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59981B - 摄像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摄像镜头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摄像镜头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59981B
CN102159981B CN200980136794.1A CN200980136794A CN102159981B CN 102159981 B CN102159981 B CN 102159981B CN 200980136794 A CN200980136794 A CN 200980136794A CN 102159981 B CN102159981 B CN 1021599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pick
lens combination
side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67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59981A (zh
Inventor
武俊典
泉水隆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59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99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599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99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43/00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of photographic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摄像镜头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物体侧透镜组(G1);以及,图像侧透镜组(G2),被布置为与物体侧透镜组(G1)以空气间隔相隔,并且,通过沿着光轴移动图像侧透镜组(G2)的至少一部分作为聚焦透镜组而从远物体向近物体执行聚焦,并且,通过移动图像侧透镜组(G2)的至少一部分作为移位透镜组以便具有与光轴基本上正交的分量而执行图像稳定。

Description

摄像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摄像镜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镜头、具有此摄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摄像镜头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的大孔径标准镜头,其中折射光焦度相对于在透镜之间设置的孔径光阑基本上对称的许多高斯透镜已经被提出(例如,参见专利文件1)。
然而,传统的透镜未被充分地减小尺寸,并且当在照相机中使用这样的镜头时,用户难以握着照相机,并且因为当捕获图像时产生的照相机的细微模糊(例如,当用户按下释放按钮时产生的照相机的模糊),在曝光期间出现图像模糊并且图像质量降低。
用于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已知方法是在摄像镜头中组合下述部分:检测系统,用于检测照相机模糊;计算系统,用于根据由检测系统输出的值来控制移位透镜组;以及,驱动系统,用于移位作为可以移位图像的光学系统的移位透镜组,并且通过驱动移位透镜组以补偿由于照相机模糊导致的图像模糊而校正图像模糊。
引用列表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公开专利公布No.H1-155310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传统照相机的情况下,当校正图像模糊时,难以实现适当地校正各种像差并且在移位透镜时抑制性能改变。
根据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摄像镜头、一种具有此摄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一种用于制造此摄像镜头的方法,所述摄像镜头可以适当地校正各种像差,可以在移位透镜时最小化性能改变,是紧凑的,并且在整个屏幕上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本发明的摄像镜头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物体侧透镜组;以及,图像侧透镜组,其被布置成与物体侧透镜组以空气间隔相隔,其中,通过沿着光轴移动作为聚焦透镜组的所述图像侧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来从远物体到近物体进行聚焦,并且,通过移动作为移位透镜组的所述图像侧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以便具有与光轴基本上正交的分量来执行图像稳定。
优选的是,所述图像侧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
优选的是,所述聚焦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是移位透镜组。
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0.27<∑d2/f<0.60,其中,f表示摄像镜头的焦距,并且∑d2表示在所述图像侧透镜组中在光轴上从最接近物体的透镜表面到最接近图像的透镜表面的长度。
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0.06<|f2|/|f1|<0.49,其中,f1表示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2表示图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0.80<f/|fs|<1.10,其中,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并且fs表示所述移位透镜组的焦距。
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0.0<(r2F+r1R)/(r2F-r1R)<24.8,其中,r1R表示在所述物体侧透镜组中最接近物体的透镜的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并且r2F表示在最接近物体的透镜的图像侧布置的透镜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5<TL/∑d<2.3,其中,TL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全长(total length),并且∑d表示在光轴上从在所述物体侧透镜组中的最接近物体的透镜表面到在所述图像侧透镜组中的最接近图像的透镜表面的长度。
优选的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
优选的是,所述聚焦透镜组是所述移位透镜组。
优选的是,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是固定的。
优选的是,所述图像侧透镜组具有正透镜部件,并且所述正透镜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非球面。
优选的是,在所述物体侧透镜组和所述图像侧透镜组之间布置孔径光阑。
优选的是,所述图像侧透镜组具有:被布置得最接近物体的负透镜部件;以及,在所述负透镜部件的图像侧布置的正透镜部件。
优选的是,所述图像侧透镜组具有胶合透镜,所述胶合透镜具有负透镜部件和正透镜部件,并且具有正或负折射光焦度。
优选的是,所述图像侧透镜组具有:负弯月形透镜和正弯月形透镜的胶合透镜,所述负弯月形透镜具有面向物体的凹表面,所述正弯月形透镜具有面向图像的凸表面。
本发明的光学设备(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为数字单镜头反射照相机1)具有作为用于在预定图像平面上形成图像的摄像镜头的上述镜头。
本发明的用于制造摄像镜头的方法包括:以从物体起的顺序来布置物体侧透镜组和图像侧透镜组,所述图像侧透镜组被布置成与物体侧透镜组以空气间隔相隔;在从远物体向近物体进行聚焦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作为聚焦透镜组的所述图像侧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当稳定图像时,移动作为移位透镜组的所述图像侧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以便具有与光轴基本上正交的分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摄像镜头、具有此摄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此摄像镜头的方法,所述摄像镜头可以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可以在移位透镜时最小化性能改变,是紧凑的,并且在整个屏幕上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描述根据示例1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向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改变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2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根据示例1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2B是示出在透镜移位状态(0.2mm)中的根据示例1的横像差的图;
图3是示出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根据示例1的各种像差的图;
图4是描述根据示例2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向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改变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5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根据示例2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5B是示出在透镜移位状态(0.2mm)中的根据示例2的横像差的图;
图6是示出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根据示例2的各种像差的图;
图7是描述根据示例3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向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改变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8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根据示例3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8B是示出在透镜移位状态(0.2mm)中的根据示例3的横像差的图;
图9是示出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根据示例3的各种像差的图;
图10是描述根据示例4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向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改变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11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根据示例4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11B是示出在透镜移位状态(0.2mm)中的根据示例4的横像差的图;
图12是示出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根据示例4的各种像差的图;
图13是描述根据示例5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向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改变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14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根据示例5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14B是示出在透镜移位状态(0.15mm)中的根据示例5的横像差的图;
图15是示出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根据示例5的各种像差的图;
图16是描述根据示例6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向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改变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17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根据示例6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17B是示出在透镜移位状态(0.15mm)中的根据示例6的横像差的图;
图18是示出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根据示例6的各种像差的图;
图19是描述根据示例7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向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改变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20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根据示例7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20B是示出在透镜移位状态(0.15mm)中的根据示例7的横像差的图;
图21是示出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根据示例7的各种像差的图;
图22是描述根据示例8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向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改变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23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根据示例8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23B是示出在透镜移位状态(0.15mm)中的根据示例8的横像差的图;
图24是示出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根据示例8的各种像差的图;
图25是描述根据示例9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向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改变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26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根据示例9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26B是示出在透镜移位状态(0.15mm)中的根据示例9的横像差的图;
图27是示出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根据示例9的各种像差的图;
图28是描述具有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数字单镜头反射照相机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29是描述用于制造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中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镜头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物体侧透镜组G1;以及,图像侧透镜组G2,其被布置成与物体侧透镜组G以空气间隔相隔,并且,通过沿着光轴移动图像侧透镜组G2的至少一部分来从远物体到近物体进行聚焦,并且,通过移动图像侧透镜组G2的至少一部分以便具有与光轴基本上正交的分量来执行图像稳定。通过这种配置,减少了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场曲的波动,并且可以最小化在移位透镜时的彗差和场曲的性能变差。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镜头可以是紧凑的,并且在整个屏幕上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图像侧透镜组G2具有正折射光焦度。而且,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聚焦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是移位透镜组。在当聚焦透镜组的一部分是移位透镜组的情况下,特别优选的是,在聚焦透镜组中的最接近物体的部分透镜组是移位透镜组。
在本实施例的上面的配置中,为了减小尺寸并且提高性能,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其中,f表示摄像镜头的焦距,并且∑d2表示在所述图像侧透镜组G2中在光轴上从最接近物体的透镜表面(图1中的表面编号8)到最接近图像的透镜表面(图1中的表面编号15)的长度。
0.27<∑d2/f<0.60…(1)
条件表达式(1)适当地指定了图像侧透镜组G2的在光轴上的总厚度∑d2,以便实现保证高图像形成性能和聚焦透镜组的较轻重量。如果该条件超过条件表达式(1)的上限值,则图像侧透镜组G2的在光轴上的总厚度∑d2太厚。因此,图像侧透镜组G2的透镜部分以及用于支撑该透镜部分的透镜镜筒元件变得太大和重,并且,也限制了聚焦透镜组的移动冲程。为了使用具有小移动冲程的聚焦透镜组来聚焦近物体,必须提高图像侧透镜组G2的折射光焦度,这使得难以校正球面像差和彗差,因此是不期望的。如果该条件小于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值,则图像侧透镜组G2的在光轴上的总厚度∑d2变得太小。这具有减少尺寸的优点,但是必须减少构成图像侧透镜组G2的透镜的数量,这使得不可能校正在摄像镜头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彗差和场曲,因此是不期望的。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1)的上限值是0.57。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1)的上限值是0.53。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值是0.29。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值是0.31。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值是0.33。
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2),其中,f1表示物体侧透镜组G1的焦距,并且f2表示图像侧透镜组G2的焦距。
0.06<|f2|/|f1|<0.49…(2)
条件表达式(2)指定了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的焦距比率的适当范围。如果该条件超过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值,则物体侧透镜组G1的折射光焦度变得(比图像侧透镜组G2)相对更强,这使得难以校正单独在物体侧透镜组G1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和彗差。而且,图像侧透镜组G2的折射光焦度变得较弱,这使得也难以校正场曲,因此是不期望的。另一方面,如果该条件小于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值,则物体侧透镜组G1的折射光焦度变得(比图像侧透镜组G2)相对更弱,这使得不足以校正球面像差,因此是不期望的。而且,在图像侧透镜组G2的折射光焦度上的相对提高将在这个图像侧透镜组G2中产生的彗差提高得太高,并且使得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值是0.45。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值是0.43。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值是0.40。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值是0.1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值是0.12。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值是0.14。
优选的是,满足条件表达式(3),其中,f表示摄像镜头的焦距,并且fs表示移位透镜组的焦距。
0.80<f/|fs|<1.10…(3)
条件表达式(3)指定移位透镜组的焦距fs。如果该条件超过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值,则移位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强,这增加了单独在图像侧透镜组G2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因此是不期望的。另一方面,如果该条件小于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值,则移位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弱,并且摄像镜头不再无焦点(afocal),这提高了在移位透镜时的场曲的改变,因此是不期望的。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值是1.07。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值是1.05。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值是0.83。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值是0.86。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值是0.90。
为了最小化单独在物体侧透镜组G1中产生的彗差和场曲,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4),其中,r1R表示在物体侧透镜组G1中最接近物体的透镜(在图1中的透镜L1)的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并且r2F表示在所述最接近物体的透镜的图像侧布置的透镜(在图1中的透镜L2)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0.0<(r2F+r1R)/(r2F-r1R)<24.8…(4)
条件表达式(4)用于适当地校正单独在物体侧透镜组G1中产生的彗差和场曲。如果该条件超过条件表达式(4)的上限值,则不再能够校正单独在物体侧透镜组G1中产生的彗差和场曲。畸变也增加,这是不期望的。另一方面,如果该条件小于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值,则单独在物体侧透镜组G1中产生的彗差增加得如此多,使得在最短摄像距离中的性能变差,这是不期望的。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4)的上限值是22.8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4)的上限值是20.8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4)的上限值是19.00。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值是2.0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值是3.5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值是5.00。
为了减小尺寸和提高性能,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5),其中,TL表示摄像镜头的全长(在光轴上从被布置得最接近物体的透镜的物体侧表面到图像平面的距离),并且∑d表示在光轴上从在物体侧透镜组G1中的最接近物体的透镜表面(在图1中的表面编号1)到在图像侧透镜组G2中的最接近图像的透镜表面(在图1中的表面编号15)的长度。
1.5<TL/∑d<2.3…(5)
条件表达式(5)指定了用于平衡减小尺寸和提高性能的适当的摄像镜头的全长TL。如果该条件超过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则在校正像差上有益,但是摄像镜头的全长增加,并且不能平衡减小尺寸和提高性能,这是不期望的。另一方面,如果该条件小于在条件表达式(5)中的下限值,则在减小尺寸上有益,但是不能良好地校正在摄像镜头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彗差和场曲。而且,难以提高后焦距离,这是不期望的。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值是2.25。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值是2.2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值是2.15。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值是1.55。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值是1.6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值是1.65。
为了虽然尺寸小仍然保证长的后焦距离,优选的是,物体侧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在物体侧透镜组G1中布置具有弱正折射光焦度的透镜,不仅可以实现相对于摄像镜头的全长的长后焦距离,而且也可以良好地校正彗差和场曲。根据本实施例,为了充分地显示这些效果,优选的是,在物体侧透镜组G1中的被布置得最接近物体的透镜(在图1中的透镜L1)是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的凹弯月形透镜。
优选的是,聚焦透镜组是移位透镜组。也优选的是,摄像镜头的焦距是固定的。
为了提高性能,优选的是,图像侧透镜组G2具有正透镜部件,并且该正透镜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非球面。因为这种配置,可以良好地校正在聚焦时产生的畸变和场曲的波动。
而且,为了改善性能,优选的是,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布置孔径光阑S。根据这种配置,折射光焦度布置变得更接近对称,即,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物体侧透镜组G1、孔径光阑S、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图像侧透镜组G2(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并且可以良好地校正场曲和畸变。
优选的是,图像侧透镜组G2具有:被布置得最接近物体的负透镜部件;以及,在所述负透镜部件的图像侧布置的正透镜部件。而且,优选的是,图像侧透镜组G2具有负透镜部件和正透镜部件的胶合透镜,所述胶合透镜具有正或负折射光焦度。因为这种配置,可以良好地校正色像差和场曲。优选的是,图像侧透镜组G2的胶合透镜具有:负弯月形透镜,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凹表面;以及,正弯月形透镜,其具有面向图像的凸表面。因为这种配置,可以良好地校正场曲。
图28示出包括具有上述配置的摄像镜头的数字单镜头反射照相机1(光学设备)的横截面图。在图28中所示的数字单镜头反射照相机1中,来自未示出的物体的光被摄像镜头2会聚,并且经由快速复原反光镜3在焦平面板4上形成图像。在焦平面板4上形成图像的光在五角屋脊棱镜5内被多次反射,并且被引导到目镜6。因此,用户能够经由目镜6观察作为正像的物体图像。
如果用户按下未示出的释放按钮,则快速复原反光镜3从光路收缩,并且来自未示出的物体的光被摄像镜头2会聚,在画面元件7上形成物体图像。因此,来自所述物体的光被画面元件7捕获,并且在未示出的存储器中被记录为物体图像。以这种方式,用户可以使用这个照相机1来捕获物体的图像。在图28中的照相机1可拆卸地保持摄像镜头2,或者可以与摄像镜头2集成。
将参考图29来描述用于制造具有上面的配置的摄像镜头的方法。第一透镜组G1和G2被装配在圆柱透镜镜筒中(步骤S1)。当在透镜镜筒中装配透镜时,每一个透镜组可以沿着光轴依序一次一个地顺序地被布置在透镜镜筒中,或透镜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一体地被保持在保持构件上,然后被装配在透镜镜筒中。在透镜镜筒中装配了每一个透镜后,在每一个透镜被装配在透镜镜筒中的状态中查看是否形成物体图像,换句话说,查看每一个透镜的中心是否对齐(步骤S2)。然后,查看摄像镜头的各个操作(步骤S3)。各个操作的示例是:聚焦操作,其中,执行从远物体到近物体的聚焦的透镜(在本实施例中的图像侧透镜组G2)沿着光轴移动;以及,手移动模糊校正操作,其中,透镜(在本实施例中的图像侧透镜组G2)的至少一部分移动以便具有与光轴正交的分量。查看各个操作的顺序是任意的。
示例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每一个示例。下面示出的表1至表8是列出根据示例1至示例8的数据值的表格。在[总体数据]中,f是这个摄像镜头的焦距,FNO是F数,2ω是视角,Y是图像高度,TL是镜头全长。在[透镜数据]中,表面编号是沿着光传播方向从物体侧计数的透镜表面的次序,r是每一个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d是在光轴上从每一个光学表面到下一个光学表面(或图像平面)的距离,nd是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vd是在d线的阿贝数,在表面编号上所附加的“*”指示这个透镜表面是非球面的,并且,曲率半径r的列指示近轴曲率半径。在曲率半径中的[0.0000]指示平面或孔。省略空气的折射率“1.00000”。在[可变距离数据]中,di(i是整数)是从第i个表面到下一个透镜表面的可变表面距离。在[透镜组数据]中,示出每一个组的第一表面和焦距。在[条件表达式]中,示出与上述的条件表达式(1)至(5)对应的值。
在[非球面数据]中,通过下面的表达式(a)来给出在[透镜数据]中所示的非球面的形状。在下面的表达式(a)中,y是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高度,S(y)是沿着光轴从非球面的顶点处的切平面到在非球面上高度y处的位置的距离(垂度量),r是参考球面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κ是锥形系数,并且An是n阶非球面系数。在每一个示例中,2阶非球面系数A2是0,在此省略。En表示×10-n。例如,1.234E-05=1.234×10-5
S(y)=(y2/r)/{1+(1-κ·y2/r2)1/2}
+A4×y4+A6×y6+A8×y8+A10×y10…(a)
在表格中,“mm”通常用作焦距f、曲率半径r和表面距离d的单位,并且用于其他长度。然而,可以取代使用另一个适当单位,因为即使光学系统被成比例地放大或成比例地缩小,也获得等效的光学性能。
关于表格的描述对于其他示例是相同的,在其他示例中,省略其描述。
(示例1)
将参考图1至图3和表1来描述示例1。图1是描述根据示例1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状态的图。在这个示例中,“近距离”表示-0.025×摄像距离。
如图1中所示,根据示例1的摄像镜头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物体侧透镜组G1,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图像侧透镜组G2,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由低通滤波器或红外线截断滤波器等构成的滤波器组FL。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即在聚焦时,物体侧透镜组G1相对于图像平面I固定,并且图像侧透镜组G2相对于图像平面I移动,并且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在表1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7)以及在图像侧透镜组G2和滤波器组FL之间的距离(在表1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15)改变。图像平面I被形成在图28中的画面元件7上,并且该画面元件由CCD或CMOS等构成。
物体侧透镜组G1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1,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双凸正透镜L2;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3,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
图像侧透镜组G2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的负胶合透镜,负弯月形透镜L4具有面向物体的凹表面,正弯月形透镜L5具有面向图像的凸表面;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6,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7,其具有面向图像的凸表面。通过下述方式来校正手移动模糊:移动图像侧透镜组G2以便具有大致与光轴正交的分量,以便在出现图像模糊时在图像平面I上移位图像。
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布置了孔径光阑S。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到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聚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物体侧透镜组G1固定。
表1示出示例1的每一个数据。在表1中的表面编号1至17对应于在图1中的表面1至17。
(表1)
[总体数据]
f=36.01
FNO=1.85
2ω=43.77
Y=14.10
TL=92.00
[透镜数据]
Figure BPA00001331033600151
[非球面数据]
第十一表面
r=-100.0000,κ=+1.0000,
C4=-8.7071-06,C6=+5.0224E-09,C8=-4.5994E-12,C10=+0.0000E-00
[在聚焦时的可变距离]
       无限远     近距离
d7     11.2452    10.3029
d15    37.0000    37.9423
[透镜组数据]
组编号    组的第一表面    组的焦距
G1        1               160.3373
G2        8               36.5875
[条件表达式]
f=36.0091
f1=160.3373
f2=36.5875
fs=36.5875
r1R=25.8526
r2F=29.7335
TL=91.9995
∑d=53.0001
∑d2=14.9549
条件表达式(1)∑d2/f=0.4153
条件表达式(2)|f2||f1|=0.2282
条件表达式(3)f/|fs|=0.9842
条件表达式(4)(r2F+r1R)/(r2F-r1R)=14.3231
条件表达式(5)TL/∑d=1.7358
如在表1中的数据表中所示,根据这个示例的摄像镜头满足所有的条件表达式(1)至(5)。
图2是示出根据示例1的各个像差的图,其中,图2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并且图2B是示出当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移位透镜(透镜移位状态)(根据这个示例的移动距离是0.2mm)时的横像差的图。图3是示出在示例1中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在示出像差的每一个图中,FNO是F数,A是相对于每一个图像高度的半视角,并且H0是相对于每一个图像高度的物体高度。在示出像散的图中,实线指示弧矢图像面,并且虚线指示子午图像面。所有的像差曲线是相对于d线(波长:587.6nm)的。关于示出像差的图的描述对于其他示例是一样的。
如示出像差的每一个图说明,根据示例1的摄像镜头具有良好的图像形成性能,其中,在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透镜移位状态和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的任何一个状态中,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
(示例2)
将参考图4至图6和表2来描述示例2。图4是描述根据示例2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状态的图。在这个示例中,“近距离”表示-0.020×摄像距离。
如图4中所示,根据示例2的摄像镜头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物体侧透镜组G1,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图像侧透镜组G2,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由低通滤波器、红外线截断滤波器等构成的滤波器组FL。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即在聚焦时,物体侧透镜组G1相对于图像平面I固定,并且图像侧透镜组G2相对于图像平面I移动,并且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在表2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7)以及在图像侧透镜组G2和滤波器组FL之间的距离(在表2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14)改变。图像平面I被形成在图28中的画面元件7上,并且该画面元件由CCD、CMOS等构成。
物体侧透镜组G1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1,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双凸正透镜L2;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3,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
图像侧透镜组G2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4,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凹表面;正弯月形透镜L5,其具有面向图像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6,其具有面向物体的非球面。通过下述方式来校正手移动模糊:移动图像侧透镜组G2以便具有大致与光轴正交的分量,以便在出现图像模糊时在图像平面I上移位图像。
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布置了孔径光阑S。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到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聚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物体侧透镜组G1固定。
表2示出示例2的每一个数据。在表2中的表面编号1至16对应于在图4中的表面1至16。
(表2)
[总体数据]
f=36.00
FNO=1.85
2ω=45.58
Y=14.10
TL=86.50
[透镜数据]
Figure BPA00001331033600181
Figure BPA00001331033600191
[非球面数据]
第十二表面
r=+164.5291,κ=+1.0000,
C4=-7.0870E -06,C6=+8.6197E-10,C8=+1.4544E-11,C10=+0.0000E-00
[在聚焦时的可变距离]
       无限远     近距离
d7     10.4271    9.6606
d14    37.0000    37.7665
[透镜组数据]
组编号    组的第一表面    组的焦距
G1        1               140.0061
G2        8               36.1855
[条件表达式]
f=36.0001
f1=140.0061
f2=36.1855
fs=36.1855
r1R=23.2189
r2F=26.1583
TL=86.5000
∑d=47.4999
∑d2=14.3094
条件表达式(1)∑d2/f=0.3975
条件表达式(2)|f2|/|f1|=0.2585
条件表达式(3)f/|fs|=0.9949
条件表达式(4)(r2F+r1R)/(r2F-r1R)=16.7985
条件表达式(5)TL/∑d=1.8211
如在表2中的数据表中所示,根据这个示例的摄像镜头满足所有的条件表达式(1)至(5)。
图5是示出根据示例2的各个像差的图,其中,图5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并且图5B是示出当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移位透镜(透镜移位状态)(根据这个示例的移动距离是0.2mm)时的横像差的图。图6是示出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如示出像差的每一个图说明,根据示例2的摄像镜头具有良好的图像形成性能,其中,在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透镜移位状态和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的任何一个状态中,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
(示例3)
将参考图7至图9和表3来描述示例3。图7是描述根据示例3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状态的图。在这个示例中,“近距离”表示-0.025×摄像距离。
如图7中所示,根据示例3的摄像镜头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物体侧透镜组G1,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图像侧透镜组G2,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由低通滤波器、红外线截断滤波器等构成的滤波器组FL。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即在聚焦时,物体侧透镜组G1相对于图像平面I固定,并且图像侧透镜组G2相对于图像平面I移动,并且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在表3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7)以及在图像侧透镜组G2和滤波器组FL之间的距离(在表3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13)改变。图像平面I被形成在图28中的画面元件7上,并且该画面元件由CCD、CMOS等构成。
物体侧透镜组G1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1,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双凸正透镜L2;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3,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
图像侧透镜组G2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的负胶合透镜L45,负弯月形透镜L4具有面向物体的凹表面,正弯月形透镜L5具有面向图像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6,其具有面向物体的非球面。通过下述方式来校正手移动模糊:移动图像侧透镜组G2以便具有大致与光轴正交的分量,以便在出现图像模糊时在图像平面I上移位图像。
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布置了孔径光阑S。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到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聚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物体侧透镜组G1固定。
表3示出示例3的每一个数据。在表3中的表面编号1至15对应于在图7中的表面1至15。
(表3)
[总体数据]
f=36.00
FNO=1.85
2ω=45.60
Y=14.10
TL=92.00
[透镜数据]
Figure BPA00001331033600221
[非球面数据]
第十一表面
r=+172.8130,κ=+1.0000,
C4=-7.1412E-06,C6=+2.6456E-09,C8=+4.0280E-12,C10=+0.0000E-00
[在聚焦时的可变距离]
       无限远     近距离
d7     11.9969    11.0759
d13    37.0217    37.9427
[透镜组数据]
组编号    组的第一表面    组的焦距
G1        1               218.5857
G2        8               36.0921
[条件表达式]
f=35.9951
f1=218.5857
f2=36.0921
fs=36.0921
r1R=27.3014
r2F=33.2143
TL=91.9897
∑d=52.6810
∑d2=14.1100
条件表达式(1)∑d2/f=0.3920
条件表达式(2)|f2|/|f1|=0.1651
条件表达式(3)f/|fs|=0.9973
条件表达式(4)(r2F+r1R)/(r2F-r1R)=10.2344
条件表达式(5)TL/∑d=1.7462
如在表3中的数据表中所示,根据这个示例的摄像镜头满足所有的条件表达式(1)至(5)。
图8是示出根据示例3的各个像差的图,其中,图8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并且图8B是示出当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移位透镜(透镜移位状态)(根据这个示例的移动距离是0.2mm)时的横像差的图。图9是示出在示例3中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如示出像差的每一个图说明,根据示例3的摄像镜头具有良好的图像形成性能,其中,在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透镜移位状态和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的任何一个状态中,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
(示例4)
将参考图10至图12和表4来描述示例4。图10是描述根据示例4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状态的图。在这个示例中,“近距离”表示-0.025×摄像距离。
如图10中所示,根据示例4的摄像镜头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物体侧透镜组G1,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图像侧透镜组G2,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由低通滤波器、红外线截断滤波器等构成的滤波器组FL。在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即在聚焦时,物体侧透镜组G1相对于图像平面I固定,并且图像侧透镜组G2相对于图像平面I移动,并且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在表4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7)以及在图像侧透镜组G2和滤波器组FL之间的距离(在表4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13)改变。图像平面I被形成在图28中的画面元件7上,并且该画面元件由CCD、CMOS等构成。
物体侧透镜组G1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1,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正弯月形透镜L2,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3,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
图像侧透镜组G2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4,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凹表面;正弯月形透镜L5,其具有面向物体的非球面,并且具有面向图像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6,其具有面向物体的非球面。通过下述方式来校正手移动模糊:移动图像侧透镜组G2以便具有大致与光轴正交的分量,以便在出现图像模糊时在图像平面I上移位图像。
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布置了孔径光阑S。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到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聚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物体侧透镜组G1固定。
表4示出示例4的每一个数据。在表4中的表面编号1至15对应于在图10中的表面1至15。
(表4)
[总体数据]
f=35.90
FNO=1.85
2ω=45.72
Y=14.10
TL=91.12
[透镜数据]
Figure BPA00001331033600261
[非球面数据]
第十表面
r=-87.6775,κ=+1.0000,
C4=-1.7876E-05,C6=+3.0218E-08,C8=-2.3459E-11,C10=+0.0000E-00
[在聚焦时的可变距离]
       无限远     近距离
d7     13.3490    12.4207
d13    37.3663    38.2946
[透镜组数据]
组编号    组的第一表面    组的焦距
G1        1               218.5857
G2        8               36.0921
[条件表达式]
f=35.9049
f1=183.9771
f2=35.9800
fs=35.9800
r1R=26.7689
r2F=29.8387
TL=91.1222
∑d=51.7561
∑d2=12.4848
条件表达式(1)∑d2/f=0.3477
条件表达式(2)|f2|/|f1|=0.1956
条件表达式(3)f/|fs|=0.9979
条件表达式(4)(r2F+r1R)/(r2F-r1R)=18.4402
条件表达式(5)TL/∑d=1.7607
如在表4中的数据表中所示,根据这个示例的摄像镜头满足所有的条件表达式(1)至(5)。
图11是示出根据示例4的各个像差的图,其中,图11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并且图11B是示出当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移位透镜(透镜移位状态)(根据这个示例的移动距离是0.2mm)时的横像差的图。图12是示出在示例4中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如示出像差的每一个图说明,根据示例4的摄像镜头具有良好的图像形成性能,其中,在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透镜移位状态和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的任何一个状态中,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
(示例5)
将参考图13至图15和表5来描述示例5。图13是描述根据示例5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状态的图。在这个示例中,“近距离”表示-0.015×摄像距离。
如图13中所示,根据示例5的摄像镜头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物体侧透镜组G1,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图像侧透镜组G2,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由低通滤波器、红外线截断滤波器等构成的滤波器组FL。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即在聚焦时,物体侧透镜组G1相对于图像平面I固定,并且图像侧透镜组G2相对于图像平面I移动,并且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在表5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6)以及在图像侧透镜组G2和滤波器组FL之间的距离(在表5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12)改变。图像平面I被形成在图28中的画面元件7上,并且该画面元件由CCD、CMOS等构成。
物体侧透镜组G1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1,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2,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
图像侧透镜组G2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3和正弯月形透镜L4的胶合透镜L34,负弯月形透镜L3具有面向物体的凹表面;正弯月形透镜L4具有面向图像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5。通过下述方式来校正手移动模糊:移动图像侧透镜组G2以便具有大致与光轴正交的分量,以便在出现图像模糊时在图像平面I上移位图像。
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布置了孔径光阑S。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到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聚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物体侧透镜组G1固定。
表5示出示例5的每一个数据。在表5中的表面编号1至18对应于在图13中的表面1至18。
(表5)
[总体数据]
f=23.65
FNO=2.83
2ω=62.12
Y=14.10
TL=52.26
[透镜数据]
Figure BPA00001331033600281
[非球面数据]
第二表面
r=+8.4932,κ=+0.9952,
C4=-7.7765E-05,C6=-1.1015E-06,C8=-1.8637E-09,C10=-2.9666E-10
第十二表面
r=-32.8459,κ=+5.2781,
C4=+4.8095E-05,C6=+8.4234E-09,C8=+8.5569E-12,C10=-2.8256E-12
[在聚焦时的可变距离]
       无限远     近距离
d6     3.0711     2.7029
d12    17.2992    17.6675
[透镜组数据]
组编号    组的第一表面    组的焦距
G1        1               96.5825
G2        8               24.8384
[条件表达式]
f=23.6481
f1=96.5825
f2=24.8384
fs=24.8384
r1R=8.4932
r2F=11.9898
TL=52.2625
∑d=25.0505
∑d2=10.6994
条件表达式(1)∑d2/f=0.4524
条件表达式(2)|f2|/|f1|=0.2572
条件表达式(3)f/|fs|=0.9521
条件表达式(4)(r2F+r1R)/(r2F-r1R)=5.8579
条件表达式(5)TL/∑d=2.0863
如在表5中的数据表中所示,根据这个示例的摄像镜头满足所有的条件表达式(1)至(5)。
图14是示出根据示例5的各个像差的图,其中,图14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并且图14B是示出当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移位透镜(透镜移位状态)(根据这个示例的移动距离是0.15mm)时的横像差的图。图15是示出在示例5中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如示出像差的每一个图说明,根据示例5的摄像镜头具有良好的图像形成性能,其中,在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透镜移位状态和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的任何一个状态中,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
(示例6)
将参考图16至图18和表6来描述示例6。图16是描述根据示例6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状态的图。在这个示例中,“近距离”表示-0.015×摄像距离。
如图16中所示,根据示例6的摄像镜头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物体侧透镜组G1,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图像侧透镜组G2,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由低通滤波器、红外线截断滤波器等构成的滤波器组FL。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即在聚焦时,物体侧透镜组G1相对于图像平面I固定,并且图像侧透镜组G2相对于图像平面I移动,并且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在表6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6)和在图像侧透镜组G2和滤波器组FL之间的距离(在表6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12)改变。图像平面I被形成在图28中的画面元件7上,并且该画面元件由CCD、CMOS等构成。
物体侧透镜组G1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1,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2,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
图像侧透镜组G2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3和正弯月形透镜L4的胶合透镜L34,负弯月形透镜L3具有面向物体的凹表面,正弯月形透镜L4具有面向图像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5。通过下述方式来校正手移动模糊:移动图像侧透镜组G2以便具有大致与光轴正交的分量,以便在出现图像模糊时在图像平面I上移位图像。
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布置了孔径光阑S。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到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聚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物体侧透镜组G1固定。
表6示出示例6的每一个数据。在表6中的表面编号1至18对应于在图16中的表面1至18。
(表6)
[总体数据]
f=23.65
FNO=2.92
2ω=62.12
Y=14.10
TL=49.76
[透镜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二表面
r=+7.9969,κ=-2.2502,
C4=+7.1979E-04,C6=-8.7714E-06,C8=+1.8061E-07,C10=-1.6854E-09
第十二表面
r=-46.7559,κ=+3.4098,
C4=+3.2772E-05,C6=-2.7331E-08,C8=+1.4554E-10,C10=-6.2922E-13
[在聚焦时的可变距离]
       无限远     近距离
d6     2.6794     2.2766
d12    13.3970    13.7998
[透镜组数据]
组编号    组的第一表面    组的焦距
G1        1               61.3133
G2        8               23.2327
[条件表达式]
f=23.6481
f1=61.3133
f2=23.2327
fs=23.2327
r1R=7.9969
r2F=9.8164
TL=49.7627
∑d=26.4644
∑d2=12.0064
条件表达式(1)∑d2/f=0.5077
条件表达式(2)|f2|/|f1|=0.3789
条件表达式(3)f/|fs|=1.0179
条件表达式(4)(r2F+r1R)/(r2F-r1R)=9.7902
条件表达式(5)TL/∑d=1.8804
如在表6中的数据表中所示,根据这个示例的摄像镜头满足所有的条件表达式(1)至(5)。
图17是示出根据示例6的各个像差的图,其中,图17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并且图17B是示出当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移位透镜(透镜移位状态)(根据这个示例的移动距离是0.15mm)时的横像差的图。图18是示出在示例6中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如示出像差的每一个图说明,根据示例6的摄像镜头具有良好的图像形成性能,其中,在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透镜移位状态和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的任何一个状态中,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
(示例7)
将参考图19至图21和表7来描述示例7。图19是描述根据示例7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状态的图。在这个示例中,“近距离”表示-0.010×摄像距离。
如图19中所示,根据示例7的摄像镜头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物体侧透镜组G1,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图像侧透镜组G2,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由低通滤波器、红外线截断滤波器等构成的滤波器组FL。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即在聚焦时,物体侧透镜组G1相对于图像平面I固定,并且图像侧透镜组G2相对于图像平面I移动,并且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在表7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6)以及在图像侧透镜组G2和滤波器组FL之间的距离(在表7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12)改变。图像平面I被形成在图28中的画面元件7上,并且该画面元件由CCD、CMOS等构成。
物体侧透镜组G1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1,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2,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
图像侧透镜组G2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3和正弯月形透镜L4的胶合透镜L34,负弯月形透镜L3具有面向物体的凹表面,正弯月形透镜L4具有面向图像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5。通过下述方式来校正手移动模糊:移动图像侧透镜组G2以便具有大致与光轴正交的分量,以便在出现图像模糊时在图像平面I上移位图像。
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布置了孔径光阑S。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到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聚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物体侧透镜组G1固定。
而且,在孔径光阑S前后布置了杂散光光阑FS1和杂散光光阑FS2。
表7示出示例7的每一个数据。在表7中的表面编号1至18对应于在图19中的表面1至18。
(表7)
[总体数据]
f=23.65
FNO=2.92
2ω=62.50
Y=14.10
TL=53.68
[透镜数据]
Figure BPA00001331033600351
Figure BPA00001331033600361
[非球面数据]
第二表面
r=+8.9464,κ=+1.7327,
C4=-2.0039E-04,C6=-3.5129E-06,C8=+2.5209E-08,C10=-2.8849E-09
第十二表面
r=-34.3949,κ=-19.0000,
C4=-3.1738E-05,C6=+3.5586E-07,C8=-1.6131E-09,C10=+3.2862E-12
[在聚焦时的可变距离]
        无限远     近距离
d6      3.3800     3.0173
d12     12.8065    13.1693
[透镜组数据]
组编号    组的第一表面     组的焦距
G1        1                111.5776
G2        8                23.8131
[条件表达式]
f=23.6481
f1=111.5776
f2=23.8131
fs=23.8131
r1R=8.9464
r2F=12.5597
TL=53.6827
∑d=26.7682
∑d2=11.6106
条件表达式(1)∑d2/f=0.4910
条件表达式(2)|f2|/|f1|=0.2134
条件表达式(3)f/|fs|=0.9931
条件表达式(4)(r2F+r1R)/(r2F-r1R)=5.9520
条件表达式(5)TL/∑d=2.0055
如在表7中的数据表中所示,根据这个示例的摄像镜头满足所有的条件表达式(1)至(5)。
图20是示出根据示例7的各个像差的图,其中,图20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并且图20B是示出当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移位透镜(透镜移位状态)(根据这个示例的移动距离是0.15mm)时的横像差的图。图21是示出在示例7中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如示出像差的每一个图说明,根据示例7的摄像镜头具有良好的图像形成性能,其中,在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透镜移位状态和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的任何一个状态中,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
(示例8)
将参考图22至图24和表8来描述示例8。图22是描述根据示例8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状态的图。在这个示例中,“近距离”表示-0.015×摄像距离。
如图22中所示,根据示例8的摄像镜头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物体侧透镜组G1,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图像侧透镜组G2,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由低通滤波器、红外线截断滤波器等构成的滤波器组FL。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即在聚焦时,物体侧透镜组G1相对于图像平面I固定,并且图像侧透镜组G2相对于图像平面I移动,并且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在表8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6)以及在图像侧透镜组G2和滤波器组FL之间的距离(在表8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12)改变。图像平面I被形成在图28中的画面元件7上,并且该画面元件由CCD、CMOS等构成。
物体侧透镜组G1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1,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2,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
图像侧透镜组G2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3和正弯月形透镜L4的胶合透镜L34,负弯月形透镜L3具有面向物体的凹表面,正弯月形透镜L4具有面向图像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5。通过下述方式来校正手移动模糊:移动图像侧透镜组G2以便具有大致与光轴正交的分量,以便在出现图像模糊时在图像平面I上移位图像。
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布置了孔径光阑S。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到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聚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物体侧透镜组G1固定。
而且,在孔径光阑S前后布置了杂散光光阑FS1和杂散光光阑FS2。
表8示出示例8的每一个数据。在表8中的表面编号1至18对应于在图22中的表面1至18。
(表8)
[总体数据]
f=23.65
FNO=2.88
2ω=62.12
Y=14.10
TL=51.43
[透镜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二表面
r=+8.3120,κ=+0.1277,
C4=+1.0621E-04,C6=+4.4647E-07,C8=+3.3097E-09,C10=+2.8274E-11
第十二表面
r=-35.5806,κ=-5.6807,
C4=+1.4640E-05,C6=-5.4585E-09,C8=+6.7083E-10,C10=-3.8102E-12
[在聚焦时的可变距离]
      无限远    近距离
d6    3.0702    2.7011
d12   16.8854   17.2545
[透镜组数据]
组编号    组的第一表面    组的焦距
G1        1               94.3582
G2        8               24.4901
[条件表达式]
f=23.6482
f1=94.3582
f2=24.4901
fs=24.4901
r1R=8.3120
r2F=11.6554
TL=51.4350
∑d=24.6349
∑d2=10.7823
条件表达式(1)∑d2/f=0.4559
条件表达式(2)|f2|/|f1|=0.2595
条件表达式(3)f/|fs|=0.9656
条件表达式(4)(r2F+r1R)/(r2F-r1R)=5.9722
条件表达式(5)TL/∑d=2.0879
如在表8中的数据表中所示,根据这个示例的摄像镜头满足所有的条件表达式(1)至(5)。
图23是示出根据示例8的各个像差的图,其中,图23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并且图23B是示出当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移位透镜(透镜移位状态)(根据这个示例的移动距离是0.15mm)时的横像差的图。图24是示出在示例8中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如示出像差的每一个图说明,根据示例8的摄像镜头具有良好的图像形成性能,其中,在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透镜移位状态和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的任何一个状态中,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
(示例9)
将参考图25至图27和表9来描述示例9。图25是描述根据示例9的摄像镜头的配置和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的每一个透镜的移动状态的图。在这个示例中,“近距离”表示-0.025×摄像距离。
如图25中所示,根据示例9的摄像镜头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物体侧透镜组G1,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图像侧透镜组G2,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由低通滤波器、红外线截断滤波器等构成的滤波器组FL。在从聚焦在无限远向聚焦在近距离改变的聚焦状态时,即在聚焦时,物体侧透镜组G1相对于图像平面I固定,并且图像侧透镜组G2相对于图像平面I移动,并且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在表9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7)以及在图像侧透镜组G2和滤波器组FL之间的距离(在表9中的轴向空气间隔d13)改变。图像平面I被形成在图28中的画面元件7上,并且该画面元件由CCD、CMOS等构成。
物体侧透镜组G1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1,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双凸正透镜L2;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3,其具有面向物体的凸表面。
图像侧透镜组G2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具有: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的胶合透镜L45,负弯月形透镜L4具有面向物体的凹表面;正弯月形透镜L5具有面向图像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6,其具有面向物体的非球面。通过下述方式来校正手移动模糊:移动作为图像侧透镜组G2的一部分的胶合透镜L45以便具有大致与光轴正交的分量,以便在出现图像模糊时在图像平面I上移位图像。
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布置了孔径光阑S。在从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到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聚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物体侧透镜组G1固定。
表9示出示例9的每一个数据。在表9中的表面编号1至15对应于在图25中的表面1至15。
(表9)
[总体数据]
f=36.00
FNO=1.85
2ω=45.60
Y=14.10
TL=92.00
[透镜数据]
Figure BPA00001331033600421
Figure BPA00001331033600431
[非球面数据]
第十一表面
r=+172.8130,κ=+1.0000,
C4=-7.1412E-06,C6=+2.6456E-09,C8=+4.0280E-12,C10=+0.0000E-00
[在聚焦时的可变距离]
       无限远     近距离
d7     11.9969    11.0759
d13    37.0217    37.9427
[透镜组数据]
组编号    组的第一表面     组的焦距
G1        1                218.5857
G2        8                36.0921
[条件表达式]
f=35.9951
f1=218.5857
f2=36.0921
fs=-141.282
r1R=27.3014
r2F=33.2143
TL=91.9897
∑d=52.6810
∑d2=14.1100
条件表达式(1)∑d2/f=0.3920
条件表达式(2)|f2|/|f1|=0.1651
条件表达式(3)f/|fs|=0.2548
条件表达式(4)(r2F+r1R)/(r2F-r1R)=10.2344
条件表达式(5)TL/∑d=1.7462
如在表9中的数据表中所示,根据这个示例的摄像镜头满足所有的条件表达式(1)至(5)。
图26是示出根据示例9的各个像差的图,其中,图26A是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并且图26B是示出当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移位透镜(透镜移位状态)(根据这个示例的移动距离是0.15mm)时的横像差的图。图27是示出在示例9中在聚焦在近距离时的各种像差(以从左起的顺序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和彗差)的图。如示出像差的每一个图说明,根据示例9的摄像镜头具有良好的图像形成性能,其中,在聚焦在无限远的状态、透镜移位状态和聚焦在近距离的状态的任何一个状态中,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
在上面的示例中,可以在光学性能不变差的范围内采用下面的内容。
在上面的示例中,示出由5至7个透镜构成的摄像镜头,但是该摄像镜头也可以被应用到如下的配置中,其中,向最接近物体的侧添加透镜,或向最接近图像的侧添加透镜。
在本实施例中,单个或多个透镜组或部分透镜组可以被设计为聚焦透镜组,该聚焦透镜组通过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来执行从无限远物体到近距离物体的聚焦。这个聚焦透镜组可以被应用到自动聚焦,并且也适合于驱动用于自动聚焦的马达(例如,使用超声波马达来驱动)。特别优选的是,图像侧透镜组被设计为聚焦透镜组。
在本实施例中,透镜组或部分透镜组可以被设计来执行透镜组图像稳定,透镜组图像稳定通过下述方式来校正由手移动产生的图像模糊:移动透镜组或部分透镜组以便具有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分量,或在包括光轴的平面内方向上旋转(摇摆)透镜组或部分透镜组。特别优选的是,图像侧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被设计来执行透镜组图像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透镜表面可以形成为球面或平面或非球面。如果透镜表面是球面或平面的,则透镜处理、组装和调整容易,并且可以防止了由于在处理、组装和调整中的误差导致的光学性能变差。即使图像平面移位,绘制性能也不受到很大影响,这是期望的。如果透镜表面是非球面,则该非球面可以是下述的任何一个:通过细磨产生的非球面、通过使用模具以非球面形状形成玻璃而产生的非球面、以及通过将在玻璃的表面上的树脂形成为非球面形状而产生的复合非球面。透镜表面可以是衍射表面,并且透镜可以是梯度折射率透镜(GRIN透镜)或塑料透镜。
期望在物体侧透镜组G1和图像侧透镜组G2之间布置孔径光阑S,但是,孔径光阑的角色可以被透镜框替代,而不用提供作为孔径光阑的单独元件。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在孔径光阑S附近布置杂散光截断光阑FS1和FS2,但是,杂散光截断光阑的角色可以被透镜框替代,而不用提供作为杂散光截断光阑的单独元件。
每一个透镜表面可以被涂敷防反射膜,该防反射膜在宽波长范围内具有高透射率,以便减少杂散光和幻像,并且实现具有高对比度的高光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物体侧透镜组G1具有一个正透镜部件和一个负透镜部件。优选的是,该透镜部件以从物体起的顺序被以负、正和负,或者负、正和正的顺序布置,并且分别具有空气间隔。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图像侧透镜组G2具有两个正透镜部件和一个负透镜部件。优选的是,该透镜部件以从物体起的顺序被以负正正,或者负正正正的顺序布置,并且分别具有空气间隔。在图像侧透镜组G2中,优选的是,向孔径光阑S的图像侧布置胶合透镜。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向在物体侧透镜组G1中的最接近物体的透镜的物体侧添加正或负透镜L0。在该情况下,摄像镜头的全长TL是自被布置得最接近物体的透镜L0的物体侧透镜表面的距离。
通过配置要求来描述了实施例,以阐明本发明,但是不必说,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标号和字符的解释
1 数字单镜头反射照相机(光学设备)
2 摄像镜头
G1 物体侧透镜组
G2 图像侧透镜组
S 孔径光阑
I 图像平面

Claims (13)

1.一种摄像镜头,以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物体侧透镜组;以及,图像侧透镜组,被布置为与所述物体侧透镜组以空气间隔相隔,
通过沿着光轴移动所述图像侧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作为聚焦透镜组,而从远物体向近物体执行聚焦,
通过移动所述图像侧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作为移位透镜组以便具有与光轴基本上正交的分量,而执行图像稳定,并且
所述图像侧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
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5.00<(r2F+r1R)/(r2F-r1R)<24.8
其中,r1R表示在所述物体侧透镜组中最接近物体的透镜的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并且r2F表示在所述最接近物体的透镜的图像侧布置的透镜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其中,所述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
其中,在所述物体侧透镜组和所述图像侧透镜组之间布置孔径光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中,所述聚焦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是所述移位透镜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0.27<Σd2/f<0.60
其中,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并且Σd2表示在所述图像侧透镜组中在光轴上从最接近物体的透镜表面到最接近图像的透镜表面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0.06<|f2|/|f1|<0.49
其中,f1表示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2表示所述图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0.80<f/|fs|<1.10
其中,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并且fs表示所述移位透镜组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1.5<TL/Σd<2.3
其中,TL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全长,并且Σd表示在光轴上从在所述物体侧透镜组中的最接近物体的透镜表面到在所述图像侧透镜组中的最接近图像的透镜表面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中,所述聚焦透镜组是所述移位透镜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中,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是固定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中,所述图像侧透镜组具有正透镜部件,并且所述正透镜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非球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中,所述图像侧透镜组具有:被布置得最接近物体的负透镜部件;以及,在所述负透镜部件的图像侧布置的正透镜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中,所述图像侧透镜组具有胶合透镜,所述胶合透镜具有负透镜部件和正透镜部件并且具有正或负折射光焦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中,所述图像侧透镜组具有负弯月形透镜和正弯月形透镜的胶合透镜,所述负弯月形透镜具有面向物体的凹表面,所述正弯月形透镜具有面向图像的凸表面。
13.一种光学设备,具有用于在预定图像平面上形成物体的图像的摄像镜头,
所述摄像镜头是根据权利要求1的摄像镜头。
CN200980136794.1A 2008-09-18 2009-07-30 摄像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摄像镜头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599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39014A JP5510770B2 (ja) 2008-09-18 2008-09-18 撮影レンズ、この撮影レンズ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JP2008-239014 2008-09-18
PCT/JP2009/003606 WO2010032358A1 (ja) 2008-09-18 2009-07-30 撮影レンズ、この撮影レンズを備えた光学機器および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59981A CN102159981A (zh) 2011-08-17
CN102159981B true CN102159981B (zh) 2014-06-04

Family

ID=42039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679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59981B (zh) 2008-09-18 2009-07-30 摄像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摄像镜头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96941B2 (zh)
JP (1) JP5510770B2 (zh)
CN (1) CN102159981B (zh)
WO (1) WO20100323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50163B2 (ja) * 2009-10-02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投射装置
JP2012042663A (ja) * 2010-08-18 2012-03-01 Nikon Corp 撮影レンズ、光学装置、撮影レンズの調整方法
JP5612515B2 (ja) * 2011-03-08 2014-10-22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固定焦点レンズ
JP2012220804A (ja) * 2011-04-12 2012-11-12 Nikon Corp レンズ系、光学機器及びレンズ系の製造方法
WO2013088701A1 (ja) * 2011-12-16 2013-06-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KR102060658B1 (ko) 2012-07-25 2019-12-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상 장치
CN105074529B (zh) 2013-02-28 2017-05-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TWI480664B (zh) * 2013-06-14 2015-04-11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光學裝置
JP2016126277A (ja) * 2015-01-08 2016-07-11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6816370B2 (ja) * 2016-03-11 2021-01-20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及び光学機器
JP6769054B2 (ja) * 2016-03-11 2020-10-14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および光学機器
US10451850B2 (en) * 2017-12-04 2019-10-22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CN110806681A (zh) * 2019-11-01 2020-02-18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表面等离子体光刻机的高光功率密度照明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55310A (ja) 1987-12-14 1989-06-19 Canon Inc ガウス型レンズ
JP3735909B2 (ja) * 1995-10-13 2006-01-18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トロフォーカス型レンズ
JPH09189856A (ja) 1995-11-10 1997-07-22 Asahi Optical Co Ltd 撮影レンズ
JPH09236742A (ja) * 1996-02-29 1997-09-09 Minolta Co Ltd 光学系
US6512633B2 (en) 1996-02-08 2003-01-28 Minolta Co., Ltd Optical system for compensation of image shake
JPH09218348A (ja) * 1996-02-14 1997-08-19 Minolta Co Ltd 撮影レンズ
JPH1152228A (ja) * 1997-08-05 1999-02-26 Nikon Corp 広角レンズ
JP4367581B2 (ja) * 1999-03-08 2009-11-18 株式会社ニコン 高解像の撮影レンズ系
JP2003043348A (ja) * 2001-08-03 2003-02-13 Canon Inc 防振機能を有した光学系
JP4378960B2 (ja) * 2003-01-23 2009-12-09 株式会社ニコン 広角レンズ
US7239456B2 (en) * 2004-03-31 2007-07-03 Nikon Corporation Super wide-angle lens system and image-captur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4862263B2 (ja) * 2004-03-31 2012-01-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超広角レンズ、該超広角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影装置
JP4946457B2 (ja) * 2006-03-23 2012-06-06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トロフォーカスレンズ、撮像装置
JP4982786B2 (ja) * 2006-03-28 2012-07-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264581B2 (ja) * 2006-04-25 2009-05-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JP4924003B2 (ja) * 2006-12-15 2012-04-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広角レンズ、撮像装置、広角レンズの合焦方法
JP5104084B2 (ja) * 2007-07-12 2012-12-19 株式会社ニコン 広角レンズ、光学装置、広角レンズのフォーカシング方法
JP5167724B2 (ja) * 2007-08-21 2013-03-21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
JP5115102B2 (ja) * 2007-08-30 2013-01-0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系及び光学装置
JP5380811B2 (ja) * 2007-09-28 2014-01-08 株式会社ニコン 広角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000035B2 (en) * 2008-01-18 2011-08-16 Nikon Corporation Wide-angle lens,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cusing
US7924511B2 (en) * 2008-03-31 2011-04-12 Nikon Corporation Optical system, method for focusing, and imaging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US7940478B2 (en) * 2008-04-11 2011-05-10 Nikon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using this imaging lens
JP5170659B2 (ja) 2008-04-11 2013-03-27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影レンズ、この撮影レンズを備えた光学機器及び結像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43348A 2003.02.13
JP特开2007-286596A 2007.11.01
JP特开2007-292994A 2007.11.08
JP特开2008-151949A 2008.07.03
JP特开9-236742A 1997.09.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10770B2 (ja) 2014-06-04
US20110169974A1 (en) 2011-07-14
US8896941B2 (en) 2014-11-25
CN102159981A (zh) 2011-08-17
JP2010072276A (ja) 2010-04-02
WO2010032358A1 (ja) 2010-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59981B (zh) 摄像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摄像镜头的方法
CN102483514B (zh) 镜头系统、广角镜头、配备有镜头系统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镜头系统的方法
US10437026B2 (en) Zoom lens system,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zooming the zoom lens system
CN101424782B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形成物体的图像并改变焦距的方法
CN102112905B (zh) 变焦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US7903348B2 (en) Rear-focus optical system,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cusing the same
CN104718484B (zh) 目镜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目镜光学系统的方法
US7924511B2 (en) Optical system, method for focusing, and imaging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US8699143B2 (en) Wide-angle lens,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ide-angle lens
CN103235401B (zh) 变焦镜头系统、配备变焦镜头系统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将变焦镜头系统变焦的方法
US20130265653A1 (en) Imaging lens, optical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ing lens
US7889440B2 (en) Zoom lens, optical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zoom lens
CN103477265B (zh) 变焦镜头、成像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1713863A (zh) 变焦镜头、光学装置和制造方法
CN105393156A (zh) 变倍光学系统、成像装置和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US20150185496A1 (en) Imaging lens, optical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ing lens
CN102089699A (zh) 变焦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US8165463B2 (en) Zoom optical system and electronic imag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920341B2 (en) Optical system,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by the optical system
CN101246254B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利用该变焦透镜系统的光学设备
JP4153710B2 (ja) 3群ズーム光学系
US20230023567A1 (e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optical system
CN101718903B (zh) 变焦镜头、具有该变焦镜头的光学装置和制造方法
CN102150067A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3250085A (zh) 变焦镜头、成像设备和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Termination date: 202107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