置281输出的旋转控制信号被输入马达驱动器282A~282C,风扇20A~20C被控制成为与旋转控制信号相应的转速。
这里,本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100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35同样地,通过来自相邻的风扇的串音成分的大小,与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的附近的区域相比,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的附近的区域的消音效果高。也就是说,与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 的附近的区域相比,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的附近的区域所检测的噪音水平变小。另一方面,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 的附近的区域的消音效果变低。因此,在具有多个风扇20A~20C的本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100中,提高距离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 211~213检测的噪音水平值的平均值中的所检测的噪音水平平均值小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近的风扇20A、20C的转速,并降低距离所检测的噪音水平平均值大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近的风扇20B的转速。
其结果,本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100的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噪音变小,从而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和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减少从吹出口3整体发出的噪音。而且,本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100以与同转速控制时风量相同的方式独立地控制多个风扇20A~20C的转速,由此,能够抑制气动性能的劣化。
而且,如图89及图90所示,通过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进一步提高消音效果。
图8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的另一例的主视图。另外,图90是图89所示的室内机的左视图。此外,图90是透视室内机 100的壳体1的侧壁地表示。图89及图90所示的室内机100通过利用隔板90、90a分割风路,被划分成风扇20A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风扇20B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及风扇20C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而且,消音机构D的控制扬声器181及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被配置在风扇20A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另外,消音机构E 的控制扬声器182及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2被配置在风扇20C 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另外,消音机构F的控制扬声器183及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被配置在风扇20B吹出的空气所通过的区域。
通过像这样构成室内机100,能够将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分别分离到各区域,消音机构D仅减少从风扇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E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F仅减少从风扇20B 发出的噪音。由此,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所检测的串音成分(从设置在相邻的流路上的风扇发出的噪音)变小。
而且,由于风路接近通道结构,所以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由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从而消音效果更高。因此,通过如图89及图90所示地构成室内机100,与图88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此外,在图 89及图90中,将隔板插入了风路整个区域,但也可以例如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或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下游侧等,利用隔板划分风路的一部分。另外,与实施方式37同样地,如图91所示地存在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20的情况下,通过降低该风扇20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也变小,能够得到同样的消音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8中,将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 设置在控制扬声器181~183的下游侧,但也可以将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设置在控制扬声器181~183的上游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8中,分别设置2~3个控制扬声器、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信号处理装置,但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8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由控制装置281 内的CPU131构成,但也可以由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的硬件构成。而且,关于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的结构,也与实施方式35同样地,不限于图79所示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8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以提高距离噪音水平小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的风扇的转速、且降低距离噪音水平大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以实施上述任意一方的方式构成。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100中,配置了多个风扇20A~ 20C,并设置有独立地控制风扇20A~20C的转速的控制装置281(更详细来说,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以提高距离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检测的噪音水平的平均值中的所检测的噪音水平小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以降低距离所检测的噪音水平大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的送风风扇的转速的方式进行转速控制。由此,消音效果高 (也就是说,噪音水平小)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消音效果低(也就是说,噪音水平大)的区域的噪音变小。由此,通过相同结构的消音机构,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
另外,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2以从吹出口3发出的风量在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和在进行同转速控制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控制风扇 20A~20C的转速,从而能够不使气动性能劣化地减少噪音。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分别分离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D仅减少从风扇 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E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 F仅减少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由此,在各区域中,被发出到相邻的区域的噪音产生的串音成分变小。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风路接近通道结构,从而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由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因此,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中的消音效果变高,与图89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噪音。另外,存在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20 的情况下,通过降低该风扇20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变小,能够得到同样的消音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8中,将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集成为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从而能够减少传声器的数量,并能够削减零件个数,进一步降低成本。
实施方式39
在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38中,放出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或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也就是说,放出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或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容易发挥消音效果的噪音的风扇)采用距离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或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近的风扇。不限于此,放出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或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也就是说,放出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或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容易发挥消音效果的噪音的风扇)也可以采用如下的风扇。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9中,以实施方式34的空气调节机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9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38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38 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39的室内机10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34 中说明的图73相同。本实施方式39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100的不同点是被输入控制装置281的存储器132的送风风扇信息不同。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39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34的室内机 100的不同点是从存储器132被输入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的送风风扇信息不同。
另外,在实施方式34中,关于控制扬声器181、182向室内机100 侧面设置的详细结构没有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39中,如下地将控制扬声器181、182设置在室内机100侧面。
控制扬声器181、182具有某程度的厚度,从而设置在室内机100 的前面或背面时,堵塞风路,导致气动性能的劣化。由此,在本实施方式39中,在设置在壳体1的两侧面部上的机箱(收纳控制基板等的箱,未图示)内,配置有控制扬声器181、182。通过像这样配置控制扬声器 181、182,能够防止控制扬声器181、182向风路露出。
更详细来说,在实施方式34中,将距离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 192近的风扇20的识别编号作为送风风扇信息。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39中,将设置在室内机100的壳体1的两端上的风扇20的识别编号作为送风风扇信息。也就是说,从图73可知,本实施方式39中的送风风扇信息成为风扇20A和风扇20C的识别编号。
室内机100的动作与实施方式34中说明的动作相同。由此,以下,关于风扇20A~20C的风扇独立控制进行说明。
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的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与实施方式34同样地,基于由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决定的转速信息及从存储器 132读取的送风风扇信息,来决定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时的各风扇20的转速。具体来说,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提高识别编号被输入存储器132的风扇20A、20C的转速,并降低识别编号未被输入存储器132 的风扇20B的转速。其结果,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提高被设置在室内机100的壳体1的两端上的风扇20A、20C的转速,并降低被设置在室内机100的壳体1的两端以外的风扇20B的转速。此外,此时,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得到的风量成为与同转速控制时相同的风量的方式,决定风扇20A~20C的各转速即可。
从遥控器280被输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主旨的运转信息信号(例如静音模式等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切换SW135,从同转速控制的旋转控制信号切换到风扇独立控制中的旋转控制信号,并将该旋转控制信号从控制装置281向风扇20A~20C输出。从控制装置281输出的旋转控制信号被输入马达驱动器282A~282C,风扇20A~20C被控制成与旋转控制信号相应的转速。
有源地对两端的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进行消音的情况下、和有源地对两端以外的风扇20B发出的噪音进行消音的情况下,检测这些风扇的噪音时的串音成分不同。这是因为,在检测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的情况下,从相邻的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也作为串音成分进入。由此,在本实施方式39中,室内机100采用具有多个风扇20A~20C 的结构,提高噪音检测时串音成分小的两端的风扇20A、20C的转速,并降低噪音检测时串音成分大的两端以外的风扇20B的转速。
其结果,本实施方式39的室内机100的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噪音变小,从而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和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减少从吹出口3整体发出的噪音。而且,本实施方式39的室内机100通过以与同转速控制时风量相同的方式独立控制多个风扇20A~20C的转速,能够抑制气动性能的劣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9中,以控制扬声器181、182不向风路伸出的方式,将控制扬声器181、182设置在室内机100的两侧面。由此,能够防止因控制扬声器181、182向风路露出而产生的压力损失,能够防止气动性能的劣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9的室内机100中,也与实施方式34的图76 及图77所示的室内机100同样地,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消音效果。
也就是说,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将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分离到各区域,消音机构A 仅减少从风扇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B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由此,能够防止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被噪音检测传声器161、 162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检测,从而噪音检测传声器161、 162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的串音成分变小。
而且,由于风路接近通道结构,所以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由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从而消音效果更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20B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变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39的室内机100中,也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与图73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此外,隔板不需要设置在风路整个区域,也可以例如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或仅在热交换器 50的下游侧等,利用隔板划分风路的一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9中,将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2设置在室内机100的两侧面,但只要是控制扬声器181、182的上游侧,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2的设置位置是任意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9中,将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配置在风扇20A、20C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但只要是控制扬声器181、182的下游侧,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的设置位置是任意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9中,分别配置了2个噪音检测传声器、控制扬声器、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及信号处理装置,但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9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由控制装置281 内的CPU131构成,但也可以由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的硬件构成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而且,关于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的结构,也不限于图75所示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9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以提高室内机 100的两端的风扇20A、20C的转速、且降低两端以外的风扇20B的转速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以实施上述任意一方的方式构成。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39的室内机100中,配置了多个风扇20A~ 20C,并设置了独立地控制风扇20A~20C的转速的送风风扇控制机构 171。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以提高设置在室内机100的两端上的风扇 20A、20C的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以降低设置在室内机100的两端以外的风扇20B的转速的方式进行转速控制。由此,来自相邻的风扇的串音成分小且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串音成分大且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噪音变小。由此,通过相同结构的消音机构,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得到高的噪音减小效果。
另外,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以从吹出口3发出的风量在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和在进行同转速控制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控制风扇 20A~20C的各转速,从而能够不使气动性能劣化地减少噪音。
而且,以控制扬声器181、182不向风路露出的方式,将控制扬声器181、182设置在室内机100的两侧面。由此,能够防止因控制扬声器181、182向风路露出而产生的压力损失,并能够防止气动性能的劣化。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分别分离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A仅减少从风扇 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B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由此,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产生的串音成分变小。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风路接近通道结构,从而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由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而且,通过降低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20B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变小,与图73的结构相比,能够得到更高的噪音减小效果。
实施方式40
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当然也可以使用实施方式39所示的送风风扇信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0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39 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39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40的室内机10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37中说明的图 85相同。本实施方式40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37的室内机100的不同点是被输入控制装置281的存储器132的送风风扇信息不同。更详细来说,在本实施方式40中,将被设置在室内机100的壳体1的两端上的风扇20的识别编号作为送风风扇信息。也就是说,从图85可知,本实施方式40中的送风风扇信息成为风扇20A和风扇20C的识别编号。
另外,在实施方式37中,关于控制扬声器181、182向室内机100 侧面设置的详细结构没有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40中,如下地将控制扬声器181、182设置在室内机100侧面。
由于控制扬声器181、182具有某程度的厚度,所以设置在室内机 100的前面、背面时,堵塞风路,导致气动性能的劣化。由此,在本实施方式40中,在被设置在壳体1的两侧面部上的机箱(收纳控制基板等的箱,未图示)内,配置有控制扬声器181、182。通过像这样配置控制扬声器181、182,能够防止控制扬声器181、182向风路露出。
室内机100中的动作与实施方式37中说明的动作相同。由此,以下,关于风扇20A~20C的风扇独立控制进行说明。
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的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与实施方式37同样地,基于由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决定的转速信息及从存储器 132读取的送风风扇信息,来决定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时的各风扇的转速。具体来说,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提高识别编号被输入存储器 132的风扇20A、20C的转速,并降低识别编号未被输入存储器132的风扇20B的转速。其结果,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提高被设置在室内机100的壳体1的两端上的风扇20A、20C的转速,并降低被设置在室内机100的壳体1的两端以外的风扇20B的转速。此外,此时,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得到的风量成为与同转速控制时相同的风量的方式,决定风扇20A~20C的各转速即可。
从遥控器280被输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主旨的运转信息信号(例如静音模式等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切换SW135,从同转速控制的旋转控制信号切换到风扇独立控制中的旋转控制信号,并将该旋转控制信号从控制装置281向风扇20A~20C输出。从控制装置281输出的旋转控制信号被输入马达驱动器282A~282C,风扇20A~20C被控制成与旋转控制信号相应的转速。
在有源地对两端的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进行消音的情况下、和有源地对两端以外的风扇20B发出的噪音进行消音的情况下,检测这些风扇的噪音时的串音成分不同。这是因为,在检测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的情况下,从相邻的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也作为串音成分进入。由此,在本实施方式40中,室内机100采用具有多个风扇20A~ 20C的结构,提高噪音检测时串音成分小的两端的风扇20A、20C的转速,并降低噪音检测时串音成分大的两端以外的风扇20B的转速。
其结果,本实施方式40的室内机100的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噪音变小,从而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和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减少从吹出口3整体发出的噪音。而且,本实施方式40的室内机100通过以与同转速控制时风量相同的方式独立地控制多个风扇20A~20C的转速,能够抑制气动性能的劣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40中,以控制扬声器181、182不向风路露出的方式,将控制扬声器181、182设置在室内机100的两侧面。由此,能够防止因控制扬声器181、182向风路露出而产生的压力损失,能够防止气动性能的劣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40的室内机100中,也与实施方式37的图86 及图87所示的室内机100同样地,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消音效果。
也就是说,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将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分离到各区域,消音机构D 仅减少从风扇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E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由此,能够防止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被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检测,从而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的串音成分变小。
而且,由于风路接近通道结构,所以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由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从而消音效果更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20B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变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40的室内机100中,也通过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与图85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此外,隔板不需要设置在风路整个区域,也可以例如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或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下游侧等,利用隔板划分风路的一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0中,将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 设置在控制扬声器181、182的下游侧,但也可以将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设置在控制扬声器181、182的上游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40中,分别配置了2个控制扬声器、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及信号处理装置,但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0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由控制装置281 内的CPU131构成,但也可以由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的硬件构成。而且,关于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的结构,也没有限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0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以提高室内机 100的两端的风扇20A、20C的转速、且降低两端以外的风扇20B的转速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以实施上述任意一方的方式构成。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40的室内机100中,配置了多个风扇20A~20C,并设置了独立地控制风扇20A~20C的转速的送风风扇控制机构 171。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以提高设置在室内机100的两端上的风扇 20A、20C的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以降低设置在室内机100的两端以外的风扇20B的转速的方式进行转速控制。由此,来自相邻的风扇的串音小且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串音大且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噪音变小。由此,通过相同结构的消音机构,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
另外,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1以从吹出口3发出的风量在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和在进行同转速控制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控制风扇 20A~20C的各转速,从而能够不使气动性能劣化地减少噪音。
而且,以控制扬声器181、182不向风路伸出的方式,将控制扬声器181、182设置在室内机100的两侧面。由此,能够防止因控制扬声器181、182向风路伸出而产生的压力损失,能够防止气动性能的劣化。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分别分离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D仅减少从风扇 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E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由此,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产生的串音成分变小。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风路接近通道结构,从而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由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而且,通过降低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20B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变小,与图85的结构相比,能够得到更高的噪音减小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40中,由于将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2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集成为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所以能够减少传声器的数量,能够削减零件个数,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实施方式41
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或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的消音效果相应地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例如如下地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1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4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4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9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35的室内机100的不同点仅是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的结构。
关于本实施方式41的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进行说明。
图9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1的控制装置的结构图。以下说明的各种工作及机构是通过执行被装入室内机100所具有的控制装置281 的程序而进行的。控制装置281与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40所述的结构同样地主要具有:输入部130,输入来自遥控器280等的外部输入装置的信号;CPU131,根据被装入的程序进行计算;存储器132,存储数据和程序。而且,本实施方式41的CPU131具有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
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具有同转速决定机构133、多个消音量算出机构138(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数量相同)、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C及多个SW135(与风扇20数量相同)。同转速决定机构133 基于从遥控器280输入的运转信息,来决定使风扇20A~20C全部以相同的转速工作的情况下的转速。从遥控器280输入的运转信息是指例如制冷运转模式、制热运转模式、除湿运转模式等的运转模式信息、以及强、中及弱等的风量信息。消音量算出机构138被输入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S1、S2、S3,并从这些S1、 S2、S3的信号算出消音量。
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C基于由消音量算出机构138算出的消音量和存储在存储器132中的送风风扇信息,来决定对风扇20A~ 20C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时的各转速。送风风扇信息是指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关联性高的风扇20的信息。SW135基于例如从遥控器 280输入的信号,来切换向马达驱动器282A~282C输送的风扇20A~ 20C的旋转控制信号。也就是说,SW135切换使风扇20A~20C全部以相同的转速工作(同转速控制)、还是使风扇20A~20C分别以独立的转速工作(风扇独立控制)。
图9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1的消音量算出机构的结构图。
消音量算出机构138具有对被输入的信号(S1、S2或S3)进行平均化的平均化机构136、预先存储由开始有源的消音控制之前的声压水平的控制前声压水平存储机构139和差分器140。
以下,关于室内机100的工作进行说明。
与实施方式35同样地,室内机100工作时,风扇20A~20C的叶轮旋转,从风扇20A~20C的上侧吸入室内的空气,通过向风扇20A~ 20C下侧输送空气,从而产生气流。随之,在风扇20A~20C的吹出口附近,产生运转音(噪音),该声音向下游侧传播。通过风扇20A~20C被输送的空气经由风路被输送到热交换器50。例如,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从与室外机(未图示)相连的配管将低温的制冷剂输送到热交换器50。被输送到热交换器50的空气被在热交换器50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而成为冷气,并直接从吹出口3被放出到室内。
另外,关于消音机构A~C的工作,也与实施方式35完全相同,以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噪音接近零的方式输出控制音,其结果,以抑制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中的噪音的方式工作。
本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100的情况下,除了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进入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以外,从相邻的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串音成分)也进入。另一方面,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 检测的串音成分比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检测的串音成分小。这是因为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仅有一个相邻的风扇(风扇20B)。由此,与消音机构C相比,消音机构A、B的消音效果变高。
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41的风扇20A~20C的风扇独立控制进行说明。
被遥控器280选择的运转信息被输入控制装置281。如上所述,运转信息是指例如制冷运转模式、制热运转模式及除湿运转模式等的运转模式信息。而且,强、中及弱等的风量信息也同样地从遥控器280向控制装置281作为运转信息输入。被输入控制装置281的运转信息通过输入部130被输入同转速决定机构133。被输入了运转信息的同转速决定机构133根据被输入的运转信息决定对风扇20A~20C进行同转速控制的情况下的转速。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风扇20A~20C全部以相同的转速被控制。
另一方面,对于消音量算出机构138,从信号处理装置201~203 向平均化机构136输入S1~S3(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另外,消音量算出机构138进行有源的消音控制之前,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声压水平通过平均化机构136在一定期间被平均化,将该被平均化的声压水平预先存储在控制前声压水平存储机构139。以下,在消音量算出机构138中,在有源的消音控制时,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声压水平通过平均化机构136在一定期间被平均化。
而且,消音量算出机构138根据“在有源的消音控制时,将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声压水平通过平均化机构136以一定期间被平均化而成的声压水平”和“进行有源的消音控制之前,将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声压水平通过平均化机构136以一定期间被平均化而成的声压水平”(存储在控制前声压水平存储机构139 中的数据)之差,算出消音量。由消音量算出机构138算出的消音量被输入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C。
另外,在存储器132中存储有送风风扇信息。送风风扇信息是指相对于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声音发出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20的信息。这些识别编号按照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分配。在本实施方式41中,如下所述地求出成为送风风扇信息的识别编号。例如,确认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检测的声音与从风扇20A~20C 发出的噪音中的哪个噪音关联性最高。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检测的声音与从风扇20A发出的噪音关联性最高的情况下,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对应的送风风扇信息成为表示风扇20A的识别编号。同样地,关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193,也决定相对应的送风风扇信息,并预先存储在存储器132中。
送风风扇信息的决定例如如下地进行即可。例如产品出厂前,在使风扇20A~20C工作的状态下,通过正确地检测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的传声器进行检测。而且,测定由这些传声器检测的声音和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检测的声音的相干性值。然后,决定相对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检测值,相干性值最高的检测值的传声器。发出该传声器所检测的噪音的风扇20的识别编号成为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 191对应的送风风扇信息。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193对应的送风风扇信息也同样地决定即可。
另外,送风风扇信息的决定也可以例如如下地进行。预先将实施方式36所示的相干性计算机构137搭载于室内机100的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等。而且,在产品出厂后的运转时,测定噪音检测传声器161~ 163的检测值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的检测值的相干性值。而且,也可以将距离相对于各个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相干性值最高的噪音检测传声器近的风扇20的识别编号作为送风风扇信息。
此外,送风风扇信息的决定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只要是能够对发出与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检测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进行确定的方法即可。
由消音量算出机构138算出的消音量和存储在存储器132中的送风风扇信息被输入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C。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C基于这些信息,来决定进行风扇独立控制时的各风扇的转速。具体来说,以提高与由消音量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风扇的转速、且降低与由消音量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决定风扇的转速。此时,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得到的风量成为与同转速控制时相同的风量的方式,决定风扇20A~20C的各转速即可。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100中,发出与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检测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是风扇20A,发出与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检测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是风扇 20C,发出与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检测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是风扇20B。而且,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中的消音量为-5dB,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中的消音量为-5dB,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 193中的消音量为-2dB。该情况下,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C 以提高风扇20A、20C的转速、且降低风扇20B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的转速。由于风量和转速成正比关系,所以例如在图92的结构的情况下,风扇20A和风扇20C的转速提高10%时,风扇20B的转速降低 20%,由此成为相同的风量。
此外,上述风扇20A~20C的转速的决定方法仅是一例。例如,在本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100中,发出与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检测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是风扇20A,发出与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检测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是风扇20C,发出与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检测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是风扇 20B。而且,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中的消音量为-5dB,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中的消音量为-3dB,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中的消音量为-2dB。该情况下,也可以以提高风扇20A的转速、降低风扇20B 的转速、且保持风扇20C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的转速。也就是说,也可以以提高与消音量最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关联性高的风扇 20A的转速、降低与消音量最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关联性高的风扇20B的转速、且保持非它们中的任意一方的风扇20C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的转速。
从遥控器280输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主旨的运转信息信号(例如静音模式等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切换SW135,从同转速控制的旋转控制信号切换成风扇独立控制中的旋转控制信号,并将该旋转控制信号从控制装置281向风扇20A~20C输出。从控制装置281输出的旋转控制信号被输入马达驱动器282A~282C,风扇20A~20C被控制成与旋转控制信号相应的转速。
这里,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100的情况下,根据来自相邻的风扇的串音成分的大小,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的附近的区域相比,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的附近的区域的量变大。另一方面,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的附近的区域的消音量变小。因此,在具有多个风扇20A~20C的本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100中,提高发出与消音量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 20A、20C的转速,并降低发出与消音量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 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20B的转速。
其结果,本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100的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噪音变小,从而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减少从吹出口3整体发出的噪音。而且,本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100通过以与同转速控制时风量相同的方式独立地控制多个风扇20A~20C的转速,能够抑制气动性能的劣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100中,也与实施方式35的图80 及图81所示的室内机100同样地,通过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进一步提高消音效果。
也就是说,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将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分离到各区域,消音机构A 仅减少从风扇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B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C仅减少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由此,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及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所检测的串音成分(从设置在相邻的流路上的风扇发出的噪音)变小。
而且,由于风路接近通道结构,所以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由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从而消音效果更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100 中,也通过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与图92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另一方面,存在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的情况下,通过降低该风扇20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变小,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在图80及图81中,将隔板插入了风路整个区域,但也可以例如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或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下游侧等,利用隔板划分风路的一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1中,将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设置在风扇20A~20C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但只要是控制扬声器181~ 183的下游侧,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的设置位置是任意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41中,分别配置3个噪音检测传声器、控制扬声器、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及信号处理装置,但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1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由控制装置281 内的CPU131构成,但也可以由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的硬件构成。而且,关于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的结构,也不限于图93及图94所示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1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以提高发出与消音量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且降低发出与消音量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以实施它们中的任意一方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1中,作为控制风扇转速的参数使用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中的消音量,但作为控制风扇转速的参数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参数。例如,也可以算出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 193分别检测的声压水平的平均值,并降低发出与声压水平的平均值最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另外,例如,也可以算出由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分别检测的声压水平的平均值,提高发出与声压水平的平均值最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当然也可以双方同时进行。
另外,作为控制风扇转速的参数,也可以使用噪音检测传声器161 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噪音检测传声器162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2、以及噪音检测传声器163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的相干性值。例如,也可以降低发出与相干性值最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另外,例如,也可以提高发出相干性值最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当然也可以双方同时进行。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100中,配置了多个风扇20A~ 20C,设置了独立地控制风扇20A~20C的转速的控制装置281(更详细来说,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以提高发出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的消音量中的消音量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以降低发出与消音量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进行转速控制。由此,通过提高消音量大的区域的转速,消音效果更高,通过降低消音量小的区域的转速,该区域的噪音变小。由此,通过相同结构的消音机构,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1的室内机100中,由于对发出与消音量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进行确定,所以在使用被发出的声压水平不同的多个风扇20A~20C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地进行转速控制。
而且,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以从吹出口3发出的风量在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和进行同转速控制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控制风扇 20A~20C的各转速,从而能够不使气动性能劣化地减少噪音。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分别分离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A仅减少从风扇 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B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 C仅减少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由此,在各区域中,被发出到相邻的区域的噪音产生的串音成分变小。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风路接近通道结构,从而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由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从而与图92的结构相比,能够得到更高的噪音减小效果。另一方面,存在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的转速,该区域的噪音变小,能够得到同样的消音效果。
实施方式42
实施方式41所示的风扇独立控制(使用与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关联性高的风扇20的信息的风扇独立控制)还能够在具有与实施方式41 的消音机构不同的消音机构的空气调节机中实施。此外,以下,对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采用实施方式41所示的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2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41 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34~实施方式4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9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2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42的室内机100与实施方式38的室内机100的不同点仅在于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的结构。此外,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的结构与实施方式41的图93所示的结构完全相同。
以下,对室内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与实施方式38同样地,室内机100工作时,风扇20A~20C的叶轮旋转,从风扇20A~20C的上侧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向风扇20A~20C 下侧输送空气,由此产生气流。随之,在风扇20A~20C的吹出口附近,产生运转音(噪音),该声音向下游侧传播。通过风扇20A~20C被输送的空气经由风路被输送到热交换器50。例如,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从与室外机(未图示)相连的配管将低温的制冷剂输送到热交换器50。被输送到热交换器50的空气被在热交换器50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而成为冷气,并直接从吹出口3放出到室内。
另外,关于消音机构D~F的工作,也与实施方式38完全相同,以使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检测出的噪音接近零的方式输出控制音,其结果,以抑制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的噪音的方式工作。
本实施方式42的室内机100的情况下,除了来自风扇20B的噪音进入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以外,从相邻的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串音成分)也进入。另一方面,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检测的串音成分比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检测的串音成分小。这是因为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仅有一个相邻的风扇(风扇20B)。因此,与消音机构F相比,消音机构D、 E的消音效果高。
风扇20A~20C的风扇独立控制与实施方式41中说明的内容大致相同。本实施方式42的风扇独立控制与实施方式41中说明的风扇独立的不同点在于,输入消音量算出机构138的S1~S3是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检测出的声压水平的数字值。另外,本实施方式42的风扇独立控制与实施方式41中说明的风扇独立控制的不同点在于,存储在存储器132中的送风风扇信息是发出相对于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检测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20的识别编号。
因此,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的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C 基于由消音量算出机构138算出的消音量和存储在存储器132中的送风风扇信息,以如下方式决定风扇的转速,即,提高与由消音量大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检测出的声音关联性高的风扇的转速,降低与由消音量小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检测出的声音关联性高的风扇的转速。此时,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得到的风量成为与同转速控制时相同的风量的方式,决定风扇20A~20C的各转速即可。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42的室内机100中,发出与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检测出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是风扇20A,发出与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2检测出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是风扇20C,发出与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检测出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是风扇20B。而且,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中的消音量为-5dB,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2中的消音量为-5dB,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中的消音量为-2dB。该情况下,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4C以提高风扇20A、20C的转速、降低风扇20B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的转速。由于风量和转速成正比关系,所以例如在图95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风扇20A和风扇20C 的转速提高10%时,风扇20B的转速降低20%,由此成为相同的风量。
此外,上述风扇20A~20C的转速的决定方法仅是一例。在本实施方式42的室内机100中,发出与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检测出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是风扇20A,发出与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2检测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是风扇20C,发出与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检测的声音关联性最高的噪音的风扇是风扇20B。而且,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中的消音量为-5dB,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2中的消音量为-3dB,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中的消音量为-2dB。该情况下,也可以以提高风扇20A的转速、降低风扇20B的转速、且保持风扇20C的转速的方式,决定各风扇的转速。也就是说,可以以如下方式决定各风扇的转速,即,提高与消音量最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关联性高的风扇20A的转速,降低与消音量最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关联性高的风扇20B 的转速,保持非上述任意一方的风扇20C的转速。
从遥控器280输入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主旨的运转信息信号(例如静音模式等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切换SW135,从同转速控制的旋转控制信号切换成风扇独立控制中的旋转控制信号,并将该旋转控制信号从控制装置281向风扇20A~20C输出。从控制装置281输出的旋转控制信号被输入马达驱动器282A~282C,风扇20A~20C被控制成与旋转控制信号相应的转速。
这里,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42的室内机100的情况下,通过来自相邻的风扇的串音成分的大小,与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的附近的区域相比,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2的附近的区域的消音量变大。另一方面,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3的附近的区域的消音量变小。因此,在具有多个风扇20A~20C的本实施方式42 的室内机100中,提高发出与消音量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2 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20A、20C的转速,并降低发出与消音量小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3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20B的转速。
其结果,本实施方式42的室内机100的消音效果高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消音效果低的区域的噪音变小,因此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减少从吹出口3整体发出的噪音。而且,本实施方式42的室内机100通过以风量与同转速控制时相同的方式独立地控制多个风扇20A~20C的转速,由此能够抑制气动性能的劣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42的室内机100中,也与实施方式38的图89 及图90所示的室内机100同样地,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消音效果。
也就是说,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将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分别分离到各区域,消音机构D仅减少从风扇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E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F仅减少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因此,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所检测的串音成分(从设置在相邻的流路上的风扇发出的噪音)变小。
而且,由于风路接近通道结构,所以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因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所以消音效果更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42的室内机100 中,通过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与图95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另一方面,在存在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的情况下,通过降低该风扇20的转速,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噪音变小,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在图89及图90中,将隔板插入了风路整个区域,但例如也可以仅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或仅在热交换器 50的下游侧等,利用隔板划分风路的一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2中,将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 设置在控制扬声器181~183的下游侧,但也可以将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设置在控制扬声器181~183的上游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42中,分别配置3个控制扬声器、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信号处理装置,但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2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由控制装置281 内的CPU131构成,但也可以由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构成。而且,关于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的结构,也不限于图93所示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2中,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以提高发出与消音量大的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且降低发出与消音量小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以实施任意一方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2中,作为控制风扇转速的参数使用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的消音量,但作为控制风扇转速的参数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参数。例如,也可以算出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分别检测出的声压水平的平均值,降低发出与声压水平的平均值最大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另外,例如,也可以算出由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分别检测的声压水平的平均值,提高发出与声压水平的平均值最小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当然也可以同时实施这双方。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42的室内机100中,配置了多个风扇20A~ 20C,并设置了独立地控制风扇20A~20C的转速的控制装置281(更详细来说,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以提高发出与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213的消音量中的消音量大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以降低发出与消音量小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的转速的方式进行转速控制。因此,消音量大的区域的消音效果更高,消音量小的区域的噪音变小。因此,通过相同结构的消音机构,与使用了单个风扇的室内机或不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室内机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2的室内机100中,由于对发出与消音量大的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所检测的声音关联性高的噪音的风扇进行确定,所以在使用了发出的声压水平不同的多个风扇20A~20C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地进行转速控制。
而且,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74以从吹出口3发出的风量在进行风扇独立控制的情况下和在进行同转速控制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控制风扇 20A~20C的各转速,所以能够不使气动性能劣化地减少噪音。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能够分别分离从风扇20A~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D仅减少从风扇 20A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E仅减少从风扇20C发出的噪音,消音机构 F仅减少从风扇20B发出的噪音。因此,在各区域中,发出到相邻的区域的噪音产生的串音成分变小。
而且,通过利用隔板90、90a将室内机100的风路分割成多个区域,风路接近通道结构,所以能够线性地捕捉噪音。因此,在室内机100内部传递的噪音的相位变得均匀,使控制音干涉时的相位误差变小,所以,与图95的结构相比,能够得到更高的噪音减小效果。另一方面,在存在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区域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没有设置消音机构的风扇的转速,该区域的噪音变小,能够得到同样的消音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42中,由于将噪音检测传声器161~163和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191~193集成为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11~ 213,所以能够减少传声器的数量,能够削减零件个数,进一步降低成本。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壳体,1b背面部,2吸入口,3吹出口,5喇叭口,5a上部,5b 中央部,5c下部,5d通孔,6喷嘴,10过滤器,15手指保护器,16马达支架,17固定部件,17a通孔,17b固定部件,18支承部件,20(20A ~20C)风扇,20a旋转轴,21毂,22环状部件,23桨叶(主桨叶), 23a突片,23b环状部件,23c突片,24副桨叶,25叶轮,26框体,26a 上部框体,26b下部框体,26c加强筋,30风扇马达,30a电路基板, 31转子,35支承构造,40定子,50热交换器,50a对称线,51前面侧热交换器,51a,51b热交换器,55背面侧热交换器,55a,55b热交换器,56翅片,57传热管,70上下叶片,70a~70c上下叶片,80左右叶片,90隔板,90a隔板,100室内机,110前面侧排水盘,111排水路径, 111a舌部,115背面侧排水盘,116连接口,117排水软管,130输入部,131CPU,132存储器,133同转速决定机构,134(134A、134B、134C) 风扇独立控制转速决定机构,135SW,136平均化机构,137相干性计算机构,138消音量算出机构,139控制前声压水平存储机构,140差分器,151传声器放大器,152A/D转换器,154D/A转换器,155放大器, 158、160FIR滤波器,159LMS算法,161~163噪音检测传声器,171 ~174送风风扇控制机构,181~183控制扬声器,184箱,184a返回室, 191~193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01~206信号处理装置,211~213噪音·消音效果检测传声器,250小翼,251凸部,252再循环气流,253 漏气流,254凸部,255吸气侧导向件,256排出侧导向件,257绝缘层, 260吸音材料,280遥控器,281控制装置,282A~282C马达驱动器, 301毂(现有技术),302环状部件(现有技术),303桨叶(现有技术), 305转子(现有技术),309定子(现有技术)。

Claims (14)

1.一种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所述壳体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前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
轴流型或斜流型的风扇,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吸入口的下游侧;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风扇的下游侧并处于所述吹出口的上游侧,使从所述风扇吹出的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从吸入到所述壳体内的空气中收集灰尘;
马达支架,所述马达支架具有固定部件和棒状或板状的支承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对安装有所述风扇的叶轮的风扇马达进行固定,或者对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所述风扇的叶轮的支承构造进行固定,所述支承部件将所述固定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
所述马达支架设置在所述风扇的下游侧并处于所述风扇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风路内,
在截面中,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倾斜的部分,所述倾斜的部分以随着从所述固定部件远离而降低的方式倾斜,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风扇的桨叶的后缘之间的距离随着趋向所述桨叶的前端部而变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截面中,所述热交换器以具有Λ形的部分的方式构成,所述固定部件配置在所述Λ形的上方,所述支承部件的倾斜的部分倾斜到比所述Λ形的高度低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具有叶轮和包围该叶轮的外周部的框体,
该框体具有消音构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形成为中空构造,并形成有与所述框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连通路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空间被分割成多个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所述风扇,
所述框体以围绕多个所述风扇的外周部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其内部形成为中空构造,
该框体的内部空间被分割成多个空间。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空间还作为收纳空间使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吸音材料。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路径由多个通孔形成。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路径形成为狭缝形状。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噪音检测装置,所述噪音检测装置检测从所述风扇发出的噪音;
控制音输出装置,所述控制音输出装置输出使所述噪音减小的控制音;
消音效果检测装置,所述消音效果检测装置检测由所述控制音产生的消音效果;
控制音生成装置,所述控制音生成装置基于所述噪音检测装置及所述消音效果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使所述控制音输出装置输出所述控制音,
所述框体形成为中空构造,
所述噪音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空间。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前面侧热交换器,所述前面侧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前面侧;背面侧热交换器,所述背面侧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背面侧,
从侧面观察时,所述前面侧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背面侧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短。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前面侧热交换器,所述前面侧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前面侧;背面侧热交换器,所述背面侧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背面侧,
所述前面侧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比所述背面侧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大。
14.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内机。
CN201510593400.2A 2010-08-04 2010-08-04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Active CN1051572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93400.2A CN105157203B (zh) 2010-08-04 2010-08-04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93400.2A CN105157203B (zh) 2010-08-04 2010-08-04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CN201080069418.8A CN103140717B (zh) 2010-08-04 2010-08-04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9418.8A Division CN103140717B (zh) 2010-08-04 2010-08-04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57203A CN105157203A (zh) 2015-12-16
CN105157203B true CN105157203B (zh) 2018-10-26

Family

ID=54804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93400.2A Active CN105157203B (zh) 2010-08-04 2010-08-04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572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5107A (zh) * 2016-11-02 2018-08-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
CN108397273B (zh) * 2017-02-06 2022-04-29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风扇
CN109282479B (zh) * 2018-09-17 2021-02-23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降噪装置及降噪方法
KR102600958B1 (ko) 2018-09-21 2023-11-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3664A (zh) * 2006-01-12 2006-06-28 上海交通大学 列车空调冷凝器用低噪声轴流风机
CN101273236A (zh) * 2005-10-31 2008-09-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81125A (ja) * 1991-02-07 1992-10-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消音装置及び消音方法
JP2911236B2 (ja) * 1991-02-21 1999-06-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送風機
JPH11257698A (ja) * 1998-03-09 1999-09-21 Toshiba Corp 換気装置
JP2000329364A (ja) * 1999-05-19 2000-11-3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壁掛型室内ユニット
CN2592921Y (zh) * 2002-07-30 2003-12-17 倪松涛 混流风机
EP1629236A2 (en) * 2003-06-04 2006-03-01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JP2005003244A (ja) * 2003-06-10 2005-01-0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3855991B2 (ja) * 2003-12-15 2006-12-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ファン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
KR20070087829A (ko) * 2005-12-26 2007-08-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895810Y (zh) * 2006-03-29 2007-05-02 董明祥 一种轴流式通风机
CN101487626B (zh) * 2008-01-15 2012-03-07 Lg电子株式会社 室外机的风扇支撑台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3236A (zh) * 2005-10-31 2008-09-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793664A (zh) * 2006-01-12 2006-06-28 上海交通大学 列车空调冷凝器用低噪声轴流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57203A (zh) 2015-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0717B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EP2602561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2308153B (zh)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器
JP533492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3052851B (zh) 空调机
KR101564912B1 (ko) 공기조화기
JP2012037085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5157203B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JP4693842B2 (ja) 遠心送風機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09937330A (zh) 空调
JP547420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591334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3096378A (ja) 遠心送風機
JP2016014368A (ja) 空気調和機
JP5076324B2 (ja) 遠心ファン
JP2000356362A (ja) 空気調和機
JP4647441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5062661A (ja) 送風部の送風騒音低減装置
JP4274022B2 (ja) レンジフード
CN105371460A (zh) 送风装置
JP2015124960A (ja) 室内機
JPH07145799A (ja) 送風機のファンケーシング
JPH11304176A (ja) 空気調和機
JPH09229407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