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8811A - 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48811A
CN102248811A CN2011101246132A CN201110124613A CN102248811A CN 102248811 A CN102248811 A CN 102248811A CN 2011101246132 A CN2011101246132 A CN 2011101246132A CN 201110124613 A CN201110124613 A CN 201110124613A CN 102248811 A CN102248811 A CN 1022488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surface
stacker
stacked components
printing medium
pu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246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48811B (zh
Inventor
大谷彩
吉川真一朗
玉井聪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48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88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488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88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0Pile receivers adjustable for different article siz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2Pile receivers with stationary end support against which pile accumulat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38Devices for collating sheet copy material, e.g. sorters, control, copies in staples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60Coupling, adapter or lock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1Bottom with several surface portions forming an angle relatively to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6Bottom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geometry
    • B65H2405/11164Rear portion extensible in parallel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6Bottom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geometry
    • B65H2405/11164Rear portion extensible in parallel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65H2405/111646Rear portion extensible in parallel to transport direction involving extension members pivotable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bottom surface and perpendicular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4Details of surface
    • B65H2405/141Reliefs, projections
    • B65H2405/1412Ribs extending in parallel to feeding/delivery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30Other features of supports for sheets
    • B65H2405/32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 B65H2405/324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between operative position and non operative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2Single-function printing machines, typically table-top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既谋求小型化、又通过使被排出的被记录介质沿着被记录介质堆叠器的支撑面顺畅地移动而稳定地进行堆叠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记录装置。其中,在第一堆叠器中,支撑面(SP1)包括:在基端侧呈平面状的基端侧支撑面(SP1a)和呈前端向上的倾斜的平面状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在第二堆叠器中,支撑面(SP2)呈平面状,并且在使用状态下被保持为,相对于前端侧支撑面(SP1b)以同样的前端向上的倾斜状态在前端侧相连的倾斜姿势。

Description

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从记录装置排出的被记录介质进行堆叠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具备该被记录介质堆叠器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通过使记录材料(例如液体)附着于被记录介质(例如用纸)而记录预定的图像(包含文字和/或图形等)的记录装置。这样的记录装置通常具备对被排出至装置外的被记录介质进行支撑并堆叠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下面也简单地称为“堆叠器”)。而且,就这样的堆叠器而言,为了实现记录装置不使用时的紧凑化,采用:通过多个部件形成对被排出的被记录介质进行支撑的支撑面,并通过从一方的部件将另一方的部件拉出而增大其支撑面的面积的拉出结构。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堆叠器,其中通过从堆叠器基部拉出第一拉出部并且从第一拉出部拉出第二拉出部来相连形成大致水平姿势的支撑面(堆叠面)。根据这样的堆叠器,能够使被排出的被记录介质沿着通过堆叠器基部、第一拉出部以及第二拉出部相连形成的大致水平的支撑面顺畅地移动。
但是,在该专利文献1的堆叠器中,支撑面通过多个部件以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较长的方式形成,因此存在使用状态下的堆叠器在水平方向上所占的空间变大这样的问题。因此,例如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最近提出了使通过从一方的部件拉出另一方的部件而相连形成的支撑面在途中倾斜的构成。即,在专利文献2的排纸堆叠装置中,在前端堆叠器被从中间堆叠器中拉出来的时刻,将该前端堆叠器通过保持机构部以推起前端堆叠器的前端部的倾斜姿势保持于中间堆叠器。
专利文献1:特开2003-955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8-303000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排纸堆叠装置中,在从中间堆叠器被拉出的前端堆叠器被保持成前端部被推起的倾斜姿势的状态下,支撑面弯曲形成。即,在从排出方向上游侧的中间堆叠器的支撑面向排出方向下游侧的前端堆叠器的支撑面过渡的过渡部分,两个支撑面在两者之间有接缝并有角度地交叉。因此,沿着支撑面进行排出移动的被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在该过渡部分越过了接缝时,有角度地与倾斜的前端堆叠器的支撑面抵接后,将移动方向变更为沿着该支撑面的方向而进行排出移动。因此,伴随排出移动的阻力大,存在不能稳定地进行排出这样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既实现小型化、又通过使被排出的被记录介质沿着被记录介质堆叠器的支撑面顺畅地移动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堆叠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具备这样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的记录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其特征在于,对从记录装置被排出的被记录介质进行支撑并堆叠,具备:第一堆叠部件,其设置有能够支撑所述被记录介质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堆叠部件,其被收置得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堆叠部件拉出以及推入,并且设置有在从所述第一堆叠部件被拉出的使用状态下能够支撑所述被记录介质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堆叠部件构成为,所述第一支撑面包括:在该第一堆叠部件的所述第二堆叠部件的拉出方向的基端侧呈平面状的基端侧支撑面;和在该第一堆叠部件的所述拉出方向的前端侧以呈前端向上的倾斜的平面状的方式从所述基端侧支撑面向前端侧连续形成的前端侧支撑面,所述第二堆叠部件的所述第二支撑面呈平面状,并且在所述使用状态下被保持成: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所述前端侧支撑面按与该前端侧支撑面同样的前端向上的倾斜的状态在前端侧相连的倾斜姿势。
根据该构成,在从第一堆叠部件将第二堆叠部件拉出的使用状态下,第二堆叠部件被保持为相对于第一堆叠部件倾斜的姿势,因此在水平方向上所占空间减少。另外,即使在其使用状态下,第一堆叠部件中的第一支撑面的前端侧支撑面与第二堆叠部件中的第二支撑面形成具有接缝的过渡部分,在其过渡部分两者也不会相互有角度地交叉,而是以形成同一平面并延伸的方式相连形成支撑面。另一方面,即使第一堆叠部件中的第一支撑面的基端侧支撑面和前端侧支撑面形成具有角度地交叉的过渡部分,在其过渡部分两者以无接缝地弯曲连续的方式相连形成支撑面。因此,被排出的被记录介质,其被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在从第一堆叠部件的第一支撑面中的基端侧支撑面向前端侧支撑面移动的过渡部分以及从其前端侧支撑面向第二堆叠部件的第二支撑面移动的过渡部分,以阻力不变大的方式移动。因此,能够既实现小型化,又通过使被排出的被记录介质沿着被记录介质堆叠器的支撑面顺畅地移动而稳定地进行堆叠。
在本发明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中,具备将所述第二堆叠部件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保持为所述倾斜姿势的保持机构部,所述保持机构部,在俯视所述第一堆叠部件的情况下的外形范围内设置于包括与所述基端侧支撑面平行的底面的假想平面与包括所述前端侧支撑面的假想平面之间的空间区域内。
根据该构成,在第一堆叠部件的俯视的外形范围内,在包括第一堆叠部件的底面的假想平面与包括前端侧支撑面的倾斜的假想平面之间的空间区域内形成保持机构部,所以保持机构部不会与第一堆叠部件的底面相比向下方突出。因此,在成为该第一堆叠部件收置为能够相对于记录装置拉出以及推入的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在其拉出以及推入时避免保持机构部卡住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中,具备第三堆叠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二堆叠部件的所述第二支撑面相比较小的平面状的第三支撑面,而且,该第三堆叠部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堆叠部件以该第二堆叠部件的前端部为转动中心,在所述第三支撑面沿着所述第二支撑面的收置姿势、与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以与该第二支撑面相比前端进一步向上的倾斜状态在前端侧相连的展开姿势之间转动,所述第三堆叠部件在所述展开姿势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二堆叠部件被收置于所述第一堆叠部件时,相对于所述第一堆叠部件中的所述第一支撑面的所述前端侧支撑面以与该前端侧支撑面同样的前端向上的倾斜状态在前端侧相连。
根据该构成,例如在将在前端使第三堆叠部件成为展开姿势的状态的第二堆叠部件推入并收置于第一堆叠部件中的状态下,被排出的被记录介质由第一堆叠部件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三堆叠部件的第三支撑面支撑。因此,在被排出的被记录介质的平面尺寸小的情况下,能够与其平面尺寸相应地用朝向拉出方向的较少的所占空间且稳定地对被记录介质进行堆叠。
在本发明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中,所述前端侧支撑面相对于所述基端侧支撑面形成于所述被记录介质的排出方向前侧。
根据该构成,通过在排出方向上前端向上的倾斜的支撑面减缓被记录介质的排出速度,所以能够稳定地对被记录介质进行堆叠。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具备: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将被记录了的所述被记录介质排出的排出部;和上述构成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
根据该构成,能够得到与上述构成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所能够取得的作用效果同样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堆叠器的图,(a)是从下方所见的立体图,(b)是下方所见的(a)中箭头A所示的虚线圆内部分的局部仰视图。
图4是表示第二堆叠器的图,(a)是从上方所见的立体图,(b)是(a)中的4b-4b线向视剖视图。
图5是保持机构部的说明图,(a)是堆叠器的俯视图,(b)是(a)中的5b-5b线向视剖视图,(c)是(a)中的5c-5c线向视剖视图,(d)是从下方所见的(a)中箭头E所示的虚线椭圆内部分的局部仰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a)是从上方所见的堆叠器的俯视图,(b)是(a)中的6b-6b线向视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作为记录装置的打印机;12壳体;12a收置部;
20记录部;30排出部;40第一堆叠器(第一堆叠部件);
41引导板;41s倾斜部;44导轨;45抵接部;
46第一凸部(第一接合部);47第二凸部;
50第二堆叠器(第二堆叠部件);51基端侧轴状突起部;
52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5突起部(第二接合部);
60第三堆叠器(第三堆叠部件);100被记录介质堆叠器;
HK保持机构部;KH1、KH2假想平面;P作为被记录介质的用纸;S  空间区域;SP1第一支撑面;SP2第二支撑面;SP3第三支撑面;SP1a基端侧支撑面;SP1b前端侧支撑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为也作为具有被记录介质堆叠器的记录装置的一种的喷墨式打印机(下面有时简称为“打印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面的说明中,将重力方向作为下方向、将反重力方向作为上方向、将堆叠器的拉出方向作为前方、将堆叠器的推入方向作为后方、而且将相对于堆叠器的拉出方向水平地正交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具有大致箱形的壳体12。而且,在该壳体12内设置有:对作为被记录介质的用纸P喷射作为液体的墨液而记录预定的图像的记录部20;和将通过了记录部20的用纸P向壳体12外排出的排出部30。此外,在壳体12外部,给纸托盘13以倾斜的状态设置。
在给纸托盘13中用纸P以层叠状态蓄积,通过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旋转驱动的给纸辊14,将用纸P一张一张地对壳体12内的记录部20供给。
记录部20具有对用纸P喷射墨液的记录头17、送纸辊15、从动辊16、排纸辊18以及从动辊19。另外,在记录头17的下方设置有成为被喷射墨液的用纸P的支撑台的压印板(省略图示)。送纸辊15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旋转驱动,在其与从动辊16之间夹持从给纸托盘13供给来的用纸P,在记录头17与压印板之间输送该用纸P。
记录头17对由送纸辊15输送到压印板上的用纸P上的预定的位置喷射墨液而形成图像。另外,记录头17,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用纸P的宽度方向(在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并喷射墨液,或者不进行移动而在以在用纸P的宽度方向跨用纸整个宽度的方式架设的状态下喷射墨液。此外,用纸P,与来自记录头17的墨液的喷射对应地,向成为排出部30侧的下游侧以连续移动或间歇移动的状态被输送。
而且,排纸辊18,同样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旋转驱动,在其与从动辊19之间夹持通过了记录头17与压印板之间的用纸P,将该用纸P朝向排出部30输送。
排出部30具有排出辊31和从动辊32。而且,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旋转驱动的排出辊31,在其与从动辊32之间夹持通过排纸辊18的旋转驱动而被输送的用纸P,将该用纸P向壳体12外排出。
还有,该打印机11具备对被排出了的用纸P进行载置并堆叠的堆叠器(被记录介质堆叠部)100。堆叠器100具有:作为第一堆叠部件的第一堆叠器40、作为第二堆叠部件的第二堆叠器50和作为第三堆叠部件的第三堆叠器60。而且,分别设置为:第三堆叠器60能够收置于第二堆叠器50,第二堆叠器50能够收置于第一堆叠器40。此外,第一堆叠器40设置为,在收置了收置有第三堆叠器60的第二堆叠器50的状态下,能够被收置于打印机11的收置部12a。
收置部12a,在打印机11被设置于桌子等设置台TB的状态时成为壳体12的底部侧的位置,以其用于收置堆叠器100的收置空间与底部大致平行的方式设置。此外,在收置部12a的收置空间内设置有滑动结构(未图示),堆叠器100(第一堆叠器40),通过该滑动结构从收置部12a向成为拉出方向的前方被拉出,或者从该位置向成为推入方向的后方被推入。当然,堆叠器100在不使用的状态下被收置于收置部12a内。
而且,在堆叠器100对用纸P进行堆叠的使用状态下,首先,第一堆叠器40从收置部12a向成为用纸P的排出方向的前方被拉出,在排出部30的前方形成能够支撑用纸P的第一支撑面SP1(参照图2)。接着,第二堆叠器50从第一堆叠器40向前方被拉出,形成与第一支撑面SP1相连的第二支撑面SP2。此时,第二堆叠器50,在已从第一堆叠器40被拉出的状态下,通过后述的保持机构部HK(参照图5(b)、(c))被保持为,使得第二支撑面SP2成为前端朝上的倾斜状态的倾斜姿势。进而,第三堆叠器60,通过以第二堆叠器50的前端部为转动中心而转动,在第二堆叠器50的前端侧形成前端朝上倾斜的第三支撑面SP3。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堆叠器40的第一支撑面SP1中的基端侧支撑面SP1a(参照图2a)与第二堆叠器50的第二支撑面SP2(参照图2a)之间,形成有使用纸P的排出速度减缓的前端朝上的倾斜的角度α。此外,同样在第二堆叠器50的第二支撑面SP2与第三堆叠器60的第三支撑面SP3(参照图2a)之间,形成有使用纸P的排出速度减缓的前端朝上的倾斜的角度β。其结果是,在用纸P的排出方向上位于最基端侧的第一堆叠器40中的第一支撑面SP1的基端侧支撑面SP1a与位于最前端侧的第三堆叠器60的第三支撑面SP3之间,形成有比角度α大的角度γ(=α+β)。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堆叠器100中,在也作为用纸P的排出方向的堆叠器100的拉出方向上,多个支撑面SP1(SP1a、SP1b)、SP2、SP3相连形成逐级倾斜的支撑面。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置部12a以与打印机11的壳体12的底面大致平行的方式设置。打印机11,通常设置为壳体12的底面处于大致水平状态,所以这样一来,使得收置部12a的内部的收置空间朝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其结果是,从收置部12a被拉出的第一堆叠器40的拉出方向变为大致水平方向,所以最初支撑被排出的用纸P的第一支撑面SP1的基端侧支撑面SP1a沿着水平方向。
接着,参照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堆叠器100的结构。图2是表示分别俯视呈大致四边形的第一堆叠器40、第二堆叠器50以及第三堆叠器60处于全部被从收置部12a拉出的状态即使用状态的堆叠器100的立体图。另外,关于壳体12以及给纸托盘13省略了图示。
在第一堆叠器40的表面,如图所示设置有能够支撑用纸P的第一支撑面SP1。该第一支撑面SP1包括:在第一堆叠器40的拉出方向的基端侧呈平面状的基端侧支撑面SP1a;和同样在拉出方向的前端侧呈前端朝上的倾斜的平面状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在第一堆叠器40的第一支撑面SP1,基端侧支撑面SP1a形成为最初支撑被排出的用纸P的沿着拉出方向的主平面。而且,同样地,前端侧支撑面SP1b,在第一堆叠器40的拉出方向的前方区域40a,以与基端侧支撑面SP1a在宽度方向上大致相同且相对于拉出方向而前端朝上地倾斜的方式,从基端侧支撑面SP1a朝向前端侧平滑地连续形成。即,第一支撑面SP1中的基端侧支撑面SP1a与前端侧支撑面SP1b,形成了具有角度α地交叉的过渡部分,但是在该过渡部分没有接缝,相连形成了具有弧形状的弯曲部而使2个支撑面SP1a、SP1b平滑地连续的弯曲状支撑面。
如图2所示,在第一堆叠器40的拉出方向前端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用于容易地拉出第二堆叠器的缺口部40b。此外,在第一堆叠器40的与其拉出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为了使第一堆叠器40的扭曲强度提高等,形成有与基端侧支撑面SP1a相比在成为厚度方向的上下方向上向下方向稍稍变低的面。而且,在该变低的面的与拉出方向相反的后端部分设置有挡块49,在拉出第一堆叠器40时,为了避免将其从打印机11的收置部12a中抽出,挡块49与在收置部12a内设置的突起(省略图示)接合而限制第一堆叠器40向拉出方向的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至少在第一支撑面SP1的基端侧支撑面SP1a和前端侧支撑面SP1b的各表面,为了降低其与在第一支撑面SP1上移动的用纸P的摩擦阻力,设置有从表面稍稍鼓出的带状突起,该带状突起以在拉出方向上具有较长方向的方式且在宽度方向上隔着预定间隔设置有多根。
另一方面,在被拉出的第二堆叠器50中,如图所示设置有支撑用纸P的第二支撑面SP2。该第二支撑面SP2在第二堆叠器50中形成为沿着拉出方向的主平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第二堆叠器50从第一堆叠器40拉出的状态下,使第一支撑面SP1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与第二支撑面SP2变得大致平行,换言之使两者向同一方向延伸而形成大致同一平面,具备将第二堆叠器50保持为倾斜姿势的保持机构部HK。
此外,在第二堆叠器50中,在其拉出方向的前方区域部分在成为宽度方向的中央的部分设置有能够以重合状态收置第三堆叠器60的收置凹部50a。在该收置凹部50a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各内侧面分别形成有轴孔50d,该轴孔50d用于转动自如地对从第三堆叠器60的基端部两侧面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设置的轴部(省略图示)进行轴支撑。而且,第三堆叠器60,通过从在收置凹部50a内以第三支撑面SP3沿着第二支撑面SP2的方式与第二堆叠器50重合的收置姿势,向展开方向(在图1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被拉出为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前端朝上的倾斜的展开姿势。而且,第三堆叠器60,在这样被拉出为展开姿势时,使与第二支撑面SP2相比在宽度方向较窄的面区域的第三支撑面SP3相对于第二支撑面SP2向用纸P的排出方向前侧前端进一步朝上地倾斜而相连形成。
另外,第二堆叠器50的拉出方向的前方区域部分,为了加强第二堆叠器50的结构并形成用于将第三堆叠器60转动自如地收置的结构,其表面部分形成为与第二支撑面SP2相比相对于拉出方向稍稍向上方(即前端朝上地)倾斜的倾斜面。但是,该倾斜面,以在第二堆叠器50被推入第一堆叠器40而被收置的状态下、不与第一堆叠器40中的成为第二堆叠器50的相对面的底面干涉的方式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在第二支撑面SP2的表面的除了收置凹部50a以外的面区域,为了将其与在第二支撑面SP2上移动的用纸P之间的摩擦阻力减低,设置有从表面稍稍鼓起的带状突起,该带状突起以在拉出方向上具有较长方向的方式且在宽度方向上隔着预定间隔地设置有多根。
接着,关于保持机构部HK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机构部HK,其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堆叠器40与第二堆叠器50的结构物。因此,首先,说明第一堆叠器40的结构,接着说明第二堆叠器50的结构。之后,利用第二堆叠器50被从第一堆叠器40拉出的状态对保持机构部HK是怎样地构成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3对于第一堆叠器4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a)是从斜下方观察第一堆叠器40所见的立体图,图3(b)是从下方观察在图3(a)中用箭头A所示的部分(虚线圆内的部分)所见的局部仰视图。
如图3(a)、(b)所示,在第一堆叠器40的背面侧的靠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位置,具有与表面侧的第一支撑面SP1中的基端侧支撑面SP1a平行的平面的大致带板状的引导板41,从第一堆叠器40的拉出方向的基端(后端)延伸设置至与表面侧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的大致中央位置对应的位置。此外,以相对于该引导板41在厚度方向上从上侧相对的方式,在第一堆叠器40的下侧的面(背面)设置有与引导板41平行地延伸的大致带状的引导面42。而且,以将该引导板41和引导面42在相互的带状的宽度方向外侧相互连接的方式,沿着拉出方向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壁面的引导肋43。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朝向宽度方向的中心侧的开口的横向的凹状的导轨44包括这些引导板41、引导面42和引导肋43。导轨44,在第一堆叠器40的宽度方向上具有与第二堆叠器50的宽度方向尺寸大致对应的预定的间隔而形成有一对,并构成为具有与第二堆叠器50的局部在宽度方向上俯视重叠的重叠区域。因此,第二堆叠器50,能够沿着导轨44被拉出、推入。另外,后述的设置于第二堆叠器50的两侧面的轴状突起部51、52(参照图4),在该导轨44内滑动接触。
在各引导板41中,在拉出方向的前侧,以预定长度的前端区域41e向上侧升高来接近表面侧的倾斜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的方式,从自引导板41中的基端侧起的延伸设置面即平坦部开始向前端侧连续形成有:前端向上的倾斜部41s(与图3(b)的阴影部分在纸面的正交方向上成为相反侧的部分)。而且,在通过引导板41中的前端区域41e升高而在倾斜部41s的下侧所产生的空间区域部分,形成有用于抑制引导板41(倾斜部41s)向下方变形(挠曲)的加强肋41a(在图中为3根)。另外,在引导板41中,形成该倾斜部41s的前端区域41e,为了能够确保沿着一对导轨44拉出以及推入第二堆叠器50时的通过空间,以与引导板41的其他部分(平坦部分)相比向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有缺口的窄幅来形成。这样一来,第二堆叠器50,不会发生干涉地通过一对倾斜部41s之间,边使得与引导板41在宽度方向上俯视重叠的重叠部分(轴状突起部51、52)被支撑边移动,从而能够被收置于第一堆叠器40内。
此外,在引导肋43中的成为与倾斜部41s对应的部位的跟前(拉出方向的相反方向)的位置,形成有图示那样包括:以前端部分从引导肋43的壁面向宽度方向内侧鼓出预定量的方式去除周边而弯曲形成的悬臂状的弹性片的抵接部4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轨44的构成部件(引导肋43)设置有缺槽,所以该抵接部45以弯曲形成的前端侧具有柔性的方式形成。另外,为了脱模形成这样的包括悬臂状的弹性片的抵接部45,在第一堆叠器40中,在与抵接部4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脱模用的开口部45h(参照图3(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部41s和抵接部45,形成于成为第一支撑面SP1中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的背面的空间区域内。即,在俯视第一堆叠器40的情况下的外形范围内,如图5(b)所示,形成于空间区域S内,该空间区域S在包括与第一堆叠器40中的基端侧支撑面SP1a平行的底面(引导板41的底面)的假想平面KH1与包括前端侧支撑面SP1b的假想平面KH2之间。因此,第一堆叠器40的背面侧成为包含多个所形成的加强肋41a且未从包括引导板41的底面的第一堆叠器40的底面向下侧鼓出的大致平坦的底面形状。
此外,在第一堆叠器40中,如图3(a)所示,在与第一支撑面SP1相反侧的背面,在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第一凸部(第一接合部)46和第二凸部47。第一凸部46,在拉出方向的前侧,在与从引导肋43进行去除而形成的抵接部45在拉出方向上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个,第二凸部47,在拉出方向的后侧,同样在与设置于表面侧的挡块49在拉出方向上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个。因此,第二凸部47形成于:在第二堆叠器50被推入并收置于第一堆叠器40的背面侧的状态下,在拉出方向上与突起部(第二接合部)55大致平面性地抵接的位置,该突起部55在第二堆叠器50的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设置于后端侧(参照图4)。
接着,关于第二堆叠器50参照图4进行说明。图4(a)是从上方观察第二堆叠器50所见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中的4b-4b线向视剖视图。
如图4(a)、(b)所示,在第二堆叠器50中,从与拉出方向正交并且沿着第二支撑面SP2的方向即宽度方向的两侧面各分别有两个轴状突起部51、52分别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形成。即,在拉出方向上从基端部(后端部)的侧面突出设置有长轴的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并且从相对于与该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相比向拉出方向的前端侧隔开预定距离(具体而言是倾斜部41s的顶面大致中央位置与抵接部45的前端之间的距离)的位置突出设置有短轴的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也就是说,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与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相比从侧面鼓出的鼓出量较大。这2个轴状突起部51、52,如前所述,在从第一堆叠器40中将第二堆叠器50拉出时,由设置于第一堆叠器40的一对导轨44引导并与其滑动接触。
此外,在第二堆叠器50中,同样在拉出方向的后端侧且在表面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以相对从平面部分鼓出的方式形成有突起部55。通过形成该突起部55,如图4(b)所示,在其拉出方向上在突起部55的前侧形成有相对的第一凹部50b,在后侧形成有相对的第二凹部50c。而且,在成为第二堆叠器50从第一堆叠器40被拉出的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堆叠器40的形成于前侧的第一凸部46在从前侧的第一凹部50b侧越过形成于第二堆叠器50的突起部55之后,与其后侧的第二凹部50c接合,从而实现了对第二堆叠器50向推入方向的移动的限制。另外,在第一凸部46将越过突起部55的状态下,第一堆叠器40或第二堆叠器50中的至少一方挠曲,接着在越过完成了的时刻挠曲消除。
此外,在成为第二堆叠器50被收置于第一堆叠器40的背面侧的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堆叠器40的形成于后侧的第二凸部47,在从后侧的第二凹部50c侧越过形成于第二堆叠器50的突起部55之后,与其前侧的第一凹部50b接合,从而实现了对第二堆叠器50向拉出方向的移动的限制。另外,此时,在第二凸部47将越过突起部55的状态下,第一堆叠器40或第二堆叠器50中的至少一方挠曲,接着在越过完成了的时刻挠曲消除。
其结果是,第一凸部46以及第二凸部47,在越过该突起部55时与第一凹部50b或第二凹部50c接合,通过与该接合动作相伴的咔嚓声这样的接合声,使用者在进行了第二堆叠器50的拉出、推入操作等时,能够得到碰击(click)感。
参照图5,说明通过这样分别在第一堆叠器40和第二堆叠器50所形成的接合结构,怎样构成保持机构部HK。图5表示第二堆叠器50从第一堆叠器40被拉出的状态,图5(a)是从上方观察两者所见的俯视图,图5(b)是(a)中的5b-5b线向视剖视图,图5(c)是(a)中的5c-5c线向视剖视图。此外,图5(d)是从下方所见的(a)中箭头E所示的虚线椭圆内部分的局部仰视图。其中,尤其是图5(b)和图5(c)与表示保持机构部HK的构成的图相当。
如图5(a)~(d)所示,第二堆叠器50,在被拉出的状态下,通过长轴的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与抵接部45中的朝向后端侧的前端在拉出方向上接合(抵接),限制了向拉出方向的移动。此时,如图5(b)所示,设置于拉出方向的前侧的短轴的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在不与抵接部45接合而向拉出方向的前侧通过了形成有抵接部45的位置之后,在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与抵接部45抵接而被限制移动的状态下,由设置于引导板41的倾斜部41s向上方推起。另一方面,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以通过引导面42使得向上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未被推起的方式,位于引导板41的平坦部分。因此,第二堆叠器50相对于第一堆叠器40其拉出方向的前端侧被推起,第二支撑面SP2被保持为与第一堆叠器40的第一支撑面SP1中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大致平行。换言之,以使得第二支撑面SP2变得与第一支撑面SP1中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部41s。
另外,倾斜部41s,利用被推起而产生的下侧的空间,如前所述在其下侧设置有3根加强肋41a。其结果是,如图5(b)所示,即使由于对第二堆叠器50施加由被堆叠的用纸P的重量所产生的力F1而对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施加载荷F2,第一堆叠器40在强度方面也能够充分承受。
进而,在第二堆叠器50被拉出的状态下,如图5(c)所示,设置于第二堆叠器50的突起部55从前侧与设置于第一堆叠器40的第一凸部46抵接来接合。其结果是,第二堆叠器50被限制为不会向拉出方向的相反侧移动,保持被拉出的状态。
因此,从图5(b)、(c)的说明可以判明,保持机构部HK主要包括:设置于第一堆叠器40的引导板41(倾斜部41s)、引导面42、抵接部45、第一凸部46;和设置于第二堆叠器50的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突起部55。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突起部55与第一凸部46形成为,其俯视相互抵接的位置成为相对于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的中心位置向拉出方向的后侧离开预定的距离d1的位置。其结果是,如图5(c)所示,在由于被堆叠的用纸P的重量对第二支撑面SP2施加力F1的情况下,突起部55以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为转动中心向上侧被推起,所以使得突起部55与第一凸部46的接合量增加。
这样,在施加了由被堆叠的用纸P所产生的力F1的情况等的对第二堆叠器50进行了加重的情况下,对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与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施加相应的载荷。因此,要求导轨44,在第二堆叠器50被拉出的状态下在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与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所处的位置,具有耐受经由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与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所施加的载荷的强度。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轨44中包括弹性片的抵接部45所存在的部分的机械强度变弱。这是由于如上所述抵接部45是在导轨44的构成部件即引导肋43处形成缺槽而形成的。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d)所示,抵接部45,与拉出方向后侧的长轴的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接合而限制向拉出方向的移动,所以相对于该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位于拉出方向前方。因此,在导轨44中,在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所处的位置未形成缺槽。其结果是,成为相对于经由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而施加的载荷具备充分的机械强度的导轨44。
此外,拉出方向前侧的短轴的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不与抵接部45接触而是通过了抵接部45,所以抵接部45与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相比位于拉出方向的后侧。因此,关于经由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施加的载荷,除了未形成缺槽外,还包括如前所述由加强肋41a进行加强这一情况,成为对于经由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施加的载荷在强度方面能够充分耐受的导轨4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d)所示,为了可靠地进行抵接部45与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的接合(抵接),以按考虑了宽度方向上的第一堆叠器40以及第二堆叠器50的形状尺寸误差的接合量(在图5(d)中为长度d2)进行接合的方式进行设定。因此,例如使第二堆叠器50相对于第一堆叠器40最初从拉出方向的相反方向插入(即,使得成为收置状态地推入)而组装堆叠器100的情况下,包括弹性片的抵接部45为了向推入方向使得基端侧轴状突起部51通过,具有能够向脱模用的开口部45h侧挠曲预定量(这里为长度d2的量)的柔性。此外,前端侧轴状突起部52,为了在第二堆叠器50拉出时不与抵接部45接合(抵接),同样以按考虑了宽度方向上的第一堆叠器40以及第二堆叠器50的形状尺寸误差的离开量(在图5(d)中为长度d3)离开的方式进行设定。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下面的效果。
(1)在从第一堆叠器40中拉出了第二堆叠器50的使用状态下,第二堆叠器50以相对于第一堆叠器40倾斜的姿势被保持,所以水平方向上的所占空间减小。另外,在该使用状态下,第一堆叠器40中的第一支撑面SP1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与第二堆叠器50中的第二支撑面SP2,即使形成有具有接缝的过渡部分,在该过渡部分处,两者也并非相互具有角度地交叉,而是以形成同一平面并延伸的方式相连形成有支撑面SP1b、SP2。另一方面,即使第一堆叠器40中的第一支撑面SP1的基端侧支撑面SP1a与前端侧支撑面SP1b,形成具有角度地交叉的过渡部分,在该过渡部分处,两者以无接缝地弯曲而连续的方式相连形成有支撑面SP1a、SP1b。因此,被排出的用纸P,该用纸P的前端部分在从第一堆叠器40的第一支撑面SP1中的基端侧支撑面SP1a向前端侧支撑面SP1b过渡的过渡部分以及从该前端侧支撑面SP1b向第二堆叠器50的第二支撑面SP2过渡的过渡部分,以阻力不变大的方式移动。因此,能够既实现小型化,又通过使被排出的用纸P沿着堆叠器100的支撑面SP1(SP1a、SP1b)、SP2顺畅地移动,从而稳定地进行堆叠。
(2)在第一堆叠器40的俯视的外形范围内,在包括第一堆叠器40的底面的假想平面KH1与包括前端侧支撑面SP1b的倾斜的假想平面KH2之间的空间区域S内形成保持机构部HK,所以保持机构部HK不会与第一堆叠器40的底面相比向下方突出。因此,在成为该第一堆叠器40收置为能够相对于打印机11拉出以及推入的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在其拉出以及推入时避免保持机构部HK卡住的情况。
(3)通过相对于排出方向逐级地倾斜的支撑面,能够将用纸P的排出速度在排出方向上逐级地减缓,所以能够稳定地对用纸P进行堆叠。
(4)从打印机11中被排出的用纸P,沿着第一支撑面SP1的基端侧支撑面SP1a最初向水平方向移动,所以能够使用纸P从打印机11顺畅地排出。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关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结构方式为,在将第二堆叠器50以及第三堆叠器全部拉出而形成支撑用纸P的支撑面的情况下,相对于设置于第一堆叠器40的前方区域40a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大致平行地保持第二堆叠器50的第二支撑面SP2。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不拉出第二堆叠器50,在将第二堆叠器50收置于第一堆叠器40中的状态下相连形成支撑面的情况。所谓这样的状态,是指例如对平面尺寸小的用纸P进行堆叠的情况。
利用图6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a)是从上方观察第二堆叠器50处于收置状态的堆叠器100所见的俯视图。图6(b)是图6(a)中的6b-6b线向视剖视图。
如图6(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二堆叠器50推入而收置于第一堆叠器40的状态下,从第二堆叠器50以成为展开姿势的方式通过旋转动作而被拉出的第三堆叠器60不与第一堆叠器40干涉。即,以使得第一堆叠器40的拉出方向前端部分从第三堆叠器60离开的方式形成有缺口部40b。
而且,如图6(b)所示,在从第二堆叠器50通过旋转动作被拉出的状态下,第三堆叠器60的第三支撑面SP3,以与在第一堆叠器40的前方区域40a所形成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形成同一平面而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本实施方式相当于图1中所示的角度α与角度β为大致相等的角度的情况。另外,当然,第三堆叠器60成为通过旋转动作而被收置于第二堆叠器50的形状。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1)~(4)的各效果外,还能够得到下面的效果。
(5)为了与第一堆叠器40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形成同一平面而将第三堆叠器60的第三支撑面SP3设定为与该前端侧支撑面SP1b大致平行,从而能够使用纸P在第一支撑面SP1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与第三支撑面SP3的过渡部分顺畅地移动。此外,在被排出的用纸P为小平面尺寸的情况下,能够形成与用纸P的尺寸对应的小的支撑面,所以没有必要将堆叠器100的支撑面的面积形成得大得超过需要。因此,能够与用纸P的尺寸相应地,以小空间且稳定地进行堆叠。
另外,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变更为下面这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至少第二堆叠器50的拉出方向可以是与将用纸P从打印机11排出的排出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在用纸P从打印机11被排出后、向与排出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而被堆叠的情况下,优选,在该不同的方向上将第二堆叠器50拉出,形成第一堆叠器40的倾斜的前端侧支撑面SP1b。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具有多个具备第一堆叠器40与第二堆叠器50的构成的堆叠部件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例如只要将第二堆叠器50与第三堆叠器60的结构关系设定为与上述的第一堆叠器40与第二堆叠器50的结构关系相同的构成,即可。此情况下,只要在第二支撑面SP2与第三支撑面SP3的过渡部分,在第二堆叠器50形成与第三支撑面SP3大致平行的支撑面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堆叠器40、第二堆叠器50、第三堆叠器60,可以通过使用了树脂材料的一体成型来制造。或者,也可以不是一体的,而通过粘接和/或螺纹件接合多个树脂部件来形成。
此外,材料也不限定于树脂,也可以是金属。或者,即使是混合这些材料而得的材料也没有问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也可以是激光方式的打印机或热敏方式的打印机等的喷墨方式以外的打印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被记录介质使用了用纸P,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堆叠于树脂板或金属板等被记录介质堆叠器的介质,都能够作为被记录介质使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记录装置具体化成了喷墨式打印机11,但是,作为记录装置还可以采用对墨液以外的其他的液体进行喷射、排出的液体喷射装置。能够沿用于具有排出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此外,所谓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排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拖尾呈粒状、泪滴状、丝线状的液体。另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那样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物质即可,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融液)那样的流体状态,而且不仅是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括在溶媒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包括颜料和/或金属微粒等固形物的功能材料的微粒所成的物质等。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例,可以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的墨液、液晶等。这里,所谓墨液,包括一般性的水性墨液、油性墨液以及凝胶墨液(中性墨液)、热熔墨液等的各种液体组成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可以是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包含例如在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和/或色材料等的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使用的喷射作为试样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在时钟、相机等精密机械中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所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对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的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等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也能够在这些之中的任一种液体喷射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Claims (5)

1.一种被记录介质堆叠器,其特征在于,
对从记录装置所排出的被记录介质进行支撑并堆叠,
具备:
第一堆叠部件,其设置有能够支撑所述被记录介质的第一支撑面;和
第二堆叠部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堆叠部件拉出以及推入的方式收置,并且设置有在从所述第一堆叠部件拉出的使用状态下能够支撑所述被记录介质的第二支撑面,
所述第一堆叠部件构成为,
所述第一支撑面包括:在该第一堆叠部件的所述第二堆叠部件的拉出方向的基端侧呈平面状的基端侧支撑面;和在该第一堆叠部件的所述拉出方向的前端侧以呈前端向上的倾斜的平面状的方式从所述基端侧支撑面向前端侧连续形成的前端侧支撑面,
所述第二堆叠部件构成为,
所述第二支撑面呈平面状,并且在所述使用状态下被保持成: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所述前端侧支撑面以与该前端侧支撑面同样的前端向上的倾斜的状态在所述第二支撑面的前端侧相连的倾斜姿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第二堆叠部件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保持为所述倾斜姿势的保持机构部,
所述保持机构部,在俯视所述第一堆叠部件时的外形范围内设置于包括与所述基端侧支撑面平行的底面的假想平面与包括所述前端侧支撑面的假想平面之间的空间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三堆叠部件,该第三堆叠部件具有比所述第二堆叠部件的所述第二支撑面小的平面状的第三支撑面,并且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堆叠部件以该第二堆叠部件的前端部为转动中心在收置姿势与展开姿势之间转动,所述收置姿势为,使得所述第三支撑面沿着所述第二支撑面的姿势,所述展开姿势为,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以与该第二支撑面相比前端进一步向上的倾斜的状态在所述第三支撑面的前端侧相连的姿势,
所述第三堆叠部件在所述展开姿势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二堆叠部件收置于所述第一堆叠部件时,相对于所述第一堆叠部件的所述第一支撑面的所述前端侧支撑面以与该前端侧支撑面同样的前端向上的倾斜的状态在所述第三支撑面的前端侧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侧支撑面相对于所述基端侧支撑面形成于所述被记录介质的排出方向前侧。
5.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
将被记录了的所述被记录介质排出的排出部;和
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记录介质堆叠器。
CN201110124613.2A 2010-05-13 2011-05-13 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记录装置 Active CN1022488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1376/2010 2010-05-13
JP2010111376A JP5549369B2 (ja) 2010-05-13 2010-05-13 被記録媒体スタッカーおよび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8811A true CN102248811A (zh) 2011-11-23
CN102248811B CN102248811B (zh) 2013-12-25

Family

ID=44911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24613.2A Active CN102248811B (zh) 2010-05-13 2011-05-13 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48263B2 (zh)
JP (1) JP5549369B2 (zh)
CN (1) CN10224881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8812A (zh) * 2010-05-19 2011-1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记录装置
CN108237792A (zh) * 2016-12-27 2018-07-03 天津商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打印机出纸口导向装置
CN108602363A (zh) * 2015-12-09 2018-09-28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介质输出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14927B2 (ja) * 2008-10-17 2011-11-1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シート堆積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66911A (ja) * 2010-09-24 2012-04-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TW201302491A (zh) * 2011-07-07 2013-01-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出紙裝置
TW201345741A (zh) * 2012-05-11 2013-11-16 Primax Electronics Ltd 承紙盤
CN103420184A (zh) * 2012-05-18 2013-12-04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承纸盘
JP5954087B2 (ja) * 2012-09-28 2016-07-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受け装置
JP5998810B2 (ja) * 2012-09-28 2016-09-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受け装置
KR101728974B1 (ko) * 2012-12-14 2017-04-20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시트 적재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6415042B2 (ja) * 2013-11-29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17438B2 (ja) 2015-05-29 2019-12-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トレイ、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6596981B2 (ja) * 2015-06-30 2019-10-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長尺シート積載トレ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59995B2 (ja) * 2016-01-28 2019-01-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06477B2 (ja) * 2016-07-19 2021-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そのシート積載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906908B2 (ja) * 2016-07-22 2021-07-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排紙トレ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38487B2 (ja) * 2017-04-27 2022-03-18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原稿載置台及び、原稿載置台を備える原稿搬送装置
JP6851911B2 (ja) * 2017-06-09 2021-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US11673758B2 (en) * 2020-11-30 2023-06-13 Pfu Limited Medium convey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ray pulled out by sliding two protrusion between rails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1043B1 (en) * 1999-07-29 2001-05-15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Retractable exit tray for imaging apparatus
JP2002356263A (ja) * 2001-05-31 2002-12-10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該記録装置における排紙スタッカ構造
JP2003095518A (ja) * 2001-09-26 2003-04-03 Seiko Epson Corp 排紙スタッカ及び該排紙スタッカ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US20040017460A1 (en) * 2002-06-25 2004-01-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CN1485211A (zh) * 2002-08-21 2004-03-31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JP2005205648A (ja) * 2004-01-21 2005-08-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記録装置
US20070013125A1 (en) * 2005-07-12 2007-01-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ansport device
CN101088771A (zh) * 2006-03-17 2007-12-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堆纸件位置变换装置、包括其的记录装置或者喷液装置
JP2009286574A (ja) * 2008-05-29 2009-12-10 Seiko Epson Corp 被記録材積重装置、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30316A (ja) * 1997-10-27 1999-05-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5589A (ja) * 2002-06-25 2004-01-29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2008303000A (ja) 2007-06-05 2008-12-18 Seiko Epson Corp 排出用スタッカ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1043B1 (en) * 1999-07-29 2001-05-15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Retractable exit tray for imaging apparatus
JP2002356263A (ja) * 2001-05-31 2002-12-10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該記録装置における排紙スタッカ構造
JP2003095518A (ja) * 2001-09-26 2003-04-03 Seiko Epson Corp 排紙スタッカ及び該排紙スタッカ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US20040017460A1 (en) * 2002-06-25 2004-01-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CN1485211A (zh) * 2002-08-21 2004-03-31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JP2005205648A (ja) * 2004-01-21 2005-08-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記録装置
US20070013125A1 (en) * 2005-07-12 2007-01-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ansport device
CN101088771A (zh) * 2006-03-17 2007-12-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堆纸件位置变换装置、包括其的记录装置或者喷液装置
JP2009286574A (ja) * 2008-05-29 2009-12-10 Seiko Epson Corp 被記録材積重装置、電子機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8812A (zh) * 2010-05-19 2011-1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记录装置
CN108602363A (zh) * 2015-12-09 2018-09-28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介质输出系统
US10662017B2 (en) 2015-12-09 2020-05-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dia output system
CN108237792A (zh) * 2016-12-27 2018-07-03 天津商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打印机出纸口导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78789A1 (en) 2011-11-17
US8348263B2 (en) 2013-01-08
JP2011236046A (ja) 2011-11-24
CN102248811B (zh) 2013-12-25
JP5549369B2 (ja) 2014-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8811B (zh) 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记录装置
CN102248812A (zh) 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记录装置
CN102205747B (zh) 卷筒介质支撑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CN101041303B (zh) 两面记录装置中的输送路径转换装置、具备该装置的两面记录装置
CN102189837B (zh) 卷筒介质输送装置及记录装置
CN100410156C (zh) 设有边缘引导件的进给器
CN104647894B (zh) 记录装置
CN102189839A (zh) 记录装置
CN102205742A (zh) 片状部件输送装置及具有该片状部件输送装置的记录装置
CN102310635B (zh) 记录装置
JP5928135B2 (ja) 媒体受け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CN102139588A (zh) 记录装置
CN102310662A (zh) 缓冲部件、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CN102310664B (zh) 记录装置
CN202498837U (zh) 喷墨记录装置
US8356810B2 (en) Transport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5799341A (zh) 记录装置
US20100025921A1 (en) Fee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device
CN108621606A (zh) 记录装置
JP2013166633A (ja) 記録装置
CN104507688A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10214035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receiving tray having projecting sections
CN103072387A (zh) 定影装置及记录装置
JP5258654B2 (ja) 流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JP5477214B2 (ja) ダンパー装置、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