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354A - 双组分显影剂 - Google Patents

双组分显影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3354A
CN102193354A CN 201110127206 CN201110127206A CN102193354A CN 102193354 A CN102193354 A CN 102193354A CN 201110127206 CN201110127206 CN 201110127206 CN 201110127206 A CN201110127206 A CN 201110127206A CN 102193354 A CN102193354 A CN 1021933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particle
carrier
polymer particle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12720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3354B (zh
Inventor
朱顺全
王玉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Dinglong Cmi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Dinglon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Dinglong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Dinglon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11012720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93354B/zh
Priority to EP11817192.5A priority patent/EP2669740A4/en
Priority to PCT/CN2011/075651 priority patent/WO2012155375A1/zh
Priority to US13/178,496 priority patent/US8822119B2/en
Publication of CN102193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3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33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3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e.g. degree of spheric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16Inorganic compounds treated with 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25Silicon-oxides; Silicat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0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magnetic components
    • G03G9/1075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rier particles, e.g. shape or crystallographic struc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13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coatings applied thereto
    • G03G9/1132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 G03G9/1135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1136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ntaining silicon ato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组分显影剂,解决了现有的双组分显影剂带摩擦起电性能较差,带电量也无法太高的问题。技术方案为至少由调色剂与载体构成,所述调色剂由向凝集、融合了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和含蜡的树脂粒子的着色粒子中添加0.2~2.0wt.%的疏水性二氧化硅外添剂及0.01~1.0wt.%的水滑石类化合物外添剂构成,所述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3~0.99,所述载体至少为在磁性粒子上施加硅氧树脂涂层,体积平均粒子直径达20~100μm的载体。本发明可以克服由聚合法调色剂与硅树脂涂层载体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所具有的缺点,长期维持高摩擦起电性特性,而且能够长期维持高鲜锐性图像。

Description

双组分显影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电子照相方式的复印机及打印机中使用的双组分显影剂相关。具体地说是与具有高清、耐久性优良性能的双组分显影剂相关。
背景技术
在静电印刷术领域,此前一般将调色剂与载体混合起来,用作双组分显影剂。此双组分显影剂,由于载体的使用而使得调色剂带电,是一种让带电的调色剂显像的产品,作为向调色剂附加带电性质的方法现在被广泛使用。
载体与调色剂摩擦带电,会给予调色剂以必要的电荷。也就是说,载体表面要设计成为具有能够产生与调色剂具有相反极性的电荷的能力。载体以磁性材料为核心,该磁性材料本身可以作为载体而单独使用,还可以为了赋予该磁性材料的带电性等功能而对其施加了树脂表面涂层。在前者的磁性材料单独作为载体使用时,载体可以简单的进行调整,但是,由于表面是由磁性材料所构成,因此与由树脂构成的调色剂相比,其硬度较高,载体表面附着调色剂时,可能会产生带电性降低等问题。另外,由于表面状态受磁性材料所限,使得带电性控制较难,且由于表面具有导电性,因此很容易出现湿度依存性问题。为了解决磁性材料单独使用时存在的硬度、磁性以及导电性等问题,近年来,树脂涂层型载体得到普遍应用。
用于在磁性材料上施加涂层的树脂种类有很多种,不过为了实现良好的载体耐久性,一般偏向于使用调色剂不容易附着,且涂层树脂不容易摩耗的种类。此类树脂中,我们首推硅氧树脂。理由如下,硅氧树脂是一种含硅树脂,临界表面张力低,调色剂成分不易附着。此外,由于容易形成交链结构,因此表面硬度会变高,而且不易摩耗,这是它的显著特征。
另一方面,近年来,也有很多方案试图开发出通过聚合法调制的调色剂,其中,将树脂粒子凝集、熔融球形化后形成的乳化聚合法调色剂由于粒子径易调整,形状可任意调整,因而逐步加以实用。
特开昭63-186253公报中记载的乳化聚合法调色剂主要是一种将树脂粒子与着色剂粒子在水系介质中通过凝集、熔融球形化来制备调色剂的方法。这种调色剂由于粒子表面均一,带电性也均一等,因此从带电性角度讲,受到广泛欢迎。
然而,这种乳化聚合法调整的调色剂由于表面均一性高,因此当与前述的施加硅氧树脂涂层的载体相组合形成双组分显影剂时,摩擦起电性能较差,带电量也无法太高,这是问题所在。
至于硅氧树脂涂层载体与粉碎法调整的调色剂相组合时,摩擦起电性能方面没有问题,而且带电量也很高。这种粉碎法调色剂是使用二轴型挤出机等对树脂与着色剂进行熔融、混揉,再进行粉碎、分级而得到。调色剂表面由于是破断面构成的,因此其表面应为不均一状态。如果处于这种不均一状态,则与载体摩擦而形成的电荷会在不均一的部分处产生分极化,而变得容易带电。然而,使用这种粉碎法调色剂时,由于存在粉碎调色剂所持有的特有破碎及超微粉,因此无法抑制载体污染,进而导致好不容易形成的带电效果却无法长久维持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硅氧树脂一般由羟甲基硅氧树脂构成,树脂本身具有的极性结构使得其具有难分离性。为此,在与均一性较高的表面摩擦时,极化效果较小,因此带电的起因部位小,造成摩擦起电过程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这一结果。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经过研究讨论而得出的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以克服由聚合法得到的调色剂与硅树脂涂层载体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所具有的缺点,长期维持高摩擦起电性特性,而且能够长期维持高鲜锐性图像的双组分显影剂。
本发明者等通过对上述课题进行研究讨论,发现了一种双组分显影剂,其特点为:至少由调色剂与载体构成,所述调色剂由向凝集、融合了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和含蜡的树脂粒子的着色粒子中添加0.2~2.0wt.%的疏水性二氧化硅外添剂及0.01~1.0wt.%的水滑石类化合物外添剂构成,所述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3~0.99,所述载体至少为在磁性粒子上施加硅氧树脂涂层,体积平均粒子直径达20~100μm的载体。此外,更令人满意的是,该调色剂由聚合物粒子(A)及聚合物粒子(B)在水系介质中融合后得到的着色粒子组成,聚合物粒子(A)内包含有石蜡,聚合物粒子(B)内包含有着色剂。
另外,载体最好拥有以下特点:在磁性粒子表面的硅氧树脂涂层中含有 电荷调节剂,优选在磁性粒子表面施加含有1~20wt.%电荷调节剂的硅氧树脂涂层。
以下就进行一下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中,调色剂由向凝集、融合了树脂粒子的着色粒子中添加0.2~2.0wt.%的疏水性二氧化硅外添剂及0.01~1.0wt.%的水滑石类化合物外添剂构成,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3~0.99。本发明者们辛苦钻研后,通过添加特定量的水滑石类化合物,终于找到了可以改善对所谓聚合型调色剂所持有的表面均一性引起的摩擦起电性能受到抑止的情况。
现在,对该原因尚未明确,但是,我们考虑其原因应该如下:估计水滑石类化合物正如后述的那样,由2价及3价的金属离子制备而成,具有可容易保持离子性能的特点。这种物质以特定量的形态存在于调色剂粒子表面,使得调色剂表面的均一性会在一定程度上下降,最终引起摩擦带电位置增加,从而改善摩擦起电的性能。
形状系数方面,通过将形状系数的平均值设定为0.93~0.99及非球体构造,可以确保排除表面形状不均一化及形状因子造成的画质低下等问题。
另外,形状系数如下面的算式,表示测定的形状系数算术平均值。此处,测定算术平均值时,粒子数最好测定5000~30000粒子。
式:形状系数(圆形度)=与粒子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周长/粒子投影面的周长=[2×(A×π)1/2]/PM
(上式中,A表示调色剂(调色剂粒子)的投影面积,PM为调色剂(调色剂粒子)投影面的周长。)
具体数据可通过Flow式粒子图像分析装置FPIA3000(希森美康公司生产)进行测定。
水滑石类化合物可通过混合2价及3价的混合金属盐水溶液与碱性溶液进行制备。该方法为使得2价与3价金属离子共同沉淀后进行制备的方法,也称为共沉法。共沉时的pH根据金属离子的组合及浓度不同会发生变化。Mg-Al类铝碳酸镁化合物中推荐pH=10±2。这样的pH(也就是pH=10±2)中,Mg不会沉淀,此外,在高pH时,氢氧化铝由于是两性化合物,因此Al会再次溶解。共沉淀法中,我们使用混合了多个金属盐水溶液的溶液缓缓滴到碱性水溶液中这一方法。金属盐水溶液在滴下时,需要添加氢氧化钠水溶液等来调节体系的pH在上述pH范围内。铝碳酸镁化合物在用于金属组合中,不仅限于2元系,还可能包含有4价金属。如果实现向金属盐水溶液中混入各种目的金属盐的话,也可以合成多元系或含有4价金属的铝碳酸镁化合物。
2价与3价的金属离子中得到的水滑石类化合物可表示为以下所示化学式。
MII 8-xMIII 2(An-)ZmH2O
此处,MII表示2价金属离子,比如Mg2+,Fe2+,Zn2+,Ca2+,Ni2+,Co2+,Cu2+;MIII表示3价金属离子,比如Al3+,Fe3+,Mn3+。A表示1价或2价阴离子,具体为OH-、F-、Cl-、Br-、NO3 -、CO3 2-、SO4 2-、CH3COO-、C2O4 2-、ClO4 -、及水杨酸离子等。X为从2到4的有理数,n表示1或2,z表示n=1时22以下的整数,n=2时表示11以下的整数。另外,m是指10以下的有理数。
具体来说,可举出Mg6Al2(OH)16CO3·4H2O、Mg4.5Al2(OH)13CO3·3.5H2O、Mg4.3Al2(OH)12.6CO3·3.5H2O、Mg6Mn2(OH)16CO3·4H2O、Mg6Fe2(OH)16CO3·4H2O、Fe6Al2(OH)16CO3·4H2O等例子。
这些水滑石类化合物的粒子直径通过激光光散射方法测定的平均初始粒子径数为2μm以下,最好为10~1000nm。此粒子直径较大时,有时无法发挥出向调色剂赋予的带电効果,若较小时,向调色剂的附着力会加强,有时无法发挥改善摩擦起电的效果。此外,此类水滑石类化合物的添加量作为调色剂的外添剂时,最好用量为0.01~1.0wt.%。此添加量若是过少,就无法发挥摩擦起电的效果,若是过多,则带电赋予效果反而变得低下。
本发明中使用的调色剂至少为向凝集、热黏了树脂粒子的着色粒子中添加有外添剂的物质。特别是,本发明的着色粒子是由将聚合物粒子在水系介质中加以热黏后得到的着色粒子构成,若是将含有石蜡成分的聚合物粒子(A)与含有着色剂成分的聚合物粒子(B)在水系介质中加以热黏后得到着色粒子,则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使用此聚合物粒子(A)与聚合物粒子(B),及在水系介质中热黏的着色粒子,则石蜡或着色剂很难发生游离,特别是如果使用如本发明中所述双组分显影剂时,可以抑制由于向载体上附着调色剂成分而引起的问题,从而确保更高的耐久性。
可以进行以下所示的调整,该调整不限此着色粒子。
要形成含有石蜡成分的聚合物粒子(A),可通过以石蜡为种子乳液的聚合法进行调整。本发明中用作种子乳液的石蜡可以使用已知的石蜡类中任意一种,具体来说,可使用低分子量聚乙烯、低分子量聚丙烯、共聚合聚乙烯等的链烃类石蜡、石蜡或微晶蜡等碳化氢系石蜡、山嵛酸二十二烷醇酯、褐煤酸二十二烷醇酯、硬脂酸十八醇脂、具有季戊四醇酯等长链脂肪族基的酯类石蜡、棕榈蜡、蜜蜡等天然物系石蜡、油酸酰胺、硬脂酸酰胺等高级脂肪酸酰胺等。为了提高这些石蜡中的定影性,我们推荐融点低于100℃的石蜡,最好是融点处于40-90℃,进而控制到60-85℃融点范围内。
为了将石蜡用作种子乳液,可将上述石蜡分散到水系介质中进行调整,此时必须有从已知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选出的至少一个表面活性剂来使用。这些表面活性剂可同时使用2种以上。具体来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用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氯化吡啶、十二烷基溴化吡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
此外,具体来说,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使用硬脂酸钠、十二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等高級脂肪酸的金属盐。
而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方面,我们可具体举出以下例子,如葵醇聚氧乙烯醚、hexadecyl Polyoxyethylene ether(聚环氧乙烷十六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月桂醚、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甘露糖等。
将这些石蜡类物质分散到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形成乳胶,用于种子乳液聚合。石蜡乳胶的平均粒径推荐10~1000nm,最好是30~500nm。此外,平均粒径可通过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LS230进行测定。
石蜡乳胶的平均粒径大于1000nm时,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得到的聚合物粒子平均粒子直径会过大,使得在制备调色剂时调色剂的粒径分布很难变得狭窄,为了制备小粒子直径调色剂,不推荐使用此种大粒径的石蜡乳胶。此外,石蜡乳胶的平均粒径若小于10nm,则种子乳液聚合后的聚合物粒子中石蜡含有量很容易变少,有可能会引起低温保存效果降低等问题。
至于分散石蜡的方法方面,没有进行特别的限定,我们认为可以使用例如CLEARMIX这样的装置,通过高速旋转进行剪断,通过空穴作用进行分散;也可以使用如TK均值搅拌器这样的装置,通过高速旋转进行剪断并分散;使用SC碾磨机或sand glider砂磨机这样的装置手段进行分散等。
在有石蜡乳胶的存在下,进行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中,逐次向石蜡乳胶中添加聚合单体,将石蜡粒子制成种子乳液的这种进行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值得推荐。此时,聚合引发剂可事先向石蜡乳胶中添加,也可以在添加完聚合单体后再添加,此外,也可在组合后添加。通过追加表面活性剂进行添加也可。
本发明中使用的自由基聚合单体推荐使用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氯苯乙烯、二氯苯乙烯、p-tert-丁基苯乙烯、p-n-丁基苯乙烯、p-n-壬基苯乙烯等苯乙烯类,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基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异丁烯酸甲基酯、异丁烯酸乙基酯、异丁烯酸丙基酯、异丁烯酸n-丁基酯、异丁烯酸异丁基酯、异丁烯酸羟乙基酯、异丁烯酸乙基已基酯等(meta)丙烯酸酯等。其中,我们尤为推荐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等。
可使用拥有极性基团的自由基聚合单体,作为拥有酸性极性基基团的自由基聚合单体,可使用丙烯酸、异丁烯酸、顺式丁烯二酸、富马酸、桂皮酸等拥有羧基的自由基聚合单体、拥有磺化苯乙烯等磺酸基的自由基聚合单体等,特别是我们推荐使用丙烯酸及异丁烯酸。
此外,作为拥有碱性极性基的自由基聚合单体,氨基苯乙烯及其季铵盐基团、乙烯基吡啶、乙烯吡咯烷酮等含氮杂环的自由基聚合单体、乙烯基结构的季铵盐、2-(二乙氨基)乙基异丁烯酸酯等含氨基的(META)丙烯酸酯及,含有将这些氨基季铵盐基团化铵盐的(META)丙烯酸酯,特别是丙烯酰胺、N-丙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N,N-二丙基丙烯酰胺、N,N-二丁基丙烯酰胺、丙烯酸酰胺等。
这些自由基聚合单体可单独或混合使用,不过此时,聚合物的玻化温度最好处于40-70℃范围内。玻化温度若超过70℃,则稳定温度变得太高,会发生在纸张上的定着性差等问题。而若聚合物的玻化温度低于40℃,则调色剂的保存安定性会变得很差,并导致凝集等问题的产生。
作为聚合引发剂,可使用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硫酸铵等过硫酸盐的水溶性聚合引发剂及由这些过硫酸盐与酸性亚硫酸纳、抗坏血酸等的还原剂组合起来的氧化还原聚合引发剂、过氧化氢、4,4‘-4,4′-偶氮双(4-氰基戊酸)、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异丙苯等水溶性聚合引发剂以及与这些水溶性聚合性引发剂、二价铁盐或抗坏血酸等的还原剂组合的氧化还原聚合引发剂等。这些聚合引发剂可在自由基聚合单体添加前、添加的同时或添加后的任何一个时期添加到聚合系中,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添加方法。
为了调整聚合物分子量,可根据需要使用链转移剂。此链转移剂具体可使用甲苯二胺、正十二碳硫醇、2-巯基乙醇、异丙基黄原酸、四氯化碳、三氯溴甲烷等。链转移剂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并用两种以上,对于自由基聚合单体来说,可最多使用5wt.%。使用量若过多,则除了分子量降低外,自由基聚合单体的残留增多,可能产生臭气等问题。
石蜡与自由基聚合单体的比例方面,如果以自由基聚合单体为100重量份,则石蜡为1~40重量份,推荐2~35重量份,最好选用5~30重量份。添加量过少时,稳定时的离型性不足,可能会产生所谓的不均匀现象。此外,若添加量过多时,就很容生成石蜡单独粒子,石蜡附着在载体等上,降低耐久性等问题可能会由此发生。
聚合物粒子(A)的平均粒径推荐在50nm~1500nm范围内,最好为70~700nm。此外,平均粒径可通过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LS230进行测定。此平均粒径若不足50nm,则石蜡含有量会降低,也就是出现所谓的离型效果发挥程度降低的问题。此外,若大于1500nm时,对调色剂粒子的直径控制会比较困难,使得粒子直径分布过广等问题发生。
为了形成具有包含着色剂成分的聚合物粒子(B),可在以着色剂为种子乳液的聚合法中进行制备。
将着色剂作为种子乳液用于聚合时的着色剂可使用无机或有机颜料、有机染料中的一种,也可以将它们组合后使用。在具体实施例子中,可使用碳黑、磁铁矿、钛黑、苯胺黑、苯胺黑染料等作为黑着色剂。氰基用着色剂中,我们可使用C.I.颜料蓝15:3,C.I.颜料蓝15:4等。此外,黄色用着色剂中,我们推荐使用C.I.颜料黄14,C.I.颜料黄17,C.I.颜料黄93,C.I.颜料黄94,C.I.颜料黄138,C.I.颜料黄150,C.I.颜料黄155,C.I.颜料黄180,C.I.颜料黄185,C.I.溶剂黄19,C.I.溶剂黄44,C.I.溶剂黄77,C.I.溶剂黄162等。而红色苯胺染料用着色剂中,我们推荐C.I.颜料红5,C.I.颜料红48:1,C.I.颜料红48:2,C.I.颜料红48:3,C.I.颜料红53:1,C.I.颜料红57:1,C.I.颜料红122等。
这些着色剂通常以对树脂粘合剂为3~20∶100重量份的比例进行使用。
这些着色剂与前述的石蜡相同,在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下分散到水系介质中,用于种子乳液聚合。分散的着色剂平均粒径推荐为50~1000nm,最好选用80~500nm。此外,平均粒径可使用日机装公司生产的数字气体质量流量计和调节仪Micro-Trak UPA进行测定,也可通过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LS230进行计测。
分散的着色剂平均粒径大于1000nm时,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得到的聚合物粒子平均粒子直径就会太大,在制备调色剂时,很难让粒子直径分布变得狭小,不利于小粒子直径调色剂的制备。此外,分散的着色剂平均粒径若小于50nm,则种子乳液聚合后的聚合物粒子中着色剂含有量会很容易减少,可能很难保持图像浓度。
分散着色剂的方法一般不会特意限定,我们认为可以使用例如CLEARMIX这样的装置,通过高速旋转进行剪断,通过空穴作用进行分散;也可以使用如TK均值搅拌器这样的装置,通过高速旋转进行剪断并分散;使用SC碾磨机或sand glider砂磨机这样的装置手段进行分散等。
在有着色剂粒子的存在下,进行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中,逐次向着色剂分散液中添加自由基聚合单体,将着色剂粒子制成种子乳液的这种进行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值得推荐。此时,聚合引发剂可事先向着色剂分散液中添加,也可以在添加完基聚合单体后再添加,此外,也可在组合后添加。通过追加表面活性剂进行添加也可。
表面活性剂活性剂方面,可使用前述的任一种表面活性剂。
此外,自由基聚合单体或聚合引发剂方面,也可使用前述的任一种。
为了调整分子量,可添加链转移剂,同样可使用前述的链转移剂。
聚合物粒子(B)的平均粒径推荐为50nm~1500nm,最好是70~700nm。此外,平均粒径可通过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LS230进行测定。此平均粒径若不足50nm,则着色剂的导入就不充分,可能会发生着色剂本身的游离问题。此外,若大于1500nm,则对调色剂粒子直径的控制较为困难,可能会产生粒子直径分布过广等问题。
此外,本发明的调色剂中可添加电荷调节剂。作为带电控制剂,可单独使用或并用已知的任意一种。正电荷性可选用季铵盐化合物,负电荷性可选用水杨酸或烷基酚酸的铬、锌、铝等金属盐、金属络化物或二苯乙醇酸金属盐、金属络化物、酰胺类化合物、苯酚类化合物、萘酚类化合物、苯酚酰胺类化合物等。其使用量可由调色剂所期望的带电量决定,不过通常来说,可使用对树脂粘合剂比例为0.01~10重量份∶100重量份的比例,最好是0.1~10重量份∶100重量份的比例。
作为凝集具有包含石蜡成分的聚合物粒子(A)及包含着色剂成分的聚合物粒子(B)的方法方面,可选择添加凝集盐进行凝集,并进一步加热热黏的方法以及将聚合物粒子(A)及聚合物粒子(B)在不同极性的表面活性剂中分散后,将两者混合,使用不均匀凝集法进行凝集,并加热热黏的方法。
用于凝集的盐方面,我们可以使用1价或多价的金属盐。具体来说,1价盐中,我们可使用钠盐、钾盐,比如氯化钠、氯化钾等。2价金属盐中,我们可使用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钙、硫酸钙等。3价金属盐中,我们可使用氧化铝、氯化铝等。
将聚合物粒子(A)与聚合物粒子(B)凝集、加热并热黏时,在聚合物粒子的玻化温度以下加入凝集盐,之后尽可能迅速的升温,加热至将聚合物粒子的玻化温度以上。在此升温过程中,最好将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而且快速升温的升温速度最好为0.25℃/分以上。虽然没有特别明确上限,不过为由于瞬间提高温度的话,盐析会剧烈进行,此时粒子直径控制就会变得很难,考虑到这点,最好将温度控制在5℃/分以下。通过此热黏工序,聚合物粒子及任意微粒子就会被盐析/热黏,从而得到聚合粒子(着色粒子)的分散液。
接下来就可以通过过滤、洗净来将着色粒子从水系介质中分离开了。此处,过滤、洗净方法方面,我们可使用离心分离法、使用布氏漏斗进行的减压过滤法、使用压滤机等进行的过滤及洗净法等,不过不一定只限制这几种方法。
随后就是将洗净处理的着色粒子饼进行干燥处理,得到干燥后的着色粒子这一工序了。在此工序中使用的干燥剂方面,我们推荐平喷雾干燥机、真空冻结干燥机、减压干燥机等,最好是静置架干燥机、移动式架干燥机、流动层干燥机、旋转式干燥机、搅拌式干燥机等。干燥后的着色粒子水分最好小于5wt.%以下,达到2wt.%以下更为理想。此外,干燥处理后的着色粒子之间若因为弱粒子间引力凝集时,该凝集体可进行解碎处理。此处,解碎处理装置方面,可使用喷射式粉碎机、亨舍尔混合机、咖啡磨、食品加工机等机械式解碎装置。
另外,聚合物粒子(A)与聚合物粒子(B)的混合比为质量比,聚合物粒子(A)∶聚合物粒子(B)=1∶0.5~1.2。最理想的比值为聚合物粒子(A)∶聚合物粒子(B)=1∶0.6~1.0。在此范围内,可保证稳定的离型性与着色力,若聚合物粒子(A)的比率较低,则稳定时的离型性方面会出现问题。此外,聚合物粒子(A)比率若较大,则由于石蜡的影响,可能使得调色剂流动性降低;由于着色剂比率下降,可能使得着色力下降等。
本发明中,为了得到聚合物粒子,我们在使用石蜡的同时,还可将电荷调节剂作为种子进行使用,将电荷调节剂溶解或分散到单体或石蜡中进行使用,不过最好在凝集聚合物粒子的同时,凝集电荷调节剂粒子并形成聚合粒子,作为调色剂。此时,可在水中将电荷调节剂作为平均粒径10~1000nm的分散液进行使用。添加的时间方面,可在对含有石蜡的聚合物粒子与含有着色剂的聚合物粒子进行凝集的工序中进行同时添加并凝集。
在制作本发明的调色剂时,凝集粒子的粒子直径在实际增长到最终调色剂粒子直径后,再添加同种或不同种类的树脂粘合剂乳胶,通过在粒子表面进行附着,可以修饰表面附近的调色剂性状。
此外,在本发明中,除了前述的水滑石类化合物,至少还要添加0.2~2.0wt.%的疏水性二氧化硅。疏水性二氧化硅需选用平均粒径为5~100nm,且由分子量法测定的疏水化度超过50以上的产品。疏水性二氧化硅可使用二氯二甲基硅烷、二氯二甲基硅烷、六甲基二硅氮烷、辛基三氯化硅烷等亲水性二氧化硅通过表面处理而获取。
此外,本发明的调色剂也可使用磁铁矿、铁酸盐、氧化铈、钛酸锶、疏水性二氧化钛、导电性二氧化钛等无机微粉末或苯乙烯树脂、丙烯树脂等作为外添剂,也可将滑剂用作外添剂。这些添加剂的使用量可根据所期望的性能进行恰当选择,一般来说,树脂粘合剂为树脂100重量份时,这些添加剂的比例应为0.05~10重量份左右。
这些添加剂的粒子径中,平均粒径为10~1000nm。
本发明的载体至少为在磁性粒子表面施加硅氧树脂涂层、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20~100μm的载体,特别是,最好选用在表面涂覆了含电荷调节剂的硅氧树脂涂层的磁性粒子。
磁性粒子可使用已知的磁性粒子,不过从磁性粒子的可调整磁力角度及可轻量化角度考虑,铁酸盐粒子更加适合,最好是含有轻金属的铁酸盐粒子。通过小型轻量化,可以减少显影器内的压力,使得双组分显影剂的耐久性保持的更长。
可使用已知的铁酸盐粒子,例如Cu-Zn铁酸盐、Ni铁酸盐、Ni-Zn铁酸盐、Mn-Mg铁酸盐、Cu-Mg铁酸盐、Mn铁酸盐、Mn-Zn铁酸盐、Li铁酸盐、Mn-Mg-Sr铁酸盐等粒子。轻金属铁酸盐可使用含Mg、Li等碱土类金属或碱金属的物质。
铁酸盐粒子可通过已知方法制成。例如,混合Fe2O3或Mg(OH)2等铁酸盐原料,将此混合粉在加热炉中加热并预烧。所得的预烧品冷却后,通过振动碾磨机粉碎成大约1μm左右的粒子,向粉碎粉中加入分散剂及水,制作黏合液。此黏合液使用湿式球磨机进行湿式粉碎,得到的悬浊液通过喷雾干燥器进行造粒干燥,就可以得到铁酸盐粒子了。
磁性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20~100μm,推荐选用20~80μm,最好为30~60μm。磁性粒子的粒径可使用HELOS进行测定。
使用电桥法测定磁性粒子时,最好有1×106~1×1011Ω·cm的体积电阻率。磁性粒子的体积电阻率若变低,则整个载体的抵抗就会变低,可能由于感应现象等产生曝光等问题。此外,磁性粒子的体积电阻率若变高,则残留在载体表面的相反电荷会发生界限效果,与调色剂的附着力会变高,使得图像浓度降低等。磁性粒子的体积电阻率最好在1×108~5×101 0Ω·cm范围内。
硅氧树脂最好使用热硬化性树脂。该热硬化性硅氧树脂可通过与硅原子连接的氢基团脱水缩聚而得到。
本发明中可使用的市场销售的热硬化硅氧树脂方面,可使用例如硅酮漆(东芝株式会公司生产:TSR115、TSR114、TSR102、TSR103、YR3061、TSR110、TSR116、TSR117、TSR108、TSR109、TSR180、TSR181、TSR187、TSR144、TSR165、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公司生产:KR271、KR272、KR275、KR280、KR282、KR267、KR269、KR211、KR212)。
为了实现热硬化硅氧树脂的交链,需要对该树脂进行加热处理至150~250℃左右,不过也可向树脂中添加硬化催化剂。硬化催化剂可使用辛酸、四甲基醋酸铵、正钛酸四丁酯、钛酸四异丙酯、二醋酸二丁基锡、二丁基氧化锡、二月桂酸二丁基锡、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N-[3-(二甲氧基甲基硅基)丙基]乙二胺等。
本发明的载体中,还推荐向树脂层中添加电荷调节剂。电荷调节剂方面,可使用以往已知的电荷调节剂。为了让调色剂具有正带电性,需要让载体维持负带电性,可使用水杨酸的金属络化物或偶氮类金属络化物等。例如,可使用诸如DL-N22、DL-N23、DL-N24、DL-N32、DL-N33(以上为湖北鼎龙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这样的商品。
为了让调色剂具有负带电性,需要让载体维持正带电性,此时推荐使用诸如季铵盐类的电荷调节剂。
以下一般式(1)中表示的季铵盐最好含有以下一般式(2)中表示的季铵盐及以下一般式(3)中表示的季铵盐的一种或2种以上。烷基或芳基置换的季铵盐对硅氧树脂来说具有优异的分散性,带电调节效果也很高。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41
(式中,X表示烷基、环烷基、置换或非置换苯基、或-COR5(其中R5表示低级烷基),Z表示氢原子、羟基或烷基。R1及R3分别独立表示碳数1~18的烷基或苯甲基,R2表示碳数1~4的烷基,R4表示碳数5~18的烷基或苯甲基。)“低级烷基”是指碳数1~4的烷基。
(式中,Z表示氢原子、羟基、置换或非置换烷基、链烯基或羧基,k表示1或2的整数,g及h分别表示1~3的整数,k与g、h总计小于6。R1~R4分别表示碳数1~18的置换、非置换烷基、碳数1~18的链烯基、环烷基、置换或非置换苯基、或置换/非置换苯甲基。)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43
(式中、R1表示碳数1~8的烷基、R2及R3分别独立表示碳数1~18的烷基,R4表示碳数1~8的烷基或苯甲基。)
一般式(1)中所示化合物方面,可举出以下例子。
(化合物1)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51
(化合物2)
(化合物3)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53
一般式(2)中所示化合物方面,可举出以下例子。
(化合物4)
(化合物5)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55
一般式(3)中所示化合物方面,可举出以下例子。
(化合物6)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56
(化合物7)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61
(化合物8)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62
(化合物9)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63
(化合物10)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64
(化合物11)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65
(化合物12)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66
(化合物13)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67
(化合物14)
(化合物15)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172
硅氧树脂层含有上述季铵盐中的1种或2种以上,这样在高湿度环境下,带电赋予能力就会稳定,调色剂的摩擦起电就会更早形成,可防止调色剂负带电量降低。此外,还可防止碳粉粒子在长时间打印时对载体的附着。此外,上述季铵盐由于为无色状态,因此很难对颜色调色剂产生污染,可防止彩色图像的污浊。因此,可在长时间形成更稳定的图像,且该图像不会具有模糊感,达到了一定浓度。
此载体按照以下所述原理形成树脂层。
硅氧树脂层的形成方法中,可采用已知的方法。例如,将硅氧树脂层的原料,溶解到甲苯、丙酮等的有机溶媒中,将磁性例子浸渍到所得的溶液中后,通过有机溶剂蒸发浸渍法,制作包覆树脂的磁性粒子。在烤炉中,将包覆了树脂的磁性粒子进行热硬化处理,在磁性粒子表面形成热硬化硅氧树脂层。热硬化处理时的温度最好高于带电控制剂融点5℃,并低于70℃,在此温度下最适宜。
为了让包覆树脂层中含有电荷调节剂,可选择在施加树脂涂层时添加电荷调节剂,然后进行包覆的方法。
硅氧树脂的包覆量达到磁性粒子表面50~100%包覆量为最佳。若不足50%时,磁性粒子露出过度,该部分会产生调色剂成分的附着等,可能招致耐久性下降等问题,此外,载体本身的电阻下降,可能产生显影过多等问题。此外,包覆厚度方面虽然没有特殊限制,但是平均厚度最好不超过1μm。
电荷调节剂的添加量方面,添加比例最好以1~20重量%添加到包覆树脂中,推荐5~10重量%。若添加量过少,则无法发挥电荷调节剂本身的功能;而若过多,则很容易产生载体本身电阻下降的问题,显影性方面也可能出现问题。
本发明的载体体积平均粒径为20~100μm,推荐20~80μm,最好为30~60μm。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若较小,则在显影时,载体很容易从显影套筒处移动到感光体处,造成图像誊写不良,有时会产生白斑等问题。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若较大,显影时的载体很容易造成刮线效果,出现细线或点阵再现性降低等问题。
载体的饱和磁化推荐在30~100emu/g范围内,最好选在50~80emu/g范围内。载体的饱和磁化越低,与感光体相接的显影剂磁芯碳刷就会越柔软,就越可以得到与静电潜像更忠实的图像,不过饱和磁化若是过低,则载体很容易转移到感光体上,造成誊写不良,很容易出现白斑现象。饱和磁化过高时,显影剂的磁芯碳刷就会变得坚硬,就容易出现由载体引起的刮线现象,从而出现细线或点阵再现性降低等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通过实施实例具体说明一下本发明。
包含石蜡的树脂粒子调制例1
向加热到80℃的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100g中投入加热至80℃并溶解的山嵛醇山萮酸酯15g,使用高速分散机CLEARMIX进行分散,使得粒子径数分散到120nm。该粒子直径为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LS230所测定的数据。将上述分散液冷却,然后放入到安装有搅拌装置、加热冷却装置、浓缩装置及各原料投入口的钢化反应器中,加温至40℃,添加5%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水溶液800g,然后加入过硫酸钾1.2g。加温至85℃后,花一小时时间滴加70g苯乙烯、20g丙烯酸丁酯、10g异丁烯烯酸构成的单体溶液,进行以石蜡为种子乳液的种子乳液聚合。在7小时后,结束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到20℃,测定粒子直径。包含有石蜡的树脂粒子粒子直径为210nm。我们将包含有该石蜡的树脂粒子称为聚合物粒子(A-1)。
包含石蜡的树脂粒子调制例2
包含石蜡的树脂粒子调制例1中,加入山嵛醇山萮酸酯20g,其他相同,也可得到包含石蜡的树脂粒子。包含石蜡的树脂粒子的粒子直径为220nm。我们将包含有该石蜡的树脂粒子称为聚合物粒子(A-2)。
包含石蜡的树脂粒子调制例3
包含石蜡的树脂粒子调制例1中,加入山嵛醇山萮酸酯25g,其他相同,也可得到包含石蜡的树脂粒子。包含石蜡的树脂粒子的粒子直径为250nm。我们将包含有该石蜡的树脂粒子称为聚合物粒子(A-3)。
包含石蜡的树脂粒子调制例4
包含石蜡的树脂粒子调制例2中,不加入山嵛醇山萮酸酯,而是使用卡那巴蜡(精制1号),石蜡分散时的温度为85,其他相同,同样可得到包含石蜡的树脂粒子。包含石蜡的树脂粒子的粒子直径为220nm。我们将包含有该石蜡的树脂粒子称为聚合物粒子(A-3)。
包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调制例1
向5%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100g中加入16g碳黑,在30℃温度条件下,使用CLEARMIX进行高速分散,使得平均初始粒子径数分散至80nm。此外,此粒子直径通过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LS230测定。随后,在将分散液放入装有搅拌装置、加热冷却装置、浓缩装置及各原料投入口的钢化反应器中,加温至30℃,添加5%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水溶液800g,并加入过硫酸钾1.3g。加温至85℃后,在一小时内滴入由70g苯乙烯、20g丙烯酸丁酯、10g异丁烯烯酸组成的单体溶液,进行以着色剂(碳黑)为种子乳液的种子乳液聚合。在7小时后,结束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到20℃,测定粒子直径。包含此着色剂的树脂粒子的直径为160nm。以包含此着色剂的树脂粒子为聚合物粒子(B-1)。
包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调制例2
包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调制例1中,不加入碳黑16g,而是加入20g,其他相同,同样可得到内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包含此着色剂的树脂粒子的粒子直径为180nm。以包含此着色剂的树脂粒子为聚合物粒子(B-2)。
包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调制例3
包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调制例1中,不加入碳黑,而是用C.I.Pigment Red 122,其他相同,同样可得到内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包含此着色剂的树脂粒子的粒子直径为210nm。以包含此着色剂的树脂粒子为聚合物粒子(B-3)。
包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调制例4
包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调制例1中,不加入碳黑,而是使用C.I.Pigment Yellow 74,其他相同,同样可得到内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包含此着色剂的树脂粒子的粒子直径为205nm。以包含此着色剂的树脂粒子为聚合物粒子(B-4)。
包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调制例5
包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调制例1中,不加入碳黑,而是使用C.I.Pigment Blue 15:3,其他相同,同样可得到内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包含此着色剂的树脂粒子的粒子直径为195nm。以包含此着色剂的树脂粒子为聚合物粒子(B-5)。
调色剂调制例1
将前述的聚合物粒子(A-1)及聚合物粒子(B-1)分散液混合,在30℃环境下一边搅拌,一边在30分钟内滴下氯化镁水溶液(浓度=20%)300g,接下来升温至80℃。监测粒子直径的成长,在粒子直径(体积标准中值径:使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库尔特细胞体积追踪分析仪I I进行测定)达到6.5μm时添加300g水,停止粒子径成长。然后,升温到95℃,在5小时内让形状变为球形。当形状系数到达0.965(使用FPIA-3000测定)时,冷却至20℃。随后,在离心机中进行过滤、水洗,并进行真空干燥。向干燥后的200g粒子中,加入疏水性二氧化硅(六甲基二硅氮烷处理、平均初始粒子径数=12nm)2g,疏水性二氧化钛(十二甲基环己硅烷处理、平均初始粒子径数=25nm)1g,水滑石类化合物(Mg6Al2(OH)16CO3·4H2O)0.5g,使用亨舍尔混合机进行混合。所得的调色剂为调色剂1。另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2
调色剂调制例1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B-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B-2),其他相同,也可以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2。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3
调色剂调制例1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A-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A-2),在粒子直径到达6.9μm时停止粒子成长,随后在形状系数到达0.955时进行冷却,添加水滑石类化合物1.0g,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3。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6,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9μm。
调色剂调制例4
调色剂调制例1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A-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A-3),在粒子直径到达6.0μm时停止粒子成长,在形状系数到达0.975时进行冷却,并将水滑石类化合物变更为Mg4.5Al2(OH)13CO3·3.5H2O,添加量为0.1g,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4。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8,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0μm。
调色剂调制例5
调色剂调制例1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A-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A-4),将水滑石类化合物变更为Mg4.3Al2(OH)12.6CO3·3.5H2O,添加量为1.8g,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称为调色剂5。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6
调色剂调制例1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B-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B-3),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6。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7
调色剂调制例1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B-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B-4),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7。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8
调色剂调制例1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B-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B-5),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8。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9
调色剂调制例3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B-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B-3),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9。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10
调色剂调制例3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B-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B-4),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10。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11
调色剂调制例3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B-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B-5),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11。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12
调色剂调制例4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B-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B-3),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12。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13
调色剂调制例4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B-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B-4),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13。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14
调色剂调制例4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B-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B-5),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14。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15
调色剂调制例5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B-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B-3),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15。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16
调色剂调制例5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B-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B-4),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16。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调色剂调制例17
调色剂调制例5中,不使用聚合物粒子(B-1),而使用聚合物粒子(B-5),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调色剂。所得的调色剂我们称为调色剂17。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比较用调色剂调制例1
调色剂调制例1中,我们不使用水滑石类化合物,其他相同,可得到比较用调色剂。我们称之为比较用调色剂1。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比较用调色剂调制例2
调色剂调制例6中,我们不使用水滑石类化合物,其他相同,也可得到比较用调色剂。我们称之为比较用调色剂2。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比较用调色剂调制例3
调色剂调制例7中,我们不使用水滑石类化合物,其他相同,也可得到比较用调色剂。我们称之为比较用调色剂3。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比较用调色剂调制例
调色剂调制例8中,我们不使用水滑石类化合物,其他相同,也可得到比较用调色剂。我们称之为比较用调色剂4。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7,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6.5μm。
载体调制例
载体1
向体积平均粒径为42μm的Li-Mn铁酸盐粒子1kg中添加硅酮漆TSR11520g,向作为电荷调节剂的1g化合物1中添加入甲苯1000ml,使用该混合溶液,通过喷雾干燥法,在铁酸盐粒子表面形成硅酮漆及电荷调节剂构成的覆盖层。接下来,在190℃时进行1小时热处理,热硬化后就可以得到含有电荷调节剂的硅氧树脂层载体了。我们将其称为载体1。
载体2
载体1中,我们将电荷调节剂更改为化合物4,添加量改为0.5g,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载体。我们将其称为载体2。
载体3
载体1中,将电荷调节剂更改为化合物8,添加量改为1.2g,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载体。我们将其称为载体3。
载体4
载体1中,将电荷调节剂更改为化合物15,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载体。我们将其称为载体4。
载体5
载体1中,除了不添加电荷调节剂外,其他相同,也可得到载体。我们将其称为载体5。
比较用载体1
载体1中,不使用硅酮漆TSR115,而是更改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30质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70质量份的组成比)共聚合物50g,不添加电荷调节剂,更不进行热处理,其他相同,可得到比较用载体1。
(图像评价)
使用具有中间誊写体方式的数码复合机MX-4100(夏普公司制造),进行图像评价。
显影剂为以下组合。
将载体与各个调色剂在V型混合机中混合,通过8%的显影剂调整调色剂浓度。
显影剂组合例1:载体1+调色剂1/调色剂6/调色剂7/调色剂8
显影剂组合例2:载体1+调色剂2/调色剂6/调色剂7/调色剂8
显影剂组合例3:载体1+调色剂3/调色剂6/调色剂7/调色剂8
显影剂组合例4:载体1+调色剂4/调色剂6/调色剂7/调色剂8
显影剂组合例5:载体1+调色剂5/调色剂6/调色剂7/调色剂8
显影剂组合例6:载体1+调色剂3/调色剂9/调色剂10/调色剂11
显影剂组合例7:载体1+调色剂4/调色剂12/调色剂13/调色剂14
显影剂组合例8:载体1+调色剂5/调色剂15/调色剂16/调色剂17
显影剂组合例9:载体2+调色剂1/调色剂6/调色剂7/调色剂8
显影剂组合例10:载体3+调色剂2/调色剂6/调色剂7/调色剂8
显影剂组合例11:载体4+调色剂3/调色剂9/调色剂10/调色剂11
显影剂组合例12:载体5+调色剂4/调色剂12/调色剂13/调色剂14
比较用显影剂组合例1:比较用载体1+调色剂1/调色剂6/调色剂7/调色剂8
比较用显影剂组合例2:比较用载体1+比较用调色剂1/比较用调色剂2/比较用调色剂3/比较用调色剂4
评价时,在低温低湿环境(10℃/10%RH)下,使用由Y/M/C/Bk各色15%像素率构成的全彩图像,从初期开始进行A4打印,连续打印10000张,测试测定图像浓度。图像浓度可使用黒调色剂图像进行评估。此外,可通过反射浓度测定曝光浓度。
另外,测定全彩图像的色域范围,设定初期为100,求连续打印10000张后的色域面积比。
由于很多评价反映,若使用的显影剂不好,调色剂消耗量较多,我们推测由于替换调色剂可能带来赋予带电的延迟,带电量不好,从而使得图像浓度降低,发生曝光等现象,甚至发生颜色平衡失调,色再现范围狭小等问题。评价结果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0061560400000281

Claims (6)

1.一种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至少由调色剂与载体构成,所述调色剂由向凝集、融合了含着色剂的树脂粒子和含蜡的树脂粒子的着色粒子中添加0.2~2.0wt.%的疏水性二氧化硅外添剂及0.01~1.0wt.%的水滑石类化合物外添剂构成,所述调色剂的形状系数为0.93~0.99,所述载体至少为在磁性粒子上施加硅氧树脂涂层,体积平均粒子直径达20~100μm的载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色剂由将聚合物粒子在水系介质中融合后得到的着色粒子构成。
3.如权利要求书1或2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色剂由将聚合物粒子(A)及聚合物粒子(B)在水系介质中融合后得到的着色粒子构成,所述聚合物粒子(A)内包含有蜡,聚合物粒子(B)内包含有着色剂。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至少为在磁性粒子表面施加含有1~20wt.%电荷调节剂的硅氧树脂涂层。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滑石类化合物为下述化学式的化合物:
MII 8-xMIII 2(An-)ZmH2O
式中,MII表示2价金属离子;MIII表示3价金属离子,A表示1价或2价阴离子;X为从2到4的有理数,n表示1或2,z表示n=1时表示22以下的整数,n=2时表示11以下的整数,m是表示10以下的有理数。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粒子(A)与聚合物粒子(B)的混合比为质量比为:聚合物粒子(A)∶聚合物粒子(B)=1∶0.5~1.2。
CN 201110127206 2011-05-17 2011-05-17 双组分显影剂 Active CN1021933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127206 CN102193354B (zh) 2011-05-17 2011-05-17 双组分显影剂
EP11817192.5A EP2669740A4 (en) 2011-05-17 2011-06-13 TWO COMPONENT REVELATION
PCT/CN2011/075651 WO2012155375A1 (zh) 2011-05-17 2011-06-13 双组分显影剂
US13/178,496 US8822119B2 (en) 2011-05-17 2011-07-08 Bicomponent developing agen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127206 CN102193354B (zh) 2011-05-17 2011-05-17 双组分显影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354A true CN102193354A (zh) 2011-09-21
CN102193354B CN102193354B (zh) 2012-08-22

Family

ID=44601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127206 Active CN102193354B (zh) 2011-05-17 2011-05-17 双组分显影剂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669740A4 (zh)
CN (1) CN102193354B (zh)
WO (1) WO201215537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08887A (zh) * 2012-03-02 2012-07-25 湖北鼎龙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静电图像显影剂用载体的制造方法
CN103163753A (zh) * 2011-12-19 2013-06-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磁性载体、二成分系显影剂、补给用显影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11381464A (zh) * 2018-12-28 2020-07-07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86314B2 (ja) 2018-12-28 2023-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CN111381468B (zh) 2018-12-28 2024-04-16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和调色剂制造方法
JP7207998B2 (ja) 2018-12-28 2023-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433872B2 (ja) 2018-12-28 2024-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443048B2 (ja) 2018-12-28 2024-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267740B2 (ja) 2018-12-28 2023-05-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391640B2 (ja) 2018-12-28 2023-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504583B2 (ja) 2018-12-28 2024-06-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7443047B2 (ja) 2018-12-28 2024-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91912A1 (en) * 2006-03-06 2008-11-19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vessel with the toner, develop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1315530A (zh) * 2007-05-29 2008-12-03 夏普株式会社 载体、显影剂、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JP2009104124A (ja) * 2007-10-03 2009-05-14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US20090180807A1 (en) * 2006-03-30 2009-07-16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256367B (zh) * 2008-03-06 2010-11-24 湖北鼎龙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静电荷显影用碳粉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37503B2 (ja) 1987-01-29 1996-09-25 日本カーバイド工業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
US5244764A (en) * 1991-05-20 1993-09-14 Mitsubishi Kasei Corporation Electrostatic image-developing toner and developer
EP0957407B1 (en) * 1998-05-13 2005-08-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3684103B2 (ja) * 1998-05-13 2005-08-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927693B2 (ja) * 1998-07-22 2007-06-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微粒子分散型樹脂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EP0999478B1 (en) * 1998-11-06 2007-0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wo-component type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8435709B2 (en) * 2007-03-19 2013-05-07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for developing latent electrostatic ima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KR101265486B1 (ko) * 2007-12-27 2013-05-21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토너 및 2성분계 현상제
JP4512646B2 (ja) * 2008-02-28 2010-07-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キャリア、それを用いた二成分現像剤、及び該二成分現像剤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58595A (ja) * 2008-03-18 2009-11-05 Powdertech Co Ltd 電子写真現像剤用樹脂充填型キャリア及び該樹脂充填型キャリア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現像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91912A1 (en) * 2006-03-06 2008-11-19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vessel with the toner, develop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090180807A1 (en) * 2006-03-30 2009-07-16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15530A (zh) * 2007-05-29 2008-12-03 夏普株式会社 载体、显影剂、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JP2009104124A (ja) * 2007-10-03 2009-05-14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CN101256367B (zh) * 2008-03-06 2010-11-24 湖北鼎龙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静电荷显影用碳粉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3753A (zh) * 2011-12-19 2013-06-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磁性载体、二成分系显影剂、补给用显影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3163753B (zh) * 2011-12-19 2018-01-12 爱思打印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磁性载体、二成分系显影剂、补给用显影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2608887A (zh) * 2012-03-02 2012-07-25 湖北鼎龙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静电图像显影剂用载体的制造方法
CN111381464A (zh) * 2018-12-28 2020-07-07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CN111381464B (zh) * 2018-12-28 2024-04-16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69740A1 (en) 2013-12-04
CN102193354B (zh) 2012-08-22
WO2012155375A1 (zh) 2012-11-22
EP2669740A4 (en) 2014-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3354B (zh) 双组分显影剂
JP5921109B2 (ja) トナー
CN102369485B (zh) 静电荷像显影用碳粉
CN103907063B (zh) 外添用电荷控制剂组合物和静电图像显影调色剂
CN101256367B (zh) 静电荷显影用碳粉及其制造方法
CN106133615B (zh) 调色剂组
JP3724309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CN101782727B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载体、显影剂及成像方法
JP2009098678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EP1394621B1 (en) Dry two-component type develop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WO2016148183A1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ブラックトナー
US8822119B2 (en) Bicomponent developing agent
CN101776854A (zh) 静电荷像显影用碳粉的制造方法
JP6592336B2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キャリアの製造方法及び二成分現像剤の製造方法
CN105051615B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
JP4674560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20110165511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toner
CN101315526B (zh) 静电荷显影用碳粉的制造方法
CN107430361A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
CN102707593B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JP7200730B2 (ja) 2成分現像剤
JP2004279894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該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9251525A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S6063543A (ja) 重合体粒子
CN109031904A (zh) 调色剂颗粒流动性的测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30015 Hubei city of Wuhan province Hankou Jianghan Road No. 8 Jinmao Building 19

Patentee after: Hubei Dinglong Cmi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430015 Hubei city of Wuhan province Hankou Jianghan Road No. 8 Jinmao Building 19

Patentee before: Hubei Dinglong Chemical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