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2426B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2426B
CN102142426B CN201110032751.8A CN201110032751A CN102142426B CN 102142426 B CN102142426 B CN 102142426B CN 201110032751 A CN201110032751 A CN 201110032751A CN 102142426 B CN102142426 B CN 1021424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al resistor
dummy layers
interlayer di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27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2426A (zh
Inventor
松村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424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24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24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24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7/00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 H01C7/006Thin film re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8Resistive arrangements or effects of, or between, wir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1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thin-film or thick-film elements formed on a common insulating substrate
    • H01L27/016Thin-film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8/00Passive two-terminal components without a potential-jump or surface barri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Details thereof;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8/20Resistors
    • H01L28/24Resistors with an a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 a refractory, transition or noble metal, metal compound or metal alloy, e.g. silicides, oxides, nitr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该半导体器件具有即使当对其施加应力时也无电阻变化的结构。该半导体器件在钝化膜与最上层铝互连之间的区域中具有金属电阻器层。这使得可以实现具有由于在封装步骤中或者在封装步骤之后出现的模压应力所致的小的电阻变化的高精度电阻器,并因此使得可以形成高精度模拟电路。

Description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这里通过参考引入2010年1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16732的全部公开内容,包括说明书、附图和摘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具体地涉及具有金属电阻器层的半导体器件和该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微计算机产品和振荡器通常作为单独结构提供。近年来,为了缩小版图面积、降低生产成本等的目的,已将振荡器集成在微计算机芯片中。为了实现振荡器在微计算机芯片中的集成,需要振荡频率在任何环境(电压/温度)下稳定输出。因此需要微计算机产品的高速OCO(片上振荡器)电路实现作为目标精确度的例如40MHz±1%。
作为高速OCO(片上振荡器)电路(其为模拟电路)中的恒定电流生成器电路的电阻器,使用多晶硅电阻器。然而,由于所谓的压阻效应,多晶硅电阻器的电阻根据应力变化。具体地,电阻根据封装步骤中以及封装步骤之后的模压应力而显著地变化。因此高速OCO电路的频率极大地变化,并且结果,可能难以实现高速OCO电路的目标精确度。
作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振荡器电路,其能够缩小版图面积、减少对电源电压的依赖性以及减少在启动时的上升时间。该电路通过使用低阻电阻器的恒定电流电路而实现。
作为另一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即使当电阻由于压阻效应而改变时,该结构也不会使检测电压的设定值变化,其中所述压阻效应根据非均匀分布在芯片上的模压应力而出现。
作为又一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具有如下配置的半导体器件,在光刻中曝光以限定金属电阻器的形成位置时,该配置能够防止在抗蚀剂膜中生成驻波,并由此减少金属电阻器的尺寸变化。
作为另一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具有电阻器的半导体器件,该电阻器的特征是低的寄生电容和小的由于热处理所致的电阻变化。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No.64699/1997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No.17113/1999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No.2008-251616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No.2009-021509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当在半导体器件中的电路中使用多晶硅电阻器时,多晶硅电阻器的电阻由于施加的应力(为所谓的压阻效应)而变化。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即使当施加应力时也免于电阻变化的结构的半导体器件和该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半导体器件具有以下配置。该配置具有第一层间绝缘膜,和设置在第一层间绝缘膜之上的多个第一虚层,该多个第一虚层布置成在第一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且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中延伸。该配置还具有第二层间绝缘膜,其覆盖第一虚层并具有平坦化平面。该配置还具有金属电阻器层,其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膜之上并在第一方向(X)中延伸。
本例使得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当施加应力时也免于电阻变化的半导体器件和该器件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其上具有本发明实施例1的半导体器件的微计算机芯片的整个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在图1中围绕有II的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III-III在箭头方向中所取的横截面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一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二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三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四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五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六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七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八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九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十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4是示出根据背景技术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5是示出振荡器电路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
图16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的平面结构;
图17是沿着图16中的线XVII-XVII在箭头方向中所取的横截面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一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二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三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四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五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六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七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八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九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十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十一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9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十二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30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平面结构;
图31是沿着图30中的线XXXI-XXXI在箭头方向中所取的横截面图;
图3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一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3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二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3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三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3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四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3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五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3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六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3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七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39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八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40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九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4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十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42A和图42B是示出本发明每个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金属电阻器层的一种布线图案的示意图,其中图42A是金属电阻器层的布线图案的平面图,而图42B是示出电流流动的视图;以及
图43A和图43B是示出本发明每个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金属电阻器层的另一布线图案的示意图,其中图43A是金属电阻器层的布线图案的平面图,而图43B是示出电流流动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基于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首先,接下来将参照图1简要地描述其上具有下述每个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微计算机芯片的整个结构。虚线指示每个附图中省略的部分。
微计算机芯片MC1包括RAM形成区域MC11、CPU形成区域MC12、外围电路形成区域MC13和MC15、ROM形成区域MC14和电源电路区域MC16。电源电路区域MC16包括高速OCO电路。本版图配置仅是微计算机芯片的版图配置的例子,微计算机芯片的版图配置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参照图2和图3,作为半导体器件的一个例子,接下来将描述高速OCO电路的局部结构。图3示出沿着图2的线III-III在箭头方向中所取的横截面图。
如图3所示,该半导体器件具有设置在衬底SUB之上的第一层间绝缘膜SO11和设置在第一层间绝缘膜SO11之上的多个虚层Md,该多个虚层Md布置成在第一方向(图2中的X方向)中在任意相邻的两个虚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在与第一方向(X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图2中的Y方向)中延伸。
第一层间绝缘膜SO11之上具有垫层(taplayer)Ma和Mb,该垫层Ma和Mb在第二方向(Y方向)中具有预定间隔地置于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从虚层Md两侧将虚层Md夹在中间的位置处。在图2所示平面图中,提供垫层Mi、Ma至Mc和Mo。
如图3所示,第一层间绝缘膜SO11之上具有在与形成虚层Md以及垫层Ma和Mb的步骤相同的步骤中形成的焊盘层MP。
多个虚层Md以及垫层Ma和Mb覆盖有具有平坦化表面的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之上具有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延伸的金属电阻器层Rm2。金属电阻器层Rm2具有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包括金属互连层Rm和抗氧化膜层SN1。这里使用的术语“金属”涵盖过渡金属和除了过渡金属之外的金属,并且同时不涵盖半金属、半导体和非金属。
在图2所示的平面图中,金属电阻器层Rm1至Rm4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延伸,并且布置成在第二方向(Y方向)中在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金属电阻器层Rm1至Rm4在其两端均具有穿透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并链接到垫层Mi、Ma至Mb和Mo的接触插塞CP1。
从提高光刻中的制造精度的角度而言,金属电阻器层Rm1和Rm4在其相应外侧上具有虚金属电阻器层Rmd和虚垫层Mde。
结果,金属电阻器层Rm1至Rm4以下列方式串联电耦合:垫层Mi→接触插塞CP1→金属电阻器层Rm1→接触插塞CP1→垫层Ma→接触插塞CP1→金属电阻器层Rm2→接触插塞CP1→垫层Mb→接触插塞CP1→金属电阻器层Rm3→接触插塞CP1→垫层Mc→接触插塞CP1→金属电阻器层Rm4→接触插塞CP1→垫层Mo。
如图3所示,金属电阻器层Rm2覆盖有具有平坦表面的第三层间绝缘膜SO13,并且该第三层间绝缘膜SO13覆盖有具有平坦表面的钝化膜SN12,并且该钝化膜SN12覆盖有具有平坦表面的保护膜PF。
存在于多个焊盘层MP之上的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第三层间绝缘膜SO13、钝化膜SN12和保护膜PF具有开口部分,通过该开口部分定义焊盘开口部分SP,焊盘层MP的表面从该焊盘开口部分SP暴露。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和第三层间绝缘膜SO13的开口端面SPe置于钝化膜SN12的开口边缘SNe的内部;并且钝化膜SN12的开口边缘SNe置于保护膜PF的开口端面PFe的内部。
从防止由于水穿透开口端面SPe而将另外出现的金属电阻器层Rm1至Rm4的抗潮性恶化的观点出发,从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和第三层间绝缘膜SO13的开口端面SPe到金属电阻器层Rm1至Rm4的距离(S1)为100μm或更大。
顺便提及,第一层间绝缘膜SO11之下具有已知的多层互连结构。
(制造方法)接下来,参照图4至图13,将描述图2和图3所示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下述制造方法的每个步骤对应于沿着图2和图3中的线III-III在箭头方向中所取的横截面。
如图4所示,在衬底SUB之上形成已知的多层互连结构之后,形成具有平坦化表面的第一层间绝缘膜SO11。作为第一层间绝缘膜SO11,使用氧化硅膜。作为氧化硅膜,使用在台阶差覆盖方面优良并且使用高密度等离子体CVD形成的USG(未掺杂硅酸盐玻璃)膜和使用等离子体CVD形成的TEOS膜(P-TEOS)。衬底SUB可以是其中集成有半导体元件的半导体衬底或由除了半导体之外的材料制成的衬底。
接下来,在第一层间绝缘膜SO11之上形成互连层M。互连层M为最上层铝互连并且使用溅射形成。互连层M具有以TiN/Ti膜作为底层M1、添加有铜的铝(Al-Cu)膜作为互连体M2以及TiN/Ti膜作为顶层M3的堆叠结构。互连层M具有从约几百纳米到1微米的厚度。
接下来,在互连层M之上形成抗反射膜SON11。作为抗反射膜SON11,使用CVD形成等离子体氮氧化物膜(P-SiON)。
接下来,参照图5,对互连层M和抗反射膜SON11进行构图。针对该构图,采用光刻和干法刻蚀。将它们构图为多个虚层Md、垫层Ma和Mb以及焊盘区域层Mp,该多个虚层Md布置成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且在与第一方向(X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Y方向)中延伸,该垫层Ma和Mb置于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从虚层Md两侧将虚层Md夹在中间的位置处。
接下来,参照图6,形成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以其覆盖虚层Md、垫层Ma和Mb以及焊盘区域层Mp。作为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使用由HDP-USG和P-TEOS制成的氧化硅膜。该氧化硅膜的表面使用CMP(化学机械抛光)来进行平坦化。
需要HDP-USG膜具有1μm或更大的膜厚度,以便以其覆盖铝互连的台阶差。对于平坦化,需要约为台阶差1.5倍的抛光量。以相等距离例如以约3μm的线宽和约3μm的间隔放置虚层Md,以实现稍后将形成的金属电阻器层Rm的良好平坦度。
接下来,如图7所示,通过使用光刻和干法刻蚀,在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中形成分别与垫层Ma和Mb连通的接触孔Va1。为了确保接触电阻的稳定性,优选地在每个垫层上的两个或更多个位置处设置接触孔Va1。
接下来,如图8所示,在接触孔Va1中形成接触插塞CP1。在接触孔Va1中,通过使用溅射形成TiN/Ti膜堆叠CP11作为势垒金属,之后通过使用CVD形成钨(W)膜CP12。然后,使用CMP将TiN/Ti膜堆叠CP11和钨(W)膜CP12的上表面平坦化。
接下来,如图9所示,在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之上形成金属电阻器层Rm2。金属电阻器层Rm2具有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具有金属互连层Rm和抗氧化膜层SN1。作为金属互连层Rm,通过使用溅射形成TiN膜作为耐熔金属膜的一个例子。为了实现约40Ω/□的电阻,金属互连层具有例如约30nm的膜厚度。
作为抗氧化膜层SN1,使用等离子体氮化物(P-SiN)膜,并且该膜是使用CVD形成。膜厚度例如约为45nm。
接下来,如图10所示,使用光刻和干法刻蚀,对金属电阻器层Rm2进行构图。
通过这一步骤,执行构图以获得如图2的平面图所示的条状的金属电阻器层Rm1至Rm4(包括虚金属电阻器层Rmd)。同时,金属电阻器层Rm1至Rm4经由接触插塞CP1电耦合到垫层Mi、Ma、Mb、Mc和Mo,由此它们串联耦合。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电阻器层Rm的宽度调整为约0.8μm,以满足对于提高处理尺寸稳定性的需求和对于减小版图面积的需求。此外,图案到图案的宽度(电阻器之间的距离)约为0.6μm。
根据所需的电阻值,确定串联链接的单元电阻器的数目以及单元电阻器的长度。然而,当单元电阻器的长度极短时,垫层在总电阻中的影响变得过大,导致电阻精确度的恶化。因此,金属电阻器层(单元电阻器)的长度控制为优选约40μm或更大。
当在氧等离子体气氛中去除抗蚀剂时,抗氧化膜层SN1防止金属电阻器层Rm2的表面暴露于氧化气氛。
接下来,如图11所示,在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之上形成第三层间绝缘膜SO13,以覆盖金属电阻器层Rm2。作为第三层间绝缘膜SO13,使用由P-TEOS膜制成的氧化硅膜并且该膜是使用CVD形成的。
接下来,在第三层间绝缘膜SO13之上形成钝化膜SN12。作为钝化膜SN12,使用P-SiN膜并且该膜是使用CVD形成的。钝化膜SN12是这样的膜:其用于保护半导体器件的表面以免受在完成布线步骤之后的外部损坏。
接下来,如图12所示,通过光刻和干法刻蚀,选择性地去除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第三层间绝缘膜SO13和钝化膜SN12,以形成焊盘开口部分SP,焊盘区域层MP的一部分从该焊盘开口部分SP暴露。由于在干法刻蚀钝化膜SN12时采用各向同性刻蚀,所以钝化膜SN12的开口边缘SNe从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和第三层间绝缘膜SO13的开口端面SPe凹进。
接下来,如图13所示,通过涂覆形成光敏聚酰亚胺膜作为在钝化膜SN12上的保护膜PF,并且然后执行光刻以形成聚酰亚胺图案。保护膜PF的开口端面PFe从钝化膜SN12的开口边缘SNe凹进。
通过使用上述这些步骤,完成图2和图3所示的半导体器件。参照图14,接下来将描述围绕最上层铝互连的常规结构。该结构在用作其最上层铝互连的互连层M上不具有金属电阻器层Rm。
在0.15μm设计规则之后的半导体器件中,考虑到最上层铝互连M的厚度或布线间距,通常的做法是在形成作为钝化膜SN的P-SiN膜之前形成HDP-USG膜SO来消除来自最上层铝互连M的台阶差。然而,由于最上层铝互连M的台阶差大,所以钝化膜SN和保护膜PF的台阶差也保持。
从图13和图14之间的比较可见,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金属电阻器层Rm形成在钝化膜SN12和最上层铝互连M之间。此外,在形成金属电阻器层Rm之前,使用CMP将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的表面平坦化。作为该处理的结果,钝化膜SN12具有改善的平坦度。
与图14所示的常规结构相比,在图13所示的本实施例的结构中,氧化物膜(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和第三层间绝缘膜SO13)从焊盘开口部分SP的侧壁到芯片的内部具有连续性,所以该结构促使由于水从焊盘开口部分SP穿透所致的金属电阻器层Rm的抗潮性恶化。
因此,从防止由于水从开口端面SPe穿透而将另外出现的金属电阻层Rm1至Rm4的抗潮性恶化的角度出发,为了防止金属电阻器层Rm的抗潮性恶化,优选调整第二层间绝缘膜SO12和第三层间绝缘膜SO13的开口端面SPe与金属电阻器层Rm1至Rm4之间的距离(S1)为100μm或更大。
用于防止抗潮性恶化的上述结构不仅适于本发明的该结构,而且适于其金属电阻器层等由于水从焊盘开口部分穿透而具有恶化的抗潮性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个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描述开始于最上层铝互连的结构。该器件之下具有使用已知结构和已知形成方法得到并经由钨插塞等耦合的多层互连结构。如上面在描述铝互连结构时已经描述的,在高技术器件中近来已经采用的铜互连结构中也可以实现类似的金属电阻器层。
同样如上所述,在提高金属电阻器层Rm的平坦度和电阻精确度的角度,将具有约3μm线宽和约3μm间隔的虚层Md垂直地置于金属电阻器层Rm的阵列布置之下。这些虚层Md接地并用作GND线。
以上描述是在其中使用作为耐熔金属的TiN作为金属电阻器层Rm的一个例子的情况下作出的,但该材料不限于此。用于金属电阻器层的材料通常具有比诸如多晶硅的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更小的电阻率。需要特定水平的高电阻的电路(例如OCO电路)常规地由多晶硅制成。
然而,将金属材料应用于电路(例如OCO电路)的电阻器需要薄膜数目的大幅增加,以便实现等于多晶硅电阻值的电阻值。这不利地造成版图面积的加宽。用于电阻器的金属材料因此优选为具有较高电阻率的材料。另一方面,对于作为高精度电阻器的使用,当电阻值的变化在半导体器件产品的温度保证范围内较小时,可以提高电路的与温度有关的精确度。
因此用于电阻器的金属材料优选地具有尽可能小的电阻温度系数(TCR)。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氮化钛(TiN)作为满足这些要求的耐熔金属。相反,可以使用具有不同氮浓度的与Ti或氮化钛的膜堆叠来控制电阻值。此外,可以使用诸如氮化钽(TaN)的另一材料代替氮化钛(TiN)作为满足上述要求的材料。
根据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在半导体器件中将金属电阻器层Rm置于钝化膜SN12和最上层铝互连M之间的区域中。这使得可以实现其中由于在封装步骤中或者在封装步骤之后的模压应力所致的电阻值变化很小的高精度电阻器,并由此形成高精度模拟电路。
此外,由于最上层铝互连M的上部被平坦化,所以钝化膜SN12可以具有提高的平坦度并因此具有提高的抗机械故障诸如钝化破裂的能力。结果,可以获得可靠性提高的半导体器件产品。
具有由拥有较低薄膜电阻的金属制成的电阻器材料的版图通常使版图面积变宽,并且同时,使用不用由该金属材料制成的电阻器的另一元件制作版图,这带来芯片面积的增加。然而,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电阻器层Rm被置于最上层铝互连M之上,使得除了其中放置焊盘开口部分的区域之外,几乎所有区域都可以自由地用于它。因此可以在不增加芯片面积的情况下形成金属电阻器层Rm。
(具体电路配置)参照图15,接下来将描述使用上述金属电阻器层Rm的振荡器电路的具体配置。该振荡器电路例如为通过因电容器的充电/放电的重复所产生的振荡操作来生成具有预定振荡周期的输出信号的电路。
振荡器电路具有恒定电流电路CVC,该恒定电流电路CVC包括耗尽型第一MOSFETQ1、具有小电阻的电阻器R1(配置为上述金属电阻器层Rm)和增强型第二MOSFETQ2、第三MOSFETQ3和第四MOSFETQ4、增强型MOSFETQ5至Q7、电容器C1(电容器)、差分放大器电路DAC、延迟电路DC以及升压电路PRC。
在恒定电流电路CVC中,MOSFETQ1的源极与电阻器R1的一端、MOSFETQ1的漏极与MOSFETQ2的漏极、MOSFETQ2的栅极和漏极与MOSFETQ3的栅极、MOSFETQ3的漏极与MOSFETQ4的漏极、MOSFETQ4的栅极和漏极与MOSFETQ1的栅极、MOSFETQ2和Q3的源极与电源电压Vcc、电阻器R1的另一端与MOSFETQ4的源极和接地电压彼此耦合。
上述电路配置使得能够输出恒定电压电平信号。MOSFETQ1和MOSFETQ4具有N沟道MOS结构,而MOSFETQ2和MOSFETQ3具有P沟道MOS结构。
MOSFETQ5的栅极耦合到恒定电流电路CVC的MOSFETQ3的栅极与MOSFETQ2的栅极的连接点,该MOSFETQ5的源极耦合到电源电压Vcc。此外,该MOSFETQ5的漏极耦合到MOSFETQ6的源极,MOSFETQ6的漏极耦合到MOSFETQ7的漏极,MOSFETQ7的源极耦合到接地电压。
此外,MOSFETQ6的栅极和MOSFETQ7的栅极共同耦合到延迟电路DC的输出端子。MOSFETQ6的漏极和MOSFETQ7的漏极从其之间的连接点耦合到电容器C1的一端,并且然后耦合到差分放大器电路DAC的正输入端子。
在差分放大器电路DAC中,将恒定电流电路CVC处生成的恒定电压电平与电容器C1的电压电平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对电容器C1进行充电或放电。
升压电路PRC具有反相器IV1、增强型n沟道MOSFETQ12和Q13以及电容器C2和C3。占用信号(seizingsignal)CLK输入到该电路,并且由此升高的输出电压施加到恒定电流电路CVC中的MOSFETQ4的栅极与MOSFETQ1的栅极之间的连接点。
在升压电路PRC中,占用信号CLK输入到反相器IV1和MOSFETQ12的栅极。该反相器IV1的输出端子与电容器C2的一端、电容器C2的另一端与MOSFETQ12的漏极、MOSFETQ13的栅极与漏极、MOSFETQ13的源极与电容器C3的一端相互耦合。MOSFETQ12的源极和电容器C3的另一端分别耦合到接地电压。
(实施例2)接下来,参照图16和图17,作为半导体器件的一个例子,将描述高速OCO电路的局部结构。微计算机芯片的整个结构类似于图1的结构。图17是沿着图16中的线XVII-XVII在箭头方向中所取的横截面。
如图17所示,该半导体器件具有设置在衬底SUB之上的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和设置在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之上的多个第一虚层MLd,该多个第一虚层MLd布置成在第一方向(图17中的X方向)中在任意相邻两个第一虚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且在与第一方向(X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图16中的Y方向)中延伸。
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之上具有垫层MLa和MLb,该垫层MLa和MLb在第二方向(Y方向)中具有预定间隔地设置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从该多个第一虚层MLd两侧将多个第一虚层MLd夹在中间的位置处。在图16所示的平面图中,提供垫层MLi、MLa至MLc以及MLo。
如图17所示,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之上具有在与形成第一虚层MLd以及垫层MLa和MLb的相同步骤中形成的下层互连层ML。
多个第一虚层MLd、垫层MLa和MLb、下层互连层ML覆盖有具有平坦化表面的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之上具有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延伸的金属电阻器层RLm2。金属电阻器层RLm2具有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具有金属电阻器层RLm和抗氧化膜层SN21。
在图16的平面图中,金属电阻器层RLm1至RLm4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延伸并且在第二方向(Y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金属电阻器层RLm1至RLm4在其两端具有穿透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并链接到垫层MLi、MLa至MLc和MLo的接触插塞CP21。
从提高光刻中的制造精度的角度出发,金属电阻器层RLm1和RLm4在其相应外侧上具有虚金属电阻器层RLmd和虚垫层MLde。
结果,金属电阻器层RLm1至RLm4以下列方式串联电耦合:垫层MLi→接触插塞CP21→金属电阻器层RLm1→接触插塞CP21→垫层MLa→接触插塞CP21→金属电阻器层RLm2→接触插塞CP21→垫层MLb→接触插塞CP21→金属电阻器层RLm3→接触插塞CP21→垫层MLc→接触插塞CP21→金属电阻器层RLm4→接触插塞CP21→垫层MLo。
如图17所示,金属电阻器层RLm2覆盖有具有平坦化表面的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该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之上具有多个第二虚层Mhd,该多个第二虚层Mhd布置成在第一方向(图16中的X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且在与第一方向(X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图16中的Y方向)中延伸。
关于多个第一虚层MLd和多个第二虚层Mhd,在平面图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虚层MLd之间具有第二虚层Mhd。多个第一虚层MLd和多个第二虚层Mhd接地并用作GND线。
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之上具有在与形成第二虚层Mhd的相同步骤中形成的上层互连层Mh。下层互连层ML和上层互连层Mh经由穿透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和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的接触插塞CP22而彼此电耦合。
根据本实施例中的配置,金属电阻器层RLm形成在多层铝互连结构的中间层的层间膜中,所以对于在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之下的层和在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之上的层,采用已知的多层互连结构。
(制造方法)接下来,参照图18至图29,将描述图16和图17所示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下述制造方法的每个步骤对应于沿着图16中的线XVII-XVII在箭头方向中所取的横截面。
如图18所示,在衬底SUB之上形成已知的多层互连结构之后,形成具有平坦化表面的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作为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使用由HDP-USG和P-TEOS制成的氧化硅膜。衬底SUB可以是具有集成在其中的半导体元件的半导体衬底或者由除了半导体之外的材料制成的衬底。
接下来,在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之上形成中间互连层ML。互连层ML是中间铝互连并且使用溅射形成。互连层ML具有TiN/Ti膜作为底层ML1、添加有铜的铝(Al-Cu)膜作为互连体ML2以及TiN/Ti膜作为顶层ML3的膜堆叠结构。互连层ML具有从约300nm到约400nm的厚度。
接下来,在中间互连层ML之上形成抗反射膜SON21。作为抗反射膜SON21,使用CVD形成等离子体氮氧化物膜(P-SiON)。
接下来,如图19所示,对中间互连层ML和抗反射膜SON21进行构图。对于该构图,采用光刻和干法刻蚀。作为构图的结果,形成:多个第一虚层MLd,其布置成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且在与第一方向(X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Y方向)中延伸;垫层MLa和MLb,其布置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从该多个第一虚层MLd两侧将多个第一虚层MLd夹在中间的位置处;以及中间互连层ML,其具有预定形状。
接下来,如图20所示,形成覆盖第一虚层MLd、垫层MLa和MLb以及中间互连层ML的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作为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使用由HDP-USG和P-TEOS制成的氧化硅膜。使用CMP将氧化硅膜的表面平坦化。
要求HDP-USG膜具有约500nm或更大的膜厚度,以便使之覆盖铝互连的台阶差。作为用于平坦化的抛光量,需要为台阶差的约1.5倍。以相等距离例如以约3μm的线宽和约3μm的间隔放置第一虚层MLd,以实现稍后将形成的金属电阻器层RLm的良好平坦度。
接下来,如图21所示,通过使用光刻和干法刻蚀,在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中形成分别与垫层MLa和MLb相连通的接触孔VLa1。为了保证接触电阻的稳定性,优选地在每个垫层上的两个或更多个位置处设置接触孔VLa1。
接下来,如图22所示,在接触孔VLa1中形成接触插塞CP21。在接触孔VLa1中,通过使用溅射形成TiN/Ti膜堆叠CP211作为势垒金属,之后通过使用CVD形成钨(W)膜CP212。然后,使用CMP将TiN/Ti膜堆叠CP211和钨(W)膜CP212的上表面平坦化。
接下来,如图23所示,在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之上形成金属电阻器层RLm2。金属电阻器层RLm2具有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具有金属互连层RLm和抗氧化膜层SN21。作为金属互连层RLm,通过使用溅射形成TiN膜作为耐熔金属的一个例子。为了实现约40Ω/□的电阻,金属电阻器层具有例如约30nm的膜厚度。
作为抗氧化膜层SN21,使用等离子体氮化物(P-SiN)膜并且其是使用CVD形成的。膜厚度例如为约45nm。
接下来,如图24所示,使用光刻和干法刻蚀对金属电阻器层RLm2进行构图。
通过这一步骤,执行构图以获得如图16的平面图所示的条状的金属电阻器层RLm1至RLm4(包括虚金属电阻器层RLmd)。同时,金属电阻器层RLm1至RLm4经由接触插塞CP21电耦合到垫层MLi、MLa、MLb、MLc和MLo,由此它们串联耦合。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电阻器层RLm的宽度约为0.8μm,以满足提高处理尺寸稳定性的需求和减小版图面积的需求。此外,图案到图案的宽度(电阻器的距离)约为0.6μm。
串联链接的单元电阻器的数目和单元电阻器的长度根据所需的电阻值确定。然而,当单元电阻器的长度极短时,垫层对总电阻的影响变得过大,导致电阻精确度的恶化。因此,将金属电阻器层(单元电阻器)的长度控制为优选约40μm或更大。
当在氧等离子体气氛中去除抗蚀剂时,抗氧化膜层SN21防止金属电阻器层RLm2的表面暴露于氧化气氛。
接下来,如图25所示,在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之上形成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以覆盖金属电阻器层RLm2。作为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使用由P-TEOS膜制成的氧化硅膜并且该膜使用CVD形成。
接下来,如图26所示,通过使用光刻和干法刻蚀,在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和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中形成与中间互连层ML相连通的接触孔Vh1。优选地,将接触孔Vh1设置在两个或更多的位置处,以便保证接触电阻的稳定性。
接下来,如图27所示,在接触孔Vh1中形成接触插塞CP22。具体而言,通过溅射在接触孔Vh1中形成TiN/Ti膜堆叠CP221作为势垒金属,并且然后通过CVD沉积钨(W)膜CP222。然后通过CMP将TiN/Ti膜堆叠CP221和钨(W)膜CP222的上表面平坦化。
接下来,如图28所示,在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之上形成上层互连层Mh。上层互连层Mh是上层铝互连并且使用溅射而形成。上层互连层Mh具有TiN/Ti膜作为底层Mh1、添加有铜的铝(Al-Cu)膜作为互连体Mh2以及TiN/Ti膜作为顶层Mh3的堆叠结构。上层互连层Mh当它不是最上层互连层时具有约从300nm到400nm的厚度,并且当它是最上层互连层时具有约从几百nm到1μm的膜厚度。
接下来,在上层互连层Mh之上形成抗反射膜SON22。作为抗反射膜SON22,使用CVD形成等离子体氮氧化物膜(P-SiON)。
接下来如图29所示,对上层互连层Mh和抗反射膜SON22进行构图。将光刻和干法刻蚀用于构图。它们构图为多个第二虚层Mhd和具有预定形状的上层互连层Mh,该多个第二虚层Mhd布置成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且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方向)的第二方向(Y方向)中延伸。
执行该构图,使得关于多个第一虚层MLd和多个第二虚层Mhd,在平面图中第二虚层Mhd置于两个相邻的第一虚层MLd之间。例如,氢从互连层间膜扩散到在衬底侧上且位于层间膜之下的MOS晶体管等中可能使元件的特性恶化。然而,期望在平面图中第一虚层MLd和第二虚层Mhd交替布置,以防止氢的向下穿透并由此克服这样的问题。
通过上述步骤完成图16和图17所示的半导体器件。同样在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中,使用TiN耐熔金属作为金属互连层RLm的材料的一个例子进行了描述,但该材料并不限于此。作为用于电阻器的金属材料,需要具有尽可能小的电阻温度系数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诸如氮化钽(TaN)的另一材料代替氮化钛(TiN)。
根据本实施例中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在半导体器件中将金属电阻器层RLm形成在中间互连层ML和上层互连层Mh之间的区域中。这使得能够实现具有由于在封装步骤中和在封装步骤之后的模压应力所致的小的电阻变化的高精度电阻器,使得可以形成高精度模拟电路。顺便提及,使用上述金属电阻器层RLm的振荡器电路的具体配置类似于图15中所示的振荡器电路。
(实施例3)其次,参照图30和图31,作为半导体器件的一个例子,将描述高速OCO电路的局部结构。微计算机芯片的整个结构与图1中的结构相同。图31示出了沿着图30中的线XXXI-XXXI在箭头方向中所取的横截面。
如图31所示,该半导体器件具有设置在衬底SUB之上的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和设置在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之上的多个第一虚层MLd,该多个第一虚层MLd布置成在第一方向(图30中的X方向)中在任意两个相邻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且在与第一方向(X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图30中的Y方向)中延伸。
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之上具有在与形成第一虚层MLd的相同步骤中形成的下层互连层ML。
多个第一虚层MLd和下层互连层ML覆盖有具有平坦化表面的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之上具有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延伸的金属电阻器层RLm2。金属电阻器层RLm2具有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包括金属互连层RLm和抗氧化膜层SN21。
在图30所示的平面图中,金属电阻器层RLm1至RLm4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延伸并且布置成在第二方向(Y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
从提高光刻中的制造精度的角度,金属电阻器层RLm1和RLm4在其相应外侧上具有虚金属电阻器层RLmd。
如图31所示,金属电阻器层RLm2覆盖有具有平坦表面的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之上具有多个第二虚层Mhd,该多个第二虚层Mhd布置成在第一方向(图30中的X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且在与第一方向(X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图30中的Y方向)中延伸。
多个第一虚层MLd和多个第二虚层Mhd放置成使得在平面图中每个第二虚层Mhd放置在两个相邻的第一虚层MLd之间。多个第一虚层MLd和多个第二虚层Mhd接地并用作GND线。
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之上具有垫层Mha和Mhb,该垫层Mha和Mhb在第二方向(Y方向)中具有预定间隔地布置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从该多个第二虚层Mhd两侧将多个第二虚层Mhd夹在中间的位置处。在图30所示的平面图中,设置垫层Mhi、Mha至Mhc和Mho。此外,从提高光刻中的制造精度的角度,设置虚垫层Mhde。
金属电阻器层RLm1至RLm4在其两侧具有穿透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并链接到垫层Mhi、Mha至Mhc和Mho的接触插塞CP31。
结果,金属电阻器层RLm1至RLm4以下列方式串联电耦合:垫层Mhi→接触插塞CP31→金属电阻器层RLm1→接触插塞CP31→垫层Mha→接触插塞CP31→金属电阻器层RLm2→接触插塞CP31→垫层Mhb→接触插塞CP31→金属电阻器层RLm3→接触插塞CP31→垫层Mhc→接触插塞CP31→金属电阻器层RLm4→接触插塞CP31→垫层Mho。
此外,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之上具有在与形成第二虚层Mhd的相同步骤中形成的上层互连层Mh。下层互连层ML和上层互连层Mh经由穿透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和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的接触插塞CP32而彼此电耦合。
根据本实施例的配置,金属电阻器层RLm形成在多层铝互连结构的中间层的层间膜中,所以对于在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之下的层和在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之上的层采用已知的多层互连结构。
(制造方法)参照图32至图41,接下来将描述图30和图31所示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下述制造方法的每个步骤对应于沿着图30中的线XXXI-XXXI在箭头方向中所取的横截面。
如图32所示,在衬底SUB之上形成已知多层互连结构之后,形成具有平坦化表面的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作为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使用由HDP-USG和P-TEOS制成的氧化硅膜。顺便提及,衬底SUB可以是具有集成在其中的半导体元件的半导体衬底或者由除了半导体之外的材料制成的衬底。
接下来,在第一层间绝缘膜SO21之上形成中间互连层ML。互连层ML是中间铝互连并且使用溅射形成。互连层ML具有TiN/Ti膜作为底层ML1、添加有铜的铝(Al-Cu)膜作为互连体ML2以及TiN/Ti膜作为顶层ML3的膜堆叠结构。互连层ML具有约从300nm到400nm的厚度。
接下来,在中间互连层ML之上形成抗反射膜SON21。作为抗反射膜SON21,使用CVD形成等离子体氮氧化物膜(P-SiON)。
接下来,如图33所示,对中间互连层ML和抗反射膜SON21进行构图。对于构图,采用光刻和干法刻蚀。它们构图为多个虚层MLd和预定形状的中间互连层ML,该多个虚层MLd布置成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在其间具有预定间隔并在与第一方向(X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Y方向)中延伸。
接下来,如图34所示,形成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以其覆盖虚层MLd和中间互连层ML。作为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使用由HDP-USG和P-TEOS制成的氧化硅膜。该氧化硅膜的表面使用CMP平坦化。
这里使用的HDP-USG需要具有500nm或更大的厚度,以便覆盖铝互连的台阶差,并且平坦化所需的抛光量为该台阶差的约1.5倍。虚层MLd以相同间隙例如以约3μm的线宽和约3μm的间隔放置,以便提高稍后将形成的金属电阻器层RLm的平坦度。
接下来,如图35所示,在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之上形成金属电阻器层RLm2。该金属电阻器层RLm2具有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具有金属互连层RLm和抗氧化膜层SN21。作为金属互连层RLm,通过使用溅射形成TiN膜作为耐熔金属的一个例子。其作为电阻器形成有约30nm的厚度,以便具有约40Ω/□的电阻。
作为抗氧化膜层SN21,使用等离子体氮化物(P-SiN)膜,并且其使用CVD形成。其具有例如约45nm的膜厚度。
接下来,如图36所示,使用光刻和干法刻蚀对金属电阻器层RLm2进行构图。
通过这一步骤,如图30的平面图中所示,执行构图以获得条状的金属电阻器层RLm1至RLm4(包括虚金属电阻器层RLmd)。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电阻器层RLm的宽度调整为约0.8μm以满足对于提高处理尺寸稳定性的需求和减小版图面积的需求。此外,图案到图案的宽度(电阻器的距离)约为0.6μm。
当在氧等离子体气氛中去除抗蚀剂时,抗氧化膜层SN21防止金属电阻器层RLm2的表面暴露于氧化气氛。
接下来,如图37所示,在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之上形成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以覆盖金属电阻器层RLm2。作为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使用由P-TEOS膜制成的氧化硅膜并且其使用CVD形成。
接下来,如图38所示,执行光刻和干法刻蚀以同时在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中形成链接到金属互连层RLm的接触孔Vha1以及在第二层间绝缘膜SO22和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中形成与中间互连层ML相连通的接触孔Vh1。优选地,接触孔Vha1和接触孔Vh1均设置在两个或更多个位置处以确保接触电阻的稳定性。
顺便提及,接触孔Vha1和接触孔Vh1在刻蚀深度上彼此不同,但它们可以被同时开口,因为使用等离子体氮化物(P-SiN)膜和等离子体氮氧化物膜(P-SiON)SON22的抗氧化膜层SN21充当刻蚀停止层。
接下来,如图39所示,同时进行接触插塞CP31在接触孔Vha1中的形成和接触插塞CP32在接触孔Vh1中的形成。在接触孔Vha1和Vh1中,通过溅射同时形成TiN/Ti膜堆叠CP311和CP321作为势垒金属。
接下来,通过CVD同时在接触孔Vha1和Vh1中分别形成钨(W)膜CP312和CP322。然后,通过CMP将TiN/Ti膜堆叠CP311和CP321以及钨(W)膜CP312和CP322的上表面平坦化。
接下来,如图40所示,在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之上形成上层互连层Mh。上层互连层Mh是上层铝互连并且使用溅射形成。上层互连层Mh具有TiN/Ti膜作为底层Mh1、添加有铜的铝(Al-Cu)膜作为互连体Mh2以及TiN/Ti膜作为顶层Mh3的膜堆叠结构。上层互连层Mh当它不是最上层互连层时具有约从300nm到400nm的厚度,并且当它是最上层互连层时具有约从几百nm到1μm的厚度。
接下来,在上层互连层Mh之上形成抗反射膜SON22。作为抗反射膜SON22,使用CVD形成等离子体氮氧化物膜(P-SiON)。
接下来,如图41所示,对上层互连层Mh和抗反射膜SON22进行构图。对于该构图,采用光刻和干法刻蚀。它们构图为多个第二虚层Mhd、垫层Mha和Mhb以及预定形状的上层互连层Mh,该多个第二虚层Mhd布置成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且在与第一方向(X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Y方向)中延伸,该垫层Mha和Mhb放置在第一方向(X方向)中从该多个第二虚层Mhd两侧将多个第二虚层Mhd夹在中间的位置处。
结果,金属电阻器层RLm1至RLm4经由接触插塞CP31而电耦合到垫层Mhi、Mha、Mhb、Mhc和Mho,由此它们串联耦合。
串联链接的单元电阻器的数目以及单元电阻器的长度根据所需的电阻值确定。然而,当单元电阻器的长度极短时,垫层在总电阻中的影响变得过大,导致电阻精确度的恶化。因此,将金属电阻器层(单元电阻器)的长度控制为优选约40μm或更大。
对多个第一虚层MLd和多个第二虚层Mhd进行构图,使得在平面图中第二虚层Mhd放置在两个相邻的第一虚层MLd之间。例如,氢从互连层间膜扩散到位于该层间膜之下且在衬底侧上的MOS晶体管等中可能使元件的特性恶化。然而,期望在平面图中第一虚层MLd和第二虚层Mhd交替放置,以防止氢的向下穿透并由此克服这样的问题。
通过上述步骤完成图30和图31中所示的半导体器件。同样在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中,使用TiN耐熔金属作为金属互连层RLm的材料的一个例子进行了描述,但该材料并不限于此。作为用于电阻器的金属材料,需要具有尽可能小的电阻温度系数(TCR)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诸如氮化钽(TaN)的另一材料代替氮化钛(TiN)。
根据本实施例中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在半导体器件中将金属电阻器层RLm形成在中间互连层ML和上层互连层Mh之间的区域中。这使得能够实现具有由于在封装步骤中和在封装步骤之后的模压应力所致的小的电阻变化的高精度电阻器,使得可以形成高精度模拟电路。
此外,由于在第三层间绝缘膜SO23之上形成垫层Mhi、Mha、Mhb、Mhc和Mho,所以可以与接触插塞CP32同时地形成接触插塞CP31。这使得能够简化工艺流程。产品产量的提高也是可以期望的。使用上述金属电阻器层RLm的振荡器电路的具体配置类似于图15所示的振荡器电路。
(金属电阻器层的另一布置)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2所示,金属电阻器层通过交替地电耦合彼此并行布置的端部而串联耦合。图42A示意性地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金属电阻器层的布置。结果,如图42B所示,在平面图中电流以曲折方式流动。金属电阻器层的布置和耦合方式并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43A所示,可以采用串联耦合结构,其中关于彼此并行布置的金属电阻器层Rm1至Rm4,金属电阻器层Rm1和金属电阻器层Rm3使用垫层Ma1耦合;金属电阻器层Rm2和金属电阻器层Rm4使用垫层Mc1耦合;金属电阻器层Rm3和金属电阻器层Rm4使用垫层Mb1耦合。
更具体而言,它们以下列方式串联电耦合:垫层Mi→接触插塞CP1→金属电阻器层Rm1→接触插塞CP1→垫层Ma1→接触插塞CP1→金属电阻器层Rm3→接触插塞CP1→垫层Mb1→接触插塞CP1→金属电阻器层Rm4→接触插塞CP1→垫层Mc1→接触插塞CP1→金属电阻器层Rm2→接触插塞CP1→垫层Mo。在这种情况下,在平面图中电流如图43B所示流动。
这里公开的实施例仅旨在于示例而非进行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通过以上描述给出而是通过权利要求给出。本发明旨在涵盖具有与权利要求等同意义或者在权利要求内的所有修改。
本发明尤其可以有利地适用于具有金属电阻器层的半导体器件和该器件的制造方法。

Claims (13)

1.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
第一层间绝缘膜,其置于衬底之上;
多个第一虚层,其置于所述第一层间绝缘膜之上,布置成在第一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且在平面视图中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中延伸;
置于所述第一层间绝缘膜之上的最上层互连层;
第二层间绝缘膜,其覆盖所述第一虚层以及所述最上层互连层,并且具有平坦化表面;
多个金属电阻器层,其置于所述第二层间绝缘膜之上,并且在平面视图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中延伸;
第三层间绝缘膜,其覆盖所述金属电阻器层;
钝化膜,置于所述第三层间绝缘膜之上;以及
其中所述多个金属电阻器层形成于所述钝化膜和所述最上层互连层之间的区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第一虚层在与所述半导体器件的最上层互连层的相同制造步骤中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金属电阻器层具有两层结构,所述两层结构具有金属互连层和抗氧化膜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钝化膜具有平坦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多个垫层,其置于所述第一层间绝缘膜之上,布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中从所述第一虚层两侧将所述第一虚层夹在中间的位置处,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中以预定间隔布置,
其中所述金属电阻器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中延伸并且布置成在平面视图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以及
其中所述金属电阻器层经由穿透所述第二层间绝缘膜的接触插塞电耦合到所述垫层,从而形成串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多个焊盘开口部分,所述最上层互连层的表面从所述焊盘开口部分暴露,
其中在所述焊盘开口部分的边缘部分与所述金属电阻器层之间的距离为100μm或更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
第三层间绝缘膜,其覆盖所述金属电阻器层;以及
多个第二虚层,其置于所述第三层间绝缘膜之上,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中在所述第二虚层的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中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虚层在与所述第一层间绝缘膜之上形成的第一互连层的相同制造步骤中形成,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虚层在与所述第三层间绝缘膜之上形成的第二互连层的相同制造步骤中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金属电阻器层具有两层结构,所述两层结构具有金属互连层和抗氧化膜层。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多个垫层,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层间绝缘膜之上,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中从所述第一虚层两侧将所述第一虚层夹在中间的位置处,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中以预定间隔布置,
其中所述金属电阻器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中延伸并且布置成在所述第二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以及
其中所述金属电阻器层经由穿透所述第二层间绝缘膜的接触插塞电耦合到所述垫层,从而形成串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第一虚层和所述第二虚层在平面图中交替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多个垫层,其设置在所述第三层间绝缘膜之上,布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中从所述第二虚层两侧将所述第二虚层夹在中间的位置处,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中以预定间隔布置,
其中所述金属电阻器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中延伸并且布置成在所述第二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以及
其中所述金属电阻器层经由穿透所述第三层间绝缘膜的接触插塞电耦合到所述垫层,从而形成串联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第一虚层和所述第二虚层在平面图中交替布置。
13.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衬底之上形成第一层间绝缘膜;
在所述第一层间绝缘膜之上形成最上层互连层;
将所述互连层构图为多个第一虚层、多个垫层和多个焊盘区域层,所述多个第一虚层布置成在第一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层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且在平面视图中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中延伸,所述多个垫层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中从所述第一虚层两侧将所述第一虚层夹在中间的位置处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中以预定间隔布置;
形成第二层间绝缘膜,以其覆盖所述第一虚层、所述垫层和所述焊盘区域层和所述最上层互连层;
在所述第二层间绝缘膜中形成分别与所述垫层相连通的接触孔;
在所述接触孔中分别形成接触插塞;
在所述第二层间绝缘膜之上形成金属电阻器层;
将所述金属电阻器层构图为多个条,使得所述金属电阻器层条在所述第一方向中延伸,在所述第二方向中在其任意相邻两个条之间具有预定间隔,并且经由所述接触插塞电耦合到所述垫层从而形成串联连接;
在所述第二层间绝缘膜之上形成第三层间绝缘膜,以用所述第三层间绝缘膜覆盖所述金属电阻器层;
在所述第三层间绝缘膜之上形成钝化膜;以及
选择性地去除所述第二层间绝缘膜、所述第三层间绝缘膜和所述钝化膜,以形成焊盘开口部分,所述焊盘区域层从所述焊盘开口部分中部分地暴露。
CN201110032751.8A 2010-01-28 2011-01-27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24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6732 2010-01-28
JP2010016732A JP5601566B2 (ja) 2010-01-28 2010-01-28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2426A CN102142426A (zh) 2011-08-03
CN102142426B true CN102142426B (zh) 2015-12-09

Family

ID=43856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275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2426B (zh) 2010-01-28 2011-01-27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59122B2 (zh)
EP (1) EP2355135A3 (zh)
JP (1) JP5601566B2 (zh)
CN (1) CN1021424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0528B2 (ja) 2012-11-08 2017-04-26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4156071A1 (ja) * 2013-03-25 2014-10-02 旭化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396653B2 (ja) 2013-10-30 2018-09-26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9275992B1 (en) * 2014-12-03 2016-03-01 Cirrus Logic, Inc. Formation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on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by polishing to isolate the components
JP6565509B2 (ja) 2015-09-08 2019-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10304772B2 (en) 2017-05-19 2019-05-2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resistive element
US10515852B2 (en) * 2017-11-09 2019-12-2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resistive element
JP2018186285A (ja) * 2018-07-03 2018-11-22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KR20210002139A (ko) 2019-06-21 2021-01-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직형 메모리 장치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1669A (zh) * 2005-04-08 2008-04-30 德州仪器公司 用于降低薄膜电阻器头部电阻率差异的薄膜电阻器头部结构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32637A (ja) * 1985-08-05 1987-02-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半導体装置
JP3482278B2 (ja) 1995-08-29 2003-12-22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発振回路
JPH1117113A (ja) 1997-06-24 1999-01-22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集積装置
US6060760A (en) * 1997-08-13 2000-05-09 Tritech Microelectronics, Ltd. Optimal resistor network layout
US6462268B1 (en) 1998-08-06 2002-10-08 Krone, Inc. Cable with twisting filler and shared sheath
US6426268B1 (en) * 2000-11-28 2002-07-30 Analog Devices, Inc. Thin film resistor fabrication method
JP2002270776A (ja) * 2001-03-13 2002-09-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の配線構造
US6818966B2 (en) * 2002-09-20 2004-11-1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controlling surface properties of dielectric layers in a thin film component for improved trimming
JP2004281966A (ja) * 2003-03-19 2004-10-07 Ricoh Co Ltd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4304068A (ja) * 2003-03-31 2004-10-28 Denso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4097916A1 (ja) * 2003-04-30 2004-11-11 Fujitsu Limite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半導体ウエハ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JP3810411B2 (ja) * 2004-01-23 2006-08-16 Nec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集積回路装置
KR100685616B1 (ko) * 2004-05-20 2007-02-22 매그나칩 반도체 유한회사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방법
US8008775B2 (en) * 2004-09-09 2011-08-30 Megica Corporation Post passivation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s
JP4644482B2 (ja) * 2004-12-27 2011-03-02 Oki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抵抗体チップ及びその実装方法
US7403094B2 (en) * 2005-04-11 2008-07-2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hin film resistor and dummy fill structure and method to improve stability and reduce self-heating
JP2006332428A (ja) * 2005-05-27 2006-12-07 Seiko Instruments Inc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US7598841B2 (en) * 2005-09-20 2009-10-06 Analog Devices, Inc. Film resistor and a method for forming and trimming a film resistor
WO2007065460A1 (de) * 2005-12-09 2007-06-14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Dünnfilmwiderstand mit schichtstruktu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dünnfilmwiderstands mit schichtstruktur
JP5084323B2 (ja) 2007-03-29 2012-11-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半導体装置
JP5210559B2 (ja) 2007-07-13 2013-06-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838429B2 (en) * 2007-07-18 2010-11-2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to manufacture a thin film resistor
JP5291946B2 (ja) * 2008-02-04 2013-09-18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91991B2 (ja) * 2008-06-10 2013-09-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952954A (zh) * 2008-06-10 2011-01-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半导体芯片和系统
JP2010016732A (ja) 2008-07-07 2010-01-21 Sharp Corp 無線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1669A (zh) * 2005-04-08 2008-04-30 德州仪器公司 用于降低薄膜电阻器头部电阻率差异的薄膜电阻器头部结构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2426A (zh) 2011-08-03
EP2355135A3 (en) 2011-09-07
EP2355135A2 (en) 2011-08-10
US20110180901A1 (en) 2011-07-28
JP2011155192A (ja) 2011-08-11
US8659122B2 (en) 2014-02-25
JP5601566B2 (ja) 2014-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2426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260768B (en)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KR100808997B1 (ko) 퓨즈 소자 및 그 절단 방법
CN1830042B (zh) 集成薄膜电阻器与金属-绝缘体-金属电容器的方法
US7807540B2 (en) Back end thin film capacitor having plates at thin film resistor and first metallization layer levels
US8786396B2 (en) Heater design for heat-trimmed thin film resistors
JP6120528B2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70046421A1 (en)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in film resistor with topography controlled resistance density
TW200826278A (en) Capacitor structure for integrated circuit
CN104377302B (zh) 具有电阻可变膜的存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US8558654B2 (en) Vialess integration for dual thin films—thin film resistor and heater
US20180337140A1 (en) 3d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having a buttress structure for resisting deformation
US8072307B2 (en) Transformer
CN104022100A (zh) 电熔丝及制造电熔丝的方法
CN103633072B (zh) 电阻结构体、集成电路以及电阻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WO2020044560A1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89812B2 (ja) 半導体装置
US9276039B2 (en)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514448B (zh) 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及其形成之方法
TWI512985B (zh) 場控電晶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JP5666354B2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318337B2 (en) Three dimensional three semiconductor high-voltage capacitors
JP2007194352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6133438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US20090251206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Applicant before: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