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4523A - 钓线引导件和制造钓线引导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钓线引导件和制造钓线引导件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04523A CN102204523A CN201110078610XA CN201110078610A CN102204523A CN 102204523 A CN102204523 A CN 102204523A CN 201110078610X A CN201110078610X A CN 201110078610XA CN 201110078610 A CN201110078610 A CN 201110078610A CN 102204523 A CN102204523 A CN 1022045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work
- fortifying fibre
- guiding piece
- fiber bundle
- connect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0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5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598 dipp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783 reinforcing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17 polish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0 brus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33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0 shot p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09 synthetic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94 synthetic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2-methoxy-6-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H]OC1=CC=CC([CH])=C1O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903 2-prope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C([H])=C([H])[H]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Boron Chemical compound [B]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KXDHJXZQYSOELW-UHFFFAOYSA-M Carbamate Chemical compound NC([O-])=O KXDHJXZQYSOELW-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2972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914 Metallic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41 Myla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21 Polyphenylene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195377 Prorat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69 T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807 Urea-formaldehy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QYKIQEUNHZKYBP-UHFFFAOYSA-N Vinyl ether Chemical compound C=COC=C QYKIQEUNHZKYB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44 autoclave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6 bo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3 cyanate es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93 encapsul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96 hollow spac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0 impreg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melma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445 natur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22 pa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68 pheno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11 pheno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0 poly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672 polyolefin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77 poly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021 poly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8117 polysulfides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05 post-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9/00—Shaping by casting, i.e. introduc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into a mould or between confining surfaces without significant moulding pres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9/02—Shaping by casting, i.e. introduc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into a mould or between confining surfaces without significant moulding pressur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making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06—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钓线引导件和制造钓线引导件的方法。一种钓线引导件,其包括由纤维增强树脂制成的框架。该纤维增强树脂包括沿着形成框架的部分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钓杆上以引导钓线的钓线引导件,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框架部中具有维持钓线插入并且穿过的引导环的特征的钓线引导件,和一种制造该钓线引导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上,钓线引导件设置有安装在外部周向表面上的框架,和固定到框架并且钓线插入和贯穿的引导环。众所周知的是,例如,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6-340661中公开地,通过加工金属基板材(例如不锈钢或者钛)而一体地形成框架,并且框架与用于维持钓线插入和贯穿的引导环的环保持部和用于将框架固定到钓杆的外表面的固定部一体地形成。
发明内容
在上述传统技术中,因为框架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所以它具有重量问题和低的柔性性能,由此对于实现钓杆的性能增强而言引起严重的障碍。例如,对于需要比较轻的重量的钓杆,如果钓杆沿着轴向方向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多个钓线引导件,则钓杆不能呈现所要求的性能。
作出本发明以尝试解决与传统技术相关联的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轻的重量和在比强度、比刚度和柔性方面的优良性能的钓线引导件,和一种制造该钓线引导件的方法。
本发明的方面提供以下布置。
(1)一种钓线引导件,包括:
由纤维增强合成树脂制成的框架,该纤维增强合成树脂包括沿着形成框架的部分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
(2)根据(1)的钓线引导件,其中该增强纤维以包括多根增强纤维的纤维束形成。
(3)根据(2)的钓线引导件,其中该多根增强纤维相互缠结。
(4)根据(1)到(3)中任何一项的钓线引导件,其中
该框架包括用于保持环形引导环的保持部,并且
该增强纤维包括沿着保持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
(5)根据(4)的钓线引导件,其中
该框架包括连接到保持部的连接部,并且
该增强纤维包括沿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
(6)根据(4)的钓线引导件,其中
该框架包括连接到保持部的连接部和用于联结钓杆的固定部,该固定部设置在连接部的端部处,
该框架包括沿着从连接部到固定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
(7)根据(1)到(6)中任何一项的钓线引导件,其中
该框架包括沿着不同的方向划分的分支部,并且
该分支部包括从该分支部的一侧到该分支部的另一侧延伸的增强纤维。
(8)根据(7)的钓线引导件,其中该分支部包括其中合成树脂的比率高于连接部的合成树脂的比率的部分。
(9)根据(7)的钓线引导件,其中该增强纤维从保持部延续到连接部。
(10)根据(4)的钓线引导件,其中该增强纤维以保持部的至少四分之一周延伸。
(11)根据(2)的钓线引导件,其中该纤维束包括的多根增强纤维被编织。
(12)一种制造钓线引导件的方法,包括:
将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布置于在模具中形成的凹槽中,该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是增强纤维和合成树脂的基质材料;和
加热并且模制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
(13)根据(12)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利用合成树脂填充模具的凹槽以形成框架。
(14)根据(12)或者(13)的方法,其中
该增强纤维由多根增强纤维的纤维束形成,并且
该纤维束沿着模具的弯曲凹槽布置从而容纳在其中。
(15)根据(12)到(14)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中该纤维束沿着模具的凹槽的延伸方向,并且该纤维束连续地布置在形成框架的环保持部、连接部和固定部中的至少两个部分之间。
(16)根据(12)到(15)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中
该模具包括相互形成表面接触的凸形表面和凹形表面,并且
该凸形表面上形成有用于模制框架的凹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前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钓线引导件中的增强纤维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部分A的截面视图;
图4是示意模制形成图1所示钓线引导件的框架的方法的视图;
图5是示意利用图4所示模具的模制状态的截面侧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前视图;
图7是示出图6所示钓线引导件中的增强纤维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8是示意模制形成图7所示钓线引导件的框架的方法的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一种示意性修改的、图7所示增强纤维的布置的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前视图;
图11是示出形成图10所示钓线引导件中的框架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的示意性布置的透视图;
图12A到12G是示出纤维束的示意性结构的视图;
图13是示出环保持部和连接部的分支部的放大视图;
图14是示出用于模制形成图10所示钓线引导件的框架的模具结构的截面侧视图;
图15是示出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被布置于在图14所示模具的凸形侧表面上形成的凹槽中的状态的平面视图;
图16是示出凹形侧模具相对于被布置于在块侧表面上形成的凹槽中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被挤压的状态的截面视图;
图17是示出图16所示结构中的凹形侧模具的一种示意性修改的截面视图;
图18是示出框架结构的示意性修改的截面视图;
图19是示出模制图18所示框架的方法的视图;
图20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中的增强纤维的取向方向的侧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侧视图;
图22是作为示意形成钓线引导件的框架的优选方面的视图的、框架的前视图;
图23是示出形成环保持部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的纤维状态的放大视图;
图24是示出形成根据另一实例的环保持部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的纤维状态的放大视图;
图25是示出框架的连接部的基础端部侧的一种示意性修改的视图;
图26A是示出框架的连接部的基础端部侧的另一示意性修改的视图,并且图26B是连接部的基础端部侧的截面视图;
图27是示出用于模制形成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框架的模具结构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和方法。
第一实施例
首先,将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在这些图中,图1是钓线引导件的前视图,并且图2是示出图1所示钓线引导件中的增强纤维的状态的透视图。同时,当钓线引导件被安装在钓杆上,并且固定部在对接杆所在侧被安装在钓杆上时,图2所示箭头D1的方向与钓杆的轴向方向相同(图1是当沿着箭头D1的方向观察图2时的视图)。在下文中,前侧(向前侧)指的是基杆侧并且后侧(向后侧)指的是基础端部侧(对接杆侧)。而且,左右方向指的是当沿着箭头D1的方向观察框架时相对于轴线X的左右方向。
钓线引导件1设置有由合成树脂浸渍的增强纤维(即所谓的纤维增强树脂)制成的框架3。框架3包括保持钓线插入和穿过的引导环20的环保持部5,和被固定到钓杆的外侧表面的固定部6。在该实施例中,连接部(支腿部分)7制备在保持部5和固定部6之间。即,朝向基础端部侧弯曲连接部7的端部而一体地形成固定部6。同时,如在图2中所示,连接部7从固定部6倾斜向上地升高,由此防止钓线变得缠结。
通过在环保持部5和固定部6之间形成连接部7,插入引导环20中并且穿过那里的钓线确保了与钓杆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预定间隙。
保持部5以沿着左右方向比沿着前后方向(图2所示箭头D的方向)的厚度更宽的板的形状形成,并且在其中心区域处形成有用于装配引导环20的开口5A。可以在利用模具模制框架3时一体地形成开口5A。连接部7在包括其中心轴线的位置处形成有具有双边对称形状的通孔7A,由此使得能够在框架部中实现轻质化。
框架3由具有沿着框架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的纤维增强树脂形成,即,形成框架的增强纤维沿着框架延伸。形成框架的全部增强纤维并不是必须沿着框架延伸,而是增强纤维的一部分可以沿着框架延伸,由此可以实现增强的柔性。这里,延伸方向指的是布置以一定取向形成的框架部的方向和沿着框架的表面延伸的方向。根据这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框架3的一些部分以具有如下取向的方式延伸和布置:即,固定部6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连接部7沿着倾斜方向延伸从而相对于轴线X向上远离固定部,并且保持部6沿着环绕方向以环的形状延伸。根据该实施例的增强纤维被以包括多根纤维的成束状态(纤维束10)构成,并且被布置在形成框架的合成树脂内以发挥聚集体的作用从而框架可以得以增强。即,根据本实施例的框架3由其中纤维束(增强纤维束)10被沿着形成框架的部分的延伸方向连续地布置的纤维增强树脂形成。相应地,纤维束10被布置成不凸出到框架3外侧。
详细地,连续的增强纤维的纤维束10从作为固定部6中的边界的、参考轴线X的一个端侧(左端侧)的固定部6a穿过连接部7的一个端侧(参考通孔7A的左侧),并且被反转地折叠,就像围绕位于开口5A的周围的环形保持部5a的周边一样,由此穿过连接部7的另一个端侧(参考通孔7A的右端侧)7b,由此到达另一个端侧(右侧)的固定部6b而不被断开。即,如在图2中所示,纤维束10沿着框架形状连续地布置,框架3处于被连续纤维束10增强的状态中。
在这里,将参考图3描述纤维束10的结构。
图3示出框架3的预定部分的一部分(右连接部)的截面结构。如在图中所示,纤维束10的聚集体被布置在合成树脂材料的中心侧处,并且合成树脂层15在纤维束10的周围形成。形成纤维束10的增强纤维采用碳纤维、玻璃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等。纤维束10由沿着长度方向布置的芯纤维10A和围绕芯纤维10A的环绕纤维10B形成。
芯纤维10A可以利用成束的多根增强纤维形成,并且环绕纤维10B可以在芯纤维10A的周围沿着长度方向以纺织状态布置。在此情形中,环绕纤维10B由一根纤维形成,但是,它可以以与预定数目的纤维集成的成束状态布置在芯纤维10A的周围。
如上所述,在于成束状态中形成增强纤维的状态下,纤维束被合成树脂层15覆盖,由此成为纤维增强树脂的框架3的聚集体,从而可以实现其增强。以此方式,如果纺织纤维被布置在框架中,则合成树脂在针脚的间隙中贯穿,由此纤维能够被强有力地保持,由此使得框架具有大的刚度。
同时,关于纤维束10,可以利用一根纤维束或者利用多根纤维束增强框架3。当从截面视图观察时,可以不仅在框架3的中心侧处,而且还在整个框架3中布置纤维束10。在图中所示结构中,虽然外侧的环绕纤维10B在它的直径方面比形成芯纤维10A的每一根纤维更大,但是这两种纤维可以具有相同的直径,或者芯纤维10A可以在它的直径方面比环绕纤维10B更大。此外,可以通过沿着长度方向平行地布置多根增强纤维、通过缠结多根增强纤维或者通过扭曲多根增强纤维形成纤维束。可以如此形成纤维束,使得可以在每一根纤维之间形成空间(这种空间填充有形成合成树脂层15的合成树脂)。
以此方式,因为浸渍有合成树脂的增强纤维在成束状态中形成,所以易于处理纤维,并且如将在以后描述地,能够容易地模制框架。此外,因为多根增强纤维被缠绕地布置,由此变得缠结,所以实现了柔性和比强度的增强。
引导环20以环的形状形成,并且由在作为其内周边表面的钓线引导件表面20a部分处具有低的滑动接触阻力的例如钛、铝、SUS、陶瓷等形成。在框架3与作为聚集体的纤维束一体地形成之后,引导环20被装配到在保持部5中形成的开口5A中并且被固定到开口5A,。
下面,将参考图4和图5描述形成如上述类型的框架3的方法。
如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框架3能够由图4和图5所示模具50形成。根据本实施例的模具50由相互分离的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形成。图4是示出当下模具52相对于上模具51被打开时从下模具52的上侧观察到的下模具52的概略视图。在此情形中,下模具52在其上形成峰部52a,峰部52a的一个端表面侧是平缓倾斜表面52b、52c,峰部52a的另一个端表面侧是比平缓倾斜表面52b、52c更加陡峭的倾斜表面52d,并且下模具52的截面以近似三角形形状形成。框架3的固定部6在陡峭倾斜表面52d侧处形成,并且框架3中的保持部5和连接部7在平缓倾斜表面52b、52c侧处形成。同时,仅仅作为一个实例描述了模具50,模具被分离的方向可以以如此方式任意地设计,即,使得模具被沿着左右方向或者沿着倾斜方向分离。
下模具52在它的表面(峰部52a的表面)上形成有相应于框架3的整体形状的空腔(凹槽)53。空腔53形成有凸形部52e和凸形部52f,凸形部52e用于相应于在连接部7中形成的通孔7A的位置的通孔,凸形部52f用于相应于在保持部5中形成的、用于固定引导环的开口5A的位置的开口。
关于下模具52的空腔53,如在图3中所示地形成的纤维束被弯曲以符合如由图4的双点链线示意的框架3的外形。即,纤维束10的端侧被折叠,并且其中间部以相应于连接部7和保持部5的环圈形状形成,此后,环圈形束10被紧固在空腔53中。此时,优选的是预先利用合成树脂浸渍纤维束,从而当在模制之前被弯曲时纤维束能够保持它的形状。由此,其中纤维束10被设于框架3上的弯曲过程和模具接收过程能够被容易地执行。
在这种状态中,上模具51相对于下模具52关闭以由此形成空腔,并且该空腔填充有作为基质树脂的热固性塑料(例如,环氧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例如,尼龙)。此后,基质树脂被硬化,由此能够获得由纤维增强树脂制成的框架3。在此情形中,虽然所填充的基质树脂形成图3所示合成树脂层15,但是基质树脂处于基质树脂已经贯穿到在纤维束10的每一根纤维之间的间隙中的状态中。同时,在利用模具模制期间,纤维束10能够被保持在模具中从而纤维束10并不在空腔内移动。可以制备挤压件(未示出)使得上模具51并不仅仅关闭空腔,而且它还进入下模具52的空腔中以将纤维束10挤压到空腔中。
同时,在模制体(框架)从模具移除之后,模制体可以通过其它模具再次模制(双重模制),由此它可以使得合成树脂扩散(spread)。由此,能够增强刚度和外观。如果有必要,则从模具获得的框架3可以被精细加工。这种精细加工包括例如以弯曲形状形成固定部6从而容易地支撑钓杆,或者抛光固定部的端部从而容易地缠绕钓线或者将固定部固定到钓杆。
接着,在框架3上执行表面处理。例如,可以通过执行滚磨过程消除表面上的毛刺。执行喷丸抛光从而可以实现表面光泽。可以通过根据钓线引导件中的尺寸或者形状、材料特性等任意地控制磨蚀或者抛光时间而控制抛光程度。通过执行这种滚磨处理,能够在不切割增强纤维的情况下抛光框架3,由此使得能够实现刚度稳定化,并且使得能够生产外观优良的钓线引导件。
同时,当执行这种抛光过程时,优选的是执行抛光使得增强纤维可以部分地在框架3的表面上暴露并且基质树脂部分地保留在框架3的表面上。以此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强被如此抛光的表面上的光泽。
接着,根据情况需要,可以涂覆整个或者部分框架3。例如,为了增强框架的外观或者为了保护框架的主体,可以执行涂刷(painting),或者还可以执行金属或者陶瓷沉积。
引导环20被联结到被如上所述地形成的框架3的保持部5的开口5A。联结引导环20的方法可以包括挤入方法、粘附方法、卷边方法,和另一种固定方法。
因为与金属产品相比被以如此方式形成的钓线引导件1是轻质的,并且在质量、比强度、比刚度和柔性方面是优良的,所以能够稳定地引导钓线。因此,即使多个钓线引导件被安装在钓杆上,钓杆也并不变得沉重,由此增强了钓杆的性能。特别地,因为实现了轻质的基杆,所以即使微小的冲击(鱼咬住钓饵)角度也能够被感觉到,由此能够增强钓杆的性能。
特别地,因为如上所述沿着相同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束10被布置在保持部5的区域中或者连接部7的区域中,所以柔性得以增强,由此即使当钓线被卡在任何其它障碍物中时在钓线引导件上发生重载,钓线引导件也几乎不被损坏。即使因为在被从固定部6改变到连接部7的区域中弯曲角度是大的所以大的弯曲应力作用于钓线引导件上,也可以防止钓线引导件受到损坏,因为已经有效地利用具有这种取向特性的增强纤维增强了钓线引导件。
而且,根据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使得增强纤维能够容易地形成沿着框架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钓线引导件。
同时,在上述结构中,即使沿着框架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不是纤维束,沿着框架连续的增强纤维也可以相互间以一定距离布置。而且,增强纤维可以沿着整个框架布置而不被断开,并且连续的增强纤维还可以沿着根据保持部、固定部、连接部等中的每一个部分的延伸方向布置。
第二实施例
图6到图8示出第二实施例。图6是示出钓线引导件的前视图。图7是示出图6所示钓线引导件中的增强纤维的状态的透视图。图8是示意模制形成图7所示钓线引导件的框架的方法的视图。同时,在将在下面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类似的附图标记引用与在以前的实施例中描述的类似的部分,并且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形成有用于装配引导环20的开口5A的保持部5在其中布置有纤维束(第二纤维束)30,纤维束30具有与环形框架相同的环的形状,并且沿着环形保持部5a缠绕一周。
第二纤维束30可以具有与纤维束10相同的结构,例如,可以以具有凹口30a的C形形状或者不具有任何凹口的O形形状形成,如在图7和图8中所示。如此形成的第二纤维束首先被设于下模具52的空腔中,并且然后可以设置第一纤维束10。可替代地,第一纤维束可以首先被设于下模具52的空腔中,并且然后可以设置第二纤维束30。
可替代地,第一纤维束10不仅被联结到保持部形成部,而且还在沿着环形保持部5a缠绕一周的状态下与第二纤维束30的部分形成缠结。同时,连续纤维可以不沿着环形保持部5a缠绕一周,而是大于至少四分之一周,优选地半周。
这种结构具有与在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效果,并且同时获得了具有优良刚度的钓线引导件,因为钓线引导件是由在其中具有沿着框架连续的增强纤维的纤维增强树脂制成的。特别地,因为与钓线形成滑动接触的引导环20安装在环形保持部5a中,所以能够增强钓线引导件时常被其卡住的环形保持部5a。
图9是示出图7所示布置的示意性修改的视图。
根据该示意性修改,当形成环形保持部5a时,第二纤维束30没有分开地布置在部件5a中,而是根据在前描述的第一实施例的纤维束10被沿着长度方向布置并且在环形保持部5a部分中被缠绕一周。即,纤维束10从一个端侧的固定部6a穿过连接部7的一个端侧7a(参考通孔7A的左端侧)、被反转地折叠从而沿着围绕开口5A的环形保持部5a缠绕一周、穿过连接部7的另一个端侧7b(参考通孔7A的右端侧),并且最终到达另一个端侧的固定部6b。
即使通过这种结构,也能够获得与在前描述的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同时,在第二实施例或者该示意性修改中,环形保持部5a可以另外地得以增强。例如,可以另外地布置纤维束,例如布置第二纤维束30,或者纤维束10可以被缠绕大于2周。
如上所述,虽然已经描述了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结构,而是可以被不同地修改。
根据本发明,在形成钓线引导件1的框架部中,优选的是形成纤维增强树脂的增强纤维沿着框架的延伸方向延伸。因此,可以不以成束状态形成增强纤维。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优选实施例描述的结构和布置,例如沿着框架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的类型、弹性模量、浸渍树脂的量、直径等,而是可以被不同地修改。
虽然优选实施例包括其中钓线引导件1利用线固定工具等而被固定到钓杆的结构(设置有固定部6的结构),但是它可以包括其中可移动引导件被装配到钓杆外侧从而与钓杆处于滑动接触的结构。而且,本发明可以包括不具有任何连接部7的框架3。
第三实施例
将参考图10和图11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在这些图中,图10是钓线引导件的前视图,并且图11是示出形成图10所示钓线引导件中的框架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的示意性布置的透视图。同时,图11所示箭头D1的方向与当钓线引导件被安装在钓杆上、和固定部在对接杆侧处被安装在钓杆上时钓杆的轴向方向相同(图10是当从箭头D1的方向观察图11时的视图)。在下文中,前侧(向前侧)指的是基杆侧并且后侧(向后侧)指的是基础端部侧(对接杆侧)。左右方向指的是当从箭头D1观察框架时相对于轴线X的左右方向。
钓线引导件1设置有由合成树脂浸渍的增强纤维(即所谓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制成的框架3。框架3包括连接部7和保持钓线插入和穿过的引导环20的环保持部5,连接部7在环保持部5的向下侧(钓杆侧)处一体地形成并且在其中心处形成有开口7A。根据本实施例的框架3设置有用于钓杆联结的固定部6,固定部6在连接部7的端部(下端)处被弯曲并且将利用套筒、粘附等而被固定到钓杆的表面,并且框架3设置有其中在环保持部5和固定部6之间形成开口7A的连接部7。即,固定部6通过朝向基础端部侧弯曲连接部7的端部而一体地形成。同时,如在图11中所示,连接部7从固定部6倾斜地向上升高,由此防止钓线被缠结。
通过在环保持部5和固定部6之间形成连接部7,插入环保持部中并且穿过那里的钓线确保了与钓杆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预定间隙。同时,在根据本发明的固定线引导件中,如果连接部7能够在距钓杆的表面一定距离处引导钓线,则连接部在其沿着x方向的长度方面不受限制。即,即使框架具有如此类型,其中被固定到钓杆表面的固定部6并不存在,例如类似可移动引导件(见图21),在于其中装配钓杆的联锁部件之间具有短的距离的结构,框架3B也被配置为具有位于环保持部5和固定杆的表面之间的连接部97。
环保持部5以沿着左右方向比沿着前后方向的厚度更宽的板的形状形成,并且在其中心区域处形成有用于装配引导环20的开口5A。可以在利用模具模制框架3时一体地形成开口5A。连接部7在包括其中心轴线的位置处形成有具有双边对称形状的通孔7A。连接部7由从环保持部5沿着左右方向带有分支部件30、30’的一对凸起形成,由此使得能够在框架部中实现轻的重量(可以不形成通孔)。
引导环20以环的形状形成,并且由在作为其内周边表面的钓线引导件表面20a部分处具有低的滑动接触阻力的材料例如钛、铝、SUS、陶瓷等形成。当框架3被与如将予以描述的纤维束一体地形成时,引导环20被装配到在环保持部5中形成的开口5A中,由此被固定于此。例如,引导环被预先布置在形成环保持部的部分的内侧中,可以通过加热和模制在外周边中卷绕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而一体地形成在其中安装有引导环的框架(其方法将在以后描述)。可替代地,具有开口的框架首先被固定,并且然后引导环可以被装配到开口中以由此被固定于此。同时,作为独立部件的引导环20可以不被配置为被装配到开口5A中。即,除了其中环保持部5在其中安装有作为独立的部件的引导环20的结构,环保持部5自身可以被加工,由此在其中形成用于插入钓线的通孔而不将作为独立部件的引导环联结于此。
框架3由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形成。通过一体地模制基质材料浸渍增强纤维而制成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基质材料是在其中使用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制成的合成树脂的结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在此情形中,增强纤维由将在以后描述的纤维束形成,并且优选的是框架3至少部分地包括由纤维束形成的纤维增强材料(可以利用由纤维束形成的纤维增强材料形成整个框架)。
形成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的增强纤维(形成纤维束的独立增强纤维)可以采用例如高度弹性纤维,如碳、玻璃、硼等,和金属纤维,例如SUS、钛合金、NT合金等。与增强纤维一起地形成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的基质材料可以采用热固性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在此情形中,热固性树脂可以采用环氧树脂、苯酚树脂、氰酸酯树脂、聚醚树脂、乙烯醚树脂、丙烯酸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尿素树脂等。另外,热塑性树脂可以采用粘结橡胶基树脂、丙烯基树脂、压克力基树脂、聚酰胺基树脂或者多硫化物树脂、热塑性环氧树脂等,并且可以采用热熔型聚烯烃基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或者乙烯-聚乙烯醋酸盐共聚物等。
纤维束是被形成为作为单一或者多根增强纤维具有连续性的、形成框架的聚集体,可以根据每一个框架而具有各种厚度,并且可以包括通过平行地布置而以线束形状(string shape)形成的纤维束或者编织纤维束。优选的是纤维束可以在形成框架的一个部分处包括沿着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这里,延伸方向指的是沿着包括形成框架的表面的方向延伸的方向。优选的是,至少在框架的一部分(环保持部5、连接部7、固定部6,或者连接这些部分的一个部分)中,增强纤维沿着框架的每一个部分的延伸方向延伸。例如,框架的环保持部5以围绕开口部件5A的环的形状延伸和布置,并且增强纤维或者其纤维聚集体被布置成沿着相应于环保持部5的形状的环形形状(弯曲形状)延伸。同样地,连接部7被布置成沿着从轴线X向上沿着左右方向隔开的方向延伸。因为固定部6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和布置,所以增强纤维或者纤维聚集体被布置成沿着每一个延伸方向延伸。
详细地,形成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的增强纤维可以包括可以被称为细丝(至少10mm,或者大于环保持部周边的1/4周边,优选地1/2周边,长度大于连接部的1/2)的长纤维,从而框架的上述部分或者其整个结构可以一体地形成,并且优选的是形成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纤维束)的全部增强纤维由长纤维构成。例如,在框架结构中,在这种纤维增强合成材料被应用于环保持部5或者连接部7的情形中,优选的是纤维增强合成材料在环保持部5的整个周边上被沿着周向方向连续地布置。还优选的是增强纤维在大于整个周边的1/4的周边上被连续地布置,从而使得长纤维的性质得以有效地呈现。此外,优选的是连接部7在其全部的整个长度之上布置有长纤维,并且还优选的是增强纤维被以大于整个长度的1/2地连续地布置,从而使得长纤维的性质得以有效地呈现。
优选的是在纤维束部分中浸渍合成树脂的数量是35重量%±15重量%。在此情形中,能够将较大数量的树脂部分地分配到分支部或者分配到具有将在以后描述的截面形状的外层部。此外,优选的是,与在钓杆的、钓线引导件被联结于此的杆管部中的合成树脂的浸渍数量相比,在全部框架或者每一个部分(环保持部5、连接部7和固定部6中的任何一个)中分配更大的合成树脂浸渍数量,由此空隙的数目降低,通过防止中间层发生剪切而稳定了密实性,并且表面纤维受到保护。
这里,将详细描述当形成框架时使用的纤维束的结构。优选的是,在浸渍合成树脂的状态中,纤维束在其中沿着轴向方向布置有上述长纤维的增强纤维,例如,能够沿着轴向方向以成束状态形成很多增强纤维。即,能够形成如在图12A到12G中所示的纤维束。
图12A示出通过沿着轴向方向以成束状态形成很多增强纤维(纤维束)25a而形成的纤维束25。图12B示出通过沿着轴向方向在成束状态中形成由长纤维形成的很多增强纤维(纤维束)25a并且同时通过扭曲整个纤维束而形成的纤维束25。图12C示出通过沿着轴向方向以编织形状或者以编织线形状编织由长纤维形成的很多增强纤维(纤维束)25a而形成的纤维束25。图12D和12E示出通过在沿着轴向方向延伸的内芯25b(可以,例如通过捆束多根增强纤维而形成或者通过形成独立部件(例如,中空材料或者泡沫材料,并且材料、形式、厚度等被随机地确定。))的周边上沿着周向方向或者以交叉螺旋形状缠绕或者编织增强纤维25a而形成的纤维束25。同时,在图12B到12D中,可以利用单纱形成增强纤维。
图12F示出通过以预定宽度切割并且缠绕其中利用合成树脂浸渍并排地布置的多根增强纤维的薄片型部件(预浸料坯薄片25c)而形成的纤维束25。图12G示出通过堆叠被以窄的宽度切割的多个预浸料坯薄片25c而形成的纤维束25。以此方式,可以通过缠绕具有沿着轴向方向混合的增强纤维的预浸料坯薄片,或者通过堆叠多个薄片,或者以带的形状形成纤维束25。
如上所述,在形成钓线引导件的框架的纤维束25中,优选的是增强纤维朝向轴向方向延伸,并且纤维束25在其截面形状或者厚度、在形成纤维束的增强纤维之间的关系方面不限于具体结构。即,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面形成纤维束25,例如被沿着长度方向并排地布置的多根增强纤维、多根相互缠结的增强纤维、编织的单纱等。可替代地,可以通过混合热塑性树脂材料(例如,聚酰胺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的纤维与增强纤维(例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而形成纤维束。可以与图12A到12G所示结构相组合地形成最终的框架。
在该实施例中,固定部6及形成框架3的连接部7和环保持部5由连续布置的纤维束25形成,如在图11中所示。详细地,纤维束25从参考轴线X的一个端侧(左端侧)的固定部6a穿过连接部7的一个端侧(参考通孔7A的左端侧),被反转地折叠从而纤维束25可以在围绕开口5A的环形的环保持部5的周边上缠绕(在图11中被多于一周地缠绕)、穿过连接部7的另一个端侧(当从通孔7A观察时的右端侧),并且最终到达另一个端侧(右侧)的固定部6b。即,形成纤维束25的增强纤维25a被布置成沿着从固定部6到连接部7(可替代地,从连接部7到固定部6)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且被缠绕在环保持部的周边上,由此沿着整个框架连续地布置。由此,框架3被具有连续纤维束的增强纤维25a增强。
此外,在从固定部6到连接部7的区域中,除了纤维束25,布置独立的纤维束25A。详细地,纤维束25A参考轴向X从固定部6a穿过连接部7的一个端侧7a(当从通孔7A观察时的左端侧),并且在通孔7A的上部处被反转地折叠,由此在环保持部的开口5A的区域处部分地与纤维束25变成平行布置状态。继续地,纤维束25A穿过连接部7的另一个端侧7b(当从通孔7A观察时的右端侧)以到达另一个端侧(右端侧)的固定部6b。
如上所述,形成纤维束25、25A的增强纤维25a被连续地布置在形成框架3的环保持部5、连接部7和固定部6中,由此使得能够实现轻质的钓线引导件和增强的柔性,并且使得具有优良的比强度和比刚度的结构成为可能。然而,当形成框架3时,如上所述,不需要连续地布置所有的增强纤维。即,框架3可以包括其中没有布置纤维束的部分。当形成纤维束时,增强纤维25a的延伸方向或者纤维的数量可以被任意地控制,并且能够根据框架的每一个布置或者形状而任意地选择增强纤维的种类或者形状。此外,如上所述,当从截面观察时,沿着框架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占据沿着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的比率可以大于1/3(可以在各处布置增强纤维),更加优选地大于1/2,从而可以增强柔性并且可以改进比强度和比刚度。
在该实施例中,固定部6包括被用作用于支撑钓杆的表面的支撑表面的下表面侧,并且利用套筒、粘附等而作为钓线引导件被固定到钓杆的表面。优选的是这种固定部6与框架一起一体地形成,由此使得能够实现轻质和高的模量。同时,可以利用独立的材料形成固定部,并且这种固定部可以用于固定具有连接部7和环保持部5的框架结构。如在图21中所示,即使在其中钓线引导件1B被配置成可移动引导件的情形中,利用独立的合成树脂形成固定部96(在此情形中,该固定部具有带有通孔96a的筒形形状,通孔96a被以可拆离方式与钓杆的杆管接合;从而变成固定桶),并且所产生的结构可以被联结到如在前面描述的框架结构。当然,可以与跟连接部97一体地形成的固定部97a一体地形成固定桶96。
将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描述如上所述利用纤维束25形成的的框架3。
因为框架3具有环形环保持部5和连接部7,如在图13中被放大和示出地,所以它被配置为具有被沿着不同方向划分的分支。即,框架3被配置为在环形环保持部5和连接部7的交叉点(由分支部30表示)处被沿着相互不同的方向划分。优选的是这种分支部30被配置为具有从一侧的分支方向朝向其它侧的分支方向或者朝向其它分支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详细地,在这个实施例的结构中,优选的是纤维束的增强纤维被如此布置,使得分支部可以从一侧的方向朝向相互不同的分支方向延伸,类似A-B方向(相应于纤维束25的增强纤维25a)、B-C方向(相应于纤维束25A的增强纤维25a)和A-C方向(相应于纤维束25的增强纤维25a)。
以此方式,因为增强纤维被布置成在分支部处延伸,所以能够增强分支部的刚度。同时,这种分支部不限于图13所示位置,而是可以在各种位置处形成。例如,根据将在以后描述的第四实施例,在如具有两个腿部的类型的钓线引导件(见图20)中,虽然环保持部5在其下端部处形成有从一侧朝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的分支部30A,但是优选的是纤维束的增强纤维被如此布置,使得分支部30A还可以从一侧的方向朝向相互不同的分支方向延伸,类似D-E方向(相应于纤维束25的增强纤维25a)、E-F方向(相应于纤维束25B的增强纤维25a)和D-F方向(相应于纤维束25C的增强纤维25a)。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分支部30、30A每一个均具有在合成树脂的比率(重量%)方面比连接部7、57、58更高的部分。详细地,在图13和20所示结构中,分支部30、30A的中心部P1、P2对应于所述部分(具有高的合成树脂比率的部分)。在图13所示结构中,在此处形成通孔7A的一侧的部分P3对应于所述部分(具有高的合成树脂比率的部分)。以如此方式,通过增加在所述部分处的合成树脂的比率,能够相对地降低在分支处的刚度。即,通过降低在其宽度象分支那样比较宽的部分处的刚度,可以防止载荷在其宽度象连接部或者环保持部等那样比较窄的部分处集中,由此在它的刚度平衡和强度平衡方面,框架在整体上可以得到改进。
为了在整体上改进框架的刚度平衡和强度平衡,除了上述结构,优选的是分支部30、30A的中心部P1、P2在其相同位置处具有比框架的外部31、31A相对更高的合成树脂比率(大于10重量%)。而且,优选的是,与环保持部相比,中心部P1、P2具有大于10重量%比率的合成树脂。或者,优选的是,与形成有通孔7A的部分P3相比,分支部30的中心部P1具有更高的合成树脂比率。如上所述,在分支部30处形成有通孔7A的结构中,通孔侧的部分P3可以具有比分支部30的外部31更高的合成树脂比率,或者可以具有比环保持部5更高的合成树脂比率。
即,分支部30的中心部P1或者形成有通孔的部分P3具有比增强纤维更高的合成树脂比率,或者具有比其它部分相对更高的合成树脂比率(例如,大于35重量%到65重量%),由此能够在整体上增强框架中的刚度平衡和强度平衡。
如在图11中所示,在框架中形成有被固定到钓杆表面的固定部6的结构中,虽然在连接部7和固定部6之间形成弯曲部分32,但是优选的是弯曲部分32的增强纤维的数量大于连接部7的增强纤维的数量。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受压的弯曲部分处的增强纤维剥离或者受到损坏。同时,除了向弯曲部分32施加大量的增强纤维,与连接部7相比,这个部分按照比率(重量%)可以具有大量的合成树脂,或者可以比连接部7更厚地形成,或者它的截面区域可以比连接部7更宽地形成。弯曲部分32,或者包括固定部和连接部的一部分的弯曲部分可以具有通过将树脂薄片、预浸料坯薄片、金属薄片等联结于此而形成的增强层。
在连接弯曲部分和另一个弯曲部分的部分处形成的固定部(特别地,固定部的弯曲部分侧)可以与在以下A)到B)中的任何一项或者两项相组合地形成。即,A)使得弯曲部分或者固定部的增强纤维的数量大于至少一侧的连接部(具有最低数量的纤维的部分)的增强纤维的数量,B)优选地使得合成纤维的比率(重量%)高于连接部,但是,在其中纤维具有大的数量的情形中,使得合成树脂的比率减小并且被任意地设定,C)使得其厚度是厚的(优选地,比连接部厚10%),D)使得截面面积是大的(在其中连接部被划分成多个连接部的情形中,优选地,使得截面面积大于该多个连接部的总面积)。
如上所述,能够防止固定部在连续地连接弯曲部分和另一个弯曲部分的位置处的区域中的增强纤维剥离或者受到损坏。而且,可以从固定部(弯曲部分侧)在整个弯曲部分和连接部(弯曲部分侧)中形成增强层,由此能够防止在这个部分处的增强纤维剥离或者受到损坏。
此外,优选的是固定部6具有比连接部7或者连接部的一个端侧(7a或者7b)更大的增强纤维数量。即,固定部6被配置为具有相对更大的数量的增强纤维,由此防止固定部受到损坏从而引起套筒等的固定部的固有强度降低并且整体上增强强度平衡。同时,优选的是,类似固定部的弯曲部分,固定部的增强纤维的数量是大的,但是增强纤维的数量可以在弯曲部分的相对侧处降低。固定部整体上可以具有比弯曲部分更小的数量的增强纤维(特别地,具有长度方向的增强纤维),由此能够增强钓杆的柔性。
同时,上述结构还可以被应用于图20所示的钓线引导件类型。即,在双腿类型的钓线引导件中,弯曲部分82、83在一对固定部75、76和连接部57、58之间形成,弯曲部分82、83的增强纤维的数量可以大于连接部57、58的增强纤维的数量,或者合成树脂的比率(重量%)可以高于连接部57、58的比率,或者连接部57、58可以被更厚地形成,截面面积可以更大。或者这种弯曲部分82、83可以分开地在其中形成有增强层。
下面,将参考图14到图16描述形成如上所述的框架3类型的方法。图14是示出用于模制形成图1所示钓线引导件的框架的模具结构的截面侧视图。图15是示出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纤维束)被布置于在图14所示模具的凸形侧表面上形成的凹槽中的状态的平面视图。图16是示出相对于被布置于在块侧表面上形成的凹槽中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挤压凹形侧模具的状态的截面视图。
如在图10和图11中所示,框架3可以由图14所示模具40形成。模具40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还可以由其它材料制成(除了铸造,可以使用陶瓷和合成树脂、天然材料例如砂砾、石头等)。根据这个实施例的模具40由能够被拆离的上模具41和下模具形成。图15是示出当上模具41相对于下模具42被打开时从下模具42的上侧观察的下模具42的概略视图。在此情形中,下模具42在其上形成有峰部43,峰部43的一个端表面侧是平缓倾斜表面43a、43b,峰部43的另一个端表面侧是比平缓倾斜表面43a、43b更加陡峭的倾斜表面43c,并且其截面以近似三角形形状形成。峰部43被形成为与形成框架3中的环保持部5、连接部7和固定部6的弯曲部分对应。即,框架3的固定部6在陡峭倾斜表面43c侧处形成,框架3中的环保持部5和连接部7(连接部件)在平缓倾斜表面43a、43b处形成。
模具40上设置有相互接触的凹形表面和凸形表面,其中的任何一个表面上形成有用于形成框架3的凹槽。在此情形中,优选的是用于模制框架的凹槽45在凸形表面侧(下模具42的、在其中形成峰部43的表面)处形成。详细地,凹槽45被配置为在其中布置有如在前面描述地形成的纤维束25、25A,如在图15中所示。环形凸形部46在环保持部5的开口5A在此处形成的部分处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凸形部46a在形成有连接部7的通孔7A的部分处形成,并且用于模制框架的凹槽45邻近凸形部形成。由此,纤维束25、25A完全地在形成图10和图11所示框架3的环保持部5、连接部7和固定部6中被连续地布置。同时,纤维束可以完全地在环保持部5、连接部7和固定部6中的至少两个部分中被连续地布置。优选的是容易地在凹槽45中插入纤维束,一根纤维束可以在凹槽中插入,并且很多的纤维束可以分开地在凹槽中插入。
如上所述,用于模制框架的凹槽45在凸形表面侧(下模具42的、在其中形成峰部43的表面)处形成,由此能够在不降低刚度的情况下形成具有弯曲部分的、高质量的框架3。详细地,如在图15中所示,首先执行纤维束25、25A被沿着凹槽45弯曲(形成环圈)并且被布置在凹槽45中的过程。在纤维束25、25A被埋置时,当张力S被施加到从模具凸出的纤维束25、25A的一端时,张力趋向于在不具有任何峰部的状态中沿着直线L的方向作用,由此能够在凹槽45中深深地插入纤维束25、25A。
以此方式,能够在预先形成的凹槽45中沿着凹槽的延伸方向容易地准确地布置纤维束25、25A。即,纤维束25、25A能够被容易地布置在凹槽中并且纤维束25、25A在凹槽内并不存在于缠绕状态中,或者不从凹槽浮动,由此能够形成高质量的并且得以稳定的、具有改进的刚度的框架3。
同时,设置有凹形表面的上模具41形成有凸形部47从而对应于在受到挤压的下模具42中形成的凹槽45。当上模具41被朝向下模具42挤压时,凸形部47变成挤压在凹槽45内布置的纤维束25、25A的暴露部分的部分。以此方式,纤维束25、25A被布置在凹槽45内并且然后朝向下模具42挤压上模具41的过程被执行从而在被挤压状态中加热和模制框架,由此能够模制图10和图11所示框架3。在此情形中,可以在已经以在模具中形成的凹槽形状形成纤维束的状态(假硬化状态)中在凹槽中插入纤维束。
同时,优选的是在下模具42中形成的凹槽45的形状和在凹槽45中插入的上模具41的凸形部47的形状被预先形成从而可以采用如下形状形成将被形成的框架的截面形状。即,上模具41和下模具42被以如此方式配置,使得:在模制框架之后,在连接部7和环保持部5中的至少任何一个的截面形状中,其最大宽度部分位于沿着前后方向的前端侧或者后端侧处,并且其宽度从最大宽度部分朝向另一侧变得更小。详细地,如在图16(示出连接部7的截面形状,箭头D1的方向示意前端侧,并且箭头D2的方向示意后端侧)的截面形状中所示,后端侧的位置P5在截面形状中具有最大宽度,并且前端侧的另一侧被以弯曲形状形成从而它的宽度朝向端部逐渐地变得更小。因此,在下模具中形成的凹槽45的分型线在弯曲表面48中形成(截面以近似U形形状形成),弯曲表面48的前端侧是窄的,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其截面形状在其后端侧处具有最大宽度的框架结构。
根据具有如上所述的截面形状的框架结构,在框架的模制期间,纤维束被稳定地布置在凹槽45内,由此可以防止增强纤维的缠绕运动和扭曲,并且可以有效地应用增强纤维的特征,由此使得能够实现钓线引导件的增强的刚度和稳定化。因为除了在以前描述的纤维束中的张力的效果,还能够在框架的模制之后整齐地整饰框架的外表面,所以由此能够简化或者省去将在以后描述的后处理。
图17是示出框架的截面形状的示意性修改的视图。根据图16所示示意性修改的截面形状具有在后端侧的位置P6处的最大宽度和弯曲表面,该弯曲表面的宽度在另一侧的前端侧处变得更小(前端未被以弯曲表面而是被以平坦表面形成,并且弯曲表面被形成为改变成平坦表面)。因此,在下模具中形成的凹槽45的分型线由平坦的前端表面49和弯曲表面48a形成,弯曲表面48a的宽度从前端侧的位置P7逐渐地变得更小从而被改变成平坦形状。由此能够容易地生产在截面形状中后端侧具有最大宽度的框架结构。根据该示意性的修改,凸起47a在上模具41中的凸形部47的中心处以弯曲形状凸出,当纤维束25、25A被挤压时,在后端面处弯曲的凸形部3e能够得以形成。由此,能够保持框架3是轻质的而不降低比强度和比刚度。同时,框架的截面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该截面形状可以利用模具中的凹槽形状或者模具的划分方法(划分方法或者划分数目、划分方向等)而被任意地形成。
如上所述,纤维束25、25A被沿着在凹槽45中延伸的方向布置,并且然后,通过应用加热过程硬化基质材料,由此框架得以模制。与此类似地,通过制备用于从模具拉拽框架的推针或者在模具中插入推针,可以容易地从模具移除在模具中模制的框架,并且然后,根据情况需要而执行具体的加工。具体的加工包括例如以弯曲形状形成钓杆的固定部6从而固定部可以被容易地联结到钓杆,或者抛光固定部的端侧从而固定部可以被容易地缠绕或者被固定于此。
可以在框架模制之后在框架3上执行表面处理。例如,通过执行滚磨清理,表面的毛刺可以被消除,并且同时,执行喷丸抛光从而可以获得表面光泽。可以通过根据钓线引导件中的尺寸或者形状、材料特性等任意地控制磨蚀或者抛光时间而控制抛光程度。通过执行这种滚磨处理,能够在不切割增强纤维的情况下抛光框架3,由此使得能够实现刚度的稳定化,并且使得能够生产外观优良的钓线引导件。
同时,当执行这种抛光过程时,优选的是执行抛光使得增强纤维可以部分地在框架3的表面上暴露并且基质树脂部分地保留在框架3的表面上。以此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强被如此抛光的表面上的光泽。
接着,根据情况需要,可以涂覆整个或者部分框架3。例如,为了增强框架的外观或者为了保护框架的主体,可以执行涂刷,或者还可以执行金属或者陶瓷沉积。
引导环20被联结到被如上所述地形成的框架3的环保持部5的开口5A。联结引导环20的方法可以包括挤入方法、粘附方法、卷边方法,和其它固定方法。
与金属产品相比被以如此方式形成的钓线引导件1是轻质的,并且在质量、比强度、比刚度和柔性方面是优良的。因此,即使多个钓线引导件被安装在钓杆上,钓杆也并不变得沉重,由此增强了钓杆的性能。特别地,因为实现了轻质的基杆,所以即使微小的冲击(鱼咬住钓饵)角度也能够被感觉到,由此能够增强钓杆的性能。因为沿着如上所述地延伸的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被布置在环保持部5的区域中或者连接部7的区域中,所以柔性得以增强,由此即使当钓线被卡在任何其它障碍物中时在钓线引导件上发生重载,也防止了钓线引导件受到损坏。即使因为在被从固定部6改变到连接部7的区域中弯曲角度是大的所以大的弯曲应力作用于钓线引导件上,也可以防止钓线引导件受到损坏,因为已经有效地利用具有这种取向特性的增强纤维增强了钓线引导件。
因为使用如上所述的模具40一体地由纤维束25、25A形成框架,所以易于任意地改变框架中的宽度、厚度、截面形状等,由此增强设计自由度。此外,因为纤维束具有优良的比强度、比刚度等,所以可以有效率地使用增强纤维的特征而使得钓线引导件具有高性能。
此外,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当纤维束被布置在凹槽45中时,增强纤维的预浸料坯薄片可以被部分地布置以强化增强效果或者刚度或者可以与纤维束相组合地任意地使用任何材料。特别地,另外的材料(例如,被以预定形状切割的预浸料坯薄片、树脂薄片、金属薄膜等)可以被布置在其中在宽度、厚度和截面面积中的任何一个改变的部分处,由此能够加强相应的部分或者增强刚度。
同时,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可以不在成束状态中形成沿着框架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并且沿着框架连续地延伸的增强纤维可以相互间以一定间隔布置。虽然优选的是在作为整体的全部框架中不被断开的情况下制备增强纤维(特别地,优选的是在全部周边上不被断开的情况下布置环保持部5),但是可以根据用于形成框架的部分中的每一个保持部、固定部、连接部等沿着延伸方向布置连续纤维。
在制造以前描述的钓线引导件的方法中,虽然例示了纤维束(在增强纤维中浸渍有合成树脂的纤维增强材料)被布置在模具的凹槽45中以模制框架,但是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即,在模具的凹槽45中插入包括如在前面描述的材料的增强纤维,并且然后,利用在前描述的合成树脂填充凹槽45,或者可以同时用增强纤维和合成纤维填充凹槽45。在利用合成树脂填充模具的凹槽45之后,可以利用增强纤维填充凹槽45从而增强纤维可以与合成树脂接触。可替代地,在前描述的纤维束可以被布置在凹槽中,并且可以与如在前面描述的方法相组合地分开地在凹槽45中插入增强纤维,或者可以利用合成树脂填充凹槽45。
图18是示出框架结构的示意性修改的截面视图。图19是示出模制图18所示框架的方法的视图(仅仅下模具)。
可以通过组合包括图12所示的由多根增强纤维形成的成束纤维(纤维束)的多根纤维束125a、125b并且利用外层130覆盖这些多根纤维束的外侧而制成形成框架的纤维增强材料。在此情形中,可以通过缠绕玻璃纤维织品(glass scrim)、纺织织物和树脂薄膜,或者通过编织多根增强纤维而形成外层130。在利用模具完成模制之后,如在图18中所示,该多根纤维束125a、125b和外层130被一体地集成。
根据上述框架结构,外层130缠绕集成的纤维束125a、125b的周边,并且然后,可以插入在于下模具42中形成的凹槽45中。可替代地,如在图19中所示,首先,外层130被布置于在下模具42中形成的凹槽45中,并且然后,可以在凹槽45中插入集成纤维束125a、125b。在后一情形中,详细地,下模具的凹槽45被涂覆脱模剂,并且然后在所产生的表面上利用树脂涂覆,并且被半干燥,并且此后,外层130被布置于所产生的表面上。接着,纤维束125a、125b被组合到一起,并且然后被布置在凹槽45中。纤维束125a、125b在其周边上缠绕有外层130的凸起130a(可以不制备外层130的凸起130a)。此后,如在图14到图17中所示,上模具41被朝向下模具42挤压,由此能够使用热压模制模制框架。
以此方式,通过在纤维束的周边上缠绕外层,可以防止增强纤维或者纤维束在层之间形成剥离,由此能够增强刚度。通过制备外层130,作为被涂刷的外层或者增强纤维织造层而能够增强框架的外观。
同时,在上述结构中,虽然利用外层130缠绕两个纤维束125a、125b,但是纤维束可以由一个或者三个或者更多纤维束形成。在其中纤维束由两个或者更多纤维束形成的情形中,可以在其间的边界部分处缝合纤维束,由此防止纤维束在其间剥离。除了在整个外周边上缠绕外层130,可以利用外层部分地缠绕该外周边。在此情形中,如果它对应于多根纤维束,则优选的是,则为了刚度而覆盖边界部分的至少一个部分。通过在整个周边中大于180度地连续地覆盖(在图18中360度),当从特定方向观察时,可以增强其外观。此外,优选的是外层130在其中沿着周向方向布置有增强纤维以围绕纤维束。特别地,弯曲部或者分支部在其中沿着周向方向布置有增强纤维,由此使得能够实现增强的刚度。此外,并不需要实现其外观增强的部分,可以不具有在其上围绕的任何外层。
第四实施例
图20是作为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视图示出在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中的增强纤维的取向方向的侧视图。图21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视图。
本发明不限于在以前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具有一个腿部的钓线引导件,而是可以被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钓线引导件。
图20示出双腿类型的钓线引导件1A。框架3A包括保持引导环20的环保持部5、朝向每一个后端侧和基杆侧延伸的连接部57、58,和在连接部57、58中的每一个的端部处弯曲的固定部75、76。也可以利用其中沿着轴向方向以成束状态形成多根增强纤维的纤维束25、25B、25C形成这些部分。这种框架3A可以被以如此方式模制,使得上模具被形成为在框架3的位置处得以划分的左右划分类型,并且这种左右划分类型被朝向下模具挤压。同时,如在图20中所示,在其中引导环被固定到环保持部的结构中,优选的是环保持部5的厚度a被设置成大于其宽度b以使得固定(粘附)区域是宽的。分支部可以具有比连接部更大的增强纤维数量或者增强纤维比率。在此情形中,可以增强在分支部中的弯曲刚度(比刚度),由此可以强烈地增强分支部的刚度。
本发明可以被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钓线引导件。除了图20所示结构,本发明可以被应用于具有被装配到伸缩方式的钓杆的固定部的钓线引导件(具有如在图21中所示的固定桶96的可移动引导件1B),或者应用于被安装在基杆上的顶部引导件。框架结构(例如,连接部的形状或者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
下面,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参考图22到图24描述被以在前描述的方式形成的钓线引导件的框架的环保持部。
如在前描述地,例如,如在图12中所示,可以使用纤维束形成框架。以这种纤维束被以环的形状布置的状态形成环保持部5。
在环保持部5的结构中,优选的是内部周向侧(引导环侧)A1和外部周向侧A2的增强纤维的状态被如下地设定。
即,首先,如在图23中所示,外部周向侧A2的增强纤维其交叉角度是小的,并且内部周向侧A2的增强纤维被以较大的交叉角度形成。
图23是示出形成环保持部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的纤维状态的放大视图。如在图中所示,在内部周向侧A1中的增强纤维F1被如此布置,使得相对于周向方向C的交叉角度θ1变得大于相对于在外部周向侧A2中的增强纤维F2的相对于周向方向C的交叉角度θ2。
通过如在图23中所示地设置位于环保持部5中的增强纤维的状态,环保持部的内部周向侧在增强纤维之间的间隔方面变成较窄的状态,并且增强纤维高度地趋向于与装配的引导环20的外周边接触,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引导环20。如上所述,因为内侧增强纤维具有较大的交叉角度,所以即使引导环部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变形而变形(在模制期间的热量的效果、当在使用时钓线在其中插入并且穿过引导环时产生的热量的效果等),与周向侧相比,沿着周向方向的改变也变大,由此使得增强纤维易于跟随引导环的热变形,由此引导环的固定状态的稳定化得以实现。即,即使温度改变,在环保持部5内侧的引导环20中也几乎不发生内部应力,并且能够缓冲来自外侧的冲击,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引导环。
作为第二实例,如在图24中所示,外部周向侧A2的增强纤维具有直线形状并且具有小的缠绕程度,并且内部周向侧的增强纤维被如此形成,使得其缠绕程度相对地变得比外部周向侧更大。
图24是示出形成环保持部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的纤维状态的放大视图。如在图中所示,如果相对地与外部周向侧A2比较,在内部周向侧A1中的增强纤维F1被如此布置,使得缠绕程度变得大于外部周向侧A2的增强纤维F2。
即使在这种布置中,如果与外部周向侧比较,缠绕状态的内部周向侧也高度地趋向于与在其中装配增强纤维部的引导环20的外周边接触,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引导环20。而且,因为内部周向侧增强纤维变成缠绕状态并且相应地易于被沿着周边方向移位,所以即使引导环部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变形而被改变(在模制期间的热量的效果、当在使用时钓线在其中插入并且穿过引导环时产生的热量的效果等),与周向侧相比,沿着周向方向的改变也变大,由此使得增强纤维易于跟随引导环的热变形,由此引导环的固定状态的稳定化得以实现。即,即使温度改变,在环保持部5内侧的引导环20中也几乎不发生内部应力,并且能够缓冲来自外侧的冲击,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引导环。
同时,在图24和图25中,虽然内部周向侧A1和外部周向侧A2彼此相邻,但是可以另外地在其间布置多个中间层(任意地确定层的数目、增强纤维的厚度和方向和纤维束的数目)。
以此方式,通过增加外部周向侧的增强纤维的比率,环保持部5的外侧比其内侧在它的刚度方面变得更大,由此能够增强它的强度。因为环保持部的内部周向侧具有较低的增强纤维比率,所以环保持部可以容易地变形,即使温度改变,在环保持部5内侧的引导环20中也几乎不发生内部应力,并且缓冲来自外侧的冲击是可能的,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引导环。
图25是示出在框架的连接部的基础端部侧中的示意性修改的视图。
如在前描述地,能够利用参考图14和图15描述的制造方法模制图22所示钓线引导件的框架。在此情形中,在其中固定部6被改变到连接部7的弯曲区域中,当纤维束被沿着长度方向布置时,纤维束通过弯曲区域分支成两个腿部(见图10和图11),但是在分支区域中的强度可以降低。
因此,如在图25中所示,优选的是增强部件100被布置在被划分成两个腿部的区域(被划分成两个腿部的基础端部侧的开口区域200)处。在此情形中,优选的是增强部件100是由与用于框架模制的纤维束相同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即,通过使用与框架相同的材料,能够防止增强部件剥离。增强部件100在它的高度h2方面比固定部6的高度h1更高地形成,由此能够有效地增强框架的扭转强度。
同时,当如在图15中所示纤维束被布置在凹槽45中时,这种增强部件100可以被布置在被划分成两个腿部的分支部的间隙处,或者被布置在其中纤维束自身被弯曲的区域处。通过在这种位置处布置增强部件,在被模制之后分支的连接部得以增强,因为基础端部的开口区域被成一体地组合。增强部件100可以由合成树脂或者金属材料制成。
图26A是示出在框架的连接部的基础端部侧中的另一示意性修改的视图,并且图26B是连接部的基础端部侧的截面视图。
不仅在被划分成连接部的两个腿部的分支部的开口区域200中,而且还在其相邻区域中布置根据示意性修改的增强部件101。以此方式,因为除了被划分成连接部的两个腿部的分支部的开口区域,甚至在周围制备增强部件,所以能够进一步强化增强(扭转强度的增强)效果。同时,这种增强部件101可以与框架表面齐平从而增强部件并不从框架的对接杆侧(钓线从该侧被卡住和释放)的表面凸出,或者这种增强部件101可以被表面处理从而不产生无规则性,如在图中所示。
图27是示出用于模制形成钓线引导件的框架的模具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视图。
如在图中所示,该实施例示意一种模制框架和在同时安装引导环的方法。如在图中所示,模具40A基本上包括上模具41A和下模具42A,如在图14中所示,并且下模具42A在其中布置有模子42B(模子向下移动)以形成固定引导环的环保持部。模子42B在其上形成有圆周形凸形部42C,并且在其中布置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以形成引导环20和环保持部的空间S1在圆周形凸形部42C、下模具42A和将在以后描述的凹槽45A之间形成。
上模具41A在其中形成有环形凹形部41C以在形成环保持部的位置处接触(详细地,相应于布置引导环20的位置)。而且,在上模具41A和下模具42A之间形成用于模制框架的凹槽45A,如在图14中所示。
当利用上述模具结构模制框架时,首先,模子42B被设于下模具42A上,毛刺防止部件(一种优良的密封材料,例如,如橡胶的柔软材料)被布置在圆周形凸形部42C的外部周向台阶段中,另外,引导环20被装配并且被固定到圆周形凸形部42C的周围。并且,纤维束25在凹槽45A中被沿着延伸方向布置,并且同时,被布置成围绕空间S1中的、被固定的引导环20的外部周向侧。此后,毛刺防止部件(柔软部件)44甚至被布置在凹形部41C中并且上模具41A被朝向下模具42A挤压并且被加热。此时,因为引导环20处于其上部和下部被毛刺防止部件挤压的状态(引导环被毛刺防止部件夹住和密封的状态)中,所以不存在树脂从环保持部区域在引导环20中流动的任何可能性。
在完成加热过程之后,如果模子42B被从模具分离并且上模具41A和下模具42A被相互分离,则在其中安装有引导环20的框架得以模制。在此情形中,在加热过程期间,因为毛刺防止部件44用于防止树脂在引导环20的内侧中流动,所以防止了在引导环20和环保持部之间的边界区域处产生毛刺。
当然,如在前面描述地,同时地安装引导环的制造方法仅仅被描述成一个实例,但是可以在毛刺防止部件的布置、拉拽模箱的方向等方面被适当地修改。
如在前面描述地,在其中引导环被安装在环保持部上的情形中,存在将由SIC或者钛等形成的引导环固定到环保持部的方法和作为引导环或者引导环的一个部分形成环保持部自身的方法。在类似前一将引导环固定到环保持部的方法的情形中,如在图27中所示,存在各种方法,例如在模具中布置并且在模制时同时地固定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和引导环的方法、在利用各种方法形成框架之后利用粘附或者沉积等将引导环固定到环保持部的方法,或者在框架的抛光过程或者表面处理之后的最终过程中利用粘结剂等固定引导环的方法等。在制造过程的任何一个步骤将引导环安装于环保持部都是可能的。
在作为引导环或者引导环的一个部分形成环保持部的情形中,存在各种方法,例如在模制步骤在模具中布置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并且同时形成用于将钓线引导到环保持部的平坦钓线引导表面的方法、通过在模制框架之后抛光环保持部而形成钓线引导件部件的方法,或者在环保持部的钓线引导件部件上涂覆具有耐磨蚀性的陶瓷材料、金属材料、合成树脂材料等并且如果有必要则抛光表面以实现光泽的方法。
在前面,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结构,而是可以被以各种形状修改。
在本发明中,形成钓线引导件的框架部中的任何一个可以包括在其中由纤维束形成增强纤维的部分。即,这种增强纤维可以不必在成束状态中形成,只要用于形成框架的纤维增强合成树脂的增强纤维沿着框架的延伸方向延伸。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优选实施例如在前面描述的沿着框架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的结构和布置例如种类、弹性模量、浸渍树脂数量、直径等,而是它可以被以各种形状修改。
当使用模具模制框架时适当地修改布置纤维束的方法是可能的。例如,除了图11所示的纤维束的布置之外,可以在环保持部5的周围以环的形状布置纤维束,并且环保持部可以从一个端侧的固定部通过连接部被近似一半地缠绕,此后,可以从另一个端侧的连接部到固定部地布置纤维束(如在图11中所示,在环保持部的一个部分处纤维束可以不被缠绕1周)。而且,可以在于模具中形成的凹槽中以环的形状或者大致C形形状布置纤维束,即,它可以被适当地修改。此外,如在前描述地,用于模制框架的模具40仅仅被描述成一个实例,但是,关于划分模具的方向,可以以沿着左右方向或者倾斜方向等划分的任意形状形成模具。
Claims (16)
1.一种钓线引导件,包括:
由纤维增强合成树脂制成的框架,所述纤维增强合成树脂包括沿着形成框架的部分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增强纤维以包括多根增强纤维的纤维束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多根增强纤维相互缠结。
4.根据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3中任何一项的钓线引导件,其中
所述框架包括用于保持环形引导环的保持部,并且
所述增强纤维包括沿着所述保持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4的钓线引导件,其中
所述框架包括连接到所述保持部的连接部,并且
所述增强纤维包括沿着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
6.根据权利要求4的钓线引导件,其中
所述框架包括连接到所述保持部的连接部和用于联结钓杆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端部处,
所述框架包括沿着从所述连接部到所述固定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增强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6中任何一项的钓线引导件,其中
所述框架包括沿着不同的方向划分的分支部,并且
所述分支部包括从所述分支部的一侧到所述分支部的另一侧延伸的增强纤维。
8.根据权利要求7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分支部包括其中合成树脂的比率高于所述连接部的合成树脂的比率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7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增强纤维从所述保持部延续到所述连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4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增强纤维以所述保持部的至少四分之一周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3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纤维束包括的所述多根增强纤维被编织。
12.一种制造钓线引导件的方法,包括:
将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布置于在模具中形成的凹槽中,所述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是增强纤维和合成树脂的基质材料;和
加热并且模制所述纤维增强合成树脂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利用合成树脂填充所述模具的凹槽以形成框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者13的方法,其中
所述增强纤维由多根增强纤维的纤维束形成,并且
所述纤维束沿着所述模具的弯曲凹槽布置从而容纳在其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2到14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中所述纤维束沿着所述模具的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并且所述纤维束连续地布置在形成框架的环保持部、连接部和固定部中的至少两个部分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2到15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中
所述模具包括相互形成表面接触的凸形表面和凹形表面,并且
所述凸形表面上形成有用于模制框架的凹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80449A JP2011211909A (ja) | 2010-03-31 | 2010-03-31 | 釣糸ガイ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0-080449 | 2010-03-31 | ||
JP2010-140159 | 2010-06-21 | ||
JP2010140159 | 2010-06-21 | ||
JP2010217807A JP5514061B2 (ja) | 2010-06-21 | 2010-09-28 | 釣糸ガイ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0-217807 | 2010-09-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04523A true CN102204523A (zh) | 2011-10-05 |
CN102204523B CN102204523B (zh) | 2014-10-29 |
Family
ID=44310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78610.XA Active CN102204523B (zh) | 2010-03-31 | 2011-03-28 | 钓线引导件和制造钓线引导件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13415B2 (zh) |
EP (1) | EP2371213B1 (zh) |
KR (1) | KR101817803B1 (zh) |
CN (1) | CN102204523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26450A (zh) * | 2011-11-15 | 2014-05-28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钓线导件及具备其钓线导件的钓竿 |
CN103857283A (zh) * | 2012-05-30 | 2014-06-11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钓线导件 |
CN104509499A (zh) * | 2013-09-30 | 2015-04-15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钓线导件 |
CN105815287A (zh) * | 2015-01-23 | 2016-08-03 | 株式会社岛野 | 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 |
CN106472447A (zh) * | 2015-09-02 | 2017-03-08 | 株式会社岛野 | 钓线引导件、钓竿、引导框以及引导框的制造方法 |
CN106857435A (zh) * | 2017-02-28 | 2017-06-20 | 威海东澳渔具有限公司 | 一种钓鱼竿导眼的制备方法 |
CN114946787A (zh) * | 2021-02-22 | 2022-08-30 |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 钓竿头保护器及包括钓竿头保护器的钓竿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391116B1 (ko) | 2013-07-23 | 2014-04-30 |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 낚싯줄 가이드, 릴 시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낚싯대 |
US20150156999A1 (en) * | 2013-09-18 | 2015-06-11 | Doug Roberts | Flexible guide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fishing line |
CN104521912A (zh) * | 2015-01-04 | 2015-04-22 | 刘政 | 一种利用气压调节弹性及强度的钓鱼杆 |
WO2016160879A1 (en) * | 2015-03-30 | 2016-10-06 | Edgewater International, Inc. | Elastically supported wear resistant line guid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JP6817228B2 (ja) * | 2016-01-27 | 2021-01-20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高硬度の表面層を有する釣糸ガイド及び当該釣糸ガイドを備える釣竿 |
JP7169932B2 (ja) * | 2019-04-17 | 2022-11-11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
FR3142651A1 (fr) * | 2022-12-02 | 2024-06-07 | Loïc CHARUEL |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 élément de guidage d'une ligne de canne à pêch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305580A (ja) * | 1989-05-19 | 1990-12-19 | Toray Ind Inc | ラケットフレーム |
JP3077893B2 (ja) * | 1996-07-06 | 2000-08-21 | 遠菱アルミホイール株式会社 | ホイール |
JP3174806B2 (ja) * | 1996-02-29 | 2001-06-11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り糸案内具 |
US20020023380A1 (en) * | 1994-11-16 | 2002-02-28 | Daiwa Seiko, Inc. | Intra-line fishing rod |
CN1493189A (zh) * | 2002-08-26 | 2004-05-05 | ��;�����ʽ���� | 钓竿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86508A (en) * | 1978-11-14 | 1980-02-05 | Shakespeare Company | Line guide for fishing rod |
JPS6095858U (ja) | 1983-12-06 | 1985-06-29 |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 釣竿用導糸環 |
JPS60196134A (ja) | 1984-03-19 | 1985-10-04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竿用の釣糸ガイド及びその製造法 |
JPS60151363U (ja) | 1984-03-19 | 1985-10-08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竿用釣糸ガイド |
JPS6291972U (zh) | 1985-12-02 | 1987-06-12 | ||
US5347743A (en) | 1991-10-23 | 1994-09-20 | Shimano Inc. | Guide for use on a fishing rod |
JP3077839B2 (ja) | 1992-01-13 | 2000-08-21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6339896B1 (en) * | 1992-04-17 | 2002-01-22 | Daiwa Seiko, Inc. | Inter-line fishing rod |
JP2807970B2 (ja) * | 1994-08-10 | 1998-10-08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中通し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740638B2 (ja) * | 1994-12-27 | 1998-04-1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中通し竿 |
US6154998A (en) * | 1995-08-31 | 2000-12-05 | Daiwa Seiko, Inc. | Inter-line fishing rod with improved fishline lead-in portion |
JPH09154443A (ja) | 1995-12-07 | 1997-06-17 | Ryobi Ltd | 釣糸案内部材の取付構造 |
JP3956233B2 (ja) * | 1996-10-25 | 2007-08-08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糸ガイドを有する中通し釣竿 |
JP2000333562A (ja) | 1999-05-25 | 2000-12-05 | Ryobi Ltd | 釣糸ガイド |
JP2000316428A (ja) | 2000-01-01 | 2000-11-21 | Shimano Inc | 釣り竿のガイド、釣り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4024079A (ja) | 2002-06-24 | 2004-01-29 | Daiwa Seiko Inc |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 |
JP4652136B2 (ja) | 2005-06-09 | 2011-03-16 |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 ラインガイド用フレームおよび釣竿 |
JP2010154860A (ja) | 2010-02-18 | 2010-07-15 | Isamu Tokuda | 釣り竿用ラインガイド及び釣り竿 |
JP2011205998A (ja) | 2010-03-30 | 2011-10-20 | Globeride Inc | 釣糸ガイ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634112B2 (ja) | 2010-04-30 | 2014-12-03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糸用ガイド及び釣り竿 |
-
2011
- 2011-03-28 US US13/064,482 patent/US8813415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3-28 CN CN201110078610.XA patent/CN102204523B/zh active Active
- 2011-03-29 EP EP11160231.4A patent/EP2371213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3-30 KR KR1020110028522A patent/KR10181780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305580A (ja) * | 1989-05-19 | 1990-12-19 | Toray Ind Inc | ラケットフレーム |
US20020023380A1 (en) * | 1994-11-16 | 2002-02-28 | Daiwa Seiko, Inc. | Intra-line fishing rod |
JP3174806B2 (ja) * | 1996-02-29 | 2001-06-11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り糸案内具 |
JP3077893B2 (ja) * | 1996-07-06 | 2000-08-21 | 遠菱アルミホイール株式会社 | ホイール |
CN1493189A (zh) * | 2002-08-26 | 2004-05-05 | ��;�����ʽ���� | 钓竿及其制造方法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888074B2 (en) | 2011-11-15 | 2021-01-12 | Globeride, Inc. | Fishing line guide and fishing rod with the same |
CN103826450A (zh) * | 2011-11-15 | 2014-05-28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钓线导件及具备其钓线导件的钓竿 |
CN103826450B (zh) * | 2011-11-15 | 2015-06-24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钓线导件的骨架及具备具有其骨架的钓线导件的钓竿 |
US11452284B2 (en) | 2011-11-15 | 2022-09-27 | Globeride, Inc. | Fishing line guide and fishing rod with the same |
CN103857283A (zh) * | 2012-05-30 | 2014-06-11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钓线导件 |
CN103857283B (zh) * | 2012-05-30 | 2015-01-21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钓线导件 |
CN104509499A (zh) * | 2013-09-30 | 2015-04-15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钓线导件 |
CN105815287A (zh) * | 2015-01-23 | 2016-08-03 | 株式会社岛野 | 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 |
CN106472447A (zh) * | 2015-09-02 | 2017-03-08 | 株式会社岛野 | 钓线引导件、钓竿、引导框以及引导框的制造方法 |
CN106857435A (zh) * | 2017-02-28 | 2017-06-20 | 威海东澳渔具有限公司 | 一种钓鱼竿导眼的制备方法 |
WO2018157506A1 (zh) * | 2017-02-28 | 2018-09-07 | 威海东澳渔具有限公司 | 在此处键入发明名称 |
CN114946787A (zh) * | 2021-02-22 | 2022-08-30 |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 钓竿头保护器及包括钓竿头保护器的钓竿 |
CN114946787B (zh) * | 2021-02-22 | 2023-08-08 |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 钓竿头保护器及包括钓竿头保护器的钓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371213A3 (en) | 2013-04-10 |
US20110239519A1 (en) | 2011-10-06 |
EP2371213A2 (en) | 2011-10-05 |
CN102204523B (zh) | 2014-10-29 |
KR20110109999A (ko) | 2011-10-06 |
KR101817803B1 (ko) | 2018-01-11 |
EP2371213B1 (en) | 2017-05-10 |
US8813415B2 (en) | 2014-08-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04523B (zh) | 钓线引导件和制造钓线引导件的方法 | |
CN105307486B (zh) | 钓线引导件、卷筒座以及包括它们的钓竿 | |
CN100484423C (zh) | 利用使用者自身头发的假发套及制作该假发套的方法 | |
US10791782B2 (en) | False eyelashes | |
US7727092B2 (en) | Molded lacrosse head pocket | |
CN101098638A (zh) | 头发延伸装置 | |
CN102083609A (zh) | 人造板、制造人造板和由此的家具制品的方法 | |
CN104737993B (zh) | 钓竿用竿梢和具有该竿梢的钓竿 | |
US10913196B2 (en) | Wristband and its method of fabrication | |
JP5460544B2 (ja) |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 | |
CN110914045B (zh) | 生产由复合材料制成的零件的方法及由此获得的复合零件 | |
CN104509499A (zh) | 钓线导件 | |
JPH01310944A (ja) | 変形可能な複合構造体及び該複合構造体からなる剛性複合構造体 | |
CN1864481B (zh) | 钓竿用竿体 | |
JP5431283B2 (ja) | 釣糸ガイド | |
US7533675B2 (en) | Hair fiber mounting method | |
JP5514061B2 (ja) | 釣糸ガイ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414815B2 (ja) | 管状体 | |
KR20210094679A (ko) | 가체 및 그 제작 방법 | |
US5598800A (en) | Fur fabric and method of production | |
JP2011211909A (ja) | 釣糸ガイ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616484B2 (ja) | 釣糸ガイ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EP0822431A1 (en) | Tension member for optical fiber cable, optical fiber cable using the tension member, and production of the tension member | |
CN111455551A (zh) | 织网及织网模具、安全护具 | |
CN117356868A (zh) | 一种弓形弹簧沙发的制作方法及弓形弹簧沙发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