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8356A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8356A
CN102148356A CN2011100337492A CN201110033749A CN102148356A CN 102148356 A CN102148356 A CN 102148356A CN 2011100337492 A CN2011100337492 A CN 2011100337492A CN 201110033749 A CN201110033749 A CN 201110033749A CN 102148356 A CN102148356 A CN 1021483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positive active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niobium
p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37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新名史治
铃木章弘
户出晋吾
吉田智一
喜田佳典
藤本洋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483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83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在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廉价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改良了正极活性物质,并提高了各种温度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而可适合用作混合动力汽车等的电源。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具有: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11、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12、和在非水系溶剂中溶解溶质而成的非水电解液14,其中,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如下物质:在由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选自Li-Nb-O化合物和Li-Ni-Nb-O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含铌物质而成的物质。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用于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和在非水系溶剂中溶解溶质而成的非水电解液。特别是,具有如下特征: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中使用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时,改良了该正极活性物质,并提高了各种温度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可适合用作混合动力型电动汽车等的电源。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便携电话、笔记本电脑、PDA等的移动机器的小型化/轻量化显著进行,此外,伴随多功能化而消耗电力也增加,作为这些的电源使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对轻量化和高容量化的要求也正在提高。
此外,近年来,为了解决来自车辆的尾气带来的环境问题,正在开发并用汽车的汽油发动机和电力发动机的混合动力型电动汽车。
并且,作为这样的电动汽车的电源,通常广泛使用镍·氢蓄电池,作为容量更高且输出功率更高的电源,研究了使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这里,在上述这样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作为该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主要使用将钴酸锂(LiCoO2)等的钴作为主要成分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
但,用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的钴是稀少的资源,有成本较高、且难以稳定地供给等问题,特别是,在作为混合动力型电动汽车等的电源使用时,存在需要大量的钴,作为电源的成本变得非常高的问题。
为此,近年来,作为进行廉价且稳定供给的正极活性物质,研究了以镍、锰为主要成分而代替钴的正极活性物质。
例如,具有层状结构的镍酸锂(LiNiO2)期待作为可得到大放电容量的材料,但有如下问题:高温下的热稳定性差,且过电压大。
此外,具有尖晶石型结构的锰酸锂(LiMn2O4)具有锰资源丰富且廉价的优点,但有如下问题:能量密度小,此外,高温环境下锰容易从非水电解液中溶出。
因此,近年来,从成本低、且热稳定性优异的观点出发,过渡金属的主要成分由镍和锰这2个元素构成且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受到瞩目。
例如,专利文献1中,作为具有与钴酸锂几乎同等的能量密度、不像镍酸锂那样安全性降低、或者不像锰酸锂那样高温环境下锰从非水电解液中溶出的正极活性物质,提出了如下的具有菱面体结构的含锂复合氧化物,其具有层状结构且包含镍和锰,镍与锰的原子比率的误差在10原子%以内。
但,该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情形中,与钴酸锂相比,存在如下问题:高速充放电特性显著变差,难以作为电动汽车等的电源使用。
此外,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在至少含有镍和锰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用钴取代上述镍和锰的一部分得到的单相阴极材料。
但,在该专利文献2中所示的单相阴极材料的情形中,将镍和锰的一部分取代的钴的量变多时,如前所述那样有成本变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减少取代的钴的量时,有高速充放电特性较大降低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3中,示出了在锂镍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存在氧化铌或氧化钛而烧成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示出了通过如此将存在氧化铌或氧化钛而烧成于锂镍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得到热稳定性高的锂镍复合氧化物。
但,如该专利文献3中所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中使用在锂镍复合氧化物、例如该实施例中所示的LiNi0.82Co0.15Al0.03O2这样的锂镍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存在氧化铌或氧化钛而烧成得到的物质时,高速充放电特性、低温下的充放电特性等也降低,且无法提高各种温度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
此外,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使用在具有层状结构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添加IVa族元素和Va族元素而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以降低IV电阻得到的物质。
但,像这样使用在具有层状结构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添加IVa族元素和Va族元素而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形中,也无法充分降低IV电阻,此外,在高温下保存后,与初期相比IV电阻增大,仍然无法适合作为混合动力型电动汽车等的电源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6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57167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8354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2734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解决具备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和在非水系溶剂中溶解溶质而成的非水电解液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上述这样的各种问题。
并且,本发明中的课题在于,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中,使用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廉价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时,改良了该正极活性物质,并提高了各种温度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以及高温保存后的输出功率特性,可适合用作混合动力型电动汽车等的电源。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中,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问题,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如下物质:在由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选自Li-Nb-O化合物和Li-Ni-Nb-O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含铌物质而成的物质。另外,主要成分包含Ni和Mn是指:相对于过渡金属的总量的Ni和Mn的总量的比例超过50摩尔%的情形。
这里,在对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烧结作为含铌物质的Li-Nb-O化合物或Li-Ni-Nb-O化合物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正极活性物质颗粒1烧结有含铌物质2而变为存在固熔部3的状态,被固熔而扩散的元素可通过使用正极活性物质颗粒1截面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的能量色散型荧光X射线分析法(EDX)来确认。另一方面,仅向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添加有含铌物质而得到的物质、或者在使其烧结的二次烧成温度低时如图2所示那样在正极活性物质颗粒1上仅仅附着有含铌物质2的状态下,不存在固熔部3。
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期望以通式Li1+ xNiaMnbCocO2+d(式中,x、a、b、c、d满足x+a+b+c=1、0<x≤0.1、0≤c/(a+b)<0.40、0.7≤a/b≤3.0、-0.1≤d≤0.1的条件)表示,特别是期望0≤c/(a+b)<0.35、0.7≤a/b≤2.0,其中,期望0≤c/(a+b)<0.15、0.7≤a/b≤1.5。
上述通式中所示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使用钴的组成比c、镍的组成比a与锰的组成比b满足0≤c/(a+b)<0.40的条件的复合氧化物是因为,钴的比例降低、使正极活性物质的材料成本降低,因此更优选为使用满足0≤c/(a+b)<0.35的条件的氧化物,进而优选为使用满足0≤c/(a+b)<0.15的条件的复合氧化物。
并且,本发明中,将如此降低钴的比例以含成本廉价的锂的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用于正极活性物质得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提高了各种温度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可适合用作混合动力型电动汽车等的电源。
这里,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使用镍Ni的组成比a与锰Mn的组成比b满足0.7≤a/b≤3.0的条件的复合氧化物是因为,在a/b的值超过3.0、Ni的比例变多时,该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热稳定性降得很低,放热成为峰的温度变低、安全性降得很低。另一方面,a/b的值不足0.7时,Mn组成的比例变多,产生杂质层而容量降低。特别是,为了提高热稳定性并抑制容量的降低,更优选使用满足0.7≤a/b≤1.5的条件的复合氧化物。
此外,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使用锂Li的组成比(1+x)中的x满足0<x≤0.1的条件的复合氧化物是因为,满足0<x的条件时,其输出功率特性提高。另一方面,x>0.1时,残留在该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的碱变多,在制作电池的工序中浆料产生凝胶化,且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过渡金属量降低、容量降低。因此,更优选为使用满足0.05≤x≤0.1的条件的复合氧化物,更优选为使用满足0.07≤x≤0.1的条件的复合氧化物。
此外,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氧O的组成比(2+d)中的d满足-0.1≤d≤0.1的条件是因为,为了防止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变为氧缺失状态或氧过剩状态,且其晶体结构受损。
另外,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可以含有选自如下物质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硼(B)、氟(F)、镁(Mg)、铝(Al)、钛(Ti)、铬(Cr)、钒(V)、铁(Fe)、铜(Cu)、锌(Zn)、铌(Nb)、钼(Mo)、锆(Zr)、锡(Sn)、钨(W)、钠(Na)、钾(K)。
并且,如本发明那样,认为在由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选自Li-Nb-O化合物和Li-Ni-Nb-O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含铌物质时,通过如此烧结的铌使得正极活性物质与非水电解液的界面改性,由此促进电荷移动反应,改善了各种温度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这被认为是:如上述那样对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而存在的铌选择性地作用于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所含的Ni、特别是Ni2+,由此正极与非水电解液的界面的电阻降低,输出功率特性提高。
这里,对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的Li-Nb-O化合物、Li-Ni-Nb-O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定,作为Li-Nb-O化合物,可列举例如,LiNbO3、LiNb3O8、Li2Nb8O21、Li3NbO4、Li7NbO6等,此外,作为Li-Ni-Nb-O化合物,可列举例如,Li3Ni2NbO6等,此外,可以是这些的中间产物。
此外,本发明的正极活性物质中,对由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烧结上述含铌化合物时,其铌的量少时,无法充分得到铌带来的上述那样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铌的量变得过多时,由于没有导电性的含铌物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被广泛覆盖(被覆部位变得过多),因此,电池的充放电特性降低。因此,在本发明的正极活性物质中,优选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铌的量为0.05质量%以上、2.0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20质量%以上、1.50质量%以下。
此外,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粒径变得过大时,放电性能降低,另一方面,粒径变得过小时,与非水电解液的反应性变高、保存特性等降低,因此,优选使用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的一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5μm以上、2μm以下,二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μm以上、15μm以下的物质。
并且,在制造上述这样的本发明的正极活性物质时,可进行例如如下工序:通过一次烧成而得到由至少包含Ni和Mn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工序;和,将在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添加含铌物质而成的物质在比上述一次烧成更低的温度下进行二次烧成,以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选自Li-Nb-O化合物和Li-Ni-Nb-O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含铌物质的工序。
此外,在如上述那样通过一次烧成而得到由至少包含Ni和Mn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时,作为原料,将Li化合物与过渡金属复合氢氧化物或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组合,将这些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一次烧成。
这里,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原料中使用的Li化合物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选自氢氧化锂、碳酸锂、氯化锂、硫酸锂、醋酸锂和这些的水合物的组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锂化合物。此外,将上述原料一次烧成的烧成温度根据作为原料的上述过渡金属复合氢氧化物或者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组成或颗粒尺寸等而不同,因此,难以一概而论,通常可在700℃~1100℃的范围,优选为800℃~1000℃的范围下烧成。
此外,在如上述那样将在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添加含铌物质得到的物质在比上述一次烧成更低的温度下二次烧成、对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选自Li-Nb-O化合物和Li-Ni-Nb-O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含铌物质时,例如,可使用融合球化(MECHANOFUSION)等方法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与规定量的含铌物质混合、并将含铌物质附着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后,通过二次烧成以使其烧结。
这里,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混合的上述含铌物质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选自氟化铌、氯化铌、溴化铌、碘化铌、氮化铌、碳化铌、硅化铌、铝化铌所组成的组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物质。另外,从防止正极活性物质中含有锂或铌以外的杂质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使用氧化铌、铌酸锂等氧化物。
此外,如上述那样向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添加含铌物质得到的物质进行二次烧成的烧成温度,根据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的过渡金属的组成、形状、颗粒尺寸、以及所添加的含铌物质的种类、形状、颗粒尺寸等而不同,因此,难以一概而论,要在比上述一次烧成时的烧成温度更低的温度下、通常为400℃~1000℃的范围、优选为500℃~900℃的范围内二次烧成。
这里,使二次烧成的温度比一次烧成时的烧成温度低是因为,在一次烧成时的烧成温度以上的温度下进行二次烧成时,所添加的含铌物质纳入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内部,进行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颗粒生长,由于烧结的铌而正极活性物质与非水电解液的界面改性的效果降低,输出功率特性的降低、无法提高保存特性等。此外,二次烧成的温度低于400℃时,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与含铌物质进行不适当地反应,所添加的氧化铌等含铌物质未变成Li-Nb-O化合物或Li-Ni-Nb-O化合物,在原样的状态下存在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变得无法将正极活性物质与非水电解液的界面适当地改性。
并且,如上述那样将向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添加含铌物质得到的物质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二次烧成时,如上述那样对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适当烧结由Li-Nb-O化合物或Li-Ni-Nb-O化合物组成的含铌物质,可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确认在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存在上述的含铌物质的颗粒。此外,若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中的过渡金属的总量存在上述含铌物质中的铌的量为0.5mol%左右,则可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XRD)确认上述含铌物质的峰。
并且,在具备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和在非水系溶剂中溶解溶质而成的非水电解液的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在该正极使用上述那样的正极活性物质。
这里,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还可对上述这样的正极活性物质进一步混合其它正极活性物质来使用。并且,所混合的其它正极活性物质只要是可以可逆地插入/脱离锂的化合物则无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具有可在维持稳定的晶体结构的状态下插入脱离锂的层状结构、尖晶石型结构、橄榄石型结构的物质。
此外,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该负极中使用的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可以可逆地贮藏/放出锂的物质则无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碳材料、与锂合金化的金属或合金材料、金属氧化物等。另外,从材料成本的观点出发,负极活性物质优选使用碳材料,可使用例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沥青系碳纤维(MCF)、中间相炭微球(MCMB)、焦炭、硬炭、富勒烯、碳纳米管等。特别是,从提高高速充放电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负极活性物质使用以低结晶性碳包覆石墨材料的碳材料。
此外,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作为非水电解液中使用的非水系溶剂,可使用以往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通常使用的公知的非水系溶剂,可使用例如,碳酸乙二酯、碳酸丙二酯、碳酸丁二酯、碳酸亚乙烯酯等环状碳酸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等链状碳酸酯。特别是,作为低粘度、低熔点且锂离子传导度高的非水系溶剂,优选使用环状碳酸酯与链状碳酸酯的混合溶剂,优选使该混合溶剂中的环状碳酸酯与链状碳酸酯的体积比在2∶8~5∶5的范围。
此外,作为非水电解液的非水系溶剂还可使用离子性液体,此时,对于阳离子种、阴离子种并没有特别限定,从低粘度、电化学的稳定性、疏水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使用如下组合:作为阳离子为吡啶鎓阳离子、咪唑鎓阳离子、季铵阳离子,作为阴离子为含氟亚胺系阴离子的组合。
此外,即便是用于上述的非水电解液的溶质,也可使用以往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通常使用的公知的锂盐。并且,作为这样的锂盐,可使用含有P、B、F、O、S、N、Cl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的锂盐,具体地说,可使用LiPF6、LiBF4、LiCF3SO3、LiN(FSO2)2、LiN(CF3SO2)2、LiN(C2F5SO2)2、LiN(CF3SO2)(C4F9SO2)、LiC(C2F5SO2)3、LiAsF6、LiClO4等锂盐和这些的混合物。特别是,为了提高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高速充放电特性和耐久性,优选使用LiPF6
此外,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作为介于上述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板,只要是防止正极与负极接触带来的短路、且浸渍非水电解液而得到锂离子传导性的材料,则并无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聚丙烯制或聚乙烯制的隔板、聚丙烯-聚乙烯的多层隔板等。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由于使用在由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选自Li-Nb-O化合物和Li-Ni-Nb-O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含铌物质而成的物质,因此,可将通过如此烧结的铌而将正极活性物质与非水电解液的界面进行改性。
其结果,在使用这样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在使用了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廉价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时,也如上述那样含铌物质烧结的正极活性物质与非水电解液的界面得到改性,界面的电荷移动反应得到促进,由此各种温度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得到改善,可适合用作混合动力型电动汽车等的电源。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中对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烧结含铌物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对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仅附着含铌物质的现有例子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通过SEM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状态的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作的正极用于工作电极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的简要说明图。
图5为表示通过SEM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状态的图。
图6为表示通过SEM观察本发明的比较例2中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状态的图。
图7为表示通过SEM观察本发明的比较例3中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状态的图。
图8为表示通过SEM观察本发明的比较例4中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正极活性物质颗粒;2含铌物质;3固熔部;10三电极式试验单元;11工作电极(正极);12对电极(负极);13参比电极;14非水电解液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举出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并在使用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举出比较例示明改善各种温度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另外,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并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可在不改变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来实施。
实施例1
实施例1中,在制作正极活性物质时,作为在由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将LiOH与由共沉淀法得到的Ni0.60Mn0.40(OH)2以规定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空气中1000℃下一次烧成,得到具有层状结构的由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另外,由这样操作得到的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一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约1μm,此外,二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约7μm。
并且,将由上述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与平均粒径为150nm的Nb2O5以规定比例混合后,使其在空气中700℃下二次烧成1小时,制作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有含铌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另外,这样操作制作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铌的量为0.90质量%。
这里,对于如上述那样操作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图3示出其结果。
此外,使用能量色散型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EDX)研究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结果确认,在该正极活性物质中,在由上述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附着有由平均粒径为约150nm的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
进而,将如上述那样烧结附着有由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通过XRD(X射线衍射法)进行分析的结果,未确认到基于上述Nb2O5的峰,确认到基于Nb2O5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的Li反应而生成的LiNbO3的峰,可知上述含铌氧化物为LiNbO3
接着,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的气相沉积碳纤维(VGCF)与溶解有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烯的N-甲基-2-吡咯烷酮溶液调制为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与粘结剂的质量比为92∶5∶3,将这些混炼制作正极合剂的浆料。并且,将该浆料涂布到由铝箔形成的正极集电体之上,使其干燥后,用压延辊压延,在其上安装铝的集电片,制作正极。
并且,如图4所示,使用如上述那样制作的正极作为工作电极11,另一方面,作为负极的对电极12和参比电极13分别使用金属锂,此外,作为非水电解液14,在将碳酸乙二酯、碳酸甲乙酯与碳酸二甲酯以3∶3∶4的体积比混合而得到的混合溶剂中溶解LiPF6,使得浓度为1mol/l的浓度,进而使用溶解有碳酸亚乙烯酯1质量%的物质,制作三电极式试验单元。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在实施例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将混合由上述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与平均粒径为150nm的Nb2O5而得到的物质,在空气中二次烧成时的烧成温度为85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的情形同样操作制作正极活性物质。并且,使用这样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的情形同样操作,制作实施例2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
这里,对如上述那样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也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结果示于图5。
此外,使用能量色散型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EDX)研究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结果确认,在该正极活性物质中,在由上述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附着有由平均粒径为约150nm的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
进而,将如上述那样烧结附着有由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通过XRD(X射线衍射法)进行分析的结果,未确认基于上述Nb2O5的峰,确认到基于Nb2O5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的Li、Ni反应而生成的Li3Ni2NbO6的峰,可知上述含铌氧化物为Li3Ni2NbO6
比较例1
比较例1中,在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不对由上述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混合上述Nb2O5,将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直接用作正极活性物质,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的情形同样操作,制作比较例1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
比较例2
比较例2中,在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仅将由上述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与平均粒径为150nm的Nb2O5混合,不使其在空气中二次烧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的情形同样操作而制作正极活性物质。并且,使用这样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的情形同样操作,制作比较例2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
这里,将如上述那样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结果示于图6。
此外,使用能量色散型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EDX)研究该正极活性物质,结果确认,在由上述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有由平均粒径为约150nm的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
并且,将如上述那样附着有由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通过XRD(X射线衍射法)进行分析结果,确认到仅有基于上述Nb2O5的峰,可知上述含铌氧化物为Nb2O5
比较例3
比较例3中,在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将由上述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与平均粒径为150nm的Nb2O5混合的物质,在空气中二次烧成时的烧成温度为40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的情形同样操作制作正极活性物质。并且,使用这样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的情形同样操作,制作比较例3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
这里,将如上述那样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结果示于图7。
此外,使用能量色散型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EDX)研究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结果确认,由上述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附着有由平均粒径为约150nm的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
并且,将如上述那样烧结附着有由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通过XRD(X射线衍射法)进行分析的结果,未确认基于上述Nb2O5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的Li等反应而生成的产物的峰,确认到仅有基于Nb2O5的峰,可知上述含铌氧化物为Nb2O5
比较例4
比较例4中,在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将由上述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与平均粒径为150nm的Nb2O5混合得到的物质,在空气中二次烧成时的烧成温度为100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的情形同样操作制作正极活性物质。并且,使用这样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的情形同样操作,制作比较例4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
这里,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型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EDX)研究如上述那样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图8示出通过SEM观察的结果。其结果,在该正极活性物质中,未确认到在由上述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有由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的形态。
此外,将该正极活性物质通过XRD(X射线衍射法)进行分析的结果,与前述实施例2的情形同样,确认到了基于Nb2O5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Li、Ni反应而生成的Li3Ni2NbO6的峰。
因此认为,在该比较例4的正极活性物质中,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铌固熔变为Li3Ni2NbO6的状态。
接着,将如上述那样制作的实施例1、2和比较例1~4的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分别在25℃的温度条件下,在0.2mA/cm2的电流密度下恒电流充电至4.3V(vs.Li/Li+),在4.3V(vs.Li/Li+)的恒电压下恒电压充电至电流密度为0.04mA/cm2后,在0.2mA/cm2的电流密度下恒电流放电至2.5V(vs.Li/Li+)。并且,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上述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的额定容量。
接着,在将上述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如上述那样充电至额定容量的50%时刻、即充电深度(SOC)为50%的时刻,对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测定分别在25℃和-30℃的条件下放电时的输出功率。
并且,以使用未添加Nb2O5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较例1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中的各个条件下的输出功率为100,算出实施例1、2和比较例1~4的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中的各个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其结果示于表1。
此外,如上述那样操作测定输出功率特性后,将上述的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分别在25℃的温度条件下,在0.2mA/cm2的电流密度下恒电流充电至4.3V(vs.Li/Li+),在4.3V(vs.Li/Li+)的恒电压下恒电压充电至电流密度为0.04mA/cm2后,将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分别在60℃的恒温槽内保存20天。
并且,将这样保存后的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分别在0.2mA/cm2的电流密度下恒电流放电至2.5V(vs.Li/Li+),其后,与前述情形相同,在将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充电至额定容量的50%时刻、即充电深度(SOC)为50%的时刻,对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测定分别在25℃和-30℃的条件下放电时的输出功率。
并且,与前述情形相同,以使用未添加Nb2O5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较例1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的各个条件下的输出功率为100,算出实施例1、2和比较例1~4的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的在各个条件下的保存后的输出功率特性,其结果示于表1。
表1
Figure BSA00000430650800191
其结果,在由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即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添加含铌物质的Nb2O5进行二次烧成、并对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由LiNbO3或Li3Ni2NbO6形成的Li-Nb-O化合物或Li-Ni-Nb-O化合物而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的实施例1、2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与未在由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添加含铌物质的Nb2O5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中使用的比较例1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相比,充电深度(SOC)在50%的25℃和-30℃的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在保存前和60℃的恒温槽内保存20天后的任一情况下均有较大提高。
相对于此,使用仅在由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添加含铌物质的Nb2O5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较例2的三电极试验单元,使用在由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添加含铌物质的Nb2O5后的二次烧成温度低、附着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的含铌物质的Nb2O5的状态的正极活性物质得到的比较例3的三电极试验单元,充电深度(SOC)在50%的25℃和-30℃的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与比较例1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大致相同,这些的输出功率特性未提高。
此外,在由Li1.06Ni0.56Mn0.3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添加含铌物质的Nb2O5进行二次烧成时,二次烧成温度变高、在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铌固熔、在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铌以Li3Ni2NbO6的状态存在,使用这样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较例4的三电极试验单元的情形中,充电深度(SOC)在50%的25℃和-30℃的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在60℃的恒温槽内保存20天之前,与上述实施例1、2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同样,与比较例1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相比有较大提高。但,在60℃的恒温槽内保存20天后,该比较例4的三电极试验单元的上述输出功率特性与比较例1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大致相同,保存后的输出功率特性未提高。这被认为是,如上述那样提高二次烧成温度时,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铌固熔而变为Li3Ni2NbO6的状态,在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不存在Li-Nb-O化合物或Li-Ni-Nb-O化合物的颗粒,此外,铌变为Li3Ni2NbO6的状态而固熔、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生长而一次颗粒粗大化,结果,如上述那样保存后的输出功率特性降低。
实施例3
实施例3中,在制作正极活性物质时,将Li2CO3与以Ni0.5Co0.2Mn0.3(OH)2表示的共沉淀氢氧化物以规定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空气中900℃下烧成10小时,得到由具有层状结构的Li1.07Ni0.46Co0.19Mn0.2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并且,将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与平均粒径为150nm的Nb2O5混合,与实施例1同样,在空气中700℃下二次烧成1小时,制作正极活性物质。这里,如上述那样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一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约1μm,此外,二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约6μm。
此外,对于如上述那样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型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EDX)进行研究,结果可确认,在由上述Li1.07Ni0.46Co0.19Mn0.2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与实施例1同样烧结附着有由平均粒径为约150nm的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
进而,将如上述那样烧结附着有由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通过XRD(X射线衍射法)进行分析的结果,未确认基于上述Nb2O5的峰,确认到基于Nb2O5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的Li反应而生成的LiNbO3的峰,可知上述含铌氧化物为LiNbO3
并且,除了使用这样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实施例3的三电极式试验用单元。
实施例4
实施例4中,对于实施例3中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由上述Li1.07Ni0.46Co0.19Mn0.2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与平均粒径为150nm的Nb2O5混合得到的物质,在空气中二次烧成时的烧成温度为85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的情形同样来制作正极活性物质。并且,使用这样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3的情形同样,制作实施例4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
这里,对如上述那样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也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型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EDX)进行研究,结果可确认,在由上述Li1.07Ni0.46Co0.19Mn0.2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与实施例1同样烧结附着有由平均粒径为约150nm的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
进而,将如上述那样烧结附着有由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通过XRD(X射线衍射法)进行分析的结果,未确认基于上述Nb2O5的峰,确认到基于Nb2O5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的Li、Ni反应而生成的Li3Ni2NbO6的峰,可知上述含铌氧化物为Li3Ni2NbO6
比较例5
比较例5中,在实施例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不对由Li1.07Ni0.46Co0.19Mn0.2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混合Nb2O5,将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直接用作正极活性物质,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3的情形同样,制作比较例5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
接着,将上述实施例3、4和比较例5的各三电极式试验用单元分别在25℃的温度条件下,在0.2mA/cm2的电流密度下恒电流充电至4.3V(vs.Li/Li+),在4.3V(vs.Li/Li+)的恒电压下恒电压充电至电流密度为0.04mA/cm2后,在0.2mA/cm2的电流密度下恒电流放电至2.5V(vs.Li/Li+)。并且,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上述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的额定容量。
接着,在将上述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如上述那样充电至额定容量的50%时刻、即充电深度(SOC)为50%的时刻,对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测定分别在25℃和-30℃的条件下放电时的输出功率。并且,以使用未添加Nb2O5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较例5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在各个条件下的输出功率为100,算出实施例3、4和比较例5的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在各个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其结果示于表2。
表2
Figure BSA00000430650800241
其结果,使用在由作为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Li1.07Ni0.46Co0.19Mn0.2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添加含铌物质Nb2O5进行二次烧成,并对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由LiNbO3、Li3Ni2NbO6形成的Li-Nb-O化合物、Li-Ni-Nb-O化合物而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实施例3、4的三电极式试验用单元,与使用未对由Li1.07Ni0.46Co0.19Mn0.28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添加含铌物质Nb2O5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较例5的三电极式试验用单元相比,充电深度(SOC)在50%的25℃和-30℃的条件下的输出功率特性,保存前和60℃的恒温槽内保存20天后均有较大提高。
比较例6
比较例6中,在制作正极活性物质时,将LiOH与由共沉淀法得到的Ni0.78Co0.19Al0.03(OH)2以规定比例混合,使其在氧气气氛中750℃下一次烧成20小时,得到由具有层状结构的Li1.02Ni0.78Co0.19Al0.03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另外,这样操作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一次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约1.0μm,此外,二次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约12.5μm。
并且,将由上述Li1.02Ni0.78Co0.19Al0.03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与平均粒径为150nm的Nb2O5以规定比例混合后,使其在空气中700℃下二次烧成1小时,并制作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有含铌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这里,这样操作制作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铌的量变为0.45质量%。
此外,将如上述那样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型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EDX)进行研究,结果确认,在该正极活性物质中,在由上述Li1.02Ni0.78Co0.19Al0.03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附着有由平均粒径为约150nm的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
并且,使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的情形同样操作,制作比较例6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
比较例7
比较例7中,在比较例6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未对由上述Li1.02Ni0.78Co0.19Al0.03O2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混合上述Nb2O5,将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直接用作正极活性物质,除此以外,与比较例6同样,与上述实施例1的情形同样操作,制作比较例7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
接着,将如上述那样制作的比较例6、7的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分别在25℃的温度条件下,在0.2mA/cm2的电流密度下恒电流充电至4.3V(vs.Li/Li+),在4.3V(vs.Li/Li+)的恒电压下恒电压充电至电流密度为0.04mA/cm2后,在0.2mA/cm2的电流密度下恒电流放电至2.5V(vs.Li/Li+)。并且,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上述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的额定容量。
接着,在将上述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如上述那样充电至额定容量的50%时刻、即充电深度(SOC)为50%的时刻,对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分别测定在25℃下放电时的输出功率。
并且,以使用了未添加Nb2O5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较例6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的输出功率为100,算出比较例6、7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的输出功率特性,其结果示于表3。
表3
Figure BSA00000430650800261
其结果,如比较例6、7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那样,在将以Li1.02Ni0.78Co0.19Al0.03O2表示的锂镍复合氧化物用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时,使用对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由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较例6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以及使用仅由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较例7的三电极式试验单元中,上述输出功率特性大致相同。
由此可知,通过对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由包含Li-Nb-O化合物、Li-Ni-Nb-O化合物的含铌氧化物形成的微粒而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从而可得到提高输出功率特性的效果,对此,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如上述那样使用主要成分包含Ni和Mn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时具有特有的效果。

Claims (9)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在由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选自Li-Nb-O化合物和Li-Ni-Nb-O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含铌物质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以通式Li1+xNiaMnbCocO2+d表示,式中,x、a、b、c、d满足如下条件:x+a+b+c=1、0.7≤a+b、0<x≤0.1、0≤c/(a+b)<0.40、0.7≤a/b≤3.0、-0.1≤d≤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Li1+xNiaMnbCocO2+d中的a、b、c满足如下条件:0≤c/(a+b)<0.35、0.7≤a/b≤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所述通式Li1+xNiaMnbCocO2+d中的a、b、c为:0≤c/(a+b)<0.15、0.7≤a/b≤1.5。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铌的量为0.05质量%以上、2.00质量%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铌的量为0.20质量%以上、1.50质量%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的一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5μm以上、2μm以下,二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μm以上、15μm以下。
8.一种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造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时,具有如下工序:通过一次烧成而得到由至少包含Ni和Mn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工序;和,在比所述一次烧成更低的温度下将向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中添加含铌物质而成的物质进行二次烧成,以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烧结选自Li-Nb-O化合物和Li-Ni-Nb-O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含铌物质的工序。
9.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和在非水系溶剂中溶解溶质而成的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使用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
CN2011100337492A 2010-02-09 2011-01-28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Pending CN1021483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6048 2010-02-09
JP2010026048 2010-02-09
JP2010-242877 2010-10-29
JP2010242877A JP2011187435A (ja) 2010-02-09 2010-10-29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8356A true CN102148356A (zh) 2011-08-10

Family

ID=44353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37492A Pending CN102148356A (zh) 2010-02-09 2011-01-28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95309A1 (zh)
JP (1) JP2011187435A (zh)
KR (1) KR20110093610A (zh)
CN (1) CN102148356A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1873A (zh) * 2012-09-28 2013-01-16 广东中科信泰新能源有限公司 层状富锂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094553A (zh) * 2013-01-12 2013-05-08 上海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
CN103124695A (zh) * 2010-09-28 2013-05-29 同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粉体及其制造方法、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5390736A (zh) * 2014-09-02 2016-03-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5765770A (zh) * 2013-11-22 2016-07-13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7534141A (zh) * 2015-04-23 2018-01-02 尤米科尔公司 用于锂离子可再充电电池的阴极材料
CN109478645A (zh) * 2016-07-14 2019-03-15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全固体型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CN109891642A (zh) * 2016-08-31 2019-06-14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其制造方法、和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0380054A (zh) * 2019-08-02 2019-10-25 北方奥钛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钛铌氧化物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纽扣电池
CN110392950A (zh) * 2016-12-26 2019-10-29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其制造方法、和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0858646A (zh) * 2018-08-22 2020-03-03 艾可普罗 Bm 有限公司 正极活性材料及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12216824A (zh) * 2019-07-11 2021-01-12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CN113396495A (zh) * 2019-02-27 2021-09-14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活性物质、使用了该活性物质的正极合剂和固体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56461B2 (en) 2012-09-25 2019-04-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JP6578635B2 (ja) * 2013-11-22 2019-09-25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5076323A1 (ja) * 2013-11-22 2015-05-28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578634B2 (ja) * 2013-11-22 2019-09-25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DE102014205356A1 (de) * 2014-03-21 2015-09-24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de für eine Lithium-Zelle
CN108780883A (zh) * 2016-03-08 2018-11-09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电极、用于该正极电极的正极活性物质及利用它们的二次电池
JP7110611B2 (ja) * 2018-02-06 2022-08-02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評価方法、および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9179219A1 (zh) * 2018-03-21 2019-09-26 浙江林奈新能源有限公司 镍钴铝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以及锂离子电池
JP7222188B2 (ja) * 2018-06-27 2023-02-15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EP3993107A4 (en) * 2019-06-28 2022-08-2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EP3993106A4 (en) * 2019-06-28 2022-08-2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WITH ANHYDR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WITH ANHYDROUS ELECTROLY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WITH ANHYDROUS ELECTROLYTE
JP2023554216A (ja) * 2020-10-15 2023-12-27 ビーエーエスエフ ソシエタス・ヨーロピア コーティングされたカソード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22063A1 (en) * 2000-09-14 2003-01-30 Paulsen Jens Martin Lithiated oxide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JP2004253305A (ja) * 2003-02-21 2004-09-09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表面修飾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を用いた正極活物質、正極材料、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前記表面修飾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の製造方法
CN101232095A (zh) * 2008-02-02 2008-07-30 广州市鹏辉电池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及其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53135B2 (ja) * 2006-03-09 2013-02-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22063A1 (en) * 2000-09-14 2003-01-30 Paulsen Jens Martin Lithiated oxide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JP2004253305A (ja) * 2003-02-21 2004-09-09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表面修飾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を用いた正極活物質、正極材料、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前記表面修飾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の製造方法
CN101232095A (zh) * 2008-02-02 2008-07-30 广州市鹏辉电池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及其电池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4695A (zh) * 2010-09-28 2013-05-29 同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粉体及其制造方法、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2881873B (zh) * 2012-09-28 2015-05-13 广东中科信泰新能源有限公司 层状富锂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2881873A (zh) * 2012-09-28 2013-01-16 广东中科信泰新能源有限公司 层状富锂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094553A (zh) * 2013-01-12 2013-05-08 上海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
CN105765770B (zh) * 2013-11-22 2019-02-05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5765770A (zh) * 2013-11-22 2016-07-13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5390736A (zh) * 2014-09-02 2016-03-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5390736B (zh) * 2014-09-02 2018-09-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7534141A (zh) * 2015-04-23 2018-01-02 尤米科尔公司 用于锂离子可再充电电池的阴极材料
CN107534141B (zh) * 2015-04-23 2020-12-29 尤米科尔公司 用于锂离子可再充电电池的阴极材料
CN109478645A (zh) * 2016-07-14 2019-03-15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全固体型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CN109891642A (zh) * 2016-08-31 2019-06-14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其制造方法、和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0392950A (zh) * 2016-12-26 2019-10-29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其制造方法、和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0858646A (zh) * 2018-08-22 2020-03-03 艾可普罗 Bm 有限公司 正极活性材料及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10858646B (zh) * 2018-08-22 2024-04-09 艾可普罗Bm有限公司 正极活性材料及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13396495A (zh) * 2019-02-27 2021-09-14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活性物质、使用了该活性物质的正极合剂和固体电池
CN113396495B (zh) * 2019-02-27 2022-06-07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活性物质、使用了该活性物质的正极合剂和固体电池
CN112216824A (zh) * 2019-07-11 2021-01-12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380054A (zh) * 2019-08-02 2019-10-25 北方奥钛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钛铌氧化物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纽扣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87435A (ja) 2011-09-22
KR20110093610A (ko) 2011-08-18
US20110195309A1 (en) 201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8356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4641497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JP5078334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1621138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070789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20140329146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3141858B2 (ja) リチウム遷移金属系ハロゲン化酸化物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用途
WO2011016553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2947983A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正极组合物、以及使用该正极组合物制造正极浆料的方法
JP2003142101A (ja) 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US20110244324A1 (en) Li-ion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s with over-discharge protection
CN102160215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2008311209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EP3117474A1 (en) Cathode for lithium batteries
CN103782423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KR20100106242A (ko) 비수 전해질 이차 전지
JP5109447B2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KR20110108301A (ko) 비수 전해질 이차 전지 및 비수 전해질 이차 전지의 제조 방법
JP4530822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充電方法
JP2003157844A (ja) 非水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二次電池
JP7167540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09218112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788668A1 (en) A ni based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a fluorinated electrolyte
Shaari et al. Review of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NIO2 and their derivatives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Wang et al. Boosting the cycling and storage performance of lithium nickel manganese cobalt oxide-based high-rate batteries through cathode manipul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