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9371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49371A CN102649371A CN2012100465118A CN201210046511A CN102649371A CN 102649371 A CN102649371 A CN 102649371A CN 2012100465118 A CN2012100465118 A CN 2012100465118A CN 201210046511 A CN201210046511 A CN 201210046511A CN 102649371 A CN102649371 A CN 1026493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b
- printing medium
- parts
- paper
- tape de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5—Means for printing without leaving a margin on at least one edge of the copy material, e.g. edge-to-edge prin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Landscapes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记录装置具备:第一肋,该第一肋沿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设置多个;第二肋,该第二肋在所述第一肋的下游侧朝下游侧引导被记录介质,在能够与所述记录头对置的区域沿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设置多个;形成所述第一肋、且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部件;以及形成所述第二肋、且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第二部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朝下游侧引导被记录介质的肋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传真机及打印机等为代表的记录装置中,其中特别是在喷墨打印机中,在与记录头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引导部件(也称作压印板(platen)),该引导部件沿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具备多个朝下游侧引导作为被记录介质的记录纸张的肋。这是为了通过在吸收墨水而膨润的纸张上利用肋形成规则的起伏(皱面外观),来防止纸张与记录头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作“纸张间隙”)明显不均匀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122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62832号公报
引导(支承)纸张的肋有时在上游侧和下游侧被截断。其理由在于,例如像专利文献1、2公开那样地在搭载有记录头的滑架上,在与肋对置的位置设置光学传感器,当利用光学传感器的传感来检测纸张宽度时,若在与光学传感器对置的位置设置肋便会导致误检测。因此,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记录装置在与光学传感器对置的位置将肋截断。
并且,在纸张的端部无空白地进行记录的能够执行所谓的无边缘记录的喷墨打印机的情况下,由于在偏离纸张的前端及后端的区域也必须排出墨水,因此形成为将肋截断而设置凹部、并将墨水弃入该凹部。即,由于设置了墨水弃入用的凹部,因此形成为肋在上游侧和下游侧被截断的状态。
然而,为了防止纸张从肋浮起,有时要利用供给辊将纸张一边向肋按压一边输送。另一方面,在因低成本化等理由而用树脂材料形成具备上述肋的引导部件的情况下,肋会因纸张被肋按压而磨损,从而存在由于磨损而产生不良的情况(纸张间隙及纸张姿势的变化等)的担忧。
另一方面,当基于光学传感器进行传感检测时,在纸张与偏离纸张的区域之间必须确保大的光反射率差,为防止肋的磨损而使用金属材料并非为优选。这是因为金属材料反射率高,需要涂装等后处理,若涂装受到磨损便无法获得适当的光反射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被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能够防止肋的磨损而长期地维持适当的记录品质,并能够适当地进行基于光学传感器的传感检测。
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输送被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第一肋,该第一肋在所述输送路径上沿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设置多个;第二肋,该第二肋在所述第一肋的下游侧朝下游侧引导被记录介质,在能够与所述记录头对置的区域沿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设置多个;形成出所述第一肋、且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部件;以及形成出所述第二肋、且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第二部件。
根据本方式,对记录头与被记录介质之间的距离进行规定的第二肋由金属材料形成,由此能够防止第二肋的磨损而长期地维持适当的记录品质。
根据第一方式,本发明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三肋,该第三肋在所述第二肋的下游侧沿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设置多个,朝下游侧引导被记录介质,所述第三肋由树脂材料形成。
根据该方式,由于在所述第二肋的下游侧设置的第三肋与所述第一肋一起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第一部件,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形成所述第三肋。
根据第二方式,本发明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肋的高度、且所述第二肋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三肋的高度。
若对被记录介质排出墨水,则记录面侧膨润,易于形成凸向上方向这样的弯曲。当这样状态下的被记录介质前端在第一~第三肋上前进时,若上游侧的肋与下游侧的肋高度相同,则被记录介质前端浮起,与记录头之间的间隙变得不适当。然而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肋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肋的高度、且所述第二肋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三肋的高度,也就是说,肋高度向下游侧变低,因此能够抑制被记录介质前端在第一~第三肋上前进时浮起。
根据第二或第三方式,本发明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在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肋形成面形成,所述第二肋在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肋形成面形成,所述第三肋在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三肋形成面形成,所述第二肋形成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肋形成面的高度、且高于所述第三肋形成面的高度。
根据本方式,形成为所述第一肋形成面及所述第三肋形成面低于所述第二肋形成面。因此能够使由树脂材料(第一部件)形成的所述第一肋形成面及所述第三肋形成面即易于带电的面,在与由金属材料形成的难以带电的第二肋形成面的位置关系中相对远离记录头。其结果,能够防止在与记录头之间形成强电场,从而能够防止对从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命中精度造成不良影响。
根据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本发明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肋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肋的宽度。
当为了在被记录介质的两面进行记录而反向供给被记录介质时,存在被记录介质后端从第二肋靠近第一肋时挂于第一肋的担忧。然而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二肋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肋的宽度,因此被记录介质在第二肋的部分形成大的弯曲(皱面外观),从而能够防止被记录介质后端从第二肋靠近第一肋时挂于第一肋。
根据第二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本发明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肋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肋的宽度、且大于所述第三肋的宽度。
当在被记录介质的输送过程中被记录介质前端从第二肋靠近第三肋时,存在挂于第三肋的担忧。然而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二肋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肋的宽度,因此被记录介质在第二肋的部分形成大的弯曲,从而能够防止被记录介质前端从第二肋靠近第三肋时挂于第三肋。
根据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本发明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在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端部被框架部件支承,并且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两端部之间被所述第一部件支承。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两端部之间被所述第一部件支承,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二部件的弯曲,由此能够适当地维持记录头与被记录介质之间的间隙。
根据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本发明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与所述第二部件设定成同电位。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记录头与所述第二部件设定成同电位,因此能够防止在记录头与第二部件(第二肋)之间形成电场,从而能够防止对从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命中精度造成不良影响。
根据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本发明第九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滑架,该滑架设置有所述记录头,在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以及光学传感器,该光学传感器在所述滑架上、且在能够与所述第一肋对置的位置检测光反射率差。
由于第一肋由树脂材料形成,利用光学传感器对所述第一肋的形成区域进行传感检测,因此不会导致成本上升便能够获得与被记录介质之间的良好的光反射率差。
根据第九方式,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构成为具备:位于基于所述光学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外的检测区域外肋部;以及检测区域内肋部,该检测区域内肋部位于基于所述光学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宽度比所述检测区域外肋部小。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肋形成为基于所述光学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的肋宽窄(检测区域内肋部),因此能够防止在被记录介质的侧端部与第一肋的位置接近时将第一肋的部分误检测成被记录介质的侧端部,或者即使在误检测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误差抑制到很小。
根据第十方式,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配置于对规定尺寸的被记录介质的侧端部内侧进行支承的位置,并且构成配置于该位置的第一肋的所述检测区域内肋部,相对于所述检测区域外肋部的宽度方向靠近被记录介质的内侧形成。
根据本方式,由于肋宽窄的检测区域内肋部形成于相对于被记录介质的端部的偏内侧,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将检测区域内肋部误检测成被记录介质的侧端部。
根据第九至第十一方式,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沿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肋之间,对能够与所述光学传感器对置的区域实施蚀刻加工。
根据本方式,由于在沿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肋之间对能够与所述光学传感器对置的区域实施蚀刻加工,因此能够在多个第一肋之间防止镜面反射,由此能够获得与被记录介质之间的良好的反射率差,从而能够适当地检测出被记录介质的宽度。
并且,为解决上述壳体的本发明第十三方式所涉及的被记录介质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肋,该第一肋在输送被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上朝下游侧引导被记录介质,沿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设置多个;第二肋,该第二肋在所述第一肋的下游侧朝下游侧引导被记录介质,在能够与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对置的区域沿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设置多个,形成所述第一肋的第一部件由树脂材料形成,形成所述第二肋的第二部件由金属材料形成。
根据本方式,以金属材料形成对记录头与被记录介质之间的距离进行规定的第二肋,由此能够防止第二肋的磨损而长期地维持适当的记录品质。并且由于以树脂材料形成第一肋,因此在使光学传感器对所述第一肋的形成区域进行传感检测的结构中,不会导致成本上升便能够获得与被记录介质之间的良好的光反射率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装置前方侧观察本发明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的侧剖示意图。
图3是支承部件组件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支承部件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支承部件组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支承部件组件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7是支承部件组件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8是支承部件组件周边的侧剖视图。
图9中,(A)图是示出各种纸张尺寸与第二肋的位置关系的图,(B)图是示出各种纸张尺寸与第一肋的形状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虽然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这些变形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以下以此为前提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从装置前方侧观察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装置,进而是观察其一例的喷墨打印机1的立体图。并且,图2是喷墨打印机1的侧剖示意图,图3是支承部件组件27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支承部件组件27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支承部件组件27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6是支承部件组件27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7是支承部件组件27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8是支承部件组件27周边的侧剖视图,图9(A)图是示出各种纸张尺寸与第二肋31的位置关系的图,图9(B)图是示出各种纸张尺寸与第一肋30的形状的关系的图。
以下首先对喷墨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概要说明。在图1中,标号2表示在记录纸张上进行喷墨记录的记录部,标号3表示设置于记录部2的上部的扫描部,标号4表示设置于扫描部3的上部的自动原稿输送部,即喷墨打印机1构成为在喷墨记录功能的基础上还具备扫描功能的复合机。
在装置前面,标号5是放置记录纸张的能够装卸的纸盒,标号6是供进行记录后的纸张排出的排纸口,标号7是接受被排出的记录纸张的排纸接受托盘。
标号8是在产生卡纸时用于使纸张输送路露出的前面罩,标号9是具备电源按钮及进行各种印刷设定、记录执行的操作按钮、进行印刷设定内容及印刷图像的预览显示等的显示部等的操作面板。进而,在装置上部,标号10表示原稿放置用托盘,标号11表示接受被排出的原稿的原稿接受托盘。
接下来,参照图2对记录部2中的纸张输送路径进行概要说明。另外,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记录部2的结构的图,并未示出全部的结构,对于说明中不需要的构成要素省略图示。
记录部2具备两条纸张供给路径,一条是从设置于装置下部的纸盒5开始的纸张供给路径,另一条是从设置于装置背面侧(图2中右侧)的支承部件14开始的纸张供给路径。另外,虚线P1示出从纸盒5送出的纸张的通过轨迹,虚线P2示出从支承部件14送出的纸张的通过轨迹。
在与纸盒5对置的位置设置的用标号18表示的辊为供给辊,该供给辊18设置成能够如实线和假想线(标号18′)所示那样地相对纸盒5进退,通过与收纳于纸盒5的纸张的最上位的纸张接触并旋转,将该最上位的纸张向下游侧送出。在利用大径的反转辊20使被送出的纸张弯曲反转以后,使该纸张到达作为输送机构的输送驱动辊24以及输送从动辊25。另外,标号21表示通过在与反转辊20之间夹紧纸张来分离纸张的分离辊。
另一方面,支承部件14将纸张支承为倾斜姿势,并且通过以上部的未图示的摆动轴为中心进行摆动而使所支承的最上位的纸张压接于供给辊15。供给辊15通过进行旋转将压接的纸张朝下游侧送出。
另外,标号16表示通过在与供给辊15之间夹紧纸张来分离纸张的分离辊。
输送驱动辊24及输送从动辊25是朝下游侧对纸张进行精密输送的辊对,在该辊对的下游侧,喷墨式的记录头35、与作为朝下游侧引导纸张的被记录介质引导装置的支承部件组件27对置配置。
记录头35设置于能够在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2、图8的纸面表里方向,图6、图7的左右方向,以下适当地称为“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滑架34的底部,通过一边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一边对纸张排出墨水而进行记录。
支承部件组件27是第一部件29与第二部件33组装而成的组装体,在其上面形成有后文详述的第一肋30、第二肋31、第三肋32这些部件,形成为纸张被这些肋支承、且被朝下游侧引导。另外,第二肋31像图示那样地配置在能够与记录头35对置的区域。
在记录头35的下游侧,标号39是防止纸张浮起的从动辊,标号40是通过旋转而将纸张排出的排出驱动辊,标号41是在与排出驱动辊40之间夹紧纸张的排出从动辊。进行记录后的纸张因这些辊对而被朝排纸接受托盘7排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橡胶辊形成排出驱动辊40,以在外周具有多个齿的锯齿辊形成从动辊39及排出从动辊41。
另外,喷墨打印机1形成为:不朝排纸接受托盘7排出在表面(第一面)进行记录后的纸张,而反向供给该纸张并利用反转辊20使其弯曲反转,由此能够进行向背面(第二面)的记录。
以上是喷墨打印机1的大致结构,以下针对支承部件组件27参照图3以后的图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3及图4中,支承部件组件27是第一部件29、第二部件33、框架28这些部件组装而成的组装体,利用螺钉等固定工具(将详细叙述省略)将第一部件29及第二部件33各自的两端部组装于框架28所具备的侧面框架部28a、28b而形成。
第一部件29及第二部件33形成为主扫描方向上长的形状,第一部件29由树脂材料(成型)形成,第二部件33通过金属板材的拉拔加工形成。另外,第二部件33除了两端部,还被在两端部之间形成于第一部件29的两处的支承部29a(图4、图8)支承,由此防止第二部件33的主扫描方向上的弯曲。
在第一部件29上,朝下游侧引导纸张的第一肋30及第三肋32在主扫描方向上隔开适当的间隔那样地一体形成于第一部件29。并且,在第二部件33上,向下游侧引导纸张的第二肋31在主扫描方向上隔开适当的间隔那样地一体形成于第二部件33。各肋具有沿纸张输送方向延伸的形状。
对于各肋的配置,其它的特征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肋中配置于最上游侧的第一肋30被设置在能够随滑架34的移动动作而与图8所示那样设置于滑架34的底部的光学传感器36对置的位置。并且,在第一肋30的下游侧设置的第二肋31被设置在能够随滑架34的移动动作而与记录头35对置的位置。
另外,光学传感器36具备发光部(未图示)和受光部(未图示),通过接受朝第一部件29发光时的反射光而能够检测出第一部件29上的光反射率差。
接下来,作为设置于第一肋30的上游侧的辊对的输送驱动辊24与输送从动辊25,输送从动辊25的旋转中心位于比输送驱动辊24的旋转中心稍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使纸张送出方向朝向第一肋30。
由此,纸张一边被各肋按压一边被朝下游侧输送。
根据以上结构,在从记录头35排出墨水以后,特别是普通纸等硬度小的纸张落入各肋之间,由此在主扫描方向上形成起伏的皱面外观。由此,规则性被赋予伴随于吸收墨水的膨润,能够防止纸张间隙在主扫描方向上明显不均匀的情况。另外,为了促进皱面外观的适当的形成,辅助辊39在主扫描方向上配置于各肋的大致中间(图6、图7)。并且,排出驱动辊40及排出从动辊41配置成在主扫描方向上与各肋的配置位置基本一致(图6、图7)。
另外,在图3~图7、图9中,对在主扫描方向上形成多个的第一肋30标注附加字(30-1、30-2、…、30-13)进行区别。同样,对第二肋31标注附加字(31-1、31-2、…、31-13)进行区别,对第三肋32也标注附加字(32-1、32-2、…、32-13)进行区别。但是在本说明书中,对于在主扫描方向上形成多个的各肋,在无需区别的情况下如此前使用的那样,总称为“第一肋30”、“第二肋31”、“第三肋32”。
接着,以下按照每个特征对支承部件组件27的特征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支承部件组件27的特征(1)
如上所述,形成出第二肋31的第二部件33由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电镀钢板)形成,即对记录头35与纸张之间的距离进行规定的第二肋31由金属材料形成,由此能够防止伴随着第二肋31的磨损的纸张间隙及纸张姿势的变化,从而能够长期地维持适当的记录品质。
另外,第一肋30由树脂材料形成,但是由于偏离与记录头35对置的区域,即使产生第一肋30的磨损也几乎不会影响记录头35与纸张之间的间隙,记录品质不会下降。
并且,由于形成出第一肋30的第一部件29由树脂材料形成,使光学传感器36对该第一肋30的形成区域进行传感检测,因此不会导致成本上升便能够获得与纸张之间的良好的光反射率差。
支承部件组件27的特征(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30由黑色树脂形成,进而在第一肋30之间形成的第一肋形成面29b形成有像图6及图7所示那样的细小的凹凸。因此,能够在第一肋形成面29b防止镜面反射,从而能够在与反射率高的纸张(白色)之间获得良好的光反射率差。
并且,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形成面29形成有上述这样的细小的凹凸,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蚀刻加工(シボ加工)来实现低反射。
支承部件组件27的特征(3)
第二部件33在纸张输送方向(图6、图7的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对称形状。由此,能够使伴随于拉拔加工的材料内部应力均匀化而削弱翘曲,从而能够防止记录头35与纸张之间的间隙不均匀给记录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支承部件组件27的特征(4)
图8(B)比图8(A)略微夸张地描绘出第一肋30、第二肋31、第三肋32、第一肋形成面29b、第二肋形成面33a、第三肋形成面29c这些部件的高度关系(相对于记录头35的距离)。标号H1示出第一肋30的高度,标号H2示出第二肋31的高度,标号H3示出第三肋32的高度。并且,标号h1示出第二肋形成面33a的高度,标号h2示出第三肋形成面29c的高度,标号h3示出第一肋形成面29b的高度。
如本实施方式中图8(B)所示,构成为:第一肋30的高度高于第二肋31的高度、且第二肋31的高度高于第三肋32的高度。由此能够获得以下作用效果。
即,若对纸张排出墨水,则纸张的记录面侧膨润,从而易于形成凸向图8的上方向这样的弯曲。当这样的状态下的纸张前端在各肋的上部前进时,若上游侧的肋与下游侧的肋具有相同高度,则纸张前端浮起,从而与记录头35之间的间隙变得不适当。
然而如上所述,由于构成为下游侧的肋的高度低于上游侧的肋的高度,因此能够抑制当纸张前端按照第一肋30、第二肋31、第三肋32的顺序前进时纸张前端浮起。
支承部件组件27的特征(5)
并且,如本实施方式中图8(B)所示,构成为第二肋形成面33a的高度高于第一肋形成面29b、且高于第三肋形成面29c。由此,能够使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肋形成面29b及第三肋形成面29c即易于带电的面,相对于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第二肋形成面33a即难以带电的面远离记录头35。其结果,能够防止在与记录头35之间形成强电场,从而能够防止对从记录头35排出的墨水的命中精度造成不良影响。
支承部件组件27的特征(6)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头35上与第二肋31对置的面(印板面)35a由金属材料形成,该印板面35a与第二部件33通过接地而被设定成同电位。由此能够防止在记录头35与第二部件33之间形成电场,从而可靠地防止对从记录头35排出的墨水的命中精度造成不良影响。
支承部件组件27的特征(7)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6、图7所示,第一肋30构成为具备:位于基于光学传感器36的检测区域外的检测区域外肋部30a;以及检测区域内肋部30b,该检测区域内肋部30b位于基于光学传感器36的检测区域内,宽度比检测区域外肋部30a小。
由此,当纸张侧端部与第一肋30的位置接近时,能够防止光学传感器36将第一肋30的部分误检测成纸张侧端部,或者即使在误检测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误差抑制到很小。
更加详细地说,图9(A)示出A4、B5、A5、B6、A6的各尺寸纸张(纸张Pa、Pb、Pc、Pd、Pe)与第二肋31-1~31-13的位置关系,图9(B)示出各尺寸纸张与第一肋30-1~30-13的位置关系。另外,位置C表示纸张中心位置。
例如在A4尺寸纸张Pa的情况下,由于第一肋30-1、30-13位于两侧端的偏内侧,因此若纸张位置略微错位,则存在将第一肋30-1、30-13的顶部误认成纸张边缘的担忧。然而,如上所述,由于位于基于光学传感器36的检测区域内的检测区域内肋部30b形成为肋宽小,因此能够防止上述这样的误检测。
但是,图9(B)中涂黑的部分表示截面,如图所示,形成有检测区域内肋部30b的肋,是在主扫描方向上形成的多个第一肋30中的两侧的第一肋30-1~30-4、第一肋30-10~30-13。进而中央部的第一肋30-5~30-9未形成检测区域内肋部30b(参照图5),肋宽沿纸张输送方向恒定。这是由于在与纸张端部之间存在足够距离的情况下不会产生上述的误检测的问题。
支承部件组件27的特征(8)
进而如图6、图7、图9(B)所示,检测区域内肋部30b形成为相对于检测区域外肋部30a的宽度方向靠近纸张的内侧。例如在图6中,第一肋30-2~30-4相对于检测区域外肋部30a形成于左侧(靠近纸张内侧)(图6中未示出的第一肋30-1也一样)。并且,在图7中,第一肋30-11~30-13相对于检测区域外肋部30a形成于右侧(靠近纸张内侧)(图7中未示出的第一肋30-10也一样)。通过这样形成检测区域内肋部30b,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上述误检测。
支承部件组件27的特征(9)
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第二肋31的宽度大于第一肋30的宽度(图6、图7)。由此能够获得以下的作用效果。即,当为了在纸张的两面进行记录而反向供给纸张时,存在纸张后端从第二肋31靠近第一肋30时挂于第一肋30的担忧。
然而,由于第二肋31的宽度大于第一肋30的宽度,因此纸张在第二肋31的部分形成大的弯曲(皱面外观),从而能够防止纸张后端从第二肋31靠近第一肋30时挂于第一肋30。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第二肋31的宽度大于第三肋32的宽度。当在纸张的单面进行记录时,由于第二肋31的宽度大于第三肋32的宽度,因此纸张在第二肋31的部分形成大的弯曲,从而能够防止纸张前端从第二肋31靠近第三肋32时挂于第三肋32。
并且,在形成检测区域外肋部30a与检测区域内肋部30b的部分,像图5及图8所示那样地形成倾斜面30c。因此当纸张后端在第一肋30上向上游侧(图8中右侧)前进时,该纸张后端不会挂于检测区域外肋部30a而能够顺畅地前进。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不过为一例,当然并非局限于此。特别地,本实施方式中的各特征能够分别单独地构成发明。
符号说明:1…喷墨打印机;2…记录部;2a…装置主体;2b…筐体;2c…开口;3…扫描部;4…自动原稿输送部;5…纸盒;6…排纸口;7…排纸接受托盘;8…前面罩;9…操作面板;10…原稿放置用托盘;11…原稿接受托盘;14…纸张支承部件;15…供给辊;16…分离辊;18…供给辊;20…反转辊;21…分离辊;24…输送驱动辊;25…输送从动辊;26…辊支承部件;27…支承部件组件;28…框架;29…第一部件;29a…支承部;29b…第一肋形成面;29c…第三肋形成面;30…第一肋;30a…宽幅部;30b…窄幅部;30c…斜面;31…第二肋;32…第三肋;33…第二部件;33a…第二肋形成面;34…滑架;35…喷墨记录头;36…光学传感器;39…从动辊;40…排出驱动辊;41…排出从动辊;42…辊支承部件;P1、P2、Pa~Pe…纸张。
Claims (12)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输送路径,其输送被记录介质;
记录头,其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
第一肋,该第一肋在所述输送路径上沿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设置多个;
第二肋,该第二肋在所述第一肋的下游侧朝下游侧引导被记录介质,在能够与所述记录头对置的区域沿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设置多个;
第一部件,其形成出所述第一肋、且由树脂材料形成;以及
第二部件,其形成出所述第二肋、且由金属材料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三肋,该第三肋在所述第二肋的下游侧沿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设置多个,向下游侧引导被记录介质,
所述第三肋由树脂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肋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肋的高度、且所述第二肋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三肋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肋在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肋形成面形成,
所述第二肋在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肋形成面形成,
所述第三肋在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三肋形成面形成,
所述第二肋形成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肋形成面的高度、且高于所述第三肋形成面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肋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肋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肋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肋的宽度、且大于所述第三肋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下结构:
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在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端部,被框架部件支承,
并且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两端部之间被所述第一部件支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头与所述第二部件设定成同电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滑架,该滑架设置有所述记录头,在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以及
光学传感器,该光学传感器在所述滑架上、且在能够与所述第一肋对置的位置检测光反射率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肋构成为具备:
位于基于所述光学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外的检测区域外肋部;以及
检测区域内肋部,该检测区域内肋部位于基于所述光学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宽度比所述检测区域外肋部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肋配置于对规定尺寸的被记录介质的侧端部内侧进行支承的位置,并且构成配置于该位置的第一肋的所述检测区域内肋部,相对于所述检测区域外肋部的宽度方向靠近被记录介质的内侧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沿与被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肋之间,对能够与所述光学传感器对置的区域实施蚀刻加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42262A JP5673944B2 (ja) | 2011-02-28 | 2011-02-28 | 被記録媒体案内装置、記録装置 |
JP2011-042262 | 2011-02-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49371A true CN102649371A (zh) | 2012-08-29 |
CN102649371B CN102649371B (zh) | 2016-03-30 |
Family
ID=45656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46511.8A Active CN102649371B (zh) | 2011-02-28 | 2012-02-24 | 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85175B2 (zh) |
EP (1) | EP2492106B1 (zh) |
JP (1) | JP5673944B2 (zh) |
CN (1) | CN10264937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20806A (zh) * | 2016-01-29 | 2017-08-0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44127B2 (ja) * | 2014-08-06 | 2018-06-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6589528B2 (ja) * | 2015-09-30 | 2019-10-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18051962A (ja) | 2016-09-29 | 2018-04-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6932911B2 (ja) * | 2016-10-31 | 2021-09-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WO2021154296A1 (en) * | 2020-01-31 | 2021-08-0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bar contact calibration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43824A (ja) * | 2001-07-27 | 2003-02-1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485211A (zh) * | 2002-08-21 | 2004-03-31 | 佳能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JP2005262832A (ja) * | 2004-03-22 | 2005-09-29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ラテン、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
JP2005298143A (ja) * | 2004-04-12 | 2005-10-27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ラテン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US20060221111A1 (en) * | 2005-03-29 | 2006-10-0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Recording Device |
US20070064078A1 (en) * | 2005-09-21 | 2007-03-2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laten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US20070070113A1 (en) * | 2005-09-20 | 2007-03-2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JP2007203492A (ja) * | 2006-01-31 | 2007-08-16 | Brother Ind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7469984B2 (en) * | 2005-11-16 | 2008-12-3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reshold of detection for edge of printing medium, and printer operable to execute the s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99374A (ja) * | 1988-10-07 | 1990-04-11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H037371A (ja) * | 1989-06-05 | 1991-01-14 | Seiko Epson Corp | 紙幅検出装置 |
JP3485362B2 (ja) * | 1994-10-07 | 2004-01-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DE69529792T2 (de) * | 1994-10-14 | 2003-10-23 | Canon K.K., Tokio/Tokyo |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mit Restantenüberwachung und Verfahren dazu |
US6149045A (en) * | 1995-04-26 | 2000-11-21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Paper sheet supplying apparatus having a raised central region for preventing a paper sheet from skewing as the sheet is fed |
JP3603537B2 (ja) * | 1997-04-24 | 2004-12-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H11277760A (ja) * | 1998-03-31 | 1999-10-12 | Brother Ind Ltd | 記録装置等におけるインク残量検出装置 |
EP1043166B1 (en) * | 1999-04-06 | 2008-02-1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US6796648B2 (en) * | 2000-12-27 | 2004-09-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ink jet recording |
US6305098B1 (en) * | 2001-01-29 | 2001-10-23 | Officine Meccaniche Giovanni Cerutti S.P.A. | Rotary printing press drying assembly roller |
JP4073008B2 (ja) * | 2002-09-17 | 2008-04-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KR100472479B1 (ko) * | 2002-10-31 | 2005-03-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잉크젯 프린터의 용지 가이드 및 그를 구비한 잉크젯 프린터 |
US6918709B2 (en) * | 2003-02-04 | 2005-07-1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lat plate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3975956B2 (ja) * | 2003-03-31 | 2007-09-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147416B2 (ja) | 2004-01-28 | 2008-09-1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被記録材の検出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US7481527B2 (en) * | 2004-02-17 | 2009-01-2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
JP4229021B2 (ja) * | 2004-03-05 | 2009-02-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平板状プラテン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4375552B2 (ja) * | 2004-07-28 | 2009-12-0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2006247884A (ja) * | 2005-03-08 | 2006-09-21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ラテン、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
US7673985B2 (en) * | 2005-05-25 | 2010-03-0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platen and movable support section for supporting recording paper |
JP2007168125A (ja) * | 2005-12-19 | 2007-07-05 | Brother Ind Ltd | 媒体支持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40317B2 (ja) * | 2006-01-17 | 2012-10-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記録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方法 |
JP4207963B2 (ja) * | 2006-01-24 | 2009-01-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給紙装置 |
US8157368B2 (en) * | 2006-01-31 | 2012-04-1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veying recording medium in the same |
US7588302B2 (en) * | 2006-07-31 | 2009-09-1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pen-to-paper spacing in a printing system |
JP4836264B2 (ja) * | 2007-01-26 | 2011-12-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83362A (ja) * | 2007-10-01 | 2009-04-23 | Brother Ind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2010030133A (ja) * | 2008-07-29 | 2010-02-1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072710B1 (ko) * | 2010-07-29 | 2011-10-11 | 엘지엔시스(주) | 매체 자동 지급기의 매체 집적 장치 |
-
2011
- 2011-02-28 JP JP2011042262A patent/JP5673944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2-24 EP EP20120156877 patent/EP2492106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2-24 CN CN201210046511.8A patent/CN102649371B/zh active Active
- 2012-02-28 US US13/406,716 patent/US908517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43824A (ja) * | 2001-07-27 | 2003-02-1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485211A (zh) * | 2002-08-21 | 2004-03-31 | 佳能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JP2005262832A (ja) * | 2004-03-22 | 2005-09-29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ラテン、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
JP2005298143A (ja) * | 2004-04-12 | 2005-10-27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ラテン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US20060221111A1 (en) * | 2005-03-29 | 2006-10-0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Recording Device |
US20070070113A1 (en) * | 2005-09-20 | 2007-03-2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US20070064078A1 (en) * | 2005-09-21 | 2007-03-2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laten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US7469984B2 (en) * | 2005-11-16 | 2008-12-3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reshold of detection for edge of printing medium, and printer operable to execute the same |
JP2007203492A (ja) * | 2006-01-31 | 2007-08-16 | Brother Ind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20806A (zh) * | 2016-01-29 | 2017-08-0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装置 |
US10471745B2 (en) | 2016-01-29 | 2019-11-1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CN107020806B (zh) * | 2016-01-29 | 2020-06-2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085175B2 (en) | 2015-07-21 |
JP2012180143A (ja) | 2012-09-20 |
EP2492106A1 (en) | 2012-08-29 |
CN102649371B (zh) | 2016-03-30 |
EP2492106B1 (en) | 2014-05-14 |
US20120218361A1 (en) | 2012-08-30 |
JP5673944B2 (ja) | 2015-0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49371A (zh) | 记录装置 | |
US9193185B2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recording-medium conveying mechanism | |
JP455149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67779B2 (ja) | 記録装置 | |
JP2011084029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04009699A (ja) | 記録媒体搬送用トレイ | |
JP5928282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US7233014B2 (en) | Medium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dium detection method | |
JP2007091361A (ja) | 被搬送体の給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0149478A (ja) | 記録媒体、及び記録装置 | |
JP2009083350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07276226A (ja) | 被記録媒体支持装置、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 |
JP6229449B2 (ja) | 記録装置 | |
JP2015051848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08230845A (ja) | 給紙装置 | |
JP4035691B2 (ja) | ばね取付装置及び該ばね取付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 |
JP6349799B2 (ja) | 記録装置 | |
JP2003211777A (ja) |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 |
JP6295618B2 (ja) | 記録装置 | |
JP2004269124A (ja) | 給送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3904071B2 (ja) | 記録媒体位置決め装置、記録装置 | |
JP4650641B2 (ja) |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1178007A (ja) | プリンタ | |
JP6210283B2 (ja) | 記録装置 | |
JP202108476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