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9865A - 洗涤干燥机 - Google Patents
洗涤干燥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49865A CN102149865A CN2009801356839A CN200980135683A CN102149865A CN 102149865 A CN102149865 A CN 102149865A CN 2009801356839 A CN2009801356839 A CN 2009801356839A CN 200980135683 A CN200980135683 A CN 200980135683A CN 102149865 A CN102149865 A CN 1021498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shing
- drying machine
- air
- electrostatic atomization
- pa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6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332 deod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844 anti-bacter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8044 dehyd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97 dehyd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877 deodo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92 f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036 growth inhib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864 oxidative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9 ag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52616 bacterial pathogen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395 bree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88 br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02 de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88 decontamin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9 deter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81 drying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15 ingredi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13 microb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59 micro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46 thermal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36 we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5/00—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and having further drying means, e.g. using hot air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3—Laundry 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洗涤干燥机,其包括:收容洗涤物的洗涤槽;可旋转地设置洗涤槽的外槽;弹性支承外槽的壳体;向外槽供给洗涤水的供水装置;对外槽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供外槽内的空气经由加热装置进行循环的循环送风路径;加压输送循环送风路径内的空气而使之循环的送风装置;将静电雾化产生微粒供给到洗涤槽及外槽内的静电雾化产生装置,静电雾化产生装置配置在循环送风路径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洗涤干燥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生活空间的卫生环境受到关注,用于实现除菌、消臭等做了卫生方面考虑的商品在市场上大量流通。在洗衣商品中,具有对衣物或者布料制品、皮革制品、玩具或者小物件等进行除菌、消臭的功能的洗涤干燥机也在销售。
一般来说,这些洗涤干燥机设定有将对象物投入到洗涤槽内进行数十分钟运转的专用过程。关于具体的除菌、消臭方法,涉及例如筒内加热、利用臭氧、使用药剂等多种方法,但是基本上是进行加热。
另外,洗衣机筒内作为容易滋生细菌、霉菌的部位令人担忧。这是因为洗衣机中因残留的水等而保持较多的湿气。此外,人穿过的衣服放在洗涤槽内一直到洗衣机驱动为止,使得附着在穿过的衣服上的杂菌进入到筒内等也是一个原因。再者,洗涤干燥机的出现,使得洗涤槽的气密性变高,保温性、保湿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于是,针对洗衣机提出了几种应对洗涤槽的细菌、霉菌的方法。例如,有利用加热器等加热部件使洗涤槽的内部充分干燥的方法。但是,什么时候、以什么频度进行洗涤槽的干燥就能有效地防菌、防霉,使用者是无法判断的,因此会发生频繁地进行干燥这样的情况。如果这样利用干燥的频度较高,则随之而来的是较多的时间和电力开销,而这有悖于节约能源。因此,即使知道干燥洗涤槽的方法是应对细菌、霉菌的好办法,使用者也不去有效地使用这种情况比较多。
作为应对洗涤物及洗涤槽的细菌、霉菌的其它方法,还有在洗涤槽所使用的树脂零件或金属零件中添加抗菌成分进行除菌、防霉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用配合了有机系微生物滋生抑制物质的树脂膜覆盖洗涤槽的表面。
作为另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案提出在洗涤时向洗涤槽内部供给除菌、防霉成分。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在漂洗时供给Ag离子,藉此进行衣物的除菌、抗菌,而且藉此实施针对洗涤槽的除菌、防霉。
但是,对于以往的利用加热来进行除菌、消臭的方法,什么时候、以什么频度进行洗涤槽的干燥就能有效地防菌、防霉,使用者是无法判断的,因此存在着频繁地进行干燥这样的问题。
此外,以往的除菌、消臭功能需要加热,因此,出于热应力方面的考虑,对对象物有所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与通常的干燥功能同等,许多对象物是不可使用的,而且使用者判断可使用的对象物这件事既复杂又困难。此外,由于必须长时间加热,所以使用较多的电力。除此之外,对于将水雾化后使其作用于衣物上的消臭部件等,也需要考虑由于被水沾湿而给原材料带来的应力。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洗衣机中,在洗涤槽的表面附着有洗涤渣滓等,有些情况下细菌、霉菌等会以该洗涤渣滓为起点而滋生。在该情况下可以确认的是,由于细菌、霉菌滋生在洗涤渣滓等的表面上,因此,洗衣机的构成零件的抗菌成分不与细菌、霉菌等相接触而不能产生防菌效果,即使添加抗菌成分也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再有,像专利文献2的洗衣机那样,如果要将防霉所需要的Ag离子供给到出现防菌效果的程度,则令人担忧的还有会发生衣物发黑等对洗涤效果本身产生不良影响。此外,产生Ag离子所需要的费用也不容忽视。因此,针对洗涤物及洗涤槽的除菌、消臭,人们期望着更经济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523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764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洗涤干燥机包括:用于收容洗涤物的洗涤槽;用于可旋转地设置洗涤槽的外槽;用于弹性支承外槽的壳体;用于向外槽供给洗涤水的供水装置;用于对外槽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供外槽内的空气经由加热装置而进行循环的循环送风路径;用于加压输送循环送风路径内的空气而使之循环的送风装置;用于将静电雾化产生微粒供给到洗涤槽内及外槽内的静电雾化产生装置,上述静电雾化产生装置配置在上述循环送风路径内。
这样的洗涤干燥机能够利用干燥时使用的循环送风路径向外槽供给静电雾化产生微粒,能够有效地进行洗涤物、洗涤槽的防菌、防霉。该静电雾化产生微粒是带电的微小的水分子块,含有氧化分解作用较高的自由基。由静电雾化产生装置供给该静电雾化产生微粒,由此,不像以往那样使用热量,就能实现除菌、消臭、抑制霉菌的生长。而且,与以往的除菌、消臭、抑制霉菌方法不同,由于不使用热量,所以能够实现低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洗涤干燥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该洗涤干燥机的循环送风路径和外槽后部的内部后视图。
图3是表示该洗涤干燥机的热泵送风单元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4是该洗涤干燥机的热泵送风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该洗涤干燥机的静电雾化产生装置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该洗涤干燥机的雾化放电模块的固定板附近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该洗涤干燥机的雾化放电模块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洗涤干燥机的纵剖视图。
图9是该洗涤干燥机的另一部位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该洗涤干燥机的另一部位的另一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以供理解本发明。另外,以下的说明是本发明的具体例子,而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书的内容。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洗涤干燥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该洗涤干燥机的循环送风路径和外槽后部的内部后视图,图3是表示该洗涤干燥机的热泵送风单元的内部的立体图。
如图1~图3所示,在洗涤干燥机1中,用于收容洗涤物的洗涤槽2可旋转地设置在外槽3内,该洗涤槽2的旋转轴方向为水平方向或者随着靠向后部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在洗涤干燥机1中,除了清洗、漂洗、脱水各工序之外,还备有干燥工序。
干燥工序是反复进行下述工作而使洗涤物干燥的工序:由送风单元15经由循环送风路径5抽吸外槽3内的空气,使其通向蒸发器31及冷凝器32进行除湿及加热后再向外槽3内送风。为了进行该干燥工序,洗涤干燥机1配备有连接到循环送风路径5的中段上的热泵送风单元81。
这里,热泵送风单元81由热泵装置39和送风单元15连接而构成。此外,热泵装置39由一体构成的蒸发器31、冷凝器32以及使制冷剂在蒸发器31、冷凝器32中循环的压缩机37等构成。如此,热泵装置39是用于对外槽3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送风单元15是加压输送循环送风路径5内的空气而使其循环的送风装置。通过使用热泵装置39作为加热装置,能够以良好的热效率进行加热。
在外槽3的正面侧,对应于洗涤槽2的水平配置或图示的倾斜配置,形成有作为衣物出入口的、与洗涤槽2的开口端连通的开口部11。门9用于开、关开口部11。开口部11形成在洗涤干燥机主体44的正面侧,设置在朝上的倾斜面上。此外,作为壳体的洗涤干燥机主体44中,外槽3由悬挂机构弹性支承。
通过打开门9,能将洗涤物放入洗涤槽2内或从洗涤槽2内取出洗涤物。这里,由于门9设置在朝上的倾斜面上,因此,不用弯腰就能进行取出、放入洗涤物的操作。
在洗涤槽2的周面上形成有许多与外槽3内连通的通孔8,在内周面的周向多个位置上设有搅拌突起10。洗涤槽2由安装在外槽3的后部侧的电动机7驱动正转及反转。此外,在外槽3上配设连接有进水管路12及排水管路13,通过控制进水阀(未图示)及排水阀实现向外槽3内注水及从外槽3内排水。即,由进水管路12、进水阀等构成的供水装置向外槽3内供给洗涤水。
关于洗涤工序的动作,依次进行说明。打开门9,将洗涤物及洗涤剂投入到洗涤槽2内。在设在洗涤干燥机1的例如前表面上部的操作面板上进行操作,藉此通过设在操作面板内侧等处的控制基板等进行的控制,使洗涤干燥机1开始运转。从进水管路12向外槽3内注入规定量的水,电动机7驱动洗涤槽2旋转,开始进行洗涤工序。洗涤槽2的旋转,使得收容在洗涤槽2内的洗涤物被设在洗涤槽2的内周壁上的搅拌突起10沿旋转方向举起,再从被举到的适当高度落下,并反复进行这样的搅拌动作。由于这个缘故,对洗涤物有捶洗的作用并得以去污。经过了需要的洗涤时间之后,脏水从排水管13排出。然后,使洗涤槽2高速旋转进行脱水动作,藉此将含在洗涤物中的清洗水挤出。之后,从进水管路12向外槽3内注水进行漂洗工序。在该漂洗工序中也是反复进行搅拌动作,即:反复使收容在洗涤槽2内的洗涤物因洗涤槽2的旋转及搅拌突起10而被举起再落下,从而实施漂洗。漂洗工序一旦结束即进行排水,通过使洗涤槽2高速旋转进行的脱水动作甩出洗涤物中的水分,洗涤结束。
接着,关于干燥工序的动作,依次进行说明。打开门9,将洗涤物投入洗涤槽2内。在设在洗涤干燥机1的例如前表面上部的操作面板上进行操作,藉此通过设在操作面板内侧等处的控制基板等进行的控制,开始运转。然后,外槽3内的空气通过循环送风路径5被送风单元15抽吸。然后外槽3内的空气在经过过滤盒5d后被通入蒸发器31及冷凝器32,得到除湿及加热后的空气,再将该经除湿及加热的空气向外槽3内循环送风。一边反复进行该循环一边去除含在衣物中的水分将洗涤物干燥。在进行干燥工序时,根据被干燥的对象物,可以选择使洗涤槽2为旋转模式或者静止模式。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洗涤干燥机的热泵送风单元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该洗涤干燥机的静电雾化产生装置内部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该洗涤干燥机的雾化放电模块的固定板附近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该洗涤干燥机的雾化放电模块内部的剖视图。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1的运转过程有四种设定:仅进行洗涤工序的洗涤过程、仅进行干燥的干燥过程、从洗涤到干燥连续进行的洗涤干燥过程、进行除菌、消臭的纳诺衣(Nanoe:松下电器株式会社的注册商标)过程。如图4、图7所示,纳诺衣过程利用了干燥工序中外槽3内的空气循环所使用的循环送风路径5。在循环送风路径5的中段设有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该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产生用于实现除菌、消臭目的的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而且,从循环送风路径5进行送风,将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吹附于洗涤槽2内的对象物上及外槽3内。在纳诺衣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对象物选择使洗涤槽2为旋转模式或者静止模式,运转时间约为35分钟。
此外,配备了纳诺衣洗涤槽净化模式,即:在每次在洗涤过程结束并取出衣物后自动将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吹附于洗涤槽2及外槽3内,该模式被设定成可打开、关闭的形式。纳诺衣洗涤槽净化模式的运转在洗涤过程结束后开、关门9后,在洗涤槽2处于静止状态下进行约60分钟。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洗涤干燥机1中,将上述做了卫生方面考虑的各过程与洗涤、干燥等设定为同等级别的过程,也设有专用操作按钮。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有作用于对象物的强氧化分解能力。因此,不是像以往那样使用热量,而是仅供给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不必介意原材料老化等风险,能够简单地实现除菌、消臭、抑制霉菌的生长。如此,洗涤干燥机1配备有将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吹附于收纳在洗涤槽2内的衣物、或者洗涤槽2及外槽3表面上的专用过程。
因此,通过将上述做了卫生方面考虑的各过程设定为专用过程,能够让使用者简单且安心地选择最适合于其目的的动作,提高了使用方便性。
对循环送风路径5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图4所示,送风单元15由离心式的风扇构成,该离心式的风扇由在涡形壳体15b内收容了离心式的风扇15a而成。热泵装置39和送风单元15通过使涡形壳体15b的吸气连接口15c与抽吸排出口38a相配合的方式彼此密封连接。这里,抽吸排出口38a形成在热泵壳体38的、图3的左右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端部壁上。
由此,送风单元15的抽吸力作用于热泵壳体38内。并且,送风单元15的抽吸力从抽吸导入口38b借助循环送风路径5的抽吸路5a、过滤盒5d作用于外槽3内。因此,外槽3内的空气被抽吸到热泵壳体38内后经过蒸发器31及冷凝器32而被除湿及加热。被除湿及加热后的经干燥的高温空气通过抽吸排出口38a、吸气连接口15c被抽吸到涡形壳体15b内,再从涡形壳体15b的吹出部15d穿过循环送风路径5的送风波纹管连接部5b及送风路5c被送往外槽3内。反复进行该循环将洗涤槽2内的洗涤物干燥。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设置在吹出部15d的附近。抽吸导入口38b配置在热泵壳体38的另一端侧。
如图5所示,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是在雾化放电模块84、变压器印刷电路板85、控制印刷电路板86、元件外壳87、固定板88、变压器印刷电路板壳体89上连接导线并单元化而成的。这里,变压器印刷电路板85产生高电压。控制印刷电路板86控制雾化放电。原件外壳87封装雾化放电模块84,形成旁通路径15f。固定板88将雾化放电模块84固定并构成旁通路径15f的入口、出口形状。变压器印刷电路板壳体89中封装着变压器印刷电路板85。
通过在循环送风路径5内设置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利用干燥运转时的动作,几乎没有结构上的改造就能够向洗涤槽2和外槽3供给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此外,对于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不能期待它像气体那样具有扩散性,必须使其借助于在循环送风路经5内流动的风进行移动而将其吹附于对象物上。此时,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在通过形成热泵装置39的蒸发器31及冷凝器32的铝制热交换散热片、送风单元15所使用的铝制的风扇15a的叶片时会与它们发生冲撞而大量地消失,导致损失变大。实际测量也证实,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在铝制热交换散热片处衰减大约70%,在铝制风扇15a处衰减大约25%。因此,优选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不途经铝制热交换散热片、铝制风扇15a而设置在外槽3附近。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洗涤干燥机1的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设置在送风单元15的吹出部15d附近。因此,能将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向洗涤槽2及外槽3传递的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内,而能更有效地进行除菌、消臭、抑制霉菌。
此外,在将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吹附于洗涤槽2及外槽3的过程中,需要在加压输送循环空气的同时使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动作。如上所述,作为功能,只有雾化和送风协同进行才能发挥效果。因此,利用送风部件的优化了的加压输送循环空气将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有效地吹附于对象物是必不可缺的。
此外,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配置在利用送风波纹管连接部5b与外槽3侧的可动部分开的洗涤干燥机主体44侧。由此,不将作为精密的关键装置的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安装在脱水时会产生振动的外槽3侧,能提高耐久可靠性。
另外,如图4所示,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与送风单元15的作为加压输送空气排出侧的吹出部15d构成为一体。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涡形壳体15b的壁面上开设开口部,由包含旁通路径15f的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将该开口部覆盖并进行密封固定。由此,无需在循环送风路径5中重新设置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作为系统,不仅成为更简单且廉价的结构,而且能提高组装性、削减工时。此外,作为功能,只有雾化和送风协同进行才能发挥效果,优选将其预先单元化。
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在其单元内部具有分支为2条后再汇合到一起的主流侧路径15e和旁通路径15f,雾化放电模块84配设在该旁通路径15f内。由此,由于是使雾化放电模块84的放电部直接突出到旁通路径15f内的结构,所以,能避免产生令人不安的风摩擦声、循环风量下降等。
此外,通过将旁通路径15f的分支比率优化,能通过改变突出到旁通路径15f内的固定板吸气口88a的开口面积,在结构上调整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随循环空气传播的最适宜风量、风速。在本结构中,优选放出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的最适宜风速在1m/s左右,因此,设计了与此相适应的固定板吸气口88a的开口量。
如图6所示,针对固定板88的排气侧开口88b部分配置有导风板88c,该导风板88c位于旁通路径15f与主流侧路径15e相汇合的汇合部的主流侧路径15e中,导风板88c与循环送风路径5的循环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在没有导风板88c的情况下,在一度被旁通路径15f分支的路径而再度汇合的部分处,主流侧路径15e的空气流动紊乱,使整体的循环流量下降,噪音也增大。此外,支流(旁通路径15f)侧的空气呈涡流状旋转,从而使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大量消失。但是,通过在汇合部的主流侧路径15e中与循环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地配置导风板88c,能防止发生上述问题。
如图7所示,雾化放电模块84具有对置电极84b、水供给装置84c及电压施加装置84d,由电压施加装置84d在放电电极84a与对置电极84b之间施加高电压,藉此使供给到放电电极84a的水进行静电雾化。这里,对置电极84b与放电电极84a相对配置。水供给装置84c向放电电极84a供水。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在放电电极84a与对置电极84b之间施加4.85kV的负电压使水静电雾化,并进行反馈控制以使此时的放电电流值约为6μA。
在静电雾化的过程中,施加高电压使得放电电极84a侧成为负电极,从而使电荷集中并且使附着在放电电极84a的表面上的水呈圆锥状隆起而形成泰勒锥(Taylor cone)。并且,电荷集中在泰勒锥的顶端成为高密度状态,由于高密度的电荷的排斥力而相互弹开从而使水分裂、飞散,这样的雷利分裂(Rayleigh fission)反复进行。此时,由于泰勒锥的形成受放电电极84a表面的湿润性的影响,因此湿润性小则不能形成规定的泰勒锥,而不能发生静电雾化,所以,必须确保放电电极84a的表面的水在规定的量。
水供给装置84c具有由珀尔帖元件84e构成的冷却装置。利用该冷却装置使放电电极84a冷却,而使空气中的水分(湿气)在放电电极84a的顶端部表面结露,由此来提供水。这里,静电雾化所需要的水量为0.5ml/h左右。珀尔帖元件84e的放电电极84a侧的端部为冷却部84f,其相反侧的端部为散热部84g。冷却部84f与放电电极84a相连接,散热部84g与散热片84h相连接。
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的结构使得在旁通路径15f内流动的空气与散热片84h相接触地进行流动,在进行雾化放电时利用该空气的流动来散热。采用珀尔帖式的雾化放电单元时,由于雾化放电时所需散热量是确定的,因此,一旦确定了散热用的散热片,则所需要的最低风速便确定了。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所需要的最低风速为0.5m/s以上,而本实施方式确保了高出所需要的最低风速的足够风速。利用在循环送风路径5内循环的空气来散热,能够废除本来需要的散热装置。
此外,如图1、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洗涤干燥机1中,当使外槽3内的空气经由循环送风路径5循环时,相对于大气压而言过滤盒5d的周边成为负压,在该过滤盒5d的周边设置有第1开口部51。开闭阀5g及外气导入管道5e与第1开口部51连接从而构成机外空气引进部5h。另外,在循环送风路径5的相对于大气压而言为正压或循环空气的动压力起作用的过滤盒5d附近的一部分上设置有第2开口部52。并且,在第2开口部52上连接有循环空气放出管道5f,从而构成循环空气排出部5i。
通过开、关开闭阀5g,能将循环送风路径5的循环空气的一部分替换为外部空气。在吹附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的专用过程中,至少需要在该工序的初期阶段打开开闭阀5g,将外槽3内的空气替换为机外空气。洗涤干燥机1为了进行干燥而设计得气密性较高,只要关闭门9,则机外和筒内的空气几乎不能进行替换。由于是洗衣机,所以无论如何会残留大量的水,因此,关闭了门9时的筒内相对湿度立即超过90%。作为进行放电的环境,高湿度是不适宜的,即使在使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动作的情况下,也需要使筒内的相对湿度在85%以下。因此,通过逐渐地将外槽3内的空气替换为外部空气,能够避免引起异常放电。
这样,在专用过程的初期有一个工序是打开开闭阀5g并且使送风单元15的风量增大,积极地将外槽3的空气替换为机外空气。具体而言,从过程初始就使开闭阀5g为常开状态,一边将外槽3内的空气替换为机外空气,一边在过程开始3分钟后使热泵装置39动作大约2分钟进行除湿运转,确保动作稳定性。
此外,专用过程使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在由送风单元15加压输送循环送风路径5内的循环空气的同时动作。通过这样同时进行雾化和送风,能有效地将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吹附于对象物上。
实施方式2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洗涤干燥机的纵剖视图。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效果,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如图8所示,作为滚筒式洗涤干燥机的洗涤槽的旋转滚筒121可自由旋转地配设在作为外槽的盛水槽123内,旋转滚筒121形成为有底圆筒形,在其外周部的整个面上设有许多通孔122。在旋转滚筒121的旋转中心设置旋转轴124并使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旋转滚筒121的轴心方向从正面侧到背面侧朝下倾斜地配设。将安装在盛水槽123背面的电动机125连结到旋转轴124上,驱动旋转滚筒121正向、反向旋转。在旋转滚筒121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多个突起板126。
盖体127可自由开闭地将设在盛水槽123正面侧的朝上的倾斜面上的开口部并覆盖该开口部,打开盖体127,即可通过衣物出入口128将洗涤物从旋转滚筒121内取出或放入旋转滚筒121内。由于将盖体127设置在朝上的倾斜面上,所以在取出或放入洗涤物时,不用弯腰就能进行这些工作。
盛水槽123借助于弹簧件130和减震器131可摆动地悬吊在洗涤干燥机主体129内。盛水槽123的下部与排水路径132的一端相连接,排水路径132的另一端与排水阀133相连接,从而用于将盛水槽123内的洗涤水排出。供水阀134借助供水路径135向盛水槽123内供水。水位检测装置136检测盛水槽123内的水位。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在旋转滚筒121的旋转中心设置旋转轴124并使旋转轴124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旋转滚筒121的轴心方向从正面侧到背面侧朝下倾斜地配设。在旋转滚筒121的旋转中心沿水平方向设置旋转轴124,将旋转滚筒121的轴心方向配设为水平方向也是可以的。
接着,用图9说明与图8不同的另一剖面处的干燥功能的结构。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洗涤干燥的另一部位的纵剖视图。
干燥功能的结构包括加热器(加热装置)137、送风扇(送风装置)138及将加热器137和送风扇138收容在内部的风扇壳体(循环送风路径的一部分)139,风扇壳体139安装在洗涤干燥机主体129上。在盛水槽123的筒身上设有用于引入盛水槽123内的空气的热风引入口(循环送风路径的一部分)140,在盛水槽123的背面设有热风送风口141。
此外,在盛水槽123上设有与之一体的热交换路径(循环送风路径的一部分)142。热交换路径142的一端与热风引入口140相连通,另一端借助第1波纹软管(循环送风路径的一部分)143与风扇壳体139的吸气端139a相连接。风扇壳体139的排气端139b借助第2波纹软管145、背面送风路径144与热风送风口141相连通。这里,背面送风路径144与盛水槽123一体设置。
此外,在旋转滚筒121的背面的与热风送风口14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背面通孔146,从而将来自热风送风口141的送风送到旋转滚筒121内。
在热交换路径142中热风引入口140的上方安装有板状的热交换构件147,该热交换构件147从正面侧到背面侧向下倾斜。热交换路径142被热交换构件147分割为下部热交换路径142a和上部热交换路径142b。下部热交换路径142a和上部热交换路径142b借助连通口142c在热交换构件147的下端部147b侧相连通。热交换路径142呈大致U字状。冷却用供水阀148对经由冷却水软管149从供水管头部150向热交换构件147的上端部147a侧供给的冷却水进行调节。冷却水供水装置由冷却用供水阀148、冷却水软管149及供水管头部150构成。此外,上部热交换路径142b的截面面积大于连通口142c的截面面积。
上述结构的滚筒式洗涤干燥机根据控制装置151的控制动作来执行清洗工序、漂洗工序、脱水工序及干燥工序。
接着,说明上述结构的滚筒式洗涤干燥机的动作。另外,从清洗工序到脱水工序的动作与以往的洗涤干燥机的动作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干燥工序中,如图9的空白箭头所示,通过送风扇138的旋转送来的空气被加热器137加热到规定温度,然后,经由第2波纹软管145及背面送风路经144被从热风送风口141送到盛水槽123内,再被从背面通孔146送到旋转滚筒121内。该被加热了的热风夺取旋转滚筒121内处于被搅拌状态的湿的洗涤物的水分,而成为带湿气的热风。之后,带湿气的热风自旋转滚筒121内穿过通孔122被排出到盛水槽123中,再被从热风引入口140送到热交换路径142中。
此时,冷却用供水阀148呈打开状态。冷却水从供水管头部150向热交换构件147的上端部147a侧下落,如虚线箭头所示,流过热交换构件147的上表面147c,从热交换构件147的下端部147b的前端部向下部热交换路径142a侧下落。然后,该冷却水从设在下部热交换路径142a的底面上的、与盛水槽123相连通的排水孔152排出到盛水槽123内,通过排水路径132排出到滚筒式洗涤干燥机外。
被从热风引入口140送到热交换路径142的下部热交换路径142a内的潮湿的热风首先与热交换构件147的下表面147d相接触。此时,由于流过热交换构件147的上表面147c的冷却水的缘故,下表面147d也被冷却,因此,在潮湿的热风和下表面147d之间有热交换进行,潮湿的热风被除湿(第1除湿工序)。
然后,潮湿的热风经由连通口142c在热交换构件147的下端部147b侧被送到上部热交换路径142b。此时,潮湿的热风将从热交换构件147的下端部147b落下的冷却水卷起而使其飞散,并且与该飞散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潮湿的热风被除湿(第2除湿工序)。
之后,潮湿的热风被送到上部热交换路径142b,与热交换构件147的上表面147c及流经此处的冷却水相接触。此时,冷却水的流动方向和潮湿的热风流动的方向是相反的。由此,潮湿的热风与热交换构件147的上表面147c及流经此处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潮湿的热风被除湿(第3除湿工序)。
这样经过了第1除湿工序、第2除湿工序及第3除湿工序这3个除湿工序的潮湿的热风成为被有效地冷却并除湿的空气。然后,被经由第1波纹软管143从风扇壳体139的吸气端139a送到风扇壳体139内,到达送风扇138。
此外,在上述工序中,上部热交换路径142b的截面面积大于连通口142c的截面面积。因此,潮湿的热风在上部热交换路径142b处的流速降低到在连通口142c处的流速以下。因此,飞散的冷却水并不会随着热风从风扇壳体139的吸气端139a进入到风扇壳体139内,而是在上部热交换路径142b的中段下落到热交换构件147上。结果,水滴不会到达加热器137。
在图9中,在循环送风路径的一部分上,在送风扇138的上游、吸气端139a的下游设置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并设有引入外部空气用的开闭阀90。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洗涤干燥机的干燥时的运转过程有四种:仅进行洗涤工序的洗涤过程、仅进行干燥的干燥过程、从洗涤到干燥连续进行的洗涤干燥过程、进行除菌、消臭的纳诺衣(Nanoe)过程。所谓纳诺衣过程是这样一个专用过程:利用干燥工序的盛水槽123内的空气循环所使用的循环送风路径,在循环送风路径的中段设置有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使该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产生用于实现除菌、消臭目的的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并且,通过打开开闭阀90而使送风扇138的上游成为负压,从而使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不会受加热器137的热量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送风将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吹附于旋转滚筒121内的对象物。在该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对象物选择使旋转滚筒121为旋转模式或者静止模式,运转时间约为35分钟。
此外,设置了纳诺衣洗涤槽净化模式,即:在每次洗涤工序结束并取出衣物后自动地将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吹附于旋转滚筒121及盛水槽123内,该模式被设定成可打开、关闭的形式。该模式的运转在洗涤工序结束后开、关盖体127后,在旋转滚筒121处于静止状态下进行约60分钟。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洗涤干燥机中,将这些做了卫生方面考虑的各过程设定为与洗涤、干燥等同等级别的过程,也设置了专用操作按钮。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由于具有作用于对象物的强氧化分解能力,所以能简单地实现除菌、消臭、抑制霉菌生长。因此,通过将其设定为专用过程,能够让使用者简单且安心地选择最适合于其目的的动作,提高了使用方便性。
通过上述那样的空气循环,洗涤物逐渐被干燥,经过规定时间后或者当洗涤物达到了规定的干燥度时,干燥工序结束。
如以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在干燥工序时,潮湿的热风在上部热交换路径142b处的流速下降到在连通口142c处的流速以下。因此,飞散的冷却水不会随着该热风从风扇壳体139的吸气端139a进入到风扇壳体139内或者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内,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也不会被飞散的冷却水吸收。并且,在上部热交换路径142b的中段,由于冷却水下落到热交换构件147上,所以水滴不会到达加热器137。因此,能够防止水附着在加热器137上成为不安全的状态,既确保了安全性又有效地进行了对带湿气的空气的除湿。此外,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不会被水分吸收,能够将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吹附到旋转滚筒121及盛水槽123内。
接着,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洗涤干燥机的另一部位的另一纵剖视图。在图10中,由于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设置在了热风送风口141附近,所以不易受到加热器137的热量的影响。此外,由于循环送风路径位于盛水槽123内的蓄水水位的上方,所以盛水槽123内蓄积的水难以接触到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因此,能够利用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2充分地实现除菌、消臭、抑制霉菌生长。
此外,也可以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那样,在循环送风路经的一部分上设置旁通路径,并且在旁通路径中设置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3,在旁通路径和主流侧路径的汇合部的主流侧路径设置与循环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导风板。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像以上那样,本发明的洗涤干燥机通过向洗涤槽和外槽供给静电雾化产生微粒,能够保护洗涤槽内的洗涤物、洗涤槽及外槽不滋生细菌、霉菌,从而将其一直保持在清洁的状态。因此,本发明的洗涤干燥机能够适用于需要除菌、抑制霉菌、消臭的水循环设备和设备等中。此外,由于没有运行成本且安全无害,所以适合于家庭用设备。
附图标记说明
1、洗涤干燥机;2、洗涤槽;3、外槽;5、循环送风路径;5a、抽吸路;5b、送风波纹管连接部;5c、送风路;5d、过滤盒;5e、外气导入管道;5f、循环空气放出管道;5g、开闭阀;7、125、电动机;8、122、通孔;9、门;10、搅拌突起;11、开口部;12、进水管路;13、排水管路;15、送风单元;15a、风扇;15b、涡形壳体;15c、吸气连接口;15d、吹出部;31、蒸发器;32、冷凝器;37、压缩机;38、热泵壳体;38a、抽吸排出口;38b、抽吸导入口;39、热泵装置;44、129、洗涤干燥机主体;51、第1开口部;52、第2开口部;81、热泵送风单元;82、静电雾化产生微粒;83、静电雾化产生装置;84、雾化放电模块;84a、放电电极;84b、对置电极;84c、水供给装置;84d、电压施加装置;84e、珀尔帖元件;84f、冷却部;84g、散热部;84h、散热片;85、变压器印刷电路板;86、控制印刷电路板;87、原件外壳;88a、固定板吸气口;88b、排气侧开口;88c、导风板;89、变压器印刷电路板壳体;90、开闭阀;121、旋转滚筒;123、盛水槽;124、旋转轴;126、突起板;127、盖体;128、衣物出入口;130、弹簧件;131、减震器;132、排水路径;133、排水阀;134、供水阀;135、供水路径;136、水位检测装置;137、加热器;138、送风扇;139、风扇壳体;139a、吸气端;139b、排气端;140、热风引入口;141、热风送风口;142、热交换路径;142a、下部热交换路径;142b、上部热交换路径;142c、连通口;143、第1波纹软管;144、背面送风路径;145、第2波纹软管;146、背面通孔;147、热交换构件;147a、上端部;147b、下端部;147c、上表面;147d、下表面;148、冷却用供水阀;149、冷却水软管;150、供水管头部;151、控制装置;152、排水孔。
Claims (10)
1.一种洗涤干燥机,其特征在于,该洗涤干燥机包括:用于收容洗涤物的洗涤槽;用于可旋转地设置上述洗涤槽的外槽;用于弹性支承上述外槽的壳体;用于向上述外槽供给洗涤水的供水装置;用于对上述外槽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供上述外槽内的空气经由上述加热装置进行循环的循环送风路径;用于加压输送上述循环送风路径内的空气而使之循环的送风装置;用于将静电雾化产生微粒供给到上述洗涤槽内及上述外槽内的静电雾化产生装置,上述静电雾化产生装置配置在上述循环送风路径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涤干燥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装置是收容有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的热泵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洗涤干燥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静电雾化产生装置配置在上述循环送风路径内的吹出部附近,该吹出部为循环空气通过上述加热装置及上述送风装置后,向上述外槽吹出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洗涤干燥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静电雾化产生装置与上述吹出部构成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洗涤干燥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静电雾化产生装置配置在上述壳体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洗涤干燥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静电雾化产生装置具有分支为2条后再汇合到一起的主流侧路径和旁通路径,构成上述静电雾化产生装置的雾化放电模块配置在上述旁通路径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洗涤干燥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旁通路径和上述主流侧路径相汇合的汇合部的上述主流侧路径中配置有与上述循环送风路径内的循环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导风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洗涤干燥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静电雾化产生装置由放电电极、用于对上述放电电极施加高电压的电压施加装置、用于向上述放电电极供水的水供给装置构成;上述水供给装置包括珀尔帖元件和散热片,该珀尔帖元件用于对上述放电电极进行冷却,并使空气中的水分结露而在上述放电电极上生成结露水,该散热片用于把吸收的热量释放出去;该洗涤干燥机利用在上述旁通路径内流动的空气接触上述散热片来散热。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洗涤干燥机,其特征在于,该洗涤干燥机具有将上述静电雾化产生微粒吹附于收纳在上述洗涤槽内的收纳物、或者上述洗涤槽及上述外槽表面上的专用过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洗涤干燥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专用过程中,在上述送风装置向上述循环送风路径内加压输送循环空气的同时使上述静电雾化产生装置动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234682 | 2008-09-12 | ||
JP2008234682 | 2008-09-12 | ||
JP2008-234684 | 2008-09-12 | ||
JP2008234684 | 2008-09-12 | ||
JP2008-315359 | 2008-12-11 | ||
JP2008315359A JP5083192B2 (ja) | 2008-09-12 | 2008-12-11 | 洗濯乾燥機 |
JP2008-315361 | 2008-12-11 | ||
JP2008315361A JP5098986B2 (ja) | 2008-09-12 | 2008-12-11 | 洗濯乾燥機 |
PCT/JP2009/004280 WO2010029703A1 (ja) | 2008-09-12 | 2009-09-01 | 洗濯乾燥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49865A true CN102149865A (zh) | 2011-08-10 |
CN102149865B CN102149865B (zh) | 2013-12-04 |
Family
ID=4249789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356839A Active CN102149865B (zh) | 2008-09-12 | 2009-09-01 | 洗涤干燥机 |
CN200920177872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17170U (zh) | 2008-09-12 | 2009-09-11 | 洗涤烘干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20177872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17170U (zh) | 2008-09-12 | 2009-09-11 | 洗涤烘干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319979B1 (zh) |
CN (2) | CN102149865B (zh) |
TW (1) | TWI383080B (zh) |
WO (1) | WO2010029703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10945A (zh) * | 2018-07-13 | 2020-01-2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餐具干燥机 |
CN111000507A (zh) * | 2018-10-05 | 2020-04-14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餐具清洗机 |
CN111050623A (zh) * | 2017-09-28 | 2020-04-2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餐具清洗机 |
CN115427626A (zh) * | 2020-09-18 | 2022-12-02 |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 洗涤干燥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319979B1 (en) * | 2008-09-12 | 2013-06-05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Washing and drying machine |
JP5625427B2 (ja) * | 2010-03-25 | 2014-11-19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電気掃除機 |
JP6362830B2 (ja) * | 2012-08-23 | 2018-07-25 |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 家電機器 |
JP6125243B2 (ja) * | 2013-01-24 | 2017-05-10 |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 洗濯乾燥機 |
BR112015016360B1 (pt) | 2013-01-25 | 2021-12-21 | Lg Electronics Inc | Aparelho de tratamento de roupa que compreende uma passagem de separação/acoplamento de filtro e um guia de filtro |
KR101995429B1 (ko) * | 2013-01-25 | 2019-07-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JP2017189484A (ja) * | 2016-04-15 | 2017-10-19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洗濯乾燥機 |
CN113605044B (zh) * | 2020-10-26 | 2024-11-05 | 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 | 衣物护理设备的控制方法 |
JP7445837B2 (ja) * | 2020-10-26 | 2024-03-0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衣類処理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52392A (ja) | 1996-04-08 | 1996-10-01 | Hitachi Ltd | 洗濯機 |
JP2001276484A (ja) | 2000-03-30 | 2001-10-09 | Toto Ltd | 洗濯機 |
JP2002018186A (ja) * | 2000-07-07 | 2002-01-22 | Hitachi Ltd | 洗濯機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
JP2002239285A (ja) * | 2001-02-16 | 2002-08-27 | Nippon Kentetsu Co Ltd | 全自動一槽式洗濯機 |
JP3862549B2 (ja) * | 2001-11-08 | 2006-12-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乾燥洗濯機 |
US20030126691A1 (en) * | 2001-12-20 | 2003-07-10 | Gerlach Christian Gerhard Friedrich | Fabric article tre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JP2005192901A (ja) * | 2004-01-09 | 2005-07-2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洗濯機 |
JP2005198860A (ja) * | 2004-01-16 | 2005-07-2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洗濯機 |
JP4123203B2 (ja) * | 2004-07-15 | 2008-07-23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4679384B2 (ja) * | 2006-02-10 | 2011-04-27 | 株式会社東芝 | 洗濯乾燥機 |
JP4656051B2 (ja) * | 2006-12-15 | 2011-03-23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静電霧化装置 |
JP4893344B2 (ja) * | 2007-01-31 | 2012-03-07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ファンヒータ |
JP4504388B2 (ja) * | 2007-02-14 | 2010-07-14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EP2319979B1 (en) * | 2008-09-12 | 2013-06-05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Washing and drying machine |
-
2009
- 2009-09-01 EP EP09812852.3A patent/EP231997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9-01 CN CN2009801356839A patent/CN102149865B/zh active Active
- 2009-09-01 WO PCT/JP2009/004280 patent/WO201002970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9-07 TW TW098130066A patent/TWI383080B/zh active
- 2009-09-11 CN CN200920177872XU patent/CN20151717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50623A (zh) * | 2017-09-28 | 2020-04-2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餐具清洗机 |
CN110710945A (zh) * | 2018-07-13 | 2020-01-2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餐具干燥机 |
CN111000507A (zh) * | 2018-10-05 | 2020-04-14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餐具清洗机 |
CN115427626A (zh) * | 2020-09-18 | 2022-12-02 |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 洗涤干燥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517170U (zh) | 2010-06-30 |
EP2319979A4 (en) | 2012-05-30 |
EP2319979B1 (en) | 2013-06-05 |
EP2319979A1 (en) | 2011-05-11 |
CN102149865B (zh) | 2013-12-04 |
TWI383080B (zh) | 2013-01-21 |
TW201026921A (en) | 2010-07-16 |
WO2010029703A1 (ja) | 2010-03-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49865B (zh) | 洗涤干燥机 | |
JP5447587B2 (ja) | 洗濯乾燥機 | |
JP2005198860A (ja) | 洗濯機 | |
JP5012938B2 (ja) | 洗濯乾燥機 | |
JP5012937B2 (ja) | 洗濯乾燥機 | |
JP4893714B2 (ja) | 洗濯機 | |
CN101713133A (zh) | 洗涤烘干机 | |
CN101671935B (zh) | 洗涤烘干机 | |
JP2009090124A (ja)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
JP4499769B2 (ja)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
CN201512682U (zh) | 洗涤烘干机 | |
JP5447586B2 (ja) | 洗濯乾燥機 | |
JP5306148B2 (ja) | 洗濯乾燥機 | |
JP4983946B2 (ja) | 洗濯乾燥機 | |
JP4756018B2 (ja)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
WO2024029444A1 (ja) | 洗濯機及び洗濯機の外槽の除菌方法 | |
WO2024029443A1 (ja) | 洗濯機、洗濯乾燥機、及び洗濯機の外槽の除菌方法 | |
JP4965395B2 (ja)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
JP4832387B2 (ja)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
JP2009061294A (ja)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
JP5857199B2 (ja) | 洗濯乾燥機 | |
JP4946766B2 (ja)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
JP2009089961A (ja)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