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85211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85211A
CN1485211A CNA031539173A CN03153917A CN1485211A CN 1485211 A CN1485211 A CN 1485211A CN A031539173 A CNA031539173 A CN A031539173A CN 03153917 A CN03153917 A CN 03153917A CN 1485211 A CN1485211 A CN 14852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supply unit
tape deck
record
transport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539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89964C (zh
Inventor
中野裕嗣
松本俊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485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852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899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8996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63Handling thick cut sheets, e.g. greeting cards or postcards, larger than credit cards, e.g. using means for enabling or facilitating the conveyance of thick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3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feeding 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1Printing on disk-shaped media, e.g. CDs

Landscapes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简单的结构和控制,使纸等刚性低的记录媒体和CD等刚性高的记录媒体能够共用一个记录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成本低、结构紧凑且性能不会恶化。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包括将记录纸一张张地分离供给用的供给部,以及用于输送刚性高的记录媒体的大致为直线状的输送路径,其结构为,前述供给部的一部分在垂直截面方向上与前述移动路径重合,在与前述记录媒体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不重合。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纸张等刚性低的记录媒体及CD等刚性高的记录媒体一同共用一个记录部的打印机等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人们对利用打印机等记录装置记录的记录媒体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其中,有CD,DVD以及卡等小型的具有厚度的记录媒体(下面,概括地用光盘,CD表示)。在现有的通用打印机中,在前述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情况下,若使用单张纸输送路径,则由于这类记录媒体的刚性,会发生输送性不好、产生损伤、因输送辊之间的距离的关系不能输送等问题。因此,相应地,采用搭载CD等具有厚度的记录媒体的托盘,并采用与单张纸张的输送路径不同的路径,而二者共用一个记录部。
在通用打印机中使用的一般的单张纸,由于其刚性较低,所以,存在着在记录部浮起的问题。因此,使单张纸等刚性较低的记录媒体以相对于记录部的下表面(下面称之为“压印盘”)呈10度~15度的角度进入记录部,通过顶压到压印盘上,防止记录媒体在记录部的浮起。因此,将记录媒体向记录部输送的输送辊的辊隙是倾斜的。此外,为了使记录媒体很好地进入该输送辊的辊隙,位于输送辊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供给部的供给辊一般将该辊的外形配置成基本上垂直于输送辊的辊隙的方向。这是因为,例如,若使从供给辊至输送辊的输送路径弯曲,则会对正在记录当中的记录媒体造成负荷,或者引起记录媒体的前端位置的检测精度降低,或者容易产生阻塞。因此,若把从供给辊至输送辊的输送路径配置成大致的直线状时,则前述供给部的供给辊及分离部位于前述输送辊的斜上方。
另一方面,当在刚性较高的CD等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时,为了输送前述搭载CD的托盘,需要直线状的输送路径(下面称之为刚体输送路径)。
从而,输送需要以刚体输送路径与供给辊/分离部在记录部的后方(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不相互干扰的方式将其配置。因此,在现有的如前面所述的共用一个记录部的结构的装置中,前述两者以在截面方向相互避开的方式配置。例如,并用如下措施:(1)将供给部移动到后上方(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方);(2)采用与分离辊等相比,分离部的下侧(刚体输送路径)的突出比较小的分离垫的方式;(3)将整个供给部向上方移动等。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的例子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1)装置的设置面积变大,记录媒体的输送路径变长容易引起阻塞,不能输送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短的记录媒体,记录一个记录媒体所需时间加长,(2)分离性能变差,(3)装置的高度增高,记录媒体难以进入输送辊部的辊隙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和控制,实现纸张等刚性低的记录媒体与CD等刚性高的记录媒体共用一个记录部进行记录,且其成本低,结构紧凑而性能不会恶化。
本发明是利用记录机构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它包括将记录纸一张张分离供给的供给部,以及输送刚性高的记录媒体用的大致为直线状的输送路径,其特征为,前述供给部的一部分与前述输送路径在垂直截面上重叠,而在与前述记录媒体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不重叠。
根据本发明,在向由供给部一张张分离供给的刚性低的记录媒体上的记录,以及向从不同于前述刚性低的记录媒体的路径供应的刚性高的记录媒体上记录共用一个记录部的记录装置中,通过使其作为前述刚性高的记录媒体的输送路径的刚体输送路径大致为直线状,并使前述供给部的一部分与该刚体输送路径在垂直的截面方向上重合,但在与前述记录媒体的输送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宽度方向上不重合,可以提供低成本、结构紧凑而性能不会恶化的记录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的记录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的记录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的记录装置的机构部的透视图。
图4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的记录装置的机构部的透视图。
图5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的记录装置的剖面图。
图6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的记录装置的透视图。
图7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CD输送部的透视图。
图8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下机壳的CD输送部的安装部及安装检测部的结构图。
图9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下机壳与CD输送部挂钩的安装的结构说明图。
图10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使滑动盖移动后的CD输送部的透视图。
图11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下机壳与CD输送部挂钩的解除的结构说明图。
图12第一种实施形式中使滑动盖移动后的臂的结构说明图。
图13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托盘的平面图。
图14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将托盘安置在CD输送部后的记录装置的透视图。
图15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托盘的输送的说明图。
图16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托架导向轴升降机构的作用说明图。
图17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侧压滚轮、推压滚轮对托盘的作用图。
图18是表示第一种实施形式中供给部与CD通路之间的关系的透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一种实施形式中供给部与CD通路之间的关系的透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一种实施形式中返回杆与托盘的关系(通常的打印CD时)的剖面图。
图21是表示第一种实施形式中返回杆与托盘的关系(返回杆突出在托盘输送路径上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22是表示第一种实施形式中返回杆的动作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式。但是,下面的实施形式中描述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它们的相对配置等,可以根据应用本发明所的装置的结构及各种条件适当变更,如没有特定的描述,则不意味着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
〔第一种实施形式〕
下面根据图1~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图1及图2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记录装置的透视图,图3及图4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记录装置的机构部的透视图,图5是第一种实施形式中记录装置的剖面图。图6~图17是有关CD的打印的说明图。图18及图19是表示供给部与CD打印的托盘的透视图,图20及图21是表示供给部与CD打印的托盘的剖面图,图22是表示返回杆的动作的剖面图。
本实施形式的记录装置1由供给部2、输送部3、排出部4、托架部5、清洗部6、记录头7、CD输送部8等构成。下面,将它们分项依次简略地进行描述。
(A)供给部
供给部2将装载片材(刚性较低的纸张等记录媒体)P的压板21、供给片材P的供给辊28、分离片材P的分离辊241、作为将片材P返回到装载位置用的返回构件的返回杆22等安装到底座20上构成。
供给辊28配置在其外周与通过后面描述的输送部3的输送辊36与夹紧辊37的接触部(下面称作输送辊的辊隙)的各辊的公切线相切的位置上。这是为了使片材P易于冲入输送辊辊隙的缘故。此外,由于为了能够正确地检测片材P的前端的位置,片材通路逐渐狭窄化,因此上述配置结构还能够防止在片材P上进行记录时,该片材P与形成输送路径的导向件接触而成为片材P的负荷。因为当片材P被施加负荷时,记录过程中的输送辊36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而将图像扰乱。
此外,如图2所示,用于保持装载的片材P的供给托盘26安装在底座20或外壳上。供给托盘26为多级式,使用时将其拉出。
供给辊28制成截面为圆形的棒状。在靠近片材基准(从装置前方观察时的右侧。以后称之为基准侧,将相反侧称为非基准侧)处,设置有一个分离辊橡胶件281,借此供给片材。
分离辊橡胶件281配置在基准侧是为了将多种尺寸的片材靠近基准侧地设置。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记录对象在片材表面上从左向右书写,大部分记录对象位于片材的表面的左侧的较多,因此将与此相应的装置的右侧作为基准。在供给这些片材的情况下,希望将分离部配置在基准附近。在喷墨记录方式的情况下,为了进行记录头的维修以及防止油墨干燥,需要有盖。从记录速度等方面出发,优选地,将前述盖设置在基准侧的片材通过的区域之外,以使托架减少对该处的扫描量,进行记录。
从设于供给部2上的专用供给马达273,利用驱动传递齿轮271和行星齿轮272向供给辊28传递驱动。
在前述压板21上可移动地设置可动的侧导向件23,限制片材P的装载位置。压板21能够以结合到底座20上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且被压板弹簧212向供给辊28方向加载。在压板21的与供给辊28相对的部位上,设置有防止接近装载最终的片材P的重送的由人造皮革等摩擦系数大的材质构成的分离片213(参照图5)。压板21以能够利用压板凸轮与供给辊28接触、脱离的方式构成。
进而,241是将片材P一张张分离用的分离辊241,安装在分离辊保持架24上。分离辊保持架24,能够以设于底座20上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分离辊241由分离辊弹簧向供给辊28方向加载。在分离辊241的轴上,安装有离合器弹簧,当加上规定以上的负荷时,分离辊241可以旋转。
分离辊241以能够利用分离辊释放轴244与控制凸轮接触、脱离供给辊28的方式构成。所述压板21、返回杆22和分离辊241的位置,利用作为第一检测机构的ASF传感器检测。
此外,用于将片材P返回装载位置的返回杆22可转动地安装在底座20上,且被返回杆弹簧向解除方向加载。此外,返回杆22还可以在旋转半径方向上滑动移动地构成,通常,其利用前述返回杆弹簧向突出到片材通路的方向加载。在将片材P返回时,返回杆被前述控制凸轮旋转。在为了将片材P返回到后方而将返回杆22旋转时,设置在返回杆22上的凸轮部222(参照图22)与底座20接触,返回杆22以从片材P的片材通路退避的方式移动。这是为了防止在返回杆22进入片材通路中的状态时给片材施加负荷,以免对在记录过程中的需要精密的供给量的输送辊进行的输送造成恶劣的影响。借此,不会产生记录图像的紊乱。
此外,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接地的除电刷与供给辊28接触。供给辊经常被摩擦,容易积累静电。油墨的细雾大量附着在供给辊的如前面所述的带电的具有电荷的部分上。由于供给辊接触记录媒体的表面,所以,如前面所述附着的细雾有能被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危险性。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可以防止供给辊被油墨细雾污染而转印到记录媒体上。
下面说明利用以上的结构供给的状态。在通常的待机状态下,压板21因图中未示出的压板凸轮而离开供给辊28,分离辊241因前述控制凸轮而从供给辊28离开。返回杆22将片材P返回,其设置在堵塞装载口的装载位置上,以便在装载时,片材P不进入深处。
当从这种状态开始片材的供给时,借助马达的驱动,首先,分离辊241与供给辊28接触。然后,返回杆22被释放,压板21与供给辊28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开始片材P的供给。片材P受到设于底座20上的前级分离部201所限制,只有规定张数的片材P被送往由供给辊28和分离辊241构成的辊隙部。供给的片材P在该辊隙部被分离,只有输送最上面的片材P被输送。
当片材P到达后面描述的输送辊36、夹紧辊37时,压板21借助前述压板凸轮离开供给辊28。此外,分离辊241借助前述控制凸轮离开供给辊28。返回杆22借助前述控制凸轮返回装载位置。这时,可以使到达由供给辊28与分离辊241构成的辊隙部处的片材P,返回到装载位置。
(B)输送部
下面说明输送部。输送部3安装到由翘起的金属板构成的机架11上。输送部3具有输送片材P的输送辊36和作为第二检测机构的PE传感器。输送辊36由在金属轴的表面上涂敷陶瓷的微小粒子构成,轴的两个金属部分用轴承支承,安装在机架11上。为了赋予输送辊36旋转时的负荷,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输送,在前述轴承和输送辊36之间设置输送辊张紧弹簧,通过赋予输送辊旋转时的负荷,进行稳定的输送。
与输送辊36接触地设置多个从动的夹紧辊37。夹紧辊37被保持在夹紧辊保持器30上,并被夹紧辊弹簧向输送辊加载,从而产生片材P的输送力。这时,夹紧辊保持器30的旋转轴安装到机架11的轴承上,并以该处为中心旋转。
进而,在输送片材P的输送部3的入口上配置对纸进行导向用的纸张导向活瓣33及压印盘34。此外,在夹紧辊保持器30上设置将片材P的前端及后端的检测信息传递给前述PE传感器32的PE传感器杆321。压印盘34安装定位到机架11上。
纸张导向活瓣33与输送辊36配合,能够以滑动的轴承部为中心旋转,利用弹簧向上方(图5的逆时针方向)加载,通过与机架11接触而定位。该状态成为从供给部输送刚性较低的片材P时的下方片材导向。但是,在后面所述的CD输送中,刚性高的托盘83从下游侧插入。在这种情况下,借助输送辊36与由排出辊40、41大致水平地支承的托盘83,纸张导向活瓣33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不会妨碍托盘的运动。将前述的弹簧的力设定成满足这一动作。
此外,在压印盘34的片材P的基准侧,设置覆盖片材P的端部的片材压板。借此,即使对于端部变形或卷曲的片材P,端部也不会浮起,不与托架50或记录头7产生干扰。进而,在输送辊36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根据图像信息形成图像的记录头7。
在上述结构中,如前面所述,被送往输送部3的片材P,被夹紧辊保持器30及纸张导向活瓣33导向,被送往输送辊36及夹紧辊37这一辊对。这时,PE传感器杆321检测被输送的片材P的前端,借此,求出片材P的记录位置。
此外,输送马达35使辊对36、37旋转,借此,将片材P在压印盘34上输送。在压印盘34上,形成构成输送基准面的肋,对其与记录头7之间的间隙进行控制。通过利用压印盘和后面描述的排出部控制片材P的波动,不会引起大的波动。
通过用同步齿型带将由DC马达构成的输送马达35的旋转力传递给设于输送辊36的轴上的皮带轮361,借此驱动输送辊36。此外,在输送辊36的轴上,设置以150lpi~300lpi的间距形成用于检测输送辊36的输送量的标记的编码轮362,将读取它的编码器传感器363安装在邻接编码轮362的位置处的机架11上。
(C)托架部
托架部5具有安装记录头7的托架50。同时,托架50由导向轴52和导轨111支承,所述导向轴52用于使托架50沿与片材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往复扫描,所述导轨111保持托架50的后端,并维持记录头7与片材P之间的间隙。此外,该导向轴52安装在机架11上。导轨111与机架11整体形成。在导轨111的与托架50的滑动侧,张贴设置SUS等薄板的滑动片53,以降低滑动噪音。
此外,利用安装在机架11上的托架马达,经由同步齿型带541驱动托架50。该同步齿型带541由空转轮542张紧并支承。同步齿型带541隔有由橡胶等构成的减震器与托架50结合,通过将前述托架马达等的振动衰减,减少图像的不均匀。
同时,以150lpi~300lpi的间距形成检测托架50的位置用的标记的编码带561与同步齿型带541平行地设置。进而,读取它的编码器传感器设置在搭载于托架50的托架基板上。在该托架基板上,设置与记录头7进行电连接用的连接器。此外,在托架50上,备有从电路基板91向记录头7传递记录头信号用的柔性基板57。
在托架50上,为了将记录头7固定到托架50上,设置定位用撞击部以及压紧固定用的推压机构。推压机构搭载在记录头设置杆51上,当它设置记录头固定杆51以旋转支点为中心旋转时,它作用在记录头7上。
此外,如图16所示,在导向轴52的两端设置偏心凸轮521,借助托架升降马达58的驱动,经由齿轮系581,将驱动传递到偏心凸轮521,可以使导向轴52上下升降。借此,使托架50升降,对于厚度不同的片材P可以构成最佳的间隙。
进而,在托架50上,安装检测后面描述的CD打印用托盘83的位置检测用标记834(参照图13)用的、由反射式光传感器构成的托盘位置检测传感器(第四检测机构)。通过使发光元件发光并接受其反射光,可以检测出托盘83的位置。
记录头7采用搭载各种颜色的油墨容器可以单独更换的油墨容器的喷墨记录头。这种记录头7的油墨排出结构为,根据记录信号向电热转换体上通电,利用由该热能在油墨中生成的膜沸腾,使油墨中生成的气泡成长、收缩,借此使油墨从排出口排出,进行记录。这样,通过利用热能使气泡成长收缩将油墨排出,可以达到响应性特别优异的液体的排出。
此外,在喷墨方式记录的情况下,希望油墨向重力方向飞行,从而,希望压印盘34是大致水平的。此外,为了使输送的片材P不在记录部浮起输送,优选地,使片材P倾斜地(10°~15°)进入压印盘34,使片材P与压印盘34密合。从而,优选地使供给辊辊隙倾斜。因此,如前面所述,优选地使供给部的供给辊241处于上方。
在上述结构中,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时,在辊对36、37将片材P输送到形成图像行位置(片材P的输送方向的位置)上的同时,利用托架马达将托架50移动到形成图像的列位置(与片材P的输送方向垂直的位置),使记录头7与形成图像的位置相对。然后,借助从电路基板91来的信号,记录头7向片材P上排出油墨,形成图像。
(D)排出部
排出部4由两条排出辊40,41、与排出辊40,41以规定的压力接触,可从动旋转地构成的小正齿轮42、以及将输送辊的驱动传递给排出辊40,41用的齿轮系等构成。
排出辊40、41安装到压印盘34上。在上游侧的排出辊40的金属轴上设置多个橡胶部。通过将从输送辊来的驱动经由惰齿轮传递给排出辊40进行驱动。排出辊41通过在树脂轴上安装多个弹性体的弹性体部构成。经由惰齿轮从排出辊40向排出辊41传递驱动。
小正齿轮42是将用SUS薄板在周围设置的多个凸状物与树脂部成一整体地形成而成的,且安装在小正齿轮保持器43上。利用将螺旋弹簧设置成棒状的小正齿轮弹簧,进行将小正齿轮向小正齿轮保持器43上的安装,以及向排出辊40、41等上进行推压。小正齿轮设置在对应于前述排出辊40、41的橡胶部、弹性体部的位置上,主要起着产生片材P的输送力的作用,设置在其间的没有前述排出辊40、41的橡胶部、弹性体部的位置上,主要起着抑制片材P在记录时的浮起的作用。
在前述排出辊40、41之间,设置将片材P的两端抬起,用前述排出辊40、41的尖端保持片材P,不会将先出来的片材P上的记录擦伤用的片材的端部支架。可以利用片材的端部支架弹簧对前端设置滚轮的树脂构件加载,以规定的压力将滚轮顶压到片材P上,将片材P的两端抬起,使之挺括,而对其进行保持。
利用上述结构,已在托架部5处形成图像的片材P,被前述排出辊41与小正齿轮42的辊隙夹持输送,排出到排出托盘46中。将排出托盘46分成多个,可以收存到后面描述的下机壳99的下部。使用时将其拉出。排出托盘46,向前端提高其高度,进而,其两端的高度加高,可以提高排出的片材P的装载性能,并防止记录面的擦伤。
(E)清洗部
清洗部6,如图3及图4所示,由进行记录头7的清洗的泵60、抑制记录头7的干燥用的盖61、清洗记录头的喷嘴周边的表面的刮片62等构成。
设置单向离合器,该单向离合器具有专用的清洗马达69,其向一个方向的旋转使泵动作,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使刮片62动作并使盖61进行升降动作。
泵60通过用泵滚轮抽吸两个管产生负压。经由中间阀等用管将盖61连接到泵60。当在将盖61密合到记录头7上的状态下使泵60作用时,其从记录头7上吸引无用的油墨等。为了减少吸引后的记录头7的表面的油墨的残留,在盖61部分上设置盖吸收体。因此,在打开盖61的状态下,盖吸收体吸引残留在盖61上的油墨,以便不出现因油墨残留并附着在这里而引起的弊端。用前述泵60吸引的废油墨,被吸收保持在设在后面描述的下机壳99上的废油墨吸收体991(参照图9及图11)内。
刮片62的动作、盖61的升降动作、中间阀的开闭等一系列动作,由在轴上设置多个凸轮的主凸轮控制。各个部位的凸轮以及臂,受到主凸轮的作用进行规定的动作。主凸轮的位置,可以用光斩波器等位置检测传感器进行检测。在盖61下降时,刮片62沿垂直于托架5的扫描方向的方向移动,清洗记录头7的表面。刮片62设置多个,包括清洗记录头7的喷嘴附近的刮片,以及清洗整个表面的刮片。同时,在当其移动至最深处时,通过与刮片清洁器66接触可以除去附着在刮片62本身上的油墨等。
(F)外壳部
将前面所述的各单元组装到机架11上形成打印机的机构部分。安装外壳以将其周围覆盖。如图1及图2所示,外壳主要由下机壳99、上机壳98、进口盖97、连接器盖96和前盖95构成。
在下机壳99的下部设置排出托盘导轨,能够收存分割开的排出托盘46。此外,在不使用时前盖95将排出口堵塞。
在上机壳98上安装进口盖97,可转动地构成。上机壳98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具有开口部,在该位置,可以更换油墨容器71和记录头7。进而,在上机壳98上设置检测进口盖的开闭用的门开关杆、传递并显示LED的光的LED导向件982、作用到基板的开关上的键开关983等。进而,在上机壳98上可旋转地安装多级式的供给托盘26。在不使用供给部时,如果收存起来的话,供给托盘26成为供给部的盖。
此外,上机壳98和下机壳99用具有弹性的配合爪安装。连接器盖96覆盖在其间设有连接器部分的部分。
(CD输送部8与供给部2的关系)
下面说明CD输送部8与供给部2之间的关系。
首先,利用图6~图17对CD输送部8以及采用该输送部时的CD打印进行详细说明。
图6是将CD输送部8安装在记录装置主体上后的记录装置的透视图,图7是CD输送部8的透视图,图8是下机壳99的CD输送部8的安装部及安装检测部的结构图。图9是下机壳99与CD输送部8的挂钩84的安装的结构说明图,图10是使滑动盖81移动后的CD输送部8的透视图,图11是下机壳99与CD输送部8的挂钩84解除的结构的说明图。图12是使滑动盖81移动后的臂85的结构说明图,图13是托盘83的平面图,图14是将托盘83安装在CD输送部8后的记录装置的透视图。图15是输送托盘83的说明图,图16是托架导向轴的升降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图17是侧压滚轮、推压滚轮对托盘的作用的说明图。
如图7所示,当使作为导向构件的CD输送部8沿图中的箭头Y的方向笔直地滑动时,即可将其安装到下机壳99上。这时,如图8及图9所示,通过沿设于下机壳99的两侧的导轨993将托盘导向件82的两端的配合部插入,进行定位。在托盘导向件82的两侧可旋转地构成挂钩84,并对其向一个方向加载。当使CD输送部8滑动到规定的位置时,将其挡住,使其不能继续滑动。同时,挂钩84作用到导轨993的挡块上,将其锁定不能返回到滑动过来的方向。在压印盘34上设置检测托盘导向件82的安装状态用的机械式的托盘导向件检测传感器344,当将托盘导向件82安装到记录装置主体上时,通过托盘导向件82的一部分顶压托盘导向件检测传感器344,可以检测其安装。
其次,如图10及图12所示,当使滑动盖81向记录装置主体方向移动时,臂85与滑动盖81联动向记录装置主体方向突出。搭载小正齿轮的小正齿轮保持器43可相对于压印盘34上下滑动地构成,并用规定压力的弹簧加载。从而,如前面所述,通过臂85进入小正齿轮保持器43与压印盘34之间,将小正齿轮保持器43向上方抬起规定的量。这时,借助形成于臂85的前端的倾斜部851,臂85可以顺滑地进入压印盘34和小正齿轮保持器43之间。借此,在压印盘34和小正齿轮保持器43之间可以形成托盘83通过的空间。此外,臂85在进入压印盘34和小正齿轮保持器43之间的状态下进行定位,在向托盘导向件82收存的状态下,相对于托盘导向件具有间隙。
此外,最初,在不使滑动盖81向记录装置主体方向移动的状态下,由于开口部821(参照图6)被关闭,所以,托盘83不能插入。然后,当使滑动盖81向记录装置主体方向移动时,滑动盖81向斜上方移动,所以其与托盘导向件82之间的开口部821露出。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将装填有CD的托盘83从开口部821插入,安装在规定的位置上(参照图14)。这是为了在前述小正齿轮保持器43不上升的状态下插入托盘83时,防止托盘83与小正齿轮42相互干扰而引起的托盘83前端的托盘片831(参照图13)及小正齿轮42的破损。
如图11所示,当将滑动盖81从记录装置主体中拉出时,与滑动盖81联动,臂85与小正齿轮保持器43分离,小正齿轮保持器43及小正齿轮44下降到规定的位置。这时,若托盘83仍处于安装状态,则托盘83被夹持在滑动盖81与托盘导向件82之间的开口部821,不能进一步拉动滑动盖81。借此,CD残留在记录装置主体内不动,小正齿轮44下降,防止伤及CD。进而,当拉动滑动盖81时,滑动盖81作用到挂钩84上,通过挂钩84与下机壳99的导轨993分离,解除CD输送部向记录装置主体上的安装。
作为托盘构件的托盘83,如图13所示,在板厚2mm~3mm左右的树脂板上,设有CD安装部832、在进行托盘83的取出及装入时操作者用来抓取的操作部833、位置检测标记832、CD取出用孔835、插入位置对准标记836、例压滚轮837以及有无媒体的检测标记838。进而,在托盘83的前端上,安装有为了可靠地将托盘83咬入输送辊36、夹紧辊37用的托盘片831。
前述位置检测标记834用于利用安装在托架50上的托盘位置检测传感器进行位置检测。与直接读取CD打印区域的边缘的方式相比,利用这种方式,即使对于带色的CD,或者打印过之后再次打印时,也能够正确地进行检测。CD安装部832,做成安装CD用的凹形。
在托盘83的前端,安装有为了可靠地将托盘83咬入输送辊36、夹紧辊37用的托盘片831,但托盘83本身,在前端也有锥形部830。
首先,通过将托盘83咬入输送辊36、夹紧辊37而产生输送力,通过夹紧辊37将托盘83的前端的锥形部830抬起,可以用输送辊36、夹紧辊37夹持具有厚度的托盘83,从而使托盘83的输送成为可能。此外,前述位置检测标记834设置在夹紧辊37之间。从而避免前述位置检测标记834与夹紧辊37接触而伤及表面。
如图17所示,在托盘导向件82上设置将托盘83推压到托盘导向件82的基准827上用的侧压滚轮824,并利用滚轮弹簧以规定的压力将托盘83顶压到基准827上进行定位。在操作者将托盘83置于规定的位置之前,侧压滚轮824作用在侧压辊824上;在托盘83被输送辊36、夹紧辊37输送时,由于侧压辊退避部387到达托盘8的侧压辊824作用的位置,所以侧压辊824不再作用于侧压辊824上。从而,没有多余的后张力等作用到托盘83上,所以,防止托盘83的输送精度降低。
在滑动盖81上,左右设置推压滚轮811,通过利用滚轮弹簧以规定的压力将托盘83顶压到排出辊41上,产生托盘83的输送力。借助该输送力打印开始时,可以将托盘83从设置位置输送到输送辊36、夹紧辊的辊隙部。进而,在打印结束时,可以把托盘83输送到操作者将其取出的规定位置。这种情况也采用前述位置检测标记834的位置与推压滚轮不同的结构。从而避免前述位置检测标记834与压紧滚轮811接触,伤及表面。
然后,通过将输送到规定的位置的托盘83拉出,可以将托盘83从托盘导向件82上取出。进而,利用两个部位的CD取出孔835,操作者可以很容易地把持CD的外周缘将其卸下。
其次,说明利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向CD上打印的动作。使CD输送部8向记录装置主体笔直地滑动,即可将其安装到下机壳99上。这时,利用托盘导向件检测传感器344,可以检测出托盘导向件82已被安装到记录装置主体上。
进而,当使滑动盖81向记录装置主体方向移动时,臂85与滑动盖81联动,向记录装置主体方向突出。同时,通过臂85进入小正齿轮保持器43与压印盘34之间,将小正齿轮保持器43向上方抬起规定的量。
这样,由于当使滑动盖81向记录装置主体方向移动时,滑动盖81向斜上方移动,所以,其与托盘导向件82之间的开口部821露出。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4所示,可以将装填有CD的托盘83从开口部821插入,并安装在规定的位置上。
然后,将CD安装到托盘83的CD安装部832上。操作者把持操作部833,将托盘83插入到使位置检测标记834与托盘导向件82的托盘安装标记826重合为止。
在这种状态下,当从主机送出记录信号时,记录装置开始进行记录作业。首先,如图15所示,输送辊36、排出辊40和配置辊41反转。利用推压滚轮811及滚轮弹簧,以规定的压力将托盘83顶压到排出辊40、排出辊41上,从而产生托盘83的输送力,所以,随着排出辊40、排出辊41的反转,托盘83被输送到记录装置内部。托盘片831被咬入输送辊36、夹紧辊37,借此产生规定的输送力,用托盘83的前端的锥形部830抬起夹紧辊37,使托盘83被输送辊36、夹紧辊37夹持。
其次,为了检测托盘83,托架50从原始位置移动到记录区域。这时,如图16所示,托架升降马达8驱动,使导向轴52上升,可以相对于托盘83构成最佳间隙。
其次,用装在托架50上的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托盘83的位置(在托架的扫描方向及其直行方向,即输送方向上的位置),以及有无CD。
在以上一系列的初始动作结束后,将托盘83输送到可以对记录装置深处的整个CD进行记录的规定位置上。然后,根据从主机传送来的图像数据开始记录。由于图像采用多重扫描形成图像的所谓多通道记录,所以可以减少因输送精度,记录头7的命中精度引起的条状不均匀等。
在记录结束后,托盘83被输送到在前述记录前操作者将托盘83置于托盘导向件82的位置(参照图14)上。在这种状态下,操作者可以将搭载有已经进行过记录的CD的托盘83取出。进而,通过拉动滑动盖81,臂85与小正齿轮保持器43分离,从而将挂钩84与下机壳99分离,借此可以将CD输送部8从记录装置主体上分开而将其卸下。
(片材的输送路径与CD的输送路径的关系)
其次,利用图18~图21说明输送部与CD打印的关系。图18及图19是表示输送部与托盘输送路径的关系的透视图,图20及图21是表示返回杆与托盘输送路径的关系的剖面图。图20是通常的CD的打印状态,图21是返回杆突出到托盘输送路径的状态的一个例子。
如此前所述,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两种记录,即作为利用供给部2的刚性较低的记录媒体的片材P的记录,以及作为不用供给部2的刚性较高的记录媒体的CD的记录,共用前述由输送部3,托架部5以及排出部4构成的一个记录部进行记录。
在这种情况下,在比输送辊36靠后的装置后方(片材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必须有很大的不同。即,在CD上进行记录时,需要大致直线状的输送路径以便输送刚性高的记录媒体输送;在片材P上进行记录时,需要如前面所述,从斜上方供应片材P以便将刚性低的记录媒体推压到压印盘34上。同时,构成供给部2的分离部的分离辊241、返回杆22等大多比片材P的输送路径(下面称之为片材通路)更突出到下侧(刚体输送路径侧)。从而,所述供给部2的一部分(分离辊241、返回杆22等)与作为刚性输送路径的CD通路,从装置的垂直端面方向观察时具有相互干扰的关系(相互重合的关系)。
如果为了消除这一问题而将供给部2向后上方(片材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上方)移开,虽然可以解决前述干扰,但容易产生不能对输送方向的长度短的片材P进行记录,或者记录速度降低,或者由于对片材进行的导向较长而容易产生阻塞等问题。此外装置的高度加高,装置的面积也加大。并且不得不采用向分离部的下侧(CD通路)突出少的分离方式。
因此,本实施形式采用如下结构,即供给部2的一部分与大致为直线状的刚体输送路径在垂直截面方向上重合,但在与记录媒体的输送方向基本上垂直的装置的宽度方向不重合。具体为了以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基准侧)为基准供给片材P,将如图21所示,在垂直截面的方向上与刚体输送路径重合的供给部2的一部分(供给辊28,分离辊241),如图18及图19所示,靠近前述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配置,而前述刚体输送路径是以宽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部(非基准侧)作为基准输送CD(搭载CD的托盘83)的路径,在前述宽度方向不与前述供给部2的一部分重合。
通过这种结构,可以提供低成本,结构紧凑,性能不会恶化的记录装置。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返回杆22在分离部的两旁的两个部位处成一整体地设置爪部构成。这样,通过采用返回构件作为供给部2的一部分的分离部,不会发生斜行及重送的情况,可以稳定地将片材P返回。
此外,在该返回杆22上成一整体地设置的爪部的数目并不局限于此,当也可以更多。例如,为了更稳定地将宽度大的片材和小的片材返回,也可以如图18所示设置在非基准侧也成一整体地设有前述爪部的返回杆22。
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返回杆22如可以从图18中看出的,在宽度方向上,与在CD通路重合的位置上,也有成一整体地设置前述爪部。
该返回杆22可以从输送搭载CD的托盘83的CD通路退避,如图20所示,在从CD通路退避的状态,进行CD等刚性高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借此,可以增加供给部的自由度,提供性能良好的供给部。
此外,前述返回杆22的爪部与该杆的旋转一起旋转,但在成为供给部2的待机时所需要的角度时,如图20所示,在不进入CD通路的位置(退避位置)将爪部相互连接起来。因此,在供给的一系列的动作中,前述返回杆22的连接部分会跑出到CD通路中,但由于在从供给部的供给过程中CD并不通过,所以不会有问题。即,如图20所示,前述返回杆22从CD通路中退避的位置成为前述供给部2的待机位置。借此,在通常的状态下,可以提供在记录刚性高的CD等的记录媒体时,不使供给部2动作的装置。进而,这有助于不使分离部向后上方(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上方)撤退。即,防止装置的高度加高或者设置面积加大。
图21表示返回杆22跑出到刚体输送路径(CD通路)中的一个例子。在供给动作的途中,返回杆22沿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将片材输送路径打开(返回杆前端隐藏到底座20内)。在这种状态,返回杆22的加强部分(前述连接部分)阻碍托盘83的输送。此外,在图21中,本来是不可能的,但为了易于理解将其表示成返回杆22与托盘83重叠。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在CD打印时,供给部2必须处于待机位置,所以,利用作为第一检测机构的ASF传感器检测供给部2的位置(相位),在其未处于待机状态时,即前述返回杆未从CD通路退避的情况下进行CD打印时,发出错误信号。借此,可以防止异常记录。
此外,在这时也可以不将其作为错误,而是使供给部2动作至其待机位置。即,在前述返回杆22没有CD通路退避的情况下,使前述返回杆22从前述CD通路退避之后,再进行记录。借此,可以提供不产生错误的装置。
但是,这里,在片材P载置于供给部2上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输送该片材P被输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如前面所述,共用记录部,所以,片材P会与托盘83发生干扰。从而,作为第二检测机构的PE传感器32检测出有片材时,发出错误信号,在未检测出片材时,如前面所述,在供给部2成为待机位置(返回杆退避状态)后,正常地进行CD打印动作。进而,即使在供给部2本来就处于待机位置的情况下,在PE传感器32检测出有片材的情况下,同样地作为错误处理。借此可以预先防止记录媒体的阻塞,在没有必要发出错误信号时,可以正常动作。
此外,优选地,在电源接通等时进行供给部2的初始化,在使作为前述供给部2的一部分的返回杆22从CD通路上退避时,作为第三检测机构的托盘导向件检测传感器344检测托盘导向件82,同样地,在作为第二检测机构的PE传感器检测出有片材时,使之作为错误的方式进行动作。通过这种结构,可以预先防止记录媒体的阻塞,在没有必要发出错误信号时,可以正常动作。
此外,优选地,在PE传感器32预先检测出有片材的情况下,与ASF传感器29的检测信息无关,不进行前述片材的排出动作,而发出错误信息。借助这种结构,可以预先防止记录媒体的阻塞。
此外,反之在进行从供给部的供给时,优选地,在托盘导向件检测传感器344检测出托盘导向件82的情况下,将其作为错误处理。通过这种结构,可以预先防止记录媒体的阻塞。
虽然这是因为可能有托盘83的缘故,但还由于托盘导向件82本身也阻塞排出部4的基准侧(由于托盘83的宽度方向上有导向件),所以优选地将其作为错误处理。即,在进行从供给部的供给时,优选地,第四检测机构检测出托盘83(或CD)时,也作为错误处理。借此,可以预先防止记录媒体的阻塞。此外,第四检测机构可以使用托盘位置检测传感器,也可以另外设置使用和PE传感器相同种类的光斩波器的有无托盘检测传感器。
从而,可以利用具有作为检测托盘83的存在的第四检测机构的托盘位置检测传感器的结构和其输出,使之进行相同的动作,但,也可以采用作为检测托盘导向件82的安装的第三检测机构的托盘导向件检测传感器344。
〔其它实施形式〕
在前述实施形式中,作为例子说明了在装置的垂直截面方向重合的供给部的一部分是用于将片材返回到输送方向的上游的杆的至少一个部分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装置的垂直截面方向重合的供给部的一部分是堵住片材的摩擦系数大的分离辊或分离垫,通过用于本发明也可获得相同的效果,进而与前述返回杆相比,可进一步提高分开性能。此外,即使在该分离辊或分离垫的一部分在宽度方向与刚体输送路径重合的情况下,通过前述分离辊或分离垫能够从前述刚体输送路径移动到退避的位置(待机位置)的结构,也可获得与前述实施形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前述实施形式中,作为前述记录机构,列举了喷墨记录方式的例子,但记录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电子照相记录方式等其它的记录方式。

Claims (18)

1.一种利用记录机构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包括:
将记录纸一张张分离供给的供给部;
输送刚性高的记录媒体用的基本上为直线状的输送路径,
其特征为,前述供给部的一部分在垂直截面方向上与前述输送路径重合,但在与前述记录媒体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不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在前述垂直截面方向上与前述输送路径重合的是分离记录纸用的分离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在前述垂直截面方向上与前述输送路径重合的是阻碍记录纸行进的分离辊或分离垫。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记录纸以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作为基准面被输送,前述分离部靠近该基准面配置,前述移动路径配置在较之前述分离部远离前述基准面的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在前述垂直截面方向上与前述输送路径重合的是将记录纸返回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返回构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在和前述记录机构相对的位置上的记录纸及刚性高的记录媒体的输送方向基本上水平,从前述供给部朝与前述记录机构相对的位置,以相对于水平方向10度~15度的角度输送记录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前述刚性高的媒体被搭载在托盘构件上输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前述托盘构件从记录纸的排出侧向记录机构插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将前述托盘构件导向的导向构件可相对于记录装置主体自由地拆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前述供给部的一部分可进入前述输送路径中并且可以从其中退避,在该供给部的一部分从前述输送路径退避时,输送前述刚性高的记录媒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前述供给部的一部分从前述输送路径退避的位置是前述供给部的待机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前述供给部一部分是将记录纸返回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返回构件。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具有检测前述供给部的相位的第一检测机构,在输送前述刚性高的记录媒体时,在前述供给部的一部分未从前述输送路径退避的场合,作为错误处理。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具有检测前述供给部的相位的第一检测机构,在前述供给部的一部分未从前述输送路径退避的场合,使前述供给部的一部分从前述输送路径中退避之后再输送前述刚性高的记录媒体。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具有检测前述供给部的相位的第一检测机构,以及检测从前述供给部供给的记录纸的第二检测机构,在前述供给部的一部分未从前述输送路径退避的场合,使前述供给部的一部分从输送路径中退避,在前述第二检测机构未检测出记录纸时,输送前述刚性高的记录媒体。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具有检测前述导向构件安装到记录装置主体上的第三检测机构,在从前述供给部供给记录纸时,在前述第三检测机构检测出前述导向构件的安装时,作为错误处理。
17.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具有检测前述托盘构件的第四检测机构,在从前述供给部机构供给记录纸时,在前述检测机构检测出前述托盘构件的情况下,作为错误处理。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为,前述记录机构通过喷墨进行记录。
CNB031539173A 2002-08-21 2003-08-20 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99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0239/2002 2002-08-21
JP2002240239A JP3913141B2 (ja) 2002-08-21 2002-08-21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85211A true CN1485211A (zh) 2004-03-31
CN100389964C CN100389964C (zh) 2008-05-28

Family

ID=31884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5391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9964C (zh) 2002-08-21 2003-08-20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871949B2 (zh)
JP (1) JP3913141B2 (zh)
CN (1) CN100389964C (zh)
RU (1) RU2256560C2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1303B (zh) * 2006-03-23 2011-04-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两面记录装置中的输送路径转换装置、具备该装置的两面记录装置
CN102248811A (zh) * 2010-05-13 2011-1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记录装置
CN102649371A (zh) * 2011-02-28 2012-08-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4339886A (zh) * 2013-08-07 2015-02-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005005912T2 (de) 2004-09-27 2009-05-20 Seiko Epson Corp. Flüssigkeitsausstossgerät
JP4576960B2 (ja) * 2004-09-27 2010-11-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4752227B2 (ja) * 2004-09-27 2011-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7293869B2 (en) * 2005-03-11 2007-11-1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processing apparatus
JP4748308B2 (ja) * 2005-08-19 2011-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スタッカ、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JP2007161481A (ja) * 2005-11-21 2007-06-28 Seiko Epson Corp 媒体スタッカ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と記録装置
JP4129649B2 (ja) * 2006-06-15 2008-08-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給送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US20080111875A1 (en) * 2006-11-09 2008-05-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dium supplying mechanism, liquid eject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device
US8023163B2 (en) * 2006-12-28 2011-09-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9262357A (ja) * 2008-04-23 2009-11-12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5132623B2 (ja) * 2008-05-08 2013-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5267779B2 (ja) * 2008-05-27 2013-08-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573538B2 (ja) * 2010-09-21 2014-08-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WO2012066758A1 (ja) * 2010-11-15 2012-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複合装置
JP5883043B2 (ja) * 2013-02-28 2016-03-0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読取装置および複合装置
US9415610B2 (en) * 2014-06-23 2016-08-16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hydrophobic structures in a porous substrate
JP6988212B2 (ja) * 2017-07-12 2022-0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WO2019147264A1 (en) * 2018-01-26 2019-08-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atches for finishing devices
KR20200003558A (ko) * 2018-07-02 2020-01-10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용지 슬립을 방지하기 위한 급지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7154864B2 (ja) * 2018-08-01 2022-10-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WO2020167320A1 (en) * 2019-02-15 2020-08-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ntact members for slidable carriag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80402B2 (ja) * 1989-04-10 1998-07-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の微小紙送り機構
JP3636853B2 (ja) * 1996-12-25 2005-04-06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露光装置
JPH11138898A (ja) * 1997-11-11 1999-05-2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JP3497388B2 (ja) * 1998-08-31 2004-02-16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SG116488A1 (en) * 1998-12-16 2005-11-28 Silverbrook Res Pty Ltd Printer transfer roller with internal drive motor.
US6782822B2 (en) * 2000-02-23 2004-08-31 Agfa-Gevaert Compac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TE378187T1 (de) * 2000-09-27 2007-11-15 Seiko Epson Corp Drucken mit sensorgestützten positionierung von druckpapier
US6580444B1 (en) * 2002-04-30 2003-06-17 Alexander V. Drynkin Thermal printer for compact disks and other media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1303B (zh) * 2006-03-23 2011-04-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两面记录装置中的输送路径转换装置、具备该装置的两面记录装置
CN102248811A (zh) * 2010-05-13 2011-1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记录装置
CN102248811B (zh) * 2010-05-13 2013-12-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被记录介质堆叠器以及记录装置
CN102649371A (zh) * 2011-02-28 2012-08-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2649371B (zh) * 2011-02-28 2016-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4339886A (zh) * 2013-08-07 2015-02-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
CN104339886B (zh) * 2013-08-07 2018-10-1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89964C (zh) 2008-05-28
RU2256560C2 (ru) 2005-07-20
JP2004074667A (ja) 2004-03-11
RU2003125676A (ru) 2005-02-10
JP3913141B2 (ja) 2007-05-09
US20040036756A1 (en) 2004-02-26
US6871949B2 (en) 2005-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85211A (zh) 记录装置
CN1234539C (zh) 记录装置
CN1251883C (zh) 记录装置
CN1234538C (zh)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方法
CN1246161C (zh) 记录装置
JP3780232B2 (ja) 記録装置
CN1269652C (zh) 片材导向机构、备有该机构的片材送给装置及记录装置
KR101124918B1 (ko) 반송 장치 및 기록 장치
CN1689944A (zh) 记录介质馈送器和图像记录装置
CN1939820A (zh) 包括多个纸盒的供纸器
US7690758B2 (en) Head cleaning device
CN1915777A (zh) 纸张匣及信息处理装置
CN1727193A (zh) 记录设备
CN1583406A (zh) 记录装置
JP2009131991A (ja) 記録装置
JP3840153B2 (ja) 記録装置
JP200714482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254383C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方法
JP2004042374A (ja) 記録装置
CN111746153A (zh) 一种临时车牌打印设备
JP5043327B2 (ja) 記録装置
JP2005212432A (ja) 記録装置
JP2005104112A (ja) 記録装置
JP2004090345A (ja) 記録装置
JP2007118437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28

Termination date: 2014082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