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9861B - 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9861B
CN102189861B CN2011100600079A CN201110060007A CN102189861B CN 102189861 B CN102189861 B CN 102189861B CN 2011100600079 A CN2011100600079 A CN 2011100600079A CN 201110060007 A CN201110060007 A CN 201110060007A CN 102189861 B CN102189861 B CN 1021898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sol
pore
lower floor
colloidal s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00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89861A (zh
Inventor
田中考利
浅川浩
永岛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189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8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898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8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42Multiple imaging layers

Landscapes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记录介质,其包括基材和在该基材上设置的至少两个多孔墨接受层,其中,作为第二位远离该基材的层,下层配置在上层的基材侧,该上层最远离该基材。该上层和下层的孔分布曲线分别具有一个峰和两个峰。将给出该一个峰和该两个峰的孔半径分别记为R1以及R2、R3,其中R2小于R3时,R1为8nm-11nm,R2为5nm以上,R2小于R1,R1与R2之间的差为2nm以上,R3不小于R1,R3与R1之间的差为3nm以下。孔半径R2和R3时的孔容积分别为VR2和VR3时,比例VR2/VR3为0.8-2.4。

Description

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介质例如喷墨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记录介质上不仅使用其中溶解有水溶性染料的染料墨而且使用将颜料分散于水中的颜料墨的印刷已增加。此外,随着目前记录高速化的趋势,已开始进行使用颜料墨的高速记录。此外,还要求高墨吸收容积以提供高清晰度印刷图像。特别地,在利用喷墨系统的记录中使用的喷墨记录介质中这种要求显著。
作为用于改善喷墨记录介质的墨吸收性的方法,目前为止已研究使其中使用无机颜料和聚乙烯醇(PVA)的墨接受层具有多层结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138403公开了通过使墨接受层具有两层结构并且使上层的峰值孔径(给出孔分布曲线中的峰的孔径)大于下层的峰值孔径来改善墨吸收性的方法。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4-167959公开了通过使墨接受层具有两层结构,以其孔分布曲线在孔径0.1μm-10μm之间具有至少一个峰的方式形成下层并且将上层的峰值孔径控制为0.06μm以下来改善墨吸收性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已对现有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已发现涉及以下问题。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138403的方法能够满足高速记录,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无法满足着色性、墨吸收容积和耐开裂性的全部性能。更具体地,为了改善着色性而使上层的峰值孔径小时,需要使下层的峰值孔径更小,并且需要增加涂布量以充分确保墨吸收容积,以致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开裂。当使下层的峰值孔径稍大以满足墨吸收容积和耐开裂性时,需要上层使其峰值孔径更大,以致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实现足够的着色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4-167959的方法具有能够充分满足墨吸收容积和耐开裂性的性能,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充分实现高速记录中的令人满意的性能。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记录介质,该记录介质在其多孔墨接受层中不产生开裂,具有能够满足使用颜料墨的高速记录的高墨吸收性和较高的墨吸收容积(其在近年来是目标所在),同时在使用染料墨的印刷中具有优异的着色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记录介质,该记录介质包括基材和在该基材上设置的至少两个多孔墨接受层,其中在该多孔墨接受层中,作为第二位远离该基材的层,下层配置在上层的基材侧,该上层是最远离该基材的层,其中该上层的孔分布曲线具有一个峰并且该下层的孔分布曲线具有两个峰,其中将给出该上层的孔分布曲线中的峰的孔半径记为R1并且将给出该下层的孔分布曲线中的两个峰的孔半径分别记为R2和R3,其中R2小于R3时,R1为8nm-11nm,R2为5nm以上,R2小于R1,R1与R2之间的差为2nm以上,R3不小于R1,并且R3与R1之间的差为3nm以下,和其中在该下层的孔分布曲线中,孔半径R2时的孔容积为VR2并且孔半径R3时的孔容积为VR3时,VR2与VR3的比例(VR2/VR3)为0.8-2.4。
对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中使用的多孔墨接受层中多孔墨接受层的上层(其为最远离基材的层)的峰值孔半径、下层(其为位于上层正下方的层)的两个峰值孔半径以及下层的峰值孔容积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实现以下效果。能够得到具有能够满足使用颜料墨的高速记录的高墨吸收性和较高的墨吸收容积,同时在使用染料墨的印刷中具有优异的着色性的记录介质。顺便提及,峰值孔半径意指给出孔分布曲线中的峰的孔半径,和峰值孔容积意指孔分布曲线中的峰的孔容积(峰值孔径时的孔容积)。
由以下对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说明,本发明进一步的特征将变得清楚。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通过优选的实施方案对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详细说明。
记录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具有基材和在该基材上设置的至少两个多孔墨接受层。在这些至少两个多孔墨接受层中,将最接近表面(最远离该基材)的多孔墨接受层称为上层,并且将第二位远离该基材的多孔墨接受层称为下层。将该下层与该上层相接触地配置在该上层的基材侧。该上层的孔分布曲线在孔半径R1处具有一个峰,该下层的孔分布曲线在孔半径R2和R3处分别具有峰,合计具有2个峰。将给出该下层的孔分布曲线中的2个峰的孔半径中较小的孔半径称为R2,并且将给出2个峰的孔半径中较大的孔半径称为R3。简而言之,R2小于R3。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中,R1为8nm-11nm。R2为5nm以上,R2小于R1,并且R1与R2之间的差为2nm以上。R3不小于R1,并且R3与R1之间的差为3nm以下。顺便提及,在下层的孔分布曲线中,将孔半径R2时的孔容积称为VR2并且将孔半径R3时的孔容积称为VR3。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中VR2与VR3的比例(VR2/VR3)为0.8-2.4。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在该基材和该下层之间可以具有在记录介质例如喷墨记录介质领域中公知的多孔墨接受层和粘合层。此外,在不妨碍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在该上层上设置任何其他层例如保护层。
关于墨接受层,以下关注该上层和下层而进行说明。各多孔墨接受层可用无机颜料和粘结剂制备。此时,适当选择各多孔墨接受层中使用的无机颜料,并且适当调节每个多孔墨接受层中无机颜料与粘结剂之比,由此能够控制各层的峰值孔半径以如上所述。具体地,预先作为单层对各层中使用的多孔墨接受层的峰值孔半径分别进行测定,并且将其峰值孔半径已知的层组合作为该下层和上层以形成两个多孔墨接受层,由此能够控制峰值孔半径。此外,将不同材料的无机颜料例如水合氧化铝和湿法二氧化硅混合,由此如本发明中使用的下层那样,能够在孔分布曲线中的不同孔半径的位置给出峰,即合计2个峰。顺便提及,甚至在相同种类的材料(例如,水合氧化铝和水合氧化铝)中,只要它们在孔分布曲线中给出2个峰并且能够满足下层的其他要求,可将它们组合使用。可通过控制混合的无机颜料之间的比例来控制由每个峰产生的孔容积。
以下对通过规定上层和下层的峰值孔半径以及下层中的峰值孔容积之间的比例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多孔墨接受层的细孔中毛细管力发挥作用,因此墨渗入孔中。本发明中,两个多孔墨接受层中下层的较小的峰值孔半径R2小于上层的峰值孔半径R1,以致当墨已从上层渗透时下层的毛细管力变得较大,并且墨更容易渗入下层以增加墨吸收速率。
另一方面,孔容积通常取决于孔半径,并且随着孔半径变小,孔容积变小。
本发明中,下层的孔分布曲线在2个不同的孔半径(R2和R3)分别具有峰,并且给出这些峰的孔半径中较小的孔半径(R2)为5nm以上,并且峰值孔半径(R1)与R2之间的差为2nm以上。给出下层的孔分布曲线中的2个峰的孔半径中较大的孔半径(R3)不小于R1,并且R3与R1之间的差为3nm以下。在下层的孔分布曲线中,由给出各个峰的孔半径产生的孔容积之间的比例(VR2/VR3)为0.8-2.4。
因此,通过下层的小的峰值孔半径(R2)与上层的峰值孔半径(R1)之间的关系,使墨吸收速率的增加显现,并且下层具有大的峰值孔半径(R3)以产生高墨吸收容积。
如果R1与R2之间的差(R1-R2)小于2nm,在上层和下层之间毛细管力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结果,没有实现充分的墨吸收速率。此外,从墨吸收速率的观点出发,R1与R2之间的差(R1-R2)优选为3nm以上。如果R2小于5nm,得到的墨接受层的孔容积不足而引起墨溢流。
如果R3与R1之间的差(R3-R1)大于3nm,由R1与R2之间的关系产生的毛细管力差所引起的墨吸收速率的增加受到阻碍。结果,产生墨吸收速率的降低,无法实现足够的墨吸收速率。
此外,如果由下层的各峰值孔半径产生的孔容积之间的比例(VR2/VR3)小于0.8,则R2的贡献变小,以致无法充分实现由R1与R2之间的关系产生的毛细管力差所引起的墨吸收速率的增加。结果,无法实现足够的墨吸收速率。如果该比例大于2.4,无法充分实现由VR3实现的高孔容积。结果,得到的墨接受层的孔容积变得不足,以引起墨溢流。
R3与R1之间的差优选为2nm以下。将该差控制为2nm以下,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充分的墨吸收速率而不会产生上层和下层之间墨吸收的阻碍。
由下层的各峰值孔半径产生的孔容积之间的比例(VR2/VR3)优选为1.2-2.0。将该比例控制为1.2以上,由此能够使R2的贡献较大,以致容易使由R1与R2之间的关系产生的毛细管力差所引起的墨吸收速率的增加充分地显现,并且实现优异的墨吸收速率。将该比例控制为2.0以下,由此能够实现较高的墨吸收容积。顺便提及,各多孔墨接受层的孔半径和孔容积(孔分布曲线)是使用TriStar 3000(商品名,由SHIMADZU CORP.制造)通过氮吸附/解吸法分别测定的解吸侧的值。由于认为测定孔分布曲线时基材不产生影响,例如,下层的孔分布曲线可通过对只具有在基材上形成的下层的记录介质进行使用上述测定装置的测定而得到。上层的孔分布曲线可通过对具有在基材上直接形成的上层而没有形成下层的记录介质进行使用上述装置的测定而得到。顺便提及,对于记录介质确定是否满足本发明的要求时,只需将上层去除并且分别对上层和下层进行测定。
从墨吸收容积和着色性的观点出发,上层的多孔墨接受层的峰值孔半径R1为8nm-11nm。将该峰值孔半径控制在该范围内,由此得到的记录介质能够具有优异的着色性而不会产生墨溢流。
如果R1小于8nm,由于该上层不具有充分的墨吸收容积,因此产生墨溢流。如果R1大于11nm,使该上层的透明性降低以使得到的记录介质的着色性劣化。
优选将R1控制为9nm以上。将R1控制为9nm以上,由此能够实现充分的墨吸收容积。换言之,优选将R1控制为9nm-11nm。此外,优选将R1控制为10nm以下,原因在于使得到的记录介质的着色性改善。干燥后上层的涂布量优选为3g/m2-10g/m2。当该涂布量为3g/m2以上时,能够得到较好的涂布表面。当该涂布量为10g/m2以下时,能够实现由于多层结构产生的优异的效果。
干燥后下层的涂布量优选为25g/m2-35g/m2。当该涂布量为25g/m2以上时,尤其能够改善多孔墨接受层整体的墨吸收性以实现优异的墨吸收性。当该涂布量为35g/m2以下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开裂的产生。
以下对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中使用的材料详细说明。
基材
作为基材,可优选地使用纸例如铸涂纸、钡地纸或树脂涂布纸(用树脂例如聚烯烃将其两个表面涂布的树脂涂布纸)。此外,也可优选地使用由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乳酸、聚苯乙烯、聚醋酸酯、聚氯乙烯、醋酸纤维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碳酸酯形成的透明热塑性膜。
除了上述以外,也可使用作为适度施胶纸的吸液纸或涂布纸,或由通过填充无机材料或产生微细发泡而不透明化的膜形成的片状材料(合成纸等)。此外,也可使用由玻璃或金属形成的片材。此外,为了改善这样的基材与墨接受层之间的粘合强度,也可对这些基材的表面进行电晕放电处理或各种底涂处理。
在上述基材中,从形成多孔墨接受层后得到的记录介质的质量,例如光泽感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树脂涂布纸。
多孔墨接受层
本发明中使用的多孔墨接受层可均含有无机颜料、聚乙烯醇(PVA)、交联剂、pH调节剂和各种添加剂。以下对这些组分详细说明。
无机颜料
各多孔墨接受层中使用的无机颜料优选为水合氧化铝和二氧化硅中的至少一种。这些无机颜料可在每一层中单独使用,或者可以将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例如,水合氧化铝和二氧化硅)混合并用于每一层中。也可将两种以上的相同种类的材料(例如,水合氧化铝和水合氧化铝)混合并用于每一层中。作为水合氧化铝,可优选使用例如由下式(X)表示的水合氧化铝:
Al2O3-n(OH)2n·mH2O  (X)
其中n为1、2和3的任一个,和m为0-10的数,优选地,0-5的数,条件是m和n不同时为0。在多数情况下,mH2O表示不参与晶格形成而可去除的水相。因此,m可取整数值或整数以外的值。加热这种材料(水合氧化铝)时,一些情况下m可达到0的值。
作为水合氧化铝的晶体结构,根据热处理的温度已知为无定形、三水铝石型和勃姆石型。这些中,可使用具有任何晶体结构的水合氧化铝。
这些中,优选的水合氧化铝为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时显示勃姆石结构或无定形结构的水合氧化铝。作为其具体实例,可提及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07-23247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08-13273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09-66664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09-76628中记载的水合氧化铝。
顺便提及,各多孔墨接受层的平均孔半径和峰值孔半径由通过采用氮吸附/解吸法对记录介质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氮气的吸附/解吸等温线,通过BJH(Barrett-Joyner-Halenda)法分别确定。根据该方法,由氮气的解吸时测定的整个孔容积和比表面积通过计算可分别确定平均孔半径和峰值孔半径。
关于水合氧化铝的表面积,优选使用通过BET法测定的BET比表面积为100m2/g-200m2/g的水合氧化铝。更优选使用BET比表面积为125m2/g-175m2/g的水合氧化铝。
BET法是用于通过气相吸附法测定粉末的表面积的方法,并且是用于由吸附等温线确定1g的样品具有的总表面积,即比表面积的方法。在BET法中,氮气通常用作吸附气体,并且最常使用由吸附的气体的压力或容积的变化测定吸附量的方法。此时,作为表示多分子吸附的等温线的最著名的等式是称为BET式的Brunauer-Emmett-Teller式,并且广泛用于比表面积的确定。根据BET法,通过基于BET式确定吸附量并且用在表面吸附的一个分子所占据的面积乘以该值而确定比表面积。
水合氧化铝的优选形状为平板状,平均长宽比为3.0-10并且平板表面的纵横比为0.60-1.0。顺便提及,可根据日本专利公开No.H05-16015中记载的方法确定长宽比。更具体地,将长宽比表示为颗粒的“直径”与“厚度”之比。这里使用的术语“直径”意指具有与通过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水合氧化铝得到的颗粒的投影面积相等面积的圆的直径(圆当量直径)。平板表面的纵横比意指以与长宽比中相同的方式通过显微镜观察颗粒时平板表面中表示最小值的直径与表示最大值的直径之比。
使用具有落在上述范围内的长宽比的水合氧化铝时,能够优异地防止形成的多孔墨接受层的孔分布范围变窄。因此能够优异地防止用均一粒径的水合氧化铝形成多孔墨接受层时产生的困难。甚至当使用具有落在上述范围内的纵横比的水合氧化铝时,同样也能够优异地防止得到的多孔墨接受层的孔分布范围变窄。
PVA
各多孔墨接受层可含有PVA(聚乙烯醇),并且优选使用皂化度为70%-100%的PVA。优选将各多孔墨接受层中PVA的总含量控制在5质量份-13质量份,相对于100质量份无机颜料。更优选将各多孔墨接受层中PVA的总含量控制在7质量份-12质量份。PVA的平均聚合度优选为1,500-5,000。可将多种PVA单独用于或者将其两种以上组合用于各层。
交联剂
作为可在各多孔墨接受层中优选使用的交联剂,优选能够与上述PVA产生交联反应以使PVA固化的交联剂,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可适当使用任何交联剂。特别地,优选硼酸作为交联剂。可用的硼酸的实例除了原硼酸(H3BO3)以外,还包括偏硼酸和连二硼酸(hypoboricacid)。但是,从涂布液的长期稳定性和抑制开裂产生的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原硼酸。
使用的硼酸的量优选在0.2当量-1.2当量的范围内,基于各多孔墨接受层中的PVA。关于术语“当量”,理论上与PVA的羟基完全反应的交联剂的量视为1.0当量。将交联剂的量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尤其改善各涂布液的长期稳定性。通常,在多孔墨接受层的形成时长期使用涂布液。将各涂布液中硼酸的含量控制在上述范围内,由此能够优异地防止在长期使用涂布液的过程中产生的涂布液的粘度增加和胶凝物的产生。因此,不需要经常进行涂布液的更换或涂布机头的清洁,以致能够容易地防止记录介质例如喷墨记录介质的生产率的降低。此外,当涂布液中硼酸的含量落到上述范围内时,能够优异地防止在得到的各墨接受层上容易产生点状表面缺陷,因此能够得到均匀且良好的表面。
pH调节剂
在用于形成各多孔墨接受层的涂布液中,作为pH调节剂,可适当添加例如任何以下的酸:甲酸、乙酸、乙醇酸、草酸、丙酸、丙二酸、琥珀酸、己二酸、马来酸、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戊二酸、葡萄糖酸、乳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庚二酸、辛二酸、甲磺酸,和无机酸例如盐酸、硝酸和磷酸。
例如,将水合氧化铝用作无机颜料时,优选将一元酸用于将水合氧化铝分散在水中。因此,在上述pH调节剂中,优选使用有机酸例如甲酸、乙酸、乙醇酸或甲磺酸,或无机酸例如盐酸或硝酸。
添加剂
作为用于各多孔墨接受层用涂布液的添加剂,在不大幅改变形成多孔墨接受层后的多孔墨接受层的表面与纯水的接触角的范围内,可适当使用颜料分散剂和坚牢性改进剂。
记录介质的制备方法
作为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的制备方法,可提及例如以下方法。首先,对于每层制备通过将无机颜料、聚乙烯醇(PVA)、交联剂、pH调节剂、各种添加剂和水混合而得到的用于形成多孔墨接受层的涂布液。将用于形成下层的涂布液施涂于基材(在基材上设置有另一层时施涂于该另一层)并且干燥以形成下层的多孔墨接受层。然后将用于形成上层的涂布液施涂于下层并且干燥以形成上层的多孔墨接受层,由此能够得到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顺便提及,可适当选择使用在各多孔墨接受层中使用的这些材料(无机颜料、PVA、交联剂、pH调节剂、各种添加剂和水)的种类和量以满足本发明的要求。
现在对用于各多孔墨接受层的涂布液的涂布方法进行说明。
例如,可将以下涂布方法用于各多孔墨接受层用涂布液的涂布以得到适当的涂布量,并且通过机内(on-machine)或机外(off-machine)涂布来进行该涂布。
通过各种帘式涂布机、使用挤出系统的涂布机和使用滑动料斗系统的涂布机中任一种的涂布
涂布时,为了调节涂布液的粘度,也可将涂布液加热。也可将涂布机头加热。
例如,涂布后可将热风干燥机例如直线隧道式干燥机、拱式干燥机、空气套网干燥机(air loop drier)或sine curve气浮干燥机用于涂布液的干燥。也可适当选择使用红外加热干燥器或利用微波的干燥器。
实施例
以下通过下述实施例对本发明更具体地说明。顺便提及,以下实施例为具体实施方案,示出用于更深入理解本发明,并且本发明完全不受这些实施方案的限制。
实施例1
基材
在以下条件下制备基材。首先用水调节以下组成的纸料以得到3质量%的固体含量。
纸料的组成
纸浆                        100质量份
(80质量份的打浆度为450ml CSF(Canadian Standard Freeness)的Laulholz漂白牛皮浆(LBKP)和20质量份的打浆度为480ml CSF的Nadelholz漂白牛皮浆(NBKP))
Figure BSA00000449569800111
然后通过Fourdrinier抄纸机由该纸料进行造纸,通过多圆筒干燥机进行3-段湿压和干燥。然后通过施胶压榨机用氧化淀粉的水溶液浸渍得到的纸以得到浸渍的固体含量1.0g/m2并干燥。然后,对该纸进行压光机整饰以得到定量为170g/m2
Figure BSA00000449569800112
施胶度为100秒、空气透过性为50秒、Bekk平整度为30秒且Gurley劲度为11.0mN的基纸A。
以25g/m2的量将由低密度聚乙烯(70质量份)、高密度聚乙烯(20质量份)和氧化钛(10质量份)组成的树脂组合物施涂到基纸A上。进而以25g/m2的量将由高密度聚乙烯(50质量份)和低密度聚乙烯(50质量份)组成的树脂组合物施涂到基纸A的背侧,由此得到树脂涂布基材。
喷墨记录介质的制备
将用于上层和下层的涂布液依次施涂在基材上并且干燥以形成2个多孔墨接受层。此时,各个涂布液的组成和涂布方法如下所述。
溶胶A的制备
将作为无机水合氧化铝的水合氧化铝Disperal HP14(商品名,Sasol Co.的产品)添加到纯水中以得到30质量%的固体含量。然后以每100质量份该水合氧化铝1.5质量份的量添加甲磺酸,并且搅拌得到的混合物以得到溶胶。以如下方式用纯水将得到的溶胶适当地稀释:水合氧化铝的固体含量为27质量%,由此得到溶胶A。
溶胶B的制备
将作为无机水合氧化铝的水合氧化铝Disperal HP10(商品名,Sasol Co.的产品)添加到纯水中以得到30质量%的固体含量。然后以每100质量份该水合氧化铝2.5质量份的量添加甲磺酸,并且搅拌得到的混合物以得到溶胶。以如下方式用纯水将得到的溶胶适当地稀释:水合氧化铝的固体含量为27质量%,由此得到溶胶B。
溶胶C的制备
将作为无机水合氧化铝的水合氧化铝Disperal HP18(商品名,Sasol Co.的产品)添加到纯水中以得到30质量%的固体含量。然后以每100质量份该水合氧化铝1.2质量份的量添加甲磺酸,并且搅拌得到的混合物以得到溶胶。以如下方式用纯水将得到的溶胶适当地稀释:水合氧化铝的固体含量为27质量%,由此得到溶胶C。
溶胶D和E的制备
以固体含量为25质量%的方式将二氧化硅粉末X-37(商品名,TOKUYAMA Corp.的产品)添加到溶液中,该溶液通过以每100质量份二氧化硅2质量份的量将聚氯化铝(Takibine,商品名,TAKI ChemicalsCo.的产品)添加到纯水中而得到。通过高压均化器对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分散以得到溶胶。以如下方式用纯水将得到的溶胶适当地稀释:二氧化硅粉末的固体含量为21质量%,由此得到溶胶D。以与溶胶D中相同的方式分散二氧化硅,不同之处在于改变通过高压均化器分散的条件,并且将二氧化硅粉末的固体含量控制到21质量%以得到溶胶E。
溶胶F、G、H、I和J的制备
通过与溶胶D中相同的制备方法得到溶胶F,不同之处在于将二氧化硅粉末X-37变为二氧化硅粉末BY-400(商品名,TOSOH SILICACORPORATION的产品)。此外,通过与溶胶E中相同的制备方法得到溶胶G、H、I和J,不同之处在于将二氧化硅粉末X-37分别变为二氧化硅粉末X-37B(商品名,TOKUYAMA Corp.的产品)、二氧化硅粉末AY-601(商品名、TOSOH SILICA CORPORATION的产品)、二氧化硅粉末AZ-400(商品名、TOSOH SILICA CORPORATION的产品)和二氧化硅粉末BY-601(商品名、TOSOH SILICA CORPORATION的产品)。
用于下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以如下方式将溶胶B和溶胶D混合:各溶胶B和D中的无机颜料之间的质量比以固体含量计为75∶25。以如下方式将浓度为8.0质量%的聚乙烯醇PVA 235(商品名、Kuraray Co.,Ltd.的产品)的水溶液与该混合溶胶混合:PVA的固体含量为每100质量份该混合溶胶中无机颜料的固体含量10质量份。
然后以如下方式将浓度为3.0质量%的硼酸水溶液与得到的混合物混合:硼酸的固体含量为每100质量份该混合溶胶中无机颜料的固体含量1.8质量份,由此得到用于下层的涂布液。
用于上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以如下方式将浓度为8.0质量%的聚乙烯醇PVA 235(商品名,Kuraray Co.,Ltd.的产品)的水溶液与溶胶A混合:PVA的固体含量为每100质量份溶胶A中的水合氧化铝10质量份。
然后以如下方式将浓度为3.0质量%的硼酸水溶液与得到的混合物混合:硼酸的固体含量为每100质量份溶胶A中的水合氧化铝1.8质量份,由此得到用于上层的涂布液。
墨接受层的涂布方法
将用于下层的涂布液施涂到基材上以使干燥涂布量为30g/m2,然后在50℃下干燥以形成下层。将用于上层的涂布液施涂到下层上以使干燥涂布量为10g/m2,然后在50℃下干燥以制备喷墨记录介质1。
实施例2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2,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D变为溶胶I。
实施例3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3,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D变为溶胶G。
实施例4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4,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B变为混合溶胶,该混合溶胶通过以如下方式将溶胶A和溶胶B混合而得到:各溶胶A和B中的水合氧化铝之间的质量比以固体含量计为25∶75。
实施例5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5,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B和D的混合物变为混合溶胶,该混合溶胶通过以如下方式将溶胶C和溶胶J混合而得到:各溶胶C和J中的无机颜料之间的质量比以固体含量计为35∶65。
实施例6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6,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混合溶胶中的溶胶B和溶胶D各溶胶中的无机颜料之间的质量比由75∶25变为70∶30,以固体含量计。
实施例7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7,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混合溶胶的溶胶B和溶胶D各溶胶中的无机颜料之间的质量比由75∶25变为78∶22,以固体含量计。
实施例8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8,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混合溶胶的溶胶B和溶胶D各溶胶中的无机颜料之间的质量比由75∶25变为65∶35,以固体含量计。
实施例9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9,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混合溶胶的溶胶B和溶胶D各溶胶中的无机颜料之间的质量比由75∶25变为80∶20,以固体含量计。
实施例10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10,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混合溶胶的溶胶B和溶胶D各溶胶中的无机颜料之间的质量比由75∶25变为60∶40,以固体含量计。
实施例11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11,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混合溶胶的溶胶B和溶胶D各溶胶中的无机颜料之间的质量比由75∶25变为82∶18,以固体含量计。
实施例12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12,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B和溶胶D的混合溶胶变为通过以如下方式将溶胶A和溶胶J混合而得到的混合溶胶:各溶胶A和J中的无机颜料之间的质量比以固体含量计为30∶70。
实施例13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13,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B和溶胶D的混合溶胶变为通过以如下方式将溶胶A、溶胶B和溶胶G混合而得到的混合溶胶:各溶胶A、B和G中的无机颜料之间的质量比以固体含量计为10∶40∶50。
实施例14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14,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D变为溶胶I,并且将实施例1中用于上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A变为通过以如下方式将溶胶A和溶胶B混合而得到的混合溶胶:各溶胶A和B中的水合氧化铝之间的质量比以固体含量计为70∶30。
实施例15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15,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上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A变为混合溶胶,该混合溶胶通过以如下方式将溶胶A和溶胶C混合而得到:各溶胶A和C中的水合氧化铝之间的质量比以固体含量计为75∶25。
实施例16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16,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B和溶胶D的混合溶胶变为通过以如下方式将溶胶A和溶胶J混合而得到的混合溶胶:各溶胶A和J之间的质量比以固体含量计为35∶65,并且将实施例1中用于上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A变为混合溶胶,该混合溶胶通过以如下方式将溶胶A和溶胶B混合而得到:各溶胶A和B中的水合氧化铝之间的质量比以固体含量计为30∶70。
顺便提及,在实施例1-16的每一个中,在上层的孔分布曲线中出现一个峰,并且在下层的孔分布曲线中出现两个峰。
比较例1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17,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D变为溶胶E。
比较例2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18,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D变为溶胶H。
比较例3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19,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B和溶胶D的混合溶胶变为通过以如下方式将溶胶C和溶胶F混合而得到的混合溶胶:各溶胶C和F中的无机颜料之间的质量比以固体含量计为35∶65。
比较例4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20,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B和溶胶D的混合溶胶变为通过以如下方式将溶胶A和溶胶D混合而得到的混合溶胶:各溶胶A和D之间的质量比以固体含量计为55∶45,并且将实施例1中用于上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A变为混合溶胶,该混合溶胶通过以如下方式将溶胶A和溶胶C混合而得到:各溶胶A和C中的水合氧化铝之间的质量比以固体含量计为75∶25。
比较例5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21,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混合溶胶的溶胶B和溶胶D各溶胶中的无机颜料之间的质量比由75∶25变为55∶45,以固体含量计。
比较例6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22,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混合溶胶的溶胶B和溶胶D各溶胶中的无机颜料之间的质量比由75∶25变为84∶16,以固体含量计。
比较例7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23,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B和溶胶D的混合溶胶变为溶胶B的单一溶胶,并且没有将溶胶D添加到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
比较例8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24,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B和溶胶D的混合溶胶变为溶胶C的单一溶胶,并且没有将溶胶B和溶胶D添加到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
比较例9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25,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B和溶胶D的混合溶胶变为溶胶A的单一溶胶,并且没有将溶胶B和溶胶D添加到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
比较例10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26,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B和溶胶D的混合溶胶变为通过以如下方式将溶胶A和溶胶J混合而得到的混合溶胶:各溶胶A和J之间的质量比以固体含量计为35∶65,并且将实施例1中用于上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A变为溶胶B。
比较例11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喷墨记录介质27,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用于下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D变为溶胶E,并且将实施例1中用于上层的涂布液中使用的溶胶A变为溶胶C。
顺便提及,在比较例7-9的每一个中,在上层和下层的每个孔分布曲线中出现一个峰。在比较例1-6、10和11的每一个中,在上层的孔分布曲线中出现一个峰,并且在下层的孔分布曲线中出现两个峰。
多孔墨接受层的峰值孔半径和峰值孔容积的测定方法
该测定中使用以下装置。
峰值孔半径的测定:自动比表面积/孔分布测定装置TriStar 3000(商品名,由SHIMADZU CORP.制造)。
样品的预处理:VacPrep 061(商品名,由SHIMADZU CORP.制造)。
以下述方式进行测定。将根据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记载的方法形成的只具有下层的记录介质切割为5.0×10cm的大小,然后将该切割的记录介质切割为能够放入3/8-in小室内的大小。将该片放入小室内,并且在加热到80℃的同时通过VacPrep 061(商品名)进行脱气和干燥直至达到2.7Pa(20mTorr)以下。
对脱气和干燥过的样品使用TriStar 3000(商品名)通过氮吸附/解吸法进行测定。测定后,使用在解吸侧得到的数据以最终得到峰值孔半径和峰值孔容积。
关于后述的表1和2中的使用溶胶A、B或C形成的上层的峰值孔半径,示出了比较例9、7或8中使用溶胶A、B或C形成的下层的测定结果。关于实施例14和16中使用溶胶A和B形成的上层的峰值孔半径以及实施例15和比较例14中使用溶胶A和C形成的上层的峰值孔半径,分别制备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基材上只施涂了上层的样品并进行测定。顺便提及,表1和2中所示的R1-R3的单位为nm。
评价方法
墨吸收速率
将用于颜料墨打印机(商品名:PIXUS Pro 9500,由Canon Inc.制造)的墨再装入使用喷墨系统的照片打印机(photo printer)(商品名:PIXUS iP8600,由Canon Inc.制造)的专用墨箱中。以superphoto paper模式(标准设定)在制备的各喷墨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以0%duty至200%duty打印作为二次色的红色、绿色和蓝色的色调块。然后目视观察打印的区域以如下所述进行评价。
A:即使在150%duty下也没有观察到beading;
B:在135%duty下没有观察到beading,但在150%duty下观察到beading;
C:在120%duty下没有观察到beading,但在135%duty下观察到beading;
D:甚至在120%duty下也观察到Beading。
墨吸收容积
通过相同的方法将与墨吸收速率的评价方法中相同的色调块打印在制备的各喷墨记录介质上。然后目视观察打印的区域以如下所述进行评价。
A:即使在200%duty下也没有观察到墨溢流;
B:在185%duty下没有观察到墨溢流,但在200%duty下观察到墨溢流;
C:在170%duty下没有观察到墨溢流,但在185%duty下观察到墨溢流;
D:甚至在170%duty下也观察到墨溢流。
着色性
将利用喷墨系统的照片打印机(商品名:PIXUS iP8600,由CanonInc.制造)用于在制备的各喷墨记录介质上以100%duty打印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实心块。在25℃和50%RH(相对湿度)的环境中存储3天后,通过分光光度计Spectrolino(商品名;由GretagMacbeth Co.制造)进行比色法以评价记录介质的O.D.(光学密度(optical density))值。顺便提及,此时的评价标准如下所述。
A:O.D.值为2.20以上,并且高密度部的色调再现性非常良好;
B:O.D.值为2.05以上且小于2.20,并且高密度部的色调再现性比A稍差;
C:O.D.值小于2.05,并且高密度部的色调再现性差,并且打印密度浅。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备的记录介质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和2中。顺便提及,目视确认在实施例1-16和比较例1-11中的所有记录介质上没有产生开裂。
表1
  R1   R2   R3   VR2/VR3   墨吸收速率   墨吸收容积   着色性
  实施例1   10   7   12   1.6   A   A   A
  实施例2   10   7   10   1.6   A   B   A
  实施例3   10   7   13   1.6   B   A   A
  实施例4   10   8   12   1.6   B   A   A
  实施例5   10   5   12   1.6   A   B   A
  实施例6   10   7   12   1.2   A   A   A
  实施例7   10   7   12   2.0   A   A   A
  实施例8   10   7   12   1.1   B   A   A
  实施例9   10   7   12   2.1   A   B   A
  实施例10   10   7   12   0.8   B   A   A
  实施例11   10   7   12   2.4   A   B   A
  实施例12   10   5   10   2.4   A   B   A
  实施例13   10   8   13   0.8   B   A   A
  实施例14   9   7   10   1.6   A   A   A
  实施例15   11   7   12   1.6   A   A   B
  实施例16   8   5   10   1.6   A   B   A
表2
  R1   R2   R3   VR2/VR3   墨吸收速率   墨吸收容积   着色性
  比较例1   10   7   14   1.6   C   A   A
  比较例2   10   7   9   1.6   A   C   A
  比较例3   10   4   12   1.6   A   C   A
  比较例4   11   10   12   1.6   C   A   B
  比较例5   10   7   12   0.7   C   A   A
  比较例6   10   7   12   2.5   A   C   A
  比较例7   10   7   -   -   A   D   A
  比较例8   10   -   12   -   D   A   A
  比较例9   10   10   -   -   C   A   A
  比较例10   7   5   10   1.6   B   C   A
  比较例11   12   7   14   1.6   A   A   C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防止在其多孔墨接受层中产生开裂的记录介质。此外,能够提供具有能够满足使用颜料墨的高速记录的高墨吸收性和较高的墨吸收容积,同时在使用染料墨的印刷中具有优异的着色性的记录介质。
尽管已参照示例性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括所有这样的变形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4)

1.记录介质,其包括基材和在该基材上设置的至少两个多孔墨接受层,其中在该多孔墨接受层中,作为第二位远离该基材的层,下层配置在上层的基材侧,该上层是最远离该基材的层,其中该上层的孔分布曲线具有一个峰并且该下层的孔分布曲线具有两个峰,其中将给出该上层的孔分布曲线中的峰的孔半径记为R1并且将给出该下层的孔分布曲线中的两个峰的孔半径分别记为R2和R3,其中R2小于R3时,R1为8nm-11nm,R2为5nm以上,R2小于R1,R1与R2之间的差为2nm以上,R3不小于R1,并且R3与R1之间的差为3nm以下,并且其中在该下层的孔分布曲线中,孔半径R2时的孔容积为VR2并且孔半径R3时的孔容积为VR3时,VR2与VR3的比例(VR2/VR3)为0.8-2.4,孔分布曲线中的峰的孔半径和孔容积通过氮吸附/解吸法测定。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介质,其中R3与R1之间的差为2n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介质,其中VR2与VR3的比例(VR2/VR3)为1.2-2.0。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介质,其中R1为9nm-11nm。
CN2011100600079A 2010-03-03 2011-03-03 记录介质 Active CN1021898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6402 2010-03-03
JP2010046402A JP5473679B2 (ja) 2010-03-03 2010-03-03 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9861A CN102189861A (zh) 2011-09-21
CN102189861B true CN102189861B (zh) 2013-11-13

Family

ID=43927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00079A Active CN102189861B (zh) 2010-03-03 2011-03-03 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36394B2 (zh)
EP (1) EP2363295B1 (zh)
JP (1) JP5473679B2 (zh)
KR (1) KR101306497B1 (zh)
CN (1) CN1021898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59111A (ja) * 2013-02-19 2014-09-04 Canon Inc 記録媒体
CN103909756B (zh) * 2014-03-26 2016-04-13 深圳市巨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胶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79165B (zh) * 2014-03-26 2016-04-13 深圳市巨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胶片及其制备方法
US9944107B2 (en) 2016-01-08 2018-04-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US10125284B2 (en) 2016-05-20 2018-11-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queous ink, ink cartridge,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JP2019072914A (ja) * 2017-10-16 2019-05-16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立体模様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US11597227B2 (en) 2020-06-23 2023-03-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37381A1 (de) * 1981-12-24 1983-07-14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Tokyo Ink-jet-aufzeichnungsblatt
EP1138513A1 (en) * 2000-03-30 2001-10-04 Nippon Paper Industries Co., Ltd. Multilayer ink-receiver sheet for ink-jet print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894965A (fr) 1981-11-12 1983-05-09 Eastman Kodak Co Emulsion photographique au bromoiodure d'argent d'indice de forme eleve et procede pour la preparer
EP0218956A1 (en) * 1985-09-24 1987-04-22 Asahi Glass Company Ltd. Recording sheet
JP2714350B2 (ja) 1993-04-28 1998-0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被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この被記録媒体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印字物及びアルミナ水和物の分散物
CA2122099C (en) 1993-04-28 1999-08-17 Hitoshi Yoshino Recording medium,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and dispersion of alumina hydrate
JP2883299B2 (ja) 1994-09-16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その製造方法、被記録媒体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921786B2 (ja) 1995-05-01 1999-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該媒体の製造方法、該媒体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2921787B2 (ja) 1995-06-23 1999-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US6548149B1 (en) * 1996-04-24 2003-04-15 Oji Paper Co., Ltd. Ink jet recording material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US6605336B2 (en) * 1998-06-15 2003-08-12 Canon Kabusk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and record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DE69915787T2 (de) * 1998-12-28 2005-01-13 Canon K.K. Aufzeichnungsmedium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JP2000280603A (ja) * 1999-03-30 2000-10-10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ート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記録物の作成方法
JP3895540B2 (ja) 2000-06-21 2007-03-22 三徳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精製過酸化水素水の製造方法
US6848781B2 (en) 2002-09-30 2005-02-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process, image-recorded article, liquid composition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3933039B2 (ja) 2002-11-22 2007-06-20 王子製紙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体
JP4018674B2 (ja) 2003-08-04 2007-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用被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JP4124083B2 (ja) * 2003-10-01 2008-07-23 王子製紙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体の製造方法
JP2005138403A (ja) 2003-11-06 2005-06-0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及び製造方法
JP3705286B2 (ja) 2004-01-05 2005-10-12 王子製紙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体
JP4337717B2 (ja) * 2004-01-23 2009-09-30 王子製紙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体
EP1803581B1 (en) 2004-10-15 2010-12-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JP2008030415A (ja) * 2006-07-31 2008-02-14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校正用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
ATE521483T1 (de) 2007-04-18 2011-09-15 Canon Kk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medium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afür
JP5204524B2 (ja) * 2008-03-27 2013-06-05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US8080291B2 (en) 2009-06-08 2011-12-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dium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37381A1 (de) * 1981-12-24 1983-07-14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Tokyo Ink-jet-aufzeichnungsblatt
EP1138513A1 (en) * 2000-03-30 2001-10-04 Nippon Paper Industries Co., Ltd. Multilayer ink-receiver sheet for ink-jet printing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167959A 2004.06.17
JP特开2005-138403A 2005.06.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306497B1 (ko) 2013-09-09
US20110217488A1 (en) 2011-09-08
CN102189861A (zh) 2011-09-21
EP2363295B1 (en) 2013-12-04
EP2363295A1 (en) 2011-09-07
KR20110100142A (ko) 2011-09-09
US8236394B2 (en) 2012-08-07
JP2011178107A (ja) 2011-09-15
JP5473679B2 (ja) 201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0652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189861B (zh) 记录介质
JP5300911B2 (ja) 記録媒体
US8080291B2 (en) Ink jet recording medium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EP1510354B1 (en)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ink receptive lay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2248828B (zh) 喷墨记录介质
JP200952819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要素
JP200623191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体
JP2006231914A5 (zh)
CN102189865B (zh) 双面记录介质
JP585457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CN103568617B (zh) 记录介质
JP6226583B2 (ja) 記録媒体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CN103129200B (zh) 记录介质
JP5676993B2 (ja) 記録媒体
JP2016064574A (ja) 記録媒体
JP2008265110A (ja) インク吸収性記録媒体
JP6128882B2 (ja) 記録媒体
JP463569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体
JP412408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体の製造方法
JP2022173079A (ja) 記録媒体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00510382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
JP2015030241A (ja) 記録媒体
JP2018187843A (ja) 記録媒体
JP2013154614A (ja) 記録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