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2255A - 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2255A
CN102292255A CN2010800035392A CN201080003539A CN102292255A CN 102292255 A CN102292255 A CN 102292255A CN 2010800035392 A CN2010800035392 A CN 2010800035392A CN 201080003539 A CN201080003539 A CN 201080003539A CN 102292255 A CN102292255 A CN 1022922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overall width
column
alar sept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35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2255B (zh
Inventor
黑川博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92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2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2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22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其能够在实现车身轻量化的同时,无论立柱和下边梁的结构如何均有效地抑制立柱的振动和变形。通过将立柱加固构件(50)接合于车宽方向内侧被开口的、呈开放截面形状的立柱外板(44)的支脚部(48)内部,且在支脚部(48)的车辆前方一侧由立柱外板(44)的车宽方向外侧壁面(44A)、车辆前方侧壁面(44B)、前侧隔壁(50A)及三角形前侧隔壁(50E)这总计四个面,而在支脚部(48)的车辆前侧部分形成前侧封闭截面,在支脚部(48)的车辆后方一侧由车宽方向外侧壁面(44A)、后侧隔壁(50B)、三角形后侧隔壁(50F)及车辆后方侧壁面(44C)这总计四个面,在支脚部(48)的车辆后侧部分形成后侧封闭截面,能够抑制外力作用于立柱外板(44)上时立柱外板(44)的、从侧面观察时弯曲的支脚部(48)的截面崩溃。

Description

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对立柱与下边梁之间的结合部实施了加固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汽车车身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为目的,对于立柱以及下边梁等边梁框架构件而言,由于在采用钢板的薄板化以及立柱的开放截面化时,车身将在车身刚性、车身振动以及局部碰撞强度等方面趋于恶化,所以需要对车身采取某些措施,其中,钢板的薄板化是通过超高强度钢以及热压成型的采用而实现的;立柱的开放截面化是通过将立柱和下边梁一体化了的结构即所谓一体加固结构、和未在立柱上设置立柱内板的无内板结构而实现的。
作为立柱与下边梁之间的结合部分的结构,可以采用例如日本特开2003-127899号公报中所公开的结构。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抑制立柱向车身前后以及车宽方向内外倾倒的变形,特别重要的是,需要对连接于下边梁部上的立柱的支脚部的变形进行抑制,其中,所述下边梁部连接于基座的平台。
虽然在日本特开2003-127899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通过加强件而对下边梁进行了加固,但是其并不是可抑制立柱的支脚部的变形的结构,从而在抑制立柱的振动和变形这方面还具有改善的余地。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立柱和下边梁的结构如何,均能够有效地抑制立柱的振动和变形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由于来自行驶中的轮胎的外力和振动等,立柱会以向车身前后以及车宽方向内外倾倒的方式而产生微小的弹性变形。
发明人进行的各种试验研究的结果在于,明确了特别重要的是,与作为基座的平台相连接的下边梁部与立柱框架之间的结合部,通过对该结合部进行加固,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车身刚性和振动。
立柱与下边梁结合处的支脚部的弯曲部的截面崩溃而变形的情况,将大幅助长由于来自轮胎的外力和振动等而导致的立柱向车身前后以及车宽方向内外倾倒的变形。也就是说,明确了以下情况,即,通过对该立柱与下边梁结合处的、位于立柱根部的支脚部的弯曲部的截面崩溃进行抑制,从而能够大幅减少立柱向车身前后以及车宽方向内外倾倒的变形。
在将通过一体加固结构和无内板结构而形成的开放截面结构应用于立柱以及下边梁部分时,由于立柱结合部内不存在下边梁上面壁从而在立柱外表面上不存在约束阻力,从而容易产生立柱根部相对于下边梁前后轴的旋转变形(向车宽方向内外倾倒的变形)、截面变形和扭曲变形,所以需要相应的对策。
并且,关于侧面碰撞,在采用通过一体加固结构和无内板结构而形成的开放截面结构时,由于立柱结合部内不存在下边梁上面壁,从而来自碰撞车辆的输入载荷无法传递至成为基座的平台处,因此立柱变形量将增大,立柱向车室一侧的进入量将增大。作为对此问题的对策,,需要能够将来自碰撞车辆的输入载荷传递至成为基座的平台的、相当于立柱结合部内的下边梁上面壁的构件。
本发明的第1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是鉴于上述事实而完成的,该结构具备:下边梁,其被构成为,包括:被配置于车辆侧部的下侧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外板、和被配置于所述下边梁外板的车宽方向内侧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内板;立柱,其被构成为,至少包括从所述下边梁外板起向车身上方延伸的立柱外板,所述立柱外板包括:车宽方向外侧壁面、从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的车辆前侧端部起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车辆前方侧壁面、从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的车辆后侧端部起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车辆后方侧壁面,并且,所述立柱在下边梁一侧具有支脚部,在所述支脚部处所述车辆前方侧壁面以及所述车辆后方侧壁面以使所述立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朝向所述下边梁逐渐增加的方式而弯曲;立柱加固构件,其被设置于所述支脚部上,且被构成为,包括:第1前侧隔壁,所述第1前侧隔壁从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起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且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车辆前方侧壁面的车辆后方一侧;第2前侧隔壁,所述第2前侧隔壁连接所述第1前侧隔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端与所述车辆前方侧壁面的车宽方向内侧端;第1后侧隔壁,所述第1后侧隔壁从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起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且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车辆后方侧壁面的车辆前方一侧;第2后侧隔壁,所述第2后侧隔壁连接所述第1后侧隔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端与所述车辆后方侧壁面的车宽方向内侧端;下侧连接隔壁,所述下侧连接隔壁连接所述第1前侧隔壁的下端侧与所述第1后侧隔壁的下端侧,且连接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与所述下边梁,其中,在所述支脚部处,于截面内方的车辆前方一侧,由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所述第1前侧隔壁、所述第2前侧隔壁以及所述车辆前方侧壁面形成了前侧封闭截面,并且,于截面内方的车辆后方一侧,由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所述第1后侧隔壁、所述第2后侧隔壁以及所述车辆后方侧壁面形成了后侧封闭截面。
接下来,对第1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根据第1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由于在立柱外板的支脚部的截面内,于车辆前方一侧部分处,由车宽方向外侧壁面、第1前侧隔壁、第2前侧隔壁以及车辆前方侧壁面这共计四个面而形成了封闭截面,且在车辆后方一侧部分处,由车宽方向外侧壁面、第1后侧隔壁、第2后侧隔壁以及车辆后方侧壁面这共计四个面而形成了后侧封闭截面,所以能够对外力作用于立柱外板时的立柱外板与下边梁之间的接合部附近、即从侧面观察立柱外板时弯曲着的支脚部的截面崩溃进行抑制。
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立柱向车辆前后以及车宽方向内外倾倒的变形、以及振动等。
并且,由于在支脚部的截面内,于车辆前方一侧以及车辆后方一侧被形成为封闭截面的部分在侧面观察车辆时呈大致三角形,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支脚部的变形。
本发明的第2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1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中,所述立柱加固构件具有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所述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将所述第1前侧隔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所述第1后侧隔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以及所述下侧连接隔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相互连接,并与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相连接。
接下来,对第2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根据第2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例如在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立柱加固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而以较大的面积承受从立柱外板的车宽方向外侧壁面输入的侧面碰撞载荷,并由第1前侧隔壁和第1后侧隔壁、以及第2前侧隔壁和第2后侧隔壁来支承该侧面碰撞载荷,且经由下边梁内板而向平台有效地传递该侧面碰撞载荷。
本发明的第3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2种方式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中,在所述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车门铰链的车门铰链安装部,并且在所述车门铰链安装部的车辆上方一侧以及车辆下方一侧中的至少一侧上,设置有连接所述第1前侧隔壁与所述第1后侧隔壁的加强筋。
接下来,对第3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根据第3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由于在车门铰链安装部的车辆上方一侧以及车辆下方一侧中的至少一侧上,设置有连接第1前侧隔壁与第1后侧隔壁的加强筋,因而获得了车门铰链安装部的较高的安装强度。并且,能够将作用于车门铰链安装部上的力通过具有较高刚性的加强筋而有效地传递至第1前侧隔壁和第1后侧隔壁。
本发明的第4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1至第3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中,所述下边梁外板和所述立柱外板被一体形成。
接下来,对第4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根据第4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下边梁外板和立柱外板被一体化,与将下边梁外板和立柱外板形成为各自独立的构件并通过焊接等而结合下边梁外板和立柱外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强度,而且生产性也较好。
本发明的第5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1至第3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中,所述立柱被构成为,所述立柱外板的车宽方向内侧被开放的开放截面结构。
接下来,对第5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根据第5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立柱被构成为,立柱外板的车宽方向内侧被开放的开放截面结构,由于未设置所谓的立柱内板,因此与设置有立柱内板的情况相比,实现了车辆的轻量化。
而且,由于立柱加固构件抑制了立柱外板的支脚部的截面崩溃,所以即使立柱不具备立柱内板,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立柱向车辆前后以及车宽方向内外倾倒的变形、以及振动等。
本发明的第6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5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中,设置有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用于封闭所述立柱加固构件的端部与所述立柱外板之间、以及所述立柱加固构件的端部与所述下边梁内板之间的空隙。
接下来,对第6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例如,在立柱加固构件和立柱外板被点焊时,有时在点焊的焊点和焊点之间立柱加固构件与立柱外板不会完全地贴合,而会存在微小的空隙。同样地,在立柱加固构件与下边梁内板被点焊时,有时会在点焊的焊点和焊点之间立柱加固构件与下边梁内板也不会完全地贴合,而会存在微小的空隙。
根据第6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由于在立柱加固构件的端部与立柱外板之间、以及立柱加固构件的端部与下边梁内板之间的空隙被密封构件所封闭,所以即使为立柱不具备立柱外板的开放截面结构,也能够防止水、尘埃、声音等从下边梁内部经由立柱外板而进入室内一侧。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中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1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具有如下的良好的效果,即,无论立柱和下边梁的结构如何,均能够有效地抑制立柱的振动和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2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通过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而以较大的面积承受从立柱外板的车宽方向外侧壁面输入的侧面碰撞载荷,从而能够将该侧面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至平台。
根据本发明的第3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能够提高车门铰链安装部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4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与下边梁外板和立柱外板形成为各自独立的构件并通过焊接等而将下边梁外板和立柱外板结合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强度,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5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由于立柱不具备立柱内板,所以能够实现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6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能够防止水、尘埃、声音等从下边梁内板经由立柱外板而进入室内一侧。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车辆结合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3为车辆的侧视图。
图4为从车辆内侧观察时的立柱加固构件的主视图。
图5为立柱加固构件的立体图。
图6为中柱的水平剖视图。
图7为表示密封部分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汽车(车辆);
16:中柱(立柱);
24:下边梁;
26:下边梁内面板(下边梁内板);
30:车身结构;
44:立柱外板;
44C:车辆后方侧壁面;
44B:车辆前方侧壁面;
44A:车宽方向外侧壁面;
46:下边梁外板;
48:支脚部;
50:立柱加固构件;
50A:前侧隔壁(第1前侧隔壁);
50B:后侧隔壁(第1后侧隔壁);
50C:下侧连接隔壁;
50D: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
50E:三角形前侧隔壁(第2前侧隔壁);
50F:三角形后侧隔壁(第2后侧隔壁);
62:焊接螺母(车门铰链安装部);
64:加强筋;
66: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的最理想方式进行说明。而且,在以下所使用的图中,被适当标注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一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一侧,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
在图3中,通过模式侧视图图示了应用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身结构30的汽车10(车辆)的一部分。在图1中,通过从车室内侧观察时的立体图图示了车身结构30,在图2中,图示了车身结构30的纵剖视图。
如图3所示,在车身侧部12上,从前侧起顺次配置有前柱14(A柱)、中柱16(B柱)以及后柱18(C柱)。而且,前柱14、中柱16以及后柱18均设置有左右一对。中柱16被配置在形成于车身侧部12上的前门用开口部20A以及后门用开口部20B之间,并被设置为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车身框架构件。
中柱16的上端部16A被结合于上边梁22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上。上边梁22被设置为,以大致车身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被配置在车辆顶板的两侧的框架构件。
此外,中柱16的下端部16B被结合于下边梁24(也称为“门槛”)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上。下边梁24被设置为,以大致车身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被配置在车身下部的两侧的框架构件。
(下边梁的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下边梁24具备下边梁内面板26。
下边梁内面板26构成了下边梁2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并以车身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被设置在车身侧部12的下侧部上,且被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帽形截面。在下边梁内面板26的上端一侧,于车宽方向外端形成有上凸缘部26a,且在下边梁26的下端一侧,于车宽方向外端形成有下凸缘部26b。
(外面板)
如图2中的剖视图所示,在下边梁内面板26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外面板40(边梁外面板加强件)。而且,在外面板40的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处配置有边梁外板52。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外面板40包括下边梁外板46和立柱外板44,且由一张钢板而一体地形成,其中,所述下边梁外板46被配置于下边梁内面板26的车宽方向外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而所述立柱外板44从下边梁外板46的车辆上方一侧起朝向车辆上方延伸。
如图1所示,下边梁外板46被构成为,包括:上壁46A、下壁46B、外侧壁46C、被形成于上臂46A的车宽方向内端的上凸缘部46Aa、被形成于下壁46B的车宽方向内端的下凸缘部46Bb,并且,除了与立柱外板44之间的连接部分之外,所述下边梁外板46被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帽形截面。
立柱外板46的上凸缘部46Aa以及下凸缘部46Bb被配置为,其普通面以包括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身前后方向在内的面为面方向。
并且,下边梁外板46的上凸缘部46Aa与下边梁内面板26的上凸缘部26a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叠并通过点焊而被接合在一起,下凸缘部46Bb与下边梁内面板26的下凸缘部26b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叠并通过点焊而被接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外面板40的立柱外板44具备:车宽方向外侧壁面44A,其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而配置,并将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方向作为面方向;车辆前方侧壁面44B,其从车宽方向外侧壁面44A的车辆前侧端起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车辆后方侧壁面44C,其从车宽方向外侧壁面44A的车辆后侧端起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前凸缘部44Bb,其从车辆前方侧壁面44B的车宽方向内端起朝向车辆前方一侧延伸;后凸缘部44Cc,其从车辆后方侧壁面44C的车宽方向内端起朝向车辆后方一侧延伸,所述立柱外板44的水平截面形状呈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大致帽形形状。
如图1以及图4所示,立柱外板44的下端一侧即与下边梁外板46之间的连接部分附近的、从车辆侧面观察时的形状被设定为,朝向下边梁外板46逐渐加宽的形状。以后,将立柱外板44的下部的、朝向下边梁外板46逐渐加宽的部分称为支脚部48。
在该支脚部48处,车辆前后侧壁面44B以及车辆后方侧壁面44C一同以从车辆上下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变换方向的方式而弯曲,并且车辆前方侧壁面44B的下端侧被一体地连接在,位于立柱外板44的车辆前侧的下边梁外板46的上壁46A上,车辆后方侧壁面44C的下端侧被一体地连接在,位于立柱外板44的车辆后侧的下边梁外板46的上壁46A上。
本实施方式中的下边梁外板46在与立柱外板44之间的连接部分处未设置该上壁46A,从而下边梁内部空间与立柱内部空间是相互连通的。
并且,立柱外板44的前凸缘部44Bb被一体地连接在,位于立柱外板44的车辆前侧的下边梁外板46的上凸缘部46Aa上,而后凸缘部44Cc被一体地连接在,位于立柱外板44的车辆后侧的下边梁外板46的上凸缘部46Aa上。
(立柱加固构件)
在立柱外板44的支脚部48的内部配置有立柱加固构件50,所述立柱加固构件50为,作为钢板的冲压成型品的某种隔板(隔壁)。
立柱加固构件50被形成为,从垂直于立柱长度方向的截面观察时封闭立柱内部的这种隔壁状,并具备在下文中说明的前侧隔壁50A、后侧隔壁50B、下侧连接隔壁50C、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三角形前侧隔壁50E以及三角形后侧隔壁50F。
如图1以及图5所示,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呈倒梯形形状(底边的宽度小于顶边的宽度),且通过点焊而被接合于立柱外板44的支脚部48的车宽方向外侧壁面44A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上。在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的车辆前方一侧配置有前侧隔壁50A,而在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的车辆后方一侧配置有后侧隔壁50B。
前侧隔壁50A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的车辆前方一侧的端部起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以相对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垂直的方式延伸,且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倾斜成,其车辆下方一侧比车辆上方一侧更靠车辆后方一侧。
前侧隔壁50A以其车辆上方一侧的端部贴合于弯曲的支脚部48的车辆前方侧壁面44B的方式而被折弯,且该端部通过点焊而被接合于车辆前方侧壁面44B上。
另一方面,后侧壁面50B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的车辆后方一侧的端部起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以相对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垂直的方式延伸,且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倾斜成,其车辆下方一侧比车辆上方一侧更靠车辆前方一侧。
后侧隔壁50B以其车辆上方一侧的端部贴合于弯曲的支脚部48的车辆后方侧壁面44C的方式而被折弯,且该端部通过点焊而被接合于车辆后方侧壁面44C上。
接下来,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的下端起,下侧连接隔壁50C朝向车宽方向内侧水平地延伸。
在下侧连接隔壁50C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凸缘部50Cd,所述凸缘部50Cd以贴合于下边梁内面板26的上凸缘部26a的方式而被向车辆上方一侧折弯,且该凸缘部50Cd通过点焊而被接合于下边梁内面板26的上凸缘部26a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上。由此,立柱外板44的车宽方向外侧壁面44A被牢固地连接于下边梁内面板26。
在下侧连接隔壁50C的车辆前方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凸缘部50Ca,所述凸缘部50Ca以贴合于前侧隔壁50A的下端一侧的方式而被向车辆上方一侧折弯,且该凸缘部50Ca通过点焊而被接合于前侧隔壁50A上。
另一方面,在下侧连接隔壁50C的车辆后方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凸缘部50Cb,该凸缘部50Cb以贴合于后侧隔壁50B的下端一侧的方式而被向车辆上方一侧折弯,且该凸缘部50Ca通过点焊而被接合于后侧隔壁50B上。
如图1、图2以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立柱加固构件50上,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的车辆上方一侧且车辆后方一侧的角部附近,焊接有两个焊接螺母62,两个所述焊接螺母62用于紧固用来安装后文叙述的车门铰链58的螺栓60。而且,符号58A为车门铰链58的轴。所以,在中柱16上通过车门铰链而安装有后侧门(未图示)。而且,后侧门被配置于车门铰链58的车辆后方一侧。
如图6所示,在边梁外板52、立柱外板44的车宽方向外侧壁面44A、以及立柱加固构件50的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上,形成有供各个螺栓60贯穿的贯穿孔。而且,如图6所示,在立柱外板44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立柱装饰34,且在立柱外板44的端部上安装有密封条36。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立柱加固构件50的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上,为了加固车门铰链安装部而在焊接螺母62的车辆上方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的车辆上方一侧的端部,以及焊接螺母62的车辆下方一侧形成有加强筋64、66,所述加强筋64、66以连接各个前侧连接壁50A与后侧隔壁50B的方式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加强筋64、66是为了提高钢板的刚性而被设置的,虽然将其截面形状设为了半圆形,但是也可以为其它形状。
接下来,三角形前侧隔壁50E从前侧隔壁50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起,朝向车辆前方一侧以及车辆下方一侧延伸,且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的形状呈大致三角形。三角形前侧隔壁50E的车辆前方一侧的端部(三角形的车辆前方一侧的边部)与弯曲的支脚部48的前凸缘部44Bb重叠并通过点焊而被接合在一起。并且,三角形前侧隔壁50E的车辆下方一侧的端部(三角形的车辆下方一侧的边部)与下边梁外板46的上凸缘部46Aa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叠并通过点焊而被接合在一起。
接下来,三角形后侧隔壁50F从后侧隔壁50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起,朝向车辆后方一侧以及车辆下方一侧延伸,且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的形状呈大致三角形。三角形后侧隔壁50F的三角形的车辆后侧的端部(三角形的车辆后侧边部)与弯曲的支脚部48的后凸缘部44Cc重叠并通过点焊而被接合在一起。并且,三角形后侧隔壁50F的车辆下方一侧的端部(三角形的车辆下方一侧的边部)与下边梁外板46的上凸缘部46Aa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叠并通过点焊而被接合在一起。
由此,立柱外板44的支脚部48以立柱加固构件50为隔壁而被封闭,从而被形成为封闭截面,由此立柱内空间通过立柱加固构件50而被上下分割。
(通过密封剂而进行的空隙的密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遮断下边梁24的内部空间和中柱16的空间(室内一侧的空间),从而涂抹有密封剂68,以封闭立柱加固构件50与立柱外板44之间的空隙、以及立柱加固构件50与下边梁内面板26之间的空隙。由此,能够完全遮断欲经由下边梁24的内部以及中柱16而进入车室内侧的水、尘埃、声音等。
密封剂68被从车辆内侧涂抹于立柱加固构件50、立柱外板44以及下边梁内面板26等上。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涂抹有密封剂68(图中的斜线部分)的部分为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的部分。
即,三角形前侧隔壁50E与上凸缘部26a的上端部之间、前侧隔壁50A的上端部与车辆前方侧壁面44B之间、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的上端与车宽方向外侧壁面44A之间、后侧隔壁50B的上端部与车辆后方侧壁面44C之间、三角形后侧隔壁50F与上凸缘部26a的上端部之间、凸缘部50Ca的上端部与前侧隔壁50A之间、凸缘部50Cb的上端部与后侧隔壁50B之间、凸缘部50Cd的上端部与上凸缘部26a的上端部之间、凸缘部50Ca的侧端部与凸缘部50Cd的侧端部之间、凸缘部50Ca的侧端部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之间、凸缘部50Cb的侧端部与凸缘部50Cd的侧端部之间、凸缘部50Cb的侧端部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之间等。
而且,密封剂68能够从车辆内侧涂抹在上述构件之间的空隙处。并且,密封剂68也可以涂抹于下边梁内面板26的上凸缘部26a的上端与下边梁外板46的上凸缘部46Aa的上端之间。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下边梁内面板26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地板面板54,形成于地板面板5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上的凸缘54A通过点焊而被接合在下边梁内面板26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上。
如图1所示,在该地板面板54的上部配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呈大致帽形截面的横梁56。在横梁56中,形成于下端一侧的凸缘56A通过点焊而被接合于地板面板54上,而形成于车宽方向端侧的凸缘56B通过点焊而被接合于下边梁内面板26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上。
而且,横梁56位于中柱16的车宽方向内侧。
(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中,由于通过将立柱加固构件50的前侧隔壁50A以及三角形前侧隔壁50E接合于立柱外板44上,从而支脚部48的车辆前方一侧被形成为封闭截面,且通过将立柱加固构件50的后侧隔壁50B以及三角形后侧隔壁50F接合于立柱外板44上,从而支脚部48的车辆后方一侧被形成为封闭截面,因此,抑制了在外力作用于立柱外板44上时的、支脚部48的截面崩溃。这些在支脚部48的车辆前方一侧以及车辆后方一侧被形成为封闭截面的部分,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呈大致三角形,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支脚部48的变形。
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中柱16向车辆前后以及车宽方向内外倾倒的变形、以及振动等。而且,通过提高支脚部48的刚性,从而还能够抑制中柱16的扭曲。
并且,由于在侧面碰撞时,作用于立柱外板44上的外力不仅被传递至上述封闭截面部分,还被传递至下侧连接隔壁50C处,所以能够通过下侧连接隔壁50C向下边梁内面板26分散外力。
由此,与未设置下侧连接隔壁50C的情况相比,支脚部48中被形成为封闭截面的部分的外力负担减小,从而进一步抑制了截面崩溃。
而且,在侧面碰撞时,通过接合于立柱外板44上的立柱加固构件50的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而以较大的面积承受碰撞车辆的载荷,并通过前侧隔壁50A、后侧隔壁50B以及下侧连接隔壁50C支承由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所承受到的该载荷,且通过三角形前侧隔壁50E以及三角形后侧隔壁50F来支承该载荷,从而能够将该载荷经由下边梁内面板26而有效地向平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横梁56以及地板面板54)传递。
并且,虽然作用于中柱16的车门铰链58的安装部分上的力(载荷)主要为:(1)法向力、(2)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绕轴的转矩力、(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绕轴的转矩力,但(1)中的法向力以及(2)中的转矩力,能够经由设定于作为车门铰链安装部的焊接螺母62的上下的、刚性较高的加强筋64、66,而由前文所述的、刚性较高的支脚部48的车辆前方侧的封闭截面部分、以及同样刚性较高的支脚部48的车辆后方一侧的封闭截面部分承受,从而确保了中柱16相对于(1)中的法向力、以及(2)中的转矩力具有较高的刚性。并且,由于上述(3)中的转矩力通过刚性较高的支脚部48的车辆前方一侧的封闭截面部分、以及同样刚性较高的支脚部48的车辆后方一侧的封闭截面部分,而被传递至刚性较高的下边梁24,所以相对于(3)中的转矩力,中柱16的车门铰链安装部、即焊接螺母62的周围被确保了较高的刚性。
如此,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中,能够通过立柱加固构件50来抑制立柱外板44的支脚部48的截面崩溃,因此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作为中柱框架构件的立柱外板44被形成为开放截面的结构、或为了轻量化从而立柱外板44被形成为薄板时,并且,在立柱外板44与下边梁外板46之间的接合部分处不存在下边梁外板46的上壁46A时,能够发挥出特别大的加固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由一张钢板构成的立柱加固构件50而使支脚部48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在将构件数量以及材料使用量抑制在最小限度的同时,有效地抑制中柱16向车辆前后以及车宽方向内外倾倒的变形、以及振动等。
虽然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在立柱部以及下边梁部上,采用了由一体的加固结构、以及无内板结构而形成的开放截面结构,并采用了在立柱接合部内不存在上壁46A的结构,但能够将来自侧面碰撞车辆的输入载荷经由中柱16、立柱加固构件50以及下边梁24,而以最短距离并且有效地传递至作为基座的平台(横梁56以及地板面板54)处,从而能够抑制中柱16向车宽方向的倾倒变形,进而减少进入车室内侧的立柱进入量。
而且,虽然在为了轻量化而将构成中柱16的构件形成为薄板时,会存在中柱16向车辆前后以及车宽方向内外倾倒的变形以及振动均趋于恶化的倾向,但是通过在支脚部48处设置立柱加固构件50,从而有效地抑制了中柱16向车辆前后以及车宽方向内外倾倒的变形、以及振动。
由于立柱加固构件50的前侧隔壁50A以及后侧隔壁50B,从被接合于下边梁24、以及车宽方向外侧壁面44A上的下侧连接隔壁50C的车辆前后端起,向斜上方延伸从而实现对立柱外板44的加固,所以提高了对于变形的刚性,所述变形为,中柱16在以沿车辆前后方向穿过下边梁24的上壁附近的轴(假想)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变形。
因此,当侧面碰撞时,也能够通过前侧隔壁50A以及后侧隔壁50B而承受来自立柱外侧的侧面碰撞载荷,从而能够在抑制中柱16的旋转变形的同时,将载荷荷有效地传递至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作为平台的地板面板54以及横梁56处。
(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中柱16为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开放截面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立柱外板44的车宽方向内侧接合立柱内板,从而将中柱16形成为封闭截面结构。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中柱16向车辆前后以及车宽方向内外倾倒的变形、以及振动。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立柱外板44和下边梁外板46是由一张钢板而一体形成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将立柱外板44和下边梁外板46形成为相互独立的构件,并通过焊接等而将形成为独立构件的立柱外板44与下边梁外板46相互接合。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立柱外板44和下边梁外板46是由一张钢板而一体形成的,所以在立柱外板44与下边梁外板46之间的接合部分处不存在下边梁外板46的上壁46A,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通过焊接等而将被形成为相互独立的构件的立柱外板44和下边梁外板46进行相互接合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具有在车辆前后连续的上壁46A的下边梁外板46、即沿着长度方向整体被形成为封闭截面的下边梁24。由此,能够提高立柱外板44与下边梁外板46的结合部分的刚性,从而进一步抑制中柱16向车辆前后以及车宽方向内外倾倒的变形、以及振动。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作为车门铰链安装部的焊接螺母62的上下设置了加强筋64、66,但是只要能够确保车门铰链安装部周围的刚性,则只需设置加强筋64以及加强筋66中的某一方即可,根据情况还可以不设置加强筋64以及加强筋66。此外也可以进一步增加加强筋的数量,还可以追加上下延伸的加强筋。
并且,在立柱加强构件50上,还可以在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50D以外的壁面上形成加强筋。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中柱1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中柱16以外的立柱。

Claims (6)

1.一种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具备:
下边梁,其被构成为,包括:被配置于车辆侧部的下侧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外板、和被配置于所述下边梁外板的车宽方向内侧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内板;
立柱,其被构成为,至少包括从所述下边梁外板起向车身上方延伸的立柱外板,所述立柱外板包括:车宽方向外侧壁面、从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的车辆前侧端部起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车辆前方侧壁面、从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的车辆后侧端部起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车辆后方侧壁面,并且,所述立柱在下边梁一侧具有支脚部,在所述支脚部处所述车辆前方侧壁面以及所述车辆后方侧壁面以使所述立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朝向所述下边梁逐渐增加的方式而弯曲;
立柱加固构件,其被设置于所述支脚部上,且被构成为,包括:第1前侧隔壁,所述第1前侧隔壁从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起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且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车辆前方侧壁面的车辆后方一侧;第2前侧隔壁,所述第2前侧隔壁连接所述第1前侧隔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端与所述车辆前方侧壁面的车宽方向内侧端;第1后侧隔壁,所述第1后侧隔壁从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起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且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车辆后方侧壁面的车辆前方一侧;第2后侧隔壁,所述第2后侧隔壁连接所述第1后侧隔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端与所述车辆后方侧壁面的车宽方向内侧端;下侧连接隔壁,所述下侧连接隔壁连接所述第1前侧隔壁的下端侧与所述第1后侧隔壁的下端侧,且连接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与所述下边梁,
其中,在所述支脚部处,于截面内方的车辆前方一侧,由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所述第1前侧隔壁、所述第2前侧隔壁以及所述车辆前方侧壁面形成了前侧封闭截面,并且,于截面内方的车辆后方一侧,由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所述第1后侧隔壁、所述第2后侧隔壁以及所述车辆后方侧壁面形成了后侧封闭截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其中,
所述立柱加固构件具有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所述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将所述第1前侧隔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所述第1后侧隔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以及所述下侧连接隔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相互连接,并与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壁面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其中,
在所述车宽方向外侧连接壁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车门铰链的车门铰链安装部,并且在所述车门铰链安装部的车辆上方一侧以及车辆下方一侧中的至少一侧上,设置有连接所述第1前侧隔壁与所述第1后侧隔壁的加强筋。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其中,
所述下边梁外板和所述立柱外板被一体形成。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其中,
所述立柱被构成为,所述立柱外板的车宽方向内侧被开放的开放截面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其中,
设置有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用于封闭所述立柱加固构件的端部与所述立柱外板之间、以及所述立柱加固构件的端部与所述下边梁内板之间的空隙。
CN201080003539.2A 2010-04-09 2010-04-09 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22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56440 WO2011125219A1 (ja) 2010-04-09 2010-04-09 車両側部結合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2255A true CN102292255A (zh) 2011-12-21
CN102292255B CN102292255B (zh) 2013-08-21

Family

ID=44762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353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2255B (zh) 2010-04-09 2010-04-09 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45165B2 (zh)
EP (1) EP2557021B1 (zh)
JP (1) JP5126411B2 (zh)
CN (1) CN102292255B (zh)
WO (1) WO2011125219A1 (zh)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03727A (zh) * 2012-03-29 2014-12-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构造
CN104249763A (zh) * 2013-06-28 2014-12-3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摇臂端板、包括它的组件及制作和使用它的方法
CN105189259A (zh) * 2013-04-09 2015-12-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05814422A (zh) * 2013-12-05 2016-07-27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测试体支承器具、使用了该支承器具的结构构件的碰撞试验装置以及碰撞试验方法
CN106061824A (zh) * 2014-03-05 2016-10-26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构件的接合构造体
CN105102309B (zh) * 2013-03-26 2017-04-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CN107176209A (zh) * 2016-03-09 2017-09-19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边梁和车辆
CN108068885A (zh) * 2016-11-16 2018-05-2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车辆的纵梁的加强单元
CN108082299A (zh) * 2016-11-23 2018-05-29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身底部结构
CN109204536A (zh) * 2017-06-30 2019-01-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916281A (zh) * 2019-02-26 2019-06-21 浙江飞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连接部形变检测组件
CN111717298A (zh) * 2020-06-30 2020-09-29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一种抗冲击波驾驶室壳体以及车辆
CN112092909A (zh) * 2019-06-18 2020-12-1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侧部车身结构
CN113734295A (zh) * 2020-05-28 2021-12-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CN115140176A (zh) * 2021-03-30 2022-10-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96067B2 (ja) * 2010-08-26 2013-05-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のロッカ構造
US8757709B2 (en) * 2010-12-20 2014-06-24 Tesla Motors, Inc. Reinforced B-pillar assembly with reinforced rocker joint
JP5998453B2 (ja) * 2011-11-04 2016-09-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リヤストラット部の補強構造
EP2783949A4 (en) * 2011-11-24 2015-07-22 Honda Motor Co Ltd SIDE PANEL STRUCTURE FOR VEHICLE
DE102011120519A1 (de) * 2011-12-08 2013-06-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Verstärkung für eine Fahrzeugsäule, insbesodnere die B-Säule eines Fahrzeuges
JP6171911B2 (ja) * 2013-12-13 2017-08-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9327770B2 (en) * 2013-12-31 2016-05-03 Sungwoo Hitech Co., Ltd. Center pillar reinforcement unit for vehicle
US9090291B1 (en) * 2014-04-01 2015-07-28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Front pillar assemblies with front pillar lower reinforcement members having lower wrap reinforcement structures
JP6256310B2 (ja) * 2014-11-13 2018-0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KR101673341B1 (ko) * 2014-12-03 2016-11-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체 멤버 연결구조
US9487243B2 (en) * 2014-12-09 2016-11-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DE102015100263B3 (de) * 2015-01-09 2016-03-31 Audi Ag Strukturbauteil für eine Karosserie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US9701182B1 (en) * 2016-02-24 2017-07-11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Door reinforcement beam catch projections for vehicle side structures
JP6838523B2 (ja) * 2017-08-10 2021-03-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FR3124478A1 (fr) * 2021-06-23 2022-12-30 Psa Automobiles Sa Cloison de longeron et caiss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équipée d’une telle cloison de longer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55358A (ja) * 1991-12-06 1993-06-22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H06263062A (ja) * 1993-03-10 1994-09-20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の構造
US20030102697A1 (en) * 2001-10-25 2003-06-05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JP2004314761A (ja) * 2003-04-15 2004-11-11 Toyota Motor Corp センタピラー下部とロッカ部との結合構造
CN1824564A (zh) * 2005-02-24 2006-08-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3168U (ja) 1981-10-23 1983-04-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S60131376A (ja) 1983-12-20 1985-07-13 Nissan Motor Co Ltd ピラ−とサイドシルとの結合部構造
JPS62132870U (zh) 1986-02-18 1987-08-21
US4726166A (en) 1986-03-14 1988-02-23 American Motors Corporation Vehicle frame rail assembly and underbody construction
JPS6418980U (zh) 1987-07-24 1989-01-31
JPH04143174A (ja) 1990-10-02 1992-05-18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のモジュール組付構造
JPH04215574A (ja) 1990-12-13 1992-08-06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車体のモジユール組付構造
JPH082438A (ja) 1994-06-23 1996-01-09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JP3951742B2 (ja) 2002-02-27 2007-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DE102004014664B4 (de) * 2004-03-25 2007-09-06 Audi Ag Aufbaustruktur für eine Karosserie
DE102004042713A1 (de) * 2004-09-03 2006-03-09 Adam Opel Ag Karosseri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7857377B2 (en) * 2006-10-09 2010-12-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ubular B-pillar to stamped rocker joint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2010254187A (ja) 2009-04-27 2010-11-1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2011194945A (ja) 2010-03-17 2011-10-0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側部結合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55358A (ja) * 1991-12-06 1993-06-22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H06263062A (ja) * 1993-03-10 1994-09-20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の構造
US20030102697A1 (en) * 2001-10-25 2003-06-05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JP2004314761A (ja) * 2003-04-15 2004-11-11 Toyota Motor Corp センタピラー下部とロッカ部との結合構造
CN1824564A (zh) * 2005-02-24 2006-08-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结构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03727A (zh) * 2012-03-29 2014-12-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构造
CN105102309B (zh) * 2013-03-26 2017-04-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CN105189259B (zh) * 2013-04-09 2017-07-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05189259A (zh) * 2013-04-09 2015-12-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04249763A (zh) * 2013-06-28 2014-12-3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摇臂端板、包括它的组件及制作和使用它的方法
CN105814422A (zh) * 2013-12-05 2016-07-27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测试体支承器具、使用了该支承器具的结构构件的碰撞试验装置以及碰撞试验方法
US10059381B2 (en) 2014-03-05 2018-08-28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Joint structure body of members
CN106061824A (zh) * 2014-03-05 2016-10-26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构件的接合构造体
CN107176209B (zh) * 2016-03-09 2019-06-14 北京宝沃汽车有限公司 边梁和车辆
CN107176209A (zh) * 2016-03-09 2017-09-19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边梁和车辆
CN108068885A (zh) * 2016-11-16 2018-05-2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车辆的纵梁的加强单元
CN108082299A (zh) * 2016-11-23 2018-05-29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身底部结构
CN109204536B (zh) * 2017-06-30 2021-09-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36A (zh) * 2017-06-30 2019-01-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916281A (zh) * 2019-02-26 2019-06-21 浙江飞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连接部形变检测组件
CN112092909A (zh) * 2019-06-18 2020-12-1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侧部车身结构
CN112092909B (zh) * 2019-06-18 2022-11-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侧部车身结构
CN113734295A (zh) * 2020-05-28 2021-12-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CN111717298A (zh) * 2020-06-30 2020-09-29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一种抗冲击波驾驶室壳体以及车辆
CN111717298B (zh) * 2020-06-30 2022-03-08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一种抗冲击波驾驶室壳体以及车辆
CN115140176A (zh) * 2021-03-30 2022-10-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26411B2 (ja) 2013-01-23
US9045165B2 (en) 2015-06-02
US20120098297A1 (en) 2012-04-26
JPWO2011125219A1 (ja) 2013-07-08
EP2557021B1 (en) 2014-01-15
EP2557021A4 (en) 2013-05-22
CN102292255B (zh) 2013-08-21
WO2011125219A1 (ja) 2011-10-13
EP2557021A1 (en) 2013-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2255B (zh) 车辆侧部结合部结构
US6129412A (en) Floo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KR101371466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 구조
JP5821425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105593043A (zh) 车体框架和车辆底板下侧结构
US9868470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JP2016150698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US10059375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KR102371245B1 (ko) 차량의 센터 필러 구조
GB2485449A (en) A car body with a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5928912B2 (ja) 車両前部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6427515A (zh) 动力传动系统安装组件
JP6579131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KR101734580B1 (ko) 자동차용 센터필러 패널
CN201882151U (zh) 一种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
JP2011194945A (ja) 車両側部結合部構造
CN209241172U (zh) 车辆前部结构
KR20120045894A (ko) 차량용 서브 프레임
JP4106935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KR101982863B1 (ko) 차량의 프런트루프레일과 프런트필러인너의 연결구조 및 방법
US10946901B2 (en) Rear open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ar opening structure
JP2020097281A (ja) 車両構造
JP6052231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KR102119447B1 (ko) 휠하우스 보강 구조
JP5935753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1

Termination date: 202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