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37326B - 半导体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37326B
CN102237326B CN201110116718.3A CN201110116718A CN102237326B CN 102237326 B CN102237326 B CN 102237326B CN 201110116718 A CN201110116718 A CN 201110116718A CN 102237326 B CN102237326 B CN 1022373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emiconductor device
fixed
screw terminal
lid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167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37326A (zh
Inventor
松本学
松本匡史
塚本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37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73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373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73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02Containers; Seals
    • H01L23/04Containers; Se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ontainer or parts, e.g. caps, wa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01L23/373Cooling facilitated by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 device or materials for thermal expansion adaptation, e.g. carbon
    • H01L23/3735Laminates or multilayers, e.g. direct bond copper ceramic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02Containers; Seals
    • H01L23/04Containers; Se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ontainer or parts, e.g. caps, walls
    • H01L23/053Containers; Se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ontainer or parts, e.g. caps, walls the container being a hollow construction and having an insulating or insulated base as a mounting fo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9/00
    • H01L25/072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9/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 H01R4/34Conductive members located under head of scre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s Or Materials For Encapsulating Or Co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半导体装置(1A)具有:半导体搭载基板(10)、具有开口(22)并容纳半导体搭载基板(10)的主壳体(20)、沿着主壳体(20)的边缘(24)的多个固定构件(26)、螺钉端子(30A)及盖构件(40A)。螺钉端子(30A)具有平板部(32)、从平板部(32)延伸的插入部(33)及端子底部(36),插入部(33)插入到相邻的固定构件(26)间而固定在固定构件(26)上,在端子底部(36)侧与半导体搭载基板(10)电连接。盖构件(40A)在螺钉端子(30A)固定在固定构件(26)上的状态下闭塞开口(22)。螺钉端子(30A)以平板部(32)与闭塞开口(22)的盖构件(40A)的上表面(42)对置的方式弯折。得到可将装置整体的大小变小的半导体装置(1A)。

Description

半导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特别涉及能够自由地使成为电极的螺钉端子的固定位置变化的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为了驱动逆变器等而使用的半导体装置中存在CIB(Converter-Inverter-Brake)、7in1、6in1或者2in1等的方式。所谓CIB是指内置有将变换器、制动器、6元件的逆变器的封装件。所谓7in1是指内置有6元件的逆变器和制动器的封装件。所谓6in1是指内置有6元件的逆变器的封装件。所谓2in1是指内置有2元件的逆变器的封装件。
在这些半导体装置中,电路结构(内部电路、额定值以及规格等)各不相同。在这些半导体装置中,根据电路结构等的不同,端子的形状以及端子的配置各不相同。
在日本特开2008-010656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半导体装置:能够对应与半导体装置的电路结构等的不同相伴的端子的形状或端子的配置的变化相对应。
在日本特开平07-263623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半导体装置:具有能够与引出导体的位置的变更以及引出导体的数量的增减相对应的盖体。
在日本实开平04-131945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半导体装置:能够防止在壳体盖上的螺母插入用孔中插入的螺母的脱落以及松动。
在日本特开2008-010656号公报中说明了能够将螺钉端子固定在主壳体(mother case)边缘的所希望的位置上。但是,在主壳体边缘固定的螺钉端子和与该螺钉端子连接的预定的外部端子在主壳体的平面图中的外侧连接。螺钉端子自身也在主壳体的平面图的外侧伸出。在该公报的半导体装置中,作为装置整体的大小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装置整体的大小较小的半导体装置。
基于本发明的某个方面的半导体装置具有半导体搭载基板、主壳体、多个固定构件、螺钉端子、盖构件。所述主壳体具有开口并容纳所述半导体搭载基板。多个所述固定构件沿着构成所述开口的所述主壳体的边缘设置。
所述螺钉端子具有平板部、从所述平板部延伸的插入部以及隔着所述插入部而位于所述平板部的相反侧的端子底部。对于所述螺钉端子来说,所述插入部插入到相邻的所述固定构件间,由此,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上。所述螺钉端子在所述端子底部侧与所述半导体搭载基板电连接。所述盖构件能够在所述螺钉端子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上的状态下闭塞所述开口。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上的所述螺钉端子以所述平板部与对所述开口进行闭塞的所述盖构件的上表面对置的方式弯折。
基于本发明的其他方面的半导体装置具有:半导体搭载基板、主壳体、多个固定构件、块体、螺钉端子、盖构件。所述主壳体具有开口并且容纳所述半导体搭载基板。多个所述固定构件沿着构成所述开口的所述主壳体的边缘设置。所述块体具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入到相邻的所述固定构件间,由此,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上。
所述螺钉端子包括平板部以及从所述平板部延伸的多个端子底部而构成。对于所述螺钉端子来说,以贯穿所述块体的方式配置,从而固定在所述块体上。所述螺钉端子在多个所述端子底部侧与所述半导体搭载基板电连接。所述盖构件能够在所述块体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上的状态下闭塞所述开口。所述螺钉端子以如下方式折弯:在所述块体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上的状态下,所述平板部与对所述开口进行闭塞的所述盖构件的上表面对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可将作为装置整体的大小变小的半导体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能够通过与附图相关联地理解的关于本发明的以下的详细说明而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被图1中的Ⅱ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其他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螺钉端子的底面图。
图6是关于图5中的Ⅵ-Ⅵ线的横剖面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其他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螺钉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半导体装置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半导体装置的螺钉端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半导体装置的螺钉端子以及盖构件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6的半导体装置的一部分(盖构件、螺钉端子以及平板状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关于图12的ⅩⅢ-ⅩⅢ线的横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基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进行说明。在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言及个数、数量等的情况下,除了特别地有记载的情况,本发明的范围不一定对个数、数量等进行限定。在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件、相当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A进行说明。
主要参照图2,半导体装置1A具有半导体搭载基板10、主壳体20、多个固定构件26、螺钉端子30A以及盖构件40A。
半导体搭载基板10由例如陶瓷等的具有绝缘性的基板、在该基板的表面形成的铜箔等的布线图形、在该布线图形上固定的半导体元件构成。
主壳体20以平面图为大致矩形形状的方式构成(参照图1)。主壳体20以容器状的方式构成并且具有朝向图1以及图2纸面上方开口的开口22。半导体搭载基板10固定在主壳体20的底部21上,从而被容纳在主壳体20内。可以在主壳体20的底部21和半导体搭载基板10之间安装铜或者铜合金等的散热性优良的基底板(未图示)。
沿着构成开口22的主壳体20的边缘24,等间隔地配置有固定构件26。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26沿着主壳体20的4个边缘24的大致全部来形成。例如,也可以仅沿着4个边缘24中的1~3个边缘24形成固定构件26。
固定构件26由凸缘部26a以及连接部26b构成。凸缘部26a以及连接部26b二者都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凸缘部26a以及连接部26b都分别沿着主壳体20的边缘24等间隔地排列。
凸缘部26a与主壳体20的边缘24对置并且在与主壳体20的边缘24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在凸缘部26a和主壳体20的边缘24之间空出预定的间隔。连接部26b从凸缘部26a的大致中央部向主壳体20的边缘24延伸。凸缘部26a的大致中央部和主壳体20的边缘24被连接部26b连接。凸缘部26a以及连接部26b也可以与主壳体20的边缘24一体地成型。
在位于固定构件26的内侧(半导体搭载基板10侧)的主壳体20的底部21上,设置有薄壁部27以及厚壁部28。薄壁部27以及厚壁部28沿着主壳体20的边缘24交替配置。
薄壁部27以薄壁部27的表面与主壳体20的底部21平行的方式朝向边缘24的相反侧延伸。薄壁部27以薄壁部27的表面的高度比主壳体20的底部21高的方式设置也可以。
厚壁部28隔着凸缘部26a的大致中央部而位于连接部26b的相反侧。厚壁部28以在相邻的薄壁部27间突出的方式设置。
主壳体20、固定构件26(凸缘部26a、连接部26b)、薄壁部27以及厚壁部28的材料可以是热可塑性的树脂等。所谓热可塑性的树脂等是例如PPS(聚苯硫醚)或者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
在相邻的固定构件26之间划分的空间规定插入后述的螺钉端子30A的插入部33的固定位置25。
螺钉端子30A具有平板部32、插入部33、端子底部36。平板部32构成为平板状。在平板部32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开口部31。详细情况参照图1后述,对于螺钉端子30A来说,以平板部32与对主壳体20的开口22进行闭塞的盖构件40A的上表面42对置的方式弯折。因此,螺钉端子30A的开口部31以如下方式设置:在螺钉端子30A被折弯时,与在盖构件40A的上表面42配设的螺母45同轴。
插入部33以与固定位置25的形状对应的方式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插入部33以从平板部32分支为3个的方式延伸。插入部33和平板部32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
在插入部33的下端设置有弯曲部34。弯曲部34以与相邻的凸缘部26a彼此的间隙的宽度对应的方式,构成得比插入部33以及后述的端子底部36细。
端子底部36隔着插入部33(以及弯曲部34)而位于平板部32的相反侧。端子底部36从弯曲部34开始在与插入部33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端子底部36以与薄壁部27对应的方式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在螺钉端子30A中,如箭头AR1所示,插入部33从任意的固定位置25的上部向固定位置25插入(压入)。插入部33嵌合到相邻的固定构件26,从而螺钉端子30A固定在主壳体20的边缘24上。
也可以在螺钉端子30A的端子底部36配置在主壳体20的薄壁部27上的状态下将厚壁部28熔融。利用厚壁部28的熔融,端子底部36和薄壁部27的间隙以及端子底部36和厚壁部28的间隙被树脂填埋。利用厚壁部28的熔融,螺钉端子30A被更牢固地固定在主壳体20上。对于厚壁部28来说,可以通过直接加热进行熔融,也可以使用超声波进行熔融。
利用引线38将螺钉端子30A的端子底部36与半导体搭载基板10连接,由此,将螺钉端子30A和半导体搭载基板10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A还可以具有管脚端子50。管脚端子50具有突起部52、插入部53、端子底部56。突起部52构成为棒状。插入部53以与固定位置25的形状对应的方式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插入部53从突起部52延伸。插入部53和突起部52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
在插入部53的下端设置有弯曲部54。弯曲部54以与相邻的凸缘部26a彼此的间隙的宽度对应的方式构成得比插入部53以及后述的端子底部56细。
端子底部56隔着插入部53(以及弯曲部54)而位于突起部52的相反侧。端子底部56从弯曲部54开始在与插入部53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端子底部56以与薄壁部27对应的方式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在管脚端子50中,如箭头AR2所示,插入部53从任意的固定位置25的上部向固定位置25插入(压入)。将插入部53嵌合到相邻的固定构件26,由此,管脚端子50被固定在主壳体20的边缘24上。
可以在管脚端子50的端子底部56配置在主壳体20的薄壁部27上的状态下使厚壁部28熔融。利用厚壁部28的熔融,端子底部56和薄壁部27的间隙以及端子底部56和厚壁部28的间隙被树脂填埋。利用厚壁部28的熔融,管脚端子50被更加牢固地固定在主壳体20上。
利用引线38将管脚端子50的端子底部56与半导体搭载基板10连接,由此,将管脚端子50和半导体搭载基板10电连接。
主要参照图1,盖构件40A以平面图为大致矩形形状的方式构成。盖构件40A以帽状的方式构成并且具有上表面42以及侧面44。盖构件40A的侧面44的形状与主壳体20的边缘24(参照图2)的形状对应。盖构件40A闭塞主壳体20的开口22,由此,半导体搭载基板10被盖构件40A以及主壳体20密封。平面图中的盖构件40A的外形可以与主壳体20的外形相同。平面图中的盖构件40A的外形也可以比主壳体20的外形小。
在盖构件40A的上表面42,以平面图为环状的方式设置有在盖构件40A的厚度方向上凹陷的容纳沟槽48。在容纳沟槽48中容纳例如平面图为六角形状的螺母45。
在盖构件40A的侧面44设置有在盖构件40A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缺口46。缺口46以从盖构件40A的侧面44向侧面44的厚度方向凹陷的方式设置。缺口46以如下方式设置:与螺钉端子30A以及管脚端子50固定在主壳体20上的所希望的位置对应。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缺口46来说,与固定螺钉端子30A的位置对应地在盖构件40A的长边侧的各侧面44等间隔地各设置4个。与固定管脚端子50的位置对应地在盖构件40A的短边侧的一个侧面44设置2个。
在盖构件40A上设置有缺口46,由此,盖构件40A能够在螺钉端子30A以及管脚端子50固定在主壳体20的边缘24上的状态下闭塞主壳体20的开口22。
固定在主壳体20的边缘24上的螺钉端子30A以平板部32与对开口22进行闭塞的盖构件40A的上表面42对置的方式弯折成大致直角。螺钉端子30A的平板部32的开口部31与螺母45配置在相同轴上。
(作用、效果)
在如以上方式构成的半导体装置1A中,预定的外部端子72配置在螺钉端子30A上。螺钉或者螺栓等的螺合构件70通过螺钉端子30A的开口部31与螺母45螺合。外部端子72固定在螺钉端子30A上,外部端子72与半导体搭载基板10被电连接。此外,预定的其他的外部端子(未图示)与管脚端子50连接,其他的外部端子与半导体搭载基板10电连接。
根据半导体装置1A,螺钉端子30A以及管脚端子50被固定在主壳体20的边缘24上。螺钉端子30A以与盖构件40A的上表面42对置的方式弯折成大致直角。
外部端子72在盖构件40A的上表面42被螺钉端子30A固定。对于外部端子72被螺钉端子30A固定的位置来说,在平面图中是主壳体20的边缘24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螺钉端子30A自身的位置来说,在平面图中也是主壳体20的边缘24的内侧。根据半导体装置1A,外部端子72在盖构件40A的上表面42被固定,不存在螺钉端子30A也向主壳体20的外侧伸出的情况。根据半导体装置1A,与先前所说明的日本特开2008-10656号公报中的半导体装置相比,能够将作为装置整体的大小变小。
根据半导体装置1A,从设置在主壳体20的边缘上的固定构件26沿着在盖构件40A的侧面44设置的缺口46以及盖构件40A的上表面42配置有螺钉端子30A。换言之,有效利用盖构件40A的上表面(外表面)来配置螺钉端子30A。对于螺钉端子30A来说,不向在主壳体20以及盖构件40A的内部所形成的空间伸出,所以,能够提高主壳体20内部的布局的自由度。
根据半导体装置1A,能够将螺钉端子30A以及管脚端子50固定在主壳体20的边缘24上的所希望的固定位置25。即便在伴随CIB、7in1、6in1或者2in1等的电路结构的不同而使端子的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灵活对应。半导体装置1A能够构成各种的封装件。根据半导体装置1A,能够将试制封装件或者制造用于将封装件批量生产的模具的费用减少。
在本实施方式的螺钉端子30A中,根据三个插入部33以从一个平板部32分支的方式延伸的状态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插入部33从一个平板部32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主壳体20的形状是平面图为大致矩形形状的状态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主壳体20的形状来说,例如也可以是平面图为圆形形状等。同样地,对于盖构件40A的形状来说,例如也可以是平面图为圆形形状等。
实施方式1的其它结构
参照图3,对实施方式1的其它结构的半导体装置1B进行说明。图3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2对应。半导体装置1B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1A在以下方面不同,在其他方面大致相同。
半导体装置1B的螺钉端子30B具有从端子底部36延伸的延伸部37。在螺钉端子30B固定在固定位置25上的状态(端子底部36配置在薄壁部27上的状态)下,延伸部37从端子底部36向半导体搭载基板10延伸。延伸部37达到半导体搭载基板10上的预定的焊盘(未图示)的附近。
可以在端子底部36的前端和延伸部37之间设置弯曲部35。弯曲部35以从端子底部36的前端稍向前方(螺钉端子30B弯折的方向)垂下的方式延伸。延伸部37与弯曲部35的前端连接。端子底部36、弯曲部35以及延伸部37可以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
在半导体装置1B中,利用焊料39连接延伸部37和半导体搭载基板10,由此,螺钉端子30B和半导体搭载基板10被电连接。
根据半导体装置1B,利用焊接将螺钉端子30B和半导体搭载基板10电连接,由此,能够在半导体搭载基板10中流过比上述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1A大的电流。
实施方式2
参照图4~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C进行说明。图4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图2对应。在图4中未记载盖构件。在图6中追加记载了主壳体20。半导体装置1C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1A在以下方面不同,在其它方面大致相同。
参照图4,半导体装置1C具有半导体搭载基板10、主壳体20、多个固定构件26、螺钉端子30C、块体(block)60以及盖构件(未图示)。
半导体搭载基板10、主壳体20、多个固定构件26以及盖构件分别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1A的半导体搭载基板10、主壳体20、多个固定构件26以及盖构件40A大致相同地构成。详细情况后述,但是,如箭头AR1(参照图4以及图6)所示,块体60与螺钉端子30C一起被固定在主壳体20的边缘24上。
螺钉端子30C包括平板部32、多个端子底部36而构成。对于螺钉端子30C来说,作为整体,以剖面图为大致L形状(参照图6)的方式构成。
平板部32构成为平板状。在平板部32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开口部31。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1A的螺钉端子30A相同地,螺钉端子30C以平板部32与对主壳体20的开口22进行闭塞的盖构件的上表面对置的方式弯折。因此,螺钉端子30C的开口部31以如下方式设置:在螺钉端子30C被弯折时,与配置在盖构件的上表面的螺母成为同轴。
端子底部36从平板部32的下端在与平板部32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端子底部36以从平板部32分支的方式在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端子底部36分别空出间隔P2进行排列。螺钉端子30C以贯穿下述的块体60的方式配设。端子底部36从块体60的表面露出。
主要参照图5以及图6,块体60具有抵接部62、端面部64、插入部66以及伸出部68。块体60由非导电性的构件(例如树脂等)构成。
抵接部62以及端面部64位于块体60的背面侧(图6纸面右侧)下方。抵接部62的表面以及端面部64的表面分别形成为平面状,并且彼此大致正交。
对于抵接部62的表面以及端面部64的表面来说,在剖面图中大致呈反L形状。在块体60中,在剖面图中该大致呈反L形状的部分能够与主壳体20的边缘24嵌合。
块体60的抵接部62的(图6纸面左右方向的)宽度可以比主壳体20的边缘24的壁厚薄。根据该结构,在块体60嵌合到主壳体20的边缘24上的状态下,对于块体60来说,与主壳体20的边缘24(外缘)相比,位于平面图的内侧。
插入部66以从抵接部62垂下的方式设置,并且,以从端面部64突出的方式设置。插入部66沿着端面部64等间隔排列。参照图5,相邻的插入部66(后述的连接部66b)彼此的间隔P1与相邻的固定构件26彼此的间隔P1(参照图4)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4个插入部66,但是,也可以为1个。
插入部66由凸缘部66a以及连接部66b构成。凸缘部66a以及连接部66b二者都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凸缘部66a以及连接部66b分别沿端面部64等间隔排列。
凸缘部66a与端面部64对置并且在与端面部64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在凸缘部66a和端面部64之间空出预定的间隔。连接部66b从凸缘部66a的大致中央部朝向端面部64延伸。凸缘部66a的大致中央部和端面部64被连接部66b连接。凸缘部66a以及连接部66b可以一体地成型。
伸出部68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位于块体60的前面侧(图6纸面左侧)下方。伸出部68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开口。可以在伸出部68的底面设置有在从固定位置25的上部朝向固定位置25插入了块体60的插入部66的状态下能够与薄壁部27以及厚壁部28嵌合的沟槽(未图示)。
螺钉端子30C以端子底部36从伸出部68上表面的开口露出的方式配置。对于螺钉端子30C来说,平板部32的下端侧的周围被块体60覆盖。根据该结构,螺钉端子30C被块体60固定。对于螺钉端子30C的平板部32来说,在块体60覆盖了其下端侧的周围的状态下,位于端面部64的前面侧(图6中的纸面左侧)即可。
在螺钉端子30C以及块体60中,如箭头AR1(参照图4以及图6)所示,块体60的插入部66从任意的固定位置25的上部朝向固定位置25插入(压入)。插入部66嵌合到相邻的固定构件26,从而螺钉端子30C以及块体60被固定在主壳体20的边缘24上。
利用预定的引线(未图示)将螺钉端子30C的端子底部36和半导体搭载基板10连接,从而螺钉端子30C和半导体搭载基板10被电连接。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C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地,还可以具有管脚端子50(参照图1或图2)。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盖构件40A相同地,在本实施方式的盖构件上设置有预定的缺口。该缺口以与螺钉端子30C以及管脚端子50固定在主壳体20上的所希望的位置对应的方式设置。
在盖构件上设置有缺口,从而在螺钉端子30C以及管脚端子50被固定在主壳体20的边缘24上的状态下,盖构件能够闭塞主壳体20的开口22。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地,固定在主壳体20的边缘24上的螺钉端子30C以平板部32与对开口22进行闭塞的盖构件的上表面对置的方式弯折成大致直角。螺钉端子30C的平板部32的开口部31与螺母配置在相同轴上。
(作用、效果)
在以如上方式构成的半导体装置1C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地,预定的外部端子(外部端子72)配置在螺钉端子30C上。螺钉或者螺栓等的螺合构件(螺合构件70)通过螺钉端子30C的开口部31与螺母(螺母45)螺合。外部端子固定在螺钉端子30C上,外部端子与半导体搭载基板10电连接。此外,预定的其他的外部端子(未图示)与管脚端子连接,其他的外部端子与半导体搭载基板10电连接。
根据半导体装置1C,螺钉端子30C以及管脚端子50被固定在主壳体20的边缘24上。螺钉端子30C以与盖构件(盖构件40A)的上表面(上表面42)对置的方式弯折成大致直角。
外部端子在盖构件的上表面被螺钉端子30C固定。对于外部端子被螺钉端子30C固定的位置来说,在平面图中为主壳体20的边缘24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螺钉端子30C自身的位置来说,在平面图中也是主壳体20的边缘24的内侧。对于块体60自身的位置来说,在平面图中也是主壳体20的边缘24的内侧。根据半导体装置1C,外部端子固定在盖构件的上表面,螺钉端子30C以及块体60也不向主壳体20的外侧伸出。根据半导体装置1C,与先前所说明的特开2008-10656号公报中的半导体装置相比,能够使作为装置整体的大小变小。
根据半导体装置1C,能够使用块体60将螺钉端子30C固定在主壳体20的边缘24的所希望的固定位置25上。根据半导体装置1C,也能够将管脚端子(管脚端子50)固定在主壳体20的边缘24上的所希望的固定位置25上。半导体装置1C能够构成各种封装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1A中,端子底部36配置在相邻的固定构件26彼此之间。在设置有多个端子底部36的情况下,为了将螺钉端子30A固定在主壳体20上,需要使各端子底部36彼此的间隔与各固定构件26彼此的间隔(图4中的间隔P1)相等。换言之,在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1A中,各端子底部36彼此的间隔被各固定构件26彼此的间隔(图4中的间隔P1)制约。
根据半导体装置1C,为了将螺钉端子30C以及块体60固定在主壳体20上,块体60的各插入部66彼此的间隔P1(参照图5)与各固定构件26彼此的间隔P1(参照图4)相等。
不需要为了将螺钉端子30C以及块体60固定在主壳体20上而使各端子底部36彼此的间隔P2(参照图4)与各固定构件26彼此的间隔P1(参照图4)相等。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C中,各端子底部36彼此的间隔P2不被各固定构件26彼此的间隔P1制约。根据半导体装置1C,能够提高各端子底部36的布局的自由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三个端子底部36以从一个平板部32分支的方式延伸的状态进行了说明,但是,两个以上的端子底部36从一个平板部32延伸也可以。
实施方式2的其它结构
参照图7,对实施方式2的其它结构的半导体装置进行说明。该其它结构的半导体装置和上述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1C在以下方面不同,在其他方面大致相同。
该其它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螺钉端子30D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其它结构的螺钉端子30B(参照图3)相同地,具有从端子底部36延伸的延伸部37。在螺钉端子30D固定在固定位置(固定位置25)上的状态下,延伸部37从端子底部36向半导体搭载基板(半导体搭载基板10)延伸。延伸部37达到半导体搭载基板上的预定的焊盘的附近。
可以在端子底部36的前端和延伸部37之间设置弯曲部35。弯曲部35以从端子底部36的前端稍向前方(螺钉端子30D弯折的方向)垂下的方式延伸。延伸部37与弯曲部35的前端连接。端子底部36、弯曲部35以及延伸部37可以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
在该其它结构的半导体装置中,利用焊接将延伸部37和半导体搭载基板连接,从而螺钉端子30D和半导体搭载基板10被电连接。
根据该其它结构的半导体装置,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其它结构的螺钉端子30B(参照图3)相同地,利用焊接将螺钉端子30D和半导体搭载基板电连接,由此,能够在半导体搭载基板中流过比上述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1C大的电流。
实施方式3
参照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和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的其它结构、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2的其它结构的半导体装置在以下方面不同,在其它方面大致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中,盖构件40B具有容纳沟槽48、多个突起47。容纳沟槽48在盖构件40B的上表面42以平面图为环状的方式设置。容纳沟槽48在盖构件40B的厚度方向上凹陷。在容纳沟槽48中容纳有平面图为六角形状的螺母45。
在容纳沟槽48的内壁排列设置有多个突起47。多个突起47分别构成为三角棱柱状。多个突起47可以分别与盖构件40B一体成型。
螺钉端子30A沿着缺口46以及盖构件40B的上表面42配置。螺母45以与螺钉端子30A的开口部31同轴的方式配置。因此,多个突起47以如下方式设置:与配置螺钉端子30A的位置相匹配,能够限制螺母45的移动以及旋转。
在螺母45被容纳在容纳沟槽48中的状态下,以在相邻的突起47彼此之间配置有螺母45的顶部45a的方式,设定本实施方式的多个突起47的间隔。在相邻的突起47彼此之间配置有螺母45的顶部45a,由此,相邻的突起47能够限制被容纳在容纳沟槽48内的螺母45的移动以及旋转。多个突起47的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以如上方式构成的半导体装置中,预定的外部端子72配置在螺钉端子30A上。螺钉或者螺栓等的螺合构件70通过螺钉端子30A的开口部31与螺母45螺合。外部端子72固定在螺钉端子30A上,外部端子72与半导体搭载基板(未图示)电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利用突起47限制螺母45的移动以及旋转。即使不使用扳手等对螺母45进行固定,也能够容易地使螺合构件70与螺母45螺合。能够容易地对螺钉端子30A连接外部端子72。
实施方式4
参照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和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的其它结构、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2的其它结构的半导体装置在以下方面不同,在其它方面大致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中,盖构件40C具有容纳沟槽48、多个突起47。容纳沟槽48在盖构件40C的上表面42上以平面图为环状的方式设置。容纳沟槽48在盖构件40C的厚度方向上凹陷。在容纳沟槽48中容纳有平面图为六角形状的螺母45。
在容纳沟槽48的内壁排列设置有多个突起47。多个突起47分别构成为三角棱柱状。多个突起47可以分别与盖构件40C一体成型。
沿着缺口46以及盖构件40C的上表面42配置螺钉端子30A。螺母45以与螺钉端子30A的开口部31同轴的方式配置。因此,多个突起47以如下方式设置:与配置螺钉端子30A的位置相匹配,能够限制螺母45的移动以及旋转。
在螺母45被容纳在容纳沟槽48中的状态下,以在相邻的突起47彼此之间配置有螺母45的边部45b的方式设定本实施方式的多个突起47的间隔。在相邻的突起47彼此之间配置有螺母45的边部45b,由此,相邻的突起47能够限制被容纳在容纳沟槽48中的螺母45的移动以及旋转。多个突起47的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以如上方式构成的半导体装置中,预定的外部端子72配置在螺钉端子30A上。螺钉或者螺栓等的螺合构件70通过螺钉端子30A的开口部31与螺母45螺合。外部端子72固定在螺钉端子30A上,外部端子72与半导体搭载基板(未图示)电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利用突起47限制螺母45的移动以及旋转。即使不使用扳手等对螺母45进行固定,也能够容易地使螺合构件70与螺母45螺合。能够容易地对螺钉端子30A连接外部端子72。
实施方式5
参照图10以及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和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的其它结构、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2的其它结构的半导体装置在以下方面不同,在其它方面大致相同。
参照图10,在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中,将例如平面图为六角形状的螺母45利用熔接等接合到螺钉端子30E上。以与螺钉端子30E的开口部31(参照图11)同轴的方式将螺母45接合到平板部32的表面。螺母45与螺钉端子30E被弯折的一侧的平板部32的表面接合。如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2的其他方式所示那样,螺钉端子30E也可以具有块体(块体60)。
参照图11,以平板部32和盖构件40A的上表面42对置的方式将螺钉端子30E弯折成大致直角。因此,盖构件40A可以具有能够容纳螺母45的容纳沟槽48。
在以如上方式构成的半导体装置中,预定的外部端子72配置在螺钉端子30A上。螺钉或者螺栓等的螺合构件70通过螺钉端子30E的开口部31与螺母45螺合。外部端子72固定在螺钉端子30E上,外部端子72与半导体搭载基板(未图示)电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螺母45与螺钉端子30E接合。即使不使用扳手等对螺母45进行固定,也能够容易地使螺合构件70与螺母45螺合。能够容易地对螺钉端子30E连接外部端子72。
实施方式6
参照图12以及图13,对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与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的其它结构、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2的其它结构的半导体装置在以下方面不同,在其它方面大致相同。
参照图12,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还具有2个平板状构件80。2个平板状构件80隔开预定的间隔彼此对置。盖构件40D具有能够容纳对置的2个平板状构件80的容纳沟槽48。容纳沟槽48形成在上表面42。
2个平板状构件80在对置的表面设置有螺钉沟槽82。利用形成在2个平板状构件80上的各个螺钉沟槽82形成1个阴螺纹。螺钉端子30A以平板部32和盖构件40D的上表面42对置的方式被弯折成大致直角。螺钉端子30A沿着缺口46以及盖构件40D的上表面42配置。因此,2个平板状构件80以螺钉沟槽82(上述的1个阴螺纹)与螺钉端子30A的开口部31同轴的方式配置。
参照图13,2个平板状构件80可以粘接在容纳沟槽48中。2个平板状构件80也可以与盖构件40D一体成型(插入成型)。在平板状构件80为非导电性的情况下,也可以在2个平板状构件80上(在平板状构件80的长度方向上)将多个螺钉沟槽82排列形成。如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2的其他方式所示那样,螺钉端子30A也可以具有块体(块体60)。
在以如上方式构成的半导体装置中,预定的外部端子72配置在螺钉端子30A上。螺钉或者螺栓等的螺合构件70通过螺钉端子30A的开口部31螺合在螺钉沟槽82上。外部端子72固定在螺钉端子30A上,外部端子72与半导体搭载基板(未图示)电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在容纳沟槽48内,在所希望的位置设定2个平板状构件80的位置或螺钉沟槽82的位置。能够与螺钉端子30A的所希望的位置匹配地将外部端子72连接到螺钉端子30A。
在2个平板状构件80粘接在容纳沟槽48中的情况下,平板状构件80的移动以及旋转被限制,能够容易地使螺合构件70与螺钉沟槽82螺合。能够容易地对螺钉端子30A连接外部端子72。
在2个平板状构件80与盖构件40D一体成型(插入成型)的情况下,也同样地,平板状构件80的移动以及旋转被限制,所以,能够容易地使螺合构件70与螺钉沟槽82螺合。能够容易地对螺钉端子30A连接外部端子72。
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这仅是例示,并不限于此,应该明确地理解为发明的范围根据所附的技术方案来解释。

Claims (7)

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半导体搭载基板;
主壳体,具有开口并且容纳所述半导体搭载基板;
多个固定构件,沿着构成所述开口的所述主壳体的边缘设置;
螺钉端子,具有平板部、从所述平板部延伸的插入部以及隔着所述插入部而位于所述平板部的相反侧的端子底部,所述插入部插入到相邻的所述固定构件间,从而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上,并且在所述端子底部侧与所述半导体搭载基板电连接;以及
盖构件,能够在所述螺钉端子固定于所述固定构件的状态下闭塞所述开口,
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上的所述螺钉端子以所述平板部与对所述开口进行闭塞的所述盖构件的上表面对置的方式弯折,
所述盖构件具有设置在所述上表面并且平面图为环状的容纳沟槽。
2.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半导体搭载基板;
主壳体,具有开口并且容纳所述半导体搭载基板;
多个固定构件,沿着构成所述开口的所述主壳体的边缘设置;
块体,具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入到相邻的所述固定构件间,从而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上;
螺钉端子,包括平板部以及从所述平板部延伸的多个端子底部而构成,以贯穿所述块体的方式配设从而固定在所述块体上,并且在多个所述端子底部侧与所述半导体搭载基板电连接;以及
盖构件,能够在所述块体固定于所述固定构件的状态下闭塞所述开口,
所述螺钉端子以如下方式折弯:在所述块体固定于所述固定构件的状态下,所述平板部与对所述开口进行闭塞的所述盖构件的上表面对置,
所述盖构件具有设置在所述上表面并且平面图为环状的容纳沟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钉端子具有从所述端子底部向所述半导体搭载基板延伸的延伸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沟槽能够容纳平面图为六角形状的螺母,
所述盖构件还具有:多个突起,设置在所述容纳沟槽的内壁上,限制所述螺母的移动以及旋转,
多个中的任意一个或者所有的所述突起彼此的间隔以所述螺母的顶部位于相邻的所述突起彼此之间的方式设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沟槽能够容纳平面图为六角形状的螺母,
所述盖构件还具有:多个突起,设置在所述容纳沟槽的内壁上,限制所述螺母的移动以及旋转,
多个中的任意一个或者所有的所述突起彼此的间隔以所述螺母的边部位于相邻的所述突起彼此之间的方式设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设置在所述平板部上的开口部连通的螺母接合到所述螺钉端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纳沟槽中设置有空出预定的间隔彼此对置并且在对置的表面分别设置有螺钉沟槽的两个平板状构件。
CN201110116718.3A 2010-05-07 2011-05-06 半导体装置 Active CN1022373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07415 2010-05-07
JP2010107415A JP5211364B2 (ja) 2010-05-07 2010-05-07 半導体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37326A CN102237326A (zh) 2011-11-09
CN102237326B true CN102237326B (zh) 2013-12-04

Family

ID=44803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16718.3A Active CN102237326B (zh) 2010-05-07 2011-05-06 半导体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26199B2 (zh)
JP (1) JP5211364B2 (zh)
CN (1) CN102237326B (zh)
DE (1) DE102011075154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05301A (ja) * 2010-06-18 2012-01-05 Fuji Electric Co Ltd パワー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CN104170085B (zh) * 2012-03-28 2017-05-10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
WO2013145619A1 (ja) 2012-03-28 2013-10-0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EP2833405A4 (en) 2012-03-28 2016-01-13 Fuji Electric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6171586B2 (ja) 2013-06-04 2017-08-0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D754084S1 (en) * 2013-08-21 2016-04-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JP6203095B2 (ja) * 2014-03-20 2017-09-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D762597S1 (en) 2014-08-07 2016-08-0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EP3203515B1 (en) * 2014-09-30 2022-11-09 Sansh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module with case for improved visual inspection
DE102014115847B4 (de) 2014-10-30 2018-03-08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Leistungshalbleitermoduls
US10756057B2 (en) 2014-11-28 2020-08-25 Nissan Motor Co., Ltd. Half-bridge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D748595S1 (en) * 2015-02-03 2016-02-0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WO2016129097A1 (ja) * 2015-02-13 2016-08-18 株式会社日産アーク ハーフブリッジパワー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D755742S1 (en) * 2015-02-18 2016-05-10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Power device package
USD755741S1 (en) * 2015-02-18 2016-05-10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Power device package
DE102015103068B4 (de) * 2015-03-03 2019-05-02 Infineon Technologies Bipolar Gmbh & Co. Kg Leistungshalbleitermodul mit verbesserter mechanischer Abstützung des Steueranschlusselements und zugehörigers Montageverfahren
US10014794B2 (en) * 2015-07-28 2018-07-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ower inverter assembly for a vehicle
JP6578795B2 (ja) * 2015-08-04 2019-09-2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559093B2 (ja) 2016-05-16 2019-08-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JP6625044B2 (ja) * 2016-12-28 2019-1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D864132S1 (en) 2017-01-05 2019-10-22 Rohm Co., Ltd.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JP1585831S (zh) 2017-01-05 2017-09-11
USD954667S1 (en) 2017-01-13 2022-06-14 Wolfspeed, Inc. Power module
JP6755197B2 (ja) 2017-01-19 2020-09-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1603980S (zh) * 2017-09-07 2018-05-14
JP1603793S (zh) * 2017-09-29 2018-05-14
USD864884S1 (en) * 2017-10-23 2019-10-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DE112018007278T5 (de) * 2018-03-14 2020-1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albleiter-leistungsmodul und leistungswandler
JP1632173S (zh) * 2018-06-01 2019-05-27
USD903590S1 (en) * 2018-09-12 2020-12-01 Cree Fayetteville, Inc. Power module
EP3736854A1 (en) * 2019-05-06 2020-11-1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arrangement
EP3736858A1 (en) 2019-05-06 2020-11-1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arrangement
EP3736855A1 (en) 2019-05-06 2020-11-1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D916039S1 (en) * 2020-03-20 2021-04-13 Sansh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70576A (en) * 1987-05-23 1990-11-13 Asea Brown Boveri Aktiengesellschaft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module
CN101097898A (zh) * 2006-06-29 2008-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端子的半导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3681A (ja) * 1990-07-27 1992-03-17 Ricoh Co Ltd 感熱記録材料
JPH04131945A (ja) 1990-09-25 1992-05-06 Nec Corp ファイル展開方法
EP0513410B1 (de) * 1991-05-15 1993-12-15 IXYS Semiconductor GmbH Leistungshalbleitermodu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olchen Moduls
JPH0810200Y2 (ja) * 1991-05-28 1996-03-27 株式会社三社電機製作所 電力用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2811278B2 (ja) 1994-03-24 1998-10-15 株式会社三社電機製作所 電力用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H09283681A (ja) * 1996-04-16 1997-10-31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
DE10100460B4 (de) 2001-01-08 2006-06-01 Semikron Elektronik Gmbh & Co. Kg Leistungshalbleitermodul mit Gehäuse und Anschlußelementen
DE10120402B4 (de) 2001-04-25 2005-04-14 Danfoss Silicon Power Gmbh Leistungshalbleitermodul-Gehäuse
DE10258570B4 (de) 2002-12-14 2005-11-03 Semikron Elektronik Gmbh & Co. Kg Leistungshalbleitermodul
US7289335B2 (en) * 2003-07-08 2007-10-3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orce distributing spring element
JP2005277012A (ja) 2004-03-24 2005-10-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力用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101656A (ja) 2006-10-17 2008-05-01 Ntn Corp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JP5041798B2 (ja) 2006-12-15 2012-10-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20110134619A1 (en) * 2007-10-25 2011-06-09 Chin-Feng Lin High power device module
JP4300371B2 (ja) * 2007-11-14 2009-07-22 オンキヨ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JP4941509B2 (ja) * 2008-10-20 2012-05-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70576A (en) * 1987-05-23 1990-11-13 Asea Brown Boveri Aktiengesellschaft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module
CN101097898A (zh) * 2006-06-29 2008-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端子的半导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37326A (zh) 2011-11-09
DE102011075154A1 (de) 2011-11-10
DE102011075154B4 (de) 2016-06-16
JP5211364B2 (ja) 2013-06-12
US8526199B2 (en) 2013-09-03
JP2011238691A (ja) 2011-11-24
US20110273861A1 (en) 2011-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7326B (zh) 半导体装置
US7541670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terminals
US9343725B2 (en) Bus bar module and power supply unit
WO2014014000A1 (ja)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
US9559509B2 (en) Power supply control device
CN105103333B (zh) 用于电池组装体的导管保持结构
CN102790043B (zh) 功率半导体
CN104009323A (zh) 端子台以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CN104167370A (zh) 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半导体装置
JP6350765B2 (ja) 半導体装置
EP3457463A1 (en) Connection module
KR102047677B1 (ko) 플러그 커넥터
CN104037147A (zh) 半导体装置
CN105429478A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5320960B2 (ja)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CN104937780A (zh) 多极连接器
CN110366788B (zh) 连接模块
CN105190943A (zh) 汇流条模块和供电装置
CN109196965B (zh) 基板单元
CN101394046A (zh) 面板安装连接器
JP6516024B2 (ja) 半導体装置
WO2015161712A1 (zh) 电动汽车及其电容器
CN105429479A (zh) 电力转换装置
US10944332B2 (en) Power converter with shield plate and resin support member
JP7356591B2 (ja) 電流セ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