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7807A - 电梯安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安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37807A CN102137807A CN2009801342450A CN200980134245A CN102137807A CN 102137807 A CN102137807 A CN 102137807A CN 2009801342450 A CN2009801342450 A CN 2009801342450A CN 200980134245 A CN200980134245 A CN 200980134245A CN 102137807 A CN102137807 A CN 1021378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ar door
- door
- receiving unit
- c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24—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 B66B13/26—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between closing do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06—Door or gate operation of sliding doors
- B66B13/08—Door or gate operation of sliding doors guided for horizontal mov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梯的安全装置,其中,在一对的轿厢门2、3内,在一方的轿厢门2上,在从应与另一方的轿厢门3抵接的闭方向端面2a向另一方的轿厢门3侧离开既定距离的直线上的上端位置,朝向下方地配备有投光/受光单元,另一方面,在上述直线上的下端位置,朝向上方地配备有第一反射部件5。在另一方的轿厢门3上,形成有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状态下收纳投光/受光单元4的收纳空间,在该收纳空间的底部,朝向上方地配备有第二反射部件6,第二反射部件6从与另一方的轿厢门3的闭方向端面3a相同的位置向收纳空间的里方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安全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在轿厢门关闭的过程中带状的异物被夹入时的安全的电梯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梯中,在用带拴着例如狗等的宠物而进入乘坐轿厢时,若宠物留在站台而人进入乘坐轿厢中,则在带跨在乘坐轿厢的内部与站台楼层之间而被拉伸的状态下,轿厢门和站台门关闭而乘坐轿厢上升或者下降。其结果,人的手被与宠物相连的带强力地拉拽,有时会对手腕等造成很大的伤害。
在电梯的轿厢门上,安装有从其关闭方向端面伸出而相对于轿厢门相对移动的安全靴框架,若在轿厢门关闭的过程中该安全靴框架与人或异物碰击而对该安全靴框架作用有力,则进行将轿厢门以及站台门从关闭动作向打开动作反转的操作。
此外,生成沿水平方向横切乘坐轿厢的乘降口的光束,若人或异物遮挡住该光束,则进行令轿厢门以及站台门从关闭动作向打开动作反转的操作。
但是,在上述的使用安全靴框架及水平光束的现有的异物检知方法中,无法可靠地检知像带及绳这样的细长的异物。
因此,考虑利用下述的铅直扫描方式检知带状的异物:在距轿厢门的关闭方向端面离开既定距离的铅直线上的上端位置处设置投光部,并且在上述铅直线上的下端位置处配置受光部,利用受光部检知从投光部射出的光(参见专利文件1)。
此外,还考虑利用下述的铅直扫描方式检知带状的异物:在铅直线上的位置上,在门槛上配置投光部,在乘降口上方的框架上配置受光部,所述铅直线是在一对的轿厢门全闭的状态下相互抵接的抵接位置处上下地延伸而得到的,利用受光部检知从投光部射出的光(参见专利文件2)。
若采用上述铅直扫描方式,则若在带在通过乘坐轿厢的乘降口的一定程度的高度位置处延伸的状态下关闭轿厢门,则在其过程中光的扫描线横切带,所以能够基于受光部的输出信号检知到带。
专利文件1:日本实开昭61-203680号公报
专利文件2:日本特开2008-169009号公报
在将投光部配置在轿厢门上的电梯(参照专利文件1)中,发光部设置在从轿厢门的关闭方向端面突出的位置,所以需要在另一方的轿厢门或者门框框架上形成发光部的收纳空间,使得在轿厢门从全闭状态的稍前的位置(全闭稍前位置)到全闭位置关闭的过程中发光部不会与该另一方的轿厢门或者门框框架碰击。
因此,在轿厢门从全闭稍前位置到全闭位置关闭的过程中,从发光部射出的光被上述另一方的轿厢门或者门框框架遮挡,无法到达受光部。
在此,不能将受光部的光检知的中断判断为异物的检知,所以轿厢门从全闭稍前位置关闭直到全闭位置时,不得不令基于发光部与受光部的异物检知功能无效。
此时,若带状的异物延伸而与设置有发光部的轿厢门的关闭方向端面接触,则由于基于发光部和受光部的异物检知功能无效,所以存在无法检知该异物的问题。
根据在框架的门槛上配置投光部的电梯(参照专利文件2),能够解决该问题,但是由于向投光部的污物的附着或人为破坏等而从投光部射出的光被遮挡,其结果,基于受光部的光检知中断,存在错误地判断为异物的检知的可能。
还考虑例如在轿厢门的关闭方向端面上安装令从其上端到下端的整个区域都为感知域的感压传感器,但此时必须对轿厢门进行很大的改造,存在改造成本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的电梯的安全装置,与带状的异物的位置无关,能够可靠地检知该带状的异物。
本发明的第一电梯的安全装置为,具有沿相互接近分离的方向移动而开闭乘降口的一对的轿厢门(2)(3),在一方的轿厢门(2)上,在从应与另一方的轿厢门(3)抵接的闭方向端面(2a)向另一方的轿厢门(3)侧离开既定距离的位置处沿闭方向端面(2a)上下地延伸的直线上的上端位置处,朝向下方地配置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上述直线上的下端位置处,朝向上方地配置第一反射部件(5),投光/受光单元(4)能够进行光束的射出和入射光束的检知。
在上述另一方的轿厢门(3)上,形成有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状态下收纳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收纳空间(30),在该收纳空间(30)的底部,朝向上方地配备有第二反射部件(6),该第二反射部件(6)从与上述另一方的轿厢门(3)的闭方向端面(3a)相同的位置向上述收纳空间(30)的里方延伸。
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光束的检知中断时,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其结果,能够识别异物的存在而中止两轿厢门(2)(3)的关闭动作。
根据上述第一电梯的安全装置,在乘坐轿厢的乘降口处不存在异物时,在两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向全闭状态移动的过程中,在投光/受光单元(4)伸入上述收纳空间(30)之前,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第一反射部件(5)反射而向投光/受光单元(4)入射,在投光/受光单元(4)伸入到上述收纳空间(30)后,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第二反射部件(6)反射而向投光/受光单元(4)入射。
因此,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没有中断,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与之相对,在带状的异物通过乘降口而存在时,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该异物遮挡,所以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其结果,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在此,在带状的异物与上述另一方的轿厢门(3)的闭方向端面(3a)接触而延伸时,由于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动作也继续而在两轿厢门(2)(3)到达全闭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该异物遮挡,所以能够检知该异物的存在。
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另一方的轿厢门(3)上,安装清扫件(70),该清扫件(70)在两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清扫上述第一反射部件(5)的表面。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两轿厢门(2)(3)每次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都利用清扫件(70)清扫第一反射部件(5)的表面,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射部件(5)的表面总是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此外,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一方的轿厢门(2)上在比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还靠上述另一方的轿厢门(3)侧,安装有清扫件(701),该清扫件(701)在两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清扫上述第二反射部件(6)的表面。
根据该具体构成,由于每次两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时都利用清扫件(701)清扫第二反射部件(6)的表面,所以总是将第二反射部件(6)的表面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此外,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另一方的轿厢门(3)的下端部安装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该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堵塞在该轿厢门(3)的闭方向端面(3a)的下端与门槛(82)的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利用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能够防止带状的异物进入到轿厢门(3)的闭方向端面(3a)的下端与门槛(82)的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中,所以能够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可靠地检知带状的异物。
此外,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一方的轿厢门(2)的下端部,安装有异物推出部件(90),该异物推出部件(90)堵塞在该轿厢门(2)的闭方向端面(2a)的下端与门槛(82)的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并从该间隙向另一方的轿厢门(3)侧突出。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利用异物推出部件(90),防止带状的异物进入在轿厢门(2)的闭方向端面(2a)的下端与门槛(82)的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并且能够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将上述异物向比上述间隙还靠前方推出,所以在关闭两轿厢门(2)(3)的过程中,光束一定会被异物遮挡,其结果,能够可靠地检知带状的异物。
又一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一对的轿厢门(2)(3)的至少任意一方的轿厢门上,安装相对于该轿厢门相对移动的安全靴框架(27),该安全靴框架(27)的下端面形成有相对于水平面具有既定的倾斜角度而朝向另一方的轿厢门侧的斜面(28)。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即便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带状的异物潜入安全靴框架(27)的下端面的下方,通过拉拽该异物,该异物也被安全靴框架(27)的斜面(28)引导而能够容易地从安全靴框架(27)的下方拉出。
进而,在具体的构成中,两轿厢门(2)(3)是从全开状态经由第一全闭稍前状态以及第二全闭稍前状态而关闭到全闭状态的,具有在两轿厢门(2)(3)从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的既定时刻从断开变为接通的检知机构,
上述第二反射部件(6)具有下述构成:在两轿厢门(2)(3)从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反射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另一方面,在两轿厢门(2)(3)从第二全闭稍前状态到达全闭状态的过程中,几乎不反射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
在上述检知机构变为接通后没有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控制单元(100)判断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发生了异常。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若两轿厢门(2)(3)关闭到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则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第二反射部件(6)的反射部(601)反射,返回投光/受光单元(4)。此时,上述检知机构为断开。之后,在两轿厢门(2)(3)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第二反射部件(6)反射而向投光/受光单元(4)以一定以上的光量返回,并且在上述既定时刻检知机构变为接通。若两轿厢门(2)(3)从第二全闭稍前位置进一步关闭,则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几乎不被第二反射部件(6)反射,向投光/受光单元(4)没有返回一定以上的光量,所以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此时,上述检知机构保持为接通的状态。因此,只要投光/受光单元(4)正常地动作,在全闭状态下,上述检知机构为接通,且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但是,若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产生任何的异常,则在全闭状态下,上述检知机构变为接通,但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因此,在上述检知机构变为接通后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判断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发生了某种异常。
本发明的第二电梯的安装装置为,具有沿相对于门框框架(12)接近分离的方向移动而开闭乘降口的至少一个的轿厢门(23),在上述轿厢门(23)上,在从应与上述门框框架(12)抵接的闭方向端面(23a)向门框框架(12)侧离开既定距离的位置处沿闭方向端面(23a)上下地延伸的直线上的上端位置处,朝向下方地配备有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上述直线上的下端位置处,朝向上方地配备有第一反射部件(5),投光/受光单元(4)能够进行光束的射出和入射光束的检知。
在上述门框框架(12)上,形成有在轿厢门(23)关闭的状态下收纳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收纳空间(30),在该收纳空间(30)的底部,朝向上方地配备有第二反射部件(6),该第二反射部件(6)从与应与上述轿厢门(23)抵接的门框框架(12)的端面(12a)相同的位置向上述收纳空间(30)的里方延伸。
在上述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光束的检知中断时,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其结果,能够识别异物的存在,中止轿厢门(23)的关闭动作。
根据上述第二电梯的安全装置,在异物不存在于乘坐轿厢的乘降口时,在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向全闭状态移动的过程中,在投光/受光单元(4)伸入到上述收纳空间(30)之前,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第一反射部件(5)反射而向投光/受光单元(4)入射,在投光/受光单元(4)伸入到上述收纳空间(30)后,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第二反射部件(6)反射,向投光/受光单元(4)入射。
因此,在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没有中断,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与之相对,在带状的异物通过乘降口而存在时,在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该异物遮挡,所以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其结果,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在此,在带状的异物与门框框架(12)的端面(12a)接触而延伸时,由于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动作也继续,在轿厢门(23)到达全闭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该异物遮挡,所以能够检知该异物的存在。
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门框框架(12)上,安装清扫件(70),该清扫件(70)在上述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清扫上述第一反射部件(5)的表面。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轿厢门(23)每次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都利用清扫件(70)清扫第一反射部件(5)的表面,所以能够总是将第一反射部件(5)的表面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此外,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轿厢门(23)上,在比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还靠上述门框框架(12)侧,安装有清扫件(701),该清扫件(701)在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清扫上述第二反射部件(6)的表面。
根据该具体构成,由于每次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时都利用清扫件(701)清扫第二反射部件(6)的表面,所以总是将第二反射部件(6)的表面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此外,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轿厢门(23)的下端部安装异物推出部件(90),该异物推出部件(90)堵塞在该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的下端与门槛(86)的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并向比该间隙还靠门框框架(12)侧突出。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利用异物推出部件(90),防止带状的异物进入在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的下端与门槛(82)的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并且能够在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将上述异物向比上述间隙还靠前方推出,所以在关闭轿厢门(23)的过程中,光束一定会被异物遮挡,其结果,能够可靠地检知带状的异物。
又一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轿厢门(23)上,安装相对于该轿厢门相对移动的安全靴框架(29),该安全靴框架(29)的下端面形成有相对于水平面具有既定的倾斜角度而朝向另一方的轿厢门侧的斜面(28)。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即便在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带状的异物潜入安全靴框架(29)的下端面的下方,通过拉拽该异物,该异物能够安全靴框架(29)的斜面(28)引导而能够容易地从安全靴框架(29)的下方拉出。
进而,在具体的构成中,上述轿厢门(23)是从第一全闭稍前状态经由第二全闭稍前状态而关闭到全闭状态的,具有在该轿厢门(23)从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的既定时刻从断开变为接通的检知机构,
上述第二反射部件(6)具有下述构成:在上述轿厢门(23)从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反射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另一方面,在上述轿厢门(23)从第二全闭稍前状态到达全闭状态的过程中,几乎不反射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
在上述检知机构变为接通后没有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控制单元(100)判断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发生了异常。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若上述轿厢门(23)关闭到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则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第二反射部件(6)反射,返回投光/受光单元(4)。此时,上述检知机构为断开。之后,在轿厢门(23)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第二反射部件(6)的反射部(601)反射而向投光/受光单元(4)以一定以上的光量返回,并且在上述既定时刻检知机构变为接通。若轿厢门(23)从第二全闭稍前位置进一步关闭,则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几乎不被第二反射部件(6)反射,向投光/受光单元(4)没有返回一定以上的光量,所以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此时,上述检知机构为接通的状态。因此,只要投光/受光单元(4)正常地动作,在全闭状态下,上述检知机构为接通,且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但是,若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产生任何的异常,则在全闭状态下,上述检知机构变为接通,但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因此,在上述检知机构变为接通后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判断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发生了某种异常。
本发明的第三电梯的安全装置,具有沿相互接近分离的方向移动而开闭乘降口的一对的轿厢门(2)(3)、配备在乘降口的上方的框架(81)、和配备在乘降口的下方的门槛(82)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在上述一对的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相互抵接的抵接位置处上下地延伸的直线上的位置中,在上述框架(81)上朝向下方地配置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上述门槛(82)上朝向上方地配置反射部件(50),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能够进行光束的射出和入射光束的检知。
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光束的检知中断时,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其结果,能够识别异物的存在而中止两轿厢门(2)(3)的关闭动作。
另外,具体构成中,在上述一对的轿厢门(2)(3)上,在全闭状态时应相互抵接的闭方向端面(2a)(3a)上,形成有沿着上述直线延伸的一对的凹部(2b)(3b)或者一对的切去部(2c)(3c),在两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利用该一对的凹部(2b)(3b)或者一对的切去部(2c)(3c)形成用于令光束通过的通路(105)。
根据上述第一电梯的安全装置,在乘坐轿厢的乘降口处不存在异物时,在两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向全闭状态移动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反射部件(50)反射而向投光/受光单元(4)入射。
因此,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没有中断,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与之相对,在带状的异物通过乘降口而存在时,在两轿厢门(2)(3)关到达全闭状态时,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该异物遮挡,所以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其结果,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此外,由于投光/受光单元(4)配备在框架(81)上,所以能够避免轿厢门(2)(3)的开闭时发生的振动及施加在乘坐轿厢上的冲击等带来的影响、具体地能够避免入射光束B的受光量的变动及光束B的照射位置的偏移等,从而,能够提高异物的检知精度。同样地,由于反射部件(50)配备在门槛(82)上,所以能够避免轿厢门的开闭时产生的振动及施加在乘坐轿厢上的冲击等带来的影响。
在具体的构成中,上述反射部件(50)配备在上述门槛(82)的下方,在该门槛(82)上,形成有用于令上述光束B通过的贯通孔(821)。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由于使用者难以辨识反射部件(50)的存在,所以能够防止人为破坏。此外,反射部件(50)的反射面不易变脏。
此外,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门槛(82)以及上述轿厢门(3)上,配备有清扫上述反射部件(50)的表面的清扫机构(7),该清扫机构(7)包括:能够沿该反射部件(50)的表面滑动并且向轿厢门(3)的开方向或者闭方向受到弹性施力的的清扫件(71)、和在上述轿厢门(3)关闭的过程或者打开的过程中克服弹性施力而对该清扫件(71)进行推压的推压部(32)。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在轿厢门(3)关闭的过程中,推压部(32)克服弹性施力而将清扫件(71)向关闭方向推压,从而清扫件(71)向闭方向移动而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另一方面,在轿厢门(3)打开的过程中,清扫件(71)在弹性施力的作用下向开方向移动而再次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
或者,在轿厢门(3)打开的过程中,推压部(32)克服弹性施力而将清扫件(71)向开方向推压,从而清扫件(71)向开方向移动而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另一方面,在轿厢门(3)关闭的过程中,清扫件(71)在弹性施力的作用下向闭方向移动而再次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
因此,两轿厢门(2)(3)每次开闭,都利用清扫件(71)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因此,反射部件(50)的表面总是被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本发明的第四电梯的安全装置,具有沿相互接近分离的方向移动而开闭上述乘降口的一对的轿厢门(2)(3)、和配备在乘降口的上方的框架(81)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在上述一对的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相互抵接的抵接位置处上下地延伸的直线上的位置中,在上述框架(81)上朝向下方地配置投光/受光单元(4),在一方的轿厢门(3)上,在应与另一方的轿厢门(2)抵接的闭方向端面(3a)的下端位置上,朝向上方地配置反射部件(50),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能够进行光束的射出和入射光束的检知。
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光束的检知中断时,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其结果,能够识别异物的存在而中止两轿厢门(2)(3)的关闭动作。
另外,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一方的轿厢门(3)能够滑动地嵌入的门槛(82)的槽(83)的内部,上述反射部件(50)能够该槽(83)移动地被保持。
另外,在上述一对的轿厢门(2)(3)上,在全闭状态时应相互抵接的闭方向端面(2a)(3a)上,形成有沿着上述直线延伸的一对的凹部(2b)(3b)或者一对的切去部(2c)(3c),在两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利用该一对的凹部(2b)(3b)或者一对的切去部(2c)(3c)形成用于令光束通过的通路(105)。
根据上述第四电梯的安全装置,在带状的异物通过乘降口而存在时,在两轿厢门(2)(3)到达全闭状态时,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该异物遮挡,所以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其结果,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此外,由于投光/受光单元(4)配备在框架(81)上,所以能够避免轿厢门(2)(3)的开闭时发生的振动及施加在乘坐轿厢上的冲击等带来的影响、具体地能够避免入射光束B的受光量的变动及光束B的照射位置的偏移等,从而,能够提高异物的检知精度。
在又一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门槛(82)的槽(83)的内部,安装有清扫件(77),该清扫件(77)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清扫上述反射部件(50)的表面。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两轿厢门(2)(3)每次关闭,都利用清扫件(77)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因此,反射部件(50)的表面总是被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本发明的第五电梯的安全装置,是具有沿相对于门框框架(84)接近分离的方向移动而开闭乘降口的至少一个的轿厢门(23)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在上述门框框架(84)上,在从应与上述轿厢门(23)抵接的端面(84a)向轿厢门(23)侧离开既定距离的位置处上下地延伸的直线上的上端位置处,朝向下方地配备有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上述直线上的下端位置处,朝向上方地配备有第一反射部件(61),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能够进行光束的射出和入射光束的检知。
在上述轿厢门(23)上,形成有在轿厢门(23)关闭的状态下收纳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收纳空间(30),在该收纳空间(30)的底部,朝向上方地配备有第二反射部件(62),该第二反射部件(62)从与应与上述门框框架(84)抵接的上述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相同的位置向上述收纳空间(30)的里方延伸。
在上述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光束的检知中断时,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其结果,能够识别异物的存在,中止轿厢门(23)的关闭动作。另外,在具体的构成中,上述第一反射部件(61)保持在上述轿厢门(23)能够滑动地嵌入的门槛(86)的槽(87)的内部。
根据上述第五电梯的安全装置,在异物不存在于乘坐轿厢的乘降口时,在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向全闭状态移动的过程中,在投光/受光单元(4)伸入到收纳空间(30)之前,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第一反射部件(61)反射而向投光/受光单元(4)入射,在投光/受光单元(4)伸入到收纳空间(30)后,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第二反射部件(62)反射,向投光/受光单元(4)入射。
因此,在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没有中断,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与之相对,在带状的异物通过乘降口而存在时,在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该异物遮挡,所以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其结果,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此外,由于投光/受光单元(4)配备在门框框架(84)上,所以能够避免轿厢门(23)的开闭时发生的振动及施加在乘坐轿厢上的冲击等带来的影响、具体地能够避免入射光束的受光量的变动及光束的照射位置的偏移等,从而,能够提高异物的检知精度。同样地,由于第一反射部件(61)配备在门框框架(84)的下端位置上,所以能够避免轿厢门(23)的开闭时产生的振动及施加在乘坐轿厢上的冲击等带来的影响。
此外,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轿厢门(23)上,安装有相对于该轿厢门(23)相对移动的安全靴框架(29),在上述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上,形成有沿着上述直线延伸的突出部件(94),该突出部件(94)为,从该端面(84a)突出的长度比上述既定的距离短,相对于该直线的位置位于安全靴框架(29)侧,并且,在上述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与安全靴框架(29)重叠。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在带状的异物通过乘降口而存在时,突出部件(94)在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与安全靴框架(29)重合,从而该异物的一部分被夹入与安全靴框架(29)之间,且令该一部分沿着闭方向。因此,异物从突出部件(94)的顶端向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侧被推出。其结果,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该异物遮挡。
此外,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门框框架(84)的下端部,配备有比该门框框架的端面(84a)还向上述轿厢门(23)侧突出的异物推出部件(93)。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利用异物推出部件(93),异物被向比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还向前方推出,所以光束一定被异物遮挡,其结果,能够可靠地检知带状的异物。
此外,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轿厢门(23)上,安装清扫件(78),该清扫件(78)在该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清扫上述第一反射部件(61)的表面。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轿厢门(23)每次关闭,都利用清扫件(78)清扫第一反射部件(61)的表面,所以能够总是将第一反射部件(61)的表面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此外,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门框框架(84)上,在比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还靠上述轿厢门(23)侧,安装有清扫件(79),该清扫件(79)在该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清扫上述第二反射部件(62)的表面。
根据该具体构成,由于每次轿厢门(23)关闭时都利用清扫件(79)清扫第二反射部件(62)的表面,所以总是将第二反射部件(62)的表面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此外,在又一具体的构成中,安全装置中,上述轿厢门(23)是从全开状态经由第一全闭稍前状态以及第二全闭稍前状态而关闭到全闭状态的,具有在该轿厢门(23)从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的既定时刻从断开变为接通的检知机构,
上述第二反射部件(62)具有下述构成:在上述轿厢面(23)从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反射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另一方面,在上述轿厢门(23)从第二全闭稍前状态到达全闭状态的过程中,几乎不反射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
在上述检知机构变为接通后没有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控制单元(100)判断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发生了异常。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若轿厢门(23)关闭到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则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第二反射部件(6)反射,返回投光/受光单元(4)。此时,上述检知机构为断开。之后,在轿厢门(23)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第二反射部件(62)的反射部(621)反射而向投光/受光单元(4)以一定以上的光量返回,并且在既定时刻检知机构变为接通。若轿厢门(23)从第二全闭稍前位置进一步关闭,则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几乎不被第二反射部件(62)反射,向投光/受光单元(4)没有返回一定以上的光量,所以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此时,上述检知机构为接通的状态。因此,只要投光/受光单元(4)正常地动作,在全闭状态下,上述检知机构为接通,且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但是,若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产生任何的异常,则在全闭状态下,上述检知机构变为接通,但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因此,在上述检知机构变为接通后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能够判断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发生了某种异常。
本发明的第六电梯的安装装置是具有沿相对于门框框架(84)接近分离的方向移动而开闭乘降口的至少一个的轿厢门(23)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在上述门框框架(84)上,在上述轿厢门(23)在全闭状态下应抵接的抵接位置处上下地延伸的直线上的上端位置处,朝向下方地配备有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上述直线上的下端位置处,朝向上方地配备有反射部件(61),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能够进行光束的射出和入射光束的检知。
在轿厢门(23)应抵接的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和应与门框框架(84)抵接的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上,形成有沿着上述直线延伸的一对的凹部(84b)(23b)或者一对的切去部(84c)(23c),在上述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利用该一对的凹部(84b)(23b)或者一对的切去部(84c)(23c)形成用于令光束通过的通路(115)。
在上述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光束的检知中断时,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其结果,能够识别异物的存在,中止轿厢门(23)的关闭动作。
另外,在具体的构成中,上述反射部件(61)保持在上述轿厢门(23)能够滑动地嵌入的门槛(86)的槽(87)中。
根据上述第六电梯的安全装置,在异物不存在于乘坐轿厢的乘降口时,在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向全闭状态移动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反射部件(61)反射而向投光/受光单元(4)入射。因此,在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没有中断,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与之相对,在带状的异物通过乘降口而存在时,在轿厢门(23)到达关闭状态时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该异物遮挡,所以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其结果,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此外,由于投光/受光单元(4)配备在门框框架(84)上,所以能够避免轿厢门(23)的开闭时发生的振动及施加在乘坐轿厢上的冲击等带来的影响、具体地能够避免入射光束的受光量的变动及光束的照射位置的偏移等,从而,能够提高异物的检知精度。同样地,由于反射部件(61)配备在门框框架(84)的下端位置,所以能够避免轿厢门的开闭时产生的振动及施加在乘坐轿厢上的冲击等带来的影响。
在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轿厢门(23)上,安装清扫件,该清扫件在该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清扫上述反射部件(61)的表面。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轿厢门(23)每次关闭时,都利用清扫件清扫反射部件(61)的表面,所以能够总是将反射部件(61)的表面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在上述第三至第六电梯的安全装置的具体构成中,基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射出在上述轿厢门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进行。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从全闭稍前状态开始射出光束,从而能够防止在光束的射出时人去看投光/受光单元(4)。
进而,更具体的构成中,在上述轿厢门的下端部,安装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1)(92),其堵塞形成在该轿厢门的闭方向端面的下端与门槛的表面之间的间隙。
根据该具体的构成,利用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1)(92)防止带状的异物进入形成在该轿厢门的闭方向端面的下端与门槛的表面之间的间隙,所以能够在轿厢门关闭的过程中可靠地检知带状的异物。
在上述第一至第六电梯的安全装置的其他具体构成中,该安全装置具有反转开门机构、强制关门机构、和报知机构。反转开门机构在上述轿厢门关闭的过程中生成了异物检知信号时,令其动作反转而进行打开该轿厢门的反转开门动作。强制关门机构令基于上述反转开门机构的反转开门动作无效,与异物检知信号的生成的有无无关而强制地进行上述轿厢门的关门动作。报知机构在进行基于上述强制关门机构的强制关门动作前,或者与执行基于上述强制关门机构的强制关门动作并行地报知该强制关门动作的执行。
在轿厢门的关门动作开始后,在该关门动作没有完成时,通过乘降口而存在带状的异物之外的情况成为原因而无法完成轿厢门的关门动作的可能性很高。因此,在上述具体的构成中,利用强制关门机构强制地执行轿厢门的关门动作。在这样地执行强制关门动作时,根据上述的具体构成,利用报知机构报知该强制关门动作的执行,所以能够防止由于执行强制关门动作而导致的事故的发生。
在更具体的构成中,上述安全装置还具有乘坐轿厢控制机构、和第二报知机构。乘坐轿厢控制机构在基于上述强制关门机构的强制关门动作完成后令乘坐轿厢开始行进。第二报知机构在基于上述强制关门机构的强制关门动作的执行中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在利用上述乘坐轿厢控制机构开始乘坐轿厢的行进之前,报知乘坐轿厢的行进开始。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安全装置,无需对以往的轿厢门进行过大的改动,能够利用简单地配置投光/受光单元和反射部件的简单构成,与带状异物的位置无关地总是可靠地检知该带状异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梯的全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该电梯的全闲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该电梯中的投光/受光单元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该电梯的第一反射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该电梯的第二反射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该电梯的异物进入防止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该电梯的清扫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该电梯的第一反射部件与清扫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梯的全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该电梯的全闭状态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该电梯的投光/受光单元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该电梯的第一反射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该电梯的第二反射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该电梯的清扫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具有多余行程时的光束的配置例的水平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没有多余行程时的光束的配置例的水平剖视图。
图17是表示进行投光/受光单元的故障检知的实施方式中的全开状态的主视图以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1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全闭稍前状态的主视图以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1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门开关变为接通的时刻的状态的主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2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主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2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控制单元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带检知动作例的前半部分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23是表示该带检知动作例的后半部分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其他的带检知动作例的前半部分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25是表示该带检知动作例的后半部分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其他的带检知动作例的前半部分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27是表示该带检知动作例的后半部分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其他的带检知动作例的前半部分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29是表示该带检知动作例的后半部分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30是表示再其他的带检知动作例的前半部分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31是表示该带检知动作例的后半部分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对本发明的电梯的改良构造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33是该一例的铅直剖视图。
图34是表示改良构造的其他例的主视图。
图35是表示该其他例的水平剖视图。
图36是表示改良构造的其他例的主视图。
图37是表示该其他例的铅直剖视图。
图38是表示改良构造的再其他例的水平剖视图。
图39是表示应该清扫第二反射部件的清扫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0是说明用于防止第一反射部件的损伤的构成例的图。
图41是说明用于防止第一反射部件的损伤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42是表示用于防止第一反射部件的损伤的再其他的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4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电梯的全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44是表示该电梯的全闭状态的主视图。
图45是表示该电梯的投光/受光单元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6是表示该电梯的投光/受光单元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47是从上方看该电梯的反射部件以及清扫机构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8是表示该电梯的反射部件以及清扫机构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49是从下方看该电梯的反射部件以及清扫机构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50是表示全闭状态下的该清扫机构的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51是表示该电梯的两轿厢门的闭方向端面的形状的水平剖视图。
图52是表示该电梯的两轿厢门的闭方向端面的其他形状的水平剖视图。
图53是表示该电梯的异物进入防止部件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54是异物进入防止部件的放大图。
图55是从下方看该电梯的异物进入防止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56是表示带检知动作例的水平剖视图。
图57是表示其他的带检知动作例的水平剖视图。
图58是表示该电梯的控制单元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5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四电梯的全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60是表示该电梯的全闭状态的主视图。
图61是表示该电梯的反射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62是表示该电梯的反射部件以及清扫件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63是表示该电梯的清扫件的安装状态的铅直剖视图。
图64是表示全闭状态下的反射部件与清扫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6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五电梯的全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66是表示该电梯的全闭状态的主视图。
图67是表示该电梯的投光/受光单元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68是表示该电梯的第一反射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69是表示该电梯的第一反射部件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70是表示该电梯的第二反射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71是表示该电梯的清扫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72是表示全闭状态下的第一反射部件与清扫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73是表示带检知动作例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74是表示其他的带检知动作例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75是表示对该电梯的改良构造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76是表示该一例的主视图。
图77是表示该一例的电梯的带检知动作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78是表示该对该电梯的改良构造的其他例,并且表示该其他例的电梯的带检知动作例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79是表示对该电梯的改良构造的再其他例并且该其他例的电梯的带检知动作的一连串的水平剖视图。
图80是表示进行投光/受光单元的故障检知的实施方式中的全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8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第一全闭稍前状态的立体图。
图8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门开关变为接通的时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关闭稍前状态的立体图。
图8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六电梯的要部的一例的水平剖视图。
图85是表示该电梯的要部的其他例的水平剖视图。
图86是表示带检知动作例的水平剖视图。
图87是表示其他的带检知动作例的水平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轨道
(2)轿厢门
(2a)闭方向端面
(3)轿厢门
(3a)闭方向端面
(12)门框框架
(12a)端面
(23)高速的轿厢门
(23a)闭方向端面
(29)安全靴框架
(33)低速的轿厢门
(30)收纳空间
(4)投光/受光单元
(5)第一反射部件
(6)第二反射部件
(601)反射部
(602)非反射部
(50)反射部件
(61)第一反射部件
(62)第二反射部件
(621)反射部
(622)非反射部
(70)清扫件
(701)清扫件
(7)清扫机构
(71)清扫件
(72)弹簧部件
(73)推压部(导引靴)
(77)~(79)清扫件
(81)框架
(82)门槛
(84)门框框架
(84a)端面
(85)框架
(86)门槛
(87)槽
(9)异物进入防止部件
(90)异物推出部件
(91)(92)异物进入防止部件
(93)异物推出部件
(94)突出部件
(100)控制单元
(101)门开关
(105)(115)通路
B光束
S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梯如图1以及图2所示,是具有开闭乘坐轿厢的乘降口的左右一对的轿厢门(2)(3)的中央打开型的电梯,在乘降口上方的框架(102)上固定轨道(1),两轿厢门(2)(3)分别借助悬吊装置(21)(31)垂吊在轨道(1)上,并且突设在门下端部的导引靴(22)(32)能够滑动地嵌入门槛(82),水平方向的往复移动得到引导。
此外,在框架(102)上,设置有对两轿厢门(2)(3)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100)。
在左侧的轿厢门(2)上,如图1所示,在下述铅直线上的上端位置上朝向铅直下方而配备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下述铅直线上的下端位置处,朝向铅直上方配备第一反射部件(5),所述铅直线从应该与右侧的轿厢门(3)抵接的闭方向端面(2a)向右侧的轿厢门(3)侧偏离既定距离(例如12mm)。
投光/受光单元(4)一体地具有应射出激光的光束(以下称作光束)B的投光器和应检知入射的光束B的受光器,被固定在图3所示的轿厢门(2)的闭方向端面(2a)上的支柱(41)支承。
另外,作为投光/受光单元(4)的投光器,例如采用红色半导体激光器,由此形成直径1~2mm的光斑。在基于入射光束的受光量超过既定的阈值时,投光/受光单元(4)的受光器输出光检知信号。与之相对,在基于入射光束的受光量低于既定阈值时,输出异物检知信号。
第一反射部件(5)如图4所示,设置在突设在左侧的轿厢门(2)的下端面的L字形的臂部件(51)的水平臂部上,具有将光束B向铅直上方反射的反射面。该臂部件(51)能够往复移动地收纳在轿厢门(2)的导引靴所嵌入的门槛(82)的槽(83)内部。
另外,臂部件(51)经由图8所示的支柱(52)支承在左侧的轿厢门(2)上。在此,支柱(52)安装为能够相对于轿厢门(2)调节门开闭方向的位置,臂部件(51)安装为能够相对于支柱(52)调节与门开闭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的位置。
在右侧的轿厢门(3)的上端部,如图5所示,形成有在两轿厢门关闭的状态下应收纳上述投光/受光单元的收纳空间(30),在该收纳空间(30)的底部,朝向铅直上方配备有第二反射部件(6)。该第二反射部件(6)具有从与右侧的轿厢门(3)的闭方向端面(3a)相同的位置向收纳空间(30)的里方延伸的既定长度(例如8mm)的反射面,将来自进入收纳空间(30)中的投光/受光单元的光束向铅直上方反射。
如图6所示,在右侧的轿厢门(3)的下端部,填满该轿厢门(3)的闭方向端面(3a)与门槛(82)的表面之间所形成的间隙的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向下地突设,该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的下端部能够往复移动地收纳在门槛(82)的槽(83)中。
进而,在右侧的轿厢门(3)的下端部中,在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的后方位置处,固定有如图7所示的安装配件(702),利用该安装配件(702)将由刷子构成的清扫件(70)向下地支承。
在如图2所示的两轿厢门(2)(3)关闭到全闭位置的过程中,上述清扫件(70)清扫配备在左侧的轿厢门(2)中的第一反射部件(5)的表面(参照图8)。由此,第一反射部件(5)的表面总是被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另外,投光/受光单元(4)朝向铅直下方,第一反射部件(5)以及第二反射部件(6)朝向铅直上方的安装状态,与投光/受光单元(4)的构成(发光器以及受光器的配置等)及轿厢门的设置姿态的偏差等对应,也包含相对于铅直线稍稍倾斜的安装状态。
图15表示存在以形成乘坐轿厢的乘降口的出入口柱(20)的端面为基准的、轿厢门(2)的全开位置的闭方向端面的后退距离,即多余行程时的光束B的配置例,将光束B配置为,在图15a所示的开门状态下待机中时,光束B位于乘降口的宽度的外侧,在图15b所示的关门中时,光束B位于连结轿厢门(2)的端缘与安全靴框架(27)的端缘的线的内侧。
此外,图16表示没有多余行程时的光束B的配置例,将光束B配置为,在图16a所示的开门状态下待机中时,光束B位于连结轿厢门(2)的端缘与安全靴框架(27)的端缘的线的外侧,在图16b所述的关门中,光束B位于连结轿厢门(2)的端缘与安全靴框架(27)的端缘的线的内侧。
在上述第一电梯中,在两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关闭直到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为,只要在其前进路线上不存在异物,就能够入射到第一反射部件(5)而被反射,反射光束B返回到投光/受光单元(4)。
之后,在两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投光/受光单元(4)进入形成在右侧的轿厢门(3)上的收纳空间(30)中,由此,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入射到第二反射部件(6)而被反射,反射光束B向投光/受光单元(4)返回。
即,在两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为,只要在其前进路线上不存在异物,就能够被第一反射部件(5)或者第二反射部件(6)反射,并向投光/受光单元(4)返回。
投光/受光单元(4)在检知到光束时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而且,只要在两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没有由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控制单元(100)就继续两轿厢门(2)(3)的关闭动作。
与之相对,在光束的检知中断时,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向控制单元(100)输出。与之对应,控制单元(100)令两轿厢门(2)(3)从关闭动作向打开动作反转。
图22以及图23表示在带S通过乘坐轿厢的乘降口的中央部而在乘坐轿厢的内部与站台楼层之间拉伸的状态下两轿厢门(2)(3)关闭时的一连串的动作。
在图22(a)(b)(c)所示的两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关闭直到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光束B慢慢接近带S,进而在图23(a)(b)(c)所示的两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光束B横切带S。此时,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所以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图24以及图25表示在左侧的轿厢门(2)上配备安全靴框架(27)的电梯中,在带S与左侧的轿厢门(2)和安全靴(27)接触而在乘坐轿厢的内部与站台楼层之间拉伸的状态下,关闭两轿厢门(2)(3)时的一连串的动作。
在图24(a)(b)(c)所示的两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关闭到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最初带S位于光束B与左侧的轿厢门(2)之间,但随着关门动作的进行,带S移动到与光束B交叉的位置,之后,在图25(a)(b)(c)所示的两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光束B向带S的外侧移行。在此过程中,光束B横切带S时,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所以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图26以及图27表示在两轿厢门(2)(3)上分别配备安全靴框架(27)(37)的电梯中,在左侧的轿厢门(2)与安全靴框架(27)接触而带S在乘坐轿厢的内部与站台楼层之间拉伸的状态下两轿厢门(2)(3)关闭时的一连串的动作。
在图26(a)(b)(c)所示的两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关闭到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最初带S位于光束B与左侧的轿厢门(2)之间,但随着关门动作的进行,带S移动到与光束B交叉的位置,之后,在如图27(a)(b)(c)所示的两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光束B向带S的外侧移行。在该过程中,在光束B横切带S时,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因此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梯如图9以及图10所示,是具有相对于固定在乘坐轿厢上的门框框架(12)接近分离而开闭乘降口的高速的轿厢门(23)和低速的轿厢门(33)的侧开型电梯,两轿厢门(23)(33)的分别借助悬吊装置(24)(34)垂吊在轨道(11)上,并且突设在门下端部的导引靴(25)(35)能够滑动地嵌入门槛(86),水平方向的往复移动得到引导。
此外,在框架(102)上,设置有对两轿厢门(23)(33)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100)。
在高速的轿厢门(23)上,如图9所示,在下述铅直线上的上端位置上朝向铅直下方而配备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下述铅直线上的下端位置处,朝向铅直上方配备第一反射部件(5),所述铅直线从应该与门框框架抵接的闭方向端面(23a)向门框框架(12)侧偏离既定距离(例如12mm)。
投光/受光单元(4)一体地具有应射出光束B的激光投光器和应检知入射的光束B的激光受光器,被固定在图11所示的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上的支柱(42)支承。
第一反射部件(5)如图12所示,设置在突设在高速的轿厢门(23)的下端面的L字形的臂部件(51)的水平臂部上,具有将光束B向铅直上方反射的反射面。该臂部件(51)能够往复移动地收纳在轿厢门(23)的导引靴所嵌入的门槛(86)的槽(87)内部。
在门框框架(12)的上端部,如图13所示,形成有在高速的轿厢门(23)关闭的状态下应收纳上述投光/受光单元的收纳空间(30),在该收纳空间(30)的底部,朝向铅直上方地配备有第二反射部件(6)。该第二反射部件(6)具有从与门框框架(12)的端面(12a)相同的位置向收纳空间(30)的里方延伸的既定长度(例如8mm)的反射面,将来自进入收纳空间(30)中的投光/受光单元的光束向铅直上方反射。
进而,在门框框架(12)的下端部上,向下地安装有如图14那样的由刷子构成的清扫件(70)。
在如图10所示的两轿厢门(23)(33)关闭到全闭位置的过程中,上述清扫件(70)清扫配备在高速的轿厢门(23)上的第一反射部件(5)的表面。由此,第一反射部件(5)的表面总是被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在上述第二电梯中,在高速的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关闭到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为,只要在其前进路线上不存在异物,就能够入射到第一反射部件(5)而被反射,反射光束B返回到投光/受光单元(4)。
之后,在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投光/受光单元(4)进入形成在门框框架(12)上的收纳空间(30)中,由此,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入射到第二反射部件(6)而被反射,反射光束B向投光/受光单元(4)返回。
即,在高速的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为,只要在其前进路线上不存在异物,就能够被第一反射部件(5)或者第二反射部件(6)反射,并向投光/受光单元(4)返回。
投光/受光单元(4)在检知到光束时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而且,只要在高速的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没有由投光/受光单元(4)提供异物检知信号,图9以及图10所示的控制单元(100)就继续两轿厢门(23)(33)的关闭动作。
与之相对,在高速的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供给异物检知信号时,控制单元(100)令两轿厢门(23)(33)从关闭动作向打开动作反转。
图28以及图29表示在带S通过比乘坐轿厢的乘降口的中央部还稍靠门框框架(12)的位置而在乘坐轿厢的内部与站台楼层之间拉伸的状态下高速的轿厢门(23)与站台门(15)关闭时的一连串的动作。
在图28(a)(b)所示的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关闭到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光束B接近带S而移动到与带S交叉的位置,之后,如图29(a)(b)所示光束B从与带S交叉的位置向门框框架(12)侧移动。这样,在光束B横切带S时,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所以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图30以及图31表示在高速的轿厢门(23)上配备安全靴框架(29)的电梯中,带S在与安全靴框架(29)和站台门(15)接触而在乘坐轿厢的内部与站台楼层之间拉伸的状态下,关闭轿厢门(23)与站台门(15)时的一连串的动作。
在图30(a)(b)(c)所示的轿厢门(23)与站台门(15)向全闭稍前状态关闭的过程中,带S被安全靴框架(29)向门框框架(12)侧推出,之后,在图31(a)(b)(c)所示的轿厢门(23)与站台门(15)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随着轿厢门(23)的移动,光束B横切带S。此时,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所以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图17~图20表示侧开型的电梯中为了检测投光/受光单元(4)的故障而利用来自门开关(101)的信号的实施方式。
在此,第二反射部件(6)如图18(b)所示那样,包括:反射部(601),以一定以上的光量反射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非反射部(602),不以一定以上的光量反射从投光/受光(4)射出的光束。
例如,能够通过在非反射部件的表面贴付反射带而构成反射部(601),利用没有贴付反射带的区域构成非反射部(602)。
如图17(a)(b)所示,在轨道(11)上配备门开关(101),另一方面,在高速的轿厢门(23)的悬吊装置(24)上,安装有用于将门开关(101)从断开切换为接通的突片(26)。
在图17(a)(b)所示的全开状态下,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入射到第一反射部件(5)而被反射。光束B沿着从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离开12mm的铅直线前进。
如图18(a)(b)所示,在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关闭到门框框架的端面(12a)的近前12mm的位置时(第一全闭稍前状态),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从入射到上述第一反射部件(5)的状态移行到入射到上述第二反射部件(6)的反射部(601)的状态,以后,被反射部(601)反射的光束B被投光/受光单元(4)检知。从而,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在该时刻,门开关(101)保持断开的状态。
如图19(a)(b)所示,在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关闭到门框框架的端面(12a)的近前8mm的位置时,门开关(101)变为接通。此时,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依然为入射到第二反射部件(6)的反射部(601)的状态,被反射部(601)反射的光束B被投光/受光单元(4)检知。
进而,在如图20(a)(b)所示那样,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关闭到门框框架的端面(12a)的近前4mm位置时(第二全闭稍前位置),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从入射到第二反射部件(6)的反射部(601)的状态移行到入射到非反射部(602)的状态,然后,直到轿厢门(23)到达全闭状态的期间,光束B不以一定以上的光量入射到投光/受光单元(4)。其结果,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在该时刻,门开关(101)保持接通的状态。
从而,只要投光/受光单元(4)正常地动作,在第二全闭稍前状态下门开关(101)变为接通,且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此时,控制单元(100)与异物检知信号无关地继续进行门闭动作。
但是,若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产生任何的异常,则门开关(101)变为接通,但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因此,控制单元(100)在门开关(101)变为接通后未收到异物检知信号时,判断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发生了某种异常。
图21表示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和门开关(101)的输出的控制单元(100)的控制顺序。在步骤S1中,在开门完成(全开状态)下待机。接着,在步骤S2中,判断开门开放时间是否期满,在NO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并在开门完成状态下待机。
在开门开放时间期满而在步骤S2中判断为YES时,移行到步骤S3,判断是否是由于异物检知信号的生成而反复了既定次数N的反转开门的情况,或者开门待机时间到达既定时间T的情况的某一种。即,判断可否完成轿厢门的关门动作。
在此,在判断为YES时,通过乘降口而存在带状的异物之外的情况成为原因而无法完成轿厢门的关门动作的可能性很高。在此,向步骤S4移行,利用乘坐轿箱内的声音引导系统、及乘坐轿箱内或者站台的显示引导系统对人进行从轿厢门(23)(23)离开的警告。之后,令反转开门动作无效而令蜂鸣器鸣响,同时与异物检知信号的生成的有无无关地以低速强制地进行关门动作。在此,进行的蜂鸣器的鸣响等是用于报知进行强制关门动作的。当然,该报知也可以在进行强制关门动作之前进行。
接着,在关门动作的进行中,在步骤S41中进行基于投光/受光单元的异物的检测。在此,在关门动作的进行中没有生成异物检知信号而判断为NO时,向步骤S42移行,在关门完成后,令反转开门动作有效并停止蜂鸣器的鸣响等,再次开始通常的控制动作。之后,动作结束。
与之相对,在关门动作的进行中生成异物检知信号而在步骤S41中判断为YES时,向步骤S43移行,在关门完成后,利用乘坐轿厢内的声音引导系统、及乘坐轿厢内或者站台的显示引导系统,报知乘坐轿厢的行进开始。另外,在利用声音报知行进开始时,也可以令音量比步骤S4中进行警告时的音量大。
在报知乘坐轿厢的行进开始期间,维持乘坐轿厢的停止状态。之后,在步骤S44中,判断乘坐轿厢内的开门按钮,或者乘坐轿厢所停止的停止楼层中的站台的呼叫按钮是否被按下。
在乘坐轿厢内的开门按钮或者站台呼叫按钮被按下而在步骤S44中判断为YES时,向步骤S47移行而进行开门动作。由此,能够将由于步骤S4中强制地进行关门动作而被夹入的异物除去。之后,返回步骤S1,在开门完成状态下待机。
与之相对,在乘坐轿厢内的开门按钮或者站台呼叫按钮没有被按下,在步骤S44中判断为NO时,向步骤S45移行,在维持乘坐轿厢以及轿厢门的停止状态的状态下,利用乘坐轿厢内的声音引导系统而播放乘坐轿厢开始行进的信息。然后,在播放结束后,判断是否经过了既定的时间。
在播放结束后经过既定的时间而在步骤S45中判断为YES时,向步骤S46移行,再次开始通常的控制动作。之后,动作结束。
另一方面,在播放结束后没有经过既定时间而在步骤S45中判断为NO时,回到步骤S43,维持乘坐轿厢以及轿厢门的停止状态。
这样,即便在步骤S4中强制地进行轿厢门的关门动作时,由于在步骤S4中报知关门动作的执行,在步骤S43中报知乘坐轿厢的行进开始,所以能够防止由于强制地进行关门动作而导致的事故的发生。
在步骤S3中判断为NO时,在步骤S5中以通常的速度(高速)进行关门动作,在步骤S6中进行基于投光/受光单元的异物的检测。
在此,在判断为生成了异物检知信号时,推定为在乘坐轿厢的搭乘口存在某些异物(例如跨过乘坐轿厢与站台楼层的带),所以向步骤S7移行而进行反转开门后,返回步骤S1而在开门完成状态下待机。
另一方面,在步骤S6中判断为没有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向步骤S8移行,判断门开关是否变为接通,在判断为YES时,进而在步骤S9中进行基于投光/受光单元的异物的检测。在步骤S8中判断为NO时,返回步骤S5。
在此,在没有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与来自投光/受光单元的光束从向第二反射部件的反射部入射的状态移行到向非反射部入射的状态无关,能够判断为投光/受光单元没有从光束的检出状态切换为非检出状态。
因此,向步骤S11移行,判断为在投光/受光单元中发生了不能检测出异物的故障,进行反转开门后,回到步骤S1而在开门完成状态下待机。
与之相对,在步骤S9中判断为生成了异物检知信号时,在步骤S10中判断为投光/受光单元正常,令关门动作继续。进而在步骤S12中,将反转开门的次数清零,在步骤S13中,解除发生了无法检测出异物的故障的判断,结束一连串的动作。
根据上述的顺序,利用来自以往以来用于检知关门动作的结束的门开关(101)的接通/断开信号,能够检知投光/受光单元(4)的故障。由此,能够避免尽管乘坐轿厢的乘降口处存在带等的异物而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而不进行危险避免动作的异常情况。
另外,也可以取代来自门开关(101)的接通/断开信号,而利用能够检知更为接近全闭状态的全闭稍前状态的CTL信号。门开关(101)是能够检测到门关闭的开关,与之相对,CTL是检测门的位置的开关,在电梯上安装双方的开关。
例如,在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关闭到门框框架(12)的端面(12a)的近前4mm的时刻,CTL信号从断开切换为接通,所以改变反射部(601)的长度,使得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关闭到门框框架(12)的端面(12a)的近前2mm的状态下来自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从第二反射部件(6)的反射部(601)向非反射部(602)移行。
图32以及图33表示对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电梯的改良构造的一例。如图所示,在左侧的站台门(13)的下端部,安装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其堵塞形成在该站台门(13)的闭方向端面(13a)的下端与门槛(82)的表面之间的间隙。
由此,能够防止带S进入到上述间隙中,其结果,能够可靠地检知带S。
另外,对右侧的站台门也同样,安装用于堵塞形成在该站台门的闭方向端面的下端与门槛的表面之间的间隙的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是有效的。
图34以及图35表示对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电梯的改良构造的其他例。如图所示,在左侧的轿厢门(2)的下端部,在堵塞形成在该轿厢门(2)的闭方向端面(2a)的下端与门槛(82)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并且向比该间隙还向右侧的轿厢门侧突出的位置处,安装有异物推出部件(90)。
由此,带S在轿厢门(2)关闭的过程中被异物推出部件(90)推出,其结果,光束B横切带S,能够可靠地检知带S。
图36以及图37表示对在左侧的轿厢门(2)上安装安全靴框架(27)的电梯的改良构造的例。如图所示,在左侧的轿厢门(2)的下端部,安装与上述例相同的异物推出部件(90)。此外,安全靴框架(27)的下端面形成有相对于水平面具有既定的倾斜角度而朝向右侧的轿厢门侧的斜面(28)。
这样,由于安全靴框架(27)的下端面具有斜面(28),所以在两轿厢门关闭的过程中即便带S潜入安全靴框架(27)的下方,通过拉拽带S,该带S能够被安全靴框架(27)的斜面(28)引导而容易地从安全靴框架(27)的下方被拉出。
图38表示在中央打开型的电梯中在左右的站台门(13)(14)上安装上述的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并且在左侧的轿厢门(2)上安装上述的异物推出部件(90),在右侧的轿厢门(3)上安装上述的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的例。此外,安装在两轿厢门(2)(3)上的安全靴框架(27)(37)上分别形成有上述的斜面。
由此,能够阻止带S潜入站台门(13)(14)及轿厢门(2)(3)的下方,且带S潜入到安全靴框架(27)(37)的下方时的带的脱出操作变得容易。
进而,在其他的构成例中,如图39所示的在左侧的轿厢门(2)上安装的支柱(41)上,在比投光/受光单元(4)靠前方的位置处,向下地安装有由刷子构成的清扫件(701),如图2所示的两轿厢门(2)(3)关闭到全闭位置的过程中,该清扫件(701)清扫配备在右侧的轿厢门(3)上的第二反射部件(6)的表面。由此,将第二反射部件(6)的表面总是维持为非常良好的反射面。
图40~图42分别表示用于防止第一反射部件(5)的损伤的改造例。
在图40的例中,在臂部件(51)的背面安装由弹性材料构成的衬垫(54),利用该构成,利用臂部件(51)的弹性变形以及衬垫(54)的冲击吸收而吸收对第一反射部件(5)作用外力F时的冲击。
此外,在图41的例中,将臂部件(51)利用支轴(55)轴支为在铅直面内转动自如,并且在臂部件(51)的背面上,在其顶端侧安装衬垫(56),并在支轴(55)侧安装弹簧(57),利用该构成,利用弹簧(57)的弹性变形吸收对第一反射部件(5)作用外力F时的冲击。
进而,在图42的例中,在臂部件(51)的表面凹设具有一定的深度G的细长槽(53),在该槽(53)的底面埋设第一反射部件(5)并令该第一反射部件(5)的表面露出,利用该构成,能够防止由伞尖等的棒状物A直接撞击第一反射部件(5)。
第二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电梯如图43以及图44所示,是具有开闭乘降口的左右一对的轿厢门(2)(3)的中央打开型的电梯,在乘降口上方的框架(81)上固定轨道(1),两轿厢门(2)(3)分别借助悬吊装置(21)(31)垂吊在轨道(1)上,并且突设在门下端部的导引靴(22)(32)能够滑动地嵌入门槛(82),水平方向的往复移动得到引导。
此外,在框架(81)上,设置有对两轿厢门(2)(3)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100)。
如图43所示,在左右一对的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相互抵接的抵接位置处上下地延伸的铅直线上的位置处,在框架(81)上朝向铅直下方而配备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门槛(82)上朝向铅直上方地配备反射部件(50)。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光/受光单元(4)经由横梁(811)固定在框架(81)上。
另外,投光/受光单元(4)朝向铅直下方,反射部件(50)朝向铅直上方的安装状态可以根据投光/受光单元(4)的构成(发光器以及受光器等的配置等)、框架(81)及轿厢门(2)(3)的设置姿态的偏差等而包含相对于铅直线(103)具有微小的倾斜的安装状态。
投光/受光单元(4)一体地具有应射出激光的光束(以下称作光束)B的投光器和应检知入射的光束B的受光器,被固定在图45以及图46所示的横梁(811)上的的支柱(41)支承。
另外,作为投光/受光单元(4)的投光器,例如采用红色半导体激光器,由此形成直径1~2mm的光斑。在基于入射光束的受光量超过既定的阈值时,投光/受光单元(4)的受光器输出光检知信号。与之相对,在基于入射光束的受光量低于既定阈值时,输出异物检知信号。
反射部件(50)如图47以及图48所示,设置在配备在门槛(82)的下方而沿门槛(82)向水平方向延伸的设置台(104)上,具有将光束B向铅直上方反射的反射面。另外,在门槛(82)上,如图48以及图49所所以,形成有用于令光束B向沿铅直方向通过的贯通孔(821)。此外,设置台(104)固定在门槛(82)上(未图示)。
反射部件(50)配备在门槛的下方,从而从使用者难以辨识反射部件(50)的存在,所以能够防止人为破坏。此外,反射部件(50)的反射面不易变脏。
在两轿厢门(2)(3)上,如图51所示,在全闭状态下应相互抵接的闭方向端面(2a)(3a)上,形成沿铅直线(103)延伸的一对的凹部(2b)(3b)。由此,在两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形成用于令光束B通过的通路(105)。
另外,也可以在两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a)(3a)上,如图52所示,形成沿铅直线(103)延伸的一对的切去部(2c)(3c),利用该一对的切去部(2c)(3c)形成用于令光束B通过的通路(105)。
如图47所示,在门槛(82)以及右侧的轿厢门(3)上,配备有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的清扫机构(7),清扫机构(7)包括:由刷子构成的清扫件(7)、弹簧部件(72)、以及推压部(73)。具体而言,固定在门槛(82)上的设置台(104)上,安装有一对的支承部件(75)(75),利用该一对的支承部件(75)(75),将沿右侧的轿厢门(3)的开闭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74)支承为滑动自如。
而且,在棒状部件(74)上,朝下地安装有清扫件(71)。由此,清扫件(71)能够沿着反射部件(50)的表面滑动而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
进而,在棒状部件(74)上,朝向上方地突设有L字状的臂部(76)。
弹簧部件(72)为,其一端固定在设置台(104)上并且另一端与棒状部件(74)的右侧端连接,对清扫件(71)朝向右侧的轿厢门(3)的打开方向施力。因此,在右侧的轿厢门(3)为打开状态时,清扫件(71)配置在反射部件(50)的右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的轿厢门(3)的导引靴(32)被用作推压部(73),在右侧轿厢门(3)从全闭稍前状态(图47)关闭到全闭状态(图50)的过程中,该导引靴(32)克服弹性施力而推压臂部(76)。由此,清扫件(71)如图48所示,从反射部件(50)的右侧向左侧移动而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
之后,右侧的轿厢门(3)打开,从而清扫件(71)在基于弹簧部件(72)的弹性施力的作用下从反射部件(50)的左侧向右侧移动,再次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即,右侧的轿厢门(3)每次开闭,都利用清扫件(71)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因此,反射部件(50)的表面总是被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另外,在上述清扫机构(7)中,也可以利用弹簧部件(72)向右侧的轿厢门(3)的闭方向对清扫件(71)弹性施力。此时,清扫件(71)配置在反射部件(50)的左侧。而且,在右侧的轿厢门(3)打开的过程中,利用导引靴(32)克服弹性施力而推压臂部(76),从而清扫件(71)从反射部件(50)的左侧向右侧移动而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之后,通过右侧的轿厢门(3)关闭,清扫件(71)在基于弹簧部件(72)的弹性施力的作用下从反射部件(50)的右侧向左侧移动,再次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
进而,如图53所示,在两轿厢门(2)(3)的下端部,安装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1)(92),其堵塞形成在该两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a)(3a)与门槛(82)之间的间隙。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1)(92)如图54(a)(b)所示,形成有突起部(91a)(92a),在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1)(92)的安装状态下,突起部(91a)(92a)从图55所示的两轿厢门(2)(3)的下端部向下地突出,并且突起部(91a)(92a)的下端部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收纳在图53所示的门槛(82)的槽(83)中。
在上述第三电梯中,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只要在其前进路线上不存在异物,就入射到反射部件(50)而被反射,反射光束(B)返回到投光/受光单元(4)。
投光/受光单元(4)在检知到光束时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而且,只要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没有由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控制单元(100)就继续两轿厢门(2)(3)的关闭动作。
与之相对,在光束的检知中断时,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具体而言,在带S通过乘降口而存在时,在图56以及图57所示的两轿厢门(2)(3)到达全闭状态时,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带S遮挡,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其结果,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由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的异常检知信号向控制单元(100)输出。与之对应,控制单元(100)令两轿厢门(2)(3)从关闭动作向打开动作反转。
此外,在上述第三电梯中,投光/受光单元(4)被框架(81)支承,所以能够避免两轿厢门(2)(3)的开闭时发生的振动、及施加在乘坐轿厢上的冲击等带来的影响、具体地能够避免入射光束B的受光量的变动及光束B的照射位置的偏移等,从而,能够提高异物的检知精度。同样地,由于反射部件(50)支承在门槛(82)上,所以能够避免两轿厢门(2)(3)的开闭时产生的振动及施加在乘坐轿厢上的冲击等带来的影响。进而,在上述第三电梯上,在两轿厢门(2)(3)的下端部安装有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1)(92),所以能够通过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1)(92)防止带S进入到形成在两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a)(3a)与门槛(82)之间的间隙中。因此,能够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可靠地检知作为异物的带S。
在上述第三电梯中,优选仅在两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5)射出光束B。这是由于能够防止光束B的射出时人们去看投光/受光单元(4)。
图58表示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输出的控制单元(100)的控制顺序。首先,在步骤S21中,停止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B的投光,接着,在步骤S22中在开门完成(全开状态)下待机。接着,在步骤S23中,判断开门开放时间是否期满,在NO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22并在开门完成状态下待机。
在开门开放时间期满而在步骤S23中判断为YES时,移行到步骤S24,判断是否是由于异物检知信号的生成而反复了既定次数N的反转开门的情况,或者开门待机时间到达既定时间T的情况的某一种。即,判断可否完成轿厢门的关门动作。
在此,在判断为YES时,通过乘降口而存在带状的异物之外的其他情况成为原因而无法完成轿厢门的关门动作的可能性很高。在此,向步骤S25移行,利用乘坐轿箱内的声音引导系统、及乘坐轿箱内或者站台的显示引导系统对人进行从轿厢门(2)(3)离开的警告。之后,令反转开门动作无效而令蜂鸣器鸣响等,同时与异物检知信号的生成的有无无关地以低速强制地进行关门动作。在此,进行的蜂鸣器的鸣响等是用于报知强制关门动作的进行的。当然,该报知也可以在进行强制关门动作之前进行。
接着,在关门动作的进行中,在步骤S51中进行基于投光/受光单元的异物的检测。在此,在关门动作的进行中没有生成异物检知信号而判断为NO时,向步骤S52移行,在关门完成后,令反转开门动作有效并停止蜂鸣器的鸣响等,再次开始通常的控制动作。之后,动作结束。
与之相对,在关门动作的进行中生成异物检知信号而在步骤S51中判断为YES时,向步骤S53移行,在关门完成后,利用乘坐轿厢内的声音引导系统、或乘坐轿厢内或者站台的显示引导系统,报知乘坐轿厢的行进开始。另外,在利用声音报知行进开始时,也可以令音量比步骤S25中进行警告时的音量大。
在报知乘坐轿厢的行进开始期间,维持乘坐轿厢的停止状态。之后,在步骤S54中,判断乘坐轿厢内的开门按钮,或者乘坐轿厢所停止的停止楼层中的站台的呼叫按钮是否被按下。
在乘坐轿厢内的开门按钮或者站台呼叫按钮被按下而在步骤S54中判断为YES时,向步骤S57移行,在停止光束B的投光后,进行开门动作。由此,能够将由于步骤S52中强制地进行关门动作而被夹入的异物除去。之后,经由步骤S21而返回步骤S22,在开门完成状态下待机。
与之相对,在乘坐轿厢内的开门按钮或者站台的呼叫按钮没有被按下,在步骤S54中判断为NO时,向步骤S55移行,在维持乘坐轿厢以及轿厢门的停止状态的状态下,利用乘坐轿厢内的声音引导系统而播放乘坐轿厢开始行进的信息。然后,在播放结束后,判断是否经过了既定的时间。
在播放结束后经过既定的时间而在步骤S55中判断为YES时,向步骤S56移行,再次开始通常的控制动作。之后,动作结束。
另一方面,在播放结束后没有经过既定时间而在步骤S55中判断为NO时,回到步骤S53,维持乘坐轿厢以及轿厢门的停止状态。
这样,即便在步骤S25中强制地进行轿厢门的关门动作时,由于在步骤S25中报知关门动作的执行,在步骤S53中报知乘坐轿厢的行进开始,所以能够防止由于强制地进行关门动作而导致的事故的发生。
在步骤S24中判断为NO时,在步骤S26中以通常的速度(高速)进行关门动作,在步骤S27中判断门开关(101)是否变为接通。在步骤S27中判断为NO时,返回步骤S26。在步骤S27中在判断为YES时,向步S28)移行,开始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B的投光,在步骤S29中进行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异物的检知。
在步骤S29中在判断为生成了异物检知信号时,推定为在乘坐轿厢的搭乘口存在某些异物(例如跨过乘坐轿厢与站台楼层的带),所以向步骤S30移行,在维持乘坐轿厢的停止状态的状态下,停止光束B的投光,接着进行反转开门动作。之后,经由步骤S21而返回步骤S22,在开门完成状态下待机。
另一方面,在步骤S29中判断为没有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向步骤S31移行,将反转开门的次数清零,之后,停止光束的投光。然后,结束一连串的动作。
根据上述的顺序,能够避免由于与带状物不同的异物而生成异物检知信号而轿厢门保持为打开状态这样的异常情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四电梯如图59以及图60所示,是与上述的第三电梯同样的中央打开型的电梯,与第三电梯相比,反射部件(50)的构成以及用于清扫反射部件(50)的表面的构成不同。以下,对于这些构成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对于其他构成,由于与第三电梯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反射部件(50)如图61所示,设置在突设在右侧的轿厢门(3)的下端面的L字形的臂部件(51)的水平臂部上,具有将光束B向铅直上方反射的反射面。另外,该臂部件(51)的水平臂部如图62所示,能够往复移动地收纳在右侧的轿厢门(3)的导引靴(32)所嵌入的门槛(82)的槽(83)内部。即,反射部件(50)在门槛(82)的槽(83)的内部能够沿该槽(83)移动地被保持。
此外,反射部件(50)为,从与右侧的轿厢门(3)的下端面对置的位置向左侧的轿厢门(2)侧延伸,从右侧的轿厢门(3)的闭方向端面位置突出既定的距离(例如8mm)。即,反射部件(50)在右侧的轿厢门(3)的闭方向端面(3a)的下端位置处朝向上方地配置。因此,反射部件(50)在两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配置在由上述的一对的凹部(2b)(3b)或者一对的切去部(2c)(3c)形成的通路(105)的正下方。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2所示,由刷子构成的清扫件(77)安装在门槛(82)的槽(83)的内部。具体而言,清扫件(77)如图63所示,以从槽(83)的底面离开并且刷子向下的方式固定在槽(83)的侧面。
如图64所示,在两轿厢门(2)(3)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以及从全闭状态打开的过程中,清扫件(77)清扫配备在右侧的轿厢门(3)上的反射部件(50)的表面。由此,反射部件(50)的表面总是被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在上述第四电梯中,反射部件(50)从右侧的轿厢门(3)的闭方向端面位置突出既定的距离(例如8mm),所以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在反射部件(50)的顶端到达光束B所通过的铅直线(103)时,开始来自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B的射出。
而且,在两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为,只要在其前进路线上不存在异物,就能够入射到反射部件(50)而被反射,反射光束B返回到投光/受光单元(4)。因而,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与之相对,在带S通过乘降口而存在时,与上述第三电梯同样,如图56或者图57所示,在两轿厢门(2)(3)到达全闭状态时,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带S遮挡,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其结果,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此外,在上述第四电梯中,投光/受光单元(4)被框架(81)支承,所以与上述第三电梯同样,能够避免两轿厢门(2)(3)的开闭时发生的振动、及施加在乘坐轿厢上的冲击等带来的影响。
进而,在上述第四电梯上,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在到达全闭稍前状态时开始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B的射出,所以能够防止光束B的射出时人们去看投光/受光单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反射部件(50)的顶端到达光束B通过的铅直线(103)时开始来自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B的射出,但是也可以例如在反射部件(50)的顶端到达该铅直线(103)的稍微之前就开始光束B的射出。此时,在反射部件(50)的顶端到达铅直线(103)上之前,令带检知功能无效,在反射部件(50)的顶端到达该铅直线(103)上时令带检知功能有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五电梯如图65以及图66所示,是具有相对于固定在乘坐轿厢上的门框框架(84)接近分离而开闭乘降口的高速的轿厢门(23)和低速的轿厢门(33)的侧开型电梯,在乘降口上方的框架(85)上固定有轨道(11),两轿厢门(23)(33)分别借助悬吊装置(24)(34)垂吊在轨道(11)上,并且突设在门下端部的导引靴(25)(35)能够滑动地嵌入门槛(86),水平方向的往复移动得到引导。
此外,在框架(85)上,设置有对两轿厢门(23)(33)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100)。
在门框框架(84)上,如图65所示,在从高速的轿厢门(23)应该抵接的端面(84a)向高速的轿厢门(23)侧偏离既定距离(例如12mm)的位置处上下地延伸的铅直线(113)上的上端位置上,朝向铅直下方而配备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铅直线(113)上的下端位置处,朝向铅直上方配备第一反射部件(61)。
另外,投光/受光单元(4)朝向铅直下方,第一反射部件(61)朝向铅直上方的安装状态,与投光/受光单元(4)的构成(发光器以及受光器的配置等)、门框框架(84)及轿厢门(23)(33)的设置姿态的偏差等对应,也包含相对于铅直线(113)稍稍倾斜的状态。此外,投光/受光单元(4)也可以在乘降口上方的框架(85)上,在上述铅直线(113)上的位置上朝向铅直下方配置。
投光/受光单元(4)一体地具有应射出光束B的投光器和应检知入射的光束B的受光器,被固定在图67所示的门框框架(84)上的支柱(42)支承。
第一反射部件(61)如图68所示,设置在配备在门框框架(84)的下端位置的L字形的臂部件(63)的水平臂部上,具有将光束B向铅直上方反射的反射面。另外,臂部件(63)如图69所示,在收纳在轿厢门(23)的导引靴(25)所嵌入的门槛(86)的槽(87)的内部的状态下被安装。即,反射部件(61)保持在门槛(86)的槽(87)的内部。
在高速的轿厢门(23)的上端部,如图70所示,形成有在应与门框框架(84)抵接的闭方向端面(23a)上开口的收纳空间(30),该收纳空间(30)在高速的轿厢门(23)关闭的状态下收纳投光/受光单元(4)。
在收纳空间(30)的底部,朝向铅直上方配备有第二反射部件(62)。该第二反射部件(62)具有从与高速的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相同的位置向收纳空间(30)的里方延伸的既定长度(例如8mm)的反射面,将来自进入收纳空间(30)中的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B向铅直上方反射。
在高速的轿厢门(23)的下端部中,如图71所示,朝下地安装有由刷子构成的清扫件(78)。
在如图72所示的两轿厢门(23)(33)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以及从全闭状态打开的过程中,清扫件(78)清扫配备在门框框架(84)的下端位置的第一反射部件(61)的表面。由此,第一反射部件(61)的表面总是被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进而,在门框框架的上端部,如图67所示,朝下地安装有由刷子构成的清扫件(79)。具体而言,清扫件(79)安装在用于将投光/受光单元(4)支承在门框框架(84)上的支柱(42)的顶端。
清扫件(79)为,在两轿厢门(23)(33)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以及从全闭状态打开的过程中,清扫配备在收纳空间(30)的底面的第二反射部件(62)的表面。由此,第二反射部件(62)的表面总是被维持为良好的反射面。
在高速的轿厢门(23)的下端部,与上述的第三电梯同样,安装有填塞形成在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与门槛(86)之间的间隙的异物进入防止部件(参照图53至图55)。
在上述第五电梯中,在高速的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关闭到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为,只要在其前进路线上不存在异物,就能够入射到第一反射部件(61)而被反射,反射光束B返回到投光/受光单元(4)。
之后,在高速的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投光/受光单元(4)进入形成在高速的轿厢门(23)上的收纳空间(30)中,由此,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入射到第二反射部件(62)而被反射,反射光束B向投光/受光单元(4)返回。
即,在高速的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为,只要在其前进路线上不存在异物,就能够被第一反射部件(61)或者第二反射部件(62)反射,并向投光/受光单元(4)返回。
投光/受光单元(4)在检知到光束时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而且,只要在高速的轿厢门(23)从全开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没有由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控制单元(100)就继续两轿厢门(23)(33)的关闭动作。
与之相对,在光束的检知中断时,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向控制单元(100)输出。与之对应,控制单元(100)令两轿厢门(23)(33)从关闭动作向打开动作反转。
此外,在上述第五电梯中,投光/受光单元(4)配置在门框框架(84)上,所以能够避免两轿厢门(23)(33)的开闭时发生的振动、及施加在乘坐轿厢上的冲击等带来的影响、具体地能够避免入射光束的受光量的变动及光束的照射位置的偏移等,从而,能够提高异物的检知精度。同样地,由于第一反射部件(61)配备在门槛(86)上,所以能够避免轿厢门的开闭时产生的振动及施加在乘坐轿厢上的冲击等带来的影响。
进而,在上述第五电梯中,在高速的轿厢门(23)的下端部安装有异物进入防止部件,所以能够通过异物进入防止部件防止带S进入到形成在高速的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与门槛(86)之间的间隙中。因此,能够可靠地检知作为异物的带S。
在上述第五电梯中,优选在高速的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仅在从投光/受光单元(4)伸入到收纳空间(30)的内部稍微之前,直到该轿厢门(23)变为全闭状态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光束B。这是由于能够防止光束B的射出时人们去看投光/受光单元(4)。
图73以及图74表示在上述第五电梯中在高速的轿厢门(23)上配备安全靴框架(29)时在带S在乘坐轿厢内部与站台楼层之间拉伸的状态下,关闭轿厢门(23)与站台门(15)时的一连串的动作。
在如图73(a)(b)所示的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在带S钩挂在安全靴框架(29)的顶端时,带S被安全靴框架(29)向光束B的方向引导(图73(a)),其结果,带S横切光束B(图73(b))。此时,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B的检知中断,所以生成异常检知信号。
在如图74(a)(b)所示的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在带S进入到形成在安全靴框架(29)的闭方向端面(29a)与门槛(86)之间的间隙中时,带S被安装在高速的轿厢门(23)的下端部的异物进入防止部件向光束B的方向引导(图74(a)),其结果,带S横切光束B(图74(b))。此时,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B的检知中断,所以生成异常检知信号。
图75以及图76表示对上述第五电梯的改良构造的一例。如图所示,在门框框架(84)的下端部,配备有比该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还向高速的轿厢门(23)侧突出的异物推出部件(93)。具体而言,异物推出部件(93)与上述的L字形的臂部件(63)一体地形成,异物推出部件(93)的上端面被倾斜地切去,使得与该上端面相接而拉伸的带S被向铅直线(13)上引导。
图77表示在具有上述改良构造的第五电梯中,在带S在乘坐轿厢内部与站台楼层之间拉伸的状态下,关闭轿厢门(23)与站台门(15)时的一连串的动作。
在具有上述改良构造的第五电梯中,通过光束B通过的铅直线(113)与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之间的空间而拉伸的带S被异物推出部件(93)向前方推出(参照图76),其结果,被向铅直线(113)上引导(图77)。因此,在高速的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光束B一定被带S遮挡,从而能够可靠地检知作为异物的带S。
图78表示对于上述第五电梯的改良构造的其他例。此外,在图78中,表示在带S在乘坐轿厢内部与站台楼层之间拉伸的状态下,关闭轿厢门(23)与站台门(15)时的一连串的动作。
如图78所示,在高速的轿厢门(23)上,安装有相对于该轿厢门(23)相对移动的安全靴框架(29),在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上,形成有沿着光束B通过的铅直线(113)延伸的突出部件(94)。突出部件(94)如图78(a)所示,相对于光束B通过的位置位于安全靴框架(29)侧,从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突出的长度L比从该端面(84a)到光束B的距离(例如12mm)短。此外,突出部件(94)如图77(b)所示,在高速的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与安全靴框架(29)重叠。
在具有上述改良构造的第五电梯中,图78(b)所示的突出部件(94)在高速的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与安全靴框架(29)重合,从而作为异物的带S的一部分被夹入与安全靴框架(29)之间,且令该一部分沿着闭方向。因此,带S从突出部件(94)的顶端向高速的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侧被推出。其结果,带S移动到与光束B交叉的位置,或者横切光束B。此时,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B的检知中断,所以生成异常检知信号。
图79表示对上述第五电梯的改良构造的又一其他例。此外,在图79中,表示在带S在乘坐轿厢内部与站台楼层之间拉伸的状态下,关闭轿厢门(23)与站台门(15)时的一连串的动作。
如图79所示,在高速的轿厢门(23)的侧面,从闭方向端面(23a)的上端位置到下端位置安装有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导引部件(95),该导引部件(95)从闭方向端面(23a)向门框框架(84)侧突出。
在具有上述改良构造的第五电梯中,如图79(a)(b)所示的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带S钩挂在导引部件(95)的顶端,带S被导引部件(95)向光束B的方向引导(图79(a)),其结果,带S横切光束B(图79(b))。此时,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B的检知中断,所以生成异常检知信号。
图80~图83表示上述第五电梯中为了检测投光/受光单元(4)的故障而利用来自门开关(101)的信号的实施方式。
在此,第二反射部件(62)如图81所示那样,包括:反射部(621),以一定以上的光量反射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非反射部(622),不以一定以上的光量反射从投光/受光(4)射出的光束。例如,能够通过在非反射部件的表面贴付反射带而构成反射部(621),利用没有贴付反射带的区域构成非反射部(622)。
如图80所示,在轨道(11)上配备门开关(101),另一方面,在高速的轿厢门(23)的悬吊装置(24)上,安装有用于将门开关(101)从断开切换为接通的突片(26)。
如图81所示,在高速的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关闭到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的近前12mm的位置时(第一全闭稍前状态),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从入射到第一反射部件(61)的状态移行到入射到第二反射部件(62)的反射部(621)的状态,以后,被反射部(621)反射的光束B被投光/受光单元(4)检知。从而,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在该时刻,门开关(101)保持断开的状态。
如图82所示,在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关闭到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的近前8mm的位置时,门开关(101)变为接通。此时,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依然为入射到第二反射部件(62)的反射部(621)的状态,被反射部(621)反射的光束B被投光/受光单元(4)检知。
进而,在如图83所示那样,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关闭到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的近前4mm位置时(第二全闭稍前位置),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从入射到第二反射部件(62)的反射部(621)的状态移行到入射到非反射部(622)的状态,然后,直到轿厢门(23)到达全闭状态的期间,光束B不以一定以上的光量入射到投光/受光单元(4)。其结果,生成异物检知信号。在该时刻,门开关(101)保持接通的状态。
从而,只要投光/受光单元(4)正常地动作,在第二全闭稍前状态下门开关(101)变为接通,且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此时,控制单元(100)与异物检知信号无关地继续进行关门动作。
但是,若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产生任何的异常,则门开关(101)变为接通,但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因此,控制单元(100)在门开关(101)变为接通后未收到异物检知信号时,判断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发生了某种异常。
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与门开关(101)的输出的控制单元(100)的控制顺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按照上述图21所示的流程进行。
根据上述的顺序,利用来自以往以来用于检知关门动作的结束的门开关(101)的接通/断开信号,能够检知投光/受光单元(4)的故障。由此,能够避免尽管乘坐轿厢的乘降口处存在带等的异物而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而不进行危险避免动作的异常情况。
另外,也可以取代来自门开关(101)的接通/断开信号,而利用能够检知更为接近全闭状态的全闭稍前状态的CTL信号。门开关(101)是检知门关闭的开关,与之相对,CTL是检测门的位置的开关,在电梯上安装双方的开关。
例如,在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关闭到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的近前4mm的时刻,CTL信号从断开切换为接通,所以改变反射部(621)的长度,使得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关闭到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的近前2mm的状态下来自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从第二反射部件(62)的反射部(621)向非反射部(622)移行。
作为检知投光/受光单元(4)的故障的其他例,在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在门开关(101)或者CTL从断开切换为接通后,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入射光束的检知功能保持为接通,令光束B的射出断开。
在该其他例中,通过令光束B的射出变为断开,光束B不会入射到投光/受光单元(4)。因此,只要投光/受光单元(4)正常地动作,则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此时,控制单元(100)与异物检知信号无关而继续进行关门动作。
但是,若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产生任何的异常,则尽管光束B没有入射到投光/受光单元(4),也不生成异常检知信号。因此,控制单元(100)在入射光束的检知功能为接通的状态下令光束的射出断开时,在没有供给异常检知信号的情况下,判断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发生了某种异常。
根据上述的其他例,能够检知到投光/受光单元(4)的故障。由此,能够避免尽管乘坐轿厢的乘降口处存在带等的异物而不生成异物检知信号而不进行危险避免动作的异常情况。
而且,由于第二反射部件(62)的反射部(621)从与高速的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相同的位置,延伸到门开关(101)或者CTL从断开切换为接通时能够反射光束B的位置即可,无需正确地设定反射部(621)的长度。
另外,上述其他例的技术也可以在开始光束B的射出前进行。由此,能够预先检知投光/受光单元(4)的故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六电梯是与上述第五电梯相同的侧开型电梯,与第五电梯相比,投光/受光单元(4)以及第一反射部件(61)的位置不同,并且高速的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及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的形状有所改变。以下,具体说明这些点。另外,第六电梯中没有配备第二反射部件(62)以及异物推出部件(93)。此外,对于其他构成,由于与第五电梯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门框框架(84)与高速的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下相互抵接的抵接位置R1(参照图84)处上下地延伸的铅直线上,投光/受光单元(4)配置在门框框架(84)的上端位置。此外,第一反射部件(61)在该铅直线上配备在门框框架(84)的下端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4所示的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由门框橡胶(841)形成,该门框橡胶(841)从门框框架(84)的上端位置延伸到下端位置。而且,在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与高速的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上,形成有沿上述铅直线延伸的一对的凹部(84b)(23b)。由此,在高速的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形成用于令光束B通过的通路(115)。
另外,在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与高速的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上,如图85所示,也可以形成沿铅直线(103)延伸的一对的切去部(84c)(23c),利用该一对的切去部(84c)(23c)形成用于令光束B通过的通路(115)。
在上述第六电梯中,在高速的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B为,只要在其前进路线上不存在异物,就能够入射到第一反射部件(61)而被反射,反射光束B返回到投光/受光单元(4),所以不生成异常检知信号。
与之相对,在光束的检知中断时,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具体而言,在带S通过乘降口而存在时,如图86以及图87所示,在高度的轿厢门(23)到达全闭状态时,从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被带S遮挡,基于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其结果,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另外,本发明的各部构成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作为中央打开型电梯的安全装置而采用的上述各种构成也可以作为侧开型的电梯的安全装置而采用,相反,作为侧开型的电梯的安全装置而采用的上述各种构成也能够作为中央打开型的电梯的安全装置而采用。
此外,在门框上没有凹设槽的类型中,在通过站台楼层的门框和乘坐轿厢的门框之间的铅直线上配置投光/受光单元(4)与反射部件即可。
进而,投光/受光单元(4)与反射部件的位置关系不一定限定为铅直线上的上端位置与下端位置,可以配置在相对于铅直线具有微小倾斜的直线上。
Claims (37)
1.一种电梯的安全装置,是具有沿相互接近分离的方向移动而开闭乘降口的一对的轿厢门(2)(3)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一方的轿厢门(2)上,在从应与另一方的轿厢门(3)抵接的闭方向端面(2a)向另一方的轿厢门(3)侧离开既定距离的位置处上下地延伸的直线上的上端位置处,朝向下方地配置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上述直线上的下端位置处,朝向上方地配置第一反射部件(5),投光/受光单元(4)能够进行光束的射出和入射光束的检知,
在上述另一方的轿厢门(3)上,形成有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状态下收纳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收纳空间(30),在该收纳空间(30)的底部,朝向上方地配备有第二反射部件(6),该第二反射部件(6)从与上述另一方的轿厢门(3)的闭方向端面(3a)相同的位置向上述收纳空间(30)的里方延伸,
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基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时,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另一方的轿厢门(3)上,安装清扫件(70),该清扫件(70)在两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清扫上述第一反射部件(5)的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方的轿厢门(2)上在比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还靠上述另一方的轿厢门(3)侧,安装有清扫件(701),该清扫件(701)在两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清扫上述第二反射部件(6)的表面。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反射部件(5)在上述一方的轿厢门(2)能够滑动地嵌入的门槛(82)的槽(83)的内部能够沿该槽(83)移动地被保持。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另一方的轿厢门(3)的下端部安装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该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堵塞在该轿厢门(3)的闭方向端面(3a)的下端与门槛(82)的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方的轿厢门(2)的下端部,安装有异物推出部件(90),该异物推出部件(90)堵塞在该轿厢门(2)的闭方向端面(2a)的下端与门槛(82)的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并比该间隙还向另一方的轿厢门(3)侧突出。
7.如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的轿厢门(2)(3)的至少任意一方的轿厢门上,安装相对于该轿厢门相对移动的安全靴框架(27),该安全靴框架(27)的下端面形成有相对于水平面具有既定的倾斜角度而朝向另一方的轿厢门侧的斜面(28)。
8.如权利要求1~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两轿厢门(2)(3)是从全开状态经由第一全闭稍前状态以及第二全闭稍前状态而关闭到全闭状态的,具有在两轿厢门(2)(3)从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的既定时刻从断开变为接通的检知机构,
上述第二反射部件(6)具有下述构成:在两轿厢面(2)(3)从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反射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另一方面,在两轿厢门(2)(3)从第二全闭稍前状态到达全闭状态的过程中,几乎不反射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
在上述检知机构变为接通后没有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判断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发生了异常。
9.一种电梯的安装装置,是具有相对于门框框架(12)沿接近分离的方向移动而开闭乘降口的至少一个的轿厢门(23)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轿厢门(23)上,在从应与上述门框框架(12)抵接的闭方向端面(23a)向门框框架(12)侧离开既定距离的位置处上下地延伸的直线上的上端位置处,朝向下方地配备有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上述直线上的下端位置处,朝向上方地配备有第一反射部件(5),投光/受光单元(4)能够进行光束的射出和入射光束的检知,
在上述门框框架(12)上,形成有在轿厢门(23)关闭的状态下收纳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收纳空间(30),在该收纳空间(30)的底部,朝向上方地配备有第二反射部件(6),该第二反射部件(6)从与应与上述轿厢门(23)抵接的门框框架(12)的端面(12a)相同的位置向上述收纳空间(30)的里方延伸,
在上述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基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时,投光/受光单元(4)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门框框架(12)上,安装清扫件(70),该清扫件(70)在上述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清扫上述第一反射部件(5)的表面。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轿厢门(23)上,在比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还靠上述门框框架(12)侧,安装有清扫件(701),该清扫件(701)在轿厢门(23)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清扫上述第二反射部件(6)的表面。
12.如权利要求9~1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反射部件(5)在上述轿厢门(23)能够滑动地嵌入的门槛(86)的槽(87)的内部能够沿该槽(87)移动地被保持。
13.如权利要求9~1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轿厢门(23)的下端部安装异物推出部件(90),该异物推出部件(90)堵塞在该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的下端与门槛(86)的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并比该间隙还向门框框架(12)侧突出。
14.如权利要求9~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轿厢门(23)上,安装相对于该轿厢门(23)相对移动的安全靴框架(29),该安全靴框架(29)的下端面形成有相对于水平面具有既定的倾斜角度而朝向另一方的轿厢门侧的斜面(28)。
15.如权利要求9~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轿厢门(23)是从全开状态经由第一全闭稍前状态以及第二全闭稍前状态而关闭到全闭状态的,具有在该轿厢门(23)从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的既定时刻从断开变为接通的检知机构,
上述第二反射部件(6)具有下述构成:在上述轿厢门(23)从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反射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另一方面,在上述轿厢门(23)从第二全闭稍前状态到达全闭状态的过程中,几乎不反射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
在上述检知机构变为接通后没有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判断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发生了异常。
16.如权利要求1~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在站台门的下端部安装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该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堵塞形成在该站台门的闭方向端面的下端与门槛的表面之间的间隙。
17.一种电梯的安全装置,是具有沿相互接近分离的方向移动而开闭乘降口的一对的轿厢门(2)(3)、配备在乘降口的上方的框架(81)、和配备在乘降口的下方的门槛(82)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的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相互抵接的抵接位置处上下地延伸的直线上的位置中,在上述框架(81)上朝向下方地配置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上述门槛(82)上朝向上方地配置反射部件(50),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能够进行光束的射出和入射光束的检知,
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基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时,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18.如权利要求1~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部件(50)配备在上述门槛(82)的下方,在该门槛(82)上,形成有用于令上述光束B通过的贯通孔(821)。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门槛(82)以及上述轿厢门(3)上,配备有清扫上述反射部件(50)的表面的清扫机构(7),该清扫机构(7)包括:能够沿该反射部件(50)的表面滑动并且向轿厢门(3)的开方向或者闭方向受到弹性施力的的清扫件(71)、和在上述轿厢门(3)关闭的过程或者打开的过程中克服弹性施力而对该清扫件(71)进行推压的推压部(32)。
20.一种电梯的安全装置,是具有沿相互接近分离的方向移动而开闭乘降口的一对的轿厢门(2)(3)、和配备在乘降口的上方的框架(81)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的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相互抵接的抵接位置处上下地延伸的直线上的位置中,在上述框架(81)上朝向下方地配置投光/受光单元(4),在一方的轿厢门(3)上,在应与另一方的轿厢门(2)抵接的闭方向端面(3a)的下端位置上,朝向上方地配置反射部件(50),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能够进行光束的射出和入射光束的检知,
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基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时,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方的轿厢门(3)能够滑动地嵌入的门槛(82)的槽(83)的内部,上述反射部件(50)能够沿该槽(83)移动地被保持。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门槛(82)的槽(83)的内部,安装有清扫件(77),该清扫件(77)在两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清扫上述反射部件(50)的表面。
23.如权利要求17~2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的轿厢门(2)(3)上,在全闭状态时应相互抵接的闭方向端面(2a)(3a)上,形成有沿着上述直线延伸的一对的凹部(2b)(3b)或者一对的切去部(2c)(3c),在两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利用该一对的凹部(2b)(3b)或者一对的切去部(2c)(3c)形成用于令光束通过的通路(105)。
24.一种电梯的安全装置,是具有沿相对于门框框架(84)接近分离的方向移动而开闭乘降口的至少一个的轿厢门(23)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门框框架(84)上,在从应与上述轿厢门(23)抵接的端面(84a)向轿厢门(23)侧离开既定距离的位置处上下地延伸的直线上的上端位置处,朝向下方地配备有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该直线上的下端位置处,朝向上方地配备有第一反射部件(61),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能够进行光束的射出和入射光束的检知,
在上述轿厢门(23)上,形成有在轿厢门(23)关闭的状态下收纳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收纳空间(30),在该收纳空间(30)的底部,朝向上方地配备有第二反射部件(62),该第二反射部件(62)从与应与上述门框框架(84)抵接的上述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相同的位置向上述收纳空间(30)的里方延伸,
在上述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基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时,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轿厢门(23)上,安装有相对于该轿厢门(23)相对移动的安全靴框架(29),在上述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上,形成有沿着上述直线延伸的突出部件(94),该突出部件(94)为,从该端面(84a)突出的长度比上述既定的距离短,相对于该直线的位置位于安全靴框架(29)侧,并且,在上述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与安全靴框架(29)重叠。
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门框框架(84)的下端部,配备有比该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还向上述轿厢门(23)侧突出的异物推出部件(93)。
27.如权利要求24~2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轿厢门(23)上,安装清扫件(78),该清扫件在该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清扫上述第一反射部件(61)的表面。
28.如权利要求24~2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门框框架(84)上,在比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还靠上述轿厢门(23)侧,安装有清扫件(79),该清扫件(79)在该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清扫上述第二反射部件(62)的表面。
29.如权利要求24~2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反射部件(61)保持在上述轿厢门(23)能够滑动地嵌入的门槛(86)的槽(87)的内部。
30.如权利要求24~2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轿厢门(23)是从全开状态经由第一全闭稍前状态以及第二全闭稍前状态而关闭到全闭状态的,具有在该轿厢门(23)从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的既定时刻从断开变为接通的检知机构,
上述第二反射部件(62)具有下述构成:在上述轿厢门(23)从第一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第二全闭稍前状态的过程中反射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另一方面,在上述轿厢门(23)从第二全闭稍前状态到达全闭状态的过程中,几乎不反射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射出的光束,
在上述检知机构变为接通后没有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判断在投光/受光单元(4)中发生了异常。
31.一种电梯的安装装置,是具有沿相对于门框框架(84)接近分离的方向移动而开闭乘降口的至少一个的轿厢门(23)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门框框架(84)上,在上述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抵接的抵接位置处上下地延伸的直线上的上端位置处,朝向下方地配备有投光/受光单元(4),另一方面,在该直线上的下端位置处,朝向上方地配备有反射部件(61),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能够进行光束的射出和入射光束的检知,
在轿厢门(23)应抵接的门框框架(84)的端面(84a)、和应与门框框架(84)抵接的轿厢门(23)的闭方向端面(23a)上,形成有沿着上述直线延伸的一对的凹部(84b)(23b)或者一对的切去部(84c)(23c),在上述轿厢门(23)为全闭状态时,利用该一对的凹部(84b)(23b)或者一对的切去部(84c)(23c)形成用于令光束通过的通路(115),
在上述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基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检知中断时,生成异物检知信号。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轿厢门(23)上,安装清扫件,该清扫件在该轿厢门(23)关闭的过程中清扫上述反射部件(61)的表面。
33.如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部件(61)保持在上述轿厢门(23)能够滑动地嵌入的门槛(86)的槽(87)的内部。
34.如权利要求17~3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上述投光/受光单元(4)的光束的射出在上述轿厢门从全闭稍前状态关闭到全闭状态的过程中进行。
35.如权利要求17~3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轿厢门的下端部,安装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1)(92),该异物进入防止部件(91)(92)堵塞形成在该轿厢门的闭方向端面的下端与门槛的表面之间的间隙。
36.如权利要求1~3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反转开门机构,在上述轿厢门关闭的过程中生成了异物检知信号时,令其动作反转而进行打开该轿厢门的反转开门动作;
强制关门机构,令基于上述反转开门机构的反转开门动作无效,与异物检知信号的生成的有无无关而强制地进行上述轿厢门的关门动作;
报知机构,在进行基于上述强制关门机构的强制关门动作前,或者与执行基于上述强制关门机构的强制关门动作并行地报知该强制关门动作的执行。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梯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乘坐轿厢控制机构,在基于上述强制关门机构的强制关门动作完成后令乘坐轿厢开始行进;
和第二报知机构,在基于上述强制关门机构的强制关门动作的执行中生成异物检知信号时,在利用上述乘坐轿厢控制机构开始乘坐轿厢的行进之前,报知乘坐轿厢的行进开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223730 | 2008-09-01 | ||
JP2008-223730 | 2008-09-01 | ||
JP2008-258069 | 2008-10-03 | ||
JP2008258069 | 2008-10-03 | ||
PCT/JP2009/064714 WO2010024215A1 (ja) | 2008-09-01 | 2009-08-24 |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37807A true CN102137807A (zh) | 2011-07-27 |
CN102137807B CN102137807B (zh) | 2014-02-26 |
Family
ID=41721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3424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7807B (zh) | 2008-09-01 | 2009-08-24 | 电梯安全装置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84809B2 (zh) |
EP (1) | EP2332876B1 (zh) |
JP (1) | JP5293741B2 (zh) |
KR (1) | KR101227229B1 (zh) |
CN (1) | CN102137807B (zh) |
CA (1) | CA2735212C (zh) |
HK (1) | HK1155428A1 (zh) |
TW (1) | TWI402207B (zh) |
WO (1) | WO2010024215A1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76501A (zh) * | 2013-07-08 | 2015-01-1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绳状物体检测装置以及电梯系统 |
CN105035897A (zh) * | 2014-05-02 | 2015-11-11 | 恩索塔有限公司 | 电梯设备 |
CN107021409A (zh) * | 2015-11-06 | 2017-08-0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装置以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
CN107445038A (zh) * | 2016-05-30 | 2017-12-08 |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 电梯门用门槛槽异物诊断装置 |
CN109264556A (zh) * | 2017-07-18 | 2019-01-25 | 富士达株式会社 | 电梯的门装置 |
CN109693994A (zh) * | 2017-10-24 | 2019-04-30 | 平山工程公司 | 电梯轿厢门用防夹双重传感器装置 |
CN111170125A (zh) * | 2020-01-22 | 2020-05-19 | 杭州宝宸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轿底平台 |
CN112258971A (zh) * | 2020-11-06 | 2021-01-22 | 施密特电梯有限公司 | 带智能控制装置的电梯实训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21597B2 (ja) * | 2008-10-20 | 2013-10-23 |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
DE102010026140A1 (de) * | 2010-07-05 | 2012-01-05 | Cedes Ag | Überwachungsvorrichtung zur Absicherung eines angetriebenen Elements |
ES2439326T3 (es) * | 2011-09-06 | 2014-01-22 | Cedes Ag | Sensor, dispositivo de seguridad así como dispositivo elevador |
JP2013124160A (ja) * | 2011-12-14 | 2013-06-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のロープ振れ検出装置 |
JP5744135B2 (ja) * | 2013-09-03 | 2015-07-01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用清掃装置 |
AT14212U1 (de) * | 2014-03-31 | 2015-06-15 | Knorr Bremse Gmbh Division Ife Automatic Door Systems | Beleuchtung für Fahrzeugtüren |
DE102015208206A1 (de) * | 2015-05-04 | 2016-11-10 | Franz Xaver Meiller Fahrzeug- Und Maschinenfabrik - Gmbh & Co Kg | Schiebetür, insbesondere Aufzugschiebetür |
CN106395529B (zh) * | 2015-07-27 | 2020-01-31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监测系统、具有监测系统的电梯门系统和方法 |
CN110461753B (zh) * | 2017-03-27 | 2021-11-05 |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 用于监控电梯轿厢门的方法和装置 |
CN112119028B (zh) * | 2018-05-22 | 2022-03-0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的防偷拍装置 |
CN110790105B (zh) * | 2019-11-20 | 2021-11-16 |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电梯门系统诊断、衰退时间的预测方法及诊断预测系统 |
JP6799802B1 (ja) * | 2020-04-20 | 2020-12-16 |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
WO2021240594A1 (ja) * | 2020-05-25 | 2021-12-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ドアの安全装置 |
EP3978418A1 (en) * | 2020-10-01 | 2022-04-06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Obstruction detection systems |
WO2024038549A1 (ja) * | 2022-08-18 | 2024-02-22 | 三菱電機ビ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WO2024126180A1 (en) | 2022-12-12 | 2024-06-20 | Inventio Ag | Elevator doo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n elevator doo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89328Y1 (zh) * | 1968-11-07 | 1973-03-12 | ||
US4029176A (en) * | 1975-10-06 | 1977-06-14 | Mills Gerald W | Doorway safety device |
JPS5244936A (en) * | 1975-10-07 | 1977-04-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Safety device of elevator inlet |
US4794248A (en) * | 1985-07-16 | 1988-12-27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Detection device having energy transmitters located at vertically spaced apart points along movable doors |
CH653975A5 (de) * | 1981-12-03 | 1986-01-31 | Inventio Ag | Lichtschranke an automatisch betaetigten aufzugstueren. |
US4621452A (en) * | 1985-01-18 | 1986-11-11 | Deeg Wyman L | Powered sliding door safety system |
JPS61203680U (zh) * | 1985-06-13 | 1986-12-22 | ||
US4914859A (en) * | 1987-04-16 | 1990-04-10 | Lanson Electronics, Inc. | Automatic door safety system |
US4866881A (en) * | 1988-05-31 | 1989-09-19 | Lanson Electronics, Inc. | Automatic door safety system |
JPH0647883Y2 (ja) * | 1988-06-02 | 1994-12-07 |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戸開閉制御装置 |
US5149921A (en) * | 1991-07-10 | 1992-09-22 | Innovation Industries, Inc. | Self correcting infrared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
FR2685496B1 (fr) | 1991-12-18 | 1994-04-01 | Otis Elevator Cy | Dispositif de detection d'obstacles et de commande automatique pour portes coulissantes, notamment pour portes d'ascenseurs. |
US5569888A (en) * | 1994-05-26 | 1996-10-29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Ultrasonic elevator door safety system |
GB9415772D0 (en) * | 1994-08-04 | 1994-09-28 | Memco Ltd | Lift installation |
JP4115015B2 (ja) * | 1998-09-08 | 2008-07-09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
US6225904B1 (en) * | 1999-09-29 | 2001-05-01 | Refrigerator Manufacturers, Inc. | Automatic sliding door system for refrigerator unit |
JP3995522B2 (ja) * | 2002-05-08 | 2007-10-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EP1518814B1 (en) * | 2002-06-28 | 2010-08-1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Door control device of elevator |
GB2400905A (en) * | 2003-04-24 | 2004-10-27 | Memco Ltd | Edge device for a powered door with infra-red and visible elements |
WO2007138688A1 (ja) * | 2006-05-31 | 2007-12-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スライドドア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 |
JP2008169009A (ja) * | 2007-01-12 | 2008-07-24 |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JP5470717B2 (ja) | 2008-03-03 | 2014-04-1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ドアの制御装置 |
JP5321597B2 (ja) * | 2008-10-20 | 2013-10-23 |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
-
2009
- 2009-08-12 TW TW098127072A patent/TWI40220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8-24 EP EP09809866.8A patent/EP2332876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8-24 CA CA2735212A patent/CA2735212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8-24 CN CN200980134245.0A patent/CN10213780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8-24 WO PCT/JP2009/064714 patent/WO201002421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8-24 JP JP2010526692A patent/JP5293741B2/ja active Active
- 2009-08-24 KR KR1020117004745A patent/KR101227229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8-24 US US13/061,679 patent/US858480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9-16 HK HK11109785.7A patent/HK1155428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76501A (zh) * | 2013-07-08 | 2015-01-1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绳状物体检测装置以及电梯系统 |
CN105035897A (zh) * | 2014-05-02 | 2015-11-11 | 恩索塔有限公司 | 电梯设备 |
CN105035897B (zh) * | 2014-05-02 | 2018-11-30 | 英盛达(广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电梯设备 |
CN107021409A (zh) * | 2015-11-06 | 2017-08-0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装置以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
CN107021409B (zh) * | 2015-11-06 | 2019-07-05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装置以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
CN107445038A (zh) * | 2016-05-30 | 2017-12-08 |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 电梯门用门槛槽异物诊断装置 |
CN109264556A (zh) * | 2017-07-18 | 2019-01-25 | 富士达株式会社 | 电梯的门装置 |
CN109693994A (zh) * | 2017-10-24 | 2019-04-30 | 平山工程公司 | 电梯轿厢门用防夹双重传感器装置 |
CN111170125A (zh) * | 2020-01-22 | 2020-05-19 | 杭州宝宸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轿底平台 |
CN112258971A (zh) * | 2020-11-06 | 2021-01-22 | 施密特电梯有限公司 | 带智能控制装置的电梯实训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0024215A1 (ja) | 2010-03-04 |
EP2332876B1 (en) | 2014-09-24 |
EP2332876A4 (en) | 2013-03-13 |
TW201012734A (en) | 2010-04-01 |
US20110155511A1 (en) | 2011-06-30 |
JPWO2010024215A1 (ja) | 2012-01-26 |
EP2332876A1 (en) | 2011-06-15 |
TWI402207B (zh) | 2013-07-21 |
CA2735212C (en) | 2013-07-09 |
KR101227229B1 (ko) | 2013-01-28 |
US8584809B2 (en) | 2013-11-19 |
CN102137807B (zh) | 2014-02-26 |
CA2735212A1 (en) | 2010-03-04 |
JP5293741B2 (ja) | 2013-09-18 |
KR20110053442A (ko) | 2011-05-23 |
HK1155428A1 (en) | 2012-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37807B (zh) | 电梯安全装置 | |
CN102186758A (zh) | 电梯的安全装置 | |
WO2008051678A3 (en) | Vehicle restraint with bi-directional sensor | |
CN102486824A (zh) | 一种条码扫描装置及其血液细胞分析仪 | |
JP2008169009A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
CN108137289B (zh) | 具有监控装置的人类运输装置 | |
US20070251765A1 (en) | Device for the Detection of Foreign Objects, and Particularly Fingers, Between the Doors and the Contiguous Walls of an Elevator Car With Glass Doors, and Elevator Equipped Therewith | |
JP2012096730A (ja) | 洗車機 | |
JP5337593B2 (ja) | 移動棚用安全装置および移動棚 | |
JP2009091079A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場出入口用安全装置 | |
KR101901411B1 (ko) | 도어 어셈블리 | |
JP2009101791A (ja) | 洗車機の下面洗浄装置 | |
US6481161B1 (en) | Drive device for a sliding panel | |
JP4094620B2 (ja) | 壁面用目地装置 | |
KR101805517B1 (ko) | 장애물 회피기능이 들어간 일체형 유리창 청소장치 및 방법 | |
KR101857016B1 (ko) | 장애물 회피기능이 들어간 분리형 유리창 청소장치 및 방법 | |
US4119348A (en) | Looped cable control device | |
JP5586307B2 (ja) | 洗車機 | |
JP7023796B2 (ja) | 障害物検知手段を備えた建築用開閉装置 | |
JP2010159115A (ja) | ドア安全装置 | |
JPH0333031Y2 (zh) | ||
JP4259409B2 (ja) | 洗車機 | |
JPH0913857A (ja) | 建築用電動シャッターにおける障害物検知装置 | |
JP2506809Y2 (ja) | シャッタ―用安全装置 | |
JPH04347293A (ja) | シャッターの障害物感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5542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5542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26 Termination date: 20170824 |